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现代化教育体系8篇

时间:2023-09-01 09:18: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现代化教育体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化教育体系

篇1

关键词:教师教育;标准化;构建

教师教育体系的标准化,不但关系教师教育发展进程,而且关系教师教育的质量。教师教育标体系的标准化的界定,教师教育标准化体系构建理论基础,教师教育体系的标准化由哪些体系标准组成等,都是在教师教育标准化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全面地考虑各种问题,才能构建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标准化体系,为我国教师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一、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化界定与框架内容

(一)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化的内涵

在标准化系统中,其最基本要素就是标准;与此同时,在标准化学科中,标准也是其最基本的概念。作为标准化活动的成果,标准这一概念可以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只是标准内容会有所不同。在我国,标准主要指相对范围内的最佳秩序,是指导某类活动或结构的共同规则。教师教育体系的标准化,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要求下的产物,构建教师教育标准化体系,必须明确其“标准”的概念。教师教育标准,是在国家公认机构与权威管理部门的参与下所制定和下发的教师教育相关文件,这一标准主要针对教师教育活动和活动过程,对其规则以及特定指标等进行统一规定。对于这种规定,不但从事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需要遵守和使用,而且从事教师教育培训的机构也要遵守和使用,以确保教师教育活动可以在最佳秩序下实现最佳效果,同时能够提供客观的衡量指标给教师和未来教师素质的评估。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化,从层级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行业标准,从对象的角度来说是一种专业标准,从性质的角度来说是一种管理和工作标准。从国际惯例来看,对“标准”制定的规定加以遵守,是制定任何一项权威标准的准则,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制定自然也应如此。

(二)教师教育体系的框架内容

在当前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中,教师教育标准化逐渐成为基本趋势。世界各国对教师教育标准纷纷制定,以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为教师教育质量提供保障。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好坏对学生有直接影响,好的教师能够教学生发现真理。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应是引导教师成为好教师的标准。教师教育体系的标准化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因其处于大教育框架下,因此,必须统筹考虑。教师教育框架体系除了包含招生环节、培养环节,还包括入职环节、持续专业发展环节等,这些环节都需要建立相应的标准。针对招生环节来说,这一环节中的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对于教师培养质量来说是一个重要保障;针对培养环节来说,能够影响该环节培养质量的标准体系,除了包括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还包括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以及学生实习实践标准等;对于入职环节来说,能够保障教师入职质量的标准,主要为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教师资格执照证书;针对教师教育持续专业发展来说,不但需要教师职称、荣誉标准,而且需要教师绩效工资标准等,在这些体系标准下才能为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质量提供更多保障。

二、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教师教育”这一理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受到世界各国重视。我国首次通过政府文件形式阐述教师教育的概念始于2001年,并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里明确提出,我国要对教师教育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标志我国教师教育进程开始向新的起点迈进。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进程中,教师教育体系始终是核心问题,而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化则是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但是,当前我国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化程度还很低,表现出低效、无为和无序的典型特征,依然没有构建起并完善具有较强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和科学性的体系。

(一)创新意识不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缺乏前瞻性

未来的教育将呈现出信息化、多样化、终身制、民主化和现代化等多元特征,这对未来教师的培养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而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标准化构建,必须能够顺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潮流。比如,教育的国际化要求教师要具有全球的眼光和国际的视野,教育的信息化要求教师能借助先进的科技设备开展教学工作,教育的终身化则要求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精神等。但是,放眼当前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计尤其是教育机制等深层次因素的限制,体系恰恰缺乏这种前瞻性的考量,创新意识明显不足,整个体系没有远景的规划,课程开发意识薄弱,只能满足碎片化的学科教学技能以及零散的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难以满足未来教师和未来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体系整合不够,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缺乏系统性

现代教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教育体系是一个由多个环节构成并环环相扣的有机统一体,教师教育的效果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系中各环节、各要素功能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各环节、各要素的有效衔接与互动。而在教师教育社会实践中,招生、培养、入职以及后续专业发展等环节往往各自为战,没有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缺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且,教师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自身既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科学标准体系,也不可能考虑到教师培养宏观方面的整体性需要与要求。比如,教师教育实践中职前与职后两大环节的综合设计,没能打破传统师范教育过于重视理论说教、学问和学术层面的弊端,对于变化和发展的教育实践和教师成长需求敏锐度不够,从而架设起职前职后教师教育的桥梁与平台,通过借助返岗实践、影子跟岗、反思提升、集中研修等标准化环节,提升现代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制度保障不够,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缺乏科学性

教育制度具有稳定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能够确保教师教育发展的规范性、科学性,是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化构建必不可少的支撑。因此,加强教师教育体系的制度建设,是推进教师教育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现代教师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跟不上时展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条例的缺失,以及已有制度的不明确、不全面和不系统,导致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科学性不够。比如,在教师教育的对象上没有进行深入细分而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在教师教育的内容上没有制度规范而存在表面化和随意性的问题,在教师教育的方式上制度落实不够而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轻互动重灌输的特点,而在课程设计上没有制度保障导致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等。为此,制度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是提升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科学性的关键。

三、我国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化构建的实施对策

在当前社会中,各个领域都处于变革中,面对急剧变革的大环境,教师教育也需要新的转型,为保证教师教育质量和有效性,推动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化构建已经迫在眉睫,不仅要注重体系中各个环节的系统性,还要重视各个环节的制度建设,并有机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

(一)构建教师教育专业招生环节的标准体系

专业化的招生体系,是保障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这也是国际发达国家所公认的。我国教师教育一直以来都隶属于示范教育体系,师范院校的层次水平即为我国长久以来教师教育专业招生标准,由于师范院校在制度结构上为金字塔形,教师教育招生制度的规模也呈现出金字塔形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学制度逐渐完善,新时期的教师培养也应随之有所改变,根据现代大学标准来开展。针对当前普通高校教学评估标准,高校依据功能被分为不同层次的类型,教师教育院校也包含其中。不少高校都具有本科招生基准,但在招生分数线上差距较大,而地方院校、三本院校在教师培养方面还欠缺相应基础,给高质量教师培养带来一定的制约。面对这种现状,我国教师教育必须建立基本标准,在促进三本院校和地方院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侧重提升教师招生基准,为教师培养招生环节提供保障。当前,在我国大学中,已经基本实现对中学教师的培养,但小学与幼儿教师本科化进程还比较缓慢,我国教育规划在本科院校招生体系中应纳入小学教师本科化招生体系。整体来说,在教师教育投入方面,国家应进行适当倾斜,对地方院校教师培养事业进行重点建设;对于现代教师教育专业招生标准体系,应以二本分数线为主要基准。

(二)构建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环节的标准体系

在该环节中,教师教育专业发展与课程体系的标准化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国应对教师教育专业进行重建,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将现代大学普通教育结合起来,对教师教育专业体系进行构建,使教师教育专业能够对学术、专业及社会等取向同时满足。在教师专业标准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应对教师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能力和伦理明确规定。在对课程进行设置和展开课堂教学时,必须使这些标准得到满足,对于幼儿、小学、中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应根据各个阶段对教师能力需求的不同来构建课程标准。在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环节中,教学能力标准体系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大学教师培养教育中,应把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作为基础,基于这一标准对教师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重建。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体系中,这种能力除了体现在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能力以及教学备课、说课、上课、讲课能力上,还体现在教师管理班级的能力、教师班会组织能力以及协调沟通能力上。在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环节中,还包括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以及学生实习实践标准等。机构资质认证标准,在现代大学中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表征体系对教师教育也具有很大制约性。而这种制度的前提条件则需要现代大学机构具有统一性。高等师范院校可以转变其自身性质,使其向专业学院转移发展为专业教育,在此前提下才可以对教师培养机构资质认证标准加以建立并实施专业评估。基于教师教育的层次性,其机构资质认准标准体系也应具有分层性。在机构资质认证标准上,不但包括教师培养的现代大学机构认证标准,而且包括专业学院的专业评估标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在教师教育培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针对师范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其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应以学校、教研室以及教师教育学院三位一体为标准,其内容不仅包括教学实践标准,还包括教学实践机构标准以及教学实践指导教师标准,构建全面的教师教育实践体系,保障教师培养质量。

(三)构建教师教育专业入职环节的标准体系

对于教师教育专业来说,入职环节的标准体系,是教师入职质量的重要保障。其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专业编制标准体系,二是教师资格标准体系,三是教师培训机构资质标准体系。师范生就业编制专业标准,需要基于需求关系相对平衡这一导向进行建立,这就要求对我国教师教育院校在区域结构布局方面进行调整;针对各省市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加强其能力建设;依据用人学校以往教师需求加强针对性预测,对预测机制进行建立;对政府干预机制进行建立,通过政府干预来保障教师教育院校在人才培养数量和需求方面的相对平衡,为教师培养质量提供保证。现代大学教师教育,从当前社会发展对教师要求来看,必须以教师资格标准为依据,教师资格标准应由政府来制定,在教师教育专业考试这一前提下保障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实施,推动教师资格标准成为一切教师教育的先决条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培训也是重要保障条件。为了使教师培训更加规范化,可加强对这些培训机构的鉴定,在机构鉴定体系中纳入教师培训体系。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多层次性与多样化需求,通过对培训机构资质标准的鉴定,可以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需求的满足。

(四)构建教师教育专业持续发展环节的标准体系

在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主要是为了保障教师教育专业持续发展,而在这一环节中,不仅需要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还需要教师职称、荣誉等制度,这也是保证教师教育专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对于所有入职教师来说,教师资格证书都是其必须拥有的基本条件,当前这种制度并不完全代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管教师资格证书还是职称等,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仅是目的,还是手段。对于教师来说,最高级的职称是所有教师的期望,职能不但是专业水平高低的一种代表,而且是待遇高低以及社会声望的一种代表;学科带头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是一种补充途径,是教师在学科领域中所达到的科研水平的标志,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专业的声望和社会荣誉;教师资格证书,对于教师来说则是其入职的一种必要条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这些制度是重要的外在动力,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教育专业持续发展环节中,每一项制度都有其自身标准,不过这些标准在我国当前还缺乏相应的融合性,标准的重复性导致教师滋生厌倦感与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标准进行整合,推动标准的一体化,剔除每个标准之间重复的内容,使其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避免让教师参加重复的互动。在教师资格标准内容中,对于教师职称标准来说可以将教师资格更新作为条件,使其成为帮助教师有效晋升的手段,在教师资格标准和教师职称标准这两项标准的基础上,对荣誉授予标准进行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朝着三位一体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顾馨梅,吴志娟.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11-13.

[2]刘正伟,李玲.美国中小学教师国家专业标准改革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6(1):52-58.

[3]唐姗姗.浅谈制定我国教师专业标准应考虑的因素———以英美教师标准为例[J].时代教育,2015(4):82-83.

篇2

1 现代中学化学教学与环境问题的联系

环境污染的产生,说到底还是从化学知识方面寻找答案,这其中,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很多陌生、抽象的专业名词,这就需要我国教育机构在中学阶段刚刚开设的化学课程中,加大环境问题的知识内容,帮助人们加大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1.1 化学课程可以帮助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在中学生群体中把环境问题从抽象概念演化为具体事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试验等方式,初步明白一些污染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危害程度,他们就可以加大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和宣传力度,进而为环保问题出一份力量。

1.2 化学课程可以为社会传播相应的环保理念

从根源上说,污染问题的产生和危害,资深化学人士认识的最为全面,他们想到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办法最为全面,他们除了身体力行、提出解决方案之外,还可以通过教学与人的方式,把环保理念传播给周边人士,他们的学生就成为最忠实的听众和最主要的执行者。中学化学教师和每个学生在环保问题上人人都行动一小步,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前进一大步。

2 环保教育对于现代中学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化学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迫于一些实际情况的压力与阻力,教师难以拓宽所需讲授的知识面,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比较枯燥。故此,把环保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化学教学之中,是现代中学教学的一大进步。

2.1 有助于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我国中小学阶段教育改革的实施方向,我国各阶段教育体系的发展纲要中,明确把实施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但现实教育生活中,一些学校迫于升学压力,一时还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侧重于讲授书面知识,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应对考试,卷面成绩就会决定一切。这种应试教育无疑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急需要加以改革和适度调整。现阶段中学教学中,把环保教育的理念和知识引入到化学课程之中,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学生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学习来关心身边的事情,尝试寻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中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了解到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做到了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缓慢告别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的学习方式。

2.2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抽象学科,很多专业名词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等等,对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显得很抽象、深奥,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教师虽然可以拿出模型来演示一番,但对学生来说,很多概念还是难以琢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污染现象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温室效应、酸雨等等,对于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学生们来说,也是难以理解的事情。现在化学课程中,教师通过把一些污染情况的发生原因引导到课堂,比如酸雨的产生,就是由于工业上酸性气体(如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所致,使学生明白,“酸雨”可使地表水质酸化、土壤酸化、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破坏名胜古迹等,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侵蚀每年损失达15亿元。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这种情况的严重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自我做起,让每位学生都可以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量。

3 环境问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中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意义,不在于是应对考试,而且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了解,来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国的环境污染情况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根治的阶段,这就需要人人都应行动起来。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群体之一,他们的亲身见闻将会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一阶段内在化学课程中,教师积极讲授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就会有助于中学生群体对于环境污染的了解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效授课办法,把环保问题引入到化学课堂之中。

3.1 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关注环保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小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到社会上亲自调研环境污染的真实情况。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夏令营、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去当地自然

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学生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鼓励学生通过所见闻,结合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尝试分析一些污染情况比如酸雨、雾霾、废水的成因,寻找出解决办法,通过实践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2 鼓励学生加大对环保问题的宣传力度

篇3

1 从师徒传承到学校教育的转型

武术不仅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而且是一项能够强身健体的活动。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武术就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我国近代,习武是为了对付强大的敌人,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个人的安全。为了将武术得到更好地传承,武术大师们都进行收纳门徒,教授其武术的精髓和技巧,使得武术得以有效地传承。渐渐地,随着人们对无数的逐渐重视,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了武术的教育。比如一些武术学校的开放等。在此过程中,武术教育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2 以往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受到体育的严重冲击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精神对东方的渗透,人们的体育意识在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这就对传统的武术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同时,传统的武术文化无力和西方的体育文化相抗衡,处于消亡的状态。对此,相关的研究人员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接收西方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对本土的武术文化进行有力的保护和传承。其实,二者有着相同的目的和作用,人们要做的就是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2.2 武术教育的弱化

由于武术教育中包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因素在其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对武术产生的兴趣。随我我国武术竞技模式的发展,更多的人学习武术就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享受在武术竞技中的乐趣。渐渐地,他们对武术课程失去了兴趣,这就严重的影响了武术教育在课堂上的开展。

2.3 中小学武术教育与民办武术教育发展错位

众所周知,在现如今的中小学中,很少有武术教育这一科目。事实上,学校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是有其必要性的。因为在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武术教育不仅使得接收范围广,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传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学校教育对武术极其不重视,导致大量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民办的武术学校。民办的武术学校是以教授学生武术知识为主,辅助文化课的教育。这样就使得中小学武术教育和民办武术教育的发展发生了严重的错位。

3 武术教育新理念

3.1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武术教育中,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武术教育中也同样做到因材施教。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武术教学中找到乐趣,进而提高学习武术的意识。但是在此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武术本身的规则,将学生们的需要与武术的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是学校的武术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2 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

武术教育回归传统的核心是指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建立在传统武术文化的基础之上,把现今各种有利于武术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体系纳入到武术教育的发展中来,真正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从而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全面开展。

3.3 打造武术教育多元化

学校武术教育体系是一个庞杂的系统,由许多要素构建而成。所以,我们要使各种有利于武术发展的因素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它们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完成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大中小学生中的使命,这就需要影响学校武术发展的各个因素实现多元和谐。

4 建构武术教育新体系

4.1 武术教学评价变革

在学校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们的武术动作的标准程度要求非常严格。当然这也是教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一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对学生们的武德有一定的要求。从古至今,武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自卫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但是,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使得武术教学的最基本内容被广大教师和学生们忽视。

首先是评价理念的变革。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要将重心转向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和落脚点。

其次是改终结评价为过程评价。这是针对武术教育中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一教育功能而提出的。

再者是改“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单一评价”模式则无法胜任,武术段位制“练打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无疑为此提供了范式。

4.2 武术教学内容改革

武术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得以具体实施的根本。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织全国一百多位民间武术传人和武术专家学者创编了以青少年为主要使用对象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教程》包括培养武术兴趣的《趣味武术》,还有学习技术和文化的技术教程和理论教程。《趣味武术》分为段前一至三级,其主要内容是武术基本动作和武术游戏,分别适合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学习。

4.3 武术教学方法探索

寻求新的武术教学方法,是建构武术新体系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考虑到体育项目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不同需要,使用具有特色的武术教学方法。但是这一作法并不是对已有教学方法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要将对传统文化融入到新的教学方法中,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不失武德。

4.4 武术师资培养模式创新

武术教师是武术教育内容得以传播的主导者,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武术教学质量。因此,构建新的武术教育体系必须重视武术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成为武术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要重视在岗体育教师的武术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武术师资培养模式,从根源上解决武术师资质量和数量的问题。

篇4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 现状 对策

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商业化现状

当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商业化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在教育部统筹规划下,现代远程教育在系统建设、资源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上都提倡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公平竞争,支持校企合作,允许社会资金参与。通过国内高校几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推动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其次,大学为主体的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势力强劲。大学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享受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初步形成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局面。这些政策包括:经教育部批准,大学可以突破专业目录的限制,自主设置市场急需的专业;可以在学校办学思想和现有资源条件下,自主确定入学条件和招生规模;对于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颁发何种文凭,可以由学校自行确定;在学费问题上,经地方物价部门批准,可参照教育成本收费。因此,大学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提供灵活安排教育服

务高校与企业合作已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形式。

二、国内现代远程教育商业化的问题及分析

(一)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

我国许多学校现在都非常重视网上远程教育的发展,并已开始开展网上的远程教学,建设网上的教学资源。但各个学校在开展远程教学时,在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仍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目前网上的远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基本相似,如中小学的远程教学基本上是以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主要学习科目为主,而高校开设的都是当前的热门类专业,如计算机、经济类,很多课程基本是相同的,适应这些课程的教学系统支持平台和教学管理系统也基本可以通过,因此没有必要每个学校都去各自开发自己的教学支持平台和管理系统,在同样的网络课程上花数倍的人力和财力。

(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利用率低

我国远程教育网络目前的利用率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就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网上教学资源缺乏。就我国目前远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其面临着“有锅无米”的难题。二是上网人数的限制。据2008年初的统计,我国上网人数已超过7000万,但这只是一个绝对数字,如果与我国总人口数相比,这个比例远小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三是应试教育带来的阻碍。尽管现在从上到下都在倡导素质教育,但对中小学来说,面临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的现象不可能马上改变,所以它必然影响到网络教学的开展。

(三)教师素质无法跟上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

在远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仍然是很重要的,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也是难以进行的。一方面,对于许多教师,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教师,长期进行的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已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网上远程教学首先从教学思想和观念上会不太适应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会从心理上排斥新的教学手段,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远程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另一方面,现在许多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已大大超过教师,这与学校一味要求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注重给教师提供进修机会有关。许多学校很注重校园网络的建设,学生电脑知识的学习,但却忽视一般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当计算机已成为其他行业的普通办公用品时,在一些中小学,教师仍是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进行网上远程教育当然是不可能的。

三、现代远程教育的商业化发展对策

(一)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远程教育理论体系

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事物,目前人们在观念上对远程教育的概念不清,以及对远程教育认识上的误区都迫切需要理论上的解释和指导,现有的教育理论难以指导远程教育这一“新生儿”的实践,而我们又不能停止远程教育的实践以等待教育理论的完善。因此在当前急需加强对远程教育基本理沦的研究,构建科学的远程教育学科理论体系。要从总体上确定远程教育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具体分析远程教育原则、方法、模式、网络师生、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系统、远程教育评价等问题,建构远程教育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二)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统一管理,制订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

目前,我国远程教育尚处于低级阶段,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些缺陷,因而迫切需要远见卓识的政策引导,需要制定长远发展的规划。正是因为它相对薄弱而又前景看好,所以更需要政策上的适当倾斜。在此,我们建议政府部门根据我国目前基本国情与教育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对远程教育适当放权,鼓励网络学校在国家宏观管理的规约下,在市场经济的调整下独立运营。此外,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认证应该建立一个统一有序的体系,这样人们才会认可和承认现代远程教育。目前在国内网络教育如何颁发学历证书,哪些部门拥有颁发学历证书的权力仍然十分不明确。

(三)加强教学软件的开发和深度应用,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商业化

针对目前教育软件之间数据兼容性不强,实用性和易用性不强,教育软件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还不够深入等问题。我们认为,一方面教学软件开发商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网络教学软件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大胆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厂商于学校的沟通与联系,各厂商之间要坚持在合作中竞争的原则,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赢得市场效益,推动教育产业化进程。此外,各厂商在软件开发上需要注意:一是多样性、针对性;二是交互性、趣味性。

(四)加强远程教育的法制建设,引导我国远程教育走向法制化

制定完整的现代远程教育法律或者管理办法。对于经营网络教育的公司制订相关的标准和管理条例,定期对这些公司进行审查是否有能力经营合格的网络教育,从而把一些不合格的经营者清理出去,保持网络教育产业的信用度。规定网络教育经营者各自承担的不同角色,甚至明令高校不准涉及网络教育的具体经营,而公司不能涉及网络教育课件的制作,因为那样保证不了网络教育的质量。所有网络教育公司采用的课件及聘用的师资都必须由教育部或者相关管理部门审查通过,公司需要按标准支付高校网络教育课件相关的版权使用费。这些使用费可按学员数量收取,也可按照其他方法收取,从而保证高校高质量完成课件所需的资金。

总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各个地区发展极不平衡。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发展和完善,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克服我国现有的这些困难,满足信息社会终身教育、全民教育、个性化教育以及社会化教育的需求,加速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国宏等.论网络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中国远程教育,2007(5).

篇5

记者: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过程中出现的。近几年广东自主招生工作成效显著,杨院长,请您介绍一下这几年我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形式、政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考试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嘉宾:我省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从开始到现在,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这些变化体现在:

(1)招生院校和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开始时只有3所学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完善,招生院校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在我省开展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已经达到24所(省内院校22所,省外2所),招生规模将近1万人。

(2)招生对象扩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最初是只招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目前已扩大到中职学校应、往届毕业生。这样体现了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要求。

(3)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高职自主招生院校的综合文化考试、专业技能测试和面试等所有考试科目,都由学校自主命题和组织考试。经过多年的探索,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更加多样化,更符合高职院校职业的特点。

(4)考试管理更加规范。为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我省制定了相配套的管理措施,规范报考资格审查,细化相关的考务工作规定,严密考试组织实施,严肃考试工作纪律,有力维护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和良好秩序,高职自主招生的考试管理更加规范了。

在开展高职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过程中,省教育考试院会同教育厅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高职自主招生的总体规划、沟通协调、监督实施等方面的工作,具体包括自主招生政策的制定、院校招生章程和方案的审核、考风考纪的监督、录取结果的审核备案等,以推动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记者:我省高职自主招生试点院校、专业和招生人数都逐年增加,但是随着本科录取率越来越高,高职自主招生的报考率有可能会降低。对于这个问题,您如何理解?

嘉宾:目前,参与自主招生试点的高职院校主要是我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其中绝大多数高校在高考中都是“热门”院校,招生专业根据我省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而定,目的是为培养我省亟需的高级技能人才。由于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广阔的前景,近几年,高职自主招生的报考人数和招生规模都在逐年增加。因此,即使随着本科录取率越来越高,高职自主招生对于许多考生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记者:高职的自主招生在理念上和操作上与一类大学自主招生、现行高招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嘉宾:高职自主招生是根据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选拔和培养我省亟需的高级技能人才,其招生对象除了普通高中毕业生还包括中职应、往届毕业生。高职自主招生由高职院校命题,组织考试和录取,除了考核文化基础知识,还要进行面试或专业技能测试。被高职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不需要再参加普通高考。

一类大学自主招生是普通高考招生的一种补充,目的是为了选拔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通过自主招生选拔的考生,还需要参加高考,在自主招生院校录取时可以获得20分不等的优惠。

记者:关于我省的自主招生考试形式,普高毕业生有“面试”,中职毕业生有“专业技能考核”,这两种形式的考试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请问如何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嘉宾:高职自主招生实行“学校负责,省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招生院校成立由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自主招生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执行有关招生政策,制定招生章程、招生规定和实施细则,领导、监督自主招生工作的具体实施。设立由校领导和纪检监察部门组成的自主招生监督小组,对自主招生工作实施监督。严格保密制度。选派政策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录取工作,凡有直系亲属当年报考者不得参与自主招生工作。在录取期间成立组,安排专人负责考生的、申诉、投诉处理工作。

高职院校实行在“面试”和“专业技能考核”前公布参加面试或“专业技能考核”考生名单,公示面试或“专业技能考核”成绩,公示按录取规则拟录取的考生名单的办法,公示无异议后,才办理录取手续,以维护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公平公正。

记者: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目的是通过多元的考试评价,为考生提供最合适的教育和发展机会,为行业企业培养最适合的人才。请问我省的自主招生考试如何考察学生的职业素养或专业素养?

嘉宾: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根据招生对象的不同分为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两种。面向普通高中考生的考试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组成,笔试以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为主,面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思辨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面向中职生的专业一般要求考生中职阶段所学专业与报考专业大类相对应,并取得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上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由笔试和专业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笔试环节考核综合文化知识和专业综合理论两个科目。综合文化知识考试以自然和人文科学基本知识(语文、数学、英语)、职业道德基本要求、人际交往基本常识、汉语言写作基本能力等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实用性知识为主要内容;专业综合理论考试以考生所报专业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综合理论等为主要内容;专业技能考核以考核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为主。

记者:总的来说,这几年我省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请杨院长总结一下这项工作对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嘉宾: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是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探索符合高职院校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的评价选拔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链接一:

广东省高职自主招生发展历程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是指由学校自主进行入学测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考生参加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被录取,不用再参加高考。高职自主招生2005年始于上海、2006年在北京启动,2007年,教育部开始允许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试点,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2009年教育部宣布,在前两年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安排33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招生计划共计9240名。广东新增两高校。

2010年: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招生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面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对口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通知》,选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职院校开展中高职衔接对口自主招生试点,对口自主招生的专业为机电类、机械类、建筑类、化工类、计算机类、国家贸易类、艺术涉及类等。15所院校共提供4660个学位。

2011年:广东实施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保持不变,仍是15所,但招生计划数会随生源状况适当扩招,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还可面向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报考该四所高校的学生一旦通过学校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并被录取,则获得免于参加高考的特权。

2012年:自2012年起,广东省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及高职院校面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口自主招生统称为“高职院校自主招生”。18所高职院校共为全省提供7628个录取名额。

2013年:全省各个地市的22个高职院校共提供9475个录取名额。22所学校均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在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中均为第三批专科A类院校。这些高职院校提供涵盖文、理、工、经、管等各类专业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往届毕业生均可报考。招收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的学制为3年,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学制为2年。考生如被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并办理正式招生录取手续后,将不再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仍然可继续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和录取。

资料链接二:

2013年广东省高职自主招生的报考条件、考试形式及录取模式(节选自粤教考函〔2013〕4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3年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通知》)

一、报考条件

(一)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条件:身体健康,具有广东省户籍,符合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报名资格的2013年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报考条件:

1. 身体健康,具有广东省户籍,符合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报名资格的应、往届中职毕业生。

2. 中职阶段所学专业与所报考的高职院校招生专业大类相对应,并取得与招生专业相关的省级以上人事劳动部门主考(或授权)的中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或取得省教育考试院主考的专业技能课程B级以上(含B级)证书。

二、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间

2013年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根据报考对象的不同,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普通高中毕业生实行“综合文化考试+面试”的考试形式,综合文化考试和面试的权重比例为2:1,中职毕业生实行“综合文化考试(含综合文化知识和专业综合理论)+专业技能考核”的考试形式,综合文化知识和专业综合理论、专业技能的权重比例为4:3:3。普通高中考生入学测试总分满分值为300分,其中综合文化考试满分值为200分,面试满分值为100?分。中职考生入学测试总分满分值为500分,其中综合文化知识考试满分值为200分,专业综合理论考试满分值为150分,专业技能考核满分值为150分。

(一)普通高中考生综合文化考试的考试内容以综合能力测试为主,内容可包括语言应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信息采集和应用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职业道德基本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本知识、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等;中职考生综合文化考试的考试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本知识、职业道德基本要求、人际交往基本常识、汉语言写作基本能力、专业综合理论等技能型人才必备的实用性知识要求。

(二)综合文化考试统一在4月20日进行,考生在所报考的自主招生高职院校参加考试。4月30日前,各招生院校在网上公布达到本校规定的综合文化考试要求的考生名单。综合文化考试可由招生院校实行联考或单考的考试形式。5月10日前由招生院校对综合文化考试入围考生进行面试或技能考核。面试或技能考核由各院校负责。面试或专业技能测试的具体时间和形式由招生院校自行确定。各招生院校按综合文化考试和面试或专业技能考核成绩比例计算总分,于考试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将考生各科成绩上报省教育考试院,并明确通知考生。5月20日前完成自主招生录取工作。

三、录取模式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办法要以相对统一的文化测试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全面综合考察学生,并根据不同生源、不同招生类型以及不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分类设置录取条件和制定录取办法。对于在全国或省级中职技能竞赛、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竞赛中得奖的考生,高职院校可制定相应的优录办法,给予一定的附加分奖励,附加分奖励最高不得超过20分。对于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类的体育特长生以及艺术特长生,高职院校应在招生章程中规定面试时对应的专项测试办法、评分标准及附加分分值。2013年起,不再对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单独设置招生专业,经招生院校测试后,可对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给予一定的附加分奖励。附加分奖励最高不超过20分。

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 传统文化 教育目标 教育评价 系统化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缺乏成熟的理论导向和操作模式,办学尚处在探索中。加上基础薄弱、生源素质差,办学实际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构想,导致中职学校办学困境明显,其中,德育与技能教育水平低的问题尤其突出。从2008年下半年起,湖南省武冈师范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君子淑女培养研究”实验课题(湖南省“十一五”规划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在课题研究和实践中,学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现代化改造,创建“中职学生学衔制”(以下简称“学衔制”)教育目标评价体系,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实验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有力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改造传统的“八德”“六艺”,首创现代“学衔制”。

“学衔制”是一套学生品德与技能的评价方案,借鉴了学术界的“学衔制”、军队的“军衔制”等人才评价制度。分品德学衔,技能学衔,综合学衔三种。品德学衔序列有:初级孝士、初级礼士、孝士、礼士,技能学衔序列有:初级习士、初级能士、习士、能士。凡同时具备孝士、礼士、习士、能士学衔的学生,可以获得综合学衔君子(或淑女)衔。

武冈师范学校通过对传统儒家“八德”“六艺”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建立了新“八德”与新“六艺”。传统的“八德”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在这个基础上,联系社会与职业的要求,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武师人构建起学生“学衔制”教育目标考评体系。武师人新的解释是:(八德)孝:孝敬父母,学会感恩;悌:善待兄弟,博爱众生;忠:精忠报国,爱岗敬业;信:待人以诚,言而有信;礼:仁爱谦让,温和谨慎;义:正直公道,见义勇为;廉:奉公守节,勤俭朴素;耻:知耻明礼,去恶从善。(六艺)礼:知书达礼,和谐相处会做人;乐:音乐熏陶,情趣高雅会审美;射:体育健身,以武养德会保健;御:专业有术,身怀一技会做事;书:寄情书画,静心养性会修身;数:崇尚科学会运筹。在“学衔制”中,联系学生生活与职业道德要求,对新“八德”进行改造,制定“孝士”、“礼士”的标准;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与职业能力要求,改造新“六艺”,制定“习士”、“能士”标准。每个学衔的标准,按照“学衔名-观念性目标-指标性条目”的结构进行表述,既有指导性观念,又有相应的生活化、实践性的具体操作性指标支撑。观念性目标分A、B两段,达到A段的可授初级学衔,AB两段都达到的授正衔。

如“孝士”标准为:A知恩孝亲,尊师爱友,B尽责报国,真诚守信。最高学衔“君子”(淑女)标准为:“践行八德,精通六艺,厚德博学,励志笃行”。学校分阶段对学生的品德和能力进行评价与授衔,凡考评合格者,通过大会进行宣誓与颁发学衔徽章;凡获学衔者,平时着装要把徽章佩戴在胸前。学衔还与学生的学分、评优、入团、入党、毕业及就业推荐等直接关联。

2.“学衔制”的优势。

笔者认为,一套好的目标评价方案应该有针对性,能够实实在在解决现实问题,而且具有内涵明确、易于操作、富于感染力等特性,武冈师范的“学衔制”在这些方面都做得很好,主要体现在承传性、人本性、自治性、系统性四个方面:

2.1承传性。顺应时代,扬弃传统,构建教育蓝图。

“信而好古”、“且述且作”,应是当代教育者的为学态度。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承传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对传统精髓的继承加上对现代职业教育特性的把握,必然使武冈师范的教育发展的步伐稳健而厚重。 2.2人本性。启发人性,切合需要,引导学生追求幸福。

“不学礼,无以立” 、“孝为德之本”。“学衔制”因为它的人性化与亲和力,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在武冈师范的学习,是为自己的终生幸福在奋斗,从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习士”标准关注学生的职业精神与学习态度,让学生形成职业神圣、终身发展的理念。“能士”标准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人文素养质和职业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概而言之,“学衔制”十分贴近学生需要,关注学生终生发展,让学生懂得孝道,讲究礼仪,学习得法,技能过硬。从而,老师快乐,家长满意,邻里称赞,单位欢迎,学生自豪。

2.3系统性。整体有机,简明有序,有效提高了教育效率。

“学衔制”是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的构建,是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支系统。按照实验方案,武师人构建了有校本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生态系统,分为四个支系:“学衔制”教育目标评价体系、“686”传统文化教育工程体系、“八修”传统文化教育方法体系“六艺”技能过关考核体系,各个支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组织严密,涵盖全面,协调发挥出教育功能。

“学衔制”目标结构的显著特征是阶梯化。有简明、具体、可操作的优势。学衔目标设定大的原则主要遵循“三化”:传统文化现代化、简要化、生活细节化。设计时,武冈师范学校以《中学生行为规范》、《弟子规》、“八德”“六艺”等为基础,扼要地提炼出“孝”“礼”“习”“能”四个中心要求,四者齐施,内外兼修,相得益彰,做到了德智体能四位一体,全面地涵盖了当今国家和职业岗位对一个中职学生的要求。

结束语

篇7

[关键词] 后现代 体育课程 休闲娱乐 教学改革

“后现代”是一种西方理论思潮。后现代思潮重视解构,它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化的思维风格,以倡导对世界的关爱为出发点,是一种建立在有机整体和内在关系概念上的过程思维。后现代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个体地位的认同与尊重,同时,后现代教育观更加强调“对话”、“游戏”,重视个体的自我感受与认同。体育课程的娱乐化取向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对休闲娱乐体育的需要,另一方面,体现着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课程观的变化。后现代高校体育课程休闲娱乐化教学改革,体现了传统体育价值取向中忽视个体性的批判和对个体主体性的召唤与尊重。

1.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当人们把学校教育视为一种工具:个人把学校教育视为获得功名、功利的手段,国家把学校教育视为一种必要的统治手段时,学校教育必然会受到手段论价值观的左右而变为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教育只有实现终身化才能适应个体终身化学习的需要,作为学校教育,既是个体终身学习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的体育业势必受到教育价值观的影响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后现代高校体育课程休闲娱乐化要求实现从体育手段论价值观向目的论价值观的转变,也就是说把关注的重点从体育的工具价值转向体育本身,转到人通过体育活动所获得的个体体验上来,改变过去的功利性、功名化的价值取向,把体育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2.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变化的多样性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的活动形式,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也是主要通过各种身体运动来保证的。单从生物学角度看,体育活动内容不仅包括各种规范化的运动项目,也包括各种轻松愉快、自主性很强的游戏性质的活动。从人的活动具有合目的性的特征这一角度,以运动所能达成的体育目标为依据,可以把身体活动分为健身运动、健美运动、休闲运动、竞技运动和游戏等不同类型。后现代高校体育课程休闲娱乐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以目的论价值论为指导,从体育运动和参与者自身出发,以运动本身为目的,强调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达到自身的满足,要把学生能够有选择地参与运动并达到身体和心理满足作为其目标;同时,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民族特色,把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融入娱乐化教学的过程中,使体育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

3.重视游戏的意义和作用

后现代课程观很重视游戏在课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多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游戏目的在于“在一种自由的和放松的气氛中尝试新的可能性,将游戏引入课程从而解放想象力不仅是应该的,而且对现实创造潜能是绝对必要的”。尽管游戏本身都具有规则性特征,人不能成为游戏的绝对主体,但“游戏的根本本性就是自由,依此本性的游戏规则就是让人们自由地去游戏。于是任何一种游戏规则都是力求保证人们在游戏中不断实现自我”。体育课程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游戏,它有着多种玩法,因此就充满着无限的创造性。在娱乐化的游戏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宽松、自由、快乐的活动气氛,游戏者展开平等、开放的“对话”,娱乐了身心,陶冶了情操。

4.更加注重休闲娱乐化与生活化

过去的体育多为工具性、功利性、功名性的价值取向,人们一般把参与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实现功利目的的手段,也就是体现着一种手段论价值取向的体育价值观。即使是增强体质,促进自身发展也多是出于一种工具价值、功利价值的目的。知识经济的到来,休闲运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休闲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已从恢复身心疲劳变成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的休闲化,就是倡导一种对于个体的学生而言,休闲体育活动是他们学生时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课程的休闲化,让学生体味体育运动的乐趣与魅力,让他们在轻松的游戏中获得快乐与满足,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去创造和充实体育的内容与形式。

5.竞技体育的软式化与高校体育课程休闲娱乐化的契合

竞技体育是举国体制下的产物。无论从竞技体育的育人性,体育作为文化主体自身发展等方面看,还是从学生个体自主选择的权利方面来看,把竞技体育运动作为体育课程内容都毫无问题。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竞技运动“软式化”的教学思路,不仅解决了竞技运动能否进入高校体育课堂的问题,也使竞技运动更加生活化、灵活化、多样化与趣味化。竞技运动以软式化的形式与高校体育课程休闲娱乐化的契合,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个体对体育课内容的不同需要,既可以让那些先天性素质较好的学生有机会在竞技运动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竞技运动,从中得到锻炼与乐趣。

后现代就是一种把人作为核心、强调人的作用,关注个体的感受,把人的发展与幸福看作首要问题的思想态度。后现代体育课程的改革应该强调平等,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通过休闲娱乐化教育,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课的快乐,形成合理的体育教学价值观,让他们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体育、爱自然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杜文.大学体育文化中的审美教育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66-76.

[2]赵卿敏.课程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96.

[3]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5~220.

篇8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媒体是在教育过程中传递和存储教育信息的载体。现代教育媒体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及教学目标等因素具体确定,不能为用而用。本文论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功用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从而更好地运用系统方法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今,教育媒体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在教育领域中正逐步得以推广与应用,其应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改变了教学信息的传递形式,扩大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对教学中应用教育媒体的必要性、选择模式和现代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促进多媒体教学深入健康地发展,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现代教育媒体的内涵与发展

各种新的教学媒体,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幻灯、投影、广播电视到计算机网络,完全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从教材改革到课程改革、从西部试点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了各种教学媒体的不断更新,不断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媒体的内涵

由于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与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媒体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教育媒体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各种新的教育媒体不断涌现。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各种先进媒体都投入了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部分中小学试行计算机教育,利用计算机控制操作进行教学;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计算机辅助教学到本世纪已经进入网络教学实验期,网络教学开始变为现实,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好处。

二、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功用

(一)呈现功能

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表征或描述,它是通过不同的信息符号去描述或表征的,从而决定了媒体有不同的呈现功能,而呈现功能则是由时间特征、空间特征、运动特征、颜色特征和声音特征等诸多要素决定的。

(二)传送功能

传送功能是指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送到接受者的空间范围。现代教育媒体都具备这一功能,只是传送范围有大有小,计算机网络、各类电视网络和无线电广播的范围都很广,而幻灯、投影等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传送。

(三)重现功能

现代教育媒体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对信息的重现。如录音、录像、光盘、电影等能将信息存储和反复存放,幻灯投影也能按照教学的需要反复演示。

(四)可控功能

一般为大媒体或小媒体。现代教育媒体根据其媒体传输信息的特点,各自有其不同的可操作性,其难易程度不同。常规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等就比较容易操作,电影、计算机等媒体就需要进行专门培训才可熟练操作。

三、教学设计的优化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是一项现代教育技术。80年代“移植”到我国,经过一系列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设计技术已成为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所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一)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设计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最优化教学,实验证明,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更加轻松地学习,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三)教学设计有助于实现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教学设计力图克服局限性,将教学活动的设计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教学工作的普遍科学化,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教育、教学的投资效益,这正是教学设计的宗旨。

四、应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一)根据教学任务

要完成教学任务,应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去完成。有些教学任务,用一种媒体就可以完成,而有些则不同,需要多种媒体的交换运用,才能有效地发挥效果。

(二)根据教学对象

根据不同的学习者,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是教学效果的保证,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有不同的需求。

(三)根据教学内容

各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代教育媒体没有高低之分、好差之别。只要在运用过程中,合理选择就能很好地发挥其功用。

(四)根据教学条件

主要指环境条件、经济条件、媒体条件等。应根据现有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媒体,不要看了别人使用先进的设备,就不顾自己现有的条件,盲目攀比和效仿,这样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五、应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注意媒体不能随便使用,要把握好使用的时机,媒体的选择要代价小、功效大。现代教育媒体要与传统教育媒体有机结合,两者应互相配合,共同发展,选择媒体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而定,有些要讲解演示,有些要操练演习等。

笔者认为,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领域应加大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力度,媒体的应用要注意发挥其实效,一是要求教学媒体精选;二是要求教学方法优化。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教需精法的原则,应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依据,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及媒体的设计原则。媒体教材应具有交互性,让学生参与操作,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注意现代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两者兼容并蓄,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改学、张筱兰、郭绍青,《现代教育技术》[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

2.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1998

4.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1998.12

5.张一春,《虚拟实景》[j],《外语电化教学》,1996.4

6.周旭、江福西,《建立多媒体教学网络信息库》[j],《中国电化教育》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