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09:18: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如何开展素质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幼儿教育要以幼儿为主体
如今的幼儿园素质教育首先要打破以教师为主体这个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准绳,以随机教育为主要教学方法。例如,教师正带领幼儿进行室外活动,突然天空中飞过一架飞机,所有幼儿的注意力顿时被飞机所吸引了,这时教师应该怎么办?粗暴的干涉是绝对行不通的,让我们换一种方法试试,如果教师的目光随孩子一起望向天空,和孩子一起高兴地分享他们对新发现的喜悦和快乐,然后在飞机飞过以后,带领幼儿双手展开学飞机在操场上飞翔,那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幼儿在兴趣正浓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理解和支持,这将是一节生动的体育锻炼活动。
二、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纯洁得如同一张白纸,着色、润泽、修饰、勾勒,全凭教育者。父母的耳濡目染,老师的言传身教以及社会环境等都会影响到孩子幼小的心灵。所以,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区别美丑。培养他们广阔的心胸和无私的真爱。
三、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要想适应和主宰21世纪那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必须在婴幼儿时期开发和培养。科学研究表明,婴幼儿已经蕴藏着创造潜力,但这种创造潜力具有稳定性差、可塑性强等特点。因此,利用他们的可塑性,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趋向稳定,使他们处在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得到发展。所以,我们要切实重视并积极抓好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四、注重赏识教育。开发幼儿潜能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要平等的交流和恰到好处的点拨。在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活动方案,课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是在教师的框框下思考回答,是一种思维不能积极单于的被动式学习,是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教具、学具之间进行开放式的信息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方式下学习,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創新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要注意学生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发现和特别的做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应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可设计答案不唯一,不确定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育,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高中语文 素质教育 基本途径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其整体素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定义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还能够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但是作为一名当代的高中教师要明确,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开展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1.开展德育教学。开展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创新性地将德育教学融入到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德育比智育更为重要,因为德育比较差的学生将来即使拥有先进的科学知识也不能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甚至比那些没有先进知识的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更加大。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等,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能力提高。
3.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身素养;注重学生的智力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开拓能力及其思考能力;注重学生的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内心世界;注重学生的美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注重学生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为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
三、开展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1.注重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确是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因此,在开展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因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
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开展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源泉动力,因为只有高中语文教师摒弃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才能够确保整个教学工作的教学理念发生本质的变化,从而使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发生变化,实现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
其次,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以及道德素养。一方面,我们从教师的学科素养来说,教师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身怀高超的演讲技巧以及课堂驾驭能力,加上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才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输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另一方面,我们从教师的德育素养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甚至是学生终身的学习榜样。换言之,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培养出道德出众的学生。
2.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在语文教学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其课堂语言仅仅具有具体性、严谨性和精练性是不够的,因而我们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充足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包括了注意力的集中、认知的活跃、情绪的振奋、意志的努力、行为的投入等等。新课程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新课程教学策略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一、高中物理素质教育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新课程下的教育目标:不注重知识储存,而重在给学生提供具有开发创造力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试教育留下了许多难以去除的问题,为素质教育的推广添加了很多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多思少和学少思多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大多喜欢那些循规蹈矩、老实听话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喜欢惹是生非、顽皮淘气的低分高能的学生,课堂上笔记不停,一直在做笔记,学习永不停止,没有思考的时间,但这种学习方式下,有多少觉得的东西是自己的呢?恐怕大多数是属于老师的二手货。新式的教学应该是学少思多,虽然从老师那里得到的东西不多,但自己头脑中思考得来的不少,这些知识并不是老师教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而是我自己劳动所得。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愿寻求知识源头,提高自我素质,成为具有发展潜力、创造能力、人格完善、极具个性的学生。
2.减负
反对题海战术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存在的共识,但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地方将这一违反学生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要尽快采取措施,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从不同角度看减负的负具有三层含义:一是外部的压力造成的负,叫负荷;二是学多思少造成的负,叫负重;三是被动承担的负,叫负担。培养学生的有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培养创造力的前提下开发智力,是减轻学生学多思少的负重的有效方法;二是加大情商教育的投入是减轻负荷的有效手段。不能让外部压力造成的负超过学生自身承受的极限,成为超负荷,许多媒体报道中出现的学生自杀现象或者杀害母亲的现象,就是超负荷运转的结果。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是减负的有效措施。实行减负措施以后,很多学生无所事事,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家长很无奈,老师也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些什么。事实上,减负只是手段,是改革的一个切入口,在减负之后,还要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更大的自我学习空间和更多的学习时间。如科学制作,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科技制品,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并用的创造能力。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策略
开展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需要。素质教育是应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造的思维个性。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所谓创造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效能的智力。开展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高中生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分析和表达、归纳的前提。培养学生观察力,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物理变化中经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转瞬即逝,因此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青霉素等重大科学发现,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创造民主课堂,通过共同学习促进学习进步,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开展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教师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甚至有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2.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摘 要]:英语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各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英语教学本身不仅应该承担掌握语言的教学任务,还要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思维品质、个性品质、文化素养、学习能力、社会能力这七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发展能力的教育功能,做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关键词]: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统一
一位教育界专家说,中小学教育多年来囚禁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牢笼里。长期以来,有人把高考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认为高考很难完整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甚至废除高考的言论也屡见不鲜。但实事求是地说,高考的关键不是存废的问题,而是如何改革的问题。
高考最让人诟病的是其指挥棒作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应试教育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必然导致应试教育,也不意味着高考与素质教育的绝对对立。竞争性与选拔性是高考指挥棒产生重大作用的重要根源。高考作为分配高等教育资源的手段,往往成为个人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第一次分流。事实上,这几年随着高考内容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简单地死记硬背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素质是很难在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的。这也反映出高考与应试教育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同样,高考也不必然与素质教育相对立。从目的来看,高考的目标指向于为社会、国家、高校选拔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旨在为社会、国家和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旨在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从手段上看,高考作为连接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既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成为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秉承社会与高校的要求,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引导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与高考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高考应该服从素质教育的需要或者高考必然导致素质教育成败的简单逻辑,而是围绕着如何培养与选拔高素质与全面发展的人才,相互合作、互有交叉、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其实并不对立,但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实怪圈中,如何兼得?现在的老师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机械地比分数,个性太少,缺乏教育智慧。笔者认为教育应不断创新与回归,回归教育的本来:关注人的尊严,最大化地体现教育的力量。
二、集思广益,英语教学要在应试教育下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
1.我们的教学思想是: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指导学法,减负增效
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就是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把外语作为生存工具而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教学终结目标,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
指导学法、减负增效就是重点指导学生记忆单词、学习语法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惯用法,主要以自学的形式来学习、巩固基础知识,为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用听、说、读、写和谐统一的教学活动作为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
2.我们的教学原则是:听说领先,服务读写;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听说领先、服务读写就是把握语音是第一性的语言基本规律,在掌握基本听说能力的前提下进行大量输入,在听说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面对当大教育环境中教学评估体制中,阅读和笔试是英语教学最主要的测试形式的实际,要求将听说活动所巩固的知识在读写活动中输出。
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就是遵循“基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惯用法)――技能(听、就、读、写)――能力(口头、笔头输出运用)”这一客观规律,为建设语言能力大厦准备足够的建筑材料;指导学生学会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科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
三、要解决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教学观念的开放
基础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关键。外语(目前主要是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中与国际交往最直接的一个学科,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使命中肩负着更大的责任。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开放,要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高度来认识自己的教学工作,关注、研究国际英语教育的趋势,所谓“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联系工作实际,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向教育科研要质量。
2.课堂教学概念的延伸
英语学习是持久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外自学是课堂学习的延伸,课堂教学是课外自学效果的检验。要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要“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而且要在“四十五分钟”外抓落实。
英语学习具有社会化的性质,其过程超越课堂,超越校园,乃至贯穿学习者的终生。除参加各级各类学校的考试外,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都可能需要学习英语。班级教学个体化教学模式的思想和方法同样适用于英语自学。
3.教学活动中心的转变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英语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并非是将教师的地位与学生的角色进行简单的置换,而是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将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更精确的细化和定位(沈畔阳、刘志亮,2007)。在教与学的舞台上,教师要善于当导演,让学生走上前台,由学法决定教法,教是为了不教。
4.评估手段的多样性
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质量观,注重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着重听、说、读、写的和谐与统一,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在培养能力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果。素质教育不是不抓教学质量,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素质教育所指的减负,不是减少应有的学习任务,而是在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明确学习目标,增大学习的有效含量,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轻松愉快。
总之,我们要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与高考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丰富、教师素质的提高、社会观念的变革、学生及其家长理性意识、理性选择的增强等问题上,同时也离不开高考内部考试技术的不断提高、招生理念不断进步,是内外部环境逐渐优化的结果,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转变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德伟.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刘道义.新高中英语教与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73-01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担负着完成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开展素质教育呢?
一、转变传统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采用“解决问题”序列的教学过程,一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实行主体性教育,时代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适应能力,又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智能型人才。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要让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视培养能力、发展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引导学生,让他们想学、会学、善学,使学生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主动发现、研究、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前面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教师在教学中主要精力要放在引导上。可在复习题中安排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通分两题,然后出示例题 ,问:这是什么样的题目,和前面做法有什么不同,能否转化成前面计算的那样的题目,怎样转化,当学生回答完这几个提问后,方法就比较明朗了。然后要求,能计算的把它计算出来,即使比较差的学生也会计算。接着让学生两人相互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并总结出计算法则。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去研究、发现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学生活化,增强应用意识
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因此,学习小学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数学”。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尝试、体验生活。设计开放化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广泛的数学经验,学以致用,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其中,数学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某教师教学了“认识物体和图形”后,对学生说:“同学们能用学过的图形和其他各种数学形体,画出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吗?”学生兴趣盎然地说:“能。”接着教师布置作业说:“同学们利用彩笔把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画拼成你最喜欢的物品。”学生听后,个个都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积极认真地画起了自己喜欢的物品:球拍、不倒翁、汽车、山和太阳、小树、机器人……这样的作业,学生兴趣很浓,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激发了学生作业的热情,学生的学习情感油然而生。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小学教师,应该抓好小学生的基础,让小学生从小接受素质教育,以便在今后获得全面发展。这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也是当代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文芝.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略[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07).
一、育人先克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除对本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要注意苦练教师基本功,没有高水平的知识,创新能力就没有根基,没有创新能力,所谓使命感、责任感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独立人格和主体性,也不可能真正有创新精神与此同时,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运用教育名家的思想理论,解决和说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尝试有机结合起来,不但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要会运用,指导实践。体育老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当代教育的步伐。
二、榜样的力量,做好思想品德教育
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就成为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任务,根据我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我深刻的感受到,要把中学体育工作做好,就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放在为先为重的位置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体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精神修养,不断地强健学生的体魄。
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模仿的过程,那么榜样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充分利用成功案例中的榜样教育: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所取得的成绩,优秀运动员如何刻苦训练,如何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为骄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自身的榜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勇于吃苦,不怕累,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学生们的要求,训练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后进的同学等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由内养外,内外兼修,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体育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制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中学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学生心理障碍有:依赖、焦虑、恐惧、孤独、反感心理、冲动等,造成这种不良因素的原因既有来自社会的影响、家庭背景的影响,也有来自学校、教师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来自学生自身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分析、处理好学生的这种运动恐慌心理,正确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个性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并引导学生们热爱体育锻炼,自主学会健体。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所以,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积极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健康的心理。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学生是否喜欢上体育课,主要归根于能否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和运动的乐趣。为此体育老师必须在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加强区别对待,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分解好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接近目标,并及时加强激励性的教学评价。
一、以能力为本位
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本位,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往往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唯一标准,而掌握知识的程度又往往以考试分数作为最终尺度。尤其是在以升学率论质量观念的指导下,语文教育质量也只能以获高分为最好,升学率成为教育质量的代名词,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已从学校教育转向终身教育,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博闻强记已不是大脑的主要任务,一个人重要的不是他已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纵观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都已把教育改革的着眼点放在了培养学生能力上: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转变。基于此,语文教师也要适应这种教育改革潮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以能力为本位,要求教师明确语文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不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教师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使学生从对语体的感受、鉴赏走向创造,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使他们不仅善于继承过去,又能积极地适应现在,更能勇于开拓未来,成为21世纪成功的劳动者和全面发展的人。
二、弘扬主体精神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只有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我们在确立教学模式上,务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做到像叶圣陶所说的那样,“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终生受益”。
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现行教学模式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理论的影响至深: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不重视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国的语文教学,从50年代起到现在,许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基本上采取的仍旧是逐段逐句读读讲讲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讲现代文如此,讲文言文则更甚。肢解课文已到了“碎尸万段”的地步!这种为适应考试命题特点而搞的分解式教学,如同解牛,它硬将本应生动活泼并且还需要丰富感情参与其中的语文教学,变成了犹如工厂生产线似的标准化操作,实在有违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初衷。
语文教师应毫不犹豫地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挥他们无穷的理智和永无休止的进取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语文素质教育中,塑造语文人格是主体目标。人格在语文教育中塑造、形成和发展,反过来又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一轮又一轮的良性循环,促进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语文整体素质教育具体实施到学生身上,是多元化的完善协调。但要具体到某一位学生,我们就必须视其个体自然素质的高低优劣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教育。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既受个体自然素质的影响,又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所以个性是因人而异的。
基于此,教育目标不能只考虑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应考虑个人发展的要求,而且,就是社会发展,也需要具有各种兴趣、爱好、才能、特长的各类人才而拒绝“清一色”。因此,我们在实施语文整体素质教育时,不能只满足于共性的教育,而对“个性化”教育视而不见。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我们不能再用一个模子塑造本来就各具差异的所有学生了。以素质教育为特征的教育新模式,应该是发展教育,也就是加强基础,发展个性和特长。
四、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质
英格尔斯曾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同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设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现代化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必不可避免的。”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而这主要依靠教师的辛勤耕耘和精心培育。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既光荣又艰巨,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素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语文教师素质的研究中,人们谈得较多的是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智力素质等。这些素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它们一个个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支撑点。不过,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只有学识、能力和道德修养还不够,还必须具备个性素质。因为教师的个性品质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学习、智能发展,而且还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发展、品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个性塑造着学生的个性。他断言:“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可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素质,关键是要培养教师的个性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