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8篇

时间:2023-09-01 09:18: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

篇1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四川省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bility Sichuan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 lack, th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further perfected,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echnical support unit, recommendation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carry out research, relevant standards to establish monitoring institution building, staffing and structure, funding and equipment support, business premis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curity measures, policie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efficiency, speed up the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en County construction pace", provide a solid guarante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ur province the management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to a higher level,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geological hazards;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apacity building; Sichuan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TU761

四川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提高技术支撑与服务能力,对提升各级政府地质环境管理决策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机构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根据已完成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全省有174个县(市、区)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目前,还有 90 个县(市、区)尚未建立健全地质环境监测及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机构。同时,地质灾害监测属艰苦行业,加之政策、环境等因素,近年来,已建的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困难。特别是广大基层专业技术队伍力量更显薄弱,严重影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旦临灾,严重影响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以及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处置。

1.2 专业应急装备欠缺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我省已建的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在装备设备上不能完全满足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市(州)及县(市、区)级基层站,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调查、应急抢险及应急处置能力明显不足;加之地质灾害本身一般发生在山区、峡谷地带,交通、通讯困难,大部分基层监测站还普遍缺乏应急抢险救灾车辆及装备,不能满足应急调查与处置快速、及时的要求,影响政府救灾决策。

1.3 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系统不完善

目前,省内各部门、地区、行业之间的信息互通共享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网络视频通讯以及突发地质灾害远程应急会商系统建设等需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基本处于起步状态,跟不上电子政务及信息化服务的步伐,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卫星应急通讯系统、无人机遥测等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手段还未能充分应用到实践中,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精准度还有待大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现场快速反应、信息畅通,影响管理决策。

1.4 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研究欠缺

受汶川特大地震及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多的影响,传统的地质灾害调查、勘查、评价预测和防治措施已不能完全适应我省防灾工作的需要,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应急管理基础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以及应急领域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显得十分迫切。

1.5 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不够

受地方财力限制,各级政府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以及防灾避险知识的宣传普及、应急演练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仍显不足,广大基层群众,特别是偏远山区群众识灾、防灾、避灾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不足,亟待加强防灾避险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普及,适时组织开展防灾避险应急演练。

1.6 经费保障程度差

目前,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工作经费保障差别较大,尤其是市(州)及县(市、区)级站,既有全额拨款、差额补助、自收自支的,甚至有近40%县(市、区)级监测站未明确经费来源。同时,受地方财力所限,目前我省仍有大部分县(市、区)级政府未落实年度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基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及应急处置工作保障度低,影响了防灾减灾工作成效。

2 对策与措施

根据震后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建议紧紧抓住各级“十二五”规划和发展的有利时期,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步伐,同时,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及有条件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政府提高监测站建设标准,力争在“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体系完备、机构健全、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装备先进、反应及时、处置有力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提升我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1 完善机构、配齐队伍

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健全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落实队伍编制,抓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确保技术力量和水平,优化公平竞争及良性发展环境。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防灾形势,建议:省级监测站应不少于1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应不低于80%,高级技术人员应不少于20%,市(州)级站应不少于10人,专业技术人员应不低于80%,县(市、区)级站应不低于3人。

2.2 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

保障经费来源、加大经费投入是确保我省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建设、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保障。各地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应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经济发达地区提高保障标准。

2.3 加强基地与装备建设

重点加强省级和市(州)级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初步建成省、市(州)地质灾害远程应急会商系统以及视频通讯平台,逐步完善市(州)、县(市、区)地质环境监测站办公场地以及应急车辆、应急通讯、办公设备的配置。

省级站在现有装备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省级远程应急会商指挥中心系统的建设,加快全省应急会商指挥系统网络集成和无人遥测飞机装备及技术人员培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市(州)级站配备应急抢险车、卫星电话以及数码摄像照相机、便携式手提电脑和打印传真机等应急装备,并配备与省级站联通的远程应急会商系统以及单兵系统和应急动力保障设备;县(市、区)级站配备应急调查车辆、卫星电话以及相应的应急装备,同时保障必要地办公场地、设备及网络配置。

2.4 加强信息化建设

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和基础网络建设,以电子政务、网络数据中心、信息中心以及专业平台建设为依托。各级监测站的信息建设应当适应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加强信息网络硬件和软件建设,努力提高各级监测站信息化服务水平。

2.5 加强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

建议用一到两年时间,完成一轮监测站在岗人员的专业技术及业务培训。充分依靠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单位的专业优势,利用宣传培训、应急演练等形式,切实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场镇、学校、厂矿、聚居点及在建工程等人口集中地群众识灾、防灾、避险知识的宣传培训。积极探索防灾知识进课堂。

2.6 加强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与社会资金投入,多渠道加大筹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鼓励和支持在应急领域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3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水平,是完善我省地质环境管理体系,确保各级政府提高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决策水平和效率的先决条件。通过对四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现状的分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对策及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 肖常贵.进一步加强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的建议[J].浙江国土资源.2012(01)

篇2

[关键词]地质灾的害防御 信息化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327-01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灾害的防御工作是一项重大突破,信息化对于灾害的发生能起到防范措施的实行,基于对WebGIS技术的建设与探索,让我们在新层次上有所突破,将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与信息化相结合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效果明显,这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来展现出组织上的定性,工作上的互相监督使管理得到高效,工作度达到透明,防治工作达到优质化。

1.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

1.1 地质灾害存在的隐患

现如今我国发生灾害的省份集中在云南、四川、广东、湖南、山西、等地,但大部分都发生在各省份的山区地带,正因为基层对灾害的防治工作没有很好的认识所以对于灾害的发生很是无措,到目前为止我国由于灾害受到的损失约几亿元,人员伤亡数更是惊人。

人员伤亡数据分析列表如图1。

2.2 防御工作

针对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我国国土安全局制定不同的相关策略,但最终目标都是把防治工作做到位,措施如下:

2.2.1 完善机构的管制,对资源进行整合

(1)把市、镇、县、乡等不分层次的进行联合,共同担负起防止地质灾害的责任(2)将用于防止灾害的设备进行有条理性的监测与维修(3)加强人民群众对防止灾害方面的认识(4)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发扬防治工作区得成就的方面

2.2.2 加强对基层人才的培养

防治工作是永久的,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地的进行人才的培养,以保证工作的进行。

2.2.3 完善国家制度

在知晓国家制度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制度,积极的响应国家“评估、宣传、巡查、预案、人员”的五到位举措,抓好当前工作,并不断巡查工作质量。

2.2.4 加强对灾害动态监测

对于能预知的灾害应做好提前准备,例如在山西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时,可以提前做好挖沟引水措施;在新疆地区发生灾害时,正因新疆属于“三山夹两盆”的山势盆地,所以对于发生灾害的防御工作很难做好应有的准备,所以在防治工作上应大大提前做好准备,可以多种植固沙土植物。

2.2.5 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点

对于灾害发生防患于未然必不可少的就是提前对灾害的预知,如果发生预警时应通知相关部门立即对所管辖去进行通告并让其做好防范措施。

2.2.6 做好灾后筹建工作

对于突发性灾害发生后,应迅速分析其原因,并上报有关单位做好安抚工作,做好防范工作。

3.信息化的重要性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工作的率先试点是三峡工程,对于三峡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可以说是取得了显著效果,对于庞大的水库来说灾害的防范很那做到全面管理,但是通过信息化的检测与管理的成功让这一艰巨任务成为可能。

3.1 信息监测

网络的普遍对于监测工作起到很大辅助作用,通过网络的监测可以使防灾害工作做得更到位,建立基层的信息防患工作,不仅可以给基层群众提前预警,而且还可以实施一定的措施,这对于灾害损失的减少有重大意义。

实施GPS系统自动监测,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通晓灾害发生的地点并对此做出补救。

3.2 建立现代化信息系统的建立

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只是单单的做好基层防范就好,在信

息传播方面更为重要,与基层防范工作的培训相比,信息化更快更普遍,人们可以通过大众设备了解到灾害防治的举措,例如:电视、媒体宣传、手机、网络等,当然信息化的实施对于偏远山区而言还满足不了,所以我们就应加大对信息的普遍,实施有力的监测工作,进行信息间的交流,把决策与咨询的工作尽量留给基层,这样对于提高灾害防范有一定作用。

3.3 完善信息系统的管理

建立信息系统,做好数据的管理,及时的收发各地资源信息,要时时进行不同区域信息间的交流,传播有效措施的实施,加强人们对灾害防范工作的认识。

3.4 信息化的限制

随着信息的普遍性,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电视等来获取信息,但对于偏远山区该如何实施举措仍是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能做到的只有加强基层建设,通过人为的方式来普遍传播灾害防范知识。

国土资源局曾在2012年举行为期3天的全国地质灾害防范信息化技术培训工作,他们在授课、辅导等方面实行亲力亲为,把科学成果传播开来,积极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把政府与基层相结合,形成共同交流系统。

5. 结束语

信息化的实施对于灾害防治工作意义重大,是一项艰难而用必须实施的方针,因为通过信息的普遍不仅可以加强基层群众的防范知识而且还可以减少财产人身安全的危害,所以扎实的做好灾害防范工作对于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而且对国民经济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传正.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构想[J].地质通报.2009-12.

[2] 孙仁先.王小平.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减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思考[J].2010-8.

[3] 殷坤龙.张桂荣.龚日祥.王孔忠.基于Web-GIS的浙江省地质灾害实时预警预报系统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3

[4] 王小平.江鸿彬.省级地质防治管理信息化建设[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7.

篇3

【关键词】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霍城县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地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土地利用方式的加快、土地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拓宽使得土地管理工作者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土地管理的工作量和信息流量成倍增长,传统的手工加工处理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如何加快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高效、现代化的土地管理模式来带动我县土地管理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县土地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建立了数字化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技术体系,积累了海量国土资源数据。3S技术和装备全面应用于土地、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监测,实现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全数字化,土地利用和矿产开发监测实现每年一次全国覆盖。建成一批覆盖全国的不同比例尺土地、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数据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全国、省(自治区)、市、县四级管理体系,对方灾害预警,促进审批制度改革,增强综合执法监管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1.研究区概况

霍城县位于天山西段,伊犁河谷西北部的开阔地带。精-伊-霍铁路贯穿霍城县全境,312、218国道交汇在霍城县的清水河经济开发区,交通便捷。境内有西北地区最大的陆路通商口岸――霍尔果斯口岸,是联结中亚和西欧的重要通道。霍城县的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为霍城县发展进出口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可支撑的区位、交通条件。

霍城县县域土地面积57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9万亩,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一个农牧业大县。素有“塞外小江南”之称,适宜于农、林、牧各业综合发展。而且所产的农产品营养丰实,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均可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1997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产糖料生产基地县,2000年被农业部特产委员会授予“中国红地球葡萄之乡”,和“薰衣草之乡”、“野樱桃李之乡”、“红富士苹果之乡”的美誉,是伊犁州农副产品加工的重要基地。在自治区以及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

霍城县属温带半干旱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霍城县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其中日照时间最长,是河谷热量最丰富的地区,具有发展大农业的潜力条件。

2.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2.1我国国土资源部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土地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土地利用方式的加快、土地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拓宽使得土地管理工作者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土地管理的工作量和信息流量成倍增长,传统的手工加工处理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如何加快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高效、现代化的土地管理模式来带动我县土地管理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县土地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2]。

在国土资源部党组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数字国土工程和金土工程一期,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重大专项成果基础上,建立全国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社会服务主流程中得到广泛运用,实现由点到面的扩展,信息化已成为国土资源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支撑了国土资源事业发展。

建立了数字化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技术体系,积累了海量国土资源数据。3S技术和装备全面应用于土地、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监测,实现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全数字化,土地利用和矿产开发监测实现每年一次全国覆盖。建成了一批覆盖全国的不同比例尺土地、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数据库,全国四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基本建成国家、省、市三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体系,部分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主要审批业务实现网上运行与远程在线电子申报,形成了网络化审批管理流程,初步建立了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和在线土地督察系统,基本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国土资源管理、监管框架体系,审批时限缩短了50%以上,部分地方实现了“当场办结”,促进了审批制度改革,增强了综合执法监管能力[3]。

2.2霍城县国土资源部门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在伊犁州国土信息化全面推广与应用提升阶段,霍城县国土资源部门在州国土局的指导及大力支持下,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工作在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基础数据库建设、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管理、局域网站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目前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其他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公共服务、信息共享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满足当前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要求。

1、对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不够。

由于对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对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不够深入,甚至简单地认为购买安装一些计算机软件或硬件就等于完成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种简单的认识,导致投资力度、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不到位,使得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与实际应用脱节,这将成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障碍。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只注重对软件和硬件的投入,而忽视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从而导致整个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有序进行[4]。

2、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由于土地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没有一套协调统一的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管理规范,各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不统一,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系统使得原有的信息系统在结构体系,技术路线,数据储存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系统接口不开放,形成信息孤岛,无法整合,难以共享,不利于形成部门间的协同及信息的共享。

3、在土地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对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需要既掌握土地管理的相关知识又要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所以对人才的要求很高,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土地信息化管理的队伍,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5]。人才培养是土地管理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要不断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有举办一些有关土地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化建设以及相关信息技术知识的讲座和教育培训,以培养出一批高水平和高技能的熟悉土地管理工作的人才,从而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3. 信息化在土地管理中的建设及建议

3.1信息化在土地管理中的建设―土地利用科工作流程构图

随着地政信息不断发生变化,并且在时间序列上具有较强的因果关系。数据信息中心所要构建一个关键问题是对各主题数据库的统筹规划,保证各主题数据库间的信息共享,使地块信息在时间上贯穿于整个信息系统,数据流在空间上保持继承、扩展及关联性。以霍城县国土资源局土地管理业务办理为例,各专题业务活动以土地规划为指导蓝本,对土地用途进行总体调控;国土资源基础测绘中心(信息中心)根据各国土所、储备中心、土地市场、利用科、监察支队的需求进行地块勘测界定,为相应科室提交勘测界定成果(分为征收、市场、储备、违法用地监察、供地等用途)。其中,土地征收地块的数据流向可以是储备中心、市场中心或利用科,即储备中心利用该空间数据进行储备[6]。

市场中心利用该空间数据进行交易或通过网上审批土地利用科直接供地;土地储备地块的空间数据流向市场中心和利用处,即市场中心进行交易、利用处供地;土地市场交易地块的数据流向利用处,即由利用处供地。地块供地完成后,其空间数据可用来变更地籍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涉及规划调整的还要调整规划;涉及基本农田变化需要的,要调整基本农田信息。日常的土地利用活动,如开发复垦、生态环境建设等,导致土地用途发生变化的也需要对地籍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基础地理数据、规划数据、基本农田数据进行相应的更新和调整。同时该模式可以用到土管系统的各个科室。土地业务数据流程结构如图1所示。

图1土地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土地利用工作流程构图[6]

优点:这种信息化模式的建立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工作的准确性;省去了工作很多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降低了其他的办公成本,方便电子文档的保存及随时更新信息;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便于管理,在网络上可以很清晰看到每一个地块的动态变化,方便了对地块的监控。

不足:前期投入很高,对人员要求高要深知土地管理过程中相关知识及计算机知识的。

3.1.2 信息化在土地管理中的建设―监控设施在主要地块、矿区、地质灾害多发区中的应用

监控系统是各行业重点部门或重要场所进行实时监控的物理基础,管理部门可通过它获得有效数据、图像声音信息,对突发性异常事件的过程进行及时的监视和记忆,用以提供高效、及时地指挥和高度、处理案件等。随着当前计算机应用的迅速发展和推广,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强大的数字化浪潮,各种设备数字化已成为安全防护的首要目标。监控设施具有画面实时显示,录像图象质量单路调节功能,每路录像速度可分别设置,快速检索,多种录像方式设定功能,自动备份,网络传输等特点。

在主要地块、矿区、地质灾害多发区安装视屏监控系统,不仅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可以及时了解主要地块、矿区、地质灾害多发区情况以便快速采取相关措施。但也存在着成本高的主要问题。

3.2土地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3.2.1建立科学、健全、合理的制度,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要使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必须有健全合理的制度作保障,要妥善解决好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计算机软件应用混乱等没有标准规范的问题,就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标准和制度,以保证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从而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按计划、按步骤地开展。

3.2.2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土地信息化管理的队伍

人才资源是各项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而人才培养是土地管理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要不断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有举办一些有关土地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化建设以及相关信息技术知识的讲座和教育培训,以培养出一批高水平和高技能的熟悉土地管理工作的人才,从而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3.2.3加大在土地管理信息化资金投入,保障是土地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正常运行。

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资金购买设备,所以资金保障是土地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可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分批、分部门的进行信息化建设,以便资金更合理的应用。

4 结语

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通过不断加快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全国及霍城县在土地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大致分析并分析了土地管理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霍城县土地利用中的信息化建设为例提出信息化建设流程结构图,并对霍城县今后土地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仅供为今后土地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5 参考文献

[1]于华.国土资源管理中异构空间数据的整合策略[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

[2]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框架》的通知[S].国土资源通讯,2008.

[3]赵俊三,尹鸿瑜,陶本藻,等.省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相关技术问题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

[4]杨国清,于正林,论广东省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1,12.

篇4

        无

        (1)幸福感首先是安全感——新年漫谈地质灾害防治 黎松峭

        专题

        (6)生命至上——强化“生命工程”筑牢民生“护坡”——202年广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览 黎俊彦 覃祚友 玉莹莹

        无

        (9)情系群众 击地灾——广西资源县两水乡对门山滑坡抢险救灾工作纪实 黎俊彦 陶琦 李强 侯艳波

        (11)打造“生命屏障”和“致富通道”——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地质灾害治理和管理工作侧记 陶琦 邓龙禄 梁朝标 崔如军

        专题

        (14)打造“五大平台”建设美丽广西——广西国土资源厅部署2013年工作 陶琦

        (16)30年的防灾坚守“在广西重大地灾点肯定见到他”——记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总工程师王举平 李烈干 黄惠民 贺红梅

        无

        (18)使命在肩自担当——记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桂林站站长姜明义 满兴贤 姚元富 肖吉贵

        专题

        (21)生命之舟:构建防灾减灾体系——着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无

        无

        (24)加强防灾减灾国际合作势在必行 杨亚非

        (26)抓住重点,从容应对灾害 秦光荣

        法律

        (28)细化落实条例规定 加快推进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解读 满兴贤

        (30)网上竞得采矿权资格是否即获采矿权? 杨海翔 李莹

        探索

        (32)容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黄天能 彭定新

        (36)arcmap环境下实现面状要素界址点坐标的智能标注 赖权有 魏小武

        (40)大新县弄屯铅锌矿区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黄海景

        (42)章丘市垛庄镇一带泥石流遥感解译 王凤华

        (45)广西土地整理工作之我见 农兆云

        欣赏

        (47)水斧神工·探险乐园——广西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 陶琦

        (52)南宁名树园,仙境般的景色 黄云清

        (56)风雨人生桥来度 蒙飞

        (59)解密生物大灭绝——广西蓬莱滩“金钉子”发现确立纪实 陈国章

        动态

        (61)一个偏远山区县的信息化之路——广西融水县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纪略 陈国章 黄尚宁 张燕娜

        (63)让行政效能在阳光下提升——百色市国土资源局在全区率先推行“审管分离”制度纪实 韦庆斌 符瑞香

        (65)梧州:多举措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唐娟

        (65)全州: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唐柏林

        (65)玉林:反腐介廉建设

实现“三覆盖” 雷强

        (66)田林:着力打造“民生国土” 陆文宝

        (66)扶绥:“五大专项工作”推进国土测绘管理工作 黎家宁 淡石凤

        (67)临沂:扎实推进民生国土建设 无

        (67)通辽:多措并举保护耕地 无

        (68)嘉定:领先一步助推招商引资工作 无

        (68)鞍山:“三个渠道”强化便民服务 无

        (68)卓资:“四坚持四突出”强化队伍建设 无

篇5

关键词:三峡库区、二、三期群测群防;成功预报、地质灾害防治

1 引 言

重庆市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发育。截止2009年底,全市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15082处. 为维护三峡库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三峡库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通过适时的监测预警,及时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库区的地质灾害和将要发生的地质灾害动态信息,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和实施及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 二、三期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程规划及建设情况

2.1规划情况

二期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程于2003年开始建设,按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统一部署,重庆市库区共建成942处群测群防监测点,规划监测运行时间2003-2010年。

三期群测群防预警工程于2006年9月20日全部建成1630处群测群防监测点,并全面启动了各监测点监测数据的报送工作。规划监测运行时间2006-2010年.

2.2建设情况

由于部分三峡库区二、三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因市政建设和其它原因影响,重庆库区规划(不含治理改为群测群防项目)共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

2497处:其中二期932处;三期1565处。

3 重庆库区群测群防监测工作的管理实施情况

3.1二、三期群测群防的管理

受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的委托,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重庆库区二、三期群测群防的监测运行进行了管理,落实重庆库区22区县群测群防监测点的监测工作,督促指导重庆库区22区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的群测群防工作;及时汇总和分析群测群防工作资料,并向指挥部按时提交监测报表和报告监测成果。

3.2二、三期群测群防工作的实施

3.2.1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

库区各个区县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了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体系,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组建了县、乡镇、部门联动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抢险指挥系统。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有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3.2.2完善制度,落实监测责任

监测工作根据指挥部合同要求,在我市库区区县对二、三期地质灾害点开展了群测群防监测工作,每年年初对损坏的周界桩、警示牌、群测群防监测点进行了补设,核实了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员,完善了地质灾害隐患点专项防灾撤离预案,对灾害隐患点规模、影响范围、监测要求、预警信号、巡查路线、撤离路线等予以明确。

3.2.3细化监测措施,切实做好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作

按照“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主要目标,根据成灾环境、致灾因素与危害对象不同,结合政府与社会的防抗灾能力,因地制宜,细化监测措施,扎实细致地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作。

4 重庆库区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作运行情况

4.1总体情况

二、三期群测群防开展以来,目前绝大部分群测群防点基本稳定,部分点出现变形或者滑塌,二期发生变形或者局部滑塌的有:2004年8处;2005年6处,2006年30处,2007年20处,三期发生变形或者局部滑塌的有:2007年8处,特别是2008年9月28日三峡库区蓄水以来,二、三期群测群防点共47处发生变形或局部滑塌,2008年31处,2009年11处,2010年 5处;其中二期21处,三期26处,由于处置及时,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未出现人员伤亡,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2二、三期群测群防的工作成效及成功预报实例

由于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有效地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区县都有不少成功预报地质灾害发生的事例,避免了人员的群死群伤。比较典型如下:

2010年8月望霞危岩基座出现大量变形缝,危岩基座下方长约120米公路(高程约1100米)出现局部塌方,并出现众多垂直坡面的剪裂缝,缝宽1-5厘米。危岩后部(高程约1230米)出现3条平行于坡面的张裂缝,张裂缝张开5-90厘米,内侧下错10-60厘米。有2处塌落,塌落面积达100平方米,总方量约30万立方米。威胁下方乡村道路、村民32户230人、煤码头及航运安全,间接影响猴子包附近约45户200余人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专家会商结果,监测预警级别初步定为警示级(黄色预警)。险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疏散危险区织人员,设立警示牌,禁止车辆、行人通过危岩下方危险区,安排专人监测预警,发现险情及时启动预案。设置了自动化专业监测系统。市国土房管局组织相关专家到现场进行会诊,指导应急处治。同时,专业技术单位开展应急调查,查清了危岩特征及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5库区二、三群测群防工作展望

群测群防工作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二、三期群测群防工作开展以来取得工作有目共睹,每年累计万余名普通的老百姓投入到此工作中,群测群防体系的开展,有效地避免了群死群伤和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人民财产经济损失。2010年开始,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将更加推进地质灾害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的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和中国移动公司重庆分公司合作的地质灾害信息采集

系统等多项工作都在逐步实施。信息化将全面普及到群测群防工作中,库区的二、三期群测群防工作将步入更新的台阶。我们将以群测群防工作为基础,辅助一定的专业监测工作,同时逐步提高群测群防人员的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方面的素质,更新一定的群测群防监测设备,最大的限度的发挥监测预警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6结束语

重庆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任务重,治理难度大,群测群防的开展建设对于保障、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减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库区二、三期群测群防的开展对库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2011年,库区后续规划将进入实施的阶段,库区二、三期群测群防工作将作为库区后续规划的监测预警工作来实施。也会在库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更新、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一、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年修编的《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动态变化,我镇现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处,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隐患点个,泥石流隐患点个,地面塌陷隐患点个。

二、防治总体要求及防治重点

按照“以人为本、明确责任、预防为主,治避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抓好勘查治理、搬迁避让和防灾队伍建设等工作,不断提高全市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镇地质灾害类型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年)》,全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交警队屋边,村, 村, 村。

上述地质灾害隐患是我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所在村要在汛期来临之前明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编制防灾预案,并报镇土管所备案。同时,每个行政村要对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巡查,建立档案,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宣传,落实防灾责任,切实抓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重点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梅、台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时段和重点防范期。在汛期来临之际,我镇地质灾害应急防治领导小组要组织国土规划、农业水利、交通等相关人员在主汛期到来前,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内的交通路线、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现场实地检查,提出具体防范意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在整个汛期,镇地质灾害防治小组要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预报、灾情速报等制度。一旦出现险情灾情,要在镇政府统一领导下,启动相应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开展应急调查,提出应急处置措施。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着力强化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各行政村要立足于防大灾、应大急,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细化本村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组建包括国土规划、农业水利、民政卫生等部门在内的应急处置与救援队伍,配备完善应急装备。高度重视基层地质灾害防灾能力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地质灾害监测员应急能力的培训。地质灾害多发的行政村应根据本地实际,把气象灾害协理员、山洪灾害预警员与地质灾害监测员有机地整合,平时加强沟通联系,信息共享。灾情发生时,齐心协力、合作防灾。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重点防治区与重要隐患点的监测工作的相关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权、利要逐一落实,并向社会公布。

(三)继续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

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农村居民点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农村住房改造工程,通过加强勘查治理、有序组织搬迁避让等途径妥善解决。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设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级交通、农业、林业部门要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建账立册,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和治理,保障这些道路建设运营安全。铁路、水利、旅游开发等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落实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任务。各地要严格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加强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四)积极做好山区中小学校舍场址的地质灾害防治

全镇中小学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办公室要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校舍场址,组织编制治理规划,按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处置,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可以应急排险消除危险的,尽快实施应急排险工程;短期难以消除的,应划定危险区并设立警示标志,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人及日常巡查、监测人员,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预案演练;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实施勘查治理工程。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救治知识的教育,培养教职工和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

目前,我市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公布实施。镇政府要将规划目标和防治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年度计划,落实防治责任,并实行严格的年度目标考核。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共享和服务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政府和各行政村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研究、部署、检查、落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以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地质灾害防治由被动防治向主动防治转变。要建立和完善防灾责任制,政府主要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国土资源、气象、水利、建设、交通等部门责任,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监督,落实制度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制度,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预警预报,规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的调查、勘查、治理或避让。要严格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落实地质灾害治理责任人的治理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列入防治方案的重点矿区、交通干线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当地政府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由各责任部门按职责要求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篇7

要做好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就必须先了解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的分类一般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从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自然变异引起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另一类是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如果从地质环境或者地质破坏的速度上划分,可以分为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和缓慢性的地质灾害。突发性的地质灾害也即是人们常说的狭义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缓慢性的地质灾害又称为环境地质灾害,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地质灾害的成因

1.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和采掘的不规范性,部分开采工人的安全意识淡薄,使他们在开采时,存在不合理或违规的开采现象,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过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导致人为地不合理开采,对安全工作不予重视,预留的矿柱较少,长时间的不规范开采造成应力失稳,形成采空区坍塌、山体开裂等,继而发生山体崩塌滑坡。

2.在河流断面上大量修建的水利工程、山区水库和拦水坝,使下游河段的水体发生了变化,当特殊原因诱发堤坝决堤时,会引起严重的地质灾害,如:泥石流、两侧山体滑坡等,造成地质灾害发生和水土流失,另外,拦水坝的渗漏和水土的流失,增加了土地的浸润和软化作用,也导致了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3.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资源逐渐稀缺,人们不断地开挖边坡和依山建房,政府大量的修建公路,形成了人工高陡切坡,当应力失稳时,极易诱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4.由于人们对环境的无节制破坏行为,导致了地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的砍伐树木、放炮采石、破坏植被,从而严重破坏了稳定的生态环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的沙漠化速度加快,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关于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1.加强地质灾害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工作的宣传力度,强化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普遍认识,明确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严重影响,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必须强化灾害意识,确保在地质灾害来临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应对灾害风险,从而不至于惊慌失措。管理人员和人民群众都要正确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不可预见性,强化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使之能够在地质灾害来临时主动应对风险。例如:可以村为单位,开展地质灾害的知识讲座、组织广播电视讲座等,对人们大力宣传地质灾害知识,培养全体人民的灾害意识,在不同的地方制作地质灾害教育宣传栏,从而保证做到在地质灾害来临前做好预防,在灾害中从容应对,在灾害发生后能够积极自救,提高生存能力,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通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使他们对灾害能够更加重视,做到居安思危,增强防灾的意识。

2.建立地质灾害有效科学的预警系统:建立有效科学的预警系统,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通过对不同地区地质灾害情况的分析,建立起适合当地情况的完善的地质灾害防范制度和应急预案,并通过上传下达,层层落实,确保每个环节都安排具体人员负责。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地对地质灾害进行适时监控,定期一些关于地质灾害的宏观变化信息,增加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的把握程度,从而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同时还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地质灾害防范的电子网络平台,这已经逐步成为加强地质灾害防范的重要手段,在这种网络平台中,可以将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情况及时汇报到相关部门,从而为该地区提出有效地灾害防范措施,提高地质灾害防范的及时有效性。这能够迅速地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覆盖整个地区,全部聚集到这个监控空间中,并在地质灾害防范过程中实行动态监测,做好灾害防范措施,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3.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要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效果,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需要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制定一套完善而又规范的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必须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规范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预算和管理,建立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制度。(2)规范职能,加强相关部门的职责划分,确保各部门人员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做好本职工作和行使职能。另一方面,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工作,需要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掌握地质灾害在一定区域内发生变化的规律,找出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危险区域,并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配置与地质灾害管理相适应的软、硬件设施。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要与地方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共同提出解决办法,在政策上给下级部门创造条件,使地质灾害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更快的发展,使之方便管理,提高效率,在管理中,对于地质灾害情况复杂的区域,要做到24小时监控,重点管理。

4.因地制宜加强综合防治工作: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除了提高人民的安全意识,建立对于地质灾害的有效科学的预测系统和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加强综合防治工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政府要积极行动起来,鼓励和带动村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护好水土资源,尽量减少水土资源的流失,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需要科学管理,整体规划,边采边治,杜绝盲目开采。另一方面,在建造水利工程的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渠道的渗漏和水土的流失,减轻土地的浸润和软化作用,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更主要的是,各地要依据实际情况,加大已有应急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工作,从资金、技术、人才上予以重点扶持,将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去安排,去规划,去治理,一切以围绕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的优化为基本出发点,合理布局,综合整治。另外,要建立一支有力的快速救援队,对灾区提供及时的帮助,最大程度的减少灾害的损失,同时,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使灾民在众人的帮助下,尽快脱离险境,水利的恢复生产和正常的生活。#p#分页标题#e#

篇8

2009年以来,经过3年多的探索和

实践,通过对应用系统、数据库资源和基础硬件平台的整合,成都市初步完成了“一张图”管资源、防灾害、促廉政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三大应用平台和六种监管模式

“一张图”办公平台。集公文流转、土地登记、用地审批、执法监察、耕保基金等26个业务管理系统,将所有行政审批业务入驻大厅,优化完善了服务流程,形成涵盖“征、供、用、保、查”所有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的“网上受理、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监察”信息化运行机制。

“一张图”数据平台。集13类51项国土资源数据,包括基础地理、遥感影像、城乡土地调查4类基础数据和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保护、土地执法、地质环境、矿产资源等9类专题数据,共涵盖169个要素,3362个属性项,3268万多条记录,能提供数据的浏览、查询和分析,并为各类应用系统提供定制的数据库服务,逐步实现“以图管地”。

监测指挥中心。实现了基于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嵌入式监管和应急指挥功能。利用手持终端、视频监控和数字化大屏幕等可视化手段,为执法监察、突发地质灾害、业务会审和项目选址等决策行为提供技术支撑。

基于“一张图”三大应用平台提出了指标监管、资源监测、应急指挥、审批监管、灾害监测和行政监察等六种监管模式。

指标监管。提出了资源开发利用、土地矿权交易和管理绩效3大类112个指标项,实现了各类指标更新和分析,并以图表等方式及时反映资源利用情况。

资源监测。围绕土地利用和矿产开发,通过遥感监测、动态巡查等实时监测手段,建立“防范在前、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的执法监察新机制,为耕保基金发放、建设用地预审等业务办理提供支持。

灾害监测。以基础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地质灾害调查及监测数据库、地质灾害防治区划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全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群测群防的动态监测体系。

审批监管。按照“以图管地、管矿”的工作思路,基于数据库建立土地利用和矿产资源探矿、开采的审批、供地、用地、补充耕地的审批规则模型,保证在土地和矿产审批业务流程中自动根据审批规则确认用地和矿产开采的合理合法性。

行政监察。对行政审批行为、行政效能、责任落实情况、党风廉政情况、政策执行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等管理绩效进行监督检查,落实问责机制,推行阳光政务,推进政务公开和党风廉政建设。

应急指挥。开通电话、网络、短信等多种方式的灾情上报,并以多种方式实现多级指挥中心与灾害现场的联动,结合灾害点管理数据库、气象信息服务、电视、广播等进行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

“一张图”推进管理升级

建设两个系统,推进党风廉政。在“一张图”基础上,开发了“电子监察系统”和“岗位廉政风险教育系统”。电子监察系统实时监控所有在网上受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强化源头治理,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电子眼”。岗位廉政风险教育系统实现了岗位风险信息共享、风险实时预警、在线自我教育和教育效果评估,有效促进了廉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规范业务流程,提高行政效能。通过“一张图”办公门户,可办理各类业务,浏览工作动态,建立了“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监察”的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截至2011年底,全市政务中心国土资源分中心累计受理业务29.5万件,办结29万件,办结率98.5%。

扩展信息渠道,提升服务能力。在信息服务方面,利用触摸屏、门户网站、呼叫中心和短信平台等多种手段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截至2011年底,“96625”热线电话共接到有效呼入电话3256个,其中政策咨询2247个、投诉举报132个、其他877个。

创新管理模式,推进统筹城乡。“一张图”系统的应用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耕地保护基金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问题繁琐等诸多难题。

一是在土地登记发证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确权颁证是关键。利用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的成果建立的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承包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确权颁证工作落到实处。为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