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09:18: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体质;高考;体育考试
一、前言
2011年4月6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中小学生肥胖率、近视率持续上升,肥胖率为5.6%,超重率为12.5%,比2005年分别上升了0.5%、1.6%;近视率为61.5%,比2005年上升了1.1%,大学生体质不如中小学生。这些数据让人触目惊心!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其实不仅仅是江苏省,乃至全国青少年的体质都在下降。2011年5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披露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十年来少年儿童的睡眠时间持续减少,目前近八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比五年前增长了三成,不论学习日还是周末,中小学生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到8小时。
二、原因
诸上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缺失,方法不当,效果不显著,体力劳动减少及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所致,因为现实中的中小学体育 “缺医少药”、学生活动时间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落实。实际上说到底,它的根源就是在于学校教育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现在应试教育的观念依旧强烈,尤其是城市中小学既要追求素质教育,又不放弃应试教育,学生的负担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反而更重了。由此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最终导致体育锻炼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现象。
三、对策分析
1.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初步成果
原国家教委体卫司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建议,并印发了《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1997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下达,拉开了在全国逐步实施体育中考的序幕。《通知》还对体育中考的实施对象、考试办法、考试项目、评分标准等做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是当前全国各地实施体育中考的纲领性文件。
2.高中毕业生升学加试体育的设想
洪柏老师早在1982年就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高考加试体育势在必行”。体育运动是一项终身的长期的运动,学校体育应该坚持不懈的开展下去,学校不能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利益剥夺学生在校锻炼的权利。
试想一下,如果高考要加试体育,那么普通高中的学校校长就得考虑学校的体育资源(师资、场地、器材)等问题了,各位考生与考生家长同时也得考虑体育锻炼与体育成绩了。那么青少年体质健康连续20年下降问题、“缺医少药”问题、学生活动时间严重不足问题等一切现象都迎刃而解。如此进行,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状况,我国的国民身体素质,青少年体质将大大提高。
高考加试体育可以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如果高考中加试体育,将身体素质考核或者一些运动技术作为高考的必须条件,那么通过体育加试,就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去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在体育活动中磨练意志、增强体魄的目的,为完成今后更繁重的学习任务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3.高考实行体育加试的可行性研究
初中升高中体育考试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已实行。高考加试体育在理论界已呼吁多年,既然要围着高考转,那么我们不妨在高考中加入体育加试这一项目。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该校招生加试体育从1993年起已实行近20年了,一套简单易行、较为科学严密的测试措施与方法以及评价体系已基本建立。
①高考体育加试的项目。从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和部分省市初中升高中体育加试的实践和座谈调查结果显示,选用项目不宜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评:球类技能项目、身体机能、运动体能或者身体素质、平时成绩测试。从成绩测量来看这几个项目便于准确度量,从学生的自行锻炼及学校组织的场地设备来看,都没有什么困难。同时,这些项目均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内容,锻炼标准已实施多年,广大教师及学生都很熟悉,比较科学合理,简便易行,评分及测试规则均可直接应用。
②高考体育加试的方式。刚开始可以借鉴中考模式,或以各省考试院派出专家组,以市县为单位,统一时间、要求、场地,或以其他形式,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体育考试。高校招生可采取将体育分记入总分和淘汰相结合的办法,激发学生长期自觉锻炼身体。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高考要能更好的贯彻课程改革精神,要为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教学水平服务,要有利于推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朝着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方向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洪川,许晓明等.对近20年国家出台学校体育法规政策的梳理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9):3.
【关键词】文化话语研究;东方范式;东西方对话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28-01
一、引言
话语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下,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事件或这样一类现象(施旭2010:3)。
话语研究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借由关注社会生活中的言语现象和言语问题切入社会生活本身,同时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已对西方话语研究做了不少翻译、介绍和尝试工作。然而,国际主流的话语分析仍是由西方文化主宰的,它以自身的视角、理论、方法和志趣主宰了国际学术的旨趣、观念、标准和方向,消解了人类通过多元对话实现学术创新的可能(Shi-xu2005,2009)。针对这一困境,建立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话语研究学术体系是极其必要的。
北京大学出版的施旭先生所著的《文化话语研究:探索中国的理论、方法与问题》一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话语”和“话语研究”,话语研究的东西方对话,中国范式的基础与资源和理论、方法和问题框架这四章构成。第二部分:由话语与城市发展、话语与贸易摩擦、话语与公共领域和话语与人权事业四章构成。第二章“话语研究的东西方对话”指出了学术文化霸权话语的弊端、后果以及实现学术文化多元化的道路。
二、话语研究的东西方对话
作者首先提出目前所谓的人类普适的话语研究模式,其实不过是一套由西方文化主导的普遍化了的特定文化的系统。改变目前西方独白式的学术研究状况,重构东方话语的新范式势在必行。
首先,作者从东方视角来剖析“批评话语分析”的文化特质,以破解其普适的神话。通过二元对立VS辩证统一,言者中心论VS听者中心论,言语之意VS言外之意的对比,揭示出亚洲人辩证的思维方式。在东方,语言倾向于满足社会和他人愿望,言语行为的最崇高目的是创造和维系与听者/他人/社会的和谐关系。
然后,作者从语境和言语这两个话语的基本要素出发,为构建东方话语理论提供了现实基础。首先,近代以来,东方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政治实体,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曾遭受过殖民主义、冷战和新殖民扩张以及当今西方在政治、经济、外贸等各个方面的歧视、剥削和排挤;面临着相同的发展问题:工业化水平低、贫穷、自然灾害等和共同的期待、关切:对和平、平等、自主和发展的向往;欧美国际传媒对亚非拉文化的刻意丑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和前景势必会带来负面影响;东方文化在年龄、家族、性别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价值观。在言语方面,东方各文化也有一系列独特的“家族性”共同特征:由于殖民主义压迫的历史影响,亚非拉社会认为外来的语言不能充分表达他们的需求,同时本国语言却受着国内和国际的双重歧视;东方传统话语在言语生成和理解方面崇尚和谐、关照他人,其言语行为有着特殊的媒介符号和使用形式;东方话语的言语内容和形式都处于弱势地位。
再者,东方语言研究的成果和东方文化的智慧,为新范式的创造工作提供了学术和文化资源:东方文化基本的“万物合一、和谐相处”的宇宙观不仅与自身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也与西方世界的所作所为紧密相连;东方关于语言研究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对当代话语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中华传统创制了众多的传意和释意的计策和手段,而现代东方世界里众多学者的研究为东方话语范式的重建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
最后,作者概述了重建东方话语研究范式的策略方案:一方面,政府、大学、企业必须为东方语言学和传媒学研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另一方面,必须创立一个支持多元文化与跨文化学习教研的普遍性国际语境。
三、结语
《文化话语研究》一书针对话语研究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一套既根植本土、又放眼世界的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并以此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场域的话语进行了尝试性的解析与评价揭示出了重构东方话语研究范式具有其根本的原因、理论基础、学术资源和基本方法策略,对后来者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施旭.文化话语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Shi xu.A Cultural Approach to Discourse[M].Basingstoke,England:Palgrave Macmillan,2005.
作者简介:
近年来,高中英语的改革创新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体现的基本理念是:重视共同基础,建构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在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标准》还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规定了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新课程目标体现了如下新的特点:以人为本的课程观;建立目标体系,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在抓好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对课程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赋予了新的内涵。
二、 教学启示
英语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英语知识,主要是利用课堂向学生传递词汇、语法、表达等各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一旦确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替频繁的今天,已成为学科课程明显的不足之处。另外,英语课程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在课堂上的参与,然而在现实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常常遇到各类困难,使他们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无法培养语言的创新能力。
为了打破现有课堂存在的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的弊端,我们应当组织各项活动课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它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享受成就感。但现阶段英语教学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英语活动课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即使开展了一些活动,有的也只局限于形式和一时,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它长久的强大的生命力。
三、 实践活动课必要性论证
综合实践活动课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英语活动课是当前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表达思想和交际的能力。在活动课中,教师能给全体学生创造一个使用英语的空间。首先,在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中,每位学生都是活动的参与者或组织者,浓厚的学习氛围、强烈的学习动力驱使每个学生运用英语。其次,它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组织能力。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活动作为“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并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英语活动课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参与、学生组织、学生管理、学生总结评价。再者,英语活动课和学科课程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以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其自身的根本任务,只是两者发挥作用的角度有所不同。两者在教学内容上还具有互补性,英语活动课可以弥补英语学科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学生主要是在“参与中学习”,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累大量的感性知识从而形成各种能力。
英语活动课与学科课程是一种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为共同的培养目标服务。
四、 实践活动课的有效教学尝试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活动的设计提出了六点指南:
1. 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2. 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3. 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4. 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5. 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 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据此,我们组织了一些活动课,在设计活动主题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及参与人员数量等,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1. 全员参与板块:英语基本功比赛活动
这个板块包括:书法比赛 、词汇竞赛、语法大赛、限时阅读比赛等。
“做中学”是教育界的名言,它体现出练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我们设计这些竞赛活动就是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机会。学生在参加这些比赛时能够自主地运用习得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巩固其自主学习成果,促进了学生对英语学科知识的全面温习,为学生从知识型转换成能力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 年级特色板块: 英语文化艺术节活动
这个板块包括:电影赏析、经典名著选读、广告设计、演讲比赛、诗歌鉴赏、英语歌曲大家唱、英语戏剧汇演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一再强调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体意识、文艺欣赏能力、审美情趣的重要性,倡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文化,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将文化艺术学习作为教学重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未来的成长路上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使我们的教学真正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我们根据各个年级特色,为学生创设适合他们自身的条件和需要的活动,确定活动内容和形式。实现了《标准》中要突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3. 自主选择板块:英语课题研究活动
课题研究是让学生自主或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教育调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研究、实践法、经验总结法、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报告或研究论文的学习活动方式。我们给学生提供了这些项目:1. 英语小品中的角色扮演研究;2. 趣味英语研究性学习;3. 英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4. 英语口语训练与演讲;5. 中学英语水平提高与英语歌曲学唱的联系;6. 西方国家节日趣谈;7. 英语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8. 英语原声电影与学习;9. 英语中的颜色与心情;10. 饮食行业的英语规范;11. 英语戏剧表演初探;12. 英文报刊阅读;13. 英诗赏析;14. 外国音乐与舞蹈欣赏;15. 国外旅游景区的标识英语;16. 南京市居民日常生活中英语使用情况;17. 南京市幼儿英语启蒙教育现状的研究;18. 走进《简爱》与《呼啸山庄》。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实践,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得到更多使用所学语言材料的场所,丰富了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
关键词:教育科研;根本任务;必要性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关于教育科研的概念在相关的学术论著中有很多种表述,但无论哪一种概念表述,其核心内涵都是:“教育科研是一种揭示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即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则是揭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虽然近几年,科研兴校、科研先导的观念逐渐被许多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所认同,但总体上来说,与教研活动相比,教育科研在中小学还是一种高大上的活动,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更显陌生和遥远。当前,很多中小学老师对教育科研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教育科研就是申报课题”等这些简单的认识上。有些中小学校为了促进教育科研的繁荣,要求老师人人做课题、年年写论文。这样的教育科研只是停留在无计划的盲目状态,是一种表面上的繁荣,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无多大益处,反而会给老师徒增科研负担,让老师对教育科研表现出抵抗和厌恶的情绪,也不利于中小学开展真正的教育科研活动。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应该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出发,以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为导向,特别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通过科学的论证,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设计详细具体的有效教学实验方案,开展课堂教学领域的全面改革研究,从而揭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有效教学规律,提炼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而从整体上改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效率。而这些通常是学校日常教研所不能做到的,而必须开展教育科研。
对教师而言,教育科研不是脱离教师教学实践的额外负担,而是教师探索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改进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必然需求。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申报教育科研课题都是为了论文评比活动及职称晋升的需要,并非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这种伪教育科研难免会成为教师无奈的选择和额外的负担,难免会出现论文抄袭和科研造假的现象。中小学教师要想在专业上寻求长足发展,改变被动教书匠的职业形象,开展基于内在需求的教育科研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可行之道。2014年9月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无疑是教育科研的成功典范。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是一项持续36年的教育研究,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获奖,不是为了写论文,也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真正处于自身改进教育教学的需求。李吉林老师说:“教学是教师的头等大事。为了孩子的学习,几十年来我矢志不渝,在教学上持久地下功夫。”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校的教育科研还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科研,根本任务都是为了解释教育教学规律,并用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根据教育科研的具体任务不同,德国教育学家布蕾津卡将教育科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狭义的教育科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描述和解释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教育哲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提供教育价值取向和规范取向,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三类是实践教育学研究,其任务是在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上,为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和应当做什么”的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偏重于第三类实践教育学研究,通过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张 滢.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记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李吉林和她持续36年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N].中国教育报,2014-10-23.
关键词 全实践 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改革 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以“全实践”理念为导向――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优质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也日益备受各大高职院校关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已经日益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专业化阶段,同时也对高校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提出了基本要求。在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能力为重”被确定为幼儿教师所必须秉承的一个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而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最终落实到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成为培养的重中之重。事实上,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已发生深刻彻底的变革。这场变革的主流趋势就是支撑教师教育的理念根基已由以往的“理论”转向了关注“实践”。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为社会及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和发展的主线。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地应体现“应用性”,体现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可以说,构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从当前的课程观来看,大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是知识本位的设计。随着幼儿园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滞后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如:课程观念陈旧;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脱离幼儿园教育实际;学前教育专任教师缺乏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等。而“全实践”正是一种重视实践统整境遇下的实践洞察与顿悟;重视实践中的反思和反思中的知识重组重构;突显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的课程理念,是一种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思维方式和操作路向。
2“实践”理念背景下《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必要性
所谓课程资源,施良方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而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开发利用水平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平,可以说,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和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保证。
然而,据笔者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调查,目前关于学前课程资源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幼儿园教育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具体包括教材、教学活动、教师、教学环境等)、幼儿园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高等院校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对于学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些研究表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不容乐观,这首先表现为许多高校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没能充分挖掘身边可用的资源,课程资源结构单一化;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利用等等问题。
《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其涵盖了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幼儿园游戏的指导和环境的创设等内容,旨在形成运用理论分析和指导学前教育实际工作的实践能力。该门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课程。
因此,以实践为导向,对该门课程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研究进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3“实践”理念背景下《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性
以“全实践”理念为导向,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学前课程资源包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将是成为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应用性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应用价值。
3.1丰富我国高校课程资源开发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理论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更没有课程开发与建设。因此对课程资源及其开发问题的理论研究构成了课程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全实践”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行动研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深入探讨其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将有利于丰富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同时也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3.2为高校《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开发与建设提供资源保证,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保证。本研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围绕《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中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展开深入的研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索能保证课程顺利有效实施的一切可能性资源,尝试构建一套具有系统性、针对性与实践性的学前课程资源包,促进学前教育课程的开发、建设与改革。
3.3以“实践”为导向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国家大力鼓励高校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情况来看,基本上以理论教学先行为主,缺乏比较系统、合理且符合地方实际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使得学生难以将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学前师资的培养与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难以接轨。本研究以“高校――幼儿园”实践共同体为平台,通过与幼儿园一线教师共同研究和开发学前课程资源,探索符合学前教育机构实践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而培养出地方和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4提高学前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为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
立足于本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际和课程资源开况,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有效途径,将不仅能有效促进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而且能为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同时能引起大家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能提高本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各大高职院校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并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保障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权力的落实,进而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效性。
摘 要 目前,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在不断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身体素质反而逐渐下降,对此,教育部提出了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加入新兴体育项目,丰富高中生的体育活动,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兴体育项目 高中体育课程
一、新兴体育项目的特点
(一)广泛性
许多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你身处何地,都会有相适应的体育项目,比如,你去海边,就可以打打沙滩排球、游泳、冲浪等等;如果你在森林中可以挑战一下定向越野。新兴体育项目内容丰富,简单易学,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时尚追求。
(二)大众性
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不像传统体育项目那样具有严格的时间距离等的限制,它完全可以根据体育运动者的个人爱好、年龄特点,随时、随地开展,像广场上的轮滑、受大家喜爱的僵尸舞等,已成为广大人民日常锻炼、娱乐的主要项目。
(三)休闲娱乐性
休闲娱乐性是体育运动的一个主要特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新兴体育运动拥有广泛的内容,适合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简单易学,并且能够为人们排解社会压力,使人们达到身心愉悦。新兴体育运动倡导的是一种自由、愉悦的心理体验,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也促进了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兴体育项目纳入高中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目前学校体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满意度比较低,特别是现有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实际体育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高中体育开展的项目相对比较枯燥,在当今高科技的时代,高中生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现在所开设的这些竞技性的体育项目了,而更多的是想接触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再者,当今社会学生家长还有老师大多都注重文化课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致使现在很多学校吧体育课多安排上语数外等这些文化课上,这就严重导致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许多高中生在运动会的时候出现严重的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问题如下:
1.体育教学模式
高中体育教学大多以技能教学为主,因此,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自己的技能传授给学生,现如今,主要的技能教学程序是“讲解―示范―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培养出“接受型”的学生,会造成学生视野狭隘,毫无新意,没有创新意识,逐渐的就会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
2.体育教材内容
体育教材的枯燥,陈旧,大多以竞技性的体育项目为主,使得学生对此不感兴趣。这种新兴的体育项目极之又少,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对于那些对竞技项目厌烦的学生就会彻底的淹没了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又怎么去教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以及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对此可见,体育教材内容对于学生的体育兴趣的重要性。
(二)当代高中生的学习体育兴趣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时期,学生大多天真活泼,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对于初中生的体育活动兴趣也比较广泛,大多数尚未形成对专业运动的稳定性兴趣;高中生则是体育兴趣趋于稳定,有明显的选择性,但同时显现出更大的不平衡性:如从年龄上看,高一高二的兴趣发展有上升的趋势,而到高三却出现停滞和下降的趋势[1]。尤其是女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更加明显,怕累、怕脏、怕晒,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产生厌恶情绪。对于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体育活动可以缓解他们的高考压力,能够保持一份愉悦的心情去面对日常紧张的学习生活。
三、新兴体育项目纳入高中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程实践
近几年,一些学校在体育课堂上积极纳入新兴体育项目卓有成效,并证明新兴体育项目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有些新兴体育项目器材比较简单,安全性高,且技术较为容易掌握,如:定向越野、街舞、攀岩等极大地丰富了高中体育运动。其中定向越野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者能够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攀岩则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创新意识及勇敢无畏的精神等等,对广大高中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体育课程中引入了“流行和时尚”[2]。
(二)与传统体育项目的关系
引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并不是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全盘否定,两者之间是基本性和多样性并存的关系[3]。新兴体育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有着密切的互补性,可以在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上融入新兴体育项目,比如将60米跟慢骑自行车结合起来,这样既有竞技性,又有趣味性,相得益彰。两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也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三)师资力量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素质水平不仅是关系到他的业务能力及成果,更是对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开展新兴体育项目,教师做的就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就可以实施这些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
四、结语
综上几点,将新兴体育项目纳入高中体育课程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并且有益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提高了终身锻炼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关键词】 高等体育;体育舞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74-01
一、高校体育课的重要性
体育课是学生在室外有体育老师组织全班的同学进行和活动的过程,具有集体性、公开性的特点;体育课是学生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身体活动而进行的,具有实践性、参与性的特点;体育课是体育老师在课堂中会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组织,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具有竞争性、紧张性的特点。
通过体育课中可以通过身体的活动使人的注意力转移;通过体育课中在户外的操场能是人心情放松,能使本来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从而使情绪趋向稳定;通过体育课中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可以达到消除学生长期聚集的、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心理能量;通过体育课的身体活动的汗水的流淌能为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向外排泄的方式;通过体育课的各种游戏与竞争可以使遭受挫折而产生的各种冲动转移到游戏过程中,从而通过以上的这样方式,达到为学生消除不良心理与障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就大学生的体育教学来说,它不同于小学、中学的体育教育,大学的体育教育需要在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促进学生运动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同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够达到帮助学生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又能给学生提供磨练意志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强烈的竞争的精神的一个平台。
而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开设中体育课,对于传统的体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体育课要达到一个新的要求和水平。体育选项课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了,而这这些选项课中体育舞蹈作为一个新的运动项目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体育舞蹈的特点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的运动项目,它是一种融舞蹈与体育、艺术与运动相结合的高雅文体活动。
体育舞蹈是在音乐的伴奏之下完成的,并且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性都很强,并且是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练习,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美与艺术美。体育舞蹈是依靠肢体动作的展现与伸展而进行的,能够体现学生的身体美、姿态美。体育舞蹈是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来跟着节拍,使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美、节奏美。体育舞蹈在完成的过程中需要面带微笑体现的一个愉快的心情,有利于体现学生的神情美、心灵美。在参与体育舞蹈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体育舞蹈的要求与规定进行,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遵守规章制度、按照规定与规则办事的习惯。在参与体育舞蹈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衣着整齐,风度大方,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体育舞蹈能够使学生在享受音乐、享受生活的同时,感受运动的快乐和人生的价值。
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高层次的社会群体,我国目前在校高达大学生2000万人,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祖国的希望,是否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能否适应新世纪的各种挑战,都会对国家的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学习体育舞蹈不仅能使学生在音乐美、艺术美的熏陶下展现学生的身体美、姿态美,体会运动美、节奏美的过程中,保持神情美、心灵美。
体育舞蹈之所以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喜爱,主要是由于它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于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提升有很多的帮助。体育舞蹈一方面能满足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休闲的需要,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身心得到愉悦,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另外,体育舞蹈是能够满足现代大学生的表现欲望,为他们积极展现自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体育舞蹈中学生如果想要自己的动作能漂亮、舒展,它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提臀、立腰、挺胸、展肩、下颌微收等等各种要求,同时要求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舒展、挺拔的体态,这就对学生的身体姿态是一个良好的调整作用。学生一般通过一个学期体育舞蹈选修课程的学习后,就能对一些不良姿态(像驼背、耸肩、含胸、伸脖子)有一个纠正作用。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之后瘦弱的学生肌肉能发达起来,肥胖的学生可以很好的减掉腹部和臀部过多的脂肪,另外,通过体育舞蹈的练习之后胸部,腹部和臀部的肌肉的线条将会更好,能从整体上改变学生的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在长期进行体育舞蹈的练习就能保持体育舞蹈这种优美的姿态,平时也将会形成体育舞蹈的完成动作的那种姿态,从而生活中也能保持良好的体态,这样就使得人的外在气质整体提升。而现在的大学生都非常的注重自己的形象,因此体育舞蹈能引起学生,尤其是女性学生的热烈追捧。
三、结论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的运动项目,它是一种融舞蹈与体育、艺术与健身相结合的高雅文体活动。在体育选修课中开始体育舞蹈课程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Abstract: M & A activit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in China. Associated with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ax planning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focus of attention. M & A tax on reasonable plann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costs and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economic setting, gives the M & A and tax plann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and makes a detailed consideration on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the tax planning in M & A.
关键词:企业并购;税收筹划;可行性;必要性
Key words: M & A;tax planning;feasibility;necessity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140-01
0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已经进入以大公司、大集团为中心的时代。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全球共发生过五次比较大的企业并购浪潮。前四次并购浪潮,一次比一次规模大、涉及行业多、影响范围大。在世界范围内,大型企业的兼并、收购再次浪潮迭起,并呈愈演愈烈之势。税收作为宏观经济中影响任何一个微观企业的重要经济因素,是企业在并购的决策及实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规划对象。有些企业甚至将获得税务优惠列为并购行为的直接动机之一。本文将对企业并购和税收筹划进行简要说明,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并购中实施税收筹划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论证。
1 企业并购与税收筹划的相关概念
企业并购是指产权独立的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其中占优势方企业采用现金、债券等方式控制目标企业股份或资产,从而使企业控制权发生转移的一种经济行为。在我国,并购涵盖兼并、收购、合并三种模式。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不违反税收法律的前提下,通过对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合理、科学的事先策划和安排,选择多种纳税方案,达到节省税款或递延缴纳税款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活动。税收筹划具有合法性、超前性和目的性等特征。税务筹划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定位对于确定税务筹划的原则和指导税务筹划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从税务处理方法的选择方面着手设计筹划方案,通过比较不同方式下来选择税务筹划方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 企业并购中实施税收筹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企业并购中实施税收筹划的必要性 ①亏损抵补。即企业可以利用税法中的亏损递延条款来达到合理减轻税负的目的。当某企业在一年中出现了亏损,该企业就不但可以免付当年的所得税,而且它的亏损可以向后递延,以抵消以后几年的盈余。这样,如果企业在一年中严重亏损,或连续几年不盈利,拥有相当数量的累积亏损,就会被考虑作为兼并对象,或者该企业考虑兼并盈利企业,以达到利用其在纳税方面优势的目的。②延期纳税。若被并购企业的股票被企业转换成可转换债券,一段时间后再将其转换为普通股票,这在税法上可以在收入中预先减去可转债利息,具有抵税效应,同时可以保留这些债券的资本收益,在债券转为股票后再支付,使企业享受延期支付资本收益税的利益。③免税并购。在企业并购活动的过程中,当参与并购的双方企业没有通过现金进行支付,而是通过股权交换的手段进行,把被并购企业的股票依据特定的比率转换成并购企业的股票,这样一来,因为交易双方的股东在整个过程不但没有收到资金,同时也没有达到资本利益的要求,因此,此过程是免税的。经过此种兼并手段,在不纳税的条件下,企业达到了资产流动与转移的目的。
2.2 企业并购中实施税收筹划的可行性 ①税收收益的存在。企业的税收收益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纳税人的纳税额得到减免或抵扣。税收抵扣指的是税法规定的可以在税前作为扣除项目的各种费用支出。企业可根据税法,采取各种有效的经营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得税收利益。二是依据税法规定,纳税人的纳税期限得以递延。虽然纳税的递延本质上不会减少企业的税负,只是支付税款的时间延迟,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递延纳税相当于企业得到了一笔不带时间成本的资金,这样有利于收益增加。②税收环境的优化。税收筹划不同于偷税、漏税、逃税和避税,它是在税法许可条件下的合理行为。因而,实施税收筹划的外部环境不代表是一个税收法制混乱或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环境,这样为了避免由于税法不完善导致的企业人员对税收法律条文的片面诠释,只有逐步完善税收的法制化,才能规范每个企业的纳税行为,否则,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毫无意义。③多种纳税方案的存在。税收因素影响着并购的动机和过程,并购的税收筹划在实务中是完全可能的。首先,不同企业的纳税差别形成不同的税收收益;其次,不同并购出资方式造成纳税金额和纳税时间的差别;最后,不同的并购会计处理方法造成不同的税前收益和纳税时间的差别。当然,这种做法并非没有风险,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有充分的获利能力是这一预期实现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企业并购与税收筹划相互促进,二者目标具有一致性。从宏观层面能看出,税收筹划与企业并购都是一种优化设置,是为社会资源服务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共同促进作用。一方面,企业并购是一种主要的企业产权的交易形式,使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在市场经济下得到充分体现,它合理流动了存量资产,从而把增量资产的合理使用带动起来,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的宏观调控直接的作用于市场,要想达到国家税收政策的目的,企业必须依靠国家的政策作出积极主动的反应。税收筹划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有效发挥了税收杠杆的职能作用,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经济增长得以实现。从微观的角度来讲,税收筹划与企业并购有着共同的目标:企业经济利益能够获得最大化的实现。不管企业的并购活动是取得协同效益还是规模经济效益抑或是经济杠杆效益,也都是在整合与重组社会资源,实现税收筹划与企业并购的共同目标。
3 结论
税收筹划是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税收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企业应在仔细研究税收法规的基础上,按照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安排自己的经营项目、经营规模等,最大限度利用税收法规中对自己有利的条款,这样可以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庄粉荣,陈丽花编著.资产重组业务的税收筹划[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