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8篇

时间:2023-09-01 09:18: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

篇1

一、初中历史老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

我们都知道历史课程在时间上比较长久,在空间上来说内容比较丰富,与此同时,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仅包含那些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故事,也有那些比较有趣味的风俗习惯或者地方风情。历史课程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或者特色,从而使得大部分初中学生对历史课程比较有兴趣,这样就使得他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比较认真地听讲历史老师讲述历史事件或者相关的历史人物。学生能够对历史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或者学习热情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动力。然而,假如学生仅仅将历史课程当做一门娱乐课、一门休闲课,而不能够领会到该课程的灵魂或者重点内容,就不能够提高学生整体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或者水平,与此同时也就不能够达到历史课程开展的目的。

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调查以及研究,发现现在我国国内的部分初中学校对于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或者漏洞。

历史教师以及学生不能够正视历史课程的重要程度。在以前的升级考试过程中,有些地区并没有将历史课程作为其考核内容之一,这样就可能使得有些教师或者学生觉得历史课程不是特别重要,从而使得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对历史课程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部分学校对于历史课程的时间安排严重不足,不仅如此,他们经常将历史课程安排在下午的时间,这样就很容易使得学生走神或者犯困。

由于学校以及相关的任课教师对历史课不够重视或者关注,所以学生就会放松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或者研究,有些学生在历史课讲述过程中做其它作业,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老师讲述的相关知识,只是作为一种消遣对待。

二、部分学校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关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尽管我国教育教学情况已经有所改善,同时也开始实行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以及学校管理人员的部分教育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所以,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或者对教师的考查方法,甚至对学校的考评,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点内容。

这样的考核方式就可能使得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有些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取得比较好的历史成绩,从而让学生对于某些历史知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掌握。如此可能会使学生获得比较好的学习成绩,但是根本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不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思维方式,更不用说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或者创新思维方式。

三、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的措施

要想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那么就需要相应的历史教师迅速转换教育教学观念,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历史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历史课程的趣味性

在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教师能够准确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主动性,那么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改革或者新型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采用积极的方式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历史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比如,在讲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需要添加一些有趣味的东西,让学生在这堂课的学习能够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或者热情,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或者教学质量。

2.教师需要时刻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由于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不被市场所淘汰。与此同时需要历史教师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对于不同的历史知识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或者对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同学,需要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

例如,对于历史课本中难度比较大的历史知识,可要求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了解或者知道该内容即可,然而对于那些学生能力比较强或者对于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可以让其进行掌握。

3.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或者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或者探究能力

大部分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利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就是教师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不如教师教会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与此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教师在进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加入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与此同时也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教师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或者分析,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以及主动的探究能力。

总之,要想彻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中进行大胆地尝试,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教学,掌握到历史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路喜亮.试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J].学周刊B版,2010(05):45-57.

篇2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很难再现,它既无法观察,更无法体验。因此我想方设法的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呈现趣味性的材料,创设趣味性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机勃勃、兴趣盎然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构建

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更注重让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激发其思考社会问题和探索创新的兴趣,力求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以及生生合作探究的过程。如讲《明治维新》,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引导学生探究日本的做法对当今中国有何借鉴意义。学生通过探究了解到: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

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我在上《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时候,就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关于的历史资料片,当时学生就象是一个个关心时事的青年坐在电视机前,深刻地领会到了会议的精神和重大意义。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很容易通过昨天与今天的对比,理解“伟大转折”的内涵。还有为了让学生理解“精神”,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片段《四渡赤水》,动画展示了在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不得不迂回曲折行军25000里的路线图。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更真切、更直观地感受到的艰难,从而体会到精神的具体内涵。接着让他们谈自己在和平年代的今天该怎样承传精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为他们的心灵受到了触动,乃至震撼,自然会今昔对比,感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要发扬精神去创造新的文明!

四、给他们一方舞台让他们“动”起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体会,夜晚在戏剧院看戏,时间一长,看戏的人容易疲倦,但演戏的人始终精神饱满。为了让学生课堂上精神饱满,我们不防把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让学生当演员。演什么呢?演历史短剧!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下,也提供一些资料,进行一些指导,留给他们一些时间。剩下的交给他们。学生一旦接受了任务,就争先恐后出谋划策,挣着抢着要扮演某一个角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我在上《》时,指导学生把康有为被传到总理衙门“问话”时与荣禄的对话场面编演成历史短剧在课堂上上演。通过表演,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集中起来了,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维新人士变法阻力之大和康有为变法决心之坚强!学生的情感被牵动,自觉把立场站到维新人士一方来。面对戊戌导致变法失败,学生情感如水中涟漪不能平静,爱与憎泾渭分明!这类活动调动的是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此时,他们的眼睛、大脑、嘴巴、双手统统被解放了出来,他们边看边想边记,或笑或谈或议,乐此不彼!不露声色,教师已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即启迪了学生心灵!你能不说课堂已成了学生心灵的乐园了吗?

五、注重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价值观教育;初中教学 初中历史的价值观,是在历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对于自身价值的培养以及对情感态度价值等的挖掘,是学生接触历史,明白历史是非观,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有效地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培养良好道德和社会情操的关键。

一、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课程的灵魂

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初中历史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初中历史教学课程的灵魂所在。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远古时期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发现,尧舜禹时代的氏族社会文化以及众多的发明,各个朝代的繁荣与文化发展等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近现代史的屈辱历史又在鞭笞着当代初中生自强不息、努力奋进的价值观,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让他们能够在价值观中权衡得失,培养自身的危机意识,同时能够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

二、价值教育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教育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这是历史教育教学的特点之一,价值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将价值教育的目标放长远,例如,在近现代史中关于中国制度的问题,就是在漫长的历史探索中逐渐认识并寻求,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在潜移默化的历史教育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民主和法制,这种价值教育并非单独在课堂中提出,而是将其融入课堂当中,在许多课时中潜移默化地渗透。

三、价值教育需要历史教师和学生不断地进行沟通

初中历史课的价值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师不断进行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在不断沟通和反馈过程中得到教师的纠正,尤其是在历史观中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教师的价值教育以及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是一种人生观和情感态度相结合的特殊教育形式,但对于历史教学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值得不断探究和完善的问题。本人从教二十多年,始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就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许多学生和家长更加注重学习成绩,对思想品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现在的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中更是娇生惯养。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事情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肯吃苦,不尊敬师长,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没有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对青少年的德育教学方面还比较薄弱。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应该放到重要的日程上来。历史教师应该以历史教学为突破口,运用好历史教材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从中受到感化,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继承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现状

在中考的压力之下,许多教师、家长和学生所看重的仍然是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是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考试成绩,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样不仅使历史教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1.在历史教学中,仍然是注重学生的历史成绩,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分数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具有主要地位。一切教学为了考试服务。只要学生成绩好,其它方面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机械记忆,以取得好成绩。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德育教育被忽视,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有着制约作用。

2.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仍然是成绩

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差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其它方面优秀的品质,学生得不到正确的评价,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和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教学观点是相违背的。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之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教师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挖掘德育教学内容

历史学习包括丰富的内容,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挖掘出对学生品质有教育意义的材料,结合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古代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形成“ 以德治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形成民族荣辱感。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介绍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司马迁狱中忍辱负重,坚韧顽强,谱下历史巨作《史记》;张骞不惧路途的遥远与劳累,勇于开拓,出使西域;李时珍用毕生的经历,尝遍百草,终于完成《本草纲目》等等。增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激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2.树立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深化思想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众多的杰出人物,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的选择正面的人物,对其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介绍与点评,指出积极学习榜样的哪些方面。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呼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等等,都是当代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联系现实生活,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会对自己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自己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应该是综合教育。在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德育教育也不容忽视。初中历史教师要发挥出学科教学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当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找准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朱汉国.初中历史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朱汉国.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2007年.

[3]沈宏.浅谈中学历史教学[J] .吉林教育.2010年.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快乐教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50-02

一直以来,历史教学中充满了渊博的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极大挑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呈现给学生,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表达、自主展现的空间,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体验历史学习的快乐。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语

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为成功奠定基础。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新知识充满了渴望,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而学生能否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与课堂导入部分密切相关。只有课堂导语精彩、有趣,才能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前做到温故知新,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对新内容感兴趣。因此,一段精心设计的课前导语,可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其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语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在正式上课之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导语要简洁明了、精炼有序,不能过于繁琐,否则将引发学生的反感。还要注重寻求导语的切入点,让学生思维很快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繁荣的宋元文化》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谁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出自哪里吗?你们对意境悠远的宋词了解多少?今天我要带你们一起去感悟宋元文化的风采,愿意和我一起探索吗?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先提问大家都知道的知识点:同学们,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同学们踊跃回答是1997年7月1日。教师接着进行问题导入:在那一天,香港结束了英国统治的历史,回到中国的怀抱,那么谁知道英国是怎样占领香港的?再如,学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大家都对远古时代的传说感兴趣,因为远古时代反映了我们人类的起源,并逐渐向文明发展。那么,你们知道古代有哪些英雄吗?为什么炎帝与皇帝是我们的人文始祖?你们知道他们的哪些事迹呢?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兴趣,都想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答案,情绪高涨,这时再趁热打铁引入新课程,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历史知识的故事化呈现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往往涉及到的知识点过于抽象,以概括性为主,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将打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能通过故事形式将历史知识展现出来,为学生展现一幅生动、形象、曲折的情境画面,将更好地吸引学生,便于学生接受、记忆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战国七雄”过程中,课程的重点在于“商鞅变法”,教师如何才能体现商鞅变法的重要性?透彻讲解商鞅变法的成效?应考虑在教学中引入“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表达商鞅在人民心中树立的诚信地位,坚决推行新法的决心。这样,学生通过听故事就已经了解了商鞅变法的重要内涵,再通过课本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就会更好地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整合新课程改革的全新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适当拓展教学情节,因此通过故事形式,将学生带入到课堂氛围中,对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课堂融入情感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已经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如果教师能在课堂融入情感教育,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避免单一说教的弊端。例如,在学习“班超”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一讲班超的英雄事迹,最后满怀深情的表达情感:同学们,当年班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弃笔从戎,他8月份离开家乡,9月份就英勇捐躯,为祖国贡献了自己的生命,他的事迹被西域人民、被中华民族铭记至今。同学通过教师情感的渗透,由衷地对班超产生敬意,并从内心深入钦佩这位英雄的爱国情感,对班超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对历史的记录不仅停留在文字阶段,还可以通过各种科技手段予以呈现。在科技的支持下,历史以立体性展现出来,更利于学生接受和了解。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全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影音资料中感悟历史,认知历史。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片段引入课堂,让学生重新回顾经典剧集,并判断该剧情是否与历史相一致,如果在历史中确实记载了某个人物或者事件,让学生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或者让学生成为小编导,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新编排人物故事。一方面,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并展开深入思考,对学生深入了解历史非常有益。

由上可见,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真正做到“乐学”,才能全身心地融入到课堂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方互动,提高教学有趣性、有效性。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课程特征凸显,更利于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模式,教师应注重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断积累知识,实现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小红.初中历史素质教育教学之感悟[J].考试周刊,2011,(41).

[2]宋忠芳.对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思考[J].历史教学,2007,(4).

[3]欧阳艳红.对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9).

[4]李国民.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多样化”浅谈[J].新校园:理论版,2011,(7).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德育教育 必要性 重要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从古到今,一直很注重后辈的德育教育。如今学校的德育教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社会品德、积极主动投身社会实践,成为高素质人才是素质教育的一大目标。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指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简称德育教育。然而,我国现在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离素质教育还有一段距离。处于应试阶段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考试能力,往往忽略了德育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值得反思的地方。历史教育作为一门以史实为基础的学科教育,主要的教育目的是以史为戒,以史育德。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知我国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

一、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新世纪的青少年,有更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因此,表现出与其父辈们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但在这些条件下也会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1)自我意识的膨胀。一些青少年自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长的过分溺爱以及纵容,致使孩子自我意识的膨胀。表现为自私自利、我行我素、容易冲动、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关爱等,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态度。这种自我意识的膨胀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2)民族意识缺乏或偏激的爱国思想。社会多元化发展,青少年容易受一些不良行为或思想的影响,对社会对他人存在不理智的认识,缺乏民族意识或存在狭隘的偏激的爱国思想,表现为对国家和他人漠不关心,或对社会不满、存在偏激的爱国行为,如暴力打砸泄愤等。民族意识的缺乏或偏激的爱国思想都是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3)极强的功利意识。处于青春时期的孩子,思想还未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社会风气或他人的不良影响,形成极端的个人主义,如金钱至上、名利至上等不良思想充斥于心,变得极具功利性。

2.德育教育势在必行。根据青少年存在的的上述问题,进行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历史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从历史事件中折射出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品德情操等,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增强民族意识和激发爱国热情。学习历史,了解我国古代的兴衰历程和近现代的改革发展,从中吸取教训和总结规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激发爱国热情,从中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2.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历史教学的德育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的方法

1.科学渗透德育教育。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根据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制定的,不同的章节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尽相同。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并将其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才能真正实现历史的德育教育。

2.多样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历史内容的差异性,教学条件的差异性等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采取多样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多媒体的应用、表演式教学、角色互换、演讲式教学等。另外,讲解内容的多样化也是多样教学的重要方面。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善于将乡土历史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联系起来,不但丰富了课堂教育,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乡土历史教育中,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3.注重情感价值观教育。做事先做人,所谓的“做人”就是要有良好的价值观,正确的情感态度。教师是学生情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引导者,而课堂教育又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的重要平台。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都有重要影响。例如,在讲解林则徐虎门硝烟的历史事件时,教师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对林则徐大无畏的民族主义精神进行评价,学生受教师情感价值观的影响,同样会高度认同林则徐的高尚品质,并心生崇拜,以此为榜样,从而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综上所述,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思想品德还未定性,这决定了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德育教育是可以灵活运用到历史教学中的,教师应把握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并注重自身的情感价值观,去感染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品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观念;实施措施

一、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老师统领整个课堂的教学模式应该被摒弃,现在的教育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是学生展示才能的平台。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点,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思想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学生表现才能的载体,张扬个性的平台。所以,老师要从实际出发,改变过去唯我独尊的家长式管理模式,要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楷模,构建学生学习的载体,构建温暖融洽的学习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欣赏学生,为学生学习提供正确的指引。老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张扬个性,突破自我。

二、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就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充分把握,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充分表现他们的才能。当然这还需要老师对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状况、思想状况、兴趣爱好等方面都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以便在以后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把握分寸,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

三、精心安排学习过程

根据前面的研究,教师所有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要组织相应的学习活动,更好地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本并把这个理念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1.把“教导”转化为“引导”,让学生把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也要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础。过去的教师讲解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要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和探索课本中的内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冷战中的对峙”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在课前整体阅读课文,并且提出有关问题:(1)“冷战”的含义;(2)“冷战”的主要过程;(3)“冷战”的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进行研究和讨论,更有利于处理问题,在确定学生成果之后,老师又说:“认真想一想,本文还有什么内容需要处理吗?如果有,是什么问题?不一会儿,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便提出:(1)“冷战”的背景还不知道;(2)进行“冷战”的原因?(3)“冷战”开始的标志和形成的标志没找到;(4)“冷战”的性质……通过对上面问题的研究,“冷战”的有关知识就能很好地处理。所以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研究历史知识,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2.建立坡度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不同,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老师所设计的问题,不但要有坡度,还要展现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3.全员参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活动权。在前面的研究中,有效地提升教学水平,要面对所有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才能,教师应该积极关注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鼓励这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即使很小的成功也要进行鼓励和支持,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融入集体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引言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是教育的首要任务[1] 。初中历史教材德育材料丰富,是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最有利的途径,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在德育教育上,其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学生德育教育的水平就能实现高等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注重死记硬背,忽略对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差,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严重束缚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发挥也具有剧烈的负面影响。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不可或缺[2] 。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科学的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其具体教学方式如下。

1.以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小组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分配小组,以交流为主导,给予相应的教材题目,由小组间相互讨论、相互沟通,积极主动的完成历史学习任务。小组合作讨论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从而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比如在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中,教师应在课前做出一系列的问题讨论,首先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出课题,对儒家学派、道家学派等代表人物进行分类,将任务和学派写在黑板上,抽取学生到黑板上连线,并与学生共同分析正确答案,相互讨论,容易混淆的重点讲解;然后利用理论知识,展开文化、政治与思想间的讨论,认可儒家学派的分为一组,认可道家学派的为一组,认可墨家学派的为一组、认可法家学派的为一组,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的讨论,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对讨论的答案做好笔记,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然后师生间共同讨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评比,评比方式应以学生的总体学习态度为准。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活动中不仅能加深教材内容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对历史思想的认识,促进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

2.借助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教材信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生的视角中,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教师课前应做好教学课件。首先,教师可以播放有关的视频,通过激烈的战火画面和激昂的轰炮声将学生带入到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视频看完后,要求学生表述自己的观后感;然后进入课堂教学,通过结合课外读本,丰富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对九一八事件认知更全面。课尾,教师还可以通过九一八事件发生原因及各方的战争态度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由学生自行到网上查找资料,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将作业结果复制到U盘上,在下次历史课时,抽取学生要讲堂讲述自己的作业思路及答案,并要求不同答案的同学给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组织能力,又能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深入。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对初中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3] 。多利用历史中的人物楷模激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感思考。实践性教学是通过开展历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主观情感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深化理论知识内容,开展多样化的爱国主义情感专题教育,比如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知识讲座,理论知识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通过轮流演讲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讲座完成后,还应要求学生书写讲座心得,并要求学生根据讲座专题出版墙报,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比如在《不怕远征难》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开展远征途中的故事专题,不断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爆发。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红歌演唱比赛,借助历史歌曲中的魅力,使学生愉快的渗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还可以开展历史知识抢答竞赛等,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使学生对积极并乐意投入到竞赛中;还可以结合林则徐硝鸦片的课堂知识开展禁止吸烟和乱扔垃圾的活动,由班级学生派出值日员进行检查,全力维护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意识。

4.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时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能硬性的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向都极不利。教师在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同时,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案,以学生为教学主导,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和爱国主义情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谢登伟.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初探[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13,12(17):23-2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