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09:18: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注重建设,明确任务
在学期之初,我们就依据学校制定的《备课组教学进度计划表》,确立了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和备课组成员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备课组的目标。
二、潜心钻研,搞好教学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刻刻注意修正、提高、完善我们的计划和目标,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非常的努力,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备课组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生物学科在本学期开设《选修1》专题一、二、四、六、和专题五课题3的新课学习以及《必修1》前五章一轮复习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教学工作, 使学生能达到要求 , 本备课组能齐心协力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有关教学、教研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顺利开展。
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和备课组的分工,我们积极编写《暑假作业》、《生物知识点归纳》等材料,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认真备课,集思广益
执行本备课组计划,本组老师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教研活动,以及每周三下午的集体备课活动,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中存在有争议的地方,不断查阅资料,进行及时充分讨论。研究进度、教法、学法,然后进行实施,进行听课、点评公开课,在评课中大家畅听欲言,相互指出优缺点,并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期间,我们还参加了教科室组织的自信课堂教学大比武,并深刻思考,积极探讨观摩体会,在备课组内进行深入讨论,促进和提升本组的教学教研水平。
四、先进引领、更新理念
本学期,我们备课组虽然有四个老师,但有两个跨高一,所以我们备课组教师工作量较大,任务重,但各位老师备课、批改作业从不马虎,认真学习七中老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然后结合自己学生实际制作精品课件,毫不松懈,认真学习教学理论,以达到促进提高。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课件的前提下,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五、积极研讨,创新工作
教学上的合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撑。突出体现了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展示了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作用。下阶段我们准备以此为契机,继续研讨,同时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备课组的内涵和备课组成员的能力。
另外,我们在备课组内开展了组内听评课活动,而且每个人都进行讲课,利用听课、评课等形式,开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六、团结协作、乐于奉献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切实履行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认真分析与研究以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课程与教材改革。以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目标,以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主攻方向,以课程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为突破口,探索生物课程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研方式,促进我区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全区中学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服务全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二、工作重点
1、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重视课程建设,提升课程领导力。认真研究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的关系,基于生物课程实施的规范化,促进课程实施的创造性,引导各校生物教研组根据学科发展实际,重点围绕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整合各类课程资源,设计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课程方案。
(2)创设条件,开展专家讲座、学术沙龙、公开课观摩与评价、案例点评、联校合作等多元化的研训活动,提高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中学生物教师开展课程整合、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关键能力等专题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
(3)立足课堂,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研究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加深对生物课程价值取向的专业理解,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实践,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研究课”引领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观课、议课的水平和能力,分享教学实践智慧,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4)抓课题研究,深化课程改革。做好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中生物构建思维教学文化的策略研究”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和有关省教研课题立项与研究工作,做好有关学校其他生物研究课题的服务和指导,加强课题组间的交流与研讨,完善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工作。
(5)关注生物课程基地和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引导基地学校积极打造自身特色,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促进其提升示范与辐射能力。
(6)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教师发展积累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资源。发挥区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学术委员、名教师和校长学科基地等的作用,为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
(7)总结课程改革经验,扩大经验或成果的影响力。教师要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向生物专业期刊投稿或参加各项评比,将课堂教学研究、考试评价研究和课题研究等成果显性化,扩大我区中学生物教学的影响力。
2、创新教研方式,提升教研水平。
(1)构建区域性教研、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等形式的教研互动平台,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教师共同协商、平等对话,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质量。
(2)积极参与联校教研活动,开展“同题异构”和“主题研讨”等方式的教研活动。
(3)积极推进学科教研组建设。一是适时开展学科教学调研,推进教研组建设。二是据“xx市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章程”和“xx市中小学合格、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专题(课题)研究为教研组建设的切入点,积极创建有个性和特色的市、区先进教研组。
(4)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专业成长进行分析与反思,关注教师间差异,充分发挥这种差异的资源作用,了解教师发展中的需求,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改进工作的信息,增强自主发展的意识。
3、改进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在认真分析和总结17届生物学科高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近几年江苏省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的方向,深度解读生物学科考试说明,并结合本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开展高三复习教学研讨,重点是进一步明确考试说明之要求,探讨一轮复习的方法和策略,增强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认真做好高三调研测试的阅卷和分析工作,并参与做好对学校高三教学工作的调研。
(2)积极参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重视对初高中生物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引导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体现生物学科的特色和教育价值。
(3)各高中积极做好2018年省生物奥赛的备战工作,争取在获奖学生的质与量方面有所突破,为高校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同时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三、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份:
1、根据教研室统一安排,做好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第一轮专题调研工作。研究并探索高三一轮复习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2、高中生物课题组研讨活动。
3、组织参加市名师工作室联合活动(初高中)。
十月份:
1、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2、组织参加江苏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评比暨观摩活动。(无锡)
3、组织参加市课程基地专题研讨活动。
十一月份:
1、高中生物主题研究式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2、组织参加xx地区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第一次研讨活动。
3、组织开展区中学生物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4、推荐我区教师论文参加xx市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评比活动。
5、组织参加市青年教师论坛活动。
十二月份和一月份:
1、组织参加沿江七市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观摩交流活动。
2、学科教学调研。
3、组织参加xx市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
4、高中生物课题组主题沙龙活动。
关键词:高中生物 渗透 思想教育
1 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思想教育
由于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途径。除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 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研究课内,还要研究课外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实 践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现将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思想教育内容分述如下:
1.1 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 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2 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 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1.3 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 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科技兴 农思想,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1.4 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另外,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 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决不能忽视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生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要善于认识各种教学活动中最适宜的教育因素,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
2 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它是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的。这就决定了生物课思想教育的方法特点是: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生物教学进行思想教育,要防止曾经出现过的两种偏向:一种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贴政治标签。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会走向 反面;另一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这方面的教训也是需要记取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这种结合点,一种是固定的,一种是可变动的。固定的知识结合点,存在于教材中,具有客观性。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显性”,例如,李时珍编著了《 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学家,只要老师讲述,或者学生阅读,就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隐性”,需要教师去发掘。例如,植物生长素的浓度较低会促进植物生长;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生长。由此,教师强调:超过了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结合生长素浓度的变化,进行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知识点需要发掘、升华。另一种是可变动的知识结合点,它具有主观性,取决于教师占有具备思想性的生物学材料的状况,以及是否善于选择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有的知识点不具有某种思想性,教师可以将自己占有的闪光的思想材料,在 教材相应的知识点上赋予思想性。例如,讲DNA的双螺旋结构,一般为双链,可结合讲述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三链状DNA新结构。这一成果被称誉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现,获得美国当年百项科学头奖。这样讲既体现了教学的时代气息,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在实验、实习等生物学技能的训练中也要根据情境和问题,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掌握好针对性原则。不同年级的学生和班级有不同的思想特点,对低年级学生重 在提供生动的有思想意义的素材,偏重于事实教育。对高高中生仍要以科学事实为基础,注意“画龙点睛”式的思想升华。例如,讲到遗传学家摩尔根时,笔者曾补充介绍,他在遗传学上的研究成果,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但他没有出席盛大的授奖仪式,他在致力于自己的研究。摩尔根说这奖赏不是给我个人的,而是对实验 生物学的褒奖。最后,以两句话简评作小结:这就是有成就的科学家的态度――看轻个人荣誉,看重自己的事 业。这实际上也向学生进行了人生观的教育。
渗透德育还要掌握好适度性原则。一堂课渗透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多了“物极必反”;一个知识点渗透的分量也要适当。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科学性和思想性水融,使学生乐于接受。
3 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是通过生物教师去执行的,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水平。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生物课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依赖于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教材的思想体系蕴涵在知识体系之中。教师具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掌握教材的科学性,也才可能更好地发掘其中的思想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才能使生物课的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德育教育;教学活动
一、在初中生物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初中生正处在健全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思维还不够成熟,对外界事物还没有健全的自我明辨是非能力,经常会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情绪不受控制。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未来人格的发展意义重大。初中生物课程内容与人、自然、世界上各种生物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涉及到的知识面广泛。生物学的知识丰富多彩,与其他学科相比,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结合生物学这些优点,把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加入生物学教学中,更能够让德育教育贴近生活实际,生物学知识就是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老师可以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加入教学内容中。比如,老师可以在讲解生物界的自然资源时,告诉学生应该如何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德育教育的渗透
为了实现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应该对生物学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对教材完全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把生物学教学内容准确地教授给学生,同时对教学内容中包含的德育思想进行充分挖掘,利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同学养成良好的思维品格。在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意适度。生物学科对学生来说有很多科学知识要接受,这些知识是德育教育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如果在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中渗透了太多的德育教育,学生有可能无法消化,最后导致生物知识没掌握好,同时老师想要渗透的德育观念也没有消化。
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初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育人的理念,为了学生长远发展考虑,在教书的过程中要教学生如何做人。要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利用教学内容来育人。注重研究学生成长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高尚品格的全面素质人才,这才是教育事业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028-02
教师工作是一门专业,是一种服务公众的形态,它需要教师拥有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期的持续努力与研究,方能获得与维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更直接地显示出教育对维系人类生存的本质意义。为此,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并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这样,教师的专业性才能凸现出来,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就成为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一、生物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生物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是生物学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生物教学方式的重要前提。只有确立了课程意识,教师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学新课程“全人”的培养目标;才能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发展性课程评价观以及新的生物学课程资源观;才能帮助生物教师摆脱“知识中心”、“课堂中心”、“学科中心”等偏向,关注生物学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以优质的课程结构促进全面育人目标的落实;才能使生物学教师在获得一定课程权力的同时也意识到更大的责任,并在国家、地方课程实施的创新中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提高研究水平,在生物学教学的实践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与生命价值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生物学教材内容为“基点”,以开放式的思考路径,不仅关注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而且要结合学生的经验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此外,还要关注生物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学习领域之间的联系,进行知识的整合,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使学生掌握由“点”到“面”再到“类”的知识与学习方法。
这必然会对生物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能力、学习方式与发展途径等方面提出多样化的要求,也有助于提升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生物教师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在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除具备必要的学科专业知识外,一方面要具备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了解教育的目的、功能、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掌握课程的设置及知识安排体系,熟悉常用的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要具备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即社会、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常识,以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
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知识更新的速度与科技信息的爆炸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标志,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教育科学如今也在课程改革中迅速前进。
作为生物教师,更要具备生物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精通生物学科本身的一些概念、原理、事实,能把握学科知识的体系和概念的结构,具有缜密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此外,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生物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生物知识的进展和最新动态,做到与时俱进。生物教师只有不断扩充生物专业知识信息,才能适应当今课程改革与时展的需要;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促进师生创造性思维的共同发展。教师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必然妨碍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而新知识、新信息的出现不仅给生物教师们以新的创造基础,而且能引发教师的好奇心,引发新的联系乃至幻想,从而增加点燃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机会。
三、生物教师要提升教学语言修养
教学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它不仅要符合语言学的一般规律,而且要具备教育教学和科学上的独特性。生物学也有自己的教学语言,生物教学中的语言有两种,主要是文学语言和生物学语言。
生物学语言是生物学教学语言的核心部分,是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体现了教学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文学语言是不同学科教学中所共有的,主要用以组织教学活动,有转承、提问、指令、强化、心理调节等作用,它服务于生物学语言,体现了生物教学的教育性和艺术性。
生物学教学语言是以生物学语言为主体的两类语言的有机结合体。没有生物学语言的教学就不成为生物学教学,没有文学语言的生物学教学又无异于拿一本生物学专著照本宣科。生物学语言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重要影响,生物学知识和方法主要积淀于生物学语言之中。正是有了生物学语言,才使得进一步认识纷繁复杂的生物界成为可能。
例如,在复习神经系统内容时,可以这样提问。
师:前面几节课,我们以人体为例,系统地学习了神经系统的调节。现在提出几个问题: ①反射弧由哪几部分组成?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如何传导的? ③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为什么是单向的?
生: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通过膜电位的变化来传导的;兴奋在神元间单向传导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这里,“前面几节课”、“以……为例”、“系统地学习了……”、“现在提出几个问题”等都是文学语言,而学生的回答则是典型的生物学语言。此外,在讲述生物的应激性时,可以引用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样的文学语言加以形象的说明。
相比文学语言,生物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和概括性。科学性要求在运用概念、阐述现象、引用材料和逻辑表达上准确无误,不能犯目的论、特创论等错误,也不能将生物学术语与日常生活俗语相混淆。生物学教师必须提升语言修养,注意在教学实践中研究生物学语言现象,包括教材的、学生的和自己的,在提高自己的同时示范学生。这样,才能使中学生物学教学形成良性循环,才有利于学生生物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四、生物教师要终身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学习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生物教师只有不断地“充电”、“吸氧”、“补钙”、“添加维生素”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取源头活水,加强自己的专业发展。
新世纪的生物教师作为教育者同时又应是需要持续不断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一方面要培养随时学习的习惯,做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行动者;另一方面面对日新月异变化的知识,需要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来提升学习的能力,从有效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辨别,到知识吸纳内化与分享学习,再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知识管理的循环过程。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运用学习的社会性特征,特别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共同领域主题,群集一批教师进行帮带互助学习,形成进行社群学习的实践社团,对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主题的共同探讨,积极展开各种学习交流的实践活动。
人们曾经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现在则有人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可以给学生一碗水。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不灭的火种,引燃学生求知的热情;成为涓涓的溪流,引领学生融入知识的海洋。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挑战,要求教师的思维更为活跃,视野更为宽阔,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并且终身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习和发展过程,教师职业生涯实质就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发展是其核心要义,终身学习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韩冬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问题与趋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5,(3).
[2]李作为.浅述新课程下生物学教师的职业素养[J].生物学教学,2008,(3).
[3]张希波.浅谈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J].读与写杂志,2007,(6).
[4]李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决策导刊,2007,(4).
[5]蔡其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教育探索,2006,(12).
[6]尉智林.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教育革新,2007,(2).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育人作用
生物科学史作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其独特的视角以及丰富的内涵使它具备多种的教育价值。选择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引进相应学科的学科史料,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永不厌倦的探索精神。
一、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1.引导学生,加强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所谓生物科学史,即生物学知识与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将生物科学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生动事例的讲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了解生物科学史过程逐渐培养起科学积极的情感态度。如,在《高中生物选修2》及《选修3》中便有着许多的生物科学史材料,如“抗生素史话”“核移植技术发展简史”与“试管婴儿之父张明觉”等。这些极具趣味性的生物科学史材料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此,教师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这些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相关知识时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样能够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生物学素养。2.领会生物,形成学科唯物辫证、发展与和谐思想对待生活唯实不唯上,对待科学研究唯真不唯前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唯有如此才能让科研工作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种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推动生物学科的健康发展。如,在《高中生物必修2》中有关于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与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在信奉神创论时代,通过大量的观察与思考后所提出的进化学说与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记载。并在此中着重强调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以丰富的事实为依据,经过论证生物的变化过程,让生物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逐渐靠近科学。由此可见,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们“勇于质疑、敢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并且,通过对以上案例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发现科学的基本在敢于怀疑。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进生物科学史,以培养学生这种“勇于质疑、敢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二、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课中的应用探讨
1.利用生物史引入课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积极利用生物科学史,不仅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进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遗传因子发现”的相关内容学习时,教师便可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只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不能‘种瓜得豆,种豆得瓜’?”为何孩子与自己的父母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等。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勇敢阐述自己的观点。此外,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教师可顺便为其讲述遗传之父孟德尔的相关故事,激发学生对孟德尔的了解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关注他所进行过的豌豆试验,学会遵循前人的胶布去探寻遗传学的奥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还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面对丰富的生物史资源,作为生物教师应考虑如何才能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于高中生物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效率。2.直接利用史料讲解生物概念、理论在进行一些生物相关概念的讲解时,通过对其发展历史的讲解,能让学生清楚地掌握概念的来龙去脉,进而理解该概念的意义。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引进生物科学史的相关资料来阐述部分生物学观点,促使学生更深入的掌握与理解。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必修2》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述达尔文的相关事例,让学生了解前人是如何看待生物进化这一问题的。然后为学生讲述该理论经过了怎样的验证与推导才形成了现代的进化理论,又是经过了怎样的发展才被人们普遍接受与理解。由此向学生证明,任何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基于“勇于质疑、敢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总之,良好的生物科学史教学,应从中选取适当的教材材料,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生物科学史资源时,应注重材料的选择,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裴容,伍春建.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育人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4).
关键词挖掘德育渗透生物学科教书育人
生物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提出了如下目标:“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这对每位生物教师来说,都是一种鞭策与考验。众所周知,生物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课程,其德育教育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及语文课等学科。那么,如何才能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在生物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只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从而演绎生物课堂的美丽与精彩。
一、挖掘教材资源,激发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学科教学
的重要任务。倘若能够认真钻研教材,你会发现,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一)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
我国气候条件多样,自然条件复杂,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
材中,“我国是一个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全世界的种子植物约有26万种,我国约有3万种;全世界的哺乳动物已知的约有4340种,除家畜以外,我国有野生哺乳动物约580种。”“我国是裸子植物的起源地之一,也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其中,银杉、水杉、银杏和秃杉是举世闻名的珍稀裸子植物。”“世界上的鸟类已知的有8730多种。我国有鸟类1200多种,是鸟类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等内容,都是进行爱国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的生动教材。
(二)举世闻名的科学成就
从古到今,我国在生物学领域有许多举世闻名的科学成就。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四节中的介绍:1578年,李时珍完成了宏篇巨著《本草纲目》的编纂。他科学地将其收录的1892种药物进行了分类。首先分为16部,16部以下又分为60类。而林奈提出类似的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比李时珍晚了一百多年。再如:七年级上册“走进生命科学”中“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的彩色插图的展示。
这些材料表明了我国科学家为世界科学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应好好利用这一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二、挖掘教材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我国生物资源极其丰富,这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
行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了。作为一名生物教师,理应挖掘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水中的藻类植物》一文告诉我们,藻类植物是水中有机物的生产者,为浮游动物和鱼类提供饵料。海洋中的藻类植物释放的氧气年产量可达360亿吨,占地球大气含量的70%。但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藻类植物过度繁殖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例如沿海地区出现的大面积“赤潮”现象以及淡水湖泊发生的“水华”现象。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教师可结合太湖“蓝藻”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增强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
三、挖掘教材资源,陶冶高尚人格
生物教学,不仅要传授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教材资源,创设教育情境,陶冶高尚人格。例如,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时,当学生通过介绍,了解到 “肾脏疾病已成为威胁全球公共健康的‘隐形杀手’之一。我国目前约有100万尿毒症患者;我国尿毒症患者以每年12万人的速度递增;全球每年因尿毒症死亡的人数不下100万……”后,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一)假如你的亲人不幸患上了尿毒症,你是否愿意提供自己的一个肾脏?(二)当你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是否愿意捐赠自己的器官?
这样的教育意在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进行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其博爱精神,陶冶高尚人格与灵魂。
四、挖掘教材资源,培养探索精神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生物科学家锲而不舍,献身科学的感人事迹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例如,七年级下册第11章第2节的《昆虫》中,有这样一段话:“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经过40多年的科学实验,以严谨的态度、仔细的观察,用大量翔实的资料,优美生动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各种蜂类、蚊、蝇等几十种昆虫,还绘制了许多多姿多彩的生态图片。终于在1878年写出了第一卷《昆虫记》,此后每隔三年就出版一卷,直到1910年共出版了十卷《昆虫记》,完成了长达4000余页的巨作。世界科学界公认他是最先在自然界中系统研究和观察昆虫一生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位翔实地记录了昆虫生态行为的实践家。”这段文字高度概括了法布尔为生物科学所作的巨大贡献,意义非凡。
学习这一节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而且有必要通过拓展介绍,让学生走近法布尔,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勤于观察,严谨务实,勇于探索的光辉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
【关键词】生物学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即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社会和人和谐相处。其实仅从生物学本身研究对象的终极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点而言,生物学具有较重的人文色彩,随着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一人文色彩愈来愈得到彰显。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力求形成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连的体系。生物学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淡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益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社会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学不断为人类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学与社会及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在尽情领略生物科技带给人们的健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理性地提醒学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甚至灾难:人类正面临着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生命科学本身造成的,它们的解决必须要提升我们的人文精神,依靠科学的方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
二、发挥生物学史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生物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揭示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青霉素的发现;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孟德尔、摩尔根在经典遗传学上的贡献;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等,这些典型史实和典型人物,处处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由此激励同学学习科学家们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三、结合生物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
科学活动的本质就是永无止境地探求未知、追求真理,它包括对世界的利用和改造,并由此增加人类的幸福和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因此,活动的一些基本方法正是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好方法、好途径。
(一)利用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1)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内容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充分联系实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教师通过把人文教育贯穿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学生学习合理营养的基础知识后,请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这样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和培养设计能力,而且使学生学会关心长辈的饮食,在亲自烹饪并在品尝中与家长进行食谱中科学道理以及亲情方面的沟通;在介绍眼和视觉时,对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进行介绍,能够更好的懂得爱、尊重和理解;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知识点里,教材以“生物学与文学”的栏目形式撰写课外阅读材料——寄予植物的情怀。植物不仅仅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基础,也给予人们无限美的享受,让同学对生命有了更好的理解,懂得珍爱生命,爱护大自然,热爱生活。
(2)拓展教材文本,联系当前社会的重大话题
现代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学生在学校之外还会受到诸多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因此教师更要充分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艾滋病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大话题,在世界艾滋病日,社会各媒体会在这几天与艾滋病有关的信息。因此《病毒》一节内容就安排在艾滋病日前一周讲授,课前充分搜集艾滋病的有关数据、艾滋病病人的图片及各种媒体推出的哪些与艾滋病有关的节目,使同学们明白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理解艾滋病的传染方式;让学生被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所震惊;对“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等产生浓厚兴趣,引发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深深思考,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渗透人文教育
教育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建构”的一个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依靠学习主体,即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如果对人文教育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会压抑了真正的人性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来体验、培养。例如,《开花和结果》一节,就可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引入“春天——桃树——桃花——桃”,进入教学主题“开花和结果”。之后组织学生挥笔作画,画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花,由画花而探究花的构造。这样,就巧妙地融科学教育于美育、情感教育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浑然一体。结尾处设计:假如我是一朵花,虽然每天笑脸相迎,但有时仍难逃厄运,那么花将向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吁?让学生抒怀,爱花、护花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