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09:18: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力发展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继电保护;微机化;智能化;发展趋势
一、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现状
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的继电保护技术在60余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
建国后,我国继电保护学科、继电保护设计、继电器制造工业和继电保护技术队伍从无到有,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先进国家半个世纪走过的道路。5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的吸收、消化,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继电保护性能和运行技术,建成了一只具有深厚继电保护理论造诣和丰富运行经验的继电保护技术队伍,对全国继电保护技术队伍的建立和成长起了指导作用。在60年代中期我国已建成了继电保护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和教学的完整体系,这是机电式继电保护繁荣的年代,为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50年代末,晶体管继电保护技术已开始研究,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是晶体管继电保护技术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尤其是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究的50KV晶体管方向高频闭锁距离保护,运行于葛洲坝500KV线路上,结束了500KV线路保护完全依靠从外国进口的历史。
我国从70年代末期即已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技术的研究。华中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学院以及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等都开始相继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机保护装置。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为微机保护技术的推广开辟了道路。在主设备保护方面,东南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保护和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也相继于1989年、1994年通过鉴定,投入运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也于1991年通过鉴定。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微机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西安交通大学与许昌继电器厂合作研制的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频保护也相继于1993年和1996年通过鉴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和主设备保护各具特色,为电力系统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优良、功能齐全、工作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
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可以说,从90年代开始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已进入了微机保护的时代。
二、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
继电保护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
(一)计算机化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地发展。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硬件从8位单CPU结构的微机保护开始,不到五年时间就发展到多CPU结构,后又发展到总线不出模块的大模块结构,性能大大提高,得到了广泛应用。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微机保护也是从8位CPU开始,发展到工控机核心部分为基础的32位微机保护。
1988年,天津大学已开始研制以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为基础的保护、控制、测量一体化微机装置。因为32位微机芯片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很高的工作频率和计算速度,很大的寻址空间,丰富的指令系统和较多的输入输出口。CPU的寄存器、数据总线、地址总线都是32位的,具有存储管理功能、存储器保护功能和任务转换功能,并将高速缓存和浮点数部件都集成在CPU内。
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要求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动联网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在计算机保护发展的早期,曾试想过用一台小型计算机作为继电保护装置,但由于当时小型机体积大、成本高、可靠性差,这个设想是不现实的。现在,同微机保护装置大小相似的工控机的功能、速度和存储容量都大大超过了当年的小型机,用成套工控机作为继电保护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将是微机保护发展方向之一。
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对如何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需进一步具体深入的研究。
(二)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使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也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到目前为止,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外,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缩小事故影响范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数据通信手段。国外早已提出过系统保护的概念,这在当时主要指安全自动装置。因为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每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显然,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亦即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
对于一般的非系统保护,实现保护装置的计算机联网也有很大的好处。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得到的系统故障信息越多,对故障性质、故障位置的判断和故障距离的检测越准确。对自适应保护原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真正实现保护对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的自适应,必须获得更多的系统运行和故障信息,只有实现保护的计算机网络化,才能做到这一点。
由上述可知,微机保护装置网络化可大大提高保护性能和可靠性,这是微机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也可将它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亦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四)智能化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的研究也已开始。例如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距离保护很难正确判断故障位置,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而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其它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也都有其独特的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必会得到应用,以解决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结束语
建国以来,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经历了4个时代。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继电保护技术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这又对国内外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He Jiali,Luo Shanshan, Wang Gang.Implementation of a Digital Distributed Bus Protec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1997,12(4).
[2]杨奇逊.微型机继电保护基础[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展
引言
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外界因素(如雷击、鸟害呢)、内部因素(绝缘老化,损坏等)及操作等,都可能引起各种故障及不正常运行的状态出现。电力系统非正常运行状态有:过负荷,过电压,非全相运行,振荡,次同步谐振,同步发电机短时失磁异步运行等。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是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和不正常运行情况时,用于快速切除故障,消除不正常状况的重要自动化技术和设备。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或危及其安全运行的事件时,他们能及时发出告警信号,或直接发出跳闸命令以终止事件。
1 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的任务
1.1 当被保护的电力系统元件发生故障时,应该由该元件的继电保护装置迅速准确地给脱离故障元件最近的断路器发出跳闸命令,使故障元件及时从电力系统中断开,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电力系统元件本身的损坏,降低对电力系统安全供电的影响,并满足电力系统的某些特定要求(如保持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等)。
1.2 反应电气设备的不正常工作情况,并根据不正常工作情况和设备运行维护条件的不同(例如有无经常值班人员)发出信号,以便值班人员进行处理,或由装置自动地进行调整,或将那些继续运行会引起事故的电气设备予以切除。反应不正常工作情况的继电保护装置允许带一定的延时动作。
2 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的组成及基本要求
2.1 继电保护装置的组成
继电保护一般由输入部分、测量部分、逻辑判断部分和输出执行部分组成。现场信号输入部分一般是要进行必要的前置处理,如隔离、电平转换、低通滤波等,使继电器能有效地检查各现场物理量。测量信号要转换为逻辑信号,根据测量部分各输出量的大小、性质、逻辑状态、输出顺序等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运算最后确定执行动作,由输出执行部分完成最终任务。
2.2 继电保护装置的要求
继电保护装置应满足可行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这四“性”之间紧密联系,既矛盾又统一。
2.2.1 可行性是指保护该动体时应可行动作。不该动作时应不动作。可控性是对继电保护装置性能的最根本的要求。
2.2.2 选择性是指首先由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切除故障,当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才允许由相邻设备保护、线路保护或断路器失灵保护切除故障。
2.2.3 灵敏性是指在设备或线路的被保护范围内发生金属性短路时,保护装置应具有必要的灵敏系数,各类保护的最小灵敏系数在规程中有具体规定。
选择性和灵敏性的要求,通过继电保护的整定实现。
2.2.4 速动性是指保护装置应尽快地切除短路故障,其目的是提高系统稳定性,减轻故障设备和线路的损坏程度,缩小故障波及范围,提高自动重合闸和备用电源或备用设备自动投入的效果等。
3 继电保护装置的发展历史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发展经历了机电型、整流型、晶体管型和集成电路型几个阶段后,现在发展到了微机保护阶段。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史微机继电保护指的是以数字式计算机(包括微型机)为基础而构成的继电保护。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是在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
我国的微机保护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尽管起步晚,但是由于我国继电保护工作者的努力,进展却很快。经过10年左右的奋斗,到了80年代末,计算机继电保护,特别是输电线路微机保护已达到了大量实用的程度。我国对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过程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着先导的作用。
在主设备保护方面,东南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保护和发电机一变压器组保护也相继于1989年、1994年通过鉴定,投入运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也于1991年通过鉴定。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微机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西安交通大学与许昌继电器厂合作研制的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频保护也相继于1993年、1996年通过鉴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和主设备保护各具特色,为电力系统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优良、功能齐全、工作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因此到了90年代,我国继电保护进入了微机时代。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4 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继电保护技术未来趋势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
4.1 计算机化
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高级语言编程等。这就要求微机保护装置具有相当于一台PC机的功能。
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计算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对如何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须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4.2 网络化
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这是首要任务),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显然,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微机保护装置网络化可大大提高保护性能和可靠性,这是微机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4.3 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
目前,为了测量、保护和控制的需要,室外变电站的所有设备,如变压器、线路等的二次电压、电流都必须用控制电缆引到主控室。所敷设的大量控制电缆不但要大量投资,而且使二次回路非常复杂。但是如果将上述的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的计算机装置,就地安装在室外变电站的被保护设备旁,将被保护设备的电压、电流量在此装置内转换成数字量后,通过计算机网络送到主控室,则可免除大量的控制电缆。如果用光纤作为网络的传输介质,还可免除电磁干扰。
现在光电流互感器(OTA)和光电压互感器(OTV)已在研究试验阶段,将来必然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应用。在采用OTA和OTV的情况下,保护装置应放在距OTA和OTV最近的地方,亦即应放在被保护设备附近。OTA和OTV的光信号输入到此一体化装置中并转换成电信号后,一方面用作保护的计算判断;另一方面作为测量量,通过网络送到主控室。从主控室通过网络可将对被保护设备的操作控制命令送到此一体化装置,由此一体化装置执行断路器的操作。
1、第一辆电动车于1881年制造出来,发明人为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特鲁夫,该电动车由直电流驱动。
2、随着蓄电池技术的发展,电动车的运用在19世纪的下半叶在欧美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
3、随着美国德州石油的开发和内燃机技术提高,电动车在1920年之后渐渐地失去了优势。
电视台要想发展必须扩大收入。扩大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提高收视率,同时要不断更新设备、技术,提高各类人员的素质。这就意味着需投入更多、更好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改革技术和提升管理水平。
电视节目的质量决定着电视台经费的来源状况。电视台属于重装备、高消费、先进技术密集度高的事业单位,每天都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当前,电视台的各项经费开支主要靠播出的广告收入,而广告收入的多少除受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外,还受到以下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受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影响
电视节目收视率是衡量节目质量高低标准之一。收视率高的节目,做广告的客户也自然会多,效益也高;反之则低。而收视率的高低则是由节目质量高低决定的。节目质量高的,其收视率一般也就高。
二、受所在地区覆盖面的影响
以前,各地区的电视台基本上是独家经营。随着我国电视卫星的使用,各省市台上星转播电视节目,打破了以往各台播出覆盖的领域,人们可选择收看的电视节目增多了,广告客户选择播放广告的范围扩大了,出现了跨省、跨地区制作播出广告的新动向,出现了地区领域内的电视台间的广告业务的竞争,每个电视台都面临着一场考验,即如何使广告收入保持不变并有新的增加。
三、受自身播出的广告节目制作质量的影响
随着国民欣赏素质的提高,广告节目摄制也要提高质量,由以前的硬性播出、观众被动看,转变为主动吸引观众收看,从而达到更广泛、更有效的宣传效果,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除此之外,每个电视台的各频道每天播出时间是有限度的,其中插播的广告时间也是有比例限制的。要扩大收入,还要另辟门路,依靠社会力量集资或赞助来办节目。然而赞助单位之目的是为了提高本单位的知名度,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最终能为本单位带来效益。所以赞助单位自然也要选择质量较高、人们喜爱观看的节目进行赞助。总之,无论是广告收入还是社会赞助,都必须以节目质量为基本保证,没有节目质量就没有观众,也就失去了经费的主要来源。由此可见,电视节目质量对于每个电视台的经济效益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电视台的兴衰成败。当然,影响电视事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但其中,财务管理水平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分析财务管理特征,探索财务管理与理财环境关系,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电视事业的经济保障和健康发展。
电视事业的发展,与电视人的内在动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调动编辑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电视节目的拍摄质量,必须做到经费分配与节目质量挂勾,方可促进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
经费分配与节目质量挂勾,可以增强栏目间的质量竞争意识、精品意识。任何栏目都要有一定的摄制经费做保障。每个栏目要想得到摄制节目经费,就必须在节目质量上下工夫,使其所拍摄的节目,无论在平时的评估中还是在定期的评比中,都能获得一席之地。否则,如果质量跟不上去,既没有社会效(下转93页)益,就得不到相应的经费,也就无法继续拍节目。出于经济原因,也迫使每个编导必须在心目中牢固地树立起质量意识,重视节目质量,多摄制具有一定水平的节目。
电视节目的质量评估,是通过专门人员对电视节目的剖析,并结合播出后反馈回来的各项信息和指标,依据有关标准进行综合评议得出结论。质量评估和评比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促进栏目之间的摄制节目质量上相互竞争的过程。通过竞争,可以使摄制节目经费的分配更趋于合理。摄制节目经费按质量分配,也就是通过对栏目的综合评估与评比来确定节目质量档次,并以此为依据、为标准,进行分配。这种做法,既可体现以质论价的原则,又使经费分配趋于合理,更具科学性,从而调动编辑人员的积极性。
经费分配与节目质量挂勾后,可以强化制片人对栏目的核算意识,实行按节目质量分配摄制节目,在拍摄过程中精打细算。栏目只有不断增强效益意识、核算意识、量“入”为“出”,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才能不断地增加其经费资金积累。
关键词:有线电视网络对策
有线电视从最初的居民楼闭路电视及后来的小区有线电视互联,发展到如今的整个区域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尽管我国有线电视网络规模居世界首位,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其广播式的单向传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如果我们现在不加紧对现有的单向网络进行改造升级,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一、我国有线电视发展状况
我国有线电视网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目前,我国有近300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网络(其中光缆约60万公里),全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2亿户,电视机数量和电视用户数量均占个球总数的近1/3,已成为世界广播影视大国,同时,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用户网。
有线电视产业化的市场条件和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有线电视用户规模不断扩大。通过网络整合,可将用户资源转化为巨大的市场和经济资源,直接拉动上下游相关产业。正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的全国有线电视网是国家信息化三大基础网络之一,全国有线电视大规模产业化运作和“全程全网”管理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二、有线电视网络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线电视行业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共用天线系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有线电视行业由于HFC及相关技术而逐渐向综合信息(多媒体)运营商的方向发展。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网络技术对有线电视发展带来冲击
随着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因特网等新型媒体的异军突起,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不断涌现,与传统模拟的广播电视争夺用户日趋激烈,传统广播电视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已经受到影响。给有线电视业和传统电信业以巨大的冲击,有线电视如何面对因特网与日俱增的冲击波?与此同时,卫星直播业务具有数字技术和服务价格的优势,直接从有线电视公司手中抢走用户,因而有线电视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有限数字电视推广道路坎坷
中国政府已提出2015年将关闭模拟电视,全部实现电视数字化,这意味着数字电视领域面临着一个高速发展的机遇,但是其在中国的推广却十分不顺利,数字电视用户增长十分缓慢。虽然2004年出现的佛山模式、杭州模式、青岛模式等都有可取之处,但是这些模式都有着独特的资源和背景,难以在全中国模仿和推广。如何将有线数字电视业务推向市场,是目前阻碍数字电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国内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缺乏沟通,特别是缺乏与最终用户间的沟通,造成“内热外冷”,用户参与度不高,市场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国内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缺乏竞争,特别是在运营层面。没有了竞争,容易使成本急剧上升,同时缺少刺激市场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包括政策不明确、技术标准不统一、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压力巨大等等。因而,在人们感叹数字电视给人们生活带来变化的同时,又不得不怀疑其是否能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三)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滞后
有线电视在农村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且因其节目套数多、信号清晰稳定而备受群众欢迎,这是加快农村有线电视发展的有利时机,但由于农村的情况复杂致使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滞后,具体表现在:发展意识不强,一些乡镇站苦于资金拮据而无力发展,一些站缺乏发展意识、阵地意识,没有把有线电视延伸到其它居住集中的中心村、中心组,造成了广大群众看不到有线电视节目;技术上的落后,使得农村与市、县主干网联网后不能对接,信号受阻,不得不二次投资,重新改造网络;管理上不规范,没有严把规划设计及技术标准关,网络建设技术含量低,电视信号传输达不到规定标准。在用户管理方面,很多乡镇站没有建立用户档案,造成收费及维修的不便。原材料管理混乱,没有出入库手续登记,且存在劣质产品,材料浪费、流失严重;人才结构失调,表现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大多过去是从事广播工作的,对电视技术知之甚少,加之观念守旧,不能很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有线电视网络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有线电视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认真研究对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有线电视事业。
(一)采用个新的方式建造新的系统
在今天,完全新建一个系统可以有多种选择。在HFC网络中,有不同的拓扑结构,每种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前端,我们所能进行的选择是有限的,设备的性能对于网络信号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信号一旦从前端送出后,只可能变坏,而不会变得更好。建立前端时要为以后业务的扩展预留出足够的空间。RF输出指标要达到最高,高的C/N,高的信号稳定度,低的线性和非线性失真。这些对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都同样重要,对数字信号,平均误码率(MER)和EVM的数值比起失真来是更重要的参数。混合好的Kr信号必须要进行放大,因为它要供给多台光发射机。要避免信号在前端发生劣化,前端放大器应该是低噪声的并且失真要很小。例如,一个节点的C/N值如应达到52dB的话,前端的RF信号至少要62dB。
对一个基本的870MHz的HFC系统,一个节点带500个用户,最多使用4个有源器件串接,这种设计已被证明在经济效益上是合理的。正向带宽已足以满足需要,特别是采用数字技术后可以把多个频道压缩到一个模拟频道中。对反向通道,为高速数据和电话业务分配适当的比例(数据10%,电话20%),其带宽也可满足需要。网络应该有如下的基本特性,每个光节点一台专用光发射机,每个节点应有一台主用和一台备用的光接收机、光发射机和供电电源,4级RF输出而且每个反向RF口能够转换(这样可以使反向能力变为4倍);同轴电缆部分采用微型干放、微型桥接和线路延长放大器;高质量的同轴电缆和接头;当开通电话业务时要采用集中供电并有1到2个小时的后备电池以及可发电长达8个小时的柴油发电机;要增加竞争力,服务质量和可靠性是基础。要保证好的服务质量和高可靠性,自动备份和维护预防是关键。
(二)做好计划确保网络成功升级
做出是否升级的决定最终取决于计划提供何种业务,以及用户的数量、他们的爱好和支付能力。做计划必须要先确定好目标,必须确定所要传送业务的数量和种类以及它们的质量要求。要问一下自己:从现在起5年内,对网络的预期会是怎么样?网络的升级怎样能适应未来的这种预期?细化这些问题应该从如下方面进行考虑:
系统是要新建,还是改造升级?系统现有的结构如何;现有的网有多少还可以使用?电缆,连接器,分支分配器已使用了多久;现在需要多少带宽;系统所带的用户有多少;每公里要带多少用户;当前的线路是走地下还是架空;在未来的3到5年需要多少带宽;现在以及未来的3到5年节目量会有多少;有线电话是否被允许,使用的用户会有多少;通过有线网传数据能否实现,使用的用户会有多少?是否还计划利用HFC。
(三)加快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步伐
针对山区农村有线电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促进山区农村有线电视的快速发展,理顺管理体制,引入激励机制,全面调动起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过去懒散拖沓的工作作风,强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加快人才培养,构筑人才高地,人才对于广播电视事业的生存、发展、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强化管理,推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首要的一点是要建章立制;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加快用户入网步伐,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面前,只有牢固地树立优质服务意识,才能加快入户步伐,搞活产业经营。
参考文献:
[1]潘承双,当前农村有线电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有线电视,2006,(12).
[2]罗轶,杨亚玲,试论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产业化[J],西部广播电视,2007,(08).
[3]吴春雷,从北美经验看有线电视网络运营[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07,(01).
目前全球电信发展已逐渐进入系统解构的混沌期。要使系统顺利通过混沌区进入新的有序状态,不论是电信监管当局或事业经营者都必须:1)了解当前混沌状态的具体发展情势;2)洞察主导老系统解构与新系统成核的内在自组织作用力;3)运用关键性政策控制参数,导引系统完成跨临界分岔,建构新的电信秩序。以下是针对这三个面向的问题所归纳的一些看法。
系统进入混沌区的迹象
1.PSTN的式微。贝尔发明电话一百多年来,以交换技术为核心的PSTN固网电话一直是电信产业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移动技术崛起,PSTN在电信市场中的地位不再唯我独尊,全球各地的市场纷纷出现固网的话务量或普及率被移动网路替代的现象。互联网兴起后,90年代末期部分PSTN的用户接入电路(最后一里)被ADSL化,而PSTN的核心网路也因IP骨干网路的大量建置,开始边缘化。不过,真正致命的打击则是随着用户回路IP化所导致的VOIP的普及,特别是免费Skype等的快速成长,使PSTN的营收严重“蒸发”。今天已可看到如英国电信等国际大业者,开始执行从2006年起让PSTN逐步除役的计划。失掉了PSTN这根旧支柱后,未来的电信产业谁主浮沉?
2.移动语音服务的饱和。移动网路原本是最有机会接替PSTN地位的,但移动服务从一开始发展就过于着重传统的语音服务,以致于普及率渐趋饱和时,制约于价格竞争,全球各地纷纷出现ARPU下降与增(话务)量却不增(营)收的困境。要想维持移动营收的继续成长,只有两条出路:1)创造成功的增值服务产品,以增加ARPU;2)对外寻求尚有成长空间的他国移动市场,拥有其部分股权或参与经营,使总营收增长。但这两条路都有相当的挑战性。
3.无线技术的颠覆性潜能。WiMax技术来势汹汹,一旦与其配套的用户端AP开始商用化,由于它能以很低的成本提供充分的带宽,对目前固网ADSL的接入服务以及移动的3G宽带服务,都成为一种具有高度威胁的颠覆性技术。这类新无线技术的出现,将会迫使ADSL必须向光纤升级,而3G也会被迫加速它的建置时程。否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技术的演进非常可能使既有的庞大电信王国,一夜之间被颠覆耗散。
4.宽带内容服务蓄势待发。宽带IP技术逐步渗入固网与移动的核心网路,再加上用户端接入电路与终端设备的宽带化,影讯(video)即将成为固网与移动服务在技术上的预设(default)规格。这时电信事业经营者的基本挑战是:能否善用“先带宽、后内容”的大形势,开出一条从用户书房到客厅的捷径,为自己创造一个可收费的宽带内容市场?在这条“捷径”上所遭遇的短兵相接对手是:目前正在积极进行数位化工作的有线电视网路业者。
5.城乡数位落差的扩大。开放竞争的电信市场,通常都会把资源与注意力集中在都会地区,于是“成本高、消费低、动力小”的乡村地区,相对的建设落差日益扩大,导致城乡发展严重倾斜。这时的问题是如何不使情况演变成积重难返,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
系统解构与成核的自组织作用力
复杂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当整体环境发生剧变,老系统(PSTN为核心)必将解体进入混沌状态,然后经由跨临界分岔(新系统的成核机制)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这种“解构-成核”过程是由内在的自组织作用力(不受人类意志影响的无形之手的力量)与决策者有形之手(政策或策略参数)交互作用下而完成。以下说明代表无形之手的几股力量。
1.技术与市场因子。使既有市场解构的基本动力是功能更强、成本更低、品质更好,不断推陈出新的电信新技术。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就会去发掘如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丁森所称的“破坏性创新的机会”,亦即:有无未被服务的市场、有无不满足的顾客、有无好过头的产品等──Skype以免费的VOIP打入网络族,一两年的时间内在全球创造几千万用户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产业生态系统演化。复杂、系统、宏观的质变是以微观单元的质变为基础的。在电信系统中,所谓的微观单元主要是指用户行为模式的转变。例如从使用PSTN转为在个人电脑上打电话;或如车载电脑的使用者通过同一显示介面,接打电话、收发e-mail、查看股市行情并下单、查询交通路况、收看电视新闻或热门连续剧。这类微观行为模式的改变,都将带动宏观价值链的重整,甚至导致产业结构的再造。目前已经看得出来的宏观趋势是:1)电信网络必须走上多元融合,才能提供消费者所需的全方位服务(包括数位广播);2)全球单一业务业者纷纷通过并购等手段,使自己转化为更具有适应力的全服务业者;3)传统垂直化(固网、移动分立)的监管架构必须转型朝水平化发展,否则将成为产业继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3.系统深层追求总体稳定与平衡的内驱力。电信服务只是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一环。电信服务如果出现严重的城乡失衡现象,以致危及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那么任何复杂系统都具有的内在自我修正机制,就会起而反制,来寻求城乡二元化矛盾的统一。当然所谓的统一不必是实体面(physical)的完全一致,但必须是服务功能面的相当。
跨临界分岔的关键性控制因子
复杂系统在无形之手影响下的演化方向具有群龙无首的不稳定性与不可测性;但政策参数的有形之手如果能有效导引系统内在的自组织力量,使它们能一致(alignment)朝向符合政策目标的方向发展,那么产业转型与价值链再造等都可以“因事之理,不劳而成”的方式完成。电信产业要有效走出混沌并开创新局,电信监管当局要扮演关键性的角色。当前全球电信监管机关共同面对的是如何设定以下几项政策参数的问题。
1.电信发展总体目标的策定:电信政策是国家总体政策的一环,对达成国家总体目标而言,它也只是一个下位的政策工具。因此必须理清,诸如电信发展在国家永续发展的策略上,如何扮演总体发展的基础平台角色等问题。
关键词: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环境,效率,发展模式。
1、关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国外1980年左右在讨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时形成的。1987年布伦得兰委员会(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满足目前需求而又不降低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RobertSoIow下定义:“可持续发展要求下一代至少能和现代一样生活得好”。我国是在1989年至1992年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公约谈判时引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当时向国务院领导汇报气候变化谈判问题时, 国务院领导肯定了国外可持续发展的提法, 以后就常见诸报纸。
2. 我国电力工业存在的问题
2006 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6亿千瓦,全国电力供需基本实现平衡。全国发电企业供电煤耗366g/kwh,同比下将4g/kwh,但是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50g,相当于一年多消耗1.6 亿吨原煤,节能潜力很大。这说明我国粗放型增长和能源利用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观,电力行业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电力工业对环境污染巨大
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54.9万吨,比2003年增加了142万吨,造成我国大面积国土的酸雨污染,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超过l100亿元 目前火力发电二氧化硫排放占工业排放的56% ;烟尘排放量占工业排放的33% 。尽管政府限制燃煤电力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但是现行的控制政策和措施力度显然够,尤其在令国大面积的缺电的形势下,老机组脱硫和小火电机组的政策性淘汰进展缓慢,到2004年底,仍有1560多万下瓦小火电机组未关停 即使通过电力能源结构凋整,逐步降低燃煤发电比例,到2020年,燃煤机组容量电将达到6亿千瓦左有,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污染必将加大。
2.2 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
实现电网与电源协调发展是电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电网建设投
入严重不足,电网发展严重滞后。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中国电源建设和投产速度加快,发
电装机每年以超过6500万千瓦的速度递增,电网建设与电源建设不协调、电网建设严重滞
后于电源建设的矛盾日趋突出。电网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主网架薄弱、抵御事故能力
不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电力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3.3 电能浪费严重
电力工业科技含量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表现在电能使用效率较低,不仅远远低于发
达国家,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国每创造一个GDP 单位的收益,所用去的电耗,是
发达国家的3~5倍。
3. 循环经济的涵义及电力的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与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电力工业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循环经济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与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不同,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强调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把经济系统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少量的废弃物,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环境的配置效率,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主要从控制工业污染的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废物最小化,零排放演化而来,因此它是针对传统“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模式的创新。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系统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最大限度利用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论文参考网。在循环经济下,传统工业产的“工业三废”得到二次或多次利用,以次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单位能耗,减少了“三废”的排放,缓解了对自然生态的压力,提高了电力工业经营的效益。电力工业按循环经济理念,可以缓解长期以来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冲突。电力工业须基于循环经济下的新型发展模式,并结合技术创新战略,转变经济增长发式,树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性的理念,降低单位能耗,从源头控制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论文参考网。
4. 循环经济视野下的电力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优化电力结构,发展绿色能源
2005 年,全国装机总量5.17 亿kw,平均装机容量仅为6.09 万千瓦,单机容量10 万千瓦以下小火电机组1.15 亿千瓦,占火电装机容量的29.4%,小火电机组供电煤耗比大型机组多耗30%~50%,同时,小火电机组排放二氧化硫和烟尘分别占电力行业总排放量的35%和50%。从全局,系统和长远的观点来看,结构调整是电力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电力工业的发展要坚持提高能源利用率,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电网建设要坚持统一调度,提高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完善电网安全措施;加快电源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火电,淘汰能耗高不经济的小机组;有序开发水电;鼓励新型绿色能源开发,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根据我国资源分布特点,因地制宜优化电力的地理格局,继续推进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全国联网,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4.2 开展需求侧管理 提高用电效率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变电力用户的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的用电效率,具体做
法:一是对用户峰谷时段的用户进行细分,根据不同企业生产用电时段特点,归类到不同时
段内,以便于对不同时段的电力用户采用技术,政策,价格,法律等不同措施。二是调峰错
峰,开发低谷用电市场。三是对低谷时段的电力用户,根据电网承受能力,电网负荷率等情
况制定低谷用电鼓励政策,从而以现有资源达到最大供电效益。[4]近两年,通过转移高峰负荷,每年约节省电力1000 万~3000万千瓦。
4.3创新清洁生产技术 加大环保力度
清洁生产着眼于清除造成污染的根源,而不是清除引起的后果,其实质是把预防污染的
综合治理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得
到充分利用。论文参考网。
电力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为经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清洁高效的电能。在生产过程中,合理转换一次能源,提高能源的转换
效率减少自身的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在缺水地区推广空冷机组,鼓励利用城
市中水和因地制宜,采用海水替代淡水技术,鼓励发展大型发电供热机组,对燃油电厂实施
关键词:电力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国以来, 我国电力工业以编制和实施5年计划为基本框架的中长期规划体制已有50 多年的历史, 这期间一系列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对不同历史时期电力工业的快速、健康和协调发展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同时也应看到,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阶段性或深层次的问题, 如电力主管部门重电力项目管理、轻电力发展规划管理, 而对电力发展规划管理存在重编制、轻实施、缺评估的问题。电力发展规划管理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新的国家能源局如何加强电力发展规划管理工作, 值得深入探讨。
一、我国电力存在的问题
1、电力供需矛盾难以根本缓解
按照统计分析、每个国家的人均GDP (国民生产总值) 与人均的能耗有十分密切的相关关系。我国要在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用电水平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人口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使我国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按照规划,2050 年我国发电装机应超过15 亿千瓦,比现有的装机净增13 亿千瓦以上。按常规的发展摸式几乎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除非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2、有限资源的制约日趋严重
我国去年已成为石油进口国,不能指望靠石油发电。水电可发容量不足3.7 亿千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仍是主要的一次能源。但燃煤生产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此外,煤炭基地资源短缺是我国发展火电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
3、治理环境的任务艰巨
更为严峻的问题是环境保护。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电力的构成中约有80%是煤炭。一座240 千瓦的火电站,如不加以控制,每小时排放的SO2 达7~12 吨,灰达70~80 吨,渣为150 吨,各类废水100 吨。数字相当客观。中国许多城市的酸雨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大气SO2 的平均浓度为0.03ppm,比日本高3 倍,个别地区达到15ppm。酸雨引起森林和农作物破坏、水变质、土壤退化,已成为十分严重的问题。
4、对电网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20 世纪电力系统发展的特征常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来描述。近二十年的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二十一世纪,这个趋势不会再继续下去。研究表明,机组的单机容量和交流输电电压等级的发展已出现饱和趋势,单机容量120MW 和电压等级800KV 已达到由电网可靠性决定的极限。尽管现代电网的设计运行技术近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不能完全避免电网的瓦解事故发生。近几年内,世界上的大电网事故仍有发生,有时还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1996 年发生的美国西部大停电、马来西亚全国大停电就是例子。另一方面,随着生活现代化的进程,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要求日益提高。因此,输电和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已成为规划、设计、运行应考虑的首要因素。
二、我国电力发展的趋势
目前, 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三, 年发电量居世界第二, 但我国的人均电力占有量只居世界第80 位. 我国的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预计在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故人均用电水平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 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使我国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 按照人均1 kW 的目标, 2050 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需达1 500 GW 左右, 比现在净增1 300GW, 按常规的发展模式几乎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 因此需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到21 世纪, 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发电技术将成为电力发展的主要潮流, 以弥补一次能源的不断减少, 同时, 能源的高效利用技术、环保兼容的能源技术将广泛利用, 发展新型的输配电技术及电能质量控制技术也是必然趋势。
1、火电方面
我国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火电要继续发展. 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有限, 探明程度低, 资源宝贵, 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不能用于发电, 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 但由于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而造成了长期的北煤南运, 西煤东调的局面. 随着我国火电的不断增长, 所需煤炭亦不断增加, 这就给全国的运输系统带来很大的压力. 到21 世纪, 将实行输煤与输电并举, 大力发展坑口电厂, 减轻运输压力及负荷中心地区的环境污染, 并以电力输出为主,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在火电技术上, 火电机组向着大容量、低煤耗、低污染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电网容量的不断增大, 对600MW、1 000 MW 的大机组需求将日益增多.采用超临界技术势在必行. 锅炉设计煤种应考虑劣质煤, 并降低煤耗, 以缓解电力高速发展带来的煤炭供应紧张, 同时也要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 大量的煤烟是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为了更好地减少火电厂对大气所造成的污染, 洁净煤技术( clean coal Technology) 是惟一的选择, 并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2000- 2010 年期间, 国家规划每年新增火电机组15 GW 以上. 到2010 年, 火电装机容量将达350~ 400 GW, 仍占全国装机容量的65%左右.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火电仍会继续增加,但所占比重会逐渐降低.
2、水电方面
我国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开发水电可作为缓解能源紧张, 优化能源结构, 解决缺电及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 同时世界上电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都是优先发展水电, 所以, 21 世纪我国的水电开发将出现新的曙光. 预计到2000 年底, 我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将达80 GW, 而到2010 年, 水电装机容量应达150~ 160 GW 的水平, 使我国水电占全国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30% [ 5] . 届时我国将大力开发西部的水能资源, 建设西南、西北水电基地, 实现西电东送, 达到东西优势互补, 缩小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差距, 其中西南部的红水部、澜沧江、乌江等水电基地向华南、华中送电; 中南的长江三峡, 金沙江水电基地向华东、华中送电; 西北的黄河上游和北干流水电基地向西北、华北送电. 此外, 从电网发展需要在东部的天荒坪、羊湖、张河湾等地将建设一批抽水蓄能电站. 可见, 到21 世纪我国的水电开发工程规模大, 技术难度高, 而且水电机组要向高水头、大容量、多机型的方向发展.
3、核电方面
2000- 2010 年期间, 随着核电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电设备的国产化, 我国的核电将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成为电力供应的适当补充; 到2020 年, 核电将初具规模, 并与火电、水电共同成为我国发电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悉, 我国秦山核电二期工程预计在2003 年建成投产; 广东岭澳2 × 100 MW 压水堆核电站和辽宁2 ×1 000 MW 压水堆核电站, 以及秦山三期2 × 600 MW 重水堆核电站将在2010 年前后建成投产. 预计到2010 年, 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达20 GW, 其中, 整个大亚湾核电站的发电能力将为3 600 MW. 到2020 年, 高速发展的核电将占全国总发电能力的5%.
未来10 年,我国能源流规模和距离将显著扩大,发电能源矩成倍增长,特高压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应用为发电能源矩的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选择。加快发展输电、提高电力输送在能源输送中的比重,将有利于缓解煤电运紧张、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改善中东部地区环境质量、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其综合效益十分可观。按照这种发展方式,符合能源发展“安全、经济、清洁、高效”的原则,代表了未来我国能源输送格局优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 黄艳. 21世纪初我国电力发展趋势及分析[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
[2] 江哲生. 我国电力发展的未来[J]. 发电设备, 2006,(01) .
[3] 危师让. 我国电力工业和发电技术未来发展趋势[J]. 中国电力, 20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