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8篇

时间:2023-09-01 09:18: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本土文化 融合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界定

初中语文教学从阶段上来划分,指的是七至九年级的语文教学;从内容上看,它包括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如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写作教学和综合学习教学等。而本文所要阐述的正是初中语文教学,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所谓本土文化,指的是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它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也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它是一代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如在我们新塍就有桥文化、墙门文化、弄堂文化、明清老房子文化;文人文化;还有许多本土文化活动,如闹元宵、三月半行香等。如巧妙地将这些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与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相融合,学生们定会认识到:“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的丰富内涵。

二、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途径

将初中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其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两条:一是直接融合;二是间接融合。

(一)、所谓直接性融合,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文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凡做过语文教师的,都深感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正因为如此,有的搜肠刮肚,寻思课堂导入的切入点;有的频频翻书,查找课堂导入的切入点;有的祈求网络,搜寻课堂导入的切入点。但我觉得还是《诗经》说得好:“伐柯伐柯,其则不远”,用本土文化作为课堂导入的切入点,乃是一种便易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二)、间接融合,是指通过组织学生走访、参观、听讲座、印发地方教材等形式,使学生感悟本土文化特色,领略本土文化风味,透析本土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社会、历史及其百姓生活的关系。

新塍镇桃园小学钱宝云先生经过多年的走访、拍摄,编就了《桥韵》一书,所研究的是新塍镇范围内的形形式式的桥梁。因此,当我们要教八年级第三单元时,我邀请钱老师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向学生介绍新塍镇的桥文化,以增进学生对《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提供课程资源,并启发学生,让他们懂得学习与研究是共存的,“时时留意皆学问”的道理。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我镇老宅、墙门等古老的民居文化。

三、教学内容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形式

1、图片融合。我镇历史文化积淀颇厚,特别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老房子、老弄堂、古墙门,颇有特色。

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图片通过多媒体传达给学生,并提出如下问题:

为什么我镇老房子多建风火墙?

你知道圣堂弄的来历吗?

从墙门匾额“孝友传家”中你可以探究到这个丝绸商行的老板应该是怎样一个人?

为什么匾额题名为“鹿洞渊源”?它与宋代大文豪朱熹有联系吗?

我想这实在是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流――“到民间采风去”的极好素材,学生采风归来,定会产生教师引而不发,学生却滔滔不绝的课堂效应。如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而写成作文,学生往往会落笔泉注。

2、语言融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推广普通话,另一方面不应忽视语言的地方色彩。当我们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时,常常会说:某某散文的语言富有地方特色,某某的小说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因此,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有机的融合富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新塍方言,这哝哝的吴语一定会使你的课生色不少,情趣横生。

3、掌故融合。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掌故,而这些掌故正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鲜活的课程资源。这正如本镇盛同枝老先生所云:“一国家之文献、掌故,一国家之粹也;一乡之文献、掌故,一乡之粹也。粹如灵魂然,如精神血气然。”而我们新塍古镇,历史文化悠久,本土掌故犹如宝葫芦瓶里的圣水,取之不尽。

4、史实融合。新塍镇文化历史悠久,史实材料丰富,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有机融合,这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会增强学生对这片故土的深厚情感。我在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时,就融合本镇郑熙任顺义县令时的怒言:“此国家求贤之始,当凭文取士,且寒士苦况,我备尝之,夫岂可贪贿赂屈真才乎?”骨头之硬,刚正之烈,与闻一多先生宛若一人。他们所面对的事情虽不同,闻先生怒斥的是特务暗杀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郑熙怒斥的是顺义县衙内县试时富置榜首以索重礼的舞弊行为,但所伸张的都是正义。这两件事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受益匪浅,许多学生为本镇曾出过这样的县令而引以为豪。

四、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意义

1、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生于斯又长于斯的初中学生,对于家乡的本土文化虽有所了解,但大都较为浅显、模糊。因而,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可能比较宽泛甚至于淡薄。如何增进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我想走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路子,将会比较有效。当学生得知在本镇历史上有毛太守的清廉、倪伯屏与沈廷文的好学、郑熙正义之举时,定会对他们深感钦佩而自豪,进而促进学生对家乡的挚爱之情。

2、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地方色彩

要使语文教学有特色,其方法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大多来自于本乡本土的,他们对当地的文化略有所知,如果我们为师的善于挖掘本土的深层文化,结合课文,施教于生,那学生们定会情趣盎然。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快意的语文教学,其效率是不言而喻的。它将使语文教学更富有地方色彩,并能提高效率而富有特色。

3、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可以更好地传承并发展地方特色文化

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并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如我们新塍镇为了传承并发展地方文化,每年都要举行闹元宵灯会,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定会学到不少东西,而它们一旦与我们语文教学相融合,学生会感知地方传统的独特意义。并将它扎根于学生心田,那么更好地传承并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便有了希望。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诗经》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整合;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56-01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公民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且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备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化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初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面临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践证明,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初中语文的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有效整合,能够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整合在一起。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的整合,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质是把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有效地融合,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把初中语文学科中难以描述的内容传达、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实效。在语文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从各种感官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身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学生既是一片有待挖掘的教育教学资源,又是这片教育教学资源的拥有者和开发者。因此,我们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综合,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变“被动”为“自主”,变“单向”为“合作”,变“接受”为“探究”。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有了兴趣,才会自觉思考,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才会感到乐在其中,精力也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有所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教学气氛,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有利于突破初中语文教学难点,降低语文教学难度。运用多媒体教室的功能,根据语文学科教学需要,由任课教师编制课堂演示课件,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用适当的多媒体信息通过多媒体教室演示系统展现出来,变抽象的教学内容为形象、直观的知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不仅易于突出,更易于突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从而降低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度。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

信息技术具有形象性、高效性的特点,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初中语文辅助教学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性,从而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己主动获得知识。学生的学习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的,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凭借这些感性材料迅速地把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学生在认识上的飞跃。

2、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自主学习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自主学习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能动性的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学习,体现了我们素质教育中实现学生自主性等教学特点的教育实践行为。对于怎样在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针对我们初中的语文课堂构建自主性学习、自主发展的高效学习模式,就是要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在阅读和写作中实现“教”到“不教”的转变。本文就通过语文教师对于中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的阅读、写作两大块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做了初步探索与研究。

1 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把学习思维的方式、方法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找出问题,自己解决。达到阅读练习的目标。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青少年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他们有本能的学习及探索能力。所以,我们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新课标的课文前面都有“预习提示”和“自学提示”两个环节,在课后也有相应的阅读思考题。我们可以运用这些设置,让学生们达到自主学习课文的教学任务。我们在讲授课文前,先要求学生们自己阅读“提示”及“思考题”中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的内容,然后完成课后的思考题,对于课前的问题进行解答。

这个方式也可以安排在课前,让同学们进行预习完成作业。我们通过学生们的自己阅读,让他们找出重点词句,我们对重点词句可以进行评点,让学生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另外,在我们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还要让学生不断的通过读书来进行阅读,教师进行指导。只要把握了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提高学生们的自主阅读,自我阅读的能力。中学生可以读课文,也可以阅读多种多样的课外读物。我们老师可以推荐学生们读一些经典的读物,因为,课文及课外阅读书目的质量越高,学生们才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同时,通过形式丰富的读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锻炼自己的语感,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不断体验我国多元、独特的汉语言魅力。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简述学习过的课文内容,来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可能学生们讲得不全面,但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分配小组来完成简述课文的任务,让更多的同学进行阅读后的交流。通过简述课文,或者探究学习,小组进行各种交流与讨论在阅读中的疑问,教师进行答疑,从此可以看出,我们老师在整个课堂中答疑解惑,起到的只是穿针引线的作用,从而学生们自己对文章进行分析、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把握起了主导作用。这样的自主教学实践,可以充分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和分析课文的能力。从而,我们阅读教学的方式发生改变,实现从“教”到“不教”的过程。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发挥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尤其对于作文教学而言。我们都知道,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初中作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体的语文教学质量。甚至影响到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塑成和发展。

我们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力教育是我们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因此,我们初中的作文教学在我们整个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教师在批改作文,要求学生的条目越多,老师越累但是效果就不佳。这样,不但老师自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心血,但是老师精批细改的作文学生们有的时候确不理解,得不到重视,发现不了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在作文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自主性,提倡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

首先,做好作文课前的指导准备工作。我们自己的学生写的作文,往往从各种作文书的模仿中起步。可以说例文对学生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老师可以寻找一些相对优秀的范文,对指定模仿句和段落进行揣摩和分析。要学生们掌握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从而,让学生们从单纯的模仿转移到写作技能的提高上,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学会自己观察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要让学生们通过文字把自己感悟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通过语言清晰、符合逻辑的表达出来并写下来,通过让学生们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抒发他们的内心和感受,展现真情性,摆脱模仿例文的束缚,提高自己生活情趣。因此,我们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就可以通过这个来强化和锻炼学生们的写作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把自己看到、自己感到的东西通过作文的形式来表达。

其次,让学生们自己改作文。我们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批改作文,这种新的形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们的好奇感与新鲜感。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大胆让学生们自己改作文。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们批改作文的能力,让他们注意自己或者同学写作中出现的小错误,比如错别字、标点、段落等小失误的地方。让以后同学们再写作文时更加细心仔细。这样就达到我们“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我们在可以先给学生们列出正确的批改作文所需的符号表,让学生们学会规范化的批改作文。通过学生们循序渐进、慢慢的对批改作文有了自己的看法,并且能从最初的批改错字,到修改句子的标点符号,再到对于句子顺序、句子的毛病以及全篇的中心思想、通篇结构,立意和构思进行思考,达到我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目标。我们还可以针对学生们批改作文的差异,展开小组合作。通过自改和互改作文,小组同学对于他们作文中所犯的各种缺点和错误更加清楚,也能达到写作时不再犯类似错误的教学目的。

因此,通过这种自己批改作文的自主教学实践,我们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们自主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别人新颖别致的表达方法。

第三,我们还要注意在自主学习中的讲评工作。对于我们学生自己修改后的作文,我们老师要认真浏览,对于修改后作文问题还比较大的学生,要求进行修改,达到作文题目的要求。表扬优秀学生的同时鼓励后进者,挑选出比较好的作文让同学们在班上进行朗读,然后表扬,让全班同学借鉴和欣赏。

综上,通过以上两种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学生可以得到比较好的锻炼与发展,教师也从困惑中走出来。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让初中语文教学的自主学习模式真正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学生发展,并且符合我们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法,让教师更加贴近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从“教”到“不教”的转变。

参考文献

篇4

许多教师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选材、造句、修改以及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教师想走捷径,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收效甚微。总之,教师只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我们应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改变这种状况。

以往,教师只顾着让学生从书本上学习语文知识,从词典里获得知识,却忽视了生活这样一个大舞台,生活才是我们知识和经验的来源。我们还可以听妈妈和爸爸讲年轻时候的故事和经历。听祖辈人讲上个世纪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听真实存在的一些事情和过往的经验,这也是获得知识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创新价值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一直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学生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把自己富有想象力的想法和做法发挥出来,真正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最后都不错。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这样的话,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没有发挥,使课堂过分自由化,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真正内涵。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调查报告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前沿,语文教堂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为了唤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调查当代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及兴趣,了解我校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针对此项问题,笔者对本校学生(主要针对年龄在12至15岁之间的中学生)进行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调查问卷”。

调查采用试题简答、调查问卷的形式,在本校每班随机抽取15名(全校抽取30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33%左右)参加问卷。调查过程组织有序,因而问卷调查所反映问题及倾向具有代表性,对教师研究“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有一定的目的指向。

本次调查问卷分两大部分。一方面是试题部分,主要意图是调查我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试题涵盖面广,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问卷部分,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喜爱程度。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知道一些传统文化,却不知道其来历和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很多学生对传统民族艺术都没有系统学习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更是漠不关心。以上种种情况,令人堪忧。现将有关调查中所反映的情况归纳整理如下:

一、特点及问题

1.中学生对名著所涉及的相关传统文化了解较多,但询问后得知,相关知识来源途径主要在影视剧作品上,而对名著原作知之甚少。如,第17~20题着重通过影视歌曲了解学生对古典名著的熟悉情况,数据反映,《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三部名著了解者接近50%,而对《聊斋志异》了解甚少,参与问卷的300名学生仅23人知晓,且其中6人知道作品名称,却写错了字。再如,32~35题,命题意图在于了解学生对名著人物及情节的掌握程度,学生掌握较好,知道者71.65%,主要集中在八、九年级。

2.学生对与课文相关的我国诗词掌握较好。如,2题、13题,掌握者达到72.3%,14题是83.6%人。看来,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课堂是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和主阵地。

3.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语文教学当中,可以适时介绍一些饮食、服饰等生活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化。调查反映,对耳熟能详的“五味”竟有45%人不知道,74%的学生回答不上来“六畜”的具体内容。

4.在传统语言文化类,成语、谚语、俚语等知识,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大家对一些常用的俚语反应不上来,如,第24题,近半数人不知道“灯不拨不亮”的下句是“理不辩不明”。更令教师们担心的是,自己的学生对语文中常会用到的成语记忆太少。成语接龙题只有4名学生完全接对。

5.对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如,关中“十大怪”,只有27%学生说得上来。有些传统节日很多学生还不知道,但是对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6.知识欠缺,阅读面和视野狭窄。如,6、11、2题涉及古代哲学、宗法、礼仪、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学生完全答对者寥寥无几,说明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掌握不全、不深,应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7.可喜的是,经问卷得知,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仁、孝、忠等传统道德教育较多,比较喜欢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对中国书法、国画、民族音乐有一定的兴趣,渴望了解古代先哲思想,希望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继续加强此方面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此次调查,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出现的问题。

1.进一步加强对课内古典诗词背诵要求和文言文的教学,这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一个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可采取默写比赛、诗词接龙、背诵打擂台、经典诵读等方式,将古诗词背诵常规化、趣味化,另外,积极探讨文言文教学课堂合作探究模式,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2.加强名著阅读,开展读书活动。应在七、八年级学习时间比较充裕的条件下,课题组教师要给学生开出适宜他们阅读的名著书目,大力开展阅读名著的读书活动,并采取写读后感、讲名著活动方式,检查反馈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采取影视与文本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名著、走进名著,不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名著影响学生的灵魂。

3.拓展课程资源,在研究与探讨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甚至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其艺术视野,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4.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研究与体验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教材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5.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利用每月一次传统文化讲座,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扩展知识面和视野。

总之,此次调查既为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而又准确的情况,也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将扎扎实实地推进课题研究,促使我们对以后传统文化的教学更加有效和深入。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 有效策略

1.情感教育概念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老师将心理学、教育学内容与指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结合起来,通过相应的情感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成果更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学目的,此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情感教育得以有效实施[1]。情感教育是一种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全新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在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既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较好地完成所定的教学任务。

2.情感教育的显著特点

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教学需求,情感教育以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代替了初中语文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人们对情感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了解,这是造成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贫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需具体了解情感教育教学的特点,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情感教育的显著特点具体体现为:(1)兴趣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各类教学变量,让学生带着兴趣和快乐的情绪学习;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情感性:指教师在教学时自主地教授知识和技能,在传授思想观点时,借以积极向上的情感,达到情知交融和以情促知的教学目的。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开展情感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审美性:指情感学习这个过程不单单是知识获得、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带有审美性的教育项目。这是教师、学生双方积极地投入又被吸引的活动,而且活动自身成为老师和学生心灵共同成就的成果,是老师和学生自身力量的现实化和外化。

3.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情感教育被看做人文色彩很浓厚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施教过程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能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目前,新课标改革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将价值观、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与教学方法相结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学应以注重感情教育为重点。在教学时,要求教师、学生之间多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在发挥和尊重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任务开展,从而保证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下健康成长。情感教育在当今教学环境下是一种客观体现,教师实施教学时要充分理解初中学生的情感要求,在保证学生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拓宽学习思路和思维。在目前新型教学要求下,实施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多技能人才,在保证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前提下,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施教时,要从多角度考虑初中生面临的情感因素,实施合理的情感教学,从而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4.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有效策略的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4.1营造诙谐幽默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性格活跃,不喜呆板的教学方式,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选择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而要营造诙谐幽默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积极用脑,把学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展开教学活动,有效营造诙谐欢快的课堂氛围,通过轻松的课堂环境,让教学得以更好地开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想法并发表见解和意见,但要注意当学生的见解或看法比较标新立异时不能打击学生,要鼓舞学生,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例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风风火火闯九州》。教师引导:“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歌词在哪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最鲜明?依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教《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时导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以此类推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文中的感情,从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

4.2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施教学。

贫富差距的存在导致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教师对教材内容掌握不到位的现象,致使教学活动没有目的地开展,这种教学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有阻碍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专业素质,掌握教材的具体细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材内容。教师的情感就如冬日的暖阳,融化积雪,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而且能学到更多语文知识,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和谐。待学生熟识课文内容后,再通过老师的讲解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学生,以此完成情感教学。例如:在课堂上采取老师与学生互相换位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增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所疑,更好地发挥情感教学的优势[2]。

4.3初中语文情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工作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使静的物体变得形象生动,如幻灯片、动态图片、动画、音乐播放等,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生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与教学的结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全身心感受到书中的美妙。例如:语文教师讲解古诗《题临安邸》时,初中生对其中“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理解仅停留在地名的互换而已,教师此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播放杭州和汴州的风景以此进行对比,让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5.结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有很多实施方式,不过都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个性化优势的发挥为目的,进而培养德才兼备的自主学习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初中语文教学要充分与高科技技术产品结合并加以运用,从而使情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辩论赛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10-01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档综艺节目《奇葩说》,被节目中犀利的语言与新颖的形式吸引。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笔者灵机一动:语文课上如果采用这种辩论赛的形式,是不是也会取得良好的成效呢?为此,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辩论赛的意义进行了思考,并就开展辩论赛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1 初中语文教学中辩论赛的意义

1.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形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语文课堂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学习兴致索然。而利用辩论赛则可以将学生推至主动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1.2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辩论赛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父母的做法众说纷纭。于是,教师开展了一个小小的辩论赛,让学生辩论父母的做法是否正确。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意见提出来进行交流。通过辩论,学生理解了文中父母的做法,也懂得了自己父母深深的爱。

1.3促进学生辩证思维与语文素养的发展

辩论赛形式的语文教学就不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又避免了注入式、填鸭式的古板,为学生辩证思维与语文素养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1.4促进思想交流,开放学生思维

辩论赛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开放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1.5有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辩论赛会需要用到许多的观点和论据,这些观点和论据积累多了,可以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丰富习作内涵。

2 初中语文教学中辩论赛的实施策略

前文说明,语文教学中开展辩论赛十分有必要。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实施辩论赛,才能使辩论赛发挥最大的功效呢?

2.1抓住课堂有利时机开展辩论活动

语文是一个开放的学科,语文教学中处处都存在可以进行思辨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课堂有利时机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通过辩论深化认识。例如,在《背影》一文的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朱自清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他的父亲却要爬月台给他买橘子,这不是溺爱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教师及时组织辩论,让学生辩论这样的“爱”是不是“溺爱”,值不值得提倡。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学生终于理解了文中主题,辨清了“爱”的方向。

2.2选择良好的辩题,精心组织策划

辩题是否科学,是否吸引人,是否有争议性,是辩论赛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教师应该在组织辩论赛时选择良好的辩题,选择吸引学生关注的辩题展开辩论。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教学之前,教师安排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准备,并确定正反两方,在课堂上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题展开辩论。由于提前要求学生准备,学生找到了许多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在课堂上展开了唇枪舌战。辩论的最后,学生认为由于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已经具有足够的自信,意气风发地在改革之路上奋力前行。此时,再进行教学导入,学生很快就能理解鲁迅写作这篇文章的主旨。

2.3把握辩论赛方向,掌控全局

学生进行辩论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偏题,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比如,在《愚公移山》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愚公是否应该移山”展开辩论。在刚开始辩论的时候,学生摆出了自己的观点,辩论赛进行得十分火热。但过了一会,反方一位学生说道:“愚公要求子子孙孙都要移山,这是多么愚蠢的事情,他断送了子孙的美好前程。”这个时候,一位正方学生反驳道,“为什么移山就会断送前程?你怎么就能确定不移山就一定有美好的前程?”反方学生回答:“不移山,他的子孙可以去读书,去为官,去做很多事。”学生就愚公的子孙后代进行了辩论。这个时候教师暂停辩论,说道:“愚公移山说的‘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只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大家注意区别把握这一点。”

2.4做好辩论赛后总结与收尾工作

辩论赛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总结与收尾工作,并对学生辩论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与点评,使学生在今后的辩论赛中能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辩论才能不流于形式,确保其真正高效。

3 结语

辩论是听说读写并重的一项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素质,以学生主体学习活动为突破口。在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把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运用,摆确凿的事实,树鲜明的靶子,展严密的逻辑,取有效的信息,读大量的课外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辩论赛的作用,并积极寻求语文课堂开展辩论活动的实施策略,科学组织与规划,真正发挥辩论赛的作用,使语文教学更为高效。

参考文献:

[1]倪丽梅.舒尔娟.谈语文课堂辩论式教学之辩题的选择[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6(08).

[2]蒋赛.语文辩论式教学方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06).

篇8

一、在新课理解探究中运用信息技术,引起情感体验、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新课的理解探究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若能在这个环节中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为目的,就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更加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在教《海燕》这首散文诗的时候,考虑到教材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学生比较难于把握持的主题。可采用多媒体循图入文:让学生观看海燕在风卷云集的海面上高翔的画面,感受到海燕矫健、勇猛、不畏、勇于搏击的雄姿。同时,播放朗诵录音,用形象的图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调动学生感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法学法、优化作文教学

作文水平的提高,可以说是教师、学生面临的共同难题。寻找恰当的方法促进学生作文素养的提高,教师同仁可谓绞尽脑汁,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收效甚微。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呢?赞可夫教给了我们重要的方法:“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如在学习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后,学生都沉醉于朱自清先生笔下充满盎然生机的春光之中,折服于朱自清先生秀雅清新、朴实隽永的文笔之下。借此契机我按季节播放了八张图片,让学生讨论不同季节、不同景色的图片的特征。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任选其中一张图片结合课堂讨论归纳的写景方法进行片断练习。这时大家兴趣高昂,有的翻课本、有的查笔记,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完成后,互相批改、展示。最后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基本掌握了写景的方法,实现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提高的完美结合。

传统地作文批改,往往是老师加班加点地精批细改,很少有时间让学生参与其中。当教师精批细改后发到学生手中时,由于间隔了至少一周的时间,学生对习作的要求已淡忘,毫无印象,往往只看等级,就是对评语也是仅扫几眼,效果可谓事倍功半。再加上评析方式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充分发挥,学生作文能力很难提高。我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实物投影,及时反馈学生作品,进行及时评改,解决了这一弊端。

三、运用信息技术,充实内容,扩大阅读面,为学生补充丰富的学习资料

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使我们有机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巧设材料和媒体展示网上图片资料,开发网络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些语文学习资源。如教学《探索月球奥秘》一课时,我没有仅结合书本给学生讲接月球的知识、文化。而是指导学生分成兴趣小组上网浏览网页,自己动手查找相关知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网上查寻,合作交流,学生明白了非常多的月球奥秘。学生们通过网络,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