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8篇

时间:2023-09-01 09:18: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篇1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名著,其思想对中学生影响很深。但是,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很多学生只是从电视剧中了解故事情节,了解作品中的人物,而只有很少的一些学生才能拿出有限的时间去阅读,直接从四大名著中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对此,在学习四大名著的节选章节时,我先让学生看电视剧,通过某些镜头让学生粗略了解故事的梗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中与课文关联的章节,然后布置下作业,让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整部经典著作。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传统的名著产生了兴趣,也会继续不断扩大阅读的范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使学生受到了文化的熏陶,不失为一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式。现在很多学生喜欢快餐式阅读,喜欢卡通漫画之类书籍。这些书有它的优越性,比如简短适合短时间内阅读,但是思想肤浅,缺乏文化的厚重感。我国的古典名著是一座无穷的智慧宝藏,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包含着丰富的人类情感,正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体会,去弘扬。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推荐和介绍,让每一个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好途径。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各类体裁无所不有,所选篇目从先秦两汉到近代文学无所不包。尤其是在诗歌、散文、小说等古典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在进行这些作品的学习时,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向学生讲解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将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及时地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真正领会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比如,学习《颐和园》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智慧,体会我国建筑风格的独特性,领略华夏文化的富丽堂皇。又如,学习《黄河》《三峡之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到中华大好河山的壮美,欣赏祖国的旖旎风光。再如,学习《清明上河图》《拉萨古城》等课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代去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了解各具特色的风土民情。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与仁慈;了解《汉乐府》《乡愁》等诗词文化及名人轶事,杜甫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内涵:在导入新课时,介绍有关的文化常识;在解读课文注释时,补充必要的文化常识;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挖掘作品的内涵;在提炼主题时,挖掘作品的传统美德等。教师要以不同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并渗透传统民族文化。

三、注重个性化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篇2

[关键词]统编教材;传统文化;渗透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承载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一、挖掘文本元素,渗透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极力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感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拓展,以使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如在执教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课的时候,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再让学生仿照着文本中的样式,用上“先……再……然后……最后”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学生就能初步感受到语言表达要完整而有条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曹冲这个人物的聪慧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最后,教师进行适当拓展: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改写的,读起来特别有趣味,大家不妨课后去读一读。对于这个拓展文本的阅读,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过程,能在学生心中扎下表达有序完整的根。再如,在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的教学中,在教学之前,教师让学生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在课堂中,在学生交流了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把我国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这样教学,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提升。统编材中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的课文还有许多,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并抓住有利时机展开教学,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提升个人文化素养。

二、借助课文插图,渗透传统文化

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美感十足、极具民俗特色的插图,这些插图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是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如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有这样的阅读提示:“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在这个文字旁边配备了一幅中国结的插图,孩子们环绕在红红的中国结四周。这就给读者以恰当的暗示:这单元的内容都与传统文化有关。因此,教学时,教师就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感受编者那独特的匠心。再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羿射九日》中配备了一幅插图,这幅插图中后羿身着皮毛,赤着足,身后有九个太阳在炙烤着大地,后羿正侧着身在拉弓……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去感受后羿这个人物形象的勇敢,从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统编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教材中的插图,教师要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58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流传的却很少,当代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是知之甚少。为了让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能够传承下去,新课标规定,让语文教学来承担这一重任,因为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探索的话题。

一、学习传统文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比于枯燥的学习,将传统文化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会使课堂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讲解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初中阶段是汲取知识的黄金阶段,这一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念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初中语文课程中,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语文教育中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语文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老师的引导学习传统文化,体会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策略

(一)汉语传承在诗词

初中生是承接小学和高中的纽带,初中阶段,既是对小学阶段知识的补充,又是为高中语文的学习打基础,更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阶段。因此,初中生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量不能少。这要求初中学生要在课外大量阅读古诗词,理解并背诵。学生可以在背诵熟记的情况下理解、感悟诗词大意。除了学生背诵理解之外,语文教师的教学也至关重要。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媒体教学,把诗转化成图片或动画,再播放朗诵声音,让学生在看、听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情感。比如:在《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送别友人的画面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再配以乐曲,让学生感悟作者和离别人的心情。这种相当于再现情境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感同身受的体会作者感情,也更能体悟古人对友情的重视,在离别时的不舍。

教师还可以根据我国的传统节日教授古诗词。古人对传统节日非常重视,并且在节日期间,他们会作诗留念。对于九九重阳节,古人有相应的诗文记载,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千古名句,当今人们在节日期间也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除了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活动,通过比赛,也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阅读教学紧密联系传统文化生活

阅读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要熟悉,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内外读物,增加阅读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用板报的形式在“学生园地”规划一块,作为语文小知识的天地,让学生轮流布置,每隔三天换一次,要求不能重复。这样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那么为了不重复,学生会关注每一期的内容,这无形中让学生增加了知识量。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文言文阅读来讲解我国传统文化礼节和古代圣人的思想境界。比如: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概意思,然后组织学生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在学生讲出这个故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境界,引导学生联系孔子的回答,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让学生要有平和的心理,与先哲靠近。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有关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屏幕上,通过课件等形式将课文进行多色彩的处理和多元化的归纳。这种方式能通过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高效地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力工具,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对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加以介绍,让学生对该篇课文的背景知识有所认知。紧接着教师可以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以一种醒目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给学生一种震撼,并且给出相关链接,将现代人学习这种为民、为苍生而尽心尽力精神的实例加以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的这种精神。学生在这种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课堂氛围中,就能够对自己早已熟知的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深刻而良好的认知,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也提升了教学效率。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古代诗文的教学中能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差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以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把学生带入传统文化的大殿堂。

(四)文化在课外教学中传承

语文教学不仅仅只在课堂,语文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教学是课堂和课外的结合,教师在课堂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理论,在课堂之外,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新的知识,并获得新的感悟。与生活相结合的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可以模仿一些电视节目,在学校开展活动。像“中华好诗词”节目,将文化以节目的形式展现,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在无形中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学校可根据这个节目举行“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或“成语书写大赛”等,以不同的方式举办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游戏中,比如学生玩“我说你猜”游戏,一个学生描述一位历史文化名人或书中的角色,另一个学生猜,在“我说你猜”游戏中,要求学生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而游戏又有竞争性,输了的同学为了下次赢得比赛,他们会再次学习。这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152-0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高中语文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这意味着语文教学要渗透传统文化。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化缺失

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的历史积淀,民族性是其鲜明的特征之一,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性。不同国家的语言都在传承、发展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国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精神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文化的传播又主要通过语言文字途径。通过对汉语的说明与演绎,引导学生进入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意境里,就更加显得重要。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压力,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不能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现在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作文中常常出现一些网络用语,这样严重的影响学生的语言基础学习和辨别能力。二是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即使学一点古代作品,也是为了应付试卷上的文言文试题。使得本来就很薄弱的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微乎其微了。三是语文的基本能力太差。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现在的学生中被轻易的抛弃,甚至恶搞演变成低俗文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化意义

首先,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热爱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厚植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离开了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就失去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重视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度开掘与积极弘扬已成为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所达成的一个共识。

德国教育家普朗格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的传播就是把文化的有益部分转化为个人的主观精神。语文总是镶嵌在文化之中,当代教材的文化包容,一直是支配着古人也影响着后世的文化模式和精神原则。在文化意识高度自觉的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1.要热爱本国的母语。从语言的层面关注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样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一个重要思想:教育学生爱中华民族的语言,爱自己的文字,爱这些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文学作品,爱写出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作家,爱这些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兴起的汉字文化学、语言文化学的研究表明: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载体。

2.追求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语文教育负有传承民族文化,为学生的一生打好“精种基础”的底子。因此,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感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高中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培育精神以终身受益。

其次,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形成开放的文化胸怀,也是时代的要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化自然也就呈现出多样化。中国经历改革开放30年,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是文化多样发展的理想,以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是我们应具有的文化包容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应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主张用多元文化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养成新的国民素质和文化品格。同时,开放的文化观有利于促进文化的整合,促进本民族的文化繁荣。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途径

1.教育观念的转变。新课程将语文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它以充满文化足迹的经典作品为血脉而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并且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体现着教育的本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对汉语的认识开始,突出汉语自身特点,从对汉语自身的特点说明与演绎出发,引导学生来体会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

要在中学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转变中学阶段传授知识而不管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把传统文化教育放到提高学生文化品味的高度来认识。其次,还要转变以文言文代替古代文化典籍的观念。我国历次制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只提到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实,我国还有不少优秀的文化遗产,是用古代白话记录并保存下来的,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白话小说等等,都是古代白话作品。事实上,这部分内容,在任何一套语文教科书里,都占有不小的分量。

2.教材的编写。中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有主要的一环,就是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要拓宽选材的范围。要根据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许多过去认识不清的东西渐渐为人们所认识,所理解,就可以吸收到教材中来。在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既可以编进必修课教材,也可以编进选修课教材,还可以是课外自读教材。在选文的形式上,既可以是古代作品的原典,也可以是现代学者用现代文写的介绍传统文化知识的文章。中学生有必要读一些介绍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读物。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2-0035-02[作者简介]吴一戈,男,广西上林人,本科,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明亮镇第二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论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的发展、创新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个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自己健康人格的形成。语文由于其学科特殊性,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具有天然优势。初中生正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帮助其形成健全人格。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具有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仅停留在对语句、古文知识上,对传统文化部分则没有充分重视。因此,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把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文言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知识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案例,就如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简要分析。

一、因文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偏向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涉及文章表达的思想时则一带而过或依照教学模板笼统说明,这极大影响了学生对文言文中所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利用好文言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根据文言文的具体内容找准重点,因文而异地进行分析。

以《陋室铭》和《爱莲说》为例,这两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顺序前后相连的两篇文言文,在一般教学中,教师通常将两者共同总结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而不会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说明。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学生的模式化思维,并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淡泊明志的思想,更谈不上传承了。掌握这两篇文言文内容和具体表现手法上的差异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中的传统文化要素。《陋室铭》中作者明写“陋室”,实写“德馨”,“陋室”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极其简陋,但作者却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对比,突出“何陋之有”和“惟吾德馨”的高尚情操,其表达的淡泊明志、洁身自好是一种人为的、带有隐世意味的甘于淡泊之思,即离开浑浊混乱的地方,生活在简陋单纯之地的隐逸情趣。而《爱莲说》则不同,作者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没有要躲开污浊世道的意思,而是在这尘世间努力保持自己的节操,这与《陋室铭》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思想。《陋室铭》在人生失意中有豁然达观,而《爱莲说》则显露出坚持自我的坚毅品格。教师在教学中切不可将二者的内涵简要概括,应根据具体内容进行说明。通过深入分析两者的异同,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淡泊名利的情操,而且也会学到传统文人乐观或隐忍的品格,这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二、创设情境,设身处地体会文化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来弘扬传统文化之中的优秀元素。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仅仅依靠教师讲解课文内容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积极营造教育氛围,让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导学生体悟传统文化。

以《出师表》为例,文章表达了作者的忧虑及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爱国之情,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感情,创设环境、渲染氛围十分必要。在教学《出师表》时,教师应先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诸葛亮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了解他写《出师表》的目的。大体了解写作背景后,再理解文章中表达的爱国和忠贞的传统文化情怀就容易了。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表达诸葛亮出身、忧叹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分别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并让学生结合这些句子和时代背景设想:如果你是诸葛亮,生活在这样的乱世,对恩人的知遇之恩应如何报答?如果你是刘备或者刘禅,看到诸葛亮的行为你会有何感想?这样学生就可以设身处地地理解到诸葛亮行为和思想的伟大,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传统文化中的忠贞和爱国思想,甚至可以明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

三、课外扩展,深入理解传统

课堂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明白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怀,而要加深理解并最终能够传承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则还需要依靠课后的扩展和巩固。在实际教学中,课外扩展有多种形式,如对比阅读、课后调查、节目排演等。如《岳阳楼记》,文章表达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而“仁爱”思想发源于儒家,教师在此可以安排学生比较《论语》《孟子》中的相关内容,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爱”这一传统文化要素的不同表现,使学生明白应在能力范围内用实际行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导自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搜集相关资料,而反复念诵“台词”则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愚公的坚持和毅力,学生自然就接受了其中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

文言文教学承担着传授传统文化的重任,也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这要求每个语文教师掌握并传授教材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素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 阅读名著

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内容丰富的中华民族,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闪耀着璀璨光芒。同志曾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可是中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现状令人担忧。据笔者了解,中学生对四大名著的了解仅通过影视作品,更不用说阅读《论语》、《孟子》、《史记》等经典。由于缺少传统文化的润泽,很多学生的语言表达极其贫乏,缺少信仰。再加上近年来外来文化中的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袭,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精华越来越丧失,导致当代中学生的道德滑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这一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一代学生的思想中得到继承和发展,进而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呢?

一、让语文课堂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首先,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传说故事、名人逸事等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导入何其芳的《秋天》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关于秋天的名篇佳句,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其次,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注重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熏陶。教材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处处可见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不仅精选了鲁迅、冰心等现当代名家的文质兼美的佳作,还有传统文学名著里意蕴丰富的名篇或优美的古典诗词名篇,或《史记》、《左传》、《战国策》等读来让人荡气回肠的史书佳作,或选自四大名著的《香菱学诗》、《智取生辰纲》,诸如此类,均是传统经典名篇,文本本身就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如讲授《出师表》时,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忠君思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思想。如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要让学生体悟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就能让学生如春风般无时无刻不接受传统文化的滋润。

最后,要善于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拓展阅读。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材只是杯水车薪,仅靠语文教材中数量有限的古典佳作,只能让学生浅尝辄止。为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开展拓展性阅读。如学完《关雎》、《蒹葭》,适时引导学生诵读《诗经》中《伐》、《采薇》等名篇。

二、诵读经典美文,积淀文化素养

教育学研究成果表明,中学阶段是人记忆力的黄金阶段,在这一时期对中学生加强诵读训练,让其诵读传统经典篇章,记忆一些经典作品,能够塑造人的个性,发展人的美德,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的内涵,使其受益终生。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满腹诗书气自华。”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才能传承文化经典,提高文化素养。

如何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呢?根据所诵读的经典的意旨不同,培养学生用不同语气和语调诵读。如指导学生用刚劲、激扬的语调诵读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在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则让学生用较为活泼、欣喜的语调;在读杜甫的“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时,则用抽噎的语调读出悲伤之感。总之,要让学生真切体悟到经典内容和语言艺术合二为一时令人愉悦的至美境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其次,经常开展诗歌朗诵会、古诗文默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诵读经典美文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这样,学生在经典中咀嚼体悟,自然润养身心、净化灵魂,积淀文化素养,铸造人格支柱,使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总之,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大胆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那么一定能让经典之风溢满校园,让智慧的源泉滋润亿万中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初中

在近现代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成为文明成果中最丰硕和影响力最突出的部分,因此教育系统普遍围绕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教学需要编制教材和设计课程。而语文则被定位成工具型学科,以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其完成表达、交流并且获取信息为主要教学目标,其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的价值被忽略。

1语文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文化传承历来是实施系统化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越发受到重视的今天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并借助其传播传统文化知识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色,又契合素质教育的宗旨。

1.1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与品位

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思想、技艺等文明成果的简单继承,而是同时完成对学习者人格和品位的塑造,使其具备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并且掌握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和道德准则,形成高尚的人生趣味,明确个人在道德、事业等方面的追求。而初中语文教学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文字、语言这一工具,运用其探索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未知领域。在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承需求日益迫切、素质教育得到认同的背景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择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之发挥塑造学生人格和品位的作用,也能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

1.2让语文学科体现其文化传承价值

语文学科的本源即记录、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工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体现其固有价值。首先,传统文化包含的所有人类文明成果均以语言和文字的形式流传和记载下来,因此语文学科教学在赋予学生顺畅的阅读、写作以及口头交流能力的同时必然无法回避传统文化的传承[1]。例如,在生字教学中涉及对特定汉字的起源及其字形、字义演变的阐释,无形中增添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1.3让初中语文教学更有吸引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其表达、交流工具的作用,而对教材内容及其牵涉到的历史、社会生活背景等传统文化元素没有进行引申和拓展探究,因此让原本最富人文气息与文化内涵的语文教学变得呆板无趣。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对字面意思和情感内涵的阐释,而对作品创作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和各个阶层生活的典型场景则没有与学生一道深入探究和拓展学习,从而让学生对诗词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的感知停留在较为粗浅的层次,导致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2传统文化的渗透实践

2.1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语文学科和文化传承有天然的联系,语言与文字的创造和发展是为了满足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需要,而在被用于记载人类文明成果和传承技艺、交流思想并完成诗歌等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语文学科自身也被不断丰富,并应时代要求持续演进,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现代社会人们创造新的文明成果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语文教材中天然存在诸多方面的传统文化元素,既有和语文直接相关的文学艺术、哲学类内容,也涉及历史、古代的政治乃至伦理道德[2]。例如,《论语》等经史子集相关课程中既包含儒家思想、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也有当时社会人们的道德理想和宗族关系等人文内涵,在教学中发掘这些元素并进行引申阐释能有效传播传统文化,并让学生的思想境界、人文修养得到提升。

2.2课堂上引经据典触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

要想在语文课堂上不着痕迹的渗透传统文化,要求教师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有足够修养才能在达到核心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习到更多传统文化。首先,教师应熟读所有经典作品,对《史记》等有多个章节被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可以自如地引用和讲解。其次,结合教材中牵涉到传统文化的部分,确定课堂上引导学生拓展学习的内容,并且查找相关资料和准备素材,从而在课堂上择机引经据典,触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此外,教师通过研读相关作品还能提升个人的语言表达层次与思想境界,在言谈举止方面更加儒雅和有内涵,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典范。

2.3诱导学生阅读相关作品与资料

由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和多个领域的传统文化关联密切,因此尽管学生的志趣爱好各异,但经过恰当的引导必然可以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自发地从个性化视角涉猎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并领会其深意,逐步将其塑造为兼具传统美德、雅致的品味和新时代创新精神的人才。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对作者生平、作品创作时的遭遇和社会背景的讲解可以渗透特定朝代的政治、思想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趣闻、史料,让学生在感知作品主题和语言文字运用精妙的同时对相关传统文化有探究愿望,进而推荐学生阅读传世的经典作品、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完成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学习[3]。促使其在日常观看影视作品、欣赏艺术品时也能发现相关内容并持续探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并拓展其知识结构。

2.4带领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别样意境

由于传统文化与初中生熟知的现代文化存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乃至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的隔阂,因此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条件,带领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别样意境有助于在语文教学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可以在自习课或课前设置经典作品的诵读环节,精选背景音乐并制作视频课件,带领学生朗诵古代诗词歌赋中的精品,让学生体会古人的情怀和思想境界。其次,针对有不同特长和爱好的学生布置关于特定经典文学、诗词等作品的探究任务,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深入研读,撰写专题学习报告并在语文课堂上展示和讨论,促使学生之间就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展开互动。借助各自的优势深化对相关知识内涵的理解,从多个角度共同探索传统文化、获取知识的同时对其高深而微妙的意境产生感性认知,提升每名学生的思想境界与文化品位。

2.5为学生搭建探究传统文化的平台

鉴于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受到中考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应探寻更多渠道,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搭建平台和创造空间,发挥自身在这一方面的固有优势,以引导学生组建社团、发起主题文化活动或者创建特色选修课程等方式,为学生搭建探究传统文化的平台[4]。例如,可以在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活动,并且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或者通过编撰关于儒家思想、家训等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为有学习需求的学生开设选修课,完成更系统的传统文化教学。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目前,正处于初中阶段成长时期的学生,其自身文化底蕴、知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并不深刻。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应担任着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培育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博大的民族情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述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美德的重要载体,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大纲拟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国文字”,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据。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诗、词、曲、赋、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与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经典文化内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意义与伟大,从而形成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创作的《孙权劝学》《木兰诗》《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课文,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礼仪”,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是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最有价值意义的一种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解析

传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独特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弘扬历史发展遗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与艺术宝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与国家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渗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帮助其形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等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入较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编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游山西村》;八年级的《核舟记》《孟子》;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屈原》等,这些文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仅可通过精心筛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句、词、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到良好的传统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心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以丰富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详细解读、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入研究文章内所撰写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掌握文言语言朴素简练的写作特点等。这样一来,不仅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篇章、国学经典,进行自由诵读、咀嚼体悟,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与消化,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实现传统文化外化于身、内化于行,铸造人格的支柱,在无形中实现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传承。其次,还应大力倡导读书活动,结合本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与个性喜好,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课外读物等,要求其必须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为学生拟定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组织参与一次读书交流会,利用假期时间,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在上课时期进行朗读等,并为表现优异者先进典型奖、实物奖等,以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其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开展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交流会、观看优秀历史人物事迹影视作品讨论会、组织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三)关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传统节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型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事先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知识,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体验、去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精神文化内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而并非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型学习活动,让各大学习小组分别调查研究端午节的地方习俗与活动形式、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等。并进行收集、整理,在上课时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对端午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大意了解,讲述有关于端午节的趣事等,以便增进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了解,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