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效率8篇

时间:2023-09-01 09:18: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效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篇1

1 盲目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新课改把“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可有些中学地理教师可能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合作、探究”的教学设计思路,就不是一堂新课改下的课。因此,在教学时,在不需合作的时候来个同学间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时候也来个“自主探究”,结果课堂很乱,这种盲目地迎合新课改的做法,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本质要求,反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新课改精神的本质就是要切实的、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 否定或摒弃“讲授法”的合理运用。新课改并不是摒弃讲授法,而是用新的理论来改造讲授法,使讲授法趋向完美,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生动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进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效率。

3 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但对多媒体教学所产生的问题却视而不见,致使学生因听课效率低下而开始怀疑多媒体教学的质量。有部分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理解不透,致使师生关系没有根本转变,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这都严重影响着我们的授课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那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1 强调发展。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

2 定准角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探究、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3 面向全体。

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4 主动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5 关注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6 科学评价。

评价机制要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即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

二、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起点和动力,是学生学习内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做法:

1 多媒体教学法。

地理学科教学内容广泛,特别是许多地理现象存在于遥远的地方和广阔的空间,发生于久远的年代或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地理现象的这种复杂性、抽象性、广阔性、漫长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使人们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或直接进行观察,这就给教师传授地理知识和学生认识、理解及掌握地理知识带来了很多困难。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了外部刺激的多样性。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种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了知识传递的交互性。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不仅能顺应当今各科教学的潮流,也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碰撞动画图、多幅防震救灾图等,使学生多种感官均受刺激,在快乐中度过40分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用多媒体展示地震、火山喷发、台风会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在CAI课件中适当插入Flash、AVI或MPG格式的视频影像,能把课堂上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也能把十分遥远的地理事物展现在学生眼前。

2 注意教态,语言生动。

教师的教学语言、教态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影响。教师教态好,语言幽默、风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高。反之,学生就不喜欢,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学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引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讲述黄河时,我引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三、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

1 摆正地理教师的位置。

新课程理念强调探究式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抛弃“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要敢于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要敢于放下地理教师“知识渊博”、“居高临下”的面孔,从教学中的主角变为学生中的首席;给学生留有较大空间的前提下引领学生积极探索地理规律;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组织学生主动地合作学习;在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地理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自主学习。

2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地理教师要在地理教育中树立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关爱、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并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大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篇2

一、学生在哪里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个体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学习好坏有很大的因素是兴趣爱好,教师如果不提起他的地理学习兴趣,成绩就很难理想。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研究,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特点和成长的需要,投其所好,用他们关注的焦点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地理课堂中来。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能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接触、细致观察,对学生有个大致的判断和了解,随后会创造机会让朗诵好的孩子朗诵,让板书好的孩子板演,让观察能力强的孩子记录,让表达能力强的孩子论述,让思维能力强的孩子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做课堂的参与者,都有自己的定位,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在参与中得到乐趣,在乐趣中获得知识。

我们学校的学生,多来自周边的农村,因初中地理课很不受重视,所以学生的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地理学思维……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授的时候,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补充与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抱有足够的耐心,使学生积少成多。对于一些针对地理方法的学习,首先,讲解可首选传统的讲授法,则最易被学生接受,随后引导学生再遇到类似的内容运用比较法进行知识迁移。例如,讲到全球气候变化时,教材中提及了“孟加拉国”、“图瓦卢”两个国家,学生较陌生,这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图”,找到其一的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再分析它的气候、地形等信息,然后让学生类比研究另一个。其次,利用激励的方式,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信心与积极的态度。如,很多学生到了高中还不知道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即使知道,也是皮毛。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天画一个省级行政区,并及时挑出画得好的做板画,同时对进步很大的学生予以表扬……学生们的热情高涨。创建趣味课堂,玩中学、学中玩,如让学生表演飞天,来探究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工业区位选择,让学生畅想荣归故里在家乡办厂的情景……

二、生活在哪里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而且新课标也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时时刻刻都在学习”,生活也是学习,再也不会认为学习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乐趣。

现行教材中有些案例学生不是很了解,不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学生又没有实际生活经验,所以对一些非身边的案例学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如果我们改用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关系密切的案例去类比推演,就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再学习、再转化的时间。例如,讲解城市功能分区时,可用安图县的市场和周围的居民区为例,比较面积大小、交通便利度以及它们的界限等,学生很容易理解。亦可采用接受式教学策略:在原认知结构中找到可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关知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同化提出新的规律或原理用实例来说明检验规律、接受规律。如,讲解河流地貌时,首先让学生表演下课争抢出教室门口的情境,分解出三个步骤“挤入门口”、“左右摆动”、“成功出去”,对应河流地貌形成的三个时期;对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理解,直接问学生哪一岸有鱼、为什么、水流如何等。

事实表明,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教学,既能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内动力,使学生爱学习。

三、地理在哪里

我们生活在地理的时空里,深受地理科学规律的影响。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能让学生感到地理与我们是多么亲近,又是多么有趣。

篇3

一.“导”要有启发性和艺术性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就象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造情景的作用。恰当的.具有艺术性的新棵导入,会有效的吸引学生,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的。

地理课的新课导入,可结合授课内容和心理素质等情况,采用如下一些形式:(1)开宗明义,直接引入;(2)承上启下,温故知新;(3)巧布疑阵,激发兴趣;(4)巧用诗歌,创造意境;(5)运用谚语等。下面略举几例:

其一:在讲授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一节时,先给学生朗诵北朝民歌《敕勒歌》后问学生,这首诗描绘的是什麽地方?这为学生创设了我国北方草原的情景,有利于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调动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其二:在讲授“欧洲西部”一节时,新课导入这样提问:1.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吗?2.你知道这次战争的发起国吗?3.我国香港.澳门原来是那国的殖民地?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作简要的小结和提示。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很自然的引入课题,为本节课的知识学习奠定了基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三:在讲授“美国”一节时,又这样提问:1.同学们,现在是谁在世界上称霸?它为什麽能称霸?美国是哪个打洲的国家?比中国大,还是小?3.北美地形分哪几部分?这样提问,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对这节课的学习起上挂下联及作知识准备的作用。

地理课的导入,时间约3---5分钟。

二.读要具有直观性和实效性

进行地理创新教育,其要点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读,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插图,读资料。可采用如下一些方式:1.根据导读提纲读;2根据练习读;3根据插图读等。导读提纲和练习主要由识记层次的问题或题目组成,有重点的读书自学,能使学生能自己勾划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读图,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指导他们分析理解的思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形成基本的读图技能。这一教学环节可控制在5---10分钟。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美国”一节的第一课时,读采用了两个步骤:其一,以导读提纲读读。(1)美国的“星条旗”有什麽象征意义?(2)美国的自然条件有什麽特点?它的平原面积.耕地面积.森林覆盖面积的比例是多少?(3)美国总人口数是多少?白种和黑种各占多少比例?(4)在美国有多少华人和华侨?主要居住在哪里?他们的祖籍主要是我国哪些省份?学生根据这个提纲去读课文,其主要知识点就能够通过自学掌握,能抓住学习的重点。其二是指导学生读图16.3,熟悉美国地形特点。

三.讲要具有精练性和扩展性

讲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主要是教师对地理知识的精讲,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复杂的地理知识归成系统化;(2)着重讲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3)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多采用图表法,特别注意直观简明;(4)配以教具和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环节时间可控制在20分钟左右。

例如“美国”一节,在指导学生预习和读图以后,抓住本节知识目标的重点,教师分析讲解以下几点:(1)美国的纬度位置与我国大致相似,都处于中纬度地区,都属于亚热带和温带,适合人居住;(2)美国三面临海,这一点比我国条件更优越;(3)美国平原面积广大,土地肥沃,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构成庞大的水运网,水陆交通便利,加上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有优良的海港,为该国发展经济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4)美国自然资源丰富,这一点与我国国情也基本相同;(5)不同的是美国森林覆盖面积比例比我国大,但现在我国正在实施宏大的绿化工程,正在改变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现象。以上的讲解分析,既突出了重点,同时也扩大了课本的知识范围,有机地渗透了国情国策教育。

四.练要具有准确性和创造性

“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准确地再现和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评价具体的实际问题。针对农衬学生的具体实际,练本着两个原则 :(1)再现和强化记忆课文介绍的重点知识;(2)从运用知识的角度去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这一教学环节时间可控制在10分钟之内。

例如“美国”一节第一课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检测:(1)复述美国平原.耕地.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2)回答美国东.西.南三面的临海洋;(3)背出美国自然条件的五个特点;(4)美国哪里人口密集?原因是什麽?以上四个问题的提出,就是针对农衬中学生的实际,提出检测的设想和要求。前三个问题的提出是强化记忆知识要点,后一个问题是运用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上这四段式教学模式,立足点是适应推行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效率;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新课程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课程的不断实施,这要从教师、学生、理论、方法、策略等各个方面进行多维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实施有效地理课堂教学,如何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去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以达到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成为每个老师和地理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导的含义是“引导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很多教育者对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有着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的听;教师连续提问,学生胸有成竹的回答,就是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是扮演好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努力程度往往是其学习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定期进行自我判断、自我指导、自我反应、自我观察、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以及自我评价。总之,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和交流的平台,是引导学生提高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观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效果。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创设与教学相呼应的具体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充分的体验所学知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时刻处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使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从而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兴趣。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最终独立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教学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进行了以下尝试:

(1)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教学情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

(2)实验操作,形成手脑并用的教学情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动作操练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发展。如在“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教学时,可请学生上讲台进行实验操作,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那么,褶皱、断层这些抽象的知识就容易理解了。

(3)案例引发,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学校附近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为案例来学习城市的发展;以长江为例来学习河流的流域治理等等。

(4)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这种教学方式的效率非常低,并且可以降低学生对学习所产生的兴趣,结果将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解决这一弊端,它能将网络可储存性、大容量性、交互性、远程性和全面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适当的选择属于自己的试题进行训练和学习。它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三、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型”式学习,打破书本知识观点的束缚,让学生参与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能够给予学生更开放、自由的思维空间,更易于思维创新。同时,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规律明显,更能推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于传统“知识型”课堂教学,“探究型”教学模式更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基础知识的应用研究,而相对减轻课堂45分钟内课本基础知识的讲解,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走出课堂,注重社会实践

课堂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应该让课堂中的知识传授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不但上课时要结合实际经常教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地理课程的实用性。到野外观察更是学习地理所必需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篇5

关键词:态度;理念;变革;效率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教师,我们自己首先要端正好态度,切记不能“唯分数”论,把地理课当做一门无关紧要的副科。试想,如果我们为人师者都不重视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的话,我们又如何能够教育好学生,如何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端正态度,认真备课。

一、端正态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所谓备好课,就是要广泛地参考有关资料,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全面地设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另外,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果只靠教师的个人能力,是难以应对新时期新环境下教学要求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因此,地理教师应该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集体备课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从而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例如,课堂提问的问题应该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学生乐学爱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转变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知识,学生在台下听取、背诵、记忆知识。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环境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新教材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要求地理教学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注入式教育方式,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此外,不少教师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习惯于对知识的点、线、面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把学科知识变成了枯燥抽象的条文公式,习惯于用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左右学生的思维,致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元化理解、个性化表达根本无从谈起,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教育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教育的主要资源不是教师,教师只是辅助;也不是教材,教材只是桥梁;更不是多媒体,多媒体只是一个工具。我们依靠的最主要资源是学生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不仅仅是工作方式上的变革,而是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的坚定认定;不是简单的教学形式上的转变,而是教师教学理念上的真正转变。

三、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一张地图一星期,一只粉笔一节课”。这种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只有变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地理课堂上,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他们更投入地“演出”。久而久之,他们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更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学习。

例如,在学习“中国山区面积”时,关于山区在开发利用中的利与弊,可以设计一场辩论会,正方与反方就山区利用的利弊进行了广泛深入、针锋相对的辩论,两方同学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所论述的观点和列举的论据早已超出了课文提示而且更加全面。通过辩论,学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对事物的认识有了一个正确的方法,这样的课堂真正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促进课堂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同时伴随着信息的交换和流通,良好的课堂交流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提高地理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该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以求得新的发现,达成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课堂中的有效交流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合作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智慧火花和创新思维的新课标教学的要求。

例如,在《热力环流》教学中,让学生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解析山谷风的形成,并对山区的城市规划布局作简单的评价,要求同学间相互交流如何减少工业区对住宅区和商业区的环境污染。

在交流中,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城市规划布局要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从而保证了本堂课的学习效率。

总之,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端正态度,认真备课,转变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上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性思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课堂效率的提高,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缺一不可。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各位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

[1]赵振雄.如何提高地理课堂的实效[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07).

篇6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要求初中地理科的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但是初中地理课的上课时间并不多。所以,当前我们初中地理老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努力探索提高初中地理课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设置必要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前的初中地理教学观念都把重点放在“教”上,而容易忽略学生的实时掌握知识的情况,这就直接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要实现课堂效率的有效提高,必须将学生视为主体,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地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善于适当点拨,发幽探微,在严谨的教风中,适当丰富审美情趣,在恰当的课文部分运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更易接受。一些地理老师比较爱好文学,就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合适的诗词,在渲染情境的同时,又能让学生熟记课文,获取美的享受。例如,在讲到“庐山瀑布”相关课程内容时,可以借助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来渲染情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讲到桂林山水时,可以运用“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来加以诠释。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亲身受到真实情境的感染,获得巨大的美学享受。让学生在上地理课时,如同亲身在秀丽的山道上漫步,感受那份在画境中的优美娴静,美不胜收。自然,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为每一个老师的品德修养、知识层次和个性特征都会有所不同。而这些极不相同的因素就构成了各种风格的地理教学模式,构成了千姿百态的教学风貌。

二、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初中地理课本的内容比较丰富,课文中的图示也比较多,教材的实用性比较强。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好新教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解说教材,能有效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要注意看图教学是有技巧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多看图,还要做好各种图的分类,使学生能清楚的区分各种图和相关注意事项,切实强化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例如,要注意区分参照图和比例图,这两个图既是学生易出错部位,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教师要尽量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区分这两种图,避免混淆。针对比较复杂的图,应该引导学生分模块学习。如在讲到“七洲五洋”时,若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各个图的特点,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应该对地球进行南北和东西半球的划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懂得看图的技巧,轻轻松松就能学好地理。

三、通过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就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主动学习合作的过程当中,得到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和锻炼。可以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开,把一个课题分给各个小组,让各小组在课下进行探究、调查和总结,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互相比较各自的探究结果。可以进行的课题包括“在结合当地气候状况的基础上对周围的植被进行观察和分析”“调查当地用水类型、灌溉方式和水质”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地理知识,更能让他们亲身参与到整个探究过程中,实现地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操作的融合。对学生来说,不仅能获得经验,更能培养能力。所以,探究式教学能有效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

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手段都实现了现代化,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媒体工具能集采集、处理、编辑和存储展示等多个不同类型信息媒体形式于一体,能实现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影像等媒体资料的同时呈现,直观性强,极具感染力,是一种倍受师生青睐的教育教学手段,其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了。多媒体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粉笔+黑板+挂图”传统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我国淡水湖的分布情况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彩色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各大淡水湖的实际分布情况,可以按照湖的分布由东向西向学生展示各个湖的风景图片,如此一来,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了,也能加深他们的印象,掌握起来也就容易一些了。显然,这种方法比简单的讲解效果好多了,能节约很多时间。

五、借助其他方法辅助教学

因为地理内容的多样性和死板性,依赖学生的视野很难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借助其他的教学方法。

(一)充分利用地图

有些内容学起来比较枯燥,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地球仪、挂图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地图内含大量的信息,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也可以通过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地理略图,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地理基础知识。教师在画地理略图时,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且随着老师的粉笔和语言自然转移,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二)充分利用时事新闻

我们还可通过电视、报刊杂志、广播、网络等途径及时了解地理时事新闻,并充分运用在地理课堂中,可以使地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因为时事新闻时效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新,具有真实性,跨度比较广,很多新闻还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既可以在地理课堂各个环节进行有益补充,在课堂各个环节充分运用地理新闻时事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易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既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三)利用谚语、古诗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最怕的莫过于记忆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谚语、古诗、歌曲来帮助学生记忆。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这些谚语、诗歌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熊晓红.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J].沙棘:科教重横.2010(5).

篇7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探究学习 实施策略 生态观念

地理教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创造性地实施适合具体情景的策略。就一般情况而言,农村初中地理实施探究式教学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一、树立新型生态观念,深刻认识地理教育的独特价值

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是地理课程的独特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追求的是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变。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是对资源和环境的平等共享,既反对富人和发达国家把金钱置于资源与环境之上,浪费资源与污染环境,使穷人和发展中国家失去利用资源的机会而被迫生活在受污染的环境中,也反对当代人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牺牲长远利益,断送子孙后代生存的条件和环境的自私行为。地理课程突出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人地生态文明观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这种观念的形成,需要改变地理光靠讲理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转化为自身的理念和习惯。而探究式教学正好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地理教育国际》强调:"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这是对地理教育价值的高度概括。除了以上探讨的地理教育功能外,地理教育的价值还体现为: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上,地理教育对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情感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上,地理教育在使学生形成国家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二、构建主体多元和方式多样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侧重对教师的评价,从而体现了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评价重心偏离,即过分关注地理学习的结果,忽视地理学习的过程;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学习地理、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忽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的功用被曲解,甚至狭义化、数字化,而不是去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导致学生与传统教育评价各行其是,造成诸多弊端。而探究式教学的评价,应该是使教育教学评价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完整而真实的表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回归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出发点。正如卡罗・汤姆森所说:"评价永远是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更重要。"因此,从素质教育理论出发,农村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评价应该突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按照"学生主体论"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总体要求,实现地理学习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地理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

三、立足农村乡土环境,开发校本地理探究学习资源

提到探究式教学,多数农村教师都会感慨:"这是城市学校的专利!因为那里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等等,而且城市学校的学生聪明,见多识广,而我们这里除了蓝天、白云、泥土什么也没有,加之学生思维狭窄,凭他们的知识、智力水平,掰开揉碎的讲还学不好,哪有能力搞探究?"事实上,资源是一个相对概念,农村与城市各有其资源优势。正如吴刚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言"从理论上讲,即使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

地理教学涉及到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有关内容,从课程资源的意义讲,农村的一草一木、农舍炊烟、黄土高坡、丘陵山冈、道路桥梁等,仍是重要的课程要素,无论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它们都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教育价值。

在农村初中地理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身边的自然要素、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规划家乡的发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观测、考察、调查、专题研究等活动。比如,山区中学就可以把地理课搬进大山,通过实地观察山顶、陡坡、缓坡、鞍部、山谷、山脊等地形特点,观察河流的位置与山地地形的关系,实地观察岩层的走向,了解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分析讲解成因,通过实地观察阴坡、阳坡在植被上的变化,分析两侧日照、温度、土壤湿度等情况。这样不仅多种课程资源得到综合利用,而且让学生把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学会用"地理观"考察自然状况,考察社会问题,考察家乡的山山水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对家乡的"参与意识"。

四、关注农村学生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从学生身心发展来看,地理教师应注意到:一方面,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到高中学生的水平,所以对初中学生实施探究教学应多从直观、形象的现象研究入手,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因人而异,一是内在的潜能、先天的素质存在差异;二是因外在环境不同而造成思维方式、性格、视野等的不同。在进行地理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使活动尽量不脱离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城里的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这种较好的心理素质更能适应探究教学的需要。

并呈现出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一些原因,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展大多还是"水中月,镜中花。"鉴于此,必须改变目前农村教育"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立足农村实际,开展地理探究式教学,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只有当农村学校地理课程改革成功了,整个地理课程改革才算成功。

参考文献:

[1]郭卿.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课堂效率[J]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效率;课程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新课改的要求标准来看,新课程主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这些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使得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非常迫切,只有地理课堂效率高且效果好,才能解决这些教学问题,改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以高效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高效课堂的标准应该是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得到提高,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识图、记图等能够进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律和本质的分析。只有达到这些,才算是高效率且有效的地理课堂。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做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是要做好三个转变。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育者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很大的限制性,因此,要想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要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是控制者和主导者,课堂教学的步骤都由教师完成。例如教师决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式等等,特别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注重单方面的传递,以教学内容是否传授给学生作为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角色做出了重新的界定,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注重引导而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去学习,而不是教什么就让学生学什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也就是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其次,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观念也应该做出转变。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有些教师误解了这种思想,对师生关系不能正确对待。例如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严肃,与学生交流也比较少,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师道尊严。其实这种思想是不对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转变这种观念,在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要与学生多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转变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众所周知,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和单一,这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接受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做出转变。

首先,教师要变“输入式”为“输出式”教学,这一点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注重输入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以语言知识传输为主,不可否认输入式教学有助于知识的快速传播,但是学生接受的结果却是不能保证的。学生容易沦为知识灌注的容器,对传授的知识被动接受。很多学生即使能够记住知识,但是却不能实际运用。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关于地图的知识,如经纬度、方向、等值线,学生能够熟练说出相关的定义和概念,但是遇到地图类的题目还是不会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分析问题。因此,教师要变为“输出式”教学,也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去探索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些问题,如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有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等,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象,学生也乐于去探究其本质。

其次,教师要注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往教师呈现知识的方式比较单一,基本是采取直接呈现的方式,也就是语言传授,如讲解公式、定理、规律等,然后就是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这样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对此进行转变,更加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除了直接性语言讲授,综合利用形象化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总之是让知识呈现更加多样化。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授课与识图结合的方式,在让学生观察地图的过程中进行知识传授,这样要比单纯知识性授课效果好的多。

三、转变学习方式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形式,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接受学习,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学什么。在进行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还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