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09:21: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医养生基础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生物浮床;排水沟渠;水生植物;生物填料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据2012年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我国有池塘养殖面积2566.86千公顷,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 43.45%,占全国水产养殖面积的31.74%;池塘养殖产量 1866.42 万吨,占淡水产品产量的 70.58%,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43.52%。池塘养殖模式已成为渔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池塘养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水资源大量浪费与水域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盲目扩大规模和投入的负面效应日益严重。为了增加水产品的产量,向养殖水体大量投放人工饵料,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水产养殖自身的污染与水域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养殖环境不断恶化,养殖生物病害频繁发生。水环境污染不仅制约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也对养殖区及其毗邻水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我国水产养殖场、育苗场的污水基本上是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的,加之很多地方的养殖场数量多、距离近,场与场之间的进水口、排水口往往近在咫尺,很难保证生活、生产用水的质量。近年来,对水产养殖水质的调控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使用的水质修复技术可以分为三类: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其中的生物方法以成本低、无次生污染而受到欢迎。生物方法包括人工湿地、生物浮阀、生态沟渠、微生物制剂等。沟渠是农业排水的汇聚地,也是在流入江河湖泊的必经之所,无论农田还是养殖池塘都有相对应的排水沟渠。鉴于我国养殖场多修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没有预留关键人工湿地的场地,因此将现有排灌沟渠进行生态构建是一种操作性较强的水质修复技术。
文章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构建了一种应用于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附属污水排放渠道中的净化水质的处理设施。一种箱式生物浮床,可以针对不同水层应用,为解决池塘排放水污染和调控池塘养殖水质提供技术支持。
1 构建技术
1.1 构建工艺
一种箱式生态浮床,分水(面)上和水(面)下两部分。水上部分主要是一个浮性框架(图1所示),长宽比为2-4:1左右。水下部分由3个功能区构成(图2所示),深度比例约为2:6:1。表层和底层均为一个亚克力箱体,箱体四边钻了若干个过水孔,保证水流的通畅性 ;中间是聚乙烯网片构成。
表层区的箱体内放置80%的生物填料,填料种类一般选择立体弹性调料,在里面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或漂浮性植物均可(鸢尾、水雍菜、水葫芦等);中层区的聚乙烯网里放置一些滤食性鱼类(鲢鳙鱼)和贝类(螺蛳、河蚌等),密度不超于0.4kg/立方水体;底层区箱体内放置陶粒作为基质,上面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枯草等沉水性植物(图3所示)。
1.2 运行机理
表层水通过过水孔进入箱体内,经过生物填料的吸附作用和植物根系吸收氨氮、磷等,再从过水孔流出;植物通过吸收表层水污染元素并转化成其生长元素,可产生额外的美观价值和经济效益,并对区域环境改善有一定的辅助效果。
中层水流经过网片时,网内放养的滤食性鱼可通过其食性调控水中悬浮颗粒及多余浮游生物;底层种植的沉水性植物,茎叶部分在中层区域内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恢复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底层水通过箱体过水孔,经过“陶粒”基质时,可发生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去除氨氮和亚硝态氮,并有助于分解水底层有机营养物沉积。
1.3 应用技术
在养殖废水的排水渠道内设置一组生态浮床,每个生态浮床的间距为生态浮床长度的3-5倍。生态浮床宽度为排水渠道水面宽度的2/3;浮床深度为排水沟渠内水体深度的90%以上。
布置时要注意其间隙度,要考虑池塘养殖废水在大排大放时可能会造成整个沟渠排水不畅,甚至水直接溢流出排水沟渠。所以在构建密度上既要保证有净化处理效果,也要保证不会影响整个排水系统。
2 试验结果
把池塘(主养鳊鱼)排水渠道的进口(池塘废水排放出口)和出口设置为采样点,在养殖周期内(5月-10月)每间隔20d采集一次水样进行水质分析。根据结果显示(图5-图8),在排水沟渠内放置箱式生态浮床来净化养殖排放污水,有明显效果。其中,总氮的去除率平均达到24%;总磷的去除率平均达到9%;氨氮的去除率平均达到16%;亚硝态氮的去除率平均达到11%。
3 结束语
箱式生物浮床在实际应用中成本低,投入小,养殖废水净化效果明显,性价比很高。利用箱式生物浮床在农业、渔业生产区域附属的排污(水)渠道内进行生态化构建,避免了农业生产的污水直接排放,减少了对当地水源环境的污染破坏,提高了附近生活、生产用水的质量;同时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养殖废水能够循环利用,大大节约了养殖用水资源。
参考文献
[1]牛盾,赵兴武,李书民,等.中国渔业年鉴[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30.
[2]蔡继晗,李凯,郑向勇,等.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分析[J].水产养殖,2010,31(5):32-38.
[3]李绪兴.水产养殖与农业面源污染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61-67.
[4]顾兆俊,刘兴国,朱浩,等.一种水产养殖污水的净化方法及基于该方法的生态浮床:中国,201310138547.3[P].2013-04-19.
[5]胡雄.鱼-菜混养模式的构建与初步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6]鄢恒珍,龚文琪,梅光军,等.水体富营养化与生物修复技术评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003-17006.
1. 贯穿几何复习课始终,培养思维迁移的习惯
如果学生在解题时,能通过条件寻找隐含条件,把一些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纳入曾经解决过的旧问题中进行解决,就能表现出知识迁移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采用一题多解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思维迁移.
典型例1:初三几何复习课《圆的有关证明》,课堂环节一中选用下面例题,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进行正面知识迁移的例子.
如图,在O中,∠ACB=∠BDC=60°,AC=2cm,(1)求O的周长.(2)BD是O的直径时,求O的周长.(3)D在优弧BAC上运动,与B、C不重合, 求O的周长.
解法 1:利用圆周角定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来求解,连接AO并延长交O于E点,连接EC.
解法2:利用圆心角、弦、弦心距和弧的关系求解,连接OA、OB,作OEAB于E.
解法3:利用圆心角、弦、弦心距和弧的关系求解,连接OA、OB、OC, 作OEAB于E.
解法4:利用等边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重合的性质求解,连接OA,作OEAB于E.
显然,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可以将知识迁移到圆的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圆心角弧弦长和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四种途经建立直角三角形,然后用三角函数或勾股定理来解直角三角形.这个案例很好地演示了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迁移能力.
在几何复习中精选”一题多解”的案例,有利于拓展学生思路,并且能把较多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提高复习效率,提高学生思维迁移的能力.这时,学生会开始发现很多定理之间原来是可以联系起来一起运用的,无形中增强学生通过复习学好几何的信心.
2. 加强双基训练,构建几何基础模型,夯实知识迁移的基础
知识迁移实现的途径是联想,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基础知识扎实是思维灵活的前提,是实现联想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很难由问题联想到认知结构中的相应知识,也就难以提取相应知识来求解决问题.许多学生对这一点的认识不够,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只有基础扎实,思维才能灵活,才能实现广泛的迁移,以不变应万变.
典型例2:《圆的有关证明》这一复习课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点非常多,学生如果对圆的相关定义、定理都不熟悉,对基本几何模型不理解,又怎么能产生知识迁移.下面我们来看中考中有关圆的证明题.
(2010广东广州)如图,O的半径为1,点P是O上一点,弦AB垂直平分线段OP,点D是上任一点(与端点A、B不重合),DEAB于点E,以点D为圆心、DE长为半径作D,分别过点A、B作D的切线,两条切线相交于点C.(1)求弦AB的长;(2)判断∠ACB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ACB的大小;否则,请说明理由;(3)记ABC的面积为S,若=4,求ABC的周长.
这是一个综合题,很多学生很难下手,无法产生知识迁移.实际上这个题,既突出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也考查了许多常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掌握地扎实,也就能在基本方法上实现突破.教师适时引导,对问题进行分解,可以看出这就是平时的常规问题.
分解1:如图1,O的半径是1,点P是O上一点,弦AB垂直平分线段OP,交点为点F,求弦AB的长.
分解2:如图2,点P是O上一点,弦AB垂直平分线段OP,点D是弧APB上的任一点(与端点A、B不重合),求∠ADB的大小.
分解3:如图3,D是ABC的内切圆,∠ADB=120O,求∠ACB的大小.
分解4:如图4,在ABC中,AB=,∠ACB=60O,D是ABC的内切圆,DEAB于点E,设DE=r,试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求ABC的周长和面积.
分解5:如图4,在ABC中,AB=,∠ACB=60O,D是ABC的内切圆,DEAB于点E,设ABC的面积为S,若=4,求ABC的周长.
很明显,每一步的分解都离不开对圆的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因此,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为数学知识的迁移创造有利条件.
3. 训练知识迁移的方法,拓宽解题思路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信息技术 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造的源泉与起点,是激发思想火花的导火线。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从心理学角度讲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问题意识是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思维习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石。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很强,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解决的策略组织教学,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中职学校学生问题意识现状
笔者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通过在所教的四个班(146名)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发现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学生虽然发现问题,但是由于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提出问题;第二种是学生有问题,也很想提问,但担心教师看不起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敢问;第三种是有一部分学生很想问问题,但由于上课时间太紧,每节课教师都安排得满满的,没有机会问;第四种是学生由于思维惰性较强,依赖性大,不想思考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可问。
图1 中职学生问题意识情况调查
二、中职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原因分析
1.学生层面――基础薄弱
中职学生的基础普遍较薄弱,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一些学生虽然有问题要问,但由于自卑心理,导致本来有问题要问,也不愿意主动向老师提出;还有一些同学,由于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简单,会被同学讥笑,或被老师批评等心理顾忌,导致学生不敢发问;还有一些同学,学习上存在惰性,根本不愿意思考,课堂上,只是被动的听讲,没有听懂也不去问,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便无疑可问。
2.教材层面――答案配套
现在中职学校的大部分教材,习题后面都带有现成的答案,部分学习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的学生,碰到问题时根本不去思考,直接就去找到答案,一抄了之。这些过分依赖教材和答案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以《信息基础》这本教材和配套习题册为例,里面的习题答案都已经给出,上课的时候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是通过自己动脑做题目,而是照抄后面的答案,客观上导致一部分本来就学习不用心的学生没有机会思考问题。
3.教师层面――时间紧迫
课堂上由于时间的紧迫,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教与学的时间都由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占据,导致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发言提问的机会。一直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使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另外,在信息技术上机实践过程中,留给学生自由上机的时间太少,大多数学生都疲于应付。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非常强,常常以理想自我代替现实自我,盲目自尊,虚荣心强,心理防御意识强,且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宽容对待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习上有些困难的学生。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平等与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和情感上的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形成合作讨论的民主学习氛围,积极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2.加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能独立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前提的,尤其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想学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并不难。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更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因为问题往往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3.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力,训练其批判性思维,使学生会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创设能引起学生好奇心又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范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有效的认知冲突或碰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主动提出疑问,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同中见异,平中见奇,能够从司空见惯,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特点是方法多样性,教师应将各种方法途径尽量全面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有选择和思考的空间,这样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培养了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批判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4.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使学生愿意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因素
在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不同层面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师生、学生互动之中,在加强学生自评以及生与生互评的同时,把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评价,并且引导学生自我评价,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引导学生在课后反思时,要关注课堂的问题资源:如这节课设计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这一堂课上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处理的。另外,有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不起精神,但上机实践却操作得很好。可考虑在期末考试时,给这些上机操作较好,能够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适当加分,以鼓动这些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注意的问题
1.强化知识,提高教师解答学生问题满意度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和方法都不断推陈出新。这就决定了教师一方面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教育新理念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新时期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同时,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会越来越难,这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另外,信息技术教师也要明确,即使有些学生的问题教师一时间回答不出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要敢于向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也没有遇到,课后找到答案再跟你交流”。
2.恰当设计,引导思考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设计问题,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知识层次等差异,注意向学生发问的角度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随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形成。
3.提供材料,助于解答
信息技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慢慢学会质疑。
4.走出课堂,延伸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堂之外,学生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其实,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使他们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问题意识,积极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同时,应教给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应意识到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知识和技能建构的前提,学生只有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积极思维,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才能为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学生的基础太过薄弱
传统中医教学讲究“非其人勿授”。意思就是说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悟性是不能教授他们医学知识的。过去还有一种说法是秀才学医,笼中抓鸡。意思是文化水平高的人,往往能很快地步入医学之门。但是现在的职校生,大部分情况下是传统教育所不愿意选择或者不愿意选择传统教育的,不具备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这样的学生去学中医这样一门非常依赖于其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科,实在是勉为其难。
2.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尤其是不愿意学习理论课程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文化的积淀要在短时间内想学了就能灵活运用,无异于痴人说梦。这样就造成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讲究一个“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强制的填鸭式教学往往在中医的课堂教学中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使学生本来就有的厌学情绪更加浓重。
3.部分学生对中医教学模式不太认可
很多学生对西医的课程非常认可,因为西医往往是多媒体直观教学,学生上课可以听明白,但在中医课堂上,很多学生如坠梦中,或者干脆入梦中。一些学生据此认为西医他们更容易接受。
4.中医基础理论和当前的生产工作实践有一定的距离
当前的中医理论教学只重知识的讲解,而较少讲解知识的运用,造成学生即使学会了也无处可用的局面。汉方制药的司跟立先生曾经到河南医药高级技工学校和老师讨论当前的中医教育是不是对企业生产有所裨益的问题,但没有结果。并且传统中医讲究的是个体化,而现代的企业生产经营中讲究的是标准化,两者之间存在有着的矛盾。
5.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欠缺
当前在医院中已经很少看到只用中药的中医和只用西药的西医,无论是中西药结合,还是中西医结合,这样的一个两者互相借鉴乃至于融合的趋势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是很遗憾,至今没有看到哪一所职业教育学校开设中西医结合这门课程,也没有一本教材是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教材。即使部分职业学校同时开设中医和西医,但是这样所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中医讲究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宏观的内容,而西医学讲究的是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微观的内容。即使是大学生同时学起来也是非常吃力,更何况是这些文化基础知识本就薄弱的职校生去同时学习这样两门医学课程。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接受完整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部分教师不注重学生实际情况,只是按照大纲亦步亦趋,不能够帮助学生补足学生缺失的环节。
2.传统的理论课程离生产实际有一定的距离
部分教师不能与时俱进,又不能够将书本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造成教学的枯燥乏味。部分教师采取简单粗暴措施,造成学生厌学。
3.社会环境问题
这两年中药的注射液的问题,还有“张悟本事件”,都使一些舆论将矛头指向中医。
4.中医理论的误用
中医基础理论中虽然包含这很多养生和治病的法则,但是“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方知天下无可用之方”。中医基础理论的博大精深使其返璞归真,真正对中医理论研究透彻的却又少之又少。部分学生学了一星半点就使用,往往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对中医产生怀疑。更何况一些学生只是学了一些中药的功效,连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都很难分清,更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误用。
5.中西医结合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已经从清末到现在讨论了上百年的时间,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得出结论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
1.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的基础薄弱,那么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尽可能教授简单实用的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先把基础知识补足。
2.丰富教学手段
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使用图片甚至影视片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在实际环境中讲授中医药知识,如讲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讲解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效果会更好。
3.在中医课程中加入西医的元素
如在讲解麻黄汤的时候,不妨讲解一下新康泰克和快克,进行对比教学。
《糖尿病保健操》新书上架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热线订购8.8折优惠!
定价:29.80元,优惠价:26.20元
订购电话:010-64425272
多年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杭建梅女士,为一般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其他疾病的患者设计的“糖尿病保健操”历经1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几百万人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汇集而成,相比一般的运动方法更具针对性。许多病人练后反映血糖下降,用药量大减。
专家简介:
杭建梅,出身于名医世家,从小随父母学习中医经络及西医解剖,先后攻读中西医结合专业、西医医疗专业,本科毕业后又先后深造于北京协和医院、美国华盛顿大学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糖尿病中心的糖尿病专业。既具有坚实的现代医学基础,又有厚实的中医底蕴。目前担任北京健恒糖尿病医院院长,北京因苏林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国际华夏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
读成语故事学健康之道享幸福人生
《成语淘宝话健康》新书上架
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
热线订购8.8折优惠!
定价:29.80元,优惠价:26.20元
订购电话:010-64425272
本书围绕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成语,依据中医学理论知识剖析其中深藏的医学道理,针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不同状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养生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论述:养生总则、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衣饰养生、情志养生、起居养生,依病养生、四时养生等。期望将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于中医学中的精华通过通俗的语言展示给广大读者,使大家能在赏味中国文化的同时品味中医文化,在读书之中掌握医学养生的道理,为防病祛病、养生保健、颐养天年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专家简介:
连增林,医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研发有限公司药理研究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药新药研发,中医临床、中药药理、中西医结合、中药抗肿瘤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20年。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参加了国家重点基础及应用研究项目:973计划项目、“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国家课题。
身心、五脏、饮食、自然、人的平衡与协调
《中医养生的智慧》新书上架
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热线订购8.8折优惠!
定价:29.00元,优惠价:25.50元
订购电话:010-64425272
本书从实际出发,来和大家一起从五脏、四肢,经络,饮食、起居等方面探讨人体养生和生活养生,以轻松欢快、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述来,使读者在中医文化的陶醉中领悟中医养生的奥秘。这些理论和方法简单易学,切合实用,对家庭养生和个人保健具有较高的价值。养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本书主要推广切合个人使用、简单易行、容易坚持的单、验养生法,这对提高全体国民的养生保健意识和养生保健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家简介:
张国玺,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基础学组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张国玺研究员从事老年医学及养生保健方面的研究近20年,目前,张国玺研究员主要从事养生保健知识方面的研究和讲座活动,广受好评。
足是人之根足疗治全身
《足疗暖身养生法》新书上架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热线订购8.8折优惠!
定价:29.80元,优惠价:26.20元
订购电话:010-64425272
按一按,揉一揉,就能祛病强身吗?的确如此。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足疗的基础知识、足疗的基本手法,以采用专家足部按摩实图和穴位图的方式,针对一些常见的病症进行对症的足疗,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实用性。
另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药足浴液的配方及疗效,这些配方操作简单,且效果显著。只要您按照本书的方法操作,就可以在家中尽享足疗的乐趣。
专家简介: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工作重视发展中医药,把握了医学战略前移的方向,强化了健康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曹洪欣委员分析说,“但国内也存在着中医药养生保健与医疗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的现状,肩负着防治重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突发性疾病的艰巨任务,而且目前规范化的中医养生保健体系尚未形成;另外,在如何发挥中医药对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措施。”
加快中医医疗养生体系建设
曹洪欣委员认为,应充分认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突发流行性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完善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体系,特别是加强覆盖城乡社区的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服务体系建设,真正实现慢性病防治重心下移、有效控制的目标。其次,构建中医药防治突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机制,保障中医药在及时有效地防治突发传染病中发挥作用,加强传染病医院中医防治能力建设,形成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体系。第三,要加快中医养生保健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将中医药养生保健纳入国家疾病预防医学体系。
曹洪欣委员表示,目前很多媒体开设了中医养生保健专栏,这对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推动中医知识普及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曹洪欣委员也注意到,部分非中医专业的人士也做起了中医保健知识的宣传,目前这种非专业的“科普”宣传比比皆是,且缺乏科学性、知识性与理论指导,甚至常出现明显的、常识性的谬误。这种现状不仅对指导养生保健无益,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声誉。由此,曹洪欣委员认为,中医保健知识的宣传亟需正确与科学的方法引导与普及,否则难以真正发挥中医药对人民健康的促进作用。
“我建议由政府主导,在全面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同时,根据公共卫生和居民医疗服务的基本需要,加大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资源配置。”曹洪欣委员认为,这对调整优化结构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科普宣传必须专业化,宣讲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建立必要的审批程序和机制,杜绝非中医专业人员宣传中医知识与理论的现象,健全中医药医疗养生保健服务网络。”
推进中医药自主创新
目前,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设立了中医药研究专门机构,并迅速加大经费投入开展研究,陆续有产品问世。
曹洪欣委员认为,证实疗效、揭示中医药的作用机制,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特别是坚持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是中医药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建设中医药国家实验室是有效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保持我国中医药原创优势的战略性选择。
然而,目前在科技部重点支持的众多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没有一个属于中医药领域,这样就影响了中医药与其他国家实验室的学科交叉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曹洪欣委员建议科技部在加强科研院所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把中医药国家实验室建设纳入规划,重点支持中医药国家实验室、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全面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突发流行性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方法的技术基础与应用研究,保持中医药原创优势与中医医疗保健水平的国际领先地位。
发展中医文化
中医学起源、发展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医学科学。它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人文与生命有机结合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形神统一”的方法论特征以及“大医精诚”的伦理追求,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原始动力。
作者从独特新颖的视角指明了健康养生的出路,并在传递健康理念的同时,剔除了“补肾就是壮阳”、“女人不需要补肾”等诸多养生误区,详细介绍了食物养肾、时令养肾、运动养肾、养肾和肾病防治与调理等。
本书可谓脉络清晰、评议通俗、内容翔实,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养生方案,还为肾病患者请来了家庭医生和贴心护士。
《穴位贴敷治百病》(第4版)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简要介绍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作用原理与功用、适应证、用药原则与选穴等。中篇重点介绍了270多种常见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症的临床治疗经验,精选有效外治方1320多首。每一疾病列方若干个,每方均按“组成、制法、用法、功用、主治、疗效、附记”七项内容依次排列。
《肚脐疗法治百病》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概论,简要介绍了肚脐疗法的适应范围、生理依据和药疗、拔罐、灸疗三法一体的作用机制。下篇为疾病的肚脐疗法,着重介绍了内科、儿科、妇科、男科及伤外、皮肤科、耳鼻咽喉科等14余种疾病的肚脐疗法治疗经验。本书是作者长期临床实践和四代家传师授经验的总结升华,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高血压防治与调养》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高血压病的基础知识、预防措施、常用药物及其合理应用,以及高血压病治疗的注意事项、紧急就医及特殊情况处理等相关知识,旨在帮助高血压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疾病,通过坚持治疗,科学用药,合理保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冠心病防治与调养细则》
本书系统地分析了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阐明科学用药是关键,中医调养是特色,并列举了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诸多的适宜与禁忌,详尽地介绍了对冠心病患者行之有效的保健疗法,旨在使冠心病患者能够科学地生活与养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仝小林谈糖尿病中医调治》
作者提出2型糖尿病发展的郁、热、虚、损四阶段学说;首次提出血糖难控因素的概念、成因和治法方药,为中医药降糖提供了新思路;提出脏毒学说及苦酸降糖理论;系统阐释了三消辨证为什么不和今宜,糖尿病伤气伤阴的根源在于胃肠肝肺之热。中药降糖治疗可以让部分糖尿病患者摆脱终身服用降糖西药的苦恼。
《经络疏通百病消》
编者以经络为主轴,配合腧穴治疗各种伤病的主导思想,详细介绍了按摩、艾灸、刮痧等养生、治疗方法,包括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经络疏通方法,如按摩手法技巧、艾灸方法技巧,刮痧方法技巧等。本书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是一本有利于中医传统疗法推广运用,适合读者家庭自我诊疗保健,以及初级中医师自学提高的参考读物。
《徐氏足道》
本书作者是徐氏后裔,从事足疗几十年,不仅得到百年家族足疗真传,还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
全书分7章,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介绍了足疗的基本知识、常用工具和方法以及常见病自疗保健等,并附有实例,充分体现了“观足识病、观趾疗病”。
《养好五脏保健康》
编者在分析阐述五脏特性的基础上,指导人们要因时、因地、因人从饮食、营养、经穴按摩、四季养生、日常保健等各个方面,“投五脏之所好”防患于未然,建立一道五脏疾病的防护网。在无病可以强身健体的基础上,使广大养生爱好者以达到五脏通调理,盈实精气神。本书脉络清晰、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适合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朋友阅读参考。
《寒气何来中医驱寒养生秘法》
科学研究证明,疾病都与“寒气”有关,若体温下降1℃,机体免疫力也会相应降低。可以说:寒气是万病之始。那么,寒气何来呢?比如,天热吃冷的食物、运动量不够使得身体热能不足、吹空调等。
本书将从饮食、运动、经络、情志等方面入手,教会大家“保持身体温热”的方法,调动起自身强大的生命力。
《手部捻穴疗法》
本书详尽介绍了手部捻穴疗法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发展概况、独特治疗方法及手法应用技巧、临床治疗相关疾病的穴位配方,以及典型病例和疗效分析等,并附有手部相关穴位图、治疗配穴等,以便读者理解和掌握运用。
《动一动就治病》
本书对日常运动防治常见病做了详细的分类介绍,重点介绍了如何运用按摩、推拿、太极拳、健身操、腰部运动、腿部运动、全身运动等方法来健身防病,并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关节炎、前列腺炎等疾病的运动疗法做了详细说明。
本书通俗易懂,方法简易,适合关注健康的广大读者参考阅读。
《养好脾胃身体棒》
编者针对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的中医理念,结合现实生活,从病情检测、饮食、经络、运动、药物、日常起居和疾病防治等各个方面对脾胃保健养生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本书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适合广大关爱健康、力求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人们阅读。
《心脑血管病人平安度四季》
心脑血管病人一年哪个季节更容易发病?一天哪个时间段最难熬?春夏秋冬养生重点各是什么?本书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告诉您春、夏、秋、冬的养生重点和诀窍。
本书语言通俗,一看就懂;方法简便、实用,一学就会;改善病情、强健身体,一试就有效、一用就灵验,让您轻松度过春夏秋冬。
《生活妙招防治胃肠病》
本书共分2章。第1章介绍了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常见胃肠疾病的基础知识,包括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日常调养原则。第2章介绍了能够防治胃肠病的生活妙招,包括饮食、运动、日常调养等方面。其中,生活妙招部分是本书重点,这些简便易行的方法、窍门有助于您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防治和调养胃肠病。
如需选购,请汇款至:北京市宣武区
广安门内大街319号B座22E
邮 编:100053
这个项目对想学中医养生而苦于没有基础的普通人也很有帮助,我们邀请该项目的主持人李萍研究员和读者分享项目成果的精彩片断。
――编者
李萍,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药药理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医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中医药的发展需要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孩子感受中医药的魅力,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对中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会让他们一生受益。
2009年,我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上提出“关于中医基础知识进入中小学生课堂建议”的提案。这一提案得到教育界的响应,获得北京市教委“雏鹰计划”项目的支持。其成果形式转化成《中医文化与我们的健康》一书。
要跟孩子们讲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脏腑、四气五味和经络等重要的中医文化元素,谈何容易?我们最初想采取讲故事、配漫画的形式,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语言特点,被否决了。
后来又经历了很多曲折,最终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他们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语言。从生活相关事件中“做有意义”“吃有讲究”和“睡有学问”,连接起生活的时间点;从眼保健操、吃好早饭到晚上睡觉,在生活和学习习惯中体现中医药学理论和对健康的指导。题目也从原来的中医概念转变成了孩子们感兴趣的――“眼保健操开始了(讲述经络穴位知识)!”“都是冰棍惹的祸(介绍脾胃对人的重要性以及健康饮食才能保证脾胃功能正常)”““贪吃宝”还是“厌食孩(阐述五行对应五脏、五情,情绪与脏腑功能相互影响)”“吃螃蟹的好伴侣(解释药食同源,食物也有寒热之分)”和“小姜的熊猫眼(告诉孩子们天人合一,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顺应自然阴阳的变化)”,等等。
考虑到孩子的认识水平,我们将中医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用图画来加以说明,同时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创作。那些可爱的插图,很多就是孩子们的创意作品呢!
下面就和读者一起分享书中的片断。如果你一直不知道怎样理解这些中医理论,看了这些画面也许会有帮助。
“天人合一”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因此开篇就用“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和“人有三宝精气神”来体现自然界和人的状态以及人生活在自然之中的状态。在结尾页用两个篇幅来呼应开篇:“人体与自然的和谐,就做到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将人体和自然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深刻反映了“天人合一”。“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顺应昼夜晨昏的更替,顺应东西南北的环境,就是遵循了“天人合一”。从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活指导都是遵循的“天人合一”思想。
春季养生三字歌诀
阳气升,万物长,
踏青游,心情畅,
多吃菜,早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