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09:21: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理课堂反思,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教学反思 概念 内容 影响因素
一、地理教学反思的概念
教学反思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地理教学来讲,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地理学科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地理教学反思是地理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对青年地理教师而言,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地理教学反思是指地理教师对地理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1]。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反思”是一个连续、有序的过程,需要地理教师通过个体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团队的团结协作,最终达到地理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专业的成长。
二、地理教学反思的内容
不同的研究者对地理教学反思应该反思什么的回答各有见解,笔者认为地理教学反思应该透视地理学科的性质,无论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或是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是良好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的培养,地理学科都有其独有的基本特点和学科价值。但是地理教学反思内容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反思内容有许多相同之处。
(一)对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步伐不断推进,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变得越来越清晰。一线教师,必须打破传统课堂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仅仅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处理好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师生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各自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新知识生成的目的,最终促进学生的长久发展。
(二)对教学目标制定的反思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准确制定是整节课达到预设教学效果的关键。对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到教材的内容和课标的要求,还要考虑到所教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发展程度等方面。如果出现部分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就会使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实现;如果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实现所有的学习目标,并且学生的表现很轻松,就说明教学目标制定得太过简单,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要实现共同发展,必须关注个体间的差异,一节成功的地理课堂教学要保证大部分学生实现80%的具体目标。地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有难度或是太过简单,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地理教师就要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发现并分析优点和不足,甚至可以在课下再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制定,进行课堂重构,预测教学效果,为下一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提供借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课程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明确清晰这一总目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了细化[2]。这三个维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绝不能教条地、机械化地加以分割,尤其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制定,往往会被地理教师忽视,常常套用“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等”既定框架,学生没有发自内心感悟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地理教师不断反思:一整节课结束后,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怎样的提升或是升华,那么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节课究竟要如何传递,并且能够传递给他们什么。
(三)地理教学内容的反思
新课改提出了十大重要理念,也制定了新的课程目标,其中不仅包括总目标,而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了具体细化,但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通过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完成。地理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照本宣科,而是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在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后课时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不仅要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符合地理特性的思维能力。地理教育不仅是地理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是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地理科学方法的教育。这就要求一线地理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时,既要关注对教学内容深度的挖掘,又要考虑到对教学内容广度的拓展。
教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也是范例。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们应将新教材看做是参考书,开拓更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因此,地理老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教学资源生成等方面进行反思。广大地理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把传统的“教教材”观念及时转变为“用教材教”,书只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是参考材料。改变教师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课堂过程的引领者。
三、地理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
影响地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因素有很多,但概括而言,地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通常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因素,另一方面是教师外部客观因素。
(一)自身因素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做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教师,强调反思在推进教学,也在帮助教师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学反思是为了达到教中学、学中教,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改进教学工作和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地理教学反思应是地理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等作为认识对象,从而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审视、反省和总结。
然而有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了某种习惯性教学行为,思维定势的方式就逐渐“生根发芽”,对之后的教学行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所谓习惯性教学行为,就是教师根据已经形成的某些思维结论支配课堂教学行为。由于批判精神与质疑能力恰好是创造性思维最具活力的因素,如果习惯性思维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发挥主导作用,久而久之,地理教师的创造性就会走向衰落,惰性就会产生。地理课堂要走出模仿与复制的僵化怪圈,地理教师就必须用批判性的反思教学代替习惯性教学。只有这样地理教学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地理学科才能越走越远。
总之,地理教学反思不仅需要教师思想层面上的认同、思想观念上的重视,还需要行为实践上的落实和自觉主动的坚持。教学反思对于一名地理教师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教师外部客观因素
1.教师教学工作繁忙、时间紧张
在现代学生减负的背后是教师诸多的付出,教师乏味的工作背后是一系列工作任务。教学要求、升学压力使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任务普遍繁重,压力很大。地理教师的日程安排紧张,平日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生工作、学校行政工作等工作事项。这使有些地理教师即使愿意进行教学反思,也没有时间和精力。
2.学校对教学反思的管理和评价导向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书写的教学设计中的一块内容就是教学反思,甚至“每天写教学反思”被一些学校单拿出来,当做硬性要求。当然,这种做法能够保证教师“写教学反思”,但真正“思”了吗,就无法确定。这样的共性趋同,教师们不免将教学反思当做学校布置的任务,教学反思是教学进程中的一个促进点而不是用作敷衍工作任务的障碍,硬性的教学反思对教学毫无作用,真的教学反思是自觉的、有深刻感悟的。
四、结语
反思可以强化自我监控意识,进行教学创新。教学反思对教师的自我完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具有实践指导性的研究还比较少,具体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反思研究不是很多,尤其是对地理学这一学科的研究就相对而言更少。本文定位于对地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探讨地理教学反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读者有针对性的帮助。
尽管地理教学反思对提高地理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地理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促进地理教师的自我完善等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影响地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是主观方面地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对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学习运用不够等,还是客观上地理教师教学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学校对教学反思的管理和评价导向等的影响,都使得地理教学反思研究的进行缺乏深入和创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词由来已久,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叶澜等一批中外教育大家都谈到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教学反思尤其成为了新课改的内在要求,更是青年教师不断自律不断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是,地理教师面对课堂和学生时,往往因为教学任务或班级管理的一些琐事,降低了地理教师对于初中地理课堂教育反思的敏感度。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原动力。通过教学反思,既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强化自我监控意识;又能使教师捕捉到教学中的灵感,进行教学创新。”[1]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育改革最前沿阵地,教师不仅仅要在教学中遵循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理念,更多的是作为中学教师,必须具备善于思考研究的能力。因此,笔者就自身经验结合所见所闻,浅谈以下几点。
一、重视地理素养生活化的提升
注重培养地理素养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内在要求。对于知识的本身,重要的不是记忆,而是运用,对于地理知识而言尤其如此。作为学生要懂得这个道理,摆脱记忆的怪圈。对于教师,更应该用地理素养的敏锐性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获得新的学习兴趣。
笔者曾经用《46亿年之恋》的电影名字举例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46亿年?怎么用这么奇怪的限定词?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可是如果学过基本的地理知识,知道46亿年是地球诞生以来的年龄,就能立刻理解这个电影名字的文艺范儿。这样具体的例子才使学生们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离不开地理。也正是这样,才真正迎合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2]的理念。
二、重视地理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始终相随,它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3]要想训练学生拥有“地理的头脑”,教师就要拒绝假大空,要努力落到实处。因此要充分挖掘课本的相关图表,重点把握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渗透。
现以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中的教学内容里的淮安枢纽工程图片为例。图中曾获得国家鲁班奖,登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水上立交”在普通教学过程中很少被提及。为了增强地理课堂上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地理教师在谈及淮河阅读知识窗部分时可以提及该图,并在说明了“水上立交”的基础上增加一句“是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唯一通道”。这样的改动,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工程技术的了解。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不仅体现在书本上,更体现在教师的话语中。话语中营造的氛围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重视对知识趣味性的有意识的钻研
笔者曾经在听取复习课地球大小这部分的时候,听到课堂上的师生想方设法记住地球平均半径这一知识点,共同讨论了好几种方法都不甚理想。其实,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时间来记这个数字,6月30号过了就是7月1号,连起来就是6371,记得单位是千米,就能很好地记住地球半径是6371千米了。有了这样的小心思,更能寓教于乐。
四、重视对导入新课环节的思考
导入新课是拉近课本知识与师生距离的重要环节,因此地理教师导入新课时要充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要贴合学生的心理年龄,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地切入地理课堂,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跃高效。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有有关东北的自然气候的章节,在上这一章节时提及时尚亲子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关于雪乡――牡丹江的那期,同学们就会很有共鸣,这样的导入就能很快地调动学生,令学生振奋。
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让笔者深受启发,并且努力应用到实践中。笔者在教授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走近国家》第四节《法国》这一课时,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纠结了很久。导入新课是吸引眼球的关键,该如何更好更快速地吸引眼球呢?笔者有四种方案备选,第一种,采用的是图片导入法,通过和学生一起回顾观看法国的标志性建筑、美丽的田园风光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开始新课,这样的导入十分正统,但缺点是老套缺乏新意;第二种,打亲情牌,介绍法国是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国家,缺点是对孩子们来说有点儿政治化;第三种,介绍法国的奢侈品牌,缺点是有拜金主义嫌疑;第四种,法国是跑酷运动的发源国,优点是时尚又充满活力,最适合青少年。最后笔者采用了第四种,通过介绍跑酷运动来引入法国的学习。这样的实践时尚风趣,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重视对科学性错误的总结和反思
作为地理教师,要认真备课,并且要在关键点上注意强调正误,不能想当然地糊弄学生。笔者在协助指导教师负责会考复习工作时,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一些简单的知识很有可能会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对待或缺乏执教经验而导致学生信口开河。
例如,“印度人是白种人”。学生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印度人是黄种人(原因是印度是亚洲国家),或印度人是黑种人(原因是印度人肤色黑)。所以作为老师最好在第一次接触人种划分的时候就用印度人的例子来强调肤色不是区分人种的全部依据。
又例如,“湄公河注入太平洋”。学生容易认为湄公河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原因是分不清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是马六甲海峡)。
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遇到过很多很多,对于地理教师来说,这些错误都是宝贵的,因为它们能更好地反馈教学,让地理教学工作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白文新.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技能应用策略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09):1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记录“亮点”,光大课堂教学“得意”之处
对于教师来说,整理地理课堂教学的“亮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为这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下来有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扬光大”;是用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改进课堂学习方式的重要方面。“亮点”涉及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预设达到很好教学目标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设计和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调整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师生、生生间精当而凝练的课堂教学评价等。详细得当地记录这些“得意”之处,以反思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探究过去的教学实践,及时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深入反思、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进而解决与积极探索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可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课堂教学。
例如,笔者在教授人教版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一节课的结束小结时,随手画了一个图表,回到办公室后,觉得对这次课的总结,对学生了解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知识非常适用,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于是就在教案的反思记录上画出草稿,后又加以美化,形成如下图表(图1)。此后在教学中多次运用,效果很好。
2.记录“失误”,淘汰课堂教学“不当”之处
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每一节总会感到在某些方面存在一点“火候”不到之处,这些“失误”,有的是教学设计的缺陷导致;有的是课堂预设与学生实际脱节导致;有的是对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即兴”之作处理不当导致等。
在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往往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虽得到转变,但旧的教学习惯和教学行为依然不自觉地发挥作用,所以上课时的“失误”难以避免。即使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此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包括课堂教学的知识与过程、目标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理念层次问题,以及教师自身所拥有的哲学、心理学基础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等。自我诘难、筛选并淘汰“不当”的行为习惯,批判性地写出不足之处,使自身的课堂教学上一个新高度。
3.记录“火花”,追寻课堂教学“闪光点”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真正使教师欣喜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超常表现,这样的课堂使接受式教学模式转变成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积极参与获得知识。
就学习而言,学生一旦“进入情境”,就会在课堂中表现出思维“火花”四溢的景象,享受到学习过程的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地理课。如笔者在讲解人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水平运动”这一知识点时,讲地面风向受三个力的影响,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如何判断风向?有一位学生提出,可以对物理学上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来判读近地面大气的运动方向,即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手心向外,大拇指指的就是风向,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可以说这个主意真绝!连老师也没有想到,非常适用。学生的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4.记录“即兴”,回味课堂教学“可圈可点”
课堂中师生间的“即兴”对话、学生对问题的“即兴”回答、教师对某一地理问题的“即兴”讲解,都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即兴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例如,笔者在讲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时,学生一时较难掌握,这时,灵机一动叫出12位同学,让他们代表12个月份,同时让其用站立或蹲下表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台上的同学表演认真,台下的同学不断纠正,大家“积极踊跃”,这一知识点很快就解决了。因此记录课堂教学中的“可圈可点”之处,可以成为地理课堂教学驾驭能力提高的“垫脚石”。
5.记录“思想”,回到课堂教学“原点”
1.反思教师自身的素养
在上课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方方面面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作为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教会地理知识,还要用自己的地理素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课中感受地理的魅力,从心底爱上地理课。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堂上,有一部分教师对于自身的专业课素养不重视,认为教地理只是为了学生的考试,这是教师所要反思的。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书,更要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让学生从内心喜欢并认同地理这门学科。
2.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积极进行集体备课
教师共同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反思,在现在的教学中更注重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互相查缺补漏,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知识量储备相同的教师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在集体备课的情况下,大家可以共同讨论在地理教学课堂上要如何高效地上课以及如何解决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等,通过大家的讨论和反思有效提升高中地理的课堂效率,及时反思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让自己掌握更好的地理教学方法。
3.反思地理课堂的教学是否有效
课堂本身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场所,但是作为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越多,学生不一定越会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授正确而有效的知识。例如,教师从高三到高一教学的时候,对于“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就会无意识加大难度,让学生畏惧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不能适应这个阶段的学生。
二、利用教学反思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对于目前高中地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并提出解决办法才能有效地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效率。通过上文对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按如下方法改革地理课堂教学。
1.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培养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高中时期是学生形成地理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该更加重视这个阶段的地理教学。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很有必要。比如,在学习“中国雨带”的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新闻,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中国雨带概念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2.利用课堂提问的教学技巧
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诱导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学生提出疑问,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中国雨带”如何推移,学生可以先根据之前的知识整理出推移规律,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学习时,也会跟随雨季的变化而产生好奇感,从而自由进行想象,不懂的问题也会积极进行提问。
比如,“中国雨带”的推移是受什么影响的呢?教师可以解答学生的疑惑,这主要是受夏季风强弱的变化以及移动速度快慢的影响,而这也是取决于副热带高气压的势力。夏季风势力强、推移速度快,就会出现北涝南旱的现象;而夏季风势力比较弱、推移速度慢,就容易出现北旱南涝的情况。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这样的学习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的一个大难点,同时,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高效、有质量的。
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仅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有效增加课堂容量,而且可以通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高中生的学习欲望。高中的学生对任何知识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多媒体这种新颖、形象的教学方式更能得到学生的欢迎。
【关键词】中学地理;优质高效;教学实践和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落实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全社会对教育教学工作都寄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深厚的希望。作为一名一线的中学地理教师,在深感任重道远的同时,我也清楚的明白,想要在日新月异的教改大潮中站稳三尺讲台,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重新打造自己的课堂,让其更富有新意、创造力和活力,始终与优质高效的理念相伴同行。
“优质高效”,即指在预定的时间内,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通俗的理解就是,用学生在学业上的收获、进步和提高去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在认知上,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学生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积极实践,努力探索,不断反思,现就课标、学科特点、教学环节设计和信息技术运用几个方面,谈一谈在打造优质高效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一、前提条件――以独特的学科魅力感染学生
地理是一门涉及领域十分广泛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等特征。因此,突出学科特点,以丰富的图文信息为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现象,教会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帮助学生建构地理思维,就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真切体会到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形成对学科本身的“活性”认识。只要这种学科兴趣被激活,那么优质高效、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就能有发挥的温床和施展的根基。
二、理念引领――以全新的课标要求定位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是组织教学和检测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只有紧扣课程标准,明确教学任务才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的制定立足知识,讲究方法,培养情感,三者相互联系,层层递进,从知识形态逐渐走向能力要求和精神领域。应该说,把握好目标,准确全面的吃透教学内容,是建构优质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充分有效的将学科特点、学科内容、学科体系和三维目标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教学双边活动,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三、具体实施――以精心的课堂设计展开有效教学
1.重视课前导入的铺垫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本小说、一首歌曲、一场电影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住人的眼球,开头部分十分重要。一堂好课亦是如此,设计精彩的课前导入是上好地理课的第一步,也是教学内容得以顺利展开的前奏。
在教学中,导入的设计灵活多样,但最终选择何种方式,还要视教学内容而定,力求两者能够相得益彰。
例1:电影导入式。在学习《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理想的导入效果,我经过反复挑选和寻找,最终将目光定格在电影《后天》中的一段下冰雹的片段。因为这部电影当年震撼一时,人气很高,相信很多学生应该看过。果然,视频一开始,学生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熟悉感,从而为整堂课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解气温及其特点对我们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促进其求知欲的高涨。
例2:游戏导入式。在学习《日本》一课时,我选用一个flash地震逃生小游戏作为导入。游戏中设置了5个生活中的常见场所:家庭、影院、野外、商场、户外,考察学生当地震发生时,你在不同场所,利用最短时间,应做出的正确逃生方式。这个互动游戏让学生激动了许久,成为这节课的一大亮点。随后提问:“生活在东亚的哪个国家的居民最需要掌握基本的逃生方式?”,学生脱口而出“日本”,教学便在激动和欢快中顺利开始。
可见,导入的选择和设计对一堂课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而学习情绪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高效与否。可以说,精彩的导入是精彩课堂的良好药引,颇具抛砖引玉之效。
2.重视教学活动设计的组织和呈现
教学过程中教师循循善诱的问题设置、自主探究的活动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选择都是实现课堂优质高效的重要保证。它既要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要体现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还必需保证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因此,无论是宏观上的教学构架,还是微观上的细节处理,都要仔细斟酌。
例1:《新疆》的地形特征――问题引导式探究活动“一读、二思、三画图”。
《新疆》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二盆”是新疆自然环境部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对这部分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层面,包括山脉和盆地的名称、山脉走向特点、分布规律;还要求学生掌握技能层面,即学会用简图表示该地区地理事物的分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探究活动:教师先列出层层递进的系列问题,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读图、探讨、绘制,最终展示成果。通过“一读、二思、三画图”的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使知识、技能、方法三者得到了综合的运用和发挥。问题设计如下:
①读图观察新疆有哪些重要的地形?
②读图说出新疆山脉的具体名称和走向特点。
③读图说出新疆二大盆地的名称,并描述其所在的位置。
④观察山脉和盆地的分布,找找它们有什么分布特点。
⑤用简单的线条绘制这种分布规律,绘图时注意地形区所在的经纬度位置。
例2:《聚落》中聚落的发展和保护――角色扮演式活动“假如我是……”。
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往往可以选择这种教学方式,创设开放的情景,设置特定的角色,留给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和时间,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本节教学中,关于北京四合院的去留问题,我设计了四个角色:
①北京市长;②北京的老百姓;③北京的房地产开发商;④北京的游客。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角色,在讨论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本组成员的想法或对策。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可圈可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其中可行的、积极的对策加以归纳和升华,就自然而然的引出对待古老聚落应有的情感和态度。
当然,话题的选择并非局限于北京四合院,只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围绕学生的生活,他们一定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智慧结晶,并且,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总结要远比教师的陈述和解说来得有效、有说服力的多。
3.尝试用学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面临的问题是时间紧、容量大。如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想做到面面俱到,那重难点就可能不够突出。因此,可以将一些简单问题留给学生在课前自主解决。那教师如何能及时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率情况,同时又不减少课堂的容量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施学案教学。
一份好的学案既包含了教学目标、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也整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框架,还可以针对知识点配以相关练习和简单的随堂检测。它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自己的学习方向,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学生用好学案,等于多了一个帮助自己“课前预习、课上解疑、课后复习”的得力助手;教师编好、用好学案则无疑是打了一剂推进优质高效课堂达成度的良药。
四、辅助手段――以恰当的教学媒体提升课堂活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很多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学难度、扩大信息容量、帮助知识迁移等。而且,很多媒体设备都具有交互性,因而更容易创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鉴于此,将地理课与信息技术结合,可以让教学更加绽放光彩。
例如:工业布局的学习,我选用flas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选一选图标 说一说理由”,在操作中归纳总结工业选址的注意要点。再如:为了检测学生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掌握情况,以交互的Inspiration概念图课件为平台,让学生将相应文字拖动到图中的相应位置,以达到检测与巩固的双重目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堆砌,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应该遵循科学选择、有效整合、恰当运用等原则,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综上可见,上一堂课离不开课前的认真准备,而上一堂优质高效的课更离不开精心的设计和反复的推敲。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教师唯有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探索钻研,不断实践创新,认真反思总结,才是今后最大的出路。希望通过自己常态化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能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努力打造出优质高效的地理课堂,在漫漫的探索之路上不断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教师;反思;合作;高效课堂
叶澜说:“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加上地理等选修学科在高考中地位和学校的现状,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教学内容和考试要求并没有减少。如何实现减量不减质,已真真切切地摆在我们地理等选修科目老师面前。我们不少老师以“快步走常回头,以增加训练量”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策略来应对教育变革,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怎样让学生快得益,多得益呢?笔者认为,唯有学习并践行新课程理念,努力建设高效课堂,以效益换时间。如果说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那么教师间的反思与合作就是实现这个理想的翅膀。下面就我的教学经历谈一点想法。
一、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及时弥补教学之不足,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些都说明教师的经验好比宝库,开启的钥匙就是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教学环节,才能不断优化教学环节和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技能。余文森又说:“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反思,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才能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反思习惯的养成,贵在及时和坚持。反思方法和途径有多种,其中教学后的及时反思是最常见、最有效的形式,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审视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寻找课堂教学流程中出现的纰漏,督促自己及时矫正和弥补教学中的问题,也有利于今后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例如,在新授地球自转地理意义中的地球自转周期时,我是这样安排的:让学生读图完成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和联系,并要求学生记住。学生在我的指挥下“毫无悬念”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但结果检测发现,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却并不理想;课后我进行了思考,发现问题出在备课时对教材研究过于肤浅;上课时拿着教案照本宣科,只满足于解决了恒星日与太阳日差异是“什么”的问题,而没有解决恒星日与太阳日差异原因这个“为什么”的问题。没有创设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氛围和通过活动增强探究能力。
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思路:首先介绍地球自转周期的概念。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假如地球只有自转没有公转如何?(2)假如地球只有公转没有自转如何?(3)假如地球自转方向不变,而公转方向自东向西如何?(4)假如地球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同时改变为自东向西如何?学生通过画图自主探究得出了结论。教学思路的调整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对恒星日与太阳日差异的成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立教于学;教学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研究。所以,教师要经常反思课堂,研究课堂,才能把更多、更高效的课带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们要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寻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让“问题”转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对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学案例也要反思,寻找成功的原因,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二、真诚协作,借力研磨课堂,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塑造成功课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是一个善于揣摩同行和名师的教学方法并为己所用的老师。一个睿智的老师,还是一个懂得合作的老师,是一个善于借助团队力量提升的老师。平时的常态课,我们不可能像准备公开课那样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揣摩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且仅凭一己智慧也很难吃透吃准教材,准确把脉教学重、难点,难以形成课堂的丰满完美。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改变“埋头拉车”和“单打独干”的现状,通过同课异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形式,借助团队的力量,反复研磨课堂,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比如,同一堂试卷讲评课,我的教学思路是:“公布答案―学生自主订正―小组合作―学生质疑―整理―检测反馈”,结果学生很快就把存在的问题解决了,这一堂课老师很轻松。反馈的结果错误率很高。问题出在学生自主和合作时都是围着老师的答案转,至于其他选项为什么错,思考很少甚至不思考,实质属于“伪讨论、假合作”的课堂。另一位老师做法是从头到尾逐题讲解,整堂课学生充当的角色是听众和书记员,一堂课下来,老师筋疲力尽,学生昏昏欲睡。再一位老师则是不公布答案,错误率高的题目让学生自主订正、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结果各小组讨论得出的答案五花八门,老师还得条条题目重讲。
在备课时,我们把各人的教法整合,形成统一思路,即错误率低的题目公布答案―学生自主订正;错误率高的题目―小组合作―小组展示成果―师生合作解疑―学生整理、反思。而教师在合作解疑环节则侧重于共性问题的出现原因寻找和分析,侧重于解题技巧和思路的归纳和总结。实践证明,这种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讲评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问题的真正解决。
打造高效课堂除了注重同学科内的通力合作外,我认为还要进行跨学科备课和听课,实现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因为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加之新课程的实施地理高考命题已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所以单纯学科间的合作已不能适应目前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已不能很好地解决地理问题。所以,地理教师要主动与其他学科或其他年级教师合作,探讨借助相关学科解决一些地理问题和现象的方法。如,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特点,一个太阳日为24小时是一个均值等都可以借助物理的开普勒运动定律;又如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昼夜更替周期可以借助数学知识得到解决。因此,合作将成为地理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地理课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有待于任课教师反思和合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这句话在我们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当下意义深刻。改革就意味着要创新,就会有问题出现,出现了问题在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因此,为了查摆在新教改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改革的成效,我结合在高中地理课改的实际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反思自己的角色是否转化到了位
新课改下,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更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 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 “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 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同时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合理按排,尽量变讲授内容为探究内容和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反思学生是否学会了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特性,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新型教学模式应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从“学会”走向“会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反思是否结合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学习地理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地图是教材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更是强调了运用地图的能力。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作为教师,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反思活动课教学开展的是否成功
活动课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时机。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培养学生各种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 34 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我特别注重活动课的教学,每一项活动内容我都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注意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我对活动的总结,重点并不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引导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五、反思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否得到了培养
要结合地理学科的优势,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记得前些时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 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绵阳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观点新颖,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座金矿,急待老师去发现、挖掘。
六、反思是否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关键词】 生活案例 实际应用 教学
在素质教育时代,地理知识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之一。新课标教学中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基本地理素养。但是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知识只局限于课本的理论和例子,难以让同学们学以致用,更不能激起同学们的共鸣,以致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其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故也很难感觉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日常地理教学中要将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尽可能多的联系在一起,让同学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热爱家乡、发展家乡的情感。那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如何加强这一方面的学习呢,笔者通过这5年多的教学实践反思,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1 对教材要理解透彻,防止不恰当实例出现
教师要认真分析、挖掘教材的知识体系及教材结构,并且是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也要认真选择。只有做到精确地把握本节课的内容才能依据课本的理论找到我们生活中的实例。
2 “投其所好”,激发兴趣
在学习“地球的结构”这一节时,课本知识比较枯燥,加之生活中也不能很现实的感受这些知识,鉴于这一点情况,我在课堂上引用了当下正在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一节,灰太狼施计在羊村门口制造地震,经过一番搏斗反而使其自己坠下,在这个过程中两侧的“墙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地表的土壤、岩石到岩浆的出现……讲到这里同学们反应很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后经过检测发现对知识点的掌握很牢固,收效很好。
3 应用性地理原理要联系身边实例
必修2第二章学习“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布局”问题时,列举我们家乡的例子:大多数的丝网生产企业布局在工业园区内部,在信息交流、基础设施公用等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集聚效益。再如,涉及到工业区选址问题时,笔者把安平丝网工业园区的区位选址作为案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案例:主要考虑风向因素,安平县丝网工业园区应选在城区的什么位置?根据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几个引导性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讨论、解答。①安平位于哪个地形区?②安平是什么气候?③工业区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什么方向?基于这些问题让同学们讨论,笔者也参与其中做一些讲解,最后总结答案。安平地处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工业区应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安平丝网工业园区布局在城区的西南方向,新建设的工业园区位于城区的东北方向,所以说区位选址是合理的。
4 重视实践发现,从情感共鸣到理论知识
安平县境内有一条浮沱河,但上游由于分布一些造纸厂等具有污染性的企业导致河水污染,于是可以利用放假时间让同学们亲自去看一看,然后带来一定的污水样品,结果发现,同学们无不惊叹河水污染之严重,一时激起大家要爱护环境,保护家乡的情感。结合课本中写的“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使课堂气氛和效果相当不错。
5 注意平时观察,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类
生活中的素材并不是随手拈来的,要想能够灵活运用,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收集、认真归类整理。包括我们日常所见城市的建设工作(城市化的扩张),安平县城商业、工业的选址(城市的功能分区0,城区道路和231省道的位置区别(道路选址)。甚至日常影片中的情节,例如《举起手来2》中中国士兵能够看懂日本飞机的操作指南(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等等。教师再结合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组合或再创造,以期能够灵活的运用。
6 建立师生、生生互动平台
为了使地理课能够强的与实际应用联系,更多的解决学生生活实践问题,师生之间可利用现代方便的网络搭建沟通桥梁,在家随时建立地理课堂,互通有无。
7 重视课堂评价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课堂中无论同学们分析的正确与否,让活跃的同学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内向的同学可以采用主动询问等方式积极与之沟通,对大家回答的问题一一给出评价,并指出具体好在什么地方。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生活地理带给大家的乐趣和被重视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福建教育出版社
2 袁书琪.基于新课程的地理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3 吴效锋.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