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09:21: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德育管理机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独立院校;德育;学分制
自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以来,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可以说,学分制对于学生知性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对于学习质量的过度强调,造成了部分学生德育素质的缺失。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1
一、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性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相关事务的服务,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主动完成学习安排、注重完善自身人格。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与问题。
(一)学生对部分规定细节的忽视
独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秉承“学生工作无小事”的服务理念,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有相关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学生手册》,详细讲述了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学习管理规定、奖惩措施等。但是,部分学生仍会无意识中违反学校规定。例如:无故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考试过程会交头接耳、夹带纸条、使用通讯设备等;在宿舍,使用违规电器、饲养宠物等。可以说,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完全可以通过平时的自我约束得到解决的。
(二)校纪校规的执行方式有待改善
对于学生违纪行为,《学生手册》上明确指出了:违纪处理程序,目的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但是,对于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一旦一种错误行为的参与主体成为大多数,我们该怎么办?俗话说“法不责众”。因为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学生生源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学生考试作弊,按照相关管理条例,给予了一定处分,是对学生行为的惩罚。但是,问题的实质在于学生本身思想的转变,自身素质的提高, “德育氛围” 造就。所以,如何把行为惩罚方式,转变为思想引导是值得探讨的。
二、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实行德育学分制
基于独立学院实际,一方面,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 并来自城镇。这些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心理素质差。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相对来说较短,而文化底蕴则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所以,实行德育学分制有其必要性。
(一)建立德育学分制弹性量化体系
德育学分是指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遵纪守法、日常行为等方面现实表现的一种量化指标。德育学分制弹性量化体系可由基本学分、奖励学分和附加学分三个模块组成。
基本分是反映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情况,由两个子标系统组成。一级指标涵盖内容主要包括思想素质、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心理心态系列,二级指标是将一级指标细化、具体化,分解成若干积分点。奖励分是反映学生积极进取、主动服务、参赛获奖等方面的情况。附加分是反映学生担任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学期(年)评优等方面的情况。例如:学生违反相关纪律规定,除了给予相关处分,还要按照德育学分制量化系统,扣除一定的学分。学生德育学分学期评定成绩与毕业成绩若达不到规定要求,则必须补修,否则不能按时毕业。补修既开设校规校纪教育、法制教育等课,又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参观学习或义务劳动,并要参加一定时期的宿舍文明和文明守纪竞赛(具体量化细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的“课外八学分制”、齐齐哈尔大学的德育学分制实施办法、长安大学的“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实施办法”等都明确规定德育学分与学生毕业挂钩。
(二)强化导向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德育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设置,创新德育形式。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参观现代企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模范的示范作用,健全奖惩机制。大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从众性,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信息发达、接触的东西多,自己的主观愿望强烈。面对这样的学生,学校的教育也应逐步发生变化。学校首先就要从正面教育入手,着重从学生仪容仪表、出勤、文明礼仪、纪律、环保卫生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充分的肯定学生的表现,树立优秀的典型,形成榜样示范作用,并不断加大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和广度。让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深入人心,使之“定格”在其他学生心中,从而做到对学生的是非谁知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如有违纪同学,必须给予相应的惩罚与处分,如扣罚学分,做到赏罚分明。这样才能真正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形成道德自觉的氛围。
(三)建设德育阵地,营造德育氛围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受教育者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校文化的育人效果却是永恒的。学校要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及模拟职业场景等的宣传作用和校训、校歌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注重宣传先进的校园文化、模范和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三、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实行德育学分制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自觉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通过实施德育学分制,特别是将考评的结果与奖惩政策相挂钩,3以学分认定的形式导向和激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使得单纯的德育管理走向了德育引导和德育强化,学生在德育规范的约束下主动向制度规范靠近,提高了学生接受德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实施学分制客观上要求德育学分与之配套,形成双管齐下的育人机制
当前各地中等职业学校正在酝酿实行学分制改革,如果单纯地追求教学计划的学分制改革,而忽视德育学分制的跟进,就会造成学生只重视课程类学分,一心只想修满学分毕业,而忽视德育方面的修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健全的,是无法适宜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的。据长沙交通学院学生工作部提供的资料表明,在德育学分制试行以前,继续教育分院学生宿舍违纪、内务卫生、公共区卫生等“三项”指标得分在全院各系部周排名中基本上处于倒数一、二名,然而,自从试行德育学分制以后,其得分在全院各系部周排名中均处于前3名,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处于第一名。只有同等重视德育学分制和智育学分制的实施,形成双管齐下的育人机制,才能培养出于社会有益的人,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由于德育学分制注重德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实践,将德育活动日常化、生活化,学生可以通过德育理论学习,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目的,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在庆祝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转引自《人民日报》,1989年10月1日.
【关键词】高校德育管理 特点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科技、新媒体不断出现,加速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脚步。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了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成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其目的就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政治思想过硬、德行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对现有德育管理体制进行实际考察,积极转变德育管理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具有时效性,进一步推动现代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学生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一、高校德育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德育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高校对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德育工作收效甚微。在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中,忽略了学生主体的差异性,这种忽略了个性化差异的工作方式,导致学生被“同化”,学生个性的缺失,成为“书呆子”。此外,现代高校德育评价体制不完善,很多高校的评价标准依旧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没有形成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综合评价的体系,导致出现了高分低能、知行不一等现象。对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高校德育管理机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德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现代媒体的出现给德育管理带来挑战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新媒体的出现促进了这种交流的加深。然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大众媒体也开始进行市场化经营,部分媒体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新闻内容缺乏科学的审查,迎合低级趣味,这样不仅损害了新传媒的形象,也导致很多的大学生受到其危害,不能正确的判断是非,迷失了自我的观点。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扩宽学生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渠道,但是不良的新媒体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这给高校德育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三)高校德育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方式仍然是前苏联模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德育的养成与培育。这种教育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道德不是靠“教”会的,它是学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构建对事物认知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道德、伦理结构的构筑过程,因此,对学生道德培养,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帮助其构筑科学正确的道德结构。
二、加强高校德育管理机制构建与运行对策
(一)明确责任,推动高校德育管理机制构建
在当前的高效德育工作的管理中,要更加注重管理工作的时效性,这不仅仅是建立健全德育管理机制的问题,更根本是要明确在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中的职责问题,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完善高校德育管理机制时,应该明确德育工作的责任,要将具体责任细分到个人,界定各个部门、各个人员的职责,做到权责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完善高校德育管理机制,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此外,高校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现代化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与运行维护,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重视现代媒体的应用,提高德育工作成效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形式大量出现,新媒体是一个双向性甚至是多向性的交流平台,其开放性和民主性的特点使得其可以让人们进行交互式的讨论,以及在多人传播过程中实现平等的交流,帮助师生充分的了解原始信息,做出独立的判断,提升师生的公共意识。必须提高新媒体条件下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水平,坚持科学发展观,勇敢的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切实的增强运用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重视将新媒体作为重要的交流互动平台,积极的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民意的收集、引导大众舆论,有效的借助新媒体,在与师生进行交流互动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明辨是非,正确的引导舆论的导向,增强校园舆论的积极效应。
(三)建立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体系
在构建高效管理机制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的德育管理体系的科学管理,积极推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德育管理机制的运行效率,推动高校人才的培养水平的提高。创新高校德育管理机制,向科学化、综合化和制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化,提高创新意识,转变工作观念,切实地推动高校德育管理的系统化发展,将德育管理工作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改革当中。同时,应该对传统德育管理方法进行科学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优秀传统管理方法的继承与发展,不断提高德育管理的科学性,实现高校德育管理机制的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此外,要加大对高校德育管理机制构建的投入力度,积极与社会各界进行交流,促进现代德育工作与社会接轨,切实提高学生德育的培养水平。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高校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德育管理机制中,很多高校对德育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上新媒体的冲击,导致高校德育工作效果不佳。因此,应该加强现代高校德育管理机制建设,明确德育管理工作责任,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加强科学的德育管理体系构建,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管理的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军.当代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07).
关键词: 高职学校德育管理机制内容措施
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党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全球经济国际化的趋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推动德育工作,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要坚持把德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高职学校要实现德育目标,必须建立和健全学校德育管理机制,形成良好的学校德育管理机制主要是解决德育运行中谁来管、管什么、怎样管和在什么条件下管的问题,即德育管理组织、管理内容、管理方法和管理环境等问题。德育管理机制是把德育的目标及其系统决策付诸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保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就此谈些体会和看法。
一、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背景
1.社会环境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1)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消极的双重效应。学生对与其相适应的新观念、新行为的认识有不少差距。如何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法制观念实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2)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学生的民主要求和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对政治教育的选择明显增强。我们既要鼓励发展青少年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意识,又要提高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增强法制观念。
(3)文化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社会文化是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探究学生道德成长与文化环境的本质联系,让他们以正确的价值观来进行道德选择,将新思想、新观念与封建渣滓、外来污毒区别开来,成为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2.教育对象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现在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异、价值取向变化大。具体包括:经济意识增强,理想观念趋于现实化,择业取向偏重个人经济利益;思维方式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思想观念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集体生活由被动追随转向主动参与;审美需求从他择转向自择;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不一致;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意志力的脆弱,心理发展极不成熟。
3.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当前社会影响因素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相对上升,大环境消极影响增多,学校德育的可控性明显减弱。信息化时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同步接受信息,几乎没有提前量,教师对学生接受信息内容和反馈方式难以把握和预测,使教育和指导增加了许多因难。
二、学校德育管理机制的内容
1.学校德育管理组织
学校德育是多方位、多因素、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需要设置德育工作的管理机构,组成合理的、高效能的管理系统。德育管理总是在一定组织中进行的。德育目标、计划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组织是德育管理的手段。当然,从另一角度分析,德育管理也是对组织的管理,通过设置和控制组织使之稳定有序地趋达目标,或根据社会和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对组织进行变革,使组织的各部分相互协调并同周围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因此,组织又是德育管理的客体,正因如此,著名的管理学家西蒙认为,所谓管理就是建立组织、管理组织。学校德育管理也不例外。德育管理系统的组织,不是松散的联合体,而是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法律、章程成立的,由一定的心理和精神维系的。组织又是有明确的管理目标的,没有明确的目标,组织就失去了工作的方向,组织正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设立的。从结果上说,德育组织还是建立权力、责任、人员编制、控制层次、控制幅度、信息传输的稳定结构,有了这种稳定结构,构成德育组织的所有要素就能在其位、做其事、建其功。
2.德育常规管理
学校德育管理,除了确定目标、制定计划、明确分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德育常规管理来实施的。常规管理是学校德育乃至学校全部教育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达成规范化和有序化,实现正常的教学秩序、工作秩序、活动秩序和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许多学校正是通过常规来进行德育管理的。我们应通过制定和执行校内一日常规、校外生活常规、学习常规、活动常规等来控制、约束和调节学生的品德行为。
学校实施德育常规管理,首先必须依据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贯彻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拟定简单明确、高度简约的德育常规。这种常规既能够控制、调节师生员工的行为,同时又不约束、限制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在德育常规管理过程中,要提出鲜明的行为、活动特征方面的要求,好的德育常规应是本校行为活动特点的鲜明化、概括化,是本校良好传统和校风的体现。再次,实施德育常规管理,必须培养一批模范带头执行常规的积极分子。模范人物、积极分子是一个组织、一个集体价值观的人格化,他们是学校德育常规和风气的载体与传递者,起着承担、象征、延续的作用,有了一支积极分子队伍,就能形成很强的同化力。第四,实施德育常规管理要严格要求。马卡连柯说过,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德育常规管理必须狠抓“细”、“严”、“实”,反复训练,形成习惯。最后,德育常规管理光靠学校力量是不够的,还应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做到校内外结合。
3.德育管理方法
所谓德育管理方法,是达到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管理职能所应遵守的活动方式,是取得德育成效的精神性工具和手段。合理的德育管理方法之所以成为人们进行德育管理活动的工具和手段,能够引导人们采取合理方式,实现德育目标,就是因为它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的。合理的德育管理方法是对德育管理规律的自觉运用,是人们在长期的德育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经验的结晶,并在人们的德育管理活动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德育管理方法可以分为德育管理认识和实践方法。德育管理认识方法是正确反映客观实际并据此进行德育决策的方法。德育管理实践方法是控制和协调德育组织内的组成要素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手段。
德育管理实践方法,也就是德育管理得以运行的方法。由于人们的品德行为模式包括相互联系的几个环节,即思想―动机―行为,德育管理实践方法也可分为行为控制的方法、动机激励的方法、思想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方法。
三、建立良好德育管理机制的措施
1.要健全完善学校的德育管理组织
要建立权力责任编制、控制层次,控制幅度,确保信息传输的稳定结构,其中所有的要素都能在其位,行其事。当前学校的党、团组织,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德育教师就是一个完整配套的德育组织系统,它既有决策指挥层,又有具体的执行层,职责范围明确合理,较适合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新特点的要求,能按德育规律办事。
2.要健全完善德育常规管理
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内各种制度,都可以用来约束和调节学生的品德行为,在这里既有国家立法、政策、条例等宏观内容,又有校内制定的规章制度等微观内容。这些管理制度具有基础性、政策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特点。没有德育常规管理,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无章可循,无矩可守。
3.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违纪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228-02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听着刘欢激人奋进的歌声,笔者有颇多的感触。这是无意走过某班时听到的,细打听才知道是为教育违纪学生而举行的班会,可见教师育人用心良苦。
目前,在大学校园里,因违纪而受处分的学生大都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他们本来是需要帮助和挽救的,但往往成为被遗忘和漠视的群体。我们用“屡教不改”评判学生,习惯于时时盯着学生的“短处”,觉得学生不可救药,从而抛弃他。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缺乏关爱,一部分人干脆“破罐子破摔”,以至背着处分走出校门。
教师抛弃违纪学生,就等于教育的彻底失败。不抛弃,我们总有希望在,即便学生没有改变,但我们的努力和情绪是积极的,我们的行动会触动他们的心灵,从而引导其向积极方向发展。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学生犯了错误一定要受到惩罚,这样才能敲响规范的警钟,让学生重新理解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让学生品味到许多平时品味不到的道理。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重要的是犯了错误之后如何改过自新呢?笔者认为,探索教育管理违纪学生的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根据教育管理实际,从学校制度、教师关怀、调整学生认知、同学帮助四方面进行引导教育:
一、人文课程教导学生做人做事
学校的教育课程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尤其是德育课。德育课是培养学生的文明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造就遵纪守法的合格劳动者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一位英国学者说过:你可以把牛牵到水边,却不能强迫它喝水。任课教师要在授业、解惑中传道,根据学生的思维兴奋规律和特点,以教材为载体,采取灵活授课方式,用深刻的道理、新鲜的内容和生动幽默的语言去引导、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挺起胸脯走路。蒋乃平说,德育应该让学生感到可信、感到可亲、感到有用。
二、处分解除制度点燃希望之灯
“我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追悔莫及。我将毕业迈入社会,在我完成人生的新转折时,我不愿有这样的精神枷锁,我希望学校能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我以崭新的姿态走向社会。”一位即将毕业的学生袒露心声。
“经过这次教训,我的心灵完成了一次蜕变。我不敢苛求学校对我有多宽大,我只希望学校能给我一个重新站起的力量。”一位受到记过处分的学生对学校的期盼。
作为教育者,我们深知:对学生进行纪律处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挽救学生的手段,出发点不是束缚人、禁锢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是教育、引导、鞭策学生健康成长。在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违纪的学生能够深刻反省,从思想意识、纪律观念、学习态度等方面转变。如果学校建立违纪处分的解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违纪学生奋发进取。
为了适应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体系化,学校可以围绕办学方向和定位,根据《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学生纪律处分解除制度。制度可以规定学生必须提出书面申请,定时汇报思想、学习学生手册、参加公益劳动,接受师生的批评监督等;规定辅导员制订帮教计划,定时定量与受处分学生正式谈话沟通思想,并将谈话记录、学生阶段表现等情况记录下来;规定不同级别的处分考察的时间及考察后的处理意见;学生所在院系将学生在班级的表现情况、与辅导员的谈话纪录及处理意见在规定时间内报学生处,学校在全面考察学生实际表现的基础上,作出最终处理。这样既加强了校规校纪的执行力度,又为他们解除处分创造了条件,使他们认识到只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就有解除处分的机会,从而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关怀与启迪调整认知
受到违纪处分的学生是痛苦的,压力很大。因此,我们辅导员的工作首先是不抛弃他们,了解和掌握受处分学生的思想情绪状况,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正视自己的错误,放下思想包袱,改变消极态度,正确对待处分。同时,尽力解决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他们重新鼓起勇气,树立信心,用行动改变自身的形象。
1 贴心关怀,树立信心。“我知道,对于试卷上的内容,我什么都不会,只有一些简单的内容还能乱写一下。我在胡乱地写中决定这次就让自己一塌糊涂的成绩来拷问一下自己,也拷问一下自己所受的大学教育。我不是一名合格的学生,我的性格和思想注定了我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也注定了我在老师眼中只能是一名‘坏学生’,这一切或许是我作为一个学生无法改变的悲哀。”“在这期间,我都背着一个沉重的大黑锅,使我抬不起头。”一位因考试作弊而受到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的情绪如此低沉。
教育是充满情感的教育。离开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就谈不上任何教育。违纪的学生就像“难看的”的孩子,需要格外精心的关爱和呵护,但教育者的态度多数是恨铁不成钢。要使违纪学生从阴影中走出来,需要辅导员老师与违纪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鼓励和赏识,让我们的关注感动学生,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抬起头来,自己不要放弃自己,从而让违纪学生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健康发展。
2 以理启迪,正视处分。我们的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甚至许多方面没有做好,但是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教育他们理解过去的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现在和将来的所为。只要把缺点留在昨天,只要爬起来的次数比跌倒的次数多一次,就是成功;只要信念不倒,就不算失败。旷课也好,通宵上网也好,考试作弊也好,都是不良习惯。1%的不良习惯可能决定一个人100%的失败。只有把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的习惯改掉,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态度决定一切,任何人都要为自己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学校的处分看起来比较沉重,但是却能变成前进的动力,提醒你曾经跌倒的位置,促使你不断向前。老师的谆谆教诲使学生的观念发生明显的变化。“对于发生的不该发生的事,我无可辩驳。我深知此种做法的严重后果,它却已经成为事实,无法改变的事实,没有‘如果’,我只有去面对,使它成为永远的历史,不再重演的历史。”“处分下达后,我没有怨天尤人,潜心从自己身上找不足。我作弊,试图欺骗老师,辜负老师对我的辛勤培育,也是对我自己的一种侮辱。我自己没有自信,
不敢面对失败,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我投机取巧的行为是那样的愚昧,那样的无知,想起来就想哭。”
3 审视个体差异,提供特殊教育。每个学生的弱点不同,解决其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审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到病灶,对症下药,为违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殊需要的教育。如一位学生因痴迷网络游戏而作弊受处分,是因为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大学的自由支配时间与中学紧张的生活截然不同,我只想到如何去打发时间,却忘了来上大学的目的,就这样我沉迷于网络游戏,整天只知道游戏,忘记了学习。”辅导员把握了这名学生堕落的原因,耐心地予以指导,帮助他克服各种困难,与其约定在监督中磨练意志,鼓励他离开网络,投身学习,慢慢从受处分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4 重新审视处理方式,尊重学生人格。当学生出现过错时,辅导员有时会采取过激的措施,本来是属于沟通、教育批评的范畴,却上报学校予以处分,给学生留下心灵上的创伤,个别学生可能会作出过激行为,无法补救。辅导员需要反思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学生的出轨行为,当动用“处分”的时候,冷静地想一想:除了处分,还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当学生有悔过的表现时,能否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比如:对违反纪律情节比较轻的学生,可以尝试罚他们写违纪心理报告,描述他们当时的违纪心理。这样,学生一般不会对老师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可以把握他的违纪心理,便于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营造积极帮助的氛围
辅导员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辅导员以打造优秀班风,发动集体力量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辅导员可以《只要希望还在》、《只要信念不倒》、《从头再来》为题开主题班会,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和校内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找感觉,体验成功,增强信心。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辅导员可以每月量化考核学生养成教育的表现,评比文明个人,某个方面表现最好的或者是进步幅度大的可以增加学分,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接受是非的冲撞,不断进行价值辨析,认同主流价值观,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的本质是受教育者在一次次完善与整合中个性化与社会化,从而使生命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完美到完美,从失误发展为成功。教育者首先要承认生命的差异,允许学生出错,在出错中产生内疚并寻求改变。其次要营造爱的氛围,让学生的负面情绪在爱中融化,在不断注入的人文气息中溶解,在教育和等待中转化。只有各方面积极努力,加强教育的协调、沟通与整合,形成以专职辅导员教师为主,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干部等人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机制,通过思想交流、学习帮助、行为感化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全员管理;德育机制;行为习惯
一、建立全员管理德育机制的原因
全员管理德育是指学校全体教职工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分别承担相应的德育管理任务。德育的全员管理不仅扩大德育管理的队伍,还能使德育管理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活动中,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1.德育工作的复杂性要求扩大德育队伍
学校德育工作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双差生"学生比例增。我校是1957年建立的一所公办初中,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重视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但由于近年来公办初中招生制度的限制和民办中学的出现,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品学兼优的学生不断流出,越来越多的"双差生"流入,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是学生不良行为易反复,并常常表现出"知行脱节"的现象。有的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批评后,当面答应改正,可坚持不了几天就再次违反,这部分学生"离开拐棍就瘸",必须放在教师的监控之下。三是有些学生行为不仅是道德问题、思想问题,更是心理问题,是一种心理障碍。这些学生明显地表现为偏激、固执,逆反心理强,对家长和教师的规劝、帮助置若罔闻,教育收效不明显,因而仅靠班主任是很难完成任务的。
2.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教书育人是每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作为教师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应该承担德育任务。如果除班主任、学生处的德育教师外,其他教师都参与德育工作,才能使教师育人的职责真正落到实处。
3.全员统一管理德育工作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校为教职工创造了这个全员统一管理的平台后,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任课教师管理的信服力,还能发挥教师各自岗位的优势,使管理方法更加多样化、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这样,德育工作将是另一番景象。
二、全员管理德育工作机制的建立
德育工作管理机制包括制定养成目标、建立考核队伍和确定考核办法。三者之间的运行构成了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1.制定养成目标
我校根据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全部时间,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分成不文明行为检查和好人好事记录两大块,不文明行为分出勤、礼貌礼仪、上、下课、自修与作业、服饰与仪表、物品保管、公共卫生与个人卫生、课间操与升旗、排队纪律、餐厅纪律、交通规则、学校活动、个人娱乐、遵守家规等15个大方面,55个小项目;好人好事分: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志愿者四块,9个小项目,共64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根据其性质分别赋予1-5分不同的加、减分数。学校在校园网建有德育频道,里面设立了学生档案袋,档案袋里可以录入全校学生行为。每位学生也可以查到自己的行为记录,教师也可以随时在学生档案袋里查看学生当天之前所有好坏各种行为明细、学生行为汇总情况、学生行为按班级汇总情况、各类行为分析情况、学生个人行为分析情况以及所有教师或个人上交汇总情况等不同项目,既便于班主任即时掌握自己班级里学生的行为情况,及时教育,又可以让制度公开化、透明化。
2.建立管理队伍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详细,可操作性强。但好的目标必须有人去执行。我校的办法是全校中层及以上领导和40周岁以下的教职工都参与到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做到全员育人、岗位育人。之所以这样是出于学校的人性化管理,为了年老教师的身体健康。
班主任的管理责任: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学生管理的中流砥柱。班主任既有管理学生的任务,又承担班级被管理的责任。一个班级德育品行量化分直接与班主任津贴挂钩,与班主任业务考核成绩挂钩。
中层及校级领导的管理责任:中层及校级领导承担着课堂教学、晚自习、日常生活的管理任务。中层干部经常到教学楼、食堂、操场、寝室及放学后的校外附近等处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名中层及领导每周至少要检查并上交一张15位学生不文明行为的记录表。
40周岁以下教师的管理责任:40周岁以下教师包括班主任主要承担管理教学时间内班级学生的不良行为情况。考虑到这些教师还有较重的教学任务,所以德育管理任务折半,即每两周每位40岁以下教师上交一张15位学生不文明行为记录表。
3.考核制度的确立
全员管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要想让全员管理落到实处,必须建立监管机制,监督教职工的任务完成质量。同时,必须把教职工的完成情况与教师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常态化、制度化,让教师自觉地参与到德育工作中,否则,全员管理就是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学校确立了一下考核制度。
每周教师们记录和上交的学生不文明行为和好人好事等记录情况统一由一名专职教师输入到校园网相应网页上,供班主任随时了解自己班里学生不文明行为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帮助,也便于检查的教师核实自己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核实自己违反相应规定情况,同时对班级、教师和学生进行同步量化考核。形成学校德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全校教职工都承担着管理学生的任务,在学期教师业务考核中没有完成任务的教师将被扣除相应的绩效奖金。
学生的品行量化考核以一个学期为一个周期,分周统计、月通报和学期汇总制度,即把每周班级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出各年级文明行为礼仪评比优胜班,在周一例会上进行表扬,每月把每班学生个人情况汇总,表扬突出的个人好人好事;通报本月全校违反校纪校规最多的前十名,并有相关人员立即进行约谈。到了期末汇总后,这些量化考核项目将作为全校文明班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等评比时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实施全员管理德育的成效
1.全员管理德育化解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德育工作任务繁重,因为德育队伍人员少,忙不过来,只好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学生有轻微的违纪事件,没空去管,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德育工作手段单一,就是对违纪者处分。全员管理德育机制建立之后,教师看到学生违纪后,立即进行教育,并进行了处理。轻微的违纪事件,如楼道里大声喧哗、上课迟到、上课睡觉等,相关教师就进行了处理。没有把问题上交,为学生处工作人员节省更多的时间去搞校园文化建设,去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2.全员管理德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空间又有所不同,管理工作覆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部空间。由于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当学生之间要发生矛后时,教师能及时发现,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避免了事态的扩大。由于教职工经常在校园内巡视,一定程度起到震慑学生作用。学生们怕扣分,只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大减少了恶性事态的发生。
3.全员管理德育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业预警,关键在“预警”二字上下功夫。重在把握预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学业预警,过早无警示之必要,过迟则达不到预警效果,起不到关怀学业困难学生的目的。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跟踪是关键,课程管理是重点,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联动机制是手段方法。
(一)考勤预警机制
第一,学生报到注册是学生入学必须履行的手续。它既是高校学生取得正常学籍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业管理的起点,与其他管理阶段相比,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新生入学及老生应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到校办理报到注册手续,否则将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进程。学生因故不能正常报到的,应事先办理请假手续,并说明请假时间。未办理请假、续假手续超过两周以上(含两周)或请假后逾期未注册报到者视为放弃学籍,按自动退学处理。
第二,一学期内旷课累计15学时至20学时者,除按规定给予警告及以下行政处分并同时取消本学期其所有评先评优资格以外,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原因,加强思想教育,并书面告知学生,同时通报给学生家长。如果一学期内旷课累计达30学时以上者,除按规定给予记过及以下行政处分以外,辅导员还要书面向学生处提出启动学生预警制度具体意见。
第三,学生处对拟预警学生名单进行审核,确认事实后,采用书面形式或通讯方式通知该学生和家长,提醒其将要发生的严重后果,同时辅导员要积极教育和督促预警学生改正。
(二)考试预警机制
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告知作弊行为的后果。对于在考试中有作弊倾向或动机的学生要给予预警,打消学生作弊的侥幸心理,减少作弊现象的发生。在重大考试前,各院系和教务处对学生考试资格进行仔细审查,确定学生是否具备考试资格。如考生在考场中违反考场纪律,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同时通报给学生家长。
(三)成绩预警机制
一是由院系教务部门负责,依托教务管理系统平台实时跟踪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每学期开学两周内由院系教务部门统计上一学期不及格课程累计总学分(A)12≤A<18或者一学年内18≤A<28或各学期累计28≤A<40的学生名单通知其辅导员及任课老师,并上报学生处,由学生处开具书面预警通知书,一式三份,一份给学生,一份给学生家长,一份由学生处留档。辅导员、任课教师应及时关注被预警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辅导咨询和各项学生事务服务工作,提高科学化班级管理水平。通过强化德育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价值观,从而明确学习目的;探根究源,帮助他们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纠正学科专业分类及其认识上的错误偏差,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时代期望的价值观,使学生在遇到困惑时,能主动寻求辅导或自觉接受辅导,自我调整行为;疏导心理问题,发挥鼓励和激励功能,排除其学习障碍,促进其健康成长;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了解其家庭生活情况,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和学习导师。
二是在预警期限内(一般为两个月之内),学生经教育和自我转变达到预期效果的,预警期限结束后的当天,由辅导员提出撤消意见,学生处必须书面撤消学生预警,并告知学生和家长;超过预警期限而未有明显改良的学生,在一周之内,由学生处按学院相关学生管理制度规定拟定书面处理意见报主管领导后研究具体处理办法。做好被预警学生的转化工作,提高被预警学生的转化率需要各班辅导员、任课教师和教学秘书等积极地协调配合,各环节要很好地衔接。
二、实施学业预警机制的成效
一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建构良好学风。学业预警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心理上的科学管理机制,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的学业受预警,在相关教师和管理者的督促和启发教育下,会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以便顺利毕业。从我校实行学业预警制这几年来看,凡是收到过“学业预警通知书”的同学,几乎都能够正视自已学业中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能及时反思学习态度和改变学习方法,重新树立起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大多数学生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有的还通过了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继续深造学习。学业预警机制的实施极大地促进我校校风和学风建设,学风明显好转。一方面,学习基础较差的,为了不被警告,更加刻苦学习了;另一面,成绩优秀的同学,在同学的追赶下,增加了学习压力感,积极转变学习方式方法,在同学之间形成了互相学习、相互竞争的良好氛围,学校的整体学风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是促进了学校与家长、社会的沟通互动。学校是构成社会的组织元素之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和建设者。如果学生在大学这一重要的人生阶段没有打好学习基础,或不能顺利地完成学业,对学生自已和社会都将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学业预警机制的推行,能为社会输送“合格品”,有助于学生以自信的心态步入社会,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同时,该机制也是沟通学校与家长、学生之间的桥梁。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学业危机,迅速通报学生家长,既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又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有针对性地或多方配合地开展学生工作。通过学校、家长等多方面合作交流,共同形成了我校学生学业管理的合力。同时,建构关注学生个人身心和谐发展的互动平台系统,有助于分析各类型学业被预警学生思想问题的差异,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困惑,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增强广大教师对学生的感情和对工作的责任意识,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施学业预警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学业预警机制的实施为高校学生管理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促进和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了教学质量。但该机制是一个连续性、长期性的工作,我校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持续改进。
一是加强学业预警制度建设和宣传工作。要保证学业预警机制实施的规范性、长期性,就必须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出台具体实施细则,成为规范、约束、教育和激励学生的重要依据,并为任课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者提供指南,使高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和可行性,构建完善的制度化保障系统。自2006年起,我校开始实行学业预警制度。尽管该机制已实行7年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仍有部分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不是很熟悉、不甚了解,因此,我们要进一步通过多方式宣传学籍管理制度,强化师生们对学籍管理政策教育的意识,积极开展教学管理政策的咨询活动,培训学生教学信息员,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熟知,将该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二是掌握动态,及时预警,做好被警告学生的学业转化工作。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学业警告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手段和方法,在于帮扶被警告学生完成学业,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或危机,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学习偏差行为,督促学生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自已的学习情况,振奋精神,刻苦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合格的毕业生。由于被警告学生受社会、家庭环境及本人学习的诸多因素影响,如果简单地对其警告,仅依靠本人的努力,转化是比较困难的,效果也不佳。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春风化雨润桃李”的励志精神,各院系相关领导及任课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应重视和关注受警告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况,实时跟踪他们的学习行为,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以爱心换真心,以耐心树信心”,感化学生的思想,导引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共同做好被警告学生的转化工作,提高被警告学生的转化率。学生学业预警机制是高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大背景下所探索出的一项辅助教学管理措施,它具有一连续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实际上,帮助学生解决一个学习上的困难或危机,并不意味着今后的学习即是平川坦途,也许是一个开始。因此,我们要正视每一次出现的问题,举一反三,着眼于学生后续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使学生化危机为机遇,从困难中得到警示,在克服危机中得到成长。
三是加强“以生为本,柔性管理”的理念。在学生学业预警机制实施中管理者要本着教书育人职业精神,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摒弃单一的结果管理。在学业预警上,教育管理者,要有“以生为本,柔性管理”的理念,激发非权力、非制度因素对学生的隐性教育功效,在学生学业出现问题时,要为被预警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不放弃不舍弃,关心他们在学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帮助他们分析并解决问题,运用聆听、体谅、分享感受等多种技巧,化解他们的心理焦虑,避免产生逆反心理。
四、总结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改革。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时,自主选师,自主选学,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对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然而,学分制弹性、灵活性和自由化的特点,打破了传统教学行政班级的学生管理模式,给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了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机制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学分制的内涵及特点
学分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由19世纪美国哈弗大学首创,因其利于学生发展,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各国高等院校中已得到普遍实行。学分制以选课为核心,学生自主选课后,得到教师的指导,通过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和绩点,以此来衡量学生学业成绩。其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1 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化
学分制实施后,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学习需求和将来发展的方向,设计出相对弹性和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因人而异配置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通过选课这个平台,学生学习的时间变得灵活和弹性,学习内容也可以自由选择,学生不再受教育年限和授课时间、授课课程的约束,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全面发展。
1.2 课程考核的变通性和自主化
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学分的数量和绩点来衡量。在预选课程后,学生进行试听,在试听中如果发现自己对所选择的课程不感兴趣,可以进行退改选,对已经结束试听的课程也可以进行小范围的补选,这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学期末,对于学生选修的课程,出现考试不及格,均可以重修重考,直至取得等值的学分为止。
1.3 课程过程的指导性和个别化
学分制是选课制、学分制和导师制三位一体的。虽然学生的兴趣爱好很重要,但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他们很难独立设计一套符合自身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学习体系,还需要导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给予个别化的帮助。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教师的竞争意识。
2 学分制的实施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学习,同一班级、同一宿舍的同学可能不在一起上课,同学之间没有统一的时间,传统的行政班级被打破了,班级中很难安排集体活动;由于学生上课时间相对分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也不容易确立,严重影响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开展,给日常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具体表现在:
2.1 学分制给高校传统学生教育管理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冲击
高校传统学生管理,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分班级、分年级、分专业进行管理。其工作价值观取向是社会本位的,重视的是学生共性教育,即强调的是学生的整体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学生更愿意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自由支配自己的学习和课余时间,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一观念,突出学生个性发展,达到个人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2.2 学分制给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带来新的挑战
(1)学分制下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
学分制下的学生自主性强,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大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往往缺乏独立性和自律性,进入大学后,遇到学分制的学习环境,极易放松自己的学习,降低自己遵守纪律的要求,学生日常管理弱化趋势严重,因此,学分制下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2)学分制下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途径需要转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分制下,班级组织的作用逐渐弱化,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机会减少,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也无法到位。这些问题的产生无疑向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发出了新的挑战,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急需转变。
(3)学分制下需要调整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构成
传统学生管理,以班级为抓手,体现校院两级条块管理特征。学分制下,很难把学生召集起来进行统一管理,仅仅依靠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已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学生管理的要求,需要不断丰富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构成,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
3 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
学分制下,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管理理念、工作机制,还是工作途径、工作方式等方面都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针对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出现的新问题,笔者通过分析研究,提出适合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3.1 尽快转变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
科学的管理观念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传统的管理观念,重管理、轻教育,管理过程中突出的是管理者的地位和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学生必须对管理者提出的观念和规章制度绝对服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十分传统和落后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应尽快进行摈弃和转变。学分制条件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倡导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十分科学和可取的。当今,国家需要的是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教育管理也应该从硬性管理向引导性管理、服务性管理、教育性管理转变,突出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取向,运用科学的管理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培养更多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复合型人才。
3.2 建立丰富多元的管理机制
不可否认,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曾经在过去的学生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然而今非昔比,传统的模式在现在的学生管理中很难有效开展工作。对原有的机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以学生宿舍为阵地的日常学生管理机制。学分制下,传统的班级管理阵地这一形式已经消亡,学生宿舍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最多,也是最固定的场所,所以必须牢牢抓住学生宿舍这个阵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把做人、做事和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建立校、院、班、宿舍四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2)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学分制下,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学分制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管理功能,为学生教育管理贡献应有的力量。
(3)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宽行政班级的管理功能
行政班级是学生管理中最基础的单位,学分制下,其作用名存实亡。然而,无论怎样强调学生个性的塑造,其成长成才依旧离不开社会品德的培养。班级作为组织学生活动的主要单元,在新的教育教学体制下,仍然是学生集体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掘行政班级的功能,实行院校两级的条块管理。
3.3 调整和健全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体系
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既要保障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德育发展需求,又要解决学生在学分制下学习和社会交往的问题,光靠辅导员+班主任的队伍已经难以胜任。除不断加强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外,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管理队伍体系。所谓全员,其含义就是“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导师+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做好思政教育、日常管理,任课教师做好学生学业管理,导师做好思想引导的学业辅助,学生干部配合老师做好信息收集和传达工作,五类人员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才把学生教育管理落到实处。
3.4 实行灵活多样的管理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是自我意识较强和相对独立的一个社会群体,接受知识的能力极强,但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要想科学的管理好大学生,必须充分掌握大学生心里发展特点,不断创新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与方法,才能被大学生所接受,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1)努力营造和谐育人的管理环境
大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的育人环境。从硬件上,需要创建美好的校园环境、图书、宿舍、教学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还要努力营造高尚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管理途径灵活多样
学分制下,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教师和学生的交流逐渐减少。可以通过QQ、校园网络、博客、个人主页等新渠道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水平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教学水平提升的同时,学生的发展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必须承认的是,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两张皮”现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互脱离,没有实现统一化和一体化管理,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联动,如何构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联动机制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管理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管理中的“教书”和学生管理中的“育人”相分离
任何阶段的教育都是一样,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的是一个“健全的人”,教书和育人缺一不可。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将教书和育人紧密地联系起来,也就是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密切统一。然而,高职院校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更加看重的是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忽视了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注。这样一来,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缺乏有效的联系,逐渐成为两种互不相干的管理模式。
1.2教学管理中的专业学习和学生管理中的活动开展不协调
在这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首先,高职院校在开展活动的时候,绝大部分属于文体活动类型,其他如科技型、学术型的活动比较欠缺。其次,教师在校园活动中的参与度不高,很多活动局限于学生,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造成活动的效率不高。最后,学生专业学习和校园活动的结合度不高,经常会因为专业学习参加不了校园活动,或者因为参加了校园活动不能进行专业学习的情况,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
2.高职院校如何构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联动机制
2.1树立系统化的管理意识
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的影响,作为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场所,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还停留在中专办学模式中,传统的管理理念影响根深蒂固,系统化、统一化的管理意识还未能树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之间的壁垒还没被彻底打破[1]。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构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联动机制,第一要务就是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树立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意识,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优化管理团队,根据市场需要对管理团队进行合理分工,提升高职院校管理水平。
2.2明确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主线
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这有力地说明了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学生管理要为教学管理服务,紧紧围绕着教学管理开展各项工作。因此,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教学建设、学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从而形成对教学管理的有效推动,充分发挥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的效应,确保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能够有共同的目标--为学生发展服务[2]。
2.3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的框架构建
关于这点,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首先是宏观层面。宏观层面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联动机制框架的构建,需要将联动的系统原理引进教学与学生管理领域,把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当作人才培养这项系统工程的重要子系统,对两个子系统中的有机因子进行分析和整合,不断对这种联动机制进行优化 ,从学习、思想、生活等各个层面出发,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促进系统化管理机制与模式的建立[3]。其次是微观层面。高职院校中,承担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有教务处和教学工作办公室,具体任务如制定和实施培养学生的计划。安排课程与考试、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学生工作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包括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可以根据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工作思路与任务,构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联动机制。
2.4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的运作机理
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联动机制运行过程中,二者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融合,为教学和学习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学生管理方面,需要发挥出班主任指导员以及学生干部的作用,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获取学生思想、心理的各方面信息内容,通过这些方面的内容形成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完整认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关人员,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情况进行深入探讨,交换双方意见,围绕学生各方面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