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09:20: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博弈论的基本原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独立董事;博弈
一、引言
独立董事指具有完全独立意志,代表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董事会成员。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按照证监会的要求,在公司董事会中引入了两名以上的独立董事。经过近几年的运行实践,业界普遍认为,虽然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但独立董事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独立董事缺席董事会会议、对公司的重大交易听之任之、做重大经营决策时“搭便车”等现象普遍存在,有关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只有非常微弱的正相关关系。独立董事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固然有其各方面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但独立董事在与被监督对象――大股东与经营者博弈中处于劣势则是问题产生的根源。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剖析了独立董事制度失效的原因,提出通过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改善博弈双方的信息和支付,并由此改变博弈双方的行动和战略,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二、分析方法
博弈论是研究多个决策主体的战略选择问题的理论,其中的核心概念是纳什均衡。通过对纳什均衡的分析,揭示了一项制度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即制度安排所涉及的战略是行为者最优战略的组合,也就是一种纳什均衡。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恰恰是资产所有者(股东)与资产经营者(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博弈的结果。原有董事会的失灵,破坏了原有的均衡状态,需要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建立起新的均衡关系,克服董事会失灵,解决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
三、模型分析
本文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建立独立董事与股东之间以及独立董事与经营者之间两个博弈模型,对独立董事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
(一)独立董事与大股东的博弈
大股东与独立董事的博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上市公司在聘用独立董事时,第二阶段则发生在独立董事被聘用后。因为上市公司必须聘用独立董事,所以本文对第一阶段的博弈不做分析,着重分析博弈的第二阶段。
在此阶段,大股东和独立董事的行动策略是共同知识,所以博弈属于完全信息博弈,又双方的行动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因此博弈属于动态博弈,即大股东和独立董事在此阶段的博弈属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基本假设:一是独立董事和大股东都是理论上的理性人,都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二是博弈双方获取的信息是对称的。三是博弈双方的收益包括经济和声誉两个方面。四是大股东可能存在违规与合规两种行为,即其战略空间为(违规,合规),独立董事在观察到大股东的行动以后可能会对这种行为选择发表独立意见或不发表对立意见,即其战略空间为(发表,不发表),独立董事选择行动后博弈结束。五是大股东选择违规的情况下,独立董事如选择发表意见,会受到来自管理层的压力如更换独立董事等,这是给独立董事带来的损失Ip。同时大股东也会有一个声誉损失Lr,这时双方的支付函数为(L-Lr,I-Ip);若独立董事选择不发表意见,这时大股东与独立董事可能分别获得额外收益Ld和Id,但双方的合谋可能受到监管当局的查处,假设合谋受到查处的概率为r,这时双方的物质损失和声誉损失分别为Lc,Lr和Ic,Ir,此时双方支付函数为:(L+Ld-r(Lr+Lc),I+Id-r(Ir+Ic)),在大股东选择合规情况下,双方的支付函数为(L,I)。具体的博弈树,如图1所示:
根据图1的博弈树,本文采用逆归纳法对此模型求解:在此博弈的第二阶段,独立董事是否会对大股东的违规行为发表意见取决于其收益,根据理性人的假设,独立董事会选择使自己获得最大收益的战略。由上图可见,如果独立董事选择发表意见,其效用为I-Ip,如果选择不发表意见,则其效用为I+Id-r(Ir+Ic)。现实情况中,我国对于独立董事与大股东之间的合谋缺乏完善的查处机制,即r非常小;另一方面,独立董事选择不发表意见后,其所获得的额外收益Id非常大,显然有I+Id-r(Ir+Ic)1-Ip>I-Ip,即不发表独立意见成为独立董事在该阶段的最优策略。在博弈的第一阶段,大股东同样作为一个理性人,预测到独立董事在第二阶段会选择不发表,其行为选择取决于L与L+Ld-r(Lr+Lc)的大小,根据前面分析,显然有Ld-r(Lr+Lc)>0。因此,此博弈出现惟一的一个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违规,不发表),即“双方合谋”。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独立董事能否发表独立意见是大股东与独立董事之间基于收益与成本上的理性选择,是一套制度安排的结果。如果加大违规成本,降低合谋收益,将促使双方的博弈均衡点离开“合谋”,从而促使独立董事发表独立意见。
(二)独立董事与经营者的博弈
在此博弈模型中,参与人是独立董事和经营者。经营者的战略空间是(合作,不合作),独立董事的战略空间是(积极作为,消极作为)。假定独立董事积极作为的成本是C,消极作为的成本是0;经营者合作的成本是YC,不合作的成本是NC。
在不同条件下,参与者的收益情况设定如下:在经营者合作条件下,独立董事积极作为的收益是R1,消极作为的收益是0;在经营者不合作条件下,独立董事积极作为的收益是R2,消极作为的收益是0。其中独立董事充分发挥效用的概率是P,经营者合作的概率是Q,即在此处引入“混合战略”的概念。
当独立董事选择积极作为时,其收益Ud1=(R1-C)×Q+(R2-C)×(1-Q)=(R1-R2)×Q+R2-C;当独立董事选择消极作为时,其收益Ud2=0×Q+0×(1-Q)=0。显而易见:Ud1Ud2时,Q(C-R2)/(R1-R2);Ud1Ud2时,Q(C-R2)/(R1-R2);Ud1=Ud2时,Q=(C-R2)/(R1-R2)。
当经营者选择合作时,其收益Uj1=(R1-YC)×P-YC×(1-P);当经营者选择不合作时,其收益Uj2=(R2-NC)×P+0×(1-P)=(R2-NC)×P。同样有:Uj1Uj2时,PYC/(R1-R2+NC);Uj1Uj2时,PYC/(R1-R2+NC);Uj1=Uj2时,P=YC/(R1-R2+NC)。
综合以上分析,如果经营者合作的概率小于(C-R2)/(R1-R2),独立董事积极作为的期望收益小于消极作为的期望收益,这将导致独立董事消极作为;如果经营者合作的概率大于(C-R2)/(R1-R2),则独立董事积极作为的期望收益大于消极作为的期望收益,这将导致独立董事积极作为;如果经营者合作的概率等于(C-R2)/(R1-R2),独立董事积极作为的期望收益等于消极作为的期望收益,此时,独立董事在选择积极作为或消极作为是无偏好的。
如果独立董事积极作为的概率小于YC/(R1-R2+NC),经营者合作的期望收益小于不合作的期望收益,经营者将选择不合作;如果独立董事积极作为的概率大于YC/(R1-R2+NC),经营者合作的期望收益大于不合作的期望收益,经营者将选择合作;如果独立董事充分发挥效用的概率等于YC/(R1-R2+NC),经营者合作的期望收益等于不合作的期望收益,此时,经营者在选择合作或不合作上是无偏好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分析,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在现有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下,由上市公司选聘独立董事难以真正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独立董事未能有效地监督和制约上市公司的行为。二是独立董事与大股东合谋问题,在现有监督体制下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对独立董事与经营者的博弈模型的分析,可以发现此博弈的纳什均衡与独立董事积极作为的成本C,合作及不合作条件下预期收益(R1或R2),以及经营者选择合作或不合作的策略成本(YC或NC)有关。换言之,博弈的结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不但取决于独立董事、经营者各自的支付成本,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合作、不合作)条件下两种预期收益的差额(R1-R2)。因此,在进行独立董事制度的构建时,对于上述因素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创造实现纳什均衡的条件,以使制度的效用充分发挥。
(二)政策建议
首先,必须改变独立董事的聘任方法。将独立董事的聘用决定权交给证监会,其行为将与上市公司无关,有效行使监督职责是证监会聘用独立董事的唯一标准。从独立董事的角度看,尽责行为付出的成本小于回报,会最大限度地履行职责,以期得到证监会的信任和继续得到聘用。
其次,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刺激独立董事积极履行职责,多做贡献。一是声誉激励。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动力来源于其维持自身声誉的努力,在上市公司中表现出应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无形中将极大地保护和提升他们的声誉,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独立董事与执行董事之间的“合谋”。二是薪酬激励。采取给予报酬和持股计划以促使独立董事更加积极认真地投入工作,独立董事在其从事的领域乃至社会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必须有相对固定的薪酬以其心理上得到平衡。三是权利激励。授予独立董事必要的控制权,如提名、审计、监督、评价等。独立董事必须具有监督权、审核权、否决权。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施锡铨.博弈论[M].上海财经大版社,2000.
3、孟明.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11).
4、张凡.关于独立董事制度几个问题的认识[J].管理世界,2007(2).
5、胡金焱,丁士祥.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博弈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6、林凌,常诚.独立董事制度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0(9).
7、何问陶,王金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2(9).
8、饶玉蕾,李永红.独立董事制度失效的博弈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9、谭劲松.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关键词:独立董事;博弈
一、引言
独立董事指具有完全独立意志,代表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董事会成员。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按照证监会的要求,在公司董事会中引入了两名以上的独立董事。经过近几年的运行实践,业界普遍认为,虽然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但独立董事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独立董事缺席董事会会议、对公司的重大交易听之任之、做重大经营决策时“搭便车”等现象普遍存在,有关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只有非常微弱的正相关关系。独立董事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固然有其各方面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但独立董事在与被监督对象——大股东与经营者博弈中处于劣势则是问题产生的根源。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剖析了独立董事制度失效的原因,提出通过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改善博弈双方的信息和支付,并由此改变博弈双方的行动和战略,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二、分析方法
博弈论是研究多个决策主体的战略选择问题的理论,其中的核心概念是纳什均衡。通过对纳什均衡的分析,揭示了一项制度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即制度安排所涉及的战略是行为者最优战略的组合,也就是一种纳什均衡。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恰恰是资产所有者(股东)与资产经营者(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博弈的结果。原有董事会的失灵,破坏了原有的均衡状态,需要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建立起新的均衡关系,克服董事会失灵,解决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
三、模型分析
本文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建立独立董事与股东之间以及独立董事与经营者之间两个博弈模型,对独立董事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
(一)独立董事与大股东的博弈
大股东与独立董事的博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上市公司在聘用独立董事时,第二阶段则发生在独立董事被聘用后。因为上市公司必须聘用独立董事,所以本文对第一阶段的博弈不做分析,着重分析博弈的第二阶段。
在此阶段,大股东和独立董事的行动策略是共同知识,所以博弈属于完全信息博弈,又双方的行动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因此博弈属于动态博弈,即大股东和独立董事在此阶段的博弈属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基本假设:一是独立董事和大股东都是理论上的理性人,都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二是博弈双方获取的信息是对称的。三是博弈双方的收益包括经济和声誉两个方面。四是大股东可能存在违规与合规两种行为,即其战略空间为(违规,合规),独立董事在观察到大股东的行动以后可能会对这种行为选择发表独立意见或不发表对立意见,即其战略空间为(发表,不发表),独立董事选择行动后博弈结束。五是大股东选择违规的情况下,独立董事如选择发表意见,会受到来自管理层的压力如更换独立董事等,这是给独立董事带来的损失Ip。同时大股东也会有一个声誉损失Lr,这时双方的支付函数为(L-Lr,I-Ip);若独立董事选择不发表意见,这时大股东与独立董事可能分别获得额外收益Ld和Id,但双方的合谋可能受到监管当局的查处,假设合谋受到查处的概率为r,这时双方的物质损失和声誉损失分别为Lc,Lr和Ic,Ir,此时双方支付函数为:(L+Ld-r(Lr+Lc),I+Id-r(Ir+Ic)),在大股东选择合规情况下,双方的支付函数为(L,I)。具体的博弈树,如图1所示:
根据图1的博弈树,本文采用逆归纳法对此模型求解:在此博弈的第二阶段,独立董事是否会对大股东的违规行为发表意见取决于其收益,根据理性人的假设,独立董事会选择使自己获得最大收益的战略。由上图可见,如果独立董事选择发表意见,其效用为I-Ip,如果选择不发表意见,则其效用为I+Id-r(Ir+Ic)。现实情况中,我国对于独立董事与大股东之间的合谋缺乏完善的查处机制,即r非常小;另一方面,独立董事选择不发表意见后,其所获得的额外收益Id非常大,显然有I+Id-r(Ir+Ic)1-Ip>I-Ip,即不发表独立意见成为独立董事在该阶段的最优策略。在博弈的第一阶段,大股东同样作为一个理性人,预测到独立董事在第二阶段会选择不发表,其行为选择取决于L与L+Ld-r(Lr+Lc)的大小,根据前面分析,显然有Ld-r(Lr+Lc)>0。因此,此博弈出现惟一的一个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违规,不发表),即“双方合谋”。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独立董事能否发表独立意见是大股东与独立董事之间基于收益与成本上的理性选择,是一套制度安排的结果。如果加大违规成本,降低合谋收益,将促使双方的博弈均衡点离开“合谋”,从而促使独立董事发表独立意见。
(二)独立董事与经营者的博弈
在此博弈模型中,参与人是独立董事和经营者。经营者的战略空间是(合作,不合作),独立董事的战略空间是(积极作为,消极作为)。假定独立董事积极作为的成本是C,消极作为的成本是0;经营者合作的成本是YC,不合作的成本是NC。
在不同条件下,参与者的收益情况设定如下:在经营者合作条件下,独立董事积极作为的收益是R1,消极作为的收益是0;在经营者不合作条件下,独立董事积极作为的收益是R2,消极作为的收益是0。其中独立董事充分发挥效用的概率是P,经营者合作的概率是Q,即在此处引入“混合战略”的概念。
当独立董事选择积极作为时,其收益Ud1=(R1-C)×Q+(R2-C)×(1-Q)=(R1-R2)×Q+R2-C;当独立董事选择消极作为时,其收益Ud2=0×Q+0×(1-Q)=0。显而易见:Ud1﹤Ud2时,Q﹤(C-R2)/(R1-R2);Ud1﹥Ud2时,Q﹥(C-R2)/(R1-R2);Ud1=Ud2时,Q=(C-R2)/(R1-R2)。
当经营者选择合作时,其收益Uj1=(R1-YC)×P-YC×(1-P);当经营者选择不合作时,其收益Uj2=(R2-NC)×P+0×(1-P)=(R2-NC)×P。同样有:Uj1﹤Uj2时,P﹤YC/(R1-R2+NC);Uj1﹥Uj2时,P﹥YC/(R1-R2+NC);Uj1=Uj2时,P=YC/(R1-R2+NC)。
综合以上分析,如果经营者合作的概率小于(C-R2)/(R1-R2),独立董事积极作为的期望收益小于消极作为的期望收益,这将导致独立董事消极作为;如果经营者合作的概率大于(C-R2)/(R1-R2),则独立董事积极作为的期望收益大于消极作为的期望收益,这将导致独立董事积极作为;如果经营者合作的概率等于(C-R2)/(R1-R2),独立董事积极作为的期望收益等于消极作为的期望收益,此时,独立董事在选择积极作为或消极作为是无偏好的。
如果独立董事积极作为的概率小于YC/(R1-R2+NC),经营者合作的期望收益小于不合作的期望收益,经营者将选择不合作;如果独立董事积极作为的概率大于YC/(R1-R2+NC),经营者合作的期望收益大于不合作的期望收益,经营者将选择合作;如果独立董事充分发挥效用的概率等于YC/(R1-R2+NC),经营者合作的期望收益等于不合作的期望收益,此时,经营者在选择合作或不合作上是无偏好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分析,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在现有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下,由上市公司选聘独立董事难以真正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独立董事未能有效地监督和制约上市公司的行为。二是独立董事与大股东合谋问题,在现有监督体制下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对独立董事与经营者的博弈模型的分析,可以发现此博弈的纳什均衡与独立董事积极作为的成本C,合作及不合作条件下预期收益(R1或R2),以及经营者选择合作或不合作的策略成本(YC或NC)有关。换言之,博弈的结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不但取决于独立董事、经营者各自的支付成本,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合作、不合作)条件下两种预期收益的差额(R1-R2)。因此,在进行独立董事制度的构建时,对于上述因素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创造实现纳什均衡的条件,以使制度的效用充分发挥。
(二)政策建议
首先,必须改变独立董事的聘任方法。将独立董事的聘用决定权交给证监会,其行为将与上市公司无关,有效行使监督职责是证监会聘用独立董事的唯一标准。从独立董事的角度看,尽责行为付出的成本小于回报,会最大限度地履行职责,以期得到证监会的信任和继续得到聘用。
其次,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刺激独立董事积极履行职责,多做贡献。一是声誉激励。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动力来源于其维持自身声誉的努力,在上市公司中表现出应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无形中将极大地保护和提升他们的声誉,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独立董事与执行董事之间的“合谋”。二是薪酬激励。采取给予报酬和持股计划以促使独立董事更加积极认真地投入工作,独立董事在其从事的领域乃至社会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必须有相对固定的薪酬以其心理上得到平衡。三是权利激励。授予独立董事必要的控制权,如提名、审计、监督、评价等。独立董事必须具有监督权、审核权、否决权。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施锡铨.博弈论[M].上海财经大版社,2000.
3、孟明.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11).
4、张凡.关于独立董事制度几个问题的认识[J].管理世界,2007(2).
5、胡金焱,丁士祥.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博弈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6、林凌,常诚.独立董事制度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0(9).
7、何问陶,王金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2(9).
【关键词】 博弈论; 混合策略均衡; 上市公司; 财务舞弊; 管理舞弊
一、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背景分析
财务舞弊又称为财务欺诈,是指为获得非法利益采用不法手段所实施的故意行为。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一般表现为有目的的欺骗或故意谎报重大财务事实的不诚实行为。根据舞弊层次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非管理舞弊(Employee fraud)和管理舞弊(Management fraud)。非管理舞弊是公司内部的雇员以欺骗性的手段不正当地获取组织的钱财或其他财产的行为。管理舞弊是管理当局蓄谋的舞弊行为,主要目的是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虚减负债、费用,通过公布的误导性或严重扭曲的财务报告来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主要是以管理舞弊为主。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至今有二十年的时间了,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规模,积累了一些证券市场交易的经验,但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证券市场发展历史,中国证券市场还非常年轻。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其市场体系和相关的证券交易法律法规制度还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现象比较突出,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比较典型的有银广夏。银广夏公司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进行财务舞弊,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其中,1999年为1.78亿元,2000年为5.67亿元;隐瞒下属公司的设立、关停情况,虚假披露配股资金使用情况及对外投资情况等违规事实。通过对各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综合分析,引发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舞弊行为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环境因素、内在机制和外在因素等。
二、博弈论分析的基本原理
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以达到取胜的意义。博弈论思想自古有之,如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可以成为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博弈论基本原理,宣告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博弈论方法应用于经济领域。1950年,纳什提出纳什均衡概念及存在定理,加上塞尔顿、哈桑尼对博弈论进行的完善和补充,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学科。
一般认为,博弈主要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它们的区别在于相互发生作用的当事人之间有没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如果没有,就是非合作博弈。由于合作博弈论比非合作博弈论复杂,在理论上的成熟度远远不如非合作博弈论,所以非合作博弈应用比较广泛,经济学家们所指的博弈论一般是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又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四种,其分别存在相对应的均衡概念为: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subgame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贝叶斯纳什均衡(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perfect 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
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博弈分析
(一)上市公司与证监会之间的博弈
1.基本假设
假设1:证监会的目标是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进行监管;理性假设,假设证监会和上市公司都是理性人,上市公司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假设2:在上市公司财务行为博弈中,参与双方为证监会和上市公司,各有两种战略选择:监管与不监管,舞弊与不舞弊,两者之间存在着混合纳什均衡,上市公司对证监会的监管方式是可以预测的。
假设3:假定上市公司为风险中性者,监管的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证监会和上市公司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假设4:证监会和上市公司所采取的行为具有可测性,对所获得的收益是能估计的。
假设5:本模型只考虑现行制度下的公司监管情况,并排除了上市公司用舞弊收益贿赂政府人员等特殊情况。
2.博弈模型的建立
上市公司对于财务报告可以采取两种行为,即“财务舞弊”和“财务不舞弊”两种策略,证监会也有两种可选择的结果:“监管发现上市公司舞弊”和“不监管上市公司舞弊”。如果证监会的财务监管制度是完备的,则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和“财务不舞弊”总能依法鉴别。但目前中国的证券市场还不成熟,证监会的监管制度并不完善,所以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也有未发现的时候。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一次博弈会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证监会没有监管;二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证监会监管发现舞弊行为;三是上市公司没有舞弊,证监会产生监管行为;四是上市公司没有舞弊、证监会没有监管。
假定上市公司以p概率进行财务舞弊,证监会以q的概率进行监管。上市公司的正常收入为R,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所获得的额外收益为f,政府监管所产生的监管成本为C,上市公司舞弊被政府发现所处罚的成本为B,M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所产生的道德成本,S为上市公司舞弊带来的社会损失。
可以建立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模型如图1:
3.博弈模型的求解
对支付矩阵进行分析知,该博弈过程不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现从定义出发求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假定上市公司以p概率进行财务舞弊,则不舞弊的概率为1-p。假定证监会以q的概率进行监管,则不监管的概率为1-q。
企业的期望盈利函数为:
U0=p〔q(R+f-B-M)+(1-q)(R+f-M)+(1-p)(qR+(1-q)R〕
=-qpB+pf-pM+R(1)
企业目标是实现期望盈利最大化,对(1)式求导:
5.博弈结论解析
对上市公司而言,对p进行分析可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概率与证监会的检查成本成正比,当证监会不容易进行检查(比如检查成本很高)时,上市公司多倾向于财务舞弊排污;上市公司的舞弊概率与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处罚成本、道德成本成反比,即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处罚加大、或者道德成本增加时,上市公司倾向于减少财务舞弊。
对证监会而言,对q进行分析可知,证监会监管概率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收益成正比,即财务舞弊收益越高,上市公司倾向大于财务舞弊,则证监会更倾向于监管;证监会监管概率与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处罚成本、道德成本成反比,即上市公司舞弊后所受处罚越重、道德成本越高,上市公司越不敢舞弊,证监会也就可以相应降低监管力度。
四、针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上市公司与证监会之间的博弈理论分析,根据得到的结论以及分析的结果,为了更加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发生,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通过建立有效的制衡、约束和监督检查机制,如公司治理结构来完善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完善监事会组织结构,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程序和事后检查程序,强化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减少财务舞弊的机会。
(二)提高证监会的业务水平,减少监管成本
根据模型的分析结论,上市公司可以知道证监会的监管成本高低,如果证监会的监管成本较高,则上市公司管理层可以理性判断,证监会将会减少财务监管的概率,将促使上市公司想方设法进行财务舞弊,获取经济利益。证监会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提高证监会的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才能有效促使上市公司减少财务舞弊。
(三)提高财务舞弊的处罚成本
模型结论表明,随着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处罚金额的增加,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可能性将降低。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经验,上市公司一旦发现财务舞弊,则公司董事会、管理层、会计事务所等相关负责人员及机构将有可能被处以非常重的处罚,包括巨额罚款、刑事处罚等,我国证监会可以借鉴相关经验,在法律范围内进一步提高财务舞弊的处罚力度和成本,减少财务舞弊的发生。
(四)健全相关索赔机制,减少财务舞弊的收益
模型结论表明,财务舞弊收益越高,上市公司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越大。证监会只有通过健全相关索赔机制,对发现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进行索赔,比如鼓励和支持广大股民或投资者获得合理赔偿,降低股民或投资者的索赔成本和难度,将公司通过财务舞弊获得的既得收益吐出来,减少财务舞弊的经济收益,以降低财务舞弊的可能性。
(五)提高财务舞弊的社会道德成本,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模型结论表明,随着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社会道德成本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可能性也将降低。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等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在企业界内部形成企业主和公司管理层诚信经营、诚信财务的良好社会风气,对财务舞弊的企业主、管理人员形成强大的社会道德压力,使其在业界难以立足,无法发展,以此促使企业主、管理人员减少财务舞弊的可能性。
企业主和管理层的道德因素在上市公司舞弊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健全职业道德体系,应在建立职业道德规范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企业主、管理层、会计师遵守职业道德情况的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表彰或惩罚。可以将奖惩机制与会计师职业道德要求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体现了义利统一的原则,使职业道德具有某种强制性,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财务舞弊事件的减少。
(六)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外部监督
相关政府部门如财政局、审计局等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更换机制,建立由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和监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制度;优化执业环境,使注册会计师在实质上能够保持独立;加强各级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力度,建立对监管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 苗润滋,崔元鹏.博弈论视角下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1).
[2] 程春晖.博弈论与财务报告研究[J].会计之友,1998(6).
[3] 刘一天,张大为.基于博弈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5).
[4] 张佩.基于博弈论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9).
关键词:入行论;博弈论;思想;辩证
《入行论》全称入菩萨行论,是印度那烂陀寺寂天菩萨[1]所著,所作年份不详,该论典是是大乘佛教诸多典籍中较为重要的论著,正如索达吉堪布在《入行论广释》中说:“《入菩萨行论》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在藏传佛教各派中,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都会传讲听习此论;而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认为如果要做真实的修行人,必须精通《入菩萨行论》 ”[1]。佛学中将论著分为四类:言简而义深、言繁而义浅、言简而义浅、言繁而义深。其中最佳的当属言简而义深的一类,而《入行论》正是属于这一类论著,其中所阐述的内容精辟而深刻,运用了诸多比喻,系统的示解了大乘佛法修行者所要修行的步骤及方法。九世纪初,《入菩萨行》传入藏地,历代高僧大德广泛弘扬,至今也留下了二十余部注疏,使其成为地区脍炙人口的一部宝典,也成为了藏传佛教中修行者的必修论典。这部论典中所阐述的价值观,也是佛教教育者们的价值观,是以利他菩提心为主,不单讲不能偷盗邪、要尊师重道、知礼义廉耻、回报社会、尊老爱幼,更甚者讲到除人类外的所有有生之物,都要营造无害、和谐,这种思想也就必然对后人起到了影响。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之为对策论、游戏论,现在已发展成为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被当作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和方法。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开启了博弈论思想的系统化研究浪潮。然而,这一论著并非最早提出博弈的著作,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孙武所作的《孙子兵法》,可以说是最早的一部讲述博弈的著作。随之便出现了诸多研究博弈,以博弈思想为基石创作诸多方方面面的著作,也成为了风靡一时的青少年读物,更甚者以此为自己的价值观,出现了诸多效仿的事迹。但大风大浪过后,回头审视这一行径,才恍然发现博弈论带来的不完全只有利益,更多的是磨灭了传统思想中正面和积极、人性化的部分,这点值得研究和考虑。
一、《入行论》所阐述的主要思想
《入行论》一书的创作背景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作于一个佛法盛传的那烂陀寺,而且作者又是一位得道修行者,其局限性在于作者是出家人,又置身寺院中,从科学理论的角度而言,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而论著中主要讲大乘深观和广行法,主要以广行法为主,讲解如何修心、修行应当持有怎样的心态等。这部论著分为十品,第一品讲发菩提心的利益,第二品讲忏悔罪业,第三品讲受持菩提心,这三品就是为了“未生者当生”,没有生起菩提心的令生起菩提心。第四品讲不放逸,第五品讲正知正见,第六品讲安忍,这三品是为了“已生勿退失”,相续中已经产生了菩提心,但这也是很容易退转的,这三品是为了令生起的菩提心不退转。第七品讲精进,第八品讲静虑(禅定),第九品讲智慧品,第十品讲回向品,这四品是讲“辗转益增长”,为了已经具有的菩提心能够增长,甚至圆满。整部《入行论》就是为了未生的菩提心能够生起,已经生起的不退失,而能够增长[2]。其中以诸多比喻形象而生动的喻说了善恶取舍,正如《入行论》中将人身比作过河之乘舟,将最终的和谐当做彼岸,为得到这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只为利他。
二、博弈论所涵盖的主要思想
博弈思想简单概括就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也就是二人对局如何占优。以博弈中的要素:参与者、各自的策略、得失(或者支付矩阵)、次序等达到均衡。理性的参与者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或者损失最小并结合对方的处境等指导作出决策达到均衡。甚至牺牲他人的利益,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正如其中典型的海盗分金、囚徒困境等等举例,大致将可以涵盖和解释其内在的思想角度。在军事战略、游戏、统筹等学科,这一理论无疑是极具指导价值的,但在伦理人情中,尤其是东方文化中是否可行,这一论点值得探讨和研究。
三、两者的辩证关系
《入行论》的菩提思想与博弈思想,两者即统一又对立,其统一点在于,两者最终都是致力于求得最大的功利,这点是完全相同的。二者又有着对立的一面,因为菩提心不仅为了今生得到功利,还致力于来世,所做一切都是为了得到和谐、善果,甚至为得到和谐不惜失去生命的大爱。而博弈论则不同在于它不承认来世,所以只致力于眼前的现世今生,所求的是物质上的利益,甚至是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的损失之上,甚至认为任何别人的付出都是“有原因”的,极度机械化的价值观,不利于处理伦理、友情等问题,因为有些时候人与动物的区别正在于此,在于贡献和无私付出,在于“利他”。
注释:
[1]寂天菩萨:印度南方贤疆国王太子,原名寂铠,出家来到那烂陀寺后,依当时寺内五百班智达之首的胜天为亲教师出家,法名寂天。
参考文献:
[1] 索达吉堪布著. 《入行论广释》[Z] . 智悲佛网电子版记述.2013:2.
关键词:环境问题 博弈分析 环境保护
我国的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原材料工业基地和重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历史的原因,不仅经济发展比东部沿海地区明显滞后,而且自然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开始启动,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中如何处理好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讨论了我国西部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然后根据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治理供给两个方面对环境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些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建议,为如何处理西部开发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1.西部开发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归纳起来,我国西部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近年来西部地区的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西部地区降雨稀少、气候干燥,造成植被减少、土地沙漠化;另一方面,人类的过度放牧和开垦、滥砍乱伐森林等因素加速了干旱、沙漠化的进程。
1.2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污染投入严重不足 进入90年代后西部地区加大了资源开发的力度、发展工业生产,不可避免地产生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反,治理污染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控制情况和治理率均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致使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
1.3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西部地区分布着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山脉,如秦岭、巴山、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天山和阿尔泰山等。这些大山丰富的森林资源,由于近年来的过度砍伐、已经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生态灾难频发,生态环境日渐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渐降低。
1.4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由于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使西部的生物受到严重威胁,许多植物物种资源流失或处于濒危状态,野生动物的处境较野生植物的处境更为恶劣。
总之,西部环境问题的形成,直接原因除了自然因素之外,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对自然资源长期低效、掠夺式的开发和使用;二是环境保护和治理投入的严重不足。下面我们就利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这两方面对环境问题的形成进行深入的分析。
2.西部环境问题的博弈分析
2.1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
假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 “生活”着n个理性参与人(企业或个人),这些参与人进行着“产品”的生产活动,他们在利用该区域环境资源的同时,为保证生产的可持续性,也努力设法对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我们用 xi代表第i个参与人使用资源量的大小,则 n个参与人使用资源的总量为X=xi,用v代表参与人每使用环境资源一个单位可带来的平均利润,v是X的函数,即v=v(X)。我们假定:
① 每个参与人在该区域中均享有在利用环境资源上的自由,所有理性参与人在相同的技术水平下生产相同的“产品”。
② 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将受到彻底的破坏,参与人自身的生存亦受到影响。亦即可以认为存在一个最大可容许的资源利用量Xmax,当 X0;当 X≥Xmax时,v(X)=0。
③ 随着参与人资源使用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资源使用量将会使现有资源使用水平下每单位资源使用量产生利润下降。即有v'(X) < 0。
④ 每增加一个单位使用量形成的成本为c。
根据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博弈中的每个参与人的问题是选择xi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即
i(x1,…,xi,…,xn)=xiv[xj]-xic i=1,2,…,n
上式的一阶条件是:
x=v(X)+xiv'(X)-c=0 i=1,2,…,n
(1)
式(1)的n个一阶条件定义了n个反应函数:
x*i =xi(x1,…,xi-1,xi+1,…,xn)
这些反映函数的交叉点就是纳什均衡点:
x*=(x*1,…,x*i,…,x*n)
将n个一阶条件式(1)相加,可得纳什均衡总资源使用量,X*=xi*,X*满足下式:
v(X*)+v'(X*)=c (2)
该区域最优目标是使区域总剩余价值最大化,即
(X)=Xv(X)-Xc
其一阶条件为:
x=v(X)+Xv'(X)-c=0
求解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得区域最优的总资源使用量X**满足:
v(X**)+X**v′(X**)=c (3)
比较区域总体最优的一阶条件式(3)与各参与人最优的一阶条件式(2),由于v'(X) < 0,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X*>X**
这表明各参与人博弈纳什均衡的总资源使用量大于区域最优的总资源使用量,说明在各参与人单独决定自己的资源使用量时,虽然其个人达到了最优,但整体却并不是最优,即环境资源被过度利用了。
2.2环境保护供给的不足
n个理性参与人在保护该区域环境方面,每个参与人提供的专用于保护环境的物质可看作是公共物品的自愿供给。设第i个参与人的环境保护供给为yi,该区域环境保护的总供给等于所有参与人的供给之和Y=yi。令每个参与人的效用函数为ui(hi,Y),其中hi为参与人i的“私人资产”的数量。我们做如下基本假定:
① 参与人的效用大小与他的私人资产数量成正比,即ui /hi>0。
② 用于环境保护的总供给越大,参与人的效用越大,即有: ui/Y>0。
在这个博弈里,每个参与人面临的问题是给定其他参与人的选择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hi,yi),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ui(hi,Y),即
ui(hi,Y)
s.t. Mi=Phhi+Pyyi i =1,2,…,n
上式中,Ph为参与人私人资产的平均“价格”,Py为所提供的用于保护环境物质的平均价格,Mi为第i个参与人的总预算收入。由拉格朗日乘数可得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
= i =1,2,…,n (4)
n个一阶条件定义了n个反应函数:
y*i =yi(y1,…,yi-1,yi+1,…,yn),
纳什均衡点为:
y*=(y*1,…,y*i,…,y*n ),
纳什均衡总供给:
Y*=yi*
不失一般性,对于区域公共物品的总供给,我们假定区域效用函数为:
W=1u1 +…+iui+…+nun, i ≥0,
区域最优是在所有参与人预算收入约束下,使区域效用最大,即
max W=iui(hi,Y)
s.t. Mi=phhi+pyY
由拉格朗日乘数法得区域帕累托最优的一阶条件为:
∑= (5)
将式(5)与式(4)比较,说明个人最优选择是个人边际替代率等于价格比率,但区域帕累托最优则要求所有参与人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价格比率。因此在同样的预算约束条件下,区域帕累托最优的公共物品总供给要大于个人最优选择纳什均衡的公共物品总供给。这表现为在个人最优选择下,环境保护的供给不足。
3.关于环境保护措施的政策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个人最优选择条件下,一方面,作为公共资源的环境被过度利用;另一方面,作为公共物品的环境保护物质总供给却不足,两个方面作用的结果必然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保护环境的措施:
3.1适度调整以开发资源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一直采取资源开发导向战略,西部地区目前的产业结构仍以农业资源开发为主,工业内部结构则以重工业为主,造成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加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自给率低、生态环境脆弱。因此,首先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吸引外来资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减轻对生态环境退化和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
3.2组建企业集团
随着参与人的增多,环境作为公共资源被过度利用的程度越大,纳什均衡的环境保护总供给与帕累托最优总供给相比愈小,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组建企业集团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 可以看作在该区域中参与人数量的减少,这会使环境资源被过度利用的程度减小、环境保护的供给增加;
* 加强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环境保护能力,它从中获益的程度将加大,其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将会提高;
* 参与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大的企业集团在环境保护方面有更大的积极性,它也允许小企业搭便车 (相当于智猪博弈)。
3.3制定合理的政策,加强环境立法、执法
博弈分析的结果说明参与人的效用水平应主要取决于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而非取决于企业自身职工的多少或设备规模的大小。从政策角度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在整个经济运行中地位的变化,要求它充分利用财税手段和法律手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包括自然资源价格政策;对于环境保护者的财税优惠政策;优先在西部城市开放环保市场,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发展环保产业;同时要加快环境立法的步伐,加大环境监督和执法的力度。
3.4公众参与
从世界范围看,公众的参与极大地推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公众既需要参与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决策过程,特别是参与那些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社区决策,也需要参与对决策执行的监督。并且公众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群众基础和舆论声势,充分发挥环境诉讼的作用,通过对企业施加外部压力来实现其监督作用。
3.5科技先行,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应将发展有关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技术置于优先位置,必须彻底摆脱过去重行政管理轻技术落实、重软轻硬、重虚轻实的倾向,应在环境技术开发的队伍建设、环境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环境技术认证和成果享用以及相关法律的制定等方面加以落实。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科技力量的作用,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应直接切入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及时将成熟的科研成果推广到解决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中。
4.结论
4.1讨论了我国在西部开发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4.2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依据博弈论的有关原理,深入剖析了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形成及治理的有关问题,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即在各个参与人最优选择的条件下,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治理的供给不足的两方面双重作用造成了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
4.3根据理论分析结论,讨论了防止环境污染的各种措施,给出了解决西部环境问题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龚六堂.经济学中的优化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张维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关键词:GMP实施;药品生产企业;食药监管部门;博弈论
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它是一把标尺,既规范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同时也衡量药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1]。按国食药监安[2011]101号文件要求,所有药品生产企业均应在2015年12月31日前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GMP认证后,GMP能否持续稳定实施才是关键,才能有效控制药品的安全与质量。
药品飞行检查,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针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开展的不预先告知的监督检查。近年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CFDA)飞行检查中,被检药品生产企业GMP实施情况不容乐观,更有甚者GMP证书被收回,仅2016年全国收回药品GMP证书就高达171张[2]。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性[3]。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博弈论在金融学、证券学、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利用博弈论研究药品生产企业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食药监管部门)的博弈,得出影响药品生产企业GMP持续稳定实施的众多相关因素,并分析出关键因素,从而促进药品生产企业持续稳定实施GMP。
1 研究方法
以博弈论为基础、为依托,借助其他科学方法分析研究药品生产企业持续稳定实施GMP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
1.1 调查法
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发现我国现有药品生产企业数量为8702[4]。2016年全国收回药品GMP证书数量为171[2],约占总量的1.97%;跟踪检查后发回药品GMP证书数量为104[2],即未发回药品GMP证书数量为67,约占总量的0.77%。这些数据既给药品生产企业敲响了警钟,也敦促各级食药监管部门加强对辖区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尤其是相较于其他省份数量偏大的河北、吉林、安徽、广西四省。
1.2 数学建模法
由于博弈论可以比较深刻地反映出各参与方利益的冲突与一致问题, 以及参与方的决策过程, 所以通常被用做政策制定和政策分析的有力工具。为了分析我国的GMP持续稳定实施, 基于泽尔腾(1995)“小偷与守卫”[5-6]博弈模型,建立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来讨论博弈双方的决策。
1.2.1 模型假设
GMP持续稳定实施相关的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有以下方面。
(1)理性人假设
假定博弈主体为我国食药监管部门与药品生产企业,博弈主体均符合理性的“经济人”假设。药品生产企业和食药监管部门都会在博弈过程中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来说,以较少的成本支出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即无形资产)收获丰厚的企业利润是其追求的目标;而对于食药监管部门来说,依法执法、科学监管、为人民服务,国家稳定和谐,国民用药安全与质量得到保证,是其追求的目恕
(2)非合作博弈假设
为了利于分析,假定药品生产企业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持续稳定实施GMP,即GMP实施存在缺陷,属于违法行为;食药监管部门为了追求国家稳定和谐、提高国民用药安全与质量,随时准备对群众举报、投诉的药品生产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药品生产企业和食药监管部门的关系类似于“监管模型”中的小偷和守卫的关系,设定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共谋”“串通”的行为,将其视为非合作博弈来考虑。
(3)完全信息静态假设
完全信息博弈指参与者对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有充分了解;静态博弈指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者尽管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者不知道先行动者的策略。就GMP监管与实施决策双方的行动从逻辑顺序看,药品生产企业决策在先,食药监管部门决策在后。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只要不想持续稳定实施GMP,就不存在技术障碍;对于食药监管部门来说,假设其具有完全检查能力,即只要检查就可以查出药品生产企业实施GMP是否持续稳定,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因此,可以将该博弈设定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4)策略选择的假定
博弈双方均有两种策略选择:药品生产企业可以选择持续稳定实施GMP和不持续稳定实施GMP,食药监管部门可以选择检查和不检查。
1.2.2 决策组合分析
通过博弈论相关方法可得到药品生产企业和食药监管部门的决策组合。
(1)组合一
食药监管部门检查,药品生产企业不持续稳定实施GMP时,假设食药监管部门因对群众的举报、投诉积极检查而提高社会稳定性、增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健康的总和为B,其单次检查支出的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内的所有成本为C;药品生产企业因违法被查处所受惩处为A。故而食药监管部门的收益为B-C,药品生产企业收益为-A。
(2)组合二
食药监管部门检查,药品生产企业持续稳定实施GMP时,对于食药监管部门来说,其收益仍为B-C;对药品生产企业而言,相当于接受例行检查,无损亦无收,因此收益为0。
在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旅游业的三大之柱之一的酒店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各星级酒店发展的不平衡,酒店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基层员工的离职率较高等,本文以酒店业为背景,运用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应用动态博弈模型研究来员工与经理的多阶段博弈问题,讨论了酒店发展过程中的员工的离职问题,谈到了如何才能降低离职率,同时也给出了优化酒店管理的合理化的建议。
一、模型中数据参数的假定
在酒店里,作为酒店的管理者,作为股东的人,他要对员工的日常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下面是他和员工在工作中的一些参数的假定设置。
1.酒店经理一旦进行监督就能发现酒店员工是否努力。2.假设酒店员工工作努力就不会离职,所以也无需考虑经理是否会进行教育,当经理不监督时也不存在教育与离职的问题,即没有博弈树下面的分支了。3.当员工工作不努力时,客人们可以能会将酒店员工的不努力行为扩散给其他人,这样酒店经理的声誉会损失,设为。4.经理进行酒店日常的管理工作,股东赋予他的管理经费为M,这也是工资的一部分,经理的监督成本,酒店员工的努力成本为,F为经理不教育时对不努力的员工的罚金,(注意这里教育则不罚款了)假设员工离职向经理交事先劳动合同上的违约金为,这个可以对员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5.经理不教育不努力员工时,经理教育不努力的员工时,教育成本为J。经理出于短期效益,对于不努力的员工,他希望罚款,而董事会的股东们则更希望他通过教育,让他们接受爱岗敬业,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增强团队凝聚力,这有利于酒店长远的发展,所以本节后面有一个股东对经理的监督与否的问题。6.员工将要离职时对外界有个期望值R,当期望高时,对他是一种离职的诱因。7.当员工工作不努力时,经理自身的声誉损失为;经理一旦监督,发现了员工不努力时,酒店员工声誉损失为;员工努力时,其声誉得益为;当经理通过教育后员工不离职了,则经理的声誉损失为。这里要说明一下,声誉损失再这里主要表现的是一种量变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赋予它一定的实际意义,比如经理的声誉损失可以在股东召开股东大会在季度奖、年终奖时给予体现,而员工声誉损失、声誉得益也可以由经理对他的努力情况进行评价后,在他的奖金中设置给予一定的份额来体现。8.设经理监督的概率为,不监督的概率为1-,员工工作努力的概率为,员工工作不努力的概率为1-,经理不教育的概率为,经理教育的概率为1-,员工离职的概率为,员工不离职的概率为1-。9.设最底层经理与员工的期望收益分别为11、12,上一层经理与员工的期望收益分别为21、22
该模型的博弈树如图1所示,树中显示了经理与员工在多个阶段的动态博弈,根据假定条件与博弈树可以确定图1中各参与人在结点①-⑧的收益值,即有:
二、博弈模型的求解
采用逆向归纳法求此动态博弈的均衡解,即从博弈树的最低层开始,组成考察每层的经理与酒店员工的期望收益,具体过程如下:
1)从最底层考察酒店员工离职与经理不教育的情况,分别求出酒店经理与员工的期望收益,用11、12表示,涉及到决策点②、③、④、⑤
则这个阶段经理的期望收益
(1)
则员工的期望收益
(2)
对式(1)、(2)求一阶求导,并取:
从而得在这一阶段二者的均衡解为
(3)
2)在讨论了上面这个阶段的情况后,再考察酒店员工是否努力及经理是否监督这一层次,涉及决策结点①、⑥、⑦、⑧,用21、22分别表示本阶段经理和酒店员工的期望收益。
本阶段中,在决策点处
对于经理
(4)
对于员工
(5)
对(4)、(5)求一阶条件,并取
从而均衡解为:
(6)
三、对上述的均衡结果分析
上面通过数据的假定,求出了在各个阶段经理与员工之间的均衡策略,即最底层的考察酒店员工离职与经理不教育的情况,分别求出酒店经理与员工的期望收益,当讨论了上面这个阶段的情况后,再考察酒店员工是否努力及经理是否监督这一层次,分别求出了本阶段经理和酒店员工的期望收益,然后依次求导后,得出了下面的均衡概率,下面对上述结果给予分析。
由上述求解过程可得模型的均衡解为:
(7)
1)均衡条件下为经理监督的概率,由可知:
①酒店员工努力成本C2越高,经理监督的概率越大,因为酒店员工的努力成本越高,酒店员工不努力的概率越大,因此经理为促使酒店员工努力就需提高其监督概率。
②酒店员工努力的声誉得益越大,酒店员工努力可以得到承认,那么酒店员工越敬业,即使经理不监督,酒店员工仍然努力,所以,此时经理监督的概率就越小。
③1*2越大,不努力酒店员工的损失越大,酒店员工为了避免这种损失就需要努力工作,在这种环境下,可降低其经理监督概率。
2)是酒店员工努力的概率,由可知:
①C1越大,越小,因为经理的监督成本越高,造成经理监督概率越小,导致酒店员工越会降低其努力积极性。
②越大,这表明经理在第一阶段的收益越大,而这个收益与不努力酒店员工在这个阶段的损失相关,也就是说越大时不努力酒店员工的损失越大,为了避免这种较大的损失,酒店员工努力的概率越大,即越大。
③M越大,股东赋予经理的管理费用越多,经理越会加强监督,执行股东的想法,员工自然会努力工作了。
3)为经理不教育不努力员工的概率,由可知:
①J越大,越大,当教育不努力的员工成本太高时,经理显然越不会去教育员工了,而会选择罚款。②越大时,越小,员工意识到不努力带来的声誉损失太大,有可能被解雇的危险,必然会努力工作,自然就不会发展到下一步需要经理去罚款了。③R越大,越小,当员工对外界有一个较大的期望时,此时员工是最容易离职的,那么此时若经理只是简单的罚款,只会加速员工的离职,因此只能是教育了,教育的概率加大了,不教育的概率变小了。④越大,越大,这是因为我们可以借助后面模型带来的股东情况,当员工因离职要交的违约金越多时,员工因不愿意交这部分违约金,而会努力工作,则经理高忱无忧,不教育的可能性是显然增大了。
4)为酒店员工离职的概率,由可知:
关键词:会计虚假信息的治理;虚假信息的博弈分析;虚假会计信息
从理论和企业契约理论的观点看,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中存在不同利益集团的经济博弈。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考虑,经营者必然存在蓄意歪曲会计信息的动机。实证检验结果也表明,会计信息的披露过程中确实存在蓄意操纵行为。
一、博弈论的基本原理
所谓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一种方法。博弈论把现实世界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各种行为抽象概括为不同参与人之间利益的冲突与一致,进而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来研究不同参与人的策略选择问题,使分析更加准确。同时,博弈论把信息的不完全性作为基本前提之一,这就使得博弈论所研究的问题和所提出的结论与现实非常接近,具有现实性。
二、会计博弈
博弈分析的基本组成要素有三个:一是博弈主体,即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包括企业、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和其他有关的个体等。二是博弈规则,即一切规范会计行为的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三是社会监督者,即会计理论界、社会公众、政府审计以及其他经济监督人员。
(一)会计博弈的动因
信息不对称———会计博弈的动因。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对相关信息占有的不对称,即对信息掌握的程度不同,在效用最大化的目标驱使下,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便会利用有利的信息使自己获利,而处于劣势的一方则会采取各种手段去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便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利己”决策。在这一信息搜集和利用的过程中,每个参与者(局中人)所采取的行动方案不仅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还要考虑到其他局中人可能采取的对策,这便是一个博弈过程。
(二)会计博弈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会计合作博弈———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博弈。在委托制下,所有者与经营者作为交易()双方,由于对相关信息占有的不对称,从而导致在交易完成前后分别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三、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背景
在我国一个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信息是所有者与经营者需要与供给的载体,所有者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经营者用来反映其受托责任的情况。
四、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
一般来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与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包括内在(主观)动因和外部(客观)环境两个方面。就会计信息失真而言,内在动因是其主观基础,外部环境是其客观条件,只有这两方面共同的发挥作用,才会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一)法律环境的缺陷是关键因素
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法律环境的具体情况。监督力度弱化,缺乏机制制约也是促使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重要条件。
(二)会计人员的业务、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如果会计人员具备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就能够自觉抵制来自于各方面的诱惑和压力,拒绝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却不高,许多会计师并不熟悉新的会计制度,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对比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
(三)两权分离体制成为一个新的外部条件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财产权力关系逐步由“两权合一”转化为“两权分离”,股东与经营者的关系转化为委托与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不可避免的存在“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四)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也导致会计信息虚化
会计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环境的现状和发展必然对会计起着重大的影响,影响着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法规建设等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较快,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和企业的经济自律在许多方面都跟随不上,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无序和不健康因素,必然反映到会计工作中。
五、虚 假会计信息的治理
消除虚假会计信息赖以产生的内部动因。这种动因的消除主要是割断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产生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目前有的国家为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当有关管理部门需要企业的会计信息时,尽量不直接采用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而是由管理部门按一定的要求对企业的账簿记录进行调整。此外我国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施会计委派制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改变有助于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环境。
(一)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提高会计信息造假成本
目前,因会计信息问题而发生的会计诉讼日渐增多,我国现行法律只重视会计信息的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处理,缺乏民事法律责任调节有关规范,缺乏对虚假会计信息具体认定及其法律责任分担的法律规定,使司法部门在解决这类民事关系时出现障碍。良好的形象是企业得以在市场中存在、获利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因此,应逐步形成一个评定企业形象的等级,从而迫使经营者放弃短期行为,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和公司核算制度
完善的注册会计师制度能够使得注册会计师站在委托人以及社会公众的立场上公正、客观地处理会计事务,从而达到尽量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目的,进一步完善会计委派制对于经营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减少会计信息失真;对于公司而言,计量程序的可靠性、原始数据的科学分类和规范的会计科目又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这三个方面的有机配合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完善因两权分离而导致的虚假会计信息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经理人才市场。股东通过股东会上的用手投票和资本市场上的“用脚投票”来肯定或否定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使经理人员把眼光放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上,而不是搞一些短期行为或用虚假会计信息欺编股东,培育自由流动的经理人员队伍和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员市场,使他们产生危机感,形成压力和动力,从而减少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