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09:20: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培养能力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动手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初中物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能力,其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其它能力的基础.然而,许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动手操作,这样,即使掌握了知识却无法将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另外忽略了动手操作能力,便缺乏了生活经验,在学习一些较抽象的知识或是一些离我们生活较远的知识时就会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做题难以下笔.由此可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下面我们以几个例题为例说明.
例1 如图1是一名学生用自制的“试管排箫”吹奏乐曲,吹奏时美妙的声音是由试管内空气柱的产生;试管内空气柱长度参差不齐,目的是为了吹出不同的声音.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也不同.
解答 演奏时,试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不同长度的试管内空气柱长短不一样,因而空气柱振动频率也不同,所以音调也会不同.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原因和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例2 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入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篮子,再把装有剩饭剩菜的碗放入篮子,用纱布袋罩好,就做成一个“简易冰箱”,如图2所示.篮子里的饭菜放置大半天也不会变质,以上“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 )
A.液化放热
B.蒸发吸热
C.凝固放热
D.升华吸热
分析 物质由液体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蒸发吸热,具有致冷的作用.
解答 夏天温度高,盆里的水会不断蒸发,蒸发吸热,具有致冷的作用,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篮子里的饭菜就不容易变质.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了汽化和汽化吸热的特点,关键是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特点.
例3 学习电动机和发电机时,课本上安排了三个活动.
(1)图3甲是观察磁场对通电线圈作用的实验装置,将线圈两端的漆全部刮去后放入磁场,闭合开关,会观察到线圈(选填“能”或“不能”)持续转动,原因是当线圈平面与磁感线时,线圈受到磁场作用力相互平衡.
(2)图3乙是自制简易电动机模型.刮漆部位及方法见放大图.按这种方法刮漆,目的是使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线圈中(选填“有”或“没有”)电流,从而能够按原方向持续转动,因此这一部位就相当于直流电动机中的(填某一部件的名称).通电后线圈能转动,如要加快转动速度,可采取的做法是:(写出一种即可).
(3)将图3甲的装置改装成图3丙所示的发电机,在风车持续转动时线圈中产生的是(选填“直流”或“交流”)电.
分析 (1)直流电动机中的换向器可以在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改变线圈的受力方向,使线圈持续转动下去;
(2)换向器可以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使得线圈连续转动下去;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大小与电流大小和磁场强弱有关;
(3)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即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解答 (1)将线圈两端的漆全部刮去后,没有了换向器,不能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就不能改变线圈的受力方向,所以闭合开关后,发现线圈只能偏转至水平位置而不能持续转动.这个位置物理学中称为平衡位置,它是线圈所在平面与磁感线垂直的位置;
(2)漆是绝缘体,按图中方法刮漆,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线圈中没有电流,线圈由于惯性能够按原方向持续转动,所以此这一部位就相当于直流电动机中的换向器;通电后线圈中的电流越大,磁场越强,线圈在磁场中受磁力越大,转动越快,所以如要加快转动速度,可采取的做法是:增大电流或增强磁场;
(3)将图甲的装置改装成图丙所示的发电机,线圈旋转时,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且电流方向发生周期性改变,属于交流电.
故答案为:(1)不能;垂直;(2)没有;换向器;增大电流(或增强磁场);(4)交流.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电动机的原理、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影响磁力大小的因素,另考查了学生利用基础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培养出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对学习物理有着不匪的帮助,更是对我们的人生发展大有裨益.那么,为了让我们的物理水平更上一层楼,也为了培养自己的能力,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吧!(本文是江苏省教学研究第十一期课题《指导初中学生物理小制作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JK11-L211)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生 创新 培养
一、高中生心理发展主要特点
(一)自主性
高中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意识。具体地说就是主人翁的心态、独立完成任务的愿望和自我能力的展示。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也有了自己的主张。他们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对成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实事求是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常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
(二)成人性
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正趋于走向成熟的时期。作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向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正在向成熟的指标发展,正处在社会人格化的过程中。
(三)动荡性
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就了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又较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混同起来。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和老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四)前瞻性
青年时期是连接过去与将来的中间环节,是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过渡阶段。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有着最广阔的未来前景和最佳的前景距离,他们对发展与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发展与未来是高中生最向往也是最广阔的领域。这种面对未来的前瞻性使得高中生特别富于理想,它引发高中生迫切追求自我实现。
(五)进取性
由于生理上的迅速走向成熟,加上心理上的迅速发展,使得高中生经历充沛、血气方刚、反映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富于进取,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们乐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向上。
二、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高中生生理及心理发展主要特点,我们可以从几方面入手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一)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为学生自主意识的提高、自主能力的形成创造条件
从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个班会开始,就要让学生意识到,现在不同于以往,从学习到生活都更多的需要自我的能动性,没有自主意识,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就将被甩到后面。要让他们认识到这种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管理的能力将成为自己未来个性发展的前提。然而任何一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了灌输思想外都要在实践中完成,自主意识也是在实践中培养形成的。陶行知说过:“游泳就须在水中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为此,在班级管理中,班级的所有教育活动,如班会、团会、联欢会、班费管理、劳动组织、自习管理等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去组织实施并完成。但需要我们老师注意的是这“放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少数干部和成绩较好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和管理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自主能力。所不同的是,不同层面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制定不同层次的管理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实践的快乐。譬如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的值周班长制就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实行的过程中具体做法是:由班干部开始,进而普及到一般同学,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教师只指导其方向,出现问题时同学们互相帮助自己解决。值周干部和全班同学一起在管理中学习,在管理中体味,以主人的意识和姿态去要求自己,收到了较好的班级管理效果。当然,我们的教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与自主管理同步的自主课堂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思考、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成人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所谓成人性是指我们必须把学生当作有独立人格的成人。高中生求知欲、好奇心都很强,同时他们又思想幼稚,缺乏理智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如,他们自视很高,不喜欢别人对他们指手画脚,不愿意听从别人意见等。如果我们的教育还以理论说教的形式出现,势必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对高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放弃“师道尊严”,真正以“教仆”的身份去面对学生,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这样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才可能是切实有效的教育。
成人性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行事做人都要依“法”而行。如青春期教育。我们都很清楚,青春期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可视为洪水猛兽;既不能任其发展,也不能行政命令,强制压服。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奋发学习,树立远大的抱负。再如:学校管理教育中,我们要让学生清楚: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必须依“法”而行,奖惩并用。这“法”应是学生意见与校规校纪相结合的产物,它一旦产生,就在班级就具有了法的威力。作为学生就应明确如果违反或背离了“法”的要求,就必须接受惩罚,因为高中生是有独立尊严的人,已经可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就应该明白奖惩对于自己的利害关系。
(三)遵循学生成长特点,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精神
1.支持学生在自主的班级管理中呈现的改革、创新的行为。
班级管理中的改革创新行为来自于学生自主的积极性,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这些行为可能有悖于常规,但只要这种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又不违背校规校纪,我们就应该认可并支持。
2.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挑战课本,挑战权威,挑战老师。
长期的考试压力,使学生把课本知识当作神圣的教条,无条件地接受,这样是无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教材上的条条框框,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并且不仅要知道“为什么”而且要知道“怎么样”、“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服人”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课本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学生学习中的质疑挑战就是对知识最大的尊重,学生本身就是推动知识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
3.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知识的碰撞。
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活动,更主要的是集体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活动。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都是在个体之间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进而清楚理解拓展思路的。在班级教学中引导学生相互切磋,开展讨论 ,通过相互提问题,调动学生研究问题、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是一项很好的尝试,如:笔者在教学管理中定期进行的“点子之辩”、“我之新见”等活动,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是学生的头脑更活跃了,不走寻常路的意识和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在学生丰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不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后形成的结果。本文所提出的关于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和想法,希望可以为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英语;口语能力;重要性
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沟通交流,初中英语教学也必须重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只注重传授知识,过分关注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忽略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这种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英语学习观念,直接导致了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歧向发展,忽略了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
一、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现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极少部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口语能力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有学生完全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
1.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大部分英语老师遵循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只重视学生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量的英语词汇、语法规则、句子结构充斥着课堂,显得呆板而枯燥,严重缺少活跃的学习气氛,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着知识,无法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导致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很枯燥乏味,缺少兴趣,即便是课后作业,也重在写,片面地认为只有写得好才能学得好。
2.缺乏语言环境
自古以来,语言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中进行的。同样是学习英语,在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与非英语国家的学习,哪种效果更明显,是不言而喻的。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中,缺乏语言环境,缺少口语练习环节,学生不敢开口,也不积极参与口语练习,时间一长,变成了“哑巴英语”,导致本应生动活泼的语言课堂,变成了枯燥乏味的默读式学习。
3.机械式的交流
课堂的口语交际活动,缺乏交流价值,只有显而易见的语法目的,例如,教师指着一个学生问另一个学生,What’s his name?学生回答:“His name is Liu xiang.”老师又问:“Where does he study?”学生又回答:“He studies at No. 21 Middle school.”老师再问:“Is he studying English?”学生再回答:“Yes,he is. He is studying English.”这些机械式的对话不是真实语境下的对话,毫无新意,脱离了生活实际,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对学生也毫无吸引力。只有贴合生活实际、符合英语文化背景、关注社会热点的话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热情,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正常开展。
二、初中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尽管当前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英语口语在课堂教学和考试中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却始终备受关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交际,加强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实现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聆听世界的声音。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有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
2.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既提升了学生词汇、词组、语法的应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读、写能力,又实现了教学的互动性,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意识
英语的学习在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中,难度最大的是“说”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否会用英语进行交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不会“说”。因此,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培养“说”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初中英语教师应千方百计引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意识。
2.鼓励学生自信地练习口语
面对学生不敢开口的现象,表扬、鼓励以及适时肯定对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自信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表达口语过程中,势必出现语法错误、语音错误等问题,老师要不拘形式、不限方法,从鼓励的角度,培养学生开口的自信,让学生不再有羞怯心理,使之改变怕说错、怕嘲笑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说英语的习惯,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3.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
兴趣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关键,因为只有对英语交流感兴趣了,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因此,英语老师灵活使用各种口语训练方法,包括英文电影赏析教学法、疯狂式口语练习、交际教学法等方法,也可将这些方法融合起来,以激发学生主动练习口语的积极性,在学生有了学习热情后,再创设交流语境,开展多样的英语口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英语老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创设英语交流语境,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良好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目标分层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不同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学生,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设定总目标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不同层次各自的教学目标为起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及要求,低层次的学生要掌握基本教学内容,高层次学生要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加强思维,挑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然后逐步延伸,趋向共同的总目标。这样,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牢固掌握数学学科基础知识,并在各自层次上有所突破、有所挑战。
(2)授课分层教学
面向学生全体施行授课分层教学,是分层教学理论中的重点及难点,需要教师创造性的投入。在授课分层中,教师要遵循在授课内容上保持进度一致,授课程度有所不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点,针对不同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不是以问题答案为目的,而是要互相探讨问题各个层次的问题点,最终得到一致结论,使得各层次学生都能明确了解该问题所能学到的知识。该方法的进行,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互相讨论的重要性,有助于各层次间学生相互学习理论知识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使较低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逐步提高。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分层设置问题,统一问题的简单部分和复杂部分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及时给予积极的肯定,这样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成就感,而且能使较低层次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高层次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3)课后练习分层教学
课后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后练习的难易程度可能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造成不同层次的影响。简单的课后练习不能提高高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复杂的课后练习又会使低层次学生产生学习的挫败感,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课后练习分层化,是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层,施行分层作业,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设置简易题、中等题、难题,必答题、选择题,他们选择各自等级的题目后自主进行题目选择,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课后练习,从而使他们的课后作业自主、积极地完成,利于对课堂知识的消化、总结。
二、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传统应试教育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教师在授课时更多地注重升学率,重点放在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初中数学教学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先要改变教师的传统思维中教学的目的是考试这一思想,实行教育民主化,真正实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正确、深入地认识、了解、掌握分层教学,是分层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
(2)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课堂中,教师能够容易辨认出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为有效分层教学、进而设定分层教学方案作充足的准备。
(3)注重学生能力的不同
在初中数学教学施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辅导。学生在被给予适当材料教学的同时,如果还能给予适度的辅导、充裕的思考时间,那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能达到学目标。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层次低的学生,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层次高的学生,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解决深层次问题、挖掘深层次知识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开设一帮一活动,使学生在互相帮助之间达到能力的提升。
(4)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的评价标准应有不同。另外,对不同层次上表现不同的学生,教师也要给予及时的评价。表现优秀者要给予赞赏,使他们今后的学习更加充满激情;表现稍差者也要积极鼓励,使他们快速建立起自信。对于各层次学生的评价都应做到及时、客观,使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激励的效果。评价的目的要让每个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让教师的分层教学有理性的依据。
三、总结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它既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和学习其他科目的重要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或家长都要在学生的阅读上下功夫,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阅读 小学语文 培养 重要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对每个人来说,阅读是一种终身学习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受益一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判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它既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和学习其他科目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或家长都要在学生的阅读上下功夫,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教师和家长对阅读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一、学生阅读的重要性
1、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和其他学科的主要途径。小学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就如同人生的一张白纸,他们对所读的书印象最深,书对他们的影响也最大,甚至可以决定他们将来的学业、生活和事业。“哪些书籍曾对你的思想、为人产生过重要影响?”对读书,许多学者们所持态度有惊人一致:“作为学者,读书如同吃饭,否则就会思想枯竭。”
2、阅读是学生社会生活的需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阅读,传统的书、报、信件,现代的网上信息等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所以,阅读是人们生活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学会阅读也就是学会生活。阅读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培养我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3、阅读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们的创造力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而阅读就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智力。阅读本身是一个不断思索、想象、判断和评价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勇于提出和书本不同的观点是鼓励创新的重要手段。
4、阅读是未来社会生存的需要。《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未来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生如果不会阅读,也就不会学习,因而提高阅读能力是未来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学习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更重要。正如大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我们也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较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条件充实了自身的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同龄的学生中出类拔萃。
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从上述可见,阅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发展等如此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容忽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阅读的前提,孩子喜不喜欢阅读,与教师的培养技巧很有关系。在学生学习阅读的初期,根据小学生的心里特点,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家长多推荐,提供给学生的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画册、彩图科幻故事等,以此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2、进行专题阅读。专题阅读,是指学生确定阅读专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训练价值,在进行专题阅读教学时,把学生分成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研究主题。例如;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外国童话和中国神话传说的异同》、《安徒生童话主要人物分析》《童话和金庸武侠小说》、《童话与动漫》等等。学生确定主题后,课后自主阅读,然后定期交流讨论,汇报学习成果。最后小组写出结题报告,老师做出幻灯片,老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这个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3、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学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在校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讲童话故事比赛,小品表演,给动画片配音等。既可以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又可以加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宜对学生的阅读过程管得太死。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年幼的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儿,一会儿翻翻那本儿。对此,教师和家长不必过多的去管他。通常,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学生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长就应感到心满意足了。一般说来,从一年级开始,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对此,教师和家长应注意观察和引导,不宜过多地干涉。美国图书馆管理学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
【关键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对探究能力的要求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对学生既提出了学习知识的外在要求,又提出了培养能力和品质的内在要求,新课标对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有以下几点具体要求:①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物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②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新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必须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时,还要掌握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都有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去探究发现问题。一切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地工作,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所以,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的动力之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方式很多,除了实验演示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外,在讲授概念、验证定律或习题求解时,还应该考虑学生提问可能出现的困难,采用适当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获得成功,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产生源源不断的问题。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启发学生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性,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学生的提问习惯和提问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时学生往往对教师还有很大的依赖性,要么提不出,要么提出一些肤浅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同时,教师还要把学生的提问作为经常性的作业来抓,在提问中学习。通过提问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觉悟,真正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并且这一情境不仅有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而且还要联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教师还要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我们能营造出一种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思考为前提的。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关键是教师必须坚决抛弃传统的注入式而代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法是诱导学生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认识道路前进的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问题,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平抛运动”的教学中,教师用一小锤水平敲击放在水平面上的小球,请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学生观察的结果是小球作曲线运动,即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自然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球不一直飞出,而是一边前进、一边下落呢?学生必然会从力的角度去研究与推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水平方向不受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只受重力,作自由落体运动。然后教师用平抛运动演示器,演示出平抛运动的确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准确地揭示出了平抛运动的实质及研究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一定会总结出来“平抛运动”是只在重力作用下的两种运动的合成,其运动轨迹应是抛物线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应该是逐步发展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自信心,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2]物理教学探讨,2005.9
[3]物理教学探讨,2006.3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到来,更是呼唤着创特性的人才。同志曾经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素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一提到创新,人们就习惯于将它与了不起的发明创造相等同,所以抑制了许多人的创新能力。因此,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创设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的本身就包括情感、兴趣两个方面。教学时注意到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就能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可靠的保证。
(1)以趣引知,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索某个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动机。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新授前老师问:“小明的爷爷今年只过了18个生日,谁知道小明的爷爷今年几岁?”学生们马上利嘴快舌地答道:“18岁。”接着老师问:“爷爷18岁,他儿子几岁?能有孙子吗?”学生们立刻笑着回答:“不可能有孙子。”那么,小明的爷爷到底是几岁呢?此时,矛盾产生了,使学生们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迫切想知道答案,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注入情感,营造创新学习的愉悦氛围。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小学生更为强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也是情感交流过
程。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学习,才能在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愉快地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和蔼可亲、自然幽默。如:“谁来做小老师”、“谁来帮助他”等。有时,教师的语言可增添一些幽默感,这样有利于情感的调动。例如一年级第一册“米和厘米的认识”中,有一道题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教室长8( ),有-些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教室长8厘米。我笑眯眯地对小朋友说:“我们在-个长8厘米的教室里学习,都变成了什么了?”边说边演示,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米和厘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2. 点拨启发,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创造性思维是组成智力各因素的有效综合。是人的思维品质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方面,是在主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2.1 动手观察,引导学生归纳类推。一些数学知识、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较抽象难懂,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理,运用多种感官借助操作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类推,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先分别拿出8恨、9根、10根、11根、1 2根、1 3根、1 4根、15根小棒,要求每4根摆-堆,可以摆几堆?还剩几根?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
8÷4=2(堆)……0(根) 12÷4=3(堆)……0(根)
9÷4=2(堆)……1(根) 13÷4=3(堆)……1(根)
10÷4=2(堆)……2(根) 14÷4=3(堆)……2(根)
11÷4=2(堆)……3(根) 15÷4=3(堆)……3(根)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根据上面的一组算式,你们能看出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除数是4,被除数依次大1;余数每隔几个后又重新出现了;余数只出现(0、l、2、3这四个数)。那么,余数会不会出现4呢?(不会,如果还余4,就可以再摆一堆,这样,余数又为0了。)再引导学生类推:当除数是5时,余数可能是几?除数是6、7呢?这样学生根据动手操作的感知经验,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从观察、比较算式后,各抒己见,形成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个概念。这样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聚合思维的能力。
2.2 分层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最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设计问题,并让学生在问题过程中,着重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发现新知的:
(1)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①启发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与圆内的某条线段有关?也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呢?
②教具演示:用三个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这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就是这三个圆的周长。学生观察得出: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有关系。
(2)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①测量计算:每位学生测量出一个圆片的周长、直径,并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②讨论交流:交流测量得到的数据,讨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③媒体演示:展示大小不同的三个圆,用每个圆的直径分别去度量它的周长,最后得出:每个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3)引导并概括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以上教学片段,展示了学生认知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较好地学会了探求新知的方法;寻找规律,不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现创新,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
3. 设计开放式习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拓性、创造性,教师就应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诱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
3.1 设计一题多问。引导学生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让其探求结果的可能性。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应用题”一课,老师设计了一道基本题:“商店里有苹果20箱,梨25箱,苹果是梨的百分之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老师又设计了5个问题。即:梨是苹果的百分之几?苹果占水果总数的百分之几?梨占水果总数的百分之几?苹果比梨少百分之几?梨比苹果多百分之几?这样一题多问,不仅使学生感到问题的新颖,而且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3.2 设计一题多解。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种解法的训练,可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扩展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个数与众不同?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踊跃发言。
(1)因为2、4、6、10都是双数,而7是单数,所以7是与众不同的;
(2)因为2、4、6、7都是-一位数。而10是两位数,所以10是与众不同的;
(3)因为4、6、7、10都大于3,所以,2是与众不同的;
(4)4是与众不同的,因为4与左面的2和右面的6都相差2;
【关键词】自主学习;总结;学习平台
一、初中语文课程现状和课改趋势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语文课程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对它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哲学理念落后于现实,教材模式的单一,选择性差,缺乏常态下的语文教学实验;考试改革难以突破,背景环境不佳;仅重视教师作为教导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作用。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在实施中学新课标的背景下,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因此,彻底改革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让教育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便成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所必须采取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改革措施。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 抓住自主学习的课堂特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进度,设计自己的学习评价指标。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处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基础,离开了自主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从这个角度上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的本质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精神。
2. 注重学法指导,创设超市式学习平台
“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语文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变化是角色的转化,教师不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教法,更要研究和探讨如何有效地实施举一反三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主设计、练习、探究、评价和思考地进行创造性学习,从方法上探究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与原理,掌握如何运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提高自学效果,促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不妨模仿超市的自选方式,开展自由选择式的学习活动。它并不是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而是老师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校的条件,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层次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由学生(小组)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安排学习进度、自己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完成学习的同时,各取其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积极性的发挥。
3. 优化学习组合,开展合作的学习方式
根据自愿和兴趣的原则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结合起来,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自身技能的提高。具体的分组方法:可以是兴趣相投、性格相似的分成同组;同桌同座、同路的分在同组;思想、学习、生活能得到互相帮助的分成同组;或者根据成绩的好、中、差分组。
学生每个人对知识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体会。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学生之间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达方式来理解、消化学习内容;学生之间的相互勉励、相互帮助和督促以及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共事、共进,间接地帮助其实现教学效果的期望,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4. 引进柔性的教学管理,运用激励的教学评价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它采用的是非强制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施加潜在影响,把教师的意志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其职能是教育、协调、激励、互补。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解除传统课堂教学常规对学生过多的束缚,该紧的时候紧,该松的时候松,少些军训的架势,多些民主的互动,使其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在和谐平等、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
“自古真知出实践,从来发展靠创新”,创新是发展与进步的灵魂,因而创新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最好的教学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设计,去实施,去创新,并且自己去评估。”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在自主中学会学习,体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