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09:20: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信息化过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企业管理;流程再造;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35-02
前言
在信息化时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获取和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即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仅能为企业提供采购、制造、分销、供应链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以及这些方面的智能化支持服务。这些支持服务可以帮助决策者动态地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对市场机遇和威胁迅速作出反应。而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流程再造,流程再造能打破企业内部原有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使企业各业务部门对自己的每一个业务行为负责,通过流程的持续改进使企业赢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特点及管理现状
1.生产过程具有较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来说,生产制造型企业由于具备较为固定的工艺路线和成长较早,其生产过程一般较为严密,从原料投入到成品产出都有很强的逻辑性。
2.生产方式较为复杂,大多数生产制造型企业同时具备流程性作业和离散性作业的生产特点。且由于顾客需求存在差异性,产成品的性能具备多样化的特征,即在生产组织中,大多对一般产品实行流线性的生产作业方式,而对于特殊产品及重要用途产品则使用离散的生产作业方式,也就是说大多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实际是采取以流程性生产为主,离散性生产为辅的作业方式。
3.劳动密集型生产。从目前国内大多生产制造型企业来看,由于其工艺特点和设备状况落后,使得目前的生产仍然停留在半机械自动半人工操作的生产方式下,从而要求操作工必须具备良好的操作技能以保证产品质量,而且劳动强度大,要求的操作工数量较多。
4.以传统的职能管理为主,低绩效。大多数企业仍然以传统的职能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管理观念落后,协调难度大,运行效率低,没明确高绩效的管理目标。部分企业虽然意识到了管理落后的问题,从而设计了一些所谓的流程,但很多都是照猫画虎,凭主观臆断绘制出来的,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甚至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有小部分企业绘制了较为可行的流程,但由于企业领导的认识局限或改革的阻力较大,未能很好的执行,主要体现在部分企业在买了软件公司基于流程管理思想设计的ERP等管理软件后,竟无法实施或最终失败。
二、流程再造对企业的重要性意义
1.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企业进行流程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自身各项业务进行流程化的塑造,包括进行相应的资源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从而明确哪项工作应该由哪个部门、哪个人来具体负责,使企业各部门、各岗位的责权更加清晰地体现出来,从根本上杜绝部门责任推诿,互相指责的管理现状。并以此来减少管理内耗,提高运作效率,从而大幅度增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
2.转变企业管理模式,向世界的先进管理模式靠拢。长期以来,中国的生产制造型企业都实施了职能式的管理模式,而企业在进行了流程设计后,企业将由以职能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直接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型企业,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而这一转变对企业来说势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使企业在面临市场变化的同时,能迅速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及时进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从而使企业在未来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处于主动的位置,以一变而应万变。
3.完善信息渠道,为企业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21世纪被誉为新经济时代,同时也被称为信息时代,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信息将是攸关企业生死的最为关键要素之一。一个理想的流程设计势必对信息渠道进行完美梳理,企业在这样的流程管理模式下,其对外部或内部信息的搜集与处理速度都是最为迅速的,也就是说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捕捉将更为迅捷、准确,企业内部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将更强。在标准的流程化设计下,企业将更有自信采用各类管理软件来优化管理,实现企业的全面信息化管理。
三、企业的流程再造思路
1.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1)明确以顾客为导向原则。这里所指的顾客既指外部顾客,也指企业内部顾客。企业的内部顾客是指本道工序是为下一道工序服务,即下道工序为上道工序的内部顾客,体现在流程设计上面则应是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提供可靠、充分的作业条件。(2)坚持以流程为中心原则。坚持以流程为中心的原则,就是将企业的管理方式从以任务为中心改造成以流程为中心,将原来的一个个孤立的任务,连接成能够表示任务之间关系的流程。(3)遵循以人为本的团队式管理原则。因为流程是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的,而是一个人就能完成,所以在流程设计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团队式管理精神,注重团队的整体作用,注重团队中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4)流程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其实,只要一个企业开始运营,就会产出业务流程,之所以单独提出流程设计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原来企业中的流程大多是在各部门专业划分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没有从企业战略角度进行精心的设计,有的流程是多余的,有的不科学,运行效率低,没有实现标准化。因此流程设计应该是渐进式的,而不是激进式的全面推倒后重来,这样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要更现实一点,而日本的丰田公司、中国的海尔集团的流程再造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渐进式的系统化改造比全新设计的激进变革更有效。
2.流程再造的解决方案。从目前中国的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来看,大多数企业都拥有自己完整的产、供、销系统,因此找到一条贯穿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主线是流程设计的关键,而从订单的录入和输出正好体现了这点。所以制造业的流程设计可以从订单入手,将企业的整个价值链实现过程用流程图绘制出来(见下图)。企业实施流程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1)确定流程设计基本方向。企业要做流程设计,就首先要设定流程再造的总目标、总方向、总思路。这需要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再根据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将目标进行分解,确定流程再造的出发点,并确定流程再造的基本方针。为使领导下决心进行流程的再造工作,还需要进行初步的可行性分析。(2)全面开启流程设计工程。企业要启动流程再造工作必须得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组织队伍,二是要确认具体的目标。再造工程需要一支专门的队伍来完成。由于再造工程涉及到面向业务过程的组织设计,而不是面向功能阶层的,所以需要来自各部门的各种专业人才,这样才便于进行专业交流与协作。(3)选择有待再造的流程进行优化。在旧的方式中工作多年的主管,习惯于原有的思考与工作方法,尽管有时候也对一些方面感到不满,但是真正下决心破旧立新,还得有一些具备说服力的论证才行,而且这些论证要是能让领导下决心的重要因素。一经决定实施再造的工程,就需要去认识和选择有待再造的业务流程。由于业务过程是由一系列在逻辑上相关的活动组成的,它完成是为了达到一定的业务目标,它有一定的活动主体和一定的服务对象,跨越一定的部门,所以要加以全面的分析研究。(4)对有待进行再造的过程进行诊断。在这个时候需要深入研究所选的过程,这一步的内容是了解现有过程,发现潜在的病症。可以对原先的过程进行分析描述,写成书面材料。应该从过程的开始一直考察到终了,它可能包括多种功能、多个部门、多个户以及多种外部联系。还要把涉及的因素如人力、设备、信息系统等诸多方面弄清楚,可以用工作周期时间、生产线上等待时间与排队情况、废品率、顾客满意程度等现有系统的绩效指标来进行描述。如果过程的规模过大、时间过长,可以划分成一些子过程加以研究。
讨论
中国业务流程再造工程走过短短的十几年历史,制造型企业应该是走在前列的,但其应用状况始终喜忧参半。一方面,从一开始业务流程再造就以其思想的先进性和变革的彻底性吸引了许多企业的注意,成为欧美乃至世界关注的热点。但业务流程再造的不成熟性和其固有缺陷也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学者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企业如何建立起一套系统、实用的方法体系来促成业务流程再造由理论到实际的转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潘国友,陈荣秋.企业流程再造循环[J].企业经济,2003,(2).
[2]肖智润.论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及管理[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
[3]郝云涛,李玉强.浅谈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与流程变革[J].有色矿冶,2009,(10).
Role of Process Reengineering During Enterprise Information
WU Chang-yong,WEI Yuan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04,China)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8日
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过程使企业内部控制发生深刻变革,因此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刻不容缓。
一、会计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会计信息化技术引入后,会计部门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要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应的正确和可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会计信息化为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提供了便利,而良好的治理机制为内部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利用良好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方法去降低会计信息化所带来的风险将变得十分重要。
(二)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化的反作用。会计信息化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会计信息化影响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反过来又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不同阶段,内部控制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也不同。
二、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变化
(一)内部控制形式发生变化。会计信息化下的系统是按照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系统组织起来的,记账、算账、报账全部由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自动完成,因此手工条件下的一些内控措施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信息化使会计核算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应的,会计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措施也转移到计算机系统内部而无需人为干预,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内部控制范围发生变化。会计信息化下,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传递更加频繁,内部控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人和制度,而是逐步延伸到企业外部和宏观环境,会计部门通过网络实现完成各项基本的会计业务,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的内容也不仅仅是负责数据输入的财务人员,而且还要涉及到整个系统的开发、维护以及网络的安全等多方面,涉及到人、制度、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开发等几个不同的范围。
(三)内部控制重点发生变化。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数据输入环节在内部控制中的重点性日益凸显,由原来的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实相符及人员与岗位间的牵制制度等控制方式,转变为以原始数据输入、会计信息的输出、人机交互处理及计算机系统间连接控制为重点的内部控制方式。
三、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风险存在的问题。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非授权人员就有可能破坏企业的重要数据;计算机病毒感染、黑客入侵、使用人员违规操作也会造成计算机系统故障或信息系统崩溃。所以,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内部控制的风险加大,会计信息化控制技术的复杂性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加大了系统的控制风险。
(二)内部管理控制存在的问题。会计信息化后,使各项功能集中,同时也带来职责的集中,职责分离执行不力,无法避免执行人员的串通舞弊现象,使越权操作成为可能,如果高层管理人员违规操作,那么再严密的内部控制也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三)内部系统控制存在的问题。会计信息系统很难实现完全的数据共享,且不同品牌的财务软件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会计信息系统间缺乏兼容性,系统内部衔接性差,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做法不一致,很难在不同系统上实现数据共享。财务软件缺乏必要的审计接口,很难为企业内外部审计保留和提供充分的审计线索,影响了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完善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一)加强会计数据输入管理和监督。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要求必须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一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都必须规范化,并保持准确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和检验会计信息的录入过程,力求在取得原始信息的同时,通过建立相应制度来有效控制信息传递损耗和人为操作错漏。
(二)加强计算机系统控制制度建设。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会计数据的电子化,这也要求企业会计建立相应的计算机系统控制制度,保证企业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同时也是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环节。加强企业各机构特别是会计机构人员的系统安全意识,强化各项系统安全措施,在企业内控的总体要求下,建立针对会计信息化系统安全的控制制度,强调对系统的访问权限控制,严格把关对系统数据修改与删除的权限控制,积极完善对系统数据档案管理的控制措施。
(三)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建设。内部审计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一部分。企业内部审计有助于确定信息化下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有利于发现各种控制手段的弊端,找出改进的措施;通过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可以做到账表相符;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过程;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属于管理学领域内的一个分支。内部控制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内部分工,其本质属于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距今已经具备很多年的发展历史。内部控制的职能与作用主要是为了协调企业各部门和生产经营环节之间的衔接,从而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行。鉴于此,本文对于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的延吉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
内部控制的基本定义当中包含了3个核心词汇,即目标,风险和控制,即为了达到某一个业务目标,需要通过管理程序或活动减少影响目标的风险。其中,业务目标的基本特征包括量化、可衡量以及可实现,风险则是指任何可能影响某一组织实现其目标的事项。在企业内部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企业的某种经营目标,需要在公司经营环境和过程中规避风险事件,为经营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的内部环境[1]。
(二)内部控制产生的原因
内部控制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风险隐患,包括商业风险和管理风险。商业风险中主要包括经营环境、行业的风险,企业所处的金融时常风险,产品的开发能力风险等,这些风险完全不受企业支配。管理风险主要包括经营和财务信息的不足,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标准贯彻失败,资产流失,资源浪费和无效使用以及不能达到企业的目的和目标等事件。
上述风险的存在很容易导致企业的竞争失败、经营中断、资产损失、决策失误以及商业欺诈和法律诉讼等,不仅使得企业的目标无法达到,同时也会给企业的名誉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就需要加强对企业的内部控制[2]。
(三)内部控制系统概述
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监督、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环境,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的所有业务部门,其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与效果,增加财务数据的可靠性,并遵循相关的法令与合约承若。
控制活动的类型一般包括预防性控制、检查性控制、纠正性控制和补偿性控制。
二、企业信息化概述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
现以实际企业为例,说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某公司成立20余年,在历经各种考验后,规模不断壮大,但随着近年来竞争的加剧及市场环境的恶化,公司产品销量受到冲击,但同时费用却未达到同幅度缩减,导致业绩出现下滑。公司内部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费用效能低、市场反应滞后、决策信息支持不够等。
公司管理层对此也早有预期,因此2014年公司就积极寻求改革,提出转型升级、流程再造,并与IBM合作开发高质量全面管理信息化平台。遵循“业务模式化”、“职能流程化”和“体系信息化”的思想,通过流程优化梳理、数据整理、用户培训等一系列精心的上线前准备及上线检查、模拟运行、数据导入、交付使用等严密的切换部署,使项目进项落地。
在此基础上提升了业务操作水平和公司整体运营效率,使管理层实现前瞻管控,并且为决策层提供实时全面的信息数据和决策辅助。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3]。
(二)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就是指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完成对企业业务流程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优化,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数据库化、信息应用的普及化等,信息系统的覆盖面已经遍及整个企业以及与企业有业务往来的所有单位中
三、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控制环境更加复杂
控制环境作为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的人以及它所处的环境,是推动企业的引擎,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其不仅提供了企业纪律与架构,同时塑造了企业文化,影响着员工的控制意识。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增加了控制环境的复杂化,其主要原因在与信息化建设下的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趋向于扁平化,从而使得传统企业组织机构的集权化和规范化受到威胁。在组织控制复杂的基础上,管理很容易出现失控现象,从而威胁到企业运行发展的稳定性[4]。
(二)内部控制系统中风险评估的要求标准更高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由于加入了信息化元素,使得企业组织系统的风险类型进一步扩充,信息系统的控制功能范围进一步扩大,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以及控制监督体系被重新改造,因此增加了内部控制系统对企业风险的评估难度。此外,信息系统在与网络的作用过程中,会遇到网络攻击以及各种病毒的侵害,这种风险带来的危害性是不能预料的,从而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对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会更高。
(三)控制活动不完善
控制活动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冲突,在这些矛盾和冲突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较多的内部控制盲点,从而使得企业的业务发展受到威胁。业务处理过程中在信息系统的作用下,很难保证相关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当相关工作者责任意识不高或者综合素质偏低时很容易因为一己私利,恶意篡改相关的操作流程以及资金预算,从而危害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稳定发展[5]。
(四)监督机构的作用不强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将大量的精力均投入到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监督上,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管理相对较少。尽管借助信息系统可以完成对企业内部的部分监督,但是并不能一一落实,从在很多监管上的漏洞,而这些问题很容易对企业造成影响,破坏企业系统的稳定性。
四、加强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优化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的优化是调节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与现代信息化建设之间矛盾的重要举措,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的优化:1.重塑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实现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均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威胁到了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准,从而破坏了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之间的平衡。因此,建立起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文化环境,价值理念和工作作风是十分必要的。
2.细化组织控制结构,完善相关职能。即使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将各种部门通过信息系统连理起来,形成了以信息系统为控制核心的整体机构,但是仍然无法避免组织中的不稳定因素、鉴于此,可以采取双向控制方式。在信息系统整体控制作用下,细化组织控制结构,弥补信息系统中存在的不规范和散权现象[6]。
(二)加强风险管理机制的专业程度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风险种类和危害性均在加强,为此,企业内部应该成立专业的风险控制小组,并按照风险种类划分为信息风险、商业风险和管理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划分风险评估的组别。风险评估小组在进行风险评价的过程中要按照完善的评估规范,做好记录,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定期汇报总结,从而为完善企业信息系统作出参考。
(三)促进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为了保证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在建立控制活动的过程中要实现业务流程与系统的整合,加强计算机硬件与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在控制过程中加强软件管理,重视技术控制,并制定出相关财务软件的业界协议,从而保证控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除上述建议性措施以外,还应该健全企业的监督机制,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从而保证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可以与内部控制系统良好的结合在一起,共同助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和信息化建设,说明了内部控制与信息化对于企业而言均为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通过分析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性策略。为了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行,实现持续发展,就需要优化企业控制环境,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促进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彦锐.基于信息化的企业内部控制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2]顾飞.企业和谐信息化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刘天雄,杨凤凤.信息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3,04:81-82.
[4]唐佳昕.华菱湘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控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5.
[5]李华.浅谈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问题[J].东方企业文化,2012,19:58-59.
1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企业信息化相关概述
1.1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指在局域网、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打造专门化的网络平台,来实现信息的存储与传播。从二战时期计算机的问世到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已经将整个地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在不同行业实行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会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1.2企业信息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条件,企业信息化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息的存储和传播,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企业内部的信息存储,主要包括企业档案、财务信息等,这些信息属于企业的机密,要确保其安全性。二是企业之间的信息传播,它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帮助下实现的远距离信息传送,在信息共享时代,企业间的信息传播能够使信息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实现企业间的共赢。
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方式
2.1电子商务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其主要活动为交易,因此,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电子商务的运行。在企业中,电子商务是以因特网为载体而进行的商业活动,主要包括网购、在线支付等形式,这和传统的实体店开展商业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当前,电子商务的开展形式包括三种,第一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交易,如某汽车装配公司向零配件公司购买材料就属于这一类,这一类电子商务活动涉及到的交易额较大。第二种是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交易,这也是最常见的电子交易形式,如消费者在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电子平台购买商品。第三种是消费者之见的交易,只要有支付宝转账等具体形式。
2.2网络财务
财务工作属于企业中比较繁琐的活动,有必要对其实现网络化。网络财务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对财务数据的存储,并运用专业的会计软件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判断和监控等,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财务数据的处理。二是跨区域的财务数据传输与共享。受企业实力、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家公司可能在不同的区域设立分公司,网络财务的出现正好为跨区域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方面,通过网络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不仅增强了财务处理的及时性,也使得财务的管理呈现出动态化。
2.3电子档案
一家优秀的企业不仅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这就使得企业档案的整理与保存成为必要,电子档案应运而生。传统的纸质档案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不便于长期保存、占空间,而电子档案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点。除此之外,电子档案的一个优点就是能够随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增减和修补,特别是对于服务类型的企业而言,能够及时根据用户情况的变化更改档案信息,进一步减少了工作量。而且,电子档案的形式不拘一格,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的编辑,凸显出计算机网络技术给企业信息化带来的转变。
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由于计算机网络本来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使得企业的信息也面临着威胁,一旦被人恶意攻击,企业可能会遭受信息的巨大损失。
3.1病毒入侵
计算机病毒普遍存在于互联网之中,一旦被病毒成功入侵,则会出现计算机黑屏、死机等,给企业信息资源带来严重的威胁。计算机病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具有潜伏性,许多病毒隐藏在互联网之中,一般难以发现,因处理不及时而对计算机构成威胁。二是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极大,一旦入侵成功会对系统造成致命打击,极端的情况下无法对系统进行修复,使得信息尽毁。正是基于这两点,计算机病毒成为互联网中的一大毒瘤。
3.2电脑黑客
电脑黑客入侵是指不法分子利用高超的计算机技术非法进入非公共网络,而采取的破坏、盗取私密信息的行为。企业数据库遭遇黑客攻击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黑客因心理扭曲,从破坏数据库中发现自身所谓的“价值”。另一类是企业竞争对手为了压制对方,而对对方企业数据库进行窃取和破坏的非道德行为,这是属于恶劣的商业间谍行为。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黑客入侵都会对企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需要加强网络信息防范。
3.3网站漏洞
在信息化时代,企业一般都会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市场的挑战,专门性网站的建立就是一种有力的表现。网站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成为企业宣传自身的窗口,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企业的信息管理。但是,受技术人员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网站难免会出现一些漏洞,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让网站信息遭到破坏,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要做好网站的防护和监管工作,及时发现并修复漏洞,排除安全隐患。
4企业信息化工作中网络问题应对策略
企业信息化一方面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安全隐患,需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突破口,在分析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实施相应的策略来防止信息网络遭受破坏。
4.1提升网络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企业信息网络的维护是事关企业安危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网络技术人员作为依托。所以,在企业内部要打造出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的技术队伍,首先,要提高网络技术人员的招聘门槛,招揽有真才实学的人员,并在应聘中加大对实际网络问题解决的考核力度。其次,要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其应对网络风险的能力。此外,对网络技术人员的晋升以业务能力为主要考核标准,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
4.2加强防火墙
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细节问题,经常对电脑进行检测,重视防火墙的作用,及时修复漏洞,防止病毒和木马的非法入侵。很多时候,人们容易忽视防火墙在保持计算机安全性上的作用,不到电脑无法运行的程度不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这一不良行为要改正。
4.3定期使用杀毒软件
杀毒软件通过对计算机程序进行检测,甄别出异常程序(病毒),在清理的基础上恢复计算机正常运行。企业信息的破坏和泄露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确不可低估杀毒软件的作用。在使用杀毒软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市场上的杀毒软件种类繁多,企业需要根据所使用的计算机性能、特点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杀毒软件。计算机使用人员要经常性地进行电脑杀毒工作,当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及时汇报给技术人员。技术人员要定期对计算机的安全性、杀毒软件的工作状态等进行检查,避免漏洞的出现。企业员工在工作期间不要浏览非法网站,不向他人透露企业的相关信息等都是避免网络风险的有效方式。
5结束语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ERP;企业管理
引言
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抵得上一百名工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顶得上一百名工程师,可见优秀、成熟的管理模式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何其重要!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各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这其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首先,力求借助技术、营销策略、宣传技巧上的创新,以迅速抢占市场,谓之“开源;再者,企业的内部管理也逐渐被提上日程,目的在于以管理带生产,以生产促发展,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谓之“节流”。而ERP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节流手段。如何更好的应用ERP帮助企业步入良性循环,是每一个管理者要思考的问题。
1 企业信息化尚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
不少管理者对ERP的概念和核心思想不甚了解,简单认为信息化技术就是将计算机带进办公室。再者,一部分企业了解ERP的理念,但却由于制度问题或资金短缺迟迟未能引入ERP等专用信息化软件,这种情况多见于中小企业。由于市场风云变幻,所以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进程,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因时制宜。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时,经常是推倒重建,而一大部分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模式,实现ERP管理,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和软件操作技能,还要摒弃原先的老观念。这对企业而言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其中很大一部分管理者根本不接受。制度上不做变化,接下来一系列工作都无从谈起。
1.2国内ERP 市场尚不成熟
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引入了ERP系统,但究竟怎样充分利用其长处为企业带来效益,还是个棘手的问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软件服务商对企业实际情况不了解,变信息化建设为枯燥的软件编程,致使模板单一化,通用性较差,无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得企业还要组织相关人员对ERP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费时费力。应该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ERP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国内尚未开发出一款接口性能良好、“因地制宜”、操作简易的专用信息化管理软件。
1.3企业的前期准备不足,导致ERP建设进程缓慢
某些企业为了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尽快抢占市场,在决心基于ERP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前期调研工作做得不细致。例如,基础数据准备不足或者基础数据不准确, 做再多的工作都是白费,ERP系统建设只能推倒重来;新工作计划停留在书面阶段,缺乏实际应用,部门协调不力,导致ERP系统运行流畅性欠佳;企业数据库的信息采集存在错误,影响管理效率,更严重的是会对高层决策产生误导。
1.4 ERP系统存在安全风险
由于各大企业抢占市场的争夺战相当激烈,不乏一些企业采用非常手段挤压竞争对手,近几年频频爆出的“间谍门”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ERP管理系统软件的数据库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一旦被黑客入侵,导致机密文件、商业机密被窃取,会导致管理混乱,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ERP系统本身的容错机制也不成熟,若是由于误操作或外在不可抗力使得数据丢失或硬件损坏,也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阻碍。
2 如何解决企业信息化过程遇到的问题
2.1决策者要摆正心态
ERP本身并不是单单是一款死板的操作软件,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标志是上到管理层、下到基层员工,都牢固树立信息化办公意识,整个企业从本质上接受这一先进的管理理念。唯有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管理理念,才可优化业务流程,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企业收益,进而形成有效竞争力。
2.2 打破信息化束缚,摆脱信息化“漩涡”
企业在引进ERP系统初期,容易掉入信息化漩涡,资金不断投入,但收效甚微,甚至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在企业信息化的初期,往往管理者只注重技术培训和操作技能的训练,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也要求员工素质、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系统相匹配。企业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仅仅从技术上下功夫,便会陷入信息化漩涡,最终导致入不敷出。
管理者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并进行详细的规划。一般而言,企业管理分为隐性管理、显性管理、量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和优化管理,管理者要充分认识企业现状,知晓自己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实力,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合理的信息化规划书。
2.3标准化与信息化相辅相成,软件与管理衔接得当
企业管理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标准化、规范化是根本所在,否则再好的管理软件也是徒劳。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标准化进程,这样的好处是信息系统模块条理清晰、脉络明确,有条不紊的实现企业的管理方略,并能及时向各部门传达上级精神。总而言之,树立信息化意识的同时,不能延缓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进程,只有企业确定明确的发展方向,辅以合适的ERP软件进行巩固,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企业发展。
2.4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ERP系统
市场上的ERP软件种类较多,但不是每一款都适应企业发展,如果盲目跟风,引进了不适合自己的产品,会造成资源浪费,非但无法提升管理效率,还会延缓自身的发展脚步。再者,前述篇幅已经论述,ERP软件应该是实时更新的,以应对风云变幻的市场。这又要求企业要有专门的信息化人才负责软件的升级维护,旨在不断满足企业新的发展要求。
2.5整体规划ERP和PLM数据整合,打通企业信息流
要实现ERP和PLM的整合,关键在于企业对ERP和PLM有深刻理解,从一开始就用整合的思想进行IT规划。本来ERP和PLM就是一个整体,不应该存在整合问题;无论企业是先上ERP还是先上PLM,都应该首先考虑到ERP和PLM是一个整体,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来进行建设。比如说,如果企业要先上PLM系统,就应该在上PLM时充分考虑ERP系统可能需要怎样的数据。企业在实施PLM与ERP数据集成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企业数据传递路径和数据正确性检查方法,确保PLM为ERP提供经过流程控制的有效的制造BOM数据。
2.6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加强防护措施
ERP一方面为企业管理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时刻面临风险,企业应不断加强ERP系统的防护手段。国内不少企业采取权限分级制,对每一台PC机进行远程遥控和实时监测,每一层权限都有相应的管理员口令,唯有授权者才可进入。一旦发现有人入侵,要有良好的应急策略,同时企业内部也要加强监管,严格惩治盗取商业机密的内部人员。
3 结语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企业若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不断优化管理方略。ERP系统尚处在初级阶段,这一方面是一种挑战,另一方面也是个契机,谁能在信息化进程中最先脱颖而出,谁就有可能笑傲市场。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与系统的高度统一,才能不断建立起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信息化;应用研究
引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以互联网网络为主导加快社会发展,促进全球企业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其发展让众多企业走出了国门,登上了世界市场经济竞争的舞台。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除了带来的新机遇之外,还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更加有力的竞争对手、全新的竞争机制以及全新的企业比拼。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内部的应用,如何让其产生积极的有利的作用,成为了众多企业纷纷深入研究的一门功课。本文结合当前的社会现象,论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最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
1 何为计算机网络技术
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经常在各处被人们听闻,然而何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在的具体特点在很多人的意识中都没有具体的概念。所谓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利用计算机本身软件、硬件,结合网络设备而达到信息资源互联的一种技术。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存在的交互性和共通性,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大大减小相应设备的功能需求,通过网络连接不同设备,从而达到设备间的网络互通,大大减小了运营经费。另外根据互联网的可扩充性,可以通过增加相应设备构架需要的网络环境,从而达到相应的工作需求,也可以减小工作负荷过大产生的设备故障。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小视,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与自由行,加之计算机网络安全本身的尚存的不足之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应用在企业信息化的工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就成了不容忽视的重点。以下笔者将就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会产生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的具体举例分析。
2.1 电脑病毒、蠕虫病毒的侵害
电脑病毒、蠕虫病毒一直以来都是危害网络安全的罪魁祸首,由于电脑病毒与蠕虫病毒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与传染性,一旦感染则非同小可。为此建立相应的防御机制是保护电脑系统,保护企业信息的重要环节。根据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系列杀毒软件可以相对较好的保护计算机系统,通过相应的筛选机制,有效的过滤与监控有害于计算机系统的电脑病毒与蠕虫病毒。
2.2 木马病毒、黑客入侵的侵害
木马病毒与黑客入侵不断会损害计算机系统运行,同时也对相应的客户信息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在如战场的商场上,客户信息作为企业宝贵的财富,一直都是商家必争植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黑客盯上了这样的商机,潜伏在网络上,被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将黑手伸向了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而将其运用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各个企业。从垃圾邮件,伪装软件到利用网络漏洞,系统后门等手段潜入计算机系统,危害企业与用户的信息安全。面对这样的情况,开启防火墙,及时更新系统补丁,尽量不下载来历不明的软件、邮箱附件,则可以很好的降低黑客与木马病毒入侵系统,从而保护好相应的客户数据信息。
2.3 系统不稳定引起的数据缺失
计算机技术虽然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然而由于技术上难免的缺失与错落,有些时候难免因为体统不稳定造成数据缺失等问题的产生。这是基于硬件与软件的本身问题不可避免的情况。对于此种问题,适时对相应资料进行备份和保存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因为硬件与软件的不足造成的损失。
3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即使上述内容中存在着多种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却并不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在当今信息化市场的大环境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在企业信息化中是绝对利大于弊,这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顺应市场经济的流动趋势,是基于现下社会发展做出的必然选择。
3.1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为载体,在计算机设备的支持下,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要数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宝网与阿里巴巴。前者通过消费者与消费者间的电子商务,后者则通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形式,进行在线的网上购物行为。于此同时,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通过微博,朋友圈,微信营销等形式的电子商务也逐渐崛起。不拘于形式,通过网络构架的虚拟店铺,给实际经营者和构架相关网站的企业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3.2 各类档案的电子化
档案电子化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应用过程,中较为热门且重要的一项技术。相较于传统的纸质企业档案,不断在书写时浪费时间,在管理时浪费空间,在查找时非常繁琐,并且从经济与环保的角度出发,也不利于今后的发展。相对的,将档案电子化之后,不受地域局限,不受环境影响,根据系统的搜索引擎,查找也相对方便。最有利的一点是由于不是纸质和手写,在保存时间上可以更加持久,在阅读时可以更加明晰,企业和客户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条件与特色,进行个性化的编辑整理,更加人性化。
3.3 财务信息网络化
所谓的财务信息网络化,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将相关财务通过网络技术的共享性,统一进行核算、分析、预测、控制和监管的手段。在当今社会,企业公司已经不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小规模机构了,很多跨国企业和公司的业务拓展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由此财务信息的网络化就变得必不可少。通过网络连接达到财务信息共享化,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各地财务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出现,可以更好的更系统的管理统一相应的财务状况,及时进行分析调整。另外,财务信息网络化还有一项非常便利的功能,那就是结算支付电子货币化,这样大大减少了填写支票,汇款,现金流动的不方便。由于电子货币本身只是虚拟的数字,在企业之间流通方便,同时它也与实际的金融机构挂钩,从而保障了它的存在价值。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今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它本身存在着相应的不足,但是参考社会整体的发展来看,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合理的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大大节省了企业资源与从业人员的时间与负担的前提下,可以更为有效科学的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郎丽慧.西安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
[2]刘长未.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及其运作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5.
[3]白云飞.吉林省国际商务网络中心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0.
[4]戴微微.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4).
关键词:JIT;供应商评价;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2-0000-02
Suppliers Evaluate Study of Vehicl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Under JIT Environment
Zhou Wei1,Chen Honglei2
(1.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China;2.Xidian University,Xi'an 710126,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in-time production vehicl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under development,find manufacturers,suppliers,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at this stage.Proposed JIT supplier evaluation model and algorithm.
Keywords:JIT;Supplier evaluation;Informatization
引言:准时制生产(Just In Time,简称JIT)起源于日本的丰田生产方式。JIT的核心目标是尽可能地降低库存,实现企业的零库存运行,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了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自身产品研发能力,我国各大整车企业迫切需要形成一套整合顺畅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体系,保证为其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使其活跃于市场。因此,如何科学地评价与选择供应商,形成良好的互动共赢模式,是企业亟待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JIT生产方式下整车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以上海某整车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为例,中国JIT生产方式下整车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单机操作阶段。通常都是公司内部信息化部门自行开发的基于单机运行的信息管理软件,支持库存收发等基本的管理功能,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库存准确率。
第二阶段是网络化信息管理的初步阶段。该阶段实现了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对业务流程关键环节(包括采购订单创建及确认,入库确认,库存监控直至生产配送等)的整合,实现了业务处理的网络化、流程化,初步实现了具有JIT特色的供货拉动模式。
第三阶段是网络化信息管理的发展阶段。该阶段进一步将制造商与供应商紧密结合,实现信息化的看板管理,供货拉动模式趋于成熟。研究内容开始转向采购物流环节的评价考核及预测。
我们从上述发展历程不难看出,JIT生产方式下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现阶段重点是评价考核和数据分析功能的研究实现。据统计,通过降低采购成本来增加利润比增加销售额更为有效[1]。可以看出零部件供应商作为汽车供应链的源头,在采购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供应商评价考核是信息化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
二、JIT生产方式下的采购模式决定供应商评价模式
JIT生产方式是一种拉动式生产管理模式,主要特点就是采用看板管理的形式,实现在必要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从而实现库存尽量小并最终达到无库存的终极目标。这就决定了JIT采购模式与传统采购模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准时制生产方式“在必要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对供应商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制造商根据顾客的订单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并向供应商提出生产需求,严格规定需求的数量和时间,供应商根据制造商的订单需求及时生产制造零部件并按时提供给供应商,上一工序与下一工序在生产时间、数量上都达到刚好正好的要求,这样才能大大降低整车制造企业的时间成本和库存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这样就对供应商的按时交货能力、保证产品质量能力、对订单的快速反应能力产生更高的要求。如此JIT生产方式下的制造商对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标准也与传统生产模式有很大不同。
三、在JIT环境下的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在JIT环境下的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要考虑产品质量和交货期以外,供应商潜在的创新和开发能力在供应商评价时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2],其次还有产品价格、供应商服务能力等指标。评价指标可以细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甚至三级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生产技术与能力 新产品开发能力
自主生产能力
生产反应能力
生产规模
产品质量 产品合格率
可靠性故障情况
质量保障体系
交货能力 按时交货能力
价格成本 产品价格
采购成本
服务能力 合作态度
供应商名声
市场占有率
表1:JIT环境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后,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是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评价选择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评价指标难以准确量化和统计的问题。将层析分析法与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结合使用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对专家进行问卷调查,计算出各指标的单层权重,并把所有问卷的权重数据进行几何加权平均计算。如上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共5个,二级指标13个,每份问卷(共M份问卷)的权重向量为wl=(wl1,wl2,…,wln)T,l=1,2,…,M。则某层i指标(共N个指标)的几何加权平均值为:
i=1,2,…,n
规范化后即得i指标对于所在层的综合权重(假设所在层共n个指标):
i=1,2,…,n
综合权重向量w=(wl,w2,…,wn)T.
对于一级指标,它们的综合权重向量就是对于目标层(供应商评价)的权重系数,对于二级指标,就是其单层权重相对一级指标的权重。由此得出了初始的指标综合权重。
BP算法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的算法,特点是能够自学习,图1为神经网络中的一个基本信息处理单元。
图1
Yj表示神经元的输入,它们是其它神经元的输出,Wij表示神经元之间的联接强度即权重,θi表示其阀值.Yi表示Xi经过F(x)激发函数处理后的输出值,它可以作为其它神经元的输入。神经元的这种输入输出关系可表示为:
BP算法模型即为三层这样的神经元组成,Yi即为供应商的各指标评价对一个神经元的输入,经过很多样本的反复训练,对各初始指标权重进行进一步合理化,最终使算法结果达到最优最合理。
小结:将层次分析法与BP算法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BP算法的训练速度,避免局部极小点问题,最终达到排除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得到更加客观准确结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婷.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价方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2009
关键词:工程管理建设企业信息化
1信息化的建设和进程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我国数以万计的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才能赢得企业新的生存的发展空间。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企业的应用和需求入手,需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以改善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围绕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开拓市场和服务客户为宗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与物质、能源正成为支撑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重要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管理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手段。
1.1 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信息化就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达到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化过程。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为企业建立一套适应外界多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它的直接的效果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间接效果则是潜在的经济和社会的效益。
信息化应该是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高科技为依托,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来调整企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信息化的建设具有如下的特点:
(1)适用范围广。可以用四个A来表示:anywhere,anytime,anyone,any device,函盖了企业管理和业务建设的各个方面;
(2)企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内在需求。传统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追求着规模生产以带来最大化利润,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信息的开以利用成为迫切之需;
(3)人力资源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成败。新技术的推动和应用,其核心动力就是人力资源,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推动速度特别快,是因为这些国家这些区人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在教育、科技、金融等领域,信息化推动的速度较快,原因也就是在于人力资源在这几个领域配置较好;
(4)信息化要与传统产业结合。过去,我们把新经济捧得很高,便泡沫破裂后新经济从天落地,这告诉我们,新的技术实现需要与传统产业结合,互动发展;
(5)隐性的冲击力,因为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对现有的社会结构、管理方式、组织格局和收入分配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巨大的震动使得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1.2 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计算机设备的普及应用;企业内部网、外部网的建立和互联网的连接;产品设计制造的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应用;生产流通等业务中信息系统的应用;企业综合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的应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标准、规范及规章制度的建立等。
信息化的重点是实现企业内部业务管理的信息化,表现在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强度减轻、工作效率提高、业务的规范化程度提高等。这才能够使管理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运用现代管理方法,甚至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电子商务等,为企业的深层次发展把握方向。
2 企业信息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由于历史的发展制约,以及其自身的复杂性,信息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而在国外的一些大型工程企业中,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工程管理的各个阶段,包括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文档管理和监理控制等方面。
回顾国内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不难看出,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工程管理而言,推进信息化要克服的障碍包括:管理流程规范化;人员素质的提高;管理模式的创新;从应用出发,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是追求高技术,而是为了追求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目前工程行业内大多使用了计算机,但往往是报表和文字处理等工作,还有的也仅是单项业务和单机版的工具软件,这些信息的“孤岛”,远远没有发挥出新技术的优势,缺乏基于项目的业务信息交流。
工程管理侧重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部分的信息化手段的简单的堆积并不能优化现有的管理方法,随着国外大型承包公司和工程公司的市场进入,对工程管理模式将会有较大的冲击,必须加快工程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尽早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工程建设行业在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的调整过程中,对计算机信息化处理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例如政府的监督、业主的监控、方式单位的管理、监理的过程管理等都需要最为快捷的一手信息,如项目投资信息、设备材料信息、合作信息等,与相关业务单位进行在线合作、业务交流、数据传输等,远程管理工程的质量、进度、材料、设备环节等等。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所带来的就是以业务数据为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提高运作效率。
当前,其他行业主流企业电子商务已经发展到通过内部ERP系统实现企业间商务自动流转的新阶段,如果再不加紧实施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将面临着被主流市场摒弃的威胁。
3 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息管理的结合
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就是对工程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必要时能向有关人员提供有用的信息而建立的,以用户需求分析为指导,面向对象的方法建立系统的逻辑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的数据模型,将数据存储到关系或对象数库中,通过建立组件和分布式模型,实现不同物理位置和网络下的运行。系统建模过程见图1。
其中,可行性分析是建立的基础,要充分考虑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工期、代价和实现方式;功能模型精化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对系统的功能反复进行确定和细化的过程,设计精化是对系统结构进行不断求精的规划和设计,确立对象、模块、组件、数据模型、存储结构和开发环境等;实现阶段是对源代码的编写和完善;测试阶段用以校验是否满足全部的需求和期望的结果;部署和交付阶段是系统的最终实现,同时包含了文档说明和培训。
在工程信息管理中,业主、监理、承包商构成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主体,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作为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目标,大多是些专用的软件完成的,例如Project、P3、Openplan等,这些软件单项应用功能很强,但缺乏集成化的网络化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必须构造企业的综合信息化的平台,才能形成这种以项目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是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集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技术、通迅技能和WEB技术、数据库技术为一体,以各类工程业务数据为中心,完成各相关业务单位间往来业务信息的自动处理,协助工程管理者和业务人员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实现全面信息化的业务管理,全面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信息化系统的建立要针对不同的功能和服务需求,为此将工程管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模型:战略规划、管理控制和操作处理,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设定的功能目标则不同(见图2)。其中,操作层是定期(每天)要重复的操作过程,通常是利用简单事务处理模块、报表生成模块和查询模块产生,如进度报表、监理日报月报等单项数据处理系统;管理层及时统计汇总各种管理信息,上传下达,并提供了管理活动中用于控制和制定的各项数据,如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立,就是对各类管理信息进行系统处理,项目管理系统则对一个项目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和管理监控;决策层除及时了解所需综合信息外,还需要利用数据达到计算机辅助的判断和决策。
4 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4.1 准备工作
强化工程企业决策层对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以企业信息主管为核心的信息工作体系,研究制定信息化工作的整体规划和技术方案,做好资金、技术和人才准备,避免“面子工程”,讲求实效。
4.2 注重系统的“集成性”
如果前期没有注重“集成性”,建设信息化体系将极有可能出现混乱,难以相互兼容;各个业务系统不能衔接,数据不能共享,各个业务环节间的连接不能流畅,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这就将对企业和社会的信息化投资造成巨大的浪费,进入信息化的误区。
4.3 企业基础数据是信息化的源泉
基础数据的自动采集、录入以及数据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实时性是信息化建设的源头。对基础数据资源的科学管理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信息化建设中有一句老话:“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信息系统的实施是建立在完善的基础数据之上的,而信息系统的成功运行则是基于对基础数据的科学管理。
传统的工程管理缺乏对基础数据有效管理和分析、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就要从强化基础管理和数据管理这一源头抓起,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信息化建设在更高阶段的实现就无从谈起。
4.4 管理模式的转变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地使用一套软件,它以企业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信息化的过程是将企业的管理资源、技术资源、生产资源等各种资源整合的过程,系统最终集成应用的效果,取决于实施阶段是否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工程管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实施信息化建设伴随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模式变革的过程,以此加强企业的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的竞争能力。
4.5 人员素质的培训
注重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为了让每个管理人员都很熟练地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培训是很重要的环节。
4.6 效益评价
开展企业信息化工程综合经小夜曲效益研究工作。长期以来,我国缺少行之有效方便实用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综合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因此对于企业信息化工程窨给企业创造多大效益难以得出比较科学、令人信服的结论。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尽快建立我国企业信息化工程综合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4.7 建立安全保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