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09:17: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统计学特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流行病学特征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世界偏头痛的发病率8.4%~28%,日本偏头痛的发病率为8.4%~12%,我国偏头痛总体发病率9.3%。目前有关儿童偏头痛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尚缺乏,比较公认的儿童期偏头痛发病率为2%~5%,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14岁左右发病率约为10%。
年龄因素 儿童偏头痛的发病年龄多在6岁左右,最小可见2岁发病。10岁以前男孩略多于女孩,10岁以后女孩多于男孩。儿童偏头痛有自然“痊愈”的倾向,约23%的患者在25岁左右头痛消失,而多数患儿发作至成人期。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头痛逐渐减轻,恶心、呕吐倾向减少。
遗传因素 偏头痛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34%~90%有家族史,母亲的遗传因素强于父亲。双亲患偏头痛,子女发病率为75%;近亲有偏头痛,子女发病率为50%;远亲有偏头痛,子女发病率为20%。
易患因素 偏头痛的易患因素及诱发因子包括劳累、紧张、日晒、生活规律改变、睡觉过多或过少以及特定食物等。特定食物主要有巧克力、奶酪、酒精、含有咖啡因的饮料、浓缩的砂糖、奶油冰淇淋、腌制品等。头痛发作时咳嗽、某些异常气味、光、噪音、气候变化,又可加重偏头痛。
发病机制
迄今为止偏头痛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关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血管源学说 血管源学说认为偏头痛发作与颅内外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有关。20世纪30年代Wolff首先提出血管学说,认为偏头痛先兆期颅内血管收缩,因血管痉挛缺血引起视觉先兆;头痛期为颅内外血管扩张,使血管周围组织产生血管活性多肽,导致无菌性炎症而诱发头痛,此观点一直为众多学者接受。此后,有学者研究发现,偏头痛先兆期虽有脑血流量减少,但头痛期脑血流量并不增加,或头痛期脑血流量仍继续下降以及无先兆期患者脑血流量始终无变化。1990年0lesen等提出,先兆型和无先兆型偏头痛可能是血管痉挛程度不同的同一疾病。他们认为先兆症状是脑血流量降低的结果,因视觉皮层的神经元对缺血最敏感,因此最先出现视觉先兆,以后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偏头痛发作期脑血流量可表现减少、增多或先减少后增多,而这些变化与头痛类型、有无先兆并无恒定的关系。部分患者头痛间歇期亦存在局部低灌注区或脑血流速度增快。总之,关于偏头痛与脑血管功能异常之间的确切关系尚不一致,有待进一步阐明。
神经源学说 神经源学说认为偏头痛发作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继发性内分泌改变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Milner等应用皮层扩散性抑制现象解释偏头痛先兆,皮层扩散性抑制现象是指各种因素刺激大脑皮层出现由刺激部位向周围组织扩展的皮层电活动的抑制。脑干蓝斑的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和中缝核的5-羟色胺神经元是偏头痛发作的关键和起始部位。总之,偏头痛发作是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的结果,是由不同神经递质介导的脑内不同区域神经元活动所致。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是目前研究偏头痛发病机制的主流学说,它是将神经、血管、递质三者相结合。该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涉及3种机制,即供应脑膜的颅内外血管扩张,血管周围神经释放血管活性肽引起神经源性炎症以及中枢痛觉传导的抑制降低。
偏头痛患者存在高度可兴奋性大脑皮层,多种因素影响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离子通道,使神经元对内外因素更加敏感,诱发皮层扩布抑制。皮层扩布抑制启动了偏头痛先兆,同时也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偏头痛先兆是由于局部神经元去极化和(或)伴随皮层扩布抑制的局部缺血导致。除皮层缺血外,皮层扩布抑制还伴有硬膜血管血浆蛋白渗出和脑膜传入刺激。偏头痛的疼痛发作就是由于上述过程导致脑膜血管的神经源性炎症以及三叉神经传入的敏感化,此反应包括逆行性三叉神经的激活和顺行性面/颜浅大神经血管扩张系统的激活,提示偏头痛发生为三叉神经-血管系统被激活。此过程中神经源性炎症是偏头痛发作的关键环节,它是以脑膜血管扩张、血浆外渗、血小板活化及肥大细胞脱颗粒为特征;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和神经激肽A等神经肽的释放及其所导致的神经源性炎症是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基础。另外,β-转化生长因子、白介素8、组胺等炎性因子的释放及血小板激活增加也参与偏头痛发作。但是,有少数临床和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神经源性炎症并不是偏头痛的主要因素。
偏头痛与遗传 60%~80%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多数为多基因遗传,也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通常遗传因素在有先兆的偏头痛比无先兆偏头痛更常见。研究显示,有先兆偏头痛患者中有多巴胺受体(DRD2)基因C/C型突变,部分患者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插入/缺失,以及患者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T/T型呈高出现率等,这些研究显示偏头痛具有遗传学基础,为偏头痛的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
此外还有低镁学说、高钾诱导的血管痉挛学说、脑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学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学说、线粒体功能假说以及免疫学说等。
总之,随着对偏头痛各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偏头痛的流行病学特征、可能的发病机制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更好地防治偏头痛的发生,其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链接・
关键词:特长学习共同体 学习积极性 合作能力 分享
日本著名学者、东京大学左藤学教授把学习界定为对话性实践,把学习的实践从个人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界定为借助同他人团结与协助所实现的“合作性实践”。而学校要成为“学习共同体”,关键在于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发自内心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营造温馨、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使学习变得富有吸引力。我结合高中学生学习特征,在特长学习共同体上努力探索、实践。
一、学习共同体的班级特点
班级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其特点在于:1.具有共同的愿景。班级必须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并转化为全体成员的共识,形成一种共同愿景。每个成员在实现个人愿景的同时,也为达到全班的共同愿景而努力。2.成员之间情感和谐,交往亲密。3. 追求共同的学习,具有民主的发展的制度。教师和学生都把学习看作是件快乐的事,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彼此帮助,共同学习,共同参与知识的建构,从而进入高层次的创造性学习,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成功的目标。
二、特长学习共同体的班级建设
特长学习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的专长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者与助学者,在协作互动环境中,通过学习、讨论、探究等活动扬长避短所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一)组建特长学习共同体,提升学生学习自信
开学的前两三周我为特长学习共同体的组建从多个侧面对学生进行了解,从学生的作业的书写,完成质量尤其作文水平的高低发掘在写作或者书写上有潜力的学生组建以书写为特长的学习共同体,从课外活动和体育课参与度划分出以运动为特长的学习共同体,从各学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接受程度划分出理科特长组和文科特长组,从音乐及美术课和文娱活动的表现划分出娱乐特长组,并将他们尽可能相对集中地安排座位。这样以他们的特长为信心基础的学习共同体有了在班级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更据有个性发展空间的依存度,不至于在高一学习发展的初期迷失自我不知所长亦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二)抓牢特长学习共同体情感建设,巩固学生学习基础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作为一种潜在的动力机制,对人的言行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功能。在特长学习共同体建设中,良好的情感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充分发挥各特长组长处相近的优势,借助于他们在特长上的共同语言指导学生判断交往情境,掌握交往准则、交往方式和礼仪,以及避免交往冲突的办法,使学生逐步积累交往经验使得每一个共同体得以健康发展。
三、引导特长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虽然人的学习需求与生俱来,但人不是在任何条件下始终保持这种需求的。从班级学习实情看,学生的学习有四种情况:个人被动式学习;团体被动式学习;个人主动式学习;团体主动式学习。显然,团体主动式学习是学习共同体追求的最佳学习情景。为实现这种学习情景,首先要做到每一个特长学习共同体都能做到主动学习。为此要让每个特长学习共同体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即团体智商高于个体智商,班级中所有成员的学习活动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是学习的障碍而是学习的动力,从而使求知成为学生的共同乐趣。以一个特长学习共同体为值日小组包揽一周的值日工作,然后他们内部进行在分工。开始时每一个特长学习共同体都问题不少,分工不均,个别人偷懒值日不及时、小组内相互推诿等等,小组值日名存实亡。这时通过本人的引导及集体监督的力量以及以小组集体论赏罚的方式每个小组都会出色的完成本组事务。四、建设特长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乐分享
班级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它不是以物的生产和分配为主要职责和目的的共同体,而是一个精神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是一个时刻进行着精神交往和精神建设的共同体,它的发展目标就是使学生达到精神的富足和心理的健康。共享的班级精神建设需要每一个学习共同体都能分享到学校的快乐。特长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共同体成员能共同分享学习的体验和结果,学会安慰,学会鼓励,学会赞美,达到情感的沟通和分享。
高中生都急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干什么都要做到标新立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我组织各特长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激励兴趣、提高能力。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成了特长组学习共同体一展身手的舞台。
娱乐特长组进行的每周一歌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由初期的每周周会展示到大家跟他们学唱,再到几乎全班课间集体吟唱,特长组内空前的团结。唱歌学习都有自己的领头人,学习上他们也更倾向于抱团前进。书写特长组每周在校报上发表的豆腐块文章也愈来愈受到全班同学的追捧,再加上校园广播这一平台他们也日渐声名远扬。运动特长组则是操场上的骄子,他们矫健的身影盘活了整个班级的课外活动,不时更新班级荣誉墙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自身价值的超越。这些看似与学习无关的成绩的取得确实实在在的提升着他们学习的自信,他们越来越不需要老师的喋喋不休就能约束自我,在个人管理水平更上层楼的同时带动班级体的管理日新月异。但他们的优势特长仍然保持不变,这也为班级学习的发展树立了榜样而他们也是所有特长组中竞争最为剧烈的一组,他们的前进与后退决定着班级在学习上前进的火车头动力是否充足,各特长组也会在类似的相互对比中各取所需共同进步。
在特长学习共同体活动时,我也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规划;我倾听他们的议论,随时注意分析和总结;特长学习共同体,师生在分享快乐中一同成长,虽然在很多特长组中我都是垫底的但他们的想法对我的冲击,他们的快乐对我的肯定也是我能够坚持下来的动力源泉。
建设特长学习共同体,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但可以肯定的是,坚持走下去,一定会找到一条班集体建设的新路子,一定会极大地推动学生的发展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较高层次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左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摘要】 【目的】 体外培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损部位角质形成细胞(KC),观察其细胞学特性。 【方法】 原代培养SLE皮损和正常皮肤的角质形成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特点,免疫荧光法进行角蛋白检测并计算细胞纯度;两步消化法纯化细胞;CCK-8(cell counting Kit-8)评价细胞的增殖情况,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的生长周期和凋亡情况。【结果】 使用K-SFM(serum-free keratinocyte medium)无血清培养基能成功体外培养SLE皮损的角质形成细胞,呈铺路石样。结合人工纯化,能达到 > 95%的纯度;与正常对照相比,S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进入指数生长期较迟(7 d vs. 4 d),但进入后增长迅速,S期比例为: (40.68 ± 1.81)% vs. (34.43 ± 1.24)%(P < 0.05);凋亡率高:(6.08 ± 0.72)% vs. (4.32 ± 0.44)%(P < 0.05)。【结论】 S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培养难度大,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存在异常,可能为SLE发病的独立、始发因素,其致病机制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SLE; 角质形成细胞; CCK-8; 凋亡; 细胞周期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yt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keratinocytes (KC) from les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patients in vitro. 【Methods】 KC from lesions of SLE patients and healthy people (control group) were cultured in vitro and identified by detecting Pan cytokeratin with immunofluorescence. Features of the keratinocytes were analyzed with invert microscope. Two-step digestion when passaging was used to purify cell line. CCK-8 was used to assay growth kinetics of the keratinocytes and come up with a growing curve after continuous analysis for two weeks. Cell circle and apoptosis were observed by flow cytometry. 【Results】 KC was cultured in vitro successfully. Concerning passage 2, over 95% of the cells from primary culture were positive for cytokeratin. Comparing with KC from healthy people, KC from SLE lesions needed more time (7 d vs. 4 d) to reach exponential growth phase (EGP), but grew faster in EGP. Both cell count at S phase and apoptosis rate of KC from SLE lesions elevated, when comparing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Keratinocytes from lesions of SLE patients are abnormal cytologically. It might be a vital cause of skin lesion of SLE, and a priming of SLE.
皮肤损害具有特征性而常见。据统计,55% ~ 85% SLE患者出现皮肤损害[1],这种损害出现得早[2],往往在系统损害发生之前就出现,故为狼疮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SLE可出现多种皮损,主要为红斑,包括常见的碟形红斑、播散性红斑,肢端红斑等,发病机制尚未明朗,相关研究少。对狼疮皮损发病机制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解析狼疮的发病机理,为狼疮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本课题组之前通过蛋白组研究发现[3]:S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表达多种异常蛋白,推测与狼疮的发病相关。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究竟是继发症状还是始发、独立的致病因素,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本实验通过原代培养系统性红斑狼疮皮损的角质形成细胞,观察其细胞学特性,发现SLE患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存在异常,可能为狼疮皮疹发生的重要原因,也可能与狼疮的发病密切相关。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1.1.1 标 本
10例SLE皮损标本取自我科门诊或住院患者,均为确诊SLE的女性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1982年诊断标准),且具有皮肤损害(红斑),平均年龄28.3(S = 5.1)岁,标本均取自背部,狼疮带试验(lupus band test,LBT)阳性;10例正常表皮标本取自我院门诊手术室,为接受手术治疗的脂肪瘤或粉瘤女性患者,平均年龄27.4(S = 5.5)岁,标本也均取自背部,表皮健康。患者知情并同意。
1.1.2 主要设备
美国Shellab CO2培养箱;日本Nikon 荧光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FACScan,BD Biosciences); Labsystems Dragon酶标仪(Wellscan MK 3)。
1.1.3 试 剂
Dispase(分散酶)、K-SFM(serum-free keratinocyte medium)购自美国GIBCO公司;鼠抗人角蛋白一抗(mouse anti-Pan cytokeratin)及荧光二抗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CCK-8(cell counting kit-8)购自日本同仁公司;凋亡检测试剂盒购自奥地利Bender Medsystems公司。
1.2 方 法
1.2.1 角质形成细胞的原代培养
标本去除皮下组织后剪成8 mm × 3 mm大小,稀释5倍的双抗PBS(含青霉素/链霉素,500 U/mL)浸泡1 h后,PBS清洗3次。加入1.6 U/mL dispase中4 ℃消化过夜。第2天剥离表皮置于2.5 g/L胰蛋白酶 + 0.2 g/L EDTA(1:1)中消化10 min,含100 mL/L FBS(fetal bovine serum,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终止消化,反复吹打后过筛,得角质形成细胞悬液,低速离心(1 000 × g, 5 min),K-SFM重悬后,按1 × 105/mL浓度接种6孔板,置于37 ℃、5% 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1.2.2 细胞传代及纯化
细胞培养至 > 70%融合时予传代,先用2.5 g/L胰蛋白酶预消化6 min,在成纤维细胞、老化的角质形成细胞(贴壁能力差)被消化而浮起,具活力的角质形成细胞(贴壁能力强)收缩、变圆,但尚未浮起时,吸走消化液,以去除成纤维细胞及老化的角质形成细胞;然后再用2.5 g/L胰蛋白酶 + 0.2 g/L EDTA(1 ∶ 1) 混合液消化3 min, > 90% 角质形成细胞浮起时,含血清(FBS 100 mL/L)完全DMEM培养基终止消化。经PBS洗涤后,K-SFM重悬,调整细胞悬液浓度,接种、传代。
1.2.3 角质形成细胞的鉴定及纯度计算
胰酶消化第一代原代细胞接种于48孔板,于指数生长期进行免疫荧光检测:40 g/L多聚甲醛溶液固定细胞后,10 mL/L的triton处理5 min,30 mL/L BSA(bovine serum albumin,牛血清白蛋白) 37 ℃封闭半小时后加抗人角蛋白一抗(mouse anti-Pan cytokeratin),4 ℃过夜,PBS洗3次,二抗孵育1 h,DAPI染色5 min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纯度评价:随机取5个互不重叠的高倍视野(200 ×),分别于绿色和蓝色荧光下,计算(胞浆)免疫荧光阳性细胞数和总的细胞数(细胞核数),并根据结果计算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
1.2.4 生长曲线
第二代角质形成细胞以5 × 103/孔接种于96 孔板,每孔加CCK-8 10 μL,37 ℃孵育3 h后,酶标仪检测D (450 nm)。每48 h检测一次,连续14 d于同一时间点进行观察,每组设4个复孔。
1.2.5 细胞周期及凋亡
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第二代指数生长期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首先按2.5 × 104/cm2密度接种6孔板,培养至第7天时(70%融合)消化细胞,制备成浓度为1 × 106/mL单细胞悬液,70%冻乙醇 -20 ℃过夜,第2天PI(碘化丙啶)染色后,流式细胞仪进行DNA含量测定,细胞周期分析。凋亡检测则用binding buffer制成2 × 105/mL浓度细胞悬液,采用FITC标记的AnnexinV(钙磷脂结合蛋白Ⅴ)和PI双染后上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每组平衡实验3次。
1.2.6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以x ± s表示,使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角质形成细胞的原代培养
原代培养约第24小时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角质形成细胞贴壁,同时可见少量蜘蛛状或树根状细胞(图1)。48 h小集落形成。集落逐渐增大,向外扩增、延伸,并互相融合,最终可连接成片,呈典型的“铺路石”状(图2)。达70%融合时,进行传代培养。传代后,细胞生长加快。
2.2 角质形成细胞的鉴定和纯度计算
角质形成细胞胞浆显示亮绿色荧光(图 3)。荧光显微镜下计数并进行纯度计算,S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和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6.8 ± 1.9)% vs.(97.5 ± 1.27)%(t = -1.04,P > 0.05)。
2.3 生长曲线
对比S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和正常对照组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曲线(图 4),S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进入指数生长期慢(7 d vs. 4 d),但进入指数增长期后,其增殖能力较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强,生长迅速(曲线斜率大)。
2.4 细胞周期及凋亡分析
与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相比,S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 S 期细胞比例为:(40.68 ± 1.81)% vs. (34.43 ± 1.24)% (t = 9.005,P < 0.01)(图5A,B);同时,指数生长期凋亡率为:(6.08 ± 0.72)% vs.(4.32 ± 0.44)%(t = 6.606,P < 0.01)(图6A,B)。
3 讨 论
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的损害之一,皮肤损害因出现早,且与病情密切相关[4],在狼疮的诊断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皮损的状况可以直接反映狼疮的活动情况,为判断病情,也为疗效的观察提供了重要的临床线索。在狼疮皮损发病机制的研究方面,过去集中在免疫复合物的沉积[5-6],及其继发的血管病变。本科室先前研究发现:皮损内沉积的DNA抗原与循环免疫复合物中的抗原并不完全相同[7],提示皮肤组织的异常可能为引发红斑狼疮的独立因素,是狼疮引起皮肤损害,还是皮肤改变诱发了狼疮?值得深入研究。我们利用蛋白组技术对系统性狼疮皮损角质形成细胞的蛋白质进行全面分析发现[3]:与正常相比较,红斑狼疮患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存在多种异常蛋白,提示红斑狼疮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存在异常,可能为狼疮皮损乃至狼疮发病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皮损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情况,掌握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系统性红斑狼疮皮损部位的角质形成细胞,观察其细胞学特性,并与正常皮肤来源的角质形成细胞进行比较。
因为标本量少(一般从病理取材的过程中取得),且本身处于病态(基底细胞液化),所以S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原代培养难度大,适当增加标本量,取低年龄段患者( < 30岁)及尽量缩短胰酶的消化时间有助于提高成功率。使用dispase可以很好地分离真表皮(推荐4 ℃消化过夜),得到纯度较高的角质形成细胞,传代过程中,通过不含EDTA的胰酶预消化,去除树根状细胞和老化的角质形成细胞,实现对角质形成细胞的人工纯化,并且可以减少消化对细胞的损伤,提高传代后的贴壁率。实验通过对角蛋白的荧光染色、计数,证实第二代角质形成细胞纯度 > 95%,SLE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通过CCK-8观察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我们发现:相同条件下,SLE皮损的角质形成细胞较正常角质形成细胞进入指数生长期慢(7 d vs. 4 d),但一旦进入指数生长期,其增殖速度较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快。细胞周期分析也支持这一结果,检测指数生长期中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周期发现:S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处于S期细胞比例高,提示增长、分裂较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快。凋亡分析发现,与正常角质形成细胞相比,S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率高,这可能与快速增殖有关[8]。结合先前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假设:S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进入指数生长期后,处于异常的高增长与高凋亡状态,其凋亡所产生的细胞碎片、成分(含有多种异常蛋白)成为自身抗原,经过抗原提呈系统的处理、提呈,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自身免疫的发生。进入指数生长期缓慢可能与继发的炎症攻击和损伤有关。因此,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生物学行为可能是SLE发病(或SLE皮损发病)的原发、始动因素,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实验从细胞学的角度研究了S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狼疮皮损乃至狼疮的发病提供一些基础的信息,为下一步研究作铺垫。
参考文献
曾凡钦,许德清. 红斑狼疮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253.
Vilar MJ, Bezerra EL, Sato EI. Skin is the most frequently damaged system in recent-onse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a tropical region [J]. Clin Rheumatol, 2005, 24(4): 377-380.
Fang S, Zeng F, Guo Q. Comparative proteomics analysis of cytokeratin and involucrin expression in lesions from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Shanghai), 2008, 40(12): 989-995.
Zecevic RD, Vojvodic D, Ristic B, et al. Skin lesions: an indicator of disease activity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Lupus, 2001, 10(5): 364-367.
Nishimura H, Strominger JL. Involvement of a tissue-specific autoantibody in skin disorders of murin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 [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6, 103(9): 3292-3297.
Alahlafi AM, Wordsworth P, Lakasing L, et al. The basement membrane zone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mmunofluorescence studies in the skin, kidney and amniochorion [J]. Lupus, 2004, 13(8): 594-600.
教学模式为灌输式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育理念,采用病房式教学,重点强调了学生和病房的比例分配,给予了学生大量的临床医学知识进行积累,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会增加学生的自我职业优越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重点关注了患者的主体,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学生重点在于治病,而忽视了预防的作用,在为患者治疗时强调了结果,而忽视了治疗的病因。多数学生缺乏全面的知识且伦理意识较为冷漠,对社会服务的责任感不强,伴有个别的价值观,突出了钱的作用,而出现了过量的医疗服务。服务模式专科化在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医疗机构的功能得到了明确细化,多数实行了专科化的服务,学生很难适应农村及城市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不能实现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康复训练、优生优育、健康教育、保健宣传为一体的服务方式。
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迫切性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大量高职毕业生很难为城市医院所接纳,个人意愿又不想去农村等卫生机构,造成就业状况较难,很多学生不能及时就业。原因与农村的卫生机构条件差有一定关系,与待遇低也有一定关系,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出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且缺乏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也不能良好的适应农村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机构急需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队伍人员,以建立一支全科医学的卫生服务团队,体现出了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迫切性。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必然性现代医学模式需要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逐渐转变,而不再是单一的生物因素进行疾病的治疗,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21世纪的生态医学模式迫切需要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需要培养出具有相应思维方法、知识结构体系、教育方法、广阔视野的新型应用型人才,为患者进行诊治时还要关注患者的环境因素、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状况、精神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展的需求,学生接受的知识局限性较为严重,学科性较强,技能与方法也缺乏时效,体现出了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必然性。
“‘儿童文学’这一术语于‘五四’时期展露头脚。它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1]。
儿童文学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儿童性。儿童文学的创作者是成人,欣赏者是儿童。真正的儿童读物应以儿童为中心,合乎儿童心理特征,它的目的应在于帮助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其次,儿童文学应具有教育性,并且应是广义的、无形的教育。其中包括语言教育、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集体思想教育等等。儿童文学既然是文学,当然还要有文学性。文学的感人之处在于潜移默化中讲究写作技巧[2]。除此之外,翻译儿童文学语言结构要简单。作为儿童文学翻译,就要和孩子们交往,要热爱他们、重视他们,要接触儿童、熟悉儿童、了解儿童。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观点去透视原文,用童心去鉴赏,以童趣去体会原文,然后用浅显易懂的儿童语言去翻译,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童趣,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艺术境界,从而给儿童以启迪。
二、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接受美学由德国教授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塞尔(WolfgangIser)提出,着重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强调接受者的需求和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它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中所形成的总体关系中,读者决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因素。相反,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一部作品艺术生命的长短,在某种意义上也取决于读者的接受。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成为现实的、具体的,从而产生出更多的价值和意义。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视野融合,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期待视野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直觉能力、承受能力和接受水平等等。读者的期待视野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人而异,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3]。
三、从接受美学看儿童文学翻译
当把接受美学应用于翻译理论中时,译者成了原作的读者,他的主动参与使他在翻译时会考虑到译本读者的期待视野。儿童,作为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应当成为译者的考虑对象。接受美学理论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空间,也给文学翻译带来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它改变了传统的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就儿童文学翻译而言,接受美学理论对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从语体方面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
语体是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决定性因素。儿童文学的语体特征是由儿童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方式,容易对直观的具体的形象感兴趣,如形状、声音、颜色等等。鉴于儿童的接受能力,译文的语体可采用口语化的词汇和句式、恰当的修辞手法及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一)词汇
翻译的关键在于对语言的驾驭,因而选词是个关键。一个外语单词有多个对应的汉语意义,但儿童的词汇量少,生活经验也不丰富,所以翻译时要考虑儿童的文学理解能力,然后比较每个词的用法,再对照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汇翻译,力争做到语言简洁易懂,准确鲜明。
如《风语河岸柳》中原文:
“Areyoufeelingil,lToad?What''''sthematter?”
“你病了,癞蛤蟆?怎么了?”
“toad”一词翻译成癞蛤蟆而没有译成书面语蟾蜍,因为小读者对蟾蜍可能还没有概念,但对于癞蛤蟆可能较为熟悉,这样翻译既简单易懂又使文章充满生活气息和童趣。
又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原文:
Butitwasn’.tItwasJack-o’-lanterns,orlightning-bugs;sohesetdownagain,andwenttowatching,sameasbefore.
但是那并不是。那不过是些鬼火或是萤火虫罢了;于是他又坐下来,照旧眼巴巴地望着。在这段话中,“Jack-o-lanterns”来自古爱尔兰童话,指“南瓜灯笼”,但这对于中国儿童来说翻译成“鬼火”更能体现原意且容易接受。译者对于“watching”的翻译不是译成“望着,看着”等等,而是译成“眼巴巴地”,这几个字极为传神,从它们当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哈克那张稚气的脸,也能体会到他当时焦急无奈的心情。
(二)句式
英语文学作品中多用一些长句、复合句,但这在汉语中并不多见,尤其是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一些长句、复合句转化为短句,给小读者喘息的时间,以保持他们往下读的兴趣,同时这也有助于完善儿童的语言能力。
如《白雪和红玫瑰》中原文:
Assoonasthedwarffelthimselffreehelaidholdofabagwhichlayamongsttherootsofthetree,andwhichwasfullofgold,andlifteditup,grumblingtohimsel:f“Uncouthpeople,tocutoffapieceofmyfinebeard.Badlucktoyou!”andthenheswungthebaguponhisback,andwentoffwithoutevenoncelookingatthechildren.
小矮人刚一脱身,就拎起放在树根旁的装满金子的袋子,嘴里嘟哝着说:“你们这两个小笨蛋,竟然把我可爱的白胡须剪掉一截,愿你们遭报应。”说完,他把袋子往背上一搭,没有再看看两个小姑娘一眼,就溜走了[4]。
原文中时间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及并列句交织在一起,译者翻译成短句形式符合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又避免了长句给儿童阅读带来困扰,极大地提高了儿童的阅读兴趣。
(三)修辞
在修辞方面,英汉两种语言都习惯采用多种修辞手段以增强文本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这些修辞手段对于儿童文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是儿童语言的一大特色。儿童文学中一些最基本的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拟声、押韵等的恰当运用必将增添译文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译作集音乐美、形式美和画面美于一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阅读兴趣,陶冶他们的心灵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语言方面,英语作者常用押头韵和押尾韵等修辞手段来创造有趣的语音效果,以吸引儿童读者。
如《羊羔和小鱼》中原文:
EnekeBeneke,letmelive,
AndItoyoumybirdwillgive.
Thelittlebird,itstrawshallseek,
ThestrawI’llgivetothecowtoea.t
Theprettycowshallgivememilk,
ThemilkI’lltothebakertake.
Thebakerheshallbakeacake,
ThecakeI’llgiveuntotheca.t
Thecatshallcatchsomemicefortha,t
ThemiceI’llhangupinthesmoke,
Andthenyou’llseethesnow.
耶内克,别内克,饶我一次,
我送你我的小鸟,
它能衔来干草。
我把干草给牛吃,
漂亮的牛挤出奶汁。
我把牛奶给面包师,
面包师给我烤蛋糕。
我把蛋糕给小猫,
小猫为我捉老鼠。
我把老鼠挂起来熏,
你就会看到大雪纷纷[4]。
这是故事中儿童做游戏时说的一段话,作者用“seek,milk,take,cake,smoke”及“ea,tca,ttha,t”押了尾韵,在译文中译者也用了押韵词“鸟,草,糕,猫”“吃,汁,师”和“熏,纷”等,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再现了游戏的趣味性,正好符合儿童文学对语言口语化的要求。
又如《秘密花园》中原文:
TheseedsDickonandMaryhadplantedgrewasiffairieshadtendedthem.Satinypoppiesofalltintsdancedinthebreezebythescore,gailydefyingflowerswhichhadlivedinthegardenforyearsandwhichitmightbeconfessedseemedrathertowonderhowsuchnewpeoplehadgotthere.
玛丽和迪肯播下的种子长出了嫩芽,长得像有仙女在照顾似的。五颜六色的罂粟花像绸缎一样,在轻风里成群起舞,鲜艳快乐,似乎在嘲笑那些已经在这花园里住了很多年的花朵。坦白地讲,这些花朵似乎非常奇怪这些新人怎么到了这儿[5]。上文中涉及到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法,译者用简短的分句恰到好处地将原文中的画面展现出来,原文中的童真、童趣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归化和异化相结合
文学没有国界之分,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翻译决不是简单的文字间的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由于各国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传统观念以及所接受的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译者在将外国文学介绍到中国时,既要考虑到信息的准确性,还要注意到文化的差异性。
在文学翻译中存在着异化和归化之争,前者以原文化为中心,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化特点;后者主张以译入语为中心,把异国文化变成本国语。对于儿童来说,异化可以学到新东西,但是理解难度大;归化可以使儿童更容易读懂作品,但是他们却了解不到异国的风情。为了最大限度地得到两者的长处,我们可以采取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原则,尽量站在儿童的角度,避免把儿童文学变成枯燥的教科书。
如《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原文:
Shewenton…“andvinegarthatmakesthemsour-andchamomilethatmakesthembitter-and-and-barley-sugarandsuchthingsthatmakechildrensweet-tempered…”[6]
她就接下去道……:“心酸大概是喝了酸梅汤的缘故———命苦大概是吃了黄连的缘故———还有———还有小孩的脾气甜甜的,大概是吃了大麦糖那些东西的缘故……”[7]
译者采取了归化的方法,“酸梅汤”,“黄连”,“大麦糖”都是译入语文化中的食物,儿童对它们很熟悉并很容易就能联想到它们的酸,苦和甜的特性,这会使儿童的阅读过程更加流畅。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儿童英语
引言
小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都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尽管他们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但也存在许多不利的客观因素。布鲁纳说:“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其任务就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可见,在对儿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心理因素对其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的影响,才能帮助孩子在不利的外界条件下,又快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正所谓: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
儿童心理特征及其对儿童学习行为的影响
处于儿童时期的小学生,往往在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但又存在很大依赖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消极地去适应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低估他们思维发展的内在潜力。那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怎么样的呢?
1.可塑性强。
小学生大多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传统的语言和文化还未在他们身上形成根深蒂固的影响,外语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也还未完全养成。教师应抓住儿童这一特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适当地让孩子接触不同的文化,让孩子真正融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例如:在进行英语语音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应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可塑性,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英语语音语调,让学生在反复听和说的基础上习得或学得英语语音语调,为以后的学习奠定更好的基础。
思想负担轻,模仿能力强。
成年英语学习者,往往由于“面子思想”严重,胆怯、害羞,不敢或不愿积极参与一些学习活动。而儿童则不然。他们受到这些心理因素的影响远远小于成人。只要教师适当引导,他们大多都敢于开口,积极参与活动。
最近在网络上走红的一位叫Tan的广州6岁小男孩,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在高科技的互动课件的带领下,对英语产生了极大兴趣,进而模仿,练习,并最后获得成功的。
因此,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营造良好、愉快的学习氛围,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
思想单纯,记忆力强。
小学生情感因素简单,学习很大程度上依靠直觉和体验。在英语学习中,这样的心理特征也使他们在记忆能力方面非常地强。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系列有效的记忆游戏,往往会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尤其词汇记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What’s missing、打保龄球、Bingo、炸弹等,都是很适合用来复习、记忆单词的游戏。
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
当然,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有对英语学习不利的方面。其中一个就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研究发现,7-10岁的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约在20分钟左右;10-12岁的儿童,注意力大约能集中25分钟;12岁以上,大约能集中注意力30分钟。然而小学课堂的时间,大多是40分钟。如何保证40分钟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让儿童保持注意力,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额关键所在。
教师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这一特点,变换课堂节奏,抓住学生注意力。教学环节的设置,应在充分考虑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的基础上进行。每个环节控制在10-20分钟之间,并注意动静结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不善自我总结。
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差,缺乏“反思能力”,因此很难将零散的知识总结成一系列的语言知识库。针对这一特征,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应注意细节,还应定期进行知识整理,让儿童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定期设计进行复习课,温故而知新,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
结语
鉴于小学生所有的这些心理特征,包括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发挥有利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克服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满足儿童对英语学习的心理需要,从而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学)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课题“立足四川学前教育现状,构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全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课题10SA160)研究成果。
四川教育学院教改项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研究,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6
[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郑雪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1.7
[3] 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199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顾伟林.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周报,2003,(37).
[5] 林红.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6月
[6] 郭红莉.浅谈当前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新思路
[关键词]工程机械臂;系统结构;动力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E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048-01
工程机械臂,尤其是大型工程机械臂,其结构复杂。工程机械臂的动态性能和力学特性已经成为其工作性能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对工程机械臂系统结构动力学及特性研究有其必要性。
一、结构分析
在这里以广州日立设计研发的电梯电机磁钢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由于磁钢安装数量多,磁力大,人工安装难度比较大,速度慢,且容易被磁力夹伤。改用自动化装配线后,只需要一人值守,负责每隔一小时添加一次磁瓦即可。A9系列交流伺服电机系统保留了A8系列集成度高、体积小、响应速度快、保护 完善、接线简洁明了、可靠性高等一系列优点,而且安装使用方法完全兼容。新系列开创性地引入了“支持伺服内核程序的远程客户自主升级”与“内置PLC,支 持梯形图形式的二次开发”等最新技术特色。整套完整的平衡吊装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衡吊主机、抓取夹具(或机械手)及悬挂装置。
1.系统组成
整套完整的平衡吊装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衡吊主机、抓取夹具(或机械手)及悬挂装置。平衡吊主机是实现物料(或工件)在空中无重力化浮动状态的主体装置。机械手则是实现工件抓取,并完成用户相应搬运和装配要求的装置。悬挂装置则是根据用户服务区域及现场状况要求以支撑整套设备的机构。
2.系统系列
为实现物料移载的省力操作,我公司已推出丰富的平衡吊机型,满足不同行业中不同物料不同工艺要求的搬运需要。按工作原理不一样,有臂杆式和软索式。其中臂杆式平衡吊又因工作曲线差异,有PBD、PBC、PBF等;软索式则因主体执行元件不同,分卷筒式(IRB)和直线气缸式(PBB)、钢丝绳式和链条式等。根据动力源不同,有气动式和电动式(EBC)等。另外,按系统所采用基座不同,有落地固定式、落地移动式、悬挂固定式、悬挂移动式、附墙式等。
3.软件部分
支持伺服内核程序的远程客户自主升级――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自主“刷机”;可保持伺服内核程序与厂家最新版同步;更好地支持个性化功能需求;内置PLC,支持梯形图形式的二次开发――比伺服驱动器多个PLC;支持标准的PLC阶梯图,使二次开发变的快捷、方便、易于移植;强大的语法检查功能,使编写PLC程序时,更加放心;一键即可实现对PLC程序的编译、下载,更加省心;强大的在线调试功能,可实时显示PLC程序运行状态;128位加密算法,更加有力的保证用户程序的安全;大存储器,可高达128K字节的用户程序空间;高频率MCU,运行速度更快,扫描周期更短;12个数字量输入、6个数字量输出、3个模拟量输入,2个模拟量输出(模拟量输出为选配);可通过IO扩展板,扩展48个数字量输入、32个数字量输出、8个继电器输出;多种型号系统,灵活贴心的适应各种使用场合。
二、系统结构动力学分析
工程机械臂系统采用电子零重力平衡器技术,代表了一种新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物料搬运解决方案,满足了当前迫切需要提高生产力和安全性的需求。相比于传统的工程机械臂系统方式,智能感应悬臂吊操作更简单安 全,不需要操作手柄,智能感应手势,可将重物视为悬浮状态,有四两拔千斤之妙。工程机械臂系统的特点是有预编程的逻辑单元,使其有独一无二的性能;价格极具竞争力,使智能感应悬臂吊是一种经济而高效的搬运工具,不同的型号搬运能力从80kg至320kg,且有不同的支撑可供连接:立柱式,吊顶式,悬轨式及移动叉车式,也可以根据客户具体使用环境进行定制。
另外,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气动工程机械臂系统,主要部分为气动平衡吊,又称手动移载机,是一种新颖的、用于物料搬运时省力操作的助力设备,尤其适用于某些具有精确定位和装配动作要求的应用场合。由于重物在提升或下降时形成浮动状态,对于操作者而言,无需熟练的点动按钮操作,徒手推拉重物,就可以把重物正确地放到空间中的任何位置。利用“平衡吊”主机可以平衡物料重力的特性,再配上相应的抓取机械手和安装基座,我们就拥有了整套完整的“工程机械臂系统”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轻松的从某处抓起任何工件,实施相应的工艺动作之后,再按相应要求放置于另一处,实现省力操作。平衡吊,又称是现代工程机械臂系统的手动移载机,是一种新颖的、用于物料搬运时省力操作的助力设备,尤其适用于某些具有精确定位和装配动作要求的应用场合。它巧妙地应用力的平衡原理,令工件在空中形成一种无重力化状态,即:工件的重力被相应的气控系统所平衡,使操作者在对工件的实施搬运操作的过程中,只需很小的操作力。由于重物在提升或下降时形成浮动状态,对于操作者而言,无需熟练的点动按钮操作,徒手推拉重物,就可以把重物正确地放到空间中的任何位置。利用“平衡吊”主机可以平衡物料重力的特性,再配上相应的抓取机械手和安装基座,我们就拥有了整套完整的“工程机械臂系统”系统。籍此,我们可以轻松地自某处抓起任何工件,实施相应的工艺动作之后,再按相应要求放置于另一处,实现省力操作。
三、工程机械臂系统特性研究
工程机械臂系统巧妙地应用力的平衡原理作为工作原理,令工件在空中形成一种无重力化状态,即:工件的重力被相应的气控系统所平衡,使操作者在对工件的实施搬运操作的过程中,只需很小的操作力,具体表现为以下特性:
1.由于具有无重力化、精确直观、操作便捷、安全高效等特点,“平衡吊”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中的物料移载、高频率搬运、精确定位、部件装配等场合。
2.从接受原材料和物料开始,一直到加工、生产、保管及配送等物料流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平衡吊手动移载系统所发挥的作用是令人瞩目的。正确使用相应的物料移载方法和手段,对于各行业中,重物的移载、搬运现场的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进而其作业的合理性、劳动力的节省、生产效率的提高、系统品质的保障等多方面都将有极大改善。
3.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遍应用,工程机械臂系统已经不断向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本控制系统为现场可编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目前可以广泛适用于非标自动化设备;适用领域也相对广泛,包括机械手,点胶机,标签机,自动化生产线,非标自动化设备等系统。其中,该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可控制六个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最大输出频率40KHZ,具有58路输入,全部光耦隔离;具有40路输出,其中继电器输出大功率管输出24路,可提供1A的驱动电流;1路编码器输入,可进行位置控制编程;1路计数输入,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编程或计数;4路模拟电压0-10V输入;1路模拟电压0-10V输出;支持直线插补和圆弧插补;支持现场编程,操作简单。
总之,传统的机械臂控制方法已不能满足某些复杂环境(装配、抛光、去毛刺)的应用要求,控制机械臂与环境间的接触力已成为机器人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当今我国工程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大施工机械设备创新,力保工程施工质量,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特性分析,从而对工程质量加强全方位控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活血止痛凝胶贴膏;微乳;醇质体;透皮试验;抗炎;镇痛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2.018
中图分类号:R2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2-0070-06
活血止痛膏由干姜、陈皮、丁香、胡椒、荆芥、牡丹皮、水杨酸甲酯等28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功效,主治筋骨疼痛、肌肉麻痹、痰核流注、关节酸痛[1]。原剂型为橡胶膏剂,上市多年,疗效确切,被广泛使用。由于橡胶膏剂透气性差、易致敏[2],故将其改为凝胶贴膏。活血止痛膏处方均含有挥发油等脂溶性成分,而凝胶贴膏是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基质的外用贴剂,为保证处方药与基质的高度融合,提高制剂稳定性,本研究以凝胶贴膏为载体,微乳/醇质体[3-5]为释药系统,制备复合型纳米经皮给药制剂,在解决脂溶性成分与水溶性基质相容性的同时,利用微乳、醇质体纳米化的优势,促进药物经皮渗透。以方中脂溶性成分丹皮酚、丁香酚、水杨酸甲酯为定量指标,考察体外经皮渗透特性和对药效的影响,评价微乳、醇质体在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中应用的可行性。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Waters Acquity HPLC H-Class Core System超高效液相色谱仪,BSA224S CW型子分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公司),TK-20B型Franz扩散池(上海锴凯有限公司),透析袋(截留相对分子质量7000,北京经科宏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Z92-BD多功能搅拌器(天津利华仪器厂)。
活血止痛凝胶贴膏(自制,批号160615),微乳活血止痛凝胶贴膏(自制,批号160626),醇质体活血止痛凝胶贴膏(自制,批号160626);丹皮酚对照品(批号D-002-140728)、丁香酚对照品(批号D-064-140728)、水杨酸甲酯对照品(批号S-018-150728),成都瑞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甲醇、乙腈为HPLC级(美国,Fisher公司),水为屈臣氏蒸馏水,冰醋酸(北京化工厂,批号20150704),伊文思蓝(上海化学试剂厂,批号030712),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昆明种小鼠,雄性,透皮试验小鼠体质量14~16 g、4~5周龄,药效学试验小鼠体质量20~22 g、6~7周龄,中国人民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饲养于SPF级动物房,动物许可证号SCXK(军)2012-0004。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学考察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丹皮酚、丁香酚、水杨酸甲酯对照品适量,置25 mL量瓶中,加甲醇定容至刻度,配成浓度分别为1.48、8.92、18.2 mg/L的混合对照品储备液。精密量取该储备液1 mL于10 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得混合对照品溶液。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活血止痛凝胶贴膏体外透皮接收液,过0.20 μm微孔滤膜,取续滤液,即得。
2.1.3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取凝胶贴膏空白基质体外透皮接收液,过0.20 μm微孔滤膜,取续滤液,即得。
2.1.4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色谱柱:Acquity UPLC?BEH C18(2.1 mm×50 mm,1.7 ?m);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0~4 min,10%~90%A);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 ℃,流速:0.6 mL/min。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中丹皮酚、丁香酚和水杨酸甲酯均分离良好,阴性对照溶液无干扰。
2.1.5 线性关系考察 取混合对照品溶液3 mL置1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并定容至刻度,摇匀,进样1 ?L,再将混合对照品储备液分别进样0.1、0.5、1.0、2.5、5.0 ?L,按“2.1.4”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丹皮酚、丁香酚和水杨酸甲酯的峰面积,并以各成分的进样质量(ng)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回归方程。结果显示,3种待测成分在确定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见表1。
2.1.6 日内精密度试验 分别精密吸取2、1、12 h接收液,为高、中、低浓度,于1 d内连续进样6次,分别测定丹皮酚、丁香酚和水杨酸甲酯峰面积,结果显示各成分RSD均在3%以下,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见表2。
2.1.7 日间精密度试验 分别精密吸取2、1、12 h接收液,为高、中、低浓度,于3 d内每日分别连续进样6次,分别测定丹皮酚、丁香酚和水杨酸甲酯峰面积,结果显示各成分RSD均在3%以下,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见表2。
2.1.8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份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2、4、8、12、24、48 h进样,测定丹皮酚、丁香酚和水杨酸甲酯峰面积,结果RSD分别为1.4%、1.2%、0.24%,表明供试品溶液在48 h内稳定,见表2。
2.1.9 重复性试验 精密吸取6份供试品溶液,注入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中,分别测定丹皮酚、丁香酚和水杨酸甲酯含量,RSD分别为1.3%、1.6%、1.2%,表明方法的重复性良好。
2.1.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量取已知含量的接收液5 mL,按样品含量∶对照品加入量大致为1∶1比例加入丹皮酚、丁香酚和水杨酸甲酯混合对照品溶液,加甲醇定容至10 mL,按“2.1.4”项下色谱条件进行测定,结果丹皮酚、丁香酚、水杨酸甲酯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44%、102.33%、101.93%,RSD分别为1.68%、0.65%、1.90%,表明方法的准确度良好,结果见表3。
2.2 凝胶贴膏基质的制备
2.2.1 活血止痛凝胶贴膏的制备 精密称取处方量活血止痛浸膏和凝胶贴膏基质,混合均匀,制成膏体后均匀涂布于衬布上,加盖聚乙烯薄膜,即得活血止痛凝胶贴膏样品。活血止痛浸膏中丹皮酚、丁香酚、水杨酸甲酯含量分别为1.42、11.19、125.36 mg/g浸膏。
2.2.2 微乳活血止痛凝胶贴膏的制备 按处方比例称取活血止痛浸膏、樟脑、薄荷脑、冰片、水杨酸甲酯与适量中链甘油三酸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和丙二醇,按微乳制备工艺混合,使药物溶解完全,于室温采用磁力搅拌器边搅拌边加入处方量的水至澄清透明,即得O/W型载药活血止痛微乳,用载药微乳溶胀辅料混合均匀,制成膏体后均匀涂布于衬布上,加盖聚乙烯薄膜,即得微乳活血止痛凝胶贴膏样品。
2.2.3 醇质体凝胶贴膏的制备 采用注入法制备活血止痛醇质体,称取处方量冰片、樟脑、薄荷脑、水杨酸甲酯加入胆固醇、磷脂、表面活性剂和维生素E油,注入一定量的乙醇,在密闭、温度35 ℃、磁力搅拌条件下溶解完全后,将纯水缓慢加入乙醇溶液中,持续搅拌5 min,搅拌结束后将醇质体放至室温,经0.20 μm微孔滤膜过滤,得醇质体。将醇质体与其他药材醇提物混合均匀,即得醇质体浸膏。称取处方量醇质体浸膏和基质,混合均匀,制成膏体后均匀涂布于衬布上,加盖聚乙烯薄膜,即得醇质体活血止痛凝胶贴膏样品。
2.3 体外经皮渗透试验
2.3.1 离体鼠皮的制备 小鼠断颈处死,适量脱毛剂脱去鼠毛,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剥离皮肤,去除脂肪层、筋膜,置于生理}水中,选取完整无破损皮肤。
2.3.2 经皮渗透试验 采用Franz扩散池,将活血止痛凝胶贴膏、微乳活血止痛凝胶贴膏、醇质体活血止痛凝胶贴膏分别设为A、B、C组,每组精密称取凝胶贴膏0.500 g/份,平行5份。将鼠皮固定在扩散池与接收池之间,扩散面积为3.14 cm2,接收液为PEG400-95%乙醇-生理盐水(1∶3∶6),磁力搅拌转速为350 r/min,控制温度为(32±0.2)℃,计时,分别于1、2、4、8、12、24 h时间点将接收液全部取出,同时补加同体积的新鲜接收液。将接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过0.20 μm微孔滤膜,采用超高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供试品中丹皮酚、丁香酚、水杨酸甲酯的含量,分别按照公式计算其累计透过率(Q)。
Q=[∑_(i=1)^C_i ]×V/W×100。式中,Ci为第i个时间点样品的质量浓度,V为每次取样的体积,W为所取凝胶贴膏样品中待测成分的含量。以Q对透皮时间(t)作图,绘制体外透皮曲线。
凝胶贴膏、微乳凝胶贴膏和醇质体凝胶贴膏丹皮酚24 h累计透过率(Qp)分别为65.30%、61.30%、60.20%,丁香酚24 h累计透过率(Qe)分别为51.08%、54.71%、55.66%,水杨酸甲酯24 h累计透过率(Qm)分别为49.20%、65.17%、72.15%。不同释药载体的3种成分中只有水杨酸甲酯24 h累计透过率微乳/醇质体凝胶贴膏具有明显优势,见图5。
3 讨论
凝胶贴膏、微乳凝胶贴膏和醇质体凝胶贴膏丹皮酚24 h累计透过率分别为65.30%、61.30%、60.20%,丁香酚24 h累计透过率分别为51.08%、54.71%、55.66%,经t检验,二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杨酸甲酯24 h累计透过率分别为49.20%、65.17%、72.15%,凝胶贴膏与醇质体凝胶贴膏组间比较P
从药效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释药载体的活血止痛膏贴均能不同程度降低由化学刺激引起的腹腔疼痛,减少小鼠扭体次数,提高扭体反应抑制率;且微乳凝胶贴膏大剂量组、醇质体凝胶贴膏中剂量组对减少小鼠腹腔内毛细血管的炎性渗出、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较好作用(P
将活血止痛膏制成纳米释药载体,增加了药物在整个体系中的溶解度[12-13],药物以分子形式容易透过皮肤。同时,微乳或醇质体将脂溶性成分转化为水溶性,在解决水性凝胶与之相容性并提高了制剂稳定性的同时,又利用微乳和醇质体在经皮渗透中的优势使药物透过皮肤。因此,采用纳米复合载药释药系统,凝胶贴膏中有效成分透过皮肤屏障的能力更优[14],本研究也为中药复方外用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294-1295.
[2] 梁秉文,刘淑芝,梁文权.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技术[M].北京:化W工业出版社,2013:103-106.
[3] 李学敏,王琼,兰颐,等.微乳技术对止痛凝胶膏剂中成分释放和含量变化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6):2614-2617.
[4] 赵振宇,孙浩.微乳凝胶新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4,34(5):411-415.
[5] 施晓琴,赵继会,王志东,等.醇质体在经皮给药方面的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2):352-355.
[6] 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05- 306,378-379.
[7] 王森,朱卫丰,欧水平,等.丹皮酚理化性质及体外经皮渗透性的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2):215-219.
[8] 孙晓彤,刘善新,苏酩,等.丁香酚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 2016,27(11):1579-1581.
[9] 刘继勇,韩盈,杨明,等.丹皮酚微乳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透皮特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1):2730-2733.
[10] LUO M, SHEN Q, CHEN J.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paeonol using cubic gel and microemulsion g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2011,6:1603-1610.
[11] 李理宇,王洪权.新型经皮给药载体――醇质体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0,19(1):33-38.
[12] 姜素芳,张雪萍,周学军.丹皮酚自微乳的制备和评价[J].中成药, 2012,34(5):835-838.
[13] 刘璇,张振海,陈彦,等.秋水仙碱微乳的制备及体外经皮渗透研究[J].中草药,2011,42(10):1963-1967.
[14] 杨树俊,王浩.纳米载体应用于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42(7):546-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