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09:16: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医专业基础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职;机电一体化;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51-03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专业,它高度融合了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基本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发展潜力非常大。[1]
中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向企业输送动手能力强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而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既有丰富的理论专业知识,又有较高动手实践能力的维修电工、PLC编程员、单片机编程员等。然而,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2]
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
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比较普遍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授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即理论部分采用纯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实践部分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与更早以前那种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的教学模式相比,目前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学的开展。但由于中职院校师资力量有限、相关专业设备不够先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以理实一体化为主的教学模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亟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维修电工》为例,该课程的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分开教学,由2位不同的教师分别授课,其中理论部分的授课在普通教室完成,实践部分的授课在实训室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同样的课程、同样的学生,却由2位教师进行授课,学生要分别去适应不同教师的不同授课风格,对于本就听课不够积极的中职学生来讲,他们在心理上抗拒这种教师更换给他们带来的不适应感,导致听课更加不积极,进而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使得理论与实践部分授课学习脱节。
(二)实训设备不够先进
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对实训设备的要求也很高,要求实训设备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否则毕业后的学生会很难适应新设备新要求。然而,中职院校受限于投资力度等原因,很难做到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设备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三)教学知识体系比较落后
除了硬件方面的实训设备需要不断更新以外,软件方面的教学知识体系也需持续更新。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其一,现行的教学内容比较落后。虽然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材也在不断更新,但由于教材编写、出版等还需一定的周期,使得教材的更新永远跟不上专业技术的发展;其二,教师的知识体系也比较落后。教师不同于企业一线的员工,不能像他们那样经常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不利于教师将重要的专业知识讲透彻,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3]
(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如今,几乎所有的中职院校都有校企合作,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4],合作大多限于双方领导层的交流访问以及文件纸面上的合作,而且还存在着“一头热”的情况,即校方合作意愿非常强,但是企业方面并不十分情愿或者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校企合作中去,从而使得校企合作难以实现既定目标,最终流于形式。
二、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
现代学徒制可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关于现代学徒制,迄今都没有统一确定的定义,但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共识:现代学徒制的本质依然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础是校企合作,其核心是工学结合,其最终目的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我国教育部明确指出: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5]这充分说明了现代学徒制的时代性和优势所在。
(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第一步就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是中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6]与以往不同,现代学徒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这是前提。校企双方应就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习目标、具体实施方案等细节逐一进行讨论制定,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制定。
(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一门专业的重中之重。所谓体系,指的是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等组成部分的综合体。[7]目前,绝大多数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是三段式,即:刚入学时学习基础课程,然后重点学习专业课程,最后是毕业顶岗实习。这样的课程体系以知识为基础、遵循由易到难的逻辑,但已经不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亟待改革。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依然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展开。首先,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岗位情况划分专业方向: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安装和调试、机电设备维修与售后服务、机电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等4个大方向;其次,根据各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标准;第三,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应拘泥于正式出版物,应将企业员工内部培训内容、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以及学校选用的教材内容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课程的学习情况考核应该多元化,不应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和平时作业、测验。
(三)建立师徒关系
其实学徒制自古就有,在古代被称之为“师徒”关系。在我国历史中,学徒制对制造业、纺织业、建筑业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传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8]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的建立要科学规范得多。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宜采用“双导师”制,即学校里的导师+企业里的师傅,其中,学校里的导师一般为学生的班主任,而企业里应优先选择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优秀员工担任师傅,且每位师傅所带的徒弟不能超过5名。为了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新生一入学就要通过双向选择确定企业师傅。所谓双向选择,不仅仅指的是徒弟有权利选择师傅、师傅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徒弟,还包括徒弟有一定的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学习,而师傅也有权利采用自己的方法教徒弟。师徒关系的确立通过签订培养合同来实现,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一定的效力,师徒双方均需严格遵守。
(四)评价考核机制
首先是ρ生的考核。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企业实践,校企双方均需对学生进行双重全程追踪考核。[9]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努力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其次是对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考核。与学生一样,对教师和师傅的考核也需要校企双方双重考核,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制,通过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等多方面共同监督考核,确保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五)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一,政府加强引导。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政府主要起引导的作用,主要包括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两大方面。政策扶持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制度,采用立法的形式,在法律层面明确各方职责,确保企业、行业协会等全力与学校合作,积极实质地参与到现代学徒制的建设中去;资金保障方面,应通过拨款、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针对学生,政府应通过减免学费、设立奖学金等途径激励。第二,行业积极参与。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在现代学徒制的开展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作用是与学校、企业合作制定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共谋职业发展方向、协助职业资格考试认定等。第三,全社会的大力支持。要营造支持现代学徒制的社会氛围,使现代学徒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尤其是得到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的认可,这样有利于现代学徒制获得最佳的实施效果。
三、结语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传统热门专业,要想继续发挥其“热量”,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动实施现代学徒制,必将使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高亮.浅谈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4).
[2]吴艳芳.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5).
[3]赵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4]伊逊智,等.中职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校厂一体、二元合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
[5]徐丽,张敏.从国内外学徒制的变迁看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5(11).
[6]邓丽娟,黄日强.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4(31).
[7]李传伟,董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9).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40-02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外在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利用现代经验技术,将实践、执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执行、独霸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化施行;课堂、实行室与实训园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设置装备摆设;常识、手艺与性子等职业申请一体化磨炼;实际和实践交替发展,形象的交错出现。由此组成融常识传授、本领造就、实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具有专业实际常识与娴熟操纵技艺的、生产制造办理干事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激进的教学模式是实际教学和实践教学划分来进行,即先说明注解理论常识与上机把持法度,尔后学生在上机实习独霸;概略老师边机要垄断法度,学生边随着一步一步的独霸,教学历程不够自主性,思维受到限制,上机只不过在照葫芦画瓢,碰到实际问题就急中生智。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由一位老师负责,将教学园地、教学内容、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术手段融为一体,降低了教学内容重复的弊端,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讲堂师生互动,引发学生进修兴致,增加了教学成效,同时增进了教员的解析技艺,是中职学生妙技的必定趋向。
三、计算机专业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模式
(一)专业课程安排过于模式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局限相切合的课程设置装备摆设。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配置基本上是将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文化基础课;另一部分为专业课。此中专业课一学期开设3~4门,每周4~6节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进行,按学期完成每门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而理实一体化就是打破这种传统模式的一种新式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和实践课分为明确的几个模块来进行,每堂课中都将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分好教学时间,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更快、更好的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对知识能更好的灵活应用,融会贯通。一学期开3~4门专业课,每4~6周为一个阶段,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比如《计算机网络》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天天六节课,六周完成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任务。这种模块化的课程配置方法冲破了传统的专业课程安排模式,它的核心特点就是突出了对技能本身的强化,坚持走实践引领一切、打好基本知识基础不放松的道路。这种做法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培养。
(二)编写符合理实一体化要求的教学教材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材内容在安排上更加的全面化,逻辑性也很高。我们能看到其中的循序渐进,但是丝毫找不到合适的空档可以安排实践教学。所以,要有一本相对应的教材的出现,就会基本上解决这种困境,这也是开始实施计算机理实一体化的基本物质保障。首先,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要遵守国家规定的相关规格和制度,教材又必须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合理性、时效性、正确性等原则,这是实施理实一体化的前提准备和要求。其次,我们要细化明确以下几个基本原则性问题。
1.要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实用人才为准则。在专业知识的安排和教学中,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但是不能华而不实,要保持在能用上即可的高度。对于一些已经没有太大实际用途的理论知识,我们完全可以舍弃,企业对于我们学生的技能的需求是每天都在变化的,每天都在要求新的高度,有些旧的模式可能已经没有办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追求强化我们技能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注重基础的技能技巧和特色技能的合理搭配教学。
2.我们可以看出,如今社会的进步速度是越来越快,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压力。我们的教材要即时更新那些新的理论知识、新的技术成果、新的操作手段等,让我们的教材更加具有时效性、实用性,赋予时代特征。为了达到规范性和更加科学,我们要注重采用最新的国际性的标准技术度量。
3.我们要认清中职学生在接收知识的时候的认知规律。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实也该是一个合格的引导者。知识的接收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与老师可以有更多的互动沟通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在解决所遇困难的时候,就能更快的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将简单的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或者以案例的形式出现,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学习,比以往更容易接受。
(三)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的实训中心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必要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配套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也是不能缺少的。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训中心要求具备如下功能。
1.实训中心应配备教师讲解所要求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书写板等。
2.实训中心面积要大一些,以适合小组的学习形式。
3.网络是实训中心的主要功能,要求有足够的网位。
4.及时满足学生学习时查询资料的功能。
5.将历届学生的优秀学习作品展示于实训中心,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作用。
6.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生产企业中,“零距离”地走向工作岗位。
(四)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保证。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实施双师教育、师德教育,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到企业岗位锻炼,定期参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培训。
2.出台了有利于教师队伍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环节 职业技能培训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47-01
1 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专业“理-实”一体化建设的原则
1.1 坚持学校发展与社会支持相结合
学校要深入企业、认真调研,并与企业进行分析、研究与磋商,将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锻炼与企业结合起来,走校企合作之路。
1.2 坚持开辟新路与遵循规律相结合
校企合作为职校办学开辟了新路,在注重教的同时,渗入了产业的因子。在实施校企合作的同时,强调遵循教学规律,遵循认识规律。
1.3 坚持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实施校企合作要灵活调度教学与生产的安排,既确保生产任务的及时完成,又使学生和教师得到锻炼。
1.4 坚持学校管理与企业规范相结合
实施校企合作,学生到企业实习,决定了学生的双重生份,要求对学生实施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措施,使学生在校企合作中成长。
1.5 坚持合作互利
学校有一批基本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他们是“双师型”或“多师型”人才,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长处,为企业提供支持服务。
2 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专业“理-实”一体化建设的教学改革
2.1 计算机平面专业毕业生要求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地解决问题,具备实践中的操作动手能力
综合素质表现为政治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开拓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强,适应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好,开拓进取,勤奋求实,成为本行业、本单位的骨干力量,就业前景乐观,可以从事计算机平面设计等工作。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宗旨;“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办学理念,构建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需要的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授课的同时,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2 推广以项目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根据技术部门、企业具体实际,让学生自己去规划行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由教师统一出案例题,学生课下自己找资料、去思考和设计方案,回到课堂上,教师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分析。
2.3 丰富实践性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革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育是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作为理论教学的延续,通过对学校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基础研究和实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学生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环节。
2.4 课程体系建设
改变已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体系,制定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并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项目教学体系”、“电子教案”及“课程考核体系”。
3 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专业“理-实”一体室建设方案
中职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突出实践实训环节,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能否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实验室建设是关键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较熟练掌握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实训内容广而新并符合科技发展的最新要求是现代实验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计算机平面专业“理-实”一体室建设应体现出一个“仿真―生产”一体化理念,在功能方面应要贴近社会的需求,做到真正的与社会需求接轨,所以,增建图形图像处理“理-实”一体实训室,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能大赛、生产、技术服务、职业素质训导于一体的共享型、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在这里可以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教、学、做”在这里得到高度的统一。图形图像处理“理―实一体实训室”建设方案图形图像实训室的功能。
学校的“多媒体技术、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绘图、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动画、计算机平面设计”等相关调和提供实验、上机场地。
可完成的实验项目:扫描仪图形图像输入实验、扫描仪图形图像输出实验、语音输入输出实验、数据压缩、解压缩实验、光盘刻录实验、3Dmax应用实验、Photoshop应用实验、AutoCAD应用实验、Flash应用实验、Corel draw应用实验、illustrator应用实验、网站建设、网页设计制作实验。
教学软件:Windows 7、Photoshop cs5、3Ds max2012、coreldraw简体中文版、dream-weaver cs5、Flash 8、illustrator cs5、会声会影x12、office 2007,添加高亮投影机或大屏幕液晶电视机。
4 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与平面设计公司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除了能完成校内学习、实训等任务外,还能与合作企业取得密切合作,从企业中得到一定的平面设计任务,为他们完成一定的项目,实现“产学结合”的理念,这样既帮助了企业,同时让学生在项目制作和完成过程中体会到了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使他们明白今后该学些什么,如何去学。因为他们有了为什么而学的目标,还会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学习动力。通过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会充分发挥它潜在的作用,正向发展下去,可以跟合作企业的平面设计公司相联合建立下属分公司,专门承揽一些平面设计和制作任务。
总之,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专业“理-实”一体化建设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美术鉴赏和平面设计和制作水平,使中职学生更能把握目前市场动态和前沿的设计思路,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有力保障。也能为“工作即能用”的企业用人思想接轨,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对口率会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Z].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改革;职业技能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从事涉外商务人员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直接指导对外贸易业务工作。该课程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从事进出口业务操作的能力。因此,加快《进出口贸易实务》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专业课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背景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外贸企业将更直接地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对于具有外贸业务能力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呈不断增长的态势。
(一)企业对具备外贸专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增加
近年来,由于本科院校培养的外贸人才大多流向了大城市的国企、外资企业及合资企业的高薪岗位,对于中小城市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具备从事报关、跟单等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制约了外贸行业迅速发展。调查有关统计结果显示:众多企业急需大量既懂得对外贸易知识,又熟悉业务的初、中级专业人才。
(二)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伴随着外贸领域的不断拓宽,外贸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通过市场调查发现,79%的民营企业更愿意接受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层次的从业人员来从事业务员、跟单员等工作。这正是中职校所需要培养的具备专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
(三)企业对外贸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
随着对外经济活动的深入,企业对外贸易人员的专业知识、政策水平和操作业务要求不断提高:一方面,外贸企业最看重的不是学生学历,而是必需的专业技能,要求学生实际工作问题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希望招聘的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就业导向观念,并据此改革教学内容,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具备外贸专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
二、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等职业教育应突出应用性、技能性。《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过程的学科,包括进出口商品交易条款的商订和贸易合同的签订、履行的流程。培养目标应该从“理论知识”转向“职业技能”,即通过该课程的学校培养一批基本功扎实、操作能力强的初中级外贸实用性技能型人才,适应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及服务工作中的基本需要。
(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注重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中偏重讲解性教学,缺乏学生的直接参与和动手练习,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种只管教不管用的模式,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违背了现代教学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造成所学知识严重脱离职业岗位的技能需要。缺乏实训、实习基地及各种条件限制,多数学生未能获得应有的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不足。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和标准仍然采用的是呆板、固化的考试测评,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考试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这种评价方法存在的弊端主要有:考试目的定位不当;考试内容片面、教材化;考试方式单调;考试重结果而轻过程。
(四)师资队伍薄弱
部分国际商务专业教师或长时间从事理论教学,没有接触实际外贸工作的机会,或是刚刚从大学毕业,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不少,但综合实践能力较弱,本身就是重理论教学模式的产物。因此,实践经验丰富、高质量的专业师资极其缺乏,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教学要求。
三、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为了改变上述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也为了适应和满足我国对专业技能型外贸人才的更高要求,培养掌握相应岗位基本技能和适应岗位专业素质的应用型外贸人才,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开展如下思考与探讨: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要构建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职业教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职业教育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心,以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为标准进行职业教育的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估。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学生的发展,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二)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仍有相当差距,中职院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供需脱节。这直接反映了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体制对市场需求、对职教大众化带来就业大众化趋势的严重不适应。相当一部分中职院校尽管想办好中职教育,但在具体工作上却存在着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急需,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就业信息通道不畅等诸多问题。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正是督促中职院校切实转变观念,走向市场,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把提高办学质量放在首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突出其鲜明的应用性特色,增强社会认可度。
(三)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修订教学计划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应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的职业生涯需要。为此要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计划,培养符合一线岗位要求的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
按照“工作要求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原则,在教学中应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使学生对进出口贸易的具体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并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四)打造“双师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应从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入手,着力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利用多种形式使教师轮流到外贸企业实习,接触实践提高操作水平。定期或不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努力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和丰富其实践经验。
(五)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中等职教育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使自己的毕业生成为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推行职业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接轨的产教结合模式,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中等职业教育本身及能满足用人企业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中职教育要坚持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的原则。近几年来,部分中职学校通过校企密切合作,专门成立了各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根据企业对所需人才知识和实际技能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技能培训措施,大大地改变了过去教学计划制定脱离实际需要的盲目性,有力的推动了中职学校教育改革深入进行。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应确立以“面向企业,立足岗位;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教学的加强,让学生比较深入地掌握和熟悉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工作环节、流程与管理等实践知识,并获得岗位技能的训练,满足企业对外贸业务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政府相关职教优惠政策的支持和外部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的前提下,《进出口贸易实务》的教学将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凸现职教本色。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2]肖汉.浅谈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13.教育研究,2006,(12)
[3]林旭芳.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J].职教通讯,2007,(4)
[4]王冉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之创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2)
[5]余世明,冼燕华.《国际商务模拟实习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高职艺术设计 设计方法学 设计思维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实践性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具有行业竞争力人才的有效途径。现阶段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应围绕社会职业能力要求,变单一的技能训练为创新能力培养。要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变教学生“学什么”为教学生“怎么学”。“怎么学”就意味着需要方式、方法引导,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导入设计方法学尤为重要。因为“设计方法”强调设计语法的通用法则,它侧重的是如何做的方法问题。
一、我国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现状
设计基础课程需要解决的是形态、空间、线条、肌理、色彩等设计元素,记忆空间分割、平和、统一等设计原则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一般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构成基础、图形设计、文字设计、编排设计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是解决造型问题的,构成、图形设计或图形创意、编排设计是解决空间、创意、编排、设计原则问题。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基础与专业创新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性与科学性兼顾,以适应现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传统基础教学中缺少设计方法的教学环节,缺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环节。“设计方法学”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科的方法起点和过渡的关键环节。
二、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方法学的实施现状
1.设计方法学的起源
二战后,西方国家消费模式由战前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产品设计涉及的因素越来越复杂;二战前基于设计师个人经验的设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复杂的社会需求,基于团队合作和科学理论设计方法成为二战后设计理论研究的重点。
与战前基于个人经验的零散的设计方法不同,第一代设计方法学研究试图建立起基于团队合作的系统的设计方法学;像定义科学活动一样定义设计活动,建立“设计科学”;相应的,其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行为而非具体设计。
西蒙将设计定义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将方法视为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设计的创造的过程就成了对问题的分析和决策的过程,正如Archer提出的设计程序。
在早期教学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早期,里特尔发起了他称之为第二代设计方法学的研究。其重点是对“不良问题”和“基于观点的信息系统”的研究。
2.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方法学的实施现状
设计方法学是自研究设计的一般性方法、技巧、手段、进程及规律的一门新型综合学科。是以系统工程的观点分析设计的战略进程和设计方法、手段的战术问题。现代设计方法学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美学、思维科学等多领域,强调创造性,是一门研究开发和设计的方法论的学科。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国内的“设计方法学”往往就是“工业设计方法学”,只有工业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中有关于“设计方法”的设置。在广告设计、动漫设计、室内设计等设计专业少有学校开设关于设计方法的课程。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方法学”课程体系的建立
1.理论模块
这一模块提供设计方法学的学科构建、范畴,介绍对设计方法有重大关联的交叉学科、理论,以及设计方法的各种思潮。
“如果我们打算理解或解释一件艺术品,我们预先所要作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去制造某些指导性的原则”。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研究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方法学学习比人机工程学更适合,也是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方法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
2.思维训练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从理念转化为思维过程,有针对性地根据各专业特征开发相应的思维训练课程,进行逻辑的或是直觉的思维训练。通过思维的收敛与发散、抽象概括与具象描画、理性思考与非理性跃迁等方式技法思维智能,促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创新设计的目的。
我国设计教育中设计思维的训练大都与专业结合,因此受到专业性质的诸多局限,例如视觉传达的设计思维多为图形创意方面的训练,产品设计的设计思维多为造型的想象与表达的训练。但是综合多方面因素,作为基础的设计思维的训练应当超越专业局限。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维训练课程中着重将艺术的想象力和设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开启学生心智。使设计思维的训练不只停留在视觉传达专业的图形创意,产品设计的关于造型的想象力与表达上,而是打破壁垒,进行最基础最宽广的思维训练,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
3.方法训练模块
现代设计教育越来越注重思维与方法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前瞻性的艺术设计新生力量,避免学生停留在单纯的技法层面,建构其独立思考的设计生涯。
科学的设计方法将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从而提高创造能力;不断增长的创造能力可促成更多方法的形成与逐渐成熟。通过专业对口训练,以传达各专业设计通常遵循的作业法则,通过规范化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作铺垫。在这一过程中,将理论模块与思维训练模块成果相结合,进行实践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设计方法论的培养与训练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讲授与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课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建立相应的设计方法与路径,与依靠灵感的感性设计共同构成相对完整的设计方法。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方法学的导入与实践――以广告设计专业为例
1.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现状
作为从事广告设计的设计师,不仅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综合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具有市场意识;既要注重实践的探索、设计创意的开发,又要注重设计理论的学习、设计观念的变革。在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增加与设计艺术相关的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视野开阔的知识空间。拓展设计者创造性思维,适应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广告设计包括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创意、图形、字体、版式、电脑执行等是最具整合性质的专业技能。策略、创意、设计与制作是广告公司处理项目流程的重要阶段。大广告公司与中小型广告公司分工与流程有所不同。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处理广告个案全流程的知识理解与技能掌握尤为重要。
2.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导入设计方法学
自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启动以来,以“行动就业导向”的教学方法和“工作工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正在建立。设计方法学的教学中正是强调“问题的解决”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以“方法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设计方法学的教学在课程训练上着重强调研究型设计与跨界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服装设计等,甚至与其他工学、理学相融合,以期达到全面的设计训练。广告业是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在现代生活观念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传播中起着重大作用。广告服务的客户类型千千万万,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单单沉浸于一门学科中。
设计思维与方法中“逆反法”、“发散法”、“突破固定模式法”、“设计诊断法”、“头脑风暴法”、“联想与联系法”、“素材库法”、“草图法”、“系统法”、“布局法”、“化繁就简法”、“结构重组法”等都可以很好地在广告设计专业中的课程训练中加以实施,同时可以与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创意相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在今后的职场实践中的应变反应、分析判断、综合思考、研究转化等能力。其中设计思维模块的教学与训练特别注重跳跃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的教学训练,更是与广告市场注重创意、紧密连接市场的属性相吻合。
五、结语
通过设计方法与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设计思维的方法与习性,掌握设计交流与表现的策略,获得深层的设计经验。设计方法与思维的训练对于设计专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为后续课程和专业课程,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等课程奠定了创意、创新能力基础,是通向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桥梁。不仅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参考文献:
[1]林家阳.林家阳的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应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本文从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装饰行业突飞猛进,面对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新形势下就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核心问题。目前,我国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改革不到位、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联合办学等方面。分析来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的高职特色不够突出
我国在现行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多是照搬或脱胎于本科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而高职教育应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材为主要目标,只有确立了与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模式,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当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大多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教学方式趋于程式化、模式化,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不高。尤其是在实践课程中,学生大多是以模拟项目的训练为主,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缺乏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减少模拟性亟待解决。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从结合实际出发,通过真实的设计实践来完成设计方案,教师再不能照本宣科。此外,除了校内的实践课程外,要积极参与社会上的艺术设计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丰富实践经验。
摒弃学科型的本科“压缩饼干”式教学模式,构建出符合我国高职艺术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围绕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形成合理的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缺乏科学的多样化教学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由于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条件的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依然延用传统教学模式,依然采取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设计任务的布置上,脱离实际、过于虚拟化,设计案例也过于陈旧,完全与社会需求脱节;在环节测试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通过对用人单位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反馈意见的调查,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专业知识过于松散与陈旧,动手能力偏弱、与人沟通能力不强,往往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完全不清楚自己的专长,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缺乏作为一个环境艺术设计师最重要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所以,必须明确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前提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适应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课程也显然不能以学科为本位,而应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因此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的核心内容。转变学科本位的思想,实现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向能力本位的转换,在与时俱进和有机整合的观念指导下实现课程开发,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套科学的符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是设计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
三实践性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设置了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它们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但大部分实践教学课流于表面形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布置一套模拟的设计课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实践教学。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非常密切,社会实践包含很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内容,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这就导致了“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情况。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更侧重于艺术的表现,而不太重视实务性、应用性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毕竟不只是表现图的绘制,它涉及到很多具体的材料及施工方式以及与其他技术工种的衔接与配合,还要有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施等。在这样的实际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仅凭感性思维对待设计任务,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所以设计出来的作品经常犯常识性错误并漏洞百出,在实际操作当中难于实施,到工作岗位后,需要几年时间的实际锻炼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尽可能让学生明确本课程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明确该课程的设置目的,少走弯路与偏差。课堂作业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每一次作业都有一次新的目的要求,让学生尽量探索不同的设计方法,培养其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安排实际工程项目的考察实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材料与施工工艺。加强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与工程甲方的谈判技巧。培养学生团队实践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理念。建立完善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可以突出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突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在具体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深入分析各实践课程间的内涵及内在联系,不能把每个阶段具体的实践教学看做是简单的各门课程的累加。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加强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有取舍有重点地以能力需要进行整合,以实现实践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四师资队伍结构过于单一,结构有待改善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以及能否办出特色,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教师岗位上,虽然在理论水平上有一定的造诣,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也难以培养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与专业基础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作为学校,结合我们的设计专业,聘请一定比例的设计师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改善师资的结构,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灵活的适应设计专业变化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机会和学习资源锻炼自己,不断更新我们的思维,改革教学方法,多方面的提高自身素质。
综上所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积极改革目前滞后的教育模式,思想要开放,立足本土文化,选择性的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加大学生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寻求企业参与,改善教学条件,丰富教学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平面图像处理,项目教学法
《Photoshop》是我校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我专业打造的核心课程。我们在这几年的授课中对该课程进行了较大的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际项目引入了课堂教学,改革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
一、在教学中实施任务分层法、变通法
为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实施了任务分层法和变通法。任务分层法从广义上说,泛指将任务按照难度系数进行划分层次、等级,教师在布置任务之前,提及该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每一个任务都必须有明确的主题,这样给学生一个理性认识,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任务的选取,对于难度系数较大的任务,学生可以自行寻找“合作人”,人数在两人最佳,通过学生的主动实践,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团队协作意识,增强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任务分层法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个人完成任务中学生可以根据主题在作品中充分融入自己的思想,在合作完成任务中学生可以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解决疑惑,论证自己的观点,开拓了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相互启发、相互弥补自己思维的欠缺之处,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体验过程。
任务变通法从广义上说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加入自己的思想之素,任务主题保持不变,让学生活学活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革教学方法,引入项目教学法
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将图像处理和图像制作的项目引入教学,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实践教学。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选取,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选择难度适合的工程项目。在《Photoshop》的教学中,“项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项目”设计、编排非常关键。在进行“项目设计”时,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将项目进行调整和修改,适当降低项目的难度,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因为项目本身的因素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需要制作的项目为背景,设计相关的案例,以案例的讲解和练习引出项目,以问题形式提出,这样每个小项目的主题也就是教学重、难点的内容,项目的完成过程也就是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过程。在制作项目之前,首先引入新知识,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渗透新知识,从而完成项目的制作,通过项目化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这种项目化的实践又为学生今后的实习、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项目的选取与自主开发
在完成课程目标设计之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选择一个贯穿课程内容的项目。经过考虑,我们选择了如“婚纱、儿童、宣传手册”等作为综合贯穿项目,原因有三:第一,宣传手册的制作是平面设计类的应用案例之一;第二,婚纱影楼的业务能涉及到图像处理的大部分知识点;第三,婚纱摄影的后期制作是毕业生有可能从事的岗位之一。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也认可这样的项目。改革教学方法,引入项目教学法。如何引入项目?引入什么样的项目?这是在进行项目教学过程中最令人头疼的事情。项目如果选取得不恰当,则教学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在每一项目的设计中,我都会精心准备,引入跟学生生活最为紧密的项目主题。
四、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真正对项目教学法进行有效的考核,因此,我进行了考核方法的改革,首先采用常规的笔试、上机操作,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情况,还采取口试,考核学生对整个项目开发的思路及开发方法,同时考查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最主要的考核是以项目最后实现的效果及每个人完成工作量的情况、完成工作的质量及效率进行评分。采取的形式有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最终的成绩由三项的评价成绩共同确定。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让学生反思他们在探究实践中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一个课堂的掌控者与管理者,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甚至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对原有的课程教学理念与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全变革,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课程实施的成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平,培养自身的能力,形成自身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呈现良好的素质与形象。
一、完善自身的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时刻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为学生树立为人师表的师者风范,塑造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感,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教师高尚的思想素质包括:高尚的敬业精神,崇高的师德修养,积极的人际合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1.教师要干一行,爱一行
热爱自身的职业,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工作的唯一目标,思想品德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目,它更加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崇高的思想素质,喜爱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一生的使命去执行。
2.爱护学生,关心学生
教育事业的关注对象就是学生,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培养才能体现出来,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下去,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温暖、温馨的学习环境,友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学氛围,也是一种教学力量,教师要善于用浓浓的爱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在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中成长。
3.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充满教育意义的学科,他是以塑造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争做合格公民为目标的学科。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学科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为他们做合格的社会公民做好准备,教师的任务不单单是关爱学生,还要关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关心人类的发展,站在人类进步的高度来对学生实施积极的教育,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关注社会发展,关心人类的进步,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提高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水平是教师组织教学、传授知识的基本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质才能有资格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思想品德科目的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涵盖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1.知识素质
教师要想正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前提是要自身具备高深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本人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形成必备的知识要素,将这些知识要素有机联系起来,构造出一个整体的、科学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知识的优势功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重要作用。
知识素质又分为两方面: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
理论知识是教师教学知识结构的关键部分,具体涵盖思想品德的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与教育学、心理学等,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全方位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而且思想品德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与社会、与其他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实现对学科知识本身的灵活应用,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解答问题,使他们获得学习上的快乐。
实践性的知识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运用能力、自身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以及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等,这些实践能力能够评判一名教师的知识运用能力。
2.能力素质
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教学能力,而且也要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运用,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力量,还要拥有一定的综合课程的能力,注重与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深入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积极的工作态度深入研究专业知识本身,不断开拓、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反思,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总结教学经验。
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下,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教师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军燕.浅谈社会文化环境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J].承
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