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09:16: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数学科学技术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学 数学教学 提高 兴趣
数学学科一直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门枯燥、深奥、生涩、乏味的学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当然不能够令人满意,而学习成绩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使数学教学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了。究其原因,除了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唯成绩论英雄的扭曲价值观使数学教学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一方面学生、家长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考核压力,于是数学教育就走上了极端,内容越学越多、越学越难,这将数学教学逼进了死胡同。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笔者觉得数学教学的困境还在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够,要提高数学成绩,需要大力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指兴致,对人或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上的兴趣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着巨大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习的根本动力,是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要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我觉得必须要提高以下五个“度”。
第一,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本身就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主体,教育和学习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只有两者都积极、充分、高效地参与其中,整个教学活动能成功,此二者缺一不可。而目前的教学现状却是:由于片面追求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们甚至采取了揠苗助长的极端错误方法,老师担心讲得不深、讲得不透、讲得不全,往往采取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速成”“高效”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不科学方法,我们始终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们不可越俎代庖,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适当采用课堂讨论、板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第二,提高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度
脱离实际生活的东西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降低中学数学难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有极端观点要求直接取消数学学科,当然,这些言论过于激进,有失偏颇,但适当减少过于高深的数学知识,增加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也在情理之中。尽管过分强调现学现用显得过于功利化和庸俗化,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将抽象的、空洞的理论“落地”,让学生可以感知得到。学的目的就是用,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所以我们要尽量将书本与生活关联起来,或是一段简短的导入、或是一个精炼的课堂小练习、或是一个简单的课外实践作业,形式不拘,内容多样。
第三,提高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关联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迁移。所谓迁移,学习心理学的定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发展学生数学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建立自主探索动机的最佳心理。要加强这种迁移,必须注意新旧知识间的关联度,只有让新知识与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发生联系,才能更轻松、迅速、高效、持久地掌握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掌握好适度原则,循序渐进地安排进度,让学生在逐步消化过程中掌握新知识,不要“积食”。
第四,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新鲜度,或者说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度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提高内容对学生的陌生感,让学生对这一内容产生好奇心,这种陌生感所促成的好奇心将激发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寻觅答案,去亲自解决问题。要让问题去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这种好奇心的形成,就要靠教师采取设疑、设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布置作业,让学生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迫感和饥渴感,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是最强的、最高效的。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第五,提高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活泼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情境与故事相结合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造就了他们对故事的喜闻乐见,数学教学中没有什么能比故事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于抽象的数字,赋予生动形象的故事:“猴王孙悟空拿出8只桃子,对身边的4只小猴说:“这8只桃子,你们4只小猴分了吃吧。”小猴噘起嘴巴嫌少。猴王就拿出80只桃子说分给40只小猴,小猴还嫌少。猴王想了想就说:“那这样吧,给你们800只桃子,可要分给400只小猴啊!”小猴听了,又蹦又跳,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到这里,小朋友也笑了。”一个“商不变”的教育,溶入“猴王分桃”中。小朋友笑了,正是乐学才能求学,此时教师再与学生讨论“商不变”的性质,学生自然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一段生动形象的故事,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调动了最佳的情感因素,乐学、爱学便同步发展。
(2)情境与活动相结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在教学“8加几”时,我设计了“钻山洞”的游戏。用一根塑料管和一些彩纸做了一个山洞,在山洞上贴上卡片“8+”,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0—9的数字卡片,让学生用8加上自己手中的数字卡片上的数,谁算对了谁就能钻过山洞。钻不过去的学生就应该回座位摆小棒或者请教他人(被请教的同学要讲清计算方法,而不能直接告诉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做“小蚂蚁找家”、“青蛙比赛跳荷叶”等游戏。学生游戏中,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正是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活动气氛所陶冶,激起学生主动地用数与他人交流信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并使每个学生的数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3)情境与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认识厘米》时,我多次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手指、手掌和一乍的宽度,并记住它,不仅加深了对长度的认识,而且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在教学《认识米》时,我带领学生去操场走一走、跨一跨、量一量,让学生感受10米、50米、200米的长度;教学重量单位时,我带了几包盐、一块铁块、一些苹果、一袋黄豆等物品,课上让学生亲自称一称,感受一下,课间还带他们医务室称称自己的体重,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数感的启蒙。
二、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1)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学习氛围
在一次的学校教研活动中,我教学《10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横着数数我们班第一排有几位学生。孩子们一个个起劲地数出了8人。我笑眯眯地站在了这一组中间的空道里,问:“那现在加了我,有几人了呢?”学生一起叫到:“9人”。我故意又问:“那怎样才能使我们这组有10人呢?”“再加一人”孩子们又争着回答。“再加一位陈老师”有小朋友突然指着在后面听课的陈老师。我也乐了。把正在听课的陈老师请到了小组中间,让孩子们数一数……那节课孩子们的高兴劲儿甭提了……“乐思方有思泉涌”就是这个道理。
(2)引导小组合作,培养探究精神
我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是这样设计的:请大家统计一下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情况。播放录象,1分钟内经过校门口公路的各种车辆。然后提问:请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全班学生都没有统计好。就问为什么来不及完成?学生说,放得太快了,能不能再播放一遍。我就重新播放这段录像,同学们还是没有完成。哪怎么办呢?能不能想想办法?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商量,4人小组合作,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情况。我再重新播放这段录像。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了吗?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回答: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的轿车有15辆,公共汽车是7辆,三轮车是6辆,卡车是11辆。为什么前面二次都没有记下来,这次这么快能记下来?你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学生就回答,我们是四人小组合作统计出的,一人记录轿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公共汽车的辆数,一人记录三轮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卡车的辆数。在这里,我并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记录过程中,学生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小组合作成为学生的需要。
三、融入生活,提升情感。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学生采集了生活中的数据:“青岛”啤酒的酒精度为12%、“张裕”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为11%、“四特”酒的酒精度为45%,同学们认为这三种酒哪一种最厉害?说说理由。生1:我个人认为白酒最厉害,我曾经品尝过酒,觉得啤酒不是很难喝,但是白酒很辣。生2:我自认为白酒最厉害,我是从酒精度45%看出的,白酒的酒精度最高。生3:我也认为白酒最厉害,因为我爸爸有一次喝白酒喝醉了。师:你们认为刚才这几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多数学生都赞同)那你们自己是怎么理解上面三个表示酒精度的百分数呢?(小组充分交流、讨论后汇报)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三个百分数表示的是含有酒精的量,酒精度如果越高,说明这种酒酒精含量高。生2:我们组的看法是酒精度虽然能看出酒中含有酒精成分的多少,但它不能表示酒精具体有多少毫升。如12%,其实写成分数是12/100,就是把酒看作100份,其中所含的酒精是12份。小结:百分数是一个量占另一个量的结果,可以进行两个量的比较。数学课堂通常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我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形成乐于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四、动手操作,体验亲切感
一、情绪感染
1. 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作为教与学中的导演,为避免一出戏演终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指导每个学生演好自己的角色。数学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在教学时如何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情境,就要教师不只追求数学语言准确、清晰、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还要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2. 培养学生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机会,激励学生的自信心,排除“畏难”情绪,让学生感到“我能行”。
首先,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被鼓励和欣赏中提高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能评价学生聪明、能干,多说些激励性语言,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平时总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
其次,让学生学会重视自己前进的每一小步,学会自我比较、自我提升,不要被别人的较快步伐吓倒,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收拾自信心,由“我可能行”转化为“我也能行”。 成功是影响自信心形成的重要因素。成功的机会越多,自信心越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越强,自信心就会越高。如果一个人总是失败,就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就会降低,也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就要不断激励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二、精心设问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数学中的习题具有针对性强可快速反馈的效果。由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是教师及时反馈信息,不断进行教学调控,实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一环。讲得好不如问得好。
1. 创设有趣味的问题情境。
学习的最好良药,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材料产生兴趣,才能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创设有趣味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去探索、去创新。
2. 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实践表明:学生对与生活贴近的知识易于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创设一些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学习。
3.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数学。
4. 创设带有悬念的问题情境。
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
三、情感挖掘
关键词:信息科学技术 法学学科 整合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has provided the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legal subject teaching, and proposed the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legal science educational model.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concept and the pattern of the legal subject and the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conformity, and pointed out the question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conformity process.
Key words: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Legal subject;Conformity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普及,教育在内容、形式、方法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逐步向网络化方向迈进,信息科学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指出:“促进信息科学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科学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对于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学科门类──法学学科,许多学者也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法学学科的各门课程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新,试图探索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的整合之路。
一、信息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形式
信息科学技术是指利用电子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广义上讲,一切涉及信息的生产、处理、储存、流通、应用的相关技术,均可称为信息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一般可定义为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是借助于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是指以微电子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光纤和卫星通讯为先导,形成的一个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激光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的高技术群。
(一)信息科学技术的特点
信息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属于高科技领域,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战略性:由于信息科学技术能够直接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己成为一国必须考虑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2、增值性: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地增强产品的功能,显著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从而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3、渗透性:信息科学技术既是适用于各种环境的通用技术,又是针对特定工序的专业技术,处于综合性、交叉性强的技术领域,因而它能广泛渗透到各个传统产业部门,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生产效率。
4、超前性:信息科学技术不仅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而且更具有高度超前性,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不充分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开发,并应用于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试制品中,从而在许多技术领域具有龙头地位和先导作用。
5、加速更新性:由于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科学技术的开发,使得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增大投入,而且更加注意使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使得信息科学技术从原理探索到最后形成产品的周期不断缩短。
6、创新性:信息科学技术是一种不断创新的技术,它被不断地应用于社会的经济活动和人们的生活过程中,引起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模式、社会形态、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
(二)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
信息科学技术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高新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电子技术的应用:摩尔定律认为,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条件下,微处理器(CPCJ)的运算能力每隔约十八个月可增加一倍。微电子技术在近几十年来的飞速发展使得芯片的运算能力和性能价格比都按几何级数增长,从而带动软件、通信、信息等技术的应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2、数字转换处理技术的应用:信息的数字转换处理为大规模、多领域的信息产品制造和信息服务创造了条件。在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数字电视、数字影碟、数字音响、数字家电等数字电子产品正在风靡世界;在通信领域,从传输、交换到终端设备,从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都正进行从低速向高速、从单一语音通信向多媒体数据通信的转变;在广播电视和新闻媒体领域,节目制作、传送和接收以及印刷出版等的数字化处理技术也纷纷应运而生。
3、软件技术的应用:软件技术的发展可以扩大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增强信息科学技术的功能。软件技术目前已经不仅仅应用在计算机上,而且已经成为几乎所有信息产品的神经中枢,是实现产品灵活性和业务智能化的主要手段。软件技术还可以使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在不更新硬件的情况下升级。软件技术跟微电子技术相互结合,将促使软件技术与芯片、光纤等处理器、存储器、光通道之间的结合,从而实现网络的高速智能化。目前,软件技术正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更宽广的领域扩展,并已经成为发展信息产业、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4、网络技术的应用:到了后PC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大大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网络技术逐渐成了IT行业最重要的技术。麦特卡尔佛定律认为,网络的价值等于节点数的平方,因此,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接入网络给用户带来的效用将以指数级的速度增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与国际互联网联接的通讯工具将越来越多,从手机、IP电话到视频电话、无线上网,网络的应用也逐渐扩大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应用形式之外,信息科学技术还在许多其它的应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现代的社会里,信息科学技术几乎渗透到了人们从生活、工作,到学习、购物、交友、聊天、娱乐等的所有领域,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深入社会的各个层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可避免的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的整合
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整合是指在法学学科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科学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和法学学科的各门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法学学科的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整合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学方式;要在法学学科的教学中应用信息科学技术和学习科学信息科学技术;要与法学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相结合。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科学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与法学学科的整合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1)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法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性和计算机的电脑网络,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其在一个完全仿真的法律实践环境中进行学习,如远程旁听庭审,网上法律咨询活动等,既方便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多媒体系统可以对法学学科的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多媒体系统具有极强的超文本特性,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利用其可以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包含不同的教学特征的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达到组织与管理的最佳效果。(3)计算机的网络特性有利于促进协作式学习。通过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的各种特性,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式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法学学科与信息科学技术的整合可以分三个阶段来完成:认知信息科学技术阶段、应用信息科学技术阶段、融合信息科学技术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将专业课程与信息科学技术相结合,使用不同的信息科学技术工具,利用不同的信息科学技术硬件环境,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最终达到整合的最佳效果。根据法学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整合:一是横向整合,即学生学习法学学科的各门课程过程中,在学习内容上交叉融合,学习的不同阶段设置哪些课程,教学中使用哪些信息科学技术工具。二是纵向整合,即学生在学习法学学科的各门课程的进程中,不断培养自身信息科学技术素养,能够在专业业务上自觉地应用信息科学技术。
三、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整合实施的环境构建实践
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的整合需要建立一大批支持网络功能、数字演播功能、实物投影、电子白板、网络远程实时交流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和虚拟实验环境。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能否有效整合,达到预期的整合目标,要构建有利于整合实施的环境:
1、构建法学学科的相关实验环境,建立仿真模拟实验室。主要包括模拟法庭、实验室等。通过这些模拟实验场所,学生通过具体的模拟实习项目,在仿真的环境中切身体会法庭审判的全过程,从而锻炼学生实际运用法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2、建立法学学科信息资源库。主要有视频资源库、专业知识资源库、教学课件库、案例库、试题库、学术论文库,等等。这些资源库不断的补充更新,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资源环境。
3、建立法学学科的专业学习网站。充分利用各类高等院校的知识优势和比较优势,将各高校链接起来,进行交流式学习,互通信息。在网站上开设各种栏目,如专题栏目、论坛栏目等,利用网络交流学术观点和实践经验。
四、实施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的整合过程中,由于软、硬件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在整合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克抗指出:信息科学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科学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可见,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以信息科学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在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不能只是教师使用演示课件,让学生成为观众。要运用信息科学技术手段为学生搭建交互平台,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因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整合概念的理解深度不够。整合不是简单的相加和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是与学科的有机融合。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的整合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既强调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其自身特性,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某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信息科学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信息科学技术有机地与学科结构、学科内容、学科资源以及学科实施等融合为一体,强调信息科学技术要服务于学科,成为与学科内容和学科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
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课程的整合强调的是相互融合、互相渗透,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来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涉及到课程结构的改变。这种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变,而且涉及到课程结构和教学环境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观念的改变。因此,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2、先进的教学环境设施是开展学科整合的先决条件。信息科学技术环境同教学设施一样需要不断更新。信息科学技术环境的建设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新的速度比传统教学设施要快得多,仅从网络的宽带发展速度可见一斑。因此,信息科学技术环境只有紧随节拍,不断加强建设,用最先进的信息载体去传播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整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教师信息科学技术培训是实现学科整合的核心工作。信息科学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现首先在于教师。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程设计者、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环境构建者等新型角色转移,因而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科学技术操作技能,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对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因此整合的关键是教师,这需要对老师实施培训。
4、教学设计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缺乏政策引导。限于教师的信息科学技术素养和学校的信息科学技术环境,传统的教学时间模式仍是主流,没有从整合的意义上去普遍使用信息科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科学技术服务于教学往往成为教师讲授公开课或授课质量检查、评比的装饰。这一现实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5、处理好现代信息媒体与其他媒体的关系。现代信息媒体的功能虽然强大,但不能完全取代其他媒体在法学学科课程教学中的特有功能。所以,媒体的选择要有机选择,优化组合,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华蓉.信息科学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刍议.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4):38.
[2]李登江.对信息科学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6(2):68-69.
[3]刘雯,陈志友.信息科学技术与国际贸易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2005(1):71-73.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要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首先应从谈话语言入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用语言去打动学生;其次,应该设计悬念导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最后,可以运用提问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出示图片进行谈话:元旦快到了,小明、小华和小丽正在用彩笔画面,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提问:(1)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一盒12支,3盒大约有多少支彩笔?(2)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支数,该怎么办呢?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支彩笔?真正做到“启”而能“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创设教学形式,激发兴趣
人的兴趣是在学习和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所以,要想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眼球,把学生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课堂中来,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中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题、做游戏、实际操作等形式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浓厚的听课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学会新知识,让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创设课件情境,激发兴趣
具体、直观、形象是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而数学思维本来是抽象的,为使学生的认识特点与数学学科和谐统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图画、声音、动画等内容对学生形成表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听课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利用课件中声音、动画把圆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圆变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运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一目了然,不需教师说教,学生对公式掌握得也牢固。
四、创设教学技巧,激发兴趣
(一)注重语音变化
1.注重音量高低。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音量大小,是教师驾驭学生听课兴趣的关键。在教学时遇到重要的地方,教师声音要大一点,加强语气,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问时,教师的声音要温柔一点、和蔼一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免让学生感到紧张,打乱学生的思维。
2.注重语速变化。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知道抑扬顿挫的语速学生都喜欢听,因为小学生不是成年人,教师在讲课时语速不宜过快,如果教师讲课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小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灾难,教师讲的再多,学生听课的效果甚少。因此,教师的语速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让学生的听课兴趣永不感到疲劳。
(二)注重体态语言
1.手势语。手势是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常用工具,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所以说教师的举手投足非常重要。
2.神态语。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除了恰当运用手势教学外,教师的神态表情也特别重要,尤其是眼睛。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的一个眼神往往比语言、动作更有说服力,更能激起师生之间的共鸣。
(三)注重板书艺术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教师对一堂课的归纳总结,更是一份浓缩了的教案。一个好的板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本堂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也是帮助学生清晰掌握所学知识的一座桥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内容,让板书一目了然。这样有助于学生直观地进行观察、猜想、推理与交流,引起学生的再思考。因此,教师板书切不可信笔涂鸦,不着边际。
五、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较为常见、流行的一种学习方式,能把一些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要求那些已经掌握某种技能和知识的学生把技能和知识教给其他小组成员,作为讲解的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认真的梳理、分析、理解。而那些倾听的学生没有了师生间的胆怯、拘束,也会自觉地加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六、及时反馈评价,促学生全面发展
及时反馈评价是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的思维、行为表现的总结,能促进学生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形成,因此,教师要适时表扬、鼓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绩与进步,更加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同时通过反馈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为学生今后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问题、不断提高学习技能和方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如潮水源源流入我们的生活。信息的获取、转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文化水平的标志。信息技术的融入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拓宽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新和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新的理念上来。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从总体上我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们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如何让学生们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
2、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把握兴趣的引导,还要保证兴趣的保持,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兴趣的短暂性变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久的认真态度,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内涵,同时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其他学科的辅助老师,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
3、恰当运用比喻,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上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枯燥无味,而且涉及到许多计算机术语,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但如果运用比喻教学,就会使教学内容容易理解和记忆。从根本上说就是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
4、用好小助手,减轻教师辅导压力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自己的个性空间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5、因材施教,学与玩同进课堂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会有很多计算机爱好者,他们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特别是对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低年级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高年级主要是信息搜索、加工、处理的能力的培养。有组织、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一些游戏引入课堂,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例如,运用windows中自带的“扑克”和“地雷”游戏训练鼠标的操作,运用打字游戏练习键盘的操作等等。教师要对爱好游戏的学生给予保护和正确引导,避免他们成为游戏的牺牲品。
6、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
在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7、探索求知,强调重难点
一、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结合知识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知识。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应用—最大面积问题》时,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讲一个“三角余料应用”的故事:一个三角形铁皮余料,裁剪出一个矩形铁皮作为作为一个圆柱形容器的侧面,如何裁剪可使矩形面积最大?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引入新的课题。如讲授科学计数法时,把家乡的建设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编拟了这样一道题“中石化公司在盐城市滨海港港口投资新建风力发电厂,预计一期工程结束后的当年发电量为5.5?09度,某乡镇有10万户居民,若平均每户用电2.75?03度,那么港口风力发电厂该年所发的电能供该乡镇居民使用多少年?”学生解答热情很高。
二、借助古典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能为创设数学问题、有效地考评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试题以知识为基础,贴近教材,也体现了对全体考生公平、公正的原则.在配套教具的基础上教师不妨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有代表性的数学试题,通过对课本例题或习题的类比、改造、延伸和拓展,目的是要保证试题面向全体学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是一种导向——重视教科书的作用。如图1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的。若AC=6,BC=5,将四个直角三角形中边长为6的直角边分别向外延长一倍,得到图2所示的“数学风车”,则这个风车的周长是 。
图1
图2
这是一道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命题者很有创意的编拟出“数学风车”问题,使题目生龙活虎,让学生感受到勾股定理是赵爽的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用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既具严密性,又具直观性,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的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的能力(本题答案为76)。让学生从而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观察各种几何体和实物图,通过大量的模型、实物例子形成对各种几何体的直观认识,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好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课本中有一个例题,要求画水管的三叉接头的三视图,如果教师准备了实物教具,让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仔细观察所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实践中体会了物体的不同呈现方式,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数学的生命,没有问题数学就失去了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性的问题,出现美好的数学问题情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驱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生动活泼的学习。如在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我采取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层层悬念、步步解决问题的原则,在幻灯片上预先写好了问题,并设法遮住,然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出现,启发、引导学生逐个解决。
出现问题(1):1+2+3+…+100=?并让学生讲述大数学家高斯小时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解法,并得出5050的结论。
出现问题(2):已知等差数列{an},求a1+a2+……+a100=?,从问题(1)启发,使学生得出a1+a2+a3+…+a100=1/2(a1+a2)?00
出现问题(3):已知等差数列{an},求a1+a2+……+an=?,从问题(1)(2)的方法——倒写法得出:Sn=(n(a1+a2))/2
出现问题(4):已知等差数列{an},如何求Sn,得出Sn=na1+(n(n-1)/2)d
数学是思维性和方法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的思维和方法的提升离不开训练,这种训练更离不开教师在课堂的引导。这种引导就是把握数学课堂特点,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六化”,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教学背景设计要问题化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在数学教学中,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师生思维互相碰撞,课堂就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古时候,有个父亲为了奖励认真学习的孩子,买了他们最喜欢的大饼。先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2份,给了老大一块。馋嘴的老二说:“父亲,我想吃两块饼。”于是父亲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老二2块。贪心的老三迫不及待地说:“父亲,给我3块饼。”父亲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6份,给了他3块。这时老大说:“父亲,四弟最小,应该给他6块。”父亲又将第四个饼平均分成12份,给了老四6块。老四甭提有多开心了,他觉得父亲给他的最多。话音刚落,不少学生就按捺不住脱口而出:“他们都分得一样多!”教师马上问道:“谁能说说一样多的道理?”“能用等式表示出来吗?”于是,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探究氛围。
二、教学内容设计要生活化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其中的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式等只有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才能灵活地运用,教师就是要善于为学生提供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的阶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要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获得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让教材活起来”,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数学例题的取舍要不拘泥于教材、敢于超出教材,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去设计数学活动、研究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感受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形成过程,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习过程要体现活动化
教师要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和学具资源,多设计一些人人可参与、人人乐参与、手脑并用的学习活动。低年级可将数学游戏引进课堂,高年级可创造性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如制作长方体框架、实地感受1公顷等)。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多猜测、多操作、多观察、多演算、多实验、多推导、多说理、多交流、多反思。这些手脑并用的学习活动能充分地将学生的动作技能转化为心智技能,促成数学知识的自我生成。
四、导学过程要体现多样化
教师要尊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差异性,对动手能力差、动作迟缓的学生不能讽刺、挖苦。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多样化的算法和多样化的操“做”策略,并给予及时的肯定,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寻求和巩固最优化的算法和策略,这一点在低年级尤其重要。
五、有效互动要体现多元化
叶澜教授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让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堂当然更应该体现这种多元化的有效互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互动课堂”。互动课堂一定要在教师的组织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要素之间产生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具有活力的教学行为,应该是“要求”与“自由”的共同体,切忌“放羊式”的互动管理。
六、练习作业设计要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