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劳动教育活动8篇

时间:2023-08-30 09:16: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劳动教育活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劳动教育活动

篇1

关键词: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服装设计专业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中,能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开展劳动。

1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合作交流。在集体劳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集体的劳动目标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因此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识,并且严格按照课堂秩序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展开导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具备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组,并且确定每一组的组长,学生在接受课堂反馈的过程中,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提出疑问。学生在这种小组学习合作中更积极投入,更乐意地参与其中,更珍惜这样的小组学习合作方式,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小组学习,并彻底检查问题,以解决现有的教学问题。学生在反复的问题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励中不断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最终追求骄傲和荣誉,克服问题解决中的困难,以促进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2)促进动手实践。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劳动教育,也就失去了实践的重要含义,一些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推进高阶思维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将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唯一途径,否则会失去实践学习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劳动实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折射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教学分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划分不同的知识点,也不知道分类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教师在合理分类时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学分类的意识[2]。(3)累计问题经验。劳动教育涵盖了很多方面,在进行高校劳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动手实践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产生价值。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劳动经验更好地学习,充分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使得学生意识到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问题及经验累积的过程。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经历和学习形成经验、技巧、方法等,最终能够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学习的多样性,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意义认知建构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入与创新应用

(1)创设劳动情景。作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当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及重要资源,在文化传承及知识传递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教材,并且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关劳动教育及思政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当下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价值。通过围绕教材例题创设相应的情境,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落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功能。同时,教师应从劳动教育这一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探索,并且创造性地对教学资源展开利用和挖掘,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特征,将军队文化及企业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中,以校企合作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的各项措施作为重要的载体,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宇航服、战训服等类型的服装进行项目探究,最终融入爱国教育及劳动教育。(2)打造师资队伍。想要推动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更加专业化,应当建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应当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加强理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同时,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在校内选择一些具有相关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课程讲师,也可以对外聘请一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及实践经验的劳动教育传递者,如劳动模范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构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根据教学规律设计多媒体课程,收集数据,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维、练习等教学联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正逐渐从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围绕品牌文化及毕业生案例等多项内容出发,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3)开展教学评价。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服装设计专业劳动评价机制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最终目的。故而,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目标构建不能过分依赖传统评价体系,而是应敢于挑战,突破原有评价体系的桎梏,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创造、合作与共享等目标设定其中,立足“教”和“学”两个基本点制定综合性评价目标体系。其次,教师主导下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不能只拘泥于劳动知识的建构,应充分了解学生劳动学情,预设教学目标,并预测教学目标达成度[5]。教育事业是人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底蕴。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建立也应是动态发展、有机生成的。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应从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文关怀和美育情感培育出发,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出发,把美育能力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设计到教学评价中,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因子设计必须体现学生持续发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创造力等内容;其次,评价措词要彰显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持续提高的特点,如“不断改进”“学会使用”“持续提升”;最后,评价的标准要符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美育培养规律,不能出现“揠苗助长”式标准[6]。(4)开展提问教学。高校劳动学科内容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蕴含丰富的知识量,其教学的有效性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课堂上实现有效提问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设置相应的问题,使课堂提问环节得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后续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并围绕重难知识点作相应的知识延伸,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及知识理解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需要注重连贯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联系,实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问题背后所揭示的课程内容。此外,教师需要关注思政学科所具备的较强抽象性而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带来较大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设置问题内容时可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深入思考,加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感知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服装设计专业劳动项目,并且自觉维护劳动的成果,在专业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使专业教育能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坚定学生的专业志向及劳动信念,努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特教中专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6):138-139.

[2]葛彦,傅海洪,吕冬云,等.“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科技进展,2021(6):63-64.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刚,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问题研究:以统编人教版教材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1(6):102-107.

[5]梁杰,肖扬伟.新时代红色家书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逻辑与路径[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1,12(3):1-6.

篇2

关键词:哲学思辨;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必须要承认,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我们和很多学校一样,起初踟蹰不前、裹足“不动”。而促使我们真正“动起来”的,是家长的一次投诉。

我校一二年级周一到周四,下午只有两节课,比其它年级少一节。考虑到孩子较小、放学又早,家校双方都想让孩子早点打扫完卫生回家,我们就依值日表,安排对应孩子的家长,到校带领孩子一起打扫卫生,认为这样做一来可以加快洒扫速度,孩子能早回家;二来可以对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给孩子“爱劳动、会劳动”的积极示范和启示。但家长认为,卫生应该由班主任带着学生一起打扫,不应该麻烦家长。并因此投诉。

学校对投诉进行了及时回应,并沟通解决了有关问题,这一事件带给教育者三点启示:(1)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是全员的,不论职位;(2)劳动教育的家校合作是必须的,不论途径;(3)家长对学校劳动教育是有期待的,不论形式。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深入开展、实施好“劳动教育”。

由教育部、和全国少工委等多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今时已落地一年。这是一份很有分量的文件。但从基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观察来看,劳动教育蓬勃发展的局面却并未出现。虽有《意见》“落地”,但“劳动教育”在很多学校并没有“动”起来,颇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意味。究其原因,除了《意见》本身的宣传、执行力度存在不足外,还有可操作性方面的问题。

一、现时困难:“动”与“不动”,这是个问题

客观来讲,国家非常重视面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并且有相当长的一段时,各种劳动教育实践,如学工学农、校外实践、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开展是丰富而有效的。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在实践中被虚化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成为今日常态。如何更好地推进劳动教育,变成了“动”还是“不动”的问题。推进劳动教育的主要困难体现在:

(一)学校方面

1.“课”动难。课时紧张,劳动与技术课程推进随意性强,“被调课”现象比较普遍,“开齐上足”成奢侈品;课程形式比较单一,学科整合力度不够,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师”动难。师资保障能力有限,缺少专职老师,兼职老师不能科学、系统地推进学科建设,专业水平亟待提升。

3.“生”动难。各种文化课学习(补习)、特长(兴趣)培训占用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时间;学生劳动热情持续时间短,“表象性”劳动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实践的观念亟待转变,劳动的习惯和能力亟待培养。

(二)家庭方面

1.思想变动难。一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仍大行其道;二是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宠溺过度,总认为孩子还小,劳动太苦太累,老是借着“等孩子大一些再说”来包办代替。

2.家校齐动难。家长都有自己多种多样的家教理念,要使他们集体认同一个教育理念并实际行动,需要做大量细致而有说服工作。各位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先进、落后之分,水平高低有别,难以均衡。

(三)学生方面

1.劳动学习不足,家长示范太少,学生整体缺少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家长因为客观上没有时间或是主观上轻视劳动,和孩子一起劳动的机会少,对孩子的主动示范也很少。

2.劳动时间不足,劳动实践太少。据一份调查显示:仅以学生每天从事家务劳动平均时间为例,美国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英国为0.5小时,日本为0.4小时,而中国仅为0.2小时,也就是12分钟。时间的绝对不足必然约束、限制孩子的劳动实践,使其在劳动形式上趋于简单重复,缺少多样性。

(四)社会方面

1.寻找基地难。一是区域内的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数量严重不足且建设质量总体不高,二是无偿或低价面向学生的劳动教育基地须依靠学校自身去寻找、协调,制约因素太多,学校往往勉力为之或选择知难而退。

2.整合评价难。及时、有效的评价对激发、保持学生的劳动热情,并逐渐内化为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当下学生社会层面的劳动,除及学校有组织地进行并实时纳入学生的德行评价之外,其他形式和途径的劳动均处于自发、自觉、自主的状态,没有评价标准,更未与学校现有的评价激励机制形成对接或整合。但由于其自由的活动形式,纳入评价又出现无法掌控过程和效果、无法确立评价主体和标准等实际困难。

3.制度支撑难。劳动教育在实际运行中还遇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没有相关的制度来保障、约束或是激励相关部门和单位来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支持不支持、配合不配合完全凭着个人好恶、社会责任等情绪性因素来支撑,弹性太大,缺乏稳定性、规范性和约束力。

二、对症有方:“动”与“不动”,这不是问题

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项目的推进都必须先解决“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三个问题。其中“为什么做”属于思想认识的范畴,必须有坚定而一致的认识和态度。《意见》的出台充分阐释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即“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将推动《意见》的落实作为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南针”和检验实施劳动教育决心和力度的“试剑石”。

事物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困难在寻求智源和资源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寻求智源和资源的过程就是寻求办法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获得经验的过程。当前,学生缺少劳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推进劳动教育力度不一、迟疑观望;家长重智轻劳,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热情不高……推进劳动教育困难重重。如何解决?当然是面对具体的问题和困难,有的放矢,统筹推进。具体办法有:

(一)整合三门课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课堂是劳动综合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和重要窗口。我们实现劳动教育的课程是劳动与技术,该课程倡导“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突出强调“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统一”“以生活为基本逻辑,组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此同时,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都有与“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交叉甚至重叠的部分,我们要通过校本化的二次课程开发,实现三门课程的有效整合,从而集聚优质资源,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二)确立三个主体。现时的劳动教育在主体认定上隐约是“双主体”,但同时又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在学科推进上,“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老师是当然的落实主体,但缺少主体责任、评价要约和具体标准。班主任是潜在的落实主体,因为很多的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习得和劳动教育实践等工作需要通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来组织实施,但同样没有主体责任。而从劳动教育的内容设置来看,家务劳动是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劳动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也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而这以往是被漏掉的一环。所以我们在加强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确立学科教师、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家长等三方位落实主体,并设定相关责任。

(三)形成三方评价。以往的评价多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且参与主体多是班主任,而标准则是凭着学生参与班级值日是否热情、是否认真、是否主动等定性标准(主观印象)来制定,评价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而同为落实主体的学科教师和家长,失去了评价的参与权和话语权,评价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在这一点上,学校要用规范的形式与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家长等三方评价主体衔接好并将评价要素、评价标准等形成可操作性量表提前告知,以形成有三方参与的、既重视结果也看中过程、兼具指导性和约束力的成长性评价指南。

(四)培养三种意识。即,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基本劳动技能,更要从培养劳动素养的角度,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人人参与”的躬行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勤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节约意识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意识,努力营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集体的事情争着干、家里的事情帮着干、公益的事情抢着干”的氛围,形成风尚。

(五)建好三个基地。基地是夯实常态培养和实现整体提升的有效载体。班级和家庭要基于学生个体在班级(孩子个体在家庭)的义务,分给劳动“责任田”,建好“责任基地”。职能处室基于学生个体价值实现和道德成长的需要,要划出“爱心社区”,建好“小雷锋基地”。学校基于学生劳动实践和整体展示的需要,在校外寻找“试验田”,建成“校外成长基地”。通过上级指导、学校定制、意向调研、签订协议、认可挂牌等程序,将校外基地建设高标纳入学校管理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课程建设理念,实现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效能化。

三、务实推动:“动”与“不动”,都不是问题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重视和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既是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固本强基”工程,是“大国工匠”的召唤,也是党和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劳动教育,“动”的是从培育劳动素养的角度务实行动,下力气解决“如何尽早动起来”和“如何动得更好”的问题。“不动”的是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谌面发展”的基本原则,抓好“落实相关课程、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和鼓励家务劳动”四环节。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推进校本实施,相关课程“真落实”。课程实施是“本”,要做好四个“一”:做好一个整合,即在有职能处室代表、班主任代表、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课)学科老师代表、家长和学生代表参与的环境下,把劳动与技术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与科学课程中相似或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校本整合,使课程实施处在学校视野下,增强执行的力度。

开发一本教材,即开发《我爱劳动》校本教材,将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知识学习、劳动技能掌握、劳动成果评价等内容涵盖其中,并根据低、中、高年龄特点使教材体现阶梯式成长的特征,使学生“学有所依”“行有所获”,教师“教有所倚”“行有所成”。

制订一份意见,即制定基于学校的《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学校劳动教育从整体上进行目标和原则定位,在实施中明确工作细节,突出机制保障。

申报一个课题,即通过省级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来推动和保障课程实施,使课程的实施全程都在科学、明晰又正确的路上。

(二)设计劳动岗位,校内劳动“真丰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际体验是习得劳动技能、形成劳动素养的重要渠道。我们设计了三种类型共8个岗位来满足学生需求:

1.责任型岗位。是属于义务性质(任务性)的,人人都要参与。包括:

(1)卫生保洁,主要劳动形式包括扫地、拖地、擦黑板、擦玻璃、清洁区打扫、蛛网清洁、污渍清除等。

(2)班务保持,主要劳动形式有图书整理、讲台整理、桌凳整理、洒扫工具整理、生物角管理等。

2.奉献型岗位。是属于志愿性质,个人有强烈意愿并获得班主任支持即可参与。主要服务岗位包括:

(1)美德美行示范岗,隶属“五小”团队,主要职责是做好学生车辆停放区域的车辆排放、班级饮用水保障、学校平地的卫生保持、卫生环保宣传等。

(2)小雷锋社区,主要职责是做好学校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开放书吧的管理、低年级班务劳动支持、校前区左右30米卫生维护等。

(3)红领巾绿地,主要职责是学校绿地的杂草拔除、树木花草浇水、为花草树木做名片等。

3.技能展示型岗位。遵循自愿原则,但带有集体组织性质,有一定的约束力。包括:

(1)成果展示性的,主要有“我有一块田”种植(园艺)展示(结合科技节)、生活自理能力展示(穿衣、洗红领巾、刷鞋、叠被子、整理图书等)等。

(2)劳动竞赛性的,主要有清洁区打扫(团体)、植树(团队)、水果采摘(团队)、摘菜、手工(擦皮鞋、洗碗、做沙包、钉纽扣、做香包、包粽子、包饺子等)等。

(3)特长展示性的,如编织、缝纫、木工、陶艺等。

(三)聚合区域资源,校外劳动“真常态”。校外劳动有广阔的智源和资源,对加强劳动教育起着“加速度”的作用。我们与素质教育基地合作,组建校外成长基地,通过“学校定制”将劳动教育渗透在素质体验项目中;我们将全国、省、市劳模和校前区的保洁责任人请进校园给学生做国旗下讲话和共上少先队活动课,增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结合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和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需要,我们春、秋季各开展一次全员性外出的劳动体验活动,并形成体验报告;结合少先队寻访活动,我们走进家乡创造创新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通过区域优质教育和实践体验资源的聚合,校外劳动体验正为劳动教育深入推进提供成功样本,为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插上翅膀。

(四)鼓励家庭参与,家务劳动“真融入”。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划桨开大船。家庭参与是劳动教育是否得到真正重视的“测谎仪”。一方面,我们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和校信通等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争取和尽量多的家长达成共识,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提供思想保障;另一方面,我们借助家长委员会,首先获得他们对学校有关劳动教育家庭实践活动的支持,进而把声音传播向更多的家长;再者,我们明确并公示学校劳动教育安排中有关家庭、家长参与的内容、形式、方法和要求,使家庭真心支持劳动教育,家务劳动真正融入劳动教育。

(五)重视欣赏激励,评价手段“真创新”。及时、恰当的鼓励和欣赏对于激发兴趣、保持热情有着积极而持久的支持作用。而创新评价手段、丰富评价形式更能放大这种效应。一方面,我们继续用好雏鹰奖章、“好少年”评比、“好队员”评比等传统有效评价手段;一方面,我们通过“劳动小能手”“最美小雷锋”“小小劳模”等表彰和给家庭发喜报、家长给孩子发奖状(奖励)等形式,及时发现、欣赏和肯定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劳动和善于劳动创造的榜样和先进典型,积极营造人人重视劳动、人人参与劳动、人人赞美劳动的积极氛围。

以上为加强劳动教育具体实践中的一些实际探索并施行有效的做法,希望能引发大家讨论和思考。

就在不久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其中,关于劳动意识的培养被作为六大素养之一,在“实践创新”层面的第一条予以凸显,其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这为务实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落地生根再次提供了方向指导和生长沃土。

当然,无论是在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在学校教育行政层面,我们都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运用行政力加强资源开发,推动一批校外公共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如何制定督导评价标准,引领区域内的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如何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科教师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专业化实施水平?如何用“规矩”的形式来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施问题?等等。我们相信,伴随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必将为更好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起到助推作用,这都是我们共同关注、期盼和乐见的。

参考文献:

[1]刘宇.学生课程参与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高振宇.儿童哲学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3]陶行知.教育的真谛[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4]陈瑾.“更儿童”的课程:阶梯式课程的深度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冀晓萍.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就《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答本刊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5(17).

[6]瞿德良.用劳动铺就孩子美好的未来:基于儿童终身幸福的“三xin”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5(5).

篇3

[关键词]少先队活动课程;劳动意识;劳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03-02[作者简介]谢兆萍(1979-),女,江苏江都人,本科,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教师,小学一级。

在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对少先队员们作重要讲话:“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当前,少先队组织要指导队员认真学习贯彻在“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通过引导队员参加力所能及的校园、家庭和社区劳动实践体验,使队员从小懂得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培养队员热爱劳动、勇于创造、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果实的优良品质,增强队员的身体素质,提高队员的劳动能力。

一、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目标看,注重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相结合

少先队活动课的目标明确提出: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角度,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劳动意识,锻炼强健体魄。在此基础上培养队员树立劳动的光荣感,把劳动内化为队员自己的意识,并形成习惯。

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教师可带领队员认识科学家王选、袁隆平、吴孟超,劳动模范许振超、包起帆、徐虎,优秀公仆任长霞、丁晓兵等,让队员知道他们就是劳动者中的佼佼者,他们都是劳动光荣的典范。使队员了解:没有劳动,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教师要让队员树立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来了解社会、学好本领、将来去改造社会的劳动意识。

少先队活动要与家庭教育活动相结合,教师要督促队员形成劳动习惯。家庭教育活动中可引导队员去体验父母生活的艰辛,了解父母的职业特点。辅导员要引导队员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做亲身体验,并交流畅谈体验的酸甜苦辣,为他们养成劳动习惯创造条件,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习惯还要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感悟。少先队组织应定期举办自理能力测试、劳动能手竞赛、“今天我当家”等少先队活动,为队员搭建平台,让队员参与劳动实践,并结合隆重的颁章仪式,增强劳动的荣誉感,潜移默化地加速劳动习惯的形成。

二、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内容看,注重校内劳动技能的培养和校外劳动实践的锻炼相结合

(一)校内课程设置,全方位注重劳动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少先队活动课”,进行主题鲜明的专项劳动教育,同时注意“劳动与技术”课程与“少先队活动课”的整合,比如结合六年级“劳动与技术”课程中“西红柿炒鸡蛋”一课,开展“最美小厨师”比赛活动。

教师可结合晨会课,对队员在校期间每天的值日工作进行评比:教室窗明几净、地面一尘不染、黑板干净整洁,以此评比“最佳值日生”;教室的电灯及时开关、黑板前的投影仪用完就关闭、饮水机的电源线每天放学后就拔离插座,以此评比“最佳节能员”;及时为“植物角”的小花小草浇水、松土、晒太阳,以此评比“最佳小园丁”。

教师、辅导员还可充分利用少先队阵地,对劳动技能的形成推波助澜;利用橱窗校园“劳动之星”,培养队员劳动的荣誉感;利用广播台介绍劳动经验,如洗红领巾的要领、刷运动鞋的技巧、系鞋带的方法等,让更多队员掌握劳动技能。

(二)校外实践锻炼丰富多样,多渠道拓宽队员劳动视野

学校可以大队为单位,开展集中活动,带领队员走出课堂,组建红领巾小记者团、雏鹰假日小队等,开展专项劳动实践活动,走进工厂、农村、城市社区,走访亲友、邻里、家长,与身边的党团员等劳动模范结对,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如走进田间看农民伯伯收割稻谷,并帮他们拾稻穗、搬粮食,体会“粒粒皆辛苦”。走进工厂,进入车间,看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并体验他们的工作岗位,了解爸爸妈妈挣钱的不易。走到红绿灯路口,看警察叔叔指挥交通,并戴上志愿者的标志,挥舞小旗指挥人行道上的行人遵守交通规则,体会交规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三、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时间看,注重队员年龄特点的劳动与节日时效体验活动相结合

(一)关注队员年龄特征,开展恰当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教师指导队员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时,要结合各个年龄段队员的特征,有效开展各项活动。低年级队员以简单操作劳动为主,中年级队员以劳动技能培养为主,而高年级队员则更多的是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体会辛苦,更懂得感恩与回报。如在自理劳动方面,低年级学生能自己刷牙、洗手帕等,中年级学生能自己梳头、洗澡、洗小件衣服等。在自我服务方面,低年级学生要学会铺床、叠被等,中年级学生要学会洗餐具、茶具等。专项竞赛活动同样如此,洗红领巾比赛、系鞋带比赛适合放在低年级中举行,而包饺子比赛、蛋炒饭比赛则适合放在高年级进行。

(二)抓住节日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

每一个重大节日开展的活动都能给队员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结合节日活动开展的专项实践体验活动,既增强了队员的劳动技能,又提高了队员的劳动意识。如“3月5日学雷锋”时教师可带领队员走上街头,拾捡路边杂物、铲除墙壁“牛皮癣”、清扫道路垃圾等;母亲节当天,队员们在家为妈妈炒一盘菜,给妈妈梳梳头,帮妈妈洗洗脚,再抱一抱妈妈,在劳动中培养队员感恩之情;春节来临之际,队员们走进社区,为社区的爷爷奶奶写春联,送祝福;重阳节时,走进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擦窗户,拖拖地,再帮老爷爷老奶奶捶捶背。通过这些活动,队员们总能受到精神的洗礼。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这是党的十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劳动者人生价值的实践成果最充分的肯定。少先队员只有今天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将来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游园.少先队社区教育活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8).

[2] 詹小娇.小学少先队组织工作现状调查与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6).

篇4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

篇5

关键词:良好劳动习惯;小学生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为浓厚的人文氛围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而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养成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如何在校内和校外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劳动环境创建在校内

(一)提课间餐

我校的特点是之一是早上第二节课后,孩子们都要吃课间餐,孩子们可以由老师分组或自由组合,轮流去食堂提课间餐,发放给教室里面的同学们。以前这事由老师去完成,孩子们都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现在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体验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含义,体会劳动的快乐。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提示和指导,如注意安全等等。

(二)整理校园

让同学们动手美化校园,动手设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卫生、校园环境以及特色校园的创建,当然他们的许多思想和创意可能不符合实际,但是营造这种动手、动脑的氛围,十分重要,要让学生学会整理书包、整理床铺、整理自己的桌凳等。

(三)开展迎新活动

迎新活动即为每年的元旦活动,学校开展迎新活动形式多样,一般以文艺娱乐为主。但是,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参与,我们不妨可以营造一些让孩子动手、动脑的迎新氛围,如开展水果拼盘大比拼活动、饺子宴、捏汤圆等一些同学们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活动。这样,既丰富了生活,又锻炼了自己。

二、劳动环境创建在校外

(一)开辟劳动基地在家里

现在的小“懒虫”越来越多。为此,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爱劳动,养成劳动习惯。首先应该养成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做事情,不能因学得慢或做不好而着急,更不能半途而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收拾碗筷、择菜、洗菜等。有针对性地认识一些工具、蔬菜和生活常识等,同时通过自身的劳动来体会劳动的辛苦,学会体谅和关心他人。

(二)开辟劳动基地在街道,在乡村

孩子还可以适当地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如打扫公共卫生、帮邻居拿报纸、植树、种花等。农忙季节,有机会可以让孩子亲自体验播种与收获的感受,让孩子更多了解比如育秧苗、插秧、稻子成熟、收割稻子、把晾干或烘干的稻子用打米机制成大米等。因为现在的好多孩子见到玉米杆总爱问“妈妈,那是什么树呀?”等问题。

三、老师、家长的做法

(一)鼓励孩子主动劳动

我国一位教育专家也对中国孩子进行过调查,在学校和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孩子,情绪较为稳定,心理问题较少,学习自觉性与责任感较强。因此,老师与家长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并热爱劳动。根据孩子的性别和年龄,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比如,可以愉快完成的事,或者是在老师,家长的指导、帮助下可以顺利完成的劳务活儿。原则是让孩子能够看到这项劳动的成果,并对劳动产生兴趣。

(二)让劳动变成快乐的游戏

老师让孩子劳动时,孩子可能正在玩。既然玩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就要巧妙利用这一点,让劳动和游戏相结合,唤起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对于上小学的孩子,老师可以让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比如在迎新活动中,老师不妨对孩子们说:“老师来当厨师,你们来当服务生,各就各位。”

总之,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热情离不开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能让小学生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小学生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只有那些有助于人们去认识世界和开拓世界的多种多样的劳动,只有在进行创造的进程中实现人的个性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的劳动,只有用使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劳动去充实空余时间,才能使人幸福。

参考文献:

[1]唐西胜.大师谈儿童习惯的培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篇6

现象的研析与思考

现象之一:有些家长怕苦了孩子,经常主动代替孩子参加学校劳动,有的甚至就连最简单的值日也甘愿亲手代劳。

现象之二:一群孩子在学校食堂里随意糟蹋饭菜,班主任发现制止后,立即以“一粒粮食是怎么来的”为题,对全班2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答卷中,只有2名同学知道粮食是农民伯伯从地里种出来的,仅占全班学生总数的10%。其余学生有的回答是从粮店或超市买来的,有的甚至荒唐地说是汽车送来的。

现象之三:一名学生在父母的“特别”呵护下,顺利地完成了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升入大学后,由于父母不能陪读,经常因生活中的琐事影响学习,最后被迫退学。

上面列举的现象,有的虽说只是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特例”或“个案”,但它也从不同侧面暴露了当前学生劳动教育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还应该从学生所处的家庭客观环境与特殊地位中去分析思考。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在校学生已不是单纯的独生子女,有的已经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在一个家庭中,往往是几代人围着一个“太阳”转。他们不仅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甚至对家长的服务感到“不及时”“不到位”都:要发脾气。在他们的思维中没有劳动的概念,更谈不上对劳动的认识以及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多孩子好逸恶劳,讲究吃穿,经不起挫折。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孩子幼稚无知,但在实际上,劳动教育的缺失已影响到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到他们全面、科学和终生发展。

实施以劳动认识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学操作。

针对目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现状,学校教育应充分发挥对社会和家庭不利影响的抑制作用,紧紧抓住当前小学部分学科综合改革的有利契机,认真按改革的思路和要求,深入挖掘和整合学科资源,把劳动认识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全面、准确地融入《品德与社会》和《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去,编制出适合本校并具有当地特点的校本课程。同时,坚持劳动认识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以更加开放的形式和方法实施好以下的操作。

对学生进行劳动意义认识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没有普天下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就没有现在的学习环境和幸福生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在小学中、低年级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父母每天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以《父母为我的每一天》为题,要求学生口述父母每天为自己辛勤付出的事例。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师可以以一件普通学习用品或生活必需品是怎么来的为题,和同学一起走访当地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在走访过程中,要求学生详细具体地记录出这些产品的生产、加工等过程。教师把这些材料收集整理后,放在教室图书角内供全体学生学习、交流。

对学生进行劳动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认识劳动在人类进化和发展进步中的作用。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下列问题为内容,组织指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资料。一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二是劳动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三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对于学生收集的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召开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在班级墙报办一期《劳动教育》专题;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学习和交流。

对学生进行劳动者光荣的教育。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感受到劳动者的伟大和光荣。开展这方面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当地劳动模范、对当地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调查走访上,特别是对本地、本校先进模范教师的调查专访上,大力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质,使教育内容更具有现实性、鲜活化的特征。

在使学生对劳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应积极组织开展好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锻炼活动。古人说:“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由此看来,实践锻炼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实践锻炼。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详细具体地列出自我服务性劳动的项目、内容和完成标准,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单项考核和验收,还可以组织这方面的有激励性的竞赛等,进一步提高教育活动的水平与效果。

篇7

【关键词】小学生;文明礼仪;班级管理;养成教育

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对于小学生而言,加强班级文明礼仪教育尤为重要,在近几年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我总结了一些加强班级文明礼仪教育策略与大家分享。

一、立足实际,规范班级文明礼仪

农村学生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多在外打工。大部分学生由爷爷、奶奶代管,对孩子的关注只是学习的成绩,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好与坏的唯一标准,养成教育被淡化甚至放弃。使孩子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在社会上不讲礼貌,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针对学生实际,我结合我学校课题研究,在班级中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规范班级文明礼仪,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激励学生做到 “六负责六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修身;对家庭负责,学会孝敬;对学习负责,学会求知;对他人负责,学会合作;对集体负责,学会关心;对社会负责,学会感恩。

二、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但凡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成为“万世师表”。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当学生见到我问好时,我不管有多忙,总会停下手头的工作向学生点头或招手问好;当老师做错了,敢于向学生道歉;当需要学生帮助时,主动说声“谢谢”……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丰富班级活动,在实践中形成习惯

“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沟填满。”这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推崇和践行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是说教,而应该将对学生的教育与日常的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帮学生架设一条道德认识转化的桥梁。

(1)突出宣传主题,营造处处育人的氛围。让板报育人、让墙壁说话。定期更换班级板报,组织学生自编的文明告示语,如“前进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请不要浪费用水”等,设立学生自由发挥的园地,如“我进步了”、“好人好事宣传”等,开展“我不乱扔垃圾,别人扔的垃圾我自觉捡”、“争做文明人,从我做起”等活动。

(2)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学习文明礼仪宣传手册,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收集礼仪故事,以提高阅读质量,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3)配合学校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系列活动。以学校德育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班级内开展了传唱新童谣、自编新童谣等活动,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内容以及学生中不文明的现象等用童谣的形式唱出来。组织学生参与“讲文明、树新风”知识竞赛、“做有责任感的小学生”演讲比赛,开展“人人参与,爱我校园”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文明礼仪伴我成文等活动。结合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成立礼仪监督岗,评选班级每周文明礼仪之星;结对子帮教问题学生等系列班级活动。

四、家校合作,共同优化育人

许多家长最容易忽略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因此,文明礼仪教育要通过家校互动,转变观念,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文明素养。我们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对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懂文明、讲礼仪的好孩子进行指导,使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坚持文明礼仪与家务劳动教育相结合。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向父母道一声辛苦、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制作一个小礼物送给父母、给父母过生日、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理解父母、感谢父母,培养孝心,学会感恩,增进孩子和大人间感情的沟通和融合。

总之,班级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一项意义长远的教育活动,需要我们投入满腔的工作热情和广博的爱心,不断去寻找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一些科学方法。去关注学生的健康,关注学生的成长,我会为之不懈地努力,让文明礼仪教育成为温暖学生心灵的缕缕春风,让文明礼仪教育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丝丝春雨。

参考文献:

[1]花山乡中心校.《文明礼仪教育手册》,2011

[2]徐汉林.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M]. 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德育教育 行为习惯 劳动教育

农村小学学生管理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改中需要攻克的一大难关。学生管理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当代学生管理是一种系统管理,当代管理的真谛在于发现人的价值观、挖掘人的潜能、建塑人的人格,那么,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管理者,怎样更好地管理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呢?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

随着打工族的务工热浪不断膨胀,家庭的隔代教育、遥控管理和学校的保姆式管理已经普遍,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思想上缺乏上进,得过且过;学生生活上过度依赖,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针对这种现象,学校由政教处和少先队辅导员负责,组织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

1.成立“学雷锋”小分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帮助孤寡老人扫地、洗衣;帮助清理街道垃圾等,努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团队精神、进取精神等,形成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2.组建学生文宣队,慰问敬老院、军属、烈属;定期放映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电影;利用重要节庆日、法定节日、重大事件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益的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

3.开展“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活动竞赛;开展“文明礼貌月”;邀请当地政法和交通管理人员来校作法制、交通知识教育讲座等,增强学生的法纪意识

学生的思想品德需正确导引,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为党和祖国培养未来建设者的关键举措。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为此,我们学校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1.认真落实《学校日常常规要求》和《小学生守则》,加强对学生课堂,课间、广播操、路队及放学后卫生整理等方面管理,逐步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2.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要做到“学高为范,身正为师”,亲身示范。小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我们身为人师,需加强自身修养,否则就不能起到春风化雨的功效。

3.依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实施分层施教。⑴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获得得小金星,初步养成学习习惯;⑵中年级学生,利用行为规范,形成自律精神;⑶高年级学生,利用班集体的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

4.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学校教育能完成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加强学生学习的管理

1.课堂教学,严格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校运转的主轴,是学生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形成能力最重要的途径,小学生自律能力差,教师一定要掌控好课堂纪律。学校必须把课堂教学作为重点来抓,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2.加强作业的设置与批改管理。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反思教学

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在安排作业时,都要精心设置,体现出针对性和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必须精心批改学生作业,用充满激情的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

3.落实课后辅导与阶段检查。辅导工作是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

本班实际,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学习的乐趣,学校不定时抽查;教学检测是教学环节的必要组成部分,便于教师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定时检测。

以此养成学生好学上进的好习惯。

四、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及管理

同志指出:“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物质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同志的这番话不亚于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不管科技如何进步,经济如何发达,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劳动,劳动素质,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作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在新的形势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求学生每天为家里做一件家务事;每一周为班级做一件好事;一个月为学校做一件好事,实行“三个一”,登记记载,月底评比,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

五、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

安全重于泰山,这是一所学校不能忽视的重要教育环节。这方面主要由政教保卫负责,我校的政教保卫班子完善,人员配备精干,工作做得认真踏实。

农村小学学生管理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需要我们不断改进、不断完善。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手牵手,肩并肩,把学校营造成一个快乐的乐园,从而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漓江出版社,200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