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社会治理水平8篇

时间:2023-08-29 09:18: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会治理水平,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治理水平

篇1

关键词:生产 水平 价值 价格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288-03

笔者在2012年第3期《经济师》发表的文章中定义了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生产力的量和商品内在差别这个内因,在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个外因的作用下形成的,商品的价值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定义了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交换价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生产力的量和商品内在差别这个内因,在市场中通过影响价格的诸外因作用下形成的,商品的价格是由内因和诸外因共同决定”的之后,再就几个重大问题进行探讨。

一、价格理论中的哲学问题

1.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创造的·我们从商品是什么来探讨这个问题,商品首先是财富、商品是人们在商品社会用来交换的财富。商品是财富这就说明商品的价值是代表商品本身在商品社会中财富量的多少——即商品的价值是财富量多少的表现。商品的生产是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共同结果或产物,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同人的劳动一样具有创造商品价值的作用,区别只是人的劳动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创造,生产资料是无主观能动性的创造,这一点我们不能忽视。比如:一粒小麦掉在土壤中第二年就可生长出上百粒小麦,生产工具能够代替人的劳动、扩延人的劳动、提高人的劳动效率等等,这些都说明了生产资料在生产商品创造价值中有着人的劳动不可替代的(如同大自然一样具有神奇的创造性)创造作用。我们只强调劳动者人的劳动是创造商品的价值的唯一性,而忽视了生产资料在创造商品价值中的创造作用,只承认人的劳动种出的小麦才有价值,才是财富,而不承认用耕牛或拖拉机种出的小麦也一样有价值也是财富,就等同于忽视了大自然创造了人和万物的作用一样,是不全面或是片面地看问题。通过讨论我们可以回答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消耗了的社会生产力创造的。

发展生产力是硬道理,满足劳动者人的发展需要是我们人类生产活动的目的,发展增长生产资料物质财富是手段、是基础,劳动者人和生产资料在生产商品过程中要同样重视他们的作用,二者的统一结合才能创造更多的商品——财富。我们要学会养鸡取蛋,不能杀鸡取蛋,革了哪一个的命都要犯错误,这也是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和吸取的一个教训。

2.商品的价值为什么不能用劳动的价值来决定·商品的价值、劳动的价值都是一个主观的东西,决定它们的是客观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其一是说人类社会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人们劳动的成果从没有富余到有了富余,从出现了实物交换到商品货币交换,商品和劳动成为商品的产生及其商品的价值和劳动的价值都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比如: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社会平均每个劳动者年生产80000件商品,其中每个劳动者生活平均消耗20000件商品,生产资料消耗20000件商品,40000件商品用来交换发展生产力,那么社会毛利润(生产力创造的剩余价值)等于100%,这是实物的交换过程。我们再看看货币交换过程,假定每件商品价值2元钱,每件商品就有0.5元的工资和0.5元的生产资料费用,成本是1元钱,利润或剩余价值是1元钱,货币的交换必须反映商品实物财富交换的真实性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性,当人们主观地随意提高商品的价格时就只能使货币贬值,这就体现了商品的价值和劳动的价值都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客观;实现全部商品交换后,每人年工资40000元,40000元的利润中可扣除社会需要部分后将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包括人的和生产资料的发展——扩大再生产),这就是商品社会生产——流通交换——扩大再生产——再流通交换的循环。由此来看,货币交换的初始应该是商品实物财富交换的真实翻版,但货币的出现就产生了资本和价格,资本和价格就又充当了人为操控市场的工具,真伪、利弊混杂于市场交换的各个角落。因此我们在市场经济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又要采取有效的调控机制,防止人为主观地随意扩展货币交换的内容或人为操控市场哄抬物价,造成货币贬值和市场交换秩序的紊乱。

其二是说商品的价值和劳动的价值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比如上世纪80年代每斤苹果两角钱,人们的工资每月只有几十元钱,现在生产力发展了,苹果的价格和人们的工资收入也随之相适应地发生了变化、每斤苹果几元到十几元,普通人们的工资也增长到了千元、几千元、上万元。

其三是当商品的价值和劳动的价值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时,市场就健康繁荣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市场就会异动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的价值和劳动的价值在商品社会反映着商品生产的交换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比如低估劳动的价值就会降低其能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出现市场购买力不足或市场消费低迷的现象,低估了商品的价值同样会造成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严重时甚至带来企业亏损;高估二者的价值会造成通货膨胀等问题,低估高估都是有害的。

篇2

关键词:监狱警察;社会支持;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D91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113-02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和环境的封闭性,使监狱警察这支队伍披着神秘的面纱,很少被人知晓和理解。有关他们的心理方面的研究也很少,更让人们难以了解他们精神状态的全貌和规律。但是,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与执行力。因此,我们对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社会支持情况进行了调查,探寻他们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以期提高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本研究以某省未成年犯管教所警察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80个男性被试为样本,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9分,有效问卷率为98.75%,平均年龄为3l.52±8.63岁。

2.工具:(1)、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金华[1]修订,该量表包括90个题目,9个因子分量表,评分标准采用5级(1―5级)。(2)、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以及支持总分[2] 。

3.方法:测试以无记名方式集体施测,全部资料统一采用SPSS 13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SCL-90总分的统计描述

调查人群中SCL-90总分最小值为90分,最大值为320分,均值为150.43,标准差为51.69。总分大于180分的有18人,占调查人数的22.79%,说明本群体中22.79%的人存在心理问题。

①SCL-90总均分和各因子均分的得分频数分布及比例分布各因子分的计算方法是:各因子所含项目的分数之和除以该因子的项目数所得的商。一般认为,某一因子分超过2分则认为该因子所指向的症状突出;某一因子的得分如果达到3.0,则表示有症状。按此标准我们将范围划分为4个等级:1级为心理健康水平,因子分

从表1可以看出,总体水平上,以SCL-90总均分或者有一项因子分≥2为标准,本次测查可以筛选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人员15人,占全部被试的18.99%,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人员3人,占全部被试的3.80%。没有存在重度心理问题的人员。其中具有强迫、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的心理症状者比例较高。

②监狱警察SCL-90测试结果与国内成人常模比较

我们将监狱警察SCL-90测试结果与国内成人常模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2。

* P

表2显示,除恐怖因子外,监狱警察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③不同年龄监狱警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比较,见表3。

我们将本次调查的人员按年龄划分为两个组,年龄

* P

表3显示,中年组(≥35岁)9项因子评分均高于青年组(

2.监狱警察社会支持情况

①不同年龄组监狱警察社会支持比较

* P

从表4可以看出:在社会支持方面,中年组除客观支持高于青年组外,其余均低于青年组。中年组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与青年组相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性(P

社会支持量表测试显示中年组在客观支持上的得分并不低于青年组,但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的得分低于青年组,这表明中年组监狱警察对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满意程度不高,不善于支配和利用周围的各种支持源。

②不同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差异比较

我们把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分为

* P

两组的社会支持各因子得分结果显示,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

③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

* P

从表6可见,主观支持对监狱警察的强迫、焦虑、敌对因子有影响。客观支持除对监狱警察的焦虑和敌对因子没有影响外,对其他均有影响。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对监狱警察各因子有影响。除了强迫、敌对和恐怖因子外,总体社会支持量总分对其余各因子均有影响。

三、讨论

从本次调查中可以发现,监狱警察的心理状况与普通人群相比,他们的心身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从SCL一90的角度看,他们的总分及各因子分都比正常人群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监狱警察长期处于高负荷、高风险、高强度的半军事化工作环境相关。他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使他们精力、体力严重透支,常常出现头痛、四肢酸痛等躯体症状及不良心理状况。

社会支持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互动作用。它通过现在资源或心理社会资源的实际交换,或者通过知觉的效用来改善个体的应对、尊严、归属和能力[3]。在社会交往中,积极向上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归属感。然而,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他们的人际交往与正常群体的人际交往有很大区别。许多监狱警察生活在单位与家庭两点一线之间,几乎很少与外界接触,很少参与社会交流,这种半封闭的生活状态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与朋友缺乏深入的了解。除了亲属和勉强维持着的几个朋友外,他们的社交圈越来越小,朋友群越来越少。另外,他们不仅要承受来自监狱体制改革引发的一系列不适应问题,还要面对来自罪犯不健康心理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的产生。

社会支持是个体面临压力的缓冲剂,可以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若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或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具有高度的社会支持,也就拥有了大量尊重、照顾和爱护自己的家人及朋友。大量研究表明,在压力情境下,那些受到较高心理与社会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因此良好的社会支持有益于心身健康。

综上所述,社会支持的缺乏及社会支持的异常都会对监狱警察心理健康造成显著的影响。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利用好社会支持是维护和提升监狱警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关方面必须重视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鼓励监狱警察积极主动地接纳和争取社会支持,最大限度利用好社会支持;同时增强他们的应对能力,提高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单位:戴斌武 湖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

张 伟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31―5

[2]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理卫生杂志增订版,1999:127―129

篇3

关键词:社会综合治税;税源管理;信息管税;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3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67-02

税收来源于经济,具体而言,税收来源于税源。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基础,税源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征收管理和税务稽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厘清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税源管理无法深入开展的原因,并研究解决之道对提高税收征管工作的效率十分必要。

一、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现阶段,税源管理主要体现在管理员承担户籍管理、发票管理、欠税管理、减免税管理等简单工作上。而在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上,依然存在着税收分析思路单一、纳税评估能力不高等问题。完整、连续、系统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税源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健全。

(二)税源分类管理标准难以制定。税源分类管理是根据税源管理的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制定不同标准,有针对性地采取分类管理措施,对税源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源管理活动效能的一种管理措施。从现行税源结构情况看,由于经济发展、行业分布、管理手段等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别,税源结构也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使得税源分类管理难以准确制定统一、全面的划分标准。若划分过细,会出现工作量大,可操作性差的现象;划分过粗,又会出现同类企业差异过大,失去了分类管理的意义。

(三)税源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税源管理专业化指根据纳税人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对外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以纳税人属地、风险管理等为次重点的税源分类管理;对内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通过依托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按照重要事项、关键环节等分工,实行个人管理和团队管理有机结合,以信息化为支撑,以完善的税源管理体系为保证的管理模式。目前,风险管理作为税源管理的导向虽已建立,但运行机制并没有真正落实,考核机制不到位,使得税源管理无法真正深入开展。另外,信息化建设的统筹管理也较薄弱,使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难以实现。部分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存在功能单一、业务交叉,模拟手工、程序繁杂,标准各异、互不共享等问题,部分应用系统升级滞后于政策变动和基层实际需求,对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工作的技术支持明显不足。

(四)涉税信息难以满足税源管理的要求。税源管理是通过对纳税户的全部生产经营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用于指导税款征收的过程。纳税户的所有涉税信息对税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全面准确地掌握涉税信息,除了税务机关各部门的紧密合作外,还需要其他掌握税源信息的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税务系统内部信息数据却不能统一共享,由此产生了内部信息分块割据,不完整、不准确,难以看清纳税户生产经营全貌的问题;另外,一些信息反复收集、政出多门,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数据质量大打折扣。从外部信息获取渠道上看,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缺乏法律依托,税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仍较突出。

二、税源管理无法深入开展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现代信誉制度不完善,监控制度不健全,社会材料化水平不高,存在大量隐型经济、现金买卖等不公开、不标准的经济行为,仅靠税务机关获取的信息很难将税源管理进行深入开展,客观上要求政府相关职能机关为税务部门及时获取征税材料提供协助。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一些企业利用税务机关信息资源不足,无法对其有效监控,采取隐瞒收入,虚增成本,或是不进行真实纳税申报,转移税款等方式,将真实生产经营信息隐藏。而税务机关若只凭企业的纳税申报数据和简单的下户检查是无法全部找出企业逃避缴纳税款的原因的,只有掌握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信息,从原料的采购、到生产过程的投入,从资金的来源、到资金的运用,从产品的销售、到成本的结转,从利润的核算、到税款的缴纳,从税务机关内部、从纳税人账证报表资料、从政府职能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如规划、国土、城建、银行等各部门取得原始资料,形成对纳税户涉税资料的相互印证,相互说明,才能实现对纳税户税源管理的深入开展。造成税源管理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因而,推行社会综合治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税收任务的迫切需求。

三、社会综合治税对提高税源管理水平的作用

对于如何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建立税源信息传递或者共享制度,构建起社会综合治税平台,把能够控制税收流失的相关部门统一组织起来,形成数据链条,相互印证,全面、有效地汇集各部门掌握的涉税信息,科学分析,综合利用,形成全面、实时、动态的税源监控网络,实现对税源全方位的控管,为纳税评估、稽查选案、税务检查提供基础信息来源,必然能够较大程度的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一)从目前税收征管现状看,存在着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税务机关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社会综合治税平台作为第三方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对此种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现象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平成信息数据的传递和交流,实现涉税信息资源的共享,拓宽税源管理的来源渠道。

(二)社会综合治税是通过采集第三方数据信息,以社会综合治税平台为载体将各方信息分发流转的体系,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平台的逐步推广运用,使得传统的征管手段与现代征管手段更加有机结合,节约了征税成本,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税源管理逐步由人工统计的粗放型向信息管税的集约型方式转变。

(三)从目前税收征管状况看,存在着漏征漏管的状况:如纳税人不进行税务登记、进行虚假纳税申报及偷逃骗税等情况,而单靠税务机关的信息是很难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特别是近年来零散税收呈大幅增长的趋势,实际工作中又不能做到税收管理员与所有纳税人的一一对应,因此,很有必要借助第三方信息,从多种渠道全面了解纳税人的各种收入,包括已申报的收入及未申报的隐性收入等,从源头上掌握纳税人的收入来源,实现对税源的全面监控与管理,这是挖潜增收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堵塞税收流失的方法之一。

四、深化社会综合治税,提高税源控管水平的建议

推行社会综合治税的根本目的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和人力资源构建起严密的税源监控网络,对税源实现有效控管。目前,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之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获取纳税人涉税信息渠道主要通过税务部门的定期信息采集,部门间信息传递效率低。因此,在加强和深化社会综合治税过程中,应加大信息共享的广度和深度,例如与国税部门实行户籍、征收、稽查等信息的交流共享;在国地税共办一个税务登记证条件下,积极探索工商税务联合办证办法,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税源监控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源监控水平。

(一)加强信息的采集和共享。信息的采集与运用是税源管理工作的起步环节,税源管理工作的好坏与信息采集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必须加大信息管税工作力度,明确涉税信息流在现代税收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切实抓好信息采集、整理与存储、信息加工与分析、信息传递与处理等核心工作,这是社会综合治税的主要内容,也是税源管理的首要环节。

(二)建立社会化的信息管税体系。提高税源管理质量必须建立社会化的信息管税体系。要实现社会力量的协调,首先,要在法律层面上明确涉税信息采集的权利和义务;其次,税务部门应积极与政府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各职能部门要走出独家利益的局限,主动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逐步推进整个社会信息体系的完善。

(三)建立顺畅的涉税信息采集管道。要建立相对统一的税务信息数据库,统一相关的采集软件,规范相关的操作流程,确立标准化流程,涉税信息的运用才会得到保障。要加强对发票使用的强制推行力度,普及税控装置,将经济交易活动内容反映在发票上,实现对经济交易活动最大限度的管理,为税源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税务部门内部要加强对信息采集的质量控制,从数据运用的角度来规划信息采集的标准,统一信息口径,规范采集程序,防止垃圾数据的产生。

(四)建立协调的信息利用平台。实行统一标准的信息协调利用平台,避免因格式和软件不一而影响数据的利用。配备高素质的信息分析税务管理人员,形成分层次的数据分析利用平台。

(五)加强宣传,形成社会综合治税的气氛。税务部门工作人员本身要认清社会综合治税对税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综合治税相关政策的宣传,并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大众参与社会综合治税的力度,建立税收社会综合治税的长效机制,形成浓厚的社会综合治税气氛。

(六)建立社会综合治税的考核体系,落实奖惩制度。设立涉税举报奖励基金,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加强对地方税源的监督;落实考核考评的奖惩,对在推进综合治税工作中控管不力、造成税收流失的予以处罚。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社会保障结构水平;社会保障总体水平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1-0092-04

当前理论界对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选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尚存在不足。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所选取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单一,往往运用单一的指标如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进行衡量,并得出一定政策建议;第二,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的选取未充分考虑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导致运用缺乏适应性的指标来衡量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上述两个方面的不足不利于对我国社会保障真实水平进行考察,以失真社会保障水平的分析为依据所得出的结论或政策建议难免有失偏颇。因此,选取合适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理性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选取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的基本原则

社会保障水平是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社会成员总体或以一定标准划分的各类群体所享有的社会保障程度的概念,是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一个关键因素[1]。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适度与否等需要用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来衡量。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的选取需要遵循下述基本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是一个综合系统,包括社会保障支出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社会保障结构水平、社会保障人均水平等指标。因此,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测度需要综合考察一系列的指标,如此才能对该国或该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当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往往仅运用一项或少数几项指标即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做出判断,这是非理性的,违背了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选取的系统性原则,不利于准确分析我国社会保障的真实水平。

(二)历史性原则

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选取的历史性原则是指在选取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时,要充分考察被测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和特征。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第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征不同,所适用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充分时期,一国或一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处于初建时期,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社会保障内容体系的完善[2],在经济和社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内容体系的建设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社会保障结构体系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应当以社会保障结构水平指标作为测定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当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内容体系和结构体系均取得较大程度的发展时,一国或一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开始以社会保障层次体系建设为重点,在这个时期,应当以社会保障总体水平指标作为测定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

第二,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不同的特征,适用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往往以内容体系或结构体系为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选取反映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指标如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测定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不合理的。理性的选择应该是选取能够反映社会保障各项目之间是否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所覆盖的各类群体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否公平发展的社会保障结构水平指标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和结构体系的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程度较高,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以层次体系的健全为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选择能够反映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指标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如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统筹主辅原则

在选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时,要与该国或该地区在该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征相结合,准确把握社会保障水平测定的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可以说,选取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的统筹主辅原则是在系统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的基础上得出的。一方面,统筹主辅原则所涉及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的范围为整个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系统,即把整个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系统中的各项指标分为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另一方面,统筹主辅原则所应用的基准即将各项指标划分为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的主要标准是被考察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和特征,这体现了历史性原则。

选择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的统筹主辅原则是指以充分准确把握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在一定时期的社会保障水平为目标,在厘清社会保障水平测定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的基础上,既要选取在测定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主指标,又要充分发挥辅指标的重要作用,以对该国或该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综合测度。

二、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依据上述三项基本原则,从理论层次,构建了一个包括主指标系统和辅指标系统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体系。

(一)社会保障水平测定主指标系统和辅指标系统

社会保障水平测定主指标系统是指与被衡量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和特征相适应的能够恰当测定该国或该地区考察区间内社会保障水平的一系列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测定辅指标系统是指与被衡量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和特征不完全适应,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被考察对象的社会保障水平且对一个较长时期社会保障水平的轨迹考察具有意义的一系列指标。

在考察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社会保障水平时,主指标系统处于主体地位,能够起到准确把握该国或该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的关键作用;辅指标系统的地位亦不可忽视,例如,对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重点为社会保障层次体系的国家,属于辅指标体系的社会保障结构水平测定指标仍然可以用来对被考察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测定,并将适度水平和实际水平相比较分析,对该国或该地区的社会保障结构水平是否处于适度状态做出判断,如果不适度,则需要采取措施促进社会保障结构水平回归或达到适度状态。

(二)社会保障水平测定主指标系统和辅指标系统的内容

社会保障水平测定主指标系统和辅指标系统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总体水平测定指标,包括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3],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4]等子指标;二是社会保障结构水平测定指标,包括社会保障项目结构水平、社会保障群体结构水平、社会保障城乡结构水平、社会保障地区结构水平等子指标;三是其他测定指标。

(三)社会保障结构水平测定指标的界定

当前各类文献关于社会保障结构水平测定指标的详细界定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需要做系统研究。社会保障结构水平测定指标包括社会保障项目结构水平、社会保障群体结构水平、社会保障城乡结构水平、社会保障地区结构水平等子指标。现做具体界定如下:

社会保障项目结构水平是指社会保障各个分项目的保障水平以及各个分项目的水平搭配的合理性程度。适度的社会保障项目结构水平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狭义的社会保障项目结构水平适度,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之间的关系要合理;二是在狭义的社会保障项目结构水平适度的基础上,广义的社会保障项目结构水平要适度,即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要协调发展。社会保障群体结构水平是指针对不同社会群体所建立的专门社会保障制度为各群体所提供的保障水平以及各个群体所享受到的保障水平之间的公平性和协调性程度。在分析一国或一地区的社会保障群体结构水平时,既要考察专门为各社会群体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水平,又要考察这些专门制度所提供的保障水平之间的公平性和协调性。例如,当前我国为城镇职工、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社会群体构建了有差异性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利用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衡量各类群体所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的公平性和协调性。

社会保障城乡结构水平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分别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所提供的保障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均衡程度;社会保障地区结构水平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分别为各个地区或子地区的居民所提供的保障水平以及保障水平在各地区或子地区之间的均衡程度。

需要强调的是,一国或一地区的社会保障总体水平可能处于适度的状态,但这并不能说明其属于健康运行[5],还需要考察社会保障的结构水平是否适度,适度的社会保障结构水平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各项目之间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在拥有专门制度的各类群体之间、城乡居民之间、地区居民之间均衡发展,进而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运行提供支持。

必须指出的是,对于同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社会保障水平测定的主指标系统和辅指标系统的选择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而调整的动态历史过程;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重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的主指标系统和辅指标系统所包括的具体指标是不同的。在对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考察时,应该主要运用主指标系统做出判断,同时运用辅指标系统加以分析,综合考察该国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

三、应用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的一个基本点

应用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测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了解该国或该地区的实际社会保障水平,而是要以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为切入口对被考察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实际水平和适度水平进行测度,并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结论或政策建议,为被考察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科学发展提供有益支持。

在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时,如果仅对实际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测度,而缺乏对适度水平的测量,那么将无法分析被考察国家或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如果仅对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测定,而缺乏有益的结论或政策建议,那么对社会保障水平的考察就失去了应用的意义。因此,应用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的一个基本点是:以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为工具,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考察时,既要测度其实际水平,又要测量其适度水平,并将二者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有利于被考察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健康发展的结论或政策建议。上述的基本点是一个连续过程,各个环节均不可偏废。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度需要考虑到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之间的关系①。如果说以一定经济水平为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成员所享有的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那么,以经济总量为参量所构建的适度水平测度模型实际上测量的是一国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水平之和。这要求社会保障实际水平的测度亦需要增加家庭保障水平之值,或者将家庭保障水平从适度水平的测度中剔除出去,方能进行适度与实际水平的比较分析。例如,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家庭保障在整个保障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这一状况在中短期内恐难以改变。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包括笔者本人在内)应用依据人口结构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所构建的适度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对我国以及我国某些省市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进行了测度,这实际上是一种依据经济总量指标(如工资总额等)构建模型并进行测度的方法,但实际水平的测度并未考虑家庭保障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适度水平与实际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恐有失偏颇。当然,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保障体系仅有社会保障或以社会保障为主,那么上述应用经济总量指标构建的模型是可以用以测度其适度水平的。

四、我国当前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这里我们应用上述所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体系构成要素和一个基本点的理论来构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体系。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该以社会保障结构体系为重点,同时,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社会保障内容体系进一步完善,且加强社会保障层次体系的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当前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体系可构建如下:

第一,主指标系统。选择社会保障结构水平测定指标作为测定我国当前社会保障水平的主指标。应用社会保障项目结构水平、社会保障群体结构水平、社会保障城乡结构水平、社会保障地区结构水平等子指标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有效测度和深入分析。

第二,辅指标系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保障总体水平测定指标,具体包括社会保障支出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等子指标;二是其他指标。

考察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要在充分发挥主指标系统在测定过程中的主要作用的同时,兼顾辅指标系统的应用,以实现综合考察、系统测度的目标。在应用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的过程中,要根据上述基本点的要求,不仅要测度我国实际的社会保障水平,还要测量我国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并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有益的结论或政策建议,促进社会保障水平向适度区域靠拢,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上述所构建的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体系是与我国当前国情相适应的,其适用的时期区间长度取决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阶段和特征的变化,当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的重点发生变化时,其结构要进行合理调整。

注释:

①为了便于分析且不影响分析过程和结论,此处设定,社会保障并不包含家庭保障。

参考文献:

[1] 丁建定.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构建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J].人口与经济,2009(3):73-78.

[2] 丁建定.略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完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5):132-138.

[3] 穆怀中.国民财富与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83-86.

[4] 张平.构建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社会保障,2010(7):32-34.

[5] 孙健夫,郭林.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度模型分析[J].中国社会保障,2008(4):38-40.

The Construction of Reasonable Social Security Determining Index System

GUO Lin ZHANG Xuefeng

(1.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2.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篇5

关键词:朗诵考级教师;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119-02

2008年,文化部批准朗诵考级为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正式新增项目,这是继音乐、美术、舞蹈之后又一项社会艺术水平等级考试,由于该项目增设时间相对较晚,一段时间内未在全国推广开来,后来伴随着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以及各地对语言艺术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这一职业倍受青睐,越来越多的人经过培训走向了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朗诵教师(简称“朗诵考级教师”)这一岗位。由于是新兴职业,行业规范标准还不甚完善,刚刚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对职业所要求的素质能力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教师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对促进行业的规范和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朗诵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是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它具有道德的约束性[1],对朗诵考级教师来说其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又具有特别性,具体有以下两点:

1.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培训属于社会教育,考级教师与中小学高校等教师不同,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不稳定的,参加朗诵考级培训的考生从学龄前儿童到成年人各个年龄段都有,所以朗诵考级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因材施教、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为人师表。

2.当下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考级单位来讲,少数考级单位为了抓生源,提高经济效益,把艺术考级变成以赢利为目的的纯商业活动,这样不仅容易滋生腐败还会扰乱整个行业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讲,少数教师的功利心在作怪,把目光主要放在的了挣钱上,保证不了教学质量,并且教师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再次,从学生家长方面来讲,少数家长要么功利心重,把艺术学习当成升学的捷径,要么就是互相攀比,虚荣心作怪[2]。作为朗诵考级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把职业操守,真正热爱这一事业,抛开一切功利,敢于揭发不良现象,守住自己心中的一片净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同时还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家长。考级单位、教师、家长三位一体,一起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氛围。

二、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朗诵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

1.提高理论政策素质

朗诵考级教师若忽视了对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有关理论政策的学习,就好比没有帆的船,很难找到正确的工作方向,使教学失去针对性,甚至工作会走弯路。所以朗诵考级教师要认真学习关于朗诵考级的文件政策,熟知朗诵考级的标准与级别,朗诵考级中各级别的组和试题、评分标准和评分办法以及其他关于考生考级的要求,同时认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24号)《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以政策指导实践。

2.夯实专业理论基础

有人说:“教师的上课,是一滴水与一桶水的关系。”虽然课堂上倒出来的只有一滴水,但是教师肚子里却需要一桶水。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只有钻研得深透、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讲得生动,讲得透彻;只有自己有较为深刻的体会,而且有独到的见解,才能讲出新意[3]。所以教师要想教好朗诵必须具备丰富系统的朗诵专业理论知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朗诵实践,提升自己的朗诵水平。

从事朗诵考级教师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不同的工作经历、专业背景和学历决定了他们的朗诵专业理论基础不一,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以北京电台培训中心2013年7月举办的“全国艺术水平考试朗诵考级专业教师证书培训班”为例,学员中有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在校大学生、中小学以及高校教师、各类私营艺术培训中心负责人等,学历从专科到研究生都有。通过对结业考试成绩比较研究,可以按照专业背景把该班学员分为四类:一是有播音与主持艺术或表演专业背景的学员;二是具备省级或以上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的学员;三是有语言艺术教学或管理经历但专业性不是很强的学员;四是其他专业背景从未接触语言艺术领域的学员。前两类学员由于系统的学习过语音发声和语言表达技巧等学科,接受朗诵专业理论的能力较强,而后两类学员几乎是从零开始,学习的起点不一样,所以后两类学员就需要更加努力,除了培训课上认真学习以外,还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和书籍,勤学苦练,下大力气夯实普通话语音、艺术发声、语言表达技巧、朗诵理论等理论基础知识。同时部分前两类学员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就心存优势,走马观花地学习,易产生浮躁的学习态度,有基础是好事,但要是停滞不前,好事就变成了坏事,学无止境,应该在现有基础之上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虚心请教并耐心的帮助其他同学。

3.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朗诵教学同声乐、舞蹈等艺术类教学相似,教师的示范能力非常重要,朗诵考级教师必须提升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示范教学能力。往往专业实践能力强的老师在同学们心中都有较高的威信,反之在教学中很难有说服力,还是以“一滴水与一桶水的关系”来讲,要想教好朗诵首先自己得朗诵的好,朗诵考级教师要练就扎实的语言艺术基本功,能熟练地表演经典的贯口和绕口令,并掌握各类体裁文学作品的朗诵方法。“朗诵考级教师培训班”时间虽然不长,但授课的教师都是经验丰富并具有高级职称的播音员主持人和演员,曹灿、虹云、杜敏等知名专家都在其列,他们不仅阅历丰富、德高望重,并且有很强的示范能力,学员们应该珍惜这个机会,认真学习老师教予的朗诵技巧,多争取朗诵练习的机会,并虚心接受老师们宝贵的指点。艺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参加十几天的培训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但是学员在培训期间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朗诵的不足,同时建议学员们在培训结束后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帮助其详细找出自己的语音问题,以在日后进行改正。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教学相长,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朗诵比赛和朗诵实践活动,通过丰富的舞台经验来锻炼自己。一段时间后争取考取普通话一甲证书,以最标准的语音和最完美的朗诵进行示范教学。

三、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朗诵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文学素养

1.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师基本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之后就要想办法把理论和实践教给学生,此时教学方法尤为关键,现实中不乏有些老师自己朗诵的很好,获得各类朗诵比赛的奖项但是却不知道怎么教,实践与教学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朗诵考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共性的教学法,所有专业的教学都是有共性可循的,要掌握一般的教学规律,师范类专业背景或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学员对此都有了解,主要学习《教育学》等课程,了解教育原理,在此不多赘述。

(2)因材施教,前文中述,参加朗诵考级的考生各个年龄段都有,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性格特点、生活阅历、知识储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对于年龄较小或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选择较简单的稿件,同时要多多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营造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其查缺补漏,选择有一定难度的稿件练习。另外在教材选择方面,目前比较权威的教材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中国歌剧舞剧院考级委员会编著的《朗诵教学考级表演教程》。总之在教学中要以科学的教材为依托,以合适的教学方法为支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3)采用小班授课,艺术类教学不宜采用大班授课,当然可以采用“大班讲授理论共性问题,小课解决个体症结”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全部大班授课是不科学的,是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的。

(4)注重对朗诵稿内容的解析,朗诵实践教学中最切忌的是只一味的解决学生的语音、发声、朗诵技巧的问题,或只采用“教师领诵,学生模仿”的方式,这样学生不仅不会举一反三,并且朗诵出来的作品也缺乏内涵,甚至表达不清语意。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文字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按照字读音、照本宣科的一种简单、机械的言语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则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4]。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朗诵作品的讲解,先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主题、背景、层次等之后再解决语音、基调等技巧问题,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读、多写,提升文学素养

朗诵考级的作品以中外古今经典文学作品为主,提升文学素养有助于教师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教学中才能更详细深刻的讲解作品,并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朗诵技能。提升文学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最好能背诵一些经典的、朗朗上口的文章,其次是要累广博的知识,在生活中注意留心观察,同时还要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张颂老师在《播音创作基础》中讲到的广义备稿的理论也告诉我们要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因为朗诵的稿件中可能会包含历史、人文、自然等科学,只有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

目前,就全国来说,“朗诵考级教师资格培训班”班次还不是很多,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朗诵考级教师的岗位也会越来越多,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努力,无论在思想上还是业务上都要有较高的水平,以更好的传播朗诵这门高雅的艺术,进一步唤起社会对语言艺术教育的重视,提升公民整体的语言表达能力,争做合格且优秀的朗诵考级教师

参考文献:

[1]唐伟,钟伟,陈蕾吉.高校青年教师素质能力要求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3).

[2]刘晓娜.关于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问题的思考[J].综艺论坛,2006(12).

篇6

1 社保档案的特点

社保档案在整个社保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信息交流与共享的保证,是参保者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凭证,也是社保部门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作为一项专业的管理工作,社会保险档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数量庞大。随着我国社保制度的改革,参与社保的人口已从城市覆盖到农村,最终实现全民参保,这就是社保档案数量的庞大。二是,动态变化。个人的社保档案会随着个人工作单位的变化,而发生关系转移,各项社保缴费情况也会依据个人工资的增减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社保档案的动态变化。三是,以人为本。社保档案以人为基本对象来办理的,个人是社会保险档案的最基础的形成单位。社保档案是个人参与社保的原始凭证,也是维护个人利益的重要凭证。就如人事档案一样,随着个人变化,产生相应变化。四是,规范性。社保档案是按国家的有关规范来办理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办理活动的规范,即各类社会保险都有统一的办理程序、缴付费标准;二是,形成材料的规范,即各类社会保险都有规定有规范的记录卡,登记清册及报表,不论是哪个单位的职工,其形成的相关材料具有一致性。

2 加强社保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社会保险的档案管理,是深化社会保险改革的需要。随着社会保险改革的逐步深化,“单位人”势必要变成“社会人”。社会保险部门不但要履行社会保障的责任,同时还要承担起对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职能,如此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若无完整准确的个人资料记载,即安全有序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社会保险部门的工作就会陷入困境,甚至会影响到社会保险改革的进程。二是,加强社会保险的档案管理,是社会保险业务本身的必然要求。一个参保人从办理参保手续到离退休以及中间失业等享受社会保险的各项待遇,要经过诸多环节。在办理参保手续时,首先要填写保险卡及个人详细情况表等作为最原始的资料存入个人档案,其后要不断缴纳社会保险费、划拨个人账户、计算利息,有时还要对缴费比例、缴费基数及养老金发放标准进行调整。伴随人才的合理流动,还要办理保险关系转移和基金的转入转出手续等,这些详细的个人档案记载,就成了今后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参保人的切身利益。三是,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有利于社保部门提高业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实际上是对业务工作进行有序的梳理和有效的归纳。对已完成的业务工作进行回顾整理、总结,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将对正在进行或进一步开展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推动。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各项统计数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与利用是我们做好社会保险工作的前提条件。

3 完善八个环节,提高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水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想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健康的发展,首先就需要从基础工作抓起,夯实档案在社会保险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好档案的服务作用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3.1 科学分类

档案分类不仅是档案文件整理中的一个工作程序,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归档文件整理工作中具有主导的作用。没有合理的分类,归档文件收集整理工作就无法开展下去。归档文件只有赋予鲜明的特征,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便于保管和利用。所以,确定社会保险档案的分类标准,实现科学分类,是档案归集、整理和保管的基础,同时又指导着其它各项工作的有序展开。

3.2 日常归档

平时归档是立卷人员依照档案分类与范围。将已经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随时归入临时卷夹(卷盒)内,这就是平时归档。平时归档要“随办随归”,今日事今日毕,不得积累到第二年立卷时再归卷。这样,有利于保持文件材料之间的联系,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归档文件材料的排列,要按照各类文件材料归档的范围、发生时间、重要程序分门别类地收集和整理,依次进行排列。档案在整理后,要去掉金属物,对破损的应按裱糊技术要求进行托裱。

3.3 合理编号

整卷装订的案卷其全部卷内文件要编统一的顺序页号。并以“件”为单位在文件材料的首面加盖归档章。同时,搞好编制目录。归档文件目录包括件号、责任者、文号、题名、日期、所在页号(或件号)、备注等项目。件号即文件材料的排列顺序号。责任者是指制发文件材料的组织或个人。文号即发文的字号。题名即文件材料的标题。日期即文件材料的形成时间。页数即填写一件文件材料的总页数。备注即需要补充和说明的情况,包括密级、缺损、修改、补充、移出、销毁等。

3.4 标准化装订

按照国家最新的档案管理办法,文书类档案可以不装订,可按件和保管期限直接装盒。而会计类和社会保险业务类档案必须装订成册。装订材料,必须选用经档案行政部门认可,符合档案保护要求的安全材质。装订档案,一律采用案卷左侧装订,并将左、下侧对齐,采用“三孔一线”的方法装订。

3.5 填写卷面和档案装盒

案卷封面项目包括:全宗名称、案卷标题、起始时间、保管期限、件、页数和归档号。案卷封面项目的填写,要求内容完整、概括准确、字迹整洁、一目了然。这里需要明确几个栏次的概念:(1)全宗号。全宗号栏内按同级档案局给定的全宗号填写,暂未给定的此项可空置,待同级档案馆给定全宗号后再行填写。(2)年度。年度栏内填写盒内文件的形成年度。填写时要采用公元纪年,以4位阿拉伯小写数字表示,不得简化。(3)保管期限。保管期限栏一般以汉字全称表示,分为“永久”、“长期”、“短期”。长期为16-50年,短期为15年以下。(4)机构或问题。机构或问题栏是指按哪种类目进行分类。如果档案按科室分就是“机构”,如“办公室、业务科”;如按照业务类目分就是“问题”,如“基金核定表”、“业务台账”。卷面填写完毕后,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年度、不同保管期限的归档文件材料不能放入同一档案盒。档案盒的厚度与归档文件材料的厚度相适应,避免归档文件材料弯曲受损。

3.6 定期移交

按照有关规定,凡在工作中形成的在归档范围内的文件材料,均由相关责任部门进行整理、立卷、装订,并定期移交档案部门归档。各职能部门应在次年初向档案管理部门移交档案,交接双方根据移交目录清点核对,并履行签字手续。应归档的文件材料要齐全完整。

3.7 规范排列

案卷移交档案室后,管理档案人员要将一个年度、一个类别的案卷进行系统化的排列,使卷与卷之间保持一定联系,固定顺序。便于查找利用。

篇7

【关键词】整体护理;胃癌;干预;疾病不确定感;社会支持水平

不确定感是指人对事情无法给予恰当的组织及分类时产生的一种认知[1],这种认知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动态变化,当患者对疾病状态无法预测时,就会产生疾病不确定感,产生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012年我院普外科为降低癌症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对胃癌术后患者实施了整体护理措施,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我院普外科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胃癌术后患者63例,男性38例,女性25例,年龄44岁-71。所有患者经组织学确诊为胃癌,并行胃癌根治术,病情相对稳定,排除高血压及淋巴系统疾病患者。

1.2研究及分组方法:63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在患者住院期间及每月回院化疗期间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两组患者MUIS和SSRS评分的差异。

1.3研究工具[2]:①MUIS,含25个条目,采用5分评分法,非常同意记5分,同意记4分,不确定记3分,不同意记2分,非常不同意记1分,得分越高,表示疾病不确定感越高。②SSRS:包括3个维度共10个条目,为主观支持4个条目,客观支持3个条目,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条目。

1.4整体护理干预方式及内容:①心理指导:根据患者入院时MUIS量表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采取鼓励、暗示、安慰、解释、倾听等方法,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向患者普及疾病的疾病知识、应对策略,向患者展示成功治疗的病例及照片,回答患者疑问,引导患者主动寻求支持,树立健康观念和战胜疾病的信心。②知识宣教:向病人讲解胃癌的相关知识,包括诱发胃癌的原因、疾病的性质、临床表现、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预后情况和康复期需注意配合的事项,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③一对一沟通: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就疾病的治疗与护理事项进行一对一沟通,保证患者安心治疗、积极配合护理,保证各项治疗措施得以顺利实施。

1.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用 ±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疗效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轶和检验,选用Z统计量,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不满足χ2检验条件的采用fisher 精确概率法,所有数据经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

2结果

本次发放调查问卷63份,回收63份,有效回答问卷63份。

2.1两组患者MUIS评分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MUIS各维度得分(不明确性40.86±6.73分,复杂性27.11±4.41分,MUIS总分68.03±10.1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不明确性46.54±7.41分,复杂性30.62±5.81分,MUIS总分77.26±11.96分)(P

2.2两组患者SSRS评分比较:干预后观察组社会支持评分中主观支持维度和社会支持总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干预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42.61±8.55)显著高于对照组(38.53±8.55)(P

3讨论

护理人员利用专业的护理手段,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们对32例胃癌术后患者实施了整体护理措施,同时与31例实施常规护理的胃癌患者进行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程度及社会支持水平评分,结果发现,以心理指导、一对一沟通、健康教育为重点的整体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胃癌术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社会支持水平。

当病人对疾病状态无法预测时,就会产生疾病不确定感,一些患者因不了解医护人员对自己进行治疗的目的,而拒绝治疗,或不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而胡乱猜测,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我们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入院介绍和健康教育外,还详细向患者讲解关于胃癌的基本知识,包括胃癌的病因、治疗及预防知识,及术前麻醉和准备,术后注意事项等,同时积极宣传成功治疗的病例,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配合。有研究表明[3],及时向患者提供疾病的相关知识,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轻患者对疾病和治疗产生的不确定感。

稳定的婚姻、和谐的家庭关系,可影响患者的行为,让患者感觉到被重视,而医护人员的心理护理、沟通等,可增加患者安全感。我们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单独走访患者,一对一沟通,了解患者内心感受,明确患者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患者提供支持。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邀请患者家属参加,患者可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整体护理干预后,患者社会支持水平显著提高了。

日常工作中,我们建议患者刚入院就评估其疾病不确定感水平,然后有针对性的对患者提供信息支持;术前、术后详细讲解正确康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从专业角度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总之,整体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胃癌术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社会支持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护理整体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乐,柯熹等,肝癌患者个体特征症状困扰对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33-37.

篇8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农村社会保障;养老;农村低保

概述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整个国家有关社会保障的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试点到实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近几年,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由于实施时间短以及社会发展不平衡原因等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许多不合理或者是说不完善的地方,导致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严重不足,阻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提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原因多种,主要包括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接下来,主要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来阐述如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抑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

第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农村居民有钱不敢去消费。在缺乏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家庭小型化和未富先老的增多给农村家庭养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造成的结果是我国农村居民为了养老、医疗以及子女教育等等,尽可能的减少各项开资而增加储蓄,导致储蓄倾向上升。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由1995年的0.1695上升到2005年的0.2151。

第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不够完善使得农村居民疾病风险支出加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受到抑制。近年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体制不断改革,农村居民的各项医疗费用不断提高,上升幅度超过了农村居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1990年,农村居民平均纯收入为686.3 元,而在2007年农村居民平均纯收入为4140.4 元, 增长了将近6倍;医疗费用的不断提高,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在农村居民不能得到基本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农村居民必须减少当前消费,为未来进行储蓄,从而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进而抑制了他们的消费需求,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增加了农村居民养老支出风险,使得农村居民有钱不愿意也不敢去消费,从而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早已给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劳动能力的下降及劳动机会的丧失,老年人的收入越来越少,甚至完全切断了其收入来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老农保”)基金采用的积累模式是“完全积累制”模式,国家财政不提供支持,集体补助又时常落空,往往演变成为“个人储蓄保险”,即自己储蓄为自己养老。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虽然增加了财政补贴,但由于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覆盖面太小,还有待扩大。因此,由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没能够很好的解决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农村居民只能依靠储蓄为自己的养老风险买单,消费需求必然会因此而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第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农村低收入人群消费意愿受到了抑制。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9 年5月之前,我国已有4356.4万农村居民享受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其不平衡等原因,各地的低保标准都不一样,少到几百余元大到几千余元,差距比较大。除了农村低保标准低以外,还有其他各类社会救济标准都比较低,诸如五保户供养、自然灾害救济、农业补贴以及优抚安置费用等,这些都增加了农村居民各种方险支出的可能性,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降低了他们的消费需求。

第五,农民工和失地农村居民进入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的范围之外,进一步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我国农民工参保率普遍较低,有关数据显示,在2010年末,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率分别只有34.7%、22.8%、31.9%、、10.4%、5.6% ,而其他类保险的参保率则更低,农民工的企业补充保险的参保率为2.9%、职工互助合作保险的参保率为3.1%、商业保险的参保率为5.1%。只有部分农民工享有其单位提供的极少量医疗补助金,但是,农民工一旦离开了所在单位,各种救助将随之解除。显然,由于农民工和失地农村居民都缺乏保障,其将来的预期支出会明显加大,必然降低其现期消费意愿,进一步减少了整个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原理分析

第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其购买力,从而提升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加消费。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将会从多方面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其一,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税收以及各种补贴等方式直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以英国为例来说明,早在1982年,英国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与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纳税前的收入比达到惊人的120∶1,但经过各种社会保障补贴以及纳税之后,其最终收入比缩小为将近4∶1。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之后,国家和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以及各种社会保障措施,对城乡居民收入进行再次分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直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其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加快城镇化的进程,间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即通过消除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子女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后顾之忧,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彻底解救出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创造有利条件,最终将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强购买力。

第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改善消费意愿,扩大消费需求。

无论是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说,还是参考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说,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都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未来收入的稳定性,从而改善其消费意愿,降低储蓄率。即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认为未来收入将会逐步增加或者至少不会减少,从而会改善农村居民消费意愿,减少储蓄倾向,增加即期消费。

第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形成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拉动消费并能够调节经济发展。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之后,有利于形成一个数额巨大的社会保障基金。在西方及一些发达的国家,社会保障基金已经成为政府投资的重要来源。在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也开始用来进行投资,主要用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等等。社保基金的运用,可以用来促进国家的快速发展,调节经济并拉动国内的消费需求。

三.现实意义

分析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只有深入分析影响因素,才能找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切入点与改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国家政府及立法机关,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有了足够的重视,相信未来几年内,我国农村社保体系将会更加完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不断提高。(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