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09:22: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定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提高
课程体系
材料学是一门试验性科学,涵盖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四个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材料制备与加工的科研与生产工作,材料的多样性,各种材料制备、加工方法千差万别,材料工程问题就显得错综复杂了,这就要求从这多种多样的工程问题中提炼出各种材料制备与加工的共同涉及基础问题,建立材料学学的平台课程—材料工程基础完整的知识体系。
“工程”是科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是以最短的时间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狭义而言,工程定义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就广义而言,工程则定义为由一群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又根据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的定义:材料是人类制造生活和生产用的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物质。显然,材料工程属狭义工程的范畴,材料工程应为是有组织活动将自然的或人造的物质制造成生活和生产产品的活动或过程。因此,从这个定义出发,凡是材料制备过程中所涉及技术和方法问题都属材料工程问题包括原材料的输送、原材料精制、合成、产品精制、后加工、包装、运输等生产工序原理以及为完成上述工序的一些配套工序如生产过程中的传热问题、三废处理问题。由于材料的多样性,各种材料制备、加工方法千差万别,材料工程问题就显得内容庞大、错综复杂了,避开各种材料的制备的特殊工艺问题,各种材料在制备过程中所涉及的共同的基本原理应成为材料工程课程中的基本问题。我们以自编《材料工程基础》为教学的教材,教授物质输送原理及设备、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并对质量衡算、能量衡算、经济衡算做简单介绍。
教学手段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得以实现的。材料工程基础的教学拟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除在知识点的传授方面如基本公式的推导、理论的讲解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方式外,在课堂教学中还采用一下的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
当今的学生,从校门到校门,多数学生既没有生活经验,更无工程概念,要学好材料工程基础这一工程类课程,老实说,有一定的难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际生产工艺和流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繁琐的内容精炼化,实际问题形象化,为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生产原理和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2 讨论式教学及设计演练
课堂设置讨论课,引导学生探究各种材料制备过程中所共性问题,生产过程技术经济评价问题,分层次布置工程设计任务,使学生能全面思考工程问题。例如在传热部分,进行板式换热器的设计;在传质的几个章节中,吸收部分设计煤气中苯类物质吸收工艺流程;精馏章节中,进行年产8000吨乙醇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设计程序与步骤:设计任务下达后,通过资料的收集,流程选择,基本计算,确定工艺路线,确定生产设备大小,进行设备平面布置,完成设计任务。
3 双语教学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国际交流日夜频繁的今天,语言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原版教材,双语教学无疑能使学生掌握原汁原味的英语,为其日后的交流扫清障碍。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意识,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优质生源,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
能力培养
在互联网时代,全民都面临同样的信息平台,甚至我们的学生比教师有更好的计算机能力,轻点鼠标就可能获得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这就给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和面临严峻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专业课我们应该教学生什么以及如何教,培养学生那些能力。首先是收集信息的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大量信息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数据库可以利用,掌握了信息资源,就是掌握了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然后是自主学习能力,收集到信息,怎样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思维与人格以及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健康向上的学习精神;接下来是合作精神,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完成一个工程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人员的相互合作,因此合作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工合作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本门课而言可以采用分组进行课程设计,同组同学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已达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目的。
评估体系
理论考试不在作为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可以从多层面进行评价如理论考试成绩、课程设计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平时作业成绩等。
结论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执行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手段、能力培养目标,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和探索,真正实现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胡赓祥,蔡珣.材料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 陶杰,姚正军,薛烽.材料科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 王昆林.材料工程基础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9,9.
[4] 冯晓云,童树亭,袁华.材料工程基础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
关键词: 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双语教学有效实施
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国际化已经成为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在高校大力推行双语教学,是培养优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需要。为了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1]。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所有科技进步的核心,是高新技术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先导,是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因此,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很有必要性。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1.“双语”的定义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意思是“Two Languages”(两种语言),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的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另一种语言则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而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双语”定义是: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 (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即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举例来说, 他/她可能:
A) 使用一种语言来读和写;而用另一种语言来听、说。
B) 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在家使用一种语言,在工作单位使用另一种语言。
C) 在不同的交际需要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在谈论学校生活时使用一种语言,而用另一种语言谈论个人感情。
2.“双语教学”的定义
所谓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以母语和一门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在各国各地区因母语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我国双语教学的具体定位是汉语和英语,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语种。可以具体地理解为:在教学中使用母语的同时,还不同情况、不同程度地使用另一种通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进行的教学。以用英语为例,包括用英语教材、用英语板书、用英语布置作业、用英语命题考试及用英语口授等形式。双语教学现已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标志之一,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简言之,“双语”和“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同时使用法语和英语,并以法语为其官方语言。更通俗地打个比喻,某个同胞既可以在家里用藏语和家人交流,又可以用汉语在工作单位与同事交流。
3.双语教学的模式
双语教学的模式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沉浸式双语教学。此类型要求用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中,使学生完全沉浸于弱势语言中;(2)过渡式双语教学。此类型要求刚进学校时,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但过一段时间后,则全部科目使用外语教学。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向沉浸式过渡;(3)保留式双语教学。此类型要求学生在刚进校时使用母语教学,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语教学,部分科目仍用母语教学[2]。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采取保留式双语教学。
4.人们对双语及双语教学认识的误区
人们对“双语”的认识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将双语简单地理解为“加强英语”。“双语”班就是英语强化班或“尖子班”。
(2)将双语理解为“计算机语言”+“英语”。
(3)将双语理解为“汉语”+“英语”。
(4)将双语理解为二门外国语,如“英语”+“日语”。
(5)将双语理解为在课外活动中加入英语兴趣小组。
显然这些对“双语”望文生义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它抽去了“双语”和“双语教学”的内核,脱离了“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的双语教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我校于2004年对之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实践。“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作为材料类理工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可使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立整体与全貌的认识,了解现有材料的分类、特性、应用范围及其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把握高技术新型先进材料发展趋势。结合该课程的几年双语教学实践,下面笔者就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进行探讨。
1.双语教学改革与专业课教学改革相结合
通过双语教学能够培养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运用母语和外语交流的专业人才。比如在讲解材料学定义、性能、应用时使用标准的英语来讲解,中间穿插汉语讲解。双语教学的改革必须以正确认识英语与专业课的关系为前提。用英语讲授专业课,不仅是学习相关的英文词汇,更重要的是掌握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两者不能脱节。
采用双语教学方法,所占用的课时比从前多,如何用最少的时间传授最多的知识,是我们关注的问题。由于该专业概述课程内容较多,为了保证讲课的质量,我们将一些课程进行了整合和压缩。
2.英语教学改革与自学相结合
双语教学不但能为学生今后直接阅读外文资料打下良好基础,而且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驾驭知识的手段。材料专业人才只有始终坚持知识追求,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才能立足学科前沿。我们通过组织提纲,鼓励学生自己上网查询相关文献,试写综述。学生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撰写英文作业与论文。
3.合理设计与组织教学方案
在开展双语教学时,由于口授课程是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还要解释一些生词和难句,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在授课前教师应“吃透”整本英语原版教材的内容和语言难点,充分做好备课工作。首先要确定授课的重点方向:一是传授专业知识;二是解释难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因为英语语言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思维表达方式在很多方面大不相同,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而这正是在英语学习方面需要认知或习得之处。当然,鉴于大学三年级学生英语语法、结构已接触多年,专业课的教师在授课时主要任务还应是疏通理解,帮助学生尽快汲取文中的信息,而不是流连于语法结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方案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要求和实际应用状况,计划一些讨论题和某种课堂讲座方式,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启动其学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释放其学习潜力,这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时,自然地习得英语。笔者认为,组织采用同一学科专业原版英语教材的教师一起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很必要,教师们可以从同一层次的学生水平上,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具体状况的详细合理的教学方案。
4.采用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在双语教学中,高校可组织上同类课程的双语教学任教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课件可以选择采用全英语或兼有中文和英文的两种方式,这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自学。采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可节省板书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可改善教学进度。多媒体课件可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为一体,因此在讲课时,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但教师仅凭多媒体的手段,无法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无法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及需要表达的要求。多媒体的教学只是教师授课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它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但在整体课堂组织教学中,难点疏通、提问、回答、答疑甚至讨论之类的面对面师生间的交流,仍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汲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环节。多媒体的手段只有结合这些传统性的环节,课堂教与学才可能成功进行。单纯的外语课或专业课教学是如此,双语性的专业课教学也是如此。
5.提供充实的教学资源
双语教学非常强调教学资源的保障,外文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但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教学参考用书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往往有些院校各专业中文参考资源较丰富,但外文专业参考资料却极为匮乏,造成教师备课时要将中文资料译成外语,再用外语授课,学生课余不能接触到更多的原文资料,课上和课下脱节,从而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双语教学。这个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很多院校都与国外有着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交流,或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这为教师带来了进修或考察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英语和专业水平,学术交流也为双语教学引进原版教材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江苏大学材料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双语教学课程都是由有1年以上的海外留学、进修或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同时很多专业教师也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因此,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师资基础。
三、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技术全球化脚步的逼近,我国教育也日趋向国际市场开放,我国许多有条件的学校,都在适量开展学科原版英文教材教学,以适应“全球化”人才的需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若能长期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就一定能提高整个学科的教学水平。这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程国外的最新动态,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军,王建芳.关于开展计算机双语教学的研究[J].教书育人,2006,(3):69.
[2]李萍,夏新娟.大学双语教学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3):77.
论文摘要:材料工程基础是教育部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中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是材料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了课程改革的思路。
“材料工程基础”是教育部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中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备受学校和院领导的重视,这对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改革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对材料工程需要的新型人才是材料工程教学团队需要认真思索的关键问题。
1 课程体系
材料学是一门试验性科学,涵盖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四个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材料制备与加工的科研与生产工作,材料的多样性,各种材料制备、加工方法千差万别,材料工程问题就显得错综复杂了,这就要求从这多种多样的工程问题中提炼出各种材料制备与加工的共同涉及基础问题,建立材料学学的平台课程—材料工程基础完整的知识体系。
“工程”是科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是以最短的时间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狭义而言,工程定义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就广义而言,工程则定义为由一群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又根据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的定义:材料是人类制造生活和生产用的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物质。显然,材料工程属狭义工程的范畴,材料工程应为是有组织活动将自然的或人造的物质制造成生活和生产产品的活动或过程。因此,从这个定义出发,凡是材料制备过程中所涉及技术和方法问题都属材料工程问题包括原材料的输送、原材料精制、合成、产品精制、后加工、包装、运输等生产工序原理以及为完成上述工序的一些配套工序如生产过程中的传热问题、三废处理问题。由于材料的多样性,各种材料制备、加工方法千差万别,材料工程问题就显得内容庞大、错综复杂了,避开各种材料的制备的特殊工艺问题,各种材料在制备过程中所涉及的共同的基本原理应成为材料工程课程中的基本问题。我们以自编《材料工程基础》为教学的教材,教授物质输送原理及设备、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并对质量衡算、能量衡算、经济衡算做简单介绍。
2 教学手段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得以实现的。材料工程基础的教学拟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除在知识点的传授方面如基本公式的推导、理论的讲解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方式外,在课堂教学中还采用一下的教学手段。
2.1 多媒体课件
当今的学生,从校门到校门,多数学生既没有生活经验,更无工程概念,要学好材料工程基础这一工程类课程,老实说,有一定的难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际生产工艺和流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繁琐的内容精炼化,实际问题形象化,为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生产原理和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2.2 讨论式教学及设计演练
课堂设置讨论课,引导学生探究各种材料制备过程中所共性问题,生产过程技术经济评价问题,分层次布置工程设计任务,使学生能全面思考工程问题。例如在传热部分,进行板式换热器的设计;在传质的几个章节中,吸收部分设计煤气中苯类物质吸收工艺流程;精馏章节中,进行年产8000吨乙醇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设计程序与步骤:设计任务下达后,通过资料的收集,流程选择,基本计算,确定工艺路线,确定生产设备大小,进行设备平面布置,完成设计任务。
2.3 双语教学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国际交流日夜频繁的今天,语言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原版教材,双语教学无疑能使学生掌握原汁原味的英语,为其日后的交流扫清障碍。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意识,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优质生源,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
3 能力培养
在互联网时代,全民都面临同样的信息平台,甚至我们的学生比教师有更好的计算机能力,轻点鼠标就可能获得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这就给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和面临严峻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专业课我们应该教学生什么以及如何教,培养学生那些能力。首先是收集信息的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大量信息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数据库可以利用,掌握了信息资源,就是掌握了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然后是自主学习能力,收集到信息,怎样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思维与人格以及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健康向上的学习精神;接下来是合作精神,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完成一个工程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人员的相互合作,因此合作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工合作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本门课而言可以采用分组进行课程设计,同组同学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已达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目的。
4 评估体系
理论考试不在作为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可以从多层面进行评价如理论考试成绩、课程设计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平时作业成绩等。
5 结论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执行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手段、能力培养目标,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和探索,真正实现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昆林.材料工程基础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9,9.
[2] 冯晓云,童树亭,袁华.材料工程基础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
[3] 徐德龙,谢峻林.材料工程基础 [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0.
[4] 周美玲,谢建新,朱宝泉.材料工程基础 [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1.
[5] 毕大森.材料工程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
[6] 谷臣清.材料工程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
[7] 蔡珣.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7.
关键词:材料物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58-02
一、材料物理专业简介
材料物理专业各高校定义不一,纵观各大高校的描述,认为南京邮电大学[1]描述比较全面:材料物理专业培养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掌握现代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掌握材料性能与各层次微观结构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能从事各种材料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传统材料的性能改进与新型材料开发与研制,材料的合理使用和材料的检测分析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从事科研、教学、产品研发、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具有理科素质及工科意识的理工复合型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具备宽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较好的计算机和电子科学技术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系统掌握物理和材料物理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本专业学生继续深造的方向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凝聚态物理、物理电子学、光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等。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材料、能源、电子、信息等诸多领域和交叉学科从事教学、科研、开发、设计和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固体微结构分析与信息功能材料,位移式相变与形状记忆和超弹性材料,复合功能材料与智能结构,生物医学材料及应用以及界面化学与功能陶瓷等。
二、材料物理人才培养的瓶颈
材料物理专业,一般属于理学院或者材料工程学院下辖的专业之一,所涉及到的方面主要是材料的宏观及微观结构,尤其是微观结构,材料的物理性能基本参数以及这些参数的物理本质。毕业生可能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由于很多高校建立材料专业的背景不同,兼之材料科学作为专业名称提出来,又不是很长时间的事情,造成很多用人单位不了解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究竟是做什么的。这也是导致这几年材料物理专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毕业后待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众多的因素阻碍着材料物理学生的发展,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的教学安排会培养出完全不同的学生,最终的结果也会大不相同。
三、材料物理人才培养的趋势
材料物理专业是材料科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支撑万丈高楼的基石,材料支撑着人类文明。虽然材料物理专业目前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幸运的是这些问题被教育者意识到了,现在很多学者都在探讨材料物理专业以后的培养模式和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正朝着微型化、功能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意味着材料行业将迎来一次大的变革,相应的材料产物也会随着变化。现在颇为流行的纳米材料、环境材料、电子材料、信息材料,大部分都是材料的物理性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各大高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依据,虽然各个学校有自己的特色,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局势,各大高校还是打破框架,寻求发展。很多学校与时俱进,将材料学的重心由传统材料开始偏向于新型材料,如: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环保材料、电子材料等。从目前来看,在短时间内,各大高校的培养趋势将会继续朝着微型化、功能化、智能化材料方向发展,未来也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跟上前沿科技,不断更新培养计划,培养出21世纪综合型的人才。
四、武汉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简介
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材料物理专业开办于2001年,是一门材料学与物理学相交叉的学科,迄今已有6届毕业生,材料物理专业在探索中发展。武汉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远大理想和良好思想品德,具有较深厚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掌握材料科学基本理论和现代材料科学研究与测试的基本方法,能在科学研究、科技服务、教育、工业、事业、社会服务等方面从事材料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设计、性能检测、技术开发、质量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教育的扩大,材料类专业教育进行了改革。武汉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自2004年以来,也对教学进行了初步调整,但特色仍不明显。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材料物理专业的发展也因此面临着新的挑战,对未来科学和教育趋势面临着新的思考。武汉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就业率有降低趋势,加入钢铁相关企业的毕业生也逐年减少,选择考研的同学占大多数。
五、材料物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通过对国内多所名校的调研,给出了以下结论:名校的课程都由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组成。名校的课程设置都是紧密结合本校的特色,充分依托学校这个平台,使专业的发展平台更加宽广同时有底气。名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也会均衡各个学期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的接受程度,尽量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所有的高校都步伐统一的把专业课放在了第五、第六和第七学期。但是调查表明学生并不希望太晚上专业课,特别是第七学期,大家都希望可以提前一些时间上专业课,使专业课上课时间同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分开。武汉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有普通物理、理论物理、固体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导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合成与制备、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材料物理专业实验等。我校材料物理由于成立得比较晚,所以成立的时候大量的借鉴了其他高校的课程安排。虽然这样的借鉴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但是过多的借鉴使我校的材料物理专业缺乏特色。我校的材料物理专业的基础课就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我有人有,人有我无。不过有一点也是值得欣慰的,就是我们的物理基础比较牢靠。我们的专业选修课虽然很多,但是不受重视,安排的时间太晚。我们的专业课比较少,而且都是些入门的基础知识,实用性不强。实验很多,但是创新实验比较少,都是些传统的实验,且在考核方式上要进行合理的改善。实践课程安排得很好,这是我校的亮点。总体来说,我校的材料物理专业的课程偏理论,应用型的课很少,课程间的交叉太多,这样造成我们的课程多而杂,缺乏特色,就业口径窄。换句话说,我校的材料物理专业的整体设计显得太过中规中矩,这样的设置不会出错,但是也缺少特色,缺乏亮点,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有必要进行一些改进。如何更好更有效地改进材料物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将是我们下一步重点研究和讨论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介绍[EB/OL].http:///s/73/t/164/a/7915/info.jspy,2010-01-01.
[2]石敏,陈翌庆,许育东,等.论材料物理专业教学的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9):73-74.
[3]刘强春,袁广宇,戴建明.材料物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70(1):65-66.
当今时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使得不同学科在学科发展领域和实际运用领域的结合成为可能,“交叉学科”的概念不仅被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各自领域内不同学科的融合交汇反复实践,也为两大领域之间某些特殊学科的相互交融提供了理论依据。材料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在“材料”上的交叉就是其中一例。在哲学意义上,工程领域内很多材料技术方法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材料处理起到重要的启示。
1. 思想政治教育具备引进工程材料技术方法的理论条件
理论是现实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材料处理上要借鉴工程材料技术的相关方法,需要首先找出二者在哲学意义上的交叉点。它们的一些共同属性解决了这个问题。
1.1 共同的服务性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材料借鉴工程材料的技术方法提供了理论前提
在工程学领域上,“材料”的定义是“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思想政治教育提及的“材料”,一般是指“提供著作内容的事物”或“可供参考的事实” 。而不同服务活动的服务方式经过哲学的抽象,就有可能找到共通之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服务的理念上与工程材料科学实现了共通,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材料使用上能够到工程学领域寻找理性的思路。
1.2 思想政治教育可在哲学意义上借鉴工程材料的使用方法
如果将工程领域的材料科学比作一座金字塔,那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设计就是金字塔的四个顶点。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对于我们所掌握的各类“材料”,如果同样有意识地对它们的“结构”进行再调整,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可能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手中,发挥的作用可能会完全不同的原因。
2.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是引进工程材料技术方法的客观依据
问题牵引研究,需求带动改变。在解决了工程材料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材料的接口问题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显现出引进材料科学新思维改造自身内容与方法的迫切必要。
2.1 党的创新理论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材料上给予支持
马克思说:“一旦社会出现某种需要,这种需要就能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向前进。” 作为工程技术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各种材料,是社会需要在工程领域的反映。我党就是一个非常能体察社会理论需要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政党。党的新理论一经产生,同时也就产生了掌握群众的需要。一般而言,旧材料对于证明党的创新理论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就产生了用大量的新材料去证明不断出现的新理论的迫切需要。
2.2 旧材料充斥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几乎所有人通过切身体会,都感受到了并还在感受着教条式、迂腐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无聊与无奈。这种颓势的产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时老旧材料一统天下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跳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跳出老旧材料的消极影响,跳出思维定势的束缚,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
3. 几种材料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哲学启示
在工程学领域内,材料向新材料的递进,新材料实现新功能的拓展,无不体现出丰富而高超的材料运用技巧。通过工程学内一些具体的新材料技术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启示,更加证明了科学与哲学、技术与思想的高度统一。
3.1 “现代复合材料”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外的整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复合材料因此应运而生。复合材料是人们运用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将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分优化组合而成的新材料。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思想环境,借鉴新材料技术的复合原理进行资源重组,正是大势所趋。思想政治教育的材料复合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1)本工作系统内部各种材料的复合。如同复合材料之一的玻璃钢的制备要求参加复合的玻璃纤维和合成树脂不是简单的相加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种材料的复合也不能是简单机械的拼凑,而是要实现各种性能的有机融合。2)本工作系统的材料与其他工作系统的材料之间的复合。根据现代复合材料突出基体和增强体既相复合又相区别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材料与其他性质材料的复合过程中,有必要摆正思想政治教育的位置。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才可能得到保障,发挥出真正的“玻璃钢”效应。
3.2 “隐身吸波材料”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隐性教育
为了实现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江苏科技大学制定了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创新知识教育和以实践为主体的创新能力教育。该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两部分。
(一)理论教学环节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即指,受体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机械工程学科)从供体学科(力学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等)中借用知识、理论的各种形式,通过受体学科板块和供体学科板块组合而形成的课程体系,也是理论教学环节的核心课程体系。1.受体学科板块。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典型材料特征的机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和机械工程学科的相关课程是该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板块主要是使学生对本专业所研究的对象(材料)和加工方法(成形)有比较透彻的认识。主干课程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近代分析方法、材料成形技术基础、高分子材料概论等。这类课程涉及到加工对象的性能、材质,加工的原理,是否适合加工,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加工方法,如何控制加工的过程,等等。2.供体学科板块。计算机科学是该课程体系最重要的供体学科之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模具设计及制造、焊接、锻压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相关课程主要有微机原理及应用、材料成型CAD/CAM、主流CAE软件概论、逆向工程等。自动化涉及到成形工艺的四大类设备:金属液态成形设备、金属塑性成形设备、金属连接成行设备及塑料成形设备。为此,学校开设了电工电子技术、材料成型设备及自动化等课程。力学也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主要的供体学科之一,作为一门研究宏观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一直被运用于材料成形的各个环节。通过设置弹塑性力学基础、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等课程,运用力学的计算方法、法则等研究成果来解决材料加工过程中的受力、变形及传质等问题,从而完成材料的模拟计算、实际测量、优化选择等诸多相关任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还应该包含信息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艺术类的课程。
(二)实践教学环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工科,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1.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实验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除了在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上注意学科交叉外,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了满足跨学科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本专业特色,并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我校选择专业技术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几家公司作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强调充分利用企业生产实践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动手实践机会少的不足。3.强化“本科生创新计划”训练。为扩大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时空范围,学校积极鼓励学生从大二起就参与院、校、省及国家级的各类社团活动、课外科技竞赛、“模具拆装”大赛、“本科生创新计划”等课外活动。同时,激励学生通过本科生导师制主动、连贯、系统地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并通过多学科交融,参加江苏省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贯穿了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而收集和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各方面的信息,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等工作进行监控和调节的依据。
(一)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原则1.导向性原则。这是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最基本的原则,希望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和甄别功能,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功能。2.多元性原则。要打破以“知识掌握的多少”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多侧面、多角度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创新程度,避免评价“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新”等问题。3.差异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个体,应鼓励教师在考核时减少客观题型,加大对非智力因素考核的比重,给学生更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以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4.实践性原则。提倡让考试“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走进”工厂,让考试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不局限于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操作性原则。评价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程度很难量化评价,只能靠实际观察,并用描述性的语言加以定义,最后形成结论,必要时也可以用一定的评价等级来表示。
(二)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构建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可操作性,我们在培养质量方面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是一种横向评价的模式,即对学生毕业时的相关数据进行评价,包括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协议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考研率等。进步度评价和追踪评价是纵向评价的模式,主要是对连续几届毕业生毕业后各方面情况进行追踪评价,通过比较,不断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进行改进。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就业单位层次的比较、学生就业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满意度、职业稳定率、职业晋升率等。
三、结语
关键词:材料成型 控制工程 技术
现代制造工业在行业发展中呈蒸蒸日上的发展新趋势,并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为工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制造业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方面的技术发展,同时也是业内十分关注的内容之一,我们从其技术发展特点入手屁,实现进一步分析和探究。
一、材料成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技术分析探讨
材料成型与制造中讲究技术发展,从效益、节能、生产速率等方面考虑进一步探讨研究,下面以奇瑞A21汽车中支板产品图的制造技术方面进行分析探究。
(一)金属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加工技术
1技术材料一次成型加工技术
挤压:在置于模具内金属坯料的端部加压,使之通过一定形状、尺寸摸孔,产生塑性变形,获得与模孔相应的形状尺寸的工件。
特点:塑性好、不易变形
拉拔:在置于模具内金属坯料的前端施加拉力,使之通过一定形状、尺寸的摸孔,产生塑性变形,获得与模孔相应的形状尺寸的工件
特点:变形阻力比挤压小,但对材料塑性要求高
轧制:金属通过旋转的轧辊受到压缩产生塑性变形,获得一定形状、尺寸断面的工件。
2金属材料的二次成型加工
2.1锻造:阻力大,通常需要加热实现。
自由锻造:在锤或压力机上,通过砧子、锤头或其它简单工具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获得所需形状、尺寸的工件。
特点:不用模具,易变形,简单的工件形状。
模型锻造:坯料在锤或压力机上,通过模具施加压力,产生塑性变形,获得所需形状、尺寸的工件。
特点:需要模具(锻模),变形阻力大,工件形状可以比较复杂。适于大批量生产,制造中小型件。
2.2冲压:金属板材在压力机上通过模具对金属板材施压,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获得所需的形状、尺寸的工件。
2.3旋压:金属板料毛坯被压紧在旋转的芯模上并随芯模转动,借助旋轮对工件施压使其产生塑性变形并获得所需尺寸、形状、性能的工件。
特点:工艺力小,大小件均适合,模具相对简单,生产效率较低
奇瑞A21汽车中支板产品工艺方流程例图下:
2.4焊接:焊接是通过加热或加压,或者两者并用,使焊接件达到原子结合。
焊接分类:
①熔化焊:焊接过程中,将焊件接头加热至熔化状态,不加压力完成焊接的方法。
②压焊:焊接过程中,对焊件施加压力(加热或不加热)以完成焊接的方法。
③钎焊:指采用比焊件材熔点低的金属做钎料,将焊件和钎料加热到高于钎料熔点、低于焊件熔点的温度,利用液态钎料润湿焊件,填充接头间隙并与焊件材料相互扩散实现焊接的方法。
(二)非金属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加工技术
1挤出成型
原理:利用螺杆或柱塞的挤压、剪切作用使固体塑料熔融并以一定压力通过口模,冷却固化后,获得具有与口模相应形状的制件。
塑料变化过程:塑化(加热、剪切摩擦)-成型-冷却固化定型
特点:①连续化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②应用范围广;③设备简单,投资少,见效快;④生产环境卫生,劳动强度低;⑤适于大批量生产
2注射成型
原理:将塑料原料在注射机中加热熔融,然后以高压射入模具型腔,冷却固化,开模后,获得所需工件。
特点:生产速度快、效率高,操作可自动化,能成型形状复杂的零件,特别适合大量生产。
3压制成型
定义:塑料在闭合模腔内借助加压、固化成型的方法。也称模压成型或压塑。
特点:可压制较大平面塑件或一次压制多个塑件塑件收缩小、变形小、各向性能均匀、强度高没有浇注系统,料耗少其缺点是生产周期长,效率低。
二、现阶段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精确成型加工技术
现阶段精确成型加工技术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汽车制造工业方面精确成型加工技术应用更加广泛。例如汽车工业中的Bosworth铸造、消失模铸造及压力铸造等工艺。
(二)快速及自由成型加工技术
随着国际经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开发速度受到制造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为了适应时展的潮流,快速及自由成型加工技术备受关注并活跃起来。
(三)材料加工制造过程的模拟和仿真
时代不断变化,除实验和理论外计算材料科学成为解决材料科学中实际问题的第3个重要研究方法。它比理论和实验做得更深刻、更全面、更细致,可以进行一些理论和实验暂时还做不到的研究。所以,材料加工制造的仿真技术和模拟技术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
综上所述,材料成型与工程控制方面技术研究与不断创新,更加有利于机械制造工业的不断向前发展。由上述案例和技术特点介绍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技术的不断革新应顺应时展的潮流,现阶段是以速度取胜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尖端人才的不断培养是企业和国际竞争得以致胜的法宝。故而,材料成型工艺应以变化发展和不断创新来实现其市场发展的不败地位。
参考文献:
[1]徐昌贵,朱慧,刘斌,王晶.提高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5).
关键词:高分子塑料;成型工艺;分析探讨;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TB3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分子塑料的概述
1高分子塑料定义
高分子塑料是指以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所有材料。从物理概念来说,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应该在1000以上。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塑料,它就是一种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一般把它称之为高分子或者巨分子,它是利用单体原料以合成或缩合反应聚合而成的,并由合成树脂及填料、稳定剂、色料等添加剂组合而成的。而根据它的特点来说,它可以自由改变形体样式。
2高分子塑料的特性
单就高分子塑料的特性来说,除了它可以自由改变形体样式以外,它还具有一定的粘弹性,它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高弹性变形和粘性流动,其变形与时间有关。还具体低强度和高比强度。一般地高分子塑料强度很低,但是由于它的密度很低,所以比强度较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定的高耐磨性、高绝缘性、膨胀性、高化学稳定性、导热性低、热稳定性差等诸多特点。
3高分子塑料的分类
分析了高分子塑料定义、特性外,我们再来看它的分类。目前在我国现阶段我们把它分为七大类。具体如下:高分子胶粘剂、橡胶、塑料、高分子涂料、纤维、功能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下面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和体会分别对这七大类做一详细的说明介绍,仅供参考。
第一类是高分子胶粘剂。它是以合成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为根本的一种胶粘材料。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又把它分为天然和合成胶粘剂,不完全统计应用较多的是合成胶粘剂。
第二类是橡胶。从物理概念来说,它的分子链间次价力小,分子链柔性好,一般地在外力作用下可产生较大的形变,不稳定,而在除去外力作用下,很快就能迅速恢复原状。
第三类是塑料。塑料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听到的比较多。一般来讲它是以合成树脂或化学改性的天然高分子为主要的成分,加入填料、增塑剂和其他添加剂组合而成。我们通常按合成树脂的特性分为热固性塑料和热塑性塑料。
第四类是高分子涂料。这个类型的主要是以聚合物为主,在生产中再添加溶剂和各种添加剂制得。一般把它分为油脂涂料、天然树脂涂料和合成树脂涂料三中,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第五类是纤维。这个也是在平时听到最多的一种塑料,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种。物理学分析我们得出纤维具有次价力大、形变能力小、模量高等特点,一般为结晶聚合物。
第六类是功能高分子材料。现在我们已经采用的是高分子透明材料、高分子模拟酶、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等待。它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磁性、传递和储存等特殊功能。
最后一种是高分子基复合材料。这种材料综合了原有材料的性能特点,在实际使用中我们根据需要进行材料的任意设计。
4高分子塑料的应用
如果说塑料的应用,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在生活生产中都常见,而提到高分子塑料的应用,大部分人都比较陌生,而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听到见到过,只是加以高分子就难以理解了。经过多年的工作体会和实际工作操作,现笔者就高分子塑料的应用做一阐述。具体如下。
从军事尖端大方面来说,高分子塑料的应用已经涉及到军事及尖端技术上,无形中它促使了高分子合成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它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专门工程技术。
从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上来看,它是年轻而新兴的学科。我们的科学家主要集中于结构和组成与材料的性质、探索加工工艺,对各种环境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等。目前,从一些材料上看高分子材料已经和金属材料等并驾齐驱,在国际上我们把它列为一级学科,这是很高的级别。
二、高分子塑料加工工艺
上文我们分析了高分子塑料的定义,特性,分类及应用,从大的方面我们有了一个感官的认识和了解,下面笔者再结合实际谈谈它的加工工艺。以便在实际中进一步总结应用。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高分子塑料在加热中出现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先来看物理变化。
1高分子塑料的物理变化。一般地,高分子塑料在等温条件下会结晶,我们把它称为静态结晶。但实际在加工过程中,它大多数情况下结晶都不是等温的,笔者认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结晶过程。实践中我们得出,熔化温度与在该温度的停留时间会影响聚合物中可能残存的微小有序区域或晶核的数量。
另外,高分子塑料如果在纺丝、薄膜拉伸、挤出等成型加工过程中会受到高应力作用,这个时候它就会有加速结晶作用的倾向;如果在剪切或拉伸应力作用下,熔体中会生成长串的纤维状晶体,随应力或应变速率增大,它的晶体中伸直链含量增多,晶体熔点升高。
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说高分子塑料的分子链结构与结晶过程有很大的关系。具体来说,如果分子量愈高,大分子及链段结晶的重排运动愈困难,高分子的结晶能力一般随分子量的增大而降低,这是成反比的,需要我们加以注意。
2高分子塑料的化学变化是指高分子塑料在高温和应力作用下,受到热和应力的作用它的大分子结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这个变化中会发生轻微的降解物质,这个物质释放出来后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所以,我们在实际加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原材料指标,并使用合格的原材料,在配方中我们还要考虑使用抗氧剂、稳定剂等辅材料来增强高分子对降解的抵抗能力,确保生产安全。
3高分子塑料成型加工工艺
在明确了高分子塑料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后,下面我们进一步阐述它的成型加工工艺。具体如下:
现阶段高分子塑料成型加工一般包括原料的配制和准备、成型及制品后加工等诸多过程。从它的加工工艺定义出发,一般地是通过温度的作用,让高分子塑料受热熔化,经过高分子塑料成型设备加工成具有一定结构形状的产品过程。笔者统计,现阶段有挤出成型工艺、挤出注射技术、压延成型、气体辅助注射技术等。
3.1挤出成型工艺。这个工艺原理采用的是利用螺杆旋转加压,将塑料生产物料用挤出机挤入机头,形成具备口模形态的型坯,完成冷却定型,塑化等基本工艺流程。这个技术对成型工艺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需要加以注意的是,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我们为了确保工艺流程质量,在生产物料制备、模具设计方面我们的工作人员应当严格监督控制,确保质量有所提升。
3.2挤出注射工艺。挤出注射工艺它的突出优点是可以更加灵活地调节复合物的配方,省去了造粒、包装等工序,可以降低设备费用和减少了生产时间。
3.3吹塑成型工艺。在这个工艺中,笔者仅仅拿出其中一个工艺来讨论——多层吹塑成型工艺。这个工艺可以用于要求反渗透性能良好的制备品加工中。在生产中它能够实现原料的不断更换。对于那些大型燃油箱容器的生产时的冷却工艺处理来说,这个时候就急需要减少模腔内压力。我们可以采取将熔料储存在挤出螺杆前端的熔槽中,在高速下挤出型坯,以最大限度减少型坯壁厚的变化,确保消除垂缩和挤出膨胀现象。
3.4注射成型工艺。笔者认为,该工艺是塑料加工生产中最为实用且最为普遍的一种工艺。在生产中可以配合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用情况下,实现高分子塑料生产工艺的价值。经过笔者的实践分析来看,这种工艺具有应用范畴广、生产效率较高以及工艺操作简单等很多的特性。在目前的生产中应用比较广泛,生产效率也很高。
三、高分子塑料成型加工工艺未来发展
随着目前科技的日益发展和实际的需求情况来看,高分子塑料成型加工工艺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主要体现在向高性能化方向发展。比如说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来控制发光倍率的发泡制品,具有分离机能和透析机能的离子膜。
再有就是向精密化发展。比如说,我们使用的超微指令的激光唱盘、计算机光盘等。最后是向优质化发展。我们可以采用与其他成型加工技术组合的加工方法,比如挤出压缩法等。还有就是以磁带为代表的记忆制品,像录像带,以及高绝缘等。
结语
本文对高分子塑料材料的定义、特性、分类及加工工艺,未来发展分别做了阐述,这让我们不难看出,高分子塑料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不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且还向高度集成化、精度控制自动化等特性方面快步发展。换句话说,高分子塑料材料是通过制造成各种制品来实现其使用价值的,我们从应用角度来讲,以对高分子材料赋予形状为主要目的成型加工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分子材料学与工程》征稿简则[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04).
[2]胡杰,袁新华,曹顺生.《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04).
[3]陈捷.炸药、高分子材料及部件贮存性能与老化机理研究进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