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09:22: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自然灾害的危害,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火灾的种类分为几种 1、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质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干草、煤炭、棉、毛、麻、纸张等火灾。
2、B类火灾:指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塑料等火灾。
3、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等火灾。
4、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等火灾。
5、E类火灾:指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6、F类火灾:指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山西寿阳县6日凌晨发生一起火灾 据山西寿阳消息,12月6日1时36分许,山西省寿阳县明泰电厂项目部一处住宿发生火灾。事故发生后,当地立即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迅速开展火灾扑救和现场救援,截至4时20分现场救援已结束,火灾造成8人遇难、5人受伤,目前受伤人员伤情稳定。善后工作已同步展开,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不少校园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一是在宿舍。学生用电、用火不慎,防火意识不强(比如卧床吸烟,蚊帐内点蜡烛,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等),很容易导致火灾事故频发。二是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中,存在易燃易爆危险品,还有如果操作不规范,管理不善,后果不堪设想。三是食堂厨房。油烟管道没有定期清理、电器线路老化、杂物堆放不当等,也极易导致火灾事故。
火灾是自然灾害吗 非人为因素造成算,人为因素造成的不算。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人类能够对火进行利用和控制,是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说人类使用火的历史与同火灾作斗争的历史是相伴相生的,人们在用火的同时,不断总结火灾发生的规律,尽可能地减少火灾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在遇到火灾时人们需要安全、尽快的逃生。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火山喷发等。
火灾是怎么发生的 1、自然因素引发火灾:在自然界,由于雷电天气、地震、火山喷发、物质自燃等因素引起火灾。其中雷电引发的火灾是通过雷电直接击中高层建筑物、大树引发起的,还有一些特殊自然界物质,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容易发生自燃现象,比如白磷,这种物质可以在40℃发生自燃。自然界的火灾都是在特定的天气,特定的气候下才能引起火灾,经常得不到人们的重视,虽然自然界火灾发生比较少,但是在发生后,常常会酿成很大的自然灾害。
Abstract: Because our country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auses the natural disaster frequency to send every year. The dependenc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trength deals with the crisis not to be able merely to satisfy the disaster situation the need, the public function display appears especially important. But in the public will participate in the natural disaster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also exposing some questions, this article will launch some discussions to these question's solution.
关键词:公众参与 问题 参与能力 参与意识
key word: The public participates in the question participation ability sense of participation
作者简介:张金平,男,1983年6月1日,中国矿业大学08级行政管理研究生
一、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在我国,当自然灾害危机发生之时,人们普遍把关注目光投向到政府的举措,认为这些危机事件的处置是政府的“天职”。实际上,仅依赖“政府单中心治理机制”是不能满足自然灾害危机管理需要的。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这里对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做一概述。
(一)直接实现自我救助 我们无法改变自然灾害,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让建筑物防八级以上地震,自救是我们在生命垂危的关键时刻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的唯一方式。自救是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公众实现参与的最直接也是最迫切的参与方式。
(二)充分弥补政府行为的不到位 政府在自然灾害危机发生时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应对危机的决策部署,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必然会导致有些应急措施不及时到位而造成损失。从这个角度看,单靠政府的力量不可能使自然灾害危机管理面面俱到,必须纳入公众参与的力量以弥补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不足。
(三)提高危机的预警和防范能力 公众不单是自然灾害影响的直接承受者,还是其发生过程的第一目击者。公众在自然灾害的防范过程中扮演着“信号塔”和“观测员”的角色。
二、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的问题及分析――结合甘肃舟曲“8.7”特大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
公众参与到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表现出了很多问题和不足,结合案例总结分析如下:
(一)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公众防灾减灾知识的欠缺 公众的参与只有在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知识的指导下才能对自己的救灾行为做出选择,才能在大灾大难面前树立起充分的自信来。据调查了解,在甘肃舟曲的8.7特大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发生之前,整个舟曲县城下着毛毛细雨,但与以往显著不同的是位于县城东北的罗家峪和三眼峪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概半个小时以后泥石流从罗家峪和三眼峪呼啸而出,直扑县城。七八米高的泥石流将县城以东的大部分居民区瞬间夷为平地。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的居民发觉了这种特殊天气状况,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泥石流汹涌而来的时候,很多在高楼层居住的居民误将泥石流认为是地震,就在他们紧急逃生的途中被泥石流掩埋。而居家未出者反而死里逃生。因此,尽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目前的科学手段无法准确的预测,但是根据长期观察研究发现,通常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会出现前兆,比如天气状况的异常,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电磁异常等等。这些能被人们直接感官到的异常现象,完全可以转化成危机预警的信号,会给每一个公众采取必要的避难措施赢得的时间。
(二)公众参与力量不能充分发挥 在危机应对的时候公众参与作用往往没有发挥我们事先预想的效果。在这次灾害中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在整个救灾过程中,主要依靠军队和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国家公职人员,可是面对这样一个特大的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位灾民。另一方面,对于公众的参与而言,参与者的救灾能力层次不齐,参与人员结构混杂,有大人,小孩,青年学生。总体来看,这批参与救灾的人员其绝大多数都不具备足够的专业救援技能。他们的参与往往会表现出力量分散,各自为战,更多时候是力量闲置。因此,公众参与力量的这种表面冗余现象与灾害所需实际参救人员短缺之间形成了矛盾。所以这一矛盾的解决显得就尤为重要。
(三)自然灾害危机中公众的防灾、减灾和救灾的参与意识不足 公众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然灾害危机的防灾减灾中来。这无论从国家实现有序化灾害预防管理,还是从公众个人的安全考虑出发,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公众参与更多的是从培养自我防范意识做起。甘肃舟曲“8.7”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源头在于舟曲县城东北向的两条大的泥石流沟,即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舟曲县城就坐落在两条泥石流沟的冲积扇上,然而这两条沟泥石流活动频繁,发生频率高 ,危害大,一直以来被当地的群众所忽视。以三眼峪沟为例,据有关研究统计,自道光三年(1823年)以来至2000年得173年间,三眼峪沟泥石流曾11次给舟曲县城造成危害,除“8.7”特大山洪泥石流外,1911年以来发生了4次泥石流,这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然而这些灾害的发生都没有引起当地政府部门和群众的重视,随着人口的增加,在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内都有居民居住。原本预留的排洪沟也被当地的居民房屋占用殆尽。这也成为本次泥石流损毁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公众参与的最直接途径就是增强自我意识,从自我防范做起。
三、目前自然灾害中公众参与问题的对策
(一)通过政府的宣传教育来增强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意识 就目前对我国公众而言普遍缺乏防灾减灾意识。据统计,我国地震发生率排全球第五,但是在地震中死亡的人数排全球第一。专家认为原因有三点:其一,世界陆地地震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陆地地震远远比海洋地震的危害大;其二,由于经济原因,中国的建筑质量普遍不高,明显不如发达国家;其三,灾害意识太差,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公众的自救意识差,依赖心理强;对于前两个客观因素,暂不能快速解决,但对于第三个原因,纯属于主观方面的,我们应该能够想办法克服;公众的参与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这需要政府和个人长期持续开展防灾、减灾和救灾方面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其方式可借助政府机构、学校、媒体等平台,并且将防灾、减灾和救灾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二)通过公众参与力量的合理组织,实现救援力量的充分发挥。 对于参与能力不足、人员结构层次不齐的参与群体。首先,我们可以依照每个人的专业特长等属性进行合理的分工。因为关系到救灾事件的紧迫性,所以分工程序的进行应该由参与救灾团队的组织者提前完成。以便随时调度的需要。比如在“8.7”泥石流自然灾害中,对于那些不完全具备参与能力的公众,可以采取由专业救灾人员亲自带领,深入一线开展施救的方式,专业救灾人员在这里扮演着“领军人”和“管理者”的角色。这样既化解了公众参与力量的表面冗余现象与灾害所需实际参救人员短缺之间形成的矛盾,同时也是参与人员对救灾专业知识的现场普及和实践。
(三) 政府部门合理统筹调度,实现公众参与的有序实施。 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对公众参与能够实现合理有序的组织,那么会使整个救灾过程起到雪中送炭,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会阻碍整个救灾进程。所以我认为,对于上述公众参与无序化等问题的解决,更多的应该由政府部门与第三组织协调统筹完成,最终使公众参与能有序开展。比如,对于人力、物力、财力根据实际需要依计划分批次实现部署。这样既能保证公众高涨的参与欲望得到满足,又能实现救灾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这有利于政府与公众间的信任、互惠和合作这一社会资本的扩大。
结论:面对我国自然灾害不断频发的现状,我国政府部门虽然在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从总体来看,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公众普遍参与自然灾害危机管理更显示了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只有政府部门和公众实现对救灾意识的不断加强和提高,对救灾知识的陆续普及和完善,对救灾力量的合理协调和组织,才能最终实现我国自然灾害危机事件的更有效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方海燕, 蔡国强, 等. 甘肃舟曲“8.7”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
>> 荒漠区日光温室蔬菜施肥存在的问题及校正技术 浅谈日光温室蔬菜连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日光温室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渭南市农业产业化在农村经济中的问题及对策 自然灾害等 农村自然灾害救助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葡萄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渭南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农业优势与对策研究 影响京郊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几个问题 东北日光温室有机蔬菜生产的几个问题及措施 蔬菜日光温室设计系统的开发 冬季日光温室蔬菜的几项管理要点 日光温室蔬菜深冬期的管理要点 日光温室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渭南市秦腔剧团 渭南市店名浅析 温室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技术 日光温室蔬菜如何防止冻害 对渭南市文化旅游产品的RMP分析 关于渭南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从两次自然灾害看渭南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等 从两次自然灾害看渭南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等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2008年,渭南市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分别遭遇了雪灾冻害和风灾冻害。灾害发生的程度与棚体结构、建棚质量、栽培种类及栽培管理有密切关系。【关键词】日光温室;蔬菜;持续降雪;风灾;冻害;问题
2008年,陕西省渭南市的目光温室蔬菜产业遭遇了两次较大的自然灾害。第一次是在元月11日~22日,连续13天的降雪,致使全市温室棚体坍塌近100座,2000多hm2目光温室蔬菜遭受冻害而减产50%~70%,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元。第二次是在12月21日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七级~八级大风,袭击了全市万亩(约667公顷)左右的日光温室,棚内蔬菜因棚膜揭开而受冻,其中受灾严重、近于绝收的面积达170多hm2,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万元。两次灾害,固然是天灾,但从棚体建造、蔬菜种类、生产管理等角度深入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存在一些不利于有效预防或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的问题。为了做好今后的防灾减灾工作,笔者将这些问题整理如下,以供广大蔬菜工作者和菜农参考。
结构与建造方面存在的问题
棚体盲目扩大
依渭南市的实际情况,日光温室面积以300m2~600m2为宜。一般,棚体越大,热容量越大,棚内热效果越好。但近年来,有些地区的棚体建造面积越来越大,达1000m2左右,甚至更大。过大的棚体面积,使得其采光面覆盖的塑料薄膜表面张力很大,防风工作难度较大。2008年12月21日晚,许多面积过大的日光温室,在狂风的肆虐下,塑料薄膜被撕烂,冷风直接吹入棚内,蔬菜普遍受冻,损失惨重。
跨高比不合理
渭南市位于东经108°50'~110°38'和北纬34。13’一35。52’之间,日光温室跨度与高度的比例以不超过2 5为宜。但有些地区为了扩大使用面积,将跨度盲目加大,以致跨高比达到2 8左右,不仅降低了透光率,而且棚体的承载力有所削弱。为了保证日光温室的坚固性,棚体各部位的承载力必须大于可能承受的最大荷载量。荷载量的大小主要依据当地最大风速、最大降雪量、覆盖材料的重量、蔬菜植株吊蔓荷载以及人在温室上走动的局部荷载等因素来计算。跨高比过大对棚体承载力造成直接不利影响。2008年元月的持续降雪,造成一些日光温室坍塌,其主要因素之一即是跨高比不合理。
后屋面小而薄
后屋面具有蓄热、放热、承载等功能,是日光温室重要的保温结构。在渭南市,后屋面的水平投影南北宽度以1m左右,厚度以不小于O.3m为宜。近年,有些地区建棚时过分追求外观效果,后屋面厚度不足0.15m,甚至更薄,后屋面宽度也不大,对棚体保温性能影响很大,遇到连续阴雪天气,棚内温度必然偏低,蔬菜发生寒害和冻害的可能性较大。2008年雪灾冻害发生时,损失较大的一些日光温室,主要原因之一即是其后屋面小而薄。
棚体缝隙较多
日光温室保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让棚体严密无缝,减少棚内热量向外散失,防止棚外冷空气进入。但在调查渭南市2008年雪灾受损棚体时发现,许多冻害严重的温室,墙体衔接处可见明显缝隙,前后屋面漏洞也较多,温室门洞的遮挡更是薄而隙宽。这样的设施,在冬季的一般天气中,低温危害也会发生,若出现类似2008年的强降温天气,受冻损失往往更为严重。
前屋面覆盖物少而薄
夜晚在前屋面(采光面)上覆盖保温的草苫(或保温被)及防寒膜是减少温室热量损失,保证作物最低温度要求的主要措施。要求草苫密而厚实,防寒膜覆盖于草苫之上。2008年雪灾冻害发生时,保温覆盖物达到要求的目光温室,其内栽培的蔬菜一般受冻较轻,反之则较重,甚至绝收。栽培品种方面存在的问题
栽培品种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果菜类栽培比重过大。在渭南市的日光温室栽培中,以番茄、黄瓜为主的果菜类蔬菜栽培面积占温室栽培面积的90%以上,而根菜类、茎菜类、叶莱类蔬菜占温室栽培面积的比例都很小。但是,果菜类蔬菜基本都是喜温蔬菜,在低温季节栽培时,多数要求温室最低气温应达到8℃左右,长时间温室气温低于8℃或短时间低于3℃~5℃,会发生叶片变黄、花朵或果实畸形、花打项或化瓜等现象。遭遇强降温时,全市日光温室多数难以达到果菜类蔬菜的最低气温要求。根、茎、叶菜类蔬菜基本为喜凉蔬菜,在低温季节栽培时,日光温室的最低气温一般都能满足其要求。2008年渭南市经历的两次较大自然灾害,受害严重的全为果莱类,而根、茎、叶菜类基本未受损失。由此可见,安排蔬菜种类时,应在热量条件较差的日光温室中,压缩果菜类种植面积,适当扩大根、茎、叶菜类种植面积,以提高冬季蔬菜生产的整体安全性。
温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清除积雪不及时
积雪是冬季目光温室荷载加大的主要因素,若不及时清除,棚体上面将会增加数吨乃至十多吨质量,对棚体安全造成极大威胁。2008年元月份,全市坍塌的日光温室,多为清除积雪不及时、荷载过大所致。持续阴雪天连续多日不揭苫(或保温被)
在持续阴雨雪天,虽无直射光,也必须每天揭开保温草苫或保温被,让日光温室蔬菜接受散射光照射,制造有机营养。否则,蔬菜积累的营养消耗殆尽,极易死亡。2008年元月,1 3天持续降雪期间,一些菜农连续四五天,甚至七八天未揭草苫或保温被,结果造成棚内蔬菜因营养匮乏而不耐低温,天气晴好后很快死亡。
久阴后暴晴升温过快
持续阴雨雪天过后或强降温使蔬菜受冻后,天气放晴,应采取间隔揭帘(或保温被)的方法,让温室蔬菜逐渐接受直射光,使温室气温缓慢回升,以便因受低温危害而失水的蔬菜植物细胞恢复生机。如果植株出现篓蔫可向其喷水,然后再回盖草苫或保温被,萎蔫消失后再揭开。但有些菜农没有这样做,而是将革苫或保温被全部揭开,让室温迅速升高,出现轻度萎蔫也不在乎,置之不理,结果造成蔬菜萎蔫不能恢复,甚至死亡,加剧了冻害损失。2008年元月和12月的两次自然灾害,均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综上所述,发生雪灾冻害和风灾冻害等自然灾害时,灾害发生的程度与棚体结构、建棚质量、栽培种类及栽培管理有密切关系。在低温季节生产果菜类蔬菜,首先应该建造高性能的日光温室,保证结构参数和性能指标。其次是根据不同蔬菜种类及品种对温度的不同要求,采取合理的温光调节措施,为其良好的生长发育提供最佳环境,以达到安全过冬与丰产优质之效果。
【参考文献】
【1】安志信天津市冬季气候特点和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的技术对策中国蔬菜。
2001(1):37~39
【2】高志奎几种喜温蔬菜的喜温特性与节能日光温室生产中国蔬菜,2002(2):47~48
【3】苏生平,陈宝宽,冒云林苏北冬栽春辣椒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栽培途。
摘要目的:探讨胸外科机动卫勤分队在各类自然灾害及交通事故致胸部外伤患者的院前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5月期间的135例胸部外伤患者,利用我院的机动卫勤分队的快速转运救治通道以及各救护人员娴熟的救治技术,进行及时有效的一站式院前急救措施,主要步骤有A畅通气道、C循环支持、B人工呼吸、D心脏电除颤、E心电监护。结果:本组135例入院患者中,死亡5例,死亡率3.70%,肺部感染4例。结论:机动卫勤分队的快速转运救治通道以及ACBDE的院前急救措施,适用于各类自然灾害及交通事故现场胸部外伤患者,不但可以降低患者的伤后院前伤残率及死亡率,随之减少了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也降低了有效医疗资源的使用。
关键词 卫勤分队;胸部外伤;院前救护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26
胸部外伤常因锐器、钝器、火器、机器、爆震、碾压、冲击、交通事故等引起,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地震、车祸等大型突发性灾难时,还是战争时期都是比较常见的。现今随着与日俱增的各种自然灾害和交通事的发生,伤者的现场救治常受到自然与现场急救环境的局限以及交通的不便等条件的影响,我院利用特用的军队医院的机动卫勤分队的保障以及分队成员扎实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为135例胸部外伤患者实施了及时有效的一站式院前急救措施,救治效果显著,死亡率低,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7月~2013年5月,我院共收治胸部外伤患者135例,男69例,女66例。年龄2~87岁,平均43岁。锐器伤13例,火器伤4例,爆震伤14例,冲击伤5例,碾压伤7例,交通事故伤92例。其中胸骨骨折131例,有41例合并颅脑及多脏器损伤,占伤者的30.37%。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分为重度伤、中度伤、轻度伤[1],本组重伤35例,占25.92%;中度伤47例,占34.81%;轻伤53例,占39.25%。
2方法
2.1急救团队编制共有成员16人,分为4组,每组医师2名,护士2名。每组均有中级职称医师及护士各1名,其余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专科及各项基础医疗护理操作技术,每季度考核更新成员,采取优胜劣汰制,促使各急救小组成员不断学习掌握新业务及新技术。
2.2院前接诊当接到伤者的求救电话时,采用专人专车,由固定院前急救团队将伤者经事故地点,通过专科的预检分诊送达科室,事先通知科室接诊人员做好充足全面的急救准备,如此省去了由急救中心运送患者及送患者去急诊室接受分诊,再到专科进行治疗抢救的时间,为患者赢取了更多的黄金抢救时间。
2.3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本着先救命再治伤的原则,医护人员以A(畅通气道)、C(循环支持)、B(人工呼吸)、D(心脏电除颤)、E(心电监护)的救治程序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救治。具体措施有:在保持呼吸通畅的前提下,妥善止血,除鼻导管给氧加上大流量面罩加压给氧、有效静脉通道、液体支持、监护生命体征、止痛;胸穿后如有液气胸,根据液气胸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有开放性伤口,应立即给予闭合伤口,张力性气胸给予穿刺减压,随后及时留置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如有活动性出血,尽快做好术前准备,行开胸探查止血术;听诊心音,如有心包填塞,应尽快行心包穿刺或心包探查,缓解患者生命危机。
3结果
本组到达现场开始施行院前抢救的时间为3 min~5 h,平均(39.8±6.4)min,低于国内文献报道时间[2]。本组患者135例,死亡5例(其中入院后24 h死亡3例,入院后1周死亡2例),占入院患者的3.70%,小于18%的国内院前外伤死亡率标准[2]。
4讨论
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及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地震等突发的自然灾害及交通事故伤为主的创伤在我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疾病后的第三大死因。严重创伤均为突发性、创伤重,早期病死率高,提高伤者存活率是主要目标,其次是减少伤残率,而院前急救是创伤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突发事件现场急救危重伤员尤为重要[3]。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创伤后1 h为黄金抢救时间,伤后10 min称为白金10 min[4]。但随着近年来不断突发的自然灾害和越来越多的交通事故的发生,如果我们还采用原来的急救模式,势必会延误最佳的抢救黄金时间。2012年7月起,我院与地方施行急救信息共享,利用机动卫勤分队为外伤患者提供了一条高速、高效的急救通道,争取到了更多的黄金抢救时间。对胸部外伤为主的患者,根据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本着先重后轻,先救命再治伤的原则,进行急救有效的心肺复苏、伤情评估、紧急处理,完成ACBDE紧急处理程序后,再进行转运,可有效地降低伤病员的院前伤残及死亡率,随之减少了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也降低了有效医疗资源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黄玉,冯敏,梁样,等.102例多发伤患者CRAMS和ISS评分及对急诊护理的意义[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6):653-655.
[2]洪玉才,张茂.创伤院前的若干进展[J].中国急救医疗,2005,25(7):516-517.
[3]石云,张道全,陈小泼,等.高海拔地区非战时胸部外伤的院前急救[J].云南医药,2012,33(5):429-431.
[4]何忠杰.创伤急救的新概念-白金10分钟[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11):1009-1010.
涡轮增压可以节能的唯一理论依据是利用了小部分排气余能,在理想循环的条件下,理论上可节能5%左右。然而,车用汽油机的实际应用环境及工况极为复杂且多变,加之涡轮增压提高了发动机的排气背压造成排气不畅,因此其不但在实际的综合工况下完全没有节能减排效果,在某些情况下反而更费能。此外其颗粒物排放也更高。
从动力性能上看,无论采用什么高大上的补救技术,由其基础技术原理缺陷导致的涡轮迟滞现象都必然存在,其动力响应的线性和平顺性不可能达到大排量自吸汽油发动机的水平。
从可靠性耐用性方面看,其以小排量的基础机体承受大排量的高热负荷和高机械负荷,且增加了涡轮增压装置导致整机结构复杂化,故障点增多,可靠性耐用性必然会降低。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管理 预警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会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是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类,也常给人们带来种种危害。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做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以尽可能避免其发生、减少其带来的危害。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依据,突发事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现象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件。以自然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地理属性)为依据,可把自然灾害分为四大类:气象气候灾害、地质地貌灾害、水文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此外,宇宙空间和太阳系的一些天体的特殊运动现象也会对地球和人类社会构成不同程度危害,这就是天文灾害(星灾)。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其形成原因和特点又各不相同,给人们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在范围、程度上也不相同,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应对。
自然灾害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类,常常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尽可能降低其造成的危害。
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意义
自然灾害除了具有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公共性、危害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其不同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些特性。在形成原因、影响范围、时间、传播形式等多方面,自然灾害区别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在应对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性,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和救助手段。
自然灾害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类,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应当遵循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原则。所谓应急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管理行为来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以使公共组织及其成员摆脱危机状态的行为过程。应急管理是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在事前进行的有效预防和事中处置以及事后恢复,尽可能避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减少其带来的损失。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按照发生的时间顺序也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这三部分。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尽可能预防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一旦自然灾害发生了,则应当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按照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尽快防止灾害的扩大和发展,同时展开救援工作。当自然灾害结束之后则应当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应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警、监测,做好自然灾害的预测工作,在获得其征兆时就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危害。但是,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自然条件下,还有很多自然灾害是不能事前预测、监测到的,无法避免其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应对,控制灾害的扩大,阻止其进一步的发展,尽可能地减少其危害程度。因此,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对于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是至关重要的。
三、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尽可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少其带来的损失,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要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应当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平时应进行关于应对自然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应当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和做好“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群策群力,防治结合”的防灾、减灾工作。自然灾害在目前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应当树立防灾意识,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一旦发生,则积极应对。可以通过培训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人们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认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及水平。
2.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等特点,在平时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非常重要,但是在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对于某些自然灾害还是无法准确地进行预测,不能避免其发生,那么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如果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有关部门则可以根据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自然灾害进行处置。因此,应当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以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3.做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准备工作
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进行应急管理,在短时间内可能就需要大量的人员、救灾物资和资金,在灾害发生前就需要进行储备,否则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救灾工作的需要。因此为了做好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就必须在平时做好准备,包括人员、物资和资金等几方面的储备工作。
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其应急抢险离不开救灾人员,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自然灾害的应对不仅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来应急抢险,也需要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的参与。比如为应对洪涝灾害除了救灾专业人员外还需要医护人员,对受灾人员进行救护和防治灾后疫情等。因此,在平时就要作好人力资源准备,积极应对自然灾害。
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准备工作中,要进行物资储备。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明确要求中央和地方以及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都要储备一定的救灾物资,以应对突发自然灾害。
为应对自然灾害,在资金方面要在平时就作好准备工作,当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救灾资金在短时间内就必须筹措到,以保障资金的供给。因此,平时在资金方面要作好储备工作,确保救灾资金的来源,以保障救灾资金的及时到位。
4.完善自然灾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自然灾害的发生通常有一定的征兆,这种征兆可能会被人们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获得,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则应当尽早采取措施进行应对,控制灾害,防止灾害的进一步扩大、蔓延,以尽可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因此,一旦自然灾害发生了,就应当对自然灾害进行积极迅速的应急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应急机制由预防和准备子机制、管理和反应子机制及恢复和重建子机制三部分有机构成。在自然灾害尚未发生时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灾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尽早发现,及早应对。对于自然灾害科学研究工作应当继续加强,作好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尽可能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征兆,采取措施避免其发生。目前,人们还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自然灾害,避免其发生,也不能够完全控制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因而,应当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快速反应机制,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在短时间内立刻采取积极的应急处置措施,科学合理应对自然灾害,尽可能减少其造成损失。另外,灾后重建工作也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部分,自然灾害发生后应当积极进行恢复和重建。当自然灾害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之后,应当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其带来的损失,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并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总之,应当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作好防灾、减灾工作,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当然对于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还需要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比如需要法律的支持,平时应加强科学的减灾工程,从源头上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秦伟:加强应急管理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J].时代经贸,2006,4(9):50
[2]国家突法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3]李利:什么是自然灾害[J].中国减灾,2001(3):30.
[4]自然灾害有几种形式?[J].防灾博览 2002(1):30
[5]王郅强麻宝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探讨[J].长白学刊,2004(2):38
[6]盛海洋:我国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减灾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270~271
[7]刘铁民: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13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1―0060―01
陇南是全国四大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之一,同时位于我国地震频发的南北地震带上。近年来,陇南连续多次出现几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自然灾害。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成县一中开展了“‘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省级课题研究。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选修模块五知识的理解,而且贯彻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一、开发构想
1.开发基础。开展灾害教育活动是减轻人类遭受自然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我校学生在学完选修五模块后,对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加之对“成县地理”校本课程的学习,他们对家乡的自然环境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亲身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其学习“乡土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的愿望非常强烈。学生的需求,开展灾害教育的紧迫性成为开发“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的强大动力和基础。
2.校本课程标准的制定。“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标准主要由“内容”和“活动建议”两部分组成。其中,内容包括:陇南自然灾害的特点、类型及分布;人类活动对陇南自然环境的影响;成县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陇南和成县在防灾减灾中取得的主要成就。活动建议包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各种资料,了解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列举当地发生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各一例,分析陇南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实地参观学校或家乡附近的自然灾害现场和治理现场,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利用当地科普馆、气象局等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一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利用板报、展板等展示陇南减灾的成就和灾害防治措施;开展研究性学习,对近年来陇南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等进行初步探讨。
二、实施途径
1.课程实施前的师生准备。校本课程实施前,教师下发“陇南自然灾害”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的关注程度与防灾减灾知识的掌握情况。参考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等“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编写内容,收集资料,编写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前要做好以下准备:一是填写“陇南自然灾害”调查问卷,增强对陇南自然灾害与防治现状的了解;回顾选修模块五中的相关内容;撰写令自己印象最深、亲身经历的有关自然灾害的短文。二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报纸、书籍等收集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与防治资料。
2.合理开展课堂教学。“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主要采用“问题―阅读―课堂探究” 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即先以问题引入新课,如,用“2013年陇南发生过哪些较大的气象灾害”引入“陇南主要气象灾害”这一学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陇南某次重大自然灾害或防灾减灾成就的内容,师生共同归纳某种灾害的危害、时空分布特点或防灾减灾成就及应对措施。最后,开展课堂探究,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3.实地参观考察。在“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掘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组织学生参观成县防震减灾科普馆,考察5・12地震后陇南农村的变化,与受灾群众及灾害治理人员进行座谈。学生通过参观考察,亲身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提高了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4.展示学习研究成果。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让学生办地理板报,主要包括参观考察活动专题板报及专题学习板报。二是组织部分对自然灾害与防治问题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关键词】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制定
自然灾害是地球在运动过程中造成地表变异而引发的各种自然现象。各种自然灾害的表现不同,对人类造成的损害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各种自然灾害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所以人们在自然灾害的规律研究和预防机制的制定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针对自然灾害管理的理论、应对策略和实施途径进行了阐述。
一、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自然灾害就是自然环境突变超过人们能够承受的范围,而对人们的经济形成一定的损失的事件。自然灾害风险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灾害可能发展程度的预测。目前对于自然灾害的界定主要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承灾体、承灾体的易损性三个方面开展。
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是指自然环境突变的程度,主要是指灾害的强度和频率。自然灾害强度越大、发生的频率越高,对人们产生的危害程度就越大,灾害的风险也就越大。承灾体就是自然灾害的承受者,如人、牲畜、建筑物、农作物等。一个地区自然灾害里面的承灾体越多,那么自然灾害的风险也就越大。承灾体的易损性是指在危险区域内,承灾体受到潜在危险的损伤程度。承灾体的易损性越低,那么在灾害发生的时候受到的损失就越小。易损性跟承灾体的结构和成分有关,同时也跟当地的抗灾力度也有一定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形成跟自然环境变化有关,也跟各种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因此自然灾害形成概率、强度和灾害发生时承灾体的损伤程度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大,灾害的损失就会越大。
综上所述,自然灾害的风险程度跟危害性、承灾体和易损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自然灾害是三者的乘积。
二、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对策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对策主要有风险控制对策和风险财政对策两个方面的内容。风险控制主要是在风险来临之前,对风险可能出现的原因进行预测,力求找出一条能够有效回避风险的手段,达到将损失程度减小至最小的目的。风险控制对策主要通过风险回避与预防、风险减轻两种方法来进行,属于防范于未然的方法。如通过建造防洪墙、拦河大坝等土木工程,制定灾害预防和应急计划的方法减轻风险都是常用的预防方式。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及时的灾害预报等途径降低承灾体的易损性。财务型风险管理对策是指在灾害来临前做好各种财务安排,用经济手段来补偿灾害造成的损失,其目的主要是进行风险自留或者转嫁。
风险控制对策和风险财务对策两者有着自己的侧重内容,同时也存在着相互的关系。风险控制对策主要目的是降低风险、减少损失,而风险财务对策主要是改变风险的分布,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因此,将两者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应用是目前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最有益措施。
三、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
要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系统的管理,需要做到几点。首先,建立可靠广泛的信息交流渠道,加强各主体的联系与合作;其次,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包括组织结构、健全的政策、资源的合理分配等;再次,建立起一条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抗灾体系,通过多学科、多部门的配合,共同回避灾害;最后在工程建设当中建立起一条可持续抗灾的原则和管理机制,使抗灾成为公众的共同认识。
四、关于加强我国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建议
(1)从世界各国和历史上曾经发生的自然灾害来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我们降低损失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进行自然灾害管理,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制。
(2)制定出健全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使我们在抗灾时有法可依。并且确定出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使我们每个公民都具有抗灾的意识。
(3)加强防灾决策支援系统的建设。使政府部门、防灾研究人员和灾区民众都积极参与到防灾、抗灾活动当中。改变原先抗灾只靠政府这一现象,使全社会都积极参与进来。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一条较为先进的抗灾模式,并且也已经成为世界灾害科学和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课题。但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事情,依然需要我们不断寻找出改进措施,建立起推进机制来不断对其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继权,冈田宪夫,多多纳裕一.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自然灾害学报.2006(01)
[2]王静爱,徐伟,潘东华,周垠.《综合自然灾害风险图(1:100000)制图规范》解读[J].中国减灾.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