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8篇

时间:2023-08-28 09:22: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困生 产生原因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59

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见,不管学生在进行哪一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刚刚接触到学科学习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十分重要。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开始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目前部分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困难,成为历史学困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扰。本文就注重历史学困生的成因及有效的转化策略展开论述。

一、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本人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虽然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刚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学习,但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情况。部分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分析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难以有效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

知识点较为繁多且零碎,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这些繁多而零碎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有效掌握,这样学生才可能学好历史学科。而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难以有效的掌握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也能够听懂,但是只要合上教材,学生就会出现一头雾水的情况,难以有效掌握知识点。即使有些学生在课余时间花费一定的时间记忆,依然难以清晰的掌握知识点。学生难以有效掌握知识点,给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好历史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逐渐沦为学困生。

(二)将希望寄托于课堂教学

现代教学提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这并不表明,学生只要能够把握好课堂就能过学好一门学科。而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的听讲,但是在课余时间却不能及时进行复习与思考,结果学生在课堂听讲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吃力,逐渐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尤其教师在针对以往讲解的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时,学生会变得更加被动,进而使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

(三)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历史虽然是一门社会学科,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而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出现严重困难。

(四)学生对学科学习兴趣不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目前初中历史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方法等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依然不够浓厚,甚至一些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自然对学生有效M行知识点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对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逐渐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严重困难。

二、帮助初中历史学困生走出学习困难的有效途径

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找出了导致学生历史学习困难的几项重要因素。为了帮助历史学困生很好的走出历史学科学习的困境,针对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习困难的原因,要求教师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历史学科学习的困境。

(一)引导学生有效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

针对目前由于部分学生难以有效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目前部分学生由于难以有效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而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虽然历史教材上的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直接记忆,但是很多知识点只有学生能够有效理解,才能更加牢固的记忆。学困生一旦能够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就为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奠定了基础。

(二)把握好历史学科学习的各个环节

针对部分学生由于没学好历史学科于课堂教学,而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理念。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历史课堂教学虽然在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为了牢固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学生还要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历史知识点复习巩固,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好知识点,学生才能逐渐走出历史学科学习的困境。

(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针对由于部分学生在初中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导致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的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走出历史学科学习困境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就注重相关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渗透,使学生在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下,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兴趣

篇2

一、高一历史教学中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1.历史教材在内容呈现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材采用通史体系,以“点”和“线”相结合的呈现方式编写,强调学生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学习与认识,要求学生熟悉具体而生动的历史事实。高中历史教材则以“模块+专题”的呈现形式编写,旨在培养学生两种能力:一是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二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存在的明显差异,给高一新生的历史学习提出较大的挑战。

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更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等问题均有崭新界定,这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全新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从高一历史教学入手,尽快更新历史教学理念,以适应历史新课程的要求。具体而言,有三方面: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教材的定位、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及多版本教材等问题;三是高中历史课程在重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即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高中历史学习中有效衔接方面的关键因素

高中历史课程以“模块+专题”的编写形式呈现,内容跳跃性较大、理论性较强,要学好它,就应建立在学生对通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但当前的初中生对通史知识的掌握不够理想,对通史体系缺乏较完整的认识,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必须考虑指导学生对通史知识的回忆和巩固。此外,由于高中历史课程和初中历史课程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针对高一新生,历史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与培养,这比历史知识方面的衔接更加关键。

二、做好高一历史教学工作的建议

1.明确学习差异,寻求适宜方法

从明确高中历史学习和初中历史学习的差异入手,寻求适宜的教学方法。结合高中历史学习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学习。这是确保高一新生顺利实现从初中历史学习到高中历史学习的平稳过渡,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2.树立正确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教材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此,至少应努力做到三方面。一是认真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切实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二是树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材观。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一标多本”的形势下,教材是组织教学的重要资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依托多版本教材,确定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明确知识点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再通过对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合理运用,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三是高度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重视运用历史新材料设置新情景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重视反思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要从高一新生入手,帮助学生学会知识体系的构建,提高对历史知识系统性、脉络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知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每节课都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反思与总结,构建完整而系统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

4. 采取多样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与初中历史课程相比,高中历史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的困难较大。因此,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至关重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图表、原始史料、多媒体手段和实际考察等,同时引导、鼓励学生从网络、书籍和影视中搜索资料,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和把握。

篇3

【关键词】:创新性教育

现在中学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功能。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首先要解决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定位问题,也就是什么样的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才是创新性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性教育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如果这一问题没有解决,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性教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呢?

在此将自己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定位的认识、思考从创新性教育的内容和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改变两个方面诉诸笔端,祈有益于同行的创新性教育。

一、当前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特点。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电视机等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2、轻理解、运用重记忆。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 ? 二、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上的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对知识认知和掌握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上的创新性教育。

在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性精神上。教师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具有独立思考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的意识,敢于发表有一定创见的言词并把这种言行经常表现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形成一种习惯;

在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的逆向性思维、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等等,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认识、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初步的分析、归纳和综合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材料运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勇于发表不囿于教材的新观点、新看法并能言之有理的能力。 三、在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上,要由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向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转变,逐步变知识传授为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 初高中 历史学习 衔接

一、调查背景与方案

高中历史难学一直是困扰高中生的难题,有的学生甚至大声疾呼“历史历史,真是该死”。事实上,高中历史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台阶”上。为帮助新入学的高一学生顺利地迈过这一“台阶”,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学习,我们在本校范围内向高二年学生进行本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有100名高二学生参与,其中男女生各50名,这些学生均是从高二年段各班随机抽取,保证了本次调查的科学性。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学生高中历史学习适应能力等方面。

二、调查内容分析

1.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总体上看,学生对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满意度都较高,对初中教科书篇章结构的满意度为85%,对高中教科书篇章结构的满意度为73%,对初中教科书可读性的满意度为83%,对高中教科书可读性的满意度为71%。两组数据显示,与初中相比,学生对高中教科书的满意度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在初高中教科书的联系性上,认为有联系的占68%,认为无联系的也多达32%。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学生习惯于初中以时间为线索的通史学习和按地域国别为划分依据的中国史、世界史学习,对于高中以人类活动领域为划分标准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发展历程的模块学习产生了不适应,因为在模块教学底下,原有的时间顺序、地域界限被打乱,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感性生动的特点,而高中历史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提高,较侧重于抽象的理性思维,高中教科书可读性下降事实上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时产生不适应的体现。

2.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方面。认为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增多的占65%,这反映出高中历史教师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同时学生认为师生互动时,只有少数优生配合达70%,这可能是由于许多学生习惯于初中历史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升入高中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认为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地图、挂图、录音、视频、多媒体技术次数减少的有68%,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高中历史注重学生抽象思维培养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高中历史教学过多地减少能有助于学生认识形象化的教具、多媒体手段的话,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经验告诉我们: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要有个适应期,在这个适应期里,我们要尽可能地将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历史规律形象化,这样才能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

3.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方面。初中历史学习时有课前预习习惯的学生只有27%,从其它学科的调查情况来看,这一数据远低于其它学科,这既反映出初中历史“冷门”、“副科”的尴尬地位,又说明学生历史学习的不良习惯。在进入高中后,能保持预习习惯的为25%,也就是说初中有预习习惯的学生进入高中后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能保持下来。以前不预习进入高中后形成预习习惯的为26%,与前者相加,进入高中后历史学习有预习习惯的为51%。这一方面说明高中历史学科地位有所提高,特别是一些有志于文科学习的学生开始重视这门学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中历史学习注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特点。在对教材内容、教师讲解的质疑方面,能大胆质疑并提出的只有19%,有疑问但未深究的有23%,从来没有过疑问的达58%之多,这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学习过分地强调知识的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索,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变成仅仅是接受历史,这种过于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摧残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在历史学习的主要方式上,初中阶段以背诵记忆为主的占73%,以理解应用为主的只有27%,进入高中后,以背诵记忆为主的为62%,理解应用为主的为38%,这告诉我们,进入高中后部分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有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依然任重道远。

4.学生高中历史学习的适应能力方面。升入高中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同学有48%,这说明有近半数的同学对高中历史学习怀着一种新奇与紧张同在、希望与畏惧共存的复杂心理。关于高中历史学习的压力,回答压力很大的占35%,回答有一定压力的占51%,认为没有压力的只有14%。在压力的主要来源方面,认为来自内容太难的有34%,认为苦于没有正确方法的有38%,其它占28%,前二者相加达72%。这一组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感受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压力,压力主要来自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对于进入高中后什么时候有选择文科或理科的打算,回答一开始的有32%,回答一学期后的占45%,回答一学年后的占23%,后二者相加达68%,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并未马上放弃包括历史在内的文科科目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如果能在一学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让他们适应文科学习的话,或许能发现更多文科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选择理科的同学中仍有60%的同学表示将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历史学习,这既反映出历史的魅力,又说明包括理科生在内的绝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是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

三、调查结论

1.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做,一方面使得双方能了解各自的教学内容,初中教师避免了盲目提高,高中教师也避免了无效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又能相互了解各自教学内容的特点,使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例如高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初中历史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循序渐进,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而高中学生思维活动逐渐走向成熟时期,所以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历史课程本身的特点而更加多样化。

3.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由于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多是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那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高中阶段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渡过这个衔接阶段。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做笔记;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4.利用皮翁效应,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新生对高中学习生活充满期望与憧憬,但他们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高深和艰难,因此又怀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与恐惧心理。新奇与紧张、希望与畏惧同在,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高一新生。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扬长避短,消除畏惧心理,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尽快度过忐忑不安的适应期,步入正常的高中历史学习生活。例如,我们放慢高一历史教学的进度,降低难度和要求,及时用较简单的题目检测,及时给予高度评价。教师要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充满期待的眼神、语言鼓励每一位学生,暗示学生学好高中历史。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思维方式;知识过程;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的定位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12-18岁即中学阶段是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换言之,中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的最佳时期。

现在中学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功能。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首先要解决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定位问题,也就是什么样的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才是创新性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性教育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如果这一问题没有解决,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性教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呢?笔者在此将自己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定位的认识、思考从创新性教育的内容和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改变两个方面诉诸笔端,祈有益于同行的创新性教育。

一、当前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特点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 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电视机等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2. 轻理解、运用重记忆。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

笔者认为,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二、在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上

要由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向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转变,逐步变知识传授为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有关历史知识时必须根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创新性教育目标并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

笔者认为,对于初一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总体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初步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的创新奠定基础,教师应重视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激情,向学生初步介绍、示范学习历史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模仿和运用这些方法,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提问思路以教会学生对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提出问题并逐步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对初二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则重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这一阶段是学生开始逐渐尝试创新性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示范并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时运用恰当的方法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运用中逐步培养流畅、准确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能从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中发现这些资料的新作用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这种“新观点”不是哗众取宠的、否定一些已有的定论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观点),最终形成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表新观点、新看法的习惯;

篇6

一、当前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特点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电视机等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2.轻理解、运用重记忆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

笔者认为,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二、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上的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对知识认知和掌握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上的创新性教育

在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性精神上。教师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具有独立思考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的意识,敢于发表有一定创见的言词并把这种言行经常表现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形成一种习惯;

在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的逆向性思维、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等等,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认识、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初步的分析、归纳和综合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材料运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勇于发表不囿于教材的新观点、新看法并能言之有理的能力。

三、在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上,要由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向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转变,逐步变知识传授为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有关历史知识时必须根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创新性教育目标并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

笔者认为,对于初一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总体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初步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的创新奠定基础,教师应重视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激情,向学生初步介绍、示范学习历史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模仿和运用这些方法,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提问思路以教会学生对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提出问题并逐步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对初二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则重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这一阶段是学生开始逐渐尝试创新性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示范并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时运用恰当的方法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运用中逐步培养流畅、准确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能从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中发现这些资料的新作用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这种“新观点”不是哗众取宠的、否定一些已有的定论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观点),最终形成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表新观点、新看法的习惯;

篇7

关键词: 初中历史 素质教育 教学感悟

初中历史是对学生实施基础教育的一门全新综合性的文科课程,是一门集历史、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多门学科相关内容整合而成的学科,在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及课程结构和课程目标等方面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它突出加强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创新良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初中历史这门课程将使学生的生活发生变化,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一、初中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初中历史的特点

历史这门学科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活动规律而促成人们文化素质养成的人文学科。历史的学科特点使其在所有不同学科中的作用异乎寻常:一是历史的人文特性。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仅给学生讲述了历史知识,而且对学生进行了公民教育,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历史人文教育将帮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激发出开拓进取精神,重塑自己的心灵积极投身于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二是历史的规律性。历史学科是历史客体和认识对象相结合的产物;三是历史的时效性。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历史事实,如各种书籍、电视、网络等,使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大大拉近,具有指导现实生活的意义。

2.初中历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方面,历史学科是其他自然学科无法替代的。学习历史知识,有助于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和具体的。人类在历史的生产活动中创造了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承载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信息,鉴于此,历史学科就和其他各门学科有了更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历史,以史明鉴,培养情操和道德修养、爱国情怀,树立历史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美学等其他诸多方面素养,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关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我将着重笔墨,重点论述,谈谈建议和感悟。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举措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先导,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是没有动力的,也无法激发潜能。历史学科是初中才开始设置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在进入历史学科学习的最初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很重要。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初一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在课程的讲解方面,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多媒体的应用、历史话剧等教学手段,形成良好的兴趣氛围,让学生爱上历史课,这点很重要,也为以后的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2.引导和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在初中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深浅适度并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巧设疑问,以疑拓思,以此达到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历史课堂教学不是简单传授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给学生“渔”,其实就是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而不仅仅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者。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从认识历史的角度出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学用结合的方法,形成分析基本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强化训练,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学习能力。也可以巧设一些疑难问题,激活思路,一般思维活动都是由疑问而产生的,也只有让学生对其所学的问题产生疑问,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除了在授课方式和教材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外,历史教师还应该适当布置一些合理的历史课后作业,比如针对“我最欣赏的一个历史人物”话题,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有利于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这些课后作业需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完成习题,使学生在开放式的讨论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学习能力。

3.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知识背后的意义

学习历史、品读历史可以让人明智,历史包含了社会发展进程的种种变革和奥秘,包含了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与知识,因此说它是人类智慧的宝库一点都不为过。历史是时间的旁观者,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历史又是真理之光,让学生更能深入地了解人心,教会学生不要盲目地听从与轻信。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知识背后的真实意义,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更深层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考试关,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了解和体会历史知识背后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觉悟,提升人格魅力。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使学习成为丰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明白哪些事情可做,哪些行为不可取,清楚认识到现实社会中各自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摆正自己在社会中参与者与创造者的角色定位。以历史为借鉴,更好地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实现自我,另外也开阔自身眼界,提早适应以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

4.全面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一,要敬业乐业,教师不应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谋生的一种手段,被动从事着每天的课业工作,机械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毫无理想和热情,而应把它当作伟大崇高的远大职业理想,对事业的追求和满腔热情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付诸教育实践,将自己的知识、才华、青春和生命奉献在学生身上,让学生茁壮成长,并且从中感受到快乐和自己人生价值的升华。

第二,新时代的历史教师应不断充实知识,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熟读通史,了解所在的地方史,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旁征博引、收放自如或深入浅出、厚积薄发;积累丰富的历史课堂教学资源,广泛收集历史学科方面最新的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包装,隆重介绍,精心设计;具备较强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活动,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发展的多元化来设计教案教学,从而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历史教师也应该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做一个智慧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新时期教师。

第三,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用自己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用富有的感情语言渲染课堂气氛,使用端庄大方的体态动作影响学生,时常利用发自内心的微笑来感染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这样的初中历史老师是优秀称职的,一定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和追随,也一定能使初中历史这门新课程的目标得以改革实现。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历史的动机,维持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理论实践密切结合的能力,最终达到强化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目的。综上所述,初中历史在素质教育教学方面任重而道远,尽管在过去的新教改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需要青年教师坚持不懈,爱岗敬业,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不断取得更多的历史教学成果和进步,为素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莫芬.营造初中历史课堂和谐教学氛围之我见.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篇8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待进生转化 策略研究

初中历史待进生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其有效转化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着重解决的重要问题,随之有关转化策略的研究也就成为教研重点。下面我从初中历史待进生的有效转化入手,谈一谈初中历史待进生的转化策略和方法,以供广大同仁参考与指正。

一、尊重待进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待进生的历史成绩一般不理想,处于班级倒数,而待进生的自尊心又非常脆弱,怕看到其他同学歧视的眼光,期待我们真诚关爱。一般来说,待进生都怕被歧视和遗忘,常常由于与老师关系不融洽就放弃历史学习。因此,我们对待进生要更关心和爱护,多鼓励和表扬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待进生转化的重要前提。例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后,就对待进生投以亲切和信任的目光,给他们极大的鼓舞,我们心里要时刻想着待进生,则他们会对我们产生好感,师生关系的融洽必然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积极合作,有效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师生互动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构建“一帮一”互助活动,积极鼓励待进生主动参与小组互助活动,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发散他们的历史学习思维。

三、运用高效教法,提高待进生的学习兴趣

待进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待进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采用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同时还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另外,我们还要善用采用待进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讲解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指导待进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并不是所有待进生都不想学,有很多待进生对历史还是感兴趣的,想努力学,同时在学习上很认真,但是成绩总是没有长进,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孩子们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历史学习不入门,不知道如何学。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待进生的方法指导,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和技巧,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历史知识的实践能力,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五、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活动小组成员组成的科学性是小组合作取得成效和促进待进生提高的重要保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就近结合或自愿结合的形式,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活动小组,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合作互补和共同提高。课后查漏补缺中则侧重于安排同一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小组,从情感上照顾待进生的自尊心,也便于安排小组活动内容,激发历史待进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实践证明,这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能够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尤其是待进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六、帮助待进生认识自我

强化自我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更是加强非智力因素对孩子们影响的重要条件。通过明确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和存在的问题帮助孩子们科学地选择合作伙伴,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孩子们根据自身特点高效地合作学习、相互协作和补充,促进小组活动任务高效率地完成。

七、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让待进生体验和领悟合作技能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待进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前预习、课堂设计和课后学习反馈等方面都要科学有效地进行选择,有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待进生的合作能力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并不断领悟才能提高。因此,我们要协助各小组进行任务分配,让待进生学习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如何进行倾听。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掌握合作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习到如何吸取他人长处和优点,有利于待进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整个过程中,待进生获得丰富的认知体验,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进而促进待进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

八、积极发现待进生的“闪光点”,积极评价待进生

由于待进生历史基础相对来说差一些,而且他们常常有强烈的自卑感。因此,让待进生回答问题时要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重拾自信心,把成功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待进生并及时表扬,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并使之长久。总之,我们积极发现待进生的“闪光点”,积极评价待进生,努力使那些沉默寡言的待进生们变得活跃积极,主动参加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真正实现待进生的有效转化。

九、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待进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