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09:22: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工业化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措施
引言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能够提升建筑业的科技水平和地位,改变传统建筑业的操作方式、施工工艺和人们的观念,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建设成本,还能带动国内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冶金业、建材业、农业和装饰装修等行业的发展,加快实现建筑业的整体现代化。我国建筑工业化目前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整合各种资源,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建筑工业化之路。
一、建筑工业化的根本内容
建筑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房屋,即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成熟经验应用于建筑业,象生产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建筑定型产品。其基本特征为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其根本内容是:采用适用、先进的装备、工艺以及技术,合理科学地进行施工组织,发展提高施工专业化与机械化水平,减少复杂、繁重的湿作业与手工劳动;制定重要的基础标准(公差与配合、连接、合理建筑参数、模数协调等)与统一的建筑模数,将多样化与标准化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解决,建立和完善工法、企业管理标准、工艺标准、产品标准等,不断将设计标准化水平提高;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采用现代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的进行组织与管理,培养并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市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流程
1、拿到建设方所提供的传统图纸后,我方进行适当的工业化设计修改,以使其符合本企业的标准与要求,并提交工艺设计所需的建筑结构设备条件图。
2、工艺设计专业会根据修改后的条件图,绘制出每一块构件(墙、板、梁、梯等)的分拆图,并在图纸上预留出所有的门窗或其余孔洞的定位、尺寸、走向等相关信息,形成最终的工业化施工图。
3、工厂依据分拆图,以流水线的方式大批量、规模化的生产出每一块墙板、楼板、梁、阳台等构件,养护完成之后并编号备位。由于是工厂化生产出来的标准构件,其配筋、尺寸、留洞、平整度等数据都是非常精确而一致的,从而避免了传统手工作业时,产品质量因人而异、参差不齐的现象。
4、施工部门将养护完成的预制构件按序运至施工现场,依编号对号入座,吊装,对位,再将构件上预留出的拉结钢筋相互之间焊接固定,并埋置于叠合楼板或叠合梁上的现浇层或是剪力墙之内。
最后,浇筑板与梁的叠合现浇层和剪力墙,将横向构件和竖向构件联结为一个整体,完成一个标准层装配作业。如此层层装配,由于是以干法作业为主,在上部层数的土建正在吊装的时候,下部层数内的门窗、栏杆、管线等配件安装也同时进行,甚至户内装修,整体厨房卫浴的安装也逐层开始,其装配施工的进度仅需传统建造模式的30~40%。待工程完毕时,工业化住宅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是基本可以直接入住的“家”的概念,为住户提供了生活的便利性,也极大的体现了工业化住宅的综合优势。
三、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政策支持
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与政府各方面扶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而我国目前有关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还不完善,没有有效的运行、监督、激励机制。
2、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税收政策问题
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建筑的工业化程度越高,由此带来的税收成本就越高,不利于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由于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同类产品,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增值税税负较传统建筑施工方式营业税税负高了近两倍。
3、建筑工业化意识不高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和当初提出的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发生了背离。当时,提出工业化的要求是希望我国的建筑业能够像制造业一样在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标准化、系统化和部件的通用化,较少地受到外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但是,当前国内的建筑业基本上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传统陈旧的技术还在被大量使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下;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施工机械化和合理化程度不高;节电、节能、节水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尚不能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突出。
四、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
1、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
2、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
3、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多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预制装配式结构应积极提倡。目前,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不仅污染环境,制造噪声,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南京大地建筑公司从法国引进的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简称世构体系),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板,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
五、建筑工业化对现有结构体系和设计方法的影响
砖混结构的实现方法是由配筋砌体构成。通常在混凝土空心砌块局部空心处浇筑配筋混凝土芯柱和水平灰缝中配置一定数量钢筋。砖混结构的工业化程度不高,严格来说不属于工业化的住宅体系。
木结构适用于矮层的结构,多是装配式的是施工方法,工业化的程度相对其他体系较高,但是在国内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我国住宅等多向着空中发展,而木结构用于矮层;另一方面,我国森林资源有限。
钢结构目前是我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结构体系。钢结构以强度高、自重小等优点在国内和国外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但国内外资源保障程度低,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实施主体;协同机制
0 引言
建筑业由于其涉及行业广、参与单位多、提供就业岗位多等原因,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经济效率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建筑业也被称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行业。然而,建筑行业受到投资金额大、生产周期长、施工风险大、组织管理难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近些年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滞缓的现象,传统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亟待改善。
建筑工业化实现了设计、生产、施工三个环节的融合,有效地实现了建筑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促进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主体视角出发,以建筑工业化内涵和意义为基础,提出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主体的制约,并构建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主体的协同机制,以期为加快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奠定理论基础。
1 文献综述
关于建筑工业化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工业化效率的提升、集成方法的改进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于建筑工业化各参与主体的研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贺灵童等(2014)通过分析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和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分别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思路[1]。孙凌志等(2013)从技术、政策、成本和社会认知四个角度系统分析了建筑工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通过建立技术保障机制、政策推动机制、市场动力机制、社会认同机制,运用协同理论,构建了“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运行模式 [2]。亓霞等(2015)从法律法规、政府作用、市场力量、技术进步4个方面分析我国建筑工业化和国外成功的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差距并提出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对策方法[3]。
虽然上述学者们对于我国建筑工业的研究已经突破传统的研究思路,对建筑工业化的制约因素和参与主体进行分析阐述。从宏观角度来说,政府推动、企业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积极调动对于推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对于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具体的政府的建设主管部门、设计单位、施工企业、预制构件的生产单位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参与方之间的互相制约因素的研究是在建筑工业化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微观体现。
2 实施主体对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制约
由于建筑工业化的推进所涉及的领域和参与方众多,不仅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还受到经济市场、企业实力、社会参与等各行各业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其推进实施过程中,难以实现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完全均衡、矛盾完全消除、冲突完全解决。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法、专家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综合集成的理论分析方法,提出我国建筑工业化在推进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参与主体利益的驱使,从而导致不同实施主体的制约因素。
政府的鼓励支持和行业的政策法规对于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实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能够有效地打消企业的发展顾虑,从而促进企业的建筑工业化理念的贯彻执行。然而,对于政府来说,由于建筑工业化在我国发展仍然没有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其对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制约在于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和政府股利政策力度的欠缺。
设计是建筑从建筑理念需求到具体实现的首要步骤,也是构件生产和建筑施工的前提。因此,设计单位是指导生产企业制造预制构件和施工企业开展施工的基础,对于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实施具有引导性意义。设计单位对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的制约在于建筑设计与建筑工业化施工的脱节,从而导致施工和生产企业在建筑工业化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利用预制构件实施难的现象。
预制构件的大量生产是建筑工业化与传统建筑行业施工的最大区别所在,也是建筑工业化施工效率提升的重点体现。预制构件的生产单位对于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生产单位对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的制约在于预制构件的质量的难以达到施工要求,导致建筑工业化实施效率的降低。
施工企业是建筑行业的核心所在,也是建筑工业化推进的主要动力来源,对于建筑工业化推进具有动力性的意义。施工企业对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的制约在于施工能力与建筑工业化的需求不匹配,降低了施工效率;企业的初期投入成本过高,阻碍了建筑工业化理念在施工企业中的执行,制约建筑工业化的推进。
基于上述分析,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参与主体范围主要受到政府、设计单位、生产企业、施工企业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各参与主体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实施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各参与主体对建筑工业化的推进都有一定的制约。
3 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主体的协同机制
以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内涵和意义为基础,针对各参与主体对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的制约,利用系统分析、协同体制、系统动力学等科学研究思路,构建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主体的协同机制。
政府部门指导机制。政府是我国建筑工业化实现的关键,对于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具有指导性的重要意义。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指导机制,积极制定建筑工业化行业标准,提升建筑工业化的技术水准。其次,政府应当加大对建筑工业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建筑工业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设计单位前提机制。模块化设计是建筑实现工业化施工的前提,也是提高施工效率的基础。设计单位在充分考虑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同时,应当考虑生产企业的构件预制和施工企业的快捷施工,为建筑工业化的具体实施提供合理、便利、高效的建筑设计。
生产企业基础机制。预制构件的生产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基础工作,也是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关键步骤。生产单位应确保预制构件生产的科学规范、预制构件施工的确实可行、预制构件使用的安全有效。
施工企业动力机制。施工企业作为建筑行业的命脉所在,对建筑工业化的推进起着助推器的关键作用。施工企业应当通过技术革新、工序改进等手段,形成施工流水作业线,以质量高、速度快、产量大的方式来降低企业整体施工成本。同时应当以抓住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为契机,提出企业的建筑工业化施工理念,提升企业的建筑工业化施工作业能力。
4 结语
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对改变我国建筑行业传统的发展思路具有重要作用,是建筑业革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主体视角,以建筑工业化推进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为基础,提出各参与主体对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制约,并构建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主体的协同机制,以期为加快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贺灵童、陈艳. 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瓶颈与思路[J]. 施工企业管理. 2014 (5): 50-52.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障碍;路径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步,基本改变了手工操作的历史,建筑体系成套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建筑施工生产专业化、社会化进一步发展,一些原属于施工企业内部的工艺过程已经逐步成为独立的行业,如商品混凝土、机械化施工、专业模板脚手架等方面,大大地推进了建筑专业化的发展,使得建筑业产业结构的分化、整合明显加快。但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相关障碍并未完全消除,主要体现在生产组织方式与技术发展理念等方面。
一、建筑工业化基本概况
建筑工业化是指采用大工业生产的方式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它是建筑业从分散的、落后的、大量现场人工湿作业的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机械化拖工作业为特征、以工厂化生产制造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全过程,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1]。而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指“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二、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则。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实现建筑业现代化的切入点,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坚持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业转型升级相协调原则。建立起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规范、引导建筑企业行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保证工业化发展有序持续发展。
(三)坚持政府引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的规划、协调、引导作用,在推进我省建筑工业化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推进。
三、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政策支持。
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与政府各方面扶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而我国目前有关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还不完善,没有有效的运行、监督、激励机制。
(二)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税收政策问题
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建筑的工业化程度越高,由此带来的税收成本就越高,不利于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由于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同类产品,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增值税税负较传统建筑施工方式营业税税负高了近两倍。
(三)建筑工业化意识不高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和当初提出的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发生了背离。当时,提出工业化的要求是希望我国的建筑业能够像制造业一样在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标准化、系统化和部件的通用化,较少地受到外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但是,当前国内的建筑业基本上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传统陈旧的技术还在被大量使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下;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施工机械化和合理化程度不高;节电、节能、节水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尚不能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突出。
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领导,建立推进机制
建筑工业化涉及的行业和工业门类较多,要进一步加强宏观引导和协调,建议在国务院领导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联合相关部委成立“建筑工业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建立协调机制,优化配置政策资源,统筹推进各产业协调、有序发展。研究制定国家层面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指导建筑工业化协调、有序、健康发展。
政策引导,建立经济激励政策
1.在财政政策上,通过财政支持激励企业的建筑工业化技术研究和创新,并在政策性住房中大力推广建筑工业化。
2.在税收和信贷政策上,对企业开发建设和消费者购买工业化建筑,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放宽贷款发放比例和期限,降低贷款利率,鼓励建筑工业化发展。
3.在收费政策上,改革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收费制度,改变统一按照面积为标准的收费方法,施行与建筑工业化挂钩的费用征收政策。调整水、电、气等公共产品价格政策,引导消费者从仅关注购买成本向关注综合成本转变。
4.对实行工业化建造的建筑,给予适当的建筑面积奖励,对生产建造企业给予享受高薪政策待遇。
(三)制度保障,健全标准和监管体系
完善的标准和监管体系是建筑工业化健康发展的根基。
1.完善针对建筑工业化的规划、勘察、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标准、规范和规程,健全建筑标准化组织机构和标准化体系。
2.继续完善强制性和推荐性相结合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建立建筑工业化技术法规与建筑技术标准相结合体系,加快制定各类建筑工业化推荐性和强制性标准。
3.健全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建筑工业化衡量标准,及其相应的量化指标体系。
4.在土地规划、设计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销售许可等行政审批环节,建立建筑工业化全过程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
(四)技术支撑,加快技术体系建设
1.健全适合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体结构、建筑部品以及质量控制等技术体系,特别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层钢结构住宅技术体系应进行重点研究和完善。
2.设立建筑工业化科技专项,以加强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加快对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将建筑工业化作为建筑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3.参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一批建筑建造研发企业、设计院所、科研机构对建筑工业化的技术集成、推广及应用。四是加强对BIM建筑信息模拟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实现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五)培育企业,引领产业健康发展
形成完善、高效的产业链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助于产业效益的最大化,有助于建筑工业化的推广和普及。建议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符合建筑工业化要求、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优势,建立和完善住宅的标准化、工业化建筑体系和部品通用体系,探索建筑工业化、现代化的建设模式。近几年,我部先后在全国批准建立30多个产业化基地,对培育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议在此基础上,加大基地的建设规模和推行力度,通过产业化基地的引领和带动,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结束语
建筑工业化的产业链不仅是一条技术链,还是一条政策链和体制链。虽然保障性住房和试点项目在各省市地区得到了推行,但是各地方政策对建筑工业化的政策扶持不到位,不明确,不能有效激励更多的企业效仿。因此,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配套政策,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对全面推进建筑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纪颖波,周晓茗,李晓桐.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3,08:14-16.
[2]纪颖波,付景轩.新型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问题研究[J].建筑经济,2013,10:8-11.
[3]纪颖波,姜丽.新型建筑工业化市场准入问题分析――基于企业资质管理视角[J].建筑经济,2013,11:5-7.
[关键词] 保障房;新型工业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41
1.保障性住房的新型工业化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经济以每年GDP递增10%的高速增长,再加上婴儿潮、 投资投机需求剧增等因素,使得中国的房价暴涨,导致大部分工薪阶层买不起房。为了抑制过热的房地产需求和增加住房供给,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涉及收缩信贷、改变税收状况、公共住房体系等多项内容。特别是2 0 0 7年末,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多层次住房市场化体系,尤其加大建设保障性住房,在“十二五”期间,建成1000套保障性住房。但是,由于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如果以传统的建造方式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目标很难达到。通过保障性住房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政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经济,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提高住房质量,改善住居环境。一方面保障性住房由政府主持,建设标准比较固定,建造规模很大,它正好是实施工业化保障房的绝好对象。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主导型产业,在推行其建造体系时要考虑环保因素,工业化保障房可以节约社会资源、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2.当前工业化建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分析。
2.1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紧迫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约0.95%,随着新一届城镇化大幕已经开启,预计未来10~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仍将达到1个百分点左右,每年会有1000多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低收入者、棚户区居住者、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自农村的城市务工人员都梦想在城市里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然而,鉴于目前中国大部分人收入低下,城市房价高企,许多人即使不吃不喝几十年也买不起房。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大规模地建造保障性住房已经迫在眉睫。
2.2 当前工业化建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可行性
2.2.1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空间
保障房建设需求巨大。保障房建设规模越大,标准化程度就越高,用户个性化需求较低,为其工业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保障房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易于形成标准化的特点恰好符合工业化的要求。从今后发展保障房情况看,发展节约土地、节约能源的保障房是政府的战略目标,保障房建设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要实现保障房建设目标,离不开工业化的发展。
2.2.2.个别地方已经出台了推进保障房工业化的政策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河北、江苏、宁夏等个别省市通过了推进保障房工业化的一些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例如,北京在2012年8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等五个部门联合《关于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进保障房产业化工作任务的通知》,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全面推进保障房工业化和产业化,到2015年产业化建造方式的保障房达到当年开工建筑面积的30%以上,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米。
2.2.3试点示范工程项目已经积累了良好的经验,为进一步全面推广保障房工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经过多年来试点示范工程的实践探索,各个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工业化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积累了良好的经验。比如.深圳万科龙华保障房项目,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项目设计总户数4002套,分为35平方米、50平方米、70平方米三种户型。该项目采用了工业化建造技术,为今后全面开展保障房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4 保障房工业化目前已经具备较好的技术支撑
我国目前通过“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保障房性能认定制度”的实施,建设了很多“节能节材节地型”保障房,这使得房地产开发商以提高保障房品质为出发点,有力的促进了保障房质量和性能的的提升。通过已经批准的27个“国家保障房工业化和产业化基地”,逐步形成了支撑保障房工业化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规模化实施能力。这些现有的技术体系包括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钢结构房屋工业化结构体系、木结构房屋工业化结构体系、CSI保障房建筑体系。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保障房工业化集成技术和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它们都为保障性住房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奠定了实践基础。
2.2.5 建材等相关产业的保障,为保障房工业化推进提供了动力
在保障房工业化建造中,选择性价比合适的预制构件材料非常关键。2011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关于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材料、部品采购信息平台的通知》。通过信息平台,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便宜的建材产品。
3.当前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行工业化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保障房建设中,推进工业化的建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对保障房工业现代化发展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的扶持和激励政策不够、标准制定落后于实际施工等。
3.1 对保障房产业工业化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从各地方进行保障房建设实际情况看,很多保障房建设管理部门对保障房产业工业化发展重视不够,缺乏推动其发展的良好机制。因为保障房建设是否节能环保、是否技术先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不是保障房建设管理部门的考核重点,绝大多数保障房相关机构总是忙于为应付各种检查准备报告,忙于在短时间内以较短工期完成建设任务量,忙于保障房建设资金筹措,很少有地方政府意识到保障房建设工业化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缺乏推动保障房产业工业化发展的激励政策
由于我国目前保障房产业工业化发展还没有做到规模化,保障房建设工业化建造方式的造价高于传统建造方式,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利润很低,大部分大资金不愿意承担采用工业化建造所增加的成本。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如北京、上海等)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但是全国范围缺乏全局性激励政策。这些激励政策包括财政3.3 保障房工业化标准、规范滞后于标准、规范的制定严重滞后于3.4缺乏与保障房工业化匹配的技术人员
当前,参与保障房建设利益主体,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保障房工业化不了解和不熟悉,导致在实际工程上出现一些问题。同时,保障房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基层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技术人员在保障房工业化相关技术储备上不足也严重不利于建设保障房,代建企业及其建设人员不熟悉预制结构体系,设计及建造过程中难以应对新出现的问题。
3.3 保障房工业化科技攻关工作资金支持不足
保障房工业化建造方式目前还是个新生事物,在发展的初期缺乏政府科技攻关投入,缺乏专项资金支持,会导致前期阶段的工作举步维艰,比如无法请专家制定标准、规范,很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参与保障房工业化建设。
3.4 推进保障房工业化的建造方式,与我们现有的评价体系是矛盾的。
目前在保障房建设中普遍采用的是最低价招标,建筑施工模式已经实现了对成本的最优控制,而保障房工业化则需要大量前期的建设投入,在竞价中并不存在优势。
4.新型工业化建造保障性住房的建议和措施
4.1 积极引进、推广适合我国保障房工业化建造的国外先进技术。特别是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技术、构建产品工厂化生产技术、构建安装和管理技术。在对这些技术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按照中国不同地域的特点,开发适合各个地区的工业化建筑体系和成套技术。
4.2建立与模数相协调的标准化体系,不断推进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的设计标准和相关规范的建设,特别是预制装配式结构节点设计规范及其相配套的设计标准图集和计算软件,不断完善工业化建造保障房建筑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
4.3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以优秀的工业化建造保障房工程项目作为示范基地建设。根据目前中国工业化建造保障房的现状,优先选择一批量大面广的保障房建设项目作为推动其工业化的示范工程,特别是
成片建设的廉租房项目和经济适用房项目,引导工业化建造保障房按计划有序的发展。鼓励构建产品生产企业、预制装配式结构设计单位、构建安装企业在建设示范基地过程中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广自己的成果,引领行业发展。
4.4大力发展钢结构的保障房工业化建筑。
钢结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安全、低碳环保符合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建筑用钢量只占全国钢产量的3.5 %~4%,其中钢结构用钢量只占总用钢量的10%,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钢结构用钢量占建筑用钢量的30 %~40%,占钢产量的 1 5 %~ 2 5 %。当前我国的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可以利用工业化建造保障房的发展契机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
4.5 推行结构装修一体化的节能保障房。新建保障房必须达到建筑节能标准,并积极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节能、节材、节水的新型材料和部品,鼓励利用清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杜绝建筑毛坯房的销售,推动精装修保障房建设,在形成保障房工业化的同时提高我国建筑工业化水平。
4.6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保障房工业化研究中心,组织科研院校、高等院校、企业单位进行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加强保障房工业化技术标准、管理模式、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另外,将保障房工业化建造的内容纳入到注册建造师、注册建筑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考核、教育培训中,建立保障房工业化建造的一线技术人员和工人认证和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纪颍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7.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保障性住房产业化成套技术集成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54~56.
[3]刘长发.日本建筑工业化考察报告(节选一)[J].二十一世纪建筑材料,2011(3).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PC外墙施工技术;经济效益;
工业化建筑的理念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引入我国,但目前利用工业化理念的建筑却很少。笔者认为有两大主要原因制约了工业化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一是我国的建筑行业并不具备成熟的理论体系以及先进是施工技术,两者均不能满足工业化建筑的需求;二是我国的工业化建筑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建筑成本甚至比传统施工还要高。基于以上分析,我国的工业化建筑应将重点放在探索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上。
一、工业化建筑PC外墙施工技术
日本学者形象的将工业化建筑概括为像制造汽车一样来建造房子,才能实现提高建筑行业劳动生产率,降低投资成本。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工业化建筑理解为: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建筑行业,不断实现其向集约型成产转变。如果将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都加入工业化建筑理念,那么取得的经济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本文以PC外墙施工为重点讨论对象,深入探析工业化建筑取得的巨大经济效益[1]。
(一)PC墙板结构
1.PC结构:是指专为建筑施工而生产的成品混凝土建筑构件,其关键节点采用现浇工艺,使整体建筑结构性能与建筑结构内部的电气系统、消防系统以及给排水系统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2.PC墙板结构:PC墙板是预制混凝土墙板的简称,它不起承重的作用,仅作为外墙维护。PC墙板的优点是耐久性比较好,起到了保温隔热的作用,同时有效的防止了外墙渗漏;PC墙板是成品混凝土构件,装饰装修非常方便,施工进度很快;另外PC墙板的厚度小,能增大建筑物的有效使用面积。
但PC墙板也有其局限性,施工时如不在外侧贴面上采取加固措施就比较容易出现外鼓现象,其不适宜用在抗震区建筑的外墙施工中。
3.与建筑物主体连接方式:按照外墙施工方法分为外挂式和侧连式。
(二)工业化建筑PC外墙施工技术
1.PC外墙安装流程:PC外墙安装施工工艺的流程可按图1进行。
2.PC外墙安装施工:PC外墙安装时,要用螺栓先将钢管斜支撑与墙板进行连接,再与现浇混凝土构件进行固定。临时固定后再利用不同长度的钢管斜支撑对构件进行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的调节,这个工艺需小型千斤顶的配合才能达到精确度的要求。
(三)PC外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PC外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主要可分为PC外墙与梁板连接、PC外墙与结构柱连接两种[2]。
1.PC外墙与梁板的连接
1.1梁板顶端:在PC外墙顶端预留U型钢筋,并通过混凝土浇筑将其与梁板钢筋紧密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预留的那部分钢筋负责在PC墙板安装完毕后将梁板钢筋进行绑扎。但是这种方法施工不方便,浪费人力和工时。
改进措施:PC墙板顶端与框架梁的连接方法采取固定的线作为支撑,在墙板上部的内侧预留U型钢筋,并将其插入梁内,再通过混凝土现浇的方式将两者连接固定。这种施工方法连接方便,连接后整体结构性能较好。
1.2梁板底部:PC外墙和梁板底部的连接比较普遍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其一:利用高强度灌浆料将梁板底部与楼板相连接,并结合焊接方法。这种方法基本能够达到施工质量要求。
其二:在PC外墙顶端预留一部分钢筋,方向竖直,底部则预先埋设套筒,利用灌浆技术将两者连接。待连接完毕且位置确定精准后,再进行PC墙板的灌浆工作。着中国连接方法适宜用在各种PC构建中,整体性能较好,且墙板和楼板之间不易产生缝隙。唯一缺点就是套筒费用较高。
2. PC外墙与外墙暗柱的连接
PC墙板的两侧可预留U型箍筋,在PC墙板和楼板之间设置一个暗柱,通过浇筑混凝土将外墙与暗柱连接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在连接前,要将PC墙板和暗柱的箍筋通过钢筋连接,连接两者的钢筋要竖直。同时要重视焊接的质量,也要注意不要损坏内侧保温板。
总结连接方案:PC外墙板和附近框架梁连接时可与侧面预先留置的钢筋进行整体浇筑; PC外墙下端利用高强度灌浆料结合焊接的方法与楼板进行连接;而PC外墙与外墙暗柱的连接则可通过现浇技术实现连接。按照这几种施工技术进行外墙施工,不仅简单快捷,而且质量有保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震功能[3]。
二、工业化建筑PC外墙施工技术与经济效益的分析
(一)两者对比
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工业化PC外墙施工成本,笔者选取了某市某住宅小区15#楼实际外墙施工与假设外墙施工(PC外墙)进行对比,现分析如下:
1.实际外墙施工成本:由于篇幅限制,笔者选取15#楼一个比较标准的楼层第五层的外墙施工成本进行计算,综合单价分析如表4所示:
2.假设PC外墙施工成本:我们假设15#楼第五层采用工业化建筑模式来进行外墙施工,除外墙使用PC墙板,其余部分均同实际施工相同。并且假设PC外墙是距离施工小区20公里的某厂家生产的,那么经计算,假设PC外墙施工的综合单价分析如表5所示:
3.结果讨论:PC外墙生产的综合单价包括很多方面,主要费用产生在模具定制、钢筋混凝土、运输费用以及人工管理费上,另外也包含利润和税费等。
(1)PC外墙安装直接费用产生的高低决定了整个安装工程的费用,pc外墙的直接费用产生主要是PC构件的生产费用、运输费用以及安装费用等。PC外墙施工的配筋要比现浇整体式多一些,如图6所示:
(2)施工工期对比:假设的工业化外墙施工周期要比15#第五层的实际外墙施工周期缩短了两天。因此表明工业化建筑具有工期短的优势,因工期缩短也相应的节省了管理费。
(3)施工费用对比:采用PC外墙施工增加了一部分运输费和安装费用,但是PC外墙施工费用的优势可提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PC外墙是由工厂生产的,在施工现场采用吊装的施工方法,这样就节约了一大笔人工费用。
第二,PC外墙生产厂家有特别定制的钢模版,模具的周转率要比现浇式施工的周转率高很多,节省了很多材料的费用。
第三,PC外墙施工时,预制构件要与外墙一起进行浇筑,省略了外墙墙面抹灰的程序,同时也省去了内墙面抹灰的程序,节约了抹灰的费用。
最后,因PC外墙是预制混凝土墙板,与普通剪力墙比较,节约了很多临时的施工费用,如水电费、设施管理费等。
通过以上对比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当PC墙板生产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规模时,钢模具的周转次数通常都能达到300次左右,加上合理科学的布置相应生产厂家的地理位置,工业化建筑PC外墙施工的成本要比普通建筑施工的成本低很多,能取得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值得大范围推广。
三、结束语:工业化建筑是建筑行业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不仅能提升施工人员的作业环境,也能节约资源,同时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不二选择,是我国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建筑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技术亟需突破,需要相关人员的不断努力和研究才能不断推进其发展,促进其进步。本文通过分析工业化PC外墙施工的经济效益,总结出工业化建筑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相关学者共同研究,为我国工业化建筑的长足发展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宪军.外墙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信息.2012(8)
本文主要讨论既存工业建筑在国家产业升级调整及更新脉动中,如何进行建筑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并调研总结现存的实际问题,展望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
产业化;工业建筑;循环;问题
0引言
城市结构的转变包含了地块的新生、再生与使用用途的改变。旧城区的改造与新城区的扩张是城市化进程高速推动下的必然结果,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既存建筑的去留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然而,所占既存建筑面积最大的工业建筑往往首当其冲成为被摧毁的对象。与此同时,在国家产业升级调整政策导向的指引下,借助新兴科技对传统资源的创造与提升、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创造就业岗位等特点涌现出大量的朝阳型产业园区,其功能为既存闲置工业建筑循环利用注入新的生机。
1产业化背景下的园区建设概述
自“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以来,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无论在产业发展规模上,还是在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均发挥了巨大作用。自2006年我国在《“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创意产业”概念至今已10年,文化创意产业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经历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三个发展阶段。从一五期间厂房改造的北京798、上海红坊创意区、上海M50等,扩展至上世纪初老旧厂房改造的上海苏州河畔艺术集散地、上海1933,再到深圳创意之都、深圳OCT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厂房改建项目。随着产业内涵和规模类型的不断发展,既有闲置工业建筑凭借场地空间灵活性优势,被大量再生应用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从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2008〕128号文件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到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创业创新产业所带动的既有闲置工业建筑又迎来了孵化园、产业园及众创空间等功能的再生循环利用。
2我国闲置工业建筑循环再生回顾
在文化创意产业集中的大型城市中,闲置工业建筑越来越多被应用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衍生文化活动场所,以上海为例,自1999年以南苏州河路1305号2000平方米旧仓库改建为设计工作室为代表,开始尝试为创意产业改建旧仓库及厂房,并在苏州河两岸形成上海创意产业的最早形态。至2009年,上海创意产业聚集区已经达75个。截止目前,依托工业建筑改建为主体,上海已发展形成三批创意产业集聚区。在传统型工业城市聚集的东北地区,创意产业发展虽不及全国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城市,但工业遗存循环再利用仍持增长态势。以“一五”计划重点工业基地吉林省为例,现存大量既存工业厂区,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省内816家国有企业改制的完成,市区内工业逐步外迁,致使大量未到使用寿命的厂房、仓库等建筑或遗留闲置或灰飞烟灭于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之中。仅长春市2006-2008年出让闲置工业用地为172宗,约合700余公顷,并成逐年上升的态势,这无疑是对建筑资源的浪费,对工业文脉延续的破坏。将工业外迁后留下的旧厂房仓库循环再生,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形成具有地方工业文脉特征的创意产业园区,给省内80%以上创业型的创意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环境,同时创意群落的密集形成也复苏了地块的使用功效,进而代表东北老工业地域特色,提升地域人文质量。
3工业建筑循环再生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3.1改建园区空置率问题
空置率问题是各产业园区开发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虽有政策扶植,但改建园区的功能预判及环境定位失准,规模体量发展存在盲目的增长,不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自然也就出现了空置率。如,上海投资规模近4000万元的八号桥项目,其目标是“场地包租20年,计划5年收回投资”,过于功利和现实的因素致使空置。另外,很多园区业主只是进行简单的旧建筑改造、然后出租,提供单一硬件,缺乏多元化服务,也是园区空置率出现的诱因。
3.2老旧维护厂房维护问题
以长三角新兴产业密集区域为例,老旧工业厂房在更新利用中多存在房屋渗水反潮等现象。如杭州丝联166项目,园区占地面积6000余平米,创意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分割LOFT形式。园区内按“保留、改造、新建”原则规划,同时体现时尚和现代的特点,为创意者提供尽可能适宜的环境。创意工作区为创意企业及个人开辟的专区,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随意分割空间,进行个性化装修,提供个性创意展示空间。中心广场依托天井景观充满意境,使用者可观鱼赏竹,亦可交谈沟通。休闲娱乐区是以咖啡厅、品茶室为主的区域,旨在为创意人士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的空间。功能完善,但在使用中,中心庭院与室外联通,檐口四壁渗水反潮情况严重,甚至滋生植物直接影响内部使用。与主厂房相连的附属建筑改建为蜜桃咖啡,其外墙窗洞口也因多年渗水出现破损剥落现象,如若不及时修缮维护,房屋安全岌岌可危。
3.3工业建筑循环再生能耗问题
在现有使用的改建产业园区中,通风问题借助原有高侧窗及通风井道等基本等以解决,但采暖问题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仍是厂房改造中能耗难题。如天津C92创业聚集区,将原有仪表集团大空间厂房改建为以联合办公席位及服务的小空间办公室,采暖完全通过中央空调解决,能源消耗量较大。
4结语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到:“普通的建筑,就像里程碑一样,需要保护。”城市需要记忆,需要老建筑。闲置工业建筑是城市文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座城市文明发展的客观鉴证载体。这些工业遗存对保持城市活力,对中小企业和产业园区的培育和发展,对城市产业化升级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升级匹配服务设施、延续工业遗存使用寿命及空间优化重组进行节能设计是产业化背景下的工业建筑循环再生问题的解决对策,亟待深入探讨与实践。
作者:常悦 严凡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建筑系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纳税筹划;研究
建筑施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重较大,所以在纳税筹划研究上取得成果,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对是经济全球化后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带来不少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企业业务特点是,其涉及的税种较多,且每个税种税收特点征税范围不同。我们研究建筑施工企业纳税筹划时更要全方位,关注到其业务活动范围的变动。
一、纳税筹划的定义
纳税筹划是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它是对企业筹资、投资、经营等涉税环节进行提前筹划,目的是减少税负,最终目的是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其一切活动的依据是我国现行税法和其他相关法律。
二、纳税筹划的特点
(一)合法性。合法性是纳税筹划的本质特点,也是首要原则。强调这一点是由于实务中存在不违法却不被政府提倡的行为,这一样不满足纳税筹划的特点,不能称之为有效筹划。
(二)预见性。纳税筹划发生在筹资、投资、经营活动之前,计划和安排企业纳税规模和方式等。所以需要提前进行纳税筹划,事后筹划就是去了意义。
(三)筹划方式多样性。纳税中,不同税种、纳税人、纳税内容、税率、纳税时间、地区政策存在差异,这也是纳税筹划方式多样性的原因。
(四)收益不确定性。纳税筹划具有超前性,但是不能有明确的计划。
三、建筑施工企业涉税情况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的活动从承包、施工到完工交付,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工程项目。由于不同资质的企业通过投标承包,建筑施工企业经常在异地施工、劳动用工活动性大、没有统一定价。他的特殊行业性质决定了其建筑工程周期长,施工期间资金占用时间长。
建筑施工企业涉及的税种包括:契税、营业税、印花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城市建设维护税等。其中筹划空间比加大的税种包括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土地增值税。
四、建筑施工企业分税种的纳税筹划
(一)营业税
建筑施工企业主要缴纳营业税,它的征收不同于增值税,可能会存在重复纳税。所以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纳税筹划,我们要建立完善的会计处理制度,紧密安排计划经营活动。也可以从订立合同入手,利用税率差节税避税。
(1)通过降低营业额的纳税筹划。不论采取何种承包方式,施工方工程中所需原材料等价款计入营业额,需要缴纳营业税。如果能降低原材料等所需物资价款,建筑施工企业就能减轻税负。最常见的方法是施工方与材料提供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得到尽可能低的材料价款。通过这种方法取得的材料价款会比建设方直接在市场上购买的价款低很多。
(2)利用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进行的纳税筹划。在工程结算方式选择时,应尽量将确认时间推后。这样的好处是,推迟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就能将资金更合理的利用起来。比如,收到预付款项时间一般较早,可能交易实质尚未形成,那推迟工程结算时间,对企业来说就能递延营业税税款缴纳。有利于企业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企业所得税
(1)固定资产的纳税筹划。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用到的大型机器设备较多,它的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占较大比例,所以对固定资产进行纳税筹划是其纳税筹划的重点。固定资产的最终去向是将其资本化,研究时主要从折旧的几个方面入手。因为折旧最终计入成本,直接影响利润。
固定资产净残值也会影响税负。我们进行纳税筹划时,应考虑减少净残值,这样就能更多的计入成本,降低应纳税所得额,减轻税负。
(2)存货计价方式的纳税筹划。存货计价方法一般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企业存货计价方式的选择一般以商品价格为依据。当通货膨胀,材料价格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这样,产品生产成本加大,应纳税所得额减少,从而减轻税负。当通货紧缩时,材料价格下降,企业选择先进先出法税负最低。因为这样能加大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应纳税所得额,减轻税负。在通货膨胀中采用不同存货计价方式,企业的税负从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依次降低。所以,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式,是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重要思路。
(三)土地增值税
建筑施工企业签订建房项目,将房屋建成后,若直接销售就需要缴纳土地增值税。为了节约税金,建筑施工企业可以与确定购买方的前提下,与购买方签署代建合同。那建筑施工企业的行为就是代建,是代替购买方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不需要缴纳土地增值税。代建行为而取得的劳务收入属于“建筑业”,按3%缴纳营业税。其税率明显低于土地增值税,税负得以降低。
(四)增值税
增值税纳税筹划空间大,比如可以利用运输费用进行纳税筹划,或者利用供应商选择、税收优惠政策和销售折扣方式。
五、建筑施工企业纳税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企业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常会发生预料外的状况,风险随时可能发生。作为经营者,要有正确面对风险的心态。要做好风险防范和预警方案,在出现问题时,能够积极应对,尽可能减少因为风险造成的损失。如果企业在核算安装工程营业额时不将设备价款扣除,就没有充分利用税收优惠造成多纳税。由此可见,企业的一些会计处理方法,对税收政策的解读都影响着纳税筹划,由此带来的风险又直接影响企业利润。所以进行纳税筹划时,应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以提高企业经营利润、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的。这样才能降低经营风险。
(二)保持筹划方案适度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如果筹划方案只注重眼前利益,没考虑到长远发展趋势,就会使纳税筹划失去其原应有的效用。所以要把握税收政策的发展和趋势。当政策改变时,我们能及时做出应对,改变原有方案,才能减少损失。
纳税筹划还要求可操作性。纳税筹划不是一个专门部门的职责,它贯穿在生产经营各个阶段。当税务人员计划安排好方案后,要求每个部门齐力配合。所以,方案要简单易懂便于操作,还要求考虑机会成本。不能单纯为了筹划纳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所以制定操作性强的筹划方案,即节税又不会产生大量人力物力耗费。(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燕超.纳税筹划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当代经济,2008,(3):116-117
[2] 焦海仙.建筑施工企业涉税问题研究[J].财税金融,2011,(12下):72
[3] 杨军.企业纳税筹划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2
[4] 刘桂花.论如何加强建筑业营业税纳税筹划[J].财务与管理,2012,(11):21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税收筹划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11日
税收是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税收制度也需要进行改革,例如我国出台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即是顺应市场和时代的产物。对此,我国多数公司将税收筹划提上工作日程,对于我国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产业来说,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开始关注税收政策,努力采用各种手段降低企业税负,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眼下我国税收政策的重点放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上,笔者认为,这是解决重复征税的有效途径,会给企业带来实惠。作为特殊行业,建筑施工企业同样会因为此项政策的实施而减轻税负,但是就目前我国多数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来说,还需要进行一些完善和革新来解决当前面临的许多现实难点问题。
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
1、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上的影响。在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施工企业转变为增值税纳税人,其财务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营业税是价内税,增值税是价外税,施工企业财务入账金额会变小,不再含有营业税,企业提供的应税劳务、机械设备以及物资等,只要取得合规票据即可抵消进项税,从而减少企业施工成本,增加利润。在施工企业账务处理上也有很大的变化,营改增之后,建筑施工企业购进材料,借:固定资产或原材料等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不再是借:固定资产或原材料等;贷:应付账款,不再是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报表中也有所变化,由于减少营业税金及附加中的营业税,从而减少了成本费用,增加了施工企业的利润。
2、对建筑施工企业税负上的影响。在建筑施工产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从表面上看施工企业税负由原3%转为11%,增加了税负,但是从长远来看,施工企业进行合理税务筹划,可以减轻税负,例如新购的材料成本可按17%做进项税额抵扣等。可以说,营改增是否可以减轻施工企业税负,取决于企业税收筹划的能力。对于建筑行业来说,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人工费占据较大比例,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工工资大幅上涨,此费用无法用于增值税的抵扣,施工企业会增加税收负担。另外,根据我国现状,施工企业购取材料的渠道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一线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分包企业资质良莠不齐,经常很难取得正规的专用发票。再者,企业原没有取得专用发票固定资产无法进行进项税抵扣,其费用成本只能由施工企业自己承担。
二、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改增”难点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难度大小,取决于施工企业的自身特点,其最核心的难点是地方政府由于改革引起的收入减少所造成的退缩心理,其次是如何确定征税的类型和税率。
1、地方政府放慢改革步伐。地方政府由于改革引起的收入减少所造成的退缩心理是阻挠税改的因素之一。根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规定,建筑施工行业适用11%的税率,营改增试运行期间,需要保持现行财政体制稳定,税款收入仍归原试点地区分别入库,财政减收额度由地方和中央共同分担。但是地方政府受到税收减少的影响,税改退缩心理有翘头趋势,放慢了营改增的改革步伐。
2、建筑施工企业征税类型的确定。增值税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包含消费型、收入型和生产型,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采用何种类型一直是争论地方。如果采取收入型的增值税,不符合简便征管的原则,如果采用生产型的增值税,税率无论是17%还是13%都会加重建筑施工企业的负担,若采用消费性的增值税,对于国家财政难以承受,将是很大的负担。
3、建筑施工企业征收税率的确定。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征收税率的确定是改革当中的难点,是另行规定税率,还是与生产企业统一征收一直没有确定的说法。
三、建筑施工企业实施税收筹划的建议
所谓税收筹划,既是在合法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节税,是企业通过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采用优惠条款,通过理财、投资以及经营等活动减轻企业税负的合法经济行为。税收筹划具有超前性、综合性、选择性、合法性以及收益性等特点。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与避税有着本质的区别,避税有悖于税法宗旨,而税收筹划合乎税法宗旨。税收筹划是对税收政策的积极作用,为了达到税后利润最大化,企业需要制定多套纳税方案,并在其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进行纳税。站在法律角度,依法纳税是纳税人的义务,但是依法纳税也是纳税人的权利,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积极主动在企业内部树立税收筹划意识,顺应“营改增”的大潮流,采用合法手段获取自己的权益,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提高。
1、最大限度地抵扣进项税额。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税收筹划范围得以扩大,施工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抵扣进项税额,在此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当制定允许应税劳务结算制度。与此同时,需要与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保证其可以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财务部门应确保增值税抵扣凭证不与现行法律冲突。另外,施工企业财务应当防止资料丢失,妥善保管相关资料,确保资料的完整性。
2、调整施工企业内部之间提供应税劳务的定价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企业内部之间出现冲突时,应当有相关机制予以平息,应税劳务的定价机制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甲、乙两家施工单位同属一家施工企业,乙公司承担甲公司货物运输任务,运费按照每吨200元,但是实施“营改增”后,在不考虑税金以及附加的基础上,乙公司税负每吨上涨四元,涨至七元每吨,扣除每吨三元的税负,乙公司税负降低了,如此一来,在不超过税负下降幅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提高运费,设立双方都能够同意的价格运行机制,实现税负科学、合理的转移。
3、建筑施工企业合理划分部门。目前,我国多数施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业务重叠现象,在实施“营改增”后应当合理拆分运行,另外,对于那些建筑施工企业采取兼营行为,应当将其分成若干个子公司,并且依据兼营项目进行逐一核算,将税法赋予的权利进行最大可能利用,使得纳税人的角色得以改变,降低施工企业税负,从而摆脱高税率缴纳税费的现象,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重复缴纳的影响,例如教育费附加、城建税以及印花税等。
4、充分利用其他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营业税来说,增值税减税政策较多,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面临的税务环境以及企业相关人员对增值税条例的熟知程度,灵活进行税收筹划,例如,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劳务方面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与此同时,施工企业应当对报价做出适当调整,防止出现执行政策后,税负不降反增的现象出现。另外,对于自身的发展目标,施工企业应当做到与时俱进,进行实时动态调整,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建筑施工企业会受到很大影响,施工企业需要依据周围环境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科学、合理进行税收筹划,降低在营改增政策大环境下的税收负担,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芳,王松.税收筹划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山东商业会计,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