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09:22: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如何进行跟踪审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提高
一、工程审计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建设单位内审意识淡薄。目前企业轻项目管理、或管理技术人员不足现象严重。工程项目承揽后续管理工作混乱,缺乏对内部部门的人员素质及工作效果的监控和管理,以至于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总体效益。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控制度与措施、内审部门不被重视、审计人员偏少或为企业富余人员、各职能部门人员参与工程项目层度有限或人浮于世。
2.企业对审计缺乏正确认识。当前,财务审计还是做为项目审计工作的一种重要的审计形式,查错究弊、事后监督,所提建议,大都是事后补救措施,且失去时效,缺乏实际意义。造成审计给人的印象是在查错误找证据的感觉,由此导致被审计单位消极配合,积极防御,双方关系紧张,乃至造成整个工程审计环境欠佳,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而现在推行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也由于审计部门与项目单位缺乏有效沟通,且推行时间短,认识不足。
3.缺乏足够的新审计技术和方法的支持。随着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人性化的电子信息平台和通讯技术日益发达,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单就会计电算化而言,已远远走在了审计工作前面。许多审计还停留在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对新技术的应用感到无所适从,更别说技术开发了。目前,计算机犯罪、高智商犯罪呈上升趋势,传统的以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审计技术,实不易发现层层设防的隐蔽问题。
4.审计人员知识、专业结构单一。工程审计是以节约工程建设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审计,它从技术上、经济上寻求提高经济效益途径,属于较高层次的审计,对实施审计的人员来说,除要求具备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外,还需要知识面宽,素质高。国外工程审计开展比较好的国家在吸纳审计人员方面就比较注重人员素质的综合性。
二、如何充分加强工程内审的作用
1、首先在内部明确工程管理和审计工作思路,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跟踪审计作用的平台。跟踪审计的引进意味着在错综复杂的基建管理中新的利益体的介入,可能会打破目前基建工作的平衡局面,造成工作方式和利益的重新调整。所以跟踪审计的引进从某种程度上讲,不仅是基建工作方式方法的改变,而且是基建管理体制和管理观念的变革。建设单位必须自上而下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为跟踪审计的进入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必须明确跟踪审计的管理职责与分工以及功能定位,制定与跟踪审计相适应的基建财务管理办法。
2、审慎选择审计服务单位。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能够提供审计服务的造价咨询公司多如牛毛,但在服务理念、能力和态度等方面良莠不齐,而且目前的跟踪审计还处于摸索阶段,有关部门在工作程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并没有相应的规范,基本上还属于一种定单服务。所以可以通过议标的方式确定提供跟踪审计服务的造价咨询公司。在议标过程中工作质量和信誉、服务理念和审计方案作为考察重点,报价高低只是参考依据之一,甚至是一个不重要的因素,毕竟审计费用不会太高,而且可以通过其它办法进行控制。那些一味压低报价、不赚钱也提供服务的单位并没有得到评委的青睐,因为价格过低有可能带来服务质量降低或互相勾结等其它风险。在审计服务单位确定后,必须通过合同明确跟踪审计的职责与要求,便于对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
3、责成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审计管理与协调工作。为了创造适宜跟踪审计作用充分发挥的环境,将跟踪审计与工程监理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其中分院内部审计部门负责跟踪审计工作的管理,分院基建管理部门负责工程监理和施工管理,通过职能分工,确保工作的相互牵制和中介机构能够公正地发表意见。审计管理部门负责对跟踪审计单位和人员的日常管理并监督审计方案的执行,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协调。
4、根据工程造价管理的不同环节和阶段,有针对性地确定跟踪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按照工程建设期间划分,可以将跟踪审计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部分,相应地确定每个部分审计的重点内容和环节。在工程前期,工程还处于工程设计、招标、施工合同签订阶段,常常是容易忽视审计工作价值的阶段。其实跟踪审计可以充分发挥在工程预算审核、招标评议、合同条款把关等方面的作用,将问题提前考虑在前面。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材料、工艺的选择以及工程的变更常常是影响工程造价变化的主要原因。跟踪审计的工作重点就在于对监理和施工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进行经济技术分析,提出优化建议,为甲方提供决策依据。另外还必须参与材料的选购工作,包括参与甲方材料考察,提供材料的市场行情和参考价格;对现场的实际施工情况进行监督,并对隐蔽工程进行鉴证;对工程进度进行核算,为工程进度款的支付进行把关。在工程后期,跟踪审计的工作重点在于造价审核和工作总结 。由于前期工作比较到位,造价结算审核工作一般比较简单,争议和对立的情况不会很多,所以审计人员必须按照要求对整个工程进行总结,为甲方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设工程;工程造价;跟踪审计
中图分类号:TE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046-01
在建设工程管理过程中,造价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我国对工程造价管理的侧重点放在事后核算阶段,对其他阶段的管理则相对薄弱。这种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可能会导致投资失控现象的发生。所以,加强建设工程造价跟踪管理是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对提高投资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审计实践,对如何做好工程造价跟踪审计作了粗浅分析。
一、工程造价跟踪审计问题
(一)立项决策
在建设项目的论证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部分项目投资者在工程管理专业方面经验不足,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在投资准备及论证上不够充分,投资风险因素考虑不周,决策不当,盲目上马,可能导致难以实现预期效益或项目失败。
(二)图纸设计
由于部分建设项目的图纸设计欠缺科学性,脱离立项投资估算,或是设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等原因,很容易引起图纸设计高于估算造价、设计差错与漏洞、设计在广度与深度上不足等问题,甚至出现边施工边变更设计的现象,造成建设项目造价控制失去意义。
(三)项目招标投标
在工程招投标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招标文件编制不严密、程序不规范、招标控制价编制不准确、工程量清单描述不清、内容含糊以及合同主要条款没有约定等问题,给以后结算环节留下诸多管理隐患。
(四)项目施工
由于项目投资者以及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没有实施有效的全面控制,造成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变更签证,从而影响整体的工程造价。
(五)竣工结算
建设项目的竣工结算过程是对工程造价结算的确定与审核,也是对工程造价的最终控制和总体性把握。如果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足、结算资料的不完整、签证的真实性较差,都容易导致工程造价失真或者虚增等问题。
二、如何进行工程造价跟踪审计
(一)立项环节
根据笔者调查的有关资料显示,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立项环节对工程造价占大约80%甚至更高的影响,并且立项也直接影响到其后各环节工程造价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此,对于加强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来说,立项环节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如何做好立项环节的跟踪审计,就需要抓好以下三个重点方面:其一,认真审查项目建议书内容是否合规、完整,项目性质及用途是否模糊,拟建规模、标准是否明确,项目投资估算和进度安排是否协调等;其二,认真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是否明确,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可行性是否有机结合,与企业营销状况和走势是否统一等;其三,认真审查立项的决策是否合理与科学,方案是否可行。认真核实相关资料的来源和取得途径是否真实、可靠、充分,特别要对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论证。考察其项目是否能够遵循“效益至上”的原则,从而选择出工艺流程较为简单、方案最佳的立项。
(二)设计环节
通过笔者的调查显示,自初步设计至施工图设计完成,能确定90%的工程造价;自施工开始,通过技术组织措施节约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不到10%。因此,加强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通过审计实践发现,项目投资者想要对设计环节进行造价控制,就应该尽可能采用限额设计,也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不被突破。要通过分析,判断设计采用的流程是否先进,操作条件是否影响造价,设计布局是否紧凑、合理,自然条件是否充分利用,设备、材料的选用是否正确,图纸是否已经严格审查,应尽量避免采用价格昂贵的材料等。
(三)招标投标环节
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最为有效的手段是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公开招标投标活动。对于强化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来说,做好招投标环节的审查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首先,应对招标文件编制进行审查。查看招标文件是否符合公开招投标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内容是否全面,招投标的程序及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合规,招标范围是否明确,审查评标标准和方法采用是否科学,能否满足客观公正评标的要求等;其次,加强招标控制价和工程量清单的审核,此过程是造价控制的关键过程。查看控制价编制依据是否充分,市场因素是否考虑,招标控制价是否能控制在市场公允价格范围内等。同时还要对工程量清单进行必要的审核。查看清单描述是否准确、细致,工程量计算是否满足图纸要求等;第三,审查合同签订是否严谨。工程合同中的专业条款对最终的结算审计具有关键作用,如果条款描述过粗,后期的结算审计会有争议,对造价控制不利;第四,合同签订之前,应对中标单位的投标综合单价逐项进行核对,避免出现错项和畸高项等。
(四)施工环节
对于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来说,施工环节的造价审计监督也是关键点。要想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就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对建材的品质以及价格进行审查。对一个建设项目来说,建筑材料大约占据了70%左右的工程成本,而建材的价格多变、品种繁多、供应渠道也很多。因此,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着力关注建筑材料的市场行情,还要掌握价格变化趋势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更科学地、合理地确定材料的价格;其次,对建设项目的设计变更以及工程签证进行审查,特别需要关注材料的代用、工程的变更以及预算外费用与用工等。同时应对其真实性与必要性进行监督。如果不是施工条件变化等特殊要求,应坚决抵制现场工程签证与设计变更。而对已经通过了专家论证的设计变更,审计人员也要对其必要性和论证程序合规性进行审查。
(五)结算环节
从目前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工程结算一般都采用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计价法来进行计算。并结合合同的条款,对实际完成的工作量进行复核与审查,特别应关注工程变更签证。如果前期的跟踪审计比较到位,此环节就会比较轻松。此外,对于结算环节的审计来说,结算资料是否完整、价格材料是否真实有效等也是影响竣工结算的内容之一, 也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审查与重点的关注。
小结,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是一项细致工作,每个环节都与资金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细小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和浪费。所以,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仅要以立项、图纸为依据,还要以现行的概预算定额和相关文件作为审计标准,在工作中寻找规律,不断挑战自己,并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管理能力。出色完成各项任务标准,交出合格答卷。
参考文献:
[1] 敖秋平.如何控制建设项目工程造价[J]_审计与理财,2010.
关键词:工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3W”思考
工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是目前内部审计正在不断深化的一种审计形式,是加强项目管理、控制投资成本、化解审计风险、提高综合正效能的审计手段之一。本文针对建设工程投资项目开展跟踪审计提出3W思考。即:工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什么(WHAT)、为什么要开展投资项目跟踪审计(WHY)以及如何进行工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HOW)。
一、是什么(WHAT)
所谓建设工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对工程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的审查与监督,目的是有效控制和真实反映工程造价,维护合法权益,完善工程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一)相对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是直接为本企业最高决策者负责的审计机构。具有外部审计机构所不具备的内在优势,更容易掌握和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动向与发展方向,能及时有效地组织审计资源,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开展审计。
(二)时段具有可变性。跟踪审计可以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投资性质、不同的工艺要求开展。可以从投资项目的设计到竣工投产全过程,也可以针对全过程中的某些以工艺繁杂程度较高隐蔽工程多的单位工程为对象或是交叉作业频繁的复杂工程为连续目标对象,甚至也可分不同时段紧跟工程项目进度动态来设计跟踪审计。
(三)目的不同,方法不同。如针对以资金流动频繁且数量较大的设备及大宗物资采购进行单一的跟踪审计,从调研到招标、从评标到合同确认、从供应到验收、从安装到正常生产始用进行全程跟踪。如针对以工艺流程比较复杂、资金运作形式单一的工程项目,要以工艺性质为主进行现场跟踪审计,为后期的工程竣工决算做好资料与签证上的收集和准备,减少决算中的审计风险等。
(四)条件便利、时效更高、针对更强。内部审计对工程建设投资项目生产工艺流程、方法与特殊性的比较了解,更容易直取要点所在,更便于掌握项目操作的重点、难点阶段,针对性强,安排和组织审计资源相对容易,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功效最大化。
二、为什么(WHY)
为什么要开展跟踪审计?解决好这个问题为下一步“如何做”作了必要的前提。
跟踪审计与传统审计在审计方法、流程、组织、管理、目的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优缺点明显,利弊互参,目标不同。具体如附表。
形式 跟踪审计 传统审计
优 势 动态审计,向前延伸,向管理效能与投资效能延伸;设计概算、合同、预决算、管理内控、采购、工程财务、产效能等多元审计;全程或阶段审计,生产动态掌握全面,现场主动性强,问题发现及时,进一步促进管理更规范、内控更完善。 静态、事后、单一定向、最终结果审计,资料反映全面整体,工作量集中度大,时效快;人员配备与组织实施简明,依据充分、法律法规明确
缺 陷 服务与监督对象难度大 、范围宽,法律体系不完善、依据不充分;审计技术要求高、知识面宽,难全面难深入;涉及的工艺与生产面宽,审计人员人力资源有限;时间长、组织实施困难、时效不明显;介入时段不明确、风险点多可控难度大,与项目参与方协调难度大,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难度大。 服务与监督力度小 ,范围一定;审计技术要求单一,不涉及生产过程管理与控制;工作被动性多,主动性差,不全面,单一风险系数大;项目实际过程没有,无控制。
从表中可看到跟踪审计与传统审计方式与效能上各有特点又存差异,选择合适的审计项目和采取合理的审计形式是组织审计要达到什么样审计成果的重点与关键。跟踪审计的特殊性和优势是其它审计形式所不能替代,它更突出了管理控制过程与经营活动过程审计加预、决、结算审计的模式,不但注重结果更看重过程。根据生产实际和产效大小以及项目在发展中的重要程度,有计划有步骤的选择跟踪审计形式。全面反映从管理内控、经营成果、投资效能过程中的真实、合法、效益。
同时,在决定采取跟踪审计之前还要解决好“六点不清”的问题:方法认识不清、介入时点不清、关注重点不清、资源配置不清、组织方式不清、方案制订与执行不清。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从审计项目确定前就要开始做好资料收集、技术交流、工艺了解、项目目标、可研调查、生产要求、企业规划、组织策划、跟踪节点要点、人员组配、特殊预案、可行试运等作充分细致的工作。这样才能做到项目跟踪审计开展有序、实际操作规范而严密。
三、如何做(HOW)
解决好前面两点,是为如何做作基础、做准备。开展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最终要落实在如何做,也是跟踪审计的重中之重,更是难点所在。可从五个方面来做:
(一)跟踪审计的依据及要求
主要是依据国家先后出台的《建筑法》、《招投标法》、《合同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实现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会计法》以及行业与企业相关的制度与规定。
要求对跟踪审计的工程投资项目的真实、合法、效益性作出审计评价。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二)跟踪审计关注的主要方面与节点
1.立项及投资控制:立项的相关文件与概预算控制程序、依据、可行、规模和标准,
2.资金管理:项目资金筹备、方式、来源、管理、使用、内控、范围等。
3.建设管理:招标与投标程序、签订、履行、过程控制、施工重点、工艺重点、隐蔽工程等。
4.征地管理:被征用地的权益分配、合同签订、社会稳定、经济补偿等。
5.环保安全管理与HSE管理:工程项目的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利益的冲突、安全管理与环境污染的一票否决,施工单位HSE准入制、安全生产制度与执行。
6. 项目预结算的审查:程序及资料、合同外调整、取费标准、工程量及计价、变更、索赔、奖励、违约等。
(三) 跟踪审计主要程序与内容
1.计划:结合本石油企业生产的特殊性与发展要求和方向,来确定的安排年度计划中跟踪审计项目的多少。做到立项适度、重点突出、要点明确。
2.方案:针对立项计划,确定跟踪审计方案。做到方案优选、操作便利、效果明显。
3.前期调查:根据方案的步骤,落实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尤其是经营、生产、工艺、管理、内控、制度等进行大量信息的收集与归纳。
4.实施步骤:根据审计方案和资料的收集,开始启动跟踪审计,针对审计要达到的目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落实审计方案。
5.审计通知:下达审计通知书(提前三天送达)。
6.审计实施:按照方案进行跟踪审计。现场处理与协调要具有灵活性和主动性与可控性。进一步落实方案中的要求与跟踪的要点。
7.审计阶段总结:跟踪审计的项目一般是周期性长、流程繁杂、工艺技术含量高、要点多的工程,在PDCA循环中提高和修正审计工作的方法与方向,为下一阶段的跟踪打基础。
8.审计征求:交换意见,在定性之前的合理沟通,并对部分事项作出合理适度的调整(内审15天)。
9.审计报告:根据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审计成果,编写审计报告。
10.审计处理与建议:对审计结果的处理与建议要十分的谨慎与合情合理合法,具有法律性质。
(四)工程项目审计的主要内容
1.项目程序:审查项目是否经过集体讨论且充分调研;有无超规模、范围、标准和违法违规;投资控制是否有效可控;程序是否合理;有无缺项与缺陷。
2.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组织过程中,将不符合要求的投标单位通过暗箱操作达到中标的现象;有无层层分包和转包现象;合同履行前后的计量支付与控制是否合理与规范;还要特别关注油田工程先施工后签合同的违规现象。
3.财务:关注项目管理费的支出情况,是否有不合规不应该进入的其它费用挤进来?特别是项目初期的(开工仪式费、庆典、购车、工资奖金等)各项费用是否按规定手续与内控制度的要求进行核算;工程进度款的拨付是否按照合同约定和工程形象进度和验收签证后再拨款;项目成本的形成与构成是否合理;工农关系补偿费用的规定与审核。
4.工程质量:在工程的管理上是否完善;有无与承包单位之间存在签证不及时与观点不一致的问题,原因是什么;变更手续是否齐全规范;监理工作是否到位;现场点交是否合符要求与规定,有无未签证先点交,故意扩大设计范围,造成事实既定的现象;同时还要关注项目管理有关单位的“近亲化”现象,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甚至是工程的主管单位之间都存在着浓厚的血缘关系,审查在监督过程中是否存在影响项目工期与质量这种现象。
5.物资采购:大宗物资的采购是否按规定要求进行招标与市场调研,关联交易是否正常、是否及时供给、合同有无法律效力、约定是否合理、有无重大漏洞。
改进我国金融审计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金融审计环境。所谓优化金融审计环境就是指创造优越的社会和物质条件以保障金融审计的有效开展。而在当前金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下,优化金融审计环境主要可从法律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入手。要创造优越的金融审计环境,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金融审计法律法规,从政府宏观角度出发,通过制度安排来协调相关部门工作,明确审计监督的对象、被审计单位应定期向审计机关报送的报表资料等,将金融机构纳入政府审计机关常态监督范畴。其次,优越的金融审计环境可以通过加大金融审计的宣传力度,向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及被审计单位传递金融审计信息,介绍审计机关的工作方式和职责范围。
(二)改进审计方式。金融审计应该探索创新型的审计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的转变。传统的审计方式更多地停留在对已经发生和完成事项的事后监督、检查、侧重于对已经形成的漏洞和突出的问题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这种传统方式明显滞后、被动,不符合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要求。因此,创新审计方式成为改进我国金融审计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及时改进审计手段、全面开展计算机审计也是金融审计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积极开发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其次,大力培养计算机辅助审计人员;再者,与金融机构联网,尝试在审计人员的办公室随时跟踪和监督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财务收支情况。
(三)创新监管机制。所谓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障金融体系安全、健康、高效运行。要创新金融审计的监管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是强化现场检查的计划性、协调性和连续性,实现监管的常规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其次是充分利用电子化技术,综合运用非现场监测的方法和手段,建立金融监管数据信息系统,实现金融审计监管机制的创新;再者是完善监管档案,建立健全每个被监管机构的综合档案,实现连续性的跟踪监管,对金融机构实施全面有效的监管。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 跟踪审计 竣工决算审计
随着我国民生工程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政府投资项目日渐增多。作为国家资金使用管理的关键,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是保障国有资金安全使用的重点。在传统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多采用竣工结算审计方式对投资项目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方式极易造成审计内容的遗漏及资金流失,影响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为了保障国有资金的有效使用、保障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进度及施工质量,现代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应采用跟踪审计方式开展审计工作。以跟踪审计优势对政府投资项目投资立项及施工过程中各阶段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保障投资资金的有效使用、保障经济活动真实合法,维护政府投资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一、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意义
传统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以项目竣工后的事后决算审计为主,这样的审计方式造成了审计人员脱离了具体的建设过程,影响了审计人员对问题的发现。即使在决算审计时发现了问题,其实损失已经造成。由于政府项目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因此问题发生后极难改变,进而造成了、资金流失等问题,影响了国有资金的使用安全、影响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现状,运用跟踪审计方式能够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保障国有资金安全、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管理中应加快跟踪审计方法的运用,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减少项目损失、监督项目的实施,实现民生工程投资建设目标。
二、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
(一)明确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方式
根据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主要通过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实现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在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中应明确跟踪审计方式及要点,以提前介入的审计、全过程的跟踪监督,及时发现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施工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利用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规范、监督项目施工管理工作,促进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建设目的的达成。通过明确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方式,使审计单位能够根据跟踪审计方式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与评测。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及审计需求开展审计工作,促进跟踪审计目标的实现。
(二)根据跟踪审计需求建立审计管理体系
为了实现跟踪审计目的、提高跟踪审计工作效率、规范跟踪审计工作,在实施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前应建立科学的、完善的审计管理体系。根据政府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跟踪审计工作内容及重点。以针对性、适用性为基础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体系,指导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在审计管理体系的建立中,还应将审计管理工作目标、内容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以此指导审计人员的具体工作,实现跟踪审计管理目标。
(三)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内容与重点
1、投资阶段的审计重点
投资阶段的审计工作是对项目资金、项目法人、招投标工作以及合同管理等工作的审计。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对资金落实情况、法人确定机制、资金筹集与责任制度等进行审计。同时,针对项目勘察、设计、建立以及招投标活动中的审计需求开展审计工作,避免暗箱操作等情况损害国家利益、避免串通舞弊影响项目招投标工作的开展。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投资项目投资阶段审计目标,并确保项目施工前准备活动满足施工需求,保障政府投资项目施工管理基础工作的落实。
2、建设施工阶段的审计分析
政府投资项目施工阶段的审计工作是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工程管理、施工进度、使用材料以及变更等事项的审计。通过对内容控制体系建立与执行情况的监督审计、通过施工过程中进度及资金情况的审计、通过对造价执行情况的审计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保障投资资金的安全与使用。在施工阶段的审计中,跟踪审计人员应着重对项目资金的拨付、管理及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并根据工程造价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监督审查。通过资金拨付、使用的监管审计保障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满足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需求。
3、竣工结算审计的分析
由于投资阶段审计与施工阶段审计工作的执行为竣工结算审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竣工结算审计工作量也较传统竣工结算审计有着较大的减少。通过结算编制依据、各项定格套用情况饿审计、标底及工程量计价清单执行审计、工程款项审计等工作,实现跟踪审计目的,保障审计工作质量满足审计工作需求。
(四)注重跟踪审计评价,提高审计能力及审计质量
在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执行中,建立有效的评价体制是保障审计效果、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在审计工作开始前应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审计工作管理体系及管理目标建立绩效评价与审计工作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对跟踪审计管理体系、审计工作执行情况进行评测与评价,了解跟踪审计工作开展中的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通过评价结论及跟踪评价及时发现跟踪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跟踪审计管理体系改进、审计能力提高的目标,预防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造成的资金安全隐患。
三、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的附加作用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保障政府投资资金的安全、保障投资项目施工质量,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的科学开展还能够促进施工单位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监理工作职能的有效发挥。通过跟踪审计工作提高项目建设施工单位对质量、资金管理人士,促进施工单位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以跟踪审计使施工单位财务管理与施工管理更加 协调的开展工作,为保障项目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通过审计内容、审计工作能够提高建立单位对施工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强化监理工程师对施工过程中各环节的关注,进而保障项目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通过动态的跟踪审计对工程项目分时段、分内容的开展动态化审计工作,提高施工数据的审计质量,避免短时间处理大量数据造成的误差及漏洞,保障政府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
四、结论
针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共建设项目管理需求,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管理中必须强化审计工作的开展。利用跟踪审计方法提高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管理能力,保障国家资金的有效使用。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多样性特点,审计部门还应强化自身审计能力。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特点加快审计人员的培训与培养,通过科学的跟踪审计与管理保障政府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在跟踪审计活动中,审计单位还应建立评价评测体系,通过评价评测体系对跟踪审计活动进行实时评价,及时发现审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审计工作中实行跟踪审计,跟踪审计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企业审计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的提高投资者和经营者对审计工作的信赖。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其自身审计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的电力企业在审计的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应用跟踪审计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然而,目前跟踪审计在电力审计工作中应用的范围并不是非常的广泛,仍需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扩大其应用范围与应用效果。
关键词:
跟踪审计;电力审计;应用
一、跟踪审计概述
跟踪审计是指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把企业中的各种信息都输入电脑,设置固定的审计程序对企业的信息进行随时随地的审计,企业的管理者随时都能够得到当前最新的审计报告。跟踪审计的审计报告具有很强的及时性,能够帮助企业的管理者更好的掌握企业的经营信息,同时还能让外界投资者增加对企业信息的信赖程度,随时了解企业的经营动态。
二、电力企业实行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对计算机的应用。如果电力企业不能及时的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那么企业很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在现代社会,能够掌握及时有效的信息对决策者来说非常重要,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把企业经营中的各种信息通过数据的形式传入计算机,然后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这不但提高了企业信息的使用范围,还有效的降低了企业信息的传播成本,对企业的日常经营非常有帮助。电力企业实行跟踪审计就是充分的利用了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它能够有效提升电力企业审计的工作效率,还能节省审计成本,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以及外界投资者对企业审计的需求。
三、跟踪审计在电力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都在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开展审计工作,而这种审计方法主要是针对企业日后事项进行审计,即使最终审计的质量高也不能挽回企业已经形成的损失。跟踪审计是对企业的日常经营进行动态的审计,它能随时随地的对各种信息进行审计,让企业的经营者及时的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因此跟踪审计具有传统审计无法替代的优势。然而,跟踪审计的动态性也决定了它的风险性,电力企业为了更好的防范风险,对于跟踪审计的应用非常的慎重。我国的法律对于跟踪审计的各方面情况都缺乏严格的规定。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来有效的降低使用跟踪审计的风险成为了阻碍跟踪审计在电力企业审计工作中应用的最大绊脚石,它严重的阻碍了电力企业对跟踪审计的应用。
(二)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跟踪审计想要在电力企业广泛应用需要有配套的计算机技术做支撑。然而,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不是非常普遍,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企业即使应用了跟踪审计也不能充分的发挥跟踪审计的效果。电力企业应用跟踪审计后,如果没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做为保证,那么企业就不能很好的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审计结果的质量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企业运用跟踪审计的目的就不能达到了。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不但影响了企业对跟踪审计的应用效率还影响了跟踪审计的应用质量。
(三)应用跟踪审计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跟踪审计在我国应用的时间比较短,我国企业在审计工作中应用跟踪审计的技术水平不是非常的高。我国有的电力企业应用了跟踪审计后,由于审计技术不到位,审计的水平不是非常的高,审计报告的数据不准确,跟踪审计的作用不但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管理人员运用了错误的审计报告数据,很可能做出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错误决策。电力企业想要通过跟踪审计来提升审计效率,不断提高企业的审计水平必须要高度重视审计技术的重要性。
四、如何进一步提高跟踪审计在电力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一)建立健全的法律来规范跟踪审计的行为为了有效降低企业的审计风险,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不断的规范跟踪审计的行为,保证企业实行跟踪审计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有效降低电力企业的审计风险。我国的电力企业大部分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我国政府为了有效加强电力企业的审计水平,应该不断提升审计的质量,不断强化对电力企业的审计管理,应该加强对法律的规范,通过健全的法律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企业的审计活动,降低电力企业运用跟踪审计的风险。各地区额政府部门要根据各地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法规和相关制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的帮助企业把跟踪审计应用到实处,提高电力审计的工作效率与审计质量,帮助电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加大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企业想要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加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的连续审计工作与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的关系非常紧密。如果企业的信息化程度高,企业跟踪审计的效率能够得到非常快速的提高,同时企业的审计工作的质量还能得到可靠的保证。因此,作为电力企业应该积极的加强对信息化的建设。首先,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加强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积极的宣传信息化的重要性,让每个员工都有信息化的意识,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还能积极的配合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其次,电力企业应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购买最新的信息化设备,利用优质的信息化设备保证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再次,电力企业应该重视对审计人员信息技术的培养,保证企业的审计人员能够熟练的运用信息技术来施行跟踪审计,以此来加大电力企业对跟踪审计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水平。
(三)加大对跟踪审计技术的研究开发电力企业在拥有了完善的信息系统后,还需要具备先进的跟踪审计技术。目前我国跟踪审计的技术还不是非常的成熟,阻碍了跟踪审计在电力企业的应用。因此,作为电力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对跟踪审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出来适合自身企业发展,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审计技术水平的审计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来加强跟踪审计在电力企业的应用范围和应用的效果。首先,电力企业应该研究与跟踪审计相关的软件,通过审计软件降低审计人员对于跟踪审计的应用难度,提高跟踪审计的应用范围。其次,电力企业应该设置专门的部门来开发审计技术,通过提高审计技术水平提高跟踪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实行效果。再次,加大对跟踪审计技术研究人员的重视,在电力企业日常的经营中,发现优秀的跟踪审计技术人员要重点培养,通过薪资和休假等多种形式对其进行奖励,提高审计人员研究和应用跟踪审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电力企业对跟踪审计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
五、总结
跟踪审计在电力企业的审计工作中是势在必行的,作为电力企业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勇于迎接外界带来的各种挑战,从多方面改善企业应用跟踪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跟踪审计能够更好、更快的应用到电力企业,提高电力企业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邓少灵.企业IT审计的框架[J].中国审计,2012(01):58-60.
[2]郝晓玲.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框架初探[J].上海管理科学,2013(04):41-43.
实施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跟踪审计是一个新的尝试,它有利于实现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监督和有效管理,对其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极为必要。本文结合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运行流程,从债务资金的举借、配置、使用以及偿还等环节,分析了实施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跟踪审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就各环节实施跟踪审计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以期推动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跟踪审计的发展。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跟踪审计;债务管理
一、引言
审计署2013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地方政府背负的债务已达17.89万亿元,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为全面加强地方债管理,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下文简称“地方债)风险隐患,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和财政部《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部署各地清理存量债务、甄别政府债务,并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及时将政府存量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对地方债改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的配套办法,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债实行限额管理,建立地方债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学术界也提出了一些缓解地方债风险的建议。然而,地方债的增速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据新华社2015年8月29日报道,截至2014年底,地方债总规模为24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5.4万亿元,相比2013年6月末的累计债务规模增长了41.3%。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有的学者尝试从审计角度就如何提高地方债管理水平进行研究,[2][3]这些研究大多是从事后审计的角度探讨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由于事后审计往往存在“即使发现问题,但已木已成舟”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而在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的跟踪审计,通过事中与事后的有机结合,能及时反馈审计发现的问题,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审计效果显著。那么,跟踪审计能否参与地方债管理?基于此,我们尝试将跟踪审计引入到地方债管理工作中,深入研究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问题。将地方债管理与跟踪审计相结合进行探讨,不仅丰富了地方债管理和跟踪审计两方面的学术文献,而且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模式和风险评价体系,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和监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有利于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同时,国家审计是治理地方政府债务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既拓展了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理论研究,又为国家审计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审计监督和治理提供了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有利于促进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发挥。
二、跟踪审计的含义、特点、作用及实践探索
(一)跟踪审计的含义及特点跟踪审计通常是指审计事项发生后,审计机关依法对财政资金或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分阶段、有重点的持续性审计,其对象是政府投资资金使用者从事的经济活动。[4]跟踪审计是跟随被审计事项的发展过程持续进行的一种审计方式,具有过程性突出、时效性强、效益性明显等特点。白日玲(2009)根据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点,将跟踪审计分为全程介入式、适时介入式和重点介入式等三种模式。[5]谭劲松等(2013)在分析跟踪审计含义的基础上,借鉴人体免疫系统的思想,提出跟踪审计具有三道“免疫防线”特征。[6]
(二)跟踪审计的作用及适用范围跟踪审计能及时发现、反馈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发表审计意见和建议,是一种动态监督活动。[7]跟踪审计是跟随被审计事项同步进行的一种审计方式,其优势主要表现为及时发现问题、揭示风险,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审计机关能利用自身专业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管理上可能存在的漏洞早发现、早预防,从根本上解决过去事后监督时滞性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全面促进和提高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或促进政府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跟踪审计的作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推动政策措施落实是跟踪审计的又一实践创新。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工作方案》,要求全国审计机关自2014年8月起,持续开展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政策措施情况的跟踪审计。总之,跟踪审计在及时发现与披露问题、揭示风险、推动政策措施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常(2011)认为,跟踪审计的成本通常会高于传统的事后审计,成本的提高往往会抵消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只有那些金额高、性质特殊的项目才适合采用跟踪审计。[8]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曾提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已经实施并完成了汶川灾后重建、玉树和舟曲灾后重建、京沪高速铁路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等跟踪审计项目。学者们也对跟踪审计实践进行了归纳总结,王中信(2009)以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款物全过程跟踪审计为例,对如何开展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跟踪审计进行了探讨。[9]自2009年起,美国审计署对一系列重振制造业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审计报告12篇。[10]美国审计署还针对页岩油气开发进行跟踪审计,监督政策落实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先后出具了89篇报告。[11]
(三)跟踪审计用于地方债管理的创新审计署《关于2015年地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持续跟踪审计地方政府性债务,注意反映和揭示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的贯彻落实”。地方债管理的目标是控制规模与防范风险,跟踪审计的目的是将监督关口前移以提高监督效果,两者的着力点或关注的对象实质上都是财政资金或财政性资源。在实践中,财政资金或财政性资源已经将地方债与跟踪审计连结起来,比如有关地方债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实质上就是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体现。然而,现有的理论研究并未能较好地将跟踪审计与地方债管理结合起来,对地方政府债务如何进行跟踪审计,学术界并未提供较好的答案。尽管对如何加强地方债管理已有了一些探讨,但从审计视角的研究较少。王世成和李袁婕(2013)认为应制定《地方政府债务法》,在法律层面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全方位立体监督体系,实现依法治债,从而使地方政府举债能够有法可依,有序运行。[12]李燕和同生辉(2014)则提出只有事前控制和执行控制相结合、主动管理和风险监控相结合,才能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落到实处。[13]Liu(2014)认为,导致中国地方债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预算软约束和非市场化的要素分配,而缓解地方债风险的措施则包括强化预算约束和改革地方政府的投融资体制。[14]Br觟thaler等(2015)发现,对市政债券进行限额管理能有效降低地方债规模及波动性。[15]马轶群(2015)通过模型推理发现,国家审计的揭示、抵御和预防功能可以对地方政府债务租值耗散进行治理,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是目前治理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手段。[16]从上述文献可知,学者们普遍认可对地方债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型的管理方式。我们认为跟踪审计体现的监督关口前移、时效性强、全程监督等特点,正好契合了这些需求。因此,地方政府债务跟踪审计既是地方债管理方式的创新,又是跟踪审计范围的拓展。
三、实施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跟踪审计从地方债资金举借环节就参与到地方债资金使用的监督之中,一方面能及时发现地方债资金举借、配置、使用、偿还等环节中的舞弊、违规、违纪行为,另一方面能就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各方揭示,督促相关部门改进地方债管理工作,及时堵塞内部控制和管理过程中的漏洞,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相关违法违规,从而进一步完善地方债资金监督管理体制。而原有的事后审计只是事后反馈存在的问题,发挥的监督作用相对有限。
(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管理水平的提升从审计署2013年审计结果看,近87%的地方债资金投向了市政建设、土地收储、保障性住房、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工程,并且这些工程一般周期长、业务复杂。对地方债资金运行过程中的浪费现象,事后审计只能是批评与处罚。跟踪审计由于能更早地发现、反馈地方债资金运行中的浪费现象,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后续资金的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项目后续过程中资金运行低效或无效行为,有利于节约地方债资金,提高其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如前所述,地方债资金主要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及配套工程建设中,大多属于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资金来源。执行地方债跟踪审计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总结和反映好的做法和经验,促进政策落地生根及不断完善。通过开展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可以连续监控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实施过程,并如实反映与客观评价有关政策执行情况,推动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四)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审计的效率和效果的提高跟踪审计的优势之一是提高了审计信息的及时性。跟踪审计将监督关口前移,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而且通过信息的及时反馈,有效地降低地方政府与资金使用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抑制或降低道德风险进而提高地方债资金的使用效果。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从而缓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抵触情绪,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另外,地方债资金从举借、配置、使用到最终偿还需要在很多部门之间流转,如果每一个环节都各自开展审计工作,必然造成衔接困难、重复劳动、效率低下。而跟踪审计则能自始至终围绕地方债的某一笔资金,有效减少流程中的重复环节,优化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总之,传统的地方债审计主要审计地方债的规模、结构及期限,很少涉及资金举借、配置、使用及偿还等方面的内容。如果采用地方债跟踪审计,则可以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对地方债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与反馈,促进纠正,进而起到亡羊补牢甚或未雨绸缪的作用。因此,在地方债资金管理中实施跟踪审计,对促进地方债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地方债管理水平的提升、地方债政策措施的落实及地方债审计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施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有利条件
(一)已有的跟踪审计实践经验可资借鉴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首次提出“各级审计部门应对国家拨款的基建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和专项审计”。2001年8月,《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提出,“对关系国计民生或财政性资金投入较大的国家建设项目,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对其前期准备、建设实施、竣工投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对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审计机关持续开展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执行政策落实措施情况的跟踪审计”。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审计力度,密切关注财政、金融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区域性金融稳定等情况,持续组织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推动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刘家义审计长在2014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后一段时期审计署会加大对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在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和基于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的客观需要,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成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监督手段。在实践中,国家审计机关已经成功实施了汶川大地震救灾款物和灾后重建项目、玉树地震救灾物资项目、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京沪高速铁路等重大项目的跟踪审计,积累了较丰富的跟踪审计实践经验,为开展地方债跟踪审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相关思路与经验。
(二)国家审计的相关理论予以指导国家审计最基本的职能是经济监督,其初始目标是检查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评价政府部门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率和效果、增强财政收支的透明度等。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环境的变迁,国家审计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刘家义审计长(2012)提出,“国家审计的实质是国家依法使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本质是国家治理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7]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再局限于对经济行为的监督和经济后果的评价,而应更加强调事中控制和积极预防,进一步发挥“预防、揭示、修补”功能,即预防潜在威胁、及早发出预警信息,揭示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修补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真正担当起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角色。与事后审计方式相比,跟踪审计突出过程监督,有效克服了事后审计即使发现问题,但纠偏成本很高或木已成舟而于事无补的局限,具有时效性较强、过程性突出、预防性明显、效益性显著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本质(宋常等,2014)。[18]其实,加大审计参与地方债资金管理力度的呼声一直不断。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曾要求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动态化、常态化的审计监督。总理指出:审计是我们国家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利益的“捍卫者”、政策落实的“督查员”和公共资金的“守护者”。因此,有必要扩大审计对地方债资金的监督范围,将地方债资金的举借、配置、使用及偿还等环节纳入其中,即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
(三)跟踪审计对象与地方债资金投向的交叉融合目前,地方债资金的投向与审计署实施的跟踪审计项目已有部分交集。财政部《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项目安排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主要安排用于中央投资地方配套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及其他难以吸引社会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据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公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大部分省市的地方债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主要投向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土地收储和教科文卫及保障性住房。强化审计监督要做到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可以说,无论是对重大项目还是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其根本落脚点还是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效率与效果)。围绕财政资金使用,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监督是跟踪审计的应有之义。因此,财政资金是连接地方债与跟踪审计的纽带,如图1所示。地方债资金投入的项目大多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其资金使用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对这些项目加强跟踪审计十分必要。其实,国家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查核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而且是为了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存在的问题,改善经营管理,堵塞各种漏洞,进而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应该体现为审计发现的问题都能够及时导向制度上的缺陷及其改进,减少“屡审屡犯”和“屡犯屡审”的现象。目前的地方债事后审计模式显然达不到这样的预期目标。《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2014年)规定,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审计署关于2015年地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持续跟踪审计地方政府债务,注意反映和揭示新情况和新问题,促进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意见的贯彻落实。据此,更多的地方债资金项目将纳入审计全覆盖的范围,与跟踪审计的交集也会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对地方债资金实施跟踪审计是可行的,既有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实践经验可资借鉴,又有国家审计的相关理论予以指导,更重要的是审计机关当前正在实施的部分跟踪审计项目所关注的对象就是地方债资金。因此,无论是从提高地方债资金使用效益,还是从控制地方债风险来看,地方债管理工作都需要跟踪审计的积极参与。
五、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目标与重点
地方债资金运行涉及举借、配置、使用、偿还等多个环节。针对我国地方债资金运行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明确各个环节跟踪审计的目标与内容,并确定相应的审计重点。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流程、目标及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流程设计应按照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原则,将跟踪审计的重点放在能有效降低地方债风险的关键环节,促进地方政府将有限的地方债资金投入到可以产生更多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活动中去,以提高地方债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一)地方债资金举借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依法适度地方债举借环节是地方债资金运行的起点。新《预算法》规定,从2015年起地方债全部纳入地方政府预算管理。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适度举借债务,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举借。然而,地方政府举债的规模、期限、利率等信息并未完全公开。针对举债环节的审计应重点关注地方债举债主体、举债方式、举债规模、举债程序等内容。该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地方政府未遵循新《预算法》的规定,委托非政府机构代为举债,比如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举债、地方政府仍存在债券以外的融资方式、举借规模超出预算规模、举债不按规定程序等。针对当前地方债举借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否依法适度是该环节审计的目标与重点。第一,明确举债主体,即地方债的举债主体是否符合新《预算法》的相关要求,是否仍然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这类举债主体举债;第二,规范举债方式,即除发行债券外,融资方式是否有其他形式;第三,控制举债规模,即核算地方债规模是否超出了地方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偿债峰值是否超过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第四,严格举债程序,即核查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是否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根据地方债举借环节的审计重点,在进行审计评价时,宜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有举债主体合法性、举债方式市场化、举借规模合理化以及举债流程规范化;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有债务率(债务余额/政府可支配财力)、新增债务率(新增债务/债务余额)、债务负担率(债务余额/GDP)、利息负担率(当年债务利息/政府可支配财力)和财政收入增长率等。
(二)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有理有据地方债资金的配置主要是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分配地方债资金的问题。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财政资金要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到市、县、乡(镇)进行层层拨付,导致地方债资金的分配环节过多、时间过长等问题突出,甚至有些资金始终没有拨付。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总理2015年先后多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部署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省、市、县之间的资金配置缺乏分配依据,比如未考虑各级政府的财力及偿债能力而进行几乎平均的分配;未遵循项目确定、预算安排、人大审批等程序;分配不及时,存在资金滞留、挤占或挪用等现象。鉴于此,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的审计重点应关注省、市、县之间如何合理分配地方债资金,是否充分考虑各级政府的财力及偿债能力,是否及时分配、及时拨付,是否存在资金滞留、挤占或挪用等现象,决策过程是否公开透明等。在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也宜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有地方债资金配置是否存在分配标准,是否真正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执行,资金分配是否进行了公示;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有资金分配到位时间和资金及时到位率(及时拨付金额/应拨付金额)等。
(三)地方债资金使用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效益导向地方债资金不仅仅是其规模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其使用效率与效果问题。地方债资金的使用既涉及风险水平,又涉及社会效益,是地方债管理的关键环节。《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规定,地方债资金只能用于中央投资配套、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然而,地方政府如果将地方债资金完全投向公益事业,其社会效益明显而经济效益不足,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动力不足。地方债资金使用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资金使用部门改变地方债资金既定用途和范围,将地方债资金投向非公益性项目,甚至存在贪污、挪用、截留、浪费等现象;地方债资金使用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地方债资金使用环节的审计重点应关注资金的投向,比如地方债投资项目名称、项目工期、项目负责人等信息是否进行了公示,资金使用单位是否按申报时的用途合法合规使用资金;还应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及预期效果,如是否存在资金沉淀现象、已使用资金是否与项目进度相吻合等。在地方债资金的使用环节,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有资金使用的目标性(如是否专款专用)和项目目标的可行性(如有无可行性报告);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有资金到位率、施工进度完成率、项目净现值以及项目回收期等。
(四)地方债偿还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足额及时偿还环节是地方债资金运行的终点。在此环节,落实还款来源、优化还款方式是关键。该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偿债责任不清、偿债意识不强、偿债机制不健全,以及偿债计划缺失,地方政府无相对固定的偿债资金来源,还款资金来源渠道少。地方债偿还环节的审计重点应关注偿债资金的及时到位及规模,即偿债资金到位的及时性及稳定性,偿债资金是否有预算安排;地方政府是否建立了债务监控体系,是否有系统的偿债约束机制,是否实行了债务报告制度,债务相关信息是否透明。地方债偿还环节的审计评价,也应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包括是否设立了偿债制度、是否有完整的偿债计划、财政金融数据是否真实完整;定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当年可支配财力、偿债资金规模等。
六、改进和加强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加强地方债跟踪审计理论研究加强地方债跟踪审计理论研究,有利于审计人员把握其发展规律,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然而,我国目前的跟踪审计实践还处在起步阶段,跟踪审计理论也比较薄弱。有关地方债跟踪审计的含义特点、功能作用、内容目标、方式机制以及技术运用等问题亟需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以便指导和促进地方债跟踪审计的实践。现阶段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紧密结合已有跟踪审计实践,加强调查研究,了解跟踪审计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借鉴其他项目跟踪审计有益做法,不断总结地方债跟踪审计实践经验,探索其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形成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理论成果。第二,充分借鉴已有审计理论成果,拓展跟踪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第三,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审计机关立足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的实践者和应用者,掌握着大量的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但在审计实践经验的凝集和升华上可以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理论研究。
(二)进一步充实地方债跟踪审计人员队伍审计人员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时间跨度大,情况复杂,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法律、会计、财务、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深刻理解地方债资金投放与使用的制度背景及政策意图,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职业判断和专业评价。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审计人员加强培训,增强其跟踪审计业务的能力,打造一支能有效开展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工作的人才队伍。在整合内部审计资源的同时,还应该拓宽思路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随着跟踪审计范围的逐渐扩大,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领域,可以在《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允许的范围内,引进或聘用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这既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也有利于增强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及在社会公众中的认可度。
(三)尽快制定地方债跟踪审计相关规制完善的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规制,是依法开展地方债审计工作的依据。我国跟踪审计实践的时间较短,积累的经验不是很多,目前还缺乏用来规范跟踪审计的有关规制。因此,需要在不断实践并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与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有关的具体规制、指导性意见或业务指南,使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逐步走上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目前,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明确地方债跟踪审计范围,跟踪审计不是大包大揽,不能越位参与地方债资金项目的管理;第二,要考虑审计风险,准确把握跟踪审计的介入深度和关键控制点;第三,要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地方债跟踪审计的质量;第四,要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
(四)进一步创新地方债跟踪审计方式方法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挖掘大数据的价值以期望其在本行业带来巨大变革,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审计将在信息获取渠道、抽样方法、审计范围、审计模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在思维及理念上,应借助“互联网+”,尽快创新审计技术及方式方法,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一方面,在审计技术方法上,地方债跟踪审计应致力于审计信息化建设,尽快适应科技创新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进行在线审计,加快构建地方债跟踪审计应用系统,实施信息化审计;另一方面,在审计方式上,伴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高度融合,各类型审计常常相互重合和支撑,财政资金流转于企业、税务、金融等领域,涵盖多方面、多方式、多专业的综合审计将逐步成为一种主要的审计方式。因此,应尝试将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与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财政资金审计项目结合,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结语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审计方式,具有关口前移、时效性强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审计机关的大力推广,已彰显出其优越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不仅有利于实现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监督和有效管理,而且有利于国家审计发挥其参与国家治理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研究并未能较好地将跟踪审计与地方债管理结合起来,相关可用的理论成果尚付阙如。本文基于地方债管理和跟踪审计的现有文献及地方债管理和跟踪审计的对象都是财政资金的客观事实,探讨了地方债资金的跟踪审计问题,分析了实施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有利条件,初步探讨了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目标与重点(含实践路径),并对改进和加强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这将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模式和风险评价体系,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提供可借鉴性的路径,进而达到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17]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2]曾康霖、吕劲松:《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审计思考》,《审计研究》2014年第1期。
[3][16]马轶群:《地方政府债务的租值耗散及国家审计治理———以融资平台为例》,《财经科学》2015年第2期。
[4][18]宋常、田莹莹、张羽瑶:《关于国家审计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当代财经》2014年第1期。
[5]白日玲:《审计机关强化跟踪审计的若干思考———基于大连市审计机关开展跟踪审计的实践》,《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6]谭劲松、赵黎鸣、宋顺林:《跟踪审计的“免疫防线”:体系构建与案例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7]宋常、黄文炳:《基于国家治理新动向的国家审计若干思考》,《审计研究》2015年第2期。
[8]宋常:《探索跟踪审计》,《首席财务官》2011年第1期。
[9]王中信:《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探讨》,《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10]王长友、张强:《美国审计署对重振制造业政策执行情况审计及其借鉴》,《国外审计动态》2014年第11期。
[11]刘誉泽、崔孟修:《美国审计署页岩油气开发跟踪审计情况与启示》,《国外审计动态》2015年第6期。
[12]王世成、李袁婕:《基于审计结果的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审计研究》2013年第5期。
2009年,工程质量事故频发的一年,而“桥粘粘”以无可匹敌的人气指数搭上了这一年还是新生名词“豆腐渣”的末班车。桥粘粘是南京的汉中门大桥在竣工一年后,桥栏杆出现了数十处裂纹,而施工单位接到市民举报后,第一时间赶到并不是施工维修而是用胶水去粘。该行为受到了社会的谴责。有关单位已做出道歉,并表示定会积极处理。但媒体紧接着披露,这座豆腐渣桥,当时竟获得了“2009年市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2014年10月,超过100亿元巨资的投入、历时长达4年的山西某高速公路通车了。但原定1年零6个月的工期,逾期施工了近3年尚未通车,这引起了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注意,在暗访调查中发现,该高速公路存在桥梁隧道裂缝、挡墙护坡松塌,桥梁钢筋、有细微裂缝,隔离带钢板螺丝松动甚至缺失,少数桥护栏浇筑错位等偷工减料现象,为了能使工程美观,该高速公路大部分护坡和挡墙的石缝竟是用黑墨汁画出来的。同年12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体育馆的建筑工地发生倒塌事故。该事故至少造成10人死亡、4人受伤。事发钢筋底板面积大约1500平方米,由脚手架支撑呈为半悬空状态,悬空高度大约1.5米。事发时,底板上下有数十名工人施工,底板突然整体侧滑,将底板下方的人全部压埋。直到救援人员赶到,采取措施,使用切割机等才将被埋人员救出,而其中多人已伤亡。工程质量事故的频发引起公众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怀疑,工程质量机构受到委托后,依据工程质量相关法律、准则及技术要求,行使监督管理职责。我国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现状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宏观管理是指国家对工程质量展开的监督管理,具体由工程建设相关主管部门以及该主管部门委托授权的机构实施监管,是外部的、纵向的控制。它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证贯彻执行技术法规和标准。建设部是国家工程质量监督的主管部门,市、县工程质量监督站是工程质量监督的实践部门。贯穿于工程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的这种管理,它不但从计划、规划、环保、土地管理等多个方面对工程进行监督管理,还从工程相关活动的资格认定,设计、施工、资料等方面进行审查,以及每一阶段结束的相关质量检测、验证和被审单位的奖惩等方面对工程关键部分进行监管。此外,还对各种工程相关事宜如工程招标投标、施工、验收、维修等诸多重点流程进行监督管理。而微观管理包含两方面:一是工程承包单位,如施工方、勘察方、设计方自身对相关工作的质量进行管理,是自身的、内部的控制。上述单位应按照要求设立专门的质检机构,并配备相应的质检人员,对照建立工程质量保证条例,如质量抽检、审核校对、上岗培训、并以条例等标准来注重和评价各级质量责任和部门领导质量责任的履行情况等等。二是工程单位,委托第三方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是外部的、横向的控制。上述监理的目的在于检测工程到时候可以达到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及满足业主的建设意图,获得相应提升的良好投资效益。然而工程管理和监督部门对频繁出现的工程质量事故数次敲响的警钟少有作为,工程质量审计应运而生。
二、工程质量审计开展现状
为了配合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防止事故的频发、提高工程质量,各国审计机构都在积极研究与实践。以韩国来说,韩国国家审计机关提出工程审计的重中之重放在质量审计方面。具体表现在如下:第一,施工期间通过对工程进行跟踪审计检查工程的施工质量;第二,重点审计建设过程中相关资料的真实性与合理性程度;第三,重点对竣工交接手续的合法性和竣工程序的合规性进行审计;第四,有效性分析施工监理工作的审计;第五,工程交付使用后,在使用期对事后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并注意鉴别伪劣工程。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要求,重点审计工程概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情况,还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而韩国的工程审计工作之重在于建设计划的确定与遵循工程质量方面;另外,两国的审计方法也不尽相同。韩国审计机关十分注重采用跟踪审计及事前检查的方法,防患于未然,而我国审计机关则着重于事后审计,用于揭示问题并作为日后的借鉴;同时,审计的制约力度也不同,在很多情况下韩国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可以要求违规工程进行返工,并要求相关部门遵照执行,而在我国,相较于要求返工,则更重于对工程责任人采取相应处分或对有关部门进行经济处罚,其目的在于确认责任,让他人引以为戒;不仅如此,两国工程审计的专业人员构成也不同。韩国工程审计人员大多数为工程技术人员;然而在我国,工程审计的众多人员中,主要人员中鲜有专业工程技术相关人员。我国现处于工程质量审计的初建和探索阶段,工程质量审计有着诸多待改进的方面。(一)开展工程质量审计欠缺法律支持传统工程审计的重点在于造价审计,而对质量的审计只是一带而过,但随着审计工作要求的提高,工程质量审计逐步成为关注的重点。但相关法律的设立没能跟上审计的步伐,其中工程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项目审计准则》中并没有对工程质量审计给出明确的定位,这使得工程质量审计缺少了法律的支撑,审计署目前也未给出明文规定。(二)当前工程质量审计基础理论不充分现阶段,审计人员在开展工程审计实务中仍未将工程质量审计作为注重点,当然,工程质量审计现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多数还是用实践经验来进行审计,并参考监督部门的实用流程、手段,审计专业性缺失。也有这方面的学者和一线审计人员在对此进行理论研究,但目前工程质量审计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三)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工程质量审计的专业技术多侧重于土木工程方向,而工程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专业技术性强的特点,造成工程质量审计工作也同样具有耗时长,涉及面广等,需要关注建设流程包含的方方面面,而我国当前审计人员工程专业知识不足,使得审计难度增加。(四)审计方式方法及技术设备需与时俱进工程质量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某工程实体存在质疑时,就需要对工程实体进行检测,而通常出现问题的多为隐蔽工程和某些一次成型的关键构件,使用传统的查资料的审计手段不能正确评价工程实体质量。工程质量审计应当适当的采用质量检测的手段对实体质量进行检测,例如混凝土压强试验,钢筋抗拉试验等,再与被审计方提供的资料复核,更好的得出审计结论。
三、工程质量审计定位
石爱中审计长提出工程质量审计不是单独存在的一种审计类型,这一点是对工程质量审计组织定位的高度总结。一方面在工程质量与工程造价的平衡关系及工程审计与工程管理的相互独立与相辅相成中,都能找到工程质量审计的影子,可见工程质量审计不是单独存在,但也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在工程审计中,委托人或授权人对工程质量审计有要求的情况下对管理监督部门的再监督。目前,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建立相较完善,而施工、监理、监督、审计都应当有各自合适的定位,而工程质量审计追求的结果并不完全是工程质量本身是否过关,更重要的是定位于对工程质量监督的再监督,而现阶段工程质量审计的首要目标是推进政府和社会的监管力度的加强和效果的提升。我国正处于工程质量审计的初建和探索阶段,工程质量审计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它的定位如何,相关法律是如何界定的,现在仍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中。本人通过对近年来部分工程质量审计文献的整理发现,很多学者对工程质量审计的定位与工程质量管理的定位混淆不清。多数文献中提到,工程质量审计的审计范围和内容为基本建设程序履行情况、设计质量、工程施工质量、工程项目运行质量等。但这些内容应由该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工程质量及工程质量管理应由我国相关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履行职责。对于工程质量审计而言,个人认为应当更加提升一个高度进行监督。也就是说,工程质量审计的定位应当是监督者而不是管理者。管理者负责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及该工程质量管理部门及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而工程质量审计应当是立于这两者之上的第三方。即工程质量审计在了解工程质量相关问题后,针对某工程对监督管理该工程的质量监督机构进行审计:为什么在管理和监督过程中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发现和解决?既对工程质量进行了监督同时又发现了管理和监督部门的失职,在审计结果中,应当是审计追究监督和管理部门的失职而不是工程质量本身。使得相关部门在审计的监督下对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进行整改达到对工程质量本身的整改,这样避免了工程质量审计直接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而在实务工作中此处的“监督”时常履行的是“管理”的职责。从另一方面来讲,借此可能还可以进一步解决当前工程质量审计的相关法律边界难题。当然,工程质量审计的出现也就意味着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机构工作的不到位,所以相对于监督工程本身更应当对管理和监督部门进行审计。
四、工程质量审计开展的模式
通过对国内外其他类型审计模式的分析研究和比较,跟踪审计已占据了审计大舞台的主导地位,正如上文提到的,韩国在工程质量审计中,使用跟踪审计的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同样在我国工程质量审计中应当以跟踪审计作为开展模式进行审计,其原因有三:第一,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全周期、不可逆的过程,事后审计模式在过程中的控制极为欠缺,多数隐蔽工程质量在事后是无法进行审计的,或者说即使审计出了问题,工程不可逆也同样无法达到审计整改的目的,而跟踪审计可以实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第二,在现有工程管理体制下,某些工程在整理工程资料方面,通常会在最后阶段审计介入之前,临时编造工程资料,不但增加了事后审计的工作量,而且即使在这些工程资料中审计出相关质量问题而工程已竣工,也无法根据资料对应某些实体工程部分进行实地审计、检测。而跟踪审计在全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将资料及实体工程对应审计,可以两者相结合,完善审计过程,从多方面完成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的审计与整改;第三,我国现有工程质量审计专业人员较为稀缺,在工程质量审计中,采用跟踪审计模式,既可以发挥上述两者提到的跟踪审计模式的优势又能够培养与锻炼审计人员在工程质量审计方向的专业知识与素养,在完成某个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同时,加深了对工程质量审计的学识也扩充了工程质量审计专业人员的队伍。综上,跟踪审计是最适合工程质量审计的模式之选。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