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09:22: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戏剧影视文学文学常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认识问题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英语文学被长期拒之门外。究其原因还是英语文学语言晦涩与同现代生活中使用语言相差太大造成的,因此,外语教育界也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重实用轻素质的问题。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学实际上是语言艺术的一个分类,是一种必要的理想的语言输入系统。文学语言是文学家们通过汲取大众化的语言经过筛选、加工与提炼完成的,因此并未脱离大众也没有发生所谓的异化。事实上,文学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丰富与多样的语言资源,是现实生活的语言学习场景与文化知识宝典,了解相关的文学作品不光是学习语言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的自然延伸,因此文学语言的输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输入方式。一方面,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无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在如今的大学课堂上,教师如果还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就不能充分地将学生不理解的内容传输给学生。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必然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能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入英语文学的赏析就能够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沉淀。在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即便是教师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也大多还是从遣词造句技巧的角度来阅读与理解文学作品,很多教师的英语课还仅仅是将教学停留在句子的翻译与句子的成分分析上,并没有对相关的文化背景,协作创新技巧与遣词造句方式进行分析,如此一来,造成了很多大学的英语课堂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另一方面,学校要关注英语教学的师资培养问题。教师在英语文学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下的高等院校中,绝大多数的中青年教师都拥有硕士以上的学位,但让这些教师得心应手的教授英语文学还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因为英语文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仅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考试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在绝大多数院校中,中青年教师也很少有参加国外学术交流的机会,这样一来也就大大的制约了中青年教师的发展。要想让中青年教师教好英语课,就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一方面应该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也要尽可能大的加大投入,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
二、英语文学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在轻松的学习中获得好成绩。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教育者一定要打破传统英语教学记单词学语法的方法,尽最大可能的不要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其语言工具能够形象的反映生活,抒感与表达思想。读者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元素与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美感才能被有效的引发,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具体到大学英语课堂上也是一样,学生会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其次,赏析英语文学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赏析英语文学作品,不光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常识,且文本中的词义、意象、情感、意境、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也都能够在赏析的过程中实现重新建构。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运用英语文学技巧的机会,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具体事实,也能够进一步理解作品中抽象的概念。学生的理解,包含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也包含对英语文学文化赏析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英国文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态度,意图与某段某句中的逻辑关系,最终根据所分析出的结论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判断。这样不光能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与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最终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践到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此外,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是培养一个人人文素质的摇篮,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的英语教育还在过分强调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很多教师引导学生考取这样那样的证书,结果让学生疏于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从乏味的说教中走出来。将人文教育有效的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一定要阅读,赏析与评论一定量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才能掌握正确的语言使用方法,最终成章成为有情怀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与此同时,在学生不断阅读英语文学的过程中,还能感悟历史与感悟人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整体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教师如何将英语文学文化赏析融入到学英语教学中
字外功夫的范围广泛,难以把握。与书法最为贴近的简括为:逐步完善文化人格,学会做人;博览文史哲知识,学会辩证思维;向姊妹艺术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少年儿童是人生中学习书法的最佳时期。书法教学最根本的是要学生学习成人书法知识和技能技巧,完成由少儿体向成人书法的转变。如果少儿期能将字内功夫、字外功夫一齐练,有助于更准确、全面地掌握我国传统书法艺术。
那么,又如何加强字外功呢?笔者以为:
一、完善文化人格,学会做人
这里的“人格”是指人的个性品质和性情,在书道中怎么为人。书法本身就有陶冶人的性情,磨炼人的品质的功能。这需要在教学中去感悟、理解。要想把字练好,就得端正自己品行,堂堂正正做人,有志于学。三国书法家钟繇少年千里迢迢拜师学书。王羲之瞒父练字,12岁就练出一手异常秀丽的书法。要把字写得正确美观,必须全身心高度专注,磨炼自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的品质。颜真卿少时不悟老师张旭“加倍工学”、“领悟自然”的教诲,还受到张旭怒训。要书某种字体,必须掌握其特征和书写要领。“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要学就要问,锤炼追求真知灼见的意志力。写字时要求具有性情平和、耐心细致,一点一画、一丝不苟;不浮不躁、不急于求成的心境,就必须养成性情温和,做事认真,从容不迫,有计划地完成任务的习惯。柳公权有句名言,“用笔在心,心正则字正”。历代书法名家,如王羲之、颜真卿、坡、郑板桥等人,虽然个性各异,但都有品行端正,不断进取,为人正直之共性。所谓“见字如见人”,就是人的个性品格,精神面貌,直接显露于书法之中。总之,学习书法,对个人心理素质培养,人格完善有极大的作用。也只有心理素质好,人格高尚的人才能学好书法。
二、博览文、史、哲知识,学会辩证思维
书法是艺术,不是科学。但它要利用科学知识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同志说过,“写字也起波,写完一个字,再写一个字,不能一笔写几百个字,这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曲折性。”此论道出了书法也富含哲理。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历史知识众寡,哲学思辨能力,对于人的个性形成,精神世界的贫富,气量与风度的品格关系致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学文、史、哲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时空观念,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有利于正确理解、感悟书法中的各类问题,书写才能畅其神韵。
三、向姊妹艺术学习,提高审美能力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天津师范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学院地处天津市第三高教区,毗邻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坐落于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内,依托母体校的优质资源,主要管理干部由天津师范大学委派、推荐;各系负责人由天津师范大学相关院系负责人或有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高校专家、教授担任;现任师资队伍中有近300名来自天津师范大学,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的占51%;在校生可以享受天津师范大学的图书资料、生活设施、体育设施、后勤服务等。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母体校天津师范大学实施教师教育战略思想,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现设有文学、新闻与传播、理学、外语、法学、经济、管理、教育、艺术设计、表演等10个系、29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有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在校学生7500余人。
学院实行开放办学,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聘请多名外籍教师讲学、任教,与美国、日本、韩国、台湾、新西兰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的13所高等学校或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体现了办学的国际性、开放性。 来源:高考gxedUW.com
学院招生纳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学生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的,颁发教育部统一印制的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专业报考办法
1.报考条件:凡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的报名条件,参加2015年普通高考的考生均可报考。具体招生专业及计划见“附表一”。
2. 报考办法:
①凡有省统考或联考的专业:根据教育部及各省相关规定,我院使用省统考或联考成绩,考生须取得省统考或联考专业合格证。其中摄影专业除部分省规定必须使用摄影摄像摄制类统考或联考成绩外,均使用美术类统考或联考成绩,对于内蒙古考生,摄影专业使用美术类统考合格成绩;声乐表演方向使用各省音乐表演类声乐(演唱)统考或联考成绩,现代音乐表演方向使用各省音乐表演类器乐(演奏)统考或联考成绩。
②凡没有省统考或联考的专业:我院使用校考成绩,考生须取得校考合格证。具体情况为:
A.河北省的考生须取得省内指定高校与我院对应的专业合格证;江苏省的考生须报考并参加省内指定高校与我院对应专业的测试,我院单独划定专业合格分数线。见“附表二”;
B.对于山东省的考生,摄影专业使用美术类统考合格证,其他专业根据山东省的有关招生政策规定,不得参加我院在天津考点组织的考试,但我院承认该省考生所取得的全国任意一所本科院校与我院对应的专业合格证(合格证须经省招办备案);
C.按照省内政策,凡欲报考我院的安徽省、广东省、江西省、上海市、陕西省、黑龙江省的校考专业考生,必须来我院天津考点参加专业测试,取得我院专业合格证;
D.除上述A、B、C条款中涉及的省份之外,其余各省考生(含天津市生源)须取得全国任意一所本科院校(含我院)与我院对应的专业合格证(合格证须经省招办备案);
E.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在天津考点的考试安排见“附表三”。
③特别提示:戏剧影视文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合格证可互用;报考音乐表演(现代音乐表演)专业须符合我院招生类型(钢琴、倍大提琴、单簧管、小号、长号、打击乐、吉他、电贝斯、萨克斯管)。
附表一:招生专业及计划
系别 专业(方向) 招生计划 学费 艺术设计系 视觉传达设计 50 21000元/年/人 环境设计 75 数字媒体艺术 25 摄影 30 表演系 表演 40 音乐表演(声乐表演) 30 音乐表演(现代音乐表演) 20 舞蹈学 30 广播电视编导 75 新闻与传播系 播音与主持艺术 150 文学系 戏剧影视文学 75 合计 600 注意事项:1.以上招生专业(方向)均为本科层次,学制四年。学费执行天津市物价局批准的独立学院收费标准。2.环境设计专业中包含展示设计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包含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采编、公关礼仪主持三个专业方向;舞蹈学包含舞蹈教育、舞蹈编导两个专业方向,不含国标舞方向;广播电视编导包含专题片编导和电视编辑两个专业方向。入学后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按学生意愿进行分专业方向学习。3.声乐表演方向招收民族、美声、通俗唱法;现代音乐表演方向招收钢琴、倍大提琴、单簧管、小号、长号、打击乐、吉他、电贝斯、萨克斯管。4.摄影专业在学期间需自备器材,建议使用单反相机。学院会适当提供大中画幅相机、摄像机等专业器材。5.请考生在报考前详细了解所在省市本年度艺术类专业招 生相关规定,避免出现因违反规定成绩无效的情况。附表二:与河北省、江苏省指定高校的对应专业
考生范围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专业 本省内指定高校 指定高校与我院对应的专业 报考办法 备注 河北省生源 播音与主持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须报考并参加指定院校与我院对应专业的测试,取得合格证,即视为取得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专业合格证。 凡相同专业涉及到省内两所指定高校,考生选择一所即可。 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 广播电视编导 播音与主持艺术 河北传媒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 戏剧影视文学 广播电视编导 表演 表演 江苏省生源 播音与主持艺术 南京师范大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须报考并参加指定院校与我院对应专业的测试,我院单独划定专业合格分数线。 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 广播电视编导 舞蹈学 舞蹈学 表演 南京艺术学院 表演
附表三 :在天津考点的考试安排
专业(方向) 考试内容及分值 网报时间(网址) 现场确认(报名)时间(地点) 考试时间(地点) 戏剧影视文学 时间为120分钟(不含影片播放时间)总分为200分1.文艺、影视常识(10%)2.论述(25%)3.命题故事创作(30%)4.影视作品分析(35%) 2015年2月1日—3月12日(招生信息网:jgxyzs.com) 2015年3月13日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2015年3月14日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具体考试时间和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广播电视编导 播音与主持艺术 现场抽题:稿件朗读、即兴评述1.新闻播报(30%)2.文学作品朗诵(20%)3.话题评述(40%)4.综合素质(10%) 声乐表演 1.演唱歌曲两首(曲目自选,除通俗唱法外不得使用伴奏带,5分钟)2.资格测试 现代音乐表演 1.演奏乐曲两首(曲目自选,乐器自备,5分钟)2.资格测试 表演 1.表演:集体即兴命题小品表演(每组3分钟,60%)2.台词:朗诵(作品自备,每人1分钟,20%)3.声乐:演唱(唱法不限,曲目自选,每人1分钟,10%)4.形体:集体即兴动作表现(主考命题,每组2分钟,10%)(每5人一组,每组考核时间不超过18分钟) 舞蹈学 1.基本功(20%)2.技能技巧(20%)3.即兴表现(10%)4.舞蹈作品(50%)(每8人一组,每组考核时间不超过20分钟) 注意事项:1.报名方式:网上报名,现场确认。(须于规定时间登录招生信息网:jgxyzs.com,完成报名并打印报名表,粘贴照片,在规定时间办理交费、确认手续,参加考试。)2.报名考试费:150元/人/专业(方向)。3.广播电视编导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考试采用一套试卷,考生可兼报两个专业,只收取一个专业报名考试费。4.报名确认、考试地点为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具体考试时间和地点以准考证为准。5.考试时,请务必持本人身份证和准考证入场。6.声乐表演和现代音乐表演的资格测试:乐理(笔试),听写(笔试),视唱,每科分值100分。资格测试成绩达合格线者,方可按专业考试成绩排队,否则视为专业考试不合格。笔试科目考试中途考生不得退场。所有演唱(奏)曲目均须背谱。钢伴由学院统一安排。7.舞蹈基本功考核时考生应着体操衣及舞袜,舞蹈作品考核时考生应着舞台表演服装。舞蹈作品需自备MP3格式伴奏音乐,乐曲在第一首。8.考试时,考官有权指令考生表演作品的全部或片段。录取原则:
凡报考我院的考生须专业课成绩合格,文化课成绩达到所在省划定的录取控制分数线,按照专业志愿优先的原则,采取以下录取方式:
1.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志愿优先,按照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排名录取。外语单科成绩做参考。
2.数字媒体艺术、摄影、表演、音乐表演(声乐表演)、音乐表演(现代音乐表演)、舞蹈学:专业志愿优先,按照文化成绩从高到低排名录取。外语单科成绩做参考。
3.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志愿优先,外语单科成绩达到我院控制分数线(根据生源情况划定),按照文化成绩从高到低排名录取。
注:对于投档和录取有特殊规定的省份,执行省内规定。
复查:
新生入学后,我院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全面复查。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我院视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艺术类专业概况
2015年我院艺术类招生专业及方向共有11个: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摄影、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表演、音乐表演(声乐表演)、音乐表演(现代音乐表演)、舞蹈学。
学院建有形体房、排练厅、琴房、画室、播音室、演播室、摄影室、广播电视制作室、录音棚、非线性编辑机房等专业实验室,拥有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平面设计等的先进设备,为教学实践搭建了良好平台。
学院与天津电视台、天津电影制片厂、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天津教育报社、天津电视少儿艺术培训中心、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天津歌舞剧院等多家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院艺术类专业及方向教育教学成果显著:艺术设计系学生参加“金驹奖”世界大学生摄影展、201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微信摄影大赛、2014年(第7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决赛、全国美育成果展、天津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等各级各类大赛,获奖50余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参加“我的中国梦”天津市高校公益广告设计大赛,获市级奖项3项;撰写的作品入围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首届“中影杯”天津大学生微电影节编剧奖;多部作品被天津电视台、天津电影制片厂等单位采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拍摄的微电影作品入围第二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十五届原创影片大赛;微电影《余光》晋级全国第三届彩虹行动微电影大赛决赛,天津市仅两部作品晋级决赛;曾获天津市大学生文艺展演二等奖;赴泰国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受到总理英拉接见。表演系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成功举办毕业生音乐会、毕业大戏等数十场教学演出;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演出共获奖168项,其中全国性比赛获奖32项,天津市级比赛获奖134项;2010年代表津沽学院赴泰国进行文化交流与演出得到当地好评;2011年代表津沽学院参加天津市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2013年有11名学生赴台湾的台北城市科技大学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专业交流学习;2013年有6名学生赴俄罗斯参加国际声乐比赛并获奖。
各专业简介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广告策划与创意表达、平面设计与制作等专业技术能力,能够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实践,从事视觉传达及其相关领域设计及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主要学习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与掌握国内外艺术设计领域的最新成就及发展动态,以艺术设计领域内的视觉信息传达为主要学习内容,接受艺术设计思维能力、设计方法和制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创新设计的综合专业素质及专业制作能力。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广告公司、专业设计公司、动画设计制作公司、影视传媒、各类出版社以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教育教学等机构从事广告宣传、产品包装、商业展示、网络页面、标志商标、企业形象、影视动画等设计、制作、研究、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基础课:素描、色彩、构成学、专业装饰图案、图形创意、字体与版式设计、摄影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外工艺美术史、世界近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等;专业课: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市场学、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S设计、网络广告设计、展示设计、印刷设计、pop广告设计等。
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包含展示设计方向。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环境设计与施工制作等专业技术能力,能够独立进行设计实践,从事环境设计及其相关领域设计及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主要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与掌握国内外环境设计领域的最新成就及发展动态,接受环境设计思维能力、设计方法和制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创新设计的综合专业素质及专业制作能力。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以在装饰工程公司、商业展示公司、建筑与城市规划单位、专业设计公司、大型集团公司、企事业单位、科研和教学单位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商业展示设计及相关专业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中外建筑史、构成学、人体工程学、透视学与建筑制图、施工材料与工程预算、园艺学、室内设计、环境景观设计、采光与照明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商业展示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数字媒体艺术思维、艺术创意能力、开发技能和项目组织、管理能力,能从事数字媒体艺术及管理工作,或能进行数字媒体设计、动画设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机关、学校、培训机构、电教馆、电视台、电影厂、广告公司、影视公司、传媒公司、动画公司、游戏公司、网络公司、服务公司、杂志社、报社和大中型企业等部门从事数字媒体产品设计、动画设计、开发与项目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色彩基础、摄影基础、设计CAD、二维构成、三维构成、动漫造型基础、设计概论、数字媒体创意导论、动画艺术概论、图形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角色设计、动画脚本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场景设计、后期非线性编辑、DV创作、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影视片头设计与制作、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游戏软件设计等。
摄影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素养,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较强审美能力,能够熟练从事影像创作及应用、生产及管理,能够在各类媒体、广告、网络、设计公司等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具有较好的教学实验条件,其中专业摄影棚3间,内置多套专业灯具及相关设备;专业暗房2间,建立干湿作业区并配备多台专业放大机;数字暗房1间,拥有整套国内较为先进的图片输出设备,同时本专业还配置了大中型专业相机,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就业前景:毕业生适于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报社、新闻出版社、婚纱影楼、文化宣传及其他相关事业单位,从事商业摄影、影视制作、电脑平面设计、新闻采访、宣传、自由撰稿等工作。
主要课程:美术基础、构成学、黑白暗房技术与制作、图片摄影造型、数字影像处理与输出、艺术概论、平面广告设计、观念摄影、广告摄影、人像摄影、新闻纪实摄影、摄影创作实践、影视节目制作、非线性编辑等。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教师专业素质过硬、教学质量优秀,旨在培养掌握戏剧、影视创作的基本理论和剧本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影视艺术鉴赏能力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就业前景:毕业生能够在电视台、电影厂、剧院、影视公司、广告公司、文化馆、网站、中小学等和影视相关学科领域从事创意策划、创作、研究、教学等方面工作。
主要课程: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外国电影发展史、中外经典剧作导读、中外戏剧史、中国电影发展史、编剧概论、电影剧本写作、导演艺术基础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根据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及文化市场、新闻、公关活动等对主持人的需求,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政治、经济、社会、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以有声语言运用为特长,具有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基本能力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节目编辑制作能力以及组织策划、传播沟通、现场主持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下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采编、公关礼仪主持三个专业方向。
就业前景: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毕业生可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现代传媒机构(数字广播电视、网上视频、广播电视媒体运营公司等)从事播音、主持或承担采编播一体化工作,也可从事与有声语言相关的大众传播、配音、演艺、教学以及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文化事业、会展、促销、旅游、婚庆等主持或代言等工作。
主要课程: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播音文体与语体、节目主持艺术、文艺作品演播、即兴口语表达、新闻理论、传播学、电视摄像基础、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制作、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影视剧配音、电视片解说、表演基础、形体塑造、民俗学、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涉外交际礼仪、中国文化与礼仪等。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根据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趋势,针对广播电视及其他媒体机构、影视节目制作公司,特别是网络视频、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环境的需要,旨在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以及宣传、管理工作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就业前景:本专业设“专题片编导”和“电视编辑”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确定的发展方向选读其中的课程,以便灵活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前者侧重专题片、纪录片的创作;后者侧重电视节目制作的后期编辑。二者皆可从事广播电视及网络媒体机构、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广告创意公司等相关工作。
主要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现场报道、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DV创作训练、文化传播、文艺理论、艺术学概论系列。电视节目导播、广播文艺节目编导、广播剧、电视晚会编导、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编导等。
表演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影视文化发展需要,坚持“以生为本,分层培养,力求实效”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掌握扎实的具备话剧或影视表演等表演艺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具有不断进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在荧屏、舞台和话筒前完成不同人物形象创作或能在文化艺术行业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就业前景:文化艺术表演行业:电影、电视剧、话剧中的演员、配音演员、文化艺术团体、电台、电视台从事主持人和相关的管理工作;企事业:在广告、文化传媒、音像制作、公关礼仪、秘书、旅游导游等行业中从事工作;教育行业:中、小学、幼儿园和培训机构从事表演教师工作。
主要课程:包括戏剧影视表演基础训练、台词训练、声乐训练、形体训练、话剧(含音乐剧)多幕剧排练、影视镜头表演、语言发声及合唱、舞蹈训练、戏剧概论、戏剧史、戏剧表演基础理论、电影发展简史。影视戏曲作品赏析、视听语言、导演基础、译制片配音、动画片配音等。
音乐表演(声乐表演)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声乐表演方向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掌握扎实的声乐演唱技能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坚持“以生为本,分层培养,力求实效”的办学理念,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具有不断进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声乐演唱、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本专业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就业前景:文化艺术表演行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乐队(乐团)成员、公司签约歌手、音乐人和音乐组合等;企事业:在广告、文化传媒、音像制作、公关礼仪、电台电视台、音乐导演与编辑等行业中从事工作;教育行业:中、小学、幼儿园和培训机构从事教师工作。
主要课程:声乐演唱、重唱、合唱、钢琴、乐理、视唱练耳、中西音乐史、声乐学基础理论、艺术指导、和声、复调、曲式等。
音乐表演(现代音乐表演)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需要,坚持“以生为本,分层培养,力求实效”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掌握较扎实具有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并具备现代音乐表演艺术实践能力、具有不断进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和一定发展基础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就业前景:文化艺术、表演等行业:如文化艺术表演团体、文化公司;教育行业:如中小学、青少年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如电台、电视台、文化媒体公司、音乐制作发行公司、个人音乐工作室等,从事乐手、音乐人、小型乐团指挥、音乐导演、现代音像编辑、音乐教员等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
主要课程: 基本乐理、钢琴基础、视唱练耳、中西方音乐史、民歌概论、和声、曲式分析,复调、音乐欣赏,流行音乐作曲、现代音乐配器、指挥、器乐演奏、重奏、合奏等。
舞蹈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舞蹈教育及舞蹈编导人才发展需要,坚持“以生为本,分层培养,力求实效”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掌握扎实的具备舞蹈教育,舞蹈编导等舞蹈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现代舞蹈教育的科学理念和舞蹈创作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具有不断进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能适应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文化艺术团体的需要,及群众文化宣传与舞蹈基础教育等多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就业前景:教育行业:中小学艺术教员、青少年舞蹈培训机构等;文化艺术表演行业:文化艺术表演团队、舞蹈编导、舞蹈演员等。
主要课程: 舞蹈概论、中国舞蹈史、欧美芭蕾舞史、中外传统舞蹈文化、舞蹈鉴赏与批评、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舞蹈训练学、舞蹈基础训练等。
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22-23766422 022-23766704
招生信息网:jgxyzs.com/
学院网址:jinguxy.cn/
E-mail:jinguzhaosheng@126.com
微信公众平台:jinguzhaoban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 邮编:300387
乘车路线:①天津站:乘公交951路至师范大学站,或乘地铁3号线至大学城站,换乘311路或620路地铁专线至师范大学站;
②天津西站:乘公交52路至王顶堤立交桥站原站换乘849、968路至师范大学站,或乘地铁1号线至营口道站换乘地铁3号线至大学城站,换乘311路或620路地铁专线至师范大学站;
摘要: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只是近年课改的热点问题,只有实施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达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分解总目标,把握小目标。完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总目标,要通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教学目标的顺利进行来完成,只有使这五个教学目标达到高效,才能使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达到高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目标
一、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日益泛化
中学语文学习的范畴就越来越大了,而且越来越趋社会化,日益地走向生活。中学生关注和求索的对象为各种报刊、书籍、戏剧、影视、招牌、广告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生,这些对象都可以作为他们深入学习的教材,可以说语文知识的学习已经远远超出课本之外;对于语文能力的训练,也早已不单单的局限于课堂的范围内,正是由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泛化,才提供了一个宽广的智力背景给初中生学习语文,让他们拥有一部生动而且丰富的教科书,让他们有大显语文能力身手的用武之地。
2.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日益分化
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开始分化,有的人是始于小学的高年级,有的是进入中学后日益的明显了,并且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呈现出差异性的特点。
3.学生的抽象思维训练得到强化
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理解并运用语言时都离不开思维。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互依伴的过程实际上便是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就语文学习自身来说,也属于思维训练。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培育学生爱国的情感、社会主义优良道德品质、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审美情趣及文化品位的提升。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基本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学好语文的自信及良好习惯。吸取民族文化的精华,关心当代生活中的文化,并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想象力和创作的潜能。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三、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
依据巴班斯基的观点,有效、最优成为了衡量最优化理论的标准。要完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总目标,要通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教学目标的顺利进行来完成,只有使这五个教学目标达到高效,才能使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达到高效。
1.打牢“基础知识”关
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牢固与否,决定着其语文能力发展的快慢。因此,我们提倡教师要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且这种教学是立足于运用的基础之上,做一个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负责的语文教师。
(1)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修辞、语法、基本的文体知识和文学文化常识。
(2)实施策略
首先,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其次,教师要善于总结基础知识当中的一些规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以减轻负担。第三,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第四,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第五,把基础知识的教学立足于文本,恰当的运用。对于基础知的教学,也应立足于文本,给学生以训练的机会。
2.有效落实阅读教学
首先是阅读习惯的培养:一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二要“能够快速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扩宽阅读范围,开拓自己的视野。”三要“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拥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浅显的文章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四要“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五要培养学生爱书、读书、藏书的习惯,树立终生读书学习的信念。六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读报刊文章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其次是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结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理清思路,能够对主要内容作出正确的理解,能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大致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出现的疑难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是欣赏评价能力的培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让写作教学也变得情趣盎然
(1)教学目标
写作教学应完成以下培养目标:“要有感情写作,力争表达出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受和真实体验;要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45 分
钟能完成不少于 500 字的写作,其他练笔不少于 1 万字,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 14 次;能在写作中总结出经验,体会到进步。
(2)实施策略
首先,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须明确。对于初中学生的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观察生活、留心身边发生的小事、热爱生活,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写作思维需培养。写作思维的核心内容便是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换角度看问题、辩证的看问题,会使文章立意变得很新。
4.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实施策略。第一,应教给学生口语交际的技巧和方法,教师应该总结出听与说的基本要求。第二,把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效的结合。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没有口头语言便没有书面语言,第三,把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第四,在学生的讨论回答中渗透口语交际教学。第五,为学生提供展示口语交际能力的平台。
5.切实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自主的举办文学活动,具备组织、筹划、协调和实施能力;能主动的发现并探索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备合作精神和参与精神,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大众传媒;文学;关系;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64-03
一、前言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科技不发达,大众传媒数量少,文学和大众传媒之间并无太多联系,文学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大多时候通过纸质阅读的方式来欣赏文学作品,文学也因此成为了民众闲暇之余的重要精神寄托。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大众传媒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迅速的发展起来,并以其丰富性和娱乐性吸引着广大民众的眼球,渐渐地,人们不满足于在文本上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开始将纸质的文学作品搬上荧屏,转化成更加令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影视作品。于是,文学和大众传媒的“联姻”开始了,从一开始的文学名著电视剧,到当下的百家讲坛等节目,大众传媒对文学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大众传媒对文学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将文学作品变得大众化的同时,也给文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深入分析大众传媒和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促使两者之间能够和谐共生的基本前提。
二、大众传媒与当代文学的关系
1、大众传媒在文学中地位的变迁
文学与媒介的关系,从工具论角度看,媒介是文学的语言与意义得以传播的物质形态及渠道,包括口头、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类型。在今天,文学的常见体裁如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都需要以特定的物质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等去传达。而文学的一些交叉形态,如戏剧文学、影视文学和网络文学等,则分别是用影视、网络等媒介去传达的。所以传媒首先是文学艺术别无选择的载体,是文化交流沟通最重要的载体和渠道。
传媒在文学中的作用表现在:随着传媒力量的发展,大众传媒在文学中的地位己经从传播途径、工具中介走向功能主体。传媒不只是文学的外在物质传输渠道,而且是文学本身重要的构成维度之一,媒介与世界、写作、文章、语言、读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作家写作行为的物质结果,作家的写作只有物化为媒介,才能转化为社会的人际传播过程,而写作一旦诉诸媒介,就宣告文学传播过程的起始,由此文学进入发行、流通、消费和接受过程;它也是读者进入文学传播过程的第一环节,读者参加文学活动,首先接触到的既不是文学文本的语言、也不是它所表达的意义,而是传输语言和意义的媒介,所以在读者参与文学这个特定的意义上讲,媒介是文学传播的第一环节。
2、现代传媒使文学的审美趣味转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体文化的繁荣,媒体趣味对文学创作的深层渗透,导致文学生产的审美转型与结构调整。审美取向最大的变化就在于文学重心的转移:。都市。正在取代。乡村。成为文学想象的中心。文学从乡土走向都市,其关注视角、表达内容发生变化,小资情调、白领趣味等审美取向随之出现。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传统的乡村和农民形象日渐淡出我们的文学视野,即便出现也多被定位为城市价值的附庸者。我们甚至惊讶地发现,一种完全脱离了乡村的。都市性。正在成熟,闹市与商海,侦破与悬念,时尚与另类,女性与言情,知识者与从政者成为文学图画的中心,而以上种种显然与乡土和农民毫无瓜葛。伴随着都市化而来的最突出的审美观念变革就是时尚杂志引导的白领趣味(或曰小资情调)的盛行。2002年的寓言小说《谁动了我的奶酪》、2003年的《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级的崛起》、《第三种生活》等都被小资一族奉为掌上经典。
白领阶层在中国虽然尚在发育过程中,但白领趣味却先期而至,时尚杂志是这一趣味最抢眼的表征。它温情脉脉地呈现出梦幻般的一切,用巴黎的香水、米兰的时装、欧式的别墅、日系的轿车来装饰当代人华丽的梦想,遮蔽或偷换了现实问题。它的消费和占有暗示,是在对雅致、教养、自尊的强调中实现的。它显示了一种身份、一种时尚,一种与普通人拉开距离的虚假界限,它在诱导一种趣味和消费的同时,也激发了一种极端享乐的个人主义倾向,它与怀旧风潮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为把消费者引向不真实的幻觉时间里。
3、文学在离不开传媒的同时也必然接受传媒形式的限制
从文体选择与创作的角度来看,现代传媒的体制特征从根本上限制了具有传统审美倾向的文体,被古典文学观所承认的诗、戏曲已淡出现代传媒视野,而被社会戏剧所代替,散文随笔的审美体式被现代传媒中的报纸副刊文体和期刊文体所代替,小说这一不登大雅之堂的文体则成为现代文学最重要的文体。现代传媒的体制,使它必须要面对读者的阅读需要,它的时间性、功利性决定了与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文学文体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例如连载小说是与定期出版物的出现相一致的,杂感的出现是与知识分子报刊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外部的力量主要是媒体的作用改变了文体的样式和审美风格。
所以,媒体的介入一方面使文学从政治权利的话语中解放出来,通过媒介文化市场对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形态进行协调和整合,初步形成文化多元格局;另一方面随着政治话语的淡出,媒体的话语力量对文学又构成了另一种威胁,即商业色彩的加重。同时,媒体为个体创作提供了平台同时机械复制又将创作导入类型化的困境。因此,我们在看到传媒为文学提供了生成空间和消费场所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在不断地限制文学生产的自由与个性,我们必须警惕文学生产方式的工具化倾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媒背景下文学的特征分析
第一,传媒背景下,文学呈现出了市场化的特征。现代传媒朝着社会化、世俗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使文学不再是特殊阶层的专属品,而是走进了千家万户。大众传媒扩展了文学的传播渠道,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内容,文学创作形式更加多样,文学创作者的身份更加宽泛,形成了市场化的文学传播机制。文学突破了种种束缚,走向了市场,可以说这是大众传媒带给文学的最直接的变化。
第二,传媒背景下,文学写作呈现出了信息化和新闻化的特征。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新写实”小说中就表现出了文学的新文化倾向。“新写实”小说的内容都是一些平淡无奇、无关紧要的家长里短,这是与90年代新闻所关注的话题不谋而合的。“新写实”推进了“新体验”小说的发展,“新都市”小说、“新市民”小说兴起,这些作家拘泥于描写现实的生活状态,面对杂乱纷繁的都市,作家一心追求效率而很少对文学进行沉淀与提炼,他们为了迎合大众市场需求,不得不保持小说素材的鲜活、粗糙以及趣味的方面。“反腐小说”则是关切社会热点和大众兴奋点,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90年代出现了很多以记者为职业的作家,他们在题材的新颖度和视野的宽广度上都有明显的优势,他们的小说不由自主地染上了新闻性和信息性的特点。加上作家对现代媒体的运作方式日益成熟,所以他们采用传媒来谋求广阔的生存空间,文学逐渐成为工业化的产物,其独立性削弱。作家为了迎合市场,进行高产化创作,文学作品泡沫化、快餐化、批量化、平面化。
第三,传媒背景下,文学作家的明星化色彩增强。随着文学市场化的发展,文学写作和阅读成为边缘,文学作品更加关注营销环节,为了增大销售量,媒体、书商、编辑等联手打造作家明星,就连过世的经典作家也被拿出来重新投放市场。例如有关张爱玲的创作从其作品转向了对其生平的研究,将张爱玲的照片附在封面、题目等上面,张爱玲由大学走向了大众,被逐渐流行化和世俗化,使张爱玲这位世纪文学的奇女子成为了大众消费和娱乐的精品,其文学所透露和折射出的人性底蕴却被遮掩。其后一段时间,作家全面明星化,“80后”作家的明星化色彩就更为浓厚了。
第四,大众传媒背景下,文学的娱乐化倾向更加严重。文学娱乐化与传媒意识与传媒趣味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作品的娱乐倾向无限扩张,这就是文学偏离了正规,忽视了文学真正的认识、教育和交际的功能。本末倒置。随着中国文学趋向的不断多元化,文学的商业性、消费性凸现出来,文学被赋予了太多的教化和娱乐功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大众传媒加速了文学的娱乐化、粗鄙化进程。娱乐文学更加关注感官刺激,制造着恶俗、等信息垃圾,人们不再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文学作品中没有对人文关怀的寻求,没有对人生的思考,没有精神抚慰,读者因享乐而阅读,没有真正的文学价值,粗糙简陋的文学叙事不可能滋润读者的心灵世界,却更加刺激了人们的随意和浮躁情绪。文学的灵魂被卖给娱乐,这是文学的悲剧。
四、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1、大众传媒作是文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今天的现代传媒文化时代,文学活动并不像传统“四要素”说表述的那样,是个“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单纯而透明的过程。实际上,在四要素组成的三环结构中,现代传媒参与了每两个相邻要素之间的动态过程。在“世界-作家”的过程中,人的实际活动范围和精力是有限的,人们不可能与外部世界保持完全的经验性接触,如果不通过现代传媒间接了解和体验外部世界,就会被现实生活和时代所抛弃,还谈得上什么文学创作呢?因此现代传媒越来越成为了作者获取创作材料和创作灵感的来源。在“作家-作品”的过程中,没有媒体的选择,书稿或“可能作品”就不能被做进一步的审美加工,也不能被送往正常的发行流通渠道,自然也就没有为读者阅读的某部文学作品的问世了。至于传媒参与“作品-读者”的过程,更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对于现代传媒文化时代的文学活动而言,传媒因素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实际上,它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一样,是文学动态存在方式中的不可或缺的本体性构成要素,缺少了它,文学活动是不可能现实地存在着的。因此,已有很多学者把大众传媒视为现代文化语境中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因此我们如何借助大众传媒来扩大文学艺术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2、经典的文学著作改拍成电视剧或电影,扩大作品的影响
人们知道《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应认真地反复地细读,却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将其置于一旁,反而花大量时间去读那些消闲通俗读物;很多年轻人想了解《红楼梦》,但是对于厚厚的书本有畏惧的心理,于是很多人选择了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很多人不喜欢读外国的名著,但是名著通过银幕上活生生的漂亮的人物在演绎出来,很少有人拒绝接受它。试问身边的朋友多少人看了《傲慢与偏见》这一电影,而这当中又有多少人把书也看了呢!现实生活表明,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喜欢拿着后厚厚的名著来读,那么很多好的作品就会被遗忘,但是如果把名著该改拍成电视剧或电影,让更多的平民百姓来欣赏,又何乐而不为呢。
例如最近收看了电视播放的《青春之歌》。回想起了学生时代看小说《青春之歌》时的激情澎湃,心血沸腾。《青春之歌》主要是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九・一八”――“一二・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长篇小说,经过改编拍成电视剧,相信很多的观众一样从中获得了很多美的享受。林道静经过童蕾的演绎,生动地反映出了那个特定年代青年人追求个性解放,投身社会解放事业,证实人生价值的意义。在电视剧《青春之歌》中让我再次领略到了林道静对于党的真挚的依赖的象孩子见到母亲一样的情感;领略到他们那一群象火山一样喷发的热血的爱国之情;领略着那个动荡的、轰轰烈烈的时代的风云。事实上,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可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却离我们远去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当人们为着自己的利益去勾心斗角的时候,当青少年感觉前途茫然的时候,如果在这个时候看看电视剧《青春之歌》,相信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还有著名的《红高粱》,就是根据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它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明快、紧凑、张弛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生动而浓烈的视觉形象,这一切电影艺术的表现令业界对中国电影刮目相看,《红高粱》在国际影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的新的开始。在《红高粱》里,张艺谋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积淀而成的一个隐秘的故事,通过人物的塑造歌颂了自由的生命的真谛――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因而唤起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所具有的那种漫溢的激情、漫溢的野性和漫溢的自由的追求。人们在享受着电影带来的时,不也了解了文学作品的精华了吗?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文学传播吗?一种审美的生活化吗?
3、电视讲坛栏目使文学艺术的影响扩大
电视讲坛栏目是一种以教育为目的,以讲为主的节目形式。纵观电视媒体,现在以“讲”为节目形态的栏目有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百家讲坛》、凤凰电视台《世纪大讲堂》等。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百家讲坛》栏目,栏目实施新的定位:由原来的“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变为“让专家为百姓服务”。观众的满意度和收视率大幅度的飙升,使《百家讲坛》一个曾经徘徊在被淘汰边缘的栏目跃居到2004年科教频道第三季度的综合排名第二。其中的《清十二帝疑案》系列节目中,打破了以往的常规,请一位主讲人来贯彻始终,增加了主讲人和观众的亲切感和交流感,他在讲授历史时运用大量的事证来正说清十二帝的功与过,时而举例时而论证,侃侃而谈,自信松弛,讲授得有张有弛,通俗易懂,十分吸引人,为节目增色不少。过去我们把文学、专家架在了高高的神坛上,今天,我们要把这些精英从高高的神坛上请下来,让他们走进百姓之间,为百姓服务,这样不是更好吗?百姓今天之所以选择了看这样的栏目,就是希有一个提供知识空间,他们在这个时空中吸取知识、智慧,这样就是很好的扩大了文学艺术的影响,也使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既放松又能有美的享受的节目。这一讲坛栏目使很多文学爱好者有了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学艺术。笔者认为很多的观众整天守着《武林外传》傻乎乎地笑,然后就睡觉。与其这样让看《武林外传》《超级女声》的大众看看易中天讲讲三国,阎崇年讲讲清史,马瑞芳讲讲聊斋,有什么不好呢?若他们真的激发出了大众的兴趣,引导大家都去翻书求证,岂不是无比功德?即便不愿意独立思考的大众被引导着顺着这些老师的思路去看待历史了,也比“戏说”之类的历史剧,对于民众的心智引导,更有价值吧!这不是进一步使文学的魅力绽放光彩的很好途径吗?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通过自身的传播优势来促使文学变成一种令民众更加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的本质,容易令文学陷入哗众取宠的境地。所以,对于大众传媒,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其对文学的作用,做到趋利避害,合理使用大众传媒来传播当下文学。
参考文献:
[1] 孙 铭.文学作品影视化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28):4.
[2] 田冬锦.从“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看传媒对新世纪文学的影响[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5-34.
[3] 黄发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12,8(2):12.
学科知识缺乏实用性,学习目的缺乏明确性,就业求职缺乏竞争性,面临这样的办学困境和挑战,中文专业应如何作出调整改革,已经成为时代性的课题。但治标不治本,不作根本之思的改革只能导致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混乱,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所起的功效也只能是小修小补。中文专业要因应时势变化和社会需要彻底改革,就必须正本清源,从反思中文专业的学科理念开始。
二、中文专业办学困境的症结
中文专业办学困境的根本症结在于它的学科理念:纯文学观念。纯文学观念从近代欧洲传入。所谓的纯文学指的是某类精神性和想象性的审美文本,与之相应的纯文学观念相信文学作为客体本身具有独立的价值,对其内在属性及规律的研究遂构建为一门独立的“文学”学科。近代中国大学的设立,是接受西方学科理念与学术理念的结果。1910年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成立,“中国文学门”正式作为文科的一个教学建制,成为最早的中文系。一百年来,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时有衍变,但依据纯文学的观念开设文学课,编写文学史,将文学作为独立的学问进行研究乃是基本的倾向和趋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对政治干预文学的抗拒和反拨,强调文学的非功利性,对文学审美属性及内在规律的重视更成为文学研究的主流,大学中文专业的纯文学性质进一步强化。概言之,百年中文专业教育已确立了以纯文学观念为根基的学科理念;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以学术研究为主要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承认,这一学科理念的确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有其学理的、历史的合理性。一方面,纯文学的理念固然偏离了传统文学经世致用的精神,学术研究的模式也背离了传统文学吟咏情性的传统,但是,作为它山之石,这两者都不失为我国文学传统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从近代特定的历史背景看,大学中文专业的设立,固然是基于西方学科观念、学术理念的引进,但彼时中国知识界仍绵延笼罩着“尚文”的文化传统,能够进入大学接受西式学术教育的,多是浸过四书五经、辞章帖括,旧学根基扎实的学人。有此文化传统作为根基,再加上西方观念和理念的冲击训练,故而大学中文教育所培养的这一代学人,得益于中西古今学问的汇通,无论是辞章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都成绩斐然。但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重新审视讨论中文专业的学科理念,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第一,中国文化传统经过百年簸荡摧残,已濒于学绝道衰,文脉中断,进入大学接受中文教育的学子,其文学文化根基之浮浅可想而知。缺乏扎实的基础而奢谈中国文学研究,未免不切实际而沦为空中楼阁。第二,原来立足于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已让位于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正趋向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由扩招造成的巨大就业压力,更强化了学生对实用技能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死抱纯文学的学科理念,以研究型的课程体系、教材、教法培养人才,就难免胶柱鼓瑟了。纯文学观念下的中文专业,其局限和缺陷已经显而易见。下面不妨从就业的角度略为分析。
教育的功效,无非落实为知识、技能、人格素养三方面。依照纯文学观念、研究型理念所培养的中文本科人才,其知识优势在于较为系统的文学知识和理论素养,但这些知识和理论只有学术价值,没有多少实用性。学生即使具备了从事文学研究或文学评论的基础,可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但要在高校或文学研究机构获取职位,还必须通过考研的途径,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才具备入职条件,因而这一就业方向对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并不现实。至于要任职中小学语文教师,则涉及教学技能素质的问题,需要兼修师范课程。况且依目前的就业形势,中小学语文教师职位有限,竞争性也不小,许多师范专业的学生也未必能轻易入职。中文专业更广阔的就业天地,在公务员、文秘、媒体、出版社、企事业单位文员,包括企划、广告等职位领域。与其它专业相比,中文学生在这些职场上的竞争力应该表现为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较为丰厚的人文素养两方面,主要适于从事文案和人事工作。但是,纯文学方面的技能和素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学非所用,不能满足职业的要求:技能方面,中文学生的写作技能倾向于文学写作而非实用写作,往往有文采而不切实,多数文案工作并不需要华丽的文采;素质方面,纯文学强调情感性精神性,它所滋养的人文素质未免偏狭,许多学生缺乏广阔的社会文化知识,缺乏阅读人生、介入社会、批判现实的能力,往往有情感无思想,讲精神不实际,在职场竞争中其专业优势实在有限。纯文学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审美性探索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但也不必讳言,纯文学因而也是“小众”的文学,适于少数人的研究。纯文学观念下的中文专业,在本质上是培养精神贵族的专业,实际上也就是小众专业。正是这一局限性,在大学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本科人才倾向于应用型的今天,缺乏实用性的狭隘的纯文学观念已经成为限制、束缚中文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中文专业办学的出路
只有突破纯文学,回归大文学传统,依据大文学观念重铸中文专业的学科理念,用以指导人才培养,才是中文专业办学的根本出路。大文学是我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学传统。所谓文,其起点一方面出于纹身之“文”,甲骨文的“文”字,“象正立之人形,胸部有刻画之纹饰,故以纹身之文为文”①;一方面出于形文之“文”,《周易•系辞》:“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谓“文,错画也,象交文。”文既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表达姿式,又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把握方式。对于个人,文包括“容之文”、“辞之文”、“德之文”②几个层面;对于大群,文等同于文化、文明,故“文”该摄一切人文。人文可籍由各种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方式呈现,人文诉诸文字的表达,讲求法式规律,故谓之文学③。广义的文学泛指一切有人文价值的文献;狭义的文学,则指讲究情采声韵之美的作品。讲究情采声韵之美的文学,不仅有表现情性的纯文学,也有干预现实的政教文学,还有大量与日用生活相关的实用文字。从研究的角度说,文学的根源和意义基于“文”,是人文的表达和体现。文学的特殊性就在于通过文字达成对人文的理解和表达,故而学习研究文学,其终极价值和意义也在于对人文的理解和表达。古典中国的这一文学大统,立足生命主体,介入社会现实,贯通大群文化,较诸封闭自足的精神性的纯文学,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适用性,它既包容纯文学,又重视文学在社会人生中的实用功能。以大文学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科理念,则大文学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文学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征和要求:
1.在知识类型上,文学教育既是通才教育,又是专才教育。所谓通,指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人文通识;所谓专,指它培养的人才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较强的理解应用能力。通而能专,这是文学专业较诸其他专业的特殊性所在,也是通常所说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较诸纯文学理念,大文学理念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广阔的人文视野,是真正的通识型教育。
2.在能力要求方面,大文学教育理念,既涵盖文学文献的解读与研究能力的培养,更强调社会生活以及职场所需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既可以吟咏情性,更倾向于社会实用。
3.在人格培养方面,大文学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求教育对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更重视这种人文素养的外在展现,即“文”在“言文”与“容文”的落实,是全面的素质型教育。依照大文学的理念,现有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就有必要重构。大文学的外延不仅包括纯文学、实用文学,也包括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等的著作。大学中文教育,当然不可能让学生博通一切,但不妨在原来的语言类和文学类基础上,增加人文通识类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这类课程主要为人文类原典,还应包括部分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通论性课程等。这样,中文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文知识素养上也就较为全面了。此外,依据“文”的实质,所谓的人文素养,还应贯彻落实为个体的人格修养,这就需要设立修身实践类课程,包括培养“容文”的礼仪风度,训练“言文”的言语论辩,以及旨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等的课程。
人文通识与修身实践,其他专业的学生同需修习,但于中文专业学生要求应更高,故当视为专业课程。至于现有文学类的课程,也应依大文学的理念调整其内容。目前的文学教材,文学理论主要围绕纯文学观念阐释文学问题;文学史论则主要依据纯文学观念研究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的规律,并以此来评价文学作品;而所谓的文学作品,基本上局限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体裁。因而,当务之急,应以大文学观为指导思想,编写适合的文学教材。文学理论应兼容纯文学与实用文学,文学史应该是开放的“大文学史”———文学史的内容向社会历史文化延伸,文学体裁拓展包容实用文体,文学评价也应注重文学参与干预社会现实的功效。完整的文学教育的内涵,由文学赏评、文学写作、文学史论、文学理论四个层次构成。赏评与写作是根基,史论与理论是提高。目前的文学教学,重知识重理论,属研究型的教学模式,而赏评与写作能力普遍被忽视。这样,所培养的学生,未免显得常识丰富,趣味缺乏,理论不少,能力有限。学生在知识能力结构上头重脚轻根底浅,要求其进行学术研究,无异于拔苗助长,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沦之为鸡肋,便是明证。故而,文学教学应以文学和文献的鉴赏阐释为主,以文学史、论的教学为辅,在增设经典导读课的同时减少史、论的课时。写作能力是中文专业学生赖以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核心竞争力。但纯文学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既无法有效地提高纯文学写作能力,也忽视实用写作的能力训练。学生具备一定的纯文学技巧,在实际应用中却又无法发挥。故而强化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样应以大文学观念为指导思想,立足社会现实和职业需求进行改革。做法可以有二:一是以实用写作为根基,通过公文、新闻、时评、社会调查等实用写作训练,既磨练文字表达信、达、雅的功夫,又锤炼思想,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一是发挥纯文学的优势,结合职业需求进行“创意写作”训练,有意识地“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所有文化产业提供具有原创力的创造性写作人才”①。或者,还不妨适当进行一些古典诗词歌赋及应用文体的创作训练,以承续传统文化的风雅。
【关键词】文学素养 激发兴趣
一、幼儿师范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内涵
幼儿文学素养是一个人在语言文字方面所达到的一定的水平,通常表现在言语、举止和写作,以及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等方面。未来的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未来教学中所具备的文学及文化知识结构及程度。一般认为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一定的幼儿文学理论。(二)了解一定的文学常识。(三)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四)养成文学阅读的习惯。(五)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师生,一名能胜任现代幼儿教育的教师,在文学知识掌握能力上,应该具有广阔的幼儿文学阅读视野,并善于在阅读中主动培养和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在文学知识的分析运用的能力方面,应该具有良好的幼儿文学审美鉴赏和必要的改编创作能力;在幼儿教师语言教学技能方面,应该具有幼儿文学朗读、讲述、表演指导以及组织教学的能力。
二、幼儿文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大部分幼师生文学起点低,知识基础差,文学素养薄弱,学习兴趣不足,课堂效率低下。
幼师学生在幼儿文学教学中突出表现就是对幼儿文学的学习兴趣欠缺,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是上课搞其他的动作,玩手机,做手工,屡禁不绝。教师简单粗暴的强制学生听课,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的。究其原因是,幼儿文学理论枯燥无味,知识点繁多。就是文学作品也是幼儿情趣的作品,学生多是离开童年近十年,童心多泯灭了。自然对幼儿文学作品失去兴趣。因此要提高幼师生的幼儿文学素养最为关键的是提高幼儿文学的学习兴趣,寻求切实可行的教学途径。
二、幼儿文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切实提高幼儿文学教学效果,问课堂要效率
学生学起来没有趣味,很大原因归结到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缺乏趣味性。
文学知识是枯燥的,教师可以将文学知识趣味化、生活化。结合学生身边感兴趣的身边的事来分析讨论,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将幼儿文学文化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在幼师职业教学中,学生对舞蹈、美术、手工、音乐课的兴趣程度普遍要比文化课的兴趣要高。幼儿文学教师教学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平时将教学活动置于专业背景之中,在职业生涯的引领下,激发学生学习幼儿文学课的兴趣,把文化课与专业课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引进多媒体教学幼儿文学,激发学习兴趣,能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它凭借着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特点成为革新“教学模式单一、教法学法刻板、效果少慢差费”的传统幼儿文学讲堂的一剂“良药”,促使幼儿文学教学手段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高科技化趋势,增强了教学的情趣和吸引力,提高了教学效果与效率。
幼儿文学基本理论,通过多媒体课件声光影视效果,让幼儿文学的概说、幼儿文学的特点、幼儿文学的发展历史等章节更加精炼直观,各个时期的作家简介以声音和图片形式展现,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兴奋地发出这样的感叹:“杨红樱这么漂亮,郑渊洁那么帅气,还那么有才华呀!”这些兴奋的信息显然是以前用传统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以前学生上文学课就做手工,爱听不听的情况基本上得以改变。
幼儿文学中文学作品的展示和阅读教学在引进多媒体教学更能凸显兴趣教学的优越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空前的,以前学生学习主要是靠朗读,这些浅显的儿童文学作品光靠读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作品的选读的作品大多是经典文学作品。如儿歌教学中的儿歌《雁雁排成队》《妞妞扭牛》《四和十》等多在开放的网络有儿童编演的视频,下载整编成教学视频,学生在配好乐的视频中,边看边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他们上课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有趣童年,好多同学还想起儿时唱过的儿歌,脸上洋溢着天真活泼,多媒体视频唤醒了她们的童年。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童年更有趣的呢?
当然,在幼儿故事、童话、儿童剧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更加显示出激趣教学的优势。
为什么引进多媒体教学幼儿文学在激发学习兴趣上是再好不过的手段了呢?因为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也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借助语音、图像、影像、文字等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这绝不是一台录音机、几张幻灯片所能够比拟的,它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视、听觉功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激活学习的内因。尤其针对基础知识较差,文学底子较薄,对于直接感知的内容掌握较快,对于要求思考和理解的知识掌握较慢的幼师学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免去教师许多无谓的唇舌之苦。
多媒体课堂中实施幼儿文学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以往幼儿文学教学“听、读、背”的单调、枯燥的状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网络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尤其有利于文学素养的培养
网络学习空间所具有的开放性打破了课堂空间条件约束的限制,再加上学习过程的交互性,使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同传统现代教学媒介相比,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改变固定、单向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良好的学习兴趣又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力量,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内在推动力。
现在的幼师学生都有手机上网。比如上幼儿图画故事,就是要求同学们将选读的故事改编成图画故事,两节课就创作好,或者先布置好,一周后进行评比,将色彩线条、故事连贯表现好的图画拍成图片挂在我在qq群空间设立的学生作品展示栏目。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被挑中作品的学生仿佛是发表了大作品一样开心。在我的qq空间建立学生的群,学生作品在空间被转发评论,交互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一个人不怕累,怕的是累后没有成就感,没有成就感,谁还有兴趣去做事情。我大面积的鼓励挑选入网的作品,对学生学习幼儿文学起到了意外的效果,学生绘画技能、语言表现技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外表演竞赛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五)幼儿文学中选编大量的幼儿故事和幼儿剧,开展以班级讲故事比赛和幼儿剧表演是激发学生学习这两个模块文学兴趣的好手段
就拿幼儿剧《小熊拔牙》为例。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展开表演竞赛,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参与进编演的角色中,分角色,记台词,道具的准备,学生都很积极,因为人人都有角色,人人都有表演的欲望,老师就是总导演。三周课内课外都在准备,经过老师学生自导自演的儿童剧就像模像样地登台演出了,学生在准备阶段就获得极大的乐趣和技能的提高,是传统课堂教学几个月才能获得的教学效果。表演短剧,调动学习幼儿文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学习要“学以致用”,而幼儿文学的学习更是如此。表演他们课前已编排好的短剧,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六)幼儿文学教学中穿插多种多样的竞赛,开放性考查考试形式,调动学习文学的兴趣
关键词:人文视域;英语;英美文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012-03
对于英语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改革过分注重语言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其学科定位中应有的人文内涵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不少国内专家、学者撰文呼吁英语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令人堪忧,提出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坚守注重人文教育的传统[1-3]。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最能培养人文精神的英美文学类课程由于不能带来直接和明显的市场经济价值,依然遭到冷遇和忽视,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此类课程无用,由此导致这些人文课程的课时和内容被大幅度削减和压缩,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日渐趋于职业培训化,与“大学之道”渐行渐远。因此,面临当前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的生存危机,我们有必要寻找自身课程的不足,并针对不足思考和探讨合理的课程改革方案,以提升英语专业的人文内涵和专业品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启发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核心课程。但是近些年来,英美文学课程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境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实用主义的影响,英语专业本身面向社会的多元化需求逐渐发生蜕变,英语专业特有的“人文性”被“工具性”“实用性”“技能性”取代,旅游英语、经贸英语、法律英语等大行其道,而英美文学课程由于不“实用”自然被视为可有可无的鸡肋,导致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下降,头脑空洞,思辨能力不强。另一方面,由于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仍然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人文常识的讲授,而忽视文学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考核内容大多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也能通过考试,这样的教学和考核方法根本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技能,充实心灵,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传递人文力量。而且由于课程自身的难度,在英语专业中一度占有举足轻重位置的英美文学课程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影响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另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跟英美文学相关的课程除了有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这两门专业知识必修课程外,还设置有英语诗歌、英语戏剧、英语小说、英语散文等专业知识选修课程。这些课程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贯通,但是由于缺乏有机统一的规划,各门课像是孤立、散乱的棋子,教师间互不沟通,缺乏对相关课程间横向与纵向关系的研究,导致授课内容重复,知识的连贯性和层次性难以体现,而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性的学习过程指导,在“无我”的状态下盲目地跟着课程和教师走,自然也就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无从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了。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明确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优化整合相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利用网络平台,建构一个以人文性为核心的课程群,更大限度地发挥英美文学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功能。
二、人文视域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策略
(一)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4]根据大纲的描述,英美文学课程承担着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的责任。换句话说,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意义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英美文学的一般基础事实和数据,比如识记作家和作品的名字,掌握什么是十四行诗,这就与真正意义上的人文课程的精髓背道而驰了。我们要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启发学生思考文学作品或文化现象背后的特质和人文内涵,涵养人文精神。现在许多人在谈论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没有了人文精神,大学教育的灵魂不在。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生产”什么,这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出来的更多的是“关心脚下的人”。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人文不但关乎涵养的深浅、人格的高低,更关乎社会的进退、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存亡。当前英语专业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下在不知不觉中也为经济所控制,置英语的人文教化功能于不顾,甘愿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我们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重新构建大学教育的人文精神,而秉持对商品经济社会的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才能提升大学人文精神,文学教育则是涵养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的是英语专业是人文学科而非工具性学科,英语专业不是仅仅学英语的专业,而是应该通过英语教育来培养有优秀的头脑和灵魂,充满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强烈的社会担当的人才,而英美文学课程以其生动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正是承载这一情感教育功能的最佳课程。
(二)建构英美文学课程群
建构以人文性为核心的英美文学课程群是以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为导向,整合和优化英美文学相关课程资源,加强课程间的关联性,给学生呈现出具有连贯性、系统性和阶梯性的人文课程群体系,让人文化的教育贯穿英语专业教育的始终。
从大一基础阶段的阅读课就应考虑到人文精神的输入,以往基础阶段的阅读课过于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在新的课程群体系中,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就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感知人文学科的魅力,同时夯实英文的基础阅读能力。如果这个阶段阅读材料的输入量不够,后续的文学课便是无根之木,缺乏后劲。进入到二、三年级,学生开始真正接触蕴含人文精神的经典课程,如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学生透过一部小说或是一首诗歌,品读经典,在文本中体会自己无法企及的生命经验,培养审美情趣,充实心灵,丰富自我,内化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最后高年级阶段开设拓展课程“英美文学名篇选读”,将分开开设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四门课程进行优化组合,涵盖文学理论,培养学生进行文本的深层次解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和批评能力。英美文学课程群以人文性为核心,呈现出了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相互密切联系的整合性的有机课程群体。
除了课程间的纵向传承,英美文学课程群内的教师还可以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适当融合和打通,以加强英美文学课程间的横向联系。在基础阶段的阅读课上涉及与英美文学相关的话题时,教师不妨因势利导,为学生制造一种阅读期待。比如阅读过程中遇到文学作品的某个人物或作品中经典的某句话、某个诗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点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魅力,激活学生自主阅读文学文本的欲望,将人文教育渗透每一个阶段。文学与文化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文化是文学的内涵,镶嵌在文学作品的每个角落,透过文学来审视文化会让文学作品展现独特的风采。在英美文学课程中遇到和文化相关的话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横向思考。比如,在诗人华兹华斯笔下,我们看到了英国的湖区和随风摇曳的水仙,体会到了自然的巨大魅力和力量,它能为人类带来永恒的精神财富。再比如,英国史前的巨石阵,在哈代的笔下却成为了苔丝寻求暂时庇护和安慰的异教石碑柱,最终成为苔丝悲剧命运的祭坛。文学与文化的融合与碰撞能把概念化、抽象化的现象或常识生动地呈现出来,带来震撼,触动心灵。这个时候,文学承载了文化,而文化又通过文学得以传播。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合理是能否将人文教育渗透到课程群每一阶段的决定性因素。长期以来,英语课堂以教师为主宰,强调人文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记忆,压抑和剥夺了学生的心智体验和审美自由,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劣势,表现在语言能力、人文素养、思辨能力等方面不足,缺乏发展后劲。针对这种情况,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应利用自身人文课程优势,以学生为中心加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近年来,认知诗学理论被引入到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中,对英美文学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认知诗学关注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的认知体验,强调互动性与文学语境性,即读者文学阅读中的心智活动与日常认知中的相通之处。在英美文学的课堂实践中,教师不妨运用这一新的教学思路,将文学作品中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挖掘出来,帮助学生架起文学作品和日常认知体验的桥梁,让学生以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的身份进入到文本中去,在感同身受的环境中阅读文学作品,认识人生,审视自我,并丰富审美享受,提升阅读兴趣。比如,英国诗人本・琼生有首关于人生的哲理小诗《高贵的天性》,我们要度过什么样的人生,这是日常生活中会反复思考的一个话题,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认知阐释。让学生先分享对这一话题的感受,再引导学生解读作品,诗人用“橡树”和“百合”来阐释人生的价值不取决于生命的长短,文本阅读经验与个人生活体验的互动不仅让学生体会文学的魅力,还帮助学生丰富人生思考,构建自我人生价值。
英美文学作品是以传统的印刷符号为标志的“文本文化”,对信息化时代的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但英美文学作品自身蕴含的丰厚的人文宝藏使其与以电影、电视、网络等图像符号为标志的“影像文化”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态势。比如去年大热的一部电影《星际穿越》中反复出现的一首诗《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让人印象深刻,这首诗是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于1951年创作的,诗人鼓励年迈的父亲不要屈服于命运的摆布,要咆哮、怒斥,要与死神奋争到底。而影片中运用这首诗来表现地球即将灭亡,但人类依然不屈不挠地为生存而拼搏的决心,读起来令人震撼。原本高高在上的文学作品通过影音手段具象化、生动化,拉近了读者和文本的距离。另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根据叶芝的诗歌《When You are old》改编的歌曲《当你老了》,没有“春晚”和“我是歌手”电视舞台的重新演绎,这首诗歌不会被大众熟知,不会和读者产生共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适当的影音资源,可以激发学习者和作品的共鸣,培养阅读兴趣,引领学习者深入阅读,构建人性化的学习环境。
但是即便是高质量的阅读输入也要通过有效的体验输出,以保证习得的知识外化为人文技能和内化为人文精神。当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再以多种形式将掌握的知识和潜能发挥出来,才能实现完整的人文性建构。教师在课内外引导学生开展多样性的体验式学习,如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将人文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阅读感悟到的知识通过写作、翻译、讨论、朗诵、歌唱或戏剧表演等形式展示出来,这些实践性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人文素质,思辨和创新能力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5]。
(四)建设课程群网络平台
传统的课程网络平台通常是由单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协作完成建设,教师和学生的网上互动只能在本课程内进行,交流相对封闭。而在英美文学课程群的网络平台下,通过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三个层次的模块建设,将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相互照应的连环、递进式的课程体系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相对于分散的课程网络平台具有更大的优势。课程群内的教师和学生在课程群平台上可以互动交流,分享所思所想,感受情感交流的乐趣,教师通过平台了解自己所教课程的地位以及与其他课程的内在关系和学生所处的水平或存在的问题,而学生在课程群平台的统一规划下,可以清晰地了解群内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意义和关系,加强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和整体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有选择、有目的地主动学习,锻炼表达和思维能力,增强人文素养,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英美文学课程有多种相通的人文资源,如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西方历史、哲学、艺术及影视作品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资源库最直观地实现课程间的信息共享,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课程群网络平台集课程资源建设、管理、互补、共享及互动交流为一体,在方式上,使实施构建英美文学课程群的改革更具操作性,同时可以避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可能带来的随意性和简单化。
(五)优化考核机制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考试方法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而且过分注重学生对文学史实的识记熟练程度,这种考核评价不适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产生负面的阻碍作用。英美文学的学习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过程,它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和个体化感受,不同的学习者对同一部作品会有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体思考。因此,死记硬背的客观知识和一成不变的标准化试卷不应该成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唯一评判尺度,要从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体验能力入手来评价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人文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考核方式的特殊性,即对过程的评价要重于对结果的评价,对主观隐性知识的评价要重于对客观显性知识的评价。课程考核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与教学过程相统一,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习作、小论文、作品改编、翻译或表演等多种形式来加强考核的全过程和多元化,这样才能为学生平时的学习提供正确导向,激励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基于人文性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三、结论
人文教育的复兴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作为人文学科,英语专业的改革不能以削弱或压制人文教育为代价,而应超越职业化、功利化取向,回归人文化教育的应有之义。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群的建构是把人文化教育放在首位来整合课程设置,学生在课程群的统一规划下,通过英语来学习文化,品读人生,净化心灵,开阔人文视野,滋养人文情怀,锻造人文品格,提升思辨能力。正如蒋洪新教授所说,人文教育在某种意义上看似大而无用,实则无所不用[6],令人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孙有中,金利民.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
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2]查明建.比较文学对提高外语院系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J].中国比较文学,2005,(2).
[3]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
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
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0.
[5]邓颖玲.注重英语专业的人文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