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协作性公共管理8篇

时间:2023-08-28 09:22: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协作性公共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协作性公共管理

篇1

一、缘起与内涵协作公共管理理论的生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学者们从多层面对协作性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1.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缘起

(1)思想传承:行政协调论的现代生长行政协调论是传统行政思想的一个优秀因子,在西方传统行政理论中不乏丰富的行政协调理念。1887年,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一书中对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做了进一步阐述,“分权的原则使每种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的政治需求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和执行之间协调一致。”“法律与执行之间缺乏协调就会导致政治的瘫痪。”…12。51为此,他提出通过行政适度集权化和政府体制改革等措施来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协调。1947年。怀特也在《行政学概论》一书中对行政协调的动因、机构及原则迸行了分析。他认为:“协调的困难性是行政单位数目的增加”,从而导致“在各个方面的活动中。行政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十分困难,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实现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应该设置政府委员会以利于行政协调工作的有效开展”。而“协调机关的组织原则是对任何事件均由主管会制定完整的政策,用以领导相关的各部”[217“船。佩里•希克斯指出.“政府之间的协作和整合必要性决不是一个新的东西.尽管具体的形式、偏好的工具和特殊的问题已经时过境迁。但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和整合,不管是被称作是‘协同的’、‘整体的’,还是‘协调的’、‘整合的’,所有的这些都是政府组织永恒的追求目标。”【3一因此,协作性公共管理是“传统的合作理论的一种复兴,只不过其内容更加复杂,具有综合性和理论性”H1。

(2)理论反思:碎片化治理的根治之道碎片化治理是新公共管理改革走向极端的产物。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地推行了一场以新公共管理改革为内容的政府再造运动。新公共管理大量借鉴工商企业管理的原则、方法和技术,把传统的官僚制政府改造成小型化和分权化组织结构模式。“新的组织形式以灵活性的日益增强和垂直整合组织结构的解体为特征,合同承包广泛地被采用,大型组织规模大幅小型化,并被分裂为更具自主性的商业单位。”[5]12-t3如新西兰除创立国有企业单位外,将剩余的政府部门分割为更小的、更专业的机构,英国也在“下一步改革方案”中建立了大量小型化的执行机构。但随着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推进,也产生了新公共管理的限度问题,即机构裂化问题¨】。碎片化治理就是机构裂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新公共管理的碎片化治理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转嫁问题,让其他机构来承担代价;互相冲突的项目;导致浪费并使服务使用者感到沮丧;互相冲突的目标;由于缺乏沟通,不同机构或专业缺乏恰当的干预或干预结果不理想;在对需要做出反应时各自为政;公众无法得到服务,或对得到的服务感到困惑,他们常常不知道到哪里去获得恰当的服务;由于没有考虑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是强调可得的或固有的一套专业干预,从而导致服务提供或干预的遗漏或差距¨娜。可见碎片化治理的根源在于新公共管理改革不仅没有摈弃传统官僚制功能性组织原则,而且强化了功能性组织设计。从而导致政府机构之间协调和整合问题急剧增加。因此。寻找一种增加协调和合作的治理模式就成为根治碎片化治理的根本出路,协作性公共管理正是对这种理论反思的结果。此外,新公共管理理论将公民当成客户回应,隐含着把公民视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被动接受者的危险.忽视了政府和公共机构与公民之间开展协作。协作性公共管理则抛弃公民所有权和控制权的概念.以协作为基础,强调加强政府和公共机构与公民以及其他社会参与者I50i};之间的协作关系和伙伴关系¨1。(3)实践需求:复杂性问题的应对逻辑公共服务与公共事务的复杂性是协作性公共管理产生的直接动因。在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趋向复杂化和多样化,地方政府面对的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这在客观上需要跨越功能划分、组织界限甚至地理界限的协作性公共管理活动。奥尔图提出组织问网络管理等跨组织结构普遍存在且可能增加的五个原因。a.是处理艰难或复杂政策的需要。传统社会中官僚制组织形式可以有效解决的那种容易界定、明确的目标和任务的问题已经让位于需要多方共同解决的恶劣问题。b.政府直接干预的局限性促进了基于网络解决方法的增长。c.政治驱动力诱导出需要超越政策目标,使联网成为基本需求。d.实现联系制度化的努力结果。由于二级项目效果的信息不断增多,通过组织之间的特别工作小组和计划团队等制度安排也相应地增多。e.横向规定和交叉法令等在内的命令层次提供的额外压力。因为在许多热点闽题中,如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不同的项目之间具有不同的目的、资金来源、颁布标准及利益相关者,协作与互动沟通势在必行一m~。可见,跨组织结构应对复杂性问题是协作性公共管理产生的现实动因。

2.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内涵

协作是协作性公共管理的一个核心理念,它对于理解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学者们主要从组织间关系、组织结构和集体行动的逻辑三种视角对协作进行了界定¨o】肼:a.组织间关系视角的协作是指基于特定议题的利益相关者自发组织、参与到同一过程中,采取行动或共同决策。b.组织结构视角的协作主要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来定义协作.认为协作过程是松散的、多层网络组织的相关组织领导利益相关者以解决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c.集体行动的逻辑的视角的协作意味着自治的参与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谈判、共同制定的规则和组织结构来处理相互问的关系,决定和解决共同关注的事务。基于协作的协作性公共管理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大量存在于各种跨组织协作、网络管理和公私伙伴关系等实践之中,学者们从多种视角、多个层次对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内涵进行了揭示和探究。沃尔特•鲍威尔从官僚制官僚制单中心治理和新公共管理分权化治理的和新公共管理的比较中揭示了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治理理论的新模式①。以公民为中的含义,认为协作性公共管理是一种独特的制心、多中心安排治理和整合性公共服务是协作度形式,它不同于市场自发性协作和等级制度性公共管理的三个基本特征。有意识性管理的诸多过程‘111。罗伯特•阿格

二、结构、机制与模式

拉诺夫和迈克尔•麦圭尔在《协作性公共管在实践中,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发生在区理:地方政府新战略》一书中把“协作”作为在域、地方政府和社区管理等多个层次,且横向协政府组织间进行管理的基本描述符号,“它描作和纵向协作是相互重叠的,协作既可以存在述了在多组织安排中的促进和运行过程,以解于中央政府层级(如美国联邦系统内)的纵向决单个组织不能解决或者不易解决的问题。协环境中,也可以存在于参与者是地方政府(代作性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纵向和横向活动的表社区内多种利益)的横向环境里。协作性公复杂结合,其中仅有一些结合可以被认为是协共管理形成了独特的结构类型、协作机制和实践作的,但是所有的结合都是多方参与的。”p”一模式。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则认

1.结构类型

为协作性公共管理是一种网络化治理模式,它协作性结构可以在政府运作的各种制度和象征着当前改变公共部门形态的四种有影响的体制环境,即在纵向政府各个层级和公私部门发展趋势正在合流:由公私联合提供公共服务中组织互动的横向环境中产生。在具体运行的第三方政府;联合政府若干机构提供整体服时,既可以自_Ei而IT,也可以自TilliI-_,还可以务的协同政府;基于先进技术用以往不可能的在自外而内的网络环境里操作n3】。一个公共方式与外部伙伴进行适时合作的数字化革命;管理者可能同时涉及跨政府边界、组织边界和要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消费者需求选择。这四部门边界,且负有正式的契约责任,从而很难区种发展趋势的集合,使网络化治理成为一种公分不同环境中的边界,因此,划分协作公共管理共部门的新形态,“它将第三方政府高水平的公的结构类型就具有重要的意义。米尔娜.曼德私合作特征与协同政府充沛的网络管理能力结合尔和托迪.斯蒂尔曼根据西方国家治理实践的起来,然后利用技术将网络连接到一起,并在服务经验总结了实践中协作公共管理的基本结构类运行方案中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权。”m弘“7型及功能特征(见表1)。总之,协作性公共管理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上表从问题导向、对目标的承诺、联系强度、努力宽度、目的的复杂性和努力范围等功能性特征分析了如下五种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网络类型…。

(1)间歇性协调这主要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组织相互调整、相互适应地完成同一目标的政策和程序中。间歇性协调结构的交互作用一般在较低的层次产生,组织间的承诺也只是保持在目标完成的深度,资源共享也相对较少和低风险。

(2)临时性工作组这是用于完成一个具体的和有限的目标,并随着目标的完成而迅速解体的协作性公共管理结构类型。在这种结构中,资源共享仅仅存在于有限的范围之内。这类型的结构主要包括为具体的问题(如水质量标准、社会关注事件等)而建立起来的讨论潜在性解决办法的各种组织间关系的群体。

(3)长期或经常性的协调这种类型的协作结构主要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组织为了完成一个或多个目标而通过正式的安排(如委员会、伙伴关系等)协议参与有限的活动。这种结构中成员关系通常进行严格的划定和限制,以确保稳定的协作关系。这类结构主要包括区域规划小组(如南加州政府协会)和各种活动计划小组(如社会护理小组)。

(4)联盟联盟结构发生在相互依赖与战略性的行动之中,但其目标限制在小范围内,且所有的行动都发生在实际参与活动的组织中。这类结构的目标是具体的,成员关系以长期承诺为基础,相对稳定。这类结构主要包括各种公私伙伴关系、职业培训计划,以及其他完成具体性长期目标的实体关系。

(5)网络结构这种类型以长期使命和联合的战略性相互依赖的行动为典型特征。它的结构安排以广泛的任务为基础,各成员承诺在长期内使用重要的资源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类型的协作结构主要发生在各种社区建设项目和经济开发项目之中。相比较而言,网络结构正成为协作性公共管理的代表性结构类型。网络结构为多种机构和组织的交互联系和协同运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解决复杂性问题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优势。在政策领域,网络结构也发展迅猛,有学者认为2l世纪政策领域主要具有信息网络、开发网络、延展网络和行动网络四种基本类型¨“。当然,各种网络类型也存在着优劣,根据特定的实践活动选择相应的网络结构类型是公共管理实践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2.协作机制

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协作机制包括一系列复杂的规则、规定和标准体系,但它与官僚制那种等级制度、严格的命令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分散.化组织实体的内部管理也不相同。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协作机制的设置不是基于一个中心权威之上,因此不能由一个单一的组织目标来指导。这种设置中管理者的首要活动就是选择适i52;ij:当的参与者和资源,创造网络的运行环境,想方设法应付战略的和运行的复杂性。通过协作,每个参与者树立并维持了他的或她的权威,同时又与其他人一起管理。”[9牌。3换言之,这种协作机制以参与者相互依赖、联合决策、集体行动为重要内容。各种协同工作的协议和规则建立是协作机制的一个基本特征。以美国区域协作公共管理中的州际协议为例,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州之间协商达成,并经国会同意的法律协议。州际协议分为州际边界协议、州际分配或发展协议、州际规制协议、州际再分配协议四种类型。这些类型的州际协议共有300多份,涵盖的领域包括边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流域水资源管理、环境污染共同防治、区域经济发展、大都市区治理、共同资源开发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州际协议“被认为是解决州际边界和其他争端,促进各州通过联合行动解决包括从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到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与教育文化卫生等跨州区域公共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合作机制”Ⅲ1。美国的州际协议有效地促进了州际协作行动的制度化,推动了跨州公共事务管理的区域化,成为区域协作性公共管理运作机制的典型案例。

3.治理模式

协作性公共管理模式把公民参与作为运作过程一个重要的内容,注重公民参与在协作治理中的作用,赋予公民参与新的内涵,是协作性公共管理区别于其他治理理论的显著特色。正如库珀(Cooper)所言:“公民参与就是在一系列利益、制度、网络中和发展公民身份中,人们有意地组织起来,集体行动,参与治理的过程。”以此为基础,库珀(Cooper)等学者从理论上构建了一种以公民为中心的协作性公共管理治理模式(见图1)¨”。这一协作性公共管理治理模式包括五种参与途径和六个协作性变量。五种参与途径就是协商的、公民社会、信息交换、选民的和对抗的途径。六个协作变量即加强政府合法性,加强政府回应性,提高公民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对公民的信任和强化公民效力。六个协作性变量的最大化有利于以公民为中心的协作公共管理发挥最大的功效。在公民参与途径中。对抗的途径是最不能增加公民参与的协作性变量,而协作的途径是最能增加公民参与的协作性变量,它们代表参与途径的两端点;选民的、信息交换和公民社会的途径是一些具有中间功效的参与途径。在图l中,从外向内,参与途径的功效逐步增强。因此,通过协商的途径是实现公民参与的最佳途径,这一途径的实现依赖于对公民参与五个维度的把握:公民中哪些人是参与者?他们的参与动机是什么?他们为什么参与?在什么地方参与最有效?公民怎样进行参与?协作性公共管理治理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上完整地回答了这五个问题,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公民参与中广泛地运用协商途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在地方治理的实践中,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具有多种模式。罗伯特•阿格拉诺夫(Rob-errAgranoff)和迈克尔•麦圭尔(MichaelMcguim)以“城市协作性活动的水平”和“此活动作为城市治理战略的程度”作为两个变量,把城市间的协作模式归结为六种:基于辖区的管理模型、节制模型、自上而下模型、接受捐赠模型、保守模型和满足模型¨”“’卵。多种实践模式的存在为以公民为中心的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评价及启示

从生成背景、内涵、结构、机制和治理模式看.协作性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系统化的理论模式。它比官僚制单中心治理模式更具灵活性,比新公共管理分权化治理模式又更具协调性,比流行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更加关注公民需求,注重民主治理。正如迈克尔•麦圭尔(Mi•chaelMc”im)所盲:“在理论和实践中,协作性公共管理已经成为公共管理中一种标准的政府治理的新模式。”【I7】w•D•利奇也指出:“协作性公共管理已经成为民主治理的一种重要理论。”【18】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模式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扬弃。在传统的政府管理中,协作关系一直存在于上下级政府之间和同级政府之间,相关的协作理论(如政府间关系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广泛地存在于行政学的思想发展史中。当代西方地方政府的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看做是传统协作理论的一种复兴,并在扬弃传统协作理论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内容,在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模式及相关的管理能力与技能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协作管理具有显著的区别,呈现出崭新的特征。协作性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相比较,也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

(1)从竞争转向协作。协作性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的最大差异就是强调协作,把协作作为核心理念。新公共管理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以竞争为核心理念的政府治理理论,它对市场机制和工商企业管理的方法、技术、手段倍加推崇,对协商、沟通、参与等协作功能却严重忽视,从而产生了碎片化治理的困境。协作性公共管理则把协作作为核心理念,通过协作的方法、技术、手段来提供整合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协作性公共管理从竞争转向协作,使政府治理模式从分散化治理迈向整体治理,推动了政府治理理论的模式创新。

(2)从任务转向问题。新公共管理以具体公共服务任务作为出发点,在实践中倡导单目标的任务型组织。任务型组织有效地满足了公民对多样化或个性化公共服务的需求,较大程度地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但是在解决公共服务中的邪恶问题(wickedproblems)面前表现得无能为力。协作性公共管理以问题为导向,提倡在公共治理与公共服务中的多主体协同运作与组织功能整合,通过建立一种跨界性的网络治理结构有效地解决了新公共管理任务型组织所不能解决的邪恶问题。因此.协作性公共管理与传统的协作理论和当代新公共管理理论区别开来,成为一种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型治理模式。随着社会变迁与政府所面临的公共治理问题的日趋复杂化.协作性公共管理必将成为未来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作为一种地方治理理论的新模式,协作性公共管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有学者认为协作中会出现协作参与者的目标难以达成一致、参与者力量不对称、信任关系难以建立、参与者之间的关联性模糊等障碍Ho】鹏。也有不少学者对协作性公共管理所要求的技术手段及工作人员所必备的素质要求提出担忧。还有学者认为协作性公共管理在权力影响、资源分配、责任共享等方面也存在困难。那么,为满足协作性公共管理的需要,未来的公共管理者需要做哪些准备呢?罗伯特•阿格拉诺夫(RobertAgranoff)等认为主要是考虑如下六个方面的闻题:

一是把协作性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技术类型,发展协作的技术,开发协作的资源和技能;

二是调查协作环境中的决策,推测它与源自应用行为科学模式的决策有何不同;

三是协作的凝聚力,包括信任、共同目的、相互依赖以及其他协作性管理因素(类似于官僚制中合法权威的统治力量);

四是要解决协作环境中权力、权威和影响的问题;

五是讨论老生常谈的责任问题,协作使我们的视野从关注等级责任转移到职责、回应的理念及民主观的教育;

六是探讨协作在公共计划和交付过程中加入的公共价值问题。认真地考虑这些问题,无疑有利于增强我国公共管理者运用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能力。改革开放后,我国地方政府在一些领域也进行了新公共管理改革与治理理论模式创新的探索,取得不少成绩,但也产生了西方地方政府实施协作性公共管理时面对的共性问题,如新公共管理改革产生的部门协调与机构整合等治理问题。协作性公共管理对我国地方政府改革与治理不乏借鉴意义,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在推进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构建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机制。这可以在地方推进大部制改革的进程中建立如下三大机制:1)建立结构化的部门协同机制,既对部门内部的组织机构进行职能整合,也要对部门间的组织机构进行职能整合,实现部门内与部门问的协同联动运作。2)建立制度化的权力约束机制,在权力运行制度化的基础上建立行政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3)建立民主化的利益协调机制。大部制改革与以往的机构改革具有本质的区别,它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质的飞跃,必须对部门利益及相关个人利益进行大调整。西方地方政府的i54;i;i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经验表明,部门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它不能根除,但可以通过民主化协商程序进行协调与化解。可见,建立民主化的利益协调机制是我国稳步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减少阻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大部制改革的这三大机制,有利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

篇2

一、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叙事

追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渊源,罗伯特•阿格拉诺夫和迈克尔•麦圭尔认为协作性管理理论演变脉络主要有三种:古典的管理范式协作机制、网络管理和美国“合作的联邦主义”。但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可从反思传统公共行政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政府治理理论系谱尤其是整体性治理的协调观,并上升到网络管理的高度来探讨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演变脉络。

(一)反思传统公共行政

古典的管理范式协作机制建立在通过等级制度、一系列严格的命令以及分散的组织实体内部的管理来进行的协调之上(Manadell1988)。阿格拉诺夫和麦圭尔指出,协作性的公共管理处在从传统官僚体制的概念到后官僚体制的范式转变的前沿,传统官僚体制强调对工作的金字塔型的控制以及使工作最大限度地专业化,而在后官僚体制范式中,建立在市场式的训诫之上的新的交易形式取代了外部的监督。[2]巴顿引用州际协议实践经验来反思传统公共行政,他指出,州际协议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科层控制,它提供一种州政府间的“权力共享”(sharedpower)的途径。[3]新公共管理运动要求政府和公共机构将公民当作客户来积极回应,要求公共服务机构具有效率和效能。但埃瑞•维戈达(EranVigoda)质疑这种回应性忽视将公民看作伙伴关系并开展有效协作。

因为回应是对公民需要的被动、单向的反应,而协作则代表一种更为积极的、两方或多方的双向参与活动。协作代表着一种价值观,每一位参与者都不是纯粹的仆人或主人,而是公共事务舞台上的参与者。[4]当前流行的新公共服务机制构建,越来越注重解决除效率、效能外的社会福利和公共物品的公平配置等主流民主行政价值,越来越注重由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以及公民组成的各种不同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协作。协作性公共管理战略的提出,正是顺应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发展趋势,对“科层制”和“回应性”等传统公共行政理念的挑战和超越。

(二)整体性治理的协作观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应对政府治理上出现的“碎片化治理”(fragmen-tationofgovernance)困境,西方主要国家掀起整体政府(wholeofgovernment)改革运动,旨在通过横向和纵向协调的思想与行动以实现预期利益。[5]在整体治理理念中,协作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希克斯曾于2004年将整体性治理分为协调、整合和相互渗入(increasingclosenessandmutualinvolvement)三个阶段:协调阶段指向于政策议题纳入考虑、政策对话、联合性政策规划与制定;整合阶段则注重联合性执行,并构建无缝隙规划(fullyseamlessprogrammes);相互渗入阶段通过深入合作,逐渐走向策略联盟、同盟或合并。[6]从希克斯的整体性治理阶段观可见,在整体性治理过程中协调处于非常核心的位置,事实上整合阶段也以协调为主,即“实际行政或执行时的协调”。笔者认为,希克斯的整合性治理中的协调观,和阿格拉诺夫和麦圭尔认为美国“合作的联邦主义”作为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来源的观点是相符合的。阿格拉诺夫和麦圭尔甚至认为,美国“合作的联邦主义”及随后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政府间关系与管理,在联邦矩阵内运行,可能是最持久的协作性问题解决模型。[7]因此,协作性公共管理和整体性治理中的协调实则内容差异并不大,作为整体性治理中的根本治理机制和深层协作内核,是实现“碎片化治理”的重要解决之道,更是实现政府治理工作逐步走向整合和策略联盟的重要路径。

(三)网络化治理与政府协作

作为政府治理系谱创新模式和整体政府的大范畴之一,网络化治理(Govern-mentbyNetwork)被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认为是公共部门管理的最新形态,他们指出,网络化治理象征着世界上改变公共部门形态的第三方政府、协同政府、数字化革命和公民选择等四种有影响的发展趋势正在合流,将第三方政府高水平的公私合作特性与协同政府充沛的网络管理能力结合起来,然后再利用技术将网络连接在一起,并在服务运行方案中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权。[8]周志忍认为,“网络化治理”和“跨部门协作”(Cross-agencyCollaboration)同属于整体性政府的大概念之内,而合作的“跨界性”是整体政府的核心特征之一,跨界又有多种表现形式:同级政府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不同政策领域之间、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9]

尽管存在整体性治理或网络化治理孰为最新理论的不同见解,但笔者认为,就地方政府协作性公共管理而言,网络化治理更有利于突出地方政府的深层次协作形态,因为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网络化治理更多地表现在公共行政机构借助于网络平台开展公共服务。整体性政府的提出,是理论和形式上更加形象和完备,但在实质和内容上则需要网络化治理来涵盖和实施,而无论是整体性政府或网络化治理,其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或监督环节,无一不涉及到协作性公共管理。因此,笔者认为协作是公共管理的魂,是突破传统公共行政桎梏,打造整体政府实现公共服务网络化的灵魂。

二、协作性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协作性管理”

指横向与纵向协作活动的相互重叠活动的统称,公共政策制定与行政的横向环境,包括由非政府组织、私营机构和区域地方政府所掌握的地区间的资源;在纵向管理中,城市政府在州和联邦政府的政策与管制框架内运作,同时有权使用可以利用的资源。[10]

根据西方学者的观点,协作性公共管理主要内容如下:

(一)协作结构类型。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私人构成的协作性关系构成,是中外学者研究协作性管理的重点。Agranoff认为有四种协作结构:信息网络、发展型网络、向外拓展型网络和行动网络。[11]奥兰•扬在世界公共事务治理体制中区分为四类协作体制:管理体制、程序体制、项目体制和开发体制。[12]阿格拉诺夫和麦圭尔认为协作性管理类型主要有:Cityville(基于辖区的管理)、NothingHill(节制的)、Vertville(自上而下的)、BargainCity(接受捐赠的)、Centerville(保守的管理)以及Richburb(满足管理)等。[13]这六种类型的本质是强调地方与来自不同政府(部门)等多种组织共同采取战略行动。对基于辖区的城市来说,“多重裂缝”的机制是改善治理的一个机会,而不是对政治过程复杂性的一种简单描绘。[14]

(二)协作性管理活动。协作性管理活动所涉及的面比较广,西方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Kicker和Koppenjan将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解为三个活动关系:干预现有的关系、重构关系以及通过建立共识和共同解决问题来深化合作的条件。[15]Agranoff和McGuire提出取代传统公共行政中POSCORD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四个阶段:即激活(activation)、定位(framing)、动员(mobilizing)、综合(syn-thesizing)。[16]阿格拉诺夫和麦圭尔主要关注城市中组织间链条的范围和复杂性,从纵向链条、横向链条、合伙人和活动间的链条三种层面指出,纵向事务的管理主要是关于例行的、日常的基础问题的解决(Agranoff,1986,1-2);考察横向的协作性管理的是多维度的(ProvanandMil-ward,1995);许多城市与合伙人战略性地接触,在协作链条的构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17]

(三)政府协作政策。由于认识、权力和资源碎片导致的公共治理危机,相伴而来的是政策制定与碎片化。针对信息封闭和政策制定与执行“山头现象”等政策碎片化情况,麦斯•普朗克学派认为政策网络是协调的理想制度框架。该学派认为,政策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分化的环境,科层的协调已经失灵。在政策网络中,公、私行动者形成网络来交换彼此互赖的资源,以现实共同的利益。[18]网络作为协作结构最紧密的协作组织形式,协作政策制定和执行必然成为协作性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阿格拉诺夫和麦圭尔从运行特征的角度来描述协作政策工具:直接供应、规劝,命令、补助和内生工具,并通过计算推断,内生工具使用与协作相关,规劝工具使用(在更低的程度上,命令)与低度协作相关。他们指出,对所有的纵向和横向的活动类型来说,城市所采取的规劝工具越多,协作水平就越低。[19]

三、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博弈均衡分析

在协作过程框架中,纵横两向的协作都伴随着各方利益的博弈,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都有表现。综合文献资料,笔者将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博弈均衡过程归结为三个阶段:首先经过谈判阶段,包括正式的讨价还价和非正式的意见交流。讨价还价实则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在各参与方讨价还价过程中,由于存在非信息对称问题,讨价还价往往是一种动态博弈过程,直至达到协作性契约。[20]第二阶段是协作机制建设,成本分摊是这一阶段的重要考量因素。奥利佛•威廉姆斯认为,由于契约具有不完整性,通过交易成本一体化能达到完全契约产生的结果,即降低成本和产权分配导致效率。[21]科斯定理Ⅲ指出,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效率。因此交易成本的降低还需要通过产权结构调整来进行。第三阶段是资源配置阶段,主要考量收益分摊。在合作博弈中集体理性的实现以个体理性的满足为条件。[22]因此,政府协作问题是如何在不违背个性理性的条件实现集体理性,即通过均衡的分配方案,实现集体的利益最大化。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总结中西方学者对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观点,笔者有三点体会:

一是公共行政学者对公共行政最新范式的探讨从未停止过。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一度被国内比较多学者认为是对新公共管理的扬弃。但治理理论尤其是整体性治理的出现,被认为是融合公共服务理论的更高层次。尽管孰为最新范式未有定论,但整体性治理提出的协同政府等理念确实是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式。

二是协作性公共管理并不介入最新的公共行政范式之争,而是贯穿于公共行政和治理理论等理论范式发展过程中的整体环节。无论是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服务,还是整体治理理论,都无法离开协作链条的衔接。

三是政策博弈视角是研究协作性公共管理的有效方法。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研究涉及府际关系尤其是合作关系,研究对象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等关系编织而成的社会公共网络,各类网络关系的利益出发点并不一致,利益的差别必然导致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差异,需要相应的制度进行协调和规制。

篇3

一、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叙事

追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渊源,罗伯特•阿格拉诺夫和迈克尔•麦圭尔认为协作性管理理论演变脉络主要有三种:古典的管理范式协作机制、网络管理和美国“合作的联邦主义”。但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可从反思传统公共行政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政府治理理论系谱尤其是整体性治理的协调观,并上升到网络管理的高度来探讨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演变脉络。

(一)反思传统公共行政

古典的管理范式协作机制建立在通过等级制度、一系列严格的命令以及分散的组织实体内部的管理来进行的协调之上(Manadell1988)。阿格拉诺夫和麦圭尔指出,协作性的公共管理处在从传统官僚体制的概念到后官僚体制的范式转变的前沿,传统官僚体制强调对工作的金字塔型的控制以及使工作最大限度地专业化,而在后官僚体制范式中,建立在市场式的训诫之上的新的交易形式取代了外部的监督。[2]巴顿引用州际协议实践经验来反思传统公共行政,他指出,州际协议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科层控制,它提供一种州政府间的“权力共享”(sharedpower)的途径。[3]新公共管理运动要求政府和公共机构将公民当作客户来积极回应,要求公共服务机构具有效率和效能。但埃瑞•维戈达(EranVigoda)质疑这种回应性忽视将公民看作伙伴关系并开展有效协作。

因为回应是对公民需要的被动、单向的反应,而协作则代表一种更为积极的、两方或多方的双向参与活动。协作代表着一种价值观,每一位参与者都不是纯粹的仆人或主人,而是公共事务舞台上的参与者。[4]当前流行的新公共服务机制构建,越来越注重解决除效率、效能外的社会福利和公共物品的公平配置等主流民主行政价值,越来越注重由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以及公民组成的各种不同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协作。协作性公共管理战略的提出,正是顺应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发展趋势,对“科层制”和“回应性”等传统公共行政理念的挑战和超越。

(二)整体性治理的协作观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应对政府治理上出现的“碎片化治理”(fragmen-tationofgovernance)困境,西方主要国家掀起整体政府(wholeofgovernment)改革运动,旨在通过横向和纵向协调的思想与行动以实现预期利益。[5]在整体治理理念中,协作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希克斯曾于2004年将整体性治理分为协调、整合和相互渗入(increasingclosenessandmutualinvolvement)三个阶段:协调阶段指向于政策议题纳入考虑、政策对话、联合性政策规划与制定;整合阶段则注重联合性执行,并构建无缝隙规划(fullyseamlessprogrammes);相互渗入阶段通过深入合作,逐渐走向策略联盟、同盟或合并。[6]从希克斯的整体性治理阶段观可见,在整体性治理过程中协调处于非常核心的位置,事实上整合阶段也以协调为主,即“实际行政或执行时的协调”。笔者认为,希克斯的整合性治理中的协调观,和阿格拉诺夫和麦圭尔认为美国“合作的联邦主义”作为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来源的观点是相符合的。阿格拉诺夫和麦圭尔甚至认为,美国“合作的联邦主义”及随后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政府间关系与管理,在联邦矩阵内运行,可能是最持久的协作性问题解决模型。[7]因此,协作性公共管理和整体性治理中的协调实则内容差异并不大,作为整体性治理中的根本治理机制和深层协作内核,是实现“碎片化治理”的重要解决之道,更是实现政府治理工作逐步走向整合和策略联盟的重要路径。

(三)网络化治理与政府协作

作为政府治理系谱创新模式和整体政府的大范畴之一,网络化治理(Govern-mentbyNetwork)被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认为是公共部门管理的最新形态,他们指出,网络化治理象征着世界上改变公共部门形态的第三方政府、协同政府、数字化革命和公民选择等四种有影响的发展趋势正在合流,将第三方政府高水平的公私合作特性与协同政府充沛的网络管理能力结合起来,然后再利用技术将网络连接在一起,并在服务运行方案中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权。[8]周志忍认为,“网络化治理”和“跨部门协作”(Cross-agencyCollaboration)同属于整体性政府的大概念之内,而合作的“跨界性”是整体政府的核心特征之一,跨界又有多种表现形式:同级政府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不同政策领域之间、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9]

尽管存在整体性治理或网络化治理孰为最新理论的不同见解,但笔者认为,就地方政府协作性公共管理而言,网络化治理更有利于突出地方政府的深层次协作形态,因为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网络化治理更多地表现在公共行政机构借助于网络平台开展公共服务。整体性政府的提出,是理论和形式上更加形象和完备,但在实质和内容上则需要网络化治理来涵盖和实施,而无论是整体性政府或网络化治理,其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或监督环节,无一不涉及到协作性公共管理。因此,笔者认为协作是公共管理的魂,是突破传统公共行政桎梏,打造整体政府实现公共服务网络化的灵魂。

二、协作性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协作性管理”

指横向与纵向协作活动的相互重叠活动的统称,公共政策制定与行政的横向环境,包括由非政府组织、私营机构和区域地方政府所掌握的地区间的资源;在纵向管理中,城市政府在州和联邦政府的政策与管制框架内运作,同时有权使用可以利用的资源。[10]

根据西方学者的观点,协作性公共管理主要内容如下:

(一)协作结构类型。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私人构成的协作性关系构成,是中外学者研究协作性管理的重点。Agranoff认为有四种协作结构:信息网络、发展型网络、向外拓展型网络和行动网络。[11]奥兰•扬在世界公共事务治理体制中区分为四类协作体制:管理体制、程序体制、项目体制和开发体制。[12]阿格拉诺夫和麦圭尔认为协作性管理类型主要有:Cityville(基于辖区的管理)、NothingHill(节制的)、Vertville(自上而下的)、BargainCity(接受捐赠的)、Centerville(保守的管理)以及Richburb(满足管理)等。[13]这六种类型的本质是强调地方与来自不同政府(部门)等多种组织共同采取战略行动。对基于辖区的城市来说,“多重裂缝”的机制是改善治理的一个机会,而不是对政治过程复杂性的一种简单描绘。[14]

(二)协作性管理活动。协作性管理活动所涉及的面比较广,西方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Kicker和Koppenjan将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解为三个活动关系:干预现有的关系、重构关系以及通过建立共识和共同解决问题来深化合作的条件。[15]Agranoff和McGuire提出取代传统公共行政中POSCORD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四个阶段:即激活(activation)、定位(framing)、动员(mobilizing)、综合(syn-thesizing)。[16]阿格拉诺夫和麦圭尔主要关注城市中组织间链条的范围和复杂性,从纵向链条、横向链条、合伙人和活动间的链条三种层面指出,纵向事务的管理主要是关于例行的、日常的基础问题的解决(Agranoff,1986,1-2);考察横向的协作性管理的是多维度的(ProvanandMil-ward,1995);许多城市与合伙人战略性地接触,在协作链条的构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17]

(三)政府协作政策。由于认识、权力和资源碎片导致的公共治理危机,相伴而来的是政策制定与碎片化。针对信息封闭和政策制定与执行“山头现象”等政策碎片化情况,麦斯•普朗克学派认为政策网络是协调的理想制度框架。该学派认为,政策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分化的环境,科层的协调已经失灵。在政策网络中,公、私行动者形成网络来交换彼此互赖的资源,以现实共同的利益。[18]网络作为协作结构最紧密的协作组织形式,协作政策制定和执行必然成为协作性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阿格拉诺夫和麦圭尔从运行特征的角度来描述协作政策工具:直接供应、规劝,命令、补助和内生工具,并通过计算推断,内生工具使用与协作相关,规劝工具使用(在更低的程度上,命令)与低度协作相关。他们指出,对所有的纵向和横向的活动类型来说,城市所采取的规劝工具越多,协作水平就越低。[19]

三、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博弈均衡分析

在协作过程框架中,纵横两向的协作都伴随着各方利益的博弈,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都有表现。综合文献资料,笔者将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博弈均衡过程归结为三个阶段:首先经过谈判阶段,包括正式的讨价还价和非正式的意见交流。讨价还价实则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在各参与方讨价还价过程中,由于存在非信息对称问题,讨价还价往往是一种动态博弈过程,直至达到协作性契约。[20]第二阶段是协作机制建设,成本分摊是这一阶段的重要考量因素。奥利佛•威廉姆斯认为,由于契约具有不完整性,通过交易成本一体化能达到完全契约产生的结果,即降低成本和产权分配导致效率。[21]科斯定理Ⅲ指出,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效率。因此交易成本的降低还需要通过产权结构调整来进行。第三阶段是资源配置阶段,主要考量收益分摊。在合作博弈中集体理性的实现以个体理性的满足为条件。[22]因此,政府协作问题是如何在不违背个性理性的条件实现集体理性,即通过均衡的分配方案,实现集体的利益最大化。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总结中西方学者对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观点,笔者有三点体会:

一是公共行政学者对公共行政最新范式的探讨从未停止过。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一度被国内比较多学者认为是对新公共管理的扬弃。但治理理论尤其是整体性治理的出现,被认为是融合公共服务理论的更高层次。尽管孰为最新范式未有定论,但整体性治理提出的协同政府等理念确实是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式。

二是协作性公共管理并不介入最新的公共行政范式之争,而是贯穿于公共行政和治理理论等理论范式发展过程中的整体环节。无论是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服务,还是整体治理理论,都无法离开协作链条的衔接。

三是政策博弈视角是研究协作性公共管理的有效方法。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研究涉及府际关系尤其是合作关系,研究对象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等关系编织而成的社会公共网络,各类网络关系的利益出发点并不一致,利益的差别必然导致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差异,需要相应的制度进行协调和规制。

篇4

【关键词】公路机械;安装;调试;管理;安全;环保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way construction, road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sector also continued to grow and develop more large equipment continue to emerge, the large equipment purchased by the construction units are also increasing, this article on a major highway machineryequipment installation and commissioning management simple, dynamic management philosophy expounded in six parts, and has actively helped the significance of major highway machinery installation management.Key words:road machinery; installation; debugging; management; safety; environmental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引言

大型公路机械设备是高等级公路建设所必需的专用施工设备,它不仅体积庞大、配套机组和附属设备多,而且技术密集,安装调试比较复杂。大型机械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是设备管理和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涉及到设备管理、职业安全、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等多个环节。下面以解体装运后的大型筑路机械设备为对象,介绍其安装调试的动态管理工作程序。

二、安装调试的过程动态管理

安装调试是一个整体程序,具体要以图1的六个程序进行。

图1

1.安装调试费用的预算

要想使大型筑路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工作顺利实施和完成,必须事先做好安装调试费用预算工作。费用包括:运输费、安装费、调试费、其它费用等。

1.1运输费预算

机务部门应根据大型筑路机械设备的体积、解体装运对象的数量和重量,安排不同运输能力的车辆,并确定各种运输车辆的车次。然后,按相应运输车辆的吨公里运费、被运物的搬运里程计算运输费用。在预算运输费用时,还要估算装卸、捆扎费等,这些也是运输过程必然发生的费用。

1.2安装费用预算

根据待安装大型筑路机械的种类列出相应的安装基座、上料台砌筑所用材料(如木材、铁件、铁丝、水泥、青砖、中砂、片石等)以及吊装设备、小型机具和人工(分技工和普工)使用量,然后参照市场价格及公路工程预算基价,计算其费用。

1.3调试费预算

在机械设备调试过程中,除了设备运行必需的动力燃料(如燃油、电力、水、煤 等)外,还需一定量的供其加工的工程材料(如碎石、沥青或水泥、砂或砂砾、生石灰或粉煤灰等)。

1.4其它费用包括

设备初到时的看管费、管理费等。其它费用的预算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除此之外,还需做好配套机械、消耗材料及有关人员的调配管理和费用预算。

2.制定安装调试方案

大型机械设备在安装调试过程前必须成立专业小组,由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具有安装经验的工人以及安全负责等参与组织机构的建立,设立主管人员,负责全部作业过程的调度、监督、协调、管理等。①小组对设备特点、作业程序、环境因素、危险源等要素进行认真分析,并在停放场地的选址、规划以及作业的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规范操作;②制定拆装方案,安排具体工作,确定所有进场作业人数;③确定进场的车辆(机械)的数量和规格型号,例如各种吊车要几台,装载机要几台,拖板车要多少辆等;④明确拆装责任,层层落实到人,进行全面安全及环保技术书面交底(包括工人和运输队);⑤根据设备特点编制相应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涵盖作业过程技术、安全、顺序、吊车选择、节能降耗的具体内容和职责要求,切实落实到人;⑥对涉及运输、安装、调试全过程的所有文件资料、图片等进行编制,发放,收集,最后整理成册,作为技术档案存档;⑦要做好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比如火灾,急性中毒,触电,爆炸等,防患于未然。

3.人员组织和技术培训

大型公路机械设备一般设计精密、价格昂贵,初次安装调试中的技术工作必须由供应厂商派出的技术人员负责。购置单位在供应厂商调试工程师来之前,进行尽可能周密的工作安排,如选配操作人员、成立安装调试协调组(由有关行政领导、机械技术负责人员组成)、调配安装调试所需的辅助作业机具、人员(包括钳工、电工、机械工等)。在进行安装调试之前,购置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应协助厂商方面的安装调试工程师工作,并选配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岗位分工和现场技术培训。

4.设备安装

大型公路机械设备的安装一般包括:安装基座施工、安装前的准备、设备安装等几个过程。

4.1安装基座施工

在进行基座施工放线前,必须合理确定设备安装位置及合理布局、配套机械及运输车辆通道、上料台、堆料场等,确保设备的安全和环保运行环境。大型机械设备组合件较多,要想顺利组装并保证安装后工作性能稳定,在测量放线、 预制或砌筑基座前期阶段中,须严格按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4.2安装之前的准备

设备安装之前应再一次对其进行外观进行质量检查。如各种螺栓、螺母有无松动;焊接件焊缝处有无裂纹、气孔等缺陷;燃润油及水、气的储量及管道接头是否牢固,有无泄漏;电路布线是否整齐,绝缘性能如何;所有旋转、往复运动部位的安全保障机件的有效、齐全程度等等。此外,还要进一步查看安装所需的小型机具、材料的准备情况。

4.3安装

安装过程中,要按照安装方案和规程进行。本着先主后次,先繁后简的原则进行安装。现场要由专人负责指挥。高空作业安装或吊装笨重装置时,必须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安装人员要全部佩带装备,安装工作要按顺序进行。否则,不仅相互难以就位、连接,而且吊装机具也无法摆放,同时安装要分工协作。安装后,应对设备安装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等进行检查。

5.设备调试

大型公路机械设备在出厂时一般无法进行总装和负荷试验,即使是使用过的设备,由于拆卸、搬运及再次安装,难免改变原始安装状态,所以,对安装好的机械设备尽快进行调试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认识到,不仅是解体装运的初次使用的大型设备在安装后需进行调试,实际上所有新增、更新、自制、改造、大(中)修机械设备,在投入使用前,都必须进行调试。调试前,要再次检查设备装配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和渗漏痕迹等,以便调试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6·验收及总结

大型公路机械设备安装调试成功的标志是:设备安装调试完成,生产考核合格,经济和技术性能符合定货合同规定指标,具备工业化生产条件。

设备安装调试结束之后,要进行技术验收和总结。经过对安装调试技术报告、设备有关文件、单证、资料的审查及现场的考察,才可决定能否通过技术验收。只有通过验收后,才准予办理资产、财务手续,交付使用。未经技术验收,不得入帐和投入使用,否则会造成责任不清。对于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要认真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要分清责任,及时处理。有关索赔事宜,必须在有效期内妥善解决。

撰写安装调试技术报告是大型公路设备初次安装调试后进行技术、资产及财务验收的主要依据之一,是一项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安装调试报告应以读者能再现其安装、调试过程,并得出与文中相符的结果为准。撰写时注意与论文的区别,应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不能写成流水帐,使人不得要领。做好控制程序和电脑系统的备份工作。在安装调试技术报告的结尾,要向曾给安装调试工作以帮助、支持或指导的人及部门致以谢意。

7.安全与环保

安全和环保工作也是安装调试管理工作的重点,由图2可以直观的看出在安装调试工作中这些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特别作出一直观图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图2

三、结束语

大型公路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是设备管理和项目管理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科学、高效的作好这项工作,是每一个设备管理人员探讨的专业话题。由于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环节,错综复杂,环环相扣,要把庞大的系统归于和谐统一、完美无缺,不是短期内可以定规立矩的事情。在倡导和谐建设和节能减排的形式下,需要所有的工程机械人员精诚合作、集思广益,方能把大型公路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重型;机械行业;节能管理;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proceed with, discussed in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attention to energy saving, enhancement of energy-saving awareness, strengthen energy-saving measures to achieve cost savings and even create benefit. To the majority of managers in the industry's management activities to enhance awarenes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actively planning as a way of enterprise income, and for energy saving management significance, measures and other aspects analysis.

Key words: heavy machinery industry; energ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我单位原洛阳矿山机械厂是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4年动工兴建,1958年建成投产,50多年来经过多次扩建改造,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矿山机械制造厂、全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是中国低速重载齿轮加工基地、中南地区大型铸锻、热处理中心,公司已整体通过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本单位的主要产品有:采掘机械、提升机械、破碎粉磨机械、水泥机械、冶金轧钢机械、环保机械、发电设备、大功率减速器、大型铸锻件等。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降耗目标,需要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也是企业、职工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迫切要求企业从主要依靠数量扩张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提高,从主要依靠粗放型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企业节能降耗实施概况 1.企业节能降耗的实施背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21世纪,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急速加快,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的损耗也是非常之大,人类正面临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恶化的生态问题。节能降耗也如箭在弦、势不可挡地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开来。加强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世界具有重大意义,此举符合全球利益,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据已有资料显示,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如不考虑短期投入因素,除能依靠政府方针政策上的倾斜外,能为企业带来长远经济利益,对企业长期发展而言是利在千秋的。在今天的经济环境背景下,节能降耗趋势日益加强,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客观发展趋势。 中信重工是我国重型机械行业“七大重机”之一,是国内最大的矿山机械和水泥设备制造企业,主导产品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技术中心是国内唯一的矿山装备综合性研究机构,拥有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跻身国内外同行业第一梯队。  研究开发的高效节能活性石炭成套技术及关键设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750t/d以上规模的活性石炭国内市场占有率80%以上。公司实现了下游建材、矿山、冶金、电力、节能环保装备领域的均衡发展,形成了由国内外多领域60多家高端客户构成的大客户群,与世界五大水泥生产商――法国拉法基、瑞士豪西姆、墨西哥康麦克斯、德国海德堡、意大利水泥集团结成合作伙伴。目前,很多各行业内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如中国神华、华能集团、中国黄金、海螺水泥、淡水河谷、必和必拓等均成为公司长期客户。同样中信重工也面临着很多节能降耗的艰巨工作要做,可喜地是中信重工在节能降耗工作中正稳步前进并取得实效。

2. 现国内大、中型企业节能降耗工作所面对的问题。①从企业节能降耗相关制度的认证和建立、节能环保人力与资金的投入研究显示:企业在节能降耗工作上认证比较基础,制度建立的执行力度都普遍不高,不完善是节能降耗的瓶颈问题;大部分企业愿意进行节能降耗的工作,整个节能降耗环境良好,但由于相关因素影响的原因,导致了企业节能降耗的专员和资金投入力度不大。②缺少技术、资金的支持。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无法准确及时的了解和选择节能降耗技术产品;自身资金的限制,使企业在考虑节能降耗成本与收益时的风险系数增加。③节能成本较高,收益比率难以控制。在目前情况下,投入资金购买节能降耗系统,成本高,而且短期内看不到其效用,是否投入产出平衡还是未知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节能降耗的风险。④节能降耗的缺乏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政府应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目前还是监督惩治为主,激励政策为辅,不能为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保驾护航。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推进和支持企业节能降耗过程面临诸多风险:节能降耗项目前期投资大,回报慢,风险不确定性高,使银行无法对项目前景、收益程度等做出准确判断。这时银行金融机构基于自身考量会慎重给予企业融资、信贷优惠,会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进行节能降耗的积极性。

2 企业节能降耗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内节能降耗的相关工作情况,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企业节能降耗意愿的相关因素,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企业节能降耗的“五力模型”,即企业节能降耗的五种驱动力量。其实,对于利润的竞争已经超越了传统产业,并涵盖了其他四种竞争力量:买方、供应商、新进入者、替代产品或服务。这五种竞争力量扩展之后的竞争决定了产业结构,并且形成了产业内部竞争交互作用的特性。在这个“五力模型”中,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核心,是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根本驱动力量,其他四种力量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驱动力来运转的。

篇6

乙方:                   身份证号码:

联系电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有关规律、法规,甲乙双方经平等自愿协商,签订本聘用合同,共同遵守本聘用合同所列条款。

第一条 本合同为固定期限合同。合同期自2016年1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止。

第二条 根据工作需要,乙方在本村担任幸福院管理工作助理员。乙方应按上级民政部门制定的岗位职责履行义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规定工作。

第三条  乙方实行非全日制资工作制。

第四条  甲方给予乙方补贴为***元/月,按季度发放。

第五条  乙方不享受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 工伤和生育保险等待遇。

第六条  甲方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包括岗位职责)作为本合同附件一并执行,乙方确认甲方规章制度并愿意遵照执行。

第七条   乙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甲方规章制度的;乙方不能胜任工作的;甲方可以单方解除合同。

第八条  乙方在劳动合同终止后三日内,应当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办理工作交接手续。

第九条   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镇劳保所备案一份。

篇7

【关键词】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重要性

引言

就现阶段我国施工企业发展的情况来讲,正处于逐步扩大的阶段,并且逐渐呈现出层次化以及差异化。施工企业想要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达成社会目标,就必须要做好实际的施工工作,在切实提升建筑质量的情况下,增加市场份额,并完成企业发展所预定的各项目标。机械设备是施工企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同时也是提升施工企业工作效率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在竞争逐渐激烈的情况下,施工企业更需要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管理,保障机械设备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平稳、安全地运行。

一、现代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简析

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都使得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新工艺较多应用到建筑行业内来,这样一种状况在具备显著优势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一些方面的弊端和不足,主要考虑到的就是这样一种设备、材料和基础的推出容易给建筑施工带来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建筑施工行业存在一定特殊性,建筑施工设备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每个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以及整个国家的财产安全,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则是直接影响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可以认为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完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和发展的。

二、现阶段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机械设备管理力量不足。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单位不注意对接卸设备的管理工作,因为多种原因会造成机械设备使用的混乱,从而导致生产工作程序混乱,影响生产的计划进度。工程建设的生产项目繁杂,数量多,要使用的机械设备也非常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人员只注重机械的运用生产,却忽视了对使用过后的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使用过后便随意停放、摆布,到下一次再使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找不到生产机械设备或混用、乱用的现象,这给企业的生产秩序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2、机械设备不当配置。合理地分配生产机械不但可以协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支出,而且还能使企业以最低的消耗来获得最高额的利润。但是在实际上,很多企业由于不舍得投入成本,再或者是由于管理者认识不够全面,导致老化设备不能够及时更换。这些貌似省钱的手段实际上不但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安全,而且浪费了资源,最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企业要通过恰当的配置来使机械设备的生产、保养、维修状态都达到最佳。同时。企业在设备的更换中要特别注意新旧机械的合理搭配,要做到既没有闲置机器,也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

3、企业机械设备维护工作存在问题。对机械设备进行科学、有效的维护,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质量、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如果机械设备维护工作做得不到位,机械设备就会出现过早老化的现象,即小毛病不断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机械设备的工作质量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

4、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主要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第二层级是工程项目部对设备的管理。但是很多施工企业在实际中这两个机械设备管理层级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这种情况在小规模的施工中影响不大,但是一旦遇到大规模施工、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工程,这种较为混乱的管理方式就会对整个管理结构以及管理体系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实现造成极大的影响。

5、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成本较高

由于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的过程中会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造成在对机械设备的管理方面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保证固定资产质量的保证上,这样就会对施工机械设备的利用率造成影响,同时机械设备的运转周期以及运营的时间比较长,这种情况的出现造成了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费用以及成本都比较高。这种粗放式的机械设备管理方式在众多企业中都存在,此类问题需要引起企业高层的重视。

三、针对建筑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重要性提出的结论和认识

1、建立建筑施工企业与机械维修企业之间的良好关系

这样一种关系的建立需要从两个具体的方面和层次来进行说明:首先就需要从宏观的高度和层面上来进行看待,其目标就是希望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基于此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操作过程当中就需要通过政策、经济以及法律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展开和进行,使得机械设备管理各个环节当中涉及到的拥有者、使用者、制造者以及维修者之间能够建立起统一、有序、和平、均衡的设备资源市场关系来,可以建立起社会通用的设备评估机构并配置专业的注册机械管理工程师来进行管理工作,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对建筑施工企业当中在用的机械设备实现一生价值总量的衡量以及各种宏观层面上的监督、指导和监控。

2、建立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新模式

想要建立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新模式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从根本上改变管理理念,这一点是非常基本和关键的,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机械设备不仅是施工企业组织生产的必要条件,更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当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本,因此必然需要通过这样一个方面管理工作的良好进行来保证其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在管理思想和模式改变的基础之上就需要开始关注和重视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调整和整合,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是有其固有的特殊性的,主要就是其一生全过程管理工作对于任何一个建筑施工企业而言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依托于社会服务网络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完全可以依托于自身实际情况来对设备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基于此在最大程度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基础之上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3、企业要不断强化机械设备管理队伍建设。

要想实现对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使其发挥更大的应用价值,除了加强对机械设备的规范使用、科学保养外,还应该不断强化管理队伍的建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机械设备的操作、管理工作更加专业,组建一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管理队伍对于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也应该加大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重点培养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技术水平。

4、有效提升施工企业的整体装备

对于施工企业来讲,其所拥有的机械设备是企业发展的水平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所以需要在施工企业各项条件均允许的情况下制定出不断增加机械设备的长远发展规划,使施工企业的设备拥有量达到施工企业的最佳自由率。

结束语

机械化是建筑施工企业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工作过程当中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重要保证,因此完全可以认为良好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必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建筑施工企业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阐述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在建筑施工企业内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问题探讨其处理方式,希望能够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于运涛.电气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探索[J].科技创业家,2013,(12).

篇8

关键词:房地产 管理 协调 措施

1、 前言

2000年以来进入本世纪,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改革在新的一波房地产投资热潮的推动下迅速升温,商品房价格节节攀升的同时,商品房质量投诉日益增多,房地产开发的现场管理在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及投资等方面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特别在业主最关心的质量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结合实际,以甲方代表的角度,从安全、质量、进度及投资方面出发,谈谈住宅小区工程管理及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2、 管理及协调是安全施工的前提

2.1 安全对于开发商的重要性

许多房地产公司管理人员多少都有这样一种观念,施工安全是施工方及监理公司的事情,与甲方无关,甲方管理人员只要抓好质量、进度及投资工作就可以了。这种观点是严重错误的:“业主负责制”已经以法规的形式定了下来,有关工程方面的安全、质量、进度及投资等都与业主有关,安全出现问题,业主方照样要承担法律方面的责任;对于房地产开发公司,安全问题对于楼盘的销售、信誉等相当重要。

2.2在安全施工方面如何进行管理和协调

2.2.1熟悉安全技术规范

作为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安全技术规范,从“三保(宝)四口五临边”、施工现场消防设施、外架搭设、运输机械、用电保护、施工机械、高支模、深基坑、拆除爆破到幕墙安装、网架安装等,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熟悉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内容。

2.2.2熟悉预算中安全施工费所包含的内容

根据建设部建办[2005]89号《关于印发〈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安全施工费由临边、洞口、交叉、高处作业安全防护费,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措施费及其他费用组成。甲方管理人员应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向施工单位支付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并督促施工企业落实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

3、管理及协调是保证质量的基石

3.1施工中专业协调的重要性

无论是民用住宅、工业厂房、还是公共建筑,一幢高质量、高标准的转(建)筑工程,从工程技术、施工管理的角度,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和不容忽视。即使是普遍工程施工中各专业协调的好坏,都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和产生各专业之间协调这样问题的例子并不少,例如消防、电气、给排水和煤气安装等,由于是甲方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施工队,与土建及其它专业队之间配合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到了工程主体完工才被发现时已很难处理。不得已只好改线路、凿楼板,把一幢好好建筑搞得乱七八糟,面目全非,并且带来了种种问题和隐患。

3.2做好协调工作的方法

所以,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不仅很重要,同时也很有必要,作为管理者或监理,在工程的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首先要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做好协调管理工作。我们应在现有管理水平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上、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施工人员目标责任,并加强协调管理的具体措施。

(1)技术协调: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同时,图纸会审与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

(2)管理协调: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上下功夫,更要建立一套建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

(3)组织协调: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甲方、监理人员应定期组织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4、 管理及协调是施工进度的剂

4.1施工进度直接影响到成本

房地产项目的运作时间较长,一般为3-5年,这其中政策性因素,原材料成本因素,劳动力成本因素,销售形势的变化等等,都会对项目的运作成本产生影响。项目的实施进度控制得好与不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本投入,包括设计成本,建造成本,销售成本及其他相关隐性成本及机会成本等。房地产项目的运作周期中,施工时间一般为2-3年,如果是分期开发,时间还要更长,施工进度在房地产总实施进度中占70%左右的比例,因此对项目的总成本也影响最大。

4.2如何控制进度

4.2.1让总包单位承担起总工期的责任

许多甲方喜欢编制好施工进度计划后交给总承包单位,让总包单位来按照计划实施,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并不可行,甲方只需提供总工期,让项目的总承包单位依据项目的总体进度计划来编制具体的施工进度计划,甲方指定的专业分包应按照总包单位的要求进行施工,这样才能让总包单位切实可行地履行起总包的责任。

4.2.2在合同中严格划分总承包、甲供材和专业分包的承包分界面

总承包、专业分包和甲供材等界面划分问题应提前在合同中加以明确,明确得越详细越好。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某一项施工内容,不同的施工单位由于各自的理解不同而相互推诿,相互扯皮,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做好不同工序之间,不同专业之间,不同承包商之间的有效衔接。甲供材不能对工程的进度造成影响,建设单位尤其要注意甲供的材料和设备不能由于进场时间拖后,或者质量不符合施工要求而导致施工进度较计划进度滞后。甲方管理人员应做好同材料设备供应商及施工现场的有效及时的沟通。

5、 管理及协调是控制投资在合理范围内的关键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追求最大利润是不言而喻的,而要追求最大利润则首先应有效地控制项目投资。对项目建设而言,工程成本的控制应从项目建设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等全过程来进行控制,本文从施工方面来谈谈投资控制。

5.1施工措施及方案要在合同签订前确定

由于涉及到工程造价,施工措施及方案必须要在合同签订前确定。例如基础施工中是否需要采用砖胎模、塔楼部分的外墙剪力墙对拉螺杆是穿套管还是留在剪力墙内、梁柱节点核芯区的混凝土施工方法等等。

5.2建立完善的投资控制管理体系

5.2.1加强工程量计量控制

工程量计价(量)是当前工程计价和承包的主要形式,即以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作为工程款结算的依据。工程量计量是否准确,将影响投资和双方关注的焦点。因此,要重视并认真做好工程计量与复核工作。要明确计量内容和程序,根据设计图纸,按照合同规定的计量方法和单位进行计量;对隐蔽工程计量,必须严格控制,并预先做好测算工作。如:大型基施开挖工中,关键是开挖高度、放坡系数如何确定。如果挖方高度差 100mm,将会造成大量的开挖方量、回填方量及运输工程量。

5.2.2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施工单位通常在保持总报价不变的情况下,将变化较小的项目的单价降低,将变化较大单价增大,这样在竣工结算时,可以成功地达到追加工程款的目的,这些都应引起建设单位的高度重视。能不变更的项目尽量不变更,必需变更的要同设计单位进行沟通,由原设计单位提出变更设计图纸,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对变更项目的单价合同有适合的或同样的单价套用原合同单价;如果没有的适合的或同样的单价,用类似的项目单价进行换算;如果是新增加的项目既无适合的也没有类似的单价,双方协商单价,在变更协议中明确。

5.2.3做好施工索赔和反索赔工作

建筑工程由于工期长、规模大、技术复杂,不可预见因素多,常发生施工索赔。索赔将导致追加额外工程项目或费用,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重点。因此必须加强控制。首先分析引起索赔的各种原因,分清责任;其次是分析索赔事件引起的后果,是否造成了施工方工期或费用的损失;三是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四是是否按照索赔程序进行了申报;五是注重反索赔工作,比如施工单位由于措施不当,延误了承诺的工期;工程质量不合格;交叉作业中,一方因现场清理不及时防碍了另一方正常的工作程序,或因保护不善等情况损坏了工程成品等等。做好反索赔工作,需要有充分有力的证据,保存好现场工程图片和现场记录等原始资料。

5.3协调好总包与各专业分包商的关系

要充分协调好总包与各专业分包的关系,比如说进场时间、临时设施分配、工作面衔接、退场时间等等,协调好了,扯皮就少,引起签证的可能性就小,自然就控制好投资了。

6、结语

工程管理和协调,在工程安全、质量、进度及投资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对甲方的管理人员提出了相当高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一个好的甲方管理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品德、出众的技术水平、强烈的责任心和很强的管理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2006最新建设项目业主规范管理与操作实务全书》 M 河北音像出版社,2006年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