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09:22: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健康教育的途径,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 现状 对策
学生进入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课程内容的加深以及今后就业压力的与日俱增和父母对子女过高的期盼,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若不及时加以调整,则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因此,认真分析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对中职生茁壮成长、完善自我意义重大。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人生价值取向有偏差。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中职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缺失。他们过分追求享乐主义,超现实主义,摆阔气、搞攀比、高消费,学习不求上进,思想不求进步,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2.是非分辨能力欠缺。部分学生自身修养不高,在大是大非面前,缺乏辨别假、恶、丑,真、善、美的能力。我行我素,对人没礼貌,不尊重、体谅父母,对父母提一些非分要求。“出口成脏”,恶语攻击他人,意识不到自己的言行会给他人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影响和后果。举止言行与中职生行为规范要求格格不入,缺乏作为一名中职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3.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个别学生目标不够远大,前进方向不明确,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差,信心不足,厌学情绪严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感到吃力,导致对学习不感兴趣,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应付学习,游戏人生。
4.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自信心缺失。进入职校的学生,大部分在初中阶段就被师生冷漠和歧视,导致这些学生缺乏上进心,往往表现为精神不振,思想消极,学习不求进步。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师的队伍建设。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只有拥有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善于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富有爱心的师资队伍,才能有效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富有成效的展开。为此,笔者认为:一是要稳定专业指导教师队伍,选配专业素质较强的教师担任学生心理问题咨询教师;二是加强心理指导教师的培训。采取多种模式,促使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的基本方法,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和沟通协调能力。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教师应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人和事,深入浅出地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最基本的心理保健常识,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的形式,学校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专业心理指导教师分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如一年级的"适应"教育,二年级的"立志"教育,三年级"理想"教育等。
通过这些讲座和活动,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并恰当处理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三)开放心理咨询室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
针对个别化的心理问题,可在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指导。学校心理咨询室应配齐配足心理专业辅导教师,针对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心理困惑问题、情绪波动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以及今后面临的升学就业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心理教师无论是对主动上门求助还是被家长或教师带来的学生都以朋友式的态度对待,认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还应对个案进行跟踪,及时消除轻微的心理障碍,属于加以矫治的转介到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和治疗。对于咨询者的个人隐私问题,辅导教师要当面向学生做出一定为其保密的承诺,以便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敞开心扉,向教师真实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进行心理辅导。
(四)全校教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善于深入学生实际,开展访谈活动。通过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其存在的心理偏差。在和学生交谈过程中,教师态度要真诚、友善,要耐心、细致,一定要讲究教育艺术和技巧,坚持以正面教育、说服教育为主,多鼓励、少批评,要注意批评的艺术性。同时,教师要以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影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努力成为一名人格健全,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学生。
(五)成立心理健康活动社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心理健康社团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行组织起来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组织,是学生校园生活的有益补充。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类健康的社团活动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正常的课堂教育教学外,还应特别注重发挥非正规教育作用,通过丰富和优化课外活动,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多种机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校心理健康社团在校心理咨询室、团委和学生会的指导和帮助下,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和黑板报、手抄报定期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小知识,使学生学会及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当出现自身难以解决的心理和情绪问题时能主动寻求帮助,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氛围
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学校可通过校园文化墙、文化长廊、报栏架、文化橱窗,温馨寝室等文化载体,在“润物细无声”中熏陶、影响学生的成长。其次,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做到自觉维护自己的心理,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七)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密切配合,需要多次反复强化方能见效。所以,仅仅依靠学校方面单打独斗,或许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充分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将家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结合起来,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可通过多种方式,如家访、家长会、学生社团活动,顶岗实习、军训等教育机会,加强家校沟通、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锻炼,从而形成既能发挥各自特长又能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5期,分享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特点,接下来的重点就是通过什么途径或渠道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什么具体的方式方法。这就是下面要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专门列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如下: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教育部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
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由上可见,新修订的《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等许多地方体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精神,比如“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跟踪”,也为探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提供了良好基础。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主要在于:主张途径与方法虽然通常都可以用来表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严谨来看,二者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异。途径指路径,即如何到达目的地,偏重于宏观层面,路线性、方向性较强,具有战略性,比如,到达某一目的地,选用陆路、水路还是空中路线,即便是选定陆路交通,也还有不同路线,这些就是途径问题,决定着方向和路线。方法指办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偏重于微观层面,操作性、针对性较强,具有战术性,比如,选定陆路交通路径后,用什么交通工具,如何操作交通工具,这些就是方法问题,决定着难易和成效。可见,途径如果出了问题,带来的后果多为全局性的、根本性的,这就是通常说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方法如果出了问题带来的后果多为局部性的、枝节性的,这就是通常说的事倍功半。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扶正祛邪。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从问题出发-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化解问题”,这样的路径最终最大成效也就是解决问题,相当于生病后的康复,至多也就是达到无病状态,但并不能向提高体质体能和免疫力这一高水平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借鉴传统中医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精华,从正面入手,先扶正,再祛邪,并且通过扶正达到祛邪目的。
扶正是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扶正衍生出扶正固本,即扶助正气,巩固根本,调节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强身健体,中医的扶正固本就是西医的增强免疫力。固本又衍生出固本培元,“本”指“事情的根本、根源”,“元”也就是“元气”“元神”,合起来意思是“巩固根本,培养元神”。元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促使机体气血流畅,消除代谢产物,使脏腑、气血恢复和维护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动态平稳。所以说,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体质就强健而少病。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传统医学思想精华,将“扶正”的起点界定为“正心”,即《大学》里所讲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将“扶正”的内涵概括为“培元”,即培养中华民族的“根本”“元神”,这就是《易经》上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天道的运行是最健朗的,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遵循天道),使自己变得强壮,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刚健有椋生生不息。大地吸收阳光滋润万物,君子应增厚美德,以身作则,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容。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也应像天体运行那样气血昼夜流行不息,则生命健而有力,不生疾患。引申为“人或国家、组织的生命力”。
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有祛除体内邪恶和邪气两种意思。后者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祛邪”,主要是预防和矫治因“不正”而导致的心理偏差,即心理问题。
如何扶正祛邪呢?最关键的是进一步找到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的路径。这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的多元智能路径。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人至少具有九项智能,包括: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存在智能。通过多元智能,优化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都能在自身优势方面得到最优的发展;优化新知的表现形式,比如:语文智能――故事,空间智能――多媒体,音乐智能――歌曲,动觉智能――肢体语言/表演,等等;优化教学活动形式,比如:观察、合作学习、演讲、计算、推理、演剧、绘画、歌谣、反思等等;优化评价效果,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建立自信,提高兴趣和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或智能组合优势,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和善用自己的优势智能,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最佳发挥,因此每个人都能预防和化解各种心理问题,抵御各种干扰,克服各种障碍,成为最优的自己。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实质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具体实现方式方法、策略技巧。在明确了基本途径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沿着这条途径,选择交通工具,事半功倍地到达目的地,这就是方式方法。主要有:专题培训、学科渗透、家校合作、文化浸泡、个别辅导、网络技术。
1.专题培训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这是预防和发展、挖潜的最好途径,面向全体包括所有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普及型通识专题培训,传授和体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常识和技能。具体可以专门开设幸福课,也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开展。可根据需要选择专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2.学科渗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全方位全过程。因此,学科渗透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科渗透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实质性渗透,也叫功能性渗透,即教师通过提高教学艺术性,减负增效,使学生感到上课轻松、快乐而又富有成效,使每节课变成幸福体验和享受,这样的课堂本身就具有了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的功能。二是形式性渗透,指学科教学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组织形式上的融合,课堂体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常识和技巧。三是内容性渗透,指充分发挥学科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和成分,在学习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收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实质性渗透法,重在减负增效;形式性渗透法,重在借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性渗透法,重在挖掘课程内容里所包含的积极心理成分或元素,突显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比如,实质性渗透,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至关重要。我们推荐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Keller教授创立的ARCS动机模式。即课堂教学组织四大环节:Attention(A:引起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刺激学生的好奇心。Relevance(R:切身相关)――内容与学生切身相关,目标与学生向往密切相连,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Confidence(C:建立信心)――帮助学生建立能够成功的信心,相信自己有掌握完成的能力。Satisfaction(S:感到满足)――学生能因成就而得到内在和外在的鼓励和报偿。每个环节又有若干具体的方法策略。
3.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教育者与家长(和社区)共同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包括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与社区合作等多种实践类型。通过动员家长潜能,使家长、学生和教师形成合力。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叠加影响。
家校合作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这里介绍一个基本的家校契约法,这是美国行为主义控制派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是一份具体的、书面的协定。它规定了其中一方或多方在特定的情境中确切的行为方式以及具体的奖励和惩罚。在家校合作中,签约人一般是学生、家长和班主任三方,各方作出承诺并承担责任。家校契约具有导向功能、预防功能、监督功能、教育功能、平等功能,总之具有使人行为向善的功能。
拟定和签订家校心理行为契约,第一,要明确预期行为,即明确陈述合同当事人彼此的责任,并对责任的完成情况提出详细要求。第二,要确定测量预期行为的办法,即要规定用什么标准和办法测量和评价预期行为,预期的行为应当易于观察。第三,要明确执行的起始与终结时间。第四,要明确契约管理者,即确定负责实施这些条款的人。第五,要确定强化和惩罚的条款。
4.文化浸泡
文化浸泡主要指通过学校文化的耳濡目染,让师生获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分为显性浸泡和隐性浸泡。学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等显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隐性的要素。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通过学校文化,对学生心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显性文化浸泡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园场地布置、建筑物、楼道、教室的各种文化艺术设计、宣传栏、文字、图片以及校园活动仪式,如升旗、入团(队)宣誓、运动会入场等等;隐性文化浸泡包括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都彰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和元素,“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
5.个别辅导
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个别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
根据个体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常见的有:门诊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等。还可以根据辅导内容设计辅导方法,比如: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等,每一种辅导又各有具体的方法。
6.网络技术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网络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测评、咨询、电子档案跟踪、质量监控等,尤其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定制私人方案,实现因材施教。
我们知道,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要实现德育的目标任务,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必备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却滞后,因此对学生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我们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思维、情感和性格的教育;德育则是以科学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又同属于“大德育”的范畴,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在教育实践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校的德育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和情感,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态度、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应付挫折、不良习惯的消除等方面达到健康标准,能自我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许多心理障碍,有利于形成 和发展完整的人格。两者在具体教育目标、教育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虽不相同,但在塑造一个完整的人这一总目标上是一致的。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主体目标也是一致的,都必须作用于学生主体。对一个学生来说,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都在于通过教育塑造学生,使其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由于两者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要求教育过程中都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的主体,其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都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素质的提高来反映,都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发展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是相通的。德育除了坚持以往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改变传统的德育观,建立积极的教育态度
长期以来,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是说教多于启发,指责多于疏导,给人以势压人之感。因此,德育在人们的印象中已形成一种定势:枯燥的说教,教师将固有的规范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被动接受。这种说教、灌输和压服的态度与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学生内在心理需求,强调教师不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和发展的辅导者。德育工作者应在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这样,学生就减少了许多的思想顾虑,敢于敞开心扉,为接受德育教育准备了充分的内在条件。如果我们具备了一系列内在条件后再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必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益的成份,丰富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德育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等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会谈、心理咨询、心理测量、角色扮演、沟通分析、技巧训练、行为矫正等方法,它所强调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从而使学生主动求发展。而不是像传统德育那样强调理论的灌输和外在强化,外在的社会要求。德育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一些方法作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如借助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来客观了解学生的个性状况、长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也可采用会谈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以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从而为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的支持。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增强德育实效性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同时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3.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档案
心理咨询室的重点是针对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性格等问题进行积极引导与帮助,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通过调查,对学生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及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奠定了基础,把握了方向。
在此基础上, 聘请有关专家宣传《心理卫生学》《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学生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发现自己心理素质的不足,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调整自己,扬长避短,适应学校及社会的需求。
4.强化班级管理,内化道德。
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道德内化,这种道德内化需要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养。如何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准则,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着以班风建设为切入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个人的良好品德与大多数人的相符时,就会形成良性的从众心理,就会为个性发展提供最佳条件。在班集体内形成一种讲正气、比学习的氛围,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班集体中施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工作实践,班干部可以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集体荣誉感。
5.开设心理辅导课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所选教材始终贯穿着“ 培养自尊—充满自信—勇于进取—不怕挫折—迎接挑战—争取成功” 这一主线。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这五大要素融为一体,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设计活动、游戏,更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不以认知为主,从而避免了单纯传授知识,空洞讲解理论,死记硬背概念等脱离实际的倾向。将知、情、意、行有机的统一起来,在启发引导上下功夫,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6.在家庭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扎实的开展,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为了使家庭教育能够健康发展,校政教处、少先队每年都要对家长进行培训。近年来,我作为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从“了解我们的孩子”“当代家庭教育的五大误区”“如何面对视听时代的孩子”等几大方面对家长进行了家教知识讲座。这些知识比较连贯,可操作性强,家长易于理解、接受,有的还作了笔记,效果非常好。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所谓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幼儿在心理发展上达到年龄阶段应有的思维水平,幼儿要具有积极的情绪、开朗的性格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自身与社会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仅关注幼儿在身体、知识、技能、智力水平上的成长,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鉴于此,本文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偏重身体健康,将幼儿身体健康的标准作为幼儿发展的唯一标准,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将幼儿身高、体重、血色素作为衡量幼儿发展的唯一指标,从幼儿园的管理者到幼儿教师到家长都非常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重要,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仅仅关注那些发展状况比较好的幼儿,忽视了那些发展速度缓慢的幼儿,在教育工作者中,一些教师往往给与那些活泼开朗、性格外向的幼儿给与更多的重视,对于那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幼儿没有给与更多的关注,影响幼儿在学习与活动中的自信心;三是在幼儿的发展中,过于注重幼儿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绪、交际能力的发展,现在有很多针对幼儿的特长班、例如英语、美术、音乐、书法等等,幼儿每天的生活被安排的满满的,家长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学习兴趣,对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没有给与高度的重视;四是幼儿园仅仅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没有构建良好的活动范围与师生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当前幼儿园在自身发展中的物质、材料、环境布置的非常好,活动环境、学习环境得到优化,但是却忽视了人际关系的创设,幼儿、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建立;五是仅仅注重幼儿园内环境的创设,忽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环境的影响,许多幼儿园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中。家庭、社会、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比较模糊。
二、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联系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
在幼儿教育发展中,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幼儿营造和谐的氛围,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创设家园合一的良好环境,在幼儿内部需要设置区域,让幼儿的情绪得到发展,思想得到交流,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给与尊重,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并且采取激励性的语言激励幼儿,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在幼儿园的发展中,要积极主动的与家长沟通,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相互配合,幼儿教师需要向家长介绍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与家长一起担负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在幼儿园与家庭内部创设充满爱的环境。家庭教育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非常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需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的活动中,建立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并且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例如,有的幼儿过于内向,或者是存在语言上的障碍,教师要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多多沟通、交流、多多相处,增加孩子交流的勇气,让孩子增加语言上的积累。幼儿园还可以组织一些亲子活动,亲子阅读会、亲子运动会等等,让家长对幼儿度多多的了解,体验亲情,家园互动,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环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心理年龄比较小,构建安全的、温馨的教育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需要加强与幼儿之间的心灵沟通,以关怀的、尊重的态度面对幼儿,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如果对于幼儿过于冷漠、幼儿逐渐失去对幼儿的信任,在学习与活动中产生不安感,损害孩子的人格,孩子觉得自己得不到尊重,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孩子在学习与成长不会有特别强烈的自信心,因此,教师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上进行考虑,理解幼儿童年的心态,为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幼儿一些独立时间的机会,让幼儿独立的完成一些任务,为幼儿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尊重幼儿在学习中的意见与建议,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幼儿感受到自身的能力,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通过幼儿的游戏活动,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不同的幼儿活动对幼儿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例如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手指的精细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躯体的发展有利于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满足幼儿情绪发展需要,还有利于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在游戏中,还要注重对个别幼儿的教育,有一些胆小的、怯懦的幼儿,日常的生活中缺少学习的信心,不敢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关心学生,对学生表扬,让幼儿克服自己胆小的心理,逐渐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的发展年龄还比较小,不了解幼儿游戏的规则,自控能力比较差,遵守规则的能力也比较差,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可以设置一些规则性比较强的游戏,让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发展。
总而言之,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需要结合幼儿的成长特征,对于幼儿的特征,采取有效的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J].品牌,2015,(06).
关键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途径 存在问题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存在错误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摆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建立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三、结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 心理健康 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智能训练,即帮助小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小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会小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小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小学儿童自身成长的需要
个体的发展应该是身心、内外和谐统一的,对于涉世不深、面临基础性发展任务的小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小学生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均匀和平稳发展,构成了小学生心理的协调发展;学习成为主导活动,不仅使小学生的智力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使他们的社会性和个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他们也会现实地遇到许多心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如由于环境变化导致的长期应激,可能导致儿童行为退缩,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异常,需要外界的及时帮助和有效干预。此外,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也有危机期的出现,种种冲突和不平衡客观上需要调适。学龄早期(4~7岁)主要面对主动性与退缩内疚的发展任务,学龄初期(7~12岁)主要面对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发展任务。如何处理这些发展任务是儿童客观面临的抉择,也是学校教育不容回避的课题。
2.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当今社会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竞争空前激烈,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有效面对各种压力和烦扰的关键。实践证明,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可能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心理素质的获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专门的辅导和帮助。弗洛伊德认为,早期社会经验决定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虽然他的着眼点是5岁以前,但是也可以看出儿童时期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入学后的个体在成年以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都与学校紧密相关,学校发生的一切都将对他们的发展发挥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系统性、专门性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有效地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通过他助―互助―自助的方式提高自我心理素质,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儿童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在其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而且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素质发挥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过分重视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心理素质的重要性逐渐体现了出来。人们认识到,学生的德、智、体等因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心理素质的参与,个人潜能的发挥、价值的实现,也与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小学生的消极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准确性、深刻性等都将带来干扰;小学生学习效果不好大部分不是因为智力发展低下,而是由于动力不足;一些小学生难以体验到成功,是由于他们意志薄弱,很难克服困难达到目标;部分小学生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而且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能极大地推动小学生知识、技能、品德向更高水平发展。
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强化专业知识。由于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科学理论化程度不够,所以急需对从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性、理论性的培训,让他们全面掌握心理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流程,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2)加强借鉴学习,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由于西方国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较早,有很多经验和理论,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探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国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理论。
(3)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教育。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教育,针对有心理障碍的个体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制定有个体特色的资料计划,从根本上帮助小学生扫除心理障碍,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3―0026―01
一、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1. 营造优雅的校园环境。一些学生的自制能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停留在单纯的口头说教上,而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情境中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稳定的行为习惯。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环境,会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影响。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名人塑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会触动学生的感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自然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电子信箱方便学生或家长发送邮件,通过电子邮箱收集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老师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专题研究解决。QQ群聊和私聊用昵称能隐藏真名,这样学生与心理辅导老师交流就没有任何顾虑,能够说真话,这种方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3. 要开展各种集体竞赛活动。学校应该组织各类活动,例如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运动会等活动,创设一种竞争、团结、友爱的环境,鼓励学生善于抓住各种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成功与尊重,总结得失的经验与教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争先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师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
1. 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可塑期,往往做某些事情只有三分钟热情,有始无终。我注重给学生讲解有关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意志是人行动的强大动力,是成为生活中强者的必要条件;锻炼意志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
2.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单靠思想品德课教师是不够的,必须全体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调整与疏通。
3. 有正确的学生观和评价观。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学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打击和负面影响,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形成伤害,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因此,我也注意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经常告诫自己以一颗宽容、慈爱、赞赏之心让学生不断感动与成功。
三、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替代的场所
1.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随着独生子女增多,父母对子女,一方面因其“独”而过分溺爱,要求过于宽松;另一方面因其“独”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太严格。一个被家庭纵爱娇惯的孩子,其行为不是怯懦、自理能力差,就是蛮横、自私或任性等。而那些在专制家庭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则容易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抗拒,甚至敌意的情绪。这些心理容易导致孩子精神生活的贫乏,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2. 转变教育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家庭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而忽略其心理健康状况的观念。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潜藏着一些心理问题。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等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于促进孩子的发展和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这些个性心理品质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个平时表现不错、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冲动拿了同学的东西,事后良心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帽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个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给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个学生终于摆脱了心灵上留下的阴影。可见,一个好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2.注重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学科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感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就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基本道理。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