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09:22: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司审计风险,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上市公司审计容易遇到的风险
从总体上来看,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可分为三个大的方面:(1)财务报告风险。财务报告没有正确编制,不符合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2)财务风险。公司面临严重财务困难,甚至失去持续经营能力;(3)欺诈风险。公司有严重欺诈、违法行为。本世纪70年代,各国审计实务普遍由传统审计转变为制度基础审计。但不论是传统审计还是制度基础审计,会计师关注的主要是第一种风险。近年来,由于现代审计都是抽样审计,当公司面临财务困难或因严重违法导致被查办时,注册会计师往往难以幸免。这是因为要找注册会计师的过失甚至串通作弊的证据并不难,国际商业信贷银行案、巴林银行案就是例证。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都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的最大根源就在这两方面,而不在财务报告本身。因此,他们开始在审计上有一个非常大的转变,那就是由制度基础审计转变为以防范风险为目的或重点的审计。
我国的证券市场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上市公司的许多行为还不够规范,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进行一些"非常操作",而这些"非常操作"又往往给注册会计师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运用专业判断技能,对审计风险进行恰当地评估和谨慎地防范。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上市公司在以下状况或业务中,注册会计师可能面临较大风险:
(一)业务经营方面。上市公司的经济业务越复杂,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相对就越大。有时注册会计师虽然能搜集到很多有力的审计证据,但仍难以证明其经济业务的实质。在此种情形下,注册会计师往往需冒很大的审计风险。这方面的业务和状况主要有:(1)关联方交易。没有识别关联方交易是导致审计失败的常见例子。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审计的关联企业,从而隐瞒其真实的财务状况。有的上市公司则与其关联企业杜撰一些复杂交易,单从会计方法上看,其利润的确认过程完全合法,但它却永远不会实现。已受处罚的琼民源公司,其5.4亿元的非常收益和6.57亿元的新增资本公积金就是通过关联交易取得的。由于关联交易的复杂性及内部控制、审计测试的固有限制,注册会计师并不能保证发现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所有错报、漏报。因此,注册会计师对此类交易的合法性、公约性应予以特别关注。(2)非常交易。不少上市公司为了"扭亏为盈"或达到规定的配股条件,常常采用非常交易,如出让土地、设备、股权等,年末发生非常销售业务、收取政府补贴等,从而获取非常收益。对于这些非常交易的合法性、有效性、公允性,注册会计师应当给予适当关注,否则,就可能遗留巨大的风险隐患。(3)非货币易。有许多上市公司的交易业务是非货币性的,如转让土地、股权等巨额资产,没有现金流人,只是借记"应收款",同时确认转让利润。还有一些公司通过非法渠道将资金拆借出去,或者将资金投入子公司,这些资金或资本实际上已难以收回,也没有现金流入,却仍在以此确认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如果注册会计师发现公司的主要收入是非货币性的,其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就应当受到怀疑。(4)跨地区交易和涉外交易。许多上市公司的业务是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经营的。有的国家或地区可以以一元钱注册一个公司去进行数亿元的业务而没有法律限制;有的合同本身就是假的;多数上市公司在全国各地有子公司或分销点,致使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如何鉴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何验证销售收入的实现与否,就成了严重困扰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的大问题。而且,有的公司没有充分认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性,不愿支付必要的审计费,更不要说去分销点或国外查帐的差旅费了。在审计范围受到如此限制的情况下,审计风险便在所难免。(5)主营业务严重亏损。与上述几种情况相关联的是,一些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不突出,甚至是亏损。已亏损上市公司的许多扭亏,也是通过非常交易、非货币交易、关联交易等手段而不是通过主营业务来实现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注册会计师均应予以特别关注。
(二)资产重组。近两年来,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行为越来越多,有剥离、有收购、有两者混合等形式。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有可能产生很多问题,如股权变更的标志是什么?如何确定重组购买日?重组相关公司的优质资产、不良资产的计价标准是否一致?资产置换、注入优质资产、剥离不良资产、剥离非经营性资产的会计处理是否合法、合规和公允?被购并方的债权、债务是否真实?是否存在有负债或损失?重组中是否存在操纵利润、虚盈潜亏的问题?对关联单位、关联交易的界定是否准确?对关联交易的计价和会计处理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难度和风险,应予多加谨慎。
(三)复杂的控股关系。有的公司为了达到一定目的,会通过各种办法安排和改变股权结构,自己控制自己。致使从表面上看,有些交易是两个独立(法)人之间的交易,而实际上是关联交易。如有的公司的"儿子"、"孙子"又倒过来成了自己的"爸爸"。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披露终极所有者的规定,许多注册会计师也很少关心"爷爷"是谁,"曾爷爷"是谁,往往看不出公司安排的圈套。因此,注册会计师要特别关注由于控股关系而引起的关联交易,以避免可能存在的巨大风险。
(四)操纵市场股价。在年报或中报前,往往会发生短期内股价的急剧波动,几年来的经验证明,很有可能是有人操纵市场,以达到某种目的。而且这种操纵行为往往和操纵会计数据结合在一起,而操纵会计数据又往往和注册会计师的协助作假或过失有关,如果是这样,注册会计师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注册会计师不可妄为。
(五)会计变更和会计师变更。会计应当遵循一贯性原则,但并不是说绝对不能变更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只要有根据,会计变更是允许的。但是有时候上市公司也会利用这一点通过会计变更来操纵利润,如琼民源在四年的时间内就更换了三个会计师事务所。如果上市公司的会计变更明显不合理,而注册会计师又不表示不同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相应责任。上市公司时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当引起接位注册会计师的注意。上市公司变更注册会计师,如果原因合理,倒还可以,但如果公司屡次变更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如山东的公司不找山东的事务所,今年找北京的事务所、明年找上海的事务所),这种情况下,被审计单位无正当理由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则极可能是前任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在某些重大问题处理方面存在分歧,注册会计师就应当特别当心。
(六)要求尽快出报告和过分依赖管理当局的陈述。有的上市公司往往有意无意地临时委托事务所,而且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出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为了招揽业务而接受了这样的委托,往往又会由于时间紧迫而过分依赖未经证实的管理当局的陈述或解释,甚至对客户言听计从,从而丧失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就会冒很大的风险。琼民源案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该公司1997年1月19日公布年度报告,事务所从接受委托到出审计报告仅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这么大一个公司,又在不同地区设有分公司,一周左右能完成所有的审计程序吗?没有风险才怪呢!
(七)法律纠纷。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介入法律纠纷,并给公司造成数量不等的负债或损失,致使公司陷入极度财务困境甚至失去持续经营能力,有的公司可能同时涉及多个法律纠纷。这时,注册会计师要特别当心,审慎考虑是否应该接受委托。已接受委托的,要注意何时需提醒公司加以披露,何时需要求公司提取必要的准备等。对几乎已经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更应谨慎考虑该发表何种审计意见。
(八)非法和非规范的融资行为。上市公司改制上市以前,往往没有好好想一下将筹得的资金投入何种项目,资金筹得后,又面对股民要求报酬的压力,于是,就很容易出现乱存乱投现象,各种非法和非规范的融资行为应运而生。有的将钱存在改制上市过程中帮过忙的单位,有的给集团公司长期占用,有的存在境外金融机构炒外汇,有的请证券公司炒股票等等。随着国家加大整顿金融系统的力度,以上非法或非规范融资行为派生的问题将逐步暴露,注册会计师必须加以密切关注。
二、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社会环境方面。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只有有了良好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坚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从而使审计质量得以保证。但是,从最近几年发生的审计案例看,不少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方面及其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可喜的是,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使单位负责人成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再加上其他相关的规定,加大了会计打假的力度,必将大大遏制会计造假的行为,从而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上市公司审计风险风险成因风险控制
一、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审计风险的阐述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即已经证实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并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或以被审计单位或审查范围中显示的特征表明其中存在着重要错误而未被注册会计师察觉的可能性;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论文百事通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审计风险是独立于审计人员的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不能完全消灭它。因此通过对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4.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逐步向风险导向审计的方向发展,这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
三、我国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成因
将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按照来源可以分成三大类,即外部环境审计风险、内部环境审计风险和会计师事务所形成的审计风险。
1.外部环境审计风险。
(1)社会环境审计风险。社会大众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和理论界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存在差异,社会公众一直以来认为注册会计师应该承担审计风险带来的一切责任。
(2)经济环境审计风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高科技的广泛运用,金融工具的使用,给审计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3)法律环境审计风险。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审计人员必须按照既定的法律行事。如果法律体系不健全或不衔接,就造成监管环节薄弱,增加风险的机会。
2.内部环境审计风险。
(1)来自所有者的压力及自身利益的驱使。上市公司的欺诈、舞弊行为屡见不鲜,一些上市公司通过欺诈、舞弊等违法手段粉饰会计利润,还有一些企业借壳上市。他们为了控制市场、牟取暴利而进行违规操作和掩盖会计利润。
(2)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中的审计风险。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政策确定后,一般不允许更改,但符合条件的除外。合理的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是为了更好的反映交易状况和交易的公允性。
3.会计师事务所形成的审计风险。
(1)注册会计师方面的。注册会计师遵守职业道德是对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比如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竞相压价,不顾审计质量;由于某种经济利益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等。
(2)事务所方面的。质量控制是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符合独立审计准则而制定和运用的政策和程序。健全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的基础,质量控制上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审计工作和增加审计风险。
四、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控制
由于审计失败的事件频繁发生,审计风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所以,应当做好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工作。因此,我们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当局既是经营者又是委托人,这大大增大了企业与注册会计师合谋的概率。因此,要减少审计失败的情形,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2.深入了解委托单位,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首先,应树立只与正直客户打交道的原则。客户如果对其顾客、职工、政府部门或其他方面没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的水平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内。新晨
3.构建有效的法律制度体系修改有关法律、法规,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会计师事务所聘任机制。加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管理力度,完善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制度,制定严格的制度规范审计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此外,还应当制定完善的上市公司奖惩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惩罚力度,使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严格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样就直接降低了审计风险的发生。
五、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并不能彻底杜绝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降低潜在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能够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所以我们认为应当从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入手,同时努力提高审计师的执业水平,力求能够减少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造假事件,减少审计失败的发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使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家福:我国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各集团企业开始重视风险及风险管理,审计风险自然也得到很好的防范和控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对高风险业务的风险防范意识较差
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对于集团企业来说,经营的高风险业务主要就是在资金方面,如股票业务和期货业务,这些业务投资大,时效性强,对专业水平要求高,最主的是市场行情不稳定,给审计风险控制带来难度。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政策的更新,对相关业务的执行、管理、及审计制度应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和更新,制度的落后为企业经营来带局限性。此外,集团企业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的问题依然存在,审计工作外包或者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小风险演变成大风险,加大审计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阻碍企业高效发展。
2审计人员水平有限且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
在我国,高水平的财务和审计人员一直缺乏,近些年虽然得到一些改善,但仍不能满足企业内部审计准则要求。企业配备的审计人员数量不够,并且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不是很高。在实际审计业务中,审计人员仅是对会计凭证、账表等这些简单的数字进行复核,却忽视了企业在业务流程上的缺陷,没有真正审核出报表是否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在集团公司与各下属企业之间也没能建立一套健全的内部审计网络体系,下属企业的审计风险不能及时反映到集团总部,不能很好地进行审计风险的控制。
3对内部审计风险的事中管理不够
对于多数集团企业来说,审计人员属于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审计和风险评估等工作,归属行政人员,却忽视了他们在会计核算和重要决策中的重要性。审计人员不能切实参与到企业的实际业务和决策中去,不能掌握各项财务数据和工作流程,影响了其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对风险的评估和风险控制实施的顺利进行。
4缺乏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
各企业虽也在不断构建自己的风险控制体系,但企业内部组织化、制度化的风险控制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企业上下级和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风险控制权利、责任和义务并不明确,发生了风险则相互推脱责任,削弱了风险控制能力,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审计风险客观存在于审计过程中,不能做到杜绝但可以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对高风险业务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健全风险控制体系,不但要进行事后查错纠弊,还要做好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避免可控风险,尽量降低不可控风险的损失程度。
1正确认识审计风险
风险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对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损失。企业审计风险控制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及处理的一系列审核活动。通过适当的措施可以控制审计风险,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目标。审计风险控制正是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角度判断内部审计系统设置和执行的合理性,对企业有关治理措施进行评测,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提高审计质量。
2运用内审软件,提高工作效率审计手段的完善
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起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审计软件是由软件工程师专业审计人员根据经验共同编制的,涵盖一些审计技巧,并有高速检索、交叉查询、逆向查询、抽样查询等功能,容易发现重大风险缺陷,降低审计的检查风险。如中普审计软件,通过它可以进行财务数据账套采集,并将其转换到审计软件中,进行总账、明细账、凭证查阅,进行计算、统计、筛选、数据分析,疑点凭证抽查等工作,有效开展审计项目。中普审计软件的运用是集团审计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它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使审计工作更加流程化、规范化、网络化,使集团内部审计工作更上一层楼。
3建立健全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体系
现行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基本流程包括确定审计范围和对象、识别审计风险、评估测试审计风险、形成建议并处理风险、后续审计。从风险控制角度看,有战略性也有战术性,但从企业战略角度来看,没有对企业投资、融资、扩大市场等战略性决策需要进行风险控制。集团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情况构建包括更多方面的风险控制体系,如资金运转、存货管理、纳税风险、成本控制、会计信息(包括企业资产、负责以及股东权益是否真实有效)、采购业务风险、风险与效益等方面。
4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地位
提高的同时也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是集团公司和审计人员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审计工作不但专业性强、具有挑战性,还是一项综合性、层次高的经营监督工作,对审计人员的挑选不应该局限于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应多专业选择审计人员,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加强审计人员的日常培训和人际交往通知培养,审计工作涉及到很多部门,需要审计人员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达到事半功倍速效果,而日常专业知识培训则是学习先进审计理论和方法,更新知识结构如职业首先、审计专业知识、审计技能的必要途径。
5规范审计程序和审计过程
【关键词】上市公司;审计风险;风险防范
一、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涵义
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的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以上定义,虽然对误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如国际审计准则界定为“实质上”,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界定为“重大”,而美国审计准则界定为“无意”行为,而非有意之为;但是对审计风险基本涵义的表述是一致的,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二、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分析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和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企业改组上市的步伐明显加快。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盈利预测、资产评估等都要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鉴证,这无疑为注册会计师事业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增大了注册会计审计的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时必须对审计风险有清醒认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审计上市公司时,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非合理交易和非货币交易中的审计风险
在上市公司面临着连续三年亏损遭“摘牌”和要达到配股资格的双重压力下,地方政府往往以“看得见的手”帮助上市公司通过不等价交换的资产转让及置换、税费返还、补贴收入等非合理交易方式改善报表形象。如果上市公司非货币资产收入占公司收入总额的比例过高,就难免令人对该公司的生产和获利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大额的非常交易的法律手续是否完备、协议约定的交易条款是否均已完成、产权是否已过户,在确认大额收益无现金流入时,应考虑谨慎性原则。大额非常交易和非货币交易应作为重大事项予以披露,注册会计师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审计报告类型。
(二)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风险
没有识别关联方交易是导致审计失败的常见例子。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要审计的关联企业,从而隐瞒其真实的财务状况。有的上市公司则与其关联企业杜撰一些复杂的交易,单从会计方法上看,其利润的确认过程完成合法,但它却永远不会实现。由于关联交易的复杂性及内部控制、审计测试的固有限制,注册会计师并不能保证发现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所有错报、漏报。因此,注册会计师对此类交易的合法性、公约行应予以特别关注。
(三)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的审计风险
企业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操纵会计报表和利润的常用手法有:1.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如延长折旧年限、降低折旧率,可以收到降低当期费用与高估资产价值的双重效应。2.潜亏挂账。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三年以上应收账款、待摊费用、开办费及待处理财产损失属不良资产,系利润的抵减项,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当期业绩,往往不作摊销处理而长期挂账,以虚增资产和利润。3.利息资本化。按《借款费用》准则及现行制度规定,生产经营性利息应计入当期损益,属在建工程利息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但一些上市公司将固定资产建设相关的利息支出,出于不同的动机,不遵循准则的规定,或计入当期损益,加大本期费用而相应减少利润而少交所得税,或不计提和少计提当期的利息费用,虚增利润,甚至有些企业固定资产已经投入使用,而账面在建工程仍不结转,故意将一些支出计入固定资产价值。4.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伸缩。企业根据报告资产和收益水平高低的需要,调节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范围。如果企业会计政策变更明显不合理,而注册会计师又不表示不同意见,则有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5.利用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变更操纵利润,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改变长期投资处理方法及合并报表范围。
(四)资产重组和“报表重组”中的审计风险
资产重组在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改善资产结构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在实施了“突击重组”后就产生了立竿见影的丰厚收益,未免有“报表重组”之嫌,因此,资产出售和股权置换作为业绩提升最快的方式,颇受上市公司青睐。在资本市场上,资产出售是上市公司将盈利能力弱、流动性差的资产售出,以优化企业资产结构,促进公司新机体的健康发展。但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现实中,“魔术游戏”层出不穷,人为操纵痕迹明显,似乎企业在主业不景气、扭亏无望的情况下,舍此就无他途。对于资产重组事项,注册会计师应关注交易的法律手续是否完备,如是否进行资产评估及确认,有关部分是否获得批准,董事会、股东会是否表决通过并如实公告,涉及收益的,还应检查收入确认的条件是否已具备等。
(五)期后事项和或有损失的审计风险
重大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可能会影响审计报告的类型,注册会计师应将其列为审计的重点。如: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投资效益很差,连续出现巨额亏损,使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值得怀疑,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因素,牵涉到法律诉讼,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了诸如合并、清算等重大事项等,注册会计师应对上述上市公司的期后事项及或有事项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不可轻易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因为无论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还是为了维护自身的职业形象,都需要注册会计师勤勉尽职。
(六)公司股份剧烈波动带来的审计风险
若被审计上市公司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上股价波动异常,可能是客户与其他中介机构联手操纵市场,而会计信息有可能是恶意操纵的主要内容。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能面临着承担过失和欺诈的审计风险。
此外,复杂的控股关系、跨地区交易、非法或非规范的融资行为都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应受到注册会计师的特别关注。
三、结束语
为了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价值,确保其真正成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鉴证者、企业经营风险的预警者、投资者利益和证券市场秩序的保护者,必须设法改变上市公司审计关系失衡的状况。应该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为预期的审计风险进行商业保险,也将逐步成为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规避审计风险,保证事务所正常开展业务的有利保障。继续推进以“脱钩改制”为核心的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合伙制事务所。从汲取国际先进技术经验出发,充分利用国际知名会计公司的审计技术、管理经验、市场开发技巧和人才培训机制,这对改变我国审计市场的成分结构,增强上市公司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加强对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披露,有助于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各种交易或虚假交易侵害广大的投资者利益,也为防止某些大户利用虚假信息操纵股市,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起到了一定防范作用。在完善的同时,还应注意一些相关的方面,如对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教育、证券市场监管机制的健全、大力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等。只有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在中国经济的转轨时期将股权结构所带来的问题加以很好的解决,并进一步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强.论国家审计风险的几个问题[J].电子财会.
[2]刘大贤.审计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3]胡少先.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几个实务问题[OL].http:///.
关键词:审计风险 特征 因素 控制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从狭义上理解,应当包括财务报表没有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和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从广义上理解,美国学者海尼斯在论述风险时,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这是从最广泛的意义理解风险。推而广之,审计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几个方面都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
一、引起审计风险因素的分析
由于上市公司潜在的舞弊动机及源自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原因可能会引起审计风险的因素如下:
1.降低企业债务成本和满足债务条款
上市公司虚增盈利和虚减债务水平,一方面可以增加债务融资的可获得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债务成本降低以及获得宽松的财务限制条款,这些条款是债权人为保护自身利益而对债务企业提出的约束条件。通过实施积极的会计操纵以满足债务合同条款,借款企业可以减少这些债务限制条款的不利影响。
2. 保留上市公司主体资格
根据有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将被定为ST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暂停上市,实施特别转让处理。这显然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投资股东不愿看到的,为此一些上市公司为保留所谓的“壳资源”,避免被“戴帽”处理,或为了早日“摘帽”,力求“扭亏为盈”,在无法按正常途径实现盈利目标的情况下,就会采取多种方法粉饰报表,通过会计操纵来达到目的。
3.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从事上市公司审计工作的事务所可能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但却出于利润的考虑,接受业务复杂的上市公司的委托,从事对该公司审计工作。审计过程中由于其不能对特殊复杂的业务核算处理和被审单位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忽略了错误或舞弊的存在,加大了审计风险。
4.会计师事务所激烈竞争导致审计程序的不充分性
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业务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事务所为招揽业务,不得不向客户做出不合理的让步。如过分的降低审计收费,同时为降低成本又未能执行充分必要的审计程序,最终增大了发表不合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控制
1.审计执业人员应严格遵循审计工作准则
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审计规范,来制定严密的审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认真进行审计工作准备,实施中把握审计工作质量。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工作各程序进行严格控制,做到审计程序合法合规、内容完整、方法恰当。
2.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一是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专业审计技能和政策水平,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二是经常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审计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恪守审计规范,倡导敬业精神,不徇私情,秉公执法,达到遏制审计风险的目的。三是审计部门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繁杂的企业审计中灵活、有效地控制各种风险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
3.选择正确恰当的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要善于选择科学、严谨的审计工作方法,对一些企业内控管理薄弱、资产流动性较强或所有权难以确定、企业经济状况不佳、经营业务繁杂等风险高的审计事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适当增加样本量,扩大审计覆盖面,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灵活的审计手段,进一步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
4. 深入了解委托审计的具体业务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过程中,未能发现重大错报事项,最终发生审计诉讼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计人员对委托审计的具体业务了解不够,仓促接受任务。因此,审计人员要想查清各种事项,仅仅审查会计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熟悉委托单位的经济业务和生产经营情况。特别是那些已经陷入财务困境的委托单位,更应引起注意。从审计诉讼案例来看,这类案件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宣告破产的审计委托单位。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对审计执业人员来说,有一套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特别是良好的审计环境、健全有效的审计准则,是提高注册会计师工作效率、审计质量的保证,这样才能达到物尽其材,人尽其用。目前,我国也应针对外部审计环境和内部控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管,弥补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上市公司;审计风险;风险控制
一、审计风险的概述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具有这样的特征:客观存在性、不确定性、经济损失的严重性、可控性。
(二)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种类
总体来看,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可分为以下三类:
1.财务报告风险。财务报告没有正确编制,不符合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
2.财务风险。公司面临严重财务困难,甚至失去持续经营能力。
3.欺诈风险。公司有严重欺诈、违法行为。
上世纪70年代,各国审计实务普遍由传统审计转变为制度基础审计。但不论是传统审计还是制度基础审计,会计师关注的主要是第一种风险。近年来,由于现代审计都是抽样审计,当公司面临财务困难或因严重违法导致被查办时,注册会计师往往难以幸免。这是因为要找注册会计师的过失甚至串通作弊的证据并不难,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的最大根源就在这两方面,而不在财务报告本身。因此,他们开始在审计上有一个非常大的转变,那就是由制度基础审计转变为以防范风险为目的或重点的审计。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运用专业判断技能,对审计风险进行恰当地评估和谨慎地防范。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上市公司在以下状况或业务中,注册会计师可能面临较大风险:
1.业务经营
上市公司的经济业务越复杂,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相对就越大。有时注册会计师虽然能搜集到很多有力的审计证据,但仍难以证明其经济业务的实质。在此种情形下,注册会计师往往需冒很大的审计风险。主要风险包括:
(1)关联方交易。未识别关联方交易是上市公司审计面临的巨大风险。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要接受审计的关联企业,从而隐瞒其真实财务状况;有的上市公司与其关联企业杜撰一些复杂交易。如通过关联方之间的商品购销、资金占用、资产托管、转移费用等手段,把利润转入上市公司,或通过转账把利润转到低税收公司、亏损公司以逃避税收,并用“协议定价”等含糊词语简单表示。由于关联交易的复杂性及内部控制、审计测试的固有限制,注册会计师无法保证发现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所有错报、漏报。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对此类交易予以特别关注。
(2)非常交易。有些上市公司为了“扭亏为盈”或达到规定的配股条件,常采用非常交易(如出让土地、设备、股权等),在年末开展非常销售业务、收取政府补贴等,以获取非常收益。如把募集资金委托给证券公司进行股票买卖,年末收取固定收益,或变卖家底,虚增当期利润。一般上市公司都存在一些历史原因形成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在不能完成当期利润指标的情况下,往往会通过转让提高营业外收入及利润总额。个别企业还存在应收账款挂账,第二年重新购回的情况。对于这些非常交易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公允性,注册会计师应当给予适当关注。
(3)非货币易。有些上市公司的交易业务是非货币性的,如转让土地、股权等
巨额资产,没有现金流入,只是借记“应收款”,同时确认转让利润;有些上市公司通过非法渠道将资金拆借出去,或将资金投入子公司,这些资金或资本实际上已难以收回,也没有现金流入,却仍以此确认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
(4)跨地区交易和涉外交易。许多上市公司的业务是跨地区、跨国经营的,同时,多数上市公司在全国各地有子公司、分销点,受审计范围限制,如何鉴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何验证销售收入的实现与否,成为困扰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的大问题。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审计风险在所难免。
2.调整利润
会计政策变更及会计估计调整的初衷是使会计报表在会计环境改变的情况下更真实、更可靠,但目前却成为一些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工具。如通过调整存货计价方法调整成本,进而调整利润,在存货成本呈上升趋势时由平均成本法改为先进先出法;通过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减少当期折旧,提高当期利润;通过降低坏账准备提取比例,减少费用,提高利润;通过对残次商品及应收款项的不核销,虚增当期利润;通过已竣工在建工程的不决算,财务费用继续资本化,提高利润;对长期投资的成本法核算和权益法核算相互转换,以调整利润。
这些改变应该详细披露调整原因和依据,预测对当期的影响、对未来的影响,但大部分上市公司却有意回避,导致信息不畅通,股民利益无法保障,造成审计风险。
3.复杂的控股关系
有的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一定目的,会通过各种手段安排和改变股权结构,自己控制自己。从表面上看,有些交易是两个独立(法)人之间的交易,而实际上是关联交易。因此,在上市公司审计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由于控股关系而引起的关联交易,以避免可能存在的巨大风险。
4.操纵市场股价
在年报或中报前,经常会发生短期内股价急剧波动的现象,这往往是上市公司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人为地操纵市场股价造成的。这种操纵行为往往和操纵会计数据结合在一起,注册会计师实施上市公司审计应重点关注该类风险。
5.隐瞒重大事项
有些上市公司存在重大诉讼,并可以确定会发生重大损失,甚至会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怕影响股票波动或其他原因,对重大事项隐瞒不报;还有重大金额的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这是一种或有负债,如果不进行充分披露,报表使用人就不能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6.会计变更和会计师变更
会计应当遵循一贯性原则,但并非绝对不能变更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只要有根据,会计变更是允许的。但有些上市公司会利用会计变更来操纵利润。如果上市公司的会计变更明显不合理,而注册会计师又未表示不同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相应责任。被审计单位无正当理由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可能是前任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在某些重大问题处理方面存在分歧,接位注册会计师应特别注意。
7.法律纠纷与非法和非规范的融资行为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介入法律纠纷,并给公司造成数量不等的负债或损失,致使公司陷入极度财务困境甚至失去持续经营能力,有的公司可能同时涉及多个法律纠纷。这时,注册会计师要特别当心,审慎考虑是否应该接受委托。已接受委托的,要注意何时需提醒公司加以披露,何时需要求公司提取必要的准备等。对几乎已经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更应谨慎考虑该发表何种审计意见。
上市公司改制上市以前,往往没有好好想一下将筹得的资金投入何种项目,资金筹得后,又面对股民要求报酬的压力,于是,就很容易出现乱存乱投现象,各种非法和非规范的融资行为应运而生。有的将钱存在改制上市过程中帮过忙的单位,有的给集团公司长期占用,有的存在境外金融机构炒外汇,有的请证券公司炒股票等等。随着国家加大整顿金融系统的力度,以上非法或非规范融资行为派生的问题将逐步暴露,注册会计师必须加以密切关注。
8.临时委托
有的上市公司往往有意无意地临时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并且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出具审计报告。有的注册会计师为了招揽业务而接受该种委托,往往会因时间紧迫而过分依赖未经证实的上市公司的陈述、解释,甚至对客户言听计从,未遵循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风险较大。
二、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被审计单位以假账对付审查
现在,不少企业都准备了两套账,一套供企业内部管理层、决策层使用,而另一套则专门用于应付税收、财政、银行、审计等部门的审查、评定等。
(二)审计人员有限理性
根据理性人假说:完全理性的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且,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理性人也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就审计人员而言,尽管他们已掌握了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等方面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被审计单位造假的手段、方式越来越高明、隐蔽,再加上经济环境非常复杂,使得他们难以完全审查出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问题。再者,更有一部分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在被审计单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与被审计单位合谋,为其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给广大的投资者、社会乃至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审计方法本身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审计测试方法都存在局限性。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而当这些特定的条件不存在时,其有效性就难以得到充分显现。如;进行抽样审计测试时,若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很健全,则有限的抽取样本完全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若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则有限的抽取样本可能说明不了实质性问题。另外,若抽样全部抽到的是小概率事件的样本,则审计人员有可能被小概率事件的假象所迷惑,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四)审计范围的扩大
审计范围是一个渐大过程。早期的审计重点一般都放在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性上,没有对资产负债表的质量进行任何分析。后来,公司资金的周转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银行要求申请贷款者明,成为注册会计师20世纪早期业务的主要部分。资产负债表审计扩大了审计范围,也扩大了审计责任(查特菲尔德,1988)。再后来,由于美国市场的萧条和崩溃,促使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产生,要求上市公司提交已审查过的年度财务报表,人们开始意识到审计责任的存在。此后,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通常成为审计的出发点,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观念也扩展到企业及其经营活动的全部,以及管理政策的诸问题,社会公众对审计的业务和责任的意识也急速增强。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出所有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并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价,对企业在财务方面是否健康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信息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
(五)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缺陷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不完善,削弱了对会计信息的鉴定作用。加之目前有的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较薄弱,对审计责任的认识不足,也会造成审计质量的下降。
三、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和风险的规避
(一)社会环境方面
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只有有了良好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坚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从而使审计质量得以保证。但是,从最近几年发生的审计案例看,不少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方面及其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可喜的是,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使单位负责人成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再加上其他相关的规定,加大了会计打假的力度,必将大大遏制会计造假的行为,从而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与此同时,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是防范财务舞弊最基础的一道防线,尤其对民营背景的上市公司来讲,如果没有适当制约机制,很容易出现实际控制人在董事会“一言堂”现象,将上市公司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由于财务舞弊通常给债权人也带来巨大损失,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等机构有意愿且有能力来监督公司,应当加强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另外,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加强金融联手监督。很多企业向银行大额贷款能够得逞,除了其造假水平高超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银行的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格林柯尔案例已超越了证券行业的范围,涉及证券、银行等多个领域,因此有必要加强金融领域多部门间的监管协作,建立监管信息的沟通机制。如果能将各地贷款信息联网,在不同监管部门沟通,对格林柯尔未披露的大量融资信息就可尽早发现并及时监管。此外,国内一些非国有金融机构为多争得一杯羹,宁愿冒巨大风险,对一些贷款资料睁只眼闭只眼的现象普遍存在,更有甚者授意造假,纵容贷款企业的资金恶性循环。这也形成整个资金市场的不公平,不利于社会和谐平衡发展。
(二)会计师事务所方面
1.强化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意识
纵观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失败案例,无不与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人员审计风险意识不强有关。注册会计师首先应当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在此基础上,建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其次,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多看相关的业务书籍和专业杂志,学习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再次,慎重考虑出具何种意见的审计报告,千万不可草率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风险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应视风险的不同情况,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拒绝表示“同意”意见的审计报告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以转移、分散、规避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要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要时刻树立起审计风险意识。审计人员在从事具体审计业务时,必须时时保持审慎的审计态度,以合理怀疑方式对待上市公司提供的所有审计资料,对发现的疑问,不能被上市公司外表所具有的某些假象以及看似合理的解释所迷惑,而要严格地寻找证据支持。
2.建立客户风险调查与评估机制
我国事务所现在的审计工作大致分为三大部一般情况、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多数事务所都把一半以上的工作量用于实质性测试,很少把精力和工作量放在了解公司情况、评估风险上。从近年来发生的大案要案看,对上市公司面临财务困境及违法违规造成的风险估计不足,是审计风险最大的根源,而不是财务报告本身。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在做业务之前,将公司的情况,尤其是潜在的审计风险了解得清清楚楚,并据此合理安排审计工作量,节省成本。为此,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可建立一个业务风险评估部门。该部门独立于事务所的业务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对高级合伙人直接负责,部门的职责有二:一是对每一个上市公司新客户做必要的调查了解;二是对所有老的上市公司每年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划分等级,在年报审计时提供给业务部门。
(1)风险调查
风险评估部门对企业的调查了解,除了对工商登记资料、企业性质、企业历史、企业隶属关系、公共记录等方面进行基本了解外,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进行审计风险评估:①企业经营状况。包括对企业业务范围、所有权特定优势和业务发展状况的评估。②股东和经营者情况。一个股东持有的股份越多,对企业的控制权就越大。由于我国尚未在股份制企业真正建立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相互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往往出现控股股东名为国家,实际为企业经营者。经营者决定企业的经营方针,制订企业的发展战略,控制管理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对一切重大问题做出决策,因此要对他们的品行、学识、能力、经验以及健康等情况进行调查。③企业的宏观经济环境。要充分了解企业产品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企业所处行业的影响,了解同行业竞争对象所采取的应对策略,由此来判断企业的经营手段是否符合行业的经营规律。此外,应特别关注那些国家产业政策不支持、限制发展,以及行业政策变化较快、资金需求量大、产品过于单一、销售对象过于固定的上市公司在急速变化的环境中是否存在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业绩,以掩盖环境或政策变化对业绩的不良影响的情况。
(2)风险评估
根据上述调查情况,对企业当年的大致经营状况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风险评估部门可结合被审计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部门根据对已调查的企业经营状况、股东和经营者、企业的宏观经营环境的了解,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经营成果是否与已掌握该企业的基本面、行业的市场变化和经营特点相符,并利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表各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分析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关注会计科目之间的相互对应,衡量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并关注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变化、关联交易的实质,非经常性损益的核算或变动等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由此判断企业财务报表的可信度,进而对企业的审计风险予以评估分类。如对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经营成果与已掌握的基本情况严重不符的列为高风险审计类别;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经营成果与已掌握的基本情况存在一定差距的列为中风险审计类别;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经营成果与已掌握的基本情况基本相符的列为低风险审计类别,以这样的方式减少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由于审计工作底稿完整清晰地记载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过程和结果,一旦出了问题,监管部门往往依据审计工作底稿追究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因此,事务所必须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一是从形式上保证审计工作底稿按照审计准则规定的格式、标识、基本内容进行编制,没有遗漏。二是在实质上,审计工作底稿应完整地记录审计人员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规定实施的具体审计程序,凡审计准则规定必须实施的审计程序一定要到位,无法实施的要采取有关替代程序。三是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三)上市公司方面
在外部审计得以加强的同时,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也要被重视起来,才能更加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重视内部审计,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内部牵制制度,第二是要坚持岗位分离的原则,第三是要严格遵守审计工作底稿分级复核制度,第四是审计部门领导要注意巡视,最后,要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考核制度。
2.严格内审工作程序。严格执行合理的审计工作程序是圆满完成各项审计任务,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从审计任务下达、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到实施审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整个工作流程必须有一套规范程序。在准备阶段应当建立审计计划制度,在实施阶段应该建立审计取证管理制度,在终结阶段应该建立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和审计报告制度,审计工作结束以后应该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3.运用现代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内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在审计方法上,引进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是最好的选择。随着电算化的,审计工作应把重点转移到系统分析、设计和运行上,增强机技术的运用,还要注意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同时,内审人员在制定和实施审计计划时,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进行违纪违规审计时,要尽可能采用详查法,以防止遗漏。
【关键词】独立审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独立审计是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产物,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提出意见,做出结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处在潜在的职业风险之中,尤其是在这个“诉讼爆炸”的时代,频频发生的审计诉讼,使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必须承担“深口袋”和“风险社会化”的责任。
1审计风险的概念。
我国审计界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一般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固有风险是在假定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内部控制时错报、漏报财务信息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内部控制未能防止、纠正错报、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进行实质性测试未能发现错报、漏报的可能性。一般的审计模型将四者的关系表述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其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由被审计单位造成的,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它们的水平,并不能消除这类风险。审计人员要想控制审计总风险水平,只能通过控制检查风险的水平来进行。
2审计风险的成因。
独立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2.1审计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和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抽样的确存在抽样误差,不论抽样的规模有多大,只要不是全面审查,这种误差就不会消失,同时根据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总体的特征时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可靠。同时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更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事项及财务收支都进行查实、核对,因此注册会计师不能保证审计结果绝对真实、可靠。
2.2审计人员的经验不足,不履行职业道德。
审计人员面对迅速变化的客观环境和复杂的审计业务,再加上自身审计技术水平不高,经验有限,造成对审计业务不能全面把握而产生审计风险。当然有些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讲人情、收受好处、不履行审计职业道德,遗漏重要的审计程序,提供虚假报审计告等同样也会形成的审计风险。
2.3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
有时经理层为了粉饰财务报表,达到上市、借款等目的,借助于高科技虚增收入,减少费用,弄虚作假。同时,公司的管理者们为了不让审计人员查出自己的问题,通常也不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他们要么不提供注册会计师审计所需要的资料,要么不提供必要的条件,这些无疑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
2.4审计机构内部管理欠完善。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事务所没有建立或健全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导致发生错弊和过失,知法犯法。也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控制不力,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2.5相关法律的缺失,惩罚机制不够严厉。
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时间较短,许多法律、法规都不是很健全,它们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能力都较小。许多法律规范只是吊销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行政责任以及当该违法行为构成犯罪时产生的刑事责任,这些法律法规中大量存在原则性、抽象性条款,却忽视受害人的补偿方式是欠妥的。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法律法规尚不配套,条文规定不很明确,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3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3.1审计方法的选取。
现代审计方法与审计风险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审计人员要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同时还应该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的风险。
3.2慎重选择被审计单位。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行为,因此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客户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是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另外,对于风险过大的业务不予承接。客户甄选并非只是针对新客户进行的,当现有的客户出现更换管理层,陷入财务困境等影响审计风险的事项时,需要重新评估其风险,考虑是否继续接受委托。
3.3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审计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努力提高执业人员的执业水平,同时在执业过程中始终保持负责的态度,谨慎做出职业判断。更重要的是不断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制定职业道德的裁决指南,成立相应的执行机构,在出现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现象时,既要有裁决的执行部门,又要有相应的执行依据,使职业道德真正具有可操作性。
3.4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
为了防止审计风险化提取职业风险基金或投保责任保险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保险是会计师事务所一项极为重要的保护措施,尽管不能免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防止和减少诉讼失败是会计师事务所发生的财务损失。我国也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
3.5加强审计机构内部管理。
要保证审计质量,除了审计人员应严格执行审计准则和执业道德外,审计机构还应建立、健全审计内部控制机构,保证每位审计人员都始终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保证审计的质量。超级秘书网
3.6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惩处力度。
首先修改和完善现有法律,将违法违纪行为与相应的责任进一步细化,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同时,完善审计诉讼制度,制定统一的、可操作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认定程序,使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特别是民事赔偿责任得到落实,提高法律责任对注册会计师执行行为的约束刚性。
3.7加强外部监管,提高社会的关注度。
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法规和准则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监督注册会计师执行行为的能力。同时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将注册会计师的弄虚作假行为曝光,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王健栋。独立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5:71-72.
[2]潘超。独立审计风险分析及评估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6-14.
[3]王建辉。浅议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风险[J]。网络财富,2009.2:56-57.
[4]姜礼民,郭雪梅。影响独立审计风险的因素分析[J]。审计研究。
[5]邓利华。独立审计风险控制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4.29-45.
关键词:内部审计;集团公司;风险管理集团公司组织目标的实现以及在合同管理、资金管理、基建项目管理和投资决策等方面与内部审计都息息相关,都需要内部审计的服务、支持。集团公司运用合法、有效的内部控制,通过审查、评价经营活动来促使组织目标得以实现。但是,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风险的重要性往往在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过程中被忽略掉,这与我国集团公司特殊的形成过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概述
(一)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意义
1.确保集团公司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集团公司规模庞大,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形成了多层次管理经营,为确保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够有效有序进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就需要对每个环节的生产和管理进行审查评价。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为企业实施审查评价提供了平台,内审部门每次审查评价的过程,就是确保集团公司各组成部分按计划和要求执行任务的过程,促进了部门之间的有机配合,有效保证了集团公司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
2.助力集团公司实现经济价值增值。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通过对集团公司各组成部门进行审查、评价,从集团高度来判断是否按照成本效益原则执行各项经济活动,通过查找经济活动出现错误的原因,提出相应整改意见,反馈给集团公司管理层,为管理层提出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决策建议提供基础,通过节约成本、改善管理,助力集团公司实现经济价值增值。
(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原则
1.独立性和客观性原则。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体现其科学性,内审机构一般不应参与经营管理,主要行使监督职能。内部审计机构需独立于集团公司经营决策过程,不受被审计单位管理,若内审人员参与公司某项经营决策,在审计相关工作过程中,此人需回避,不能参与其中。这既是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原则。
2.目标增值性原则。目标增值性原则是指集团公司应当将内审创造企业价值作为目标,而不应当将成本降低幅度、效率增值幅度等作为衡量内审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准。企业目标得以实现需要企业内部审计的协助,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内部审计提供咨询、确认服务,这也是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之一。
3.合规性原则。审计本身需要获得授权才能执行工作,在立项授权范围内,审计工作人员可以向相关人员取证。如若涉及到部门内部数据,且公司已经就某些数据的提供设定了相应权限,不能私下获取,应当按照相关规定流程获取数据。
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及其原因分析
(一)内审实施力度不足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以及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受其负责高管职位特点影响,目前,很多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的内审实施力度不足,这主要是因为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不归属董事会领导。相对来说,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整体组织架构中地位越低,其独立性越差,相反,其地位越高,独立性就越强。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地位很低,一些公司甚至将内部审计附属于财务机构,实施力度不足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审计问题处理速度和程度不高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向董事会报告,向总经理报告,向副总经理报告,直接报告的对象与审计部门独立性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向总经理报告有利于审计问题的整改,向董事会报告最有利于监督管理层工作,利于维护所有者权益。因而集团公司应当建立子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向母公司报告的途径,若是只向高级管理层进行行政性报告,很有可能会造成重大审计问题的掩盖。
(三)内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较弱
目前我国的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超脱,不够独立,内审职能常与纪检监察职能、法律只能、财务职能等统一赋予一个部门,或是直接隶属于高管层,内审经费、内审人员均由管理层决定,这就导致了审计方与被审计方均处于同一利益链条上,内审工作容易受到其他工作的牵制,内审人员的执业不容乐观。
(四)内审作用发挥不彻底
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方式不当,直接弱化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若是集团公司属于强控制型企业,内审机构却被母子公司分级管理,缺少垂直型内部审计机构,则可能会造成内部审计资源的分散,有项目时临时集中人员,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若是集团公司属于中控制型企业,则应当选择内部审计机构双重管理方式,子公司内审机构如只受子公司领导会导致整个集团公司的内审监督体系不完整,信息沟通不顺畅,子公司内审机构如只受母公司领导则会导致内部审计机构存在的受托经济关系消失,内审类似与外审,若子公司完全没有内审机构,则会导致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子公司的日常审计资料,不能对其经营管理情况全面、准确了解。
(五)内审质量不高
内审质量不高主要是由于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引起的,知情权、参与权有限,影响了内审机构所需信息的获取;内审活动质量控制机制、内审部门及人员绩效考核机制落后,持续审计、后续审计缺乏,导致了内部审计质量不高。
三、集团公司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建议与对策
(一)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要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集团公司必须设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仅在必要时借助外部技术支持。在内部审计机构内设置以董事会为主的职能领导,以总经理为主的行政领导,还需要设置一个总审计师岗位,此职位应当由公司党组成员或者内部审计专家来担任,母公司董事会应当作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最高领导,子公司或者分公司审计机构及人员设置应仿照母公司设立。对于审计部门来说,指导下级公司业务,负责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是其主要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应当致力于不断优化公司治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充分发挥其监督评价和服务咨询职能。另外,在内部审计人员的选聘及培养方面,要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招聘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人员。集团公司还应当为内审人员设计明确的职业发展通道,给员工增加学习、发展机会。
(二)加强内部审计沟通与协调
内部审计应当确保集团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内审人员、外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为了促进审计问题整改,为了获得更多人的配合和支持,需要得到更多重要信息,这就需要企业内部信息沟通顺畅,加强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可以设专人来负责处理部门之间的冲突,不断促进协调。在此基础上,在外部利益与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之间建立有效沟通,充分发挥各种机制促进协调作用的发挥。
(三)应用先进内部审计工具
集团公司应对经营、管理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审计,为此应当构建非现场审计系统,嵌入公司ERP系统之中,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内部审计转为全数据审计,以建设和应用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为目标。
(四)实现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内容范围广,为了提高审计效率,应当进行综合审计,即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具体方法为:在制定年度审计和中长期审计计划过程中,结合自身专业判断,充分利用全面风险管理成果;在制订项目审计实施方案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优化内部审计资源配置;在应用审计结果时,将发现的问题、事项区分为“违规问题”、“风险提示”、“管理问题”等,并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五)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应当能够覆盖整个内部审计流程,包括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前的调查与制定方案、审计的现场实施阶段、报告阶段、整改追踪阶段等,都需要建立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标准,确保审计质量的提高。
财参考文献:
[1]李红星.集团公司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建设研究[J].中国商贸,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