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8篇

时间:2023-08-28 09:22: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篇1

在经历了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之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相应的理论研究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在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发挥的作用十分巨大,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强化对于经济哲学的认识程度,进而更好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哲学角度来对经济发展形势进行阐述,为推动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对于经济哲学的研究工作来看,首先必须要弄清楚其存在的基本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更深层次去进行掌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通过强化经济哲学存在的三种形式探究,能够为加深经济哲学的认识程度提供必要的参考,从更深层次上去把握经济哲学的特点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经济学的哲学是经济哲学的重要形式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中,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哲学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经济哲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学的进步,而离开经济哲学的支撑,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就缺乏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在对经济哲学的表现形式进行阐述的过程中,许多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哲学,是社会经济能够得到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对诸多历史事件的分析总结发现,在目前较为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当中,哲学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经济学家在提升自身经济学能力的过程中,必然要掌握必要的哲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建议。就拿英国来说,其在长期的发展当中,经济学相关的理论研究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的背后是诸多伟大经济学家智慧的结晶,但是对于这些经济学家来说,他们不仅只是研究经济学,对于哲学也有着十分深入的探究,几乎所有伟大的经济学家都是哲学家。由此可见,在经济学的发展当中,其所体现出来的哲学内容是经济哲学的重要形式。所以说,在现代经济理论发展当中,经济学家想要更为科学的提出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必须要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之上,必须要承认经济学当中存在着经济哲学。这就要求经济学家在开展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哲学规律,从本质上来把握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各种经济事实进行哲学性的解释,将哲学与经济发展更好的融合起来,进而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经济哲学表现在经济学范畴当中的哲学

作为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自己的著作以及理论当中对于劳动价值范畴当中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他的理论研究当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诸多经济哲学的思想。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正常的情况之下人们无法更深层次的去理解经济学范畴当中的哲学思想,这就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误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目前的经济学范畴当中,经济哲学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经济学范畴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劳动与商品价值相结合,劳动价值产生之后对于经济学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劳动价值的重要性来进行分析,能够对经济哲学展开更为深层次的研究。在诸多的经济学家研究当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的学者都将经济哲学划分到经济学范畴中的哲学来加以理解与阐述,通过对经济学范畴当中的效用、价值以及发展等等因素进行分析,更好的把握其中所包含的经济哲学。从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将哲学与经济学充分的结合起来,通过两者的结合来对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阐述,进而更为科学的对社会的发展进行指导。在经济学的范畴当中,通过客观的认识其中存在的经济哲学,能够更为准确的对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把握,在遵循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为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在经济哲学的存在形式当中,经济学范畴中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哲学是发挥其科学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所在。

四、经济生活智慧的哲学命题化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当中,一些经济学家为了更好的对一些经济现象展开研究,往往会提出相应的经济命题,通过对这些经济命题的分析来对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提供更好的建议。而通过对这些命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经济命题当中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经济方面,其同样包含着诸多的哲学性内容,这就表明了哲学思想的存在,是构成经济学命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经济哲学表现在经济生活智慧当中的哲学命题化,通过将哲学内容与经济学命题更好的结合起来,能够从本质上来对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学理论以及经济思想史的发展历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学命题当中的哲学性质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存在性也就决定了哲学在经济命题当中的重要作用。在对经济学命题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既可以将其视为经济学命题,也可以将之称为哲学性命题,这种双重性的存在也就为经济学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研究方式。在现代经济的发展当中,想要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及经济发展的规律,必须要从本质上来对经济生活进行掌握,通过哲学思想的应用来增强经济生活当中的智慧水平,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保证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这就需要采取最为恰当的发展方式,将哲学思想当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等内容充分的融入到经济发展当中,通过提升经济发展的科学性以及决策水平,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五、结语

篇2

企业领导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企业能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健康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是否具备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一、了解和认清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自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经济转轨的步伐明显加快,但与之同时,一些与市场经济不和谐的因素也随之而来。一些企业管理者对于市场经济缺乏深入研究,仍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游戏规则感觉陌生,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企业管理者应了解和认清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主要包括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等。其中供求规律是揭示供给、需求和价格三者间变动关系的基本规律。伴随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增减,市场供应者和需求者也会不断调整自己的供给和需求,直到供求动态平衡为止。价值规律则是指商品的价值量主要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商品价格又会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竞争规律则揭示了商品个别劳动时间越是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竞争优势就越大。

二、研究和掌握市场经济的运行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不具有姓“资”和姓“社”的性质,它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文明成果,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同样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关键要看市场经济同哪一种社会制度相结合。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是以市场作为主要手段来配置资源,它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决定了其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发展社会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统一,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企业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活动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既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特征,也是市场经济对它的客观要求。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使自己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企业管理者也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升,在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贡献自己的聪明与才智。

三、学习和提升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驾驭能力。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对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的研究,重视学习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从而确定自己企业的发展战略方向,作出与之相对应的战略决策。

(一)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

观念产生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的旧有观念,将人们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破除了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甚至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观念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对应的,经济发展暂时落后的地区,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先进的观念;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也并不表明它所拥有的观念都是先进的。作为企业管理者,在从事市场经济的具体活动过程中,必须要适时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跟上形势,但也要防止就观念论观念。企业管理者观念的树立和转变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经营运行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落伍,不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二)要有宽阔的胸怀和眼界

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管理者胸襟要宽、度量要大,能够容别人难容之事与难容之人。古今中外凡能举大业、成大事者,无不是胸怀宽阔,志向远大,能够容人的人。企业管理者的胸怀和眼界,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企业能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稳健经营。实践证明,企业管理者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会使得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竞争力优于其他企业。企业管理者胸怀和眼界的宽窄,既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判断。胸怀和眼界狭窄,容易被经验主义、传统做法和惯性思维所束缚。胸怀和眼界宽阔,才能不断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企业管理者只有放眼世界,才能在快速的市场变化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也只有认识到了差距,企业管理者才会不断学习,再接再厉,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审视企业的发展实际,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当中。

(三)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资本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创新的机制。按照熊彼特的理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的最主要特点是新颖性和具有价值。纵观当今优秀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争取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规律;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功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规律问题不只是哲学范畴的关注对象,也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焦点,它更是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理解与应用,关涉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关系到每位受教育者能否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规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对职业教育规律的研究仍然较少,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正如有学者指出,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并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然而我们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知之不深,知之不全,因此要重视对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1]

一、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内涵解读

教育与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的关系,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基本关系,与之相联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相互规约和相互影响的基本规律,职业教育发展亦如此。

(一)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规约

马克思、恩格斯在探寻人类社会发展及实践规律的过程中,对教育问题作了科学论述,全面阐释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乃至自然地理环境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正因此教育与社会关系原理又被称之为教育学第一原理,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如此。毫无疑问职业教育的产生,与伴随历史进程出现的社会分工及职业的诞生密切相关。[2]之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相随相生,无论古代亦或是近代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总是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特征。[3]纵观职业教育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型或重要历史事件,总会带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契机,同时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伊始,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国人清醒地认识到积贫积弱的民族无法将侵略者拒于国门之外。19世纪60-90年代,以奕、、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创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虽说最终成为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但却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由此促使了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为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创造了条件;而职业教育的兴起又为培养了人才,为近代工业大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4]民国初年,社会动荡不安,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政治方面,军阀林立战乱不断;经济方面,在三座大山的压榨下经济发展极为缓慢,尤其是农村经济更是濒于崩溃,加之天灾不断,可谓民不聊生;同时,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导致了文化失调现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国人开始逐渐实现文化自觉。中国人的基础是农民,农民生活的基础在乡村,于是也就被逼上了乡村建设这条路。[5]乡村建设需要开民智、化民风,于是乡村职业教育伴随乡村建设运动而生。乡村职业教育被看作乡村建设的主要途径或者说重要内容,其以乡村建设为目标,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梁簌溟的邹平模式、晏阳初的定县模式等都是乡村建设的典型,也是乡村职业教育的早期探索。与乡村职业教育相关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是为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规约的更为直观、典型和更具说服力的史证。经济的新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实用型、专业型人才,但当时的教育状况却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正所谓,实业界需才孔亟、求才若渴,但却无才可用。[6]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实业家正是看到这一巨大矛盾,于1917年5月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积极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及实践探索,诸如在江苏徐公桥筹办农村改进试验区等。中华职业教育社是应时代和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而生,是20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教育交互影响过程的必然结果。[7]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相随相生、不可分割,概言之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是相互规约、相互影响的。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又规约着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相反,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为社会发展提供着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推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影响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教育则关注更为具体的人的职业生活和职业发展。职业教育关涉人的职业生活,是因为职业生活是人生的主要行为,人若没有职业,其他各种行为都必受影响,所以以职业生活为目标之一,是极有道理的。[8]正因此,职业教育也被称作适应生产劳动或职业生活的需要,主要给予学生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或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给以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的教育。[9]人的职业需求促使了职业教育的产生,并不断赋予职业教育新的使命,推动职业教育逐渐向前发展。人类最早的教育正是源于人们对生产、生活的迫切需要,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接受的教育从未间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正是从中演化而来。可见教育自从开始就带有了很强的职业性,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将人类最早的教育称之为职业教育。[10]从古至今,人类的生计问题直接为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让人类获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推动着职业教育的进步。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社会的飞跃式发展,但当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我们会发现工业革命也不可否认地带来了当时的生存危机。新的生产力对工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熟练的生产技能成为人们必备的谋生手段。而职业教育恰恰是解决这一生存危机的必须途径,现代职业教育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应运而生。职业教育是改善个体生存状态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路径。生计问题的解决,是职业教育一直关注的焦点。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是不同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相同使命。借用贤者的话则为“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而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则在于职业教育为个人谋生之准备”[11]。此外,职业教育也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路径。马克思从人的终极关怀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异化,脑体分工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后果。社会分工的不断精细化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使人成为了物的附庸,成为了物的牺牲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用教劳结合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结合起来,是每一个已达到一定年龄的儿童皆可享受,此不仅为增加社会生产的方法,且为生产健全人类的惟一方法”。[12]职业教育将教育与人的职业密切结合起来,是实现教劳结合的一种最佳的教育形式,或者说职业教育本身就在践行着教劳结合。

二、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认知偏差

人们大多可以认识到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对于这一规律的认识很多仅浮于表面,甚至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突出表现在对其特殊性、时代性和间接性等特性的错误认知。

(一)无法认清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

所谓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概言之,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明确的职业指向性。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规约,无论职业教育亦或普通教育都是如此,但是职业教育却与普通教育有着较多的区别。职业指向性使职业教育在与社会的发展及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中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直接服务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直接关系个体的职业生活和职业发展,决定着个体的职业需求能否很好地实现。因此,必须凸显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明确职业教育与各社会要素是如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能像对大教育规律认识那样面面俱到,也无需面面俱到,只有必要的取舍,才能突出重点,体现特殊性。笼统地谈教育的规律是无益的,没有可信度,更不具有指导意义。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大教育的层面。到时无法认清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不利于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和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

(二)忽略了职业教育规律的时代性

任何事物,只要是当下的存在,就包含着一种时代性,就其本质而言,时代性体现着事物的必然性、特定性和发展性。[13]职业教育也是如此,社会发展的历史规约性和人类发展的时代性,决定了教育规律发生的时代性。职业教育规律的时代性简单来说,即某一历史时期的指向性。职业教育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特点和呈现方式。如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规约的关系,在某一特定时期主要体现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而在另外一个阶段又集中表现在职业教育与政治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便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在手工劳作、机器化大生产和知识经济等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均会有不同的具体呈现方式。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等,亦会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不同特点。就当今中国而言,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更是交织着复杂的文化融合。这些变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们的认识很多时候依然固着在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没有认识到其具有的时代性,依然在笼统的谈职业教育规律,没有认识到其具体的时代特征。当然职业教育规律的历史指向性,并非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机械地割裂为若干时间单元,其历史指向性并非碎片化地存在,而是贯穿在人类社会更迭的始终,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进程。(三)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规律的间接性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职业教育,其规律的发生机制与自然规律有较大的不同,职业教育规律的作用不是凭空、自然发挥的,而是需要一定的载体得以实现,即职业教育规律的间接性。职业教育规律的间接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规律的发生以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第二,职业教育规律的发生以职业教育相关主体的自觉意识为基础。职业教育规律孕于职业教育活动之中,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发挥作用。诸如,大到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小到现代学徒制的应用以及校企合作的开展等等,都是职业教育规律发挥作用的载体,缺少具体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职业教育规律将不复存在。同时,职业教育规律的发生,离不开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和国家等相关利益主体的主体自觉性,相关利益主体主动的用职业教育规律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我们的认识层面,似乎总在有意无意地漠视职业教育规律的间接性。人们虽然能够意识到要按职业教育规律办事,但对于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如何使其具体发挥作用的认识则不够深入。

三、职业教育规律发生的实践路径

鉴于职业教育规律认识的重要性及其认知偏差,应从思想认识以及实践操作等多层面探求职业教育规律发生的实践路径。

(一)转变认知偏差,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

人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其行为选择,认知的偏差会直接导致错误的行为。人们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知偏差限制着其发生的程度,甚至会因违背规律而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在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因违背规律而导致系列后果产生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历史的教训启示我们,应进一步加深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时代性以及其发生的间接性,尤其要对职业教育规律的作用机制有更为清晰的认知。职业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通俗来说就是把抽象的教育规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通过系列中介环节,转化为可以具体指导人们的教育实践和改造教育实践的过程。[14]职业教育规律的实现过程,是客观机制和主观机制相关作用的结果。所谓客观机制,是指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各种客观条件(主要体现为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客观条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但仅仅具备了相应的客观条件是不够的,更需各客观条件之间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方能实现其基础性作用。当形成了必要的客观机制,职业教育规律的实现就具有了相应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的实现还需必要的主观机制,主观机制通俗来讲,就是相关主体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促进职业教育规律实现的过程。主观机制的实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是对职业教育规律的理论化认识与职业教育实践不断作用的结果。

(二)多主体共同参与,完善与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此基础上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决定》的及《规划》的出台基本完成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一顶层设计落到实处,如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完善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平衡相关主体利益,形成发展合力职业教育相关主体,概言之包括个体主体、社会主体和国家主体三个层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和国家等。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正是上述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果,上述主体的行为选择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也是受益主体,恰恰也正是因为受益性才驱动其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活动。然而,各主体的利益需求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总是存在一定形式的冲突,甚至在特定的时期内这种冲突还是比较激烈的。因此,如何平衡相关主体的利益需求,使其能够形成发展合力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立足社会发展现实,满足不同主体的教育需求。

2.立足社会发展现实,实现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职业教育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企业发展一方面规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支撑,所以职业教育始终无法脱离社会企业而获得独立发展。那么,如何既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又能够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为了达到这一共赢的效果,职业教育需立足社会发展现实,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学校与企业应搭建共同育人机制,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3.满足个体多元需求,改善弱势群体民生职业教育仅仅关注社会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更应满足学生个体的多元需求。职业教育是促进个体职业化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了为了个体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彰显对人的终极关怀,努力满足不同个体的多元教育需求。目前,社会公平问题可以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由社会公平延伸出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十分突出。由于复杂的原因致使目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是社会弱势群体,这本身就是教育非公平发展的体现,若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不能关注这一群体的切身利益,则会造成更大的非公平问题。因此,职业教育还应更多地关注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着力促进弱势群体的民生改善。

参考文献:

[1]翟海魂.要重视对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4,(19):1.

[2]俞启定,和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3]王清连,张社字,等.职业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5.

[4]唐燕.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J].职教论坛,2006,(9):58-61.

[5]晏阳初,赛珍珠.告语人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5.

[6][7]钱景舫,刘桂林.论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近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89-96.

[8]清儒.职业教育与人的教育[J].教育与职业,1933,(9):679.

[9]元三.职业教育概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4.

[10]俞启定,和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1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53-59.

[12](德)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343.

[13]张治库.简论素质教育的时代性[J].中国教育学刊,1999,(2):25-26.

篇4

关键词:旅游资源;产业结构;消费结构

一、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一)国际经济和省域经济环境

当今世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突出,而国内短缺经济即将结束,买方市场开始全面形成。伴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也将步入这样的一个历史新时期。投资主体多元化与非公有经济发展缓慢的矛盾、政府投资行为的倾向与工业化进程不相适应的矛盾等,对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来说,都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规划河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时,要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和具备的相对优势,确定出河南省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河南省更要以动态的发展眼光,确定未来能在国内外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并促使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得到改善,赶超发达地区的战略产业,进而创造条件、制定政策,并在其产业阶段的幼小期加以保护和扶持,使之能在未来成为支撑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并最终带来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产业结构的根本改善。

(二)河南省旅游产业面临挑战

旅游业虽然是一个非物质性的生产部门,但是它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却非常的强。旅游业不仅能带动物质部门生产的发展,而且也能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物质资料的基础之上,没有一定水平的物质生产条件,就不可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另一方面,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性产业,它的存在和发展与其他行业密切相关,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带动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业、邮电业、金融、外贸、轻纺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旅游产业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旅游产业发展到今天,一些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这些制约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问题,许多是由于缺乏对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和认识,缺乏科学的旅游产业政策指导。所以,旅游业的现代化建设越来越需要加强对旅游产业经济的研究,以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制定出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旅游产业政策,以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二、旅游产业的经济学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在演变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过研究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规律可以为我们规划和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依据。产业结构变化,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生产的目的是消费,而消费决定于收入水平的变化。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收入用于基本生存以后的剩余会逐步增加,人们的消费行为就会发生变化,对文化、健康、享受等的需要就会上升,消费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生产结构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必须做出适当调整,这就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断定,消费结构的变化正是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最基本原因之一,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正是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用于旅游等发展性用途的消费比例将有很大的提高。目前旅游已经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可以预见,未来旅游需求还会有更大幅度的增长。

三、河南旅游业应采取的措施

河南旅游产业结构只有不断优化和调整,通过调节旅游经济规模、优化旅游消费结构、深化旅游企业改革以及鼓励旅游创新等多种途径,才能充分体现旅游产业的关联性,才有利于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才有利于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从而推动整个河南省经济的整体发展。

可以说现在是中国旅游业承前启后的关键性历史时期,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将面临诸多难得的机遇。河南旅游业如何有效地开发建设好历史文化资源,使这些资源转化为产品,打造出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将会大大促进河南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河南的整体形象。河南省旅游业的相关部门应审时度势,投入大量专项资金,打造“三点一线”旅游精品,同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旅游关联的产业,以期将河南省建设成为文化旅游的中部强省。

参考文献:

1、谢彦君.旅游学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崔金才.论国内旅游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J].学术论坛,1993(1).

篇5

>> 浅谈汉字发展的一般规律 浅议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困境 世界城市产业发展规律探析 中心镇发展的一般路径浅析 一般地方高校与区域互动发展模式的新探索 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一般规律 论后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 党对商品经济的认识符合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信息检索可枧化研究发展规律探析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探析 国外住房保障政策发展规律探析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发展定位探索 新加坡两所著名大学发展规律的探讨 姐妹淘发展规律 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与发展模式研究 金属与硝酸反应的一般规律 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般路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0][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著.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7.

[11] 李爱民.生而长之: 对大学发展的哲学反思[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13] Robert Birnbaum. How Colleges Works[M].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Inc. Publishes,1988:12.

[15] 金顶兵,闵维方.论大学组织的分化与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篇6

关键词:民法立法;体系化;科学化;问题

一、民法立法体系科学化与体系化的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已经在民法领域颁布了许多法律,包括《商标法》、《专利法》、《婚姻法》、《收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我们可以认为大陆法系具有最基本的框架。在这一系列的法律中,如《婚姻法》,也经历过几次修复。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法建设不到四十年。经过立法机关及相关部门数十年的努力后,民法在我国已经形成一个体系。然而,作为中国的经济体系,中国的民法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模式诞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被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上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险阻,所以在一部分理论问题上已经解决,但没有体现在立法上;一部分无法解释的理论,就显出了民法立法缺乏科学性。但从多个角度看来,我们国家的法律体系目前已经显得相当重要,不会被忽视掉。1.民法体系内容还不是很明确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对民法规则来说,它更多地会与市场交易的规则联系在一起。有鉴于此,“合同法”和“财产法”等颁布了一些规则不符合法律,甚至部分基本规则不正确,需要进一步完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签订合同,然后双方都开始履行合同中的义务,这就是人们最为常见的交易。合同签订后,当事人双方之间发生合同债权人关系,立法要求为法律手段,通过法律信用关系对当事人行为施加强烈约束,使他们不能任意违约。这里我们需要了解到,民法有两种类型的交付,即交付现实与交付系统。交付系统是房地产登记的代表,是重要的表现形式的变化产权二者。如合同签订后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并不意味着将会反映在法律的执行中,民法、制度分权是基本权利的两个权力,即债权人的权利性质和不动产权利的性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大陆法系并没有对交易规则做出明确的规定。例如,担保法,有房地产合同不注册不生效,该条款的规定不等同于承认财产权和债权人权利立法的法律依据。如果有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在没有注册的合同签订后,注册不是这样的,那么合同签订后就没有生效,登记前有没有债权人的权利,对法官的裁判来说也是一个考验。2.细节体现不当,轻重关系需调节今天,我国民法立法仍然有一个缺点,即比例不够科学。以《民法》为例,它是我国民法的基本法。表面看起来,民法似乎已经将一些基本准则、公民权利、行动限制、附件等若干部分,但具体内容不完整,难以承担民法的重要职责。其实这种情况也是相当无奈的。但是,当我国颁布“合同法”和“财产法”时,缺乏民法法律制度更加突出。如侵权责任立法过于复杂。在发达国家,无论是“法国民法”还是“德国民法”,侵权法的内容只有少数条款,即使在东南亚国家的新民法中,内容也是比较简单的侵权法。但在我国,“侵权责任法”提供了12章,与“合同法”,“财产法”相比,它太丰富和复杂。必须要说的是,“侵权责任法”的诞生增加了中国民法立法体系有机整合的难度。事实上,中国侵权责任法的发展只是为了澄清侵权责任的责任。由于民法的一般原则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分别制定侵权责任法。但是,如果只有清楚“侵权责任法”内容的归责原则太详细,不符合“大陆法系统的一般原则”和具体规定的基本结构,给中国民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3.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的民法出自计划经济模式,其中许多内容都有计划经济的阴影。1986年,中国立法机关开始探讨《民法》,当时我国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并且是宪法规定的。因此,民法很难适应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的要求。这个问题反映在“大陆法一般原则”中,不承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性”的含义,这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时代在进步,经济和法律都在进步,如果还用原来的那一套原则用在当下,既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与时俱进的要求,因此这明显优点过时了。但现在民法的一般原则并不反映这一原则,值得考虑。

二、科学化与体系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规律,从当前的民法体系来看,不仅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生活的需求,还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只有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民法才能够在发展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完善,并反作用于经济发展。2.法制完善的现实要求民法是行政法的立法基础,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民法所有制对行政法有关规定的制定具有基本的立法意义。加强民法立法建设有助于法律体系完善,为其他法律提供依据,这是我国法治社会形成的重要一步。3.民众获得合法权利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众对觉醒权的认识,要求他们享有合法权利,履行义务。这些权利意识的基本目标仍然是传统民法中的民权,难以保证公众享有权利。毫无疑问,公众质疑自身享有的权利,甚至开始不满时,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不是个好消息,这迫切需要加强民法立法的科学建设。4.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性虽然立法机关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改进,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民法的一般规定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犯或损害公民的合法财产。这项规定只是一个效力宣言,但具体实施的可能性却不大。例如民法中的“禁止”、“受法律保护”、“神圣不可侵犯”等,缺乏适当的操作价值。此外,中国民法中有很多操作规定,仍有完善的空间。

三、结语

从目前的观点来看,我国民法立法中还有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不能否定中国民法立法的作用,因为它在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科学建设民法系统,并逐渐完善,以契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孙宪忠.我国民法立法的体系化与科学化问题[J].清华法学,2012,06:46-60.

[2]王军有.我国民法立法的体系化与科学化问题探讨[J].法制博览,2016,35:101-102.

篇7

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虽然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发生大幅改变,但在经济增速减缓的背景下,今年经济增速下行风险加大,稳增长压力巨大。前三个季度GDP同比增速都有较大幅度的放缓。CPI、PPI等指标增速屡创新低,显示出国内外需求低迷,通胀率持续走低并面临通缩风险,投资、出口、消费等方面都说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整体经济下行风险都进一步显现。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一方面是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尤其是在大型的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方面。另一方面,通过央行的一系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居民借贷需求。本文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居民的消费波动和消费行为的改变为研究主线,目的在于分析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影响居民消费习惯变动的深层原因,最终通过提出建设性建议以优化消费结构,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经济下行;居民消费;消费结构;消费习惯

一、经济学基本理论及中国经济的现状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根据供需理论和消费者理论,其基本假设是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消费者是理性的,理性的消费者为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自然会调整消费结构,实现在既定成本下的最大效用,而消费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的改变主要受收入水平的制约,当然,这也会涉及到中国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中国的相关经济政策的调整也会对居民的消费状况造成影响;根据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是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通过市场机制济增长中促进价格价值关系和供求关系相互作用,从而表现出消费者消费变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的中国经济,其增长方式仍不合理,总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消费在拉动经的作用仍然不显著,“高增长、高投资、高出口、高储蓄和低消费”成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特征。然而在总需求的三大组成部分中,投资占有重要地位,出口贸易则容易受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投资和出口应该以消费为基本点,因为消费决定了投资和出口。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使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人民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保持高的消费率与经济发展的初衷相一致。而且各项数据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GDP,CPI,PPI等指标屡创新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无疑给中国的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居民的消费习惯造成了重大影响。

二、中国居民的消费现状及变化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居民的消费率一直偏低。

自1995年以来,中国居民的消费率一直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而且中国的居民消费还呈现出水平低的特征,同时具有向下发展的趋势。其次,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居民消费偏重于温饱型,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在家庭总支出中的比例偏低,在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的今天,居民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而精神文化消费却相对不足。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也较大,城镇居民一直保持着较高消费水平,相比之下,农村的消费水平则较低。今年来,居民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消费结构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传统消费比例的降低和发展型消费及享受型消费比例的提高。城镇居民居住、交通支出成为新的消费重点。现在有很大一批人想改变目前的生活条件,纷纷涌入大城市,掀起了一阵购房热。目前商品房的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车,方便了日常出行,汽车消费成为了城镇居民的新的消费增长形势。汽车正在快速进入普通家庭,成为城乡居民新的消费点。其次,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的提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以适应相应的市场经济状态,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根据我的相关调查,有超过一半的家庭把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作为一种家庭储蓄。也即未来居民储蓄将更多地用于教育消费支出。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对子女投入的教育费用也在逐年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储蓄意愿,这在一方面说明了居民对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医疗制度的改革也使得居民的相关医疗支出增加。目前“看病贵、看病难”是制约居民医疗消费增长的一个主要问题。近来,通信、信息消费成为我国居民新的消费热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通信行业的发展,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具体表现。所以通过增加通信消费需求,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需求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对就业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大意义。总体来说,通过教育提高居民素质,以相应的新知识技术带动新的消费行业的发展,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

三、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1.人均收入水平,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易知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居民收入都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也即随着居民收入的上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上升;而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减少,居民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下降,居民对精神文化等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与支出相应增加。

2.相对于城市经济发展而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元经济是其基本特征,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差距较大,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消费信贷在中国城市有着较完善的消费型金融服务,而目前农村的相关金融机构的数量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消费信贷需求。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比较单一,至今尚无法完全满足农村的消费型业务需求。农民所需要的消费性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信贷和农村信用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的增长,农村消费信贷供给主体不能满足农村大众的需求。此外,与城市经济相比,农村经济难以使相关金融机构开展相关的消费信贷业务,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没法完全满足农村居民消费性信贷需求。

四、建议与对策

1、调节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国家政策规定来提高中低阶层收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税收杠杆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基本工资水平。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2、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制度,以增强农村消费市场的活跃度,最终实现国内需求的转型。

3、建立健全消费信贷体系。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环境,加快建立完善的信贷体系,开展多元化的消费信贷服务业务,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鼓励银行创新信贷业务,使消费信贷走向农村,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增加消费信贷资金。扩大农村金融网点的覆盖面,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能力,以便于更好的开展金融业务。

参考文献:

[1]李凌,《消费波动、消费增长和中国经济波动》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2]田凤喜,郝立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

篇8

知识技能

理解:(1)结合实例,分析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2)从调节、激励、分化三个方面说明价值规律的作用。运用: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力要求: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在实际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往往是不相符的。同样质量的黄瓜,夏天的价格比冬天要便宜;春节左右的价格比平时的价格要贵;不同销售摊点的价格也不相同。要使学生正确理解这一问题,必须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管价格怎样变化,离不开商品的价值,从长远的、整体的观点看,商品交换是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过程与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竞争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他们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时间效率观念,以便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以及为将来适应社会服务。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价值规律的含义: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我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为了能够使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必须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用价值规律指导我们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价值规律的含义,教师可以运用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它不是整个人类社会所共有也不是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的产物,而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规律。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它主要包括两部分的要求: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②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3、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价值规律,特别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尊重价值规律。任何违背价值规律的做法必将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但我们可以利用价值规律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重视、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对于这个作用,教师可以结合书中的实例来进行说明,或者让学生自己来分析例子然后教师进行概括、归纳。

这一点教师在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来分析:

由于价值决定价格并且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一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而当高于价值的时候,生产者生产这一商品就有利可图。商品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纷纷转向生产这一产品,这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会向这一部门集中。这样这一商品就会被大量生产出来,导致市场上这一商品供过于求,商品的价格就会下降而低于价值,商品生产者就会无利可图,商品生产者又会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向生产其他有利润的商品。这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从这一部门自觉地向另一部门转移。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关于这一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劳动生产者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很明白是为了获取利润。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弄清楚商品生产者如何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获取更高的利润。主要讲清楚:

在市场交易中要求等价交换,而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似乎不可能获取比其他企业更高的利润。关键要弄明白这里的“等价”指的是价值规律内容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而商品生产者可以减少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而商品仍然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销售,这样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而要减少个别劳动时间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呢?就是要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讲清楚了第二个作用第三个作用就不难理解。由于商品生产者的技术、生产条件等各不相同,劳动生产率也不一样。这样商品生产者生产某一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也不一样,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就能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一旦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会赔本,在生产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必然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三、等价交换原则是如何贯彻的

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这个原则,学生很难以理解,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不等价交换的“事实”。因此对这个问题教师讲解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透过不等价交换的现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质。

首先,应该肯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不等价交换的现象。但这并不能否定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只不过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已。

其次,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换双方的价值量要相等。如果价值量不相等就会影响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但是,等价交换并非在每一个交换过程中、每一个场合都能实现。

第三,等价交换的原则在货币出现以后就表现为价值和价格相等。但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价格经常与价值不相符,价格往往偏离价值即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主要是因为价格除由价值决定外,还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价格经常和价值相背离。这似乎和等价交换不相符合,但这说明的是短期的现象。但从长期看:

第四,等价交换的原则是在长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背离价值:

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价格还是和价格相等的。这是因为:

(1)价格的变动是以价值为轴的,无论价格怎样变动都不会偏离价值太远。也就是说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2)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同时供求关系反过来也影响价格,使价格不能偏离价值太远。

(3)虽然在每一次商品交换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的价值相一致。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价值规律的含义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我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为了能够使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必须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用价值规律指导我们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价值规律的含义,教师可以运用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它不是整个人类社会所共有也不是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的产物,而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规律。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它主要包括两部分的要求: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②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3)、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价值规律,特别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尊重价值规律。任何违背价值规律的做法必将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但我们可以利用价值规律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重视、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2、等价交换的原则是怎样贯彻的

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这个原则,学生很难以理解,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不等价交换的“事实”。因此对这个问题教师讲解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透过不等价交换的现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质。

首先,应该肯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不等价交换的现象。但这并不能否定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只不过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已。

其次,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换双方的价值量要相等。如果价值量不相等就会影响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但是,等价交换并非在每一个交换过程中、每一个场合都能实现。

第三,等价交换的原则在货币出现以后就表现为价值和价格相等。但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价格经常与价值不相符,价格往往偏离价值即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主要是因为价格除由价值决定外,还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价格经常和价值相背离。这似乎和等价交换不相符合,但这说明的是短期的现象。但从长期看:

第四,等价交换的原则是在长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背离价值:

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价格还是和价格相等的。这是因为:

(3)价格的变动是以价值为轴的,无论价格怎样变动都不会偏离价值太远。也就是说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4)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同时供求关系反过来也影响价格,使价格不能偏离价值太远。

(3)虽然在每一次商品交换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的价值相一致。

3、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对于这个作用,教师可以结合书中的实例来进行说明,或者让学生自己来分析例子然后教师进行概括、归纳。

这一点教师在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来分析:

由于价值决定价格并且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一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而当高于价值的时候,生产者生产这一商品就有利可图。商品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纷纷转向生产这一产品,这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会向这一部门集中。这样这一商品就会被大量生产出来,导致市场上这一商品供过于求,商品的价格就会下降而低于价值,商品生产者就会无利可图,商品生产者又会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向生产其他有利润的商品。这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从这一部门自觉地向另一部门转移。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关于这一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劳动生产者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很明白是为了获取利润。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弄清楚商品生产者如何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获取更高的利润。主要讲清楚:

在市场交易中要求等价交换,而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似乎不可能获取比其他企业更高的利润。关键要弄明白这里的“等价”指的是价值规律内容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而商品生产者可以减少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而商品仍然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销售,这样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而要减少个别劳动时间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呢?就是要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讲清楚了第二个作用第三个作用就不难理解。由于商品生产者的技术、生产条件等各不相同,劳动生产率也不一样。这样商品生产者生产某一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也不一样,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就能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一旦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会赔本,在生产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必然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教法建议:

1、价值规律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步步引导让学生归纳出价值规律的内容。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调查,说明价格并不完全与价格相一致,而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教师结合上面的调查,接着让学生调查不同时期商品的供应和需求情况,让学生分析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4、价格不会永远偏离价值: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依据上面的两个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让学生进行思考价格的这种变化对消费者、生产者、市场有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为什么没有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从而让学生明白价格不会偏离价值太远的原因。]

5、价值规律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热门和冷门行业进行调查,看一看这些部门中的人员和资金的流向,以及一些企业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倒闭的企业的经验教训。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上课之前,让文艺委员指挥大家唱一首歌,带动课堂气氛。

刚才我们一定能够体会得到指挥着大家旋律,节奏,力度和速度等千变万化的指挥棒的威力。在商品市场上,在纷繁复杂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也有一支威力无比的指挥棒,这是一支无形的指挥棒,支配着商品经济的变化和发展,这一无形的指挥棒就是―――――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规律,这些规律有些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有些只存在于某几个社会形态中,而价值规律既不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规律,也不是某一社会特有的规律。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要发生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属于商品经济,因此我们现在的市场经济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如果违背这一规律,就会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无论是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企业的生产都应该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否则必然要受到惩罚。

那么,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价值规律呢?价值规律到底是什么样的规律呢?请大家结合书上所讲的内容并看视频后回答(播放视频《价值规律的内容》)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这条规律要求:

(1)商品生产要符合“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符合“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原则是价值规律的交换原则。为什么要实行等价交换原则呢?

这是因为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的实质是他们的劳动,如果有一个人吃亏,另一个人总占便宜,这种交换不会持久。商品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符合等价交换原则,即商品的价值要和生产者所付出的劳动量相等。

在货币出现后,商品的价值就表现为价格。价格与价值应相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价格与价值的不相符。有时价格高于价值,有时价格低于价值。这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是:

1、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从这个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价格总是在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而我们在前面已经学到价格和价值应该是相符的。那么,在我们日常的经济生活中的价格和价值不一致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这主要是由供求关系引起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