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17: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清剿火患、构建平安 人民生命至上、火灾隐患必除 全民动员“清剿火患” ,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齐心协力“清剿火患” ,携手打造平安家园 推进深化“五大活动” 齐心协力“清剿火患” ,
消除火灾隐患、构建平安酒店 消防安全是一种责任,为己、为家、为他人 人民生命至上、火灾隐患必除 消防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隐患保障消防安全 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开创消防工作新局面 “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全面提升社会单位‘四个能力 齐心筑牢防火墙,携手打造平安家 酒店是我家,防火靠大家 警惕火灾,珍惜生命 大意一把火,损失无法补 关注消防,珍爱生命,共享平安 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 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
加强社会单位管理
全力构筑“防火墙”工程 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提高酒店火灾防控水平 提高新世纪“四个能力” 提高酒店火灾防控水平 深入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创新社会单位消防管理 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树立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 增强新世纪消防安全能力 创新酒店消防安全管理 建设 关口前移 固本强基
构建新世纪消防安全管理新格局 扎实推进“四个能力”建设 全力提高社会火灾防控水
创新酒店消防管理
清剿火患、构建平安 人民生命至上、火灾隐患必除 全民动员“清剿火患” ,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齐心协力“清剿火患” ,携手打造平安家园 推进深化“五大活动” 齐心协力“清剿火患” ,
消除火灾隐患、构建平安酒店 消防安全是一种责任,为己、为家、为他人 人民生命至上、火灾隐患必除 消防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隐患保障消防安全 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开创消防工作新局面 “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全面提升社会单位‘四个能力 齐心筑牢防火墙,携手打造平安家 酒店是我家,防火靠大家 警惕火灾,珍惜生命 大意一把火,损失无法补 关注消防,珍爱生命,共享平安 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 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
加强社会单位管理
全力构筑“防火墙”工程 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提高酒店火灾防控水平 提高新世纪“四个能力” 提高酒店火灾防控水平 深入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创新社会单位消防管理 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树立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 增强新世纪消防安全能力 创新酒店消防安全管理 建设 关口前移 固本强基
构建新世纪消防安全管理新格局 扎实推进“四个能力”建设 全力提高社会火灾防控水
创新酒店消防管理
2020年城市基层党建总的思路是持续聚焦精致城市建设,以高质量党建为统领,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造高效能管理、高水平治理、高素质人才和高品质服务“四位一体”的高质量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环翠经验”。
一是聚焦实体化,构建高效能的基层管理体制。在全市率先建立实体化的镇街综合执法平台和区级响应平台,进一步整合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执法机构和资源,全面畅通部门与街道联动渠道,形成“街呼区应、上下联动”的治理新格局,凸显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效。
二是聚焦专业化,打造高水平的社区治理模式。深化与北大、山大的全方位交流合作,加大专业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建立全市首个区级党群社工服务中心和城市基层党建高校联盟,打造一批在全市甚至全省叫得响的公益品牌项目,以专业化带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是聚焦职业化,培育高素质的社工人才队伍。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以开展社区工作者“优才计划”为抓手,建立选聘、培育、晋升和保障为一体的职业化管理模式,开展“和谐使者”评选,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水平。
四是聚焦品牌化,建立高品质的区域服务网络。聚焦“两新”党建的提档升级,高标准推进“两新”全域覆盖、重点企业三年培育、园区商圈深化提升“三项攻坚行动”,探索实施新兴领域“社区化”管理模式,推动园区商圈党建与社区党建互融共进,为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提供一流的品牌服务,确保我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持续走在全市前列。
大会深刻分析了当今四川发展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作出“总体上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
我们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广。我们有三个机遇交汇叠加:一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等,这是重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二是天府新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重大国家布局交汇叠加。三是脱贫攻坚、藏区彝区加快发展、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这是重大国家政策交汇叠加。
我们面临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转型发展的重大任务。我们还面临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多重风险挑战。
具体来说,“一个愿景”就是建设美丽繁荣和谐的四川,美丽繁荣和谐,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体现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要求,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内在统一于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生动实践,是一个事关四川长远发展的总目标。这个美好愿景也体现了省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实践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和政治自觉。
智慧化是市(县)域社会治理理念升级的必然趋势。智慧社会是信息社会的高级形态,智慧化是社会治理的全新赋能。智慧化与智能化一字之差,体现了社会治理理念、制度、模式、手段的转型升级。市(县)域社会治理智慧化强调新技术对人的服务属性和对城市发展实际产生的治理效能,它代表着理念更精细、管理更高效、服务更周全、生活更安全、体验更人性的社会治理模式。
与智能化相比,智慧化侧重于以人为核心和目的,力求通过各种智能技术手段和信息集成等技术能力,对海量城市社会治理信息进行要素整合、主动感知、全面采集、数据积累、综合分析、快速反应、科学决策、精准施策,主动发现和思考社会治理精细化需求,进而提供更符合人全面发展需要的社会治理综合性解决方案。
这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树立起智慧化和全周期管理意识,用好科技支撑的新钥匙和科技驱动的新动能,保障城市生命有机体运转过程的信息顺畅流通、动态全面掌握、预警预测精准、危机快速应对、经验及时总结,使制度和技术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使城市变得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
智慧化是市(县)域社会治理手段革新的必然举措。智慧化意味着社会治理从低效率、粗放式、传统式向高效化、精准化、现代化迭代转型。为此,应当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用最领先理念、最先进技术、最前沿标准和最经济成本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会思考的智慧大脑,搭建触感灵敏、互联智能、开放共享的城市细胞神经和毛细血管。
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市(县)域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内容、核心环节的全面统筹和精细设计,推动数据收集、管理、存储、共享、分析、挖掘、预测、决策手段和能力升级,健全融合市政、交通、卫生、教育、环境、应急、就业、社保、养老等重点领域的综合型社会治理数据库,完善城市民生服务智慧应用综合平台,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真正用智慧化手段把准城市脉搏、激发城市潜力、推动城市善治,构建起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智慧治理的五维社会治理模式。
智慧化是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必由之路。智慧化作为基于新技术的治理模式,可以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具体载体和实现路径。
首先,智慧化治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空间有效推动智慧互联、重心下沉、资源融合、全民参与、一体协作,使每个群众都能成为治理数据提供者、治理议题发起者、治理问题监督者、治理决策建议者、治理过程参与者。党wzf可以通过高效便捷的方式了解基层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多元化渠道依法参与城市治理,有助于形成以新技术为支撑、以协商为基调、以融合参与为特色的党群互动、政社共治、政企联动的自贸港市域社会治理新生态。
其次,智慧化治理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手段将社区管理者、社会组织、居民等自治主体组织动员起来,将物业管理、疾病防控、环境监测、风险排查、矛盾化解等信息融合进入社区智慧平台,建立集线上政务、线上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引导社区居民通过智慧平台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夯实群众自治和群防群治等治理优势,构建智慧社区新模式。
智慧化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选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自贸港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立场。应当把人民需求作为智慧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度作为检验智慧化成效的核心标准。
当前,人民群众的、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需求日益增长,推动市(县)域社会治理智慧化的第一要务就是通过建设更符合人民需求的聪明智慧城市,使人民群众得以更好地感受城市温度、参与城市治理、享受城市服务、共享城市红利,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9月30日,贵州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对贵州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应用大数据支撑公路防控体系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全省公安交警系统抢先运用大数据支持,创造了‘跨界共融、数据共享、责任共担、安全共治’的‘贵州经验’,得到了公安部的肯定和推广,成绩可喜。希望全省广大公安交警以此为新的起点,再接再厉,精准发力,深入拓展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建设人民更加满意的平安交通、和谐交通、便民交通,为全省各行各业管理现代化树立标杆。”
9月22日,公安部交管局、北京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交警总队及南京等6个城市交警支队领导齐聚贵阳,观摩智能交通大数据建设,交流安全防控管理经验。大家一致认为,贵州省交警总队立足省情,以大数据引领公路防控体系建设,探寻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具有贵州特色的公安交通管理发展新路。
“走在了全国公安交警的前列,走在了全国公安机关的前列,走在了全国政府机构的前列。”这是公安部交管局副局长王金彪对贵州省公路防控体系建设的肯定和评价。
抢抓机遇 顺势而为走新路
“贵州省交警总队能紧紧抓住国家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在贵州落地的机遇,在科技引领上脱颖而出、独树一帜,令人非常震撼。”这是云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副总队长刘新春在观摩贵州交警总队公路防控体系建设后的感受。
为主动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新常态,将大数据资源转化为公安交通管理现实战斗力,贵州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契机,牢牢把握省公安厅党委全力推进“四项建设”的契机,切实贯彻落实公安部交管局部署,以制约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发展的问题为导向,以警务云建设为保障,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以大指挥体系建设为引领,以部局六合一、集成指挥、智能研判、互联网服务等四个应用平台为核心,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创建“数据铁笼”,推动“互联网+”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深刻领会公安部、省公安厅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贵州实际,省交警总队提出贵州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相关部署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五个互动结合”为引领,以警务云建设为保障,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强化防控体系上游的重点车辆源头管理,扎实推进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加强防控体系下游的农村道路安全监管,构建道路交通安全大防控体系,打造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升级版,打造跨界共融、数据共享、责任共担、安全共治的“互联网+”道路交通管理新格局。
“贵州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信息化建设取得的突出成效,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主战略和强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得益于公安厅党委的坚强领导特别是孙立成副省长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上的高站位谋划、高起点设计,得益于交警总队班子带领的团队在大数据建设上形成了谋划、研发、实施、应用、管理、保障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具有鲜明的贵州特色。”王金彪说。
突出三个重点
打造防控体系升级版
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突出三个重点,打造立体化、多维度、全覆盖的防控体系升级版。
突出大数据应用重点优势,创新立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首先,抢抓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研所、三大通信运营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省公安厅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框架下,以贵州省公安厅交通管理科研所为技术主导,利用阿里云计算技术,采取租用电信机房和设备的方式,搭建了由619台服务器、46台网络交换机、12PB总存储组成,总规模达到提供10000个核运算能力、计算能力相当于10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的警务云平台,以云平台为支撑构建大数据资源池,汇集公安内部各警种和外部安监、交通、保险、广电等社会资源,实现资源互融、互通,打造大数据共享体系。
今年以来,全省高速公路车辆违法信息共计27万条次,利用执法站和服务区现场查处交通违法行为22.1万起,非现场查处交通违法行为64.8万起,查处数同比分别增长了77.4%和162.4%,进一步提高了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性、精确性和有效性。截至9月底,全省高速公路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道路交通事故2起,同比减少8起,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83.72%和78.26%,创下我省高速公路开通以来事故预防工作最好记录。
突出重点车辆和驾驶人,创新精细化的源头监管机制。以管住关键少数为核心,与安监、交通部门共同搭建贵州道路交通安全监管综合云平台,汇聚运输企业日常管理数据和GPS动态监管数据,共享交警、交通、安监多维度管理数据和驾驶人从业信息、交通违法信息、交通事故信息。在此基础上,省交警总队借助云平台大数据研判功能,与独立第三方信用评估及信用管理机构“芝麻信用”建立重点驾驶人征信系统,将重点驾驶人群体细分为四类三层次,根据驾驶人的违法记录、事故记录等多维度设置指标,应用WOE算法计算重点驾驶人的信用评分,作为评估驾驶人履职能力的参考依据。
突出农村交通安全重点区域,创新社会化的精准治理模式。针对当前全省高速公路、国省主干道路交通安全形势趋稳向好,但农村道路安全基础薄弱,交通事故高发的实际,省交警总队认真贯彻落实广西会议精神,应用“互联网+”思维,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和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支撑,开发农村道路交通社会化管理云平台,将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网络延伸至占全省道路总里程95.5%的农村道路,大力打造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数据铁笼”。
“在智能交通的应用上,从数据的采集、储存、服务到深度的挖掘分析,贵州省交警总队把大数据运用到农村交通安全管理上,让人耳目一新。”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科研室主任、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专家组专家、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专家组成员顾怀中深有感触。
织密三张网
借力助力创新模式
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织密三张防控网,不断创新“互联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新模式。
织密上游静态防控网。将重点车辆征信体系等大数据监管方式延伸至人、车、路、环境的全方位、全时空管理,落实“五个责任”,创新大数据背景条件下交通安全监管模式,织密源头监管之网。
织密中游动态防控网。在已规划的157个执法站基础上,结合路网疏密度、流量饱和度、社会治安防控和隐患路段管控需求,合理规划,科学布点,构建环黔、环筑、联市(州)、联县的“闭环式”安全防控体系,进一步强化以视频监控防控网、路面执法防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为骨架的防控体系建设。
织密下游基础防控网。以强力推进农村监管云平台为抓手,将县、乡两级政府工作开展情况,“两站”、“两员”工作落实情况,“生命防护工程”推进情况全部纳入平台监管,形成政府主导下管理信息共享、安全责任共担、社会力量共治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新格局。
整体治理
构建交通管理新格局
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创建“数据铁笼”,推动“互联网+”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打造跨界共融、数据共享、责任共担、安全共治的“互联网+”道路交通管理新格局。
跨界共融,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实现跨警种、跨行业、跨部门的政务深度融合。
数据共享,实现公安内外部海量数据的汇聚,使原本分散的碎片化数据和“条数据”聚合成“块数据”,实现“块数据×”效应。
责任共担,通过共享信息,厘清明晰政府、安全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以及企业的主体管理责任。
(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发展步伐更加稳健。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50亿元(预计数,下同),比上年增长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00亿元,增长13.5%。完成财政总收入201.4亿元,增长8%;税收占比达到71.7%,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6.5亿元,增长11%。进出口总额28.5亿美元,增长31.7%。引进内资332.5亿元,增长17%。利用外资12.34亿美元,增长16.9%。
(二)打好转型升级持久战,产业动能更为强劲。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积极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等平台建设。两大千亿计划全面发力,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汽车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1+4”特色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了70%。狠抓产业项目的招商和开工,2016年招商签约项目开工率达到84%。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1%。编制完成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规划。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通过预验收。
(三)落实城市发展新理念,城市建设更重内涵。《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修订获国务院批准,编制完成教育、医疗等5项专项规划和九华等9项片区规划。全面加强城市设计与风貌管理,淡雅有致的城市风貌渐入人心。湘潭迈入了颜值更高、品质更佳的发展阶段,城市向心力、美誉度大为提升。
(四)紧扣城乡统筹总抓手,农业农村更有活力。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城乡统筹供水项目,农村违章建筑和破败空心房专项整治有序推进,交通干线两厢绿化、美丽屋场建设成效明显,第二轮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完成,美丽乡村的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五)把握深化改革主旋律,发展要素更显活跃。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105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在湘潭这片红色土地上竞相迸发。
(六)聚焦人民群众身边事,民生事业更具温度。稳步推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扶贫“六件实事”。加强食药监管责任网格化、检查格式化、管理痕迹化,提质改造小餐饮199家、生鲜超市23个。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加快建设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妥善解决了16个开发合同遗留问题,为1.1万户办好了不动产权证。强化社会治安防范,深化平安创建,刑事治安案件大幅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全面完成省9件12项、市10件27项民生实事,兑现了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
(七)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身建设更见成效。综治工作、计划生育、安全生产、打非处非等多项工作获评全省先进或优秀等次。
2017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成了几件大事。
一是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二是战胜了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三是取得了优化发展质量的良好开局。
四是打响环境治理攻坚战。
五是全面铺开精美湘潭项目建设。
二、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开启湘潭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一年。
面对新机遇要有新作为,开启新征程要有新状态。新的一年,我们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根据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7%以上,非税收入占地方收入比重控制在42.8%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6%左右;引进内资增长14%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开展好五大主题年活动。
一是产业项目建设年。重点围绕“1+4”特色产业,持续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千亿倍增计划和汽车产业千亿行动计划,启动军民融合产业千亿行动计划。全年引进500强企业15家,开工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个,重点产业项目投资突破8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装备制造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汽车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达420亿元以上。
二是园区发展提质年。完善各园区产业规划,探索“一园一链”“多园一链”等特色化、统筹化园区发展模式,深入推进赋权强园,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支持园区各项改革。完善园区考核办法,加强对工业产值、财政收入、投资等经济指标的考核,加大规模工业增加值、税收占比、产业投资、科技投入等质量指标的考核权重。力争全市80%以上的规模工业增加值、8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值、80%以上的财税收入来自园区,努力实现增速更稳、效益更好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环境治理攻坚年。重点打赢蓝天保卫战,统筹推进碧水攻坚战和净土持久战,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8%以上,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6%以上,全面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省定目标,守住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责任底线。开展环保综合督查,强化环保综合执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和全域绿化行动计划,努力形成保护、治理、修复并重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四是精美湘潭深化年。切实巩固和深化精美湘潭建设成果,重点开发建设窑湾、万楼、宝塔、竹埠港四大片区,打造“一江两岸”城市主轴。深入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统筹推进城市双修、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和城市管理标准化等各项工作,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实现更有内涵、更有质量的精明增长。深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交通畅通模范城市,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全国文明城市。
五是行政效能优化年。以执行力建设为主线,开展政务大督查,全面落实依责承诺、尽责践诺、问责督诺、全责履诺。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多评合一、多规合一、多图联审和行政许可标准化,完善智慧政务平台,建立“马上就办”和“最多跑一次”工作机制,行政审批提速率达15%以上。有效解决“脸好看、事难办”“不贪不占也不干”等“”问题,着力为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增便利。
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优势产业,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突出“1+4”特色产业,更好发挥智能制造等企业联盟作用,培育壮大海工装备等新兴优势产业链,推行核心企业担任“盟长”、市级领导担任“链长”的配套协作机制。严格兑现企业引进产业链和本地采购系列奖励措施,推进核心企业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有效提升本地配套率,推动引链补链强链。鼓励企业发展直接融资,启动企业上市“蝶变”计划,重点支持10家企业加快主板上市步伐,鼓励中小企业股改,培育上市企业后备梯队。编制军工城建设专项规划,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积极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创成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二)抓创新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化智造谷建设,加快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积极申报“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总数突破18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推进湘潭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加强企业孵化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国省双创示范园区等平台建设,加快文化创新步伐,落实产业人才系列政策,持续推进校地深度融合和产学研合作。
(三)抓开放崛起,不断拓宽发展空间。立足长株潭核心增长极,落实“五个对接”行动,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支持岳塘经开区打造长株潭中央商贸区。依托区位优势和“互联网+”,衍生跨界融合、智能营销等新模式,努力打造智慧物流2.0时代的长株潭物流中心和中南地区物流枢纽。加快湖南健康产业园核心区建设,支持昭山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深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城市,不断提升热度、做旺人气。
(四)抓县域经济,构建竞相发展新格局。完善全市县域发展规划布局,启动县域经济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研究出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加快建设韶乌线、伏林大道、G320绕城线,拉通县域快速通道。出台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对在全国县域经济排名中实现进位赶超的县市,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奖励力度。继续实施乡镇经济上台阶奖励政策,推进经济较发达乡镇扩权强镇试点,实现“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特色发展。努力构建园区经济、县域经济、乡镇经济竞相发力的新格局。
(五)抓环境治理,全力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力争空气优良天数稳步增加,空气质量指数持续好转。以河长制为抓手,深入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确保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100%达标。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加快禁养区内畜禽规模养殖场关闭退出,完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加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力度,打造竹埠港土壤修复样板工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让两岸苍翠守护一江绿水,让一江清水滋养湘潭大地。
(六)抓城市品质,建设更加精美的宜居家园。始终坚持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大格局中谋划湘潭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实现城际干道互联互通。严格执行新版城市总规,实施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打造精致精美的城市气质与特色风貌。加快建设“千里湘江第一湾”、万楼片区“一馆五中心”、宝塔片区、竹埠港片区,全线贯通湘江两岸防洪景观带,集中力量打造城市主轴。启动新一轮棚户区改造三年计划,年内完成1万户改造任务。努力打通西南二环与东北二环,完善城市骨架。有序推进城市双修,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让城市生活更加和谐宜居、更加幸福美好。
(七)抓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完成年度减贫任务,实施省定贫困村振兴工程,落实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启动实施“三乡”工程,大力推进能人回乡、产业兴乡、市民下乡,鼓励企业家、能人到乡村投资兴业,引导市民租用农村空房空地发展乡村旅游、居家养老等产业,推动资源、资金、人才回流农村,振兴乡村。实施农村双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完成电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解决农村“低电压”问题。
(八)抓民生事业,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推进教育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滴水湖小学、湘乡起凤学校等4所学校建设,启动建设湖湘小学、万楼中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进医联体建设,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对高等院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带头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应对老龄化,打造湘潭养老服务品牌。稳步增加企业退休职工养老生活补助和养老金,稳定提升城乡低保、最低工资、基本医疗保险补助、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保障标准,完善医疗救助、急难救助、临时救助和慈善援助为主体的贫困救助系统。全力办好“厕所革命”、四好农村公路、老旧小区改造等10件民生实事,把一桩桩好事、一件件实事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主要预期指标是: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4.6亿元,年均增长1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9.4亿元,年均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000元,年均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年均增长12.9%;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7%。为实现上述目标,倾力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做大生态工业,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
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为统领,推动工业经转型升级,构筑生态工业集聚地。引进动力源。深化全民招商引智工作格局,倾力推进靶向性招引,围绕循环经济、绿色食品、农林经济、休闲旅游等产业精准发力,优化招引方式,借鉴“名地名县”,依托“名院名所”,参加“名展名会”,拜访“名家名人”,最终在引进“名企名牌”上实现新突破,5年内力争引进国际国内500强企业落户通河,亿元规模企业达到20个,十亿元规模企业达到5个,引资100亿元,建设产学研基地10个。打造承载体。完成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规模收储土地600万平方米;完善污水集中处理、中水管网、职工公寓等配套设施,建成集物流快递、融资担保、就业招聘、银行金融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厂房先行试验区,盘活土地存量,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缩短投入产出周期,增强孵化功能,构筑“装大容小”兼容格局,达到“筑巢引凤”效果。创建样板区。以农林资源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清洁能源、高新技术等产业为方向,优化“三区两园”空间布局,打造农副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区、新型材料产业区、北药加工产业区,辟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创业创新产业园;强力推进风电、石油、太阳能光伏等新兴能源产业,加快“航天航空科普教育基地”和“航天育种示范基地”建设,逐步构建规模集群、产业成链的新型工业样板区。培养增长极。全方位营造助企强企、容商安商服务环境,建立“互联网+政务”平台,健全完善资金、技术、人才引进机制;强力推进航电枢纽、通用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已签项目落地、在建项目投产,加大对本地企业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成长型企业,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壮大一批、激活一批、淘汰一批,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65户,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5亿元。
二、做强现代农业,构建绿色发展新基地
突出市场导向,强化“绿色+特色”理念,推动水田调“优”、旱田种“特”,林下经济壮大规模,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竞争力,争做绿色、有机食品联盟盟主县。提升稻米产业质效。优化种植结构,扩稻30万亩,水田面积发展到180万亩,示范引导农户更新换代“绥粳系列”等优良品种;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农业“三减”工程,力争实现五万亩以上水稻联合社种植规模突破百万亩、绿色有机水稻认证面积突破百万亩的“双百突破”;聚合“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增值要素,全面建立网络溯源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加快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大力推广订单农业,突出绿色、有机特色,叫响“通河大米”品牌,逐步打造全省最大的绿色、有机水稻生产示范县。狠抓林下经济发展。依托林业资源优势,以临山镇村和县属林场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激励,规模发展大榛子、食用菌、林下参、林下鸡、林下猪等林下特色种养业,通过典型引导、大户带动、广建基地、套种套养、长短结合、立体开发,力争实现林下经济规模突破百万亩、产值突破百亿元的“双百突破”;有针对性地吸引加工企业落户,构筑林农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培植特色经济新亮点,逐步打造全国知名的林下经济示范县。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全面实施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项目;推进东部提水灌区、二甲沟灌区、松干堤防等大型水利工程;完成土地整理、中小河流治理、高标准农田、千亿斤粮食产能等一批续建新建工程,为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三、做精全域旅游,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
叫响“时尚哈尔滨,嗨动在通河”品牌形象,紧紧围绕区域旅游整体规划,依托全国全域旅游推进联盟会资源共享平台,高站位、系统性开发度假体验、主题娱乐、健康休闲类旅游产品,着力构建全城全域全景旅游新格局。加速项目落地。全面开展旅游大招商,多方引驻旅游开发实体,推动“城区游江赏景、山林有氧健身、湿地观光品鱼、山溪漂流戏水、寒地温泉疗养、农家度假采摘”等休闲旅游精品项目落地;引进品牌旅游运营公司,大力推进登山索道、高山滑雪、森林狩猎、房车营地等新兴项目开发,推动休闲旅游产业规模发展。加强配套建设。结合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开发,加快推进城市、城乡结合部、景区沿线配套升级,实施景区周边生态整治、道路拓延工程,完善沿线村屯农家乐等服务载体;加快商业配套建设,力争引进大型商业综合体,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一条街、购物一条街,丰富精品旅游内容。加大营销攻势。积极构筑传统媒介与现代资讯手段相结合的立体化营销体系,探索“互联网+旅游”营销新模式,建设旅游信息资讯实时推送平台,全方位、多渠道推介城市、推介景区,不断提升营销档次;融合“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诸多元素,策划举办冬捕节、温泉节、美食节、森林音乐节、滑雪赛、马拉松赛等系列主题活动,做到季季有节庆、月月有活动,全面扩大通河旅游品牌影响力。
四、做特健康养老,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结合旅游开发、城乡建设,互促互进,推动养生养老产业兴起。项目带动强载体。以铧子山参王酒店项目为核心,启动综合型度假养生基地建设;围绕高品位寒地温泉和生态湿地开发,积极谋划二龙潭生态疗养基地;结合大通河桃花源景区规划,引入社会资本打造生态养生度假村。城乡互动优环境。规划建设一批有档次、有卖点的养生养老地产;开发有氧运动、心灵净修、温泉疗养、美容康体等养生养老产品;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医养结合养生养老机构,开展集慢性病防治、中医药保健和药膳美食为一体养老服务,筑建养生养老城。以景区沿线村屯为重点,甄选一批生态环境好、文化底蕴厚、长寿老人多、民俗风情浓的村屯,深度谋划农耕、采摘、品特色美食等乡村体验式项目,打造养生养老村。配套促动创品牌。出台土地使用、项目招商、建设经营等相应优惠政策,跟进和完善必要基础设施,形成完备的软硬件配套体系,助推养生养老产业加速发展;结合旅游宣传推介,搭建养生养老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叫响“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品牌。
五、做优城乡体系,开创统筹发展新格局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品味经营,力争在巴木通方依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抢先机、赢主动、争排头,打造哈尔滨次中心城市。提升魅力城市底蕴。着力建设宜居宜游宜养宜业“哈尔滨后花园”,加速松阳小镇项目落地,推进新安村、城西村整体改造项目,逐步改造建成区内棚户区,建设一批精品化、现代化住宅小区;畅通路网体系,实施铧子山大街北段、滨江路东段等街路打通工程,升级城区外环路,建成哈肇公路绕城线;建设海绵城市,贯通城市水系,落实河道环境整治项目,新建地下综合管廊11公里,扩建、改造供水管网24公里;加快绿化、香化、美化、亮化升级,引资开发滨江水上公园,增设文化景观小品、地标式建筑,丰富旅游元素,提高城市品位。聚焦宜居镇村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以产业发展、绿色生态、森林旅游等为着眼点,打造乌鸦泡、富林等特色小镇;完成三站、富林撤乡建镇;推进中心乡镇集中供热、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基建工程,优化人居环境。分类、分批建设美丽乡村,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一村一品一景”,倾力打造一批产业发展、设施完备、宜居宜游的现代农庄。优化城乡统筹管理。健全城乡统筹长效管理机制,建成智慧城市指挥中心,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规范城镇物业管理,出台管理细则,整顿市场秩序;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严厉打击私搭乱建、乱贴乱画等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切实加强镇村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