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16: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学技术的成就,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适应时展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学就要面向每一名学生,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有价值的文化知识,这些知识来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者每一位教师心里都很清楚,同样一班学生某某老师教的时候成绩很差,但是到另外一位老师来教时成绩有可能会从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来源于这位教师的精彩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怎样使课堂教学变得既精彩又高效呢?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有以下几类简单的看法: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让自己富足地走向新课程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科技知识的引路人、是学生模仿的榜样. 一位知识丰富、多才多艺的老师,很容易让学生尊敬和崇拜,学生也会打心眼里服气,那么上他的课时,学生也会有“我一定用心听”的信念,课堂问题就好办了,老师说的话学生只要认真听,布置的作业学生也就会努力完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很快掌握知识点,课堂效率会明显提高,一节课下来省时省力,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丰富的专业知识,靠自己平时的苦练苦看苦学而得到,上课时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互动,从与学生的交往中获取所感所悟所思所得,能和学生一起进步,也会感到充实和幸福. 在课后,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收取各种教育信息,使自己变得多才多艺,文化知识丰富起来,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要让每名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 ”新形势下的人才要具有创新意识,要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发现教材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设有趣有序的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趣的教学活动能吸引人,新颖别致,渲染课堂效果,促进教学目标实现. 在讲“对称图形”这节课时,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图片:蝴蝶、房子、小松树、妈妈和奶奶的剪纸,并学会一些剪纸方法,在课堂上展示,先把蝴蝶、房子、小松树折叠一下,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并且有一条折痕,我直接告诉他们,那是对称轴,并且明确对称轴的定义,然后让学生展示剪纸,说明是按什么原理剪的,小组互动,学折学剪,学生们争当小组的设计师,利用对称轴的原理,剪了很多剪纸,贴在窗户玻璃上,整个教室被装扮得喜气洋洋,十分好看,教学目标达到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勤反思、勤动手,把它和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讲完一节课,总有一些得失和感想,把这些得失用课后反思的形式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教学中的参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在讲圆周长这节课时,由于课改后的教材要求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学有所用,今年在讲这节课时,就用去年的教学反思,去年导课时,我用的临场发挥的观察法,旧知迁移法.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课桌的形状,如果给桌面镶边,就是求长方形的周边,而本节课是让我们给两个圆镜镶边,就是求圆镜的周边长,从而建立圆周长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圆镜的周长大. 引出新课内容,在探究新知识去年的教学反思是这样写的:“由于我高估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能力,没有过多地强调和引导,学生在测量时手忙脚乱,而且用的时间较长,测量结果也很不精确,达不到教师期待的结果,也无法总结,这节课很失败,也很无奈,只好下去再改写教案,重新巩固一下. ”所以,今年我在教课中,特别注意这一节,在探究“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这个环节时,先让学生讨论周长和直径的测量方法,并给每个小组都规定了实物,比如:第一小组量五角硬币,第二小组量一元硬币,第三小组量透明胶布卷,等等. 并把自己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多量几次比一比,取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然后分小组合作,教师积极指导,小组展开比赛,看哪个小组量得最快,算得最快. 并把测量和讲算的结果填在老师提前画在黑板上的方框内,结果第一小组测量结果没有带单位,同学们及时指正. 我进一步问:“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有单位吗?学生如果不清楚,教师加以指导说明是倍数关系,没有单位. 由于有去年的反思为铺垫,今年这节课我讲得很顺心,效果也很好,如果没有去年的反思,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情况也许我会忘记,也就没有今年这节完整和省心的课,这说明反思能服务于教学,一定会提高课堂效果,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与我有同感.
五、搞好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结合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数学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思路、方法完整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利用声音、画面等多姿多彩的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势必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用心,会增加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亲近感。教师利用声画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教授,在教授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的环节里。教师甚至可以进行换位教学——即事先让学生熟悉自己的多媒体课件,自由准备,然后上课时由“小教师”进行教授。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教师肯给学生这种机会意味着对他们的信任,学生会用强大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来完成任务,这也是情感教学的又一次运用;另一方面,学生在准备课程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如何应对台下其他同学的提问,那么学生就会先把自己能想到的问题都考虑一遍,以确保在教学过程中不会出现卡壳的问题。这样,当学生站在教学者的角度去准备课程时,他就会把一个问题的各个方面都了解清楚透彻,这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铭记知识点的方法。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什么,学生就要在下面记什么,完全没有自己的选择,也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进度调整学习计划,只能亦步亦趋地根据教师的教学步骤来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了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的积极性,是比较被动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课件对课堂知识点的原始材料进行理解,进而分析,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思维模式,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3.能够积累宝贵的教育资源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有很多值得称颂的精彩教学片断,但是受到条件的局限,这些精彩片段只能存在于当事人的脑海中。而信息技术就是优秀教学片段的“烂笔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出现的思想的碰撞以及优秀的教学思路、学生的精彩回答,等等,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及时记录下来,将其中的精华部分继续研究,找到更多的教学灵感,供自己以后运用,也可以供其他的教师分享,变成宝贵的教育财富,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完美结合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场景
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阅历浅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常常陷入理解困境。数学是一门比较考验抽象思维的学科,对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建立健全的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此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数学教师要注意观察自身生活,从中找寻能够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学会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小学生对生活中各项事物的了解和看法。比如,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卡通图片很受小学生的欢迎,教师通过观察得知这个信息后,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演变成一个商店,给学生分配角色,店员和顾客就购买卡片的问题展开讨论,例如,一张卡片的价钱是多少,买多张是多少钱?每张卡片价钱不一,高档的比低档的贵多少钱,等等。这样,小学生就会对这些问题感兴趣,从而较快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2.抽象知识形象化
数学是一门抽象程度比较高的科目,以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生活阅历,很难对抽象的知识进行完全消化。如何对抽象知识点进行具体化呢?信息技术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当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化静为动,将课本上的静态内容用动态图像展示出来,再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历程。比如,在学习相遇追及问题时,可以采用多媒体对应用条件中的情况进行形象演示,用线段图表示两人分别走过的路程,分别使用的时间,等等。这样,抽象的问题能够用图像展示出来,学生记忆深刻,并且会很容易掌握教师所运用的解题方法。
3.利用网络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教育界有句老话,“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学生学习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实践中,不要忽略了家长在这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以及能够提供的素材。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工作,及时交流对学生的教育问题。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口号或者作秀,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改革,教师要将教学效果放在第一位,不要拘泥于一种狂热的方式,也不要完全迷信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还是依据自己的教学习惯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教学计划,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莉.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渗透[J].成功:教育,2009(5).
[2]尹大芝.运用电教媒体营造小学数学多彩课堂[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孟社平,孟淑敏.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3).
[4]杨紫筠.警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大误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6).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原则;策略
新课程要求教师以精致的数学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里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的设计是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课堂练习无论从设计还是有效性方面来说,都是不合格的.
笔者观摩了很多公开课,发现有些课堂在引入环节、概念定理的推广认知上花了很重的笔墨,这无可厚非,但在最后处理课堂练习时往往容易受忽视,很少注意到学生对于课堂练习的训练态度和从中得到的新知启示,忽视了从课堂练习中去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和问题处理能力的提高等,这些造成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能认为套用公式就是在学数学、多做题目即为了考高分,使其不认同数学对于思维发展与开拓带来的重要作用,甚至不合适的练习设计研究还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对数学学科厌恶情绪的产生等. 在国内较大的数学论坛K12中,我们看到过这样的学生帖子:“老师上课给我们就做做书上的题目,一点劲都没有.”“上课做的题目怎么这么乱,一会儿是选择题,一会儿是应用题,最后还说应用题不怎么考了?”笔者认为,这和教师不太注重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重大的关系. 那么,对于数学课堂练习应该做什么样的设计比较合理,又符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呢?笔者先从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谈起.
设计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必须尊崇科学性、目的性原则. 我们知道,带有目的地设置课堂练习,既能有针对性地对本课知识内容进行合理、循序渐进地梳理,又能将知识运用水平从基础级别渐渐向能力级别提升,是高效和科学的.
2. 多样性原则
考虑到初中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他们对数学单一知识、形式等进行长时接受易出现疲劳等现象,笔者认为,课堂练习设计需要一定的多样性渗透,从题型来说,诸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要逐一替换进行;从问题的解答形式来说,可以是小组合作进行的探索,或对已知解答的纠错,或就情境问题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等. 这样的课堂练习进行有机整合的处理,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在和外延.
3. 层次性原则
很多公开课在课堂练习设计环节都做到了层次性原则,即对数学练习设计的层层递进. 一般的常态课,课堂练习设计都是围绕基础知识展开的,进而以巩固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进行提高,教师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到层次和难度,要依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设计,既让大部分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又使得他们感受到问题的解决不是太易而失去动力.
4. 创新性原则
墨守成规是数学教学的大忌,随着每年应试方向的调整和新问题的层出不穷,教师也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课堂练习设计. 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宗旨,这暗示教师的教学切忌以传统的重复训练战术为教学指导,更应该在教学中、练习设计中给予学生这样的指导. 诸如: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可以布置相关阅读――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是创新式的练习设计.
设计案例
1. 补充练习过程,发展思维空间
考虑到教材在编写时,往往省略分析过程,仅仅保留解答过程,因此教师若不能将练习进行有效合理的设计,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 因此,教师对此类练习的设计,要根据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剖析,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知识是从哪个点进行切入等.
案例1 苏科版九年级(上)第93页读一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笔者进行了改编设计.
知识回顾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2)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观察比较 (1)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2-3x+2=0;②x2+2x-3=0;③2x2-5x-3=0;④4x2+3x-1=0.
(2)观察并研究①②两个方程,它们的两根与常数项、一次项系数有什么关系?
分析综合 怎样将方程③④转化成方程①②的形式?(2)中研究的结果对方程③④是否适用?
提出猜想 (1)设x,x是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个根,那么根与系数有怎样的关系?
(2)设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那么根与系数有怎样的关系?
验证猜想 请用求根公式验证你所发现的结论.
应用规律 不解方程,请直接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①x2+4x-7=0;②3x2-7x-6=0.
通过案例,我们看到上述练习设计源自课本习题却不拘泥于习题,而且随着探索过程螺旋式上升,将学生从具体形态下的二次方程引进到抽象问题的节点处,使其通过主动探索,建构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设计能提升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发现规律,提出猜想并加以论证,由特殊到一般、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思维产生了质的飞跃.
2. 活用练习变式,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不能倚靠传统大量训练的战术,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既丧失时间与学习热情,又低效,不可行,笔者建议改变这一方式:正是基于教材练习、习题的充分挖掘,对可挖掘练习进行有效地变式教学,可将横向利用教材习题作为指导,纵向利用变式问题进行联想、演变、归纳,促进知识的整合,这样的练习设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案例2 苏科版八年级(上)第40页16题.
(1)如图1所示,在ABC中,∠BAC=90°,AB=AC,点D在BC上,且BD=BA,点E在BC的延长线上,且CE=CA,试求∠DAE的度数.
[图1][A][B][D][C][E]
(2)如果把(1)题中的“AB=AC”条件舍去,其余条件不变,那么∠DAE的度数会改变吗?
(3)如果把第(1)题中的“∠BAC=90°”条件改成“∠BAC>90°”,其余条件不变,那么∠DAE与∠BAC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我带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给出变式练习.
深入 若将“∠BAC=90°,AB=AC”都去掉,(3)题中的关系仍成立吗?
解答:结论仍成立. 若设∠B=x,∠ACB=y,则∠BAC=180°-x-y. 因为BD=BA,所以∠BDA==90°-x,又CA=CE,所以∠E=y. 又因为∠BDA=∠DAE+∠E,所以∠DAE=∠BDA-∠E=90°-x-y=(180°-x-y). 所以∠DAE=∠BAC.
拓展 小明和小张在解这样一道题:如图2所示,在ABC中,∠BAC=90°,点D,E在边BC上,AB=BE,AC=CD,求∠DAE的度数. 他们分别经过计算后,结论不一致,小花说:“∠DAE的值与∠B有关,只有告诉∠B的度数才能求出∠DAE的度数.”小张说:“∠DAE的度数是一个定值,与∠B的度数无关.”他们谁说的正确?请说明理由.
解答:设∠B=x,因为∠BAC=90°,所以∠C=90°-x. 因为BA=BE,所以∠BEA==90°-x. 又CA=CD,所以∠CDA==45°+x. 所以∠DAE=180°-∠BEA-∠CDA=180°-90°+x-45°-x=45°. 因此,小张的说法是正确的.
变化 若将拓展中的“∠BAC=90°”去掉,那么∠DAE与∠BA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解答:若设∠B=x,∠ACB=y,则∠BAC=180°-x-y. 因为BA=BE,所以∠BEA==90°-x. 又CA=CD,所以∠CDA==90°-y. 而∠DAE=180°-∠BEA-∠CDA =180°-90°+x-90°+y=(x+y),所以∠DAE=(180°-∠BAC)=90°-∠BAC.
延伸 如图3所示,在ABC中,D,E在直线BC上,且DB=BA,CE=CA,试确定∠DAE与∠BAC的关系.
关键词:案例教学;岩土工程技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97-02
一、概述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了未来教育的一种成功教育模式。
案例教学是学生在掌握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结合工程中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思考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索性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2]。
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实现专业理论和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所讲授的内容比较具体、明确,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双向交流机会,又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3,4]。
二、岩土工程技术课程应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1.岩土工程技术是我院土建专业第六学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基本掌握采用勘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手段获取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的方法;了解环境岩土工程的基本知识,理解固体废弃物的工程性质和现代卫生填埋场的设计与计算;掌握深基坑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和监测手段。为进一步学习和处理较为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打下基础。
2.岩土工程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和理论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处理一些基本的岩土工程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讲解基本理论之后,结合具体的岩土工程实例,对基本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解决方案进行介绍,对工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使得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那么,不仅可以使所讲授的内容具体而清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研究思维。
3.由于本课程的学时有限,只有24学时,加上教学经费的缺乏,不能及时地深入相关工程现场实习,也不能邀请有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而案例教学法能够以较少的成本发挥“等同实践”的最大化效益,不失为一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捷径。
4.本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岩土工程问题的能力,对相关岩土工程技术方法会有比较直观的理解。学生可以由被动接受专业知识为主动学习和运用知识对实际岩土工程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可以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好方法。
5.在本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促进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分析和讨论具体岩土工程案例等环节中发挥主动性。而教师则要扮演着“导演”的角色,选择合适恰当的岩土工程案例,在课堂讨论中因势利导,尽量引导每一个同学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的特点
1.目的性明确。在课堂上通过对岩土工程案例的介绍、分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简单岩土工程问题的能力。
2.案例的真实性。所选用的有关岩土工程技术案例,都是在实际工程中的典型事例。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很好地结合。
3.案例的综合性。案例教学的综合性表现在案例和一般的课堂举例有较大的区别。案例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的面也要广泛的多。因此,对案例的分析、解决的过程也要复杂很多。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运用各种知识和技巧来处理问题的能力。
4.深刻的启发性。从某种程度来说,在案例教学中,并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同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可能有多种。因此,需要培养同学一定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引导同学去对具体的案例进行思考、深入、探索,从中找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并进行比较分析。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
5.案例的实践性。学生在课堂上所接触到的案例,是已经存在的真实的工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解决,学生提前进入到如何解决参加工作后所接触的实际工程问题,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有帮助。
6.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在案例教学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可以对案例的解决方案进行讨论和争辩,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在分析和辩论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和案例解决方法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所选用的案例。一个好的案例必须既能够反映相关理论,符合课程教学目标,又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般来说,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真实的工程案例。(2)契合教学内容。(3)学生感兴趣。(4)能够充分体现解决工程问题所需的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5]。
岩土工程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岩土工程勘察部分,课堂上所介绍的各种现场测试技术,比如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在实际工程中都有大量的应用实例,因此,可以有选择性地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在深基坑工程部分,实际工程中,各类基坑支护结构实例有很多,因为学时所限,在课堂上对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无法进行较详细的介绍,因此,可以选择一定数量较简单的基坑支护案例,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进行讨论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岩土工程技术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建立一个丰富的案例库是非常必要的。
五、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首先应该明确,案例教学不是举例教学。虽然案例教学和举例教学都是要通过一定的事例来为教学内容服务,但是这二者之间是有很多区别的。第一,在教学中的地位不一样。案例教学在教学中是占主导地位的,而举例教学则只是处于教学中的次要地位。第二,教学的目的性不一样。案例教学是要让学生处于一个实际的工程环境中,提高对工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掌握工程理论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教学只是为了能够使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容易懂而已。第三,教学主体不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一个重要地位,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锻炼的一种手段。而举例则只是教师用来说明问题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处于主体。
2.案例教学应该和其他教学方法共同使用。在岩土工程技术课程中,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若干实际工程,并不能代替课程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案例教学方法也不能够排除其他教学方法,比如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教师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式的时候,应该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
3.案例教学中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一个关键问题是以学生的行为转变为前提的。如果学生依然像以前那样,满足于被动听教师的讲授,把自己置身于教学活动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那样,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6]。
案例教学是一种现代开放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启发性,在岩土工程技术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有利于同学提高解决简单岩土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推广的较好的教学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席培胜,刘兰.案例教学在岩土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132-134.
[2]仲景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及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2,43(2):59-60.
[3]梁炯丰,易萍华,何春锋.多媒体条件下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134-136.
[4]张友志,顾红春.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实践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122-126.
[5]陈耀,张亚维.经管类案例教学实施的组织规划[J].江苏高教,2003,(1):128-129.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6;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33-01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新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与实践提供了条件,但在现实教学中任然存在许多问题。下面,以数学课程为导向,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与实践进行全面的探究和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作用
1.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信息素养是指除了借助现代化信息资源之外,还要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共同帮助下,达到信息的挖掘、捕获及评估等目的,并根据评估结果来进行问题的处理,进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主要具备两方面的作用:其一,不但可以树立学生情感意识,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跳跃能力
目前,大多数学校开始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书本来实现教学的同时,可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知识的探索,并借助网络实现知识的学习和交流,进而实现思维跳跃能力与实践能力双重培养的目的。
3.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理念已经不合适当前时代的发展。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除了要学习基本的知识以外,还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高效运用信息技术,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实现当前教育的与时俱进,保证我国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技能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因此,一些教师缺少对应的理论指导,特别是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同时,教师对信息技术过于依赖,使得数学教学成为了演示课程,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2. 重结果轻过程
在进行数学授课时,由于深受传统教学意识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多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教学和引导学生思考,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第一时间给出回答。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还会影响师生关系,从而导致教学质量差强人意。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授课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众多学科中,数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师要想方设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把生活和数学紧密融合起来,赋予数学学科生命力和影响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从而达到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2. 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元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首先借助信息技术,对数学含义进行全面剖析和讲解,通过对比、想象、概况、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借助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过程进行揭示,让学生在对比、归纳、设想、结论、检验这一过程中不断进行研究,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利用信息技术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对当前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加大信息资源密度,对学生能力的转变进行培养,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教师把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到一起,将所要讲授的内容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勾画,不仅能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资源,而且还能提升教学质量。
4.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尤其是进行三维知识的教学时,很难将三维知识利用黑板进行全面的展现。以几何教学为例,要想学好几何,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通常采用几何画板进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其具有操作便捷、功能齐全等特点,可以满足当前数学教学中一些抽象化的教学需求。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几何学习,能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进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教师首先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难度、要点的突破,以达到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设情境 贴近生活 课堂效率 知识点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计算才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巧妙开始,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生活中的现象,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我就利用摄像机摄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把学生放在现实情境之中来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加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对此,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
二、借助多媒体课件,巩固新知,提高效果
课堂学习的内容是有限的,课堂板书和练习题出示往往会占去大量的时间;教学中引进信息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综合运用图片、声音等原先课堂上没有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要向学生讲述的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发展。我们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
三、运用多媒体,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提高学生能力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将生活问题概括为数学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数学”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那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有效培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的问题的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一题多变是我们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常见方法,以前在进行此项训练时,要在黑板上写很多,需要比较时还要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很麻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后就方便多了,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任意拖动、任意改变效果的功能,我们在课前只要准备一道题,在课堂上当学生解答完以后,只要将原题复制一下,再在复制后的题中进行修改,整个变化的过程全部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新题的来龙去脉学生看的一清二楚,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跃了学生思维。需要比较时只要将原题向下一拖,学生就可以进行比较了,需要改动可以随时改动,很短的时间一道题就能变出十几道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利用多媒体提供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课堂练习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练习准备的合理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观察物体》这一课的练习中,我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设计出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是最基础性的练习,这类练习要求符合全班学生思维能力。第二层次是中级练习,这类练习适合中下水平的学生完成,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第三层次是多向思维题,如:根据多媒体影像的要求,用实物摆出不同的组合物体,这一道题对学生而言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这样的练习,对学生来说不但不感到乏味反而会长生浓厚的兴趣。使课堂活跃不枯燥了。
一、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意义
G波利亚曾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数学课堂中粉笔和黑板的传统方式,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新鲜血液,丰富和发展了“数学课堂”的内涵,特别是利用多媒体实时演示和操作对学生认识新知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在学生自己操作和动手实践方面,还做得很不够.
二、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
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索,我们得到了大量的数学实验课教学案例,现特举一例.
【课题】 圆锥曲线几何性质研究
【课型】实验课
【实验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圆锥曲线的一些几何性质,让学生体会圆锥曲线的和谐美,能利用导数知识解决几何问题.
2.提高学生利用数形结合和电脑辅助手段来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实验重点】利用多媒体设备研究并展示圆锥曲线几何性质.
【实验难点】利用数形结合思想理解和证明圆锥曲线几何性质.
【研究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前期研究基础上的一次研究成果汇报,采用研究小组汇报――同学提问――组员答辩――归纳总结“四环节”方式,并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发掘新的研究内容.【过程设计】
1.汇报与展示
由抛物线研究小组的代表向大家汇报并展示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2.提问与答辩
由所有同学对性质进行验证并提问,研究小组的同学负责答辩.
3.师生互动
由老师(包括听课老师)提问,所有学生负责解答.
4.提升小结
老师(或者听课老师)进行小结,提出改进建议.
5.课下延伸
由所有同学对实验和报告进行再整理,写出反思.
附数学实验报告册(节选部分)
实验课题:抛物线几何性质.
(一)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计算和推理,探究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2.了解电脑辅助研究几何的方法,深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活动准备
1.会使用几何画板作图软件,Excel软件和Powerpoint软件.
2,复习圆锥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复习导数和初等几何的知识.
3.根据自己的需要,上网获取资料.
资料准备:
(三)过程和方法
1.实验和计算
(1)通过几何画板画出抛物线的图像.
(2)作抛物线的一些切线和弦,及弦所在直线.
(3)通过软件测量角度和长度,并计算、观察和猜想可能具备的性质.
性质:
图示:
2.推理和证明通过导数和初等几何方法,证明或否定以上通过观察得到的性质.
证明:
3.结论和展示
将得到的结论整理、归纳,和同学及老师汇报交流.
4.质疑和辩论
听汇报的同学对结论提出质疑,并且要求汇报的同学解释.
(四)交流与提升
1.在“过程与方法”中,你是利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你的结论?
2.根据已经得到的结论,推测圆锥曲线都有哪些共同的几何性质?为什么圆锥曲线会同时具备这些性质?
3.你的方法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五)评价与反思
三、数学实验课开设的几个原则
在数学实验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一般教学原则外还应该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
(1)数学实验应该是可接受的,即数学实验应该是贴近高中数学课程的,选择的各类实验所需知识点一般都是学生已掌握的,或者只需适当补充一些知识即可入手的.实验所需的工具和软件应该是学生身边易学的,并且在今后也要常用的.
(2)数学实验应该是实用的,即实验所处理的问题都是学生身边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背景及较好的再学习的价值,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数学学科的整体认识,掌握数学在实际动手中的运用能力,体会“数学是有用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鼓励学习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拓展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些研究性材料。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只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人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选题
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1.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掌握知识并不一定具备了能力,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编制出开放题,面对实际问题情景,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具体的数学问题,然后尝试求解形成的数学问题并完成解答.
2.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编制开放题。数学中的定理或公设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中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或者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因此我们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3.从封闭题出发引申出开放题。我们平时所用习题多是具有完备的条件和确定的答案,称之为封闭题,在原有封闭性问题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发散开去,能够启发学生有独创性的理解,就有可能形成开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首先呈现给学生封闭题,解答完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探究更一般的结论,探究更多的情形,或探究该结论成立的其它条件等。
4.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编制开放题。数学家的研究方法蕴涵深刻的数学思想,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家的某些研究,做小科学家,点燃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火种。以此为着眼点编制开放题,其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5.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编制开放题。在实际问题中,条件往往不能完全确定,即条件的不确定性是自然形成的或是实际需要的,其不确定性是合理的。如包装的外型,花圃的图案,工程的图纸这些是需要设计的,而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设计者的知识背景、价值判断不同,得出的方案也会不同。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评价
其教学目标是: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准,制定评价细则对上述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当然,研究性学习最好是以评语的形式评价,并以等级的形式作辅助评价。
总之,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很好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重要题材。要注意课堂渗透和课余开展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开展。要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独立完成、评价评分对学生的鼓励作用、过程与结果、合作与独立的关系。在评价的时候注意掌握参与度、合作情况、选题情况、资料收集等的考核。
参考文献:
[1]周益平.“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