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16: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变电站技术创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智能电网 电力工业 创新 发展
在现代电网的发展过程中,各国结合其电力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通过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也反映出各国对未来电网发展模式的不同理解。近年来,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在电网中的广泛应用,智能化已经成为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智能电网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
一、立足长远,努力解决电网发展的关键问题
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高电压等级输送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同步电网的建设,也将使我国在电网规模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还将面临新能源、分布式电网、电力市场等新的发展要求。
所有这些变化,都迫切要求电力工作者认真思考并解决未来电网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特大电网的安全稳定问题,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问题,电网支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能力问题,电网支持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运行的能力问题,运用现代电力市场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科学的输配电价的形成机制问题,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能力提升问题,电网资产的全寿命管理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在电网企业的应用问题,电网应用现代电力前沿技术的能力问题。
经过实践,笔者感到探索和建设智能电网、推动现代电网企业进步,就是要将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管理与现代电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充分结合,使之落实、固化、持久。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就应该与国内外先进的电网企业,产品、信息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公司,科研院所密切交流、合作,通过博采众长、提高创新,达到先进、高效、实用的目的。
二、支持“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进入了全面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新阶段,但目前公司在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资金筹措方面面临较大困难,“十二五”期间,电网投资总计约1.7万亿元,平均每年3000多亿元,在深入挖掘内部潜力的情况下仍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必须依靠外源性融资加以弥补。特别是受央行货币政策紧缩的影响,公司传统的融资渠道受到极大的限制,融资形势十分严峻。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资金十分充裕,但由于社会闲置资金过于分散和行业准入的限制,大量的潜在投资者无法直接投资电网建设。智能电网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能够成为连接两者的桥梁,通过发挥集合投资的优势,在短时期内聚集大量资金,弥补智能电网建设的资金缺口。特别是,智能电网产业投资基金是长期投资,看重项目长期资本回报而非短期收益,在收益分配时间上没有严格限制,而智能电网建设大都是长期项目,在短期内无法产生大额经济回报。因此,智能电网产业投资基金的长回报周期恰好与智能电网建设对资金的需求相契合,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
三、政府要发挥指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鼓励多方参与
智能电网建设关系到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智能电网发展计划和目标,各级政府也根据本地区电网建设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地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除了要加大投入外,还应充分协调各方利益,制定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一整套合理、优化的政策体系。政府要采取灵活的扶持政策,在相关法律、资金、财税、电价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在清洁能源发电量消纳和经济补偿政策等方面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在科技项目研发、试验示范工程及推广应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激励。地方政府应积极组织,协调能源、环保、科技、信息等多个部门和行业共同开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智能电网发展战略研究。同时,电力公司也应不断创新管理模式,适应智能电网的建设和运营要求,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全面提升驾驭智能电网的能力。
目前,智能电网产业刚刚起步,重点在于对智能电网的研发与建设。但随着这一新兴产业的逐步成熟,智能电网产业绝不仅限于电网自身的升级改造,它是一项涉及多领域、跨行业的庞大系统工程,是一场全新的技术变革。因此,发展智能电网产业应消除行业和专业间的壁垒,集中国内优势科研力量共同研发建设,使社会各类相关行业积极参与到相关标准制定、核心技术攻关、关键设备研发等工作中去,建立有效的跨行业沟通平台和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智能电网快速发展。目前,国内有的城市尝试建立智能电网产业联盟的做法,吸纳颇具实力的全国领先行业的领军企业,奠定了本地区在智能电网产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
四、切实加强技术创新,加速智能电网发展
数字化变电站是应用IEC61850进行建模和通信的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体现在过程层设备的数字化,整个站内信息的网络化,以及开关设备实现智能化。
根据国家电网的相关规划,2011年以后所有新建变电站全面按照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建设,并且重点对枢纽及中心变电站进行智能化改造。根据国网的规划未来我国智能变电站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第一阶段新建智能变电站46座,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28座;第二阶段新建智能变电站8000座,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50座,特高压交流变电站改造48座;第三阶段新建智能变电站7700座,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44座,特高压交流变电站改造60座。
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电网行业研究小组分析指出,“十二五”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建设期。随着重点环节技术创新和实践的完成、技术标准的完善,智能电网发展呈现出加速迹象。同时,智能变电站还可以在技术和功能上更好地满足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要求,优化电网网架架构,大幅提高输配电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智能变电站行业的技术创新将加速智能电网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故障诊断成像系统;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86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4-00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4.005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接地网的安全性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此,当代变电站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应从故障诊断成像系统开发入手营造一个良好的接地网运行环境,且就此满足当代居民用电需求,达到最佳的电能供给状态。以下就是对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及其故障诊断成像系统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电厂等领域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变电站接地网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安全接地性能,即变电站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引进了电力系统安全检测设备,继而通过对系统运行数据的分析全面掌控到系统运行现状,并及时检测出接地不良问题,避免其问题的突显影响到系统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此外,在变电站发展过程中为了突显出其安全性能,强调了充分考虑地面电位梯度所带来的危害性,最终由此达到良好的变电站接地网接地状态。
2 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系统实现路径
2.1 规范接地网故障诊断算法
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系统实现过程中,规范接地网故障诊断算法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对故障诊断成像系统进行操控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应用牛顿拉夫逊法即NR法的重要性,且应注重在接地网故障诊断计算中充分利用非线性方程即f(x)=0泰勒,如下:
此方程式即表示f(x)在xk处有二阶导数存在的情况。此诊断方法的运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断结果的精准性,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此外,Tikhonov正则化处理也是接地网故障诊断算法之一,即其可实现对求逆问题的有效处理。为此,应注重将其应用于接地网故障诊断中,便于相关技术人员在故障问题诊断过程中能及时发现接地不良问题,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稳固变电站接地网运行状态。
2.2 完善测量方式
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中测量方式的完善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中应用基于二电极法的电阻测量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此种测量方法的应用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故障诊断过程中应设定电路中某一电阻为待测电阻,继而由此构建相应的等效模型,同时通过电压表测量电压的方式来对接地网运行现状展开细致的分析;第二,基于四电极法的电阻测量也是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测量方式中的一种,其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电路定电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继而提升测量结果的精准性;第三,基于四电极法的16通道循环测量方式应用优势即体现在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测量精准性及效率问题。同时,16通道循环测量方式对测量次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
2.3 开发软件系统
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系统构建中开发软件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此,首先要求当代电力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MATLB Engine构建多层土壤参数反演功能模块,且在反演程序中将所要测试的对象名称输入到其中,继而通过程序运行查找出相应的计算结果,并将计算误差控制到最小状态,形成良好的土壤参数反演结果计算成效。此外,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接地网未知拓扑重构模块的构建也是非常必要的,其可通过MATLB Engine与MATLAB混合编程相结合的方式对接地网未知拓扑进行细致的推理,最终全面掌控接地网未知拓扑可行性,达到规范化的变电站故障诊断状态。另外,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功能模块也是软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应依据变电站接地网接地状况对接地网进行建模处理,并设置接地网测量参数,实现软件系统的良好运行。
2.4 完善硬件系统
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平台硬件系统的构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由于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中对接地网恒流源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此背景下,相关技术人员在对故障诊断成像平台进行实际操控的过程中应注重规范激励电流源模块设计,继而由此实现测量装置的有效控制,并确保微控制器D/A能始终处在稳定的运行状态,最终提升功率电阻输出电流的稳定水平;第二,由于开关模块有助于对控制系统的合理切换,因而在硬件系统完善过程中应注重对其的合理化设计。
3 钟管变电站接地网综合分析
3.1 钟管变电站现场测量
土壤视是钟管变电站现场测量中的一种,其是基于Wennner四电极法而实现的,因而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最终达到良好的变电站现场测量状态。例如,浙江省湖州市钟管变电站在电阻率测量过程中即始终秉承现场测量原则,并基于接地摇表的基础上展开了相应的测量行为,同时将测量所得电极间距记录了下来(单位为:m),为0.4、1、1.4、2、2.4、3、6,对应的电阻率测量值分别为(单位为:Ω・m)446、470、510、580、445、375、275。接地网节点电压测量也是钟管变电站现场测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其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现场测量的过程中应以划分施工编号的方式完成测量行为,达到精准化数据测量状态。
3.2 钟管变电站土壤特性分析
在钟管变电站接地网综合分析中对变电站土壤特性展开分析行为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土壤特性实验过程中应注重将无效数据剔除出去,以此来提高数据分析结果的精准性,同时为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数据参考,促使其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能全面掌控到变电站的土壤特性,继而在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相应故障问题可结合其土壤信息对故障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解决。此外,为了达到钟管变电站土壤特性分析目的,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土壤特性实验过程中应注重依据实际状况构建相应的土壤模型,最终依据土壤模型对其特性展开综合分析行为。另外,在土壤模型参数反演计算过程中将产生一定的误差,为此,在模型分析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3.3 钟管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
钟管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亦有助于钟管变电站接地网综合分析行为的展开,因而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例如,浙江湖州钟管变电站在对自身实际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即强调了故障诊断成像的应用,并在对开关场区进行布置的过程中将接地网节点电压合理划分为4组,继而通过不同组间测量的方式达成了接地网故障成像诊断目的。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钟管变电站综合分析过程中强化钟管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的实现是非常必要的,因而应将其落实到实践实验项目中,达到最佳的接地网故障分析状态。
4 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装置实例
4.1 成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接地网故障诊断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此,为达到良好的隐患诊断效果,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即提高了对接地网故障诊断的重视程度,并致力于开发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装置,继而通过对该装置的应用逐渐缓解了变电站实际运行过程中凸显出的接地不良等问题,最终达到了良好的运行状态。就变电站接地网性能分析装置实际运行现状来看,其在运行过程中尝试了对异频特种电源系统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结合了软件系统功能,最终达到了精准化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状态。同时,该装置的构建是基于地表面磁感应强度分布特征达到的性能分析目的,因而相关技术人员在对装置进行操控的过程中必须强化与其运行特点的有效结合。
4.2 主要技术创新点
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装置技术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装置设计过程中实现了工作频率自由交换模式,即相关技术人员在对装置进行操控的过程中可在300~400Hz范围内对电流源系统工作频率进行调整,以期其能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第二,改善分布测量系统也是该设备突显出的技术创新点之一,即在此基础上可将测量误差降至最低,继而由此为相关技术人员系统操控行为的展开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第三,缺陷探测技术的应用也达到了装置改良目的,即确保相关技术人员在对装置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精准检测出接地网运行中存在的故障问题,最终可实现对其故障问题的有效解决。
5 结语
综上可知,近年来,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系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给予人们一个良好的用电环境,要求变电站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提高对故障诊断问题的重视度,且应从完善硬件系统、开发软件系统、完善测量方式、规范接地网故障诊断算法等途径入手缓解传统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中凸显出的问题,达到高水平的故障诊断状态。
参考文献
[1] 蓝茂明.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J].电气开关,2012,12(1).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 ;意义 ;关键技术 ;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1实现数字化变电站的重要意义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了输配电和电网调度的可靠性。然而,传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仍然存在下列问题:
互操作问题
由于不同厂家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采用的通信技术和协议各不相同,造成产品之间缺乏互操作性,导致集成和维护成本的增加,也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
电磁式互感器的问题
传统互感器存在铁芯饱和、暂态特性差和体积庞大等缺点,难以满足现代自动化技术的需求。
常规一次设备的问题
目前多数变电站都没有装设状态监视设备,由于缺乏一次设备状态监视信息,通常只能采用计划检修,而不能实现状态检修。同时,非智能断路器设备也不能实现按波形控制合闸角和在线监测的功能。
线缆投资、运行维护费用较高
数字化变电站成功地解决了上述传统变电站存在的问题,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IEC61850标准以及数字化技术在变电站内的全面推广应用将是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所在。目前,国际电工委员会TC57工作组已经制定了《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系列标准——IEC 61850,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提供了统一平台和标准框架。随着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一次运行设备在线状态检测、变电站运行操作培训仿真等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高速网络在实时系统中的开发应用,势必对已有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全数字化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即将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研究和实施,提高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以及整个电网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电网公司已成为全国“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将其作为公司和电网发展的战略支撑,力争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占据世界电力科技发展制高点,在能源技术创新中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和表率作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而数字化变电站在各个方面均顺应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要求。首先在技术储备方面,IT技术与通信技术近些年来的突破性进展使得数字化变电站从技术和经济角度而言成为可能,智能化电气设备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化断路器、电子式互感器等机电一体化智能设备的出现,使得变电站进入了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其次在发展水平上看,在数字化变电站的研究、试验、工程推广等方面,国外企业也刚刚开展,尤其国内在ECT/EPT及变电站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不落后于国外企业,可以说实现数字化变电站是建设创新型电网的要求,也是我国电力行业赶超国际水平的一个契机。
通过数字化66kV变电所的建设与研究,提出适合中国电网结构及运行方式的完整的66kV数字化变电站系统方案,将对鞍山以至整个辽宁电网的数字化建设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数字化变电站含义及其关键技术
数字化变电站技术是指基于IEC61850标准建立全站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数据通信平台,实现站内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数字化通信,以全站为对象统一配置保护和自动化功能。
其主要特征包括:
——基于IEC61850的全站统一的数据模型及通信服务平台;
——智能化一次电气设备;
——基于全站统一授时的网络化二次设备。
我们认为实现“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点:
IEC61850的体系架构
全站功能的统一配置
一体化功能系统控制器
通信网络架构
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
智能化的一次设备
全站统一的授时系统
数字化变电站基本内容
分析上述数字化变电站要求可见,完整的数字化变电站方案应包括符合IEC61850标准的全部一次、二次系统的实现。大体可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
a一次部分
变压器
开关、刀闸
直流系统等
b二次部分
二次系统在逻辑上按功能可分为过程层、间隔层和变电站层,结构如图1所示:
硬件设备
为实现图1所示的逻辑功能,二次系统设备包括:
a.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
b.变压器智能单元
c.开关、刀闸控制器
d.直流系统智能单元
e.满足IEC61850标准的系统控制器
f.监控主机(操作员站,工程师站)
g.远动主机
h.打印服务器
i.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和用于光纤通信的光端机
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采用跨平台结构设计,可选择windows、Unix、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结构按照IEC61850模型定义、实现,所有程序支持IEC61850模型。系统集成工程化工具为工程人员或用户提供完善、方便的配置、测试、维护手段,包括系统的配置/组态、实时库的管理、模型、通信的一致性测试、SCL配置文件和参数化的管理等功能。
站内通信网络
系统应以网络交换以太网技术为基础,站级总线采用星型结构光纤10M/100M以太网,组网方式为VLAN虚拟以太网,具有自愈功能;过程总线选择星型结构光纤100/1000Mb以太网,防止出现实时信息在网络上发生碰撞以至影响实时响应要求。必要时可考虑采用VLAN优先级协调多以太网跨过多交换机运行。
在66kV数字化变电站的设计方案中,根据需要传输的数据量的计算结果,站级总线和过程总线均采用星形结构光纤100M以太网。
授时系统
时钟同步系统由网络时间服务器(主时钟)及时钟扩展输出装置(扩展时钟)组成。时钟同步系统具有两台互为备用的网络时间服务器,时钟扩展输出装置的具体数量根据现场实际进行选项匹配,以满足时间系统对信号数量和种类的要求。网络时间服务器和时钟扩展输出装置既可以集中组屏,也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单独组屏。
参考文献
[1]谢型果.IEEE1588时钟同步报文硬件标记研究与实现[A].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8(06).
关键词:电力 系统 自动化 技术 控制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自动化技术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调度系统、配电网系统和变电监控系统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保证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还增加了电力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以,在电力系统建设中,电力企业要不断应用和推广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等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不断优化电网结构,增强电力系统各方面的运行能力,改善电网质量,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概述
(1)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是指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入到电力系统中,实现电脑自动化检测、远程控制、信息共享管理,把电力数据传输与电力系统的每个元件、局部系统或全部实行监控,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2)电力自动化的概述
电力自动化是一种将电子力学、信息、控制和互联网等技术融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电力自动化技术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电力系统中有了广泛的应用。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完善电力系统,还能够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意义。
(3)电力自动化的发展进程
①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
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实现,是基于计算机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有效的实现了电网运行过程中信息的收集、整理、显示等一系列过程,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保证了工作人员可以准确的掌握电网的数据信息,从而进行有效的指挥,提高了对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对电力系统正常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②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
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主要是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将电力系统中正常运行的数据信息通过有效处理,再将整合后的信息利用,实现了变电站技术的智能信息功能,加强了电力系统内部的优化配置,达到对电力系统的有效控制,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③配电网技术的自动化
城乡配电网改造是实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之一。配电网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城乡配电网的改造,实现了电网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4)电力自动化技术的作用
电力自动化技术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将众多领域的先进技术相结合,有效的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控和远程,实现了电力工作人员对电力设备运行过程的有效控制,对提高电力系统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和维护成本有着积极的意义。
2 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电力调度的自动化、配电网的自动化和变电站的自动化这几方面。其中,电力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应用的基本原理是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通讯技术,结合变电站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利用整个变电站资源,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不断完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增加变电站通信系统实时通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传输速率,提高变电站系统和设备的运行效率,从而更好地监控变电站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确保变电站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断促进变电站系统向数字化、集约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配电网自动化是指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实现配电网系统的自动化,提高配电网系统数据的传输速率;同时,结合变电站的功能、特点,采用自动化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完成变电站系统资源的整合和技术创新。这不仅可以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增加变电站通信系统实时通信数据的容量和传输速率,还可以实现对变电站电力自动化系统和自动化设备的全面监控,以促进变电站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3 电力系统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3.1 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电力调度系统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的及时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改进和完善电力调度系统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传动技术以及自动化设备等,可以极大地提高电力调度系统运行的效率。通过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可以使电力系统在遥测功能、遥信功能的基础上转化为无人值班监控系统,以便电力调度工作人员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先进的软件系统清晰、准确地了解电力系统和设备运行过程中电压、电流、功率和频率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有针对性采取保护措施和预防措施,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电力调度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进电力调度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和集约化发展,不断提高电力管理水平。
3.2 在配电网系统中的应用
配电网自动化发展是我国电网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电力市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在电网改造与规划中大力推广电力自动化技术是实现配电网自动化的重要基础。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电力自动化设备,可以实现对配电网系统运行状态的自动、全面监控和有效控制,在配电网系统监控工作中达到人机合一的状态。这些技术和设备的使用不仅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约了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的成本,还极大地提高了电网的运行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例如,可以采用输电线材料减少输电线路的损耗,同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网络技术和自动化设备迅速找出故障发生的准确位置,及时进行检修,以确保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行。另外,为了有效降低配电网电能的消耗,采取无功补偿技术增加电网功率因素,促进配电网结构的优化和智能化,不断促进配电网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发展。
3.3 在变电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变电站供电系统是电力系统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电力系统连续供电的关键环节。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变电站系统自动化也越来越重要。采用先进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实现变电站系统的自动化,尤其是基于 IEC61850 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投入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变电站系统、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运行效率。采用无功自动化补偿装置和无功补偿技术,可以确保变电站系统、设备的电压、电流、功率和频率的稳定性。另外,电力自动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变电站电气系统建设中,其中,采用远程监控技术可以提升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能力,可以有效节约电气监控系统建设和应用的成本,从而促进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电力系统供电的连续性和电网的质量。另外,还可以采用现场监控技术提高变电站电气监控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监控的灵活性,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3.4电气自动化补偿技术
电力系统工程中用的传统抵低压补偿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应用单相负荷的时候,会导致三相负荷发生不平衡现象。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补偿不足或者补偿过多的问题,影响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一些电力系统工程应用传统的补偿技术,不重视电压的平衡关系,甚至不具备配电监测的功能。但是,电气自动化补偿技术属于一种新的补偿技术,结合了固定补偿和动态补偿、三种共补和分相补偿。从根本上改善了传统补偿技术中的不足,可以适应电力系统中的负载变化。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采用电力自动化技术是电力市场发展和增加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经之路。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结合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不断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线损;输配电;技术创新;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M71 文献标识码:A
电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是当前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目前我国的电能主要以火力、水力发电为主,以风力等其他发电方式为辅来实现电力市场的供应。受地理条件及技术的限制,很多地区的电力需求量远远大于本地的电力发电量,为了满足生产需求,就需要将其他地区的电能调配到该地区,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制。而在电能的输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出现电能损耗的现象,而其中耗能最严重的损耗形式就是线损。因此,如何有效的减少线损就成为了当前电力输配运行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更是电力企业获得更大经济利益的重要技术手段。
1 电力线损的产生原因
在电力的运输途中,若电能损耗过大,不但影响到用电地区的正常供电,而且也极大的浪费了资源能源,增大了电能的输出成本,降低了电能的利用效率。
1.1 电网设施配置不够科学
目前很多小型的变电所,尤其是在农村的变电所中,对于电网的基础设施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设备之间相互工作不协调,功率输入和输出不成正比。使得很多变电所的设施没有充分发挥出其该有的功能作用,再加上线路过长,电力输配系统复杂,就使得线损增大,浪费了大量的能源。
1.2 分线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
在电网的某段线路中,会出现一些建设标准较低的电线路段,这是因为当地的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在建设线路的基础设施时为了降低建设成本,而使用了较为劣质的电线,使得而这些电线的电阻较大,直径较小,因而极易造成电能损耗,甚至会发生漏电、火灾等事故,是一种亟待解决的电力输配问题。
1.3 电力荷载运转不均衡
目前城乡对于电力的需求量是有很大差异的,当电力输配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电力分配时,就会使一些乡镇地区的电能输送过剩,而这些地区又往往没有相应的无功补偿设备,而是一些负荷较大,输出效率较低的设备,就痒就会使一些电力的荷载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使一些变电站进行无功运行,这样也会造成严重的电能浪费。
1.4 电力输配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的电网系统整体发展还不够成熟完善,一些偏远地区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在电力系统的技术发展方面还相对较为薄弱,现代电力设备的配置不够充足,电网系统的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为落后,甚至有些地区在进行电力管理时还是采用抄表的方式,这些落后的管理手段使得一些人趁机偷电,造成了较大的电力损耗。
2 减少线损条件下的输配电技术创新措施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引起电力输配系统发生严重线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本文中所叙述的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电力输配的运行效率,增大电力系统的线损程度。因此,若要能够更好的减低电力线损是相抵较为困难的,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程。
2.1 不断深化改革,提高电网系统管理水平
电网的管理水平高低是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的。因此若要想提高电力输配电的运行效率,首先就应当对电网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完整全面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电力输配技术管理章程,并将减少线损的目标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能意识到降低线损的重要性。同时,要加强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一些电力技术较为落后的地区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集中抄表系统的建设,以提高电力管理水平,防止人为的偷电行为,从而减少线损。
2.2 结合实际合理分配变电站分布点
产生线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变电站布局不合理,要么相对集中,要么又相对分散。导致产生线损。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变电站的布点。尽可以增加变电站的布点,缩小电网内单个变电站的供电范同和半径。特别是要在用电量大、用户相对集中的地域。加大变电站的建设力度,可以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供电质量,减少线损,提高效益。现实情况中,变电站的不合理分布也是造成线损现象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变电站要么相对密集,要么相对偏远稀疏,所以应高度重视变电站的分布情况,尽量合理分布变电站的位置。尤其在用电量大、用户相对密集的区域,更应加大变电站的分布合理性和建设投入程度。可以选择试点地区,大力优化电网结构,合理分布,优化服务质量。
2.3 宣传和推广新技术
柔性输电技术是实现输电设备智能化的一项重要技术。柔性输电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电压、阻抗等电气晕的快速、连续控制。克服传统控制方法的局限性,增强电网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2.4 推广发展状态监测技术
随着配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实时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输电线路的状态监测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诸如线路覆冰监测技术、绝缘子污秽状况监测技术、线路偷盗监测技术、导线温度监测技术等研究与应用。在充分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诊断技术的基础上。要积极建立全方位和多要素的输电线路实时监测系统,及时预告灾害信息,实现故障快速定位.缩短故障恢复时间。有效提高供电可靠性。
2.5 大力推行配电自动化
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实现配电网运行监视和控制的自动化系统,是配电自动化的核心部分,具备配电数据采集与监控、馈线自动化、电网分析应用及与相关应用系统互联等功能。主要由配电主站、配电终端、配电子站和通信网络等部分组成。要充分发挥配电网自动化具有自愈能力。及时检测出已经发生或正发生的故障并进行相应的纠正性操作,使其不影响对用户的正常供电或将其影响降至最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够很好地抵御外力与自然灾害的破坏,能够将破坏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出现大面积停电,保障莺要用户的正常供电。通过对潮流分布的优化,减少线损,提高运行效率,在线监测并诊断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施状态检悠,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结语
总之,在能源资源紧缺的今天,电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形势,提高其利用率的缓解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提高电能利用率的措施方法中,降低线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技术方法,为此,我们应当不断创新电力的输配技术方法,提高输配电的运行水平,降低线损,最大程度的提高电网的输出功率,提高电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无人值守 综合自动化
0 引言
三集五大运行体系建设明确提出整合公司调度运行与设备运行相关业务,调整调度体系功能结构,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方式、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各级输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与电网调度业务高度融合的一体化调度控制体系,实现国调、分调运行业务一体化运作。要适应调度控制业务的新需要,加强各级调度控制中心的内部管理,完善业务流程,推进调度控制专业融合;要依托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加强省调标准化建设、同质化管理,促进地县调专业集约融合,推进调度业务模式转型;要统筹研发、制造力量,协调组织好调度控制技术支撑手段建设和技术支持;要同步完成备用调度体系建设,建立涵盖各层级的备用调度体系[1]。无人值守远程综合监控系统实现了主站端对变电站站内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站内环境的有效监控和管理,大幅度提高了调度对前端监控的实时性、有效性,极大地降低了人员及管理成本,满足了三集五大人财物三集约的需求[2]。本文以500kV变电站为例,从站内网络架构和主站与子站通讯网络架构两方面探讨分析实现无人值守所需综合自动化技术条件。
1 变电站间隔层与站控层网络构架
站内通讯网络的架构是整个电网远动体系建设的基础,因此站内通讯系统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功能在逻辑上分为设备层、间隔层、站控层。设备层主要是指变电站内的一次设备,是整个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载体,它们的遥信、遥测、遥控、遥调功能经由间隔层来先实现,间隔层由站内间隔的测控装置、保护装置、关口计量装置等智能设备组成,间隔层是实现数据传输的桥梁,它们采集数据或是传输指令经由交换机组成承载整个变电站数据流的以太网;而站控层通过以太网一方面读取数据传输给监控后台、操作员站、工程师站、调度端等。数字化站比常规站多一级过程层,由于数字化站的特殊性,它一次设备区汇控柜里智能终端和合并单元的遥信遥控信息组成GOOSE网,遥测信息组成SV网,这两层网络组成过程层,由于当下500kV数字化站还不是主流站,故不做详细分析[3]。图1是变电站内设备层、间隔层、站控层三层网络通讯架构图。
间隔层的二次设备来自各个设备生产厂家,他们多数使用串口RS485/RS232进行通讯,而站内组网由于数据流太大必须使用高速的以太网进行数据传输,为此站内使用了网络管理机将以串口形式传输的103规约转换成适合以太网传输的网络103规约,然后再接入交换机组网。
站控层与间隔层共享以太网,取消了传统的通信单元。主干网络结构采用光纤自愈环型以太网,间隔层与过程层设备直接采用双绞线以星型方式接入主干网,用TCP/IP网络协议通讯。这种自愈型环网极大地提高了光纤通信的可靠性。
2 变电站与调度端之间数据传输
2.1调度专网“双平面”改造业务接入技术方案及施工方案 承载的调度系统数据通信业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实时监控业务,以能量管理系统、广域相量测量系统等为代表,这类业务由于是实时监控,故数据流量非常大,占用信道带宽较大;二是运行管理业务,以电力交易支持系统、调度日报传输、电能量计量系统等为代表。这些业务的共同特点是以数据处理为主,数据周期性传输,占用信道带宽不大,一般在调度对象产生,送至对其直接调度的上一级调度,调度专网由骨干网和接入网组成,骨干网主要用于数据的传输和交换,接入网用于各厂站接入。厂站按双机配置,通过对调度厂站双覆盖,实现网络互备,达到网络高可靠性要求。
厂站端需配置2套调度专网设备及相应安全防护设备,分别通过2M上联至两个不同的接入网。如图2所示。
2.2 图形网关机调度专网“双平面”接入技术方案 大运行体系建设,对远动转发表进行合并优化,消除了以前数据转发冗余、繁杂,已造成通讯堵塞的缺点,减轻了远动机数据转发压力。但是大部分信号都是合并而来,报上来的信号,无法判断是由哪个分信号报上来的。而图形网关机接入调度专网双平面恰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图形网关机告警直传功能,只为调度主站端提供具体的分信号,不报合并后的信号。图形网关机的告警直传功能与远动机的数据优化相辅相成,构成了整个主站与厂站的完整通讯体系,图3是图形网关机接入调度双平面的传输方式图。
2.3 图形网关机人机交互(如图4)
3 结论
现代社会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站内智能设备技术创新实现了质的突破,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图像数字化技术、安防消防技术等在变电站数字化领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调度数据优化、大运行体系建设、图形网关机告警直传、变电站内开关实际传动、监控权移交等一系列工作为变电站无人值守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力工程顾问咨询公司.全国电网二次系统“十五”规划[R].2000.
关键词:电力;企业;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随着电力企业技术不断的创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而且我国的电力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为国家电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社会不断前进的今天,电力企业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对于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而且已经有不少成熟技术应用到电力企业当中。为电力企业创造出很多的经济价值。
一、综合自动化系统现状分析
经过我们国家电力企业的积极努力,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发出了相当多的成熟技术,从最开始阶段的半自动交流高压自动重合器再到变电站刀闸自动闭合系统,而且还研发出了结合信息系统计算机为主要操控的信息采集中心系统。在气体绝缘变电站的设计上已经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并且创新变电站综合管理数据平台,对于变电站整体情况实现无人监控。随着电力企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中,越来越多的技术被融入到变电站当中,正是由于这些高科技含量的技术被广泛采用,综合自动化系统才得以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加大的推动了电力企业的可靠运行,而且在输送电方面更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电力企业变电站整体实力,促进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且电力企业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管理水平,让更多的电力技术得以发展创新,为电力企业的明天做出了非常可靠的运行机制。
二、现阶段变电站研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现阶段电力企业当中,产品研发中心还是存在着很大研发误区,在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的时候,总是按照以输送电稳定的标准作为设计思路的标准。但是根据实地调查的结果来看,导致变电站输送电的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造成的突发性断电,不是变电站本身的问题,而是在电力企业当中安排的规章制度断电,也就是定期维护变电站输送线路时断电,所以只有在非检查期间的断电发生,该技术才会被启动并应用起来。所以研发稳定供电技术,只能作为备用技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段内都不会起到作用,可以说是一种保障性技术,但不应该作为主要研发的方向来做。这样就能浪费企业的大量资金以及人力物力。应该以能够为变电站提高综合性能方面为主要研发方向。
三、电力企业内部各自为战现象
在电力系统综合化办公系统中,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工作相当不协调,每个部门都是负责本部门内部的问题,呈现各扫门前雪的状态,对于一个系统内的其他部门的问题技术从来都不进行有效的沟通,每个负责人却只对其上级负责,既是平级部门也相互不做技术交流。研发部门的工作人员更是眼高于顶。只负责技术研发,对于现场的工作人员的技术不削一顾,造成极端矛盾化的产生。所以在技术研发方面只能依靠上级的意见,书本上的指导。没有自主开发的能力,缺乏实际现场的实际情况的了解,造成了研发稳定技术为主要课题的方向。也可以说的严重一些,除了这一方面验房中心真的不知道在研发什么了。这个问题在很多省份的电力企业都很严重。
四、设备更新换代不能准确衔接
在一些省份的电力企业研发中心,在研发出一种新型产品后,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性试验,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立即投入变电站当中使用,造成原有的设备还没有服役完毕,就要更换,而且由于很多单元性技术,由于不能够符合原有老系统有效的对接,造成很长时间内的调试。给点力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隐患性麻烦。而且老设备淘汰后就成为废铁一样。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在综合系统设计方面,由于各部门的协调不好,本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衔接不畅,由于新技术的性能非常高,但是附属设备并没有提升。造成大马拉小车的状态,而且有些信息设备在反馈采集方面,由于线路还是老线路,数据丢失,信息采集不完全时有发生。虽然是技术革新,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跟一些领导的面子技术,伪政绩有很大的关联。不能从全面性来考量整个电力系统的发展。制图片面性的利益价值。这是不健康的自由发展。
五、电力企业研发中的误区
电力企业在综合自动化系统研发的时候,急功近利的表现非常严重。而且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也是表现出了一种企业价值超越一切的思想,只注重开发的产品的价值,无视产品在实际应用中起到的作用。在阶段性配合上的问题,这也造成了研发部门出现一个误区,认为只要符合领导的意思,就是最大的成绩。而且当产品研发出来后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估,只作一些企业内部的检测性试验就投入到相关设备当中去了,这给研发造成了极不稳定的因素。这不仅仅是研发的问题,也是企业领导的管理方法不正确,指引方向出现了偏差,都是一厢情愿的研发产品,让整个系统为新产品去适应,去改变,造成极大的资金浪费,然而还有些地方性电力企业乐此不疲。
电力企业的研发,是保证国家电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从社会的负责人的出发点研发的,不是根据某个人的思想研发的,而且研发部门必须独立出来,各部门之间要充分的合作保证产品的可靠性,要从本质上改变这一现状,要本着以全局发展观的态度搞研发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琳霞.DSP技术在电力参数测量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5,21(2):115-116.
[2]丁书文.电力系统微机型自动装置[J].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8.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日常;运维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127
0 引言
智能变电站改变了以往变电站的弊端,集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让电力行业进入新的发展局面。当前,电力市场面临激烈竞争,分析智能变电站日常的运维工作状况,对增强电力企业竞争能力有较大作用。
1 智能变电站目前运行状况
电力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能源。要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目的,需要对电网结构进行科学设计。在一些电网建设比较落后的地区,电力系统运行不稳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几年,智能电网的发展提升了供电质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去较大的便利。但是,在智能电网运行之后,根据反馈信息可知,对智能变电站进行日常维护是最重要的工作,直接对当地的经济产生影响[1]。
2 当前智能变电站的日常运维状况
2.1 操作方式不符合发展需求
变电站的部分设备更新换代较快,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遥控操作的功能增多。但是,各个单位依旧使用传统的操作模式。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准,实现全程操控化已经能够成为现实[2]。但是管理制度的缺失以及专业人才的不足等问题导致一些先进的操作方式不能实现。
2.2 电力设备负荷解析失误
对电力设备的负荷进行维护是确保变电站稳定运行的重要方式,需要判定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科学分析期负荷[3]。因为电力负荷是电力分配与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能出色处理电力设备负荷问题的工作人员相对较少,造成变电站不能为客户合理分配燃料,对发电计划的制定起到阻碍作用,供电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为此,在用电紧张的情况下,会出现电力设备超载造成的跳闸等情况。
2.3 不重视工作细节
一些防误装置五防锁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安置防尘罩、设置编号。变电站的生活区、退运设备等随意摆放。技术设备的标识缺乏规范性,继电保护等部位的切换把手的操作方式没有进行详细说明,现场定值单保管不善。
3 改进智能变电站日常运维工作的对策
3.1 改变管理方式
在管理智能变电站的过程中,要引导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当中勤于思考,并尽量参与到各种技术创新活动之中。要积极地和有关科研单位保持合作,共同讨论变电站运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邀请有关厂家的专业工作人员定期对变电站的设备进行检查,精确地测温,创建起各个变电站的测温档案,为今后处理热故障问题提供数据支持。变电站的一些瓷瓶存在严重的污染现象,将专业的工作人员邀请到企业对其进行完全清洗,进而解决设备容易受污染等问题。此外,还要树立安全可靠、简单便利等原则,为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提供指导,促使运维人员的工作更加高效。当前,变电站使用一般的电流电压互感器,采样的环节应以直接电缆接入的方式进行,避免由于中间环节过多导致设备稳定性受到削弱。此外,技术部门要尽快解决电子式互感器等技术难题,大幅度提升电子互感器设备接入后的稳定性,在技术成熟稳定之后,变电站即可进行推广。此外,要提升变电站在线监测装置的稳定性,处理好监测信号的问题,让检测设备的信息接口数量符合工作要求,加强监测信息的共享程度,增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2 增强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
智能化在变电领域中的使用重点体现在状态检修及先进的继电保护之上。但是此种工作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求,某些方面依旧需要加强。比如,现实的检修和维护,都是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使对应操作在特定端口的支持下达到在数据领域中实现映射的目的,这是目前检修工作需要重点处理的问题。对操作票等方面实现数字化,也就是以网路数据的形式显示并保存一些维护操作流程,让其他形式的操作行为造成的弊端得到改善。
3.3 完善维护制度
为了实现智能变电站的运行和维护,不仅需要技术的辅助,也需要制度上的支持。技术人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直接承担执行者的角色。在对智能变电站的推广中,必须建立起技术制度,为日常维护工作提供指导。此外,还要增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提升其理论认识,增强其技术操作水平。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很多都与人为因素存在关联。因此,需要依靠柔性管理处理安全问题,利用人性化的措施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形成积极意义。可以对制度内容进行宣传,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辨别能力,这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起责任管理制度可以促使工作人员培养出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而且一旦发生事故,能在很短时间内寻找到责任人,方便事故的处理和责任的追究。
3.4 强化资料管理
对电子资料管理的范围与对象进行明确判定,确保电子资料的完整性。关键的电子资料统一安排专人负责管理。每个智能变电站的电子档案都要单独保存,不可随意挪用,避免受到病毒和其他恶意程序的攻击。要按时对这些资料进行备份。需要对文件内容实施修改时,要对整个流程进行严格审查,修改的前后要分别备份,妥善保管备份和修改后的资料,这对日常运维工作的意义较为重大。
3.5 处理好测温问题
电力运行的环境属于高温高压,测温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需要按照专业指导作业书认真开展红外测温工作,准备好检测器械,确保各个事项不出现纰漏。维修人员要按时开展红外测温,一旦发现设备出现热故障,即刻进行处理,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监测结果上报。
4 总结
要做好智能变电站的日常运维工作,让其能顺利发挥作用。深入研究智能变电站的运维知识,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让专业人员的工作技能可以符合实际要求,提高运维质量和效率,为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形成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俊.试论智能变电站的优点与运行维护措施[J].科技资讯,2014,22(04):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