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8篇

时间:2023-08-27 15:16: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

篇1

包括《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个部分内容,用哲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来解释世界,解释资本主义的缺点,来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而被无产阶级推翻建立里社会主义社会。

所以可以说是来指导社会主义的实现和美好。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世界观,用作为理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所以说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辨证的,如果没有的观点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观点。两者又是和谐统一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哲学;会计理论;会计哲学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导言

“哲学”一词来自希腊文philosophia,由“爱”和“智慧”两词组成,意为“爱智慧”。哲学的经典定义是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会计理论是采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具有综合性和条理性的理性认识。从概念可以看出,哲学和会计理论都是一种认识,但是哲学的认识范围更广,抽象程度更高,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哲学的思想、哲学的方法以及哲学的理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理论研究中的许多争论,都涉及到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问题。我国著名会计学家王世定曾指出:“会计观是人们对会计的基本认识和本质看法。它是研究会计理论,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当今世界上的各种会计学派,无论他们在具体观点上有多少分歧,归根结底都可以从会计观上找到缘由”。“会计观应该是指人们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认识和基本看法”。

哲学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由来已久,本文意在总结前人的哲学思想在会计理论的体现,分析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区别,同时,探讨哲学思想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问题。

二、文献综述与分析

(一)关于会计哲学。会计哲学是理论会计学研究的最高层次,它提供给会计学的仅仅是思想方法层次或关于经济方法的哲学反思而并非直接、单纯的会计理论。通过对会计哲学的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会计学科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构建相关的新型会计学科,完善已有的会计学科理论体系,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1、会计哲学的涵义和定位。关于什么是会计哲学,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但至今尚未形成共识。著名会计学家于玉林(2003)认为,会计哲学应分为以下两个层次:①会计人员以哲学原理为指导进行会计工作,即会计应用哲学;②对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用哲学的实践进行总结,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从而形成一门分支学科――会计哲学,是依据哲学基本原理,结合会计原理,研究会计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应用哲学。

2、会计哲学的基本内容。关于会计哲学的内容,国内一些会计学者已经进行了探讨。有人认为,会计哲学包括会计本质论、会计内容论、会计形式论、会计关系论等;也有人认为,会计哲学包括会计研究方法、会计对象的哲学探讨、会计职能的哲学探讨、会计形式的哲学探讨、会计的时空观、会计的意识论、会计本质的探讨、会计学科体系的建设问题、会计改革的哲学探讨等。

(二)关于会计应用哲学。汪新泉对会计理论的一些内容(如会计等式)进行了哲学上的思考。李法贵认为会计理论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轨迹遵循哲学否定之否定规律。栾甫贵探讨了哲学在会计制度建设中的理论基础作用,并指出会计制度的变迁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三、会计哲学、会计应用哲学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

(一)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区别。从上面文献综述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性质不同。会计哲学是应用哲学基本原理认识会计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属于一门相对独立的应用哲学分支学科。会计应用哲学是在会计领域应用哲学基本原理,是在会计工作内容或在会计理论体系中反映应用哲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对象不同。会计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会计领域表现为世界观方面的一般会计规律,实际上是会计人员对这些一般会计规律的基本看法。会计应用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会计领域各个方面的一些具体工作上,应用哲学原理进行处理的内容;这是具体问题应用相关哲学原理进行的具体处理。

第三,内容不同。会计哲学反映的内容是会计人员对会计一般规律的认识规律,是回答“怎样去认识”。会计应用哲学反映会计人员对会计领域各方面的某些问题,应用哲学原理是怎样认识的,是回答“是什么”。

(二)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具体应用。会计哲学的具体应用如对会计规律形成的条件(一定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法律和管理等客观环境,会计人员素质、研究水平等主观因素)、内容、关系、因素、作用和发展趋势等的认识。

会计应用哲学的具体应用例子,如马慧如将会计假设、原则与哲学概念、规律和范畴统一起来,如会计主体假设与空间观,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与时间观,货币计量中的币值稳定假设与质量互变观,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本质观,配比原则与联系观,重要性原则与重点观,会计原则的冲突与矛盾观。

会计应用哲学和会计哲学阶段均属于自觉使用哲学的阶段,两者很容易混淆。综合不同视角考察和研究的结论,笔者认为,会计哲学作为一门从哲学的角度和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科,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就是会计世界观和方法论;会计应用哲学则重在其指导实践的应用性,两者互为补充。

四、结论和展望

哲学中所运用的观点,譬如现象和本质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等等,都是会计研究所运用的哲学原理,他们共同组成了“会计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哲学思维对会计研究的渗透和应用。

我们要良好地区分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充分运用哲学原理,服务会计理论建设。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只研究了哲学原理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对于西方先进思潮对会计理论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小明,杨智杰.会计本质的哲学分析与现实论断[J].当代经济管理,2006.2.

[2]喻采平.哲学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1.

[3]郭小芬.会计理论的哲学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9.2.

[4]马慧如.关于会计假设、原则的哲学思考[J].财会通讯,2002.9.

[5]栾甫贵.论会计制度的哲学基础[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12.

篇3

不少同学反映,高二政治是一个很枯燥、很难记的学科。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政治也是很好学、很有趣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政治学科解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治学科解题方法(经济常识)一、是什么

1、图表题(说明经济现象):①概括材料(表头、表格横比和纵比、附注、关系因果联系和整体与部分联系);

②得出结论(问题所在+时政热点)。

2、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经济学原理(要点+内容)+联系材料。

二、为什么

1、一般型:地位、作用、意义、现状(概括材料)。

2、意义型:两个角度(国内国际);三个主体(国家、企业、人民劳动者和消费者)

(1)国家

A、国内经济:有利于①社义根本任务、社义本质,社义生产目的;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③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完善社义市场经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⑤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⑥具体的时政意义(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社义和谐社会、两型社会、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新农村建设)。

B、对外经济:

a、本国:有利于①对外贸易的四个作用;②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③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④促进对外贸易,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⑤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⑥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b、世界:有利于①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各国经济交流与合作;②互通有无、调济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③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动各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c、区域合作交流方面:有利于①优势互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②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交流,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③巩固和扩大合作区域内的市场,增强区域合作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④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共同繁荣。等等

(2)人民:有利于①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②调动劳动积极性、主动性;③增强意识(市场和竞争等),树立正确的观念(消费观等);④维护合法权益(生命财产安全)。

(3)企业:

(1)国内:有利于①提高市场竞争力,争夺占有市场;②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④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获得更多利润和收益;⑤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对外:有利于①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②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提高国际竞争力与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三、怎么办(国家、企业、个人)

(1)国家

A、生产领域:①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②市场经济的两只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③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环境,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④经济手段(财政/货币/消费/对外政策);⑤改革和完善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原则、社会保障制度);⑥深化企业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⑦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⑧时政举措(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B、分配领域:①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②坚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③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④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取缔非法收入、调整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⑤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⑥在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上,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C、交换和消费领域:①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各类经济违法犯罪。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③大力发展经济,优化家庭消费结构,提高人民消费水平。④倡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适度、科学、文明消费。⑤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

D、对外经济领域:①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②加强对外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平等互利的基础开展双边贸易,反对不等价交换,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④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⑤运用关税等经济手段,加强对外贸易调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⑥熟悉和运用世贸规则,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2)企业

①价值规律作用的三个要求:a、树立市场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b、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经营者的素质;c、提高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②提高经济效益的四点:a、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b、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c、企业生产要面向市场,生产优质、适销对路的产品,并注意研制开发新产品;d、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

③提高市场竞争力,开展正当竞争的五点:a、企业要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优质的服务;b、企业必须提高企业的形象和信誉,树立品牌意识,创立名牌产品;c、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d、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e、自觉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途径:a、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b、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c、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d、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正确处理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3)人民

A、劳动者:①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制意识,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体权利)。②参加劳动培训,提高职业技能。③遵守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④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创业。

B、消费者: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科学、文明消费;树立节约和环保意识,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②增强权利意识,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体权利)。③增强法制观念,学法、懂法、用法,依法维权(维权途径)。④提高自身素质,履行义务,遵守社会公德。

四、谈认识(看法)

①是什么:现象的性质;②为什么:a.原理/内容分析;b.正面意义/反面危害及实质;③怎么办:举措(书上+材料)

政治学科解题方法(哲学常识)一、解题三部曲:世界观方法论联系实际。

二、注意答题范围:

①(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观与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②哲学道理(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原理(世界观)、哲学依据(世界观)、哲学启示(方法论)的区别。

三、注意答题角度

1、是什么:

①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或运用哲学道理分析上述材料: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②运用具体哲学道理分析: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③哲学启示型:方法论+原理名称+联系材料。

2、为什么:①哲学依据(哲学原理);

②书本中的含义、地位和现实意义;③归纳材料,提炼要点。

3、怎么办:①含义;

②书本要点;③提炼材料,作为要点。

4、谈认识、谈看法(辨析题):①下判断(正确、错误和不科学);

②正确的部分要论证(运用正确的哲学道理);③错误的部分要纠正(a、摆出正确的道理内容;b、指出错误的实质及危害);④总结一个正确的结论。

政治学科解题方法(政治常识)(关键是分清主体和客体,答题思路:原理依据+联系材料+现实意义+客体)

1、是什么:原理依据+分析材料

2、为什么:①国家机关(政府):a.国家性质;

b.职能+原则;c.宗旨(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d.现实意义: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义和谐社会。

②党:a.性质和宗旨;b.地位、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c.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体联系);d、现实意义(,构建社义和谐社会;密切党同人民联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执政地位)

③国家:a.性质;b.义务(职能):维护人民的权益;c.原则。

④人民:a.关系(和谐、统一);b.地位、权利与义务;c.原则。

3、怎么办

①按国家机关:立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相关法律)、行政机关(职能+原则+指导思想)、司法机关。

②党:a.地位、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b.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c.指导思想。

③国家:义务(职能)+原则;④人民:义务+原则。

4、国际问题

①分析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霸、强、国际新秩序);国际竞争实质;世界格局;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易忽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我国的对外政策和职能。

②我国对外活动:对外政策和对外职能+国际背景+意义

a.对外政策(名称、决定因素、基本内容);b.对外职能;c.对我国和世界的意义(现实意义: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d、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5、政治意义

①现实意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义和谐社会;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对内职能: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当家作主的地位;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荣誉。

③对外职能:

a、我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形象;维护国家主权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世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促进世界多化趋势,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篇4

关键词:例证法、哲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在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中,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由于哲学知识理论性较强,原理较多,加上职校学生本身的学习主动性较差,要想上好此课,除了教师要熟悉、领会教材之外,还要结合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增强哲学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例证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走好人生路能够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1例证教学法及其运用

语文中所说的例证法,是论说文章中亮明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在中职哲学课教学中将例证法运用到讲课中,就是借助诗词、名言、寓言故事、事例、漫画、图示、时事新闻等或借助于多媒体手段,把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例通过简单明了的例证方法展示给学生,从而把一些抽象的哲学原理简明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加深对哲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再引导学生自觉将原理、方法论运用到人生发展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哲学其实就在自己身边。在哲学原理的讲授中,可根据原理的难易情况,采用先讲解,后例证,或先例证,后讲解的方法,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目的都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例证法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

1.1结合学生职业规范运用例证教学法,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主动性差,少数学生甚至厌学,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情商也差。职校生入学时,年龄基本都在十六七岁,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教学过程中,将例证法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以职业规范要求为例融入到教学之中,既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范有新的认识,达到德育教育的要求,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理和方法论,将枯燥的哲学变得生动、活泼。

如在讲到“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时,结合实际工作中处理的学生打架、吵架实例,让学生分析这些现象给其他同学来带的影响,引申到学生所学护理专业,思考在医院实习或工作的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维系,如何树立自己的职业形象,然后教师再讲述哲学中联系的原理、方法论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1.2结合时事政治运用例证教学法,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由于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学校条件局限,即使有学生有条件用手机上网,也只是关注一些娱乐小报和QQ聊天,学生不会主动去关注身边的新闻、国家大事。故在《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可适当引用时事新闻来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理论的同时,也可了解学习时事政治,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3结合多媒体展示、寓言故事、笑话、漫画、名人名言及事迹等各种形式运用例证法

结合多媒体展示、寓言故事、笑话、漫画、名人名言及事迹等各种形式运用例证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某种目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的兴趣是唤起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哲学家顾炎武说过:“非器则道无所寓”。哲学所讲的抽象的“道”,如果离开了得以存在的载体,即各种各样、形形的具体事物,就会“无所寓”,就是纯抽象的、无意义的,也就不会使人感兴趣,不被人理解。而教师如果借助各种“器”进行例证教学,上升到“道”,即从具体到抽象,则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认识是在行动当中不断地得到验证,不可能一次成功,具有反复性。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败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只要勇于实践,坚持知行统一,必将获得成功。”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刘欢的歌曲《从头再来》;通过“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寓言故事告诉学生“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通过“聪明的理发师和秃头顾客”的笑话,讲解“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有重要作用,如何培养合理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通过“你敢剪吗?”漫画讲解“矛盾的两个属性统一性和对立性,如何正确认识人生中的矛盾”;运用流沙河和袁隆平等名人名言讲“理想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讲“肯德基从艰苦创业到成功”的事迹告诉学生“实现理想要有坚强的意志”。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例证法外,还可以有许多其他形式将例证法运用到哲学教学中去,达到教学目的,实现德育目标。但在使用例证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2使用例证法应注意几点:

2.1举例应贴近学生生活

哲学课程的原理性较强,传统的“灌输”模式肯定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中,例证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哲学课堂不再那么沉闷、枯燥,也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例证的内容让学生感到陌生、遥远,那就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例证内容一定要贴近生活,这样,教师的例证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如讲到“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时,例举互联网上的关注热点。淘宝网站的经营策略的发展变化,由原来在淘宝网上免费开店到现在收15万元的保证金的调整,分析其中的利于弊,贴近90后学生的生活,能引起学生的讨论并在其中理解事物处于一切发展变化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2.2举例应符合学生理解能力

例证不宜过于复杂,难度也不宜太大,否则学生理解不了,也就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正确对待失败和成功的态度”这一问题上,举例蒲松龄正是在多次落第后才写出了《聊斋志异》时,汉族学生都能理解其中失败与成功之间相互转换的关系,但其中有部分少数民族同学就不懂“落第”是什么意思,这时,还需要特别解释该词。故使用例证法时要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否则就是白费力气。

2.3举例应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教学中的例证教学法在选择例子时,应把许多抽象的哲学原理简明化、形象化,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如讲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时讲到“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例子,课后,仍然有学生拿此例与同学开玩笑,能够正确运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篇5

一、教材的知识结构图与教材的具体内容不一致

教材第二单元前面附有如下一个知识结构图(见教材第26页):

从上图来看,“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二级标题,“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三级标题。然而,教材在具体内容编排上却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放在了“意识的作用”这一标题下,隶属于意识的作用,明显与知识结构图相悖。

从哲学体系讲,“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二级标题也不能涵盖“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这个三级标题,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讲的是意识的作用,或者说是意识的能动性,这是哲学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的基本观点,在体系上应置于“思维统一于存在”这个二级标题下才是。

附带说一句,教材在体系安排上的不当并不限于此。如“运动是有规律的”(见教材第33页)作为第四课第二节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第26页的知识结构图中没有得到反映。笔者认为,“运动是有规律的”,讲的是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应该作为一个三级标题置于“世界是物质的”这个二级标题之下。

二、教材的编排容易使人误以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有两节内容,第一节讲意识的本质,第二节讲意识的作用。教材在“意识的作用”这节中设置了三个分标题,分别是“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见教材第38~40页)从内容来看,前两个标题讲的都是意识的能动性,具体阐述了意识活动的三个作用: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的能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却是从物质世界多样性统一原理中得出的方法论意义的结论。哲学认为,既然宇宙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人们思考、改造着的唯一现实世界,那么我们就要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重要结论。

虽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也不能据此就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列为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一个方面。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为方法论更侧重于尊重物质运动的规律性,要求按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教材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放在了“意识的作用”这个标题之下,于是就出现了知识结构图不能统领内容的矛盾,使人误以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是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导致教学思路不清,知识逻辑混乱。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方法论,但是行文没能很好地体现这一思路

教材第二单元的知识结构图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编者的思路总体来说还算清晰,是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为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所得出的方法论来处理的。但是,教材在具体行文时却没能很好地体现这一思路。从内容来看,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和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都属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这两课的最后介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方法论是合适的。从哲学原理到方法论意义,逻辑严密,顺序得当。问题是,教材在章节安排时,却没有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为这两课的一个小结来处理,也缺少交代性的文字说明呼应前面的哲学原理,只是简单地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放在了第五课的最后一节“意识的作用”这个标题之下,不仅无法使人看出这是学习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得出的方法论意义的结论,反而会使人误以为这是意识能动性的一个方面。

笔者建议,教材在此处应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作个总结,或者概括点明:既然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那么,就要求我们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篇6

【关键词】古诗词;高中哲学;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在哲学教学中,如果能巧借古诗词,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使其与哲学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巧借古诗词学习辩证唯物论

高中哲学主要有两大模块四个单元,学生首先涉及到的哲学知识就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生初次接触到哲学这门学科,对其原理的理解和认知,有一定的难度,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容易出现认知上的瓶颈,制约学习的发展。这时可借用古诗词对其进行引导,拓展思维。例如结合资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这句古诗是学生普遍熟悉的,课堂上可从熟悉的事物着手,加以引导利用,让同学们合作探究,为何“月是故乡明”?你是否有相似的感觉?是先有月亮再有对月亮意识,还是先有意识再有月亮?通过探究分析“月是故乡明”不是客观事实,是诗人自身的主观感受罢了。审美活动也是认识(意识)活动,自然也遵循认识(意识)的一般规律。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是先有物质,再有意识,因而选B答案。这样一来,使学生从古诗中掌握哲学原理,点燃辩证唯物论的第一把火,照亮学习的道路。

二、巧借古诗词学习认识论

认识论也是学生不太好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在理解时,之所以不易深入,主要是因槠绞敝皇茄习,没有深入社会实践,感觉得获得的知识均来自书本,来自己教师的讲解,故对实践决定认识,没有切身深刻的体会。教学中可以引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强调的是要真正消化理解书本知识,还要积极参加实践。在认识论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材料加以深化,加深了学生印象,进一步地掌握了哲学原理。

三、巧借古诗词学习辩证法

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辩证法与认识论很不好区分,教学时要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1.巧借古诗词弄清楚联系的观点

教学中针对此观点可以引用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的人间疾苦声。”政府工作人员用这首诗鞭策自己,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的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B.事物的联系是其存在的基本条件;C.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D.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先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进行探究,然后解析这首诗从“萧萧竹”联想到“疑是民间疾苦声”,体现的是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D比较接近题意,A和B与这首诗无关,C是错误的观点。通过分析古诗词,突破联系观的理解。

2.巧借古诗词弄清楚发展的观点

在理解发展的观点教学活动中可以引用:“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组织学生集体朗诵后,笔者提问学生: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3.巧借古诗词弄清楚矛盾的观点

学习矛盾的特殊性的观点时,可以引用“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从哲学角度分析可得知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今后解决问题指明方向。

四、巧借古诗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哲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利于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发展。教学活动中可以引用“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进行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诗词中荀子把君王和老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船和水的关系,是想告诫统治者,要想坐稳江山,就要对老百姓施行仁政,要通过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的方式,赢得民心,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通过更多古诗词的运用,使学生受到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在高中哲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借用古诗词,帮助学生对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理解,深化认识,更好地记忆与运用,从而点燃学习哲学的火把,照亮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德珍.哲学课堂因古诗词而灵动[J].新课程(中旬),2013(09).

篇7

【关键词】高考 生活与哲学 复习方法 探究

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植根于人的情操、情趣和情爱的感性世界之中。本文以其为主线,通过对哲学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具体地、现实地领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为中学《生活与哲学》的高考复习提供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将哲学真正应用于学习提供一点哲理上的启示。

一、哲学范畴复习法是通过对哲学范畴的分类了解来学习《生活与哲学》的方法

哲学范畴是哲学里概括与抽象程度较高的概念,如物质与精神、信息与能量、运动与静止、必然与偶然、规律与混沌、对立与统一、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建构、理性与信仰、利己与利他等。在这里我们将其分门别类。主要分为四大块: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的学习,掌握哲学范畴的整体思路和框架。

二、关键词复习法

是根据高中《生活与哲学》每单元的小章节关键词理解和扩展记忆的学习方法。在《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里,学生对关键词的把握异常简单,如下图就清晰的建立了关键词链接起来的整个学科知识点,学生根据关键词对课程有了详尽的了解,通过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回忆知识点,在这里就起到了从学习到复习的整个方法和思路。

三、原理复习法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等30多个哲学原理构建了《生活与哲学》的整个框架,通过对原理的掌握是学习哲学的重要方法,这也是哲学课目考试惯常的考试重点。学生具体的理解原理的内容,按照原理的分类了解哲学的整个脉络和思路,从而学好高中《生活哲学》这门课程。

四、利用热点材料进行问题探究和分析归纳法

这是通过对时事热点的主动分析方法,是通过学生对具体材料运用哲学的方法分析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哲学思想的习惯,同时帮助他们养成哲学的思维习惯,将来源于生活的哲学应用于生活,从而轻易在考试中取胜。发现生活里的哲学,学习和应用应有效结合。

为什么有《教师法》没有《学生法》?为什么国学热?我们失去了,我们的教育忘了本,所以速食文化应运而生;第一:舍本逐末,对外来文化激励表彰,跃跃欲试,英语四级六级八级,却看不懂古汉语。哪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有中国深厚经典,有中国人的直接、豪爽、血腥。韩非说法治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还给我们纳岁币着,当时他们的名字还叫蛮夷、异族。庄周梦蝶 《逍遥游》 一辈子学一点点庄子的潇洒,你活得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怡然自得。孔子说“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活着,追求什么舒服而已。第二:过分的注重全面发展,培养不出来高精尖人才,领头羊迷失了方向——没有绝对的对、错,这是辩证法。聪明的人最早闻到变质的气息。SARS好多人发了财,口罩,大蒜,体温计;汶川地震的时候有照片拍到有人在废墟里捡破烂,他们有两种人,第一种生活所迫;第二种想发国难财,我觉得很合理,他自己愿意冒险,去追求他的利益也不犯法,为什么要谴责,这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什么要鄙视。

哲学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神秘的错误观念是学生对其本质的模糊接触造成,对《生活与哲学》的教授,正确的方法,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哲学的本源,从而使学生发现哲学对生活真切的解析和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温和的指引,知识在这个时候才能成为学习的欲望,考试当然迎刃而解。无论是应试还是学习,《生活与哲学》都是很好的方法论启蒙。

【参考文献】

[1]卢邦柱. 高中生活与哲学原理课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 教育导刊,2010(01).

篇8

【关键词】人文课堂 形象性思维 辩证性思维 整合性思维

人只是自然界一根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同样,在课堂上,学生就是一根成长中的会思考的芦苇。但由于应试教育,现有的哲学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对于哲学原理的兴趣度低,甚至反感抵触。这与哲学本身固有的灵动性与开放性相违背。而新课程强调的人文性,即文化中蕴含的精神理念、价值取向的共同属性,其核心是“人”,即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现结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进行阐释,初探高中政治学科人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人文的导入,培养学生形象性思维

一本好书,总有引人入胜的开头,激起人追根求源的兴趣。一堂好课,也要有好的导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而愉快地进行学习。尤其是在哲学原理很抽象,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易理解的情况下,利用视频材料,歌曲、图片等鲜活事例导入,很容易把哲学中抽象的哲理具体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培养学生的联系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如在《世界是普遍联系》一课中,用幻灯片展示图片:2013年十一黄金周是高速公路免费一周年,拥堵加剧引多方争议。图片中十一黄金周,高速公路变成高“堵”公路。在视觉上有股冲击力,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本课的知识,从而愿意学,高兴学。紧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引多方争议?顺利成章地引导出今天课题的第一个知识点:什么是联系。

二、人文的体验,培养学生辩证性思维

有一个寓言故事:狐狸想穿过墙洞去吃院子里的葡萄,洞很小,只好在洞外斋戒7日,让身体瘦下来;钻过墙洞,吃够了葡萄,身体长胖了,想逃出来,只好斋戒7日,最终依然是一只瘦狐狸,但已经不同于其他狐狸。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体验的过程,这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使学生成长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如创设情境一:从2012年国庆节起,国人在重大节假日享受到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的惠民政策,但这块看似甜蜜的“蛋糕”却好吃难消化,十一黄金周,高速公路变成高“堵”公路。到处摩肩接踵,人潮涌动。汹涌的人流令景区不堪重负,更令游客好心情打了折扣。

有些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等方式,对十一黄金周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甚至有些学生有亲身出行的经历,那么教学的过程就会变性的体验过程,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在贴近学生生活,有话可说的情况下,还要让学生有目的性发表观点。抛出课前预设的问题:有人认为,“堵”都是“高速免费”惹的祸,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为什么?通过激烈的讨论,主动地发表看法,而教师及时扑捉学生表达的重要信息,写在黑板上。有的学生认为是高速免费,导致车流密度增加,行驶速度缓慢,事故也多起来。有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出行者素质太低,超饱和的车流量,影响车流缓慢,一些司机随意的超车,见缝插针,占用应急车道等不文明现象,引起高速公路车祸,而一旦发生事故就要堵车。当然,还有些学生认为我们的路不够宽、不够多,景点的优惠政策的吸引等。在概括之后,作为学生的引领者,我们不仅要培养他们关注生活,合理表达观点,还要辩证思维看待高速免费,不能因噎废食。高速公路变成高“堵”公路,不仅仅与政府制定的高速免费政策有关,同时还涉及出行者素质、旅游景点优惠政策以及客观的路况天气情况不无关系。从学生对于高速公路堵的原因中,我们很容易地总结出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联系的普遍性。三、人文的生成,培养学生整合性思维

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无序的、难以形成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借助多媒体创建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帮助学生营造人文课堂环境,构建知识间内在框架,及其逻辑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还可以深入引导学生整合性的思考,特别是解决问题中更是如此。

如情景设计二:去年堵了,今年又堵,也许明年还得堵。2013年10月1日上午11点,市民孟先生在服务区长叹说:“去年我就堵在京承高速上,当时想着,明年估计好多人就不敢这时候出来了,可能人反倒会少了,没想到,也许人人都是这么想的,今年还是堵成这样。” 设计问题:为了明年的出游更加顺畅和舒心,你会给人们的出行提供怎样的意见和建议?为什么?

通过对情景设计一的分析,我们对高速公路变成高“堵”公路的原因有了充分分析、整理、整合。教师可以灵活地引导学生,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实际问题,便于形成知识脉络。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从主客观因素分析,主观因素,即人的因素是交通事故产生的根本因素。客观因素,即车辆、道路、环境是重要因素,管理是关键因素。从涉及的主体分析,有政府的政策、管理,有公民的有序参与、知识素养等。因此,我们可以针对主客观原因采取措施,也可以从涉及主体采取措施。譬如,由于道路的容纳量不同,天气变化,要求我们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以,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这是对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的运用。同样也可以引导出联系的客观性,及其方法论如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笔者认为,哲学课堂,是智慧的积淀,是情感的升华,是能力的提升。这依赖人文课堂创建,以学生为核心,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唤醒学生情感经历,生成丰富的情感体验,甚至新的情感体验,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求得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春梅,王炜.“太极思维”在哲学课堂的应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8)25~2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