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精准农业市场前景8篇

时间:2023-08-25 09:09: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精准农业市场前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精准农业市场前景

篇1

一、指导思想

围绕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应用先进技术为手段,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目标,培育机制先进、创新性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为重点,发挥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对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经营理念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选项原则

1、有利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在项目的布局和构成上,应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走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应能够促进农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有利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和经营方式的原则。项目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导向,探索各种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增强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的辐射、带动作用。

3、有利于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原则。项目建设应把建立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加强对原产地、生产过程、投入品和终产品的全程质量监控作为重要内容,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4、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鼓励技术创新的原则。项目的选择应注重依托我国特有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强对品种、技术、工艺等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技术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精品农业。

5、有利于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市场、技术、标准等服务体系的建设,探索具有良好自我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模式。

6、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主要内容与工作重点

1、高效种植业、养殖业优良新品种繁育及良种产业化示范

鼓励运用先进技术进行优质、高产、抗逆的农林产品新品种的繁育,推动现代种业发展;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形成鼓励创新、加速优质新品种产业化的良性循环机制。重点支持:对在农产品市场有较大影响的、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动植物新品种;对扩大出口创汇、带动农民增收具有明显效果的动植物新品种;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急需的林、草新品种。

2、具有品牌优势、出口创汇能力的农产品种植、养殖技术产业化示范

重点支持名、特、稀、优农产品高效、无公害种植、养殖技术产业化示范。通过对农业生产各环节投入要素的优化控制,促进名、特、稀、优农产品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振兴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和竞争力的中国名牌产品。

3、设施农业技术集成产业化示范

通过设施条件下生产要素(含病虫灾害控制关键技术)的优化集成,探索在不同生产领域和不同生产组织形态下,开展高效、无公害、标准化设施农业生产的新模式。重点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领域进行大田环境下节水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在出口创汇、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领域,进行无公害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4、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产业化示范

鼓励利用高技术开拓农副产品的新功能、新用途,重点支持农副产品综合开发、多梯度利用,动植物废弃物高效、合理利用项目。

5、绿色环保型农业投入品的产业化示范

重点支持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肥料、农药(含兽药、疫苗)、生长调节剂、饲料(及其添加剂)等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支持有良好市场前景或依托工程背景的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化示范。

6、农业信息化示范

重点是围绕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向农业企业提供优质、方便的政策信息服务为目标,进行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建立面向生产、技术、市场的信息化平台,探索农业信息化规范服务、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模式。

四、具体要求

1、所申报的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和技术政策,符合安排原则和工作重点,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性,具备产业化条件,产品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竞争力,预计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明显的示范、推广作用。目前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或未取得国家有关方面生产许可的项目,不在受理范围。对已经支持过的同类项目原则上不再支持。传统农产品精加工项目和食品加工项目不在本专项讨论范畴。

2、所申报的项目应提供相应的技术评价文件,包括省部级以上的技术鉴定证书或发明专利证书,相关的查新报告,国家权威部门提供的产品检测报告等;有产品准入条件和标准的项目,必须符合该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3、如无特殊情况,我委于每年3月和9月开始项目的审理工作,请有关部门和地方计委在我委开始审理工作15日之前,将所申报的项目建议书、项目简介和项目简表等有关文件(一式两份)和相应的电子文档(需符合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申报管理系统的要求)报送国家计委。2*年项目申报工作截止到3月31日。

篇2

关键词:无人机;现代农业;应用现状;发展方向

无人机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伴随着技术的突破和成熟,无人机由于工作适用性好,操作灵活,方便快捷等优势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并逐渐作为现代农业工程中的一种新型设备[1]。目前,无人机在现代农业工程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1~5],进一步的解放了人力,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信息化和精准化。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农用无人机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农用无人机在农业信息化,农作物植保以及农业精准化等方面应用广泛;了解了目前我国在农用无人机推广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阻碍,最后从建立智慧农业的角度,在技术,市场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农用无人机产业的发展方向。

1 国内外农用无人机应用现状

农用无人机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应用较早。欧美国家由于农场集中度高、作业面积大,固定翼飞机发展较快;日本耕作面积小并且分散,适合发展轻型低速近距飞机,小型无人直升机发展迅速[5]。我国由于国情和技术等原因在农用无人机领域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在无人机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农用无人机的技术,研发速度以及机型,应用范围等得到了长足的进步[1~5]。总的来说,目前农用无人机主要用于农业信息化,农作物植保,农业精准化等领域。

1.1 农业信息化

无人机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可以作为遥感测绘平台,可以时时获得监测数据。无人机作为新型遥感和测绘平台,相比于传统的卫星航空观测更加方便灵活易实现,分辨率也更高,数据信息也具有相当或更高的准确度[3],因此在农业信息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土壤湿度监测方面,无人机也能起到重要作用[4]。监测区域土壤湿度有利于对农作物进行信息化管理。传统的土壤湿度监测站不能满足大面积、长期的土壤湿度动态实时监测的要求,限制了其在农业信息化、自动化方面的发展及应用,而光学设备在高空中会受到云层的阻碍[4],使观测不易实行,因此无人机的应用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无人机可以搭载可见光近红外光设备作为检测手段[4],通过对比图像的特性,得到关键信息,保证所建立的模型的高准确性,完成土壤湿度的合理化监测,信息采集与建模,是农业信息化的关键一步。

1.2 农作物植保

无人机技术在农作物植保方面主要体现在作物的病虫害监测以及农药喷洒[5]方面。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农药喷洒,传统的人工以及半人工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种植的需要,而且喷药人员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无人机用于农药喷施就具有极大的优势,在国内外的应用中,日本等发达国家用于植保已经比较成熟[4],我国无人机植保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年来无人机行业的火热,植保无人机一经推出便引起广泛关注。植保无人机可以有效地实现人和人药物的分离,安全高效。目前国内植保无人机领域的研究在不断加深,推广速度和市场认知度也在不断提高,植保无人机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2]。

1.3 农业精准化

农业精准化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对农业进行定时、定量、定位进行管理与操作,目的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收入,并且减少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将资源利用最大化[2]。实现农业精准化要建立在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之上,无人机可以随时的监测作物长势、土地条件变化、病虫害预防、农药肥料施用效果等信息,并作为农业生产决策的关键定量参考信息,从而可以有所依据的对作物进行相应的支持处理,既节省了资源,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2 无人机在现代农业应用存在不足

2.1 使用成本高

无人机作为新时代的农机相比于传统的农机存在成本高的劣势。例如,用于植保的无人机售价大都在5万~20万元之间,不具备可以推广的价格优势。目前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很不完善,仅有几个省份将植保无人机纳入了购机补贴范围,成本过高使无人机推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2.2 专业人员缺失

由于我国农用无人机的起步晚以及体系建立不完善,无人机专业人员和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6],直接影响了无人机的推广应用。另外,农用无人机市场体系建立不完善,相应的市场标准缺失,也是造成推广困难的原因之一。

2.3 技术存在短板

据了解,我国进入市场的农用无人机在关键性能、可靠性、操作便利性等方面与日本等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6],一些关键技术如控制系统、电池等制约了产品综合效能的发挥。

3 农用无人机发展方向

3.1 技术方面

目前应用于农业的无人机在技术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科研机构以及农机企业要进一步提高无人机的操控性能,续航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从建立智慧农业的角度看,农用无人机在技术,平台,管理系统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用无人机要紧随智能网联的发展方向,不断创新,力求在技术上有所突破。

3.2 市场方面

需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以及市场机制体系。农用无人机产业的推动、发展需要企业、科研机构,销售机构,售后机构等各方面的积极参与且充分合作。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技术标准、产品标准、行业规范等,推进售后,维修等服务机构建设,打造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支持,使用维护等一系列关键环节,促使农用无人机行业健康发展。

3.3 政策方面

除了在技术上寻求稳定和突破,市场建立完善的体系之外,国家政策的扶持也是推广农用无人机的必要措施。政府需要继续加大重视支持力度,主要包括农业补贴政策的倾斜,农机目录的完善,对无人机生产、服务企业的政策扶持[6],农业作业低空开放等,保障农用无人机行业的推广以及智慧农业的建成。

4 结束语

目前,农用无人机在农业信息化,农作物植保,农业精准化等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正处于行业的上升期。在我国农用无人机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无人机的成本,技术,市场,管理,专业人才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制约了农用无人机的推广和发展。因此,在技术上要进一步提高操作性,降低使用成本,并着眼未来,建立智能网联的农用无人机技术,实现信息化和精准化农业;市场方面要建立健全市场销售,服务体系,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国家政策方面要加大重视支持力度促进农用无人机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志云,李长贺.无人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2016,6(4):23-25.

[2]高新华.无人机在r业精准化方向中的作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0):171.

[3]李勇志,支晓栋,唐海龙,等.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发展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5(25):350-351.

[4]贾鹏宇,冯江,于立宝,等.小型无人机在农情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5(4):261-264.

篇3

关键词:自走式;无人驾驶;植保机械;市场分析

中图分类号 S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86-02

农作物田间管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而植保机械更是其中的最短板。目前国内植保机械主要是以人工操作的背负式机械、手动以及机动植保机械为主。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主要以大型智能化机械以及航空植保机械为主,国内传统的人工操作机械由于存在工作效率低、机械笨重、耗能大、压苗严重、人工中毒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自走式无人驾驶植保机械突破了多项关键性技术,能圆满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不仅可实现无人操作、自主行走,而且具有结构轻便、体积小、重量轻、易通行等优势。

1 农业植保机械市场概况

1.1 国外农业植保机械市场情况 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植保机械由航空植保机械和大、中型自走式植保喷雾机械作为主体[1]。其中,大型植保机械普遍采用悬挂式或牵引式,喷幅达18~40m,药箱容量为400~4 000L,作业速度8~10km/h。日本在传统植保领域有日本丸山和井关等企业生产的自走式植保机械,在水田应用优势明显,日本在农业植保无人机领域走在全球前列,目前日本植保无人机保有量约为3 000架。

1.2 国内农业植保机械市场情况 我国的植保机械发展较慢,现在使用的植保机械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 手动背负式植保机械 我国手动背负式植保机械占整个植保机械80%的市场份额[2],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但喷药均匀性差,施药者劳动强度大且容易中毒,作业效率低。

1.2.2 航空植保机械 近年来植保无人机在我国发展很快,截至目前,到国家植保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测的企业已有100家左右。

1.2.3 机动植保机械 机动式植保机械主要包括两个类型:一是机动背负式喷雾弥雾机,二是机动担架式喷雾弥雾机。

1.2.4 喷杆喷雾机 喷杆喷雾机主要有牵引式喷杆喷药机、悬挂式喷杆喷药机和自走式高地隙喷杆喷药机。其中,自走式无人驾驶植保机械是一种新型的喷杆喷雾机。

1.3 国内植保机械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可靠性差 与发达国家植保机械相比,我国的植保机械可靠性差,容易出现故障,喷洒不精准,作业效果差,田间通过性差。

1.3.2 安全性低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主要采用人工背负式植保作业的方式,常常造成人员中毒的事件。

1.3.3 适用性差 植保无人飞机主要适用于高浓度的药水喷洒,不太适用于低浓度药水的喷洒,也不太适用于稠密作物下部的病虫害防治。

1.4 国内植保机械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以背负式手动喷雾器为主,发展适合我国各地区多用途植保机械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药害残留、农业生态环境和劳动力节约的重视,背负式打药机将退出主流植保机械,中小型高地隙喷杆喷雾机将是今后发展的主要产品,其中,智能型植保机械将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2 自走式无人驾驶植保机械市场需求

自走式无人驾驶植保机械智能遥控、喷雾精准、省水省药、安全高效、可靠性好、适用性好、田间通过性好,市场前景好。该产品,售价在每台10万元左右,考虑到新产品上市,市场基础比较薄弱,品牌知名度不高,2017年需求量较低,预计3 000台。

待第一批产品投入市场后,2017年预计市场需求量估计3 000台,2018年,由于大部分消费者依然持有传统手动与机动植保机械的消费心态,市场增幅不明显,同比预计国内市场需求量预计将达到3 750台,较2017年增长750台,增长率为25%;经过两年时间的市场推广,由于产品技术先进,全智能化操作模式,将迅速抢占国内市场,市场认知度明显提升,产品品牌知名度大幅提高,预计2019年国内市场需求量将达到5 737台,较2018年增长1 987台,增长率预计为53%;2020年,市场需求量将继续攀升,达到10 326台,国内市场日渐成熟,增长率将达80%;2021年国内市场需求量将持续高增长,预计将翻一番,达到20 652台。

3 自走式无人驾驶植保机械目标市场

产品目标市场锁定:农场、合作社、种植大户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机合作社数量已经达到5.4万个,比2014年增加4 400多个,入社成员数达到190万人(户)。农机合作社、农业联合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机手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新型植保机械需要量巨大,企业可通过基地示范、现场演示、开展培训等方式,根据其服务或种植的土地规模、土壤条件、气候、年降水量等情况,进行农机及农资的合理配套,并辅以相关种植农艺,科学管理,在提升农业服务组织经营管理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多做努力。

4 结语

目前自走式无人驾驶植保机械市场占有率很低,市场基础薄弱,但是发展潜力巨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农业生产越来越走向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智能植保机械将逐渐取代传统的背负式喷药机,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下,自走式无人驾驶植保机械将会获得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刚才听了市政府对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通报,总体感觉到,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严峻态势,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牢牢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定向施策,精准发力,精心谋划和办成了一批大事要事、实事好事,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持续健康发展,这些成绩来之不易,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是坚决的,对形势的研判是准确的,确定的工作思路是符合实际的,采取的工作措施是有力有效的。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破解全市发展难题、促进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一是在研判形势中坚定信心。准确把握当前全市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当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第三产业增长动力偏弱等短板问题,集中精力开展调查研究,找准问题根源,提出对策建议,为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建言献策。二是在服务大局中助推发展。紧紧围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加大对社会事业、民生保障、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等问题的关注力度,通过提案办理、社情民意信息等途径,促使有关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在履行职能中主动担当。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广泛的优势,主动加强对外交流,在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多做工作,在促进经济交流、深化互利合作、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多办实事,在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方面多出主意,为促进经济增长、助推小康建设提业支撑。

下面,按照本次会议要求,就如何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和学习思考、调查研究的收获,我谈三点建议,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扶持力度。近年来,国家省市持续加大项目建设扶持力度,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展顺利。但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建议市上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确保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篇5

——记黑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xxx是xx县xx镇xx村村民,为了脱贫致富,2011年,她在本村承包500多亩山林,投资300多万元创建了林下黑鸡放养基地,组织周边群众创办了xxx黑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努力,她创建的合作社先后获得“xx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xx省名牌农产品”、xx省质量可追溯示范养殖基地、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xx省著名商标、xx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xx省科学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xx省供销社农林专业合作社示范社、xx“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优秀项目、“xx省巾帼示范重点基地”、xx市知名商标等荣誉称号。合作社事迹被xx电视台、xx市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导。她本人先后荣获xx县“三八”红旗手、 “xx县十佳农民”2017xx市农村实用人才、xx市高层次人才(第五层)等光荣称号,被中国老区促进会评为“老区脱贫—巾帼标兵” 荣誉称号,当选xx省第十二次妇代会代表。

弃商从农走上养鸡路。早年曾经从事服装设计,还曾是国内几家赫赫有名的酒品、饮料经销商,几年的市场销售经历为她积攒了许多管理经验。2010年,瞄准黑鸡的市场前景良好,她和丈夫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了养殖黑鸡的技术,养起了首批500只德化黑鸡。这样的规模在小山村里并不多见,一开始还遭到了家中老人们的强烈反对,“从来没人养那么多鸡,只怕到时卖不出去。”但她坚定信念,决意前行到底。2011年,她彻底撇开了经商,一心一意和丈夫经营养鸡场。2012年,她正式成立“xxx黑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xx山牌xx黑鸡”商标,黑鸡养殖规模随即扩大到存栏6000多只。

篇6

依托产业贷款 帮助农户脱贫

2016年以来,方城县农信联社加大对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特色优势产业的金融支持,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金融模式,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脱贫致富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和发展。

贫困户要致富,资金是刚性需求。但是,有两个瓶颈却难以突破,一个是信用担保,另一个是财产抵押。为破解这些难题,方城县农信联社从普惠金融的视角推动“金融扶贫”,让贫困人群得到更多的小额贷款等基础性金融服务,为他们提供参与经济建设的平等机会,促进其脱贫致富能力的提升,实现自我减贫、自我脱贫。

为确保贫困农户切实受益,方城县农信联社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突出资金扶持重点,优先扶持农户发展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种植业、饲养业、加工业等“短、平、快”和“小、巧、精”致富项目。同时,该县农信联社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覆盖面和普惠度,进一步向县域农村延伸触角,更多地支持返乡农民工、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创业就业;把小额农贷与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三大工程等项目结合起来,发挥小额信贷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创新贷款产品 加大支持力度

方城县农信联社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开发适合贫困地区的特色信贷产品,不断创新适应贫困人群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民住房抵押等融资担保方式;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推出了“财政惠农信贷通”,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通过农村合作社设立担保基金,合理分担信贷风险,提高贫困户的融资可得性。

篇7

【关键词】 农业 物联网 冬枣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在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时期,必须把稳定发展农业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然而我国农业的发展存在多方面制约因素。随着信息技术,尤其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近年来,冬枣种植效益较高,农民广有种植,但粗放式的冬枣种植手段和管理模式,存在着多种弊端,严重影响了冬枣产业的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冬枣种植中有广泛的应用。

1 农业物联网技术能推动冬枣种植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实现

农业物联网通过各种环境和视频感应芯片和传感器,实现设施环境监控。可以最大广度地收集人和自然界各种相关信息,然后借助有线、无线和互联网络,实现三个互联互通。首先是实现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农民、农业科技专员等“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其次是实现土、肥、水、气、作物、仓储以及物流等“人与物”的互联互通;最后是实现农业数字化机械,自动温室控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等“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三个互联互通真正实现即时感知、信息通畅和高度智能化。

例如,环境和视频传感器能采集到冬枣生长环境中的气温、湿度、用药、土壤营养等全部信息,设施环境监控,采集单株枣树位置信息,生产枣树分布电子地图,将电子地图作为底图实现信息查询、生产信息管理、数据统计等功能。再如,可把每棵冬枣上植入一个感应芯片,每个感应芯片,就是每棵冬枣的“标签”或者“身份证”。这个“身份证”不但能够记录冬枣生产的全过程,而且能够随时向信息平台智能反馈每棵树的生产管理情况,做到一有质量预警信息,就会自动报警。另外,土壤感应器可以检测冬枣的施肥状况,为保证品质,冬枣所用的肥料都是有机肥,如果肥料成分不达标,土壤感应器可以即刻检测出结果。

2 农业物联网技术能提高冬枣种植全方位精准化、精细化、数字化等生产过程管理水平

基于物联网技术提出的农业生产过程管理解决方案,利用了物联网信息技术来改善生产系统的工作效率、提高投入资源的附加值、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及资源损耗,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冬枣种植环节,利用农业智能传感器可实现冬枣种植环境信息的实时有效采集和利用自组织智能物联网对采集数据进行远程实时传输报送。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监视冬枣种植环境的各种参数,如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土壤养分、土壤酸碱度值、降水量、温度以及气压、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等,这样就为冬枣种植精准化、精细化、数字化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优化了冬枣种植生长环境,既可获得适宜冬枣种植生产的最佳条件,提高冬枣产量和品质,同时又可提高水资源、化肥等农业外部投入品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通过标准化管理、精耕细作管理、设施农业管理和健康种植,实现了对冬枣种植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提升了冬枣生产竞争力。

3 农业物联网技术能有效地保障冬枣生产和食用安全

在农产品和食品流通领域,集成运用电子标签、条码、移动通信网络、传感器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农产品和食品追溯系统,可以实现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跟踪、溯源和可视数字化管理,对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嘴边、从生产领域到销售领域全过程全方位实行智能监控,可实现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在不同供应链主体之间的无缝衔接,不仅实现农产品和食品的数字化物流,同时也可大大提高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

如在枣包装或出厂时,冬枣芯片内各种信息可通过系统统一数据接口将数据传送到中心数据库,并通过条码打印控件打印二维条码,实现与流通环节的衔接。大的包装可采用RFID芯片标签,可采用特制的读写装备进行读写,内部小的包装可采用一维+二维条码的方式进行追溯。在这个平台上,不仅能够实现冬枣质量的全程追溯,而且能够对生产管理过程进行全程控制。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网站、手机短信以及触摸查询机等方式访问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条形码、RFID等标识查询到所购买的冬枣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全程环节的具体信息,从而保障质量安全可追溯。

4 农业物联网技术能推动冬枣观光—采摘—休闲—科普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延伸发展

农业产业延伸能带来更多的附加值。在农业产业延伸领域,通过智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把农业生产过程与农业观光旅游、教育科普等有机融合起来,招引市民到郊区、乡村,与村民共同参与、体验到农业生产中来,市民可以种植管理农产品,采摘农产品,体验劳动生活,也可以全程监督农产品的生产流程,这样可以实现城乡互动,村民市民互动,消解二元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生产与消费的无缝对接,促进形成新型综合性农业生态体系,这可以从本质上实现传统农业生产、经营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根本性转变。

借用物联网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拉长冬枣产业链,促进冬枣产业长远发展。例如,沾化成立冬枣生态旅游区,景区内部的信息实况实现农业物联网平动,智能管理,有效提高了运作效率。冬枣生态旅游区以“品尝沾化冬枣,体验农家风情,享受自然休闲”为主题,突出了浓郁的冬枣文化,其中冬枣嫡祖、冬枣示范园、天女献枣、枣乡艺苑、科研科普区以及认养冬枣林区等独具特色的景观,集观光、采摘、旅游、科普、考察、休闲于一体,发展成绩十分显著。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与市场的多重约束,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的压力依然存在,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的任务越来越重。农业物联网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标志着冬枣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现代化发展阶段,对于优化冬枣产业种植结构、激发冬枣产业发展活力、提升冬枣产业生产流通安全、加快冬枣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果农增产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晓明,陈岩.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温室农业监测中的应用.农机化研究,2009,31(6):141-144.

[2]牛孝国,朱桂芝,夏宁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业现场数据采集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9(24):515-519.

篇8

[关键词]农民收入;长效机制;收入增长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2-0033-02

同志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重要工作是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的这一号召,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实利益,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如何抢抓新机遇,明确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此谈几点浅见。

一、构建结构调整机制,靠产业优化升级促增收

应按照产业调优,质量调好,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发展目标,切实抓好结构调整。

1.围绕市场需求调结构。在农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应把市场开发与研究放在突出位置,既要研究现实市场,又要研究潜在市场;既要研究国内市场,又要研究国际市场。通过对不同品种分门别类地研究市场需求量、消费热点和产出比,来决定经营品种的取舍。

2.围绕提高品质调结构。抓紧淘汰那些不适销对路和效益低的品种,大力引进、选育和推广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特品种。并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开发绿色、有机、安全、营养的优良品种,在养种加各生产领域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以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来提高商品率。

3.围绕加工增值调结构。应抓住当前主要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一批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通过开发终极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4.围绕区域优势调结构。应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地理、交通与资源等优势,根据地区间的土壤、气候以及环境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选准市场需求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结合点,着力在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主导产业上下功夫。

5.围绕节本增效调结构。各地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扩大“精准农业”范围,根据农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对各种养分的客观需要,实行科学配方,适时精量投入,减少和消除损失浪费,努力把单位生产成本降到最低水平,使布局和选项能最适合资源特点。

二、构建集约经营机制,靠推进农业产业化促增收

农业产业化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因此,应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任务来抓,力求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应着力发展那些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出口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从资金、信贷、土地、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使其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兼并、招商引资等形式,达到优化资产配置,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增强带动功能的目的。

2.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应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优势产业的形成,以及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其逐步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产与销的相促并进,从而营造一个重点行业形成优势,重点产业形成规模,重点区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名牌的基地建设新格局。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应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合理界定产加销各环节的权利和义务,妥善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应通过发放生产资金、赊销生产资料、提供生产服务等形式,把加工、销售的利润给农民返还一块,以改变单纯的买卖关系,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联心联利、共谋发展的经济共同体。为了抗御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双重风险,应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基地风险保障金制度,在创利多的市场波峰阶段,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基金,专款专储,以备农民在遭受自然灾害、产品滞销、市场价格下跌时,为其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避免农民收入下降。

4.以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档次。在推进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应紧紧围绕科技创新,重点抓好农作物栽培、畜禽良种、农产品深加工、节水农业、饲料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工程和电子信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继续抓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通过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和服务等工作,带动农民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使潜在生产力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提升产业化经营档次。

三、构建市场拉动机制,靠拓展流通空间促增收

农产品能否及时销售出去,卖个好价钱,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把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流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

1.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应继续培育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贸易市场为支撑,以要素市场为辅助的贯通城乡、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管理规范、高效通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拉动作用。通过采用经纪人、产销直挂、农商对接、网上交易等方式,努力扩张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使农产品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进入市场,为农民增收提供便利的交易平台。

2.整顿和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应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制度,通过规范经营行为,改善流通环境,确保货畅其流。对农民从事农产品营销,市场监管部门应坚持低标准收费,多功能服务,高效率办事,使农产品进入市场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卖出好价钱。

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组建精悍的农产品推销队伍,走出去与国外客商开展多种形式、不同规模的贸易洽谈活动,签订双边贸易协定,跟踪监测预报国际市场供需、政策法规和疫情检验标准等动态,为扩大农产品外销架起坚固的桥梁。

4.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应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扶持,分类指导,逐步规范的原则,从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入手,积极引导各类农业经济主体,在自愿联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创办涵盖农林牧渔各业的专业合作组织,以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应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打造更多的农产品营销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真正让农民赚到距市场最近的钱。

四、构建转移就业机制,靠扩大劳务输出促增收

针对农村人多地少的实际,各级政府应积极抓好劳务输出工作,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1.强化技能培训。通过全面启动“阳光工程”,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农民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职业教育阵地,整合培训资源,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注重培训的适用性、针对性和长效性,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以技术操作为中心,以文化素养、道德品质、法制观念为补充的就业技能培训,尤其是抓好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使其具备一技之长,增强择业能力。

2.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各级政府应从强化服务职能入手,专门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管理机构,尽快将其纳入统一、规范、高效的运行轨道。通过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上下贯通、快捷互应、资源共享、覆盖面广的劳务信息网络,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加强劳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论证。对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农民建档登记,上网备索。应组织劳务信息机构与外埠劳务信息网络对接,广泛收集域外用工信息。对内则加快传递速度,通过举办输出洽谈会、印发简报、电脑传递、发送手机短讯和热线电话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将有价值的用工信息反馈到千家万户。

3.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应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继续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防止变换手法向进城就业农民及用工单位乱收费。同时,应提供跟踪服务,监督用工单位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帮助农民对其人身安全、工资支付和劳保待遇等问题进行认真审核。出现劳动纠纷时,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以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构建政策保障机制,靠强化宏观调控促增收

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可靠保障,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狠抓政策落实。

1.全面落实反哺惠农政策,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确保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充分发挥农发基金的导向牵引作用,把资金集中投向与农民增收息息相关的节水灌溉、乡村道路和电网改造等基础工程建设。另外,应加大对农业资金投放的管理力度,建立和完善农业资金投放公示制度、资金分配项目管理制度、项目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和项目资金使用绩效考评制度,加强对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农业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2.落实土地承包政策,促进有序流转。应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完善流转制度,大力推广土地流转的先进经验,采取租赁、入股、转包、转让、委托经营等形式,使土地向种田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促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以提高单位经营者的收入。

3.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应明确规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向农业发放贷款的比例,不断优化投融资环境,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额度,以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切实解决好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