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09:09: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音乐对教育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首调唱名法”是由英国女教师S.A.格洛弗(SarahAnnaGlover,1786—1867)发明的,这种渐变的识谱法很快在全世界迅速传播,为很多国家的社会音乐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首调唱名法”是以“移动着的DO”为基础,就是说,“首调唱名法”中,DO的位置和高度可以使移动和变化着的,但各个音级却有着确定不变的唱名和全半音关系。例如,无论在任何大调中,它的第一级音都唱作DO,第二级都唱作Re,第三级都唱作Mi,以此类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首调唱名法”适合业余学生学习。“‘固定调唱名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建立在绝对音高概念上的唱名法。它是同基本音级的绝对音高相关联的,以‘绝对音高听觉’为基础,能够直接快速地感知乐音的绝对音高。”[1]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固定调唱名法”适合专业音乐学生学习。“首调唱名法”和“固定调唱名法”各有其优势和不足。“首调唱名法”与调式体系紧密联系,所以作曲家们在进行音乐创作时一般经常使用首调思维。在使用钢琴进行即兴伴奏时,使用首调思维可以快速准确的进行键盘和声的布局。这样说来,无论是在专业音乐实践中还是业余音乐活动中,首调思维都有其实际运用价值。但由于首调唱名位置是随着调的不同不断在移动的,所以缺点在于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中调高的纵向关系。在现代作品中,作曲家常使用离调、转调等作曲手法,这样的作品显然“首调唱名法”是不太合适的。而“固定调唱名法”其优点和缺点恰恰和“首调唱名法”相反,其在进行音乐听觉思维时能很快将两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用音名确定下来,而且更便于视唱一些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但在用钢琴即兴伴奏时就很难快速准确的进行键盘和声布局。
二、对于“首调唱名法”的不同观点
虽然“固定调唱名法”有其优势,但培养这种唱名法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门训练,甚至是从小进行训练。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固定调唱名法”是一种专业的唱名法,甚至认为是一种高级的唱名法。“首调唱名法”是建立在相对音高概念上的唱名法,使学生们在视唱中降低升降号多而带来的难度。听音范围也控制在了7个调式音级范围内,听觉难度也就自然而然减小了。在运用和选择过程中许多学者不看好“首调唱名法”,卞祖善老师甚至认为“让无数掉进收掉陷阱的学者不能自拔”“都是简谱惹得祸”等看法。但是果真如此吗?杜亚雄老师却持不同观点,他认为“任何一种乐谱都是用来记录音乐的符号,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音乐本身。因为把符号当成它所代表的事物是一种错觉,所以一个人能否‘内心听觉感应音乐’和他使用何种乐谱和何种唱名法根本没有关系。”[2]“首调唱名法”的优势我们有目共睹,在运用过程中,难道真的不能像“固定调唱名法”那样自如地视唱离调,转调及现代派的音乐作品吗?其实不是这样的,“通过正确的首调唱名体系训练的学生,应该同样能自如地视唱离调,转调及现代派的音乐作品。”[3]我们众所周知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今世界三大教学法之一,其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而使用“首调唱名法”是柯达伊教学法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柯达伊认为,使用“首调唱名法”比使用“固定调唱名法”,更可以帮助儿童很快地学习读谱。因为“首调唱名”不仅表示了音高,而且还建立了音级的倾向感觉、建立调式基础。有的学者认为建立“首调唱名法”的观念之后,它就变得十分牢固甚至顽固。要想改变它,它非常困难,而且指出成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匈牙利音乐教学是以“首调唱名法”为基础的,这跟他们所用的教学主要材料和教学基本手段有关,他们以民间歌曲为教学主要材料、以歌唱为教学的基本手段。然而。柯达伊教学法同样也重视“固定调唱名法”的学习,儿童训练起来也不会混淆,不会产生矛盾,而是做到了取长补短。这样看来,并不想有些学者说的那样“首调唱名法”是顽固的,难以的。相反,“首调唱名法”不仅不用,而且其用途相当之大。虽然学者们对于“首调唱名法”各有其观点和意见,但是客观的说,“首调唱名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的,无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专业学习音乐的学生。我们不能因为有的作曲家认为“首调唱名法”不好,我们就不去学习和研究它。毕竟其存在有其存在的意义,而且不仅仅是存在,在世界上影响相当之大。
三、基础音乐教育中“首调唱名法”的运用
在研究基础音乐教育过程中本人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从小学习钢琴、手风琴等键盘类乐器的学生,他们一般都是以“固定调唱名法”进行视唱练耳学习的,而从小学习声乐或民乐的学生多数以“首调唱名法”进行视唱练耳学习。学习钢琴的学生会很自然的把琴键与唱名对号入座,不需要特意学习“固定调唱名法”,而学习声乐、民乐、管乐等其他专业的学生却做不到。这说明“首调唱名法”和“固定调唱名法”都有其适合的人群。但是学习钢琴、手风琴等键盘专业的学生只使用“固定调唱名法”就可以了吗?显然是不行的。因为我们在上文中也提到,让使用“固定调唱名法”的学生使用钢琴进行即兴伴奏时,不使用首调思维就很难快速准确的进行键盘和声的布局。所以对于他们来说“首调唱名法”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还有重要一点是钢琴、手风琴等键盘专业的学生从小接触“固定调唱名法”,他们对“固定调唱名法”已根深蒂固,所以学习“首调唱名法”并不会影响其之前所用唱名法,只是为了更好地结合,提高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一些业余爱好音乐的人群来说,让他们学习“固定调唱名法”几乎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在他们学习过程中应采用容易入调,音准易于把握的“首调唱名法”,运用简谱记谱。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快、更便捷地学习音乐。看似一些业余爱好音乐的人们学习音乐知识为了陶冶情操,完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上可以促进我国整体音乐教育的发展,从这一点看我们更应该提倡“首调唱名法”,让这类人群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带给人的快乐。基础音乐教育对于音乐教育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基础音乐教育,何谈音乐的发展。如果说我们用“固定调唱名法”进行基础音乐教育,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大多数学生并非从小就学习音乐,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的和尚”,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以容易入调,音准容易把握的“首调唱名法”作为学习视唱练耳的主要方法。这样才更有助于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进而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从诸多方面考虑“首调唱名法”对基础音乐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受众之广我们显而易见。所以为了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极力推广“首调唱名法”。
四、结语
“首调唱名法”自发明到发展到今天,已经产生了广泛地影响。优势在于:“首调唱名法”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学会识谱;使最基础的和声感知和训练很容易地引入到普通普通学校声乐教育,为建立和声听觉和学习和声学、钢琴即兴伴奏和移调演奏都带来了便利,易于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中不以调号的多少作为衡量程度深浅的标准,排除了视谱教学中调号的困惑,有利于尽早进行多方面音乐能力的培养;能使大多数学生接受,学起来自然,不必依赖琴声;对变声期的儿童,音域太高可移调降低困难程度;能够清晰地感受旋律、调式、和声因素,因此,其更有利于培养乐感。以上这些都是“首调唱名法”的优势所在,但不尽然,需要学者们补充和总结。在我们学习音乐的道路上虽然支持“首调唱名法”,但是不能迷信它,要以正确的方法训练,尤其应将音乐要素加工的重点放在认识和理解调的纵向关系上,这是“首调唱名法”教学的薄弱之处。我们应走出一些学者对“首调唱名法”理解的误区,更好地提倡“首调唱名法”,虽然其有不足之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其优势。完整的“首调唱名法”体系应该充分体现在音层次上的相对与调层次上的固定。我们坚信视唱练耳教学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条条大道通罗马,任何唱名法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今后学习和教授视唱练耳课程时,科学地运用“首调唱名法”,不断深入、不断探索,推广“首调唱名法”,为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白明辉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炜.“首调唱名法”与“固定调唱名法”的比较与训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03.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学生素质形成;重要性
当前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往往将“升学率”“考本率”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而这一诉求往往导致学校教育偏向基础课程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中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缺少会导致学生人格的缺失。21世纪以来,素质教育理念提升议程,中小学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表现越来越重视,一些中学将音乐成绩作为升学成绩参考内容之一,这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充分说明了素质教育在当前我国教育行业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了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素质形成的关键性作用。
一我国音乐教育发展
我国音乐教育体系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形成了雏形,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音乐教育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法也在逐渐完善,推动了全国各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发展,教育管理、音乐教学设备、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总的来说,音乐教育正逐渐走上正轨化的道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落在了中学教育的肩上,[1]学校应将一部分“智育”中心放到“德育、美育”上,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在对中学生音乐教育上,并不能要求一蹴而就,而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铸造学生高尚的灵魂和健康的体魄,并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中小学对音乐课程的设置存在很大的差距,并没有结合中学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课程设计;另一方面缺乏师资力量也是许多中学面临的问题,并且音乐教学设备、教学方法和思想的匮乏也影响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对中学生素质培养起着消极作用。总的来说,主要症结所在是:学校方面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将“素质教育”放置其次,没有认清中学生才是音乐教育课程的主体,音乐教学教材内容急需扩展、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师资力量的加强等。
三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素质形成的重要性分析
(一)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都知道,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美”育和“德”育的重要表现部分,其对素质教育的功能和渗透是全方位的[2]。“美”育即对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和健全,通过音乐教育,使得学生灵魂得到升华;“德”育即是道德修养的提升,通过音乐教育培养21世纪需要的综合型人才。音乐对中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观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近代音乐理论家王光祈认为,音乐可以唤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完成文化复兴运动,音乐是一种“灵魂”的语言,是心灵的窗户,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桥梁。
(二)音乐教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有关“音乐智能理论”的内容提到,人在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对其它智力的发展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正处于由形象思维方式向抽象思维方式转变的中学生来说,音乐教育能够最大化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起到开发智力的作用。
(三)音乐教育能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
音乐能使人拥有美好的心灵,也能使人保持身心健康。通过聆听旋律优美的音乐,能使学生中紧张的学习气氛中脱离出来,得到一份安宁,从而充满斗志地投入到下一阶段更紧张的学习中。有的高校还设立了“音乐治疗”专业,以“乐疗”法帮助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走出心理阴影,从而达到恢复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发现和发挥学生的潜力,实现其个人的全面发展,并对社会有所贡献。而音乐教育作为教育工作中的一环,旨在通过对学生的德育、智力开发,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学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从眼前的书本中抽离出来,放眼于更远的地方,感受和认知世界。
(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交际能力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表达对某段音乐的感受,这就强制性要求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使得一些平时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进行了比较多的交流,提高了学生交际能力。学校举办的一些音乐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多参加,增强自己的价值感认同,提升自信心。
四通过音乐教育提升中学生素质措施
下文将主要从三方面论述提升中学生素质的措施,即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和教学层面。
(一)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动力
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即是重视学生的感受,因为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音乐作品的理解可能会由于成长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许多学生都有比较高的音乐见解,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的音乐诉求,引导学生将自身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同音乐要素相结合,让学生表达出来,尽情去感受和表现音乐。
(二)师生关系向和谐的发现发展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重要目标,教师应主要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创新两方面改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首先,教师应从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做起,适应时代的发展及要求,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趋同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次,以往的音乐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脱离现实,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导致学生兴趣下降。[3]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多注意开展互动式教学,主动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和观察,找到符合学生需求的音乐教学活动。
(三)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活动
1.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是学生的战场,要想通过音乐教育塑造学生素质就要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活动入手。首先要规范音乐课堂的制度建设,教师从班级以及学生的个性情况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奖惩措施,将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在内,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能力,保证让学生能够专心地学习音乐、积极地参与课堂音乐教学活动并勇于表现自己,让学生获得各种成功的感觉体验。
2.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人格塑造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通过课堂活动以及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是提高自己的音乐教学能力的关键性举措。
3.丰富教学活动。中学生要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在音乐教学上,他们都希望能用丰富的教学活动来缓解学习上的压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对这一点有所体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划分为音乐兴趣小组,进行诸如音乐黑板报编写、乐器欣赏等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五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素质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其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完善人格及培养综合型人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仲多丽.浅谈音乐教育与中学生素质的培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关键词】:电脑音乐制作技术 音乐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J619-4;G6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149-02
电脑音乐制作系统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音乐教育中已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深入普及,必将使传统的音乐教学体系从观念、内容、手段、方法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崭新的变化,同时也为学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音乐学习途径。
一、有利于视唱练耳教学
将电脑音乐制作应用到视唱练耳中,已成为当前视唱练耳教师必须掌握的现代教学手段之一。它可以有效地丰富传统方式的视唱练耳训练,还缩短了学生与实际作品之间的距离。改善了以往教学所处的单一音响的状态、听觉材料有限和风格单一的状况,而且对其他音乐基础技能教学的辅助意义也是相当有益的。
在以往的视唱练耳教学中,视唱与听音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以钢琴为教具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会遇到训练音色单一、不断反复弹奏、无暇顾及学生学习效果的难题。但电脑音乐制作的运用,使老套的课程变得生动化、现代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事先运用电脑音乐制作系统制作好训练内容。如:不同音色的音程、和弦、旋律、节奏,还可以自己用MIDI制作伴奏。上课时通过电脑对视唱曲和练耳内容进行编排,自动播放,从而使教师在集体训练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近距离辅导。同时,在视唱时更可以减少减轻教师不停伴奏和范唱的辛劳。电脑制作的内容节奏音准非常精确,可以任意逐小节、逐句随教师意愿及学生熟练程度播放。其速度、音调、音色均可任意变化。只要合理运用电脑音乐制作系统,教师将会在授课时既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在运用了电脑为教具后,练耳不再是钢琴单一的音色了。教师可以使用不同音色来播放同一旋律,让学生体会不同音色的同一旋律、风格。为学生今后参加各类演唱、演奏、合奏、协奏打下良好的听觉基础。
有“音乐灵魂”之称的节奏在视唱练耳中占有相当比重,也是具有训练难度的。因为节奏训练要求精确度的掌握和不同风格的把握。电脑音乐制作系统内具备了打击乐器效果。调出打击乐音色后,每个键盘上有相对应的打击乐音色,从全套爵士鼓到木鱼,从拉丁手鼓到梆子应有尽有。教师可以将打击乐音编成节奏型,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即时改变速度、力度,与以往教师用跺脚拍掌,用口读“哒哒哒”进行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两者效果有天壤之别。
二、服务于声乐教学
声乐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看不见的教学,也就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很多人都说声乐是最难学的科目,因为它不像理论课或器乐课那样直观。另一个问题就是声乐教学双方要付出巨大的体力代价和时间代价。教师在讲课时要求学生能准确找到声音的位置,教师就要反复示范。如果示范的时间过长,就会造成教师的疲劳。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也只是教师的演唱或是大师的CD或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仿又容易造成依赖心理或方法错误。
利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可以让声乐直观化。可以应用到相应的音乐制作软件Cakewalk 9.0或音频软件Cool Edie pro、2496或Sound forge录制声音。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示范在讲课时实时录入电脑,电脑将生成音频波形文件。这样,声音就可以看到了。好的声音的音频波形与不好的音频波形是有很大区别的。教师可以把波形给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这样便可直观地去讲述问题的关键了。这种直观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声音为参照,切实体会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发现自身的不足。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及时发现、及时改正。教师可以把自己录好的声音反复播放,让学生聆听,并穿插讲解。这样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后教师还可以把课堂示范及一些重要资料复制到光盘上,使课堂教学得以延续性发展,同时又无形地对学生进行了课后辅导。
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它可以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不利的是钢琴自身的音准问题,再者是可变的“跟节奏”伴奏无法给予学生准确的节奏感和风格感训练。同时,教师在伴奏时不容易更投入地去听学生声音的正确与否。正所谓“一心不能二用”。
运用电脑音乐制作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和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和风格观,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可见,电脑音乐制作能很好地服务于声乐教学。
三、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熟悉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如Window 98/2000/xp系统;熟悉计算机的硬件结构;熟练电脑音乐制作技巧,如音乐制作软件Cakewalk、SONAR、HW、Band-in A Box等的熟练操作和相关硬件设备如MIDI接口、音源、功效、调音台的操作。电脑音乐制作能够很大程度地服务于音乐教育。但事实上,要运用好这种现代化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也并非易事,需要大量的精力和合理的知识体系,更需要合理科学的应用。一堂质量差的多媒体音乐课或许比传统方式教学还要糟。但是,数字化音乐环境中多媒体所带来的崭新知识传输方式、广博的信息量是传统教学所不可比拟的。
关键词:文化素养;音乐素质;创造;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69-01
什么是文化素养?通俗地说,是一个人在文化知识方面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政治、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数学、外语、文学、语言与写作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学识水平。无论是学习音乐、从事音乐创作或音乐教育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我们承认音乐人才的选拔有其特殊性,重视音乐天赋是学习音乐必不可少的客观的物质条件,强调音乐素质是发展音乐才能的第一客观因素,但并不是否认或忽视文化素养对学习音乐、发展音乐才能所起的重要作用。恰恰相反,随着现代化教育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素养是学好音乐、全面发展音乐才能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人的天赋条件和音乐素质再好,如果文化水平较低,文化素养不高,其音乐才能的发展,不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制约,有的甚至是“大器不成”,难以造就。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指挥家、演唱演奏家等,无一不是由于他们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渊博的文学、哲学、美学、历史、绘画等方面的知识,才使他们的音乐天赋和音乐素质获得全面、高水平的发展。与此相反,在音乐院校,极少数学生经过较严格的专业考试,在天赋条件和素质上都不错,但入学后在专业学习上却进展缓慢,成绩平平,有的甚至多门功课落后,成为“差等生”,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文化水平较低,文化素养不高。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任何一门学科,哪怕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都有其区别其他学科的质的规定性。它既有自身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发展规律,又有其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多方位发展的要求和趋势。要全面地认识、掌握和发展一门学科,首先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去学习前人在本学科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而通过这些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去认识它的发展规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音乐这门古老、美妙、特殊的艺术尤其如此。从原始人类简单哼出的第一声“劳动号子”,到现在人类创造的由电子数码控制的激光音乐,人类的音乐知识宝库中,不但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文字和音乐财富,而且音乐与文学(特别是诗词)、数学、哲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历史以及绘画艺术、戏曲艺术、舞蹈艺术、建筑艺术、体育等学科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密切。
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边沿学科、交叉学科的探索,音乐日趋与其他许多学科有相互渗透和交叉发展的趋势。人们早已经认识到,音乐的理论和实践,跨越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科学体系。那么,你要学习音乐的理论和知识,认识音乐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创造音乐(包括创作与表演)、欣赏音乐、发展音乐技术与技术理论,特别是从事现代音乐教育,没有必要的文化知识和接受较高层次的科学文化教育,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那么文化素养对学习音乐,发展音乐才能的影响,到底有哪些方面呢?大致说来,可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1.文化素养不高,不但直接影响到大学阶段的公共文化课,如大学语文、哲学、政治、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革命史等课程的学习,而且直接影响专业基础理论课、基础技术课、专业史论课,如乐理、和声、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艺术概论等课程的学习。2.文化素养不高,势必影响,甚至限制了专业主修课,如声乐、钢琴、器乐或理论作曲等课程的技法要领的理解和掌握、表现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潜在能力的挖掘和音乐才能的高水平发展,也将是没有深度和广度的。3.音乐作为抽象的表情艺术,无论是创作、表演,还是观摩、欣赏,都需要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及各种表现艺术要素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把握,这样才能充分地理解其音乐思想,准确地捕捉艺术真谛,完美地揭示其音乐形象。
【关键词】音乐教育;游戏;幼儿教育
一、从兴趣入手,集中幼儿注意力
(一)音乐游戏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1.让幼儿注意力集中首先是对幼儿兴趣的培养
(1)用音乐游戏对幼儿进行练习,激发幼儿融入到活动中
幼儿的注意力易转移,易分散不容易集中,而且幼儿对一些事的关注只停留一会儿,通过音乐活动来对幼儿注意力进行培养,对幼儿兴趣的培养是关键。游戏活动是一种融生活节奏、生活情趣于一体的娱乐活动。有目的运用音乐游戏进行练习是激发小朋友音乐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样幼儿就会更加关注音乐游戏。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用音乐配朗诵《小熊过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根据幼儿好动、好奇、好模仿、好参与、好创作等年龄特点及对音乐感知能力的特点,音乐游戏要尽量具有律动性,用各种游戏活动来激发幼儿的体态动作,让幼儿在活动中跟着音乐自然地动起来,让思维也相应的活跃起来,从而使幼儿精神集中,注意力自然在音乐游戏上了。如《小熊过桥》二声部朗诵这个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朗诵的过程中老师根据幼儿好玩的特点,让幼儿在边唱边跳时学一些动物叫的歌词,使幼儿的思维积极地活动,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老师从一开始就要带着幼儿伴着音乐进入活动室或者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精神抖擞地进入活动室,还能用律动和舞步,如小跑步、进退步、交换手等小鸟飞、马跑步的动作等等愉快的进入活动室。等幼儿进入教室后,老师可以先为幼儿作发声练习、听听音、节奏的练习,这样就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集中了注意力。在音乐的活动中,注意力的集中可以使幼儿仔细地聆听音乐,更好地与教师交流。
2.音乐游戏课”名字接龙”来促进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在音乐游戏课还没开始时可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调动一下幼儿的兴趣“名字接龙”。首先要让幼儿熟悉自己及身边小朋友的名字,这个游戏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老师可以放一些轻音乐等,幼儿先坐成一排,第一个小朋友说最后一个小朋友的名字,第二个小朋友说倒数第二个小朋友的名字,依次类推直到结束。它要求幼儿在说的过程中,速度的一致节奏的紧凑,而且节奏型不能重复,每个人都必须说出与众不同的节奏型。注意全体幼儿节拍的一致等,不然节奏乱了,秩序也就乱了很难继续下去。这个游戏还可以变换形式让男女小朋友随机坐下的情况下,请男孩依次说出女孩的名字然后女孩依次说出男孩的名字。这样幼儿在整个游戏中都非常的投入,因此音乐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二、通过音乐欣赏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一)幼儿园的音乐欣赏为幼儿提供欣赏音乐的机会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是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培养儿童感受力,并且使之音乐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注意力的集中状况直接影响幼儿聆听音乐和理解音乐的效果,同时也是促进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面。音乐的欣赏可以引起儿童的注意。音乐作为一种欣赏的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 ,要紧跟随音乐的运动和变化,来感受整个音乐,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幼儿园的音乐欣赏首先要能吸引幼儿安静地倾听音乐,为幼儿提供欣赏音乐的机会。
(二)不同风格的音乐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集中注意力
通过欣赏,可使幼儿了解音乐不同的风格类型,有的欢快活泼;有的壮丽浑厚;有的安宁柔美;有的幽默风趣,让幼儿在欣赏音乐是能体验到音乐的带来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美,从不同风格的音乐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产生听音乐的愿望,通过与音乐一致的情感体验去发现音乐的美妙。一个新的音色、一首新的歌曲或乐曲很容易使孩子集中注意,因而在倾听、歌唱和演奏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便得到了锻炼,在园里有时组织的音乐欣赏是由老师用钢琴自弹自唱表演的,当音乐从老师的口中、手中流出时,孩子们回流露出对老师的一份喜爱,并将这份喜爱注入到对音乐的喜爱中,从而对音乐产生兴趣。
关键词:大学生;舞蹈教育;音乐素质;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9-0020-01
一、前言
对于大学生而言,音乐素质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原有的思维模式与授课习惯,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概念可以引入日常教学之中,教师通过持续的试验与改进,能够逐步摸索出一条有新意、有实效的音乐素质培养之路。尽管结合不同特征、不同侧重以及各异的职业方向,音乐类教学被划分为多个专业,但是在常见的音乐院校以及音乐类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仍然能够大致了解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听音识谱、声乐练习、和声创作等仍然是学生们需要重点掌握的。舞蹈和音乐都属于艺术范畴,它们起源于相似的历史背景,同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打磨和升华,都是现代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大学院校中的教师在开展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二者所属范畴上的区别,只要是有益于学生更深层次理解艺术本质,有助于专业能力提高的教学手段都能够被应用于实践,将舞蹈和音乐教学巧妙结合同样会为师生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全新的素质培养模式也将就此展开。
二、舞蹈教育在大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
(1)强化舞蹈与音乐之间的艺术互通。就艺术领域而言,它的原型并没有过多的概念划分,现在人们所认知的艺术形式也是通过人为的区分和细化得来的。因此,无论是舞蹈、音乐,还是美术、工艺等等都能够被归结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它在给予人们充分的审美体验与享受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和细腻地感知世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进。最为常见的歌伴舞形式就是将舞蹈与声乐表演相结合,民族舞蹈搭配地域性特征明显的山歌、民歌,唱法多元、曲风轻快的音乐搭配节奏感较强的POPING、BREAKING则能够增强舞台渲染效果。在春晚上为人们所熟知的《千手观音》就是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通过舞蹈动作编排、队形变化以及肢体上的律动,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千手观音这人物的神秘感,还与音乐在节奏、韵律、起承转合等方面达成了良好的契合。由此可见,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值得人们进行更多形式的尝试,不管是音乐类专业学生还是老师,都可以大胆地将不同的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以及舞台元素有机地融合到日常的音乐学习与表演之中,进一步增强表现张力以及艺术理解力,从而实现个人音乐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2)促成创新性音乐素质教育的新形式。在大多数的音乐专业教学中,学生们所接触到的学科教育是相当丰富的,除了常规音乐基础和声乐知识,他们还会在舞台表演、幕后编曲制作、剪辑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和深入的学习,这不仅是未来职业规划的要求,也是每个学生完善自身素质、激发个人潜能的必经之路。因此,将舞蹈作为增强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一环不无道理,事实证明,这种相对新颖的方式在大多数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反馈。比如,音乐专业学生会通过音乐剧、文艺汇演等形式积累演出经验,而这一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加入舞蹈元素来渲染与主题相适应的氛围和情绪,与此同时,其表现的观赏性也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既能够感知未涉足的新鲜领域,还能够使原有的基本功和个人能力得到强化。因此,这种创意类的舞台表现和更加多元化的编排逐渐受到人们的支持和喜爱,这也是越来越多创新性作品受到人们追捧的原因之一。基于此,老师和学生们可以将舞蹈元素与音乐创作相结合,吸纳来自国内外各个层次的灵感,让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音乐素质珠联璧合,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3)凸显学生在音乐素质培养中的自主性。现阶段的大学生较之前的学生相比更具有独立、张扬的性格特点,再加上如今越来越完备的技术设备支持和丰富的可利用资源,他们逐渐成为了新时代音乐领域发展的主要力量。更多饱含情感的好作品和鬼马精灵的新想法都出自他们之手,更多的教师也逐渐意识到,“修行在个人”是一种高于日常教学层次的再创造。在保障学生基础能力和知识比较扎实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感兴趣的音乐形式、表现方法以及展示途径,是对学生个人能力最有效的历练,也将是在其音乐学习生涯中受益最多的部分。音乐专业学习本身就涉及个人音乐创作,学生掌握一定的主动权是保证其作品独立性的重要保证,同样也是音乐创作领域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结束语
舞蹈与音乐本身就是难以分割的,尽管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情景和需求下表现为系统且独立的个体,但二者的巧妙融合总会使人们眼前一亮,并从中获得强烈的渲染与带动。教师在着力强化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同时,有必要将舞蹈领域中的部分元素筛选出来,用更加具有新意和开创性的手段实现原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良升级,用更加包容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态度去探索技术领域素质培养的新渠道、新方法。通过师生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懈努力,人们不仅能够欣赏更多具有独创性的音乐作品,领略艺术魅力,还能够看到一批专业素质优良的音乐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琴.试论音乐审美与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一、培养音乐情趣是关键
1.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音乐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
如在给中班幼儿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切分音的基本节奏。又如在“打电话”这一活动中,可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来引发幼儿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配上道具“电话”,幼儿很容易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此种歌唱方法。
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
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是指在音乐活动中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
2.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下参加无数次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学习《什么乐器在歌唱》,准备小铃、小锣、小喇叭、小鼓,让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各种乐器的音质、音色。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这些乐器的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让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如下的大雨和小雨能让幼儿认识一些乐器,如串铃、铃鼓、鼓、沙鼓。让幼儿选择适合大雨和小雨相匹配的乐器,这样不仅让孩子通过歌声和小乐器表现了对大雨和小雨的感受,同时在探索中学习了不同乐器的敲击方法。
3.联系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唱歌的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和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性和表现力。如在教《不倒翁》这首歌之前,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蛋形塑料糖盒,橡皮泥。教师唱这首歌时拿出一个做好的不倒翁放在桌上,教师轻轻的推不倒翁,但不倒翁马上又立了起来,这时幼儿那惊讶的表情都表现在脸上,都想来玩玩,体验之后都想自己拥有一个。教师心灵深处感应到孩子们的渴望,于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制作不倒翁的乐趣。
通过对该首歌的学习,不仅拓宽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成就感。这样,应用多种手段有机的结合,互相渗透,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多方受益。
二、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其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寓语言于音乐教育之中。
首先,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其次,要把握好尺度,即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再次,要做到有机结合,要努力将发展语言能力有机地渗透到音乐教育中。
总之,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音乐课中,应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游戏、劳动都有优美的音乐伴随,美化幼儿的生活,美化幼儿的心灵。
三、音乐教育和心理教育统一起来
音乐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由于音乐内在的特点,充分挖掘现有的音乐教育中潜在的心理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有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结合心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很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寻找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心理教育意义,积极尝试把二者统一于一个教育过程当中。
第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修养,提高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更好地引导儿童感受音乐。
第三、丰富教师音乐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为每一个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音乐属于无形的推动力量,是催人上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无形力量。音乐作为老年人生活必不可少的精神追求,帮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创造更好的生活空间。老年人在自娱自乐、感受快乐时光的同时,也呈现了老年人崭新的精神面貌,丰富他们的老年生活,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增添成分。老年音乐教育在提高老年人的爱国情操以及坚定政治信念的同时,有利于激励老年人的民族精神,增强他们顽强奋斗的品德。音乐让老年人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有效的延缓衰老程度,进而实现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达到节约社会医疗资源的效果。老年人音乐教育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减轻了家庭经济开支,促进家庭生活的和谐。
老年人在参加音乐活动和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结实各种朋友,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使得社会更加的安定。老年人对音乐的追求,有利于提升个人的素质,进而对后辈们起示范作用,让后辈们在潜移默化中继承老年人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认真的学习精神。通过音乐激发老年人贡献社会的热情,实现老年人的人生价值。
2.研究老年人音乐教育对社会和谐发展的可行性
2.1老年人音乐教育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理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而老年人音乐教育则是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有效手段。音乐是理性和情感高度统一的艺术表现形式。老年人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了解作品相关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政治背景等内容,使老年人充分认识社会,激发老年人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同时通过音乐欣赏,也可以让老年人对生活充满热情,更加热爱生活。
2.2老年人音乐教育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老年人音乐教育通过老年人的音乐审美感知力而体现出来。老年人的审美感知力又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音乐涵盖历史、文学、社会科学、哲学、心理以及自然科学、医学等各个领域。音乐是老年人精神追求之一,音乐教育能提升老年人的文化水平音乐,发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音乐教育促进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发展。
2.3老年人音乐教育对构建社会的可行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按一定的比例逐年增长,因此为进一步强化老龄化工作,满足老年人生活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国家建设了专门的机构。而老年人音乐教育是老年人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让老年人保持愉悦身心的同时,改善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实现家庭的和睦,从而推动社会的稳定。老年人音乐活动作为老年文化教育事业的一种艺术实践,以发展公共事业为目的,大力宣传、提倡构建稳定和谐社会。因此,老年人教育要结合老年人自身的心理特征,立足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根据老年人的生活,加大对老年人音乐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实现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