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09:09: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一般贸易的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摘编号:1005-913X( 2010)12-0015-CA
摘要:在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仍处于缓慢恢复状态,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需求减弱,对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影响还将持续。在分析金融危机情况下出口企业资金压力和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应运用新型贸易融资帮助企业融通资金和规避风险。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贸易;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
中图分类号:F74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0)12-0015-02
一、引言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围绕国际贸易结算的各环节发生的资金和信用融通活动,其关键就是银行依托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或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和信誉捆绑,在有效控制授信资金风险的前提下对进出口企业的资金融通。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既包括大型优质生产型企业,也包括一般的中小企业和纯外贸企业。本文所讲贸易融资一般仅指对出口商的贸易融资。通过贸易融资,出口商不仅可以获得资金,将商业信用转换为银行信用,而且可以分散或转嫁国际贸易中的国家风险、银行风险、汇率风险等不确定因素。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贸易融资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也越来越丰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已成为进出口企业做大做强的强力外部支持,同时也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
发生于2008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影响持续。由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链式传播明显,贸易融资风险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负面影响的扩撒而扩散,许多国家的进出口商因为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压缩业务或者破产,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运行遭受巨大影响,严重制约全球经济复苏。同时,这一形势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运转,造成出口企业对外贸易风险大幅上升。
(一)金融危机使出口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1.贸易融资需求增加。在金融危机中,传统的出口市场由于需求锐减,一些进口商破产倒闭,造成国内出口商资金链近乎断裂。同时为了维持业务持续发展,一些企业需要转型,开拓国外新兴市场,一时间资金成了中小企业生存的关键,需求量剧增和供给不足加大了企业的融资缺口。
2.银行对贸易融资重视不够。调查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而外贸企业一般都是中小企业。另外在遭遇金融危机后,银行贷款更加慎重,强调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将贸易融资业务授信等同于一般流动资金贷款授信,忽视了贸易融资业务的自偿性特点,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融资困难。
3.民间融资推高企业财务成本。金融机构的嫌贫爱富行为,往往将中小企业推向民间融资领域以解燃眉之急。民间资本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大、无法按照市场准则运作。一笔民间借贷利息可能是银行贷款的数倍,特别是金融危机情况下,民间融资利率悄然上升,较正规的民间融资市场,利率高的时候达20%,一般也有10%左右,那些不太正规的民间融资市场,利率更高,甚至达到40%的天价。
(二)金融危机推高了国外进口商的风险
1.进口商的客户风险。进出口贸易从谈判、签约到履约都是一种商业信用,因此,进出口双方的经营能力、工厂的生产能力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到贸易能否顺利完成。任何一个不利因素的出现,都有可能导致经营失败,产生风险。客户风险主要表现为进口商面临资金流动性短缺而无法履约,以及进口商转移挪用销售回笼资金等情况。
2.进口国的市场风险。主要是进出口商品市场价格(fwsir.com)发生剧烈波动引起客户业务中止或亏损较大。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蔓延到国际贸易,一些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客户的支付能力出现问题。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根据其位于全球65个国家的信用保险客户提交的赔偿申请数据显示,2009年前四个月的企业付款违约件数较上年同期上升45%,显示与金融危机有着紧密联系。
3.相关银行的风险。进出口双方之间的交易属商业信用,进出口双方的银行对促进双方交易的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只有选择具有良好资信的行,才能使贸易从商业信用转化为可靠的银行信用。有些银行因投资于美国次级债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而产生巨额资产损失,引起流动性紧张,资金支付困难。有些发展中国家银行对贸易及金融惯例了解不够或根本不按惯例办事,银行资信不佳的状况,导致应收款变为坏账,使客户蒙受损失。
疾风暴雨式的2008年金融危机,在各国强力财政、货币刺激政策作用下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过度宽松的宏观政策只是掩盖了问题,而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尤其是我国不仅面临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更有自身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今后的3-5年还将持续。
作为我国对外贸易主体的广大中小外贸企业,一方面要解决业务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同时又要规避交易对方的风险。如何解决这两方面的难题,就要跳出以信用证项下融资为主的传统方式,积极尝试新型贸易融资。实际中银行对于传统贸易融资的管理往往采取流动资金贷款的管理办法,融资建立在对客户担保抵押的基础之上,中小企业一般缺少有效担保,所以这样的管理办法等于变相将中小外贸企业拒之门外。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之下,外贸出口企业要解决融资和风险转移,就要积极尝试以保理、福费庭和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为主的新型贸易方式,而这些融资方式所具有的无需担保抵押、风险买断和方便快捷的特点正好可以帮助出口企业实现资金融通和风险规避的需求。
(一)国际保理
1.保理。根据《国际保理公约》的定义,保理是指出口商与保理商间存在一种契约关系。据此出口商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和买方订立的货物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
2.保理业务特点。在保理业务项下国内出口方在货物装船后就可以预先支付大部分的货款。具有较多优点:(1)一定程度上完全规避了不可预见的远期风险;(2)实现融资、无需信用额度限制;(3)适用多种结算方式;(4)提前办理出口退税。
3.保理业务适用情况。(1)缺乏有效担保的出口商;(2)进口方不愿意采用信用证结算;(3)从地区国别来讲,比较适合欧美等具有良好信用记录的成熟社会。
4.保理作用。在此融资方式下,保理商至少为出口商提供其中两项以上的服务:(1)贸易融资;(2)销售分户账管理;(3)应收账款的催收;(4)信用风险控制与坏账担保。从进口方的角度看,会得到一定期限的付款宽限时间,因此会积极合作。
(二)福费廷
1.福费廷业务的含义。福费廷是指出口地的银行或专门的包买商对出口商持有并经银行担保的债权凭证进行无追索权购买的融资业务,也称包买票据。银行设计了基于一般商业企业风险的100%本金的无追索权买断业务,其实质是利用其海外分支机构对该业务项下海外债务人已经建立的信用额度来支持本地融资需求。本质上看,是将对出口商的追索权转嫁到了对进口商的追索权。
2.福费廷业务的特点及适用情况。(1)福费廷业务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出口方可以得到无追索权的融资;(2)无需担保抵押或授信额度;(3)融资可以视为已经收汇,所以可以提前办理出口退税;(4)从国别来看,该业务适用于中东和其他中等风险的新兴市场国家。
3.福费廷业务的作用。对出口方来说,该业务具有无追索权的融资,消除了企业未来收汇的不确定性风险;拓宽融资渠道,在转移贸易风险的同时,实现改善现金流,全面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
(三)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
l.背景。出口信用保险及其项下贸易融资(以下简称“信保融资”)业务,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一直发展缓慢。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等我国主要产品出口地进口大幅降低。我国企业积极拓展非洲、拉美等新兴出口市场,这些国家地区往往具有内政不稳、外汇管制、信用环境欠佳等高风险特点,信保业务正好成为助推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2009年,出口信用保险全年承保金额达到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85. 8%。2010年以来,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仅第一季度就实现承保金额285.7亿美元,同比增长253. 5%,占我国同期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20.2%,比2009年全年水平上升1.6个百分点。
2.出口信用保险及信保融资。出口信用保险是一国为推动本国出口,保障出口企业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根据国际信用和投资保险人协会的统计,目前全球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有的国家这一比例甚至超过其本国当年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的对象是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承保的风险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商业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信保融资是指出口企业在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并将赔款权益转让给银行后,银行向其提供贸易融资,在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根据《赔款转让协议》的规定,将按照保险单规定理赔后应付给出口商的赔款直接全额支付给融资银行的业务。
3.信保融资的特点:(1)不受抵押、担保和授信制约,适合中小外贸企业;(2)融资币种可灵活选择,藉此规避汇率风险;(3)适用的结算方式多。信保融资涵盖信用证、付款交单、承兑交单、赊销等结算方式。
论文关键词:贸易模式,外资企业,加工贸易
对于贸易模式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有的学者从国际贸易理论出发认为国家或地区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比重决定了不同的贸易模式。有些学者从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或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类型等角度来分析贸易模式的特点。
从国际贸易理论的角度分析,国家或地区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比重决定了不同的贸易模式。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产品分类目中的商品。产业间贸易是指一国出口和进口分属不同产品分类目录的商品,国际贸易发展早期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即为典型的产业间贸易模式。
在实践中,贸易模式的划分还没有统一的定论。赖明勇、杜希尧(2000),丁文丽(2001)分别将我国贸易结构分为工业制成品贸易和初级产品贸易,使用相关系数检验、协整分析技术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对初级产品贸易的影响。张小蒂、李晓钟(2002)根据近年来的外贸统计数据资料,将我国的贸易商品类型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进行分类,实证分析我国出口变化趋势。金雪军,卢佳,张学勇(2008)将贸易模式理解为国家或地区贸易的一系列特征的组合,从出口企业类型、贸易方式以及贸易品结构角度来分析贸易模式的特点。通过对浙江和广东两省的进出口数据分析,总结出“外向型”贸易模式和“内源型”贸易模式。其中,“外向型”贸易模式主要特征是:外资企业在出口中占主导地位,出口中以加工贸易为主,产品结构层次较高;“内源型”的贸易模式主要特点是:民营企业出口占主导,加工贸易比重较低,产品层次结构相对较低。
本文对鲁、浙、粤三省的出口贸易模式的比较,是基于对三省的出口总额,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总额的比重,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和出口商品结构角度来对比分析不同的贸易模式。
二、鲁、浙、粤三省出口贸易总额的比较
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推动下,广东、浙江、山东充分利用东部沿海省份的战略优势,抓住国际国内经济较快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贸易不断深化扩展。从2000年至2009年,鲁、浙、粤三省货物出口贸易飞速发展,在十年中,山东省的外贸出口额累计达到4718.3亿美元,浙江省外贸出口额累计达到7771.2亿美元,广东省外贸出口额累计达到23277.2亿美元。2009年,山东省外贸出口额达到826.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6.88%,比2000年增长432.45%。2009年,浙江省外贸出口额达到1476.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12.29%,比2000年增长659.62%。2009年,广东省外贸出口额达到3623.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30.16%,比2000年增长294.25%(见表1,如图1)。
表1: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货物出口贸易总额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山东省
浙江省
广东省
2000
155.3
194.4
919.2
2001
181.2
229.8
954.2
2002
211.1
294.2
1184.7
2003
265.6
416
1529.4
2004
358.5
581.6
1915.6
2005
461.3
768
2381.6
2006
586.5
1009
3019.5
2007
740
1258.5
3692.5
2008
931.9
1543
4056.6
2009
826.9
1476.7
3623.9
图1: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货物出口贸易总额对比
从表3-2和图3-2可以清晰的看到,在货物出口贸易总额上,广东省遥遥领先,2000-2009年广东省累计货物出口总额达到23277.2亿美元,约为浙江省外贸出口额累计额7771.2亿美元的3倍,约为山东省外贸出口累计额4718.3亿美元的4.9倍。浙江省出口贸易累计总量居三省中第二位,约为山东省十年累计出货物出口贸易总额的1.65倍。
三、鲁、浙、粤三省出口贸易模式的对比
(一)鲁、浙、粤三省出口商品结构的比较
2000-2009年山东、浙江、广东三省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以及机电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如表2,图2。
表2: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机电产品出口额以及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山东省
浙江省
广东省
机电产品出口额
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机电产品出口额
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机电产品出口额
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2000
31.3
20.15
59.6
30.66
499.8
54.37
2001
38
20.97
72.6
31.60
553.8
58.04
2002
50.3
23.83
96.9
32.94
726.5
61.32
2003
64.4
24.25
143.2
34.42
997.1
65.20
2004
97.2
27.11
217.1
37.33
1297.5
67.73
2005
135.7
29.42
302.6
39.40
1644.2
69.04
2006
166.9
28.46
423.7
42.00
2045.3
67.74
2007
174.2
23.54
555.9
44.17
2575.4
69.75
2008
244
26.18
680.7
44.12
2835.6
69.90
2009
228.2
27.59
665.6
45.07
2541.1
70.12
图2: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机电产品出口额以及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通过对表2和图2的计算和分析可得,2000-2009年,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年均值约为25.15%,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的年均值约为38.17%,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的年均值约为65.32%。广东省出口贸易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浙江省和山东省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所占的比例均比较低。由于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层次较高,广东省的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广东省与浙江省和山东省相比,其出口货物的结构层次比较高。
(二)鲁、浙、粤三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总额比重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我国的出口商品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表3中分别详细列出了2000-2009年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外贸出口总额和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图3为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的对比分析图。
表3: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
年份
山东省
浙江省
广东省
外资企业出口额
出口总额
外资出口比重
外资企业出口额
出口
总额
外资出口比重
外资企业出口额
出口总额
外资出口比重
2000
79.3
155.3
51.06%
53.5
194.4
27.52%
495.1
919.2
53.86%
2001
92.4
181.2
50.99%
71.0
229.8
30.90%
543.7
954.2
56.98%
2002
109.9
211.1
52.06%
92.1
294.2
31.31%
696.2
1184.7
58.77%
2003
137.7
265.6
51.84%
130.5
416.0
31.37%
953.7
1529.4
62.36%
2004
184.0
358.5
51.32%
196.5
581.6
33.79%
1217.1
1915.6
63.54%
2005
237.7
461.3
51.53%
272.6
768.0
35.49%
1546.7
2381.6
64.94%
2006
307.5
586.5
52.43%
379.5
1009.0
37.61%
1939.2
3019.5
64.22%
2007
402.7
740.0
54.42%
472.1
1258.5
37.51%
2322.2
3692.5
62.89%
2008
505.9
931.9
54.29%
542.2
1543.0
35.14%
2556.7
4056.6
63.03%
2009
447.8
826.9
54.15%
447.8
1476.7
30.32%
2238.0
3623.9
61.76%
图3: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外资企业货物出口
占总出口额比重对比分析图
通过表3鲁、浙、粤三省的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和三省出口总额以及外资企业出口额所占的比重这几项数据,展示了2000-2009年三省的外商投资情况,图3更加直观的将三省的数据加以比较。从这些详细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三省中,浙江省外资出口占比重最低,十年的比重年均值约为33.10%;山东省和广东省都是外资出口比重较高的省份,2000-2009年十年的数据中,山东省和广东省出口企业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重均超过了50%;山东省外资企业出口占比的年平均值约为52.41%,山东省外资企业出口与中资企业出口比重相差不大,外资企业出口占据了山东省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广东省外资企业出口占比的年均值约为61.23%,可见广东省的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占绝对优势。
(三)鲁、浙、粤三省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比重的比较
一般贸易指单边输入关境或单边输出关境的进出口贸易方式,其交易的货物是企业单边售定的正常贸易的进出口货物,一般贸易是在国内购买原材料,加工后产品出口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是与一般贸易相对而言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的经营活动。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境外企业提供,经营企业不需要付汇进口,按照境外企业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者装配,只收取加工费,制成品由境外企业销售的经营活动。进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经营活动。
在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所占的比例上,三省的差别很大,表4分别将2000-2009年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所占的比重详细列出,图4以更直观的横向比较分析了三省贸易方式的差异。
表4: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分别所占比重
年份
山东省
浙江省
广东省
加工贸易
所占比例
一般贸易
所占比例
加工贸易
所占比例
一般贸易
所占比例
加工贸易
所占比例
一般贸易
所占比例
2000
51.51%
48.10%
20.47%
79.22%
78.09%
18.97%
2001
49.06%
50.39%
20.23%
79.46%
80.17%
17.29%
2002
47.89%
51.59%
17.17%
82.49%
78.66%
18.33%
2003
46.61%
52.75%
17.81%
82.14%
77.25%
19.09%
2004
48.42%
50.21%
19.31%
80.38%
76.02%
19.82%
2005
49.06%
50.08%
21.12%
78.44%
73.51%
22.39%
2006
46.68%
52.98%
22.43%
76.65%
69.01%
26.49%
2007
47.86%
51.96%
21.70%
78.97%
66.69%
28.43%
2008
46.09%
53.80%
20.00%
78.98%
64.40%
28.67%
2009
48.30%
51.49%
22.12%
75.94%
68.94%
27.46%
图4: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加工贸易出口额
占总出口额比重对比分析图
从表4和图4可以直观地看出:广东省的加工贸易比重最大,2000-2009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均值达到73.76%,广东省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出口贸易方式;山东省2000-2009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均值约为48.15%,山东省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比重基本持平;浙江省加工贸易比重较低,2000-2009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均值约为20.03%。可见,广东省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山东省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比例差距较小,出口贸易方式较平均;浙江省以一般贸易为主要出口方式。
四、鲁、浙、粤三省贸易模式总结对比
表5: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出口贸易模式对比
省份
山东
浙江
广东
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的年平均值
25.15%
38.17%
65.32%
外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的年平均值
52.41%
33.10%
61.23%
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年均值
48.15%
20.03%
73.76%
表5是在汇总了表2、表3、表4信息的基础上,求出2000-2009年三省的出口商品结构、外资企业出口比重、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三项指标的年均值,得出鲁、浙、粤三省贸易模式为:
(一)广东省“三高”贸易模式
广东省地处南方沿海,地理位置优越,海上交通便利,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政策优势,最早开放和设立了深圳、珠海经济特区,较早地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涌入。从表5中可以看出,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65.32%,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的61.23%,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73.76%。由此可见,广东省是以产品层次较高的机电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主导,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出口方式的出口贸易模式。以广东省为代表的贸易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机电产品等层次较高的商品出口占比高,外资企业出口占比重高,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高,即“三高”的贸易模式。
(二)山东省出口贸易模式
从表5可以看到,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5.15%,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的52.41%,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48.15%。由此可见,山东省是出口商品层次不高,外商投资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二分天下的贸易模式。
(三)浙江省“三低”出口贸易模式
从表5可以看到,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38.17%,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的33.10%,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0.03%。由此可见,浙江省出口商品层次不高,外商投资企业占比不高,加工贸易占比不高。
浙江省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口得到了迅猛发展。浙江省出口大部分是由本土企业创造的,其中以集体私营企业最为典型。1991-2001年间新获得批准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共有3061家,占到总数的80%以上,该类企业具有产权明晰、机制灵活、成长性好的特点,日益发展壮大。以浙江省为代表的贸易模式的特点是:外资企业’出口比重低,加工贸易比重低(以一般贸易模式为主),产品层次相对较低的“三低”贸易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永刚.贸易模式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赖明勇,杜希尧.过剩经济与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产业结构动态优化.[J]湖南大学学报.2000,12,21-26.
[3]丁文丽.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总量及结构的相关关系分析. [J]经济经纬.2001,02,96-98.
[4]张小蒂,李晓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08:109-112.
[5]高敬峰.我国对外贸易模式分析.北方经贸,2004,01,105-106.
[6]陶涛.国际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103-105.
[7]周帅.中欧商品贸易模式的对比研究及启示.中州学刊,2006,03,70-72.
【关键词】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进出口贸易的推动下,浙江经济显示出极大的增长潜力。快速发展的浙江对外贸易被称为“浙江外贸现象”,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浙江省这种以“产权明晰、内生利益驱动”型的多元外贸主体为主,选择一般贸易为基本渠道,注重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外贸模式,不仅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崛起,而且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
浙江省出口贸易发展的轨迹特点中,贸易方式不均衡是其显著特点之一。支撑浙江省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一直是一条 “短腿”。加工贸易最重要的经营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长期以来浙江省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滞后,导致加工贸易出口滞后。1992年至2010年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额所占比重平均值超过77.5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33%,其中2002年,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所占比例超过82%。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浙江省不同贸易方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通过对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掘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
一、文献评述
有关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和李嘉图(Ricard,1817),他们主要研究了对外贸易的产出效应;哈伯勒(Haberle,1936)和穆勒(Mill,1848)研究了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认为对外贸易可以促进一国的技术进步。随后新增长理论的发展,更加肯定国际贸易中存在“技术外溢”现象。在新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大量学者又展开了一系列开拓性研究。克鲁格曼(Krugman,1986)和卢卡斯(Lucas,1988)讨论了国内与国外技术外溢的差异,比较进口国与出口国技术外溢的速度;格罗斯曼和赫尔曼(Grossman and Helpman,1991)从行业内、行业间的角度研究技术外溢效应。虽然这些学者的研究方法并不相同,但都一致认为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来源于全要生产率的提高和外部经济效应。
Coe和Helpman(1995)是开创性研究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学者,之后的学者,在Coe和Helpman的理论基础上又做了些开拓性研究,从不同贸易方式的角度,分析比较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大量学者都认为加工贸易存在技术溢出效应,格(Ge,1999)通过构建动态模型,指出加工贸易带来的技术学习和模仿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多外国学者认为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来源于技术的模仿及学习过程、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跨国流动和产业间的关联。
国内学者对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且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上,很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朱启荣,贺桂欣1(2006)利用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进出口总额,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从出口和进口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不同的贸易方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李有2(2012)运用协整理论检验了我国1987-2008年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认为两者的技术溢出都能促进我国生产率的提高;马欣3(2011)在理论的基础上,从比较优势、技术溢出、产业结构升级、规模经济四个方面分析比较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得出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结论。
二、浙江省不同贸易方式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浙江省1992-2012年间全要素生产率(TFP)和加工贸易出口总额(ptr)、一般贸易出口总额(gtr)和研发投入(sD)这四个变量作为样本。通过Eviews6.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四个变量之间的存在的关系。变量数据均来自《浙江省统计年鉴》,并经过一定整理而得。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ADF检验是常用的检验变量平稳性的方法,本文也采用该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一般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和研发投入这四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具体结果见下表。
表1平稳性检验结果
变量
ADF检验统计量
5%临界值
结论
lnTFP
-5.886163
-3.710482
平稳
lnptr
-5.185136
-3.710482
平稳
lngtr
-4.312211
-3.690814
平稳
ln sD
-4.419248
-3.690814
平稳
注:表中表示一阶差分;表示二阶差分
由表1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lnTFP、lngtr、lnptr、ln sD的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可以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二)协整关系检验
对于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本文采用的是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通过平稳性检验,证明lnTFP、lngtr、lnptr、ln sD四个变量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迹(Trace)统计量检验结果
存在协整关系的个数
迹统计值
5%的临界值
概率值
None
86.13958
47.85613
0.0000
At most 1
39.09363
29.79707
0.0032
At most 2
20.79103
15.49471
0.0072
At most 3
7.348543
9.841466
0.0867
数据来源: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运用Eviews分析而得。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以及研发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也就是说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能促进技术溢出。对lnTFP、lngtr、lnptr、ln sD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处理后可以可到如下方程:
lnTFP=0.271198*lngtr+0.092538*lnptr+0.226097*ln sD-4.964701 (3)
(0.05427)(0.02519)(0.03996)(0.026123)
其中括号内的数字为相应回归系数的标准差。从(3)式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以及省内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有正向作用,但加工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不大。这种促进作用不强的原因在于:第一,浙江省对加工贸易的重视程度不够,加工企业规模小,不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第二,浙江省对外资的引用水平不高,导致资金缺乏,技术难以提升;第三,浙江省加工企业内生产的关联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大大削弱了加工贸易过程中的技术溢出效应。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以及研发投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这三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表3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零假设
F统计值
P值
结论
lngtr不是lnTFP的Granger原因
6.63365
0.0103
拒绝
Lnptr不是lnTFP的Granger原因
3.82946
0.0493
拒绝
Ln sD不是lnTFP的Granger原因
2.41464
0.0183
拒绝
数据来源: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通过Eviewsf分析而得。
在5%的检验水平下,如果P值大于5%,就接受零假设,反之,则拒绝。表3表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的出口变化以及省内研发投入程度都是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三、结论与启示
从GDP指数看,浙江省在1992-2011年间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而且一般贸易在浙江省经济中所占比重要远远高于加工贸易。上述的协整关系检验可以得知,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以及研发投入与浙江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即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研发投入与浙江省的技术进步有关。一般贸易在浙江省对外贸易中的技术溢出效应要大于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这并不意味着浙江省可以忽视加工贸易的发展,相反,政府要认真分析现行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加工贸易发展很成功的例子――广东省(与浙江省一样,是经济开放度较高的省份。在坚持一般贸易为主的基础
上,改善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不平衡状态,调整两者之间的结构,努力实现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均衡发展,最后发挥更大的协同作用。本人认为,浙江省要继续扩大一般贸易出口方面的优势,确保自身的地位,同时,借鉴加工贸易应用很成功的广东省,积极开拓加工贸易领域,使其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基于此,以下对如何提高浙江省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出几点建议。
(一)优化贸易结构
浙江省在继续发展一般贸易的基础上,应重视一般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高工业制成品这些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而提高一般贸易出口的技术溢出效应,带动非出口部门技术提升,促进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加工贸易角度看,近几年,浙江省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机电产品出口在加工贸易总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尽管传统的产品结构有所改善,但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质量仍不高,技术含量也偏低。出口份额最大的机电产品仍是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档次低,而且加工过程短,处于低附加值的产业链。因此,继续优化加工贸易产品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仍是浙江省加工贸易企业努力的方向。
(二)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
浙江省加工贸易企业目前的加工环节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部分,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不高,产业链短。而产业链的长短直接关系着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加大上游环节的科技研发投入与下游环节的营销、服务模式创新,连接“研发-生产-销售”这些环节,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以及配套协同能力。基于这一点,政府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将加工贸易中的高技术环节投资到省内企业,推动加工贸易向更多高科技领域延伸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纯加工环节。与此同时,政府可以加大对省内企业的科研投资力度,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加工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增强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三)扩大加工贸易企业的规模
省内现有加工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远远低于最优生产规模,不能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因此扩大省内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是有效进行加工贸易的首要条件。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加工企业与外商签订大合同,通过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加工产品的成本。同时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得加工企业有机会进入更多国际分工环节,获得更大的技术溢出效应。总之,扩大加工企业的规模对浙江省经济的增长和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一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能够有效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的规模应介于最小最优规模与最大最优规模之间,超出这个范围的加工贸易企业规模都会影响规模效应的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朱启荣,贺桂欣.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6).
[2]李有.不同贸易方式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基于我国1987-200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112-115.
[3]马欣.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研究[D].世界经济,2011.
[4]李丹丹.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贸,2012,21:171-172.
[5]刘钻石,张娟.加工贸易对中国出口贸易技术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0.
关键词:税收筹划 贸易 增值税 所得税
一、引言
税收筹划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税收筹划是和政策立法的意图相符合的行为。这种行为是指纳税人在不违背税法原则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的周密安排,以达到少交缓交税款的目的。纳税筹划强调对经济活动合理科学的规划,是一种符合税法政策和原则的财务活动。
贸易型企业的纳税筹划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个是增值税或营业税,一个是公司的所得税,这两个是重要的税种,也是进行纳税筹划意义较大的税种。结合目前中国贸易型企业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增值税和所得税两个税种进行考虑。同时也要结合作者的实际情况,如从事钢产品的贸易型企业的纳税筹划等。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行业有所帮助。
二、贸易型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
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从事货物销售、提供加工和修理修配劳务、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以其增值额进行征税的税种。对增值税的纳税筹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一)对纳税人身份进行筹划
增值税对不同的纳税人是采取了不一样的征税税率。对小规模纳税人征税率为3%,而对于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为17%。同时它们的税收政策有不同,例如对一般纳税人有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小规模纳税人一般不可以开具专用发票,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由征税机关代开,但是税率也是只有3%。这样的政策导致小规模纳税人的销售价格一般较低,但是由于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某些可以进行进项抵扣的单位失去了吸引力。
一般仅从纳税层面而言,两种纳税主体的节税平衡点可以直接算出,即一般纳税人的销售收入*增值率*17%=小规模纳税人收入*3%,从而得出增值率在17.65%以上的企业应当采用小规模纳税人纳税身份,反之,采用一般纳税人身份进行纳税。
当然,以上的结论是建立在贸易型企业(一般纳税人)购货和销售均为17%的增值税税率的条件下,如果其购销的征税率不一样就需要重新计算。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出以下的表格:
因此,如果从纳税人身份的角度来看,单单从节税角度分析,需要考虑贸易企业具体的增值率。当然,对于从事钢产品为主的贸易型企业主要还是适用于17.65%的节税平衡点。
(二)对采购方式和价格进行筹划
对于贸易企业,从事的还是中间环节的税收筹划。因此必须考虑到公司的采购方式和销售方式。下面,我们简要探讨一下采购方式的税收筹划。
对于贸易型企业的采购方式主要是要从运费和采购价格进行考虑。如果结合贸易的特点,代销方式的选择其实也是一种采购方式的选择。
对于有进行废钢采购的贸易型企业还需要考虑到2008年中央的《关于征求调整完善废旧物资增值税优惠政策意见的函》的规定。从2008年的规定发现,从事回收废钢环节的贸易型企业的增值税减免措施被取消,因此这些贸易型企业也需要重新考虑采购价格和运费的税收筹划。例如,在价格上要考虑进行税抵扣因素,在运费上要考虑运费只抵扣7%,而货物价格则可以抵扣17%的差距,因此在公司进行采购合同的设计上可以将采购价调整为加入运费后的采购价,这样就可以合理增加抵扣金额。
对于采购合同中规定的代销方式的选择,主要有视同买断和收取手续费两种方式。由于结算中收入计入不同的账目会有不一样的税种,因此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一般需要考虑的是视同买断的价差、手续费收入、可以抵扣进行税额、交易双方的纳税身份等。一般而言,由于手续费收入需要同时缴纳营业税,这同时增加了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因此,一般倾向于采用视同买断方式。
在采购的同时,也可以采用分立和联营企业的方式进行税收筹划。例如可以在税负低的地方分立采购公司从小规模纳税人购入较低价格的钢产品,同时这个采购公司又能为已有的贸易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抵扣发票,减少贸易企业的税负。另外根据进项税额的抵扣规定中,一般需要付讫进项货物款项后才能够抵扣进项税,因此,在商业企业存在周转资金不灵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的方式以满足及时抵扣进项税额的规定。
(三)对销售方式进行筹划
增值税是根据增值额进行征税的,其金额等于销项金额减去进项金额乘以增值税税率。销项税额一般是根据收讫价款或者取得价款凭证的日期确定。因此,企业应当在合适的商业条件下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延迟纳税。
销售结算方式主要有直接收款、托收承付、赊销、分期付款等,不同的结算方式对增值税销项是有很大的区别。贸易型企业的销售方式主要需要遵循以下原则进行必要的筹划:
第一,发票要和收款同时产生。一般尽量避免为收款先开具发票的行为,因为发票开具后,贸易企业即要面临纳税行为。但是这种方式比较难以获得采购方的理解,而且贸易竞争越来越严重,因此这种方式可能较为难以实施。
第二,防止垫付税款。一般托收承付和委托收款两种方式是比较容易产生税款垫付行为,对公司的资金产生了占用行为。因此,贸易公司要能够尽量少使用这种方式。
第三,在不能及时收回现金的时候,尽量采用分期付款的结算方式和赊销方式,减少现时税款的支付。特别是对大额的钢产品销售一般都是需要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以延迟纳税。
第四,多采用折扣销售的营销方式,尽量少用销售折扣方式。这样以减少销项税额。
三、新形势下所得税的纳税筹划分析
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下贸易型企业的所得税纳税筹划。
一般而言,对于所得税的纳税筹划主要是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可以扣除项目和合理选择会计政策三个角度进行规划。一般对于贸易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中的再投资、研发支出等可适用条件无法满足,主要是选择扣除项目和会计政策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充分利用可扣除项目进行所得税筹划
对于新税法规定,一般可以利用工资薪金和广告业务开支、业务招待费三个方面进行筹划。对于工资薪金,它是教育培训支出、工会支出、福利费的扣除标准。因此,贸易型企业要合理规划好公司的工资薪金,例如对于公司的个人福利可以在超支部分以工资方式发放,对于可以分红的员工,其分红也可以以工资方式发放,同时也可以在合理的岗位和职责上采用残疾人士等,这样可以增加公司可以扣除的基数。同时对于职工教育培训支出,由于其可以跨年度抵扣,因此,公司在具体的工会支出、福利支出、教育培训上需要进行必要的规划,以达到合理减少税收的目的。
对于公司的广告宣传费用和业务招待费用支出,由于两个支出的基数均为销售收入,但是具体的可以扣除的比例不一样,对于前者,目前已经达到了15%,对于后者则是千分之五,但是不超过实际支出的60%,因此,企业要能够合理规划好两者的支出比例。首先是要能够提升销售收入,对于一次性的销售收入尽量可以采用租赁方式改成其他业务收入从而归入可作为扣除基数的销售收入。第二,对于可以归类为广告业务支出的项目尽量避免归类为业务招待费用。例如,对于贸易型企业中经常出现的赠送客户礼物的行为,要能够在礼物上印上公司标识从而成为广告业务支出。
(二)合理选择会计政策进行所得税筹划
对于合理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税收筹划则是需要根据公司需要和经济形势进行选择。而且会计政策的选择是需要保持一致性的,因此公司选择会计政策需要通盘考虑。下面我们主要从纳税筹划角度进行分析,主要从销售收入方式、存货计价方式、折旧和摊销方式等。
第一,销售收入方式的选择。不同的销售方式对所得税的征收也有不同的影响,贸易型企业要根据实际业务特点和可能产生的税收负担合理选择销售方式和会计结算方式。一般直接收款是以收到货款或者取得索款凭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日进行结算,而赊销和分期收款则是根据合同规定的时间进行结算的,因此,不同的结算方式对纳税也是有影响的。
第二,对存货的计价方式选择。存货计价方式一般每一个会计年度需要保持一致。因此要根据整年的发展判断进行合理的选择。例如,如果预计到钢产品处于下行通道,价格将逐月下降,存货计价方式最好采用先进先出方法,以减少纳税。如果钢产品预计将有较大的波动,而且是上下波动,则贸易企业最好采用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等。这样也才能够减少利润的波动,从而减少公司税收的波动,因为税收的波动容易对公司的税收资金产生较大的波动,不利于公司安排资金。
第三,对于折旧和摊销方式,要本着业务真实、合理选择折旧年限的原则,合理选择折旧的方式。例如,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就需要从年度总和法、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选择其中的一种。当然在选择上,要根据税法的规定和当地税务机关的规定。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贸易型企业主要是品牌和商标,一般摊销的年限至少为10年,贸易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选择年限。
四、结语
当然,纳税筹划最主要的原则是不违背交易和发生的真实性,在符合立法的原则下进行筹划,因此,纳税筹划最主要是需要企业在合法合理的条件下进行符合业务特色的筹划。本文所提的主要都还是原则性的内容进行稍微的论述。具体的运用中,还需要相关的行业进行必要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吉文丽. 新企业所得税下企业纳税筹划探析[J].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6,66-69.
[2]周瑞英. 浅议增值税纳税筹划[J]. 中国总会计师.2010(2),175.
[3]张彩云. 基于纳税筹划的商业企业营销方式选择[J]. 中国商界 2010年第8期,40.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将深刻地改变传统的贸易模式,通过货物流程再造可以产生分工细致、流程简化、信息传递快捷的高效贸易模式。基于国际物流、全球供应链、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全球采购系统和外包的相互融合与渗透的流程再造,将减少贸易公司人员配备并使得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即贸易公司无需再成立如运输部,仓储部,单证部等相关部门,人员配备也相应减少,从而节省了大量公司的人力及运行成本,使得贸易公司全身心的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国际市场开拓与营销。这种流程再造必将增强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外贸流程再造的影响因素
什么因素促使外贸流程再造,从而形成崭新、高效的贸易模式呢?既有关键性的因素,也有其它内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外贸流程再造中是一种关键因素。在人类历史上信息技术是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对企业的生产方式、贸易方式、组织架构,乃至整个社会结构将产生深远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信息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从而实现人类行为及组织运行成本的大幅降低。信息成本的重要性已经被前沿经济学的机制设计理论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为如此,当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时就有了B2B、B2C等商务方式,就有了网络认证、电子银行、网络招标、远程质检、电子口岸等电子化的现象,这对外贸公司传统的运作模式和组织架构产生强大的冲击。
2.国际企业间外包。所谓外包,是指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助的业务外包给一些专业服务性机构,利用他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而自身专注于那些核心的,主要的功能或业务。基于这样的理念,国际贸易企业同样可以将自己的一些非核心和次要的业务外包给中介服务机构,从而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例如外贸企业可以将储运、订舱、商检、报关及制单等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相关服务性企业,以节约企业人力和运行成本。目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迅速发展就受益于这种外包模式。
3.国际物流。国际贸易是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因此,快速发展起来的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流程的重要性和影响是显而易见。所谓国际物流,是指按照客户的要求,在国际间将货物从供应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是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相关活动的结合。因此,国际物流企业必然是进出口企业将储运、仓储等非核心业务外包的必然对象。物流企业的不断扩张的规模及垄断地位,决定了它在整个外贸流程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对外贸流程中其他服务性的中小企业必然实施整合和“收编”,使得物流企业可以对进出口企业做到“一站式服务”。这给国际贸易企业实施流程再造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二、外贸流程再造的两种形式及其特点
基于上述因素,如何对传统外贸流程进行再造呢?目前,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和从事国际采购的企业(或打造全球供应链的企业),它们的外贸流程再造颇具代表性。
1.一般贸易型的外贸流程再造及其特点
信息技术的出现为传统外贸流程的再造创造了条件,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可以对图1-1的流程作如下再造(图1)。
这一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如下:出口商在国外设立公司,并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及时向国内的办事处下达出口计划,收到计划后,国内办事处迅速联系国内供货商并签订合同。根据合同的规定,供货商将订舱、储运、商检、保险、报关等出口环节外包给国际贸易中介组织,供货商在约定的时间内交货并接受款项。
相对于传统外贸流程而言,基于一般贸易的外贸流程再造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出口属于公司内贸易。因为完成产品出口的主体是同一家贸易公司,即企业在国内设立办事处,在国外设立贸易公司。
其次,企业没有任何出口风险。因为出口产品一直掌握在公司自己的手中,因此不可能出现货、款两空的现象。
第三,将非核心出口业务外包。由供货商或出口商国内办事处将图2小方框中的订舱、储运、商检、保险、报关等业务外包给中介服务机构。目前,在我国的实践中通常由供货商负责外包,主要原因在于相对供货商而言,贸易商更处于垄断地位。
第四,出口商国外公司专注于市场营销与产品开发。由于繁琐的、非核心的出口环节全部外包出去了,因此为出口商国外公司专注于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在这种流程中出口商处于国外市场的最前沿,因此能有效地开拓市场。
目前,台湾商人和浙江商人较成功地应用这一高效的流程进行产品出口。
2.国际采购和全球供应链型的外贸流程再造及其特点
国际采购或全球供应链在实质上就是一种外贸流程再造。国际采购或全球供应链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外贸流程再造。其具体的形式见图2。
这一模式的基本流程如下:进口商在全球各地寻找供货商,经考察合格后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并建立合作关系。进口商同时和某一国际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将进口运输等相关事宜外包给它。进口商根据生产和销售情况向供货商和进口商办事处下达进口计划,并由后者对前者进行生产监督与指导。在规定的时间内,供货商将货物交给国际物流企业,并由后者将货交给进口商。
图3是基于全球采购和供应链的外贸流程再造图,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供应链的通用公司,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采购系统的沃尔玛公司等,都对传统的国际贸易流程进行再造。从上述流程可知,这一新流程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进口企业与供货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进口企业会对供货商进行长时间的考察,甚至提供技术指导,同时监督生产。考察合格之后才列入供货名单并签订长期的供货合同,早期的供货量往往比较小,关系稳定之后再逐渐增加。
其次,进口企业会在全球各地广泛的派驻专业人员,协助当地供货商的生产和采购,以形成有效的供应链和采购网络。因此,进口企业通过外派人员可以直接帮助供货商进行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以符合顾客的需求,双方之间形成战略协作关系和利益共同体。
第三,进口企业将储运等环节外包给国际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将根据进口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准时并保质保量的将货物交给进口企业。
第四,进口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这也是流程再造带给企业的一大优势。
综合来看,两种形式的流程再造具有以下的共同点:
(1)主体合并,利润提高。在传统的外贸流程当中,出口商和进口商是两个不同的独立法人实体,而在两种改造后的外贸流程中,出口商和进口商是同一家公司。在基于一般贸易流程的改造中是出口商合并进口商,实行前向控制,在后一种流程改造中则相反,由进口商合并出口商,实行后向控制。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因此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
(2)有效地规避了贸易风险。阻碍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欺诈等风险的存在,贸易双方都互不信任。再造后的贸易流程,由于实行了贸易主体的一体化,产品一直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因此风险大大降低了。
(3)通过外包专注于自己的优势。这正是外包核心思想在外贸领域的体现。
三、外贸流程再造的进一步创新方向
基于规模效应可以对以上两种基本的外贸流程再造进行创新。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通过规模效应可以进一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
1. 一般贸易型外贸流程再造后的创新
创新的理论基础是规模经济,那么如何创新以获取规模经济呢?方法是将图1中的出口商国内办事处与国际贸易中介组织合并(通常是后者对前者的取代),即外贸公司把国内的办事处功能进一步外包给国际贸易综合公司。不仅如此,国际贸易综合公司可以将同行业许多家出口商国内办事处合并起来,甚至可以将不同行业的多家出口商国内办事处统一起来,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经济以节约成本。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服务性公司可以在国内重要的港口、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商品集散地等地设立机构及仓库分拨、配送中心,再通过信息技术将各机构联络起来,形成庞大的贸易网络,规模再次扩大,这将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
在图1中,出口商国内办事处和国外公司是同一家公司,因此是一对一,而流程再造创新后,一家国际贸易服务性公司对多家出口商国外公司。
2.全球供应链型外贸流程再造后的创新
国际采购或全球供应链型外贸流程再造后的创新理论基础也是规模经济。其创新的方法和一般贸易型相类似,但也存在不同。首先,由一家国际贸易中介组织将图2中的进口商办事处合并,以设立国际贸易综合公司,即图2中的进口商办事处的功能由国际贸易中介组织承担,这样进口商公司就节省了在海外设立进口办事处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综合公司可以将同行业许多家进口商办事处合并起来。国际贸易服务性公司还可以在国内重要的港口、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商品集散地等地设立机构及仓库分拨、配送中心,再通过信息技术将各机构联络起来,形成庞大的贸易网络,规模再次扩大。和一般贸易型外贸流程再造后的创新一样,从一对一向一对多转变,原因同上。
目前,由于金融危机的蔓延和肆虐,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正处于大幅下挫阶段。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外贸企业流程再造对于稳定、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份额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等都是远水不解近渴的长远之计,而外贸流程再造是属于外贸企业的经营创新方式,所以能够在短期内起到促进出口的作用。不仅如此,从长远来说,外贸流程再造对增强我国企业竞争优势同样有深远意义。为此,国家的有关职能部门可以协助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以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这是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加强港口方面的建设,尤其是港口的运输条件和吞吐能力;加强公路,铁路,航空,邮政等基础运输设施的建设;加强通信,银行,税务,信息中心等软件方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牛鱼龙.《第三方物流:模式与运作》,海天出版社,2003年.
[关键词]加工贸易;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098-03
基金项目: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北省加工贸易风险管理模式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145725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加工贸易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近几年我国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居主导地位,其出口额占加工贸易比重超过75%,国有企业仅占10%~15%,民营企业占比更小。虽然份额很小,但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贡献不容忽视,其管理灵活、规模较小,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中具有一定优势和很好的发展前景。企业生存与发展中要面对诸多风险。我国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因受其规模、技术和实力等因素的影响,面临的风险也更大,对其进行风险分析是必要的。本文根据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特点,重点阐述民营加工贸易企业风险分析方法的运用。
一、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风险分为两类,一类是不会带来任何收益的风险,如自然灾害;一类是因业务活动衍生出的难以预测的负面影响以及这些活动所带来的预期财务损失。本文主要研究第二类风险。
美国的威廉斯和史密斯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将风险管理定义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的管理办法。”从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对灾害事件的估计,到20世纪全方位风险管理的出现,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主要内容之一,企业应能够认识并控制因业务活动而带来的风险,以达到经营目的。
风险管理即通过对风险的监测、分析和评估,识别和衡量风险,掌握风险的性质、特征、等级等不确定性,从而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识别风险,明确风险从哪里来和如何产生的。本文着重介绍以下几种研究风险起源的理论与分析法。
(一)系统安全理论
该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在研制洲际导弹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关注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更重视系统硬件故障在事故致因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决定有时不能完全识别风险及风险产生的根源,同时风险还会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而产生。该理论主张减少总的风险,而不只彻底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
(二)闵氏关键因素评估法
1987年香港中文大学闵建蜀教授在罗氏等级评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投资环境评价方法,它包括闵氏多因素评价法和闵氏关键因素评价法。闵氏关键因素评价法是从具体投资动机出发,从影响投资环境的一般因素中找出影响具体投资项目的关键因素,并对这些关键因素作出综合评价,然后分类,按五级计算,再细分每一类,最后用权重计算出所有的分析结果。
将闵氏关键因素评估法引入风险管理的目的是找出宏观环境中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风险,以避免类似风险的再发生。
(三)ABC分析法
ABC分类法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于1879年首创的,该方法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根据管理对象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区分重点和一般,从而确定具体的管理方式。该方法利于找出主次矛盾,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HFDickie)将其应用于库存管理,称为ABC法。1951—1956年,约瑟夫·朱兰将ABC法引入质量管理,用于分析质量问题,称为排列图。1963年彼得·德鲁克( PFDrucker)将这一方法推广应用于全部社会现象,使之成为企业普遍应用的管理方法。
运用ABC分析法分析风险产生根源,可在追究风险产生的原因同时又分清主次,有利于作出有效的风险管理决策。
(四)PEST分析法
PEST分析法用于宏观环境分析,主要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PEST分析模型用于风险管理,强调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分析风险来源。
二、我国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特点
(一)多为中小型合资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足,但在投资、生产、销售、分配和用人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二)多从事企业相对容易进入、资本技术构成相对简单的行业,通过劳动替代资本、凭借劳动力优势来占据市场。
(三)受投资规模所限,民营加工贸易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下游,多集中于轻工制造业。
(四)大多数为家族企业,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受产权不明晰、治理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制约。
(五)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主要投向市场需要的产品、投向边际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极具市场竞争力和创新精神。
(六)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享受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特殊经济优惠政策,同时民营经济得益于我国东部地区的长期、良好的发展环境。
(七)大多通过模仿学习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内部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晰、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
(八)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层不注重风险管理,不具备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风险管理模式。
赵 劼 甄东兴 廉国恩 王 君:民营加工贸易企业风险分析方法研究
赵 劼 甄东兴 廉国恩 王 君:民营加工贸易企业风险分析方法研究
三、民营加工贸易企业风险分析方法的运用
本文基于系统安全理论“减少总的风险性,而不是只彻底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基本思想,综合运用PEST分析法和闵氏多因素分析法分析风险源头并找出关键风险因素,并运用ABC分析法明确所面临的业务风险,从而选择适合我国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发展所需的风险管理模式。
(一)综合运用PEST分析法和闵氏关键因素分析法
民营加工贸易企业涉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受宏观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可以运用PEST分析法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从而找出风险的源头;再运用闵氏关键因素评估法,对各宏观因素进行分类、分级和加权计算,找出可能会阻碍企业发展的关键风险因素。
1PEST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分析:包括合作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政府的管制措施,政府补贴,反垄断法、环境保护法等各项法律制度,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合作方国家的政治稳定性等。
(2)经济环境:包括GDP及其增长率,贷款的可得性,消费模式、消费倾向,货币与财政政策,汇率变动和税收等。
(3)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劳动力素质及其流动性,生活方式及其变革,职业态度,健康意识与安全感,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等。
(4)技术环境:包括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资水平和支持重点,该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费用总和,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专利及其保护情况等。
2闵氏关键因素分析
在PEST分析的基础上,对四类因素的子因素做综合评价,按优、良、中、可、差五级打分,最后按下列公式计算:
宏观环境分析总得分= 4i=1W(5ai +4bi +3ci +2di +ei)
式中: Wi表示第i类因素的权重;ai 、bi 、ci 、di 、ei 是第i类因素被评为优、良、中、可、差的百分比。得分在4~20之间,分数越高,风险越高。该方法适用于民营加工贸易企业总体风险评估或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时的风险评估。
(二)ABC分析法的运用
我国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管理风险:(1)领导者知识结构、个人特征和决策偏好;(2)组织结构与经营机制;(3)固定资产情况;(4)员工数量、知识层次、能力及经验。
2财务风险:(1)资产负债率与负债股权比率;(2)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
3信用风险:(1)合作方的信用;(2)银行的信用;(3)国家信用。
4法律风险:包括合同风险和走私、违规风险等。
以上10种风险划分等级见表1,构建ABC分析图(见图1)。通过对上述风险的等级划分与分析,企业可以清晰地找出自身所面临的业务风险(见表1),以便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宏观经济因素,综合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表1 民营加工贸易企业业务风险等级
种类分级依据风险等级
安全较安全较危险危险
领导者知识结构、个人特征和决策偏好知识结构合理、领导者魅力
1~2分3~5分6~8分9~10分
组织结构与经营机制组织结构合理、内部机制健全1~2分3~5分6~8分9~10分
资产负债率与负债股权比率长期还债能力由小到大强较强一般差
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短期还债能力由大到小强较强一般差
固定资产情况与同行业相比厂房、设备数量多、金额大厂房、设备数量较多、金额较大厂房、设备数量一般、金额一般厂房、设备数量少、金额小
员工数量、知识层次、能力及经验与同行业相比员工数量多;受教育程度高;
操作能力强;
经验丰富者占90%员工数量较多;受教育程度较高;操作能力较强;经验丰富者占70%~80%员工数量一般;受教育程度一般;操作能力一般;经验丰富者占50%~60%员工数量不多;受教育程度低;操作能力一般;经验丰富者低于50%
合作方的信用邓白氏风险预警评分1~2分3~5分6~8分9~10分
银行的信用标准普尔评级AAA,AAA,BBBBB,BCCC,CC,C
国家信用大公信用评级AAA,AAA,BBBBB,BCCC,CC,C
法律风险(合同风险和走私、违规风险)法律人才;员工守法意识具有专门法律人士;员工守法意识强定期聘请法律人士;员工守法意识较强不定期聘请法律人士;员工守法意识一般无专门法律人士、无聘请计划;员工守法意识差
图1 ABC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分析
表2 风险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等级宏观环境因素分析业务风险ABC分析
红色预警16~20分C类
黄色预警9~15分B类
绿色预警4~8分A类
上述分析结果为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的风险预警管理提供了基础,企业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发出预警信号(见表2),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沈玉良,孙楚仁,徐美娜贸易方式、生产控制与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J]国际贸易研究,2010(2):72-77
[2]张琴,陈柳钦风险管理理论沿袭和最新研究趋势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0):105-109
【关键词】重庆对外贸易 进出口结构 对策
一、重庆市进出口的特点
(一)进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1.初级产品进口增长较快,所占比重逐步上升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原料和资源,重庆市的经济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使其对原材料初级的进口的逐年扩大。2003年初级产品的进口总额为9218万美元,而到了2010年,这一数据增长为8.0261亿美元,以年平均增长率 30%以上的高速态势继续增长。进口初级产品中,矿产品的比重最大,2010年,矿产品进口总额为5.5250亿美元,占初级产品进口的68.84%,是2003年的6.3倍。其次,植物产品类所占的比重也较大,植物产品类主要是大豆的进口,进口总额逐年增长,尤其是2004、2005两年,进口额又区区几十万发展为2004年的2947万美元。到了2010年,植物产品的进口额高达2.2294亿美元,占初级产品进口额比重27.8%,比2003年增长了几百倍。初级产品进口所占比重,从2003年9.13%迅速上升为2010年的16.26% 。初级产品的进口的快速增长为重庆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证,弥补了重庆资源短缺的局面,促进了重庆市经济的增长。
2.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迅速,在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2003年到2010年,重庆市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由 2003 年的 14.9226亿元迅速增至2010年的73.2190亿美元,是2003年的近5倍,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始终在95%以上。其中,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类,从2003年的5.1632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22.6173亿美元,占全部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 36.74%;机械、机械器具类从2003年的3.5027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23.4860亿元,占全部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26.91%;化学工业品及其相关工业类,又2003年的2.0873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7.820亿美元,占全部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10.93%。贱金属及其制品类,由2003年的1.4684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5.1441亿美元,占全部工业制成品比重为 10.37%,以上这四类产品共占全部工业制成品比重高达85%以上。
(二)一般贸易比重下降,加工贸易不断增长
在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推动了重庆进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重庆市的对外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占了最大的比重。以下是总结近年来重庆市对外贸易方式的主要特征:
1.一般贸易方式始终占主导地位
重庆市一般贸易方式外贸总额从2003年的22.85亿美元发展为2010年的101.76亿美元,然而其所占比重却由88%,下降为82%。但是,一般贸易方式仍然占重庆市的对外贸易方式的主导地位。
2.加工贸易方式不断增长,比重逐年增加
国内外原材料市场存在价格差,这使得加工贸易的利润也比其他贸易方式高很多,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动着就业,技术革新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贸易方式。近年来,重庆市的进料加工贸易迅猛发展,成为仅次于一般贸易的外贸方式,从2003年的1.96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15.5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 3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比重的平均水平。在加工方式上,进料加工是重庆市加工贸易的主要方式,占全市加工贸易的98.21%。
重庆市的对外开放程度在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加工贸易、作为投资进口设备、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等其他对外贸易方式的不断比重不断上升,重庆市的对外贸易方式也越来越灵活和多样化。
二、重庆市发展外贸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一)适当扩大进口规模
进口同样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重庆市的进口商品以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以及机电设备、车辆、航空器等运输设备,贱金属及其制品等工业制成品为主。进口的扩大能够调整重庆市的产业结构,降低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发展。然而,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一直以来都是主要是投资拉动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上投入比重相对较小,使得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因此,在工业方面,重庆要加大对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这有利于企业技术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农业方面,重庆市要扩大对重要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的进口,来满足全市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在人民群众生活方面,要扩大对一些国内短缺或者质量优良的生活日用品的进口,这样可以丰富全市的消费市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
(二)以“一江两翼三洋”出海通道为基础,缩短运距,降低物流成本
距海洋地理距离远是“内陆”与“沿海”最大的差异。这种地理上的距离障碍是可以通过建设交通运输通道被克服的,如果运输通道快速便捷就可以缩短内陆与海洋的地理距离。重庆市“一江两翼三洋”战略正在逐步实施,兰渝铁路、成渝高铁正在建设之中,若再建成西安到重庆的西渝高铁,将成都、西安和兰州这三个西部的大城市与重庆通过高速铁路相连,重庆将成为长江沿线以及整个西部地区的货物出海中转站。重庆市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沿边国家地区的快速通道将打通,缩短与海洋的距离,让重庆的出海通道畅通快捷,这样能有效减少重庆市的外贸进出口成本,让重庆市的外贸劣势逐渐减弱,优势逐渐显现。充分发挥重庆市外贸潜力,突破重庆市外贸瓶颈,吸引沿海地区及国外的企业来重庆建厂、办实业,将有力促进重庆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统计年鉴. 2008-2011.
论文摘要:在中国加入WTO六年多以来,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国际贸易呈稳步发展趋势。但是在农产品贸易中,我国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很多就是由绿色贸易壁垒引起的。而绿色贸易壁垒的扩散效应又比较明显,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而运用关联规则对其扩散性进行检验又从数理的角度给这个问题提供了更多有意义的想法。
一、引言
非关税壁垒作为国际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种类,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加入WTO后,非关税壁垒成为了其他国家对我国进行贸易制约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贸易项目,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其他国家对我国实行越来越广泛和严苛的绿色贸易壁垒(非关税壁垒中技术性壁垒的一种),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占总贸易额比率呈下降趋势。很多学者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也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果。而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其涉及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等和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方面,因而和一般的技术贸易壁垒相比有其特殊性,也有着比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强的扩散性,对其扩散性的成因和特点的分析就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二、案例分析
由于数据来源的有限以及关联规则数据挖掘过程的复杂性。下面以案例为主结合关联规则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扩散效应(又称连锁反应)进行分析。
案例一,欧盟、美国、日本相继宣布对动物源性产品、水产品进口的一系列新规定(禁令)对我国出口造成严重影响。
欧盟禁令,以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多次检出氯霉素、磺胺类等药残为由,认为我国动物药物残留监控体系不符合欧盟要求,对我国动物源性产品、水产品出口造成严重影响。2002年1月25日,欧盟以产品中含有抗生素为由通过决议,暂时停止从中国进口鸡肉、兔肉和冻虾等产品。随后,日本也跟着发表申明表示要与欧盟合作,共同检查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以鳗鱼为代表,日本厚生省于2002年7月正式对中国进口的蒲烧鳗追加9类药物残留进行检测,这标志着日本政府对我国鳗鱼业正式形成“绿色壁垒”(“技术壁垒”)。1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就农产品中动物源性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扩散效应是比较强的,主要表现为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欧盟转移到日本,并且有放大趋势。
案例二,以我国为例,2002年1月欧盟以我国动物源性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为由,全面禁止中国蜂蜜进入欧盟市场;以欧盟实施禁令为由,2002年2月初沙特宣布禁止进口中国蜂蜜,至今未开关;日本也于同期开始对进口中国蜂蜜10%抽样检验氯霉素等抗生素残留;2月20日加拿大开始对中国蜂蜜加强抗生素检验,并要求对进口蜂蜜中苯酚和19种磺胺等残留进行检测;5月,美国FDA宣布中国蜂蜜氯霉素残留检测限为0.3ppd,这一举措使我蜂蜜2002年对美出口比上年下降52.35%,出口额约809万美元,下降43.56%;墨西哥农业部6月2日下令把扣留的356吨受污染的中国蜂蜜销毁或退回中国,主要是在抽样检查中发现这些蜂蜜中含有链霉素等一些有毒物质的残留物和一些对人体健康和国家养蜂业造成危险的污染物,而实施这一严厉措施实质上是为了保护墨西哥的养蜂业。2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农产品贸易在遭受一国绿色贸易壁垒制裁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扩散到其他国家。一般的发展中国家难以提出一个公允的技术法规、产品标准或环保标准,也难以建立起复杂有效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程序来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另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的扩散也有较强的地域集中和连带现象,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传播轨迹:欧洲(欧盟)亚洲(沙特、日本)北美洲(加拿大、美国、墨西哥
这次对于我国蜂蜜的绿色贸易限制,从欧洲起源,向东逐渐传播到亚洲和北美洲。可以看出对于这个扩散过程,地域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基本遵循逐渐传播,边缘影响的规律。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理论阐释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绿色贸易壁垒作为限制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因素,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其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地域扩散性特点突出。
(二)扩散对象经济水平相近,一般较高。
(三)部分实施新条例的国家有明显保护国内相同产业的目的。
(四)农产品内部商品种类扩散性明显。
参考文献:
张诤王惠文:《技术性贸易壁垒扩散效应分析》《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林国华、林卿、王庆:《农产品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