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09:09: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独立学院
基因工程是通过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与载体DNA分子连接重组,再导入受体细胞内,使其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和翻译表达,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的一种技术体系[1]。由于基因工程可以突破物种间的遗传障碍,大跨度的超越物种间的不亲和性,具有无限光明的应用前景。因此,吸引人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索,其结果迅速地应用于农业、医药、轻工、化工、环境等各个领域[2-5]。目前,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急需大批的专业人才。因此,许多高校为满足社会需求,新增了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了基因工程课程,希望能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基因工程面向独立学院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已开设多年。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针对该课程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获得了许多经验。
1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其内容涉及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基础及其实验技术手段。课程内容繁多、概念抽象、理论性和技术性强。同时基因工程发展非常迅速,相关知识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然而高等学校教学时间有限,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生虽思维敏捷,但强调个人喜好,并且学习的自主能力也较弱。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因工程相关的内容确实有难度。而正处于农业高等院校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们,即将投身于生命科学社会实践,展现他们的才能,如果他们对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之甚少,这种状况与培养现今的人才培养目标极不相称,这些大学生在21世纪的生命科学时代中也难以胜任社会重负于他们的工作,更难以挑起生物高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担。虽然在基因工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了许多办法,如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Flash动画等将教学内容直观化,或通过讨论、课程论文等激发学生对基因工程的学习自主性,但效果还是不理想。经过多年的独立学院基因工程教学,笔者发现目前的基因工程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没有充分体现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即没有补偿他们存在的某些缺陷,也没有充分发挥独立学院学生的优势。为了使这些发展潜力大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能够跟上学科的发展进程,对现行基因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构筑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2.1精简内容,突出重点
基因工程与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细胞工程等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学生在修完了这些课程后才开设基因工程课程。由于学生已具备这些课程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所以基因工程教学内容可精简,避免与这些课程重复,留出充裕的时间详细讲解新的知识点,如细菌转化实验在微生物中讲授过;基因表达与调控在分子遗传学中涉及到;转基因植物的培养再生与细胞工程内容相关。这些重复的内容可以在课前提醒学生复习,教学时通过提问的形式回顾,或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进行。对于独立学院中那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通过基因工程网络课程进行知识的答疑。
2.2组织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基因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基因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研究方法及应用,内容广泛抽象。为使学生在短时间理解相关知识,教学内容应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同时又能反映学科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因此,构建以基因工程操作技术为主线,以基因工程原理基础知识及基因工程应用基础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学体系十分重要。
基因工程原理基础知识包括基因工程基本概念、基因的各种分析手段(包括PCR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等)、分子克隆工具酶、克隆载体、目的基因与分子克隆载体的重组、重组体的转化与筛选鉴定、外源基因的表达等内容。这些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内容,因此每部分内容的有关原理、实验技术及应用等需详细加以阐述。另外,针对一些抽象内容,教师应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其直观生动,让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掌握。同时,要发挥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高的特点,可要求学生个人或以班为单位制作Flash动画和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对事业成功的向往,达到教学目的。
基因工程技术几乎渗透至生命科学的各个方面,大大的推动了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且扩展到人类生产实践的各个行业,例如植物、动物、微生物、医药、环境保护、能源等。这部分内容主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专题报告、实际案例和生产实习的形式进行。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科学发展与生产实践息息相关,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及求知欲望。
2.3引进新知识、新动态
基因工程自诞生以来,发展迅猛,新成果层出不穷。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生命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国内外研究动态,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尽量接受基因工程相关的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成果。同时促使他们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研究问题,唤起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增强专业自信心。
2.4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配套
基因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教学内容除了理论知识外,还配套有基因工程实验技术和教学实习。基因工程实验技术主要是对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操练,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前预习好实验指导中的相关内容、掌握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原理、了解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及注意事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仔细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和数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写出实验总结报告,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基因工程教学实习是以重组体的构建、转化、筛选及检测为主线的系统性的实验体系。其内容包括质粒DNA的提取、目的基因及载体进行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目的片段与载体的体外连接、感受态细胞的制备、重组质粒的转化、重组子的筛选以及鉴定。整个实验内容紧密衔接,较为完备地将基因工程学的上游技术综合为一体。实施教学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实验的整体设计思路和流程,查阅相关文献,书写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实施。通过这样的过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生物学文献资料的查询与消化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且实验的每个环节都可能直接影响最终结果,所以学生必须关注每个环节,才能顺利完成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树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概念,具备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3改进教学方法
3.1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在基因工程教学中,传统的板书教学必不可少。这是由于学生虽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知识比较凌乱,更无法很好的应用于基因工程学习中。板书教学能够很好的将这些知识系统而又精炼的展示出来,并且有助于老师控制讲课的进度,学生也可以详细的记好笔记,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但是传统的板书教学呆板,所提供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对于基因工程这门课程,完全采取板书教学无法直观生动的将所有内容演示。另外,板书教学中老师是主体,学生认为学习的好坏只与老师有关而与自身毫无关联,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多媒体教学能综合应用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等信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整体的过程动态化。它可以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栩栩如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但是课件是一页页地进行显示,单独使用课件会降低课堂授课内容的连续性及关联性,使学生不易掌握每一次授课的线索及整体内容。因此,在讲课过程中很有必要将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更为生动、丰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对基础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升华。
3.2“研讨式”教学
独立学院学生感应新事物的能力较高,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后,能够就某些问题提出见解。因此,笔者设计一些讨论题,供学生思考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关于基因工程安全性的问题,是以讨论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不但对现存的一些安全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针对一些不一致的观点,可以进行辩论,不仅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他们树立了看待科学问题的批判意识。
课程组的老师都从事了与基因工程相关的研究工作,经常将科学研究结果融入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申请一些研究性课题和进入实验室参与研究工作。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探索,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3.3“总结归纳”式教学
每一章内容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另外,组织学生听取一些专题报告会,以提高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
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素质,进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尝试通过对基因工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时代的工作需求。
4参考文献
[1] 吴乃虎.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孙毅.现代生物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 18(21):113-114.
[3] 刘婵婵,时全义,刘均洪.植物基因工程对生物燃料生物质特征的改进[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8,29(3):4-7.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个人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逐渐变得严苛,相应的未来的教育也更加趋向于培养人的核心素养[1]。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核心素养为宗旨,教学过程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在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2017年版)中明显强调[2]。而PBL教学模式与新课标改革的宗旨相同,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学习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团队学习和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3]。但是目前PBL在高中生物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在教学中尚未得到推广[4],所以本文以“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为例,将PBL教学法有效地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一方面能够引发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思考,帮助生物教师更好地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弥补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方面的研究不足;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活跃其思维,满足新课标对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养成的要求。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基因工程及其应用”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第2节。本节首先论述基因工程的原理,让学生对基因工程有一个大体的掌握;然后联系生活相关的实例介绍了基因工程的应用;最后讨论了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由于在以后的选修教材中还会继续深入学习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因此本节内容是学习基因工程相关内容的基础,主要的概念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已经掌握了遗传与变异基本原理的高二学生,他们对于微观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基因工程的操作水平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因此给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同学造成一定程度的学习困难。在本节课中运用PBL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外显性知识整合为内显性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②基因工程操作的工具及其特点;③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及其应用。教学难点:①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②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其安全性。
(四)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应该结合课程特点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①获得基因工程相关的基础知识;②正确选择与使用和基因工程相关的工具;③具备一定的收集、鉴别信息的能力;④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初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⑤了解我国基因工程发展现状,养成关注生活与社会的人文精神。
(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提前准备本堂课所要用到的课件和教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准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收集关于基因工程的相关资料,并提前预习课本。
二、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一:展示大肠杆菌产生胰岛素的图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人的胰岛素可以由微生物产生?学生活动一:思考与讨论问题,明白通过基因工程等操作手段可以实现大肠杆菌产生胰岛素,同时总结出基因工程的概念。设计意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此来设置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让他们对课堂教学充满新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二)角色扮演,转变学习态度教师活动二:根据基因工程概念可知这项工作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的操作,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参与这项工作一名研究者,你会采用什么工具呢?学生活动二:预习课本,明确基因工程采用的三种工具名称。设计意图:通过转换角色使课堂在情境中扩大,改变学生以前被动学习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生物核心素养。
(三)合理运用教具,积极实践探究教师活动三:多媒体展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的动态过程,让小组学生利用提前准备好的具有DNA序列的卡片剪切出目的基因,并提问:①用限制酶切割后形成了什么?有什么特点?②同一种限制酶切断的两个DNA产生的结构相同吗?如果用不同的限制酶呢?学生活动三: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与讨论问题,小组总结限制酶的作用特点与作用机理并派代表回答。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解决问题,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研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利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新的事物。教师活动四:补充提问:①被切割后的卡片如何填补完整呢?②在基因工程中,被限制酶切割后并能够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DNA链完整吗?如果不完整,DNA链的缺口是如何缝合的呢?学生活动四:通过缝合卡片的过程举一反三,了解DNA连接酶的作用结果。设计意图:由具体到抽象,加深学生对DNA连接酶的了解。通过发现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获取相应的生物学知识,让学生明白生物就在身边,让学生树立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可持续观点。
(四)温故知新,提炼升华教师活动五:根据学生回答提问:①DNA连接酶作用部位在哪?作用结果是什么?②与DNA连接酶名字易混淆的一种酶叫什么呢?它们在功能上有什么异同?学生活动五:积极思考二者之间的差异并派代表阐述思考过程。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探索新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展示资料,引导学习运载体。教师活动六:资料展示:①运载体比较的图片;②大肠杆菌pBR322质粒的功能和结构特点;③冬虫夏草是冬虫夏草菌寄生于蝠蛾幼虫形成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①通过对比能够找出实验室最常用的运载体是哪些吗?为什么最常用的大肠杆菌质粒是pBR322质粒?②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依靠什么工具呢?③寄生通常对宿主有害,运载体对受体细胞有伤害吗?学生活动六: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小组讨论总结出运载体的必备条件:①对受体细胞无害;②有一个或者多个切割位点;③有遗传标记基因。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科学事实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自主归纳,体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从中锻炼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生物学知识去解释生活实际问题。
(六)课堂总结,巩固新知教师活动三:让学生在卡片活动的基础上绘制大肠杆菌产生胰岛素的模式图。学生活动三:小组经过认真的思考与讨论,绘制出模式图。设计意图:小组之间学生的学习程度差异较大,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使各种想法汇集,有利于学生更快达到最近发展区,最终实现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学生通过合作实现任务的完成,能够体验到成就感获得愉悦感,从而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七)课堂延伸——关注社会热点联系生活实际。教师活动三:资料展示案例:①转基因抗虫棉;②抗病毒烟草植株;③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让学生辩论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学生活动三:各抒己见,进行开放式辩论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索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科技造福人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积极地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参与社会议题并作出理性判断。
三、教学反思
(一)允许学生各抒己见PBL模式下的生物教学与传统教学最显著的不同在于需要给学生提供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目的地去收集资料、不断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这就可能出现各种意见的激烈碰撞和冲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尝试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探寻真理,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二)给予教师和学生足够时间与空间生物学是开放性很强的学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想要将PBL教学法运用到极致,这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需要学生抽出有效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然而现在施行的教学制度是班级授课制,大班课导致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教师对每位学生进行全面的点评有一定的难度,也无法全面接收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反馈。因此PBL模式的早日普及需要国家和社会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楠.新高考下高中生物学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顾相伶,付春华,孙汉文,等.医用化学教学中的PBL教学法研究[J].新西部,2013(z2):229-229.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模块化;就业竞争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271-02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作为一门通用的工具已经渗透到生命科学各个研究领域,该门课程一直是生命科学相关院校的核心实验课程。但不同院校设置的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课程基本上存在以下问题:(1)把分子生物学实验和基因工程实验分开,内容体系不连贯;某些实验设计重复,浪费资源。(2)实验内容的设置常常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机械设定的,忽略实验内容之间的有机结合性和连贯性,存在实验内容之间相对孤立、缺乏内在联系的缺陷。(3)实验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师范院校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对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拟解决上述问题,并大大提高学生的竞争就业能力,同时对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明确培养目标――对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进行模块化设计
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一般开设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和生物技术非师专业,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课程是这两个专业的必修课,考研和就业是这两个专业大部分学生毕业面临的问题。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学生考研和就业的需要,通过调研,我们明确了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课程培养目标:(1)满足学生考研深造的需要。(2)满足学生到中学进行生物学教学的需要。(3)满足学生到生物医药公司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把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设计为三大模块(共计75学时):①基础性实验模块,共计23学时。包括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提取(4学时)、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3学时)、动物组织总DNA的提取(3学时)、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3学时)、核酸的浓度及纯度测定(2学时)、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2学时)、目的基因的PCR扩增(6学时)。②综合性实验模块,共计35学时。包括:载体构建(10学时)、农杆菌介导的烟草遗传转化(15学时)、转基因植物的分子检测(10学时)。③开放性实验模块,共计17学时。包括植物总RNA的提取及检测(6学时)、RT-PCR(时)、分子生物学常用软件介绍(2学时)。其中,基础性实验模块部分随理论课按周次完成;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模块在理论课结束后统一安排时间开设。
二、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模块内容的课堂教学实践及体会
生物科学(师范)和生物技术(非师范)两个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模块实验》,基本具备了以下能力:(1)通过基础性实验模块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完全可以胜任中学关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实验的教学任务。(2)通过综合性实验模块的学习,不同专业学生具备了对实验进行综合设计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些能力使他们在考研复习和考研复试实验操作技能方面具备很大的优势。(3)通过开放性实验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具备了自主思考、自主设计等实验能力;培养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他们今后的研究生学习和生物公司的面试奠定了基础。总之,通过对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实验进行模块化设计,基本能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①满足学生考研深造的需要。②满足学生到中学进行生物学教学的需要。③满足学生到生物医药公司工作的需要。
三、关于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课程模块化设计的一些建议
1.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基本上都是耗时比较长的大实验,传统实验教学安排都是按照教学大纲随理论课后开设,一般实验时间为4学时,这样安排导致某些综合性实验无法完成,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因此建议耗时较短的基础性模块实验可以随理论课开设,一周一个实验内容;耗时较长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模块实验可以在一学期课程结束后统一安排1~2周时间完成,这样可以保证实验效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建议学校加大对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和建设,保证仪器的先进性和数量,开阔学生的眼界;授课讲师也应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保证实验内容合理,实验成功率较高,实验结果比较稳定,学生每次实验都能观察到实验结果,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构建科学的实验课程考核和评价体制。传统实验教学评分体系以实验报告加平时表现为主。实验报告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并且在内容上有明显雷同的嫌疑,并不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可程度。因此建议基础性模块实验可以按照传统实验报告形式考核;综合性和开放性模块实验可以按照4~5人为小组,以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实验问题思考和解决方案,实验操作技能考核等综合过程材料作为考核依据,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通过对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和实施,不同专业学生在考研和就业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关于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课程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授课教师根据本校实际条件不断努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晓馥,勾畅,未晓巍,等.教学科研一体化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研究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852-1853.
[2]胡尚连,孙霞,郑桂灵.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5):94-96.
[3]刘新琼,王春台,张向明.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模块化教学新模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144-146.
【关键词】美育教育;基因工程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美育教育是借助多种传授知识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感受和鉴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教育通过人们审美视察和审美实践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使人们自愿地遵循美的艺术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在审视美和创造美的过程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1]。
专业知识的应用必须立足于社会,而生物工程人才要立足于社会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一定的人文情操。美育教育是丰富精神生活,提升思想情操,净化心灵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美育教育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人们从更高的层面把握知识的内在本质的联系,激发创造的灵感,升华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
1基因工程专业对人才培养实施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1.1基因工程专业人才创新性素质的培养需要美育教育
创新素质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2],创新素质培养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整个民族将来科技的成败。
美育教育在让学生感知美,审视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美的艺术的创作过程的核心是创造美的过程。美育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能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
1.2基因工程专业人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美育教育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密切相关,从思维的发生学来说,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有些人书读得很多,人品也不错,可就是不会运用,成为书呆子,这和平常缺乏美育教育,形象思维能力低,缺乏想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3]。
1.3美育教育能促使基因工程专业的人才进行创新性的学习
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育教育不仅让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知识,而且从情感上产生爱好,从而心悦诚服地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让学生掌握不同领域知识的精髓,积极主动进行创新性的学习。
1.4生物工程工科人才立足社会需要美育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1978年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过:“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生物工程人才在社会生产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一定的美学情操,进而激发创新精神。
2基因工程专业美育教育的目标
2.1美育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对整个生物工程领域的发展非常重要。在当今知识快速增长的时代,创造力成为科研领域的核心素质。
2.2基因工程专业美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基因工程专业人才在社会中的发展,必须要以较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 美育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和目标。通过美育教育,让基因工程专业的人才既具有专业知识,有具有人文知识背景是生物工程美育教育的目标之一。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4]
3基因工程专业美育教育的途径
3.1开设美育的公选课程
生物工程的专业教育往往主仅仅注重核心专业课程,对美育类的课程较少重视。基因工程专业的美育教育的拓展首先学校应当给选择美育教育课程的学生一定的学分,鼓励学生选择美育教育的课程,例如音乐、美术、影视赏析等公选课程[5]。
3.2搭建美育教学和实践的平台
美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平台。学校为开展美育教育可以建立校外美育教育的实习基地,比如在革命老区建立定点参观基地。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审美意识,从而引导学生追寻美,创造美。
3.3在基因工程专业知识传授中穿插美育教育
生物工程的专业知识为美育教育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案例。例如DNA双螺旋的结构,其一对称和优美的线条展现了曲线美和对称美。在海洋中发现了许多外形独特,颜色多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菌落形态都体现了美。食用菌的形态也体现了美,羊肚菌、猴头菌、灵芝等多姿的形态和绚丽的色泽都现了生物界的美。
生物知识也体现了神奇美。抗生素的发现来自偶然,然而神奇的抗生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嗜铁或嗜硫细菌的发现从侧面验证了生命的多样性。参考文献
[1]刘颖. 论美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教育研究,2011,2:78-79
[2]钟义信.实施创新教育.中国教育报,2006,7:8-6
[3]吕建秋.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民营科技,2010,4:67
关键词: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基因操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29-02
基因工程自上世纪70年代诞生,以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学科为基础,引入工程学概念,成为现代生物工程的核心。基因操作技术作为其具象载体,在药物的生产和检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学科飞速发展,其在生物及制药行业产生了强力渗透,快速形成了科学、技术、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核酸测序、蛋白质谱、细胞学、动物克隆及信息技术等相关平台的建立,催生出大批提供创新型生物研究的科技服务的企业,推动基因工程学科研究在相关领域的发展的同时,为社会提供前沿生物科技在医疗、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服务。
因此,构建出更适应岗位需求和能力培养目标的基因操作技术教学体系,将其在整个专业建设中进行壮大和完善成为必然。
一、课程设计要更实用
结合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宗旨,针对高职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对口企业的岗位需求,确定课程设置的设计思路为:理论知识教授以实践需求够用为度;实践技能培养以实际工作情境为准。
理论教学学时,涵盖了基因操作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基本流程和基本技术。不过分强调理论的深度,更着重于实践需求性。让学生掌握并奠定其运用基因操作技术开展专业领域的生产、开发等工作的良好理论基础。
实践教学安排以模拟实际工作情境为准则,将原先分散、零碎、无关联的单个实验综合为一个由六个任务组成的前后连贯的大项目。前一任务是后一任务的基础,后一任务的实验材料由前一任务提供。旨在让学生能形成对基因操作完整过程的概念。
以理论教学的主要章节为支撑,使基因工程基本原理贯穿于实验的设计中。形成一个既与理论课互补,又相对独立的实验体系。强调和练习学生操作的精准性和熟练程度。所有任务全部由学生自行分工、操作和记录,并共同解决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与此同时,提升硬件条件,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以开展开放性实验和创新项目的研究也是探索并将试行的重点内容。
综合性实验包括重组表达载体的转化和筛选,外源基因在宿主中的表达及利用SDS―PAGE检测蛋白含量等较完整的大型实验。让学生能系统将基因工程制药、蛋白质分离纯化、SDS-PAGE等知识点一并掌握。
而课外开放性实验是在理论与实验教学之外,教师根据基因操作技术的特点,结合生产实际设计的课外实验题目,带领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选择。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技术性问题,让同学结合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要更多样
作为前沿性专业必修课,高新技术多,操作流程长,理解难度大。结合高职学生依赖性较大、自主思考能力较弱的特点,在教学中探索运用多种高职教学方法,更多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比例,给予其动脑筋的空间。由学生反馈来看,多样手段的教学让其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对教学更有参与感和积极性。
1.实例式教学法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趣味化。基因操作技术涉及的操作项目多且微观,比较抽象,所以清晰讲解的同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思路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引导其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实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结合书本理论知识,利用图片和动画把课程中难的教学内容简易化,把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把高深的内容形象化。
2.归纳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归纳、综合。基因工程中的一些研究技术是相似的,但是目的并不相同。因此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发挥学习主动性,知识掌握更牢固。
3.自学辅导法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布置学生课外自学,教师只通过课堂对重点内容提问加以检验。自学辅导法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双语”教学促进学生掌握英语专业词汇。作为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基因操作技术》课程在实操部分涉及的仪器和试剂,专业英语比重较大。本课程从2011年开始,探索使用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母语为主,重点部分用中英文双管授课,让学生接触和了解更多英语专业词汇。
三、实践考核要更重过程
实践考核是课程成绩的重点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学生对“技术”掌握的衡量参数。而以往实践成绩大多都以实验报告作为评断依据,体现不了“过程”。
基因操作实验的特点是:结果往往在最终筛选重组子的步骤才得以显现,但结果却建立在每一步操作的好坏之上。所以希望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每一步都是在为最后的成功添砖加瓦,不可忽视任何一个过程、任何一个细节,做一个合格的基因操作技术员。
考核方式突出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提升实践考核的地位。以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动手及创新的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验素质考核还体现在,实验结束后,学生需要自主提出对该次实验的分析,以及自己仍旧存疑的问题,教师对分析的深度进行考核,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复。重视科研素养培育,在实验过程中,端正学生实验态度,培养学生科研作风,养成实事求是的科研习惯,鼓励学生从失败的结果和数据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
基因操作技术作为一门实验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前沿专业课程,作为生物制药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必修课程。希望通过对其高职院校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面,甚至在今后能将《基因操作技术》发展为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不断扩大受益面,深入满足行业对基因操作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齐凤惠,詹亚光.《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
[2]杨海灵.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70-71.
关键词:基因工程;技术流程;教学改革;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49-02
随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专业及课程设置“对接行业和产业链、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已成为共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步形成。因此,对于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体系。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DNA体外重组,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生物体进行遗传改良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当代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具生命力、最引人关注的前沿学科之一,已发展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核心内容[1]。基因工程在医学、农业、工业、环保、能源等领域应用广泛,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基因工程作为高校生物学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课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直接影响大学生毕业后在相关领域的就业质量[2,3]。基因工程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知识内容交叉,涉及的知识面广且比较抽象,因而相对复杂难懂。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水平,本文针对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式的教学改革,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使毕业生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一、课程设计基于技术流程,对接行业和职业岗位需求
在高校转型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的背景下,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实训课时是普遍的做法。基因工程课程与多门生物学课程知识交叉,理论内容庞杂,实践性很强,但目前出版的基因工程相关参考书为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有不少内容与学生前期掌握的生物学基础课程知识重复。我校在应用转型发展后对基因工程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理论课由50学时压缩至30学时,因而必须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构,优化教学内容。笔者以袁婺洲主编的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基因工程》为主要参考书,同时结合吴乃虎主编的《基因工程原理》第2版、楼士林等编著的国家理科基地教材《基因工程》、何水林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基因工程》、T.A.Brown主编的《Gene Cloning DNA Analysis》第6版、J.E. Krebs等主编的《Lewin基因X(中文版)》2013版以及郑振宇、王秀利主编的生命科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基因工程》等,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内容体系,围绕基因工程行业和企业现实生产中的基本技术流程“分、切、接、转、增、检”进行课程设计,将课程内容按照六字技术流程进行分解教学,对每个流程辅以应用案例,如将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荧光鱼的培育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既能从总体上把握课程内容体系,又能在自己感兴趣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最新的相关研究技术成果,紧跟基因工程学科前沿,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热情。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必须结合课程特征进行相应的改革。对于基因工程基础知识的讲授,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让学生跟着设置的问题,依靠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人们经常关注的重点,例如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基因治疗等。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基因工程相关知识和信息时,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个人见解。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的技术流程环节开展“小组讨论式”教学。一是针对基因工程技术流程的理论讲解,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出一名组长上讲台以PPT的形式汇报本小组的学习心得,提出疑惑,再由教师给予解答,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基因工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转基因安全性分组开展辩论赛,教师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让学生广泛查阅资料,在辩论交锋中收获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整合资料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以后考研或者工作积累经验。
三、实验与理论配套,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基因工程课程本身实践应用性强,因而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统一,才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全局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符合现代教育学派代表杜威主张的“从做中学,从做中求进步”、“理论不能脱离于实践,理论是关于实践、为了实践和通过实践”的观点。然而,在传统基因工程的实验教学中,因实验条件和课时的限制,往往只选择一些容易开展的验证性实验,如DNA和R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质粒DNA的限制性酶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与转化等,学生只是简单机械性地掌握一些具体的实验技术,对整个技术流程缺乏全面的认识,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为此,课程组在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的设计上,与理论教学的“分、切、接、转、增、检”六字技术流程相配套,结合本学院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依托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以富含多糖的转基因铁皮石斛获得为目标,在每个技术环节开设一个实验,从分离获得铁皮石斛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UGPase)开始,到构建表达载体,农杆菌转化铁皮石斛原球茎与分子检测,构建一体式连贯性的实验教学体系,上一个流程的实验结果作为后一个实验的材料,因此学生必须在每个实验环节掌握相关技术,拿到下一流程所需的材料,才能顺利进行后续实验,并最终形成产品。
四、完善考评体系,提高综合素质
单纯的卷面考试往往会让学生依赖复习资料死记硬背,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很难准确评估学生对课程的综合学习情况,而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更科学有效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多个角度考察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串联知识的能力,我们分别对基因工程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理论课程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试卷(60%)两部分组成。其中40%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10%、作业10%、课堂表现10%以及加分项10%。尤其是加分项目,主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创新思维、小组讨论参与度、组织与口头表达能力等,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期末试题的设置加重主观命题分数,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注重检验学生对基因工程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对课程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实验课程的总成绩由4部分组成,其中实验相关理论考试占50%、出勤率占10%、实验报告占10%、实验操作占30%,在实验操作中主要检验学生的实验习惯与科研素养、实验的准确性与严谨性。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既能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以考带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掌握。
五、结语
基因工程技术在飞速发展,相关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对该课程的改革需要紧跟学科技术前沿,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不断调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进步”。通过近两年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的探索,我们基于技术流程在基因工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宝英,刘慧慧,杨静文.二本院校基因工程教学改进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19-120.
[2]董妍玲,潘学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3,(6):175-176.
[3]卢敏.高校《基因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教育教学论坛[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97-98.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Gene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echnological Process
ZHANG Zhi-yong,QI Ze-min,XU Dan-dan,ZHANG N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Neijiang,Sichuan 641112,China)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基因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89-02
基因工程已占据科学发展的核心位置,涉及面比较广泛,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化学等的各个领域,为科研工作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不乏学生对基因工程的疑惑,在《基因工程》教学中学生很难进入深层次的思考,对一些抽象的问题捉摸不透或难以理解,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基因工程》课程较为枯燥、难度较高,涉及面比较广泛。
2008年,美国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首创了“微课(Micro- Lecture)”的概念。微课程简称微课,以微型教学题材为主要的教学方案,教师针对各个学科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和教学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视频,具有一定的情景化模式。[1]。翻转教学(Flipped classroom)模式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的结合性网络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对教学的规划和模式形式进行了重新规划,把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进行相互转化,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2]。课外接触课程是学生对学习的新材料的补充(通常是阅读文献或观看视频讲座),然后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把关键性问题解决掉,讨论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的主导性意义是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主动学习是激发学生的专注性和统一性,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手脑并用,而不仅仅是“听”,重点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角色。
高等教育翻转课堂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把学习分为知识内化性教育和知识传递化教育两个步骤,可通过课堂上的互助教学方法来进行[3]。由Salmankha创立的可罕学院(Khan Academy)是实施翻转课堂的成功案例。现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免费的可汗学院平台教育实施,在翻转课堂进行实践性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已经被各个院校、各个学堂所应用。翻转课堂正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1.微课和翻转课堂应用于《基因工程》教学的总体思路:根据总体教学目标把课程分解成相应的微单元。在微单元内选取20个微课点(椭圆形内为微课点)。以这些微课学习框架为基础,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2.微课和翻转课堂应用于《基因工程》教学的具体方案:根据基因工程各项类别数据研究表明,通过20个视频辅助教学使学生确立基因工程概念和翻转课堂进行辅助教学,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骤。微课内容涵盖基因工程的主要知识点。知识点的选择注重前沿性、综合性、实践性、联系性,内容具有内在逻辑联系,提纲举目,便于学生把握基因工程的知识精华,深刻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把握重点,攻克难点。采用“微课”方式进行“三位一体”翻转教学,进行知识全方面的普及。将“翻转课堂”带入到《基因工程》课程当中,让实际教学与翻转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做到课前准备、课上内化和课后练习三位一体的关联教学。《基因工程》是将教学研究和科研相结合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领悟基因工程内在的含义,掌握基本技术指导,是学习这门课程的必然要求。根据“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三位一体”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该把《基因工程》教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突现出来,以确定微课的相关内容和教育方式,完成微课设计。要充分考虑基因工程的相关问题和指导,采集“微课”资源并录制。将重点理论知识采用微模式进行展现,内容简单、清晰,尽量将抽象问题简单化。
(2)课上内化阶段。课前准备阶段学生将疑难杂问标记出来,课上进行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提问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锻炼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3.微课和翻转课堂应用于《基因工程》教学的意义。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知识普及,加上最近几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传播,基因工程的研究已显得十分重要。传统的模式已不适应基因工程最主要的教学需要了,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基因工程》教学模式来填充传统模式的不足,研究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1)有教学资源的共享化。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可以让翻转课堂备有足够的教学材料,这是翻转课堂的优势之一,让学生能够主动去了解最新的信息,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紧跟学科的前沿动态。当前,网络上已经具备了足够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案,如各个大学的公开课等教学机构的教学视频等。教师可以将这些网络资源进行整理,为学生所用。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传统课程中,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讲解为教育主体,学生的核心地位不明显。翻转课堂是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提问、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学生全方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并且以多角度、多方式进行考核。
(3)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在微课群构建《基因工程》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将不同学生反映的难点、学科进展、新知识点、科研应用等内容逐步扩充和更新,及时反映于每个微课群中。这样既能有机整合必备知识,又能避免零散知识点的碎片化。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地观看视频;在课堂上,教师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具体项目的指导。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增强学习互动性。在翻转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面对面的沟通活动,这样教师与学生共享彼此的见解、知识和思路,达到教学效果,也为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提供了机会。学生在课前要学习基础知识,即完成知识传递运输的部分。因此,课堂上的核心教学教师把课余时间的知识系统进行知识内化,把对知识点中易混淆、易误解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学习。采用“微课”方式进行“三位一体”翻转教学的宗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促进师生学习的互动与配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5)学生拓展提高实践能力。将制作好的“微课”学习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可进行在线讨论和疑难的解决等信息化学习环境,有利于进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可通过学生观看微视频,组织学生参与在线答疑、讨论等环节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实现知识或技能的相结合。这个过程是将传统教学体系中教师把教学内容放到课前学习并让学生自主完成。相比传统课堂,在翻转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自作能力得到训练。在教师、同学的共同配合下,学生可以多做练习,完成更多实际操作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Bently A M,Artavanis S,Tsakonas S,Stanford J S. Nanocourses:a short Course format as an educational tool in a biological sciences graduate curriculum [J]. CBE Life Sciense Educadition,2008,7(2):175-183.
[2]Prince,M. Does active learning work?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4,93(3):223.
[3]Mazur,E,Farewell,lecture[J]. Science,2009,323(1):50-51.
Study on Micro-Lecture and Flipped Classroom in Teaching of "Genetic Engineering"
ZHUANG Wen-zhuo
(Department of Cell Biology,School of Biology & Basic of Medical Science,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123,China)
关键词:基因工程 实验教学 微信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139-02
The Application of Wechat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Genetic Engineering
Liu Qiliang* Tao Yiming Li Ran Gao Jintao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541004,China)
Abstract:Genetic engineering is one of the core subje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t combines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is subject. At present,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genetic engineering is focused on the experimental skills, however, teaching hours are not concentrated, moreover theory and practice is not closely combined, and the integrity and the coherence are lacked. On the basis of multimedia teaching, we created a wechat platform which was used to make the time in class and outside of class effectively used, to make the original resources in books and the updated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 integrated and to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experimental principle more profoundly and think divergently. Teaching effect of genetic engineering experiment has been remarkablely improved, which reflected the Internet + practice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Genetic engineering; Experiment teaching; Wechat; Internet +
基因工程是生命学科中发展迅速的学科之一,其技术应用广泛,已经渗透到生命科学以及医学的各个领域,在与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教学地位。基因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抽象丰富,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基因工程的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熟悉基因工程原理的基础上,通过亲手操作掌握PCR,酶切,连接,外源基因导入和转化子筛选以及克隆基因的表达等基因工程主要技术,对该学科的发展和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1-2]。目前已经有了多媒体教学的平台,由于对该平台的依赖,师生互动不够,尤其是课堂后无法随时沟通,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微信是一种新兴的网络通讯工具,目前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沟通必不可少的新型沟通方式,这也给网络化实验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微信的主要功能是发送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短信,具有实时更新快、回复快、跨平台等特点,这将有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实现实时高效的知识信息的沟通,实现课堂内外以及学校内的师生互动,突破传统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拉近师生之间距离,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3-4]。该研究者所在教研室尝试利用智能手机结合微信的多种功能引入基因工程实验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基因工程实验教学
根据该教研室所开设的基因工程实验,结合该校现有的教学资源,首先建立了一个名为桂医实验教学辅助平台的微信公众账号,让参加基因工程实验课程的学生通过二维码扫描关注该公众平台(见图1)。通过使用该平台,任课教师可在课前实验课的相关实验原理以及背景知识,实验操作的大体流程以及结果处理方法,这使得学生在未进行实际操作之前就对整个实验的原理和流程有了清楚且整体的认识,解决了以往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不懂实验原理,按照书上的流程按部就班的操作盲目性。同时可以整合网络资源,将与实验内容有关的自制的或者国外优质Flas的链接发到平台,对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操作细节以及操作技巧进行重点演示,使学生的记忆更为有效。
2 基因工程实验教学微信平台应用前后的比较
2.1 教学模式更加丰富
基因工程实验教学微信平台的应用前后该院的基因工程实验的课程的教学模式有了显著的区别,由应用前的课堂内单一多媒体教学逐渐向应用后的课堂内外多元化模式转变,将教学由原来的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内外,增加了实际有效的教学时间。
2.2 微信平台应用的收获
(1)利用微信平台可以更好的推送有益资源。
基因工程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再加之基因工程实验的原理抽象难懂,仅依赖课堂老师的PPT讲解和演示对学生的理解是有限的。一方面,每堂实验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基因工程的实验内容是老师在课前就已经完成,而学生实际操作的部分可能是比较简单易行而且省时省力的部分;另一方面,对于一次实验课来说,老师安排的实验可能只是达到实验目的的其中一种实验方法,而对于其他的方法,学生仅通过理论学习而理解的不够深刻。举个例子来说,分子克隆实验需要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比如引物的设计,酶切位点的选择,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等,这些都是由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而在课堂上,学生只需要做简单的PCR、酶切、连接、转化等实验,那么,学生只有了解所有的准备工作是怎么做的,今后才能真正独立的完成分子克隆实验。因此,老师可在上课之前就将引物的设计的原理以及实际设计过程,酶切位点的选择原理,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方法及过程在微信平台,让学生在课前就对此次实验的整体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2)利用微信平台可加强教学互动。
由于微信设计人性化,功能强大,操作简单便捷,因此深受大学生的喜爱。笔者在桂林医学院随机抽样调查了100名在校本科生,微信的使用率高达98%,这使得利用微信作为实验教学辅助平台成为可能。以往的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中,由于课堂及学校内外时间或空间的限制,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心理压力限制,师生之间缺乏足够互动,使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微信可以克服以上限制,在微信实验教学辅助平台内,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学生可以通过语音聊天室在课堂以及课堂外和老师进行对讲,进行实时讨论。老师也能通过这一平台,把知识点和注意事项发给每一个学生。
(3)利用微信平台可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基因工程实验课是一门动手性很强的课程,及时正确的反馈将为实验技能的学习提供重要帮助。学生在操作时犯下的错误总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总是无法事先预测的,尽管在课后可以总结出一些错误,但是学生对这些错误的记忆不深刻,然而,老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用手机随时抓拍学生犯下的错误,通过微信平台将照片上传,让他们自己找毛病,这样学生们通过微信也能够相互借鉴,相互讨论,相互纠正。
(4)与应用前相比较,微信平台应用后,教师的授课时间大大缩短,学生独立操作的时间大大增加,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目的(见图2)。
2.3 微信平台应用所取得的成绩
微信平台应用以来,获得师生好评,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自主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见图3)。
3 结语
微信平台是一个互动工具,是现代智能手机的产物。微信平台以其价廉、便捷、功能强大等特点为基因工程实验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基因工程实验课是基因工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课堂的理论部分有密切联系,又有它独特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的具体原理和应用,锻炼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5]。在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起了一个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提高了教学效率,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培育了师生融洽的关系。这样的方式对实现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这是当前国家所提倡的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相结合的新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白玲,廖锦锋,马春涛,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3-14.
[2] 苏何玲,刘永明,李焰斌,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4):442-445.
[3] 刘丽君,熊才平,林利.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实现移动教学实验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3):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