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09:09: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低碳经济;重庆市;产业结构;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78-02
低碳经济是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能源白皮书中提出来的,在巴厘岛路线图中得到了肯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低碳技术、低碳生产和产品、低碳消费、碳交易、碳汇等,实质和核心是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从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来看,低碳经济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模式。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和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重庆市也面临着城市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恶化。如何才能减缓城市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使整个生态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重庆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2007―2009年,重庆市共投入财政资金28.5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目前,重庆市正在争取国家首批低碳经济试点。
(一)取得的成绩
1.颁布了一系列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2006年以来,重庆市围绕总量减排制定了《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管理工作机制的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减排核查核算工作的通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预警制度》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等众多制度,确保了总量减排工作顺利开展,确保了目标任务完成。另外,还制定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耗能设备淘汰目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指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耗产业的淘汰。
2009年9月,重庆市市政府下发了《重庆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试点方案》,就积极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进行了尝试。
2.利用税收优惠促进节能减排
重庆市国税局认真贯彻新颁布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大减免税优惠政策执行力度,积极发挥税收政策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
一是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对从事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可按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
二是大力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以相关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增值税方面,对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生产的电力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即征即退的优惠。
三是实行废旧物资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对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享受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优惠。
3.节能减排取得较大成效
在总量减排工作中,重庆市加大投入,逐渐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融资格局。2005年以来,重庆市要求脱硫效率低或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火电机组加装烟气脱硫设施,改造现有脱硫设施提高炉内固硫效率,安装在线监测装置,有力提高了脱硫设施投运率和脱硫效率。目前主力发电厂和20蒸吨以上的锅炉全部实现炉外脱硫,20蒸吨以下的锅炉正在进行清洁能源改造。自2005年以来,共计完成450余家工业企业的工程治理,大大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
另外,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现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82家(含分散型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分布在全市38个区县(自治县),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共241.21万吨。同时,各建制镇的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也同步跟进。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关停总装机容量48.61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现已关停小火电35.86万千瓦。2008年,全市总量减排工作共计投入7.88亿元,2009年用于总量减排工作的投入约8.67亿元,总量减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上半年,重庆市共完成二氧化硫减排项目123项,共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70项。
4.严格环境准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组织编制了《重庆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制定了锶盐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火电、水泥、钢铁等行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从严控制新上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开展了30余个规划环评和专项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试点。
5.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清洁能源推广。2009年在重庆市迪康长江制药有限公司等51家企业中开展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了企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主城新增公交车和出租车一律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2009年主城区第二阶段清洁能源改造工程中,完成538台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累计可削减燃煤35万吨。低碳能源在全市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所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资源消耗大,效率低
近四年,重庆市的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发展势头良好,但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为模式,主要靠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来支撑经济的高增长。在高消耗上,2005年,重庆市的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5%,而能源消耗却比上年增长22.5%,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96。虽然从2006年起能源消耗系数有较大的降幅,2006年到2008年分别是0.74、0.83、0.45,能源利用效率有较大的提高,但从2008年四个直辖市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重庆市与其他直辖市相比仍然资源消耗大,利用效率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远高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2008年重庆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106吨标准煤/万元,大大高于北京1.037吨标准煤/万元、上海0.958吨标准煤/万元、天津1.053吨标准煤/万元的能耗,能耗几乎是北京的2倍,说明重庆市在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与其他直辖市存在较大的差距,还有潜力可挖。
2.能源消耗主要依赖不可再生资源,新型能源应用少
从2005年到2008年能源消耗的结构来看,重庆市能源的供给、消耗依然是以煤炭为主导,煤炭的消耗大约占到能源总耗的65%,而且重庆市本地煤炭的含硫量是北方煤炭的10倍,所以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治理也是重庆市污染治理的重点。而污染较小的天然气能耗只占到总能耗的12%,无污染的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的应用更是微乎其微。为减少高污染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应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3.三产结构失衡,有待调整优化
从近几年三产对重庆市的生产总值的贡献来看,一产的贡献除了2005年达到15%以外,2006年到2008年都在11%左右,而二产和三产的贡献都在45%左右,虽然二产和三产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大体相当,可是对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却大相径庭。
在2007和2008年的能源消耗中,二产的能源消耗是三产能源消耗的4.87倍和4.68倍。重庆市的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电力等高能耗工业的能源消耗量约占工业能耗消耗量的70%,主要工业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地区高出了40%。也正因为二产在重庆市的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大,消耗大、污染高,所以重庆市在资源的利用上才显得效益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引进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
4.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手段落后,有待改进
重庆市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据重庆市环境统计公报显示,重庆市2008年废水排放量达到145 113万吨,比2007年增加10 872万多吨;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782 400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627 238吨。
从污染治理方面看,目前重庆市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一方面,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企业缺乏积极性,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废气治理产生废水、废水治理产生污泥、固体废物治理产生废气等,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从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来看,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都是其重要内容和表现。这将要求从源头和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对策
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发展低碳经济,成为重庆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考虑的问题。
综观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因此提出以下对策。
(一)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第三产业
重庆市的能源、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高速过热发展,造成了能源的耗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些行业中,存在着许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由于我国排放标准普遍低于先进国家的标准,即使达标企业也排出了大量的污染物。在产业结构中,真正消耗大量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非常有限。近年来,重庆市的第三产业虽然也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落后于第二产业。重庆市目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43%,距离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仍相距甚远,与中等发达国家50%~60%的水平也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未来重庆市应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像上海、深圳等城市那样努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现代会展业以及文化产业,降低对重型第二产业的依赖,引进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兴的第三产业。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
重庆市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所以,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国际上已经有许多成熟的低碳技术,在努力发展和应用自己的低碳技术的同时,要大力从国外引进这些先进技术。最近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所谓的“巴厘岛路线图”,其中包括一个加速向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技术转让的战略性方案,要充分利用这一机制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及其他机制,引进资金和先进的低碳技术,促进重庆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
(三)积极寻求合作开发新能源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采用最安全、最先进技术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电;依托三峡大坝,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能,大力推广清洁煤技术,推动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四)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节能减排是一项全民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积极参与。我国科技部编制了《全民节能减排手册36项日常生活行为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为每个公民制定了一套从我做起、从点滴着手、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绿色生活行动指南。重庆市应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市民节能减排意识;每年积极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各项活动,大力宣传节能降耗工作,深入开展全民节能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
参考文献:
[1]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
[2]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3] 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低碳技术;碳源碳汇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为世界和我国关注的焦点,目前各国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以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间的矛盾,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2010年3月15日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次提到,要重视低碳发展,主张从以消耗换发展的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建立宜人居住的生存环境,这是低碳经济时代必须具备的应对能力,这既关系到我国产业繁荣和国家竞争力提升,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健康和未来。
一、低碳经济的背景及认识
1. 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全球能源及经济结构逐步迈向生态文明正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我国对低碳经济的认识。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12月,我国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将可再生能源发展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提以煤炭能源为主。
二、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
1. 低碳经济发展困难缓慢。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主要靠煤、矿产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当前处于高能耗阶段,同时也是高碳经济时期。由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成为能源消耗大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碳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下去。应用在低碳经济的低碳技术的特点是涉及面广、难度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由于低碳技术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领域,以及社会再生产过程,由于一些低碳技术难以实现,严重制约低碳经济发展。
2.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首先,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大量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其次,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经济发展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再次,能源资源禀赋的特点。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将长期存在。煤的碳密集程度较高,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所采用的能源基础设施的技术、设备能长期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低碳的燃煤发电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 低碳经济发展瓶颈。我国在采取的减排行动中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仅仅依靠降低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加快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我国相应建立健全相关市场和监管体系,进入碳总量控制时代。我国设定行业的准入门槛,以及经济的激励政策,扶持低排放行业发展,减排技术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对高能耗企业,这种高耗能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将不复存在。技术和资金将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1. 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全球经济向着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低碳经济,有必要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制定低碳技术战略规划,以及制定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的规划,其内容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低碳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
2. 资金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我国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增加资金投入来使低碳技术创新。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一项具有大规模减排效应的技术。国家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吸收、消化利用和二次创新。
3.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制度障碍,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制定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以提供法律保障。制定完善的碳排放贸易制度,促进碳贸易发展;强化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加快我国能源体制改革,推动能源结构、价格体系调整,推动再生能源发展机制的运行,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创新。
关键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循环利用;发展;创新
收稿日期:2010-12-20
作者简介:何杏红(1976―),女,河北定州人,主要从事环境保护工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095-03
1 引言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严重的问题,CO2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因此我们呼唤低碳经济的到来。
2 “低碳经济”的背景分析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能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认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先后召开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9年9月,主席在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并将继续采取强有力措施”。
2.1 气温升高会环境带来危害
(1)气温升高会给人类生理机能造成影响,人类生病几率越来越大。
(2)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台风、飓风、海啸,同时极端天气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难。
(3)气温升高会从陆地上吸收水分,使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粮食减产,威胁国家稳定。
(4)气温升高使冰山积累速度远比融化的速度慢,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断绝了当地与周边地区的饮用水源,从而引发冲突和战争。
(5)气温升高使自然界食物链逐渐断裂,因为CO2会导致海洋碳酸化,造成杀死大量微生物,最底层食物链断裂,从而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污染海洋加速其它生物的灭亡,形成恶性循环。
2.2 水环境的污染带来的危害
(1)水污染是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全球有14亿人缺乏清洁食用水,即5人中就有1人缺水。
(2)我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大部分河流遭受不同程度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中78%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进入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每年污水排放量约达142亿m3,占全国年均排污量的40%。目前,我国水库的供水能力为5 400亿t,虽然多数供水水源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可见,传统观念中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已成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3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策分析
3.1 发展低碳农业
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高耗能产品,某种意义上属于低碳农业。不使用农药化肥就意味着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化肥用在土地上还可以降低30的农业排放,要想抵消其它的农业排放(牲畜粪便,生物质燃烧)要求耕地固碳率达400kg・年/hm2,牧场则需达到200kg・年/hm2,有机农业系统能够达到这一水平即抵消掉80%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一池三改”,把沼气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结合起来,生活垃圾、粪便、作物秸秆发酵成沼气,残留物――沼液可以代替农药,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既变废为宝、美化环境又节省开支,这就是典型的农业低碳化。除此以外,不论是秸秆还田,还是把秸秆粉碎掺加畜禽粪便发酵后做为生物质有机肥,或者将秸秆作原料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纤维板、燃料都可以大大减轻对生态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
3.2 发展低碳工业
传统工业所造就的经济增长是以破坏生态文明为代价的,其结果气候变暖、生态恶化、灾害频发,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困境。低碳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反思、自省和自我救赎的结果,是人类理性的回归。打造生态工业――新型工业化,要体现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上,要大力发展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大力发展再生生态材料,减少资源消耗,大力推广新技术,减少CO2排放量。
3.3 能源低碳化
我国在过去的25年间快速的工业发展导致了能源需要的快速增长。尽管2008年全球经济放缓,国际能源机构(IEA)预计至2030年仅中国和印度2个国家就可能占全球初级能源的需求增量的51%。中国的初级能源需求量在2000~2005年间增长逾55%,目前占全球初级能源需求当量的16%,预计2010年后不久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而绝大部分能源都靠国内煤炭资源来满足,而煤炭燃烧过程中释放的SO2造成中国国土30%地区遭受酸雨袭击,对耕地、食物链、水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全球20个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16个来自中国。这和中国的煤炭生产和使用不无关系。当前我国制定了中国能源政策总体目标是实现能源充足供应以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试图逐步解放能源行业,改变未来中央计划和能源供应安全领域的低效状况。同时,将能源供应多元化,如核能、天然气,提高能效和保护能源环境等问题也正陆续被政府提上议程 。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是减缓中国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高速增长的另一项举措。所谓调整产业结构是指减少能源消耗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改变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通过提高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抵抗外来冲击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将得到提高。另外可再生能源技术应该成为政府政策行动的主要领域,如潮汐,风能等。
3.4 发展低碳交通
如果去8km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可比乘坐汽车减少1 700g CO2的排放量,开车族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也可以让驾驶变得更为“绿色”。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加速,选择合适的档位,避免低档跑高速;用黏度最低的油,定期更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购买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同时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
3.5 让办公低碳化
多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计算机及显示器,这样做除能省电外还可以将电器的CO2的排放量减少1/3。办公室内种植一些净化空气的植物,如吊兰、非洲菊、无花观赏桦等主要可吸收甲醛,也能分解复印机、打印机排放的苯。
3.6 发展低碳旅游
发展低碳旅游,应当成为新时期的重要战略,其中包括3个重点。
(1)转变旅游模式,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方式;同时丰富旅游生活,增加旅游项目。
(2)扭转奢华之风,强化方便舒适的功能性,提升文化品牌性。
(3)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升运行效率,同时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形成全产业链式的循环经济模式。
3.7 发展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指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CO2的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CO2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
(1)外墙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做法,在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而70%地方采用泡沫聚苯板。
(2)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来实行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
(3)采暖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等。
4 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 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因此,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都应该从日常生活中面向公众宣传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意义,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科学的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保总局.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R].北京:国家环保总局,2006.
[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R].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
一、中国低碳贸易的发展现状
(1)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导致的高消耗和高排放。中国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加上长期以来经济粗放式发展的惯性,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将持续增长。国际能源署(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 年”测算,2005-2030 年在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将分别增长 3.2%和 2.5%,能源相关的 CO2排放将年均分别增长 3.3%和 2.2%。
(2)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产生的高排放强度。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 94%,石油占 5.4%,天然气占0.6%,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相对于天然气和石油来说,煤炭在我国的储量占具优势,这就决定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结构。
(3)低端产业和贸易结构引起的转移排放。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商品。中国还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重化工业的转移,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出口了大量能源并产生排放[2]。
二、中国向低碳贸易转型的制约因素
1.要素禀赋约束
中国已探明的常规商品能源总量为 1550 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 10.7%,居第三位。根据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和供需变化,到 2020 年中国的能源结构不会有根本性改变,煤炭所占比重仍将维持在 60%以上。我国出口产品集中在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矿物燃料、化学产品、原料制成品、高耗能金属制品及一般低端机械设备等产品占出口比重较高,而这些产品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均属于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
2.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上涨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能源消费尚属于生存型消费,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将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障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导致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0 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约为 9.7%。2009 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其中指出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 15%,中国消耗的资源已超过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
三、调整我国低碳贸易实施思路
1.转变出口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尤其要对我国目前技术含量比较低、环保标准比较差出口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努力走出一条科技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良好、资源消费较低、环境污染甚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同时我们还要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把握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契机,开发高素质人力资源,缓解就业压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消费者的低碳、绿色、环保消费理念已经形成,这说明国际上低碳、绿色、环保的消费品市场存在着相当大的拓展空间[3]。
2.政府引导,自上而下地推动低碳贸易
对于碳减排来说,客观存在着边际成本随减排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对于理性企业和经济消费者而言,发展低碳贸易意味着增加额外的成本,完全公益型发展模式很难持续,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通过补贴或碳税等形式推进我国低碳贸易的发展。例如,日本光伏企业在发展初期享受政府补贴,光伏产量发展迅速,占全球份额超过 70%,后来日本取消政府补贴,德国、中国企业由于技术及成本优势,乘势而上抢占了国际市场。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构建以低碳经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
3.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应及时调整思路,以适应国际贸易低碳化发展趋势。与国际社会积极协作,特别是加强在发展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效方面的全面合作,积极履行国际减排义务,共同实现全球减排目标。在节能环保领域和新能源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制高点。我国要坚持《京都议定书》中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争取更为有利的发展时机与发展空间。通过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协商和谈判,成为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动参与者和制定者,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维护国家利益。
四、结论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国家设立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体系,将总指标层层分解。建立地方各级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责任制,将能耗、 环境保护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考核指标体系,把碳排放指标完成情况与各级政府政绩相挂钩,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11(7):11 -25.
关键词:低碳经济 跨越式发展 战略选择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见诸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一书中,其直接目的是应对人类使用化石燃料而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温明显变暖带来的生存环境恶化,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转变依赖化石能源的生产方式来实现以“低碳”的方式发展,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其核心是低碳技术的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发展观念的转变。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以消费大量能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当前,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
低碳经济发展困难缓慢。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主要靠煤、矿产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当前处于高能耗阶段,同时也是高碳经济时期。由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成为能源消耗大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碳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下去。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应用在低碳经济的低碳技术的特点是涉及面广难度大,一些低碳技术难以实现,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比如煤炭发电行业,我国高碳的火力发电仍是主体地位,但煤电的整体气化联合循环技术满足不了低碳发电要求。交通运输部门限制汽车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缺少新能源动力的配合,太阳能、氢能利用技术处于进一步研究阶段。
出口贸易结构向低碳转型,从2008年1月到2009年5月我国出口隐含碳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2008年8月我国出口碳增长率开始放缓,而到2008年l1月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了2.21%。到2009年5月,我国出口碳同比降了30.73%。
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中国贸易出口含碳排放降低的主要原因。随着出口增长从2008年1月的26.58% 降到2009年5月的一26.34%,规模效应的影响也从2008年5月的21.33% 降到2008年l1月的一3.291%到2009年5月规模效应对出口碳排放降幅影响高达_24.47%。2009年1月结构效使得出口碳同比下降2.43% ,2009年5月同一数据扩大到6.25% ,由此可见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在逐步向低碳转型。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日本与英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多共同的愿望。2007年6月,日本与英国联合主办以“发展可持续低碳社会”为主题的研讨会,勾画未来低碳社会发展的蓝图, 并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究;停止或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鼓励高能耗产业向国外转移,对高耗能产品制定了特别严格的能耗标准。2007年7月,美国出台了低碳经济法案 ,公布了题为《抓住能源机遇:创建低碳经济》的报告,提出了创建低碳经济的十步计划,对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等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减免税收、提供贷款担保和经费支持等优惠政策。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都住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围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一时难以改变。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全国85%的_二氧化碳、90%的_二氧化硫和73% 的烟尘都足由燃煤排放的。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住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
目前,我国目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例将达到20.7%,超过美国(20.1%)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设施效率等,都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当前,全球不少企业已经尝到了低碳经济带来的甜头。据统计,德国风能发电设备2005年的出口收入已达约6O亿欧元,占全球风力发电设备交易额的一半左右。日本在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是全球最大的光伏设备出口国,仅夏普公司的光伏发电设备就占世界的1/3。可以预见,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以企业与市场为主体的渐进式减排,构建低碳交易体系
充分尊重客观事实,不强制性的以行政命令手段改变目前的碳排放现状。可以借鉴英国的碳基金制度,针对能源消耗状况的不同,区别的对待每个企业。以碳基金作为中介,企业根据各自情况购买碳排放额度。没有超过排放配额的企业可向碳基金出售其剩余配额部分,同理凡是超过配额的企业需要购买排放配额。这样既有利于国家整体碳排放的总量控制,同时对于率先使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的企业又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收益,客观上激励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建立低碳经济政策
制定具有普适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政策法规是基础。结合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差异制定不同的碳排放标准,在各级环保部门中建立碳排放的检查和考核机构,设立发展低碳经济的专项资金,设立低碳经济研究所,参与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创立低碳经济试点,支持技术开发、生产实践以及成果展示。
(三)加大低碳技术创新力度,促进新能源开发,推动低碳
技术国际间交流
进一步发展碳采集和封存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注意二次创新,加强国际间的在低碳经济技术方面第开发与应用。在我国目前92%的能源消耗来自于化石能源,而清洁能源不足8%,其中以水力发电为主。因此需要加大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核能等诸多新型能源。
(四)全面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引导传统产业逐步使用新能源。整合或者关闭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鼓励建设生产可循环低碳产品的现代企业。创建低碳经济产业集聚区,构建低碳经济规模化优势。发展多元化服务行业,引导劳动力转向社会服务行业。
(五)推广低碳生活,重视相关教育
建设低碳城市,提倡低碳生活,限制车辆增长速度,对于购买新能源汽车实行减免税或补贴政策,提高公共交通运输能力,房屋建设提倡使用新型材料,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鼓励利用新型能源供热供暖。提高环保教育,增强居民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注意节约生活用水,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减少使用塑料产品,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家,在争取发展和履行碳排放义务上都任重道远。低碳经济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中国在全世界的产业结构中处于生产的上游分配的下游,能源的开发也进入了瓶颈期,低碳经济给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未来国家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中国必须通过技术交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更快更有效的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对低碳产品的生产企业和进出口贸易进行合理的税费补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整合高碳排放企业,提高进入门槛。效仿国外设立碳基金,出台有关碳交易有关规则,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化战略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周风起:《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动向与中国经济道路》环境保护与循环经;
[2]庄贵阳、储成山:《低碳经济选择与实践科学发展》中外能源,2009。(1);
[3]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经济问题探索.2009;
关键词:低碳经济 跨越式发展 战略选择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见诸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一书中,其直接目的是应对人类使用化石燃料而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温明显变暖带来的生存环境恶化,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转变依赖化石能源的生产方式来实现以“低碳”的方式发展,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其核心是低碳技术的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发展观念的转变。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以消费大量能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当前,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
低碳经济发展困难缓慢。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主要靠煤、矿产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当前处于高能耗阶段,同时也是高碳经济时期。由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成为能源消耗大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碳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下去。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应用在低碳经济的低碳技术的特点是涉及面广难度大,一些低碳技术难以实现,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比如煤炭发电行业,我国高碳的火力发电仍是主体地位,但煤电的整体气化联合循环技术满足不了低碳发电要求。交通运输部门限制汽车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缺少新能源动力的配合,太阳能、氢能利用技术处于进一步研究阶段。
出口贸易结构向低碳转型,从2008年1月到2009年5月我国出口隐含碳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2008年8月我国出口碳增长率开始放缓,而到2008年l1月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了2.21%。到2009年5月,我国出口碳同比降了30.73%。
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中国贸易出口含碳排放降低的主要原因。随着出口增长从2008年1月的26.58% 降到2009年5月的一26.34%,规模效应的影响也从2008年5月的21.33% 降到2008年l1月的一3.291%到2009年5月规模效应对出口碳排放降幅影响高达_24.47%。2009年1月结构效使得出口碳同比下降2.43% ,2009年5月同一数据扩大到6.25% ,由此可见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在逐步向低碳转型。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日本与英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多共同的愿望。2007年6月,日本与英国联合主办以“发展可持续低碳社会”为主题的研讨会,勾画未来低碳社会发展的蓝图, 并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究;停止或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鼓励高能耗产业向国外转移,对高耗能产品制定了特别严格的能耗标准。2007年7月,美国出台了低碳经济法案 ,公布了题为《抓住能源机遇:创建低碳经济》的报告,提出了创建低碳经济的十步计划,对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等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减免税收、提供贷款担保和经费支持等优惠政策。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都住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围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一时难以改变。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全国85%的_二氧化碳、90%的_二氧化硫和73% 的烟尘都足由燃煤排放的。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住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
目前,我国目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例将达到20.7%,超过美国(20.1%)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设施效率等,都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当前,全球不少企业已经尝到了低碳经济带来的甜头。据统计,德国风能发电设备2005年的出口收入已达约6O亿欧元,占全球风力发电设备交易额的一半左右。日本在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是全球最大的光伏设备出口国,仅夏普公司的光伏发电设备就占世界的1/3。可以预见,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以企业与市场为主体的渐进式减排,构建低碳交易体系
充分尊重客观事实,不强制性的以行政命令手段改变目前的碳排放现状。可以借鉴英国的碳基金制度,针对能源消耗状况的不同,区别的对待每个企业。以碳基金作为中介,企业根据各自情况购买碳排放额度。没有超过排放配额的企业可向碳基金出售其剩余配额部分,同理凡是超过配额的企业需要购买排放配额。这样既有利于国家整体碳排放的总量控制,同时对于率先使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的企业又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收益,客观上激励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建立低碳经济政策
制定具有普适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政策法规是基础。结合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差异制定不同的碳排放标准,在各级环保部门中建立碳排放的检查和考核机构,设立发展低碳经济的专项资金,设立低碳经济研究所,参与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创立低碳经济试点,支持技术开发、生产实践以及成果展示。
(三)加大低碳技术创新力度,促进新能源开发,推动低碳
技术国际间交流
进一步发展碳采集和封存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注意二次创新,加强国际间的在低碳经济技术方面第开发与应用。在我国目前92%的能源消耗来自于化石能源,而清洁能源不足8%,其中以水力发电为主。因此需要加大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核能等诸多新型能源。
(四)全面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引导传统产业逐步使用新能源。整合或者关闭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鼓励建设生产可循环低碳产品的现代企业。创建低碳经济产业集聚区,构建低碳经济规模化优势。发展多元化服务行业,引导劳动力转向社会服务行业。
(五)推广低碳生活,重视相关教育
建设低碳城市,提倡低碳生活,限制车辆增长速度,对于购买新能源汽车实行减免税或补贴政策,提高公共交通运输能力,房屋建设提倡使用新型材料,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鼓励利用新型能源供热供暖。提高环保教育,增强居民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注意节约生活用水,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减少使用塑料产品,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家,在争取发展和履行碳排放义务上都任重道远。低碳经济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中国在全世界的产业结构中处于生产的上游分配的下游,能源的开发也进入了瓶颈期,低碳经济给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未来国家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中国必须通过技术交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更快更有效的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对低碳产品的生产企业和进出口贸易进行合理的税费补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整合高碳排放企业,提高进入门槛。效仿国外设立碳基金,出台有关碳交易有关规则,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化战略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周风起:《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动向与中国经济道路》环境保护与循环经;
[2]庄贵阳、储成山:《低碳经济选择与实践科学发展》中外能源,2009。(1);
[3]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经济问题探索.2009;
绿道的内涵随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态条件而变化,引用CharlesE.Little查理斯.莱托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中的定义来解释: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尤其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这样的空间具有生态、社会、美学等基本功能,其中绿道休闲游属于绿道的社会功能中的游憩作用,有助于提高居民环保及生态循环意识,改善人居环境,开发新型休闲空间,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带动相关产业经济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8年年底公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并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切实据此作出下一步的行动。为了科学进行绿道先行先试,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建设“宜居城乡”的要求,广东省政府决定在珠三角区域绿地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珠三角区域绿道网络建设,其中,广州市是珠三角区域的重要组成城市。
一、绿道休闲游的经济与贸易上的一般影响
绿道休闲游开展的成功与否建立在绿道建设完备程度上,只有把其功能内涵充分发挥,才能使绿道休闲游真正作为一个经济产业繁荣起来。根据此产业的特征和性质按环境特征可对应分为生态型,野郊型,都市型。生态型的经贸作用表现为带动相关环保产业的发展和科研的力度,吸引外资投资并引进先进技术;城郊型的经贸作用表现为扩大投资范围,增加开发机会,引导资金流向,发展郊区可循环经济,例如该绿道休闲游选址在乡村区域,带动了旅行消费等行为的发生,平衡城乡收入分化情况,稳定城郊经济局面,拖动GNP,实现经济繁荣;都市型的经贸作用表现为保留物质文化价值,开拓特色文化产业,提升人文历史价值及城市形象,稳固经贸实力以作一坚硬后盾,例如发展具有独特文化内蕴的绿道休闲游线路,让国外人士看到进步中的城市并对其产生前所未有的兴趣,提高他们在该城市的消费意向,刺激当地经济,扩大内需。
二、以广州市为例,对低碳经济视角下绿道休闲游的现状分析
2000年以来,广州市从生态环境出发,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实际情况与时代性变化制定了城市生态廊道体系,也结合城市战略规划中提出的绿色交通发展策略和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策略,依托青山绿地工程、迎亚运工程和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相关项目开展,在中心城区完成了138公里绿色步行系统的规划。其中从2008年开始,增城市以幸福市民、快乐游客和致富农民为宗旨,在珠三角地区率先探索建成了166公里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和190公里的自驾车游绿道。
三、低碳经济在绿道休闲游上的具体体现
首先,低碳经济是指可持续发展下通过技术制度的创新,开发新能源,积极有效实现产业转型等手段,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现行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双赢局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广州市结合山水城郊田园滨海的自然格局和人文特色,不断探索,以“抓理念抓建设抓管理抓宣传”为主要做法,打造千里幸福绿道。翻修旧厂房和废弃建筑,在节省资源和成本的前提下进行因地制宜、避免占用农地等原则的绿道建设,把多个原有的公园改造成慢跑健身绿道,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和电瓶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出行上班,享用公共自然资源,影响市民的消费行为模式,推行低碳环保的慢生活理念。
然后,在设施及运作系统方面,为了实现低碳经济,建设绿道网的时候优先考虑低碳技术的普及应用,对绿道网中的服务站点、驿站场所、应急救助系统和安防系统以及郊野绿道低碳照明系统等节能减排,注意资源的循环利用并注重废旧和废弃物品的加工再利用和复合设施的建设;建立简单易懂且高度统一的标识系统,规范居民与游客的游览行为,传递教育信息,降低设计成本;结合现有设施完善配套的服务设施,设立定点游客中心、医疗点、咨询亭、娱乐健身设施、纪念品饮食店铺、移动洗手间、公共休息点等,并设在显眼且真正所需的地方;将绿道定位于慢行道性质,设置步行道、自行车道、无障碍道,针对不同类型绿道的使用功能,遵行最低生态影响原则,合理利用现有道路进行现代美学下的修建和整理,满足旅游、安全、环保及生产管理等多方面需求;架设成熟的交通换乘设施,扩大绿道网的服务范围,通过设置交通换乘点,提供自行车租赁、停车等服务。
再者,从市民的心理偏好方面看,根据各大媒体跟进绿道建设进度而作的报道内容和旅行社推出的路线安排情况来看,绿道休闲游正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广州市旅游业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席位。由于出行方式经济,市内外游客日益注重环境保护,使得绿道休闲游成为不可取代、百利而无一害的新式旅行方式;考虑到群众的生活态度,从西方引入的绿道休闲游理念会带来一定的利益;在家门口贴近自然的旅游方式很“对”稍上年纪的居民的口味,以致能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发现民间有自发绿道休闲游等密切相关的活动。
最后,从相关企业管理与发展策略方面看,诸多绿道资源整合后优势互补,加强了区域的综合吸引力,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无限商机。这能帮助野郊乡村区域的消费市场能与城市市场顺利对接,促进乡村第一产业向服务业和特产加工制造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引导农家乐、民间种植园、乡间小饭馆和客栈等小旅游企业的转型和优化,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乡村经济收入,促进城乡贸易交流,间接上也对政府缓解城乡人口流动不平衡局面有所帮助。
四、广州市绿道休闲游现况的优缺
如对绿道休闲游的认知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足够重视具有保护价值的生态要素、特色物质文化遗产和景观资产,较难切实从居民出发,寻找方案解决土地使用冲突问题;规划区域不清清晰,鲜少考虑传统农田、森林用地与绿道地带的和谐建造方案,对绿道沿途景区与城乡住宅区、公共交通系统等之间的联系与机遇了解不透彻,没有结合区域自然和社会地理特征进行规划,错失商业良机,影响市场的消费偏好;绿道的存在形式缺乏可供选择性,专业性经营管理机构部门不稳定且派生少,力度小,专业人员不足,受制于参差不同部门的价值观倾向,无法做到“术业有专攻”而事半功倍,浪费了投入的资源禀赋;资金措筹、保障等体制与相关推动法案不完善,令政策实施、立法规章、投融资体系以及管理方法处于“空白状况”;没有过硬的技术后台支撑,再有理念和计划也不能大展拳脚,使很多应得到重视的地方存在隐患,削薄建设层次,衔接不够,涵盖范围不广,有所贬降自我价值等。
但也正正处于起步,拥有深厚的岭南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广州市就如同初涉学术的童孩,强劲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无穷的潜力,就要带着坚持的精神大胆创新建造,必能将无以估量的可能一一成真。
五、广州市绿道休闲游的发展策略及其经贸上的发展意义
以低碳经济为背景,广州市绿道休闲游构建了城市工业化环境下绿色生态廊道保护体系,为广州市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舞台;通过聚集景点强化本地地理风貌和人文特色,提升旅游发展品味,外溢带动农产品销售等确保了绿道休闲游在本土产业经贸上能开出一条路。
六、针对发展误区及缺点的调整策略
(一)硬性设施的策略调整
现行的绿道休闲游路线中绿道标识系统指示表达方式生硬,没有特意接触过的市民可能难以做出准确的理解;绿道空间与居民生活区的界定过于刻意,无法形成自然融合和谐共存的氛围,影响市民对绿道休闲游的印象。对此,应结合低碳经济管理,可立意于提高公众参与度,邀请市民和民营企业投入标识系统的设计;绿道的选址与原有绿化资源贴合,根据城市发展历史及自然条件,将明确路线的任务交由公众落实,让公众加入讨论、投票决策的队伍,使绿化隔离减少疏离感,深入城市内部,降低建设开发成本,节省政府环保事业预算,解决城市化无序蔓延问题,改善人居环境。
(二)对其他区域绿道休闲游的发展的效仿
根据其他区域的绿道休闲游案例分析,有些做法可以效仿以取得更大效益,如政府积极拉动商家赞助,与公益机构定期组织大型文化宣扬活动、马拉松、泛舟、竞走等能受国际普遍欢迎的赛事吸引国内外游客参加,形成一套完整的“参赛-获取纪念礼品-绿道休闲游-宣传”的运作模式。这能从日本多个地区根据季节天气各自定期举办的马拉松比赛中有所体会,当地以各自特产作为比赛奖品,以居民设计的T恤、徽章等为纪念品,得到了一大群分散于世界各地的拥簇的积极回应,并在他们停留期间形成经济效益。
同时,绿道休闲游在经贸上也是带动市内消费,兼顾宏观与微观调整的好手段,但这只有绿道休闲游贴切居住者消费惯性和所属地域的风俗习惯时才能具备的调节力量。所以,这迫切需更多地结合当地文化传统来开展绿道休闲游,如考虑“饮茶文化”的影响力,在绿道沿途建造对应餐饮场所,根据所在地域文化供应特色小吃;预留娱乐休憩空间,为老年人提供“捉棋赏雀”的场所等。
(三)针对发展的趋势的创新策略探索
首先是互联网的应用与宣传。要将绿道休闲游的宣传简介进行网络化,要满足现时广大市民的好奇心和市外人民想了解的信息量并不简单,在互联网手段上必须有所创新才会出现商机,例如通过建立网络游戏页面加载与绿道休闲游有关的游戏关卡向年轻一代抛砖引玉,发行周边产品稳固形象;又或者利用政府权威与其他商业网页合作,在绿道休闲游介绍官网及其他相关如电瓶车商家官网上作醒目链接和简短介绍,增加与网民的沟通交流的渠道。
然后是水上绿道休闲游的策略探索。水上绿道休闲游受到很大限制,有很多细点无法轻易展开,使其仅限于寥寥可数的几种娱乐、出行方式,可考虑参照国外海滨沿岸的经营管理方式发展水上运动与水上绿道衔接系统的结合模式;或如2013年春节期间才开始有的“水上花市”也是很值得延伸的项目。再者是绿道休闲游的途中服务与后续服务的发展。绿道休闲游是一个长期的项目,和其他旅游项目一样,让游客“回头”是长远目光下获得潜在利益的关节。那么,我们该作出怎样的策略去留住财主呢?想取得无限提升的空间,较之硬性条件,更多的是凭借人为干预改善服务因素,提高服务人员和项目的质素与档位,细分市场,满足多样化需求,主动作出消费后的联系和反馈,针对无以替代性,将会为广州市相关产业经贸发展带来新一轮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碳排放;碳信息披露;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09-02
碳信息披露是指企业对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减排计划和方案及其执行情况等温室气体管理信息,以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与机遇等相关信息适时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的活动,也称为温室气体管理信息披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的气候也出现了严重的污染,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为保护全球环境,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主席代表我国对世界做出了承诺:到2017年我国启动总量管制及配额交易的碳排放市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5%(以2005年为基准);到2030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有望达到峰值和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到20%左右。碳排放信息披露是减少污染、实现碳减排的基本步骤之一。
一、我国碳信息披露现状
目前,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人民群众都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碳信息的披露情况。
就政府方面而言,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碳信息披露增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报告》中披露,2014年里我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各个领域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对碳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报告中披露有关情况。例如,截至2015年底北京已关闭2100多家钢铁、石油加工、水泥等高能耗低产出等污染大的能源消费型企业;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已到达了4万多亩,成为世界上退耕还林还湖最多的国家;各地政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服务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4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了6.2%,比2010年累计下降15.8%,完成了“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的92.3%。
就企业方面而言,我国企业自主披露碳信息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碳信息披露质量在加强。《2015年度CDP气候变化报告(中国版)》报告表明,中国企业的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披露还在初期阶段,到2015年CDP问卷填报截止日期,国内仅9家公司完成CDP信息披露,略高于2010年的8家。国内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披露的进度很慢甚至几乎没有变化,但是有更多中国公司通过CDP供应链项目做出披露,而且所提供的信息质量也在逐渐改善。这说明,一些供应商企业正在响应其跨国公司客户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气候变化相关的数据需求,表明来自其他经济体的企业影响力正在推动中国市场的低碳发展。
就法律方面而言,相关碳信息披露法规逐步出台并逐步完善。目前,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主要有两部。一部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由于部分温室气体已经纳入大气污染防治的范畴,所以该法是我国第一部涉及到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另一部是《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这是我国最早的明确要求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法律,也是目前我国强制要求企业公开部分环境信息的唯一一部国家级立法。就部门规章而言,2007年,我国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要求企业公布相应的环境信息情况。国家证监会也颁布了《关于重污染行I生产经营公司IPO申请申报文件的通知》,规定了重污染企业需通过环境保护总局核实通过方可申请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另外,一些省市政府积极颁发的法律法规也体现了我国对碳排放信息披露更进一步完善。例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等均涉及碳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
二、我国碳排放信息存在的问题
1.碳信息披露法律不完善
我国目前相关碳信息披露立法比较分散,我国分散的立法模式使得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环境信息披露范围,主要表现为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法律法规要求其披露的信息内容范围不同,现行法规就碳信息披露的要求笼统宽泛且不统一,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只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有关信息,而没有规定其向社会公众披露相关信息;《清洁生产促进法》虽然有相关方面规定,但披露主体仅限于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企业,并且要求披露的内容过于简单模糊。目前出台的法规与政策中并没有具体措施指引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规范碳披露信息,具体只能认为是方向性的指导,并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去规范披露行为。
2.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意识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对碳信息披露的认知还比较欠缺,主动披露的意愿不强。由于碳信息披露在我国历时时间较短,国内多数企业还没有明白“低碳”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些企业甚至认为低碳和自身没有多大关系,有些则仅仅知道低碳的概念,却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对于如何建立低碳目标、采取低碳手段、实施低碳战略等均不知所措。极少数企业在碳信息披露中涉及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及战略部署。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日常企业活动中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极少数企业将其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更没有企业在对外报告中提及节能减排的具体信息。
3.碳信息披露不规范,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缺乏独立的披露碳信息的报告形式。碳信息披露零散地分布在年报、招股说明书、社会责任报告中,形式多样。碳信息披露时的数据主要为定性信息,而非定量信息。比如,社会责任报告中大部分提到减少了碳排放量,而真正减少了多少,利益相关者却无从考证,多数以模棱两可的方式带过。而在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于有关碳排放信息方面的数据并不多,如果披露碳排放信息也仅仅是二氧化碳的减少量,其他温室气体的减少量也并未详细披露出来。这样则更加不利于我们以确切的数据对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分析。
4.碳信息披露不全面,避重就轻
由于我国目前并没有独立的碳披露信息报告形式,碳信息披露属于自愿性披露,造成碳披露信息缺乏系统性且不全面,往往避重就轻。从目前企业对外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企业披露较多的是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以便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但是对于一些有损公司形象的数据以及事件,大多数企业选择直接避免披露或者避重就轻,只披露其中一小部分,以免造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企业将碳排放信息视为不宜公开的商业信息,将碳信息作为商业秘密进行数据保护,董事会反对股东更多披露要求的案例不少。
5.碳信息披露没有有效的激励及监管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发展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但是,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长远的利益,只注重短期的利益。在企业本身并没有多大的自觉性及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碳排放信息的披露往往也就随意性较大,披露质量也不高。同时,国家对于相关碳信息披露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碳信息披露的补偿或优惠措施不多,很难弥补企业相应付出的成本代价,企业出于利润的考虑也会对碳信息披露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三、 我国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发展方向
1.健全和完善我国碳排放信息披露法规及政策
在法律规范方面,应尽快建立统一的碳信息披露规范和标准,在我国综合立法基础上,以国际通行的披露标准及框架为依据,结合我国实情,制定碳信息披露实施细则、指南等,解决因为现有法规内容简单和规定不一导致的可操作性差和碳信息披露范围不一致、可比性差的现实问题。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在企业层面分解和落实碳排放指标,将其作为政府考核企业的重要依据之一,促使企业制定碳减排战略规划,并通过建立碳信息管理体系,对企业碳排放实施量化管理。
2.提高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意识
基于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碳信息披露意识差,我国政府应对相关碳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宣传,强化企业的低碳及碳信息披露意识。企业作为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主体,应该自觉提升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碳信息披露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外部环境对碳排放的要求,实现企业低碳发展。通过产能转型、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气体排放,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但从长期来看,非但不会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反而会因企业的绿色技术动力创新所带来的效率提高和成本节约而增强其综合实力。
3.构建有效的碳信息披露激励与监管机制
政府应该出台更多优惠措施,o主动积极实行节能减排的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关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并建立合理的碳信息披露奖惩机制,使得企业自身更有动力去履行减排的责任。实施适当的国家调控与干预,加强政府环保部门与监管部门对碳信息披露的监管。有效监管机制的建立不仅应考虑政府监管、第三方鉴证机构监管和公众监管等外部监管机制,还需要企业内部自身设置良好的监管机制,如设置管理层监管与企业内部监督部门监管,形成内外良性互动的监管机制,确保监管的有效性。
4.培养碳信息披露方面的专业人才
人才是推动相应领域进步的关键。通过提高我国碳金融知识层次,培养更多碳金融方面的人才,从而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于企业自身而言,对碳盘查、碳交易信息的管理能力明显不足,目前的普遍情况是上市公司没有设立专业的部门和人才队伍,缺乏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企业必须先完善组织保障和专业人才储备,才能保证碳信息披露质量。
结语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中国广泛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更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政府应该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国际气候谈判等。
参考文献:
[1] 吴勋,徐新歌.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来自资源型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5,(13):229-233.
[2] 常运艳.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浅议[J].财务与会计,2015,(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