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09:09: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管理学基本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药理学是高职高专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医学课程,应重视实验教学。因为实验教学能使学生验证并熟练掌握药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态度和能力,适应岗位需求。因此,对于以学生来说,应明确药理学实验的基本要求,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高质量地完成药理学实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实验教学目的,为完成学科和专业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1 药理学实验课的要求
学生必须按照实验教学的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地完成实验过程,获得预期的实验结果。在此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方能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1.1 重视预习
为保证实验有条不紊地开展,学生实验前必须仔细阅读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弄懂实验基本原理,避免出现差错和意外事故。
1.2 严格实验过程
实验时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独立操作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操作,强化训练实验操作基本方法和技能,克服依赖性、动手能力差和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等不良现象。要严格实验操作步骤,准确计算给药量,按照要求观察动物出现的各种反应,客观记录实验要求观察的定性或定量指标值。
通过实验学生应掌握常见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掌握动物捉持、给药常用方法、剂量换算和定性和定量指标的观察和准确记录能力,掌握天平、注射器、生物信息处理系统软件等常用实验设备的使用技能,保证实验的连续性和结果的客观性。
1.3 整理实验结果
药理学实验可以获得定性或定量资料数据,为使结果一目了然,学生必须利用统计表或统计图的方式进行统计描述,必须根据不同资料的特点选择相应的t检验、F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假设检验,学会应用常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剪辑并获取生物信息处理软件记录的有意义的曲线和图形,应将实验题目、动物基本信息、给药途径和剂量以及实验日期等注明在相应部位。
1.4 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检验学生实验成果的重要手段。借助实验报告可以反映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反映学生文字综合和表达能力,可以反映学生的缜密思维能力。每次实验结束后,应按照实验题目、方法、结果和分析讨论的模式撰写实验报告,并按时交给带教老师评阅。评阅时,不仅要看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更要看内容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要看文字描述是否流畅简练,要看是否存在抄袭现象。
实验结果是实验报告中的重点内容,应将整理的实验结果如实填入实验报告中并进行分析与讨论,要以理论知识为依据,对实验结果展开分析,判断是预测的还是非预测的,如果产生异常的结果,要分析其产生的可能原因。最后概括性总结实验结果,并写出结论。
2 实验室规则与动物及其实验类型的选择
2.1 遵守实验室规则
在药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则。主要内容包括:(1)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得大声喧哗,必须保持实验室安静整洁。(2)实验仪器器材不得随意调换,实验前后必须严格清点数量是否准确;为保证获得准确实验结果,实验中出现仪器器材损坏要及时报告及时更换(事后按有关规定处理),使实验顺利完成。(3)实验要认真,有条不紊,分工协作,发挥团队协作精神。(4)实验材料要遵循励行节约的原则。不得浪费实验动物、药品和仪器器材,要爱护和尊重实验动物,实验结束后要按照要求在指定场所放置剩余和死亡动物以及废弃物;应轻取轻放并准确使用玻璃仪器;要按需取药,不得造成环境污染。仪器器材使用后要擦洗干净并妥善安放。(5)注意安全,严防发生各类意外事故。(6)离开实验室要搞好清洁卫生,关好门窗。
2.2 选择实验动物
要选用健康的正常的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兔、猫和狗等为常用的实验动物。应根据试验要求和实验目的的不同,选用不同级别和不同种类的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有普通、清洁、无特殊病原体、无菌和悉生四个等级之分,鹌鹑、兔、大鼠等可用于降血脂的动物实验,雄性小鼠或大鼠等可用于抗炎的动物实验,猫、狗、大鼠等可用于血压测量的动物实验,雌性小鼠可用于热板法镇痛的动物实验。
2.3 合理选择动物实验类型
动物实验有整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之分。整体实验是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模型而进行的实验性研究,可严格控制条件以深入研究,但种属存在代谢、意识差异,所得结论不能立即用于临床,还需要临床验证。而离体实验更可严格控制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其局限性表现在人是有神经体液调节的系统组成的,这种实验不能体现人体的整体性。
所以应根据实验目的的要求,遵循先进性、经典性、创新性、协同性的原则,合理选择实验类型。如观察药物对系统或器官作用及其在机体内的代谢转化和排泄过程应采用整体实验,利用动物细胞、组织、器官等在体外开展实验应选用离体实验,有的药理学实验需要将两种实验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方能达到实验教学目的。
3 药理学动物实验设计原则
实验设计是按照实验目的和统计学要求,对实验全过程做出计划安排。好的实验设计能获得丰富、可靠的实验资料,避免和降低误差的产生,避免浪费人力物力资源,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3.1 随机原则
随机化是指抽样或分组按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不受外界主观因素或其他偏性误差的影响,研究对象有相同的机会分配到各组之中。随机化的方法有抽签法、抛硬币法、随机数字表等。该原则是尽量避免和降低干扰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按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分组。
3.2 对照原则
对照的目的在于显露处理因素的效应;排除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将实验误差降低到最低程度;保证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保证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论。主要包括空白对照、阴性对照和标准对照。不加任何干预的观察为空白对照,给予生理盐水或不含影?实验结果的药物溶媒之对照称为阴性对照也称假处理对照,在标准条件下以已知经典药物与实验药进行的对照称为标准对照或阳性对照。
一、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结构——技术观
1.表达层
表达层主要是用来负责知识的输出和输入,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入口和接口,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连接系统和用户。一方面,表达层将知识存入知识管理系统中,它是整个学校知识管理系统的输入集,是整个知识管理活动的驱动力。另一方面,使用者也是通过表达层从知识管理系统中获取新的知识,即知识的检索。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往往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找到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知识检索系统,也就无法实现知识的应用。而表达层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知识检索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获取最合适的知识。
2.知识逻辑层
知识逻辑层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知识管理的需要,对知识进行组织,它接受用户的请求,然后根据知识管理的需要对该请求作出反应。用户通过表达层将知识输入,到达知识逻辑层时对所有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摒弃无用的知识,并将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使之具有较强的柔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再存入数据层中。而从数据层提取知识时,同样要经过知识逻辑层的加工,将所用的相关知识加以解构和建构,建立一种新的核心知识体系,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3.数据层
数据层,简而言之就是负责学校知识的存储。完成知识的获取之后,要对所有知识进行分类编码以便知识存储,即将知识与知识源相分离,将所有知识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其特性进行分类、编码,使其成为图文声像资料,并将其存入知识库中,这样便可以保证学校知识的继承,避免知识的流失。知识库则成为学校知识中最有价值的一系列知识的集成,为所有知识提供了储存的空间,具有动态的和深化的结构,关注知识的应用与创新,便于知识的管理和检索,为后来者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二、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结构——活动观
1.基础管理
基础管理是实施学校知识管理活动的第一步,处于整个管理活动的,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科技信息等。在组织结构上,学校应建立一种支持型的组织结构,有助于组织、个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知识分享、知识创新及团队间的合作。在组织制度上,建立一种规范的奖励制度。学校将个人、组织和团队激励有效结合,给予教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补偿和奖励,透过奖励来强化个体的知识分享和创新行为。在组织文化上,要形成一种共享型的组织文化。在整个知识管理过程中,与显性知识管理相比较,更多的是对隐性知识实施管理,而由于隐性知识是教师个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东西,因此,培养共享型的组织文化方能促进学校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
2.人力资源管理
在学校知识管理活动中,尽管强调以知识的管理为主,但人是知识的有效载体,任何知识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才能发展成对组织有效的动力。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知识创造与创新的主体,因此,教师个体的知识是学校知识的基础和主要来源。学校知识管理非常重视教师的在职训练,加强教师进修学习,提升其专业能力并保障其专业自,不仅可以去除保守封闭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发挥其专业精神,确保教育质量。在学校知识资源的管理中,学生之间的知识分享亦受到重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机会,并将学生的个人兴趣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所表现,激发其知识外显或创新表现。
知识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超越组织管理的层面,理解知识获取与管理的流程和职能之间的战略关系,推动教师获取和共享知识,组织教师不断开发知识,资助和支持对知识展开深化应用。这种领导必须认识到,学校是一个专业化的、由高智力、高成就动机的人们组成的组织。
3.知识创新管理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的创新,知识创新是在知识分享的基础上完成的。学校知识的分享主要包括同伴之间的知识共享、学校之间的知识共享、专家知识共享和人机之间的知识共享。同伴共享是指教师利用学校会议、教研等方式相互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学校之间的知识共享主要是与结对学校沟通中的知识共享,可通过网上交流、教育教学互访交流活动来分享各校的办学或管理模式;知识的创新不仅要同伴互助,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因此,专家知识分享可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校内外专家知识;面对面知识分享的机会总是有限的,而网络提供了便捷的知识共享机会,满足了教师对知识的渴求。
一、职业为本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从字面意思上看,职业为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职业”与“根本”。所谓职业,从广义上来理解,是社会上所有的职业类别,但是从狭义来看,职业包括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操守等。因此,就职业为本这一视角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即以职业教育为根本以及以职业技能、素养及水准培养为根本。
从现阶段市场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来看,除了应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外,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及水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职教育受近年来教育扩招的影响,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整个教学管理的质量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在市场要求不断上升的同时,人才供方的质量却出现问题,这样一来导致的结果就是,需求方需要人,学校需要把人送出去,但是人却漂在市场中。职业为本视角在中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改善中职教育现状,提升中职管理的质量,同时对于学生今后发展的实现,以及供需矛盾的顺利解决,都能起到推动作用。
二、职业为本视角在中职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职业为本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在中职教学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基于这一认知,从现阶段中职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落实职业为本的理念。
1.打造精品专业
职业为本视角在中职教学管理中应用的第一步,应该是精品专业的打造。专业直接决定了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专业的开发会对学生的职业选择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应结合市场需求的动向,综合考虑自身软、硬件设施进行,对专业发展前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秉承对学生负责的专业开办宗旨,充分利用所有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精品专业的打造,为职业为本理念的落实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2.技能与配套素养并重
传统中职教学往往只注重对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职业素养及水准的重要性。因此,职业为本视角在中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还应在具体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和革新。市场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要求提高的同时,供给方的培养质量却在出现下滑,结果可想而知。针对这一现状,建议中职学校应对学生技能外的其他职业素养引起足够的重视,将职业素养发展成为技能培养的配套课程,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落实职业为本的理念。
3.职业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价值;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12-03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各项工作中落实法治化的要求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关系着高校的育人质量。当下,在中央提出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厘清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内涵,达成对学生管理法治化重要价值的共识,进一步探索其实现途径,是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内涵1.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界定
总的来说,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指高校在学生管理中落实依法治校理念,遵循法律精神,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学校规章制度为补充,规范学生管理权行使,形成学生管理权执行和监督机制,彰显高校学生管理实体与程序正义的过程。具体说有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过程。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高校学生管理行为依法办事及依制度办事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仅仅在静态层面上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无法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须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法治化的动态运行系统。只有静态与动态两方面相结合,才能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目标。
第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学生管理制度统一协调和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我国有关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规定较为分散,如《宪法》中有关学生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教育法》中有关学生管理过程中学校实体权力的规定、《行政诉讼法》中有关学生管理行为的程序规定中都有述及,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规范体系必须坚持“上位法高于下位法”的法律原则,做到内容一致,上下协调,特别要注意高校在制定内部学生管理规范时,不得违反上位法的规定。
第三,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规范学生管理权行使的过程。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学生管理制度的缺失,而在于学生管理权在行使过程中人治现象严重,掌握权力的一方忽视正当程序,学生管理权滥用现象较多,且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应以规范学生管理权的行使为突破口,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只有形成和谐有序、良性互动的权力与权利关系,才能保障高校学生管理的规范合法和学生权利的充分实现”[1]。
2.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宏观要求
众所周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根据这四方面的要求,结合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实际,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应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要有法可依,即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法律体系,相应的法律体系须体现学生管理工作规律,是尊重学生权益、内容协调一致的良法;其次要有法必依,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行为要依法进行,杜绝随意管理;再次要做到执法必严,即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权的监督机制;最后应做到违法必究,即管理方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通过法律制裁,依法追究违法行为,保障学生各项合法权利。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价值“法的价值是法理学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价值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2]。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法的价值在高校管理行为中的体现,我们须在法的价值的研究基础上,从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出发,厘清思路,达成对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价值的共识。秩序和自由是法的重要价值,故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价值也可从这两个维度进行提炼。
1.秩序之维:构建高校学生管理的新秩序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治方式崇尚秩序至上,将学生视为被管理的对象,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听从指挥,而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性格特征。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这种方式缺乏对学生基本权利的尊重,一味地追求稳定和秩序,使高校学生管理行为陷入靠压制求稳定的境地。以学生婚育权为例,婚育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之一,在诸多国家的宪法和婚姻法中都有明确规定。宪法是根本法,任何法律法规不得违反宪法之规定,但在我国2005年《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之前的有关规定中,存在不少限制或禁止学生在校期间结婚或生育的规定,个别高校还发生了因为学生违反学校规定而被开除的案例。高校之所以作出这种规定,其名义是为了维护学校管理秩序,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高校学生享有婚育的基本权利并不会必然导致学校管理秩序的混乱,况且对于在校大学生,婚育权仅是一种权利,并非是一种普遍和迫切的需要。从法律原则的角度考察,我国宪法和婚姻法中均有婚育权之规定,学校限制或禁止学生婚育的规定本身是违法的。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管理者维护学生管理秩序之目的无可厚非,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所要维护的学生管理秩序的性质。高校学生管理人治方式维护的是以强力为后盾、以剥夺学生基本权利为手段的“人治秩序”。在这种秩序中,学生权利可能被随意剥夺,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方式维护的是以体现法治精神、尊重学生权益和谋求学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新秩序。立足长远,这两种方式孰优孰劣是显而易见的。
2.自由之维:服务高校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解放、发展和完善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创新学生管理的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另一重要价值。
根据现代法治理念,公民的行为只要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或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就应被承认是合法的。“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3]。哈耶克也认为,“在自由的统治下,一切未被一般性法律所明确限制的行动,均属于个人的自由领域”[4]。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将促使高校学生管理行为范式的转变,改变过去一味管制的方法,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总是习惯于把学生视为被动的教育管理客体,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学生可通过关注自身权益,提升主体意识。可以说,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对学生法治观念的熏陶和培育是全面而入微的,它将融于高校的校园法治文化之中,深入高校管理的细枝末节。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还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总之,推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其主体能力,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途径如前文所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过程,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价值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彰显和实现。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学生法治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观念树立、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和权利救济等多个层面入手整体推进。
1.树立高校学生管理的新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维权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公民权利越来越被重视。这一社会进步反映在高校学生管理领域,必然要求对传统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中忽视学生权益、以学校管理为本等陈旧思想加以改变。概括地讲,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保障学生权利和转变学生管理职能的新观念。
在传统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中,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管理过程无不体现管理方的单方面意志,学生则处于被灌输、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境地。在高校管理者头脑中“学生应绝对服从”的观念根深蒂固。在日常管理中,管理者未能与学生平等对话,总是居高临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社会力量已介入高校后勤管理,学生开始自费上学、自主选课和自主择业,学校收费并提供相应服务,高校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双方地位平等的特点首先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切实转变管理职能,建立起以服务学生为目标的工作系统。这个系统既包括价值引领、行为管理、素质评价、组织建设和学籍管理等具有管理职能的机构,也包括学习指导、科研创新、个性发展、学生资助、勤工助学、就业服务和心理辅导等具有服务职能的机构。此外,还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在行使学生管理权的过程中,要重视和保障学生各项权利。高校学生既是公民也是受教育者,其双重主体身份导致其权利的双重性。在校大学生既享有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受教育权,又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公民基本人权。但在高校学生人治管理状态下,这两方面的权利往往不能得到兼顾,特别是高校学生的一般公民权经常被忽视,而只有真正实行学生管理法治化才能兼顾学生这两方面的权利。
2.完善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体系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5]。要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离不开良法的支持。一个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前提。具体而言,完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体系可从校外和校内两个层面展开。
校外层面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指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中涉及学生管理的内容和专门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总和。自从1980年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律《学位条例》颁布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校校外即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法制建设仍显不足,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关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没有形成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而且有的法律规范可操作性不强,缺少对实践过程中可能发生状况的预计。这些因素均导致有关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规范“公信力”不足,地位不高。而完善国家层面的高校学生管理法律法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努力提高有关高校学生管理法律法规立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培养精通法律又熟悉教育管理的人才。其二,通过加强有关高校学生管理法律法规的立法解释工作,提高法律法规的实践操作性。其三,加快对原有高校学生管理法律法规的修改、清理和汇编工作。
校内层面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指高校根据高等教育法律规范,为了保障学校教学和管理的秩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的有关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规章制度的总称。我们须建立统一、规范和和谐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高校内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精神,特别是要以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基础。除此之外,校内学生管理制度要体现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充分吸收学生群体的意见。其主要措施应有:一要加强培训,提高校内学生管理制度的创制者的法律素质;二要规范程序,完善校内学生管理制度起草、讨论、审查和颁布的各个环节;三要积极动员和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学生管理制度的创建;四要与时俱进,加快修改和清理陈旧的学生管理制度。
3.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程序
程序公正和过程公开体现了现代法治精神。高校学生管理权能否得到公正和合理的行使,需有与之相配套的正当程序来保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正当的程序原则是实现学生管理程序正义的保证,也是确保管理行为实体正义的基础。从近几年考察大学生母校的案例可知,高校管理方在缺乏正当程序时就对违规学生做出处罚,这是高校卷入学生诉讼案的主要原因。正当程序是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支撑,须在学生管理行为中贯彻到底。高校学生管理者在作出影响大学生权益的管理行为时(包括奖励行为,也包括惩罚行为),须事先告知学生本人,向学生本人说明根据和理由,倾听学生的意见,告知并提供学生相应的权利救济途径。
为规范学生管理的正当程序,有必要在学生管理中引入行政听证制度。行政听证制度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之前,告知相对人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陈述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机关听取意见、接纳证据并作出相应决定等程序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6]。听证制度源于英国普通法的自然公正原则,它能有效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听证制度不仅能倾听学生意见,维护学生权益,而且有助于提升高校管理决策的水平。可以说,听证制度是高校学生管理程序正义的基石。近几年,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尝试在学生管理中引入听证制度,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如2003年中山大学举办了全国首次学生食堂价格听证会,2006年浙江大学明确规定学生被开除前享有申请听证权,2009年浙江工商大学建立了国内高校首个学生听证大厅,这些举措均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和好评。
4.健全高校学生管理的权利救济机制
孟德斯鸠有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3]高校学生管理权如得不到监督,必然产生腐败。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权的监督,健全学生权利救助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实际出发,我们应构建以学生申诉和诉讼为主要路径的二元权利救济机制。
我国高校学生的申诉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法》较早就对学生申诉制度有所提及,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申诉制度又作了具体规定,相比以前的法律法规,该规定中关于学生申诉权的体现和规定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发现,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之处,如有关学生申诉案件的受理范围没有明确、申诉委员会在申诉复查时的权力规定不明、学生申诉的法律性质及定位模糊等等问题依然存在,显然,这些缺陷降低了学生申诉制度的可操作性。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借鉴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审视学生申诉的全过程,把握操作细节,使之逐步完善。
以诉讼为路径的高校学生权利救济方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法治和学生个体维权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几年,高校学生母校的案例时有发生,而且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司法介入高校学生管理行为的这一现象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认为,一方面,我们应首先肯定司法介入审查高校学生管理行为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司法权的作用,使高校学生管理权得到制约。由于司法审查的方式是一种外部监督行为,同时是终极裁判,是维护学生权益的最后防线,这些特点决定了司法审查具有其他监督方式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全面分析司法审查高校学生管理的限度。大学自治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如果司法介入审查高校管理行为的条件过宽,那么有可能破坏大学自治的原则。因此,必须在司法实践中明确界定司法审查高校学生管理行为的范围,区别高校管理中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为必要,把握好司法介入的合法尺度和合理限度。
总之,高校学生管理在“入情”的同时,更需要“入法”。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高校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适应现代法治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任重道远。相信在法治精神的指引下,高校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开创新的局面,更好地服务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储祖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24.
[2]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3.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4][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273.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本管理;管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235-01
1、以人为本,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一,制度建设要顺民意。校园规章制度就是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高校人员多,工种繁多,个人薪资收入悬距大。在改革过程中,这些制度的制定必须通过广泛征求职工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统筹兼顾,应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利,保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形成一个完善的制度网络,形成科学的管理方式。第二,制度管理刚柔并济。制度要促进教师实现自身价值,要淡化管,变管为导。管理的最境界是不管,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营造出一个大家庭氛围。管理之道在于刚柔并济,注重激励制度和激励文化的建设,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和科研的环境。
2、以人为本,建立激励机制。第一,赋予教师学术尊严和学术自由。学校要让教师敢于说真话,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第二,听取教师意见,加强人文关怀。学校在制定重大改革措施时,应做好细致的宣传工作,如分层分批召开班子人员会议、教研组长会议、教师大会、教师座谈会等,使教师透彻了解学校各项改革措施,并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有一个自我调适的过程,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学校对教师应该多关心少苛求,多理解少误解,研究和满足教师心理需要,建立减轻教师心理压力的机制,找到一个缓解教师心理压力的合适的出口。第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高职院校教师存在着性别、年龄、个性等各种差异,因此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每一位教师,学校领导在一个学期中对教师进行较科学的评价,努力做到六个结合。第四,建立灵活的职称聘任制度。根据不同的职称设立不同的聘任期限,并每年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教学工作量按一定的比例量化,按职称聘任的有关制度确定她们的职称的升降。在教师的业绩考核中,要根据专业课、基础课、实训课的不同,以及教学型科研型教师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并且体现出助讲、讲师、副教授、教授不同职称的区别。
3、以人为本,创建校园文化环境。第一、创建校园物质文化,加强物质设施建设,满足师生员工学习、教学、生产、生活、娱乐、科研的一切物质环境。大到整个校园内建筑规划与设计、校园环境的整体绿化、美化和净化、雕塑,小到校牌、信封函件、校徽图案制作等。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既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又成为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第二,创建校园精神文化,形成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比较稳定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办学理念、校训、历史传统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一个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一所学校学风校风的集中体观。第三,创建校园行为文化,使师生群体及个体文化行为中自觉或不自觉所体现的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和要求。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表现形式最明显、最直接的部分。
4、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第一,要创造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学校不仅要为教师创造美好校园的硬环境,还要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积极进取的软环境,让教师有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这对教师减轻职业倦怠有很大帮助。同时,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工作,其职业倦怠就会大大减轻。第二,要创造平等融洽温馨的生活环境。学校的工会组织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尤其是对那些特困家庭、单亲家庭的教师,心身健康欠佳的教师要高看一等,厚爱一分,力所能及的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困难,帮助教师解决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协调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另外,由于教师在特定年龄阶段的性别心理的特殊性,也使教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心理保健服务,使其不良情绪得到疏导、释放,提高生活质量,把职业倦怠等不良情绪的侵扰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三,创设良好的组织环境。树立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营造高等职业院校氛围,逐渐把原来的中专学校改造成名符其实的高等院校。
5、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师资培训机制。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较少,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都处于弱势,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明显。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制定科学的师资培训、培养制度,突出职教特色,有关师资培训部门应把促进现有师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做为工作目标。针对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模式对师资的总体要求开展有关教育思想、专业知识与技能、方法论与教学法方面的培训;另外,要根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师资的总体要求,改革培养师资的课程结构及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综上所述,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管理,必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挖掘教师的潜能,做到因人制宜,人尽其才。
论文摘要:建设研究型大学,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必须要有高水平、研究型的学科作为支撑。而要有高水平、研究型的学科,关键是要建设好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由此可见,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必须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在盘活、使用好教师队伍“存量”上做好文章,这就需要研究教师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潜力。针对于此,文章通过对研究型大学的内涵特征和一般组织基本框架的分析,结合高校教师实际情况,建立了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机制的基础平台——教师激励机制基本框架。
建设研究型大学是在我国大学的地位不断提升,大学功能在不断拓展,社会对大学的期望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课题。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拥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211工程”及“985”工程的实施,有关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因此,探索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尤其是其基础平台——激励机制的基本框架的构建,促使教师充分、高效地发挥作用,对整个大学系统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和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相继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说法,但是对于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多位学者持不同的看法和描述。纵观多家之言,本文认为国内学者王战军的定义较全面地界定了研究型大学的基本内涵: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如下:
1.研究优先,以研究生培养为主
“研究”在研究型大学诸事务中占据了突出的重要位置,研究工作是学校诸项工作的重点,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养处于较为优先的位置,大学的多项社会功能都通过卓越的科学研究来实现。
2.会聚知名学者,教师队伍一流
美国大学联合会是一个由研究型大学组成的群体,它对联合会成员有严格的人选标准,而“教师队伍质量”正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可见,拥有高水平的师资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研究型大学无不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其中很多教师是公认的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迄今为止,获得过诺贝尔奖的400余名大学教授基本上出自研究型大学。
3.先进的管理模式
有了丰富的资源,却没有好的管理,就无法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作保障,使师生能在管理规范、依法办事、以人为本、宽松优良的良好氛围中从事研究、创造、发明,服务社会。
根据上述对研究型大学内涵和特征的概述,不难看出高水平教师在研究型大学建设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如何架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框架,使教师们能努力为高等教育发展作贡献便成为亟须解决的课题。
二、社会类组织激励机制的一般框架
研究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框架,要先从一般社会类组织激励机制框架人手。组织作为一种形式化的结构,是不同机制结合起来实现不同目的的系统。作为一个组织至少要具备三个机制,即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在完成组织任务过程中,组织、任务经决策机制传至激励机制,由激励机制负责任务实施,评价机制对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被传输给决策机制,再由决策机制开始新一轮工作决策,整个过程中三种机制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激励机制作为组织的动力机制,是组织最为核心的机制之一。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激励物、激励对象、激励对象的产出或行为变化以及环境等。在社会类组织中,激励对象是人;激励物是与人的各种需要相联系的工资、晋升、权力、社会交往、尊重和成就感等;激励对象的产出是联系激励对象和组织目标的桥梁,既可以是组织目标本身,也可以是与组织目标间接相关的具体任务,主要指工作成就或工作表现;环境包括组织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在社会类组织里,领导向员工承诺与他们努力程度相匹配的激励物,而员工向领导承诺了与激励水平相对应的产出或努力程度。只在当二者的意愿相匹配时,激励才能实现。可以说社会各类组织中,激励机制本质是激励对象和组织之间关于激励物和努力程度之间的合同。
由此可以由图1对社会类组织的激励过程进行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社会类组织的激励机制就是组织领导和员工之间关于激励物和产出物的一种约定和承诺。组织领导通过选取合理绩效指标对组织目标和激励对象的产出和努力程度进行客观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和双方的承诺和约定为员工支付薪酬。报酬影响员工产出或努力程度。而员工产出或努力程度又会对组织目标和领导利益产生影响,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激励流程。
三、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机制的框架
根据上述对研究型大学内涵特征的概述和对一般社会类组织激励机制基本构架的研究,本文将结合高校教师实际来具体化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机制框架。在描述一个具体激励机制时,一般需要说明组织目标、激励物和激励对象产出等方面的内容,结合研究型大学自身的特点,我们来逐一进行分析。
1.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一个组织因为能够满足社会某方面的需要,才能够得以生存。组织一般通过提品或服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要,组织目标取决于组织所提品的性质和衡量该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程度的指标。可以说,组织目标就是可以用来衡量组织对社会所贡献大小的指标。
—般的企业是将利润的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而我国的研究型大学是以产出高水平的抖砌课、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繁荣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等方面为目标。
2.激励对象
研究型大学激励对象是学校员工,主要指大学教师。千百年来,大学以探求真理、完善人格为宗旨,以教化社会、泽被人类为目标。这种追求学问、追求真理,不为外界功利所左右的文化传承、文化批判和文化创造精神,也造就了不同于一般群体的大学教师。大学教师具有以下特点:
(1)在工作性质上,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
高校教师的劳动是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师是国家教育方针的直接贯彻者,他们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既要向其传授知识,又要关注其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的成长。高校教师不仅自己要掌握、研究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更要培养大批掌握这类知识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他们的工作必须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正因为高校教师从事的是脑力劳动,是精神生产,所以对高校教师的管理应该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不搞硬性规定、“一刀切”,允许并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教学科研风格和个性。
(2)在心理特点上,高校教师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
在心理特点上,高校教师是文化素质高、独立性和批判性较强的教师群体,自尊心强,渴望学术自由和管理民主。他们既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也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希望在学术问题上、在教材教法上能自由地发表意见,反对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进行干涉。高校教师渴望民主,希望参与学校管理,希望自己的意见得到尊重,反对官僚主义作风。
(3)在精神层面上,高校教师注重高层次追求
作为高校教师,他们比从事其他任何职业的人更注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我国古代知识分子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对今天的高校教师仍然有影响。他们重感情,讲友谊,“愿报知遇之恩”。他们也希望生活富裕,但不羡慕奢华,更注重精神需要,希望有用武之地,希望有所作为。
大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同时还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等特点。大学教师的职业特征包括大学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资格、职业生涯等等,在讨论大学教师激励机制框架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对象的潜力,人尽其才。
3.激励物
研究型大学教师的激励物和一般的社会类组织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在大学中用于对教师激励的手段很多,学习进修、学术地位、优秀生源分配、参与管理学校事务机会等都是对大学教师激励性的手段,但在众多激励手段中,以“教师为本”的政策、薪酬、声誉、晋升是最主要的激励手段。“以教师为本”是针对大学教学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主导决策、教师被动执行决策的情形而提出的。以教师为本,首先要“还原”教师在大学教学管理中应有的地位,赋予教师相应的自主权力,保障其在学术上的真正自由。教学自主权和教学自由是由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创造性等特点决定的。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的生产产品,而是教学生自己“生产”自己,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发展自己。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中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随时作出包含对人的活动和反应的判断在内的各种决策。因此,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要保障广大教师在教学管理上的发言权、知情权、决断权。具体包括教师能够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等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特点,自主确定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自主开展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实验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有关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品行自主作出尽可能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可以依法排斥有碍于正常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不适当的外来干扰和影响等方面。
同时,声誉和晋升也是非常重要的激励物。大学不同于企业,声誉和晋升对教师激励的作用不一定逊于薪酬。大学本身是一个声誉最大化的组织,大学的声誉很大部分来源于大学教师,大学教师的声誉某种程度上来讲决定大学声誉。因此,各大学非常重视教师的个人声誉,可以说在大学里,对大多教师而言,只要能获得为大学所认可的声誉,获得晋升和加薪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声誉对大多教师具有特殊激励的作用。
薪酬也是不可忽略的激励物之一。所谓薪酬就是用人单位向员工提供的报酬,用以吸引、留住和激励员工,具体包括工资、奖金、福利和股票期权等。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从工作中得到报酬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报酬不光是一种谋生和让人获取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还能满足人们自我或自尊的需要。虽然大量的调查与研究显示,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有意义的工作任务安排、有能力的上司以及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都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但是,如果拿不到与工作努力相对应的薪酬,大概很少有人会因上述因素的存在而积极工作。
同样,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薪酬不仅是简单的劳动所得,而且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还可以有效地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发挥应有的水平,最大限度挖掘其潜力。正如美国通用食品公司总裁弗朗西克所说:“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一个人到指定的工作岗位,你可以买到按时或按日计算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热情,你买不到创造性,你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
目前,各高校已普遍开始实施教师岗位聘任制,着力解决高校人事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等“铁饭碗”和“大锅饭”的弊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各高校教师的薪酬必须与职称、职务脱钩,强化岗位,建立以岗定薪、易岗易薪的分配制度,从而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4.工作绩效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自然也是大学教师主要工作内容,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工作同样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三个方面。激励对象的产出首先要和工作对应,自然包括教师的教学绩效、科研绩效和服务绩效三个方面。
对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一般都能理解,然而对于服务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大学教师在校内所承担的各种行政工作,以及在各种学术团体中所承担的工作都是其服务的重要内容。大学教师的教学主要指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课外的交流和对学生的指导也属于服务内容。不同类型的服务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学绩效、科研绩效、服务绩效构成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工作绩效,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工作绩效同样是激励机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现实的情况看,教学绩效一般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和同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进行评价。科研绩效借助于学术刊物的等级、被引用频率和科研经费进行评价。而服务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不同类型的服务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绩效是连接组织目标和激励对象的桥梁,常常被用来作为晋升和报酬的依据。因此,不论是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还是服务绩效的评价,对于大学教师的激励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生命之灵是一种物质,一种能够承载信息和能量而没有形态的物质。它具有多维时空特性,在四维时空中我们无法认识这样一种物质。它在生命活动中占相对主动的地位,传统的中国人(以下简称:中国人)常常把这种物质称之为:元气,认为这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就是说在开天地之前、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是物质世界的原本状态。我们可以把这种物质看成是彻底无形的物质、彻底自由运动的物质。物质的自由运动会导致物质的聚合。就像是自由市场经济会自然地导致市场垄断,导致财富大聚集一样。在原始的宇宙中只有自由运动,导致物质能量的大聚集,而最终又引发大膨胀。是膨胀运动支撑起了四维时空。膨胀运动势力与原来的自由运动势力相互抗衡把原来作自由运动的物质挤压成作旋转运动的物质。是旋转运动让物质有了形态。基本粒子在旋转,原子在旋转;地球在旋转,太阳系、银河系在旋转。多层次的旋转运动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物质世界。一旦膨胀运动势力减弱或消失,现在的宇宙会在瞬间恢复到原来的无形物质状态。这是我对中国人的宇宙观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人认为:我们现在的宇宙起源于混沌;现代系统科学也认为:任何系统都起源于混沌。中国人的宇宙观与现代系统科学的宇宙观遥相呼应。所以研究系统科学越是深入就越是能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越是能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明智所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度远远超过了现代科学。
中国人是如何认识生命的呢?虽然现在的宇宙是膨胀运动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但是自由运动的势力仍然是无处不在,自由运动的物质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看不到,现代科学认识不到它的存在。现代科学在微观世界认识到的不确定现象其实就是两种势力相互抗衡的表象。在现宇宙的任何一个局部、任何一个星球,只要能出现合适的环境条件,让自由运动势力能够相对地控制分子、原子的运动。生命就会出现。生命就是自由运动势力对有形物质的相对控制。中国人认为:任何物体都是有形和无形物质的对立统一,生物体是元气相对地控制着有形物质;一般的物质是元气完全依附着有形物质。
生命之灵大致可以分为生灵和亡灵两大类。中国人对生灵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中医针灸、气功武术、占卜巫祝等等方面;对亡灵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对鬼魂、神仙的认识方面。在灵或者说在元气这个物质层面,人和动物、植物的灵气都是可以相互沟通的。到后面我将按照这样的分类,大致上谈谈自己对生命之灵的系统认识。
2.研究生命之灵的意义
A.重大的历史意义
认识不到生命之灵的客观存在是现代科学的巨大缺陷。这是现代科学的先天性的一个残缺。因为现代科学孕育产生于宗教文化之中,宗教文化的思维缺陷根深蒂固地植根于现代科学的灵魂深处。尽管现代科学是以质疑宗教起家的,二者看似相互对立、水火不容,其实他们是同一个文化体系内部的两个部分,是一家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立足基点就是对生命之灵的认识不足。宗教把生命之灵表现出的种种自然现象统统归属于神灵、上帝的创造,阻止了人们对生命之灵的深入认识;而科学是以实证的思想方法去质疑上帝,用尽各种办法去否定上帝,同样也失去了对生命之灵的正确认识。加上实证的科学方法只能认识四维时空中的物质,不能认识生命之灵这样多维时空的物质。相同的思维缺陷向两个极端发展,形成了科学与宗教的对立统一,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结构。
科学的迅速发展,让西方文化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文化。中国文化溃不成军濒临于消亡的边缘,只有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传统技艺苟存于世,像中医针灸、武术气功之类,对科学的发展无法形成实质性的影响。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小,对科学的制约能力也日渐消失。现代科学在残缺的思维方式驾驭下狂奔,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日益彰显出来。由现代科学完全主导的现代社会实际上是在畸形发展。因为,对生命之灵缺乏认识的现代科学是不可能真正认识生命,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长此以往,人类社会前途可悲。
现代科学的思维缺陷是先天性的缺陷。他很难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自我完善。目前系统科学研究停滞不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信息论已经发表五、六十年了,什么叫“信息”一直没有一个定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超循环理论、混沌学、同态学等等,这些系统科学理论都是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犹如一盘散沙怎么也统一不起来。究竟是为什么呢?就是一个宇宙观的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宇宙观,系统科学的发展只能到此为止。整个自然科学也不可能再有实质性发展。
什么叫“信息”?信息论的主要创始人,美国数学家克芬特·仙农在研究信号、消息和信息的相互关系时指出:信号是信息的物理表达层;消息是信息的数学表达层;信息则是更高层次哲学上的抽象,是信号与消息的更高表达层次。这是一个非常精辟的论述。信息是哲学层次的东西,在数学这个知识层次是不可能认识理解信息的真实含义的。我现在的理解就是:只有进入到“灵气”、“元气”这个物质层次,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什么叫“信息”。
现代科学已经到了必须正确认识“生命之灵”的时候了,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是现代科学的唯一出路。
中国人认识世界是从人体自身开始的,透过人体这个小宇宙来感受和认识物质世界大宇宙,用的是心灵;而现代科学则是从一般的物质运动入手逐渐认识复杂的人体,用的是大脑。一个是透过复杂去认识简单;一个是通过简单去认识复杂。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宇宙观和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现在已经到了相互贯通的时候了。相互贯通才是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出路;相互贯通才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现代科学向中国文化的贯通就是要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承认生命之灵的客观存在。
B.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北京坐火车沿京广线南下,一路上可以看到新盖的高楼、厂房日新月异,同时还可以看到高耸的十字架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来到瑞士,我看到很多年轻人,研究生、博士后等高级知识分子非常虔诚地在教会受洗。这究竟是怎么了,中国文化难道真的低俗难耐,不能承载和护佑现代中国人高雅的灵魂了吗?不过细想一下,如果我们只接受西方文化中的现代科学而不接受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又把中国文化的精髓看成是封建迷信,岂不是更可悲!与其成为一个偏执的科学狂人、科学怪人还不如有一个更好一些。所以我也很同情和理解这些接受洗礼的年轻人。
但是,毕竟我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了解的中国人,现代中国人在精神世界出现的全面西化倾向让我倍感痛心。上古时代的中国人通过对生命之灵的客观认识,带领我们从以神为本的原始宗教中走出来,建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明智文化。几千年之后,我们有那么多的年轻人竟然要回归宗教,这究竟是谁之过?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太过分、太偏执了,学科学也一样。很多科学家每天都在有形的物质世界中沉思,思维机械化,思想物质化。他们确实需要系统了解一下中国人对生命之灵的认识,来充实自己的思想,让精神有所寄托,灵魂有所归属。
现在有很多中国人不相信中医能治病,不相信《易经》能算命,不相信气功能产生超人的特异功能。实际上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了。他们是现代化的中国人,是科学化的中国人。他们不知道他们丢弃的恰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未来中国人能站立到世界发展前沿的根本。
中国文化就是在中国人对生命之灵客观认识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系统认识生命之灵是中国人的立足之本。传承中国文化就是要从现代人的角度客观系统地研究生命之灵。系统地认识生命之灵可以让我们站在比现代科学更高的高度去认识世界,从而引领现代科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系统地认识生命之灵更现实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充实。
3.研究生命之灵的基本思路和愿景
上古时期的中国人是通过人体自身来认识生命之灵的。通过像练气功那样,古人称之为:引导,坐忘,冥想之类;还有可能通过一些经络敏感人来认识经络;通过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巫师去认识鬼魂;通过占卜去感受生命之灵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感受和摸索,中国人认识到了生命之灵的物质性,从“以神为本”中走了出来,建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中国文化的高深之处就在于此。
在科学发展全面成熟的今天,我们仍然按照上述方法去研究生命之灵显然是行不通的。实际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探讨生命之灵也是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中医经络的实质性研究也从来没有中断过。为什么一直没有进展?关键是一个宇宙观的问题。科学家们总想用科学的方法、用电磁波来认识生命之灵。其实,按照中国人的宇宙观,生命之灵是电磁场产生之前的物质,把生命之灵认定为某种电磁波的研究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说,科学研究生命之灵的第一步,首先是要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
有一个研究思路是:生命之灵存在于每一个生物细胞,毫无疑问,生命之灵可以在生物细胞内不断地产生。由于它是一种电磁场产生之前的物质状态,所以我们把生物细胞内复杂的磁电场变化模拟出来,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就有可能产生出来。应该说,生命之灵就躲藏在磁场的背后。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好解决,就是这种物质的测定问题。用电磁波来测定生命之灵的存在是根本行不通的。说不清还需要借助人体对生命之灵的感受,让气功师去感觉生命之灵的存在。
还有一个大的研究思路:生命之灵这样一种物质并不是生物体所独有的物质,它是膨胀势力创造出四维时空之前的物质形态。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物体只要能摆脱了膨胀势力的控制都会迅速回归到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状态。现代科学在黑洞附近发现有大量离子体的存在。离子体是万有引力与膨胀势力相互抗衡,物质在脱离膨胀势力控制之前的一种存在状态。我们如果能让离子体自由运动起来就可能产生大量的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由此我曾经断定: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将是具有生命灵性的计算机。
总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利用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能量)形式已经不存在很大的技术障碍,最根本是思想障碍。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如果我们的科学家们能很快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几年、几十年内人类就有可能掌握和利用生命之灵这样一种物质(能量)。
人类一旦开始掌握和利用生命之灵这样一种物质,世界要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这种能量可以向人体直接输送,可以减少人类粮食需求,可以防病治病。现在我们到处看到的都是汽车加油站,将来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的应该是人体加能站。
我们可以让人体和物体变化成无形状态然后再进行远距离转运,比现在节约90%以上的能量,而且速度极快,向地球上任何地方转运物质只是几秒钟的事情,上火星也就几分钟。现在的航空航天业都将进入历史博物馆。这样的事情距我们并不遥远。
4.生命之灵与占卜的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农工医商无不是围绕着《易经》展开理论的。中国文化也可以说就是《易经》文化。而《易经》本身就是一本占卜专著。这说明了中国文化与占卜之间的密切关系。
我们不要把易经和街头算命完全等同起来,因为街头算命是一种商业行为,有经济利益在里边,他们要用100%的准确率来满足顾客,而占卜是没有100%准确率的,一般来说有70-80%左右的准确率。他们需要用各种技巧来蒙混过关。我们不能由此就对易经占卜一概否定。
人们常说易经是一本天书,实际上它是一本把生命之灵与现实物质世界相互衔接起来的一本书。每个人都有一个神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潜意识。用易经摇卦我们可以理解成是自己的潜意识给自己的暗示或提示。在算卦人面前摇卦,算卦人的神灵就参与其中了。生命之灵是多维时空的物质。它可以向我们提供超越时空的信息,所以摇卦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给我们一些警示。
在我们家里,兄弟姊妹大家都是从小就接触易经摇卦的。我们常常把摇卦当作一种智力游戏来把玩。过年过节大家聚在一块,你一卦我一卦看看来年运气。遇到什么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了,摇一卦看看神灵的提示。满有意思的。时间长了对其中的奥秘也似乎有所感觉。比如,有时候会出现错卦的现象。在卦摇好了以后,在计算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算错了。算错的卦是非常准确的,而原来摇的卦一点不准确。这说明是我的潜意识,或者说是我的神灵在有意调整我摇卦的准确度。这样的事情不仅多次发生在我摇卦的过程中,我在网上、书上也看到其他人谈到这样的事情。
下面我介绍一种简单的用《易经》摇卦的方法:
准备8枚小一点的硬币。
放在手里多把玩一会儿。
摇三次。第一,第二次都是用8枚硬币,第三次用6枚硬币。数一下有几个国徽面向上。摇三次的可以得到三个数字。假如摇三次得到是5、3、2三个数字。
按乾1,坎2,艮3,震4,巽5,离6,坤7,兑8.顺序,第一个数字5得到:巽卦。
第二个数字是3,就把巽卦从下向上变三个爻。得到:益卦
第三个数字是2,打开易经书,看益卦的第二爻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提示。
这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易经摇卦方法,挺准确的,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其中体验生命之灵的客观存在。
5.中医对生命之灵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生命就是元气相对控制下的物质运动。而元气又是万物之本原,宇宙之初始。元气在人体沿经络不停地运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元气在人体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功能特征,中医就把它们分别开来称呼。在体表运行的是“卫气”;在体内沿血脉运行,蕴藏在体液之中的是“营气”;运行在胸廓心肺之间的是“宗气”;运行在小腹内,两肾之间的仍然叫“元气”,是人体本原的意思、狭义的元气。沿经络运行的是经气。藏于五脏的元气分别以五脏命名:心气、肺气、肝气、脾气、肾气等等。
元气产生于生物细胞内的生化反应过程之中,反过来又相对控制着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实际上,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就是元气与有形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的控制关系,元气只是相对占主动一些而已。每一个细胞都产生元气,除了维持本细胞的代谢平衡之外,还有很少一部分元气走出来参与维持整个机体的代谢平衡。走出细胞的元气聚集到一起在机体内循环运行,其运行轨迹就是经络。由于元气具有多维时空属性,在体内运行不需要有形的通道,所以我们看不到经络的存在。
元气在人体不仅控制着机体代谢全过程,而且还参与大脑的思维活动。中医理论认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里讲的神、魄、魂、意、志都是不同功能的元气。由于元气是能量与信息、能量与功能的同一,让我们很难理解它就是一种物质。有一个现象让我们看到中医理论的深奥:就是经过心脏置换手术的病人,往往会在性格和生活习惯上发生很大的改变。原来不爱看书的屠夫因为换上一个知识分子的心脏而手不释卷;一个从未钓过鱼的人因为心脏置换而突然喜欢上了垂钓。这不正是中医《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最好解释。
我们只看到了生命的灵性而看不到其背后的无形物质——元气。实际上,大脑本身就是在元气的控制下产生出来的。大脑的思维活动也是在元气的参与下进行的。甚至有一些信息的处理是在元气这个物质层次进行的。大脑就象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元气就象是一个企业的董事会,而中医比较看重这个董事会的功能。所以就有了“心领神会”,“聚精会神”,“三心二意”等等一些说法。中医认识不到思维是大脑的功能吗?不是,中医不仅知道大脑的功能,还明白大脑背后元气的功能。中医不仅知道人体这个企业的总经理是谁,还明白他背后的董事会在干什么。
有一位信奉上帝的朋友给我讲:“宇宙产生之前的混沌就是上帝;中医讲的元气就是上帝。上帝知道我们都长了几根头发”。我不这样认为。元气虽然是一种能够储存信息、处理信息的物质,在它没有参与生物的生长、进化之前是没有承载生物信息的自由运动的能量。只有在它与分子、原子、电子相互作用形成生命活动之后,它才开始携带生命信息成为具有生命灵性的物质。我们应该明白:生命活动是无形的元气与有形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
6.生命之灵与人体特异功能
目前一般认为: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调整形体和调整意识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开发潜能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实际上,这是一种科普水平的说法,没有道出其实质性的内涵。因为现代科学认识不了气功的实质,真正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超越科学地去解释气功,只能被看作是假说而不受重视。气功实际上就是元气之功。练气功就是增强人体元气功能的过程。
不管是站桩,还是马步,多数功法都是“下紧上松”,让下肢的肌肉处于静态的、持续的做功状态。这是一种让下肢肌肉细胞产生更多元气的方法。更多的元气从细胞里走出来进入整体经络循环是练气功的首要目标。
元气是人体的客观意识;大脑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主观意识。为了给元气提供一个比较自由的活动空间,还需要抑制大脑的主观意识,让大脑处于安静的朦胧状态。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客观意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最原始的生物机体自控能力。当元气被调动起来之后,主观意识再逐步与客观意识融为一体。人体就能显示出一些特异的、潜在的功能。
元气是自由运动的能量,具有超越四维时空的特性。它既可以储存信息,也可以处理信息,还能直接做功。所以元气功能增强的人会出现各种各样超出常人的特异功能。如:腋下认字、透视人体、意念折断钢丝、意念搬运物体等等,不可胜数。还有一些人天生就有这样的特异功能,这是由于他们特殊的体质因素所决定的。
人体特异功能是客观存在的,视而不见是没有道理的,是不科学的。有些魔术师在舞台上,时而运用技巧,时而运用科学知识,时而运用特异功能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不能由此就把特异功能都看作是魔术。台湾著名魔术师刘谦,在2011年春节的舞台上让两个鸡蛋融合在一起,很明显就是一种特异功能表演。
7.中国人对“鬼神”的认识
生命可以说就是元气相对控制下的生物化学反应。一个人死亡之后,他的肉体腐烂变质回归大地,变成其它生物生存的营养;他的元气,特别是参与全身经络循环的一部分元气,会离开肉体飘荡在空中,逐渐地支离破碎,最后回归到地球的元气场中去,成为维持其它生灵的精神食粮。元气是一种信息物质。它可以存储信息,处理信息。脱离开肉体的一团元气它承载着这个人生前的生命信息,并且它还能自动进行一些信息处理工作。在它没有完全支离破碎之前能够影响活着的生灵,偶然还会导致鬼魂附体、灵童转世这样的鬼魂现象出现。
由于元气的多维时空特性,在现实的四维时空世界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鬼神”如同虚幻一般,确实是一个让人纠结不清的事情。但是,自从周王朝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明智文化以后,中国人就开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就是说:相信鬼神不迷信鬼神;尊重鬼神且远离鬼神,才是聪明之举。中国民间世代相传,比较流行的鬼神观也是:“不可不信,不可全信”。这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最根本的区别点。
上古时期的中国人,通过祭祀,占卜,中医针灸和气功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到了生命之灵的客观实在性和他的不确定性,为中华文明社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我们不可轻言放弃。那么,我们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鬼神问题呢?我有这样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仅供参考:
1.什么是生命之灵?
生命之灵是一种物质,一种能够承载信息和能量而没有形态的物质。它具有多维时空特性,在四维时空中我们无法认识这样一种物质。它在生命活动中占相对主动的地位,传统的中国人(以下简称:中国人)常常把这种物质称之为:元气,认为这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就是说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是物质世界的原本状态。我们可以把这种物质看成是彻底无形的物质、彻底自由运动的物质。物质的自由运动会导致物质的聚合。就像是自由市场经济会自然地导致市场垄断,导致财富大聚集一样。在原始的宇宙中只有自由运动,导致物质能量的大聚集,而最终又引发大膨胀。是膨胀运动支撑起了四维时空。膨胀运动势力与原来的自由运动势力相互抗衡把原来作自由运动的物质挤压成作旋转运动的物质。是旋转运动让物质有了形态。基本粒子在旋转,原子在旋转;地球在旋转,太阳系、银河系在旋转。多层次的旋转运动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物质世界。一旦膨胀运动势力减弱或消失,现在的宇宙会在瞬间恢复到原来的无形物质状态。这是我对中国人的宇宙观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人认为:我们现在的宇宙起源于混沌;现代系统科学也认为:任何系统都起源于混沌。中国人的宇宙观与现代系统科学的宇宙观遥相呼应。所以研究系统科学越是深入就越是能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越是能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明智所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度远远超过了现代科学。
中国人是如何认识生命的呢?虽然现在的宇宙是膨胀运动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但是自由运动的势力仍然是无处不在,自由运动的物质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看不到,现代科学认识不到它的存在。现代科学在微观世界认识到的不确定现象其实就是两种势力相互抗衡的表象。在现宇宙的任何一个局部、任何一个星球,只要能出现合适的环境条件,让自由运动势力能够相对地控制分子、原子的运动。生命就会出现。生命就是自由运动势力对有形物质的相对控制。中国人认为:任何物体都是有形和无形物质的对立统一,生物体是元气相对地控制着有形物质;一般的物质是元气完全依附着有形物质。
生命之灵大致可以分为生灵和亡灵两大类。中国人对生灵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中医针灸、气功武术、占卜巫祝等等方面;对亡灵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对鬼魂、神仙的认识方面。在灵或者说在元气这个物质层面,人和动物、植物的灵气都是可以相互沟通的。到后面我将按照这样的分类,大致上谈谈自己对生命之灵的系统认识。
2.研究生命之灵的意义
a.重大的历史意义
认识不到生命之灵的客观存在是现代科学的巨大缺陷。这是现代科学的先天性的一个残缺。因为现代科学孕育产生于宗教文化之中,宗教文化的思维缺陷根深蒂固地植根于现代科学的灵魂深处。尽管现代科学是以质疑宗教起家的,二者看似相互对立、水火不容,其实他们是同一个文化体系内部的两个部分,是一家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立足基点就是对生命之灵的认识不足。宗教把生命之灵表现出的种种自然现象统统归属于神灵、上帝的创造,阻止了人们对生命之灵的深入认识;而科学是以实证的思想方法去质疑上帝,用尽各种办法去否定上帝,同样也失去了对生命之灵的正确认识。加上实证的科学方法只能认识四维时空中的物质,不能认识生命之灵这样多维时空的物质。相同的思维缺陷向两个极端发展,形成了科学与宗教的对立统一,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结构。
科学的迅速发展,让西方文化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文化。中国文化溃不成军濒临于消亡的边缘,只有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传统技艺苟存于世,像中医针灸、武术气功之类,对科学的发展无法形成实质性的影响。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小,对科学的制约能力也日渐消失。现代科学在残缺的思维方式驾驭下狂奔,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日益彰显出来。由现代科学完全主导的现代社会实际上是在畸形发展。因为,对生命之灵缺乏认识的现代科学是不可能真正认识生命,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长此以往,人类社会前途可悲。
现代科学的思维缺陷是先天性的缺陷。他很难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自我完善。目前系统科学研究停滞不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信息论已经发表五、六十年了,什么叫“信息”一直没有一个定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超循环理论、混沌学、同态学等等,这些系统科学理论都是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犹如一盘散沙怎么也统一不起来。究竟是为什么呢?就是一个宇宙观的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宇宙观,系统科学的发展只能到此为止。整个自然科学也不可能再有实质性发展。
什么叫“信息”?信息论的主要创始人,美国数学家克芬特·仙农在研究信号、消息和信息的相互关系时指出:信号是信息的物理表达层;消息是信息的数学表达层;信息则是更高层次哲学上的抽象,是信号与消息的更高表达层次。这是一个非常精辟的论述。信息是哲学层次的东西,在数学这个知识层次是不可能认识理解信息的真实含义的。我现在的理解就是:只有进入到“灵气”、“元气”这个物质层次,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什么叫“信息”。
现代科学已经到了必须正确认识“生命之灵”的时候了,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是现代科学的唯一出路。
中国人认识世界是从人体自身开始的,透过人体这个小宇宙来感受和认识物质世界大宇宙,用的是心灵;而现代科学则是从一般的物质运动入手逐渐认识复杂的人体,用的是大脑。一个是透过复杂去认识简单;一个是通过简单去认识复杂。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宇宙观和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现在已经到了相互贯通的时候了。相互贯通才是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出路;相互贯通才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现代科学向中国文化的贯通就是要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承认生命之灵的客观存在。
b.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北京坐火车沿京广线南下,一路上可以看到新盖的高楼、厂房日新月异,同时还可以看到高耸的十字架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来到瑞士,我看到很多年轻人,研究生、博士后等高级知识分子非常虔诚地在教会受洗。这究竟是怎么了,中国文化难道真的低俗难耐,不能承载和护佑现代中国人高雅的灵魂了吗?不过细想一下,如果我们只接受西方文化中的现代科学而不接受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又把中国文化的精髓看成是封建迷信,岂不是更可悲!与其成为一个偏执的科学狂人、科学怪人还不如有一个宗教信仰更好一些。所以我也很同情和理解这些接受洗礼的年轻人。
转贴于
但是,毕竟我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了解的中国人,现代中国人在精神世界出现的全面西化倾向让我倍感痛心。上古时代的中国人通过对生命之灵的客观认识,带领我们从以神为本的原始宗教中走出来,建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明智文化。几千年之后,我们有那么多的年轻人竟然要回归宗教,这究竟是谁之过?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太过分、太偏执了,学科学也一样。很多科学家每天都在有形的物质世界中沉思,思维机械化,思想物质化。他们确实需要系统了解一下中国人对生命之灵的认识,来充实自己的思想,让精神有所寄托,灵魂有所归属。
现在有很多中国人不相信中医能治病,不相信《易经》能算命,不相信气功能产生超人的特异功能。实际上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了。他们是现代化的中国人,是科学化的中国人。他们不知道他们丢弃的恰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未来中国人能站立到世界发展前沿的根本。
中国文化就是在中国人对生命之灵客观认识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系统认识生命之灵是中国人的立足之本。传承中国文化就是要从现代人的角度客观系统地研究生命之灵。系统地认识生命之灵可以让我们站在比现代科学更高的高度去认识世界,从而引领现代科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系统地认识生命之灵更现实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充实。
3.研究生命之灵的基本思路和愿景
上古时期的中国人是通过人体自身来认识生命之灵的。通过像练气功那样,古人称之为:引导,坐忘,冥想之类;还有可能通过一些经络敏感人来认识经络;通过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巫师去认识鬼魂;通过占卜去感受生命之灵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感受和摸索,中国人认识到了生命之灵的物质性,从“以神为本”中走了出来,建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中国文化的高深之处就在于此。
在科学发展全面成熟的今天,我们仍然按照上述方法去研究生命之灵显然是行不通的。实际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探讨生命之灵也是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中医经络的实质性研究也从来没有中断过。为什么一直没有进展?关键是一个宇宙观的问题。科学家们总想用科学的方法、用电磁波来认识生命之灵。其实,按照中国人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宇宙观,生命之灵是电磁场产生之前的物质,把生命之灵认定为某种电磁波的研究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说,科学研究生命之灵的第一步,首先是要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
有一个研究思路是:生命之灵存在于每一个生物细胞,毫无疑问,生命之灵可以在生物细胞内不断地产生。由于它是一种电磁场产生之前的物质状态,所以我们把生物细胞内复杂的磁电场变化模拟出来,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就有可能产生出来。应该说,生命之灵就躲藏在磁场的背后。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好解决,就是这种物质的测定问题。用电磁波来测定生命之灵的存在是根本行不通的。说不清还需要借助人体对生命之灵的感受,让气功师去感觉生命之灵的存在。
还有一个大的研究思路:生命之灵这样一种物质并不是生物体所独有的物质,它是膨胀势力创造出四维时空之前的物质形态。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物体只要能摆脱了膨胀势力的控制都会迅速回归到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状态。现代科学在黑洞附近发现有大量离子体的存在。离子体是万有引力与膨胀势力相互抗衡,物质在脱离膨胀势力控制之前的一种存在状态。我们如果能让离子体自由运动起来就可能产生大量的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由此我曾经断定: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将是具有生命灵性的计算机。
总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利用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能量)形式已经不存在很大的技术障碍,最根本是思想障碍。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如果我们的科学家们能很快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几年、几十年内人类就有可能掌握和利用生命之灵这样一种物质(能量)。
人类一旦开始掌握和利用生命之灵这样一种物质,世界要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这种能量可以向人体直接输送,可以减少人类粮食需求,可以防病治病。现在我们到处看到的都是汽车加油站,将来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的应该是人体加能站。
我们可以让人体和物体变化成无形状态然后再进行远距离转运,比现在节约90%以上的能量,而且速度极快,向地球上任何地方转运物质只是几秒钟的事情,上火星也就几分钟。现在的航空航天业都将进入历史博物馆。这样的事情距我们并不遥远。
4.生命之灵与占卜的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农工医商无不是围绕着《易经》展开理论的。中国文化也可以说就是《易经》文化。而《易经》本身就是一本占卜专著。这说明了中国文化与占卜之间的密切关系。
我们不要把易经和街头算命完全等同起来,因为街头算命是一种商业行为,有经济利益在里边,他们要用100%的准确率来满足顾客,而占卜是没有100%准确率的,一般来说有70-80%左右的准确率。他们需要用各种技巧来蒙混过关。我们不能由此就对易经占卜一概否定。
人们常说易经是一本天书,实际上它是一本把生命之灵与现实物质世界相互衔接起来的一本书。每个人都有一个神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潜意识。用易经摇卦我们可以理解成是自己的潜意识给自己的暗示或提示。在算卦人面前摇卦,算卦人的神灵就参与其中了。生命之灵是多维时空的物质。它可以向我们提供超越时空的信息,所以摇卦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给我们一些警示。
在我们家里,兄弟姊妹大家都是从小就接触易经摇卦的。我们常常把摇卦当作一种智力游戏来把玩。过年过节大家聚在一块,你一卦我一卦看看来年运气。遇到什么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了,摇一卦看看神灵的提示。满有意思的。时间长了对其中的奥秘也似乎有所感觉。比如,有时候会出现错卦的现象。在卦摇好了以后,在计算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算错了。算错的卦是非常准确的,而原来摇的卦一点不准确。这说明是我的潜意识,或者说是我的神灵在有意调整我摇卦的准确度。这样的事情不仅多次发生在我摇卦的过程中,我在网上、书上也看到其他人谈到这样的事情。
下面我介绍一种简单的用《易经》摇卦的方法:
准备8枚小一点的硬币。/
放在手里多把玩一会儿。
摇三次。第一,第二次都是用8枚硬币,第三次用6枚硬币。数一下有几个国徽面向上。摇三次的可以得到三个数字。假如摇三次得到是5、3、2三个数字。
按乾1,坎2,艮3,震4,巽5,离6,坤7,兑8.顺序,第一个数字5得到:巽卦。
第二个数字是3,就把巽卦从下向上变三个爻。得到:益卦
第三个数字是2,打开易经书,看益卦的第二爻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提示。
这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易经摇卦方法,挺准确的,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其中体验生命之灵的客观存在。
5.中医对生命之灵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生命就是元气相对控制下的物质运动。而元气又是万物之本原,宇宙之初始。元气在人体沿经络不停地运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元气在人体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功能特征,中医就把它们分别开来称呼。在体表运行的是“卫气”;在体内沿血脉运行,蕴藏在体液之中的是“营气”;运行在胸廓心肺之间的是“宗气”;运行在小腹内,两肾之间的仍然叫“元气”,是人体本原的意思、狭义的元气。沿经络运行的是经气。藏于五脏的元气分别以五脏命名:心气、肺气、肝气、脾气、肾气等等。
元气产生于生物细胞内的生化反应过程之中,反过来又相对控制着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实际上,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就是元气与有形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的控制关系,元气只是相对占主动一些而已。每一个细胞都产生元气,除了维持本细胞的代谢平衡之外,还有很少一部分元气走出来参与维持整个机体的代谢平衡。走出细胞的元气聚集到一起在机体内循环运行,其运行轨迹就是经络。由于元气具有多维时空属性,在体内运行不需要有形的通道,所以我们看不到经络的存在。
元气在人体不仅控制着机体代谢全过程,而且还参与大脑的思维活动。中医理论认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里讲的神、魄、魂、意、志都是不同功能的元气。由于元气是能量与信息、能量与功能的同一,让我们很难理解它就是一种物质。有一个现象让我们看到中医理论的深奥:就是经过心脏置换手术的病人,往往会在性格和生活习惯上发生很大的改变。原来不爱看书的屠夫因为换上一个知识分子的心脏而手不释卷;一个从未钓过鱼的人因为心脏置换而突然喜欢上了垂钓。这不正是中医《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最好解释。
我们只看到了生命的灵性而看不到其背后的无形物质——元气。实际上,大脑本身就是在元气的控制下产生出来的。大脑的思维活动也是在元气的参与下进行的。甚至有一些信息的处理是在元气这个物质层次进行的。大脑就象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元气就象是一个企业的董事会,而中医比较看重这个董事会的功能。所以就有了“心领神会”,“聚精会神”,“三心二意”等等一些说法。中医认识不到思维是大脑的功能吗?不是,中医不仅知道大脑的功能,还明白大脑背后元气的功能。中医不仅知道人体这个企业的总经理是谁,还明白他背后的董事会在干什么。
有一位信奉上帝的朋友给我讲:“宇宙产生之前的混沌就是上帝;中医讲的元气就是上帝。上帝知道我们都长了几根头发”。我不这样认为。元气虽然是一种能够储存信息、处理信息的物质,在它没有参与生物的生长、进化之前是没有承载生物信息的自由运动的能量。只有在它与分子、原子、电子相互作用形成生命活动之后,它才开始携带生命信息成为具有生命灵性的物质。我们应该明白:生命活动是无形的元气与有形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
6.生命之灵与人体特异功能
目前一般认为: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调整形体和调整意识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开发潜能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实际上,这是一种科普水平的说法,没有道出其实质性的内涵。因为现代科学认识不了气功的实质,真正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超越科学地去解释气功,只能被看作是假说而不受重视。气功实际上就是元气之功。练气功就是增强人体元气功能的过程。
不管是站桩,还是马步,多数功法都是“下紧上松”,让下肢的肌肉处于静态的、持续的做功状态。这是一种让下肢肌肉细胞产生更多元气的方法。更多的元气从细胞里走出来进入整体经络循环是练气功的首要目标。
元气是人体的客观意识;大脑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主观意识。为了给元气提供一个比较自由的活动空间,还需要抑制大脑的主观意识,让大脑处于安静的朦胧状态。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客观意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最原始的生物机体自控能力。当元气被调动起来之后,主观意识再逐步与客观意识融为一体。人体就能显示出一些特异的、潜在的功能。
元气是自由运动的能量,具有超越四维时空的特性。它既可以储存信息,也可以处理信息,还能直接做功。所以元气功能增强的人会出现各种各样超出常人的特异功能。如:腋下认字、透视人体、意念折断钢丝、意念搬运物体等等,不可胜数。还有一些人天生就有这样的特异功能,这是由于他们特殊的体质因素所决定的。
人体特异功能是客观存在的,视而不见是没有道理的,是不科学的。有些魔术师在舞台上,时而运用技巧,时而运用科学知识,时而运用特异功能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不能由此就把特异功能都看作是魔术。台湾著名魔术师刘谦,在2011年春节的舞台上让两个鸡蛋融合在一起,很明显就是一种特异功能表演。
7.中国人对“鬼神”的认识
生命可以说就是元气相对控制下的生物化学反应。一个人死亡之后,他的肉体腐烂变质回归大地,变成其它生物生存的营养;他的元气,特别是参与全身经络循环的一部分元气,会离开肉体飘荡在空中,逐渐地支离破碎,最后回归到地球的元气场中去,成为维持其它生灵的精神食粮。元气是一种信息物质。它可以存储信息,处理信息。脱离开肉体的一团元气它承载着这个人生前的生命信息,并且它还能自动进行一些信息处理工作。在它没有完全支离破碎之前能够影响活着的生灵,偶然还会导致鬼魂附体、灵童转世这样的鬼魂现象出现。
由于元气的多维时空特性,在现实的四维时空世界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鬼神”如同虚幻一般,确实是一个让人纠结不清的事情。但是,自从周王朝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明智文化以后,中国人就开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就是说:相信鬼神不迷信鬼神;尊重鬼神且远离鬼神,才是聪明之举。中国民间世代相传,比较流行的鬼神观也是:“不可不信,不可全信”。这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最根本的区别点。
上古时期的中国人,通过祭祀,占卜,中医针灸和气功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到了生命之灵的客观实在性和他的不确定性,为中华文明社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我们不可轻言放弃。那么,我们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鬼神问题呢?我有这样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