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金融危机后的经验教训8篇

时间:2023-08-25 09:09: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危机后的经验教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危机后的经验教训

篇1

任何一次金融危机在给人们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在某些方面带来一些积极影响或是积极因素。在金融危机中,各国都会就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自我定位进行思索和不断调整,从而促使其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应对能力和完善经济发展模式,并实现自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完善。我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员,也必将积极思考自身的不足来面对挑战,积极利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各种机遇。

(1)金融危机可以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如前所述,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我国对外贸易必将受到重大影响,这使得我国政府要不断思考如何通过宏观经济调整来为国内企业及其所在产业进行周密部署和服务,通过这个机会来进行更加优化的产业结构调整,使企业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为技术、人员和市场等各个环节的转型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增强自身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2)金融危机有利于我国抓住国际市场商品暴跌这个契机来发展国内经济实力。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很多商品价格都在随之降低,例如能源价格,我国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目前丰富的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的机会来为我国工业化生产积累资源,以备今后的发展。

(3)金融危机有利于促进并实现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之下,我国国内相对来说具有稳定性,这就为各国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发展环境,使他们对我国国内发展环境有了一个相对较好的预期或是期望,这就促进并实现了他们在我国进行不断投资的信心,从而实现了国际资本流入中国。而国际资本流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可以带动我国的内需,使资本在投入与使用过程中为我国带来更多的社会价值,产生更大的社会财富。

(4)金融危机有利于我国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从而促进自身的繁荣发展。通过西方国家金融危机,我国从中得到很多经验教训,这是我们获得的最大收获之一。我们要从中认识到,对于经济发展中的风险要有充分认识和应对措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反思可以使我国在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和应对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尽早可以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发展机制和市场监管机制,从而实现国内外资企业以及本土企业的蓬勃发展。

2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应采用金融政策的启示

通过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在对外贸易中采用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我国,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率超过了50%,这就使我国经济增长必须牢牢抓住出口这个主线,结合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机遇,制订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金融政策,实现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和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为此,我国对外贸易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

(1)要积极利用国家政策给予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和对外贸易行业政策两个方面。我国要通过货币政策来进行国际间的不断合作与发展,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发展进程,通过内需来弥补外需的不足,并积极寻找外需拉动的动力,降低边际税率的同时也要刺激消费需求。我国还要通过对外贸易行业的对策来促进自身资源优势的发挥,为国际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立而努力,使我国的企业可以在世界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我国各行业也要及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并随之进行动态互动,在国际市场中积极发挥作用,并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来减少风险等。

(2)积极促进出口尽早建立应对措施。企业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只有使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安全渡过难关,才可以使整体经济发展取得胜利。为此,各个外贸企业要积极抓住机遇来调整自身资源,使出口产品的市场供应和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都得以保证,并积极开展市场性金融活动的拓展。此外,还要促进国内企业尽快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问题,并加大力度对国家重点鼓励的产业产品进行研发工作和市场化进程。

(3)针对新贸易保护对策开展应对政策,这主要体现在政府层面的对策和企业层面的对策两个方面。在政府层面,要尽量加快与世界接轨的速度,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来积极缩小与发达国家,特别是贸易伙伴国之间的金融发展环境以及保护水平,并且积极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此打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贸易关系讨论和谈判,并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协调在环境与贸易问题上的统一立场,通过合力来加大自身发展的力度和国际地位;还要充分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使自身的各种优惠和利益得到切实保证,积极扭转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贸易发展及往来中的被动地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企业层面,各企业和政府一致,积极研究和适应整个国际发展态势,并就有关的方面进行措施制订和执行,通过建立和完善贸易壁垒通报和快速反应机制等手段来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各企业起到及时指导和保护作用,从而适时调整企业自身发展和应对措施;还要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促使各企业积极提高自身技术发展意识;通过降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各种相关费用来提高企业的对外贸易发展,并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3结语

篇2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投资银行制度 风险管理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30.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040-03

一、 前言

自199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华尔街已风声鹤唳,而随着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的先后“倒下”,次贷危机演变成今天的美国金融危机。

美联储于9月22日宣布,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从投资银行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这意味着华尔街仅剩的两大投行可以设立商业银行,通过吸纳存款来“自救”。专家称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华尔街最巨大的制度转变。这是否意味着美国投资银行的终结?

笔者认为,这只是美国为了应对此次金融危机,采取的暂时解决办法。投资银行还会出现,因为投资银行在公司治理和组织结构方面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二、 美国投资银行制度的特征分析

美国著名金融投资家罗伯特・库恩在其专著《投资银行学》中对投资银行下了四个权威的定义:

定义一:任何经营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银行都被称为投资银行。这是投资银行最广义的定义,它既包括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也包括保险公司和不动产经营公司,从事与华尔街金融活动有关的所有内容,如国际银团承销、企业证券发行和房地产及保险等。

定义二:投资银行是指经营一部分或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这是投资银行第二广义的定义。这里的资本市场主要指为资金需求者提供中长期(一年或一年以上)资金的市场,包括证券发行与承销、公司理财、收购兼并、商人银行业务、基金管理、风险资本运作、私募发行、咨询服务,以及风险管理和风险工具的创新等。但是不包括向客户零售证券、不动产经纪、抵押、保险以及其他类似的业务。

定义三:较为狭义的投资银行是指经营资本市场某些业务的金融机构。其主要的业务包括证券承销与收购兼并,但不包括基金管理、风险运作、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工具的创新等。

定义四:最狭义的投资银行是最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即在一级市场上承销证券筹集资本和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证券的金融机构。这种定义排除了投资银行从事的其他重要的并具有创新性质的业务,是十分狭窄的,不能概括现代的投资银行。

目前美国投资银行处于创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放松了对市场和机构的管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这一系列法规的出台对投资银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美国投资银行在80年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

20世纪90年代,美国投资银行继续创新,向全方位服务和全球化方向的趋势发展,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遍布整个资本市场业务,如证券承销、证券经纪交易、兼并与收购、风险投资、投资咨询、资产管理以及金融创新。投资银行的发展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特点如下:第一是业务多样化。证券和经纪业务作为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虽然在其业务层次中仍居于基础地位,但都呈收缩态势,而兼并与收购、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投资咨询等创新性业务在总业务收入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第二是资本和资产规模化。投资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力相互之间也进行了资产重组,扩大了资本规模和资产规模,提高了风险抵抗能力。第三是经营全球化。美国一些大的投资银行均建立了负责协调全球业务的专门机构,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都设立了分支机构,业务网络逐步完善,全球性的业务网络基本形成,实行经营国际化。并且海外经营在美国投资银行的整体经营格局中已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三、美国投资银行制度遭遇重创的原因剖析

美国投资银行制度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是为什么会破产或者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呢?此次金融危机暴露了投资银行的致命缺陷。

(一)美国独立投行制度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存款来源,即没有流动性支撑,一旦出现信用危机,持有债券的人要求提前支付,就会出现连锁反应。这就是为什么三大投行相继破产、美国政府用7000亿美元救市的原因。7000亿美元将主要用来购买受困于抵押贷款危机的金融机构的不良债务,以防止信用危机进一步加深,动摇美国经济。

(二)杠杆经营使得风险性太大。投资银行为了实现更高的收益不惜承担更高的风险。它协助发行体发行债券抵押证券,首先需要协助其设计证券,这就需要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事实上,研究、分析能力,而不是资金、销售实力,才是投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然后向投资者销售上述证券。当然,资金、销售实力同债券抵押证券,上述创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杠杆经营;通俗的说就是“以小博大”。它们成倍地放大了收益,同时成倍地放大了风险。在这次金融风暴中,五大投行之所以陷入困境,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就其自身而言,风险性太大则是其直接原因。

(三)缺乏透明度。金融系统存在的问题是,投资银行对这些产品进行交易,因为没有透明度的情况下,这种交易有巨大的利润。如果能够把交易链上的种种机制去掉,可以强迫他们在整个交易的过程中有更高的透明度。在基金帐目上,一级资产和二级资产、三级资产有对应的比例。一级资产是在市场外的资产,如果你有IBM的股票,当市场闭市时,你就知道股票的价值,二级资产是市场模型的资产,就是选择一些与一级资产类似的资产,三级资产是只能估计的资产,这些投资银行和经纪公司的75%到80%的资产是二级和三级资产,不能马上在市场上标价。如果这些资产有更高的透明度会更健康一些。

(四)缺乏良好的监管。正如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总结的:“我觉得根本的原因是金融系统缺乏良好的监管,这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失控和金融市场的危机。在问题出现之前,美联储没有及时提升利率,政府在加强信贷监管上也太过柔和。”银行对风险的强调主要在市场风险,虽然此次加强了对理财产品的监管,但是没有充分注意发行人的风险,区别在于,以往投资银行作为担保人或者发行人风险有限,但是随着次级债券危机的爆发,投行作为发行人或者担保人,却变成风险最高的一环。

(五)不合理的薪酬制度。华尔街的薪酬体系中,高管的报酬包括基本年薪、分红、股票奖励以及股票期权,其中主要来自于分红、股票奖励与期权。报酬的多少取决于公司的股价与上一年的公司业绩。这些全球顶级的公司从下到上都有一种从事高风险高回报业务的冲动。投资银行高管的薪酬与一般的商业性公司比起来要高得多。

四、华尔街金融危机对现资银行制度构建的启示

(一)美国投资银行制度的经验教训

美国投资银行要想重整旗鼓,需要在以前的基础上完善公司治理,吸取教训,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1)建立存款账户。这是此次金融危机给投资银行最大的启示。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证券承销、证券交易与金融咨询,或者说是“表外业务”,其主要收入则是收费。但是应该从事一些基本的表内业务,最低标准应该是存款业务,只有有存款账户的支持,才能降低经营风险,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危机。

(2)加强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控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杠杆交易,都有期货衍生品,为什么金融危机首次发生在美国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表示,最大的风险在于,衍生产品与原有的原生性产品的关系脱节。美国已有220万户退房、断供,占全国独立房屋的一半,联系衍生品的原生产品垮了,于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所有衍生产品的现金流和商业信心就全都崩溃了。次债危机的演化,按照“住房贷款―住房抵押按揭债券(MBS)―债券抵押证券(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的金融产品链条循环膨胀。随着次级债危机的演进,越来越多的次级房屋贷款者断供,卖出CDS者承担的违约赔偿义务也由理论变为现实。CDS卖出方根据行情的变动,需要随时补充保证金,保证金是变动额的5%,从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同时调低对CDO评级时,导致CDS价格飙升,使得AIG需要向交易对手补充数百亿美元的抵押品,正是这几百亿美元令AIG几乎破产。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CDS。

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资本主义生产发达的国家,总是表示贮藏货币的平均量,而这种贮藏货币的一部分本身又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证券,只是对金的支取凭证。因此,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债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随着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一切资本好像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至两倍,因为有各种方式使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的人手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由于银行资本的大部分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在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一旦脱离了信用制度这个基础,虚拟资本就站不住脚了,因为衍生产品是不会产生利润的。是纯粹的一种金融交易、虚拟交易。能产生利润的只有原生产品,支持衍生品的原生产品和信用出现问题,那么衍生产品风险就会显现出来。要加强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控制,必须保证原生产品的安全,防止发生信用风险。只有找到危机的根源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

(3)完善金融衍生品定价机制。美国金融危机缺乏透明度的原因之一就是投资银行的金融衍生品价格不明确,投资者根本就不知道资产真正的价值,如果对其创造和持有的衍生品不能理解价值所在,就不能定价,就不能很好地在市场上交易。只有建立完善的金融衍生产品定价机制,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4)加强监管力度。美国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一般是由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委员会、风险监视委员会、风险政策小组、业务单位、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公司各种管理委员会等组成。但是此次金融危机却显得力不足。要加强发行人信用风险的监管,同时投资银行应当建立一个良好的风险拨备制度,在有风险时及时处理,而不是等到危机出现时再解决。

(5) 设计合理的、激励相容的投资银行薪酬体系。如何建起合理的薪酬制度,而不会引起过度的冒险行为与导致金融机构内外部的不和谐,也许是投资银行应该衡量的问题。

(二)在吸取美国投资银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投资银行制度未来发展道路的若干政策建议

面对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中国投资银行路在何方呢?许多新兴市场的央行和决策者无疑在庆幸没有采用金融创新或者有少量的金融创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新型市场国家应当吸取的教训不是不采用自由市场原则,而是采用自由市场原则,为什么会导致美国目前的状况。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认为,次贷危机的爆发是证券化走到极端的必然结果,即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不能因为美国出现金融危机就否定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值得肯定的。金融创新确实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缺乏的就是金融创新。因此,在我国利率、汇率正逐步放开的环境下,加快开发各种风险分散工具,以及避险工具已显得十分迫切,当然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风险控制机制的配套建设,“管得住,才能放得开”,即掌握好度的问题。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当时还是封闭的经济,躲过了危机,仍旧能够快速增长。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不应改变中国开放资本市场的基本路线,中国的问题在于管制太死,不利于金融创新,放松仍旧是大趋势,但是,鉴于我国目前的整个金融系统不够完善,加上美国经济破灭的外部环境,中国应十分谨慎地开放资本市场。

中国银行业目前还是分业经营。中国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不过大多数银行有投资银行业务,中国的证券公司具有部分投资银行功能。而美国银行业采用的是混业经营,有专门的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是中国部分银行今后的发展方向,据说建设银行银行未来就走投资银行之路。

华尔街巨变的教训也是多方面的。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说,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金融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与政府的外部监管。在一个不确定的商业世界里,只有搞好风险管理,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专门从事风险经营的金融企业来说尤其如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加转轨经济更是如此。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稳中求进。

作者简介:

篇3

我们会死在哪里?我们是否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在投资领域,我们如何投资才能避免失败?

一、“听消息”或依赖“专家”。大部分股民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经过不断努力,从而获得失败。市场从来不缺消息,但没有人为消息的正确性、时效性等负责,何况很多消息和估价的涨跌没有正向关系。我们去医院看医生,或者去法院请律师,多数能找到真正的专家,但在股市上有过多的伪专家,听消息的投资者往往难以分辨,何况这个领域往往真人不露相,闷头发大财。“专家”跟“骗子”并不好区分,且不说有意的骗子,还有很多无意的骗子,比如只吹一年而不是连续的业绩、只展示自己的盈利而不分析自己承担的风险、只说自己成功的案例而对失败避而不谈。

二、不学习并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要自己进行投资,不学习并总结经验也是个不错的得到失败的方法。不读书提升自己理性思维、客观看待事物的能力,不深入研究行业和企业,而只是蜻蜓点水,只喜欢成功学和所谓的心灵鸡汤,只看别人如何赚钱的故事,不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甚至都不从自己身上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做基本上可以保证:失败往往不是成功之母,失败之后还很可能是另外一个失败。

三、过于自信的彻底投机。巴菲特举了个例子:假如别人跟他打赌,6个弹孔的左轮手枪里只有一颗子弹,让他对着自己的脑袋开枪,给100万美元,巴菲特不会干这样的蠢事。不过,认为自己运气好的投资者可以这样干,或者努力学习《股票作手回忆录》里的拉瑞・利文斯顿,这样的投机者几十年后虽有小概率可以成功,但更可能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最终失败并抱憾终生。2011年,我有个朋友亏损了60%,我都没有弄明白她是买了什么而失败的,但我比较确定她是投机导致的失败。

四、利用杠杆并大量做空。利用杠杆放大了风险,影响了心态,如果再进行做空,这两者加起来,简直就是股市中自杀人士必备。一个叫管我财的网友说,你用杠杆、做空,往往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押在别人的愚蠢上,把自己的脑袋系在别人的裤腰带上。比如做空,你看空做空,就算你对公司的判断是对的,也可能会因为愚蠢的人以更高的价格买入而失败,到时还真不好说谁更愚蠢。

篇4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券 债券风险 债券规模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法律上是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的,虽然我国自建国以来陆陆续续的以不同的方式发行过地方债,但是都不是纯粹的地方债,都根据当时的国情具有了一定的中国特色。

(一)地方债发展初期

众所周知,在1998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当时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举债并转贷地方用于国家确定项目的建设。当时发行的债券也不是单纯的地方政府发行的地方债。

1.发行方式

由中央政府发债,但是资金分配到地方使用。由于考虑的不全面,当时的转贷资金没有在中央的预算中反映出来,也没有在地方政府的预算中反映出来。 这种发行方式给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发行目的

当得亚洲金融危机威胁了好多的国家的安定和发展,我国为了抵制危机的威胁,通过发债的方式来帮助地方解决融资不足问题。

3.发行规模

在此次发债过程中,连续5年发行了长期建设国债:

1998年财政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专门用于国家预算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999年初增发长期国债500亿元,后又增发了600亿元。2000年发行了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后又发行500亿元。2001年发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其中,1000亿元建设国债用于弥补前期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后续资金不足。2002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500亿元,其中250亿元转贷地方使用。由此来看,这5年来,我国增发的长期建设国债资金主要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

(二)地方债进一步发展壮大阶段

众所周知,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由于当时对举债和发债后资金的使用上出现了问题,对后来中央的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在2008年再度出现金融危机,为了缓解经济危机,我国吸取了1998年发债的经验教训,采用财政部发债的方式有利的解决当前的困难。

1.发行背景和目的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可能会出现大幅度下降,经济发展非常困难。因此,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需要举借债务筹集。然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是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方式。

2.发行方式

此次发债吸取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发债的经验教训,不再采用国债转贷地方的方式,而是由财政部发行,这次的发行也进行了预算,把资金融入到了政府的资金预算管理里面。

3.发行规模及分配

在这次的发债中,我国安排了2000亿元的发行额度。在规模分配时,这次主要分配到了西部地区和四川地震灾害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四川汶川由于受大地震的影响,获得了180亿元的发行额度,是发行的2000亿地方债各省份的分配方案中发行额度最大的。其他省份,河北60亿元;安徽40亿元;广东110亿元;宁夏30亿元;辽宁66亿元;贵州64亿元;陕西60亿元;广西65亿元;云南84亿元;新疆30亿元。

我国这次发行的地方债到2009年7月发行规模已经高达1890亿元,这时我国还剩下110亿元的地方债没有分配。后来在9月4日财政部发放了这110亿元,其分配的额度为河北分配了20亿元,陕西和浙江分别分配了27亿元,最后上海分配的额度最高,高达36亿元。这样,2000亿元的地方债全部发放完毕。

2010年我国在债券市场方面提出了新的对策,重点是推出更多的债券品种。目前,地方债是一个不成熟的产品,在2010年我们还在继续的完善它。针对目前这种经济环境,我国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召开了第十四次会议,会议中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在2010年度可再度发行55亿元的地方债。

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主体为地方政府。虽然地方政府的信用也很高,但是由于地方财政的收入不足,以这样的财政收入来担保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给债券的偿还带来了风险,从而影响了政府的信用,同时也加大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

(二)负债风险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如果要保持在8%的水平,就要增加投资的幅度。而中央下达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信贷也成了至关重要的途径。信贷增长了从而导致投资增长了,但是它们的背后是地方政府负债同向的增长。然而,我国地方债务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很难准确回答,但是一些报道称其债务已经超过8万亿元。总之,现阶段我国的债务很高,负债风险很大。

篇5

日本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的爆发,始于泡沫经济的产生和崩溃,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发生。而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随着日本经济长期增长、日元升值导致人们对经济和地价、股价的预期高企。第二,为应对“日元升值萧条”,历史性低利率和高货币供应量导致的长期金融宽松影响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正常运作。第三,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制尚未完善之前,利率自由化已成主流,使金融活动变得极为活跃。

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虽然泡沫经济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原因交织造成的,然而,不管资产泡沫的形成还是资产泡沫的崩溃导致通货紧缩,都与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有着直接关系。央行不仅要在平稳时期采取常规手段对市场进行调节,而且在经济及金融市场不稳定时,更有必要及时果断地采取正确的货币政策。同时,平时建立好应对制度,要求相关人员进行模拟测试极为重要。作为它的前提,同样重要的是,按金融检查指导手册的要求,构建严格的金融机构检查体系,通过日常性检查把握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实际规模,在发生危机时要及时公布不良资产总额,减少不必要的猜测,保护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应急对策

1.恢复市场机制和金融功能是央行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最重要作用。在危机发生时,清算体系失灵及流动性危机会导致市场机制失效,严重影响经济运行。因此,此时央行必须动用特殊手段来恢复市场功能。

日本的主要经验是:(1)向市场注入资金,使国债等安全资产得到保值,恢复流动性和市场功能;(2)央行以非常规手段购入股票来修复风险资产的定价,提升股市信心,降低流动性溢价;(3)在恢复上述最低风险和最高风险资产的定价机制以后,除不良债权外的金融资产(包括房地产基金REITs)价格可以逐步得到恢复。由于大量的不良债权来自房地产,因此通过修复房地产基金的定价机制,市场重新对房地产价格进行评估,从而可以进一步处理不良债权。

2.为避免大型金融公司倒闭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应当在宣布破产前及时“解除”与外国交易对手方的合约。日本四大证券之一的山一证券倒闭的最大原因是不当交易使客户蒙受巨大损失,并通过会计手段掩饰问题,最终遭到曝光。为了避免山一证券违约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日本政府立刻联络全球的交易对手进行解约并支付了相关费用,从而避免了山一证券的破产给国外相关机构带来的巨大影响。而雷曼事件没能吸取这一经验教训,没有和国外有交易的相关机构进行解约处理就突然倒闭消息,从而对全球其他金融机构产生巨大影响,引发了一场灾难性的全球危机。

3.应对金融危机时,为了消除市场上的不安情绪,应按照正确顺序,采取大胆、必要而充分的措施。要尽快通过设定短期、中期、长期三类政策时间表,给市场一个准确的政策预期来稳定市场。必要时还要大胆投入政府资金,但为了防范道德风险,必须同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4.处理银行不良债权的同时,必须大力推动企业重建。对于因债务过多而陷入经营困境的企业,如果盲目地进行不良债权清理任其破产倒闭的话,将会导致失业人口的迅速增加,对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日本的经验是:完善破产法制,制定自行协商处理不良债权的指导政策;设立“产业再生机构”,针对拥有经营价值却债务负担过重的企业,以政府担保或提供出资等方式,解决企业流动性问题,帮助企业重建(日本产业再生机构成功地实现了40多家危机企业再生)。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是,企业做不好,公司高管和股东都应该承担各自明确的责任,重组绝不是救济。

5.加大国内以及海外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银行的监管机构金融厅、主管财政的财务省以及作檠胄械娜毡疽行三方,在平时和紧急情况下合作机制的建立和齐心协力,是应对危机的重中之重。为防范起源于海外或国内的金融危机影响到其他国家,平时需要与海外相关监管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国际合作框架包括:与日美欧央行合作进行外汇同时清算;共享重要国际性银行的监督信息等。

6.对于在决算系统中处于中枢作用且位于经济核心部门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要尽力避免随意破产。重要银行的破产不仅会引发金融系统中的连锁反应,而且对与其相关的公司和实体经济会造成重大影响。为避免此类银行的破产,就要尽早实施防范措施,有计划地进行早期干预,使其回到正常轨道。

7.核心银行遇到危机时需要特殊处置。在日本,此类特殊应对措施是否实施,是由“金融危机应对会议”(相当于危机管理委员会)来进行决策。该会议(委员会)成员包括内阁总理大臣、官房长官、财务大臣、央行行长、金融厅长官。该会议根据是否会导致系统性风险来判断是否允许某一金融机构破产,如果该会议(委员会)认为应该实施特殊措施,方能进入例外处置程序。“例外措施”包括:如果要对资本不足的银行注资抢救,对资不抵债的银行,先对超出保险金支付的资金进行资助,再逐渐解体相应的金融机构,以及实行临时国有化措施等。

处理破产的金融机构,经典的做法是“周末破产”,即先设定一个托管人进行托管经营,赔付限额保护部分的存款;再对破产金融机构的业务进行分割,寻找各自业务的接盘银行,或者创办一个临时性的“过桥银行”。对于难以受到保护的存款,大部分由存款保险机构的下属机构进行管理,准确划分健全债务与不良债务并进行处置。

其他建议

1.金融风险和金融改革的关系。中国当前采取的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进行的措施是正确的。迫于当时的国际环境,日本的汇率市场化先于利率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之前,日元急剧升值引起经济紧缩,为了缓解经济下滑,日本央行采取了长时间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巨大的资产泡沫。日本的教训是,汇率与利率市场化等对市场有较大影响的改革,应当在经济金融运行相对稳定时进行。金融市场化固然重要,但要做好相关制度和实际运作机构的安排,并选好时机,防止出现危机。

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给地方政府带来损失。日本“第三部门”类似于中国的地方融资平台,很多是政府直接出资或政府担保的。政府虽然有一定的治理权,但没有直接参与第三部门的相关项目,损失往往必须由地方政府承担,历史上曾给日本地方政府造成了严重损失。地方政府需严格控制地方融资平台的设立和运营。

篇6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国际经验教训启示

在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Ι・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的理论推动下,20世纪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纷纷放开利率管制,取消信贷配给制,实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到上世纪80年代,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卷入了这一改革浪潮之中。在这当中,有许多国家从中受益,经济金融系统得到改善,金融效率得到提高、资金分配得到优化,但也有一些国家遭受了挫折,出现了经济倒退和金融危机。

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己进入关键时期,改革存有风险,为此,借鉴国际上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对于帮助研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条件的创建,有效规避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

1.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是利率市场化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改革时机的选择对改革成败影响重大。在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情况下,改革者可以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采取稳健型改革,容易取得成功或进展顺利;而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仓促改革大多夭折。智利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时,存在着严重的宏观经济不平衡。宏观经济的困境表现为产出增长率、储蓄率和投资率都很低,甚至储蓄出现负增长,投资缓慢,而且出现了外资过渡流入和比索先升值后大幅贬值。不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与松弛的银行管制间的相互作用加剧了银行系统的道德危机。结果导致存贷款利率迅速上扬,利率波动加剧。过高的利率迫使许多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信贷市场,只有那些高风险的借款人保留在市场。因为只有高风险项目才有高预期收入,才能支付高利息,结果银行贷款质量大大下降,不少企业也被迫破产。企业破产又影响到银行收入、现金流动和资金状况,金融系统的贷款拖欠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也由1975年的低于2%上升到1980年的9%以上。由于银行大量借外债用于放贷使得智利银行体系实际破产。政府不得不出面挽救,重新将银行收归账下,利率重新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类似的还有阿根延、印尼等都是很典型的反面教材。

2.健全的金融监管是改革平稳进行的保证。从管制利率到市场利率,不可避免地要引起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些波动,为保证这一转变顺利进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首先是建立健全严格而科学的监管体系。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由政府进行审慎的监管,包括资本充足率和准入的限制,以及对内部贷款的限制等。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可防止贷款者的过度冒险行为,另一方面,一旦资产出了问题,可强迫贷款者迅速提出对策,从而使危机能得到有效化解。其次,由政府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制度,将有助于防范一家银行倒闭后,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众多存户挤兑,致使许多银行发生连锁倒闭的系统风险的出现。例如,新西兰对于银行业的进入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规定利率市场化后三年内新银行不准进入,使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充足的时间来强化自身,免遭竞争的冲击。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放松利率管制后出现超高利率水平,或利率大幅波动的国家和地区,如土耳其、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这些国家由于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管体系,致使银行间无序竞争,金融机构的清偿力减弱,从而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而引起大范围的金融混乱和金融危机。

3.微观基础的培育和完善有助于利率改革的成功。微观基础是指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即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主体。利率作用的传导能否顺利实现,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众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对利率变动必须灵敏反映,并迅速做出调整,这要求微观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的市场主体。真正的市场主体要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以促进其责、权、利的有机统一,激发其实现利润最大的动力,并且要求实行预算硬约束,可以在分析成本收益的基础上经营。新西兰在这方面树立了成功的典范,它于利率改革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国企改革措施,包括国企私有化等,从而保证了其改革成功的可靠性。

4.金融市场完善是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除少数发达国家,大多数国家金融市场是欠发达的,这是改革的一个不利背影,因为金融市场发育成熟,人们可选择多种金融工具,这样,既分流了银行中介机构资金来源,迫使其参与市场竞争,提高银行参与竞争的能力,又可让中介机构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分散银行风险。结果,银行经营素质提高了,存款也不再是其唯一资金来源,利率放开后.对银行的震动比较平缓。智利、土耳其等国利率改革不成功的一个共同原因之一,就是利率改革是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贸然行事。而利率改革成功的国家(如日本),都是在完全放开利率之前积极培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5.加快金融创新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策略。金融创新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同时也分散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一是发展中间业务,拓展银行盈利空间。利率市场化使利率有一个显著上升的过程,使银行传统存贷利差缩小。因此,发展中间业务,拓展盈利渠道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如美国花旗银行8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二是金融市场多种创新,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分散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如美国在CD最高存款利率限额取消后,银行界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如“狂卡(Wild card)存单(4年以上,无利率限制)、货币市场存单(与同期国库券利率挂钩)、小额储蓄存单(与国库券挂钩)、7-31天和91天账户(与国库券挂钩)、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超级可转让存单等。

6.对资本项目进行严格管制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顺利推进。目前国际游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的承受能力。 资本项目自由化虽然有助于增加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大规模资本流入会导致国内资金供应过剩,在金融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经济泡沫。同时,经济过热增长会带来经常项目逆差,结果一旦汇率预期恶化,资本迅速撤离,金融危机就必然出现。印度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正处于利率市场化的中间阶段,应该处于金融体系不太稳定的时期,但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安然无恙。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资本项目管制制度。

二、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短期内进行完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尚未成熟。主要表现在:

1.财政赤字状况使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我国财政已连续十几年出现赤字,且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始终居于高位。显然,国债融资过多会提高市场利率,造成挤出效应,加剧经济恶化,这将成为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而且这也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平稳推进。

2.微观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缺乏利率风险规避和化解能力。我国国有企业经营存在困难,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等因素,仍然表现为预算软约束,不可能消化高利率带来的成本。如果放开利率管制,利率必然大幅度上扬,造成国有企业筹资成本的增加,会使本来经营状况不好的国有企业雪上加霜。

3.相对落后的金融市场难以满足规避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要求。从市场主体来看,我国货币市场的市场主体仅为几家大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被排斥在外;从市场范围来看,尚未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向全国辐射的统一市场,地域分割和子市场之间的分割状况依然存在;从市场结构来看,我国国有银行的存款占全部存款资源的80%,在这样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如果贷款利率完全放开,难以形成竞争性的均衡市场利率。

4.我国目前分业监管的模式不利于利率市场化。我国的分业监管模式是与金融机构分业经营格局相适应的,在目前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和国内分业经营的不平衡格局下暴露出了不足之处,使被监管对象有可乘之机,产生分业监管与跨业违规经营的矛盾,出现业务交叉中的监管漏洞。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成功需要依赖多方面的条件,而我国利率自由化的微观基础还是相对脆弱的,因此我们的重点应该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改革,真正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另外,要完善金融监管,扩大货币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实现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姚先霞: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9月

篇7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这场令世人震惊的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次级抵押贷款,但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制度出了问题。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后来人们习惯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布雷顿货币体系。布雷顿货币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宣布,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自由浮动,标志着布雷顿货币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与黄金挂钩不再受约束。美国可随意印美元,剥夺世界经济成果;世界各国也在研究如何给美元套上“缰绳”,并要求建立新的世界金融秩序。这是导致本次危机的制度性原因。

二是美国的消费增长模式出了问题。美国推行的是“高消费、低储蓄、多借贷”的消费增长模式。为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出台金融政策鼓励穷人买房,可以不交首付。他们预测房价10年内涨一倍,假定一所100万美元的房子10年后就是200万美元,每年有10万美元的溢价。这10万美元5万归银行还帐,5万归买房的穷人消费。现在是房价没有上涨反而下跌为负资产,穷人还不上贷款,银行亏损,房地产商倒闭,资金链断裂。据权威人士估计,次贷所形成的亏损有2万亿美元,占美国gdp14万亿美元的1/7。目前美国70%的经济靠个人消费,每户5张以上信用卡,信用卡债务累计近1万亿美元,汽车和其他消费信贷1万5千亿美元,私人性质抵押贷款10万亿美元。整个美国的债务是多少,很难算清楚。正是这种“高消费、低储蓄、多借贷”的消费增长模式促成了当今的金融危机。

三是美国金融监管出了问题。虚拟经济是美国发展的一大特点,即通过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自上世纪美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来,美国大量的实体制造业被转移到了拉美和东南亚,而美国本土成了贸易、金融等服务业中心,随后美国政府废除了金融管制法,取而代之的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结束了美国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开辟了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金融衍生品的过度使用,使人们投机心态加重,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被忽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其实已经告诫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最终形成泡沫经济。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美元作为世界主导货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一直处于霸权地位,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全球化,美国金融危机也将不可避免地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是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上升。此次浩劫我国也难幸免。在危机不断扩散的过程中,美国不断采取降息、注资、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防止经济衰退,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剧了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再加上中、美利率倒挂,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更是无法阻挡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步伐,使我国再次成为国际资本保值增值的避风港,也使我国的美元资产投资暴露于风险之中。我国的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中,目前大约有1万亿美元左右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其中,我国持有“两房”相关债券3000-4000亿美元,占官方外汇储备近20%;我国商业银行持有“两房” 相关债券253亿美元;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相关债券约6.7亿美元;中国投资公司持有美国投行摩根斯坦利9.9%的股份;雷曼对花旗集团香港子公司欠款额约为2.75亿美元;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也曾主导给雷曼贷款5000万美元。若美元贬值、资产抵押品缩水,我国将替美国承担风险。

二是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在国内楼市低迷的情况下,近来美国投行抛售在华物业。如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出售在上海的部分住宅项目,除大摩之外,花旗也酝酿将一处上海住宅物业出手。这都是基于美国的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才产生的连锁反应。现在,我国经济虽然没有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但也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所以美国投行抛售在华项目可能会加快中国房地产下滑。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的影响,还表现在打击购房者的信心。尽管各省市纷纷出台房地产救市政策措施,但市场观望气氛浓郁。金融危机也使房地产融资更加困难。银行给房地产公司的贷款在下降,已经上市的房地产公司通过债权和股权进行融资的路基本已经被堵死,未上市的房地产公司想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也基本行不通,从整体上看房地产业陷入了困境。

三是对进出口的影响。我国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 60%,在美国国民借钱消费模式终结的情况下,“中国制造”随之受到影响。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非常重要,20__年经济的增长,有2.5个百分点是进出口拉动的,而20__年出口明显萎缩,1-9月份出口平均下滑4.8%。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我国出口

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由于近期美元逐渐反转走强,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显现下降趋势,这对需要大量资源性产品的我国来说本属利好消息,然而美国金融市场反复动荡严重影响到美元汇率的走势和持有者的信心,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将大为增加。 四是对经济增速的影响。目前经济增长势头明显回落。我国未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尤其是工业增速明显下滑。20__年1-9月我国gdp的增长率是9.9%,但9月份gdp的实际增长为9%,10月份的gdp增长率有可能低于9%,表明我国经济上半年增长较快,下半年增速有所下滑。就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长而言, gdp增长率20__年为10.0%,20__年为10.1%,20__年为10.4%,20__年为11.1%,20__年为11.9%,而20__年1-9月为9.9%,并且下半年存在下滑趋势。20__年全年gdp增长将低于10%,相对近年来的强劲增长态势而言,近期经济增速下滑值得我们关注。

三、美国金融危机为我国留下的教训

这场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动荡尚未达到尽头,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未来不确定因素还将继续增多。所幸的是,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些成因却为我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一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及其可能的扩散效应。美国发生的全方位甚至有可能终结现有金融体系的危机,诱因首先是房地产价格的泡沫。我们应看到,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与金融的最大风险。在我国,房地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4,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1/3。房地产价格很可能出现全面性下跌,与股票市场相比,房价下降所带来的后果要严重得多。因此,稳定房地产市场应该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

二要摆正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衍生品是把双刃剑,其创新本来可以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效率,但当风险足够大时,分散风险的链条也可能变成传递风险的渠道,美国的次贷风暴即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次贷危机也可以说是市场失灵的表现,美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着监管缺失或监管漏洞难辞其咎。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引以为戒,对相似情形应有预警能力。当前我国正在鼓励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美国的教训警示我们,在提倡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监管,适度进行金融衍生产品开发,控制风险规模。

篇8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这场令世人震惊的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次级抵押贷款,但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制度出了问题。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后来人们习惯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布雷顿货币体系。布雷顿货币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宣布,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自由浮动,标志着布雷顿货币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与黄金挂钩不再受约束。美国可随意印美元,剥夺世界经济成果;世界各国也在研究如何给美元套上“缰绳”,并要求建立新的世界金融秩序。这是导致本次危机的制度性原因。

二是美国的消费增长模式出了问题。美国推行的是“高消费、低储蓄、多借贷”的消费增长模式。为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出台金融政策鼓励穷人买房,可以不交首付。他们预测房价10年内涨一倍,假定一所100万美元的房子10年后就是200万美元,每年有10万美元的溢价。这10万美元5万归银行还帐,5万归买房的穷人消费。现在是房价没有上涨反而下跌为负资产,穷人还不上贷款,银行亏损,房地产商倒闭,资金链断裂。据权威人士估计,次贷所形成的亏损有2万亿美元,占美国gdp14万亿美元的1/7。目前美国70%的经济靠个人消费,每户5张以上信用卡,信用卡债务累计近1万亿美元,汽车和其他消费信贷1万5千亿美元,私人性质抵押贷款10万亿美元。整个美国的债务是多少,很难算清楚。正是这种“高消费、低储蓄、多借贷”的消费增长模式促成了当今的金融危机。

三是美国金融监管出了问题。虚拟经济是美国发展的一大特点,即通过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自上世纪美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来,美国大量的实体制造业被转移到了拉美和东南亚,而美国本土成了贸易、金融等服务业中心,随后美国政府废除了金融管制法,取而代之的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结束了美国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开辟了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金融衍生品的过度使用,使人们投机心态加重,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被忽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其实已经告诫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最终形成泡沫经济。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美元作为世界主导货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一直处于霸权地位,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全球化,美国金融危机也将不可避免地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是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上升。此次浩劫我国也难幸免。在危机不断扩散的过程中,美国不断采取降息、注资、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防止经济衰退,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剧了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再加上中、美利率倒挂,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更是无法阻挡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步伐,使我国再次成为国际资本保值增值的避风港,也使我国的美元资产投资暴露于风险之中。我国的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中,目前大约有1万亿美元左右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其中,我国持有“两房”相关债券3000-4000亿美元,占官方外汇储备近20%;我国商业银行持有“两房”相关债券253亿美元;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相关债券约6.7亿美元;中国投资公司持有美国投行摩根斯坦利9.9%的股份;雷曼对花旗集团香港子公司欠款额约为2.75亿美元;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也曾主导给雷曼贷款5000万美元。若美元贬值、资产抵押品缩水,我国将替美国承担风险。

二是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在国内楼市低迷的情况下,近来美国投行抛售在华物业。如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出售在上海的部分住宅项目,除大摩之外,花旗也酝酿将一处上海住宅物业出手。这都是基于美国的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才产生的连锁反应。现在,我国经济虽然没有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但也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所以美国投行抛售在华项目可能会加快中国房地产下滑。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的影响,还表现在打击购房者的信心。尽管各省市纷纷出台房地产救市政策措施,但市场观望气氛浓郁。金融危机也使房地产融资更加困难。银行给房地产公司的贷款在下降,已经上市的房地产公司通过债权和股权进行融资的路基本已经被堵死,未上市的房地产公司想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也基本行不通,从整体上看房地产业陷入了困境。

三是对进出口的影响。我国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60%,在美国国民借钱消费模式终结的情况下,“中国制造”随之受到影响。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非常重要,2007年经济的增长,有2.5个百分点是进出口拉动的,而2008年出口明显萎缩,1-9月份出口平均下滑4.8%。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我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由于近期美元逐渐反转走强,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显现下降趋势,这对需要大量资源性产品的我国来说本属利好消息,然而美国金融市场反复动荡严重影响到美元汇率的走势和持有者的信心,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将大为增加。

四是对经济增速的影响。目前经济增长势头明显回落。我国未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尤其是工业增速明显下滑。2008年1-9月我国gdp的增长率是9.9%,但9月份gdp的实际增长为9%,10月份的gdp增长率有可能低于9%,表明我国经济上半年增长较快,下半年增速有所下滑。就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长而言,gdp增长率2003年为10.0%,2004年为10.1%,2005年为10.4%,2006年为11.1%,2007年为11.9%,而2008年1-9月为9.9%,并且下半年存在下滑趋势。2008年全年gdp增长将低于10%,相对近年来的强劲增长态势而言,近期经济增速下滑值得我们关注。

三、美国金融危机为我国留下的教训

这场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动荡尚未达到尽头,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未来不确定因素还将继续增多。所幸的是,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些成因却为我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一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及其可能的扩散效应。美国发生的全方位甚至有可能终结现有金融体系的危机,诱因首先是房地产价格的泡沫。我们应看到,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与金融的最大风险。在我国,房地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4,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1/3。房地产价格很可能出现全面性下跌,与股票市场相比,房价下降所带来的后果要严重得多。因此,稳定房地产市场应该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

二要摆正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衍生品是把双刃剑,其创新本来可以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效率,但当风险足够大时,分散风险的链条也可能变成传递风险的渠道,美国的次贷风暴即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次贷危机也可以说是市场失灵的表现,美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着监管缺失或监管漏洞难辞其咎。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引以为戒,对相似情形应有预警能力。当前我国正在鼓励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美国的教训警示我们,在提倡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监管,适度进行金融衍生产品开发,控制风险规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