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09:09: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语文教育机构,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的课堂主要是一“以对多”的教学模式为主,而近些年来高中的教育模式更多带有应试教育的色彩,应对高考成为学校老师最主要的教学目的,高中语文课堂更多的是练习习题和备战考试,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以致于课堂学习缺少主动性,教学的手段也变得单一,读写背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形式,课堂上缺乏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场景设计和师生互动,使语文这门需要对生活充满观察和反思的学科变得失去了主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把语文的学习定义为单纯课堂上死记硬背,课后通过复杂的强化练习来加以巩固的刻板的学习过程,未能真正地认识语文、学习语文,以至于在课堂上缺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样也没能发挥学习语文为学生带来的积极意义,丧
失了语文原有的魅力,其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
1.语文教学考试化
当前我国语文教学多以高考为目标,导致教育方向的失衡,
多是以固定的内容经过多次记忆强化来确保学生加强对语文知识的记忆。但是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弊端,强制的记忆不能使学生加深对语文内容的理解,更不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最
终只是沦为考试的机器,不能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语文教学模式化
当前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多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方式比较落后,学生不能完全地参与进去,更不能对语文教学产生自己的见解。教师多是参照课本对学生进行程序化的讲授,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影响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模式的养成以及语文水平的提高。
3.语文教学落后化
当前高中学习中最不被重视的就是语文学科,经常为其他学科让路,导致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逐年下降。各学科的竞争激烈,往往能够拉开分数,而语文被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会的科目,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与思考;而学校也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不仅教师资源薄弱,而且教育资源缺少,导致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落后于其他学科。
二、新课程理念下实施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的前提
1.新教学理念与旧教学精神的融合
在教育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下,我国高中实行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转变原有的教学思路,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成绩而进行无休止的题海战术,要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打开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敢于质疑、敢于思考的创新精神。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之下,学生之间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面对语文试卷,不再是从前的紧锁愁眉,而是一个个奋笔疾书,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之下纷纷各抒己见。一方面,学生的思想变得深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缓解,可以以饱满的热情与精力面对语文的学习。
与此同时,新的教学理念下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在新的教学理念之下,教师放弃了原有的题海战术。但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的强化也开始变得放松,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发挥自己观点与见解的前提,这些知识一旦出现松动,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在进行古诗文《离骚》的默写过程中,很多同学都能很好地理解《离骚》的文章大意以及表达思想,但对于具体诗句的默写显得有些捉襟见肘,错别字、张冠李戴的现象频频出现。因此,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主张新理念与新思路,另一方面,要将传统教学模式中“基础知识强化”这一块的内容融入新的教学理念之中,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
2.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但在多媒体引入新课程下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一些教师往往掌握不好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度”,过度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虽然课堂的活跃度提高了,却会使教学行为本末倒置。例如,有时教师利用电视剧、小品相声来讲解课文时,学生受到剧情的吸引,往往会把思绪停留在多媒体内容之中,不能很好地过渡到课堂教学之中,影响了课堂
授课效率。因此,在新教学设备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将新的教学设备与原有的那种严谨的教学氛围相融合,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在保证正常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最大效用,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三、新课程理念下实施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的具体措施
1.调整课时,掌握教学进度
各省市的教育机构应加大改革力度,针对高中语文以及其他学科课改后出现的课时紧张问题进行系统统一的规划与安排。针对课改后新课本的教育内容制定新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压缩与规划,使课改后的语文教育能够回到正轨。
2.制定并实施评估体系,加强配套基础练习的出版与上市
由教育部牵头对语文等其他学科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估,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正,保证课改后语文教学的提升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并有效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调整教育方法,适当进行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2-0046-03
[作者简介]罗春玲(1981―),女,广西来宾市人,硕士,广西来宾实验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广西普通高中改革高中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
语文课堂案例分析是语文教育理论与语文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笔者以“一人一课多教”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为,王熙凤和林黛玉的肖像对比分析,教学的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高一年级学生。
一、传统的“讲读”教学方法
(一)教学对象及其情况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普通班学生。学生学习底子薄,基础差,课外阅读量少,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厌学现象。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三)教学过程简述
通过课前学情调查,笔者发现该班学生平时阅读量很少,除了看过《西游记》这本故事情节比较丰富的小说外,对其他几部经典名著特别是对《红楼梦》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即便接触过这部作品的学生,也因为小说篇幅长,文字晦涩而选择了放弃。另外,该班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得不够积极,不喜欢回答教师的问题。对于不感兴趣的人和事,在情绪上显得相当叛逆和消极。笔者根据普通班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及学习情绪方面的实际情况,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过程。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郑桂华在《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一书中提到,只有当学生不明白的时候,讲授才是最有效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专门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又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范围,他们想解决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紧扣教材,适当拓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注重鼓励,尊重学生的观点。笔者首先以“你是否看过87版《红楼梦》的电视剧”作为导入,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当问到“为什么要将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林黛玉见了众女眷之后”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用了当下比较流行的语言,如“耍大牌”“装神秘”“摆谱”等,对此,笔者并没有予以否定,而是表扬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受到鼓励,学习的情绪就来了。另外,笔者巧妙地设计了一些问题,如“王熙凤算是一个美女吗”“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林黛玉”“你如何看待生活中那些穿着大红大绿的人”,这些都是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在不断的启发和引导中学生逐步接近教学主题。笔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王熙凤和林黛玉二人的肖像分析上,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比较轻松,师生关系很和谐。
(四)教学反思
课后,笔者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对该班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询问学生是否喜欢教师这种上课的方式。共有47名学生参与调查,这些学生都投了赞同票。理由是:教师的讲解细致、生动、清晰;教师边讲边问,不容易分散注意力,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因为一直比较喜欢这个教师,所以喜欢她的课;不想站起来回答问题,不用做什么费心思的事,所以喜欢听教师讲。
通过学生的反馈,明确了本课的成功之处,表现在:
1.笔者通过细致、全面、清晰的“讲”,使学生对文本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状态上表现出不排斥,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出现不良的学习行为,这堂课是有效的。
2.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启发和引导,对学生予以鼓励,尊重学生的想法。对教学适当降低难度,抓住主要问题,有的放矢,不事无巨细地“满堂灌”。
3.笔者与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本身就是知识库与资源库,如果学生能从教师身上取而用之,收获也是巨大的。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尊重、信任、鼓励必不可少,时常对他们予以表扬,是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增加其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
二、问题讨论法
(一)教学对象及其情况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尖子班学生。他们基础较好,学业成绩比较突出,有一定的阅读量,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喜欢讨论与交流。
(二)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简述
通过课前学情调查,笔者发现该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大部分学生都看过四大名著中的一部或两部。问及是否看过《红楼梦》时,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对其比较感兴趣,在初中时就认真阅读过,对作品中的相关人物和情节比较了解。其余学生都是因为觉得《红楼梦》无趣而放弃继续阅读。笔者通过课前预设问题,先让学生进行思考,再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问题如下:
1.为何将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林黛玉见了众女眷之后?
2.王熙凤初见林黛玉,为何表现得如此放诞无礼?
3.透过王熙凤的肖像(头饰、服装、眉目)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4.初见林黛玉,从王熙凤的言谈举止中,看出她怎样的内心世界?
5.林黛玉的肖像(眉目、神态、风韵)有什么特点?
6.对林黛玉肖像的描绘为何不似写王熙凤那样极力铺陈渲染,而只是简单勾勒?
笔者在课前预设了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先自学。其实这些问题的难度并不大,但要求学生在堂上展示他们的自学成果时,学生表现得不积极,回答问题的人比较少,甚至还出现了对文本的误读,如“林黛玉在王熙凤的心中不是很重要”“王熙凤很做作、轻浮”等,这些都是不熟悉文本,妄作评价的具体表现。当问及第一个问题“为何将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林黛玉见了众女眷之后”,学生就把教辅资料上那些程式化、书面化很强的语言搬了下来。过分依赖教辅书,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以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答案很空很泛。当问及第二、三个问题“王熙凤初见黛玉,为何表现得如此放诞无礼”“透过王熙凤的肖像(头饰、服装、眉目)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时,学生陷入沉默,课堂出现较长时间的冷场,笔者再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时,如“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为什么表现得同别人不一样,她到底是什么用意?”学生的回答是“王熙凤善于察言观色,逢迎贾母”。回答依然是对文本最表面意思的概括,根本没有触及到最本质的东西。王熙凤为什么察言观色?为什么逢迎贾母?学生不清楚要从这个角度来答。还有问到“从王熙凤的眉眼看出她怎样的性格”时,学生的回答还是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上――“比较凶”,但是对于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写“王熙凤的凶”,学生无从回答。必须得经过教师的多次引导,集合众人的智慧,才能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所以,堂上讨论的环节进行得并不顺畅,而且一大半时间都得依靠教师。
(四)教学反思
笔者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发现这节讨论课其实上得并不成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没有科学的预设,就没有全新的生成。笔者在课前预设的几个问题,只是针对文本中的某个片段和内容,是单维度的,不够灵活也不够开放,预设的弹性很小。学生在没有对文本进行认真解读的基础上,只是片面地想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这实际上已经是把学生的生成空间给局限住了。教学中的生成源于预设,具有弹性的预设才能使生成更有方向和成效。
【关键词】 新形势 高中语文教育 实用 审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实用性。高中语文是高中阶段教学的主要科目之一,从语言的工具性来说,搞好高中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对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虽然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要重视其实用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审美性教育。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高中教育机构必须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同时抓住“实用”和“审美”两个教育重点,既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同时也不能弱化语文教育的审美教育。
一、高中语文教育的实用和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实用教学的意义
语文作为语言学,实用性正是其工具性的体现。注重高中语文实用性教学的主要意义有以下几点:(1)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让语文学科作为语言工具充分发挥其作用。高中语文的实用性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很多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仅仅停留在识字和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而未将教学高度上升到要求学生利用语文课程培训自身的表达交际能力上,实用性教学的目标正是突破这种模式的束缚。(2)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用性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的内心发生重大变化,对锻炼学生的语感、反应能力、技能水平有重要作用。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的意义
语文不仅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工具学科,同时还具有极强的审美趣味。重视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健全学生的人格。在现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多以物质享受为主,渐渐忘却了精神方面的追求,这种社会风气会严重影响到社会下一代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甚至是扭曲其性格。为了促进年轻一代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极其重要。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心智尚未健全的高中生积极、健康的成长,让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通过所学知识完善自我的人格。(2)审美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审美能力有巨大作用。高中语文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扎实自身的汉语文学基础,同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多角度的“美”,这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重要作用。
二、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实用及审美教育
(一)对于实用教学而言
1.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汉语是一种极富魅力的语言,其字词的涵义、韵律和形体的美感是世界上独有的。“谈吐不俗”的人往往更容易让人亲近,人们更愿意亲近,这就是汉语的魅力。高中教学必须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好的本领都需要优秀的表达能力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2.语文教学不得脱离实际。语文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应该将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同时又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带回课堂。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实用性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
3.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实践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手段,老师必须要重视对这类活动的利用。实践活动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演讲、辩论赛、诗歌朗诵等,这些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巨大作用。在实践活动中,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指正,给出中肯、合理的建议,以此推动语文实用性教学的发展。
(二)对于审美教学而言
高中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知识,每一首唐诗宋词都是一幅优美的画卷,都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全其人格有着巨大作用。要落实好审美教学,需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趣味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每篇文章,每首诗词的背后都潜藏着极其深厚的创作背景和逸闻趣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勾起学生的兴趣。老师完全可以将每篇文章中的美学价值用通俗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从中获益,不断印证自己的成长。
2.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不可再墨守成规,必须要打破沉疴,不断创新。很多古代文学过于枯燥,学生感到毫无兴趣,此时老师可以用现代社会现象对古文的意境进行解释,切忌照本宣科。汉字的深邃含义往往能够描绘出精彩绝伦的意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通过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在脑海中勾勒文章所描绘的社会现象、自然风光、事件发展过程等。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每位作者有感而发,老师只有帮助学生理解到当时作者的心情,方能对文章理解透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育的实用及审美教学对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巨大作用。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事业必须要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马向辉.华美是“末”,高效是“本”――关于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J] .课外阅读(中旬),2012,(12):345.
[2] 司金亮.母语教学与文学审美――对现行高中语文课程体系分析 [J] .现代语文(中旬),2012,(12):107-108.
关键词:高中;创新教育;方法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教学大纲的改革,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予以高度重视。但是,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因此,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1 学生缺少积极性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就导致了课堂气氛死板、教学内容枯燥无聊、教师和学生缺少互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性因而不能掌握文章精髓等问题,他们只是机械性的循环着“课上听讲―教室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考试―排名”这样的模式。这些都是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素质低下的原因。
1.2 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它还肩负着传承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任务。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偏于工具性的教学,忽视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高中语文不能直视把著名文人作家及其代表文章介绍给学生或者按照标准答案讲解就可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心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文章含义和主旨,否则就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以人文性的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学修养等方面的能力。
2 导致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原因
2.1 应试教育的压力
到目前为止,我国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一方面,在现行的中国教育体制下,进行高考的考生正在面临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高考中的每一科都是至关重要的,语文也是一样的,如果分数低了就不能进入高等学校进行深造。另一方面,学生的考试分数不仅与学生的学业有关,同时它也影响着教师的奖金、薪资待遇等方面问题。中国的应试压力导致教师不得不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进行教学安排。学生为了记住标准答案这个唯一的正确解释,他们每天要背诵很多的知识点和文学作品,从而忽视对文章、诗歌、古诗等内容的背后意义的思考。
2.2 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开始,人们只会根据圣贤的经典理论观点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判断,不允许学生对圣贤的观点进行一丝一毫的否定,对他们的观点理解错误的只能名落孙山,这种科举考试方法是导致中国国民的思想封建、保守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样,在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科举考试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当今的教学大纲。它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学生不能够进行独立的创新性的思考。这是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进行新课程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3 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
3.1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这是在经过了语文教育长期实践、发展、探索的过程中得出来的结论。语文的人文性代表着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广泛的人类文化的精华,锻炼自己的理性精神,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要不断地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对语文的主要创新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多讨论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
3.2 确立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死板、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和热情,需要大量的背诵文学作品,学习压力大,教师不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这些问题都是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弊端。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进度安排。这样学生不仅能很好的接受教学内容,还可以使学生能够灵活的掌握自己的课余时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 提高了学生的课后学习能力。只有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在课上和课下同步学习,同步复习,才能够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本质上的语文学习方法掌握了,学生才能够进一步掌握语文这门学科。
3.3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目前在很多学校中都存在着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不健全的情况。尤其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的老师和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评价不系统或者说不完善的评价方法。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对象,而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对于这两个主体的评价应该要做到相对的客观。在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缺乏实际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照着课本亦步亦趋地教学,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受挫,语文成绩自然不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评价,学校目前仍在沿用着传统的仅仅依靠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体系必然不能够很好地对一个学生做出综合的评价,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会影响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4.小结
目前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展开的猛烈的竞争,紧跟时代步伐,加速改革进程,教育界自然也不例外。各学校有关的教育机构在这种大环境的刺激下,应该加紧改革自己的学校教学体系,因材施教,更好地为国家培养新型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华.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小作家选刊,2013,14(8):18-19.
一、高中语文教材作为具有教育功能的文化载体,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略输”
(一)文化构成比例失衡
2011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继续倡导了教育教学中的文化理念:“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强调语文教材的选文应该“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同时也指出要“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但新课标教材似乎并没有重视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据统计,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主流文化占总体的10%,精英文化占90%,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则极少选入,除了必修教材中的《祝福》《边城》《林黛玉进贾府》等作品涉及一些民俗民情外,其他少有涉及。缺少民间文化浸染的高中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存在着不完整的空白地带,因为传承民间文化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在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方面安排的比重也较小,即使有,也是小心翼翼的,或者遮遮掩掩的,这不仅悖于新课标的多元文化精神,也不利于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国外作品入选比例偏小
课程文化视野决定着课程的文化广博性、开放性和宽容性。笔者对高中新课程语文教材中的80篇选文进行了统计,不同国别的作品构成情况如下:
国别 美国 苏联(俄) 法国 德国 英国 奥地利 匈牙利 哥伦比亚 日本 总计 总体比例
篇数 10 1 3 1 2 0 0 0 0 17 21.1%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新棵标语文教材必修1-5中,共有课文80余篇,其中外国文学作品占总数的21.1%,相比较而言,外国文学作品的比例较以前的几种版本有所增加,但是,选材对国外作品的选文比例还是有点偏小,而且偏重于欧美发达国家,其中美国作品占的比重太大,亚非拉等国家的作品很难见到。就地域而言,语文教材的文化选材取向过于集中,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要想让学生形成多元文化意识,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应该有所涉及,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教材文化结构,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选文缺乏现代气息
新课标教材增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现当代作品,比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但是,总体来说,还是缺乏现代气息,选文在2000年以后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有些远。语文课程是应该重视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但是这种过于重视传统经典的文化取向,势必造成课程文化内容的滞后。教材内容与现代生活的脱轨,也容易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此外,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中,关于经济、政治、文学、意识、宗教等各领域的选文比例也不够协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教学过程较少从文化的角度去阐释文本
在语文新课程的很多课例中,我们会发现教学课堂上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还是局限于传统的解读方式,限于课文本身,缺少文化色彩。比如,在《祝福》的教学课堂上,“祥林嫂的死因”是课堂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交流,往往按照传统的思路,用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封建制度来概括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其实鲁镇的人未必对祥林嫂的人生悲剧负直接责任。如果我们站在文化的角度再一次细读文本,就会认识到这些人物身上所承载的许多传统文化,形成一种扼杀无辜生命的合力。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鲁迅作品的深层含义也是对文本的尊重和深入理解。可是,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往往做得不够,很少对教材文本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三、教学方法选择上的单调和不合理
在新课程理念的环境下,对于许多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运用起来,只是流于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似乎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并不能让学生在这种浮于表面的讨论中获得文化素养。还有的语文课堂上,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惜让学生成为舞台上的小丑,大量运用表演法,试图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来达到理解教材内涵的目的,但没有考虑到有些内容是否适合于角色扮演式教学,是否忽略了文本本身的文化内涵,学生在此过程中有没有受到任何文化的感染。笔者举一个适合于表演式教学的例子,从正能量的角度谈谈文化因素的挖掘与培养。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角色的扮演和内容的改编,然后分组,让各小组分别进行演绎,然后再集中表演、讨论、总结鉴定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适当地扩充课文材料的背景知识、人文风貌和地理民俗等等,扩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文化的内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教会学生对剧本如何进行改编等戏剧知识,让学生快乐地接受比课本更充足的养料。
一是高考区分度不大 高考语文考试,尽管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因试卷容量的限制,题型基本没有变化。再说,在两个半小时内要考查出一个学生真实的语文水平也是勉为其难的。高考重视的是基础,而大多数学生在经过高考前的强化训练后,一般也能考个一百分左右。又由于高考阅卷时间的限制,最应具备区分度的作文也趋于向平均分靠拢。所以,高考语文就出现了怪现状:有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很一般,但能在高考中得到较高的语文成绩;而语文水平很好的学生却在高考中失利。这种情况给后来的学生一个错觉,即语文学得好不好,对高考影响不大,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其他学科上。因此,上了高中后,学生就把语文学习排在了数理化之后了。
二是社会及相关领导的轻视 应该说这一点是第一点的延伸。因为高考语文成绩区分度不大,所以家长学校领导对语文的态度也是有偏差的。更有一些地方,取消语文早读,减少语文课时,暗示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数理化英语的学习上。家长和学校对其他学科的教师水平要求较高,对语文却格外“宽容”,认为只要是老师就能教语文,却忘了语文对执教者本身有很高的要求,而学校和教育机构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语文教师的培养。社会和学校的导向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得过且过。
三是教学方法的陈旧 虽说新课改以后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但是真正的研究性学习能有多少?尤其在农村学校。学生基础较差,一般老师和学生认为只要上课听老师讲、认真记笔记就是语文学习了,学生没有养成思考探究的习惯,更不要说自主阅读了。而且,大量的试卷让学生陷入茫茫题海疲于应付,而量化的作业批改要求也让语文教师焦头烂额分身乏术,所以教师无暇做教学方法上的研究,学生也不想在语文学习上浪费时间,高中语文教学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处境。
由于以上原因,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真的让人难以恭维。就我所在的学校看,许多学生写出的字像是“甲骨文”,让人看不懂。因为阅读量少,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大多不能准确表达意思,有文采和美感的,更是凤毛麟角。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周汝昌先生在《语文第一课》中写道:“在我心中,总以为我们的教学要把语文放在首位,切勿误把此事视为非当务之急。因为这是素质教育的大本。一个语文不通或拙劣的人,他能在工作和事业中做得优秀良好,有所成就――我很难相信。”现在,正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时期,我们的社会,应该在这个宏大的背景之下,重视语文教育,尽快改变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不良现状,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摆正对语文学习的认识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首先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语文素养这一概念除了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之外,还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特别是思想观念。所以对语文的教学和学习都应从原有的语文就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组成的误区中走出来。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能体味语言文字的艺术美、作品中的形象美、意境美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提高文化品位,增强发现美的能力,尝试表现美和创造美。
二是变化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实践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能力的殿堂呢?重要的是要改变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学习《故都的秋》,在品味文章语言时,播放反映秋声秋意的民乐曲,引导学生把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进行比较鉴赏,反复朗读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让学生真正感受语文的魅力,体味学习语文的乐趣。当然,内容不同,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语文课文有的适宜精讲,有的最好美读,有的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学习,有的借助音乐感悟,有的可通过图片联想……所谓教无定法,这在语文教学中尤为明显。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学生 语文思维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79-01
高中语文的教学是高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随着经济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不再仅仅是作为一门课程来要求学习,也不再只是作为一门应试教育的课程,它有很多的实用性,能够促进人的品质的塑造和思维的开拓,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思维创造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老师在教学时,就一定要注重语文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指导时通过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来进行教学指导,并指导学生用语文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的开拓创新。下面本文就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培养方式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和总结。
1. 语文思维概念和特点
语文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思考和研究,通过结合理论知识和自己对它的认知,形成一定的想法概念,从而得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探析的过程。
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思维是很重要的存在,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背诵课文或者知识点,不对其进行思考,那么你的语文成绩也提不高,同时自己语文造诣和思维也只能是固定模式,在实践应用中,不懂得变通。那么学会语文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到底语文思维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对其特点简单做一个介绍:
第一,思维互动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一定要不断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样对语文的感兴趣的同学就会提高其积极性,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同学,也能够相对来说集中注意力听课,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活泼性。思维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同时懂得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第二,思维广阔无边。牛顿被树上落下的苹果砸到,开始思考苹果为什么往下掉,不往天上掉,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小时候想要是自己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是不是就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他发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因此说一个人的想象无广阔的。
2.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导致在社会实践中无法将理论指导实践。高中生只有学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塑造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方式的养成,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语文学习的美好,能够对学习语文充满激情和乐趣,才能够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让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比如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素质和其它方面的素质。
3. 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语文思维形成的教学方法
3.1教师以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教学
高中是步入大学门槛的黄金门票,师生们都承担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再加上我国应试教育制度的存在,致使学习在语文学习时,就只是机械的背诵和掌握。这也给老师实行思维培养教学带来了困难,但是教师一定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认真的教学,这样才能够对学生形成感染力,从而有助于其语文思维的拓展。
3.2个性化、分层次教学
所谓的个性化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个人不同的素质、性格、爱好、优势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对学生的课程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方式,比如有的人擅长举手回答问题,有的人只是默默无闻的学习,那么在教学课程中,就要对其擅长的科目进行较高强度的训练和提出较高的要求,而对思维固定模式的同学进行较低强度的训练,制定符合学生语文思维得到强化和拓展的课程项目。
3.3鼓励高中生进行思维创新
在课堂上,教师多组织一些辩论交流的课程,通过同学之间的辩论,既可以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想法,同时也能够取长补短,向别人学习,在辩论过程中,激发出新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3.4语文教学中注意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高中课堂,不要只是简单的讲读课文,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养成较好的语文思维方法,能够在思考时不断创新,对其语文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促进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
4. 结语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机构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多元化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教师的适当参与,以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比如游戏、亲自动手实践、户外实践、思维拓展、团队协作、自主创新型学习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从而使高中生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中语文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黄荣.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214.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考试的走向
教育者关于诗词复习方法的把握,大抵是根据考试的走向来不断调整的,所以我们在理解复习中教学法的科学施用之前我们必须了解现行的高中语文诗词考点的走向。下面以实例向大家说明诗词考点要求。
比如,我们一份高中语文测试题第三大题为古诗词鉴赏,就拿鉴赏张九龄先生的《感遇十二首(其一)》而言,诗歌内容为“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样的诗词鉴赏在考试中一般会分为两个小题,第一题“这首诗首句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兰”,“桂”怎样的特点?”要求的是对诗词中的意向的一个把握,诗中的意向往往来源作者思想内容的一个衍生。第二小题为“全诗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抒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寓意是什么?”这就完完全全是对于思想内容把握程度的一个考验了。这是典型的新时期新课改要求之下的高中诗词考题,这也是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考试内容。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例题中看出,高中语文诗词考试的走向为向思想内容以及学生主观领悟表达的一个靠近。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现状
1.学生对古诗词热爱程度低。在我的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古诗词学习效果差,思想内容把握不准的孩子都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处在一个消极的学习状态。
2.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必要性的认识。具调查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只有百分之五十二的高中生认为很有必要,百分之三十三点三的孩子认为可学可不学,而剩下的孩子则认为安全没有学习的必要性。虽然过半的学生认识到了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百分之四十八的缺失率依然是个十分惊人的存在,这是高中语文教育的一大遗憾,因此可以说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依然存在着学生认识不清的问题。
三、客观上的问题
1.重“文”轻“言”。与文学本来的存在意义相反,许多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大谈特谈字里行间的深奥性而缺少对诗词语言,思维的解剖。不仅是诗词显得死板浮夸还使得学生对诗词一知半解,兴趣低迷。
2.“权威”讲读。诗词的美感不仅仅在于诗人所赐予的原始文意,而在于学生品读是有自己心灵深处而产生那种精神的共鸣与意境的绵长感受。而不少教师一味的死守所谓的“权威解读”对学生提出的新思维予以明令禁止或是加以批评,这是一种压迫学生情感,限制诗词发散性的做法。这种做法无异于照本宣科带来的被动教学。
四、如何有效的进行语文诗词学习
考试成绩是一定学习效率的表现,我们应当引起重视,然而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膜拜分数而忽视了有意义的诗词学习,因此,我们即使是在诗词的复习中,也应当使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不能急功近利,片面以成绩为主。
1.知人论世策略。诗词的写作背景一定情况之下就决定了诗词的主体情感走向,因此,我们在语文诗词的日常教学与考前复习中都要对诗人本身的社会背景进行相关的了解。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课内诗词《短歌行》《归园田居》《马嵬》《涉江采芙蓉》《咏怀古迹》的学习中总结出诗人的大体文风,再通过对诗人生活时代的社会分析,生平境遇分析全面的掌握诗人。这样一来,在今后的课外阅读或是考试时,一看到所属诗人就能联系其大致文风,即为我们解题思想内容,情感基调的探究方向提供了一定的参照。
2.张扬主体,多元化策略。诗词意义具有层次性,然而这个层次性却不等于我们的解读就能够带着随意性。在对诗词解读时,我们要注重尊重诗词的主体,不能脱离作品的表达中心。同时不能死守所谓的“鉴赏权威”,因为即使是同一个朝代的作者也有着生平境遇不同而带来的风格差异,就算是同一个作者,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思想体现。
比如同样是唐朝,盛唐时期的诗风与晚唐时期就截然不同,同样是婉约派诗人,李清照和柳永的思想内容就天差地别。因此,我们这种权威总结只能做参照,而不能全套照搬。在我们实际的复习与学习中,对古诗词的分析还是要抓住诗词的主体,以变化论多元化的策略来实现突破。
五、总结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气质与思想感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者万万不能马虎。另外,就学习效果而言,对于诗词的合理教学也能够促进学生实现古文的共通,即不仅有益于诗词本身,还对文言文学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