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09:09: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海绵城市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成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聚焦点,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就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进行优化,即通过对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度的调整,有效激活教育对经济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教育在提升国家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应实现由学科学术型人才培养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变,实现学术性专业人才教育向职业性专业人才教育的转变,学校在办学方向上适时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理性的抉择 。面对转型发展的“新常态”,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也应该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现在及未来社会的需求。
转型试点背景下,教学方法改革是必须也是必然的,研究性教学、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等多种教学方法出现在高校教学课堂上,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互网为依托,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正在中国迅速兴起,一场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到教学内容,乃至教育观念和教育目的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正在悄悄地发生,城乡规划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并且越来越多地利用其他学科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从设计、工程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众多领域,而借助网络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地应用到此课程教学中。
二、 网络FIES的含义和必要性
网络FIES的含义就是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通过网络掌握知识的系列过程,即关注(Follow)、启发(Inspire)、建立(Establish)、传播(Spread),这四个方面有着较强的时序性和过程性, 每一个的进阶都反映了学生技能素质的一个质的飞越。
关注(Follow)、启发(Inspire)、建立(Establish)、传播(Spread)四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身份转变的过程,是学生从被动学知识到主动求知识的一个过程。高中阶段学生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高中要努力考大学,上大学以后就舒服了。其实这个说法是极其片面的,在大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技能是和未来的工作岗位息息相关的。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对当今大学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卷面成绩不是学习的重点,也不是评判的标准,综合素质和技能才是现阶段高校培养人才的重点。现在的学生学习的环境不再局限于课堂中了,任何环境、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他们都能够去学习、去进步。
目前,人人有电脑、智能手机已经是一种趋势,这给予了网络学习一个很好的平台,知识体系的拓展不能仅仅靠老师有限的课堂教学,而应该发挥网络这个虚拟空间的作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能力,更加有助于转型试点背景下强化设计、面向实践、提倡创新,基于能力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
三、网络FIES的教学设计
1.关注(Follow)在潜移默化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繁多,大一第一学期周课时就达到了32课时,平均每天不少于6课时,这样沉重的学习任务势必会让学生觉得疲倦或是枯燥,而课程外网络FIES的教学就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这个阶段就是关注(Follow)阶段,即学生通过关注微博、关注微信公众号、关注QQ文章随时随地了解专业课程或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大一课程中专业基础课有“建筑初步”“手绘技能与表现”等,这些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生最先学习的课程,是进行建筑学习的第一步,如果把专业的学习过程比作一座专业城堡,那么大一的课程就是城堡的基石,而这个基石除了课堂教学外,网络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介绍一些有关专业的微博和微信给学生关注,例如,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汤桦、建筑师张永和、规划师石楠、杨保军、王富海、何巍总建筑师、马向明、吴必虎等建筑、规划以及旅游等方面的专家的微博、微信。也推荐学生关注了一些团体机构如规勒个划、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Prize)、户型库、规划中国、中国城市发展网、总建筑师、环球设计联盟、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中国乡建院、城市规划杂志、城市规划资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物语LAI、建筑设计vanely、城市中国、中国城市规划学会、ideaMass灵感集等。还推荐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订阅乡村与城镇建设、建筑技艺杂志、中国城市规划网、风景园林、日新建筑、CSUS智慧城市领航、清华同衡规划播报、中大院、同济规划TIUPDI、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卓越手绘、景观大设会、匠成设计、海绵城市、AECOM等。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比较不错的QQ专业文章、微信朋友圈文章都可供学生点击阅读与转发。
关注(Follow)这个阶段是受影响的阶段,如果学生在疲劳之余去刷微博、刷微信休闲娱乐时,这些有关专业的微博和微信也必定会出现在学生的手机信息里,会从被动去看慢慢地变成感兴趣再到主动去看,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成长不见得一定是成体系的,一定是立马奏效的,但是它一定会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的脑袋中必然会有很多的“专业脑细胞在膨胀、在传染”。
2. 启发(Inspire)在慢慢渗透
关注(Follow)的阶段让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增长了见识,于是学生的专业学习也会受到启发(Inspire),并且慢慢会取得质变的成效。在这里通过两个例子加以阐述。
(1)城乡规划2015级学生文某通过微信关注了卓越手绘后,在刚刚进入大学不到3个月的时候,进入了卓越手绘的微信群,参加挑战21天活动,活动期间每一天都必须完成一幅建筑手绘,上传到群里,群里的卓越教师进行评价指导。活动结束后,从来没有美术功底的学生文某手绘水平大大提高,“手绘表现技能(一)”“建筑初步”等课程中的表现技法进步明显,也为后续的设计课程打下了深厚的表现功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学习到了很多的建筑景观等方面的技能。
(2)有些学生在经历第一个阶段后,开始对实际案例进行进一步的思索,例如,城市里的旧城区如何改造更新、美丽乡村如何建设打造、洪涝与景观如何结合等,这些问题也是专业方面的问题,可为学生“住宅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 “镇村规划与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等一系列建筑规划景观设计课程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同时学生经过对实际案例的思索,会深刻体会到自己的责任、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建立(Establish)在悄悄开始
启发(Inspire)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后,学生势必会希望能意识到自己可以改变什么,可以做些什么。于是,建立(Establish)这个阶段让学生开始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例如,有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始建立微信公众号,有关手绘学习的――木汕手绘艺术实训室;关于软件学习的――WSSD设计;关于城市更新的――再营造。有的学生开始录制教学视频――优酷里的上上工作室;有的学生在朋友圈、QQ里发表专业知识的文章。
这些利用网络建立(Establish)的过程让学生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也因为建立这些网络学习的方式,他们会充分地挤出时间用于专业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一种责任、一种情怀。
4.传播(Spread)在日积月累
网络FIES的最后一个过程就是传播(Spread),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传播可以让新生去关注并进入网络FIES的第一个阶段,这是一种传承,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对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能够更轻松地听懂老师传授的知识,在建筑规划设计方面也会有很多的不错的想法,同时学生还会去参加一些行业或是高校组织的设计竞赛。
学生建立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有很多关注者,教学视频点击率不到几个月便接近500,不仅本校专业的学生去关注,还吸引了外校学生、行业专家以及非专业人士。大家通过这些可以在网络里探讨,可以应用到自己的专业课程设计中,也可以参与地方服务,真正体现了传播给社会带来的便利。
四、小结
苏联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说过:“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给予集体影响。”在新时代,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个人可以从集体获得更多的知识,而集体的知识也可以影响每一个人。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模式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让网络FIES与城乡规划课程联动教学,为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的思路、更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 晓,乔飞飞.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路径选择与机制保障[J].职教论坛,2015(22) .
[2]杨雪梅.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历史坐标及战略选择――以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视角[A].第四届(GAUC)世界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4.
[3]邹满丽.互联网与教育――论互联网对教育之利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0).
[4]程d国,高华丽,李慧勇.转型背景下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3).
[5]张晶晶.SRTP与城乡规划课程联动教学探索[J].甘肃科技纵横,2015(9).
[6]陈金泉.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关键词: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 复合型导游人才 培养模式
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对导游人才的要求
1.关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是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发〔2009〕4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桂林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要全面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各项工作,利用桂林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成为国际旅游胜地。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规划和建设应具有全国示范意义,能在旅游业各个方面都有突破。经过多年的旅游发展和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桂林在资源导向型旅游发展模式基础上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逐渐向历史文化旅游、民族民俗旅游、养生康体旅游、生态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商务会展旅游等多元的、复合型旅游模式转变。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推进桂林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指出,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和发展,按照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纲要》已获国务院正式同意批复,标志着桂林将成为首个国家建设的市级国际旅游胜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到2020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将成为世界一流的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成为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2.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对导游人才的要求。
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旅游服务品质和信誉。国际旅游胜地的规划中提出了重点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工程,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开展文明导游员的评选活动。导游是旅游的门面,导游服务是整个旅游接待服务工作的核心与纽带,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工作。因而,要配合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对导游人员和导游服务提出新的要求。桂林市接待游客量逐年增长,每年都位居全国前十位,因而导游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跟上旅游发展的步伐,还必须在新的旅游模式的基础上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和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导游人才队伍。导游人员要适应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能根据旅游产品的变化相应地调整服务的标准。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规划中提到了要加快打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打造山水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乡村旅游、户外运动旅游、浪漫婚典旅游等系列旅游产品。重点发展以体育旅游、体验旅游、民族民俗旅游、婚礼旅游、医疗旅游、养生康体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为主导的新的旅游业态。配合这些旅游产品的导游服务人才将应运而生。过去对导游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针对观光旅游,而新的旅游业态需要新型的导游,新型的导游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能适应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需要,要使导游人才由通才转向专才,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化,培养多元化导游人才是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任务之一。
二、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内涵
1.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1]第一层意思的复合型人才就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阔的知识面、举一反三的知识运用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语言文化及沟通交流能力的人才,能将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进行综合交融、融会贯通,并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中。第二层意思的复合型人才更加倾向于人才的全面的素质,素质全面是指学生应当具备把自己的事业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并具有崇尚“真、善、美”,敢于坚持真理、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操,还要具有自信、乐观、豁达、合群,不怕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等。[2]智力因素如专业知识或逻辑思考能力,还包括学习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推理力、思考力、洞察力、内省力、创造力,知识、经验、技能等。非智力因素如情商和逆境商,情商包括工作的热情、与人共事的、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逆境商包括了信念、自信心、意志力、容挫力、乐观性和遇到问题和逆境的处理能力、控制能力等。可以说复合型人才是知识、能力、人格的复合,高技术与高智商、高情感的综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技术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结合,[3]是会认知、会做事、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是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形成各种知识和素质的融合,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出综合的作用。
2.复合型导游人才。
导游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在游客的旅游期间,导游要负责食、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导游在工作过程中既是游客的政策宣传员、财务统计员、安全保卫员,又是游客的语言沟通员、生活服务员、游览组织员,工作范围广泛,任务繁重,头绪纷繁。这就对导游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修养就提出了复合型的要求,导游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天文地理、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应是无所不通,工、农、商、学行行得懂,应是博学的杂家。导游应该具有良好的情商,具有爱与人打交道的性格,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导游应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能应付突发事件,能很好地面对挫折,身心健康,遵守纪律,精通业务,善于学习。一个优秀的导游本身就是复合型人才,通晓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将多种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运用新的思维方法、综合能力,将经验转化为新的为工作服务的知识,达到知识的创新。总之,复合型导游人才是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多重整合的导游人才,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人文科学内各学科的融会贯通,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宽阔的导游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素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导游人才。[4]
3.适应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复合型导游。
导游人员是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旅游从业人员的主要部分,是桂林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者,也是桂林旅游形象的传播者和展示者。导游的素质关系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旅游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形象。提高导游队伍整体素质是适应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和提升桂林旅游形象的内在需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要体现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综合性、突破性和示范性,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导游也应在全国导游中起到示范作用,能实现传统导游服务方式的突破,因而要大力培养适应现代最新旅游业态的具有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多元的、开放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要将桂林建成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享受世界级休闲度假服务。以“打造山水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乡村旅游、户外运动旅游和浪漫婚典旅游系列旅游产品”为目标,建设各个系列的旅游项目,形成旅游新业态。适应桂林旅游新业态和旅游新产品的导游,除了应具备复合型导游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创新意识,要懂得本地旅游特色,适应本地旅游发展。具体而言,导游人员既应有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懂得桂林的旅游文化,又要有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方面的知识,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有深入的认识与理解,能促进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符合国际化接待要求,并能根据客人需要突出导游服务和接待的个性和吸引力。因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导游人才培养必须在创造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方面下工夫。
三、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的教育过程。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管理制度和评估手段等。以下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方面构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模式框架。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旅游产品密切结合。
目前,国内的团队旅游让很多游客都觉得疲惫和缺乏新意,更多的人愿意选择自助游而不需要导游。导游是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中发展起来的,随着旅游业态的不断更新、旅游者出游动机的变化,以及旅游者对深度旅游和旅游真实性的渴盼,使导游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出现危机。借桂林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契机,应对导游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一些新的思路,更好地迎合大众旅游方式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实现导游服务和导游人才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在对导游人才的培养要根据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实际需求和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以能力为本位组织教学,培养出服务型、协调型、创新型的复合型导游人才。创新导游人才的培养,除了注意传统导游人才培养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外,还应该与山水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乡村旅游、户外运动旅游、浪漫婚典旅游等旅游产品结合,了解这些旅游产品的内涵,将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的导游知识框架进行设计,学生在传统导游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旅游产品方向,并在这些旅游产品的知识提供的框架中完善自我的专业知识体系。
2.构建合理的复合型导游的课程群。
目前,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都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死板单一,学生对旅游行业和本地最新的旅游动态缺乏了解,理论课与实践课泾渭分明;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导游服务是旅游管理专业中的一个方向,课程基本缺乏导游专业的体系性,比较零散,学生学的课程虽然很多,但是无法真正做到知识的复合;课程的设置常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视学生的创造性,几乎用同一模式培养人才。总之,以往的课程设置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实现复合型导游的培养目标。我们要转变思想、更新理念,构建出适应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的课程群,改革课程体制和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导游,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不可轻视,要克服理论课和实践课脱节的现象,融合教学,形成课堂模拟、校园模拟、跟团见习、旅行社带团等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实践、素质三位一体。适应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复合型导游课程群应包括:导游基础理论、导游基本技能、导游素质、导游个性化课程四大部分。导游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旅游学科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学科的前沿动态、旅游政策、导游基础知识的基本框架等;导游基本技能课程包括导游带团的常规操作流程、导游语言表达能力、导游应变能力、导游技能创新能力等;导游素质课程包括旅游审美知识、旅游文化知识、旅游心理学知识、旅游职业道德等方面;导游个性化课程主要是学生自主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和爱好选择的课程,如倾向于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婚典旅游等设计的相关课程。
3.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
在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克服教学方法的刻板不灵活,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将多种学习思维方法进行融合。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已经在国内被很多教育者重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行为活动或经验中构建起来的,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以过程为中心,强调对过程的反思,构建知识,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和认知,使知识经验内化于个体之中。[5]建构主义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会话等过程完成学习。导游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出意义构建的情景,并把导游服务的模拟情景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游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们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地重复教师讲授的内容。建构主义的情景教学非常适用于导游课程的教学,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思维的转变,提高学习主动性,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习者对知识的吸收方式,学生学习思维可分为“海绵式”思维与“淘金式”思维。[6]“海绵式”的学习思维如同海绵吸水,主要是学生吸收知识,教师传授知识,通过知识储备打下专业学习的基础。吸收得越多,知识掌握得就越多,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就越高。但这样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不愿动脑筋,无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淘金式”的思维方式如同在沙砾里找金子,学生努力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基本特点是互动,在交互学习中进行互动,通过多学科交叉的问题解决式学习和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淘金式”的学习思维方式更体现了复合型人才对学习的需求,但由于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主动性,在短时间内知识获取量不大。因而对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对两种学习的思维方式进行融合,发挥各自的长处。
4.加强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与监控。
为了在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好地落实培养计划,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立起适当的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导游人才培养的评估和监控。通过质量的监控和评估,可以对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教学情况、学生学习能力、教学管理者情况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在学生毕业就业之后,通过社会评价,收集反馈意见,作出评估,对整个培养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首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并组织市场调研。由学校、旅游行业协会、旅行社、旅游行政部门等组成专业建设的指导委员会,对导游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咨询。建设由专兼职导游和教师组成的人才市场调研队伍,把握社会对导游人才需求的最新信息,以便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教学。
其次,实行“双指导”教师制度。所谓的“双指导”是指校内教师与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校外的具有实践经验和对行业最新动态的一线导游的参与,可以使教学更符合行业和时代的需求,因而可以适当地提高校外指导教师对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权重。另外,旅行社可以全程参与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教学督导机构,对导游人才培养的教学全过程实施督导和检查。
再次,构建导游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估机制。可采用调查问卷、样本选择等具有专业性的评价操作程序进行。社会评价的主体主要由毕业学生、旅行社组、游客组成。旅行社所评内容应以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为主;毕业学生评价内容应以教学和就业服务水平为主;游客评价的内容以服务技能水平、导游素养、服务态度为主。
四、小结
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导游人才是旅游专业人才最基础的部分。建设一支复合型的高素质导游队伍,既是发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旅游新产品和项目的需要,又是导游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藉桂林旅游发展的机会,对导游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优化导游课程和教学方法,建立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把复合型导游队伍的建设纳入人才战略,加大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朱砚.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9(2):97-98.
[2]孟庆研.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60-61.
[3]吕小艳.人才学视野中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0(7):144-147.
[4]张金霞.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137-138.
[5]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8-90.
关键词:教学目标;流体力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99-02
一、引言
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从粉笔加黑板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进化为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多媒体课件、微课、幻灯片等多元化的授课模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复杂的运行状态、难解的装置结构呈现在屏幕上,化解了问题难点,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展了学生思维,节省了授课时间,为更新内容创造了条件。本人作为教学一线教师,充分认识到有些课程,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概念抽象,理论晦涩难懂,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经十余年教学经验总结,以流体力学课程为例提出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在讲授过程中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通过课上提问、随堂测验、实验检测与期末考试来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理念。流体力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特点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队伍成员教学思想活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承担校级教学研究课题,大大推动教学改革工作;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加强习题课、讨论课比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等等。
流体力学课程是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热能动力工程等多个专业中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其他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及整个教学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抽象,学生普遍缺乏对流体的感性认识,使流体力学课程历来被认为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之一。因此,需要在教学方法、内容及形式上做出改进,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IAE(Interest,Apply,Exam)理念的教学模式。
二、学习的兴趣――Interest
流体力学学科既是基础学科,又是用途广泛的应用学科,它不但涵盖了经典理论而且与各类工程专业紧密结合。所以又可以称之为既古老又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我们科学地处理了“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建立了完善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流体力学课程体系可分为基本理论、基本应用与专门课题三大模块。对于这样一个课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首先,从开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授课老师产生兴趣,继而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为此需老师通过丰富的阅历、发散性的思维、渊博的知识、新颖的教学方法等来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课程内容固定,但教学方法是灵活的,结合实际生活、学科的前沿知识引导学生去提问、思考和探索。比如讲到流体的物理学性质――粘性,学生看到教材上枯燥的长篇理论,深奥的道理很可能兴趣全无,在讲授过程中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水与食用油作为切入点,对比两者粘性大小,引起学生好奇,达到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的目的。另外,在高科技技g引领下,每个人都离不开智能手机,学生也不例外,甚至课堂上玩手机,既然离不开手机,索性将一些枯燥的理论制作成生动的视频,与学生共享,在枯燥的课堂上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微课或慕课)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通过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去理解抽象的概念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进而将书本知识内容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即使是再枯燥的理论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实际的应用――Apply
当前流体力学课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分析手段更加先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更加广泛深入,与实际工程联系更为紧密。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校形成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课内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显著教学效果组织形式,即理论课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互动的综合教学模式。遵循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符合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论学习再应用到实践的认识规律。这种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模式各环节紧密衔接,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够融会贯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该课程的基本应用是指应用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及相关方程求解与专业相关的典型工程流动问题,如孔口、管嘴及有压管路流动,以及气体射流流场特征与参数求解等。专门课题是指对流体力学领域中的一些典型或热点课题,如“流体减阻理论与方法”及“有压管中的水击现象”等给予生动形象的讲解。并将该课程应用到专业前言知识中去,比如海绵城市建设,智慧水务与智慧城市构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等,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考核的方式――Exam
学生考核的可靠性和可行性问题一直是我们探讨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随堂测验与课后作业:流体力学知识点较多,每次课都需留3―4道习题练习,以便学生掌握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考核知识积累能力。教师通常批改一半作业,另外通过辅导答疑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总结,提出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提出改进措施,教师对每个学生每次的作业都要有成绩记录。
2.实验考核:该考核可检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实践能力,实验指导教师对实验报告全批全改。学生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质量较高,教师对作业和实验报告的批改量≥70%,且有成绩记录。通过基础性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掌握,使学生掌握静压强、动压强、流量、水头损失等基本参数的测量方法及基本技能;通过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对实际工程中涉及的流体力学问题进行实验研究的兴趣,使其在实验的安排与设计、仪表的选用、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分析及报告的撰写等方面均得到较好的训练,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
3.期末考试:该环节主要考核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我们要避免一考定最终成绩的现象,因这样有些同学会在考前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内容,或“临阵磨刀”,甚至“越磨越糟”,往往适得其反。多年来,流体力学一直使用试题库出题,考题难易适度,试卷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分析计算能力、灵活应用知识,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能力的教学思想。
4.总评成绩:综合以上几方面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即平时成绩、实验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加权组合。实践证明此计分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全面考核了学生全学期的学习成绩。
除此以外,我们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建立流体力学网络辅助教学体系,在网上提供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日历、自我测试题、电子版流体力学题库、题解、学习指南、模拟试卷、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及网上答疑系统等,建设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给学生课后复习、自学、辅导和练习创造条件。
五、结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IAE理念的教学模式已在我校部分院系逐步发展,但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实施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步伐,技术的革新不断地去调整教学模式与方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生动化和形象化,将所要讲授的内容与一系列问题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和研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容易掌握重点和难点,所学知识能够连成线,穿成串,结成网,形成体,教学效果显著,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Ω叩冉逃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02):53-57.
[2]刘利.手机微课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6,(02):73-77.
[3]王建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教育科学,2009,(0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