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艺术审美特征8篇

时间:2023-08-25 09:09: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艺术审美特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艺术审美特征

篇1

关键词:电视艺术审美生成;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本身存在一定的理性目的诉求和情感表达,在这两种重要特性的相互作用下,能够对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进行诗化转述,不断发现和展现生活中的审美元素,对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产生着特定的影响,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下面本文就对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和审美特征进行具体研究。

一、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

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产生一定的理性目的诉求和情感传达,并且这两种特性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关系,能够通过对日常生产生活的诗化传达,获得一定的审美生成。电视艺术是近现代社会人类步入到电子媒介时代,电子媒介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电视这一媒介传播形式的新艺术样态[1]。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个性化的语言系统和美学特质,其作为信息传播载体,将画面语言作为本体性语言。同时,区别于众多的传统艺术形式,电视艺术语言鲜明的个性不在于其单一的语言形式,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构成了复合式、多元化并且具有较高科学技术含量的电子语言系统。电视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一般不会以单一的手段维护电视艺术作用的发挥,而是通过对其他艺术语言和精神传统进行融合和变异,逐步促使电视艺术更为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电视艺术审美,并进一步推动诗化电视艺术审美的生成和发展。

二、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是艺术本体论相关研究中必须深入探索的问题。对于电视艺术来说,受到其自身个各项特质的影响,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传播性和逼真性的统一、同时具有兼容性和选择性、能够实现大社会与小家庭的结合、重视留白的艺术性、客观具有物的尺度存在完善性、受众群体存在针对性、能够实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等多个方面,下面本文就选取其中几点进行具体分析。

1、传播方面具有逼真性和假定性

电视艺术的逼真性和假定性是自然存在的,电视艺术在向受众群体传播相关艺术信息时,可以借助图像和音频的形式保证传播的逼真性,促使电视艺术对受众群体的艺术吸引力逐步加强,获得良好的艺术传播效果。同时,电视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假定性。主要表现在叙事时间和空间的假定两个主要方面。实质上,电视屏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其通过屏幕展现出一个四维声画世界,是将审美幻象世界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电视叙事艺术是一种建立在审美影像性、假定性基础上的艺术形式[2]。在电视艺术中,其叙事时间与现实的时间不能够等同,电视艺术时间可以结合艺术创作需求进行自由的加快和倒流,假定性较为明显。而在空间层面上,电视艺术表现出的空间与现实生活中的空间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通过对各种镜头的搭配和组合,营造出一种新的虚拟环境,与人们正常生活中的空间规则存在一定的差异。

2、电视艺术具有兼容性和选择性

兼容并蓄,结合实际情况适当的提取艺术精华并且具有因人而异的可选择性,是电视艺术的另一项重要审美特征。电视艺术是我国现代电子科学技术与多种艺术形式的有结合体,能够向人们展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视听综合形式。从综合视听艺术的感知角度和审美关照角度进行分析,这种艺术形式最为基本的构成要素指人、影、光、色、声等等,任何一种元素一旦进入到电视整体艺术中,就会获得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得到新的发展,因此其具有兼容性。同时,基于电视艺术在艺术形式选择方面兼容性,其能够将不同形式的艺术进行整合处理,产生新的艺术效果,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为其选择性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简单的说就是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需求,保证人们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艺术追求。

3、美的对象符合人的审美尺度

美的对象与人的审美尺度相符合是电视艺术的另一项审美特征。电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在传播过程中能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对历史的传承和弘扬,并且其从产生之初就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各项艺术形式的表现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从人们的生活中挖掘艺术,并将利用更为高级的艺术形式反作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可以说其艺术美的对象能够达到与人的审美尺度吻合[3]。电视艺术的这一审美特征不仅促使其在大众生活主流价值的引导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能够对受众群体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电视艺术在现代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电视艺术作为上世纪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不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与历史存在一定的联系,其能够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构建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因此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当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走向成熟时,其作为根本性的审美对象自然也会成为具有时代性质美学范本,能够进一步推动时代精神的构建。

作者:谷丹 单位: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

参考文献:

[1]刘恩.接受美学视域下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J].西部广播电视,2013(14):4,6.

篇2

一、艺术的审美特征

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自然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自然界的美是无限丰富、千姿百态的。凡是对感官知觉或想象力,具有个性表现力,同时又具有抽象的表现力的东西就是美。

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虽然,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们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我们又必须注意到,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我们经常说艺术美高于生活美,就是因为真正的艺术品,必须对生活进行提炼、概括,把分散、隐蔽在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的美集中起来,突现出来。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为艺术品。艺术家如果没有进步的审美观,就不可能对生活中美的和丑的事物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

其实,从审美活动开始,每一个环节上都有情感的作用,整个审美的过程最终也凝结为情感的享受和重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愿意把审美关系看成情感关系。人类的一切认知活动,都离不开人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应。但是,人在认知不同对象的时候,他所经历的心理过程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贯穿在审美特征里的主要是人们的审美心理,这些心理与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它是以感知为基础的,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情感,从而为人们所理解,并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审美活动中,对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把握,更多是从感性形式方面进行的。换句话说,审美活动是一种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它具有精神愉悦性、强烈的主体性和鲜活的情感性等特征。审美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是人的心理潜能得到自由释放的情感体验,是人的感性生命力的自由表现。当人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审美形式感逐渐走向成熟,并与人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相统一时,便标志着审美意识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时,审美活动得以从人类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开始以其独立形式审视和指导人的生活与生产劳动。

所以,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式的高级精神活动,它必然摆脱不了情绪因素的参与,尤其是情绪具有的对人类心理活动的驱使、调配作用,以及情绪本身所具有的肯定或否定性质,它能左右审美活动的效果。审美活动不仅能导致审美评价和审美欲望,而且通过审美活动还会产生更深远的效果,即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人的审美鉴赏能力作为一种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是在多次审美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提高的。

总之,从艺术的审美特征这个角度来说,艺术是人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判断的集中表现,也是美的集中表现。艺术家塑造艺术形象,应当体现他本人的审美理想和个性风格,并能给群众以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作品没有审美意义,也就丧失了艺术价值。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艺术家塑造形象时,离不开审美活动,而人的审美活动,又总是和情感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审美活动中,美的客观对象作用于人这个审美主体,引起美感,这美感就是美的具体形象所唤起的一种情感反应,所以富有情感是美感最显著最突出的特征。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但生活不等于艺术。艺术家在创作一件作品时,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最终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艺术家贯注于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是一种再创造。没有自己的个性情感的发挥,单纯从形象等来演绎情感,是不能获得很高的欣赏趣味的,艺术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长期以来,有人把形象性当作艺术的根本特征,并把“艺术形象”规定为一种具体的、客观实体性的、能反映某种生活本质的东西。这种理论忽视了情感因素在艺术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它简单地认为,用形象还是用概念来反映生活,是艺术与科学的根本区别,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形象性确实是再现艺术中一个普遍的、重要的外部特征,但它不是艺术的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特征是情感的传达,而形象性则是情感传达的一个重要媒介。是否能具体、有效地传达人的情感,是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区别。科学活动虽然有时也有某种情感的激动,但这些情感没有通过其创造物传达出来。艺术活动以情感为出发点,以情感为动力,遵循着情感的逻辑,以情感为生命的支撑点,其创造品必然传达着人的某种情感。任何不同类型的情感,只要通过一定的信息载体独特、具体、有效地传达出来,就能构成艺术品。较浅露、简单的情感的传达,构成低级艺术,如原始艺术;较深邃复杂的情感的传达,构成高级艺术,如贝多芬的交响乐曲。

情感的产生,又取决于人的生理基础、社会环境及其主观的意志和愿望。它根源于人类对极其多样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并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任何情感都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发展的,完全离开社会生活的情感是不存在的。情感是个人的,但它离不开社会,离开客观的人类社会,一切主观个人情感都会枯萎。

篇3

关键词 建筑艺术 工业设计 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是一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但建筑艺术只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美的空间形象。它真正的“价值”来源于欣赏主体和建筑形象相互作用的体验与鉴赏活动。它是欣赏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主观心里意绪。所以,人要是自己居住的环境空间更加艺术化,就必须能够发现、感受建筑艺术的美,能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去充分领略它的魅力。而这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就十分的重要了,它对人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它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技术活动,在适合物质材料的性质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物质材料的面貌,使它适合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其次,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创造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现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虽然始终是适用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和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形体、比例、尺度、质地、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根据对比、同一、均衡、节奏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可视的三维空间艺术形象。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或是形式美的愉悦,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优美、或独特、或怪诞。但建筑作为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它的审美特征出了与它自身的空间形式有关外。还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环境集体的一个部件,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它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

第三,建筑艺术还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与音乐的确存在相类似和关联的地方,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以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建筑艺术与音乐的关联还表现在二者都运用数比率。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音乐的某些审美特性。

第四,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由于建筑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它所选用的物质材料、结构方式、建筑造型和艺术风格,不仅直接体现着一定社会、时代的物质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情况,而且也凝聚着一定的阶级、民族、时代的心理情绪、精神风貌和审美理想。积淀着社会历史文化的记忆。因此,人们把建筑称作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欣赏建筑艺术。就像是阅读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第五,建筑艺术具有反映生活的抽象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反映,但它不是一种直接的、具体的描摹、再现客观生活,它通过抽象的线、面、体的表现手法去隐喻、象征的表现精神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真实。总的说来,抽象性、象征性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特征,象征、隐喻的运用使建筑艺术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精神功能。但这种象征应该自然的从建筑本身中流露出来,而不是刻意的加以修饰的表达和摆弄,可以说,建筑的象征愈抽象,它的魅力就愈永恒。

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在人们欣赏建筑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人们充分地掌握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充分的感受建筑的魅力。另外,无论我们身处室外还是走在大街上,始终不能摆脱那些分割的建筑空间与巨大触目的建筑形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对建筑艺术进行鉴赏和审美。

那么建筑艺术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工业设计的审美特征又是什么呢?

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演进,综合的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征。工业设计是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技术、艺术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工业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算起,经过包豪斯的设计革命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世界各先进工业国家,由于普遍的重视工业设计,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工业设计已远远超过工业生产活动的范围。形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它不仅在市场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人类的生活的各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工业设计还反映着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的问题,引导着人类健康的工作和生活。

篇4

一、书法艺术中优美的线条

1、矛盾的立体感用立体感来形容书法艺术,本身就是比较矛盾的。因为书法艺术属于是一种平面艺术,本身没有立体感。但是拥有优美线条的书法作品,却给人以形象的立体感。通过这种形象感,让人感受到了优美线条中的丰富内涵。对于书法艺术来说,需要很强的中锋技巧侧锋则需要与之相互替补。书法的立体感不是简单通过改变笔法就能达到的,因为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关于美的问题。

2、节奏感在书法的形式中,我们不难发现其节奏。因为在书法的家走中,又有一种生命的活力的感觉。通过墨迹在白纸上的行云流水,使得这两种鲜明的对比组成了一种节奏。通过笔的一松一紧、一轻一重、一快一慢造就了线条节奏的不同。正是有了不同之处的对比,才有了不同性质的节奏。

二、书法艺术的结构美

1、平正美书法美的基本要素就是平正,只有让人感觉到稳定和舒适,才能够让人感受到书法的平正美。由于书法出自人的手,所以书法的审美心理与人也是一样的,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审美观念。整齐有序的才是美。所以从古至今的书法家在作品中都比较注重平正美。《四体书势》中对于隶书就有这样的说法:“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正是说出了书法对于结构中平正美的要求。

2、匀称美书法要匀称在结构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字的笔画之间要匀称适中,形成各个部分之间基本的整齐感。也就是说在书法的时候,应该注重实线的枢密程度,从而更好地保证匀称。有的时候,书法家比较重视没有实线的空白处来着手,形成具有美感的黑白匀称。尤其是在篆书中,特别注重书法的匀称和黑白适中。

3、参差美参差不齐之中方显事物之美。山峰之所以美,正是因为峰顶的参差不齐;海浪之美,正是由于浪花的参差所带来的美感;而云彩的秀丽之美,也是因为参差所带来的美感。所以在书法方面,有了结构上的参差,就出现了错落的美感。无论是在楷书还是隶书中,在构字和布局上都比较注重参差错落,这样也正是为了能够形成这种独特的美感。

三、书法艺术中优美的章法

1、贯通和承接谈到书法的章法美,首先应该涉及到其贯通和承接。因为只有书法的字句行篇中有秩序的贯通和承接,才会出现体势的美。正是在贯通处和承接处,我们才看到了书法的章法美。例如在《临池管见》中就说过“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说的正是章法美在联络处的最好体现。

2、虚实相成在书法中,虚实相成体现的比较明显。首先,有线条和字的地方就是书法中的实;字间或者其他空白处就是虚。通过这种虚实相成的章法,来更好地体现出书法的虚实相成美。作者通过手眼结合来确定黑与白的平衡布局,中间也体现出了作者书法艺术的高超。题识作为书法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正文的补充和发展,同时也起到了衬托虚实相成章法美的重要作用。虚实相成有的时候也会体现在题款上字体的不断变化,使书法的章法美好假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3、错落有致错落有致属于一种比较奇特的美。首先,在字之间产生一定程度的错位,可以是中轴线和中线重合,也可以存在一定的角度。通过这样错位的方式,能够体现出字李行间的不争气和不平衡。有的时候还会有作者刻意地进行一些修缮。这样就会使书法中的错落有致的美感更加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把错落有致章法运用的炉火纯青的人物当属唐代怀素,在其代表作《自叙贴》就有错落有致的变化美。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电视节目 艺术性 电视时空 电视形态

电视艺术的审美价值

电视艺术是十分宽泛的含义。有一些学者反对电视是艺术,比如认为电视中的新闻不是艺术,电视中的一些科普知识介绍不是艺术,还有的认为一些电视综艺节目不是艺术等。“电视文艺中的艺术性是极其微弱的,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电视的本性所在”。“电视最主要的功能是社会文化的交流――接受者从电视屏幕的反光镜中建立自我个体与社会群体的认同;而略具艺术性的低度娱乐只是电视的一个附属功能。”有的则简单地认为电视等同于艺术,“电视是艺术,而且是很纯的艺术”。很多论者容易将“电视”、“电视节目”、“电视艺术”三个概念混淆运用和理解,是造成观念分歧的重要原因。

一般而言,电视指运用电子信号传送、转换、接收视听节目的传播媒介系统,有时仅指电视节目接收机,有时也指电视节目,如“看电视”。电视节目指通过电视媒介系统传送、转换、接收的视听节目。而电视艺术的概念更是复杂,学界有许多种说法。电视艺术是新兴的艺术门类,被视为继电影之后的第九艺术,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一样融会了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戏剧等艺术的精华,并且还融入了电影艺术本身的元素,运用镜头、蒙太奇、特效等艺术表现手段,塑造逼真的、运动的生活形象,完成其表现功能,电视艺术是各种艺术的集大成者,是综合性最显著的艺术门类。电视艺术审美也是最重要、最广泛的审美形式。

电视审美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和美学意义。分析电视美学与电影美学等姊妹美学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中国现代电视艺术与技术、电视创作与接受等电视审美文化现象,就能探索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和美学意义,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从而引导电视工作者和广大电视艺术接受者提高对电视艺术审美的创造能力、鉴别能力、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更好地推动电视艺术事业的发展。

电视时空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由于其屏幕形态、播放时间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时空特性。电视艺术创作周期短,耗资少。因电视节目录制完毕即可播放,可以迅速反映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生活。电视艺术具有多元化大规模输出、传播者远距离输出、接受者近距离输入等特征,电视艺术受众具有很强的输入信息的选择性。

电视艺术时空关系可以有多种艺术处理,如时间的推移、流转、停顿、回溯、延伸、压缩、虚拟等,空间的转换、选择、暗示、强调、错位、多元等。电视时空既指电视屏幕的物理构成即电视屏幕的时间与空间,又指电视节目流所表现的生活时空,指频道播放的时空选择。

电视艺术具有独特的时间特性。电视节目在放映时间上不像电影那样受到限制。如电视剧,短的可在十多分钟播完,长的连续剧则可以拍成几十集甚至上百集,可以完全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来制作,非常灵活自由。

电视艺术也具有独特空间特征。现实空间是漫无边际的,而屏幕空间却可以任意分割、选择、调整、组合、重构、再现。屏幕空间往往需要把不同空间的场景、事件组接在一起,表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它可以将现实空间进行扩充,也可以将其加以压缩。屏幕空间是以二维形式表现的,但它显示的影像形态却具有三维的特性;屏幕空间是有限的,但它既可以展现宏观宇宙,又可以表现微观纤毫,屏幕空间具有超强的表现功能。

电视艺术的时间因素与空间因素是相互配合、有机统一的,每一个电视节目画面,既是一个反映时间的单位,也是一个表现空间的单位。在屏幕世界中,屏幕时间结构表现着空间运动,屏幕空间结构中蕴涵着时间运动。电视艺术时空既是现实生活时空的再现与表现,又是现实生活时空的复制和虚拟,是经过不同程度艺术化了的时空关系。

电视形态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是典型的家庭化艺术,这限制了电视屏幕的大小,其屏幕所占空间必须是家庭能容许的,小屏幕的审美媒介构成了电视艺术审美本质的重要因素。正是电视小屏幕的传达媒介,才使得电视艺术快速、普遍地进入千家万户,并推动了接受、欣赏方式的革新。

电视艺术最具综合性。它既表现艺术信息又表现非艺术信息,既表现听觉文化又表现视觉文化,它将文字艺术、图形艺术、影像艺术、声音艺术、表演艺术、网络艺术等依赖现代高新技术熔为一炉。“‘混杂的杂交状态’是对电视节目类型与样式的一个恰如其分的称谓”。

电视艺术受传达媒介的制约,屏幕解像力差,电子扫描必然的频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对画面精细度的要求。电视节目受到电视屏幕限制,拍摄角度相对单一,场面相对集中,多采用近景和特写镜头,并因此突破局限获得了优势。由于屏幕相对较小,电视艺术不适合过多地去表现人物的外部活动,而将镜头对准人物的面部及眼睛,以便传达他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逼真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总之,电视艺术的特写镜头拉近了屏幕人物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交流的气氛,产生了极强的审美效果。“使人的脸部在空间上同我们更加接近了,而且使它超越了空间进入另外一个新的领域,心灵的领域――微相世界。”朱汉生这段话精当地说明了电视艺术多用特写镜头表现的特点。

电视接受美学特征

受众特点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电视艺术即使与其最具亲缘性的电影美学相比,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具有自身独特的美学品格和审美追求。

电视艺术的传播方式是非强制性的,电视艺术信息既属于统一的大规模的群体化传输,又具有非群体化观赏家庭动态影像的特性。电视艺术的接受条件十分宽泛,没有规定性的欣赏环境,没有固定的时间要求,也没有固定的观众群。电视节目收视方便,其受众人数众多,远远超过电影,亦远远超过其他艺术门类。在电视艺术面前,不分老幼,不分文化水平高低,都会经常性地欣赏。因之电视节目的语言尤其需要活泼、生动、口语化、大众化,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电视艺术受众具有不同的审美需要,他们既是最具亲缘关系的家庭群体,又是具有高度选择自由接受的大众群体。在电视节目的观赏活动中,其外在姿态或内在人际联系,都不受任何制约。从产生观赏意愿,确定观赏节目(或频道),到鉴赏具体进行,都可以随意为之,自由选择。电视艺术是极具参与性的艺术,受众可以在观赏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加以选择、交互甚至评价。

电视艺术审美感知具有动静结合、视听融会的特点。在审美感知的过程中,受众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接收的艺术信息中融注自己的情感,从而充实和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受众在动静统一、视听相融、人机交流或受众的相互交流中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理解和体验。

受众对电视艺术的审美感知是积极的和能动的。电视艺术通过屏幕形象对受众产生影响,引导受众按照电视节目的既定思路去思考消化,在欣赏感知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但是电视受众不是被动的观赏主体,他们不仅是电视艺术的接受者,而且是创作者,不仅接受而且参与电视艺术的再生产和再创作,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社会实际去理解和把握节目内涵,在感知电视艺术创造的基础上,进行能动的再创造、再评价,加上自己的认知、判断、期待、联想与加工,丰富电视节目屏幕形象,从而完成电视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

电视艺术满足了受众在信息时代快速、大量接触社会信息,快速、随意进行艺术欣赏的审美心理,几秒钟的广告,几分钟的专题报道,十来分钟的动漫节目,几十分钟的电视剧目,丰富多彩的艺术信息和非艺术信息,包裹着艺术性,源源不断地作用于受众的视听系统,电视受众在近距离的直观中面对面地感受艺术形象,不会受到环境及条件的制约,随时进行针对艺术形象的交流和评价,获得入乎其里出乎其表的高层次享受,受到赏心悦目的艺术熏陶。

电视发展美学特征

电视不管是接收机、传输系统,还是拍摄制作平台、创作手法,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高新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毫无例外地促进了电视的更新换代,从而推动电视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电视艺术欣赏和评论标准的变革、电视受众欣赏品位的提高、电视文化含义和内蕴的不断丰厚、电视生活品位的不断繁复和提升。电视美学在数字化时代将开掘出许多新领域、新境界。

手机电视及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及移动电视的面世,使得电视审美呈现最大程度随身化、便捷化的趋势。手机的移动化、交互化和多媒体化,为手机电视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通信工具的概念,而成为具有通信、娱乐、支付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终端设备。手机的作用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手机正在演化成多媒体设备,手机媒体正在从单向媒体向双向新媒体转化,手机电视将进一步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演化成为未来个性化的移动新媒体终端”。将来,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手机或移动电视收看电视节目,欣赏电视艺术,感受电视艺术随身化、便捷化所带来的美感。

数字高清电视。数字高清电视的图像分辨率与清晰度成倍提高,可以获得清晰、明亮、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的图像,接近甚至超过电影画面质量。数字高清电视的声音系统为立体声、环绕立体声的伴音,声音效果和质量也大大提高。数字高清电视的普及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电视节目高品质的追求,甚至颠覆了电视视觉效果永不如电影的观念。

网络电视。网络电视又称IPTV,是一种新型的视音频节目传输形态,它依托宽带网络和互联网技术,以互动的方式向用户提供各种视音频节目,并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网络电视最大的优势在于:一是互动性,彻底改变了传统电视单向传播的特点,借助互联网资源使电视节目的观赏实现高度的交互性。二是按需观看,它改变电视节目的观赏只能选频道的状况,借助移时和回看功能,受众可以真正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既可以选择频道,还可以选择时间,可以通过快进跳过不愿看的片断,可以将没有看清楚的细节倒回来反复看、仔细看,可以“回看”两到三天的节目,实现像网络电视的广告词里说的那样“昨天的电视今天看,漏掉的节目倒回看”。三是海量资料库,在网络中存放了大量的影视节目可供选择点播,有各种各样的资讯可供查阅。“网络电视作为新型网络媒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打破了过去不同类型媒体之间的传播模式”,网络电视的出现则将电视与互联网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随着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户外大屏等新媒体样式相继出现,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新媒体所营造的语境中”。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电视发展的日新月异,电视美学会具有更多可供不懈探索的崭新领域。

参考文献:

1.钱海毅:《电视不是艺术》,《当代电视》,1987(4)。

2.谢文:《问题成堆电视不是艺术一文读后感》,《当代电视》,1988(4)。

3.刘隆民:《电视艺术的美及其审美活动》,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4.洪沫:《什么是电视艺术》,《当代电视》,1988(9)。

5.丁海宴:《电视艺术的观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6.杨世真:《电视艺术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高鑫:《电视艺术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8.卢蓉:《电视艺术时空美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朱汉生:《特写镜头在电视艺术中的作用》,《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电视剧艺术资料选编》,1984(1)。

10.重庆市委外宣办专题调研组,《手机电视发展特点与趋势》,《中国传媒科技》,2007(12)。

11.伍洪飞、高雄杰:《高清电视对影视艺术特性的影响》,《新视界(广播电视技术)》,2007(1)。

12.王亚楠:《网络电视的传播特点及现状》,《青年记者》,2007(17)。

13.胡智锋、周建新:《新形势下中国电视媒体的责任与使命》,《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篇6

1、在声乐演唱中“情”和“声”是辩证的统一

在“情”和“声”这一对矛盾中,“情”根源于歌曲的内容。“情”是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也是声乐美感的核心。而“声”是传情的手段,是为情服务的。声乐演唱时要以“情”带“声”,使用气息,共鸣发声、咬字、吐字等技巧服从于传“情”。但在声乐演唱中,“声”决不是无关紧要的。把“情”摆在歌唱的主导地位,并不是不重视声乐演唱技巧,相反,声乐演唱技巧是表达歌曲思想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情”只有通过“声”才得以表达,所以“情”和“声”是紧密相关的,相辅相成的决不可忽视的声乐演唱技巧。只有当“情”与“声”有机融合并充分洋溢于歌曲演唱时,唱歌才可能转化为声乐演唱艺术。因此,声情并茂是声乐艺术演唱中最高的审美原则。

2、精确、清晰的歌唱语言,是达到声情并茂的重要因素

歌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语言相伴,语言是感情的具体体现,语言是歌唱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作核心。《礼记・乐记》中云:“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也。”这深刻地揭示了语言与歌唱的关系。如劳动号子能带动集体一起来投入某种劳动,协调行动。校歌代表着学校精神风貌等,音乐以其情绪变化影响人们的精神活动,以其情感的倾向影响人的行为倾向。如郭淑珍教授在《黄河怨》中唱到“宝贝”的“贝”字那催人泪下的效果,她十分巧妙地动用了“喷口”的力量,力度十分准确,并加上哭腔。这就是运用了技巧,将情感传给了人们,细腻准确地表达了作品的感情,使声音有了很深的感染力。因此,演唱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只有唱清、唱准字,才能将声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3、艺术地处理和完美的布局,是达到声情并茂的重要途径

篇7

一、字的韵味

字是构成民族声乐艺术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韵味的基础,只有掌握好字,才能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我国的民族声乐歌唱家、作曲家有很多,在进行民族声乐作品创作、表演过程中,这些歌唱家、作曲家十分注重中国戏曲的吐字清晰韵味,因此,从这一角度看,中国戏曲艺术的“重字”韵味不仅为当代民族声乐演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明确了民族声乐艺术独特的美学特征。字的韵味即咬字的标准,在民族声乐艺术中,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就是咬字清晰,对于字韵,必须通过民族声乐作品的在语言规律,将字的首、腹、尾体现出来,这样才能保证观众了解歌词的意思,所以民族声乐艺术的字韵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清晰、晓义上面。在民族声乐艺术中,咬字艺术是最基本的审美原则,以汉语歌词为例,在进行歌曲演唱时,表演者需要将汉语的声、韵、调等特征准确的唱出来,这样才可以让观众体会到声乐艺术中的韵味。

二、声音的韵味

在分析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时,仅仅做到咬字准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做到声韵美。在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中,经常会发现,一字发出以后,字和声音需要延长很长时间,而字和声的延长必须用歌唱技术进行修饰,这样才能使得吐字清晰,声音优美,这样才能表现出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声韵美。对于民族声乐艺术声韵美,可以从字重声轻、以字带声、字声流动、字正腔圆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字重声轻字重声轻是指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时,强调字开头的力度,从而维持呼吸的稳定,带动呼吸、声音的良好结合。字重声轻要求咬字在口,喉咙发声,字前声后,通过喉、齿、唇,交代清楚字音。民族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曾说:对于字头,可以在嘴唇的任何部位,而声音需要引导在通道里,随后放松嘴巴。其本意就是说字重声轻、字前声后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民族声乐表演中,字音准确、声音连贯。

2.以字带声以字带声通俗的讲就是音乐化语言,表演者在进行歌曲演唱时,通过唱明字头,带动声音进行音律快慢、强弱等的变化。在民族声乐艺术表演中,声音会将歌词韵律、音乐旋律的有机结合体直观的展现出来,这也是表演者实现“以字行腔”的重要环节,表演者需要对歌词语调、语气、情感等进行细腻的处理,将字词因素和音乐旋律的韵律更加细腻的表现出来,以字带声,用声传义,实现字、曲、声的有机结合,让观众在字、曲、声中理解民族声乐作品的情感,并从中得到审美感受,这样才能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美。

3.字声流动对于声乐艺术,必须保证字声能随着音乐旋律起伏流动,这样才能使得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并产生特殊的美学特征。对于同一首歌,有的表演者演唱出来十分单调,但有的表演者演唱出来则韵味十足,其主要原因就是表演者在音腔变化掌握方面有差异,表演者必须加强日常训练,掌握多种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并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从而轻松的实现字声流动。

4.字正腔圆对于民族声乐艺术,最基础的常识就是字正腔圆,但是字正未必就是声美,咬字清晰与歌声的美妙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观众看来,美妙的歌声,不仅仅是咬字清晰,还需要有优美动听的旋律。这就需要在民族声乐艺术表演中,充分运用音乐旋律、节奏及表演技巧,优美动听的将曲调唱出来,实现字正腔圆,这样才能将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情感特色形象的展现出来。在创造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时,最关键的就是保证行腔美、音质美、表情美,对观众来说,只有通过优美的声音、表情,才能深入体会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

三、情的韵味

字的韵味和声音的韵味是实现民族声乐艺术韵味的重要基石,而情的韵味则能是民族声乐艺术更加完整、动人,因此,要想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还需要做到字、声、情的全面结合。在民族声乐表演中,只有利用情感来体现字韵、声韵,才可以将技巧、感情、韵味融为一体,才能达到动人的效果。在民族声乐艺术中,有“动人先有情”的说法,这就是说只有融入感情的民族声乐作品才能打动观众,表演者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演绎,才会激起观众的情感,才能达到“百听不厌、绕梁三日”的声乐艺术美学特征。

四、总结

篇8

中国艺术审美有着柔婉、中和与内敛的特征。它源于西方美学上的优美。也是阴柔之美,但中国艺术审美并不是没有阳刚之美,也不是悲剧美。中国艺术审美有着突出的特点,其中亲历美是中国艺术审美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艺术的创作过程离不开艺术家的经历,艺术家的“触毫而出”离不开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观察,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一个艺术家要表现出感人的形象,一定要把描绘的对象放到自己的阅历,自己的人整个精神生活里加以反复揣摩、提炼。才能创造出具有美感的作品。

亲历美也称为品味美。李可染将西方的写生方法融入山水画创作中,从1954年起,多次外出写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行程数万里。他从长期的观察研究中充分体悟,发现了光线对物体的影响,进而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表现逆光的山和树,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建立了现代的观察方法,创造出以整体、博大、深密、厚重为形式特色的山水画审美品味。

美与自然、与生活是不可分的,只有符合生活并与艺术家的心灵感悟息息相通,才能达到“物”“我”一体而产生美。中国艺术审美之亲历美特征能够通过艺术作品得到完美体现。

例如著名山水画家龚贤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就跟他生活经历以及创作的地域密不可分。龚贤(1618-1689)字半千、野遗,号岂贤,半亩居人和江东布衣。龚贤的山水画有着鲜明的个性,他的作品无论是大幅还是册页小品,都有一种山岚水气扑面而来的感觉,仿佛是置身在“天晴嶂犹湿,雾散雾还存”的江南典型的环境中,不由得能让人吟出“山中原无雨,空翠湿人衣”的诗句来。图中虽然没有出现小舟与渔夫,那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景象仿佛也会出现在我们眼前。他的这种山水画魅力的由来,我们必须从作者的江南人与江南魂的因果关系中去寻找,作为生于江南昆山,长期生活于金陵,客游于扬州的江南人,他的一生都是浸在水气氤氲的江南山光水色之中。可以说是“斯人即为江南雨,江南烟雨即斯人”的那种生于斯,长于斯的天人合一的关系。面对这杨美丽的环境,作为山水画家的他,怎能不为之心动?这种由作者内心的感悟出发的创作激情,必然会反映到他的作品、流露在他的笔墨之中。

在他的不少的山水作品中,都很真实动人地把元气淋漓的江南山川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例如在他的作品《高隐图》中,他运用了独创的反复点、染、皴擦的方法,使苏南那种既阳光明媚,又大气笼罩,既草木葱茏又雨露滋润的这种既清晰又迷蒙的韵味跃然纸上。这对于金陵丘陵地带的山光水色动态特征,给予了恰到好处的传神写照。他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大自然生机蓬勃的美,从而使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光感、质感、大气感与湿漉漉的潮气感。画中的山石、林木,笔墨的纯熟雨精到,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在这幅作品当中,树冠的顶端由于受到阳光的照射而形成较大的明暗对比,他在点画中往往是用浓墨与重墨来诠释,而树干和根部在其周围景物的映衬下,素描关系就显得亮一些,他就用苍劲而又灵动的淡笔去画,在根部,龚贤偶尔会流出少许空白,使作品显得更

加真实生动而富有变化。他用或虚或实、或浓或淡的点、线、皴、染的方法,将山中的小溪流水,颤动的繁茂树叶,透明的轻薄大气,层叠的空间都在作品中亦真亦幻地尽情展现。山石明暗对比组合天成,树木的婀娜多姿穿插有致,景物在他丰富的笔墨以及笔墨的随心所欲熟练变化中,被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组成了富有音乐节奏的韵律起伏的乐章,形成了一个光感、质感、空间感和水气蒸腾的大合唱。最珍贵的是龚贤在表现这些生动的笔墨时,能恰到好处地做到兼顾整体画面的效果,这也应了他曾用过的一个词语——“浑沧”的那种浑然一体的整体境界效果。

龚贤极其推崇大山大水,大丘大壑,醉心于大自然的重峦叠嶂,高山流水。因此在他的作品当中,尤其是那些鸿篇巨制的大幅作品中,大气泱泱,浩气逼人。没有那种残山剩水的小丘小壑,更没有那种概念化、单薄的平庸之作。独特的生活经历,与他的胸襟胆识,笔墨休养的综合因素一起创造出属于龚贤的独特的品味美。他志存高远,胸怀磊落。在晚明的青年时代,他即追随忧国忧民的东林、复社的名士。即使在明亡之际,他始终关心天下兴亡。这些也反映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很大程度脱离了文人野逸的清趣,而赋予画中一种深层次情怀的浩然之气。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