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8篇

时间:2023-08-25 09:09: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数字教育行业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

篇1

Abstra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lanning should be related to real conditions of each university. A development planning framework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regional industry perspective. Based on regional industry analysis, the recommendation of target and task, development thoughts and guarantee system, resource converge plan and measures, evaluation of innovation effectiveness and social contribution are the five steps included in this framework. The digital-media technology major in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how this framework be applied.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synergetic innovation of relat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jor.

关键词: 区域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决策

Key words: regional industry;cooperation amo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decision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013-03

0 引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1]。相关研究人员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探讨了理论内涵、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控制以及学校层面的协同创新战略等问题[2]-[7]。

从广东省来看,自从2005年启动省部产学研合作工作后,每年科技厅派出企业科技特派员,创建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院士工作站,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并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使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向广东省内聚集。产学研创新联盟是协同创新的一种形式,截止2013年12月,参与产学研创新联盟除了众多的省外重点大学,省内高校仅涉及几所具有较强理工科研实力的大学。所以广东省省内120所高职以上的各类型院校如何开展协同创新,如何结合具体专业进行协同创新规划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

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对这四种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其中前两者都是国家层面的,分别以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或为了提升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面向行业产业的强调以工程技术为主体,支撑全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这也需要高校在某学科具有国内领先的科研实力。所以适合大部分省属以及地方高校的是构建面向区域(一个省或一个市)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加强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创新。

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必须结合高校自身内部的校级重点优势特色学科,而且最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专业的协同创新规划中。结合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以及前期的产学研实践经验[8][9],我们提出一个基于区域产业视角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如图1所示,包括区域产业分析、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拟定、发展思路和制度保障拟定、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拟定、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评估五个步骤。以下结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来说明该框架的应用流程。

2 广东数字媒体产业分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在信息技术学科群、机械工程学科群以及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教学实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2012年成功申报的本科专业,并依托学院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团队组建了数字媒体技术科研创新团队。在专业创办之初,就确定了协同创新进行专业发展的思路。结合图1所示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首先必须进行区域产业的分析,即广东数字媒体产业的分析。

随着微博、微电影、移动互联网、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等数字媒体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新兴经济的重要基础,广东面临着重大的机遇。数字媒体产业,无论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都是低能耗、无污染的现代服务业。我国将推动数字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市场价值超过万亿,广东数字媒体产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指出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优先发展包括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同时规划纲要也指出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了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家庭等产业,并促进数字视听产品转型升级。

广东地区聚集着互联网、移动网和广电网的大型规模企业,具有较好的数字媒体产业基础。2000年以来,网易、腾讯两大全国互联网门户网站就落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和深圳,并不断蓬勃发展。2009年中国移动南方基地投资66亿落户广州市天河软件园高塘基地。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将作为中国移动研究院的有效补充,打造开放的业务平台和灵活的研发合作机制,引导信息设备供应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协力构建生态型战略合作模式,推进移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6月,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广东省属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是以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为主业的大型现代化有线广电网络运营商,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20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820万户,总资产139.25亿元,用户规模、资产总额均位居全国同行业前茅,目标是成为全国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骨干文化企业。三网融合以及未来宽带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体现在数字内容以及应用的创新上,而这些刚好需要数字媒体相关技术的支撑。

3 协同创新发展规划

在区域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具体专业的协同创新规划,结合图1所示包含四个步骤。

3.1 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拟定 现有的科研条件方面,所在院系拥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数字传媒实验中心1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应用”1个,校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团队1个。拥有数字媒体行业领先企业Adobe公司和Apple公司考试认证授权点各1个。拥有影视传媒研究所1个和教育技术研究所1个。

科研团队方面,拥有教育技术(含数字媒体)硕士生导师5名和博士5名,省科技厅“企业科技特派员”3名。科研团队近三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项目4项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并承接企业委托课题经费达60万元,具有较好的产学研潜力。

依据以上科研条件和团队情况的分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协同创新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为:立足广东地区,瞄准数字媒体产业,联合相关高校和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媒体关键技术攻关、内容创作和技能培训,建设成为广东省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社会与人力资源保障部认定的数字媒体技能培训中心以及面向全国的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师资培训的基地。未来三年力争成功申报一级学科硕士建设点1个,成功申报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科研经费达到120万元。

3.2 整体发展思路与制度保障拟定 整体发展思路是提出“一个中心两个研究所三个应用方向”的建设思路,即以协同创新中心为龙头,充分利用原有影视传媒研究所和教育技术研究所为基础,确定影视特效技术及应用、互联网宽带应用、互联网移动应用三大应用方向,重点加强与广播电视、宽带增值业务、移动增值业务三大行业企业的产学研联系。

以产学研方式参与行业活动,以技能培训需求推动协同创新中心的技术研究发展。长期目标是以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需求作为协同创新中心的驱动,短期目标是以面向广东以及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师资培训和面向职教学生的技能培训为突破口,吸引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培训师资,以企业真实案例作为教学案例。最终达到整合数字媒体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同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共同进行行业技术培训推广。

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方面分为以下四点:

①机制体制改革方面,确定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架构。协同创新中心下设立行业政策与发展研究部、数字视频开发、宽带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四大部门,并依托我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创新团队和影视传媒研究所、教育技术研究所进行行业关键技术预研。行业政策与发展研究部重点吸收若干名熟悉产业经济、外语的研究人员针对数字媒体产业进行行业趋势与发展研究。数字视频部主要联系广电行业企业,重点进行电影视频广告的设计与创作。宽带应用开发部联系中国电信等宽带运营商,重点进行宽带高速网络环境下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移动应用开发部联系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移动运营商,重点基于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应用的开发。

②新增资源与支持方面,在与Adobe公司和Apple公司长期稳定合作的基础上,争取两个公司支持在所在院系建立Adobe华南技术支持和培训中心、Apple华南技术支持和培训中心,以及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接着利用行业培训成熟经验,引进企业中高级专门兼职人才,采用企业成功项目案例,对广东省甚至全国数字媒体技术类职教师资进行培训。

③人才引进与聘任方面,聘任数字媒体相关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兼任中心高级工程师,以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组成的校企合作团队进行项目申报以及行业关键技术攻关。骨干教师主要负责科研情报以及基础理论框架研究,企业技术人员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绩效考核可以考虑采用论文以及专利或产品原型的定量考核,无论是论文或者专利校企双方同时联名发表和申请,知识产权归属于协同创新中心。

④研究计划方面,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团队主要研究计划可以考虑包括:1)基于虚拟仿真的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与开发;2)HTML5规范及其在高速宽带互联网中的应用研究;3)移动数字媒体应用规范研究;4)基于产学研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以数字媒体技术类师资为例)研究等。

3.3 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拟定 协同创新必须加强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联系,保障措施如下:

①加强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的联系,以影视广告部为主对口联系广东省广播电视电影局、广州市文广新局,并建立于各大电视台的联系,并从中选择1-2个作为紧密合作伙伴。以宽带应用开发部为主对口联系省电信和各地市电信公司。以移动因公开发部对口联系广东移动、广东联通以及地级市分公司。争取省科技厅、文化厅、教育厅、经信委、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科信局的支持,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牵头的各项数字媒体相关产业规划工作。

②加强省内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例如广东工业大学数字媒体工程系、广东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院(佛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数字媒体计算研究中心、人机交互研究中心、多媒体集成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研究人员、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研究中心等。

③加大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突出产学研的特点,重点加强与移动公司(移动网)、门户网站(互联网)、电视台(广电网)三类型行业企业的联系。典型的例如网易、腾讯、21cn、广东移动、广东电信、广东广电网络、广东高谷数字媒体有限公司等企业。

④重点瞄准教育行业、移动通信行业和广电行业开展项目合作。教育行业主要以职教师资技能培训为主,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平台,组建著名高校、行业企业苹果公司和Adobe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本校教师组成的培训师资,争取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支持。移动通信行业以前期积累的行业联系确定某个具体的移动应用开发方向,例如移动学习、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等。广电行业以视频拍摄合作为主,加强与影视公司的合作,重点以广告应用为主。

⑤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将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基地,汇集了国内一流的大学、主流电视台、广播科研机构和数字新媒体领域的骨干企业,为数字媒体的新一轮集中创新与科技攻关搭建平台,将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开展深入合作,建设数字媒体网络系统协同创新实验室、数字媒体宽带应用协同创新实验室、数字媒体体验互动协同创新实验室、未来媒体网络国际标准推广中心、未来媒体网络新技术产业化孵化中心。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多技术集成的数字媒体研发平台和技术推广平台,共同开展面向未来媒体的“内容与网络协同”、“网络与网络协同”、“新型移动及宽带网络应用模式设计”等行业关键技术难题研究,基于面向数字媒体业务需求的新型高效低成本网络系统方案,结合国家和地方媒体开展应用示范,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我国数字媒体网络行业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带动我国数字媒体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3.4 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评估 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要从科研项目申报成果以及建设各类型实践示范基地成果来进行评估规划:科研项目申报规划方面,争取成功申报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或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或广东省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各地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其他专项经费(含企业横向课题经费)支持4-6项。建设成为广东省数字媒体技术协同创新的重要示范基地,具有明显的产学研合作特点。建设成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重要的研究生培训实践平台,例如面向教育学(重点是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方向)、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等专业方向。

实践示范基地规划方面,建设成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培训师范基地的重要依托机构,具有产学研合作-师资培训-职业教育学生培训三环结合特色的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为广东甚至全国地区的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平面、动漫、虚拟现实、网站、出版、电视、广告、软件、影视、动画、游戏)师资培训做出贡献。推动广东地区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成为广东省以及各级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托部门,行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培训的基地。

4 小结

协同创新可以打破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部门分散封闭的状态,建立多模式、深层次的合作,形成区域创新系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省属以及地方院校应该重点针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规划各学科专业的协同创新发展。本研究提出一个应用于具体学科专业的包含五个步骤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的框架,并给出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协同创新的规划案例,对相关学科专业协同创新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研究没有考虑学科群[10],例如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等相关学科专业群如何结合区域产业分析,共同进行协同创新规划。这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EB/OL]. [2013-12-16]http:///dostplan/.

[2]韩立民,陈自强.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3-25.

[3]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012(2):161-163.

[4]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26-29.

[5]甄晓非.协同创新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3(01):21-23.

[6]黄伟,黄波,张卫国.引导基金模式下的协同创新激励机制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103-105.

[7]林涛.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9-12.

[8]赵剑冬,吴天生.信息技术类专业产学研模式探索与政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3(3):92-94.

篇2

关键词:继续教育 数字学习资源 知识产权管理 内容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193-02

1 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50%,2015年比2009年提升近50%[1]。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提出要创新继续教育发展思路,鼓励行业企业依托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联合共建专业化、综合化的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和产学研基地,组建各类继续教育联盟,扩大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行业系统继续教育,是由行业系统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需要,针对该行业系统人员进行的教育培训。以水利行业为例,其行业规模大,涉及面广,人力资源需求量大,水利职工人数多,分布广,人才培养任务重。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开发、利用优质水利高等教育资源,使高水平水利院校的名师、精品课程、优秀教材通过网络在水利系统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构建水利职工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公共平台。数字学习资源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保障数字化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 现状分析

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较传统学习资源具有多样性、共享性、互动性、扩展性、再生性等特点,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在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涉及到教学管理、教师、制作者、投资者、公共教育平台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使用者等诸多利益相关主体。其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出现了许多与传统信息介质不同的特征。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经验可知,便捷的网络数据资源能够让更多人获得学习机会,但任何无限制的资源开放都是不能长久的。依靠制度对资源建设者的知识产权给予保护,能够有效调节资源分配,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调动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保障终身教育资源持久发展。综上,研究并实施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创新模式,是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3 行业继续教育数字资源知识产权管理内容研究

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涉及到投资者、制作者、资源素材提供者或创作者、公共教育平台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使用者等诸多利益相关主体。该研究涉及到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是由水利部和行业教育联盟内院校共同投资,由联盟内院校承担或委托制作并提供服务平台,由联盟内师生制作完成后在服务平台,供行业职工学习之用。因此,在该研究中可将上述利益主体具体化为联盟内院校、联盟内师生和联盟外相关者。

由于这些数字学习资源的来源和授权使用方式不尽相同,下面将根据资源的不同种类和性质,分别研究讨论它们的知识产权归属、授权许可、使用方式以及保护等几个问题。

3.1 产权归属研究

可按资源的构建模式分为独建资源与共建资源,独建资源是指由联盟内某一院校的职能部门作为资源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成立资源建设小组,组织校内各相关院系参与该资源的建设。共建资源是指以某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依托,选择联盟内此学科杰出的院校作为牵头单位,多所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共建资源。两类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都涉及到诸多利益相关主体。

独建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享有所制作资源的所有知识产权,并享有将之用于远程继续教育的权利。

(2)授课师生享有资源的署名权、并依法就其讲授的作品享有权利,即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

(3)授课师生有权在其个人网站、博客中提供该学习资源的简介或指向服务平台中该学习资源网址的链接,但不得以盈利性目的使用该学习资源。

共建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在授课者享有的权利方面是相同的,但在校方享有的权利上有所不同,可以规定如下:负责投资并承担制作的几所联盟内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共同享有该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但任何一方不得私下以盈利性目的使用该资源。

3.2 授权许可研究

知识产权为私权[2],这就意味着,第一,权利人享有对其作品的专有权,除法律规定可以不经过许可的之外,任何人使用作品应当取得权利人的许可。第二,权利人可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作品是否被使用,选择使用者、使用方式、使用条件。使用者应当取得权利人的许可,与权利人订立合同。知识产权使用许可是纯市场化的安排,权利人和使用者能否达成许可使用协议,取决于交换各方的价值取向。

在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中,授权许可涉及到投资制作方(即联盟内院校)、授课者(联盟内师生)以及使用者(行业职工、联盟内和联盟外师生)三方的利益要求。对于独建学习资源,首先投资制作方要通过许可使用合同从授课者那里得到双方共同建设的数字资源的全部知识产权的授权许可;其次制作方再和使用者签订使用协议。对于共建学习资源,每个教育机构除了要和该单位授课者签订许可使用合同之外,当其要以盈利性等目的使用该学习资源时还需取得其他共建方的授权许可,并签订许可使用合同。

根据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特色,该研究提出的解决思路是通过市场寻求授权许可的方式,在实际案例中可根据协议各方的具体意愿制定知识产权协议书,并依此为根据,对授权许可的使用关系、许可的权利和价格做出具体详细的各方满意的说明。

通过以上分析,该研究制定了以下两种授权许可方式。

(1)投资方将授课者授权许可使用的相关权利一次性买断,付酬标准可以由当事人约定,也可以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报酬。

(2)在合同有效期内,投资方根据该学科学习资源一段时间内的点击使用量实时支付授课者授权许可使用相关权利的报酬。

3.3 使用方式研究

该研究中的数字学习资源,不论是独建资源还是共建资源,它们又都可以分为两类:即,公开资源和特色专有资源。对于公开资源,其不仅允许行业联盟内部各院校的师生无偿使用,同样允许联盟外行业职工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师生可以无偿使用。对于特色专有资源,其有偿使用的方式又根据独建和共建的构建模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1)独建资源中的特色专有资源有偿使用方式。

该资源的有偿使用方式可以根据使用者性质制定三个标准:该教育机构内部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联盟内其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和联盟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详细的使用条款协议由投资制作方另行制定,由服务平台管理者具体实施。所得收益由投资制作方按照机构内部各院系部门所做出的贡献按比例进行分配,并需要拿出一定的收益作为授课者的奖励,以此来调动师生的主动参与性,保证行业内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学习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共建资源中的特色专有资源有偿使用方式。

该种资源有偿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两个标准:联盟内各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和联盟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详细的使用条款协议由参与建设该学习资源的所有投资制作方共同制定,由服务平台管理者具体实施,根据每个投资制作方的贡献比例签订相关的收益分配协议书,按协议书进行收益分配。同样,每个机构也要拿出一定的收益作为该机构授课者的奖励。

3.4 产权保护研究

数字学习资源可以无损地任意复制和传播,这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无偿下载、任意复制和随意传播也使数字学习资源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受到了损害,因此,对于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不仅需要从法律角度进行保护,同时也需要从技术手段上进行保护。

(1)法律保护措施:在使用该资源之前,权利人与使用者明确使用条款,使用者享有的权利以及需要遵守的各类事项,使用协议中还应包括侵权处理方式和违约责任,用法律手段来约束使用者,尽量避免侵权的发生。

(2)技术手段保护:现在用来保护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而被广泛使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应用数字水印技术[3],针对特色专有资源该研究主要分析采用了双水印保护措施。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原始资源中嵌入可见水印信息和不可见水印信息来达到知识保护的目的。当用户非法对资源进行拷贝传输时,资源的权利人就可以追踪资源作品的不可见水印信息,从而证实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应促进资源的共建互享和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为:共建机构享有优先使用参与建设形成的各类学习资源的权利;创作者按许可协议等相关规定依法享有劳动报酬和授权许可报酬;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各项权益均通过协议约定;使用者遵守学习资源开发单位制定的使用条款;依据法律的同时采用技术手段维护资源的知识产权。

4 结语

该研究结合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探讨了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研究结果主要包含:不同类型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授权许可方式、使用方式和保护措施。同时在实际案例中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知识产权协议等相关文件。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篇3

关键词:数字出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教育教学;出版产业;机遇;挑战;数字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5)01-0096-04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行业也渐渐与数字信息化进行融合。美国出版商协会公布的销售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出版业整体销售额较2011年增长4.51亿美元,达到65.33亿美元,电子书销售额较2011年增长了42%,达到12.51亿美元。我国的数字出版行业也随之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但与数字出版行业的飞速发展不相称的是相应人才的缺失,尤其是既符合出版行业职责要求、同时又掌握数字化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甚少。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与社会培养大都是沿用传统出版行业培养人才的体系与模式,教育方式滞后,教学内容陈旧,培养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发展要求,这严重制约了数字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出版应用型创新人才特征的现状分析

数字出版行业与传统出版行业不同的是,数字出版是以计算机技术与传统出版行业技能与内容为基础,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海量储存技术等多个IT技术的融合,构建的数字出版平台,让出版行业的信息内容网络化、数字化。所以,数字出版行业对人才能力结构、行业素质、应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一)从数字与出版行业融合需求来看

首先数字出版行业人才必须要对其两大基础学科(计算机与出版编辑)的知识要有一定基础,对数字出版行业的应用技术与理论支持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数字出版行业的人才必须对数字出版的传播技能、媒介运行、网络设计、数字应用等基本行业技能有所掌握。同时,作为一名数字出版行业的人才,其本质还是新闻人、媒体人,必须要有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这种素养就是新闻出版的专业素养。这种素养要求行业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熟练地掌握采、写、编、评译、校发等新闻编辑技能,追求时效性与真实性。再次,数字出版属于信息技术产业的范围,作为一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除新闻出版专业理念外,还得具备专业的数字理念、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出版产业数字化的经验与知识技能。

(二)从从业知识与能力结构来看

从业者必须学习专业的出版知识、数字技术知识、媒介经营管理以及其他有关学科等知识。同时,必须具备执行数字化媒介运行平台的能力,使数据在多平台上进行编辑出版,从而丰富编辑出版的数字形式。徐维东、许琼英对前程无忧网的数字出版人才招聘启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数字出版企业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既懂传统出版又懂数字技术、既懂内容加工又懂市场经营的“双栖”人才。而且还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细致的观察力、强烈的求知欲与责任心以及创新精神,这都是一个数字出版人才应该具备的从业素质。由于数字出版是一个新兴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众多,从业者还应具备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精神,并有较强的团体协作能力。

二、数字出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数据进行统计,我国2013年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招生单位有100左右,其中设立数字出版硕士学位点的院校约70所。当前大多数高校将新媒体传播、网络传播作为其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和图书馆学等专业的方向之一。只有少数院校确定了数字出版方向。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再加之处于政治与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高校数字出版人才教育大都停留在对于培养传统出版媒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上,使得从高校走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已经变化的行业现实,浪费人才与资源。

(一)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落伍

从国内还是从世界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来看,传统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落伍。很多高校虽意识到了数字出版时代的变化,并且尝试进行转变,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但是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无法切实有效地为学生整体规划学习与课程体系,最后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行业要求,培养模式与行业需要错位,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分离。

(二)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对于数字出版这样的新兴产业有关知识与技能的认知与学习,要有一批精于此道的老师在实践与理论上孜孜不倦地指导。但就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出版教育建设现状来看,熟练掌握数字与计算机技术,并且跨学科精通出版业务的教师不多,且在数字出版机构工作,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更少,而且出版编辑专业的教师对于数字技术精通的不多,无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只能死记硬背,缺少实践性指导与讲解。在师资匮乏的难题下,高校中甚至一些本来教授中文、汉语言的人文学科的老师“迎难而上”,去教授相关课程,其专业性也可想而知。

(三)课程内容陈旧与设置的不合理

在国内,有关数字出版的课程与学科设置可借鉴的经验还是比较少的。这就造成了很多院校开设有数字出版的课程,内容却是老套的、僵硬的,甚至是资料堆砌起来的,在学科以及课程设置中,以新闻为主,辅之以文学、出版、甚至历史的学习,在高校中屡见不鲜。受其影响,数字出版的课程模式设置也趋于僵化,没有创新型,仅有的数字出版的课程大都也是在老师死板地教授、学生僵硬地抄写听讲下进行的。这种填鸭式的灌输理论知识,使之在僵硬的知识灌输中泯灭了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全国目前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等院校明确确定了数字出版方向,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日趋完善,值得借鉴。

(四)数字出版机构的接纳力不强

目前,由于高校数字出版教育正处于转型和改革阶段,形成规模的输送数字出版人才还是不现实的,所以目前在数字出版行业最多的还是传统出版型人才,或者是IT等行业跨界人才。而且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平台运作技术是属于实践性强、专业性强和针对性强的技术种类,所以一般的数字出版机构,或者是传统媒介中的数字出版部门最多的工作人员还是技术类的,而对高校培养出来的传统型出版人才一般都是敬而远之。这是由于:传统型出版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在校没有接受过数字出版的理论和技能教育,所以先天不足;目前传统出版机构正向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平台正在建构期,需要专业的技术型和经验型人才,高校初出茅庐的学生缺乏这种技术和经验;由于数字出版是新兴行业,其内部也是处在一个摸索前进的状态,没有过多的资源去对已经成型的传统或数字出版人才就重塑和教育,而刚刚走出高校的学生需要一个实践和学习的平台。所以这就造成,在数字出版行业中,对以前的传统出版体系下培养的人才接纳力不足,缺乏教育培养耐性,导致毕业生所学非所用,人才流失、浪费。

三、数字出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对策

大数据时代,怎样培养数字出版的应用型人才,这需要高校与社会机构的共同努力与通力合作。对于两者而言,培养理念与模式必须突破,原有的体系必须重建,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也必须合理化,师资力量的培养也必不可少。与此同时数字出版机构的管理与运行机制也需要更加合理化,社会选择和社会培养机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国内外成功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

(一)转变高校培养理念

现有传统媒介的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出版行业学科的细化。梁春芳教授指出,高校的出版教育应当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树立大编辑、大文化、大媒体的教育理念。面向数字出版产业,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文化基本素养、具备数字媒体编辑出版传播技能,了解数字媒体产业运作规律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高校的发展应该走在学科与产业前沿,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顺应社会的形势。

(二)构建多元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于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形势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对于整个出版编辑学科来说,高校应当为学生设立不同的研究与学习方向,让学科更为细化,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绝对不能盲目地设定方向,或者强制为学生开课,尤其是在学科建设不完善时。其次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数字化平台中,出版行业归根到底的任务还是对内容的编辑和出版物发行,所以实践技能的教授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一定的经验积累对于学生来说,走上社会以后是很有利的。

借鉴德国的校企办学、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的双元制培养模式。主要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以“为未来工作而学习”为目标,以“职业活动的开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这是实现学校与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的一种方式。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与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紧密相连,以学代工。高校依托自身强大的教育优势,拥有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底蕴,在此基础上推动校企联合,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积累了深厚的实践与工作经验,无需数字出版机构耗费不必要的资源进行培养,达到毕业即能上岗。

在培养模式上,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编辑出版为核心内容,综合多学科进行人才培养,不单单局限在单一出版学科内。以武汉大学为例,其数字出版专业以出版理论、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理论为三大基础学科,在此基础上开设相关数字出版课程。为体现出版理论和数字技术的结合。武汉大学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类课程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传统出版理论,如出版学基础、编辑理论等;二是数字技术和信息管理,如计算机基础、软件工程、信息组织检索等。模块类课程主要面向新型数字出版业务,如电子书、数字期刊、网络游戏、数字动漫等。

(三)转变课程设置方式,加强高校师资力量的培养

高校在培养数字出版人才,为学生设置基础与专业课程中,应当根据学生和社会需求进行设置。在校企联合的双元制基础上,基础理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应同时交叉进行,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划分专业,实行多元化教学。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编辑内容为核心,经营管理、传播为主导,在统一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同时,在进行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培养教育下,设置人文素养类、出版传播类、职业道德及法律法规类等公共基础课。不同培养方向应围绕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数字出版内容集群主要开设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数字信息内容的策划组织与搜集整合、信息内容创意表达等生产类课程;数字出版技术集群主要开设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开发与应用、多媒体设计与处理以及和数字出版相关的其他技术课程;数字出版经营管理集群,主要开设媒介经营管理、媒介经济学、市场调研分析技术、整合营销、电子商务、公共关系课程。避免设置课程的重复,根据企业、学校、学生个人的需求进行个性化选择。

在高校师资方面,基于双元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的技术教育由社会实践教师与高校教师同时来负责。来自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以自己娴熟的业务技能与深厚的工作经验为基础,为学生讲解数字出版业务;理论部分,由在校老师进行讲解,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学生学习的同时,老师必须“走出去”,去一线产业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和锻炼,理论联系实际,让实践来印证理论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革,最后达到反哺学校的目的。

辽宁大学的编辑出版专业利用已有的师资,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由来自出版一线的教师带队,在编辑出版专业开设数字出版相关课程,成立了出版专业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该校还将出版业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产业人员请到学校进行授课、开展讲座、担任兼职教师等,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结语

在可见的将来,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必将是十分迅猛和繁盛的。作为行业发展的动力之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必不可缺。高校与社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积极应对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探索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模式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巨大任务。在实践中顺应趋势,继续完善数字出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市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数字出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东霞.近年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4).

[2]何迪.探讨出版人才职业化及培养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

[3]吴鹏,程放.数字出版转型期高校出版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出版教育,2014,(2).

[4]余燕.数字出版理念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初探[J].观点,2013,(12).

[5]许远.数字出版转型期出版人才能力结构的新变化[J].科技与出版,2013,(3).

[6]王东霞,赵龙祥.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开放性的三个层次[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7]陈丹,周红.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启示[J].出版研究与教育,2010,(12).

[8]郝振省,等.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Annual report on digital publishing indeustry in Ching:2012―2013[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9]王军.数字出版教育的策略选择[J].出版与印刷,2009,(4).

[10]宋艳丽.数字时代地方院校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出版科学,2012,(6).

[11]梁春芳.转型期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出版,2011,(3).

[12]陈丹,张志林.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探索[J].出版研究与教育,2010,(8).

[13]徐维东,许琼英.上海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刍论[J].科技与出版,2011,(12).

[14]张照富.数字化时代编辑出版学的变革之道[J].中国报业,2014,(4).

[15]甄增荣.数字技术环境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4).

篇4

[关键词]数字经济;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模式的服务化、销售市场的分散化与智慧物流的普及化带来了复杂结构的物流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物流各项指标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呈现翻倍增长态势,同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应用,物流路线、选址及仓储等,都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即时服务的终极目标。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的一个新业态,已经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中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改变着工作和职业的性质,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数字技术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会减少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到2030年,可能有多达2.2亿中国工人需要换工作,占中国总劳动力的30%,而物流一直被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这样的冲击,势必需要快速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空间布局、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方法与技术等已经无法适应工业4.0背景下物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体系缺乏系统性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总体思想要求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新文科建设要求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界甚至跨域整合突破界限壁垒,运用“新”(新经济、新技术)、“融”(嵌入式、交融感)、“通”(跨学科、跨领域)、“特”(有特色、很特别)的新文科思维,创新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产学合作协同优化、创新设计新时代文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科教融合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推动跨学科深入交叉互渗、跨领域深度融合贯通。这与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谋而合,因此融合新文科建设思路是深化物流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物流观看了创新教育需要将改革策略及具体举措集成在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全面的适应性体系建设上,只是通过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无法形成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单纯运用一些类似翻转课堂、课堂APP等授课技巧也只是旧有教学模式的完善。

1.2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发展趋势没有保持一致

需求的刺激、市场结构优化和技术变革等改变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增长,“互联网+”促进了传统物流产业的变革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正在让物流行业发生一场效率革命,这些都带来了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紧缺,从而制约了物流产业链的迭代更新。而物流管理教学的目标更多是旧有知识的输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更加关注课程的设置与质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竞争力、领导力、新技术开发能力及社会责任等素养。

1.3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对课程研究较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较少

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物流课程”的中心性最高,围绕该关键词,出现了“物流课程”,“国际物流”,“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高频词,也有结合行业发展背景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例如徐龙闪,肖红波(2021),吕雪(2020),潘鹏(2021)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但教改领域中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研究较少。

1.4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应用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深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层出不穷,日益创新,发展迅速。其中典型的成果是北美地区高校教学技能培训机构CaffarellaRS(2002)提出的BOPPPS教学模型,因强调激发授课对象的主动性,被全球超过100所大学和产业培训机构所推崇。因为物流同时根植于工程和管理实践的,既体现了工程与管理门类学术研究主题的综合,也体现了物流实践中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的交叉融合,因此麻省理工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物流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为我国的物流管理新文科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CDIO的核心思想在于鼓励学生以主动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之间相互交融和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重要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改革行动之一,迄今为止,CDIO在中国的发展已逾十年,但CDIO模式多数仍局限于机械、电气、化工、土木、农业类专业,因此结合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现状,我们认为“BOPPPS-CDIO”教育模式更能够有助于复合型、多元化创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1.5提高管理管理课程群教学效果的需要

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物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教学效果并不匹配。目前整个教学环节与实践中存在着重传授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化的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实践相互脱节、学生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学模式难以匹配学生数学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

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的新需求

2.1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就业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DonTapscoti在20世纪末提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年)》中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造成了物流管理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了很多新模式和新业态,例如尤其在消费市场创造了大量物流新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点,物流业中重复性、机械性劳动更容易被机器和软件替代,此类岗位大幅减少,一线工人的工作日也将因自动化而重新配置。

2.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我国非常重视物流产业人才培育,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就达396所,而物流智能化,物流平台,物流资本化,物流新零售等创新经济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模过小。从物流行业细分领域人才需求表(见表1)不难看出,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强、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二是熟悉物流服务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三是能通过数字的牵引,具备整合管理、业务和技术的能力。

3.数字经济时代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基于数字经济背景建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分层教学模式

3.1.1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通过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调研走访,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对物流管理就业状况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同时整理物流领域需要的数字技能,建立通用的数字技能分类,例如物流数字化开发类,物流数字化运营类等,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指导,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在教学目标上,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按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确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的培养。通过层次化培养目标解决学生基础差异,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课程理论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与思路。教学计划上,拟定培养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教学计划,使课程的教学计划能够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实际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

3.1.2提升教师数字经济和专业知识水平当今的物流业很难避免数字化竞争,现代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区块链,流程自动化RPA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迫切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让教师参加数字经济及相关技术的培训、学习、讲座和研讨等方式,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数字经济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引进企业教师,充分发挥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企业教师不限于物流行业,互联网、新零售、电子支付等高科技行业,这些导师一方面能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够生动还原企业营运环境。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职业指导三重师资队伍结构,进行通识教育,物流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教学,着力培养既具备物流知识技能又具备计算机、大数据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3.1.3丰富物流数字经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与需求、经济、技术、产业链等环境变化以及物流与金融,IT,工程学,建筑等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增加物流数字化运营管理的知识体系与发展动态知识学习内容,保持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在设置经济、管理、工程等一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断更新迭代的细分领域,例如物流与金融学科的融合产生出的仓管质押、代收支付、货车信贷等细分领域;物流与IT的融合产生出的车货匹配、智慧物联网等领域;物流与工程学的融合产生出的AGV、无人机、自动化仓储分拣等领域,合理设置区块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慧物流营销与管理、互联网金融与管理等课程方向,将物流与供应链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突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特色。

3.2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多渠道学习和教学

一是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搭建“数字技术+物流”教育平台,平台教程和案例数字资源库由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和完成;运用“BOPPPS有效教学模组”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架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在线课程,智慧课堂、学习通等方式丰富教学过程,并合理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学情等数据进行分析,营造参与式教学氛围,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上,持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契合,增加物流仿真实验等实践项目、企业实地研究和实习机会,激发学生对实用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考虑数字经济背景下解决复杂物流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完善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学科交融讨论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强化实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教师充分应用实训场地、设备、软件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动手完成各项模拟业务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每年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全国各项物流大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合作意识。用“课程+兴趣+社会”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鼓励学生观察家乡或者身边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物流成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物流管理等文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增加校企实习实践考核力度。企业实习不局限于熟悉物流日常操作,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沟通渠道,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同学物流实习,鼓励企业问题进课堂,课堂理论企业应用,利用APP,QQ,微信,腾讯课堂等数字手段,进行现场讨论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

3.3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解决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实行过程性考核与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实践性。构建多维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参与度和过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试卷考核,线上答题,线下调研,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评分采用试卷评分,课堂和线上讨论评分,同学互评等方式。优化评价方式。加大线上考核比例。线上考核内容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权重设计,比如线上考勤,学情考核,课堂APP讨论等,提高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现象,自发拟定讨论话题。线下学习布置进阶式任务,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学生物流方案设计能力。优化实践环节评分体系。除了考核学生现场实习表现,同时要求学生针对企业问题提出独立的方案,在最后的评选环节,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同学组成的评分组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综合得分。该分数是小组间横向评比、集体评议的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

4.结语

篇5

[摘 要] 我国出版产业已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出版产业有关系越来越紧密,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传播多元化趋势,对出版产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也给高校数字出版编辑技能人才的教育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新构建多元化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综合体系,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构建应用型的高校教学及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 全媒体;数字出版;人才培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17

[中图分类号] G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14- 03

1 数字化经营管理人才现状

据统计,当前我国200多所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主要是以数字出版编辑方向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每年向社会单位输送1万多名毕业生。目前全国各类数字出版编辑需求日益增多,保守估算也有600万人,人才的培养与需求差距太大,人力资源供需极不平衡。高校应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加大数字出版类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为全媒体更好地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1.1 高校出版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非常需要掌握数字出版技术和数字化管理的人才,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尤为抢手,人才的缺乏现象严重,一直困扰着我国数字化的进程。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出版业与新型数字出版企业,无论是纸介或者网络电子媒体,都越来越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当前从事数字出版类人员的知识结构已难以满足数字出版行业快速发展需要,尤其是进入了融媒体时代以后,高等教育出版学专业正在让日益紧迫的形势倒逼教学课程改革,出版专业类从人员也需要在时代的潮流中转型或者充实扩展自己的实力。

1.2 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时展不协调

从高校出来的学生或者只学习了技术上的操作,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或者是仅有一些传播学、社会学方面的理论,真正能够将理论运用与实践操作的人才很少。高校的培养目标没有从大出版的视角出发,仅局限于对书刊编辑人才的培养,而现在社会的多元化所需要的是能胜任包括图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等传媒的全能型编辑出版人才。如果再不改革这种培养模式,会出现出版行业在到处招聘人才,毕业生却在四处谋求工作。

2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当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统一的时候,毕业生就面临就业的困难。如今出版行业缺乏专业性的数字出版人才,现有的编辑出版类毕业生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遗憾。高校必须转变现有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形成新的培养机制与就业策略,为社会输送出一批有创新,能引领出版业潮流的先锋人才,是高校亟待解决的教育培养问题。

2.1 对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分析

据统计,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在编辑出版业内就业的仅占51.9%。而从国内外出版企业用人标准来看,应用能力强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热捧,我国大部分出版企业更多需要有专业、多技能型的人才,就业岗位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在教育、经济、法律、医学等其他学科都有一定的涉猎。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已不能适合现代出版工作要求了,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人事技术管理、销售等工作中,还要特别强调从业人才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2.2 行业倒逼高校转换教育培养理念

以行业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人才培养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的W习,而且重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编辑出版行业的背景,而且要求毕业生熟悉多个领域的专业背景。高校需要从培养模式上变革和创新,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为主要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在出版活动中的策划创意、分析和处理能力,重点培养擅长数字出版产业领域的策划、设计、编校等新媒体产业技术、管理等岗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3 商业运作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现在我国出版企业用人的趋势是从编辑出版专业向非编辑出版专业转变,在高学历人才的招聘中,出版企业偏向选择多学科和跨学科背景人才。我国大部分出版企业需要以应用型人才,具有出版的商业性与文学性的策划能力,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如果没有扎实的实务基础、不能掌握出版工作的综合技能,就不能进行品牌建设及新产品的创新及服务提升,没有能力胜任工作岗位。

3 构建高校数字出版人才教育培养途径

3.1 开展顶层设计,明确培养定位

3.1.1 教学理念的创新改革

高校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转变培养类型,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教学评价等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构建可操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数字化出版人才;再者要改革教育办学模式,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还要从重视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双驱动的教学模式,搭建多种支持平台,如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协同创新培养人才。

3.1.2 课程设置创新改革

编辑出版专业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革,实施“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综合立体长效的教学改革机制,切实提高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的数字出版选题策划能力、现代化出版业的应用能力、数字编辑以及市场营销能力,在重视人文社科教育的同时,应增加新媒体理论等应用课程的设计,如:网络通信、信息处理、数字化多媒体制作等技术,管理学、有关法律法规等行业基本知识也必须具备,还应给学生设置三维动画创意技术、平面媒体电子排版等课程,学会多学科课程的整合应用技能。

3.1.3 师资队伍创新改革

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首先就得有一批“技高一筹”的指导教师。目前国内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没有经过实践锻炼,对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够熟练,由于环境局限,难以讲授和再现出数字出版中复杂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过程,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空间。高校应给专业教师提供进入出版机构观摩考察的机会,同时可引进数字出版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与专业建设,聘请企业管理专家、技术人员、媒体行业研究者等人才参与制定专业规划、课程设置、企业实践等计划,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3.2 数字出版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高校数字出版编辑类人才培养要进一步加强度对学生海量信息发掘能力、策划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的培养,以不断适应数字时代对高素质、高水平,应用性、复合型出版编辑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尝试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等培养方式,实现人才的多样化培养目标,不断满足行业细分对人才的需求。

3.2.1 构建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出版社应充分利用本校的教育资源,采用“双元化”高校培养模式的时代加强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编辑出版、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的深系,在教学方面进行深入实践创新,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与这些专业联合培养出版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如数字出版策划、数字内容制作、数字营销及管理人才,使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加清晰,人才培养和就业更具特色和优势。

3.2.2 采取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努力,制订产学研结合标准和规范,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动企业和学校之间大力合作。高校要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定向培养和实训平台,把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出版项目的立项和参与项目运作过程,在真实生动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推动数字出版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突出专业建设特色,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3 构建行业对话,建立人才培养交流平台

第一,高校与出版企业合作教学,以市场为导向,直接输出培养人才。第二,争取出版企业作为高校教学实践基地,为师生提供直观了解企业运作和产业发展状况的平台。第三,采取国内与国外高校合作教学的方式,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第四,积极邀请行业专家与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到校作指导交流,多参加实践与教育培养交流访问,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3 数字出版人才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3.3.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字出版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培B目标,必须有超强的时代感和创新意识。高校在教育培养时首先要把创新的思维培养、方式方法、实践训练、能力评价等都应纳入到人才教育培养的全过程。编辑出版人员要具备经济、法律、营销、管理等学科相关知识与能力,市场调研分析与预测能力,以市场需求的视野去策划和设计能力,能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出版物。

3.3.2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数字出版人才最重要的是专业的策划能力。包括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特别是核心的专业能力。其次,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而言,应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另外,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运筹协调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高校设立数字出版专业可与信息工程专业、公共管理专业等应用型专业开展合作,这些专业的技术和实力可以为数字出版提供一定的技能。

4 结 语

出版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已经朝着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前进,只注重单一专业的出版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融合媒介的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创新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大势所趋。高校作为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把握好行业发展动向,洞悉动态性、前瞻性发展方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与时俱进,构建适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承担起培养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传媒人才的历史重任,为行业的发展和转型培养大批复合型、应用型的出版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当前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那就是信息化的变革,信息化的变革依托于数字化的变革,这种变革现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世界正在进入成熟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已成为贯通世界所有人群、行业的基本要素。谁领先拥有不断刷新的数字化技术,谁就名列前茅,如不把握数字化技术,必将落后挨打以至于被淘汰。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

在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数字艺术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画生产和动漫产品输出国,包括动漫业的文化产业早已名列6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动漫及其衍生产品的出口额甚至超过了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的出口。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动漫生产国,数字艺术产业的出口额是其钢铁出口额的4倍,包括动漫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政府十分重视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对动漫产业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很大的支持,使韩国在短短的10多年内一跃而成为第三大动漫产业国。英国数字艺术产业所创造的年产值已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印度近几年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使其的综合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近几年,中国对发展数字艺术产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使我国的数字艺术产业已经成为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成为信息技术及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的阵地。数字艺术产业正在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如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以及运营、出版、媒体、医疗造像、军事、制造业、娱乐休闲等诸多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同时,政府建立了一批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专门设立了高达30亿元人民币的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优秀动漫原创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并为创立我国原创动漫品牌和培养数字艺术创作人才,精心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及信息传递方式的多元化,数字艺术领域正日益拓宽,其中动漫技术就包括了二维艺术动画、三维计算机动画、网络动画、四度立体全息影视动画等泛动画现象,手机游戏、网络多媒体、影视广告、电视节目制作、科技成果演示、虚拟漫游、娱乐休闲、模型玩具等领域都被叫作数字艺术,而事实上这些概念反映的是艺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之后的一个发展历程,并且,作为不同的分,都在朝着各自的方向深入发展。由于数字艺术领域发展太快太广,似乎很难给数字艺术下一定义,然而,还是可以把数字艺术定义为:“使用以下三种方式的数码技术的艺术,将他们成为作品、将他们成为过程、或者是事物本身”。当然,对数字艺术的定义,并不是希望区分数字艺术与其他艺术的界限,而是为了获得数字技术对于艺术领域的影响,尽可能地使数字艺术完善起来。

二、科技进步,教育先行

艺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千百年来,人类科技的进步时时触发艺术创作的灵感。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曾经讲到:“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意指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不可分离。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更加成为了艺术创作的现实工具和传播载体,也因此而诞生了数字艺术和新媒体这些新的领域。同时,艺术又往往先于技术而行,良好的艺术构思往往可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促进技术的发展。有新的领域的诞生,就需要有教育的跟进,所谓“科技进步,教育先行”,教育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同时又对它们给予影响和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在近代历史上也已经发生过多次,每一次都催生了新的艺术门类以及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新的艺术教育门类和学科。因此,积极探索一条适应产业发展的数字艺术教育之路,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我国数字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数字艺术教育的起步更晚,目前,国内数字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专业教师为本科计算机专业或美术设计院校毕业,教师的年龄结构普遍年轻,真正具有数字艺术制作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高学历教师少之又少,高端人才更少。甚至存在“美术加计算机等于数字艺术”、“掌握计算机软件的能力等于掌握数字艺术能力”等错误概念,出现了懂艺术的不了解计算机技术,懂数字技术的却往往缺乏艺术基础的现象,而且工科类院校单纯注重数字技术应用,艺术类院校只注重艺术创作能力培养的弊端已经显现,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普遍存在理论性强、实践性差,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而且,大部分院校新办的数字艺术专业的学术基础薄弱,人才技能层次过低,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这些都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可避免地导致教与需之间的脱节,使数字艺术教育难以适应产业调整所带来的需求变化,因此,目前产业急需的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缺口非常大,就影视动画方向的调查数据表明,2008年的人才缺口为80万。这已成为制约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也使得数字艺术企业的运行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这些都是制约技术发展、阻碍产业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及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四、数字艺术教育的构架思考

教育的好坏需要社会的检验。我们不能脱离社会的大环境来讨论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目前,对于数字艺术教育来讲,最为紧迫的是,明确数字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数字艺术教育体系、教育模式,系统规范的数字艺术专业教材,打造课程与实训之间的创新平台。

由于数字艺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加上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这就要求数字艺术行业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因此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融艺术与科学为一体的,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表现能力、扎实的动手能力、既具备艺术素养和精通专业技能,能将数字艺术语言、运动规律体现在计算机相关的应用中,又能依据相关软件进行数字艺术新作品的创作与研发,更能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要培养高素质数字艺术专业人才,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数字艺术教育的要求,更不能适应行业和市场的需要。但通常的大学教育规律,是相对稳定的,几年调整一次,不可能随便更换。而数字艺术行业发展很快,时常会有非常大的飞跃与更新,可能在今天需要几个小时完成的功能,在新的软件里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帮你完成了,如果你还只是维持一、两年前学到的软件,那么效率就要比别人低得很多,加上行业所发展的新的东西很难反映到大学里来,因此如何以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切入点,和著名企业联合办学,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并以项目驱动和实训环节为主,坚持把实训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搭建合理的实训平台,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完全符合企业和就业的要求。从而使课程、实训、就业构成一个系统的、互动的数字艺术教育体系。

要建设一支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邀请企业、机构的业内专家担任教学顾问和客座教授,通过专家将数字领域比较前端的东西,比较高技术的内容带给学生,使学生充分掌握行业经验、技术经验。同时,基于团队的项目学习模式和多层立体教学模式无缝链接学生职场生涯,真正让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企业的核心项目进行教学,贴近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按照行业、企业的需要来确定专业课,再根据确定的专业课来按排专业基础课,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制定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上,可以采取模块化方式,将人文科学、前沿技术分解到相关模块,加强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由于数字艺术教育的范围很广,本文仅以影视动画方向进行课程体系的研讨。

影视动画方向的课程体系可以分成5大模块:

1.绘画技能

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使之具备绘画方面的基本技能,具有平面手绘动画、二维角色背景设计、二维动画设计、手机像素画设计、视觉广告平面设计、游戏原画设计等能力。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速写。

素描:系统的阐述动画素描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包含动画片中常见的各种人物、动物、场景、表情、动作等创作思想和技法。

色彩:系统地讲解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色彩绘画的基本技法。

速写:全面的概括动画中线描技术的应用、基本方法应用、以及关于线描造型的基本训练方法。

2.专业认知

了解专业发展、行业技术、基本操作,使之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以增加专业认知能力。具有前期策划、基础操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动画概论、影视技术概论、操作系统、电脑动画基础。

动画概论:系统的介绍动画的基础知识,包括创作要素、制作流程和基本制作法。

影视技术概论:全面系统的概括影视技术的发展过程。包含对影视技术的内涵、沿革和发展。

操作系统、电脑动画基础: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windows操作系统。

3.艺术素养

全面学习动画理论知识,提高动画作品鉴赏、艺术美感、动作理解及运用。具有艺术素养、动画鉴赏、培养造型美感、动画感觉的能力。

主要课程:视听语言、作品赏析、动画造型、动画场景、动画运动规律。

视听语言:视听语言概论、镜头、轴线、场面调度、剪辑技巧、电影声音等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学的本质和核心内容。

作品赏析:通过精心选择国内外经典影视动画作品,从独特的视角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深入探讨这些作品的成功和缺憾。

动画造型:系统讲解动画造型的创作基础,包括创作规律和基本方法,动画造型中分类的创作技巧,不同风格动画造型的赏析与应用。

动画场景:系统介绍动画场景制作的各种技巧,包括场景造型的构思方法、场景的空间构成、影片色彩创作、光影造型、陈设道具、场景图等。

动画运动规律:介绍加速度、力学原理、动作基础、夸张、变形等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人物、动物及自然的基本运动规律。

4.专业技能

系统学习影视动画的主体制作工具MAYA软件,全面培养影视动画制作的实战技能。具有动画建模、动画材质、动画动作、动画特效、影视动画短片制作、工业造型设计、多媒体制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平面软件、Maya制作基础、Maya制作基础建模、Maya制作基础渲染材质、Maya制作基础动画、Maya制作基础特效。

平面软件:以Photoshop、Painter、Illustrator等软件为例,全面介绍平面绘图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Maya制作基础:介绍Maya软件的功能、工作界面和基本操作,包括模型、渲染、动画、特效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Maya制作基础建模:MAYA界面介绍和基本操作应用、各种场景和角色制作、各种建模介绍、NURBS生物和人物制作、细分建模介绍和细分角色制作等。

Maya制作基础渲染材质:hypershader界面介绍、基本计算程序节点、各种贴图、贴图的绘制、强烈镜面反射的材质、灯光与阴影、复杂程序节点的综合使用、层材质和笔刷特效等。

Maya制作基础动画:动画基础操作、animatio菜单、路径动画学习、BlendShape学习、晶格、簇、骨骼、IK解算器、蒙皮、各种约束、角色骨骼、角色化设置、动画创作技巧等。

Maya制作基础特效:粒子属性及类型、粒子、流体、软体、刚体碰撞、刚体约束、火焰、烟雾、闪电、弹簧、各种动力场的应用等。

5.就业准备

完整掌握影视动画制作流程,为就业做好准备。具有影视后期合成、影视后期特效、影视后期剪辑、影视

动画作品制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非线性特效、电脑动画短片制作。

非线性特效:通过大量的实例练习,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软件的基本编辑技巧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应用级的影视编辑技巧,熟练掌握软件的核心内容和高级使用技巧,以及实际应用的操作。

电脑动画短片制作:全面介绍动画短片的制作知识,包括动画基础知识、动画短片的特点、动画制作技术、动画声音等一个完整动画短片所必需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动画短片的制作流程和方法

篇7

1 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工作推动传媒行业发展与改革的策略

1.1 树立科学育人理念,推进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朝着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进行发展。因此,高校也应站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高校影视教学工作中,以此实现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工作发展的目标。另外,相关的高校影视工作者应根据现代化影视传媒人才的需求。找准目标培养人才,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起引导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影视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更多的教育教学条件,全面地提高影视人才的培养质量,以此提高我国高校影视教学的总体质量,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1.2 完善影视专业教材,推进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的改革

在数字化时展的背景下,我国影视教学工作得到了不断地发展,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地完善、统一编撰全国的影视专业教材。在进行影视专业教材和教学大纲编撰时,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影视教学需要进行不同内容的拟定,并掌握好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影视教学内容,摒弃传统过时的影视教学理论和技术,将数字技术加入到影视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影视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影视教学工作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中和素质,提高影视教学的质量。

1.3 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推进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的改革

随着我国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我国高校影视教育教学也得到了不断地改革和创新。目前,影视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各高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内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为了满足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教育的需要,各高校应切实转变影视教学观念,不断地进行影视教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影视传媒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断地加强影视传媒专业教师的进修和学习,以此提高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的质量,大力推进新时期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

2 提高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措施

2.1 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影视修养

在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应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加以重视,并对文学、美术、音乐等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从影视教育教学的内容出发,提高他们学习色彩、光影、线条等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采取分析影视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领悟影视传媒艺术的能力,以此全面培养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和修养。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具体分析,学生可以对生动的影视艺术形象进行较好的把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影视艺术作品中的魅力所在。另外,将影视教育教学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时展的需要进行新型人才的培养,以此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2.2 采用直观性教学方法,提高影视教学的质量

对于高校影视教学来说,采用直观性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提高影视教学的质量。在进行影视教学时,可以使用专业的数码相机和数字高清摄像机等器材进行操作示范,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现场的指导,以此使学生学到更多关于影视方面的技巧和技术,深入地了解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结构,提高学生的影视专业技能。另外,采用直观的优秀影视艺术作品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影视教育教学的质量,为以后影视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影视传媒人才

随着数字化时期影视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应树立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构建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影视传媒人才。另外,以打造出一批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数字影视传媒人才。积极建立“校企共建”模式,积极为全国广大高校应积极地与企业进行合作,针对社会的需求进行高质素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以此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3 推动数字化时期影视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

3.1 及时更新高校影视教学的内容,满足现代化影视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数字化不断发展的浪潮中,为了满足现代化影视传媒行业发展的需要,高校影视教学内容应及时地更新,对该课时进行合理地分配和调整。同时。在进行影视教学时,要多增加数字影像拍摄和后期数字技术制作等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艺术创作灵感,创新影视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影视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评价影视作品能力,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独特的视觉语言,以此提高影视教育教学的质量,满足现代化影视教育发展的需要。

3.2 渗透前沿影视教育理念,为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将现代化最前沿的新观念融入到影视教学中,可以确保高校影视教学工作与数字化时期的技术同步发展。首先,渗透前沿影视教育理念,提高影视教学质量。其次,整合优化影视教学实验资源,及时更新影视传媒实验设备,将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影像、广告等实验室进行开放,以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然后,将影视教育教学体系与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影视艺术作品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影视教学的质量。

3.3 改革影视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影视艺术事业的发展

首先,采用数字技术,提高影视教育教学效果。其次,采用范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影视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平以及影视创作创新能力。然后,将影视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有效地结合,以此增加影视艺术的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后,通过集体创作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影视艺术的素养。

篇8

关键词 数字时代 动画专业 教育改革

动画产业是一个综合型的产业,它是艺术中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有人将它比喻为20世纪历史的奇迹,也有人将它比喻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艺术。动画产业将人们的生活展现的淋漓尽致,成为了当代非常知名的朝阳产业。因此,动画专业成为了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类学科。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动画专业更加丰富多彩。

1我国动画专业的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艺术很好的诠释了我们的生活现状。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的时代悄然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给我国传统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传统艺术的展示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此,将传统艺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数字时代艺术。时代的快速发展,数字艺术越来越展现出重要性。数字艺术是利用计算机艺术为根本,展现出交互性和科技性的新艺术。

数字艺术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动画艺术是数字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方式。动画艺术已经越来越受到当代人的欢迎,被大众所认可。动画艺术能够展现出高度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成为了新时代的标志。

动画行业是一个综合能力非常强的行业,它容纳了当今社会上所有知识特征,涉及到艺术、传媒、研究等多个领域,在文化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后,很多知名的动画制作公司在我国发展,促进了我国大地上出现了很多广告公司和动画制作公司,推动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动画相关的产业成为了时下非常热门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满足动画产业的发展。根据专业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有70多所学校有动画专业,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培养动画专业的人才开辟了有力的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关于动画产业有着非常高的需求,动画产业将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有很多动画公司的工作人员都是美术专业毕业的,虽然他们在技术水平方面非常好,但是在思维创造和专业水平方面相对于动画专业的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动画专业在各高校开设的时间比较短,其教育仍处在初级阶段。很多动画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从事动画创作的人非常少,更多的学生选择从事动画工匠。随着计算机融入到动漫专业中,给动漫专业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艺术创造思维和技术过硬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动画专业的教育需要遵循其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其科学、合理的教学系统。

2动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对国际的市场形势,动漫产业将成为未来文化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数字动画产业的人才非常稀缺,严重的制约了数字艺术的发展。因此,针对动画专业,设计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1动画专业的理论研究内容需要丰富

动画的发展历程非常短,通过回顾历史,动画艺术和电影艺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数字艺术开始在20世纪末期,国内对于动画专业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少,其内容非常匮乏。

2.2动画专业的课程不合理

我国很多高校设置的教学模式都是培养技术,针对这一模式,设置了计算机课程。在高校课程的设置不仅需要满足技能的培养,更要具有科学性和灵活性,展现出动画专业的特色,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2.3动画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很多院校中,从事动画专业的老师都不是动画专业的,而是研究传统艺术或者计算机出身的,也就是说,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很难传授给学生精准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质。由于动画专业教育缺乏成功的经验指导,使得很多院校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器材和计算机软件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存在着很大的欠缺。

2.4艺术创造能力偏弱

目前,我国动画专业教育主要注重技能的培训,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对于艺术创造思维方面很少专项的训练。由于缺乏必要的训练,导致很多作品没有吸引力,抄袭作品事件经常发生。动画作品是数字艺术作品的一部分,最核心的部分是创作艺术。在传统动画中,我们用笔来进行绘画,而数字动画也仅仅是将笔换成更加方面的工具,利用计算机软件。

3完善动画专业教育的措施

动画专业的教育核心是艺术创作,但是现在教育中,往往注重于技能的培训,忽视艺术创作。在教学过程中,将艺术语言灵活的应用到数字动画设计里,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动画专业知识,掌握相关技巧。

3.1完善师资队伍的力量

现在很多高校的动画专业老师都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在很多方面需要提升。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专业、实践和教学模式方面需要完善。老师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能力,还需要对所讲授的课程给予充分的准备,拓展学生的知识背景,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进行研究和讨论,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有特色的工作室,为不同时期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将自己打造成为专业的人才,能够应对市场的需求。

3.3和企业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学校和企业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高校的学生可以到企业进行实习,参与到项目设计,在实践工作中,将知识融会贯通。在平时课程安排中,可以聘请专业的人才到学校为学生讲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数字艺术时代的到来,动画专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要将以动画为基本载体,将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艺术,动画专业将开创一片新的历史,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恰逢数字时代,不断完善教育改革,有效的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