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村心理健康教育8篇

时间:2023-08-24 09:27: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学校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却一直是德育工作者感到困扰的问题。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当今学校德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以它独有的重视体验感受、重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手段。当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话题越来越热,大家都很关注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推到了风口浪尖。而农村小学却因为地处偏远、信息量小、师资薄弱和观念僵化等原因,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相对滞后。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结合多年的教研工作实践,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在农村小学,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以后教育孩子的事情也就全部交给老师了。而且他们觉得,老师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所以,我们常听到家长对老师说:“孩子不听话,你该打打,该骂骂。”久而久之,做老师的就觉得对学生的惩罚是应该的。比如,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被罚站、被罚重新做若干遍;迟到的学生被罚在教室门口站着听课。甚至,对学生动辄用语言讽刺,“你怎么这么笨!”。师道尊严在农村小学里还占有一定的位置。

这样种种现象的存在给学生造成了无形的伤害。学生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得到应有的尊重,在他们的成长中遇到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时无法被理解,偶尔犯了错误得不到宽容的对待。所有这些感到自卑、委屈、无助,开始不信任老师,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另外,农村小学在教育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习成绩的高低,注重分数,忽视育人。有些教师仍然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什么都好,时刻表扬;学习成绩不好,那就一丑遮百俊,什么对不好。这样就形成了学生片面的价值观,阻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不具备科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在农村小学教师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是学习,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至于心理健康与否却很少关注。这些教师缺乏科学理论的引导,对于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没有理解和接受,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

2、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知不准确。

一些教师虽然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改的要求,但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自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事情。我深入农村学校调研时,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有些教学校长就说,这方面不归我抓,得问德育校长。有的老师就说,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做了,都按规定上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了。

3、教师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有些教师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他们发现一些问题和现象想要解决时,感到无能为力。甚至,有的学校设置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却讲不清楚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很多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似是而非,更有甚者从字面理解其含义,将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4、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纵容了教师的行为。

农村学校地处边远,家长的文化素质整体上相对较低,很少有人知道什么“心理健康”、“心理障碍”这些名词。老百姓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老师如父母,是对学生好的,打两下没关系;老师没有错误的时候,无论怎么样对待学生都是应该的......很少有人能想到“打两下”“批评”“惩罚”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二、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科学育人观。学校领导要树立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在学校管理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倡导和宣传科学的育人理念,并通过学校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评价体系,使全体教职工形成共识,在学校形成一个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科学育人理念的教师团队。

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了解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建立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班主任教师队伍为骨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人员保障。

第三,学校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职工都应自觉地在各自工作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把适合不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每时每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篇2

关键词:乡镇学校;心理健康;留守学生

一、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圈变得更加复杂,人们每天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因此也需要一个强大的心理素质。青少年时期正是心理状况逐渐走向成熟稳定的一个时期,重视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人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也是在这一时期内,青少年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经验,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心理状况开始出现变化。如果没有对这一变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则很有可能在日后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近年的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很容易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分析原因,还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位,导致青少年无法正常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挫折。特别是在农村乡镇学校,学校领导普遍更加重视应试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引发了较多的社会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不是学生某次成绩考了多少分。

二、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农村乡镇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农村乡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而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应试考试中拿高分,尽可能减少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文化课成绩方面的差距,很多既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文化课所取代。一般来说,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了专业的教育人才和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为了能够使乡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开展下去,同时让一个地区的多个学校共享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心理健康流动小组包括两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多位研究学者,小组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深入农村乡镇学校帮助学校教师建立心理档案,以及定期进行讲座和宣传等。

2.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网络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优良的资源共享平台,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帮手。(1)通过网络实现农村乡镇学校与城市学校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2)互相借鉴经验,促进各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发展;(3)通过网络来获取专家对于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以及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定期参加培训,及时纠正问题。

3.加强对农村乡镇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对于其自身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人格的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提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仅要从教师和学生入手,还要重视周边环境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比如,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学校周围出现了很多网吧,对于刚刚接触网络的农村学生来说,网吧游戏的新颖性对学生产生了难以抗拒的诱惑,而学校又无力治理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性的政策来治理农村学校的周边环境,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的关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单依靠学校开设的几门课程,而是要从多个方面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中,家庭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在进行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特别重视与学生家庭间的联系,让父母们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中来。

总之,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农村乡镇学校,要抛弃只重视应试教育成果和学生只需文化课成绩好的旧观念,响应学生素质教育的号召,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同的农村乡镇区域的发展情况不同,因此在进行乡镇学校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各地区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作出改进。

参考文献:

篇3

一、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在农村小学,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以后教育孩子的事情也就全部交给老师了。而且他们觉得,老师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所以,我们常听到家长对老师说:“孩子不听话,你该打打,该骂骂。”久而久之,做老师的就觉得对学生的惩罚是应该的。比如,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被罚站、被罚重新做若干遍;迟到的学生被罚在教室门口站着听课。甚至,对学生动辄用语言讽刺,“你怎么这么笨!”。师道尊严在农村小学里还占有一定的位置。

这样种种现象的存在给学生造成了无形的伤害。学生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得到应有的尊重,在他们的成长中遇到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时无法被理解,偶尔犯了错误得不到宽容的对待。所有这些感到自卑、委屈、无助,开始不信任老师,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另外,农村小学在教育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习成绩的高低,注重分数,忽视育人。有些教师仍然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什么都好,时刻表扬;学习成绩不好,那就一丑遮百俊,什么对不好。这样就形成了学生片面的价值观,阻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不具备科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在农村小学教师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是学习,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至于心理健康与否却很少关注。这些教师缺乏科学理论的引导,对于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没有理解和接受,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

2、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知不准确。

一些教师虽然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改的要求,但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自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事情。我深入农村学校调研时,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有些教学校长就说,这方面不归我抓,得问德育校长。有的老师就说,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做了,都按规定上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了。

3、教师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有些教师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他们发现一些问题和现象想要解决时,感到无能为力。甚至,有的学校设置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却讲不清楚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很多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似是而非,更有甚者从字面理解其含义,将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4、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纵容了教师的行为。

农村学校地处边远,家长的文化素质整体上相对较低,很少有人知道什么“心理健康”、“心理障碍”这些名词。老百姓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老师如父母,是对学生好的,打两下没关系;老师没有错误的时候,无论怎么样对待学生都是应该的......很少有人能想到“打两下”“批评”“惩罚”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二、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科学育人观。学校领导要树立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在学校管理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倡导和宣传科学的育人理念,并通过学校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评价体系,使全体教职工形成共识,在学校形成一个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科学育人理念的教师团队。

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了解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建立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班主任教师队伍为骨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人员保障。

第三,学校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职工都应自觉地在各自工作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把适合不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每时每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篇4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自我教育 教学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滞后了许多。笔者现就这几年在农村进行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调查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

(一)家庭因素

现在大多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和溺爱。此外,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严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相当一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观念,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考虑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此外,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这些都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容易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

(二)学校因素

现在部分学校教育弊端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学习为苦差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正是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素养,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此外,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方法

(一)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疏导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方法

1.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寻找合适的释放渠道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作为学生不能随便压抑自己的情绪,一定要给自己的坏情绪找到正当的合适释放的渠道。这其中比较恰当的有:找父母倾诉、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等。

2.提高自信,保持健康的心态

自信是人们充分估计自我力量的一种内心体验,有了自信才能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而现在很多学生缺乏的就是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脑子比别人笨。干什么事总是先给自己定个调,“我不会”、“不好”……其实不然,正常人的大脑无论是体积、重量还是构造都相差无几。因此,在学习能力方面也应相差无几。成功的起点是自信,只要保持一种健康心态,树立信心并踏实地学、认真地学,定会取得好成绩。

3.拒绝孤僻,达到人际的和谐

经常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快乐,分担自己的痛苦,这样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很多人不愿意甚至害怕与人交往,这是一定要改正的缺点。

(二)开办家长学校,改变家长传统的教养方式

通过科学讲座、座谈等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并能够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题。尤其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他们的教育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规律。

(三)抓住课改契机,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学校要多开展适合他们年龄心理特点的有益活动,采取各种方法拓宽预防渠道,让心理问题远离中小学生,保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

教师是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1)知识结构上。从原来只要求会处理局部知识,到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发展到要求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

(2)教学能力上。从模仿他人进行教学,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成为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

(3)教学手段上。从使用传统的书本、黑板、教鞭等进行教学,到掌握使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等基本电教手段,发展成为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

2.教师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主动提高心理素质

(1)教师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改革

首先,要调整认知偏差。由于人们对压力的理解不同,在同一环境里,人们经常体验到的压力的程度也往往不一样。因此,积极修正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其次,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如果以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为参照标准,许多教师确实都会感受到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应该坦然地接受它,而不应整天沉浸在自我怀疑、自我贬低的消极情绪之中。

(2)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

篇5

教师的育人观念要与时俱进,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从而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目前,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是现在的生活内容的变得复杂了,学生接触到的不健康内容很多,给学生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上家长对这方面的忽视,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只要成绩不要健康的现实利益驱动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严重的扭曲,而学生自身又没有很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非常规的心理状态。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先要有一个正确健康的心态,明白自己的使命是教书育人,而不是为了几个分数教书的,把自己的心态摆正了,然后再去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的长处,积极地跟进积极的教育,让学生克服不利因素,看到自身的积极因素,每天都能正确。积极地进行学习。对于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才能赏识农村学生的积极心理,才能给农村学生自由发展的契机。这样,正在发展中的农村学生就能够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行事,自由地发挥自身的长处,体验自主发展的乐趣。

二、培养健康心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把学生的内在潜能开发出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只有有了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培养。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并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以至于学生大多存在心理方面的疾病,如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经常违反学校的纪律等。如果一个学生有了这样的心理,教师不能够及时给予疏导和教育,久而久之学生便会积重难返,在我行我素的道路上一直错下去。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学生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务必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到突出的位置,务必要心理健康的课程开齐、开全,要对此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制度的层面形成一定的章程,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三、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重视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师要获得学生的这些信息,必须通过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的所想所感。可以说,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是辅导学生的“金钥匙”,是帮助教师塑造学生心灵的有效利器。由于师生关系并不能绝对平等,教学活动的严谨性与学生的活跃性时时存在着冲突,常常导致师生沟通上存在陌生感和隔阂,所以,心理辅导教师应始终把自己放在主导和主动的位置,积极创造心理辅导的条件,拓宽师生感情的沟通渠道,要关心每一位性格和兴趣不同的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体察学生成长的苦恼,知道他们的苦恼所在,对症下药,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教育他们要有积极的心理,开朗豁达的思想情感,这样才能以健康向上的心灵来迎接困难的挑战,为自己开辟宽广的人生道路。

四、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篇6

【关键词】农村儿童;留守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重点问题

1、亲情缺失导致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渺无,他们从小缺少父母关爱,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从调查结果看,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沟通方式大多是通过电话,有的两三个月一次,有的半年或一年才一次,有的甚至几乎不通话。在电话中,大多数父母也只是简单地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身体情况、有没有听爷爷奶奶的话等一些较浅层次的问题,而对于孩子的生理心理、情绪波动和性格转变等方面则往往注意不到,因此许多孩子反映“好像跟父母没什么话好说”。

据新华社报道:某村小学教师对身边的“留守儿童”表示极为忧虑,认为这些留守儿童多数由爷爷奶奶带着,缺乏父母的关爱,个性比较封闭;低年级的学生大多调皮,到了高年级性子就会变得古怪,不爱说话也不爱学习,不爱与别人交流,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协作意识淡薄。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里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孩子。

“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是不是不要我了?”在一个留守儿童的日记中,孩子这样呼唤。“我不要衣服和食物,我要爸爸和妈妈!”一对外出打工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经常买些漂亮衣服和好吃的东西寄回或托人捎回家,没想到孩子却是这样说的。

2、缺乏管教力度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

青少年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悉心关爱与正确引导。但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对其错误行为无法及时给予纠正;同时农村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行为失范和越轨。

根据我们对学校教育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学校及教师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存在着很多困难,87.4%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比父母在家的孩子教育难度要大得多”;同时有78.5%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品德行为比正常孩子要差得多了”。某农村中学校长介绍说:“在学校所有班级中,每个班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中,大部分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行为失范问题在初中阶段的男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大部分都在学校住宿,有的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观念滑坡和纪律意识松懈,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某中学一位男生本来学习成绩不错,每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自从父母到外地打工去了,孩子一个人在家孤独无聊,就经常邀请社会上游手好闲的小青年来家里喝酒、赌博,没过多久,就输了2000多元钱,由于害怕父母知道了要受到惩罚,于是在那几个小青年的唆使下,竟然干起了蒙面抢劫的勾当,很快被公安机关抓获,父母知道后,悔恨交加,但为时已晚。

3、留守儿童倍感孤独,尤其渴望各方关爱

90%的农村留守儿童不愿意向别人吐露心声,几乎所有的留守孩子都表示“很孤独,特别想爸爸妈妈”。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往往显得更加内向、孤僻、偏激。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的孩子会把心里话对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说,有90%的留守儿童会把心事藏在心里,谁也不告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产生。

我校留守孩子珍珍特别想外出打工的爸爸,经常睡到半夜要找爸爸,有时候做梦还会喊“爸爸救我”。白天的时候,珍珍经常盯着电话发呆,接到爸爸的电话就很高兴,可当她爸爸回来时又认生,躲在一边不出声了。令人心酸的是,有一半的留守儿童表示:“想和父母一起在打工的城市生活和学习。”另有一半的留守孩子不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原因则是“城里上学太费钱。”

我校留守儿童东东说,“以前爸爸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一起干活,爸爸还经常和我玩。现在爸爸走了,我觉得妈妈的脾气越来越坏。她要干很多的活,里里外外的事情都忙不过来,根本上就顾不上和我说话。”

4、父母万般牵挂孩子的成长,但又迫于无赖力不从心

“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去年春节我儿子从睡梦中哭醒,我妻子问他哪里不舒服,我儿子说了一句话:‘我梦见你又走了……’,我的眼泪哗地就流下来…… ”

“现在每天晚上都在做恶梦。儿子一岁半时,我因为生活所迫,将他送回老家让奶奶抚养。他那时才一岁半呀!!!!我和妻子走的时候没敢让他看见。心里这难受啊!!!现在他10岁了,在老家上学,我们依然是海角天涯。”

“我女儿现在7岁了,到今天我们和女儿呆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年。每次过年回家看望女儿,问她想要什么礼物的时候,她总会说‘我什么都不要,只是希望你和妈妈早点回来’。过完年又要上班去了,女儿总会抱住我们说:‘爸爸妈妈,我不希望你们走’;真是令我们心酸。我夫妻俩老家都住在农村,都是为了脱离那贫穷的生活环境,才抛家弃子、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实在没办法,女儿,对不起你。子不教,父之过。”外出打工的父母们如是说。

大多数父母都出去打工的孩子,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被寄养在亲戚邻居家里。上了岁数的爷爷、奶奶往往不但要替年轻人种地,还要负担沉重的家务。一个留守孩子说他的奶奶在农忙时期负担太多的农活,没工夫给他们做饭吃,一家人天天吃面疙瘩和稀饭馒头,整整吃了三个月。为了帮助家庭,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承担了较多的家务或者沉重的体力劳动。一多半的留守孩子“经常”或“有时候”干农活,他们表示:“父亲在家的时候从不干农活,只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就行了。” 留守儿童承担过多沉重的体力劳动,这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解决对策探讨及改进措施建议:

1、留守儿童的大量产生和长期存在,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等体制不合理、不完善的产物。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这是每个家庭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权利和要求。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是每个儿童的基本权利和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数以千万计的年轻父母在外出打工时,不得不做出与自己的孩子相分离而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照管的选择。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这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2、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教育专家建议,作为父母,应该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降低母亲的“外出率”。一般来讲,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比较大;但如果有父母中的一方尤其是母亲在家,影响则要小得多。作为学校,应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优势,承担起更多的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填充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利用互助互学的同伴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同时教师应增加与留守儿童的接触机会,及时进行角色上的转换,即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变为对孩子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等各方面均有关照的临时父母。

3、留守儿童的大规模产生和存在,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现象。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导致对留守儿童状况的了解十分有限,决策缺乏依据。但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很多问题,比如社会普遍关注的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品格修养问题、教育管理问题等,都必须依赖更深入的专门调查资料来进行分析。我们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及对策研究。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专门培训,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4.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以心理辅导为例,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等。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二、在农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000年初,教育部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随后,教育部出台了许多“减负”的规定与措施。强调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应抓住契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求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使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农村中小学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摇篮。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大力开展教研活动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领导机构上,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组织管理上的混乱,造成了工作中的无序与被动;在教研机构上,各中学、学区设置教研组的少之又少,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的更是难得一见,理论指导的缺乏,导致了实践工作中的盲目,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

3.从实际出发,确定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在国家颁布统一的实施纲要前,各校要借鉴发达地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基础,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在师范院校的支持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效。从目前的情况下看,短时间内对众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不太现实,教师的培训可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可采用专家下校指导、短期培训、教师自我进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独特的工作方法。

6.努力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的形式外,还要大胆尝试下列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与熏陶;强化团体心理辅导,应对“群发式症候;搭建新媒体平台,拓宽心理教育手段;聚焦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教育范围等。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与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各方面工作都比较薄弱的现实,期望短期内大规模地、全面地铺开是不可能的。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与《纲要》精神,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稳定地开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7).

[2]高飞,叶少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4.

[3]张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11.

[4]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辅导,团结出版社.

[5]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8.

篇8

一、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行为现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1)对自己评价较低,缺乏自信。(2)情绪变化和波动较大,容易冲动。(3)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出现混日子的情况。调查发现:有65%的人目标模糊,有12%的人没有目标,有15%的人有短期目标而无长远目标,有8%的人有长远的目标。由此得出,有大部分人学习缺乏动力,整天在被动的学习,因此效率不高,精神压力大。这也是农村中学存在量大面宽的学困生的原因之一。(4)自控能力较弱,看待问题容易表面化和片面化。(5)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6)冷漠、孤僻;羞怯、胆怯、羞涩;交往情感闭锁;(7)攻击性强;敌视甚至仇恨。(8)竞争意识不强;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薄;(9)厌学、嫉妒。

2.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条标准:(1)与别人相似;(2)与年龄相符;(3)善于与人相处;(4)乐观进取;(5)适度的反应;(6)面对现实;(7)思维合乎逻辑。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是:(1)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开设专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评价。(2)农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重视程度低,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是一个摆设,没有起到任何作用。(3)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结果可想而知。(4)农村学校用传统的说教式、单一的德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

二、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变评价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战略高度的位置。

要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全体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齐心协力,用制度作保障,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符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目标和内容,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板报、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农村中学极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几乎为零。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是必要保障。

5.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6.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教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