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特征8篇

时间:2023-08-24 09:27: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低碳经济的特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低碳经济的特征

篇1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地域

Abstract: The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demand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calls for new requirements to landscaping design. Regional feature is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 specific region, including the landscape formed by natural causes, and the earth landscape formed by the reformation on nature by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These landscapes are not only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garden style in the history, and also the source of important basis and styles of today'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desig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asing on the regional feature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reg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人类和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功能,在风景园林学科中,这种关系体现的尤为明显。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运用自然因素非凡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美丽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不仅能够反映不同地域的地理、地貌等自然环境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不同,导致当地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文化传统特征,使当地的风景园林出现风格迥异的面貌。 由于区域气候、水文、地理等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特征,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和地域景观。不同的地域特征影响这一地域的方方面面,以地形地貌作为造园主要载体以植物材料作为造园的主要元素的园林景观,与地域特征的关系更为密切,不同的地域条件形成了不同的风景园林类型,各地域的优秀园林作品都是在尊重地域基址的基础上形成的。每一片地域的气候、土质、人、动物、植物和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次次事件凝结为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刻穿透力的人文精神,一方土地上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聚集浓缩成地域的风情特色。设计师和业主在深入理解和融汇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园林的精品,这些园林景观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它们体现着地域的特征、时代的特征和地域的人文精神$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发展趋势

1.风景园林设计以生态为核心

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各种依存方式的重要性。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就如同植物嫁接一样,如果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选择不当,嫁接就很难成功。同样,如果风景园林师在设计中随意去掉一些景观元素,或破坏了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极有可能在许多层面上影响到原先错综复杂、彼此连接的景观格局。如前所述,这类设计手法对于非自然环境而言,造成的后果还不是很严重,只不过是原有景观类型的消失而已。然而,对于那些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来说,这样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就会造成破坏自然的恶果,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获得成功,强行实施后或者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或者代价昂贵。

2.合理配置乔灌木与纯草坪的比例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一些城市的绿化中刮过一阵大草坪风,不切实际地学习欧洲的疏林草地或开阔草坪。北京市也不例外。但是北京地理气候环境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怕晒)决定了大草坪既不生态,也不完全实用。风景园林设计应该坚持合理的植物配置结构,我们提出了绿地树草的种植比例结构:乔灌木占到绿地的70%以上,纯草坪不得超过30%,在实际掌控中,纯草坪只占绿地总面积的23.7%。以上比例是一个原则要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搞一刀切。

3.风景园林设计以地域为特征

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某个地区中,各个景观元素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与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相结合,构成人们所观察到的景观类型。景观设计应从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型和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工景观元素,营造出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景观类型,以及适应当地生活习俗的观察和利用景观的方式。风景园林师应是坚定的“完美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不应满足于场地本身的景观塑造,而应追求本地区地域景观的完整性。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层面

气候层面

气候的差异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它影响到地域的水文条件、生物条件以及地形地貌,也造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地域园林风格的形成。中国古典园林中岭南园林建筑占地面积较大,而且往往连宇成片,这是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而取得遮荫的效果,同时也便于雨季的内部交通和防御台风袭击。另外,植物是园林中最重要的造景要素,并且受气候的影响最大,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着具有差异性的植物品种和植物群落,植物以其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形成园林的主体景观,也构成每一种园林类型的典型特色。优秀的风景园林师总是善于观察和发掘乡土植物之美,并把它们运用到园林设计中来,这也使得某一特定地点的设计作品注定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建筑可以迁移仿造,有些植物只有在其适应的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巴西风景园林师布雷・马克斯开发了巴西热带植物的园林价值,使那些被当地人看作是杂草的乡土植物在花园中大放异彩,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

文化层面

文化传统最能代表一个地区独特的景观风貌。因此,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的体现最能反映当地的地域特征。传承地域文化源于一定地域生活的经验所形成的地方传统、风俗礼仪、建筑风格、园林样式等,能唤起人们对场地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而现代园林设计的趋同化导致了对这些地域文化的漠视,造成人们与园林作品之间的情感割裂。风景园林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并非简单编撰历史典故或赋予各种景点、景物以文学描述、图解符号而应该充分利用场地内历史遗留的痕迹,如对土地的利用方式,独特的手工工艺,建筑的布局模式,生活生产工具等,来建造富有场所精神的地域性景观。

植被层面

在城市绿化中一些房地产项目中违反植物生长规律,大量使用所谓的名贵树种,造成“水土不服”,植物成活率低。植物本无贵贱之分,任何一种植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都有其生存的理由。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区别,没有贵贱之分。倡导乡土植物当家,这是生态优先的最直接体现。不适应城市生长的植物,再漂亮也不能用,决不能做劳民伤财、好看不好用的事。同时,要倡导在乡土植物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引种、驯化、推广,最大限度地促进植物种类多样化。要突出以绿为主,倡导乔木为主的复层结构配置,植物配置要形成自然化、生态化的群落、色彩和层次景观效果。在方案论证审核中要把好关。

结束语

景观设计是一个人为的过程,完全顺应自然过程不加任何干涉的设计是没有的。但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设计,特别是大尺度的设计,在某种程度就是对自然过程进行管理,设计的本质应该遵循自然的过程,将创作作为自然演进的一个部分,延续区域的自然特征。

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的产生,来自于多个方面,包括社会的变革、思潮的转变、历史的延续、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的出现等等,但如果我们看到上述历史的花园与现代风景园林作品,包括我们自己的实践作品,就不难看出地域特征是景观形式的主要来源之一。任何土地都有属于它的特征,设计师可依据地块中或是更为广泛区域内的地域特征,来寻求景观设计的形式语言。从地域特征上生成的景观形式,必定是属于地区的、属于民族的,也是属于中国的,我们的实践就是朝着这个方向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风景园林;地域特征;规划设计

引言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风景园林学科中,这种关系体现的尤为明显。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由于世界上各区域气候、水文、地理等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特征,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和地域景观。

不同的地域特征影响这一地域的方方面面,以地形地貌作为造园主要载体以植物材料作为造园的主要元素的园林景观,与地域特征的关系更为密切。不同的地域条件形成了不同的风景园林类型。各地域的优秀园林作品都是在尊重地域基址的基础上形成的,每一片地域的气候、土质、人、动物、植物和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次次事件凝结为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刻穿透力的人文精神,一方土地上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聚集浓缩成地域的风情特色。

地域特征简述

某一地域范围内存在显著区别于其他地域的各种显著事物、标志及表征,统称为该地域的地域特征。以地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可具体细分为地域自然特征及地域人文特征两大类。

1、地域自然特征

地质地貌

不同类型的岩石,表屡不断被风化,从而形成了人类厦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土壤。地域的地质土壤情况,是决定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一个重要园素。地貌,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多种多样的外貌和形态。地球表面,一方面受地壳运动、岩裳活动、地震等内动力影响,另一方面.受气镔中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等外动力影响.形成丰富的地貌类型。

(2)气候气象

地球外圈层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活跃的因素,满足地球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其周年的变化,形成了地域常年的气候气象特征。

植被

植被是^居环境建设中一十需要高度重视的因子。由于植物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语汇,是体现风景目林学科生态属性的主要方面,是人居环境建设中活的园子,因此,地域植被特征对园韩作品影响特别大。

水文条件

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人娄生活更是不能没有水。自远古以来,人类即自觉的择水而居,滨水地带几千年来更是成为了人类高强度、高频率活动的地带。

2、地域人文特征

(1)历史背景与遗迹

任何一片地域,都有其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历史。研究历史背景.深^研究地域发展脉络。了解地域人文特征的起源及变化情况。设计时,只有把对地块的思考放在一个整体、宏观的时空背景下,充分调查了解地域历史背景,才会对地域

人文特征产生及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全面地了解,才能在设计中期及后期,有的放矢,论之有据。

(2)人文符号

人文符号是一项十分有代表性的地域特征形式。从古至今,人类为了表达自身的存在和思想,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了大量人的文符号。时至今日,符号更加承担了信息传播的功能,一个好的符号设计,会充分表达地域人文思想,在人们心里产生巨大共鸣。

民俗风情

由于地理位置、等各种原因,每个民族,经过若干年演变和发展,总会形成一些特有的传统风俗习惯。这些习惯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出现,具有大规模的时空连续性、社会性、集体性、地域性等特征,主要通过语言文字及相关行为活动传播及传承后代。很大程度上给民族打上了特有标记,成为了十分有代表意义的地域入文特征形式。

社会特征

相对于历史背景,该项更多的从社会现实功能角度来剖析地域人文特征。社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产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情况都有所不同,人对社会的现实需求、社会对人的规范,也在随着时代

改变而改变,从而导致了地域人文特征呈现出社会性、时代性的一面。

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和应用

1、地域自然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1)地质地貌对风景园林规划的影响表现在分布上,不同的地区有其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例如高原、山地、丘陵、平原以及盆地等地形,它们各有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因此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时要特别考虑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例如江南风格的园林和北方的会有明显的不同就只是这种情况。

(2)气候的差异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 它影响到地域的水文条件 生物条件以及地形地貌 也造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 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地域园林风格的形成。中国古典园林中岭南园林建筑占地面积较大 而且往往连宇成片 这是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而取得遮荫的效果 同时也便于雨季的内部交通和防御台风袭击而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 充沛的阳光温暖的气候 晴朗的天空 使室外生活极为适宜 所以以托马斯 丘奇为代表的加州学派就发展出了带有露天木制平台 游泳池 不规则种植区域和动态平面的 加州小花园 适合当地的气候和人们的生活。

(3)植物是园林中最重要的造景要素 并且受气候的影响最大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着具有差异性的植物品种和植物群落 植物以其丰富的色彩 多样的形态形成园林的主体景观 也构成每一种园林类型的典型特色 优秀的风景园林师总是善于观察和发掘乡土植物之美 并把它们运用到园林设计中来 这也使得某一特定地点的设计作品注定是独一无二的 因为建筑可以迁移仿造 植物只有在其适应的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有更多的植物种质资源,使风景园林师有很好的条件利用丰富多样的植物创造出适合于各种地域特色的景观。东西南北中各区域正是因为不同的气候,生长了多种多样的植物种类,凸现了特色的地域特征。北方园林正是由于春华、夏绿、秋收、冬藏四季景观的变化形成了特色的季相园林景致,我们应该发扬它,而不一定要把南方的椰子树、棕榈树做成雕塑安放在北方城市的大街上。

2、地域人文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1)历史背景与遗迹因子。历史遗迹是人类在地域上活动和作用留下的种种印记。这些印记,直接反映长期以来人们与地域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样也是地域特征的一笔宝贵财富。在设计中,应该加以合理利用与保留,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旧有景观结构与要素进行了新时代的演绎与新功能的表达,而不是随意抹煞。

(2)人文符号因子。在后现代主义代表的众多设计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文符号因子在设计中的应用。如1972年设计的富兰克林纪念馆,他将纪念馆主体建筑置于地下,而把旧有故居建筑形式当作了符号来应用。在红砖铺砌的广场上采用了故居建筑平面形式的白色大理石铺装图案,用不锈钢架子勾画出了故居的建筑轮廓等手法,都是在通过景观营造,对场地进行符号化隐喻,来表达旧建筑的灵魂,使得整个景观细部,充满生活情趣和地域特色。

(3)民俗风情因子。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伴随着人们不同生活习惯与地域文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风延续至今,也对地域的开发与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概念规划,应该重点对地域民俗文化因子进行挖掘和在景观环境中表达。

(4)社会特征因子。当今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格与面貌己经同传统古典园林有

了千差万别,其中园林作品所处社会时代不同,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当今园林建设己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满足广大市民休闲游憩等各方面的社会需求,而不是服务一家之需。因此,现在的园林作品更多呈现出来的是开敞、外向的面貌,通过各种类型场地来满足各类人群的社会需求。在发展的历程中,其始终以保持公园社会公益性为前提,注意跟随时代需要扬弃既有状态和管理方法,运用更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理念指导园林建设。

三、结束语

地域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发生着变化,通过景观设计的途径,挖掘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土地,属于自己的景观特色。尊重历史地段的传统风貌的真实和完整,不拘泥于传统,不强求历史遗产为适应现代生活做出牺牲;探索所有可能的工程和管理措施,采取适应设计,在尽量不改变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完善交通、消防、公共设施,提高环境和居住质量,将是每一个建设者和规划设计师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干今琪.利用地域特色创造景观个性[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

篇3

关键词:地域特征;风景园林;设计

风景园林的设计属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建设项目,设计风景园林,既与城市发展规模以及建设水平相关,还会对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产生重要影响。在设计风景园林过程中,设计人员需从城市环境的构成特色以及与园林主要建设目的进行考虑,重视对不同城市地域特征的了解,让风景园林设计最大化发挥自身美化城市的效果。

1 风景园林设计中地域特征分析

1.1 文化特征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遵循地域人文特征的发展规律,并使其得以延续,是现代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风景园林设计中展示其所在城市的文化及社会特色是一项重要的目的,所以,园林的设计需要与城市特有的文化氛围相搭配。比如,丽江、青岛等城市的风景园林设计,就针对旅游城市的特点,让其风景园林可以充分展示出城市的风景特色;洛阳、杭州等地设计风景园林,则应突出城市文化底蕴,表现城市的悠久历史与人文内涵。由此可见,地域中包含的人文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风景园林设计的主体风格,加强重视风景园林设计中具备的文化特征,更加突出风景园林设计对城市发展的推动效果。

1.2 自然及应用性特征

地域中的自然特征,比如,地形、植被、气候等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统一的地域之中,不同的自然特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比如,以山地为主的重庆、四川等城市[1],根系较发达的乔木是主要的植被类型,较少种植草皮,因为乔木类对土壤有较强的稳固能力,使土壤能够较好地抵抗雨水的冲刷。同时,乔木具有高大、繁茂的树冠,可以很好地发挥遮荫、避暑的作用,对那些高温、高热地区起到良好的降温效果。

由此可见,风景园林设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分析不同的自然因素、地域建设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确保风景园林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还要考虑到其特有的应用性质,不同地域对风景园林设计的预期效果存在差别,有的园林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游览的需求,园林就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状态,在园林中设计更多的休息区以及自由应用区,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便利。

2 地域特征下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分析

2.1 调查地域自然特征

城市中的自然特征对风景园林设计的植被应用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绿植是风景园林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2]。所以,设计人员需在规划之前,了解城市具备的自然天气以及水文条件等,通过查阅当地自然地理档案的方法,更加全面地收集信息,充分分析城市中的自然特征,使植被的挑选更加合理。尽量使用当地土生土长的植物,设计出来的景观会更加适合地域的自然特征,还能够突出园林的自然美,土生植物在园林中也可以获得更加健康的生长,更好地体现园林设计的科学性。

2.2 了解地域文化,调查风景园林设计的应用目的

为了让风景园林设计风格能符合地域文化特征,设计人员应深入市民生活之中,通过观察、访谈、阅读城市史志等方式,掌握城市的文化及风俗[3]。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可以充分地表现出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使风景园林更具独特性,避免发生园林风格大同小异的状况,也使园林景观可以更好地与城市风格相融合。比如,杭州的西泠印社是浙江篆刻家的聚会之地,其风景园林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金石创作的特色与气质。

另外,设计风景园林时,设计人员应调查不同地域园林设计的投资数额以及实际应用目的,调查投资金额状况是为了在设计中,可以更加合理地选择相关植被资源及建设材料,使风景园林规划与城市应用的实际需要相一致。调查应用目是为了确定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模式,使风景园林最终的设计风格可以与地域建筑的整体要求相一致,更好地发挥风景园林自身所具备的应用意义。

3 结语

风景园林的设计只有将地域特征作为主要参考内容时,才能实现别具一格的设计特点,并且实现人文地理、历史与地域建筑的自然融合,进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结构状态。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能够更好地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实现风景园林与城市建设整体形象的有机结合,突出风景园林的人性化、地域化特点,使风景园林设计获得长久进步。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沉积型高岭土矿床;形成环境;层位特征;找矿前景

中图分类号:TD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2-0057-02

景德镇使用的陶瓷原料主要是以岩浆岩型为主的瓷石(土)矿,像最出名的鹅湖高岭村的高岭土、几大瓷石(土)矿如大洲矿、三宝矿、宁村矿及柳家湾瓷石矿等矿床均属于岩浆岩型矿床.在景德镇地区沉积岩中有无高岭土矿?它的规模如何?有无开采价值?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景德镇市昌江区鱼山镇新桥村和新柳村,就发现有沉积型的高岭土矿,它顺层产出,产状平缓,有5层矿体,预测远景储量约1000万吨;另外在乐平众埠镇段子畈也发现有沉积型的高岭土矿,为单层产出,已提交333资源矿石量为10.39万吨。

一、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形成环境及层位特征

(一)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形成环境

矿于侏罗系下统林山组的长石石英砂岩中。而林山组下部为石英砂岩夹粉砂岩、泥灰岩及砾岩,产植物化石。上部为杂色砂岩、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产植物及瓣鳃类化石。从石英砾石、泥灰质及细屑物这些沉积特征看,应属于湖泊环境的沉积物。所以在侏罗纪时代乐平――景德镇地区是一个湖泊区。成矿作用过程主要受沉积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所控制,成矿物质来自陆源剥蚀区的原岩及原生矿床的风化产物。

(二)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层位特征

其层位位于侏罗系下统林山组,由杂色厚层状粗粒岩屑砂岩,灰白色、浅灰色厚层状粗粒―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灰色钙泥质粉砂岩,钙质泥岩和灰黑色含炭页岩等组成。区域上厚658米。岩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倾向为305°~345°,倾角为25°~35°。中粒至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矿体),灰白色、浅灰色,砂状结构、块状结构。矿物成分:长石约占20%~25%,石英(和硅质岩屑)约占60%,云母2%,其余为粘土矿物。受风化作用,长石部分已风化为高岭土。林山组上部为白垩系上统赣州组的紫红色砂岩,下部为煤系地层。

二、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矿体特征(以新桥矿区鹊湖矿段高岭土矿为例)

(一)矿体的形态和产状特征

矿体为浅灰色―灰白色中粒至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矿体呈层状产出,受层理控制。其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倾向305°~345°,倾角25°~35°。由于矿体出露地表,沿矿体走向有多处开采坑,另有7个槽探工程控制。矿段内矿体走向延伸长约500m,矿体垂直厚度7.5~11.5米。

(二)矿石质量、矿石类型、矿石品级及其分布变化情况

1.矿石物质组份。矿石为灰白色至浅灰色、强风化至半风化长石石英砂岩,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20%~25%),石英(和硅质岩屑)60%,云母为2%,其余为粘土矿物。受风化作用长石部分已风化成高岭土。

2.化学成分。矿石化学成分SiO2最低69.09%,最高分79.82%,平均为73.57%。Al2O3最低为13.14%,最高为20.33%,平均为17.85%。TiO最低为0.49%,最高为1.1%,平均为0.78%。Fe2O3最低为0.30%,最高为0.74%,平均为0.47%。K2O最低为2.20%,最高为3.46%,平均为2.67%。Na2O最低为0.38%,最高为1.21%,平均为0.78%。MgO最低为0.17%,最高为0.44%,平均为0.26%。CaO最低为0.019%,最高为0.029%,平均为0.024%。烧失量最低为3.12%,最高为3.96%,平均为3.39%。矿石化学成分表现为高硅(SiO2),低铝(Al2O3)。塑性指数为8,Fe2O3、Na2O、CaO、K2O、TiO、MgO含量较低,为一般的建筑陶瓷原料。

3.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原岩为砂状结构、块状构造,部分原岩结构已破坏。

4.矿石类型。矿石自然类型为强风化高岭土矿石、半风化高岭土矿石;矿石工业类型为第三类:瓷土、瓷石矿石。

5.矿石品级及其分布变化情况。矿石因Al2O3含量较低,品级只能达到Ш级及等外品,一般都为III级。矿体浅部风化相对较强,质量较好。长石石英砂岩在走向上较稳定,但沿倾向上因风化程度不一样,矿石质量有一定的变化,强风化、半风化均为矿石。

(三)矿体(层)围岩及夹石

区内矿体顶板为黄绿色、青灰色砂岩。矿体的底板为灰黑色炭质页岩。矿体(层)局部见少量炭质页岩、青灰色砂岩,其厚度为0.5~1.1米不等。

(四)矿床成因类型

矿体为强风化至半风化、灰白色至青灰色长石石英砂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长石多风化成高岭土。矿体呈层状产出,沿走向及倾向延伸较稳定,与围岩接触面较清楚。依据以上地质特征,该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型风化残余矿床。

(五)新桥矿区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规模特征

根据景德镇市地质队对新桥矿区鹊湖矿段实施的工程控制,已提供高岭土原矿(122b)基础储量40万吨,预测5层矿体远景储量约1000万吨,为大型高岭土矿床一处。所以沉积型高岭土矿床其规模一般为中-大型矿床。

三、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应用范围

沉积型高岭土矿主要用于制地面砖及琉璃瓦,矿石质量符合要求,产品质量较好,矿石采出后可直接运送到建筑瓷厂销售,为地面砖及琉璃瓦的主要原料。

经景德镇某建筑材料厂试验:

(一) 制瓷物理性能

通过试验,矿区瓷土制瓷物理性能一般比较稳定,淘洗精矿白度62%,成瓷后白度可达66%~71.5%,矿石淘洗后的水选坯子Al2O3含量可达34.78%,经计算淘洗率平均为28.5%,符合陶瓷工业要求。

(二)矿石成瓷试验

淘洗后精矿经配方制成琉璃瓦及地面砖坯,再入窑烧制即可。成瓷后质量指标经测验,符合质量要求,质量指标见表2:

篇5

关键词:长江河漫滩、地层特征、基础类型

中图分类号: P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河漫滩是河床长期侧向移动与河流周期性泛滥的产物,是分布在河床两侧,经常受洪水淹没的浅滩。在河流中游,河漫滩一般为砂土所组成。河流下游,河漫滩一般为粘性土所组成。南京处于长江中下游地段,长江漫滩区广泛发育。其漫滩相地貌兼具长江中下游地貌特征,主要为第四纪全新世、晚~中更新世冲积相沉积物、白垩纪沉积岩,土层以软~流塑亚粘土和稍密~密实的砂性土为主,总体分布不稳定,其下为泥质粉砂岩,长江漫滩区以软弱场地土为主。本文通过实例对南京长江漫滩相地貌的地层及基础类型的选择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二、工程实例分析

实例1、某拟建筑物包括2个25000 m3甲醇储罐、3个10000m3HAC储罐及配套建筑(泵房、醋酸尾气吸收器、污水池及中和池)。其中25000m3甲醇储罐直径39.0m,重量27578吨;10000m3HAC储罐直径29.0m,重量12784吨。

(1)地基土的构成及其主要特征

根据野外钻探资料、原位测试结合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综合分析,在勘探深度范围内(0.00~58.0m),本场地地基土岩层可分为五大层十二亚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1层碎石素填土:杂色,以碎石为主,碎石含量60~70%,内充填粉砂,回填年限3年左右,土质不均匀。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0.60~2.30m,层底埋深:0.60~2.30m。

①-2层素填土(粉细砂):为水力泵送所形成,灰褐色,中密状态,局部稍密,土质极不均匀,回填年限3年左右。其中J22、C19、C20孔为松散状粉砂夹淤泥质土,J23、C23、C24、C25为淤泥质土夹砂。场区普遍分布,厚度变化大,该层层厚:1.90~7.50m,层底埋深:2.90~8.30m。

②-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土、粉砂:灰色,流塑状态,夹薄层粉土、粉砂及少量贝壳、腐殖物,粉土、粉砂单层厚1cm左右,局部呈互层状,土质极不均匀,切面稍有光滑,具轻微摇震反应,该层干强度中~低,韧性中~低。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5.10~10.40m,层底埋深:12.70~14.10m。

②-2层粉质粘土夹粉土、粉砂:灰色,粉质粘土呈软塑状态,局部流塑状态,粉土、粉砂单层厚度1~2cm,局部呈互层状,土质不均,切面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该层干强度中~低,韧性中~低。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4.90~6.30m,层底埋深:18.00~20.00m。

②-3层粉质粘土与粉土、粉砂互层:灰色,粉质粘土呈软塑状态,局部流塑状态,粉土、粉砂呈松散~稍密状态,单层厚度2~3cm,土质不均,土切面粗糙,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1.90~4.10m,层底埋深:21.20~23.50m。

②-4层粉质粘土夹粉土、粉砂:灰色,粉质粘土呈软塑状态,局部流塑状态,粉土、粉砂层厚1~2cm,局部呈互层状,土质不均,切面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该层干强度中~低,韧性中~低。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2.70~4.40m,层底埋深:23.90~27.60m。

③-1层粉砂:灰色,湿,中密状态为主,局部夹薄层软塑状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单层厚1cm左右,粉砂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呈园形或亚园形,级配不良。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6.80~9.70m,层底埋深:32.80~35.40m。

③-2层粉砂夹粉质粘土:灰色,粉砂为松散~稍密状态,粉质粘土为软~可塑状态,粉质粘土单层厚度2~3cm,土质不均匀,粉砂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呈园形或亚园形,级配不良。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0.90~2.10m,层底埋深:34.10~37.30m。

③-3层粉砂:灰色,湿,中密状态,局部密实状态,局部夹薄层软塑状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单层厚1cm左右,粉砂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呈园形或亚园形,级配不良。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8.10~11.30m,层底埋深:45.20~46.10m。

④层卵石层:灰色~灰绿色,稍~中密状态,卵石砾径3~5cm,磨园度较好,卵石含量60%左右,内充填中粗砂,土质不均匀。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1.50~2.30m,层底埋深:46.90~47.7m。

⑤-1层强风化泥岩:褐红色,岩石强烈风化成土块状,用手可捏碎,浸水软化,该层矿物成分显著变化,组织结构基本破坏,标准贯入实测击数皆大于50击。该层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2.70~3.40m,层底埋深:50.30~50.60m。

⑤-2层中风化泥岩:棕红色,泥质结构,泥质胶结,局部层理清晰,呈泥页岩状,该层组织结构基本完整,岩芯呈长柱状,岩芯采取率大于90%,完整率大于90%,局部有裂隙,裂隙充填粘土矿物。该层浸水易软化,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该层未穿透。

表1-1参照室内土工试验指标确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注:回归修正系数:γs =1-(2.884/√n+7.918/n2)*δ。

表1-2、综合确定的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的推荐值

注:⑤-1层地基承载力系根据野外鉴别及地区经验提供。

(2)基础分析评价

拟建储罐(包括2个25000m3和3个10000 m3,其中25000m3储罐直径39.0m,重量27578吨;10000m3储罐直径29.0m,重量12784吨)荷重大,浅部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其设计要求,须采用桩基础或进行地基处理。根据地基土的分布特点结合地区经验,可供选择的桩基型式有钻孔灌注桩和静压混凝土预制桩两种。因③-1层粉砂呈中密状态,埋深在25.0m左右,厚度在8.0m左右,因此建议以③-1层粉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不少于3d,设计时尚应对软弱下卧层进行验算。条件许可时,③-3、④、⑤-1、⑤-2层也可作为钻孔灌注桩的桩端持力层。

实例2、某码头拟新建5000吨级件杂货泊位和5000吨级散货泊位各一个。

(1)地形、地貌、地基土的构成及其主要特征

勘察场地位于长江岸边。场地地貌单元为长江河漫滩~长江河道地貌。

①层素填土:黄褐色,稍湿,可塑状态,土质较疏松,较均匀。场区普遍分布。

②-1层粉质粘土:灰黄,湿,可塑状态,含铁锰质氧化物,孔隙较发育,韧性一般,稍有光泽。场区大部分地段分布。

②-2层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灰色,软塑状态,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粉砂呈薄层状,其单层厚度

②-3层粉砂:灰,稍密,级配一般,摇震反应迅速,局部夹薄层粉质粘土, 软塑,土质不均匀,粉质粘土单层厚度约1--5mm不等,量约10--15%。场区普遍分布。

③-1层粉质粘土:灰绿色,湿,可塑状态,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土质较均匀。场区普遍分布。

③-2层粉质粘土:灰黄色,湿,可塑状态,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土质较均匀。场区普遍分布。

③-3层粉质粘土夹粉砂:灰,湿,软塑状态,粉砂呈松散状态,量占20--25%左右,土质不均匀。场区大部分地段分布。

③-4层粉质粘土:灰绿,灰黄色,稍湿, 可~硬塑状态,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切面光滑,土质不均匀。场区普遍分布。

⑤-1层强风化凝灰岩:灰绿,灰黄色,呈碎块状,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岩体较破碎。场区普遍分布。

⑤-2层中风化凝灰岩:灰绿,灰黄色,块状构造,岩芯呈长柱状,较完整。该层未穿透。

表2-1根据物理指标按场区工程实践经验确定承载力设计值:

表2-2各土层地基容许承载力的建议值表:

(2)基础分析

通过对地基土进行分析,根据拟建码头特征并结合场地情况,应采用桩基础,桩型可采用预制桩,以③-4层粉质粘土作为桩端的持力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深度应大于1倍桩径。

篇6

观类型而导致地域自身景观特征的丧失或异化,创造属于本地域的本土或乡土的专属性景观,将地域特征进行艺术再现并运用到功能性景观空间的设计中。通过提取项目的五大特点,即浪漫、开敞、共享、个性及生态,创造属于极具普湾新区地域特征的多元功能园林景观空间。

关键词:地域特征;多元功能空间;本土、乡土;专属性景观;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y Dalian Cape bay new Shenhai Expressway east of the coastal landscape zone (Project one) engineering design, the author realizes that the landscape creation must strengthen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avoid blindly copying the other natural geographical landscape concept type that cause loss of geographical landscape features or alienation, create the geographical specificity of local or native landscape, reproduce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artily and use the functional landscape space to design. Through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traction project: romantic, open, sharing, individuality and ecology, create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 space belonged to Pu Bay New Area geographical features.

Keywords: Geographical Features, Multi-functional Space, Local、 Native, Specificity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项目概况

1.1 区域、区位分析

“普湾新区”位于辽宁省普兰店市,于辽东半岛西侧,北纬39.23°,东经121.58°。属南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无严寒之冬,无酷暑之夏,却又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摄氏8.4-9.4度,年平均降水量635-920.8毫米,年无霜期174-188天,日照平均每天7小时。

普湾新区为滨海区域,拥有浓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古称“沓氏县”,旧称“新金县”,是辽南历史悠久的古城。又因出土千年古莲子,得名“莲城”,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有辽南民歌、普兰店鼓乐、清泉寺庙会等。其中清泉寺是佛、道、儒三教并存。

1.2 现状分析

1.2.1 场地现状

本案位于普湾新区内湾核心区的滨水景观带,位于沈大高速以东,环绕渤海湾,总长度约为10公里,分为三部分,北岸沈大高速至十四号桥底,约2.4公里;南岸鞍子河入海口桥南至十六号桥底,约5.6公里;南岸十四号桥底至南22号路与零号路交汇处,约1.3公里。总面积约为139.5公顷。

1.2.2 自然植被资源

基地为滨海区域,具有明显的盐碱特征,周边原生山林植被资源丰富,以黑松、栎树、刺槐等植物为主,水生植被主要有:芦苇、碱蓬等。

1.2.3 海洋生物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280多种的海洋鱼类以及多种海洋生物。海洋鱼类主要有小黄鱼、带鱼、墨鱼等。

1.2.4 鸟类资源

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也吸引来大量的候鸟作为迁徙驿站。主要包括黑领噪鹛、金翅雀、黑枕黄鹂、雀鹰等。

1.2.5 景观风貌现状

自然风貌格局为 “山、海、湾、林、田”等自然特征,景观设计应延续自然风貌特征,创造属于本土或乡土的专属性景观。

“山、海、湾、林”为普湾新区独有的自然景观,其中“海湾”这一独有的自然要素成为本案差异性景观的重要体现。

横纵交错的“海参田”,也充分强调了本区域自然景观的个性,成为展现本案地域特征的主要设计素材。

依据以上分析,园林景观设计应依托城市自然风貌特征,挖掘城市文化,打造属于普湾新区独有的滨海景观空间。

2 设计理念、目标及原则

2.1 设计理念

海浪定格 多元体验

海浪定格:湾区平缓的沙滩,凝聚成隽美的瞬间,形成对滨海生活的定格。

多元体验:契合地域的自然特征,创造多元的“3e”国际性滨海景观空间。

Easeful(舒适的):打造时尚、现代、浪漫的舒适生活及活力商业的开放式共享港湾。

Fashion, vitality,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enjoy life open harbor

Ecological(生态的):创造人类与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共生、共娱、共栖的和谐生态景观空间。

Feel the romantic atmosphere of the harbour

Educational|(有教育意义的):强调文化性、知识性的人文环境营造,彰显城市个性,展现城市文脉。

Major lines, large opening sequence landscape, space, color rhythm using

2.2 设计目标

契合地域的自然特征,以共生的生态理论为基本,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以标识性建筑、主题性景观和特色项目为核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滨海空间[1]。

2.3 设计原则

2.3.1 前瞻性原则

依据普湾新区的总体规划,结合本案周边用地性质,路网关系,地貌形态,轴线特征等规划未来公园的功能性。

本案湾区特点及周边用地属性与悉尼湾极其相似,结合长远规划及周边用地性质确定了公园属性。在居住区相对密集区域、教育组团及滨海商务区营建海洋公园、航海科技公园和商务公园。

2.3.2 统一性原则

(1)平面海浪定格

在海洋文化定格了本案岸边公园的同时,也必然在整体湾区公园定格;在大空间形成浪漫统一风格的同时,一切景观要素也必然在海洋文化下展演。

(2)桥体的“海洋”定格

区内人行桥及区外车行桥统一考虑,均采取“海洋文化”元素设计。

(3)公园的整体统一性

在分隔桥涵时,要考虑到桥涵下公园的连贯性及海洋文化的延展。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政策;产业结构;创新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19-01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2003年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

一、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研究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在其《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GDP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国内早期研究低碳经济的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革新和政府推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谢军安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的内涵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低碳经济是相比于基于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第二,低碳经济是对于新能源和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最后,低碳经济是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人为解决碳通量增加引起的地球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低碳经济本质上属于全球的碳中性经济。

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重点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李建建、马晓飞(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态。其特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其本质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范建华(2010)认为需要从五个方面来深刻理解低碳经济丰富的内涵:第一,在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规律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二,在主体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第三,在发展内容上,主要构建低碳型产业结构和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第四,在目标上,要权衡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终使得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最优化,使人民生活福利最大;第五,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节能减排。

综上所得,正是由于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著,低碳经济作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其理论和实践的完善拓展。也就能看到我们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领域来看待和发展低碳经济。尽管研究的角度不同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其根本内涵是大致相同的,即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这“三低三高”为主要特征,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考虑

不管用什么指标去评价当今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得出的结论肯定都是不达标的,如何来解决当今中国低碳水平不高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要迅速推进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国家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去全方位立体的推广。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其公共政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谢军安(2008)认为当今中国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高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特征以及工业化比重不平衡等因素制约着中国从“高碳”转向“低碳”的步伐。所以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中国的产业化转型和技术革新;第二,加快建立我国的低碳发展国家战略,从发展战略和长期目标,从国家层面到企业甚至个人层面,全面实行社会经济生活低碳化;第三,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第四,在全力推进科学技术革新的同时保护知识产权;第五,积极推进碳信息平台的建立,构建中国的碳平衡交易平台;第六,推进企业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紧跟时代风向标;第七,促进低碳经济立法,保障低碳经济的顺利推进。

李友华(2009)认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与减排目标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只有科学的运用好政府政策才能实现这两个目标。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低碳经济需有一下几个对策: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第二,加大经济投入,促进低碳经济的技术改革和国内国际间合作;第三,制度的创新,尽快完善碳排放的贸易制度,创造条件建立碳基金;第四,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园区,可分为区域性,行业性示范区;第五,发展低碳能源体系,例如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第六,关注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农村是碳源的大户,解决农村碳汇,对全世界的影响极大。

可见,在低碳经济政策上面,基本都是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金投入,技术革新,金融财政创新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创新的,同时带给我们很多新的理念,比如碳税,碳交易平台等等。从国家政策层面来推广低碳经济的效果是肯定的。如何在使各个层面的公共政策之间相互配合,产生最高最好的效率,还需要我们深入进行实证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1]庄贵阳.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79-87.

篇8

【关键词】全球变暖 低碳经济 制约因素

一、低碳经济的产生

全球变暖使人类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在意识到威胁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反思目前的发展模式,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尽管能换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环顾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已经证明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人类终将有一天受到自然的报复。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减少经济发展对生存环境的影响,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于是低碳经济孕育而生。所谓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类实现工业化以来的发展模式而言的,它要求在发展经济时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减轻发展经济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发展低碳经济,核心是要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在维护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同时,用尽可能低的生态环境代价和社会经济成本,换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环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水资源匮乏现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些现象的发生,无不与气候变暖相关,而气候变暖在很大程度上,是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缓解这些压力的必然选择。

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人类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开始迈向低碳化。自2003年英国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以来,英、日、美、加、法、意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各国相继出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如碳排放贸易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气候变化税、可再生能源配额等,反映了各国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视与决心。与此同时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我国能源分布呈现出“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使得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的生产量一直十分巨大,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在煤、石油、天然气三种化石燃料中,产生单位热量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最高,分别比石油、天然气高出约36%和61%。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越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就越高,致使其经济发展为高碳模式。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仍将维持在60%以上,这种由资源禀赋条件所决定的能源结构,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付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更大的代价,制约着我国低碳之路的实现。

(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尽管近年来提出要发展集约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也相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粗放型的特征。数据显示,我国2006年GDP总量占世界的5.5%左右,但与此相对应的能源消耗却占了世界的15%左右;2008年我国人均能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天然气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但是单位耗能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耗能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法国的8倍,是日本、瑞士的11倍。不重视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依旧把经济增长建立在高能耗、高排放的基础之上,是制约我国低碳之路的又一因素。

(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我国仍以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二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价值链低端。

我国目前仍处在以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工业社会阶段,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依然是经济的主体,但是产业结构调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符合一国发展的国情,现阶段我国以第二产业为支柱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首先,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重工业的支持,没有重工业,工业化进程将变得寸步难行;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求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在工业社会中积累足够的资金,我国就没有走低碳经济道路的实力;再次,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缺乏竞争力,尚不适宜过分重视第三产业,而放弃工业已有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的发展仍需依赖第二产业,从而对发展低碳经济形成了不可回避的制约。

我国贸易结构对低碳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小视。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相对低廉,出口商品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虽然我国出口贸易一直高速增长,但出口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这样的贸易结构特征,使得出口的产品在国内的生产都是以高能耗高排放为特征。

参考文献

[1] 全球变暖相关知识[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1).

[2]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J].环境工程,2010.1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推荐期刊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