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09:27: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会治理的举措,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小流域治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流域治理一定要考虑综合性。治理的多种举措要综合考虑,全面统筹,相互配合、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的系统,发挥各种措施的综合功能。即根据生态学、林学、农学、气候学、环境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草本植物为辅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小流域治理的目的在于恢复、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小流域内的自然资源与环境。
首先,保护好小流域内天然林资源。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自然资源的宝库,是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而天然林又是森林的主要组成部分。小流域内天然林资源保护既是森林资源保护,又是森林资源发展的保护。小流域内天然林保护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分、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小流域荒漠化,对于抵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给野生动物提供避暑、御寒、繁衍、生长场所,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如果失去了小流域的天然林资源,后患无穷。
其次,要植树造林。凡是小流域内宜林坡地都要植树,披上绿装并避免单一树种,多选择几种树种,形成林木群落。还要切实做好树苗成活后的管理,除草、松土、剪枝、防病虫害及防止泥石流和滑坡,提高成活率。通过植树逐年提高小流域内森林覆盖率。
再次,防止及治理水土流失。由于多种原因,小流域内水土流失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且比较严重。采取的办法要多种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其中小流域内的退耕地、退化草地、三边地等,非常适合种苜蓿。苜蓿为多年生豆科牧草,蛋白质含量高达18%以上,富含多种维生素,被誉为“牧草之王”,是发展畜牧业特别是牛、羊重要蛋白质饲料,市场需求量很大,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除此之外,要栽培荆,荆是落叶灌木,枝条性柔韧,可编制筐蓝,篱笆等。荆生长快,叶子呈长柄状,掌状分裂,花紫色,有一定香味,荆的经济效益也很高,用荆条编大小不等,风格各异的筐蓝美观,也很实用,市场上销路很好,也可供出口。很有观赏价值。荆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落叶改良土壤效果十分显著。
第四,在保护小流域内生态的同时,也要注意开发利用。在小流域沟底平坦地段可培育树苗、建苗圃,培育木耳菌,养鸡、养兔,挖池筑坝蓄水养鱼,养鸡鸭,甚至可圈养猪、羊、牛;还可种植药草、蔬菜等。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小流域的进行开发利用,不但可以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调动了治理者的积极性,而且达到了“治”与“用”的平衡统一,可以实现小流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小流域治理具有有序性、系统性、综合性
小流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成一个系统。在一个林区中,某个小流域与周围小流域具有明显的边界,边界内小流域的功能也是相对的。小流域治理具有明显的有序性、系统性、综合性。因此,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坚持科学发展,也就是坚持治理的有序性、系统性、综合性,简称“三性”。
有序性,就是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各种举措的次序、秩序、程序。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措施之间如何衔接,事先都设计好,规划好。做到治理顺序不颠倒,不能乱来,否则,小流域治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系统性,就是小流域治理中,各治理举措按一定关系组成为一个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有机整体。小流域治理既然是一个有序的系统,那么每个举措的功能就决定自己在系统中位置。这个位置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由整个系统内部关系决定的。
综合性,就是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把实施的各种不同属性与功能举措联合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统一的体系,整体发挥的功能要远远大于各举措发挥功能之和,即1+1>2,发挥系统的综合功能优势。坚持好处理好这三点,就坚持小流域生态的科学发展,即可持续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流域治理存在的问题及验收标准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入开展全县民政服务机构消防安全整治,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源头治理、更加严密的责任体系和更加有效的风险管控等措施,扎实推进消防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维护全县民政服务对象生命财产安全创造优质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整治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深入推进打通消防生命通道、突出风险整治、打牢民政服务机构消防基础、强化重点行业管理“五大攻坚行动”,和消防信息化管理能力、公民消防安全素质“两项提升工程”,努力实现消防安全突出风险得到明显整治、消防治理责任机制明显加强、火灾风险防控体系明显优化、全民消防安全素质明显提升、社会消防安全环境明显改善。
三、组织机构
县民政局成立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指导组,县民政局局长任组长,县民政局各党组成员为成员,负责专项行动的督促落实,下设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养老服务股,负责定期调度各乡镇、开发区、局属各单位工作推进情况,掌握工作进度,对工作推动力度不大、进度缓慢的,将下发督办通知书、约谈相关单位。
四、主要任务
(一)养老机构火灾隐患排查。7月底前,消防救援大队联合民政局组织召开全县养老机构行业系统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会议,推动消防安全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健全完善“五实十岗”消防责任体系,强化督导考核;指导医疗、养老机构全面落实自查自改,明确整改时限、责任人,建立问题隐患和整改责任“两个清单”,全面摸清消防安全现状;重点检查单位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单位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自查隐患整改情况、单位消防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情况等,真正实现从“查隐患”向“查责任”转变,切实消除一批医疗、养老机构火灾隐患存量,夯实单位火灾防控基础。民政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县养老机构消防设施设备改造工程的进度,12月底前,确保全县养老机构消防设施设备改造工程全部通过住建部门消防验收。2020年12月30日前,全县养老机构全部建立完善消防档案,养老机构至少打造3处行业标杆单位(表1、表2);2021年,全面完成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达标创建;2022年,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单位火灾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集中整治行业消防安全问题。2020年9月底前,民政部门要对养老服务机构、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等行业单位集中开展排查整治,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并将排查整治统计表上报至专项行动办公室(表1)。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隐患,要分类制定整改对策,列出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时限,提供消防技术服务,2022年底前基本整改完毕。
(三)推行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消防安全委员会将在今年印发《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要则》,民政部门将建立完善行业系统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推广“三自主两公开一承诺”做法,组织行业单位开展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2020年底前,由民政局牵头,打造行业标杆示范单位不少于3个(表2),所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全部完成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达标创建;2021年,全面推广典型经验做法;2022年,有效落实行业标准化管理。
(四)加强重要节点消防安全教育。各乡镇民政办、开发区社会事务局、局属各单位要紧紧围绕“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宣传月”等主题活动,紧密结合区域消防安全形势、火灾特点,利用线上、线下手段开展提示性、警示性消防安全教育,普及消防安全常识。
五、时间安排
自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0年6月20日前)。各乡镇民政办、开发区社会事务局、局属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细化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实施方案,召开动员部署会议,进一步明确治理目标、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工作措施、治理时限等内容。
(二)排查整治阶段(2020年6月20日至12月)。各乡镇民政办、开发区社会事务局、局属各单位根据方案要求全面排查本地区、本行业系统消防安全风险隐患,建立问题隐患和整改责任“两个清单”,及时上报排查及政治结果,确保各项排查任务精准推进落实。
(三)集中攻坚阶段(2021年)。召开专项行动阶段性总结会议,梳理各乡镇民政办、开发区社会事务局、局属各单位对照前期排查的“两个清单”,进一步细化治理举措,实施差异化整治。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一律落实政府挂牌督办和跟踪整治,确保按时整改销案。
(四)巩固提升阶段(2022年)。在推进消防安全突出风险隐患整改的同时,各乡镇民政办、开发区社会事务局、局属各单位要出台一批配套举措、形成一批经验做法,建立健全本地区、本行业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风险的系统性、机制性治理举措,提升整体治理水平。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民政办、开发区社会事务局、局属各单位要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对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进行研究部署,明确各项任务责任主体,细化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全面落实三年行动的各项任务和要求。要推动本地区、本行业落实组织实施工作,各单位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成立组织,定期上报工作动态,确保各项任务按步推进、按期完成。
(二)强化统筹推进。各乡镇民政办、开发区社会事务局、局属各单位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精准发力,综合施策。要紧抓当前行业领域消防安全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围绕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措施,量化、细化工作要求,制定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针对不同地区和行业领域特点,研究采取差异化的工作举措,提供相应的治理政策支撑,确保治理实效。
而这些琐事在外人看来似乎无关紧要,但对于每一位诉求者而言却是“大事”。况且,基层老百姓历来就有诉求政府的合理性观念,即“有问题、有困难,找政府”的政治文化,而在“百姓事、无小事”的国家意识形态宣传中,基层政府也负有回应老百姓合理诉求的责任,负有把“小事”、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的责任。
基层政府因此需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如果基层治理中的小事解决好,老百姓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否则,就会日渐积累起“怨气”,一些“小事”就会拖成“大事”。所以,乡镇干部在基层工作中的作用就类似于一根“针”,不仅要将上面的“千条线”穿起来,而且还要对乡村社会的“小事”进行“摆平理顺”。乡镇干部也因此被称为“多面手”、复合式人才。
综上所述,乡镇干部不仅收入低、地位低,而且处于“事多、权小、利少、责大”的组织困境中。
乡镇干部是基层治理的主体,是乡镇政府运行的主要动力,在国家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针对乡镇干部的生存状态、工作环境和工作积极性等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举措就显得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首先最为关键的举措应该是上级政府和公众要给予乡镇干部更多的信任和理解,以重塑乡镇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改善乡镇干部的公共形象。
面对这种情况,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的大力协助下,北京市交通委及时举行各类新闻会,向市民通报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新闻会的举办,使市民一方面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到北京交通拥堵的原因、状况,一方面也了解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在疏解交通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广大市民对交通拥堵的认识发生了重要转变。
2003年9月,我们就“北京如何缓解交通拥堵”举办了新闻会,向广大市民通报了我们一系列缓解北京交通拥堵的举措,如:在未来10年,实现适应“新北京、新奥运”的发展需要,初步建成高效、优质、功能结构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治理交通拥堵的根本要从规划的源头做起,交通委正抓紧与市有关部门一起,编制《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3-2020)》,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北京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决策的纲领性文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城市交通效率等。通过此次新闻会推动了政务公开和透明,增进了政府部门与普通老百姓之间联系。
2004年的第一季度,北京小轿车购买率持续攀升,这给本来日益拥堵的首都交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在此紧要时刻,我们举办了“积极推进,强势开局,市交通委强力疏解首都拥堵交通”新闻会,向市民通报了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的一些重要举措和取得的成绩。如: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4年起象治理大气环境一样分阶段缓解交通拥堵。2004年前4个月,首都84个拥堵点的治理已完成45处……新闻会使广大市民了解了政府的作为,知晓了缓解交通拥堵的举措,取得了市民的认可。
新闻还是比较集中地向市民提供政务信息的一个窗口,一个渠道。2004年“五一”黄金周到来之前,我们举行“五一黄金周交通举措”新闻会,向市民通报“五一”黄金周期间在道路、公共交通、运输等方面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方便市民节假日出行。2004年“十一”黄金周到来之前,我们就“十一”黄金周的道路情况、公交车延时、地铁在一些站甩站通过,通过新闻会及时集中向广大市民通报,方便了广大市民和来京人员的出行。
新闻工作还能很好地体现政府对公众的服务,体现一种政务的公开,政府决策的阳光操作。比如,2004年10月,就未来北京出租车车身颜色,我们在网上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让广大市民为自己喜欢的出租车颜色投上一票,投票结果显示,黄基色更受市民青睐,黄基色《中华北京》(8款)系列得票31557张,灰基色《京城风光》(4款)系列得票24540张。
为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加强与市民沟通交流,市交通委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全力打造“阳光政务”、“责任政府”形象,在路政局、运输管理局等职能部门推行“一站式办公”;各项政策出台前在网上公示;各项重大工程开工前方案都要先在网上公布;还在网上就“缓解交通拥堵”、“立交桥下空间整顿方案”、“出租车车身颜色”、“治理超载超限”等征求市民意见,使广大市民都参与到交通中来,形成缓解交通拥堵、人人献计献策,交通关涉人人、人人关心交通的热烈局面。
政务公开步伐的加快使得新闻工作更加如鱼得水,使我们能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把北京市交通的重大事件、重要举措及时向市民通报。同时也使市民更加理解交通、参与交通、支持交通。
2014年2月中旬,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会议认为,打好防治大气污染的攻坚战、持久战,是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
国务院明确强调,要立足国情、科学治理、分类指导,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PM2.5和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能源结构、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不断推出远近结合,有利于标本兼治、带动全局的配套政策措施,在大气污染防治上下大力、出真招、见实效,努力实现重点区域空气质量逐步好转,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
实际上,自去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定目标、建机制、强监管,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同。
在今年召开的地方两会上,雾霾治理已经成为了除改革外提及频度最高的热点,北京、江苏、广东等多个省市把雾霾治理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目标、下任务、联动治理更是成为各地治理雾霾的主题。
从中央到地方,密集的政策出台与行动部署,标志着“重典治霾元年”的开启。
我们欣喜地看到,截至目前,环保部已和全国31个省区市签订目标责任书,已有25个省区市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了本地的实施方案,并明确了各自时间表和路线图。此外,监测预警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13年底,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监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161个,共884个国控监测点,实时PM2.5等6项指标的监测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
证券交易所和监管机构协会的潜在作用
本调查涉及的10所证券交易所及其监管机构均为各类证券交易所协会的成员。这些协会服务的目标包括宣传市场准则、倡导公平透明高效市场、为证券交易所提供最佳实践的交流平台和提升市场标准等。其中一些协会积极倡导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更好地引入证券交易活动。这为这些机构自上而下地影响非洲的证券交易所提供了机会。
本章概述了这些协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作的努力,并试图评估此种自上而下影响的力度。
证券交易所协会
本调查提到的所有证券交易所都加入了地区协会,有些则加入了国际协会。
图1和2显示了本调查中10所证券交易所加入的国际和非洲地区协会的成员类型。图2显示了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活跃的地区性证券交易所协会。它们包括:
世界交易所联合会:世界交易所联合会是一家公开监管股票、期货和期权交易的交易协会
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是主要的非洲国家证券交易所协会,目前在非洲拥有23个成员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证券交易所委员会: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证券交易所委员会是一家针对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内的各个证券交易所的地区性综合合作机构
西部非洲资本市场一体化委员会:西部非洲资本市场一体化委员会是一家为整合地区资本市场而建立的管理机构,致力于开发西部非洲的共同投资市场
东部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东部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是一家东部非洲地区证券交易所的集团。
证券交易所监管机构
证券交易所通常为保证市场信心、稳定财政、保护消费者,并减少金融犯罪风险而受到监管。
证券交易所的监管机构具有向某个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强制执行报告要求的权力。和证券交易所一样,很多监管机构隶属于某个国际协会。图3显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证券交易所监管机构(以及两个证券交易所本身)的成员状况。包括以下这些:
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证监会组织是全球证券交易所监管机构的主要协会,其成员包括120多个证券监管机构和80个其他证券市场参与者。
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旨在提供信息交流、成员合作和科技支持的平台,帮助其成员增强国际竞争力。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目前拥有23个成员。本报告中提到的所有证券交易所都是该协会的成员。
可持续发展举措:
尽管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并不直接为可持续发展举措提供指导和依据,但从其“使非洲证券交易所在2025年前成为非洲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驱动力”这一愿景,也可以窥见环境、社会和治理相关问题在未来的应用规模。
世界交易所联合会
世界交易所联合会是一家由全球60个证券交易所参与的国际协会,其向其成员提供管理实践发展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世界交易所联合会2014a)。
可持续发展举措
世界交易所联合会在其工作领域内倡导在证券业务中普遍接受的原则,并活跃在可持续发展投资领域――其工作涵盖公司治理、责任投资、非财务信息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社会和治理等问题。该协会还出资赞助有关证券交易所和可持续发展报告间关系的调查。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世界交易所联合会对其成员执行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标准或要求。在2013年10月于墨西哥召开的该协会第53届成员大会上,世界交易所联合会开展了一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专题讨论。2014年3月,世界交易所联合会成立了一个可持续发展工作组,其任务是建立关于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相关数据在使用目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方面的共识。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证券交易所委员会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证券交易所委员会旨在鼓励其成员的相互合作,以及改善运营和监管基础。该委员会共有11个成员,包括博茨瓦纳、马拉维、南非、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2014)。
可持续发展举措:
尽管没有宣扬任何具体的可持续发展举措,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证券交易所委员会还是将倡导“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内发展高效、公平、透明的证券市场”作为主要目标。这一目标与促进可持续发展报告或披露所持的原则是相一致的。
西部非洲资本市场一体化委员会
西部非洲资本市场一体化委员会联合了来自西部非洲地区的股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代表,用以在各交易所统一监管举措,并为证券交易开发共同平台(All Africa 2013b)。
可持续发展举措:
尽管没有证据表明西部非洲资本市场一体化委员会正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举措,但是该委员会的作用便是整合成员间的监管举措,促进信息交流,从而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活动的可能性。
东部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东部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是东部非洲地区四所证券交易所的集合体,其成员包括本调查中提到的肯尼亚和乌干达(East African 2013)。
可持续发展举措:
没有证据表明东部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正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举措。
国际证监会组织
国际证监会组织的主要目标是在规范制定和监管实施方面促进成员间的合作,对投资人加强保护和提升信心,帮助交流市场信息(国际证监会组织2014)。
可持续发展举措:
国际证监会组织的目标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相关举措提供一定的适用范围―尤其是考虑到其目标要求各成员“为发展、实施和促进国际认可的统一规则标准而合作,对规则进行执行并加以监管,以保护投资人,维持市场的公正、有效和透明,并寻求解决系统风险”。尽管没有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要求或标准,国际证监会组织对于这一目标应向其下属各国监管机构进行推行,并能对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的实施和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报告
到目前为止的调查表明,除南非以外,所审查的证券交易所中没有任何一家执行了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举措。虽然一些证券交易所有意向把可持续发展报告写入其上市规则之中,但它们显然仍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确定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水平,我们回顾了96家公司的报告和公开披露文件。由于它们大多数都是在对公司环境、社会和治理披露没有强制性要求的交易所上市的,所以尽管很大一部分公司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报告,但这只能够说明披露是企业自愿进行的,而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数量之低则说明了公司与证券交易所都对此兴趣不大。
本章给出了此次调查的结果,并且突出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良好范例。
公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
除南非以外,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只有13家公司(15%)以可持续发展报告、合并报表或综合报告的方式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作出了报告。而在41个主要市场上,71%的顶尖上市公司都公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毕马威2013b)。因此相对于国际标准,本地区公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占比相对较低。在此次调查所选用的13家非洲公司样本中,其分布情况是:内罗毕证券交易所四家、尼日利亚证券交易所四家、津巴布韦证券交易所两家、乌干达证券交易所一家、博茨瓦纳证券交易所一家,以及卢萨卡证券交易所一家。
不足为奇的是,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拥有最高的报告水平,本报告审查的所有在该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都公布了涵盖环境、社会和治理专题的综合报告。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要求是这一较高报告水平的直接原因。
管理层承诺
虽然除南非以外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报告水平都比较低,但令人欣慰的是,其中有42家上市公司(占49%)的首席执行官或董事长都作了公开声明(主要是通过公司年报中的首席执行官或董事长声明),向公司表明了可持续发展或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这些声明揭示了不同企业对可持续发展或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解读,有些公司列举了他们公司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其他的则描述了公司参与的慈善活动。这种差异突出了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不同经验水平,但是如此之多的公司领导者作出此类声明,说明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比率在将来应该会上升。
调查的十家南非公司中有九家的首席执行官或董事长声明都强调可持续发展为公司的关注重点。例如总部设在马拉维的Press Corporation Limited集团首席执行官Mathews Chikaonda在2012年的年报声明中指出,该公司将“以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方式开展业务,并与诸如政府和捐赠者等各利益相关方合作,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此外,总部设在津巴布韦的乳品公司Dairibord的集团首席执行官A.S. Mandiwanza在2012年的年报声明中指出,“集团致力于以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方式经营”。
标准的使用
在公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的23家企业中,有20家引用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19家公司引用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报告标准,还有1家引用了国际金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4家南非公司引用了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的综合报告框架和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报告标准。
本次调查所调查的不同的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采用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的程度和范围大相径庭。例如,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公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通常是完全符合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标准的,但是非洲其他地区的上市公司只把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标准作为一种参考。
博茨瓦纳的金融服务公司Letshego借鉴了国际报告倡议组织的指南,用以报告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非洲最大的糖类生产商Zambia Sugar Plc也运用了国际报告倡议组织的指南。其可持续发展披露文件由第三方鉴证机构提供审计,这使得该公司从国际报告倡议组织赢得了B+的评级。
乌干达的能源分销公司Umeme采用了国际金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该指南主要解决诸如评估及管理环境与社会的风险和影响、劳动和工作条件,以及资源利用效率和工作条件等问题。
重要性评估
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只针对重要的事项进行报告,并且把利益相关方包括在事项重要性的评估过程中。这是为了确保公司的报告聚焦在最重要的事项上,而读者不会被过多的信息分散注意力。通过与利益相关方协商,并予以披露(包括提供有关评估方法的信息),公司能够证明他们已经通过严谨的程序,以确定应予包含在报告中的事项。
此次调查中,几乎没有公司对其重要性评估作出报告。然而尼日利亚的金融服务公司Access Bank却是一个良好的范例。该公司与利益相关方一起对报告事项的重要性进行了评估,并把结果显示在一个重要性矩阵中,详见图4。
鉴证
九家公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公司对其披露文件进行了鉴证。其中包括七家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一家内罗毕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和一家尼日利亚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
当企业需要以较高水平对其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公告时,它们会倾向于为其寻求鉴证,所以此次调查中大多数对其报告进行鉴证的公司来自于南非也就不足为奇了。
【举例】
此次调查突出了公司向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公司寻求鉴证的概率。
南非的金融服务公司公司Standard Bank委托了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对其201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一些选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进行认证。
尼日利亚的金融服务公司Access Bank委托了咨询公司Corporate Citizenship,对其2012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外部鉴证并撰写评论。
主要风险的识别
公司需明确自身经营及计划面临的主要风险,并采取应对之策加以防范。该举措可以向其利益相关方证明,它们对于各种不确定性是有所准备的。这对于投资者(无论是现有的还是潜在的投资者)来说尤其重要。他们能够通过观察一家公司风险评估的详尽程度,来评估这家公司的管理水平。
此次调查中,几乎没有公司对其主要风险作出报告。然而肯尼亚的电信公司Safaricom却是一个良好的范例。该公司2012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有一张表披露了该公司的主要风险。该表明确地将这些风险与公司的战略和利益相关方联系在一起。它还交叉索引了国际报告倡议组织的绩效评估,使得报告使用者能够在报告中了解每个风险是如何被解决的。该表的摘录详见图5。
关键绩效指标和绩效目标
面对严重通胀,越南进行了积极地治理,其在治理中形成的一些思路和共识,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当前抑制通货膨胀会有所启发。
跳出物价谈治理
在严重的通胀面前,越南在治理方面达成的共识是,要把实情告诉人民,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采取举国“共治”的思路。
4月3日越南政府对外宣布一揽子治理通胀、稳定经济措施。据了解,此次提出的一揽子措施,是于3月25日提交政府工作例会讨论的,经过协商讨论,形成广泛共识。越南中央研究院院长丁文恩说,目前的气氛是:“全党全民保持高度一致,实现控制通胀的目标。”
在考察中笔者感到,越南治理通货膨胀思路是开阔的。他们已跳出“就物价谈物价”的传统思维,着眼于治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社会关怀和行政改革的有机结合,对中国有借鉴价值。
一是治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相结合。2007年越南GDP增长率达8.5%,原定2008年GDP增长率“预期目标”也在8.5%。越南计划投资部副部长高曰生坦陈,国会原定的2008年经济目标正在进行调整,包括控制物价上涨指数和经济增长速度。笔者获悉,这种调整,可能是下调1~2个百分点,保持前五年经济增长率的平均水平,其中的关键,是寻找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
中国2007年GDP增长率为11.9%,2008年“预期目标”为8%,但2005、2006、2007三年“预期目标”均为8%,而实际实现为10.2%、11.1%、11.4%,“离差”分别为2.2,3.1,3.4。同时,这里的“预期目标”是“预期值”也不等于“预测值”,世界银行2月4日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3日最新对中国GDP增长率“下调”后的“预测值”为9.6%,9.3%。笔者认为,今年宏观调控的制高点,也在于寻求并实现经济增长8%~10%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8%之间的平衡点。
二是治理通货膨胀与社会关怀相结合。
越南是一个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2007年人均GDP只有835美元,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月收入也较低。CPI的迅速飙升,特别是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价格上涨,使民生受到影响。因而强调关注民生,通过补贴等手段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无论是越南总理阮晋勇发表的致全国人民的公开信,还是高曰生副部长的介绍,都特别强调这一点。
但这里有一情况,即越南城乡收入差距较小,为1.45∶1,小于中国3.3∶1的水平。因此,在研究CPI的迅速飙升使居民受到的影响时,除考虑给城市低收入阶层补助外,中国同时要关注农村,尤其是农民的增收(包括从农产品价格提高中的增收)。
三是治理通货膨胀与行政改革相结合。
这是越南朋友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最近,中国有官员提出“防止务工成本上涨”从而引起低收入阶层不安。越南则不在“务工成本”上纠缠,而是瞄准政府的“行政成本”,要求所有政府机关降低10%的行政费用,并把此作为治理通货膨胀的重大举措之一,对凝聚人心起了很好作用。高曰生副部长说,治理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增长,完善社会保障,不能离开行政改革,下一步越南要“把行政改革作为重点”。
集中精力治理通胀
考察中笔者通过深入沟通了解,将越南治理通胀的举措归纳为以下八项:
其一,鉴于信贷和货币供应增长过多,提出采用提升国家信用、确保信贷信誉的手段,实施货币“从紧”政策。除严格控制2008年度信贷和货币供应外,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已发生的业务进行全面检查,严格规范担保抵押,用风险防范手段“倒逼”回收过量放款;与此同时,国际结算方面预留贷款额度,并进一步加大利率的灵活性,从制度规范层面实施信贷调控。
其二,重新审核政府采购清单。对各部门、各省市提交的财政支出额度重新核实梳理,“务求2008年国家行政单位日常支出减少10%”,控制财政赤字。
其三,针对国内需求对价格的拉动,强调“治理通货膨胀,发展生产是根本”。通过加大对生产特别是与食品相关的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挖掘增长潜力。
其四,针对贸易逆差过大情况,强调开拓国际市场。放宽出口信贷政策,提高出口品种的数量和质量,减少贸易逆差。
其五,保障国内市场的重要物资的供求平衡,包括燃油、电力、水泥、钢铁、化肥、农药以及粮食、药品等消费必需品,以及飞机票、火车票等实施价格控制。中央政府特别要求,冻结2008年上半年煤炭和用电价格,绝对不予提升;大幅度提高大米的出口税额,减少出口数量(不超过320万吨)。
其六,加大市场物价管理力度,反对垄断投机。对国内贸易进行全面核查,销售、网络以及专营产品形成价格的各个环节,为此次核查的重点。
其七,发挥企业作用。改进有关企业管理政策,调整经济市场,保障投资和生产经营稳定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优化;战略重组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023-02
产权结构是指一个企业的产权构成情况,也就是企业的权益资本构成情况。企业的产权结构是企业控制权分配的基础,在公司治理中起着基础性、在某种意义上是决定性的作用,对企业的综合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国有企业现阶段资本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负债水平偏高,股权过于集中,股权结构安排不合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各国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历程、债务形成机制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可以说这是中国在转型时期新旧体制因素相冲突的综合性经济现象的集中反映。但是这种资本结构失衡的更深层次原因却在于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的扭曲,表现为现行体制(如企业、财政、金融和社会保障体制)、国家政策、市场机制、内部治理机制等与市场经济和企业目标不匹配。
一、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优化
1.正确理解和把握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按市场取向和专业化方向进行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资本优化配置,推动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转换,着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国资监管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努力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2.健全和完善法人制度,推进现代化企业的建设。法人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组成,要不断深入完善企业法人制度的完善工作。积极推进企业董事会建设,国有独资公司要逐步引入外部董事会制度,实现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形成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之间各尽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管理结构。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业绩评价六要素,即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分析报告,建立一个完整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其目的是对企业经营者本年度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和总结,以决定对其的奖惩,并通过这些评价指标发现企业经营业绩中的关键因素,通过这些关键因素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以防在企业业绩好时奖励有限,业绩差时惩罚不足的弊端,使其既体现经营者的价值,又保障投资者利益,实现投资者和经营者双赢的激励机制。
3.规范国有企业改制,促进国有产权有序流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既要加快步伐,又要规范操作。必须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和《企业国有产权交易规则》,把好企业改制关、评估关、转让关和交易关,按照规范要求,凡是属于按规定应当进场转让的企业国有产权,都要坚持在产权交易市场披露信息,挂牌交易,杜绝场外交易,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竞争,防止暗箱操作,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4.规范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保障公司独立经营权。合理的公司产权制度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法律必须保障完善国有出资人制度,加快建立公司产权。具体应做到:通过法律规定对国家股股权代表的来源和资格做出明确规定,可以以国有股权为基础成立国有资产控股公司,让国有资产控股公司担任国有股代表,并以股东身份参与到公司治理机构。禁止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法律还可以进一步规定国家股股权代表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以及在对于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公司法》应明确规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国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进行宏观的管理和监督,依据政策、法律、法规等进行管理、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增值。经营性的国有资产产权经营公司,即投资管理公司或投资银行、控股公司等,由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其性质为公司制企业,具有法人资格,与企业之间是股东与公司法人的关系,无上下级隶属关系。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公司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是直接从事经营活动的经济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对于在股东和公司经理层之间起“桥梁”作用的公司董事会,《公司法》应进一步完善其职能:首先,明确规定董事会职权集体行使的原则,董事长作为公司法定代表的权限主要应表现为主持和召集董事会,行使其作为董事之一的一票表决权;主持股东大会。其次,严格限制董事长兼总经理,允许公司章程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对董事会和经理的职权作出科学的划分。再次,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要保证一定数额的由小股东选出的董事和职工董事并保障他们作为董事权利的切实行使。
5.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公司法应强化监事会的职能,如禁止公司高级管理层人员进入监事会成为监事;规定监事成员中必须有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法律或财务会计等知识的人员;对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关系亲近者严格实行“回避”制度;对于监事的解聘和任期,应明确规定,除非监事任期届满且未能获得连任、监事自行辞职、法院裁判解除、股东会决定解聘,监事不得随便被解任,以保证监事的权威。要完善股东和职工代表诉讼制度,提高公司民主管理水平。从实际效果来看,职工广泛地分布在公司的各个岗位上,直接参与经营活动,他们对本公司经营管理活动有切身体验,其监督也必然更加直接和深入。
二、国有企业加强战略重组研究
1.加强重组后的企业文化整合。企业战略制定后,应加强对战略自上而下的贯彻,与各层员工进行战略沟通、讨论。通过贯彻、沟通在企业内部引发一些讨论,甚至是争论。通过这个过程,暴露企业员工在思想上不一致的焦点。再针对这些焦点进行沟通,促进思想的统一。最终的目的是要企业全体员工都了解并认同企业未来要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再在战略落实过程中解决怎么达到目标的问题。这样做就使得许多战略举措的推行有了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既可以减少执行过程中的阻力,又能对一些不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举措形成软约束,减少举措偏离战略目标的风险。
2.加强重组后的企业战略整合。这点涉及到战略落实的两种导向问题。一种是战略举措的价值导向,另一种是战略举措的成效导向。企业重组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调整,举措庞杂繁多。在这种背景下,企业高层往往急不可耐地推进最具战略支持作用的举措,这是所谓的价值导向。然而,这些最具战略支持价值的举措往往具备较大的操作难度,成功的概率也难以预计。一旦举措推行失败,很可能影响改革的士气,同时在企业思想未达到统一的情况下,容易给反对者留下口实,为战略的继续推行造成很大的障碍。在这种背景下,企业重组中的战略落实应该以成效为导向。选择一些可预见的、成功率较高的举措先行落实,通过改革的成功鼓舞士气,平息一些企业内的不同声音。并在这个过程中磨合团队,为下一步难度高、价值大的战略举措推行做好准备,最终实现战略举措推行的良性循环。
3.加强重组后的企业集权统治。企业重组后,新成立的总部领导班子成员带着各自的目标、利益走到一起,这其间难免存在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如果企业高层不能形成合力,那就很难谈企业的战略落实与发展。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核心管理层的任命仍然沿用行政任命体制,高管更似政府官员而非职业经理人。高管数年可能就“换防”,无需对重组后企业经营业绩负专责。为此必须建立一个企业高管层经营行为与战略发展联动的机制,把他们的利益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达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效果,才能使得新成立的领导班子主动磨合,同舟共济。为此,在国有企业重组过程中要引入对高管层的市场化激励手段。对重组改制的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应考虑高管层持股的问题。在重点战略业务单元中,通过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以及其他一些手段,形成对企业高管的中长期激励。对合并重组的企业,应该制定具备操作性,并有时间进度的高管持股计划。
4.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拔任用机制。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包括产权重组、资产重组、组织重构和人的重组等多方面内容,人的重组是其核心内容之一。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人的重组合理与否,决定着其他方面的重组能否顺利进行,从而决定着国有企业重组的成败。在企业经营管理者层次上,能否选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担任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使其能够制定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并付诸实施,是决定企业重组能否成功以及企业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择,一直采用与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相类似的标准。但实际上,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与党政领导干部相比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有不同的选择方式和评价标准。应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下,在产权重组和完善治理结构过程中,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拔任用机制。首先,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更多的符合企业家成长规律的评价因素,培养和选拔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经营人才担任国有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使其能够带领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真正承担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其次,对于除董事长、总经理之外的其他经营管理者,应通过建立和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尽可能采用市场化和经营管理者职业化的方式进行选择和聘任。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国有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