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知识管理的价值8篇

时间:2023-08-24 09:27: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知识管理的价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识管理的价值

篇1

[关键词]知识价值链;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糊层次法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3-0047-03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资助项目“基于过程控制的知识管理动态评价模型研究”(批准号:2012-QN-016)

[作者简介]张瑞红,安阳师范学院信息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河南安阳455000)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国外将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开始研究,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知识管理实践的开展,使得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今,国内外许多学者和机构就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曾在文献中对其进行过研究。囿于知识管理本身的复杂性,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均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在研究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知识管理的特点建立知识价值链模型,归纳出知识价值链的内涵,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寻找价值来源,分析出知识价值链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之间的关系,从顾客、流程、学习与财务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点,应用模糊层次法对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以期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提供可量化、实用的评价方法。

二、知识价值链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分析

(一)知识价值链的内涵

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活动,所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迈克尔-波特,1985)。知识作为智力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财富,知识活动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一些知识管理学者(Ching Chyi Lee、Hollsopple C.W、Yeong-Long Chen等)受到价值链的启发,形成了知识价值链。知识价值链是指企业将顾客作为服务的终极目标,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顾客价值是组织价值创造的驱动力;内部流程是企业创造价值和知识价值链构建的基础;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员工的发展是知识价值链中知识链条上知识流动和知识活动要求的必然结果;知识价值链将企业内外知识资源整合,在实现顾客价值增值、实现内部流程提升更新和范化、实现员工学习能力增强的同时,实现价值的增值,以创造财务获利的价值。总结前人和目前价值理论研究的成果,结合对知识价值链和企业流程的认识,构建的知识价值链模型如下图所示。

(二)知识价值链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知识管理实质上是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从知识价值链看,组织要实现财务获利的价值创造,必须首先实现顾客满意、员工持续学习成长和企业流程不断更新的价值。知识管理不能只重一点,不及其余,应寻求不同价值链之间的平衡。可为每条价值链制定可量化或可具体评测的衡量指标,对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对内不断反馈在知识来源或知识活动过程中,促进知识不断创新;对外则可与上、中、下游的组织以各自的知识价值输出链形成另一个更庞大的知识价值链体系,组织间便得以将知识的价值整合并发挥到最大效益。

知识活动是知识管理中具有创造性价值的活动,通过对其有效的知识管理给组织带来价值,主要体现在提高员工和组织的智商和组织的反映能力、实现组织内部流程的改进提升及取得直接的经济绩效等方面,这是研究和衡量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问题的前提。从知识价值链中知识活动输出的顾客、流程、学习、财务四个方面构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解决财务指标不能揭示绩效的动因和改善的关键因素的问题,认识到非财务指标是实现财务指标结果的驱动要素。同时,从顾客、流程、学习和财务四个层面对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具有的可行性表现为:

顾客:顾客是企业存在的价值,顾客知识管理是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顾客并与其建立持久关系的关键,顾客需求知识、业务知识以及处理与顾客关系的知识都是增强顾客保留率的知识维度,所以说顾客知识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中外部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以顾客为导向,增强组织获取、创造与运用满足顾客需求或者潜在需求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多样性需求的顾客,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流程:关键流程是影响组织竞争优势或驱动组织价值创造的流程,组织的管理、业务和工作3个流程中的每个流程都有知识部分或者需要利用知识来完成,分析融于其中的知识内容,才能从知识管理中获得支持,才能真正达到知识管理创造业务价值的目的。同时,管理、业务、工作流程改造是设计、实施知识管理系统必须涉及的,需要找到组织的核心流程和核心流程中需要的知识。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就是看企业的知识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解决流程中的问题,提高流程运行效率,提高生产力,比竞争对手更具创新能力。

学习:学习能力是组织得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管理的必然要求,通过知识共享、应用,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让“核心知识”成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不竭源泉,不断提高组织应付内外变化的能力,使企业不断学习新知识,在学习中成长。可以说,平衡计分卡中学习与成长层面是与知识管理最相关的方面,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财务:知识资产可以创造价值,通过作用于生产可以提高生产能力、降低成本,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已得到普遍的认同。企业对知识资产进行评估是对股东和其他资源供应者的传统财务报表的一个补充,可以增强企业持续推进知识管理的信心,推动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发展和价值提升。

三、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应遵循相关性、独立性、可获得性、可量化性、可比性、定义通俗易于理解的原则,结合知识价值链和知识管理的特点,设计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方法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解决了模糊综合评价面临的如何科学、客观地将一个多指标问题综合成一个单指标形式,以便在一维空间中实现综合评价的难题;模糊综合评价解决了层次分析法难以处理主观判断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问题。影响知识管理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些因素可以量化,有些因素很难量化处理,基于指标因素的特点,选取模糊层次分析方法评价知识管理绩效具有可行性。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的步骤如下:设指标集U={U1,U2…,Un},Un表示评价某问题需要考虑的指标;评价等级集V={v1.v1,…vn),vn表示要评价的等级。

(1)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邀请相关专家应用saaty提出的1-9标度法对各指标两两比较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再应用数学方法对各指标层层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2)确定评价指标集。对指标集u={u·,uz…,u。}作划分,即Ui={Ui1,Ui2…Uik),i=1,2,…,n,Ui中含有k个具体子指标。

(3)单指标评判。对每个Ui={Ui1,Ui2…Uik}的k个指标,按初始模型做单层综合评价。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指标的权重wi;由Ui的k个指标能够被评为各种等级的可能性程度得出Ui的k个指标总的评价矩阵:Ri=(ri1,ri2,…rim);于是得到Si=wi·Ri(“.”为模糊算子),Si为Ui的单指标评价结果。

(4)多指标综合评价。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集U={U1,U2…,Un)的权重w,且W={WU1,W2…,Wn},则U总的评价矩阵为R;求得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为s=w·R,即指标集u={U1,U2…,Un}的综合评价结果。

(5)评价结果的判定。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根据综合评价得到的结果s,对评价结果做出判定。综合评价结果中最大值为0.27057,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表2可以判定该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等级较低,知识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篇2

1 有关知识管理要素的探讨

要素是构成任何一个系统的基本单位,透视知识管理的要素,从根本上分析知识管理内涵和实质是一个基础和简便的方法。

知识管理研究中普遍认可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The American Productivity  Quality Center,APQC)等提出的知识管理流程与战略框架(1997),这个模型包括两个动态的轨道,外面的轨道指影响知识管理的外围环境,即促进技术、文化、领导力和测量因素。里面的轨道指知识管理过程,包括适应、收集、识别、创造、共享、运用和组织。识别、收集和组织适合于知识的积聚和管理,创造、共享、运用和适应适合于知识的创造和更新。

第二种,KM = (P+ K)s 公式。其中KM(Knowledge Management)是知识管理,P(People)指人员,+ (Technology)是科技,K (knowledge)是知识,S(Sharing)指分享。其含义为组织积累知识,必须通过科技将人与知识充分结合,在分享的组织文化下达到乘数效果。

第三种,由王德禄提出,他认为组织中的知识管理的发展始终围绕着组织、人和信息技术这三个要素。人在组织中通过干中学产生知识,对知识进行编码、显性化和知识检索等处理;信息技术搭建知识转化的信息基础,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组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人的创造提供服务来实现组织的知识管理。

显然,以上关于知识管理内涵及要素的探讨主要从知识生成、存贮、共享、应用、创新等知识应用角度衡量,没有分辨要素、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划分知识管理的目的、功能、价值实现等,这样就造成知识管理内涵理解上的混乱。同时知识、人、组织、文化等因素本身又具有不确定性,继而加大知识管理的复杂性,所以难以找到知识管理的本质。但关于知识管理要素研究从不同方面为我们探讨了实现知识管理的途径,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知识管理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2 价值论视野下知识管理要素的界定从知识管理概念的构成看,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指一种活动。既然是活动就一定有主体和客体,是主体和客体充分互动来实现目的的过程。目的是一个价值论范畴,是理想中的价值追求,它通过对实践的导向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目的的价值转化。由此基本上可以得出:知识管理就是主体(人)通过客体(知识)来实现价值转化的过程这一基本结论。从知识经济视角看,价值转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类知识积累过程和知识利用过程,而知识管理就是以知识的发展、传播和利用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支柱,以管理为核心,通过对知识的管理以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为其基本内涵。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将知识管理要素界定为人、知识、信息技术和目的等四个方面: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人(包括个体、组织、社会),知识管理的客体是知识(三个层次:个人、组织、社会知识),知识管理的工具是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的目的,知识的价值转化。

2.1 知识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人与知识

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这一概念是与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客体)相对应使用的,具体就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个体、社会集团、阶级以至整个人类)。以此,知识管理中的主体也可以分成个体之主体、群体之主体(社会集团或组织)和社会之主体三个方面。由于只有在创造知识、为组织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人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将作为个体之主体包含在群体(组织)之主体中。与此同理,社会全体之主体的人的价值也是通过他们所在的集合体的价值实现的,因此,这里可以将知识管理的主体概括地用组织主体或组织的人等术语来代替。当然,作为组织中的个体,对其潜在价值需求的满足和价值追求的挖掘也是知识管理中知识创新和知识积累的关键。

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从哲学角度看,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产生。与上述主体相对应,这种知识可以分成个体知识、组织知识和社会(共识)知识等三个层次。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_______广义的知识按内容分四种:关于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关于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关于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关于知道是谁的知识。其中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即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运动规律、原理方面的理论体系,可称之为狭义的知识概念。还可从形式上区分,前两类知识是易于文字记载的认识类知识,有人称之为有形知识,非常容易编码(信息化),可通过各种传媒获得。第三、四类知识更多地是没有记载的经验类知识,有人称之为隐形知识(tacit knowledge)或无形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由此可见,人们研究的角度不同,对知识的定义和分类就不同。从价值主客体的关系看,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两个维度,即:个体知识、组织知识、社会知识等三个层次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两个维度。由于知识管理着重研究组织中的知识管理,因此可将个人知识嵌入到组织知识中,而社会知识属于零散的常识性知识,一般不作为知识管理的直接对象看待,更多地放在知识管理一般环境中的文化因素来研究。这样为了研究的方便,就可以将知识管理的客体简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和组织的隐性知识两类。

综上所述,在人与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多层次价值关系看,知识是现在进行时态,它是已经被主体客体化了的客观的、结果性的、显性的知识,也是正在逐步客体化中的潜在的、过程性的、隐性的知识,这样,知识管理既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又是管理知识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人是分不开的,是嵌入在人的活动中的,因此,有些学者把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也有人把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延伸。但这里作为人力资源的人是知识管理对象意义上的人,不是作为知识管理主体意义上的人,是价值关系中的第三层次上的人的自我意识中的主客体关系,这里主客合为一体了。

2.2 知识管理的工具信息技术

知识管理是依托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自计算机发明以来,信息化的应用经历了由数据管理到信息管理,再到知识管理三个发展阶段。在信息时代,人类知识的快速积累、共享和交流更要依靠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这一有效工具。哲学认为,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不是直接完成的,必定借助于外在的工具。当然,这种工具是劳动双向建构过程的结晶,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将自然物改造为各种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来延伸自己的器官和肢体,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正因为这种生产工具,使人与对象的关系变得更为多样化,使知识管理活动复杂化,造成知识管理理解上的偏差:将知识管理等同于信息系统的建立,如有些学校和企业认为,新科技设备买回来了,网络也建好了,知识管理就能自动实现了,这是一种典型的管理知识的IT 方法。知识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是处理数据、生产或扩散信息的方法或工具。技术能够代替人或创造出知识的假设已经反复被证明是错误的。但知识管理包含的事物比促进知识分享的技术要多,知识管理仅仅通过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是表达不出来的。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没有将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知识及知识过程与知识管理的中介工具信息技术加以区分。作为工具的信息技术应当与组织的各个方面相关,既与知识管理的核心要素(主体、客体、目的)有关,也与知识管理的环境要素相关。

2.3 知识管理的目的价值转化

知识管理的主体、客体、工具最后统一于知识管理的目的,它是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影响着整个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组织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结构和核心层次,组织知识的管理目的可以概括为两点:①对组织内部而言,通过挖掘、组织、存取知识,便于知识积累、共享,继而增强组织的智能;②对组织外部而言,在知识的共享交流过程中发现和培养新的思想和思维,进而提高组织竞争力。在技术和服务急速发展的当代,创新永远是保持长久竞争力优势的主要源泉。换句话,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知识的共享和智能的管理。由此看来,知识管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目的的达成不仅在于知识管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处理上,还表现在知识管理价值实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上。认识和把握知识管理在这方面的特点,

对于正确选择知识管理方法是很重要的:知识管理中的许多因素都具有模糊性,不像物质生产部门那样,可以对投入和产出做出比较精确的定量统计,物质生产过程的投入都直接转化到物质产品上,而知识管理的人财物不是作用于产品,而是作用于知识以及携带知识的人身上,很难用精确的统计数字如实地反映出来,不能像管理土地、资本等有形资产一样的方式管理知识这种无形资产。必须在重新认识知识的本质和特征的基础上选择相对应的管理方法。现在称为知识管理第三次浪潮的实践社团被认为是管理知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认为能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生成、转换和传播,更重要的是,间接地实现了知识的生成者、共享者和使用者的人的管理。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价值实现是历史的、发展的过程。

篇3

在国外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有什么不同?知识管理是“皇帝的新衣”(Martensson,2000)拟或“新瓶旧酒”?Gourlay(2000)和Beckman(1999)把知识管理说成是一门正在形成中的学科;Broadbent(1998)、Streatficid和Uilson(1999)宣称:公司和信息领域已经做与知识管理活动相关的活动许多年;Steratficid和uilson(1999)则说知识的概念在知识管理学内被过分地简单化了。然而,随着相关文献的增多,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图书情报学家越来越意识到应该研究知识管理,并结合图书情报学进行广泛的研究。

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深入人心。1997年,一项对200多家同类大型公司的调查显示,80%的公司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是知识管理的重点。在高科技部门、咨询公司知识创新更多。知识管理可以提高生产率、帮助决策、实施顾客服务以及创新等,其潜在价值可以说无处不在。

在图书馆学领域,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兴趣更强。图书馆作为社会的公共知识管理中心,其知识转移与共享贯穿于图书馆各个业务工作环节之中,涉及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知识转移与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其运用已深入到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建设、技术构建、组织协调、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建设、制度安排、读者教育、战略制定等方面。

尽管知识管理源于企业文化,并被广泛运用,但是知识管理概念依然模糊。许多人尝试过从理论的角度去定义知识管理,并且确认了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对知识管理有不同的理解,但仍没有表达清楚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Martenson,2000)建议:知识管理主要关注知识的代表性,而不是知识本身。但是,这种说法使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区分更加模糊不清。因而有人从概念和操作层面上来区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

要区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必须找出两个相似概念的不同之处。这就必然涉及与之相关的概念。

一般把数据定义为用来作为推理、讨论、计算基础的有实际意义的信息,把信息定义为知识和智慧的接收和交流,把知识定义为通过总结能力或运用知识能力的经验或者理解真理以及对事实的推理能力,并且把智力定义为理解。Meadow认为数据是混在一起的各种符号,信息并没有广泛认可的意义,其暗含的意义是正当的和有用的数据。而知识比信息有着更高层次的确定性和正当性。智力,则是一种信息的形态,同时也是推理能力的尺度……由上可以看到几乎在所有的专业术语上,这些概念都是重叠的。

Wiig认为:信息既可以是一整套的真理、信念、观点、概念、判断、期望、方法,也可以是组织上有自己的特点的事实和数据。这样看来,信息是段落中一组有意义的数据,而知识也是有意义的数据,只不过是一整套用来描述信念、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后果,曾经有过的经验、数据罢了。知识与信息的区别是知识具有预见性并且可以用来指导活动,而信息仅仅是一组数据。知识是由信息构成,并用于指导人的活动。在实践中知识管理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包容性强的知识概念。系统性的知识经常被分为很多类,例如Nonaka和Takeuchi把知识分为未知的和已知的。Choo把知识分为:隐性的、显性的、文化上的知识。Boisesot把知识描述为个体、专利、公共知识和共同的感觉。

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最关心的是隐性的知识。隐性的知识是被定义为以行动为基础的,在实验中得到训练,而不大容易解释或者描述出来的知识。但是在组织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却是一种基础性的知识。Tsoukas和Vladmirou认为:隐形的知识并不是那种可以被显性的知识所包含的知识,但可以通过社会交流活动或者社会交往来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外部化过程使之明确。而Polanyi认为:隐性的知识之所以不能表达,是因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能说出得多。也就是说,人们不能用词汇明确的表达出隐性的知识依然保持存在人类的内心深处。

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认为显性的知识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意思,它可以被编码,更容易交流和共享。因此,这种类型的知识通常等同于信息,它们可以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储存、管理,形成信息管理系统。然而,知识管理行不行?尤其是隐性知识能不能管理?人们是有疑虑的。Courlay认为知识本身是不能够管理的,人们管理的只是知识的代表,这实际就是知识管理的焦点。Abranl认为,知识所处的氛围以及使用的条件是知识能够管理的唯一尺度。

可见,在知识管理中将信息看做显性知识的等价物。这就提供了组织管理中评价各种各样所用到的知识的一个不太充分的评价标准,因此,信息和数据的管理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支柱。通过创新活动人们可以把信息改造成为组织可以共享的知识。信息管理涉及诸如管理显性知识的相似过程,但也涉及了一些差别比较大的过程。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客观性是非常不同的,信息管理的最大目标是确保信息的存储和取回。而知识管理的最大目的是把组织的结果结合得更紧密些。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组织也能通过“信息流”和相关的过程得以评估。知识管理采用与信息管理相同的方法,提供了用来评价复杂信息,考虑更多信息转换的框架。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性框架

知识和信息始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组织过程中流动着。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二者的过程和步骤有所区别。

信息管理关注的是“用来控制组织记录所需要的计划和活动”。Wilson认为,信息管理涉及信息技术对组织的信息源管理。Choo提出了一个信息管理的环状过程模型,它牵涉到五个基本的步骤:信息需要的确认、信息的获得、信息的组织和存储、信息的分配和使用,而每一步都需要计划组织以及对一系列由信息技术为支撑活动的协调和控制。Choo认为:在保持知识的创新和实用方面,信息管理是关键性因素,并导致“智力组织”。Cronin认为,信息管理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更经常地控制系统性的记录信息,并尽量减少对这些数据的使用。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从技术方面讲人被认为是信息的仲裁者和规划者,而信息管理工程还是倾向于实施和保持信息的体系,并且把信息源和技术放到了很重要的地位。

与之相比,在知识管理中,人类管理的部分是至关重要的。Nonaka和Yakeuchi描述了四种知识转化的过程:交往、外化、联结和内化,每个过程都涉及从一种知识的形式转化到另一种知识的形式。这个模型主要关注在组织共享中知识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与如何评价知识管理中活动重要性之间的关系。lruggles确定了三种主要的活动:涉及新方法、新方式创造的知识的繁殖,知识的编排以及知识的转化,保证知识在个体和部门之间转化。他们忽视了组织知识结构链条中获得和储存知识等一些步骤。因此Oluic-vukovic 2001年提出来了另外一个模型,他把知识运行的链条分为五各环节:收集、组织、提炼、描绘以及传播,这个模型不仅把信息的循环方式聚集得更紧密了,而且又把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

France Bouthillier和Kathleen Shearer基于对知识管理文献的理解,对Oluic-Vukovic模型过程作了一些轻微的修改,形成了新的概念性框架。他们首先将“收集”这一部分成三个不同的过程:知识的发现、知识的获取及知识的创新。其次,他们认为在知识的流动过程中,知识的提炼不算是一个主要的步骤,仅仅是知识创新的一个方面以及储存、组织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因此将知识的提炼和描述的过程删除。第三,将共享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步骤添加了进去,这个步骤实际优化了先前模型中提到的知识的传播。知识聚集到一块以后,剩下的事就是存储和共享。知识的共享也就是知识从一个人传播到另外一个人以及更多的人。知识的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个人知识在组织中被发现并作为内在的知识;同时更加注重外部知识的发现、获得,把外部的知识带到组织中来。在知识管理中,人们更关注知识的共享。知识要想更有用,它必须被群体共享。共享知识的目的可以概括为:第一,创造一个能够学习和共享的环境。第二,不同知识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第三,不断的接触信息。第四,能够把知识转化为信息。第五,压缩精简知识以便交流。第六,传播知识。

知识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知识的创新。首先,内部的知识可以与其他的内部知识联合起来创造新的知识。其次,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进而获得新知识,这是信息的附加价值,也更加方便知识的创新。

于是,知识管理的步骤可以概括为:

・内部知识的创新

・内部外部知识的共享和使用

・知识的发现、共享和使用

・内部知识的创新和使用

・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内部外部的分享

・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共享

在这个概念框架内知识的创新是有基础性假设的,对已有知识的补充或通过分析信息获得新知识是知识共享的结果。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这是目前知识管理所显示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在知识管理的其他过程中,譬如知识的获得和创新仅被认为是组织领域的一部分,就像训练、研究、发展和知识的存储、组织被认为是信息管理的部分一样。其结论认为:知识管理主要关注隐性和不能形成文件的知识。而信息管理是管理信息和显性的知识。

小结

在国外知识管理这一领域很多地方与信息管理重叠并且理论基础薄弱,但在许多组织中知识管理切切实实在起着很大作用。知识管理是由各种各样的组织实践构成的,这种实践是在政策、工作常规和组织结构中不断变化的。具体讲,可以归纳出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明确论点:

・知识在实践中大多被定义为隐性的知识,显性的知识仅仅包含于那些把隐性的知识转化为显性的知识的活动中。

・知识管理就像它实践的那样,意义在于方便隐性知识的共享,共享在研究与实践中是主要的重点。

篇4

论文摘要:知识蕊含于人力资本与科技中,向来处于经济发辰的核心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具有前所木有的高度价值,而知识管理则是促进组织竞争力与永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本文从知识管理的墓本汤义及重要性出发,对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详细杭理,在此基拙上,最终提出开展知识管理的流程与框架,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今产业趋势已经转化为知识导向,企业的主要获利能力不再取决于有形资本,而是决定于对知识等无形资产的收集与利用能力,所以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1知识管理的基本涵义

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潮。关于知识管理的涵义,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马斯(Masie)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UanLeI L. ULeary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知识管理”之父达文·波特认为知识管理的关键涵义在于: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信息技术,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

通过以上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关于知识管理涵义的理解,笔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为创造、储存与运用知识以促进组织绩效的过程。知识管理是促使人们的内隐知识外显化的过程,以在组织中有效的运用知识的效能。

2开展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知识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知识是创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由知识的沉淀形成的知识资本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极为密切,知识的任意组成部分对企业核心能力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同时,核心竞争力变化也会影响知识资本管理能力。

在此影响过程中,每一种影响都会在内部产生相互影响,如关系资本管理的改变,会影响人力资本管理与组织资本管理。所以,知识资本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管理间是相互影响的系统。

3高科技研究所开展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高科技研究所作为高科技企业的典型代表,具体来讲,知识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和灵魂在于创新。在以技术迅速变化和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环境中,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为此必须经常鼓励和培育新思想、新主张,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聚集到献计献策和通力合作的活动中来,共同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知识管理的一个关键目标。(2)增强企业的洞察力和反应能力。由于洞察力已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首要变量,所以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在信息不完全和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准确地洞见未来,既要良好的判断力,又要有敏锐的预见力,而判断力和预见力就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和经验中的无形智力资产。(3)提高企业效率。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努力获取和共享最好的经验以及可重复使用的知识资产,缩短作业时间并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劳动。(4)提高企业员工技能。一个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提高现有员工和新雇用员工的技能素质和知识水平。(5)实现企业知识资产价值。知识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必须切实运用知识资产管理的体系与方法来管理知识资源,盘活企业知识资产存量,并实现知识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进而大大改善企业的资产结构,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和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

4开展知识管理的流程与架构

如何适当的建立知识管理系统,进而有效的管理知识,是当前各类组织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企业要成功导入知识管理,必须掌握几个关键因素。

(1)如何建立将内隐知识转换为外显知识的机制。

(2)如何建立主动让员工愿意主动分享知识的机制。

(3)如何建立完整的企业智库中心,其中应包括实体知识社群与虚拟知识社群。

(4)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让企业以智慧型的决策创新品质,创造价值。

(5)如何建立完整的知识传递(分享)机制,即企业内部之知识传递(Intra Knowledge)、企业与网路间之知识传递(Inter Knowledge),以及企业与企业间之知识传递(Extra Knowledge) 。

无论企业导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多少文化差异或策略差异,掌握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并且_清楚每个流程的执行关键,对于知识管理的导人结果便不致产生偏差。

(1)知识创造:知识创新的源头并非仅局限在企亚内部,企业应建立一个广纳企业内部、企业间以及企业外部知识来源的机制。

(2)知识分类与储存:知识由内隐到外显的引导过程中,不应将外显知识仅局限在文件档案的储存与管理,应包括个人的核心专长,如训练、著作、专利、证照的储存,也应包括将思考化成文字的知识社群机制。而文件档案,也不应只是文字档案,尚应包括简报档、影像档、声音档、图形档等。

(3)知识分享:知识经过大量传播后,才易产生价值,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开放性的线上学习与知识传播机制。

(4)知识更新:建立能让宝贵的经验与知识不断更新的企业智库和知识顾问团队,是企业永保知识鲜活的重要机制。

(5)知识价值:透过专业的知识行销,将知识分享给有需要的个人或企业,才能让知识的价值真正产生,进而协助企业创造知识利润。

知识管理的导人,必须充分结合最新的资讯科技应用,同时为了迅速协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运用虚拟团队运作与资源整合,将可让企业在最短时间取得最专业的趋势领导地位。

篇5

关键词:客户知识管理 平衡计分卡 绩效评价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社会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而企业的营销模式也由以产品和交易为中心转向以客户和知识为中心。在此背景下,综合吸取知识管理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精髓--客户知识管理这一新兴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开始逐渐被企业所重视。但是客户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前瞻性的投资,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管理起来较为困难。客户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基础之上,开展客户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客户知识管理的内涵

客户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是知识管理和客户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这两种理论的结合。它研究如何有效获取、共享、应用和创新企业所收集到的客户知识来提高企业自身价值和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从而使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

目前,对客户知识管理的定义,主要是从这样两个角度出发:

(1)采用知识管理研究的观点,把知识看成像数据、信息一样的资源,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客户知识资源进行获取、存储、分析、整合、共享、利用和创造,将知识作为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如美国学者Wayland 和Cole在其著作《Customer Connections:New Strategies for Growth》(1997)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客户知识管理"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指客户知识的来源与应用以及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更有价值的客户关系。它是指在获取、发展以及保持有利可图的客户组合的过程中,有关信息和经验的杠杠作用。Gold A(2001)等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指将知识管理作为手段来处理组织内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客户知识的形成、共享以及应用来提高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业绩的过程。Gibbert(2002)等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促进企业了解自己的客户,从而使企业在为客户提高质量的服务中学习的过程。台湾学者何雍庆等人(2003)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组织成员透过组织学习,将顾客资料、资讯或接触经验予以组织有效地运用并扩展客户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经过有效的管理作为,使客户知识成为组织的智慧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2)从客户关系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客户关系管理更好的来应用客户知识管理。如Nonaka(1998)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客户知识社会化过程,与客户互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亲和性,从而获取客户拥有的知识。Alan Cooper(2000) 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利用先进信息与客户互动交流,帮助客户找出问题及其答案进而适应周围环境,客户需求过程与企业的营销过程有力的交织融合在一起,实施"定制化"服务。麦肯锡的副总裁罗树忠(2001)认为客户知识管理就是指有效的获取、发展和维系有利于客户组合的知识与经验,为尽可能的求得最大的价值,客户、知识、管理必须在一个封闭的循环体系中,企业运用这个循环体系中的客户知识,从客户关系中获得最大收益的行动。高倩(2001)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企业在与客户互动的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关于用户的数据、资料以及交易记录,经过分类、处理等程序而形成客户知识,并将其应用到企业价值链的各个过程中,从而为企业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傅建球(2005)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指企业从各种既有的或潜在的客户信息中,萃取转化出可以用来为企业营销服务并发掘出有价值的知识的过程。

关于客户知识管理的概念,通过综述有关文献,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客户知识管理给出了不同的表述,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不管如何阐述,如何给出定义,其共同思想可以总结如下:1客户知识管理是对客户知识的获取、共享、应用和创新等一系列流程;2从知识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两方面入手,把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应用工具,融入到客户关系管理之中,形成客户知识管理;3客户知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竞争资源,企业通过客户知识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客户知识管理绩效评价

篇6

【关键词】绩效评价;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竞争优势

一、引言

21世纪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核心竞争力的比拼和角逐。每一个企业作为特定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存在并不能体现出其竞争优势,它必须要与供应链上的其他成员企业形成整合功能的体系成员,才有机会真正发挥其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绩效是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企业整合、协调和共享知识,在供应链流程、人及技术等方面对供应链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进行增值的过程总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衡量供应链管理整体运行情况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更是供应链管理目标实现的战略性要素。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下,引入知识管理这一新的管理思想对于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不断深入改革是摆在供应链管理面前的棘手问题。供应链战略需要决策,决策直接影响供应链绩效,而供应链绩效评价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对三种典型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以价值链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建立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运用知识管理对供应链绩效管理的实践进行指导,对供应链管理与知识管理交叉领域理论研究的深入尝试。

二、典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工具

(1)绩效标杆法。绩效标杆法(Benchmarking)广泛存在于各类行业竞争之中,就是寻找业界的绩效“标杆”企业,制定战略并将自己的现状与该标杆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改进绩效,辨别并吸取优秀经验和管理方法的绩效评价工具。绩效标杆法实际上是一种面向实践、面向过程的系统优化和持续改进思想。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首先选取行业中的供应链绩效卓越的“标杆”企业,确定学习内容及目标;其次,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的计划和策略;然后,是供应链绩效全方位比较与学习的系统过程,对自身供应链内部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找出差距;最后,建立起在绩效标准、设计绩效过程、确定度量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绩效评估和使自身得以提升的“追赶路径”。(2)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是一种复杂的、涵盖组织目标设立和评价的体系。是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共同制定一套便于衡量的具体工作目标,并定期检查目标完成情况的绩效评价方法。在典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目标管理法就是层层分解目标:首先,制定供应链战略层目标,比如,供应链网络设计、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工作设计等;然后,制定供应链战术层目标,比如,库存策略、配送渠道和运输及转运方案的选择等;其次,制定供应链运作曾目标,比如,订单及作业计划、车辆送货路线等;最后,界定供应链预期成果,进行绩效审查,提供反馈。(3)平衡计分卡。卡普兰和诺顿于1992年提出的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几经演变,已经成为具有战略地位的绩效管理思想,而不仅仅是最初的绩效评价工具。围绕供应链的战略目标,平衡计分卡从四个维度对供应链管理进行评价:财务角度,供应链管理的难点之一是在提供给用户具备一定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水平条件下,系统成本最低。财务角度的目标与供应链绩效管理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用财务指标说话。主要体现在股东价值、资产利用率、利润率和销售额等方面。顾客角度,顾客需求作为供应链拉动型战略的驱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供应链绩效集中体现在顾客对产品质量、成本、服务、交货期等要素上。衡量指标通常有送货准时率、顾客满意度、合格品率、退换货率等。内部过程角度,供应链整体绩效水平的衡量就在于其围绕核心企业,整合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控制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形成的功能网链结构。内部过程的合理、畅通是供应链提高效率和反应的根本。比如,生产率、新产品的研发速度、成本控制、生产周期、应急系统反应、内部纠纷处理和利益分配等。学习成长角度,供应链的竞争就在于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和竞争优势的持续。在不断变换的市场环境下,只有学习才能成长,使得供应链成为一条不断创造价值的“价值链”。最终体现在知识资产、市场创新能力、员工学习能力、新产品研发技术等指标上。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1)供应链与价值链。供应链被认为是通过对信息流、物

流、资金流的整合与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制成中间产品的过程到把最终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所涉及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的模式。价值链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价值链是一切企业进行设计、生产、营销、进货以及对产品其辅助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企业最终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我国学者郑霖、马士华从哲学观点深入分析了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关系与区别,首次得出“供应链是价值链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哲学关系”的结论。迟晓英、宣国良通过对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涵义、发展和研究状况的研究,探讨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得出结论,价值链思想是面向效益,着眼点是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供应链思想是面向效率,主要是围绕物流、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方面。随着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不断发展,两者将在更多的方面交叉重合,彼此互为补充和借鉴,相辅相成,最终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因此,具备卓越绩效的供应链本身就是一条价值链,价值链的增值功能体现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关系。(2)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作为知识的承载者和创新者,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更加密不可分。达文波特曾说:“既然知识主要寓于员工之中,是员工对其加以利用和分享以获得的经营结果,那么知识管理就不仅是管理信息和信息技术,而且也是管理人。”即人的因素才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建立基于知识管理,运用绩效评价工具的供应链管理是实现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新途径,引入知识管理的理论后供应链绩效管理有了新的含义和架构(如图1所示)。

该模型可以理解为一个管理实践系统。供应链绩效评价是合力的作用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和供应链管理形成三个互相作用的合力。知识管理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是供应链实施绩效评价的前提;在实际运用中,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任何供应链的绩效考评工具,而基于知识管理就是一个导向;供应链管理最终建立在基于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基础上,为供应链绩效管理提供实现路径。

四、结论

第一,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是一个管理实践系统;第二,供应链绩效评价是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和供应链管理合力的作用。本文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实证研究数据的支持,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并解释其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M.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s and Improving Services[M].Financial imes.London:Pitman Publishing.1992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郑霖,马士华.供应链是价值链的一种表现形式[J].价值工程.2002(9)

[4]迟晓英,宣国良.正确理解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关系[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4)

篇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密集型企业迅速崛起,知识成为企业竞争中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应运而生。不同类型的企业其知识构成不同,对知识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合理有效的对企业知识进行管理不仅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还能提高企业价值。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评价,则能进一步控制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商业银行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金融行业,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其知识构成与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但大多国内商业银行缺乏专门的知识管理平台和知识管理体系,对知识管理的评价也没有严格的规范。国内外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较多,但多是针对一般的企业,很少从商业银行的视角研究其知识管理。因此,本文将在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上,从商业银行的视角,分别从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知识管理、外部环境知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业务知识管理等四个方面构建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引入层次分析法(APH)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从而对商业银行核心知识定位提供依据,为知识管理的实施和改进方向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三、商业银行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 对知识管理比较权威的定义来自于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CQ),该组织认为知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组织应该采取的一个策略,策略的目的就是能及时的将企业各种最需要的知识传递到最需要的人那里,从而促进企业间知识的共享和传递,最终促进企业运行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经典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来可以进一步的阐述知识管理的内涵。

该模型中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企业知识的增长和创新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群化,即通过企业知识分享,其他个体吸收知识隐性化的过程;其次是外化,个体在吸收新的知识后通过交流将吸收利用的知识外部化的过程;再次是融合,通过个体间知识的交流传递、创新应用,新的更复杂的显性知识产生;最后是内化,即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个体再次吸收利用隐性化的过程。通过这四个阶段的知识转化,企业获得了新的隐形知识,个体业通过不断的吸收学习,使得知识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利用。

SECI模型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管理的起点或知识创造的来源,根据模型可以进一步的定义知识管理为:通过对企业内部各种关键知识进行整合、收集、存储和更新,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平台,通过管理平台实现知识的创造和传递,通过知识的共享完成知识的创新进而回馈到管理系统中,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有效循环,使得知识得以不断创新和积累,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商业银行知识管理特点及意义

(1)商业银行知识管理的特点。一般而言知识密集型企业应最先重视知识管理的实施,一般企业知识主要包括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内部知识由企业员工、业务流程、产品信息和服务理念等组成;外部知识则是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份额等。不同企业类型知识构成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银行是典型的知识型行业,不存在具体的实物产品,因而必然属于知识管理的行业。其中银行的基本业务操作知识、管理模式和信息传递都是知识管理的组成部分,反映了银行的价值。银行业的知识管理同样可以分为知识传递、知识转化和知识共享三种形式。在知识传递中,知识主体可以是银行机构中的员工、管理人员、职能单位或业务单位;知识转化是指知识资本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变迁;知识共享是指银行的组织和个人对某类知识资本的共同占用。具体而言,作为特殊的金融服务行业,商业银行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对各种隐性知识资本的管理,包括客户知识、组织知识、业务知识和外部知识管理。其中,由于银行业的资本来源于储户,因此客户知识的管理是商业银行知识管理的侧重点,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发展。

(2)商业银行知识管理的意义。首先,实施知识管理能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知识水平是核心竞争力构成的一部分,其知识管理是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是促进核心竞争力成长的关键因素。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路径,同样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创造价值。商业银行通过知识的管理,能有效的管理所获得的知识,并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的转化和分享,加快知识的创新,同时也能防范银行关键知识的流失,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商业银行进行知识管理可以防范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性企业面临着各种诸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金融风险。商业银行进行知识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金融风险。如对客户知识进行管理,能掌握客户的信用知识,从而预防信用风险的发生;对市场环境知识进行监控则有效的防范市场风险。最后,知识管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企业已经将知识管理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则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知识吸收和知识转化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才能促进知识有效的吸收利用,加强企业的学习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知识管理也是企业全球化经营的必然选择。

四、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指标构建

知识管理的评价能进一步了解知识管理的实施成效,是知识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评价可以发现知识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方向。本节将在商业银行知识管理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其评价指标,进而为商业银行知识管理提供依据。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包括的四个方面,其中客户知识管理评价包括客户关系维持、客户忠诚度培育和客户满意度等指标;组织知识则包括员工知识学习能力、银行内部知识交流等;业务知识则有理财产品开发能力、银行盈利能力等;外部知识则包括金融政策环境、竞争对手情况等。根据商业银行的特点,其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五、基于AHP的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实际应用中发展较快。本节将引入层次分析法分析对知识管理各评价指标进行层次排序,进而确定知识管理中的关键知识。运用AHP解决问题一般分为4步:建立层次结构;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

(一)层次结构 具体问题一般分为目标层、制约因素。将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设为目标层A,一级指标构成设为制约因素层B;二级指标设为制约子因素层C,其因素构成。该指标体系包括两层结构,文章将以制约因素层B各因素的权重计算为例说明计算过程,制约子因素层C的各因素权重计算方法一致。

通过以上的分析计算过程可以得出B层指标相对于目标A的相对权重,通过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C层指标相对于B层因素的相对权重,进而通过组合权重的计算来确定所有评价指标因素相对于总目标A的相对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指标权重具有一定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其结论可以为中国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的知识管理实施指明了发展和改进的方向。

六、结论

本文在知识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并构建了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知识管理对于知识密集型的银行业十分重要,不同行业类型知识管理构成要素不同;其次,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两层,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商业银行的核心知识,各评价指标进行排序,进而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知识管理效率和银行竞争力;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各评价指标权重,结合DEA等综合评价模型可以用来进一步的评价商业银行知识管理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易凌峰、朱景琪:《知识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Quitas P, La Freer P. Knowledge Management: a Strategic Agenda [J]. Journal of Long Range Planning, 1997, 30 (3):76-82

[3]Anderson A.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ssessment Tool (KMAT) [M]. London: Artbur Andersen KMAT Study, 1996

篇8

2007年与2008年,源天Velcro协同知识管理案例连续两年荣获《哈佛商业评论》的管理行动奖,成为国内惟一获此殊荣的管理软件案例。源天连续多年被中国管理信息化领域的知名机构AMT评为管理软件十强。

高效协同、直达目标是源天的产品理念。源天认为,盲目的协同不是企业搭建协同系统的根本目的,只有以企业实际业务价值的提升为目标,有效结合管理手段与IT工具,才能给企业带来协同应用的真正价值。源天协同知识管理软件Velcro与国内外同类型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行业背景优势和技术特色,是行业领先的解决方案。

源天协同知识管理软件Velcro建立在高端企业级管理、IT咨询及实施服务的基础上。该软件融入了更多管理咨询理念,强调管理与IT信息的结合。源天协同知识管理软件Velcro拥有大量的高端企业用户成功案例和技术实施经验。其大型客户包括华东建筑设计院、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石化、中海油、上海外航、嘉力粮油、黄金搭档、红蜻蜓、巨人网络、宝钢集团等各行业的龙头企业。

源天的目标是成为最优秀的企业级协同知识公共服务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源天的使命是立足于管理理念、管理工具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国际前沿,凝聚并传播专业人士的实践经验,建设企业级协同知识管理平台,帮助企业构建可积累的管理体系。

推荐期刊